2020-03-19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青春期
共找到
233
筆 文章
-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天然的」水晶肥皂可拿來洗手和洗澡嗎?專家說話了
這是一個很老的問題了,就是水晶肥皂能不能拿來洗澡? 其實坊間聽到的說法很多,從拿來洗頭、洗臉、洗身體都有人這樣用,每當有人問韋恩時,我都用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回他說:「不適合,建議不要」但是信者還是言之鑿鑿,不信說「為什麼,它的成份很天然,沒有什麼化學成分啊?」不然就是「有醫師也這樣用啊」「他的老闆也這樣用了幾十年啊」我回答就四大理由,其他聽不聽得進去,就個人自行判斷負責了。天然與否跟能不能用在皮膚上是兩碼子事,也不是說天然的東西就可以拿來與肌膚接觸。北投地獄谷的硫磺也很天然,完全不人工,你要不要塗在兩上看看? 台灣人已經被化學的迷思搞到失去基本的理性判斷力了。更何況,凡是皂,一定要用到鹼,不管是氫氧化鈉或是氫氧化鉀等等,這些不也是化學成分嗎? 為何這時候就可以說他很天然呢?人體肌膚表面呈現弱酸性的pH 5.5,但是水晶肥皂pH可以高達10以上,大概等於 《廚房強力清潔劑妙管家》的 pH, 屬於強鹼 ,對皮膚是一種刺激。水晶肥皂本意是用作洗衣服,所以去汙力很強 ,油脂去除得相當徹底,所以會讓人覺得超乾淨。但是人體健康的皮膚表層,其實是有一層皮脂膜的,這層皮脂對皮膚有保護的作用,如果過度清潔,會讓人乾癢,甚至過敏。如果是洗身體用的,就必須列為化妝品,主管機關是食藥署,也必須由合格化粧品廠生產,有高標準的衛生規範,與一般製皂廠是不同等級的。而至於說台大醫院皮膚醫師也推薦的說法,經過鄭煜彬醫師的查證下,發現該說法根本是反過來的:水晶肥皂就是洗衣皂,台大皮膚部醫師推薦用水晶肥皂洗身體是謠言! 鄭醫師還直接分享患者因為用水晶肥皂洗了幾天之後,跑來說皮膚很乾很癢,甚至產生缺脂性皮膚炎的案例。老師的本意是:「我們全身的皮膚都一樣,只要有皂性的東西拿來洗都可能會傷害皮膚,不是說它標榜很貴很好的洗面乳拿來洗臉就能多洗幾次,你洗多了一樣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反之,如果你能夠少用肥皂、清潔劑,又能用清水沖乾淨,不要殘留在皮膚上,基本上用什麼皂差別不大,就算用水晶肥皂洗臉也可以…」。此外,這位老師最多也只會對「青春期臉部非常非常油的病人」提到水晶肥皂洗臉這個選項。如果不是臉極油的人也不會建議這麼做。該怎麼選擇因人而異,視不同膚質決定清潔用品的種類。由此可知,老師只是要強調過度清潔就會傷皮膚,除非臉部真的非常油,需要超強去油力才把水晶肥皂列入考慮。只是有人將老師的論點斷章取義,過度引申變成網路謠言。最起碼現在台大皮膚部不會叫病人水晶肥皂來洗澡。這長久的迷思,本來都只有民間的專家出來呼叫,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直到2月底,食藥署的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粉絲頁,終於也出來喊聲,說 水晶肥皂人家就已經說是拿來洗衣服的了 👚💦就❌別用在臉上了吧~ 好好用洗臉劑很難?💢🤨#撿到槍系列 #不是嘛大家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臉蛋 #不能學阿喵ㄛ 這官方說法,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多人願意聽進去。但是世事就是這樣,不適當的用法,短期不見得會出事,也不見得人人會出事,只是當少數人出問題時,後悔恐怕來不及了,也不知道該找誰負責去。只是以上是對於消費者的建議,個人作業個人擔,喜歡拿洗衣用品來洗澡,也沒人可以管,就像前一陣子有健身界的人流行吃貓飼料當成高蛋白,而且練得肌肉成效蠻好的,也沒人可以攔得了他。只是,如果是廠商這樣出來宣傳,那責任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前幾天,我就在FB上收到這樣的廣告,水晶肥皂在廣告裡暗示/明示提醒大家洗手,我認為這有非常強烈的連結,很容易誤導消費者,我認為這樣非常不妥,韋恩提醒大家千萬要注意。而防疫當頭,廠商不應該趁大家惶恐時,用可能引人錯誤的資訊來蹭這波疫情。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3-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唇皰疹的病程很有特色,起初可能只是嘴唇一小部分(好發在嘴唇邊緣)發紅,同時輕微腫脹,之後就會看到好幾顆聚在一起的小水皰,水皰破掉形成潰瘍,乾掉的水皰皮則會變成硬硬的、暗紅色的痂皮,最後痂皮脫落,皮膚癒合,留下淡紅色的疤痕。 皰疹是什麼? 大部分人,聽到皰疹這個名詞,不由自主的就會把它跟性病連在一起,其實它可以是性病的一種,也可以不是。讓我解釋給你聽。 唇皰疹是一種 HSV 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感染,HSV 又分為兩種,一種叫做 HSV1,一種叫做 HSV2,很好記吧! HSV1 通常感染在顏面嘴唇黏膜,HSV2 則通常感染在生殖器黏膜,不過隨著社會多樣化,HSV1 也可以感染在生殖器周圍,HSV2 感染在顏面也不無可能。 皰疹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接觸到有病灶的皮膚之後,就可能造成皰疹感染;好發在顏面的 HSV1,大多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了,而好發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大部分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得到。所以首次發生、又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感染,有可能是經由性行為、直接接觸而感染;而首次發生,長在顏面部位的 HSV1,則不會認為是性病。 為什麼會得唇皰疹? 唇皰疹這個病毒很特殊,首次感染的時候,可以沒有症狀,也可以發展成口齦炎(嬰兒、學齡前的幼兒常見)。大部分的成人,體內都可以驗到 HSV1 的病毒,絕大多數,是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 HSV1 了。 之後病毒並不是被清除了,而是進入潛伏期(latent phase),這個潛伏期,不是1天2天,也不是1年2年,而是一輩子!潛伏在神經結裡的皰疹病毒,會把自己縮成小小一圈DNA,躲在人體細胞核裡,不複製,因此也不容易被我們的免疫細胞發現;一直到某一天,它接受到訊號,才會突然醒過來,啟動複製DNA 的機轉,讓人體細胞開始複製病毒,因而造成臨床上的皮疹、發炎。 所以臨床上看到唇皰疹的患者,通常都是在病毒活化的時期,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皰疹,距離首次感染的時間,可能都過了十幾年了,自然會回想不出第一次被感染的時機。 得過唇皰疹,還會再發作嗎? 會!而且不光是唇皰疹 HSV1,生殖器周圍的皰疹 HSV2,再發的頻率、症狀,都會比唇皰疹 HSV1 來的厲害且嚴重。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是會在一段期間比較密集的發作,之後發作的頻率就會減少。為什麼皰疹會一再發作呢?這個要從皰疹病毒的行為說起: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可以分成3個階段:首次感染、潛伏期、活化期。 首次感染,皰疹病毒會在口咽部的上皮細胞繁殖,表現在外,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症狀。有症狀的大多是口齦炎,在少數免疫力低下的孩童身上,也可能併發成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 感染後,皰疹病毒會沿著感覺神經纖維反向逆行,抵達神經結裡的細胞核,然後開始潛伏。顏面部分躲在三岔神經結、生殖器部位則躲在薦部神經結。這時候的病毒不明顯,就怕被免疫細胞發現。 等到有一天,病毒發現周遭的環境適合了,它就會下行到周邊的感覺神經,來到起初感染的入口附近,啟動病毒複製機制,造成臨床上的黏膜紅腫、水皰、潰瘍,這就是皰疹病毒的活化期。 為什麼皰疹會再次發作? 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就是壓力,除此之外,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甚至季節轉換,都被發現與皰疹病毒的活化有關。簡單說,就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容易讓躲在體內的皰疹病毒活化起來。 另外,愛美人士常在臉上進行的化學性換膚或雷射,特別是燒灼性雷射,都有可能引發唇皰疹活化。所以,有唇皰疹感染過的患者,要進行臉部的治療之前,請特別提醒醫師,提早預防,避免唇皰疹在美容治療過後發作,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免疫力差才會讓皰疹活化 嗯!免疫力就像愛情一樣,可以努力,但是無法強求。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確實會讓免疫力提升,然而,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在皰疹病毒發作的當下,特意的加強運動,或為了放鬆心情,而安排長途旅行。 皰疹病毒發作,身體要提醒你的是:多休息、睡好、睡飽!讓皰疹發作快快過去就好,其餘的,等這次皰疹好了再說。另外,皰疹幾乎無法預防,只能叮嚀不要親吻嬰兒,避免嬰兒被傳染造成嚴重併發症。 飲食該注意什麼? 唇皰疹是嘴唇的黏膜發炎,所以我都會建議患者,太鹹太辣的、刺激的、辣的不要吃,免得刺激黏膜,讓症狀惡化。除此之外,奶、蛋、魚、肉、豆、蔬菜、水果、五穀類,只要不會過敏的,通通可以吃。 均衡的營養、充分的休息,是讓皰疹快點好的不二法門。 皰疹會傳染給別人嗎? 會!皰疹是直接接觸皮膚傳染的,所以正在活化期、看得見的皮膚病灶,是會因為接觸到病灶,就直接傳染。 可怕的是,就算是沒有臨床病灶的皮膚,也就是外觀看起來沒有症狀,卻曾經感染過皰疹的人,病毒也會少量的傳播,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回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被誰傳染到的。 皰疹很難治療嗎? 還好,皰疹雖然頑強,但卻很好治療。唇皰疹的自然病程約5到15天,如果可以在症狀剛出現,皮膚只有局部脹脹、紅紅的感覺時,趕快塗抹抗病毒藥膏(Acyclovir cream),通常可以把病程縮短到1至2天。 長在生殖器周圍的 HSV2 皰疹感染,則通常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病毒藥物(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才能讓病灶得到有效的控制。 聽說有一種皰疹會致命是真的嗎? 聽說有一種皰疹,也會長水皰,而且水皰繞身體一圈,人就會死,是真的嗎?有一種皰疹,叫做帶狀皰疹,就是閩南話說的「皮蛇」,民間傳說,皮蛇繞身體一周就會死,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 帶狀皰疹跟唇皰疹的病程很像,只是帶狀皰疹的病源:Varicella Zoster Virus 比HSV 要兇惡的多,所以不論是初次感染、後續活化,都會造成更明顯的臨床症狀。帶狀皰疹的活化,通常只會繞身體半圈,不會繞整圈。 只有在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像是化療中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後,吃抗排斥藥的患者、後天免疫不全症的患者,才有可能引起瀰漫性的帶狀皰疹感染,造成生命危險。 【專科醫師的貼心叮嚀】 唇皰疹 圖片來源:《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 是因為皰疹病毒感染造成的,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就得過了,但是初次感染不一定會有外顯症狀。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時才活化起來,變成唇皰疹。 ● 引發唇皰疹的原因有:壓力、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季節的轉換等。 ● 唇皰疹很好治療,卻不容易根治,發病期間具傳染性。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黃雅苓 延伸閱讀: 身體「糖化」就是你衰老的主因...大S、舒淇都在瘋「戒糖」!3招抗糖化秘訣●書籍簡介 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 作者:游懿聖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 游懿聖 〔現任〕懿聖皮膚科院長 擔任皮膚科醫師超過十年,長期在第一線基層院所服務,知道一般民眾最常見的皮膚問題,門診時都一再衛教患者,不能只靠吃藥、擦藥,而是讓患者了解皮膚病的起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活作息帶來的影響,才能讓皮膚病得到比較妥善的控制。有鑒門診時間有限,2016年成立個人部落格,旨在提供正確的皮膚照護觀念,在短短一年半,就超過一百萬次點閱;許多文章也散見在照護線上、良醫健康網、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 ET TODAY、媽媽寶寶、康健雜誌、元氣網等等網路及平面媒體上,部落格目前仍持續更中。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柯適中皮膚科診所副院長、台灣皮膚科專科醫師、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臨床專業〕 青春痘、蕁麻疹、溼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汗皰疹、皮蛇專業疾病衛教及治療 慢性掉髮、圓禿、雄性禿疾病診斷及治療 灰指甲、甲床分離、指甲失養症疾病診斷及治療 黑斑、曬斑、肝斑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除痣、汗管瘤、皮脂腺增生診斷及醫用雷射治療 青春痘痘疤、蟹足腫疾病診斷及相關治療 微整型全臉評估及合併治療……等。 游醫師的皮膚病衛教部落格: 游懿聖醫師-懿聖皮膚科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shengu2015/
-
2020-02-26 橘世代.時尚橘
健康膚質從正確保養開始 4個QA搞懂保養!
我的肌膚健康嗎?何時應該開始保養呢?讓專業皮膚科醫師告訴你。潔淨無瑕的面容,散發光采好氣色,是肌膚健康的最佳寫照。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紫外線逐年強烈,肌膚日漸老化等因素,都使皮膚與生俱來的防禦力面臨挑戰。此外,化妝保養產品多數含有酒精、香料、防腐劑等化學成分,長期使用也會對肌膚造成影響。擁有好膚質,其實並不難!什麼情況下你需要保養?正確的保養該怎麼做?又該如何從琳琅滿目的產品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保養品?Q1.健康的肌膚應該是什麼狀態?A:健康的肌膚,應該是從裡層到表層透出來的樣子,都要具有以下幾個樣貌:1.平滑、有光澤及亮度2.保水度夠,呈現保濕狀態3.有彈性4.膚色均勻,沒有斑點或暗沉現象5.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耐受性,不該有敏感、泛紅、搔癢等情況Q2.肌膚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保養?A:嬰兒和孩童的肌膚是最健康的狀態,原則上符合上述狀況,但肌膚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飲食及睡眠與外在環境等因素而下降,膚況也會隨之改變。青春期的肌膚因皮脂腺分泌旺盛,保養應該首重清潔;成人在25歲之後,肌膚功能會逐步下降、老化速度變快,必須以外來的保養方式補充肌膚流失的物質,保濕功夫不能省;皮膚對紫外線無法抵抗,必須藉由外力的防護阻隔,防曬更不能少。保養,其實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Q3.我每天有好好洗臉,這樣足夠嗎?哪些基礎保養程序是必須的?A:洗臉只能去除皮膚表面的髒汙、老廢角質等,肌膚的表面有一層皮脂膜,是汗水、油脂及角質所形成的天然保護膜,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脂膜分泌油脂的功能會逐漸下降,需加強保濕,達到油水平衡。所以只洗臉是不夠的,每天的基礎保養包括3步驟:清潔、保濕、防曬!年輕肌膚由於油脂分泌旺盛,保濕或許還不太需要,但防曬則每個人都必須。Q4.我該怎麼選擇對肌膚負擔最小的保養產品?產品中添加防腐劑、香精、色素、皂鹼、乳化劑、矽靈、酒精等,確實較常引起肌膚敏感不適,如果利用植物萃取物做為天然防腐劑,而產品也有通過肌膚評估測試,就會比使用化工成分來得好。購買時,選擇具公信力的品牌、有認證標章把關的產品。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里仁為美季刊第55期》諮詢專家/皮膚科醫師陳眉穎【關於更多逆齡保養↘↘↘】。追求美麗無年齡限制!熟齡肌保養一定要知道4大重點。熟齡保養沒效? 醫:3大常見迷思別再犯!。自帶光芒的美麗祕訣 丁寧:「相由心生,內在的狀態會顯示在臉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
最近你是不是有著以下煩惱「症狀」:明明自己一直很努力,但對未來生活感到焦慮、夫妻或伴侶感情變得平淡,彼此失去愛的感覺、找不到對任何事的樂趣、與朋友關係疏遠,有心事時連個談話對象都沒有....。《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作者姜善英是一位心理諮商師,針對中年面臨困惑迷惘的40歲(含以後),認為是進入了人生「第二次青春期」,而既然是美好且躁動的青春期,會像青少年時一樣,人們面臨的不只是生理上有所改變,心理上也會有各種重大轉變。姜善英心理師說,人生百歲時代以來臨,40歲不再強調不惑,對年齡增長,人們偶爾會感到焦慮、失落、打擊都是非常自然的,重要的是擁有坦然檢視自己現況與面對過去傷口的勇氣。人生上半場或許還有許多遺憾,重拾擅長但未完成的夢,但無論多少歲,橘世代的每個人都還有機會重新來過,進入下半場發光發熱。40歲,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 40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迷惘並不丟臉,步入中年後,如果對一切事情「無感」,才是最危險的。在《歡悅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尼采曾說過:「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迫使我們大徹大悟。」有人會不斷檢視內心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也有人習慣逃避負面情緒,試圖壓抑內心感受。然而,越是刻意壓抑不敢面對,就越無法提升心智成長。年齡增加並不代表心智會跟著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心智卻還是一樣不成熟,舉動傲慢無禮,或是沒由來的情緒失控。其實,他們心裡也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正視過內心的傷痛,才會藉由發脾氣或責怪別人的方式來轉移。不過,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逃避,最後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不願意勇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逃避不去面對,痛苦就會消失。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永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不斷地折磨著我們。人們在安慰別人時,總會說:「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吧!」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並不會就此消失。即使時間會淡化,但傷痛還是存在,倘若放任不管,很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與其勸別人快點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倒不如換個說法:「痛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勇敢地去面對吧!」治療心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檢視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癒傷痛,時間久了,像堆積已久的灰塵一樣,反而更難處理。甚至成為讓人生重摔一跤的苔蘚,或是誘發如經常性反覆頭痛等生理上的病症,帶著這些後遺症,會讓人生無法自在而活。因此,刻意遺忘絕對不是一種好方法。療癒內心傷痛的方式,就是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些讓心糾結和隱隱作痛的問題來源,並逐一移除掉。這可以說是一項耗時漫長且艱難的心理創傷手術。那些過去未曾被正視的傷痛記憶,無意識地儲存在心裡越積越多。無關乎年紀,都必須好好檢視。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都過去那麼久了,現在回頭看這些有什麼用?年紀都這麼大了,不也都這樣走過來……」但就算到了八、九十歲,無論年紀多大,都需要這麼做。四十歲的我們,人生還有許多時間,此時是最美的年紀,很多事才正要開始。【更加美麗的人生下半場】。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1 橘世代.健康橘
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
四十歲前的我,每天為生活奔波,從未曾靜下心來好好覺察自己,到了四十歲時依然如此,或許是因為這樣,當時我感到十分痛苦。四十歲時,若能稍稍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讓自己喘口氣休息一下,可能就不會這麼不安,也不會老是覺得被時間追著跑,或許就能好好享受屬於我的四十歲。很多事都要等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有所體悟。我也是過了四十歲後才明白這些事。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課題,這些課題都是這輩子第一次遇到,會迷惘是很正常的。每天不可能都只有開心的事,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美好。不必因此太過焦慮,錯過了生命中的美好時刻。如果四十歲的你,容易陷入自責,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不停在心裡懊惱著:「為什麼我的人生會這麼失敗?」、「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讀書、拚命累積經歷,怎麼我的人生只有這樣?」當你心裡開始有這些小聲音出現時,就表示你需要靜下心來檢視過去的人生,去體會並了解當下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好好珍惜享受此刻。 假如可以回到四十歲,我會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把四十歲當作是過去和未來的重要分水嶺,為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準備。不浪費太多時間在後悔和煩惱,而將焦點放在希望上。如果能安放好心中的不安,我相信四十歲會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生轉捩點。現在四十歲的我們和上一代很不一樣。上一代的人,只要出國留學回來,很容易就能當上教授;只要考上醫學系或法律系,就能保障高收入。當然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名校或出國深造,這是少數人的特權。我也曾很想去留學,但因為家裡經濟關係,無法實現。即使後來努力在國內攻讀碩士、博士,還是會為了無法去留學的事而感到遺憾。因為我一直希望自己四十歲時,能當上教授在大學教書,但總因為沒有國外學位,屢屢失敗。不過,在現在這個年代,即使當年我能出國留學,回國也不一定可以當教授;就算從醫學系或法律系畢業,也未必前途光明。如果老是拿自己和上一代比較,很容易會埋怨自己生錯時代,而陷入負面情緒中。時代變遷,很多事情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有好有壞。和上一代比起來,我們有更多拓展生命經驗的機會;過去出國旅行也沒這麼容易,在學習知識各方面,也都比現在更受限。我和憂鬱症病情好轉的年輕人聊天時,偶爾聽到他們說想出國看看,我都會替他們感到高興,也很鼓勵。要是我像他們這麼年輕,也會想出去國外走走,拓展自己的視野,心裡很是羨慕。四十歲的你,即使不是原本想像的那樣,沒有完成心中的夢想也無妨。四十不一定要不惑,困惑也無所謂。不必像年輕時幹勁十足,但也不必像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一樣失去動力。不用因為比不過上一代,而感到失落。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痛苦,只是種類和形式不同而已,都有各自要面對的考驗,沒有絕對的好壞。因此,不需要比較,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把它當作是一份禮物送給自己。四十歲散發著這個年紀獨有的韻味,那是二、三十歲尚未成熟時,無法展現的味道。若還沒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也不必感到自責。我們已經錯過許多美好的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懊惱上,而是應該把握當下。你的人生,現在才開始!四十歲的你,是美麗而耀眼的。或許現在的你,並不這麼認為,但等過了這個年紀後,你就會明白此刻的珍貴,就如同青春一樣。試著讓自己暫時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去尋找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吧!好好珍惜四十歲的時光,你會看見許多未曾看見的事,進而發掘生命的意義。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2020/01/22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0 癌症.乳癌
國二女生驚見乳房纖維腺瘤2公分 醫建議少吃炸雞鹽酥雞
新竹一名國二女生,一個月前在洗澡時發現左乳房出現硬塊,讓媽媽非常緊張,日前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古君平,經乳房超音波確認在左乳房下側出現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硬塊,大於2公分橢圓形的纖維腺瘤,可能有惡性的風險,和家屬討論後,考量到該國中生年紀輕,決定開刀以「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拿掉,確認不會變化成惡性腫瘤。目前病患恢復狀況良好,開刀後並不會影響外觀和未來發育,只需1到2年持續超音波追蹤即可。古君平表示,一般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到30多歲女性,這次發生在年僅14歲的國二生比較少見。他認為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和飲食習慣和環境有關,建議少吃油炸食物,例如炸雞或是鹽酥雞等,因為比較早接觸油炸食物,女性荷爾蒙表現比較早就會比較旺盛,刺激乳房纖維腺瘤。尤其,現在國中女生正值青春期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父母親可提醒女兒,在經期1到2周後可以自我觸診檢查,如果胸部出現像湯圓或貢丸圓圓的、鼓鼓的、移動式的硬塊,或乳房有分泌物,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但也不要恐慌,95%的乳房纖維瘤是良性的,如果影像出現不規則,建議切片確定診斷。古君平指出,預防乳癌的方法,除了避開高油脂飲食、控制體重也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定期做乳癌檢查,乳癌高風險年齡層為45到69歲,政府也補助45歲以上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因飲食西化,罹癌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跡象,建議最好40歲之後每年檢查。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
國內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的妻子王麗容,生活最大交集就是一對寶貝兒女。王麗容不諱言,孩子的教養問題是她與鄭爸婚姻生活中,爭執、吵架的唯一導火線。 觀念先進 39歲才生龍鳳胎 鄭丞傑預見少子女化的時代會來臨,為了鼓勵生育,早在廿年前就提出「只要先生,不要先生」口號,王麗容則認為人生三部曲「愛情、結婚、生子」,現在應該可以簡化為「愛情、生子」。兩人都倡導生兒育女要趁早,觀念先進,但其實王麗容一直到39歲那年,才如願生下一對龍鳳胎。 王麗容舉自身為例,工作一段時間後又重拾書本,35歲時取得美國UCLA博士學位,過程艱辛,「感覺論文是我這輩子第一個孩子」。畢業後回到母校台灣大學執教,壓力沉重,影響生育大事,一拖又是好幾年,等到39歲才生下龍鳳胎,人生這才算圓滿。 「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會選在35歲前生孩子」,儘管是追求兩性平權的女權主義者,但王麗容仍認為,對於女性來說,生兒育女具有特殊的本質及意義。她表示,許多女生在年輕時追求事業、教育投資,錯失了最佳生育時間,她也不例外,要是人生再來一遍,她寧願犧牲工作,也要早幾年擁有下一代。子女是獨立個體 適時放手回顧30多年的婚姻生活,兩人曾因對孩子教育的看法不同而有過爭執,但從不冷戰,即使觸到地雷,仍會不斷溝通,但是以「筆談取代言詞交鋒」。王麗容表示,當有爭執時,脫口而出的話語常是銳利、容易傷人,因此兩人已有默契,只要瀕於非理性邊緣,就啟動筆戰模式,王教授說,「這種方式理性多了」。對於孩子未來發展,兩人態度一致,那就是在教育及生活上,給予絕對支持及自由,均認為子女是獨立個體,家長必須適時地放手,事後也證實「放手是對的」。 做自己…兒子立志當「普通人」 舉例來說,鄭家女兒高中畢業後,選擇至美國普渡大學,當時王教授放不下心,還利用暑假前往美國陪住了1個月。但鄭家女兒終究遺傳了父親大方開朗的個性,喜愛交友、樂於參加社團活動,曾經擔任台灣同學會會長,甚至當選學校亞洲小姐。 至於兒子,儘管父親是名醫,卻對醫學一點興趣都沒有,也從來沒想過要當醫師,從小立志當個「普通人」。熱愛日本文化的他,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單靠上網自學,短短1年內日文檢定從最基本N5程度,晉升至最高階的N1,也順利申請到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兩所世界頂尖名校的研究所。母性使然,擔心兒子異地求學,可能多有不適,王麗容還因此申請科技部計畫,也順利通過,如此一來,便能一邊執行研究,一邊陪公子念書。王麗容說,從小給了一對子女最舒適的學習環境,教養守則共有A至E等5大點,最重要的是,要求孩子盡量「做自己」,但也學著傾聽別人的意見,且了解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A是「自主」(Autonomy);B是做自己(Be yourself),但也要傾聽他人意見;C是承諾(Commitment)完成自己應當做的工作,達到承諾;D是發展(Development);E是獎勵(Enpower),隨時獎勵,針對兒女不足之處給予資源。相信小孩 開明看未婚生子鄭家女兒在青春期時,就問過婦科權威的老爸,「女人什麼時候最適合懷孕?」答案是25至34歲,現在她也正處於育齡階段。當年人在美國求學的她,萬一突然告知受孕想未婚生子,鄭家雙老就要當外公外婆, 各自會有什麼反應?鄭爸爸自信地說,從小訓練培養女兒,相信女兒的擇偶眼光,如果還沒有結婚就懷孕生子也沒關係,但「種」一定是好的。相較於爸爸從最原始的生物觀點來看待此事,王麗容充滿理性,她以親密角度來分析,即使沒能修成正果走入婚姻生活,但兩人曾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親密伴侶,寶寶是愛情的結晶,她會尊重孩子的作法,給予最大支持。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6 科別.兒科
6歲女童胸長腫塊? 原來性早熟
姜姓女童6歲時,因右胸部乳暈下方有腫塊就診,確診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經中西醫5年的治療與追蹤,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2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遺傳及內分泌科主任王仲興說,性早熟指青春期第二性徵過早發育,女孩早於8歲,男孩早於9歲,或女孩初經來潮早於10歲,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台灣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9成以上原因不明。王仲興指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西醫採注射青春期抑制劑療法,需長期治療,多數健保無給付,中醫建議中藥調養;另腫瘤或其他潛在疾病引發「病理性性早熟」,須西醫特殊檢查,如性釋素測驗、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手部骨齡X光及骨盆腹腔部超音波檢查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林怡君說明,姜姓女童原本身高134.8公分,治療期間骨齡一度超前,身高百分位曲線下降,低於50百分位,中西醫師依病程進展快慢、生長速度、骨齡檢查、病童及家長意願調整治療方式,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
-
2020-02-04 名人.好食課
預防流感上身 營養師推薦4種營養素提升自體免疫力
寒流來襲,流感疫情升溫,我們應該平時就做好預防工作,如:施打流感疫苗、出入公共場合戴好口罩避免飛沫感染,也可以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來預防這些疾病,以下營養師整理了一些食物或營養素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力,一起向流感say no!一、益生菌:腸道中存在著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透過分泌代謝物、調節體內激素而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補充益生菌有助於調整腸道菌叢生態,因此能調節免疫系統,幫助我們對抗流感。過去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增強先天免疫力並調節病原體誘發的發炎症狀(連結),增強對抗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流感的發生率。2014年有文獻統整了益生菌與免疫的關聯,在文獻中指出粘膜上皮細胞可維持腸道的完整度,避免病菌入侵。益生菌也能夠調節「系統性免疫細胞」(systemic immune cell)、黏膜上的免疫細胞活性,像是增加T細胞的活性等,促使T細胞殺掉入侵的病菌,幫助我們對抗流感(連結)。益生菌的菌種有很多,在挑選補充品時可以查詢健康食品資料庫(連結),選擇有免疫調節認證的會更有保障!而在一般食品上,建議可以攝取無糖優格、優酪乳,都有助於調節我們腸道生態,進而提升抵抗力!二、鮪魚、鮭魚:鮪魚和鮭魚是補充維生素D的好來源,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除了與骨質健康有關以外,維生素D也與免疫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的免疫細胞在辨認到病菌後,會開始分泌抗菌蛋白,而維生素D就參與了這個機制(連結),因此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是維持免疫的關鍵之一。過去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維生素D含量與流感發生率為負相關,代表維生素D含量越低,流感發生率越高!然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國人的血液中維生素D狀況非常不佳,19歲以上接近缺乏的比例達到40.4%,而缺乏率達到近20%。除了飲食之外,也要有充足的日曬或者選擇攝取補充劑,都是很好的維生素D補充方式!三、全穀、堅果類:全穀和堅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一碗糙米飯就可以滿足約20%的維生素E建議量,而維生素E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可透過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防止氧化造成的損傷維生素E也藉由調節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等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來提昇我們的免疫力(連結),是維持免疫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有研究發現在流感感染期間,體內的維生素E含量會減少,(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發現,補充維生素E能夠降低因為感染病毒所造成的肺部發炎指數(連結),因此,我們平時仍需要補充含維生素E的食物來維持我們抵抗疾病的能力。目前我們血液中維生素E的狀況尚可,缺乏率僅為0.1%,但攝取狀況十分不佳,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僅有1-6歲的幼童有達到建議攝取量,其他族群大都只介於60-80%的建議量,且青春期女性更低於60%,顯示我們要更注意維生素E的狀況。四、辛香料:我們每天吃的辛香料中都含有許多植化素,像是大蒜的大蒜素、薑黃的薑黃素、薑的薑烯酚等等,這些植化素,在人體扮演的角色十分多元,像是抗氧化、保護細胞完整性、調節免疫等等,這都是我們對抗流感的保護傘,讓我們能免於病毒的侵擾。以大蒜為例,研究發現大蒜所含的大蒜素等硫化物,可以提高T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性,還有增強自然殺手的殺菌能力,也可透過降低病毒的附著力達到增強免疫功效。2001年有一項小型人體試驗,招募了146位健康受試者,並隨機給予大蒜補充物,並進行12周的追蹤,觀察這些人是否會得感冒。結果發現,在實驗期間,有攝取大蒜補充物的組別,僅有24個出現感冒症狀,而安慰劑組則為65位,因此學者推測補充大蒜補充劑有助於預防感冒(連結)。而其他的辛香料也有類似的研究,所以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包含一些辛香料,補充這些植化素幫助提升免疫力!總結上述的飲食建議,平時要多攝取各式各類豐富顏色的食物補足營養,建構好體內免疫系統的防護網,才能在盛行流感的季節免於受到病毒的侵擾。除了做好飲食上的防禦,平日也要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定時運動的好習慣,才能打造百毒不侵的健康鐵三角!【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流感高峰期!4種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報你知!】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世代衝突 熟齡後如何重建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
家,是老年的情感依靠家庭是文化的縮影,世代關係對於生活有著強大的影響。在理想的情況下,老年人從家庭及家庭中的角色獲得支援、關心、尊重、地位與使命感,反過來,他們提供家庭文化意義、安定力量和歷史延續。祖孫之間的互動常常是玩耍、互相關愛、交流知識,孫兒尊重祖輩,祖輩疼愛孫兒。如果我們關愛孩子,孩子又看到我們關愛我們的父母,他們也許也會關愛我們。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迫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依賴讓我們受他人擺布,感到不安。許多老年人不信任中年人,這或許是知道他人和自己之間可能存有虛偽、不真誠與雙重標準。例如,我見過一些老年人輕描淡寫或否認生病,為的是阻止家人一有機會就把他送去安養中心(雖然他們未必有這種想法)。這種緊張關係不只限於年邁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婦互相關心支持,但是對於未來還是會感到焦慮和不確定,雙方都承擔著雙倍的壓力。世代衝突有一句波斯諺語說:「孩子是通往天堂的橋梁。」老年人的情感平衡往往取決於同子女的關係。年老後,我們必須重建改造與孩子(如今成年了)的關係,在這件事的成功與否會決定他們對我們感到喜愛、矛盾還是敵意。有的子女可能永遠無法克服年少時對於父母的怨懟,當父母的如果十分在意自己依賴子女,把自己視為負擔,或是要求過高、疑心太重,都可能加劇這種情感衝擊。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親子關係的刻板印象,那些誇張諷刺的描繪往往帶有錯誤或過時的假想,不過了解它們、清楚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相仿之處也有用處。例如,父子經常被描繪成水火不容,互相爭奪權力或統治地位,父女間關係往往比較溫柔。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得出一個結論:「對一個老去的父親,沒有什麼比女兒更寶貝的了。」母女關係在青春期偶爾會陷入服從與叛逆之間的掙扎,美國作家博貝克(Erma Bombeck)幽默地提出一個觀點:「我的母親不會承認,不過我老是讓她失望,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生下了一個不肯把鋁箔紙洗乾淨再利用的女兒。」世代之間的關愛世代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可是世代關係也是愛與支持的重要來源,這些互動對人人都很重要。有一句話我認為是米德說的(不過我找不到出處):「老人能教年輕人,變老沒關係;年輕人也可以教老年人,死亡也沒什麼大不了。」與孫兒互動也許能給老年人帶來最溫暖、最幸福的感受,引用已故專欄作家范布倫(Abigail van Buren)的話,「我不是會隨身攜帶照片的奶奶──但是我那幾個孫子──恰好是美國大陸最漂亮、最聰明、最彬彬有禮的孩子——在加拿大和維爾京群島也一樣。」有開放與互相尊重的溝通管道時,為人祖父母可以給人帶來很大的安慰,祖孫可以公正慷慨給予對方關愛,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權利,也沒有重大責任,也往往不像父母和子女之間有那麼多的情感包袱。今日老年人能與許多人情感交流,一生得以持續與他人建立深厚且豐富的關係,在許多情況中,科技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即時通信,即使我們身在遙遠的地方,心理和情感的親近也可以繼續支持豐富這些彌足珍貴的世代關係。本文摘自《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天下文化 2020/01/20 出版。延伸/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延伸/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07 養生.更年期變化
婦人更年期脾氣驟變 補充女性荷爾蒙獲改善
一名50歲婦人平常在公司總是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給予補充女性荷爾蒙一周後,才漸漸恢復以往親切和藹模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指出,這名婦人工作能力強,十分獲得主管肯定,但這陣子因為忙著協助母親治療癌症,又得籌錢支付孩子留學費用,排山倒海的壓力讓她不自覺出現睡眠不安寧、人際關係變差,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下腹疼痛等症狀,令她十分苦惱,職場關係也因而惡化。但她遍訪各大醫療院所,都被診斷為心律不整、憂鬱症、慢性膀胱炎等,甚至經儀器檢查,身體各項數值皆正常,被同事、家人誤認為沒病裝病,更令她有苦難言。張茂森說,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加上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他說,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因向外尋求協助時無法精確描述症狀,更年期婦女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但這群看似無病呻吟的群體,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幸透過給予適當的女性荷爾蒙補充,降低興旺的交感神經,與提升低落的副交感神經,就能有效改善症狀。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減加工食品增水果蔬菜 研究:改變飲食抗憂鬱
一份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專家建議,別以吃甜食改善心情,有憂鬱情緒不妨吃健康食物、增加運動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一份今年10月發表的澳洲研究,以76名17歲至35歲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攝取過量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成2組,一組改為健康飲食,並提供橄欖油、天然堅果等,另一組維持常規。結果發現,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在3週後,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3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3個月後僅有7人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邱弘毅提醒,飲食的改變需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可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陪伴支持。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葉雅馨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雖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但其機轉是藉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葉雅馨表示,飲食上攝取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不需要藉助糖。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甜食。
-
2019-12-21 養生.家庭婚姻
小姑未婚生子丟包後離家 婆婆竟召集親戚逼媳收養
「我只要屬於我的東西,我只承擔我該承擔的責任,我只盡我應該盡的義務,任何人都別想將不屬於我的責任強加於我,否則,我寧願跟你魚死網破,寧願毀了眼前的一切!」上面這段話,是一個離婚女人發的朋友圈,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婚姻是她主動放棄的,她在那段婚姻中被強加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觸犯了她的底線和原則。昨天有個讀者留言說的情況,雖然也是被婆家強加義務和責任,但是她的遭遇比上面那個女人的遭遇要慘得多,因為涉及到了孩子,這不是簡單的錢的事。To東林老師:我離婚了,因為我受夠了我的婆家人,受夠了我的前夫。在說我的婆家人之前,先說說我婆家的小姑。小姑雖然二十多歲了,已經工作了,但依舊是個很叛逆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她的年紀永遠停留在青春期。她雖然跟我吵過架,但是我們的關係很一般,像陌生人一樣,幾乎沒怎麼說過話,頂多就只是打打招呼。如果她是個很不起眼的人,我自然不會對她有過多關注。可惜,她的叛逆太過於張揚,總是跟婆婆吵架,總是跟我前夫吵架,以至於我想不關注她都難。婆婆催她結婚,她一直都是反對,一直都是唱反調,說要一輩子單身,說即便成了大齡剩女,即便成了老姑娘也無所謂。如果她真能說到做到,也不會有後來的悲劇。如果她能一直對自己負責,或者說叛逆是建立在自愛的基礎上,也不會有後來的悲劇。可悲的是,她的所作所為完全跟上面兩點不沾邊。她嘴上說不結婚,結果沒過多久就變卦了,不僅跟別人戀愛了,還懷孕了。這還不算,更過分的是她一直隱瞞,搞得好像懷孕的人不是她一樣。結果到最後肚子越來越大,實在瞞不住了才跟家裡坦白。婆婆要求她把她男朋友帶到家裡商量結婚的事,說這種事拖不得,必須立馬結婚,男人必須負責。可是,這時候小姑卻找不到那個男人了。之所以說小姑很蠢很可悲,是因為他連對方的底細都不知道,連對方的家在哪都不知道,隨隨便便就懷上了孩子,真的對自己太不負責任。婆婆怕丟人,要求小姑放棄孩子,結果小姑又開始玩叛逆了,說她必須把孩子生下來,說不需要任何人管,說她自己能養活孩子。可結果卻是:孩子出生是出生了,小姑卻撒手不管了,直接丟給婆婆,她自己離開了家,也不知道她心裡是怎麼想的。我知道這是一個生命,不是一樣東西。可是,這是小姑的孩子,她丟給婆婆了,理應是婆婆負責撫養。可是,婆婆竟然推卸責任,命令我收養這個孩子。她覺得自己一個人向我施壓無法成功,就召集了婆家所有親戚一起向我施壓,要求我必須收養小姑的孩子,還命令我寫下保證書不能反悔,連我的前夫也加入了這個陣營。婆婆帶頭跟我說,“兒媳,你必須替小姑養孩子,這是命令!正好孩子是個男孩,你跟我兒子一起撫養這個孩子就好,你們自己可以不用生孩子了!”我的回答簡潔明了:“滾,我不吃啞巴虧!”這種事,就算他們好聲好氣求我,我也不會答應,因為這是不屬於我的責任和義務,我沒必要去承擔。而他們還大張旗鼓命令我,呵呵,我更是不可能承擔,我才不會吃這種啞巴虧,我寧願離婚。(From小兔)To小兔: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沒有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願意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願意被人強加責任和義務,這樣做沒有錯,認為你這樣做是錯的人,是他們自己有問題。既然已經離開了錯的婚姻,希望在你說出來之後能夠跟過去劃清界限,不要被這段糟糕的經歷所影響,以後再面對婚姻的時候,提前把這種有可能出現的道德綁架講清楚,不要怕。(From東林夕亭)東林夕亭情感建議:很多人活著,不是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而是不敢牢牢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總是會在面對別人的說法時,面對別人的道德綁架時而動搖,無形中會生出類似“我如果不接受別人的要求,會不會釀成大錯”的想法。其實沒必要,你自己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沒有錯,別人要求你做你分外之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別人求你幫忙,你可以考慮幫或者不幫,但是別人命令你,那就去他的吧!不然,你委屈自己接受別人的無理要求,事後會一直感到委屈。尤其是處在婚姻中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有些事可以妥協,可以讓步,可以湊合,可以將就,但不是所有事都應該這樣做,不然的話,你被逼到了死角或絕路,連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生活都沒有了,那就太沒有意思了。本文轉載自東林夕亭公眾號
-
2019-1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齡婦女二成貧血 懷孕切記補鐵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我國育齡婦女貧血比率占二成,攝取鐵質有助改善貧血,但女性鐵質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使造血功能不佳,一旦產後大出血便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健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為貧血標準,發現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比率為18.6%,而我國1歲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攝取最不足。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到更年期以前,每月皆有經血流失,是貧血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最常見的即為缺鐵性貧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貧血婦女懷孕,為提供另一個生命營養,孕婦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也會增加四成。若母體缺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孕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鐵質攝取。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分量下,食用含鐵量高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也含高量脂肪,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質吸收。
-
2019-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2成育齡婦女貧血 醫憂胎兒發遲緩、產後大出血奪母命
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我國育齡婦女近二成有貧血問題,攝取鐵質能減少貧血狀況,但我國女性鐵攝取量幾乎未達標。醫師說,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鐵不足,造血功能不佳,當發生產後大出血,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視為貧血標準,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鐵的攝取觀察到,我國1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差距最大,也就是攝取最不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缺鐵年齡層正好包含育齡婦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進入懷孕階段,提供另一個生命使用鐵質,孕婦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增加四成;若母體缺乏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到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懷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的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建議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孕前儲備鐵質等營養重要性。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份量下,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也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
2019-12-1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都先瘦胸? 掌握4大飲食要點不怕瘦錯地方
肥胖不僅有礙個人外在的形象,同時也是疾病的溫床,但如何能健康地減重,便成許多女人關心的話題。而最為顯眼的女性第二性徵——乳房,其外形與大小當然成為減重過程中,最令女性在意與擔心的課題。不當的減重方式或是過於激烈的短期瘦身,不僅不健康、易復胖,甚至可能讓妳的「事業線」不保而成了「太平公主」。究竟怎麼減才不會減到胸部?如果一定會減到胸部,可以藉由哪些飲食、運動等方法,把「胸部補回來」?減重及豐胸的方法很多,要能同時兼顧二者,常讓女性們落入兩難的境地,減去了一身肥肉,但最不想變小的胸部,卻往往也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跟著消瘦;事實上,減肥後連胸部一起瘦是或多或少難以避免,這是減肥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要能夠徹底的貫徹減重與不瘦胸的兩全其美的雙贏局面,不妨可以試著從4點做起,讓胸部UP UP:1. 均衡營養、補充優質脂肪很多女生因為怕胖,常常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但是乳房是一種充滿脂肪的器官,沒有油水的女生,大多也沒有大奶奶;所以,要健胸第一步就是「攝取均衡的營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吃含有五穀雜糧飯或全麥麵包的早餐、1天1杯牛奶、1天1顆維生素;此外,應適當食用一些含豐富脂肪的食品,以做為美胸的基本材料,例如肉類、家禽、豆類等食物。2. 補充水分人體的組成成分以水分為主,細胞代謝作用也需要足夠的水分做為媒介,多飲水對乳房的健美作用很大。3. 補充膠原蛋白乳房健美標準之一,是有光澤、有彈性、不粗糙。為此應攝取足夠的膠原蛋白給乳房補充營養。含膠原蛋白的食品主要有蹄筋、海參、木耳、肉皮、豬蹄、牛蹄、牛蹄筋、雞翅等;同時,還可多吃橘子、胡蘿蔔、蛋類等。 4. 調整激素分泌激素在乳房發育和維持其豐滿與彈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青春期發育中的少女而言,更是對未來胸部的發育以及保持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可多吃富含維生素E以及有利於激素分泌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葵花瓜子油、菜子油等。維生素B族也有利於激素合成,它存在於五穀雜糧、牛奶、豬肝、牛肉、蘑菇等食物中。除了食補之外,穴道按摩、疏通乳腺、運動等輔助療法,也可讓女性不論年齡大小、是否生過小孩,都能讓乳腺立刻活絡起來,「大在該大的地方」,再造緊實有料的胸部,來達到胸前偉大及美形胸的傲人身材。延伸閱讀: 減肥最怕減到胸! 4種方式都會讓胸部跟著縮水 健身只顧上半身? 當心胸肌還沒練成反而先操壞血管
-
2019-12-04 新聞.生命智慧
為「孝道」飛德照顧癌末婆婆 她對善終有了嶄新的體悟
如果另一半的父母突然癌末,你會選擇直奔病榻前照顧?還是任他獨自面對,在照服員的偶爾探望下,一個人迎接死亡?對台南女兒、德國媳婦吳品瑜來說,2014年當她聽聞婆婆癌末,為了讓先生專心在吉隆坡新工作上任,便不假思索買了機票,獨自帶了14歲、12歲與1歲半的3名女兒,直奔德國鄉村婆婆病榻旁。結果,不管是到宅探望的德國醫師、護士、送餐人員,都問她:「妳是誰?」「為什麼是媳婦待在這裡擔任照顧工作?」同一時間,先生的其他手足則在過他們的復活節假期……婆婆生病,跟媳婦有什麼關係?吳品瑜,傳統台灣觀念下成長的台南人,51歲。與許多台灣傳統女性一樣,婚後以丈夫、家庭為主,她跟著先生工作輪調而旅居各地,偶爾兼職翻譯。「我總覺得除了照顧者的角色以外,沒有其他層面的『自我』了」。愈是這樣子過生活,吳品瑜就愈落入「想以盡責、犧牲、捨己的照顧者身分獲得肯定」的循環裡。她表示,在婆婆離世一段時日後才意識到,原來決定前往德國照顧臨終婆婆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得到「實踐台灣傳統孝道」的褒獎。殊不知,德國人面對老後與臨終照護的觀念與台灣大相逕庭,不僅出發前,朋友們提問:「婆婆生病跟你這個媳婦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犧牲自己?根本『於事無補』!」就連回到德國第一天與照服員初見面時,對方還說:「啊!你們是回來過復活節假期的。」就連生命末期的婆婆也說,母女4人難得假期回來,要不要去黑森林玩幾天?懷著滿腔大愛的吳品瑜,心中滿滿震撼。最後一哩路:希望兒孫陪伴?還是一個人面對?對於善終場景的想像,傳統的台灣版本可能是兒孫守在病榻前陪伴,德國版本顯然不太一樣!長者一個人面對死亡是被社會與家人接受與支持的,因此老後與臨終照護體系也圍繞在這個理想。吳品瑜婆婆居住的西南德小山村,才2千多人,鄰村交界處就有提供照護的據點「基福會」。第一次與基福會接觸,具有迅速確實的動員能力,備有多項系統化表格,每天詳實記錄被照顧者的體況,也跟家庭醫師與區域醫師三方無間合作。因此,婆婆就算是一個人面臨癌末且子女都不在身邊,基福會接手照顧的效率與機動性,也足以讓沒有隨侍在側的家屬放心。然而,病榻前的人生最後一哩路,機動性的系統對比血親的陪伴,哪一種才是更理想的方式?誰在身邊不一定最重要,如常才是最好從病榻旁守護婆婆最後14天的經驗中,吳品瑜發現,「只要能如常,就是最好的,陪伴在身邊的是誰已經是其次。」剛到婆婆家時,一打開冰箱吳品瑜嚇到了,由基福會送來的7、8個餐盒,都是營養均衡菜色豐富,怎麼婆婆會連一口都沒動過呢?後來,吳品瑜煮了婆婆平日最喜歡的牛肉湯、跟一些德國的家常麵包,才又讓婆婆找回胃口,一天還能喝上2碗。「不是一頓營養的餐食就可以讓臨終前的老人好過,如果沒有辦法像平常一樣地吃飯,如常過日子,他們的求生意志很快會被剝奪,會覺得自己只是在等著離開人世而已。」當青春期的老大、老二面對奶奶的驟然衰弱舉足無措時,1歲半的小女兒因不明所以,像往常一樣對著奶奶又親又抱,撫摸著她的頭髮跟腫脹的小腿與腳趾時,婆婆臉上瞬間也好像回復了病前的光采。 吳品瑜說,「把『病』這個字拿掉以後,他們是完整的『人』,也會想要得到如常的對待,被擁抱,感受到愛的膚慰。」光回想小女兒把病榻當遊戲床,在奶奶身上爬來爬去,吳品瑜笑稱,要是這場景出現在台灣,很可能會被家屬指責說:天啊,這樣折騰老人家,子孫也太不孝了吧!這輩子,好好做過自己嗎?病榻是一個很獨特的空間,逼得人不得不直視死亡,以及生命的本質。在台灣,孝道是把「孝」與「順」兩者緊緊連在一起。然而,當眼見婆婆並非由親生子女照顧最後一程,吳品瑜進一步體認,由於德國是個人主義,沒有「孝」這個字,對彼此的好,就是體現在「給你一個空間讓你做自己」。(或許,對「一個人面對死亡」意願的尊重與支持,也來自於此。)就像吳品瑜的女兒們,小學時就會問:「媽媽,那妳要什麼?」因為不管是吃什麼、去哪裡之類的決定,過往吳品瑜只會說「什麼都好、你們好就好……」愈是這樣,老大與老二愈不厭其煩追問:「媽媽,妳到底知道妳要什麼嗎?」這些生活裡的小事,在婆婆病榻的這個道場,逐漸發酵。婆婆當了一輩子的照顧者,以往家族出遊、吃大餐,婆婆也總是不自在地說:「不用特別為了我……」甚至因癌末而成為「被照顧者」時,一時無發接受「被照顧」的是時,初期總不願配合。簡直就像照鏡子一樣,吳品瑜突然意識到,婆婆與自己,2個長期扮演照顧者的女人,陷在犧牲、奉獻的意識裡,忘了照顧自我,甚至將累積的委屈,當成是受照顧者的錯,直到老去了都還在責怪別人。談起這段過往,眼眶還紅紅的,吳品瑜談到,死亡,其實就是愛與被愛的過程,即使過去十幾年婆媳相處並不愉快,而認清彼此生命脈絡後,她感覺到,婆婆交棒給她的,便是重新回到自己。重視、覺察自己的感受,至於社會的框架、他人的想法,其實一點也不重要。萬萬沒想到,長年來綁縛住自己的框架,卻是在婆婆的照顧現場與經驗中,一層一層剝掉……當個心口合一的老人,學著在每個當下都超渡自己的痛苦婆婆過世已5年了,現在的吳品瑜如何設想自己的老後?器官捐贈同意書、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都簽好了,她也決定不在德國養老,一定要回到故鄉台南,臨終前「誰陪在我身邊已經不重要了」。為何能這麼豁達?她從照顧婆婆的經驗分析,也許很多人對老與死的害怕,是擔心『被別人嫌惡』!因而壓抑、彆扭,給人難搞的感覺。「我想要成為自在的老人,心口合一,能好好與別人互動、坦承需要,給別人機會照顧自己,當個可愛的病人,不也很好嗎?」她說,若能學著在每一個當下,面對自己所有的感受,超渡自己的痛苦,對於老去與死亡也就不那麼恐懼了。我們問她,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陪伴婆婆善終嗎?吳品瑜笑笑說:「會。不過,這次是脫去好媳婦的社會框架,由『自我』決定去照顧她。」採訪這天,面對鏡頭,吳品瑜笑得很自然。她分享,以前忽視自我感受,總是拚命「矜」住,面對關心,盡是逞強說「我沒事」;現在每天「感覺」和自己在一起,心志更強大了,反而有了「我可以搞定所有事」的氣勢!人生路上,我們都需要好隊友,最重要的那一位,不就是我們自己嗎?原文:陪德國婆婆臨終的體悟!吳品瑜:別等最後,每個當下都該超渡自己的痛苦
-
2019-11-29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 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在免疫風濕病裡,關節炎是常見的表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台大醫院免疫風濕科謝松洲醫師表示,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從20歲以後或者青春期以後開始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在30-50歲比較常見,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是20歲左右就開始。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女性比較多,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有6-8成的患者是女性,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有超過一半是男性。患者經常以反覆關節疼痛來表現,早晨起床時會感到僵硬不適,倘若沒有好好控制,會導致關節變形,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的治療方式大概有哪些?謝松洲醫師說明道,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治療是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是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對部分疾病的效果較有限,對於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可能沒辦法控制得很穩定。從1990年代開始有各種生物製劑被開發出來,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較高,在健保給付方面就相對受限,由於藥物成本差距很大,所以基本上會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不過因為很多患者沒有在疾病早期就接受治療,如果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後,疾病活性比較高又持續比較久,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的效果就比較有限,而需要藉助於標靶治療的生物製劑,會稱作「標靶治療」是因為藥理作用上能更精準地調控,會稱作「生物製劑」的是因為這類藥物得靠生物技術來製造,和經由化學反應合成的藥物不同。自體免疫疾病剛開始的時候患者經常會以為只是受傷或過勞疼痛,往往要到症狀較嚴重或持續一段時間才就醫。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疾病活性高,3-6個月關節就開始受損、變形,能夠愈早把疾病控制下來,後續產生破壞的風險就比較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懷孕前,需要注意什麼?風濕病患者中女性占比較多數,在過去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好,想要懷孕就比較困難,現在的治療進步很多,患者懷孕生育的比例相對以前高很多。懷孕過程中,免疫系統會做很多調控,容易讓病情出現變化,像紅斑性狼瘡在懷孕過程中復發惡化的機率比較高,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部分患者在懷孕期間關節炎會較為改善,但有些患者還是有持續性關節炎。謝松洲醫師提醒道,乾癬性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有些在懷孕期間不適合使用,所以若準備懷孕,回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才能事先調整藥物。懷孕期間停藥對患者有什麼影響?現在對免疫風濕病的治療觀念是希望病情愈平穩愈好,除非疾病已經穩定很長的時間,不然醫師還是會建議要維持一些基本用藥。有些患者因為擔心藥物影響胎兒所以擅自停藥,對病情穩定反而不利,尤其在懷孕期間這些疾病活性可能會改變,一定要密切追蹤。醫師會依照疾病活性,選擇適合懷孕期間使用的藥物。有些病患準備懷孕,就因為擔心而停藥,雖然病情不見得馬上就出現變化,但可能在幾個月後疾病惡化又剛好懷孕,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對健康的衝擊就很大。有些患者覺得藥物不安全就一直忍耐,可是關節變形了其實就回不來,懷孕期間所累積的破壞到後來即使病情控制好了可能也無法恢復。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有較多變數,醫師會建議病患比平常更密切追蹤。懷孕期間停藥對胎兒有什麼影響?接受治療期間可以哺乳嗎?謝松洲醫師強調,媽媽的狀況愈穩定,懷孕期間就會愈平穩順利,媽媽如果疾病不穩定對胎兒一定有影響。健康是整體的,不可能媽媽疾病活性很高,胎兒卻完全不受影響。懷孕生產後,患者都很關心哺乳的問題,現在已經確認有些藥可以哺乳,有些藥則不建議。能否哺乳需要做相關研究,有臨床資料佐證,以確保安全性,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和生物製劑皆有能夠安全使用的藥物[1]。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讓懷孕、哺乳期間病情都能穩定控制。除了使用藥物之外,日常生活及飲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呢?謝松洲醫師道,自體疾病患者誘發的因素不見得一樣,但是基本上自體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比較容易失衡,所以相對來說,我們都是希望他們生活愈平穩愈好,飲食愈均衡愈好,休息睡眠時間一定要足夠。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會為了健康去吃一些保健食品,但是如果體質不適合反而容易讓免疫系統失衡。維持適度運動訓練肌力是需要的,不過小心別造成運動傷害,受傷也是讓關節炎持續不好的因素。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個症狀持續超過2-3周以上,或者反覆發作就要特別注意,有些人經常腳跟痛,就以為是運動傷害,可是一起運動的人並沒那麼容易運動傷害,其實這可能就是風濕免疫疾病開始的警訊,平日要仔細觀察,如果症狀反反覆覆,持續時間愈來愈長,就要留意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原文: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新聞.健康知識+
洗澡前不宜刮鬍子?關於刮鬍子該注意的5件事
鬍子是大多數男性都會出現的生理特徵。男性在進入青春期後就會開始長鬍子,而鬍子的生長速度一般都比頭髮要快。近期網路上出現一篇文章說:男性的壽命與刮鬍子的次數是正比的,刮鬍子越頻繁,相對來說壽命就會越長。不少人對這個說法感到疑惑,這個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這篇文章說:當男性荷爾蒙分泌旺盛時,鬍鬚就長得快,而且需要更快的頻率刮擦。這說明著生命綿延不斷,生生不息。也就說明了鬍鬚被刮得越頻繁,壽命就會越長。相反地,雄激素分泌較少的人的鬍鬚生長速度較慢,因此刮擦頻率較低。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雄性荷爾蒙的解釋論看似有道理,但是也存在著漏洞。因為刮鬍子頻率與壽命並沒有太大關係。不然一些因遺傳沒長鬍子的人就能說他壽命短!?鬍鬚生長的速度不僅僅依靠的是內分泌,還與遺傳及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在不同年齡段的男性,鬍鬚的生長速度也是不一樣。並且一般來說鬍鬚生長分階段性。當青春期的時候,鬍子會長得很快;成年期時,鬍子生長速率會逐漸降低;當中年到老年時,鬍鬚生長速度會更加緩慢。因此,僅從刮鬍子的頻率來判斷壽命長短的說法是有些荒謬的。 說到刮鬍子,有一些事情是你需要知道的。在以下幾個時間段最好不要刮鬍子:第一、20歲之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很多男孩在青春期開始長鬍子,他們大多數是十分興奮的,覺得自己終於長大了,而鬍子讓他們看起來更“man”。然後自我感覺拿起刮鬍刀刮鬍子的樣子帥極了。 不過,在這段時間內最好不要刮鬍子。因為剛進入青春期,長出來的是黑色的絨毛,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鬍子。如果這時候頻繁的去刮擦,皮膚不僅會變得粗糙而且會很容易受到傷害。 第二、劇烈運動前後因為運動時身體的血液循環會加快,劇烈運動會大量出汗,汗水會對剛剛刮過的皮膚產生刺激,皮膚會產生灼燒感。如果刮鬍子過程中刮了個小傷口的話,這時就很容易引起感染。 第三、洗澡之前洗澡時人的體溫會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擴張。這時候會對剛被刮擦過的皮膚產生細菌感染,造成皮膚損傷。 那正確刮鬍是什麼時候?早上起床半小時之後是刮鬍子的最佳時間。因為在一晚上的睡眠之後,皮膚的油脂分泌旺盛,並且早上起床後皮膚相對來說較為放鬆,這段時間刮鬍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刮鬍子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問題?1、在洗澡後而不是洗澡前刮鬍洗澡前刮鬍的害處不再贅述,洗澡後的皮膚是放鬆的,並且此時的鬍鬚更為柔軟,含有較高的濕度,此時刮鬍須會比較容易刮乾淨,並且也大大減少了刮傷的機率。2、鬍鬚並不是刮得越光滑就越好因為每個人的臉型不同,毛孔生長狀態也不同,如果刮鬍子時只是順著毛孔,並不能完全刮乾淨。因此一些人開始全方位開攻,最後形成倒鬚,出現腫脹刺痛感。所以為了皮膚健康,不要過分追求光滑。 3、刮鬍前使用洗面乳並進行熱敷軟化很多男士只簡單的用清水隨便洗下臉就開始刮鬍了,其實這種操作並不正確。清水並不能洗淨油脂及污垢,建議剃須前用潔面乳徹底清潔皮膚,再用熱毛巾熱敷鬍鬚處半分鐘,以軟化鬍鬚,以便更好的刮擦。4、注意刮鬍刀片的衛生清潔問題因為刀片很容易滋生細菌,建議剃須完成後用清水清洗刀片,並使用酒精棉擦拭刀片,待乾燥後再收起。 5、刮鬍後要進行皮膚護理刮完鬍子後的皮膚很脆弱敏感,並且刮鬍過程中可能會對肌膚產生細小的損傷。進行皮膚護理能夠有效避免毛孔粗大及皮膚炎症的發生。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19-11-26 新聞.生命智慧
離家出走40年後,向媽媽的牌位說對不起...一時衝動成了一輩子遺憾
遲到的電話寂靜的午後,突然間,電話鈴聲大作。「喂,」我趕緊接起電話。「您好,我是小瑛。」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女子的聲音。「是夏奶奶的女兒嗎?」幾乎是不加思索,我立刻這樣回覆她。不過短短的一句話,小瑛的眼淚就在電話那頭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這通電話整整遲到了5年。華人對情感的表達比較含蓄,在我們那一輩的父母,不若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會用責備表達愛意。尤其是在經濟起飛的50、60年代,苦過來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多點競爭力,當時也不流行什麼愛的教育,更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親子教養書可以參考。當時的主流觀念裡,嚴父嚴母才能夠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但這樣的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嗎?從這幾年市場上越來越多教導大家與父母親子和解的書來看,就可以知道,其實兩代之間的隔閡,確實是存在著。有福氣的人,是彼此找出了共存和解的路;但比較沒有福氣的,就會造成像是夏奶奶和她女兒之間的遺憾了。夏奶奶是標準上海女人,很像電視劇《一把青》裡面眷村的飛官太太,身材纖細,頭髮總是梳成整整齊齊的髮髻、穿著旗袍、畫了眉毛,也上了點淡妝,若非是在那陳舊不堪、早該作廢的中央信託局宿舍看到她,必定會以為是個家境良好、養尊處優的老奶奶。可現在眼前的她,卻只是個處境令人深感同情,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被病痛折磨的孤苦無依老太太。雖然丈夫早逝,但夏奶奶其實還有個女兒小瑛,是她與先生在40多歲時所領養的。雖然並非親生,但向來視如己出,毫不虧待。不過,夏奶奶同時也是位「嚴母」,對她而言,家教舉止是最重要的事。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明明很疼愛小瑛,嘴上卻總是非常嚴厲。再加上因為先生早逝,於是夏奶奶更是咬牙苦撐,用先生留下來微薄存款節省度日,更期許女兒好好地長大成人,有一個安穩的未來。然而,夏奶奶不願跟女兒敞開心胸說自己的苦悶與憂煩,只是用嚴厲的教導希望她成材,這樣的心思,想當然耳,並沒有辦法讓小瑛理解。龐大的金錢壓力,以及因為先生過世要被趕出眷屬宿舍,但為了家人,自己得厚著臉皮死不離開的雙重折磨,漸漸地,讓她的精神也出了狀況。所有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無處訴說,一身傲骨的她,始終將苦吞在肚裡,老是板著臉,一副難以接近的刺蝟模樣,讓人也難以對她展露溫情。惡性循環之下,夏奶奶開始有了被害妄想症的症狀。一方面老覺得生活的苦痛是來自於政府迫害,那些要收回房子的人是所謂「情治單位」,而她的生活隨時隨地都被監視著。另一方面則不斷限制與要求女兒,覺得女兒做什麼都不對,但卻又不願意好好溝通、敞開胸懷。再加上跟女兒年齡差距甚大,忽略了女兒邁向青春期之後的一些心思,往往要多花點時間經營理解,種種原因,2個人的關係要不雪上加霜也難。當小瑛一進了大學,面對眼前的花花世界,她開始對愛情懷抱嚮往、也開始懂得打扮之後,夏奶奶的應對方式不是理解與關心,反而是加倍嚴厲的謾罵,想要控制女兒、讓她守規矩,唯恐女兒變成那些「傷風敗俗」、「丟人現眼」的女人。吵架沒好話,為人父母有時講出難聽的話,本意是想要孩子走向他們所認為的正道,希望能激勵孩子向上,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讓孩子更好的方法,但卻不是真正的好方法。但青春期小孩也無法領略上一代在情感表達上的力有未逮,只覺得不受理解,動輒就被責罵。而長期被生活焦慮感重壓著,時時刻刻都像是戴著盔甲的夏奶奶,自然也不會懂得女兒想被關心的心思,兩人的隔閡越來越不可挽回。某天,當小瑛穿著短裙要出門時,被夏奶奶給叫住了,2人爭執不下,夏奶奶只拋出一句「不檢點」,再伴隨著一個巴掌往小瑛臉頰狠狠摑去。小瑛傷心憤怒極了,忍不住心想:「一定是因為我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才被這樣對待!」花樣年華、面貌姣好的她,在學校是很受歡迎的,交了男朋友後,更是被殷勤地呵護著。好聽話誰不愛聽?特別是對於這樣一個長久以來都活在吝於讚美家庭下的孩子,於是在小瑛19歲那年,她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只是小瑛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直到夏奶奶去世,兩人都未曾再見過任何一面。小瑛走後,夏奶奶就獨自一人在等待回收的報廢宿舍裡生活,成了釘子戶。即使周遭的鄰居早已經紛紛遷離、住所環境也逐漸荒廢,她仍是不肯搬走。只是破敗的,不只是房舍,還有她的健康。夏奶奶極為固執,在社工探望她的數年間,只要一提到女兒,總是滿口罵、滿口嫌。不是「不就打個巴掌,有什麼好走的?」「我有錯嗎?錯在哪?」「這種不孝女不要也罷!」不然就是講著政府是如何迫害她的生活,繼續編織著那些被錯待、被惡整的情節。夏奶奶原本是有教養人家的女子,因此堅持要把自己的樣貌儀態維持得很好,但她那窘迫的住所家徒四壁,充滿蜘蛛網、壁癌、塵蟎,社工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她老說著:「我為什麼麼要離開?這不是稱了這些王八蛋的意嗎?」她嘴裡不說,但經驗老道的社工懂,夏奶奶其實是在這破舊的屋子裡等著女兒回來。於是社工瞞著夏奶奶四處聯繫,透過戶政機關和警政協尋,在民國90年的時候,看到一次國航搭機的紀錄,找到了小瑛的聯繫方式,社工趕忙撥了電話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都沒人接,社工心裡有底,就往常經驗來看,這女孩,日子應該也不好過。終於在一段日子後,社工接到了小瑛來電。不出所料,她,過得並不好。大二就為愛休學的小瑛,感情並沒有如她想像得順遂,情債與錢債往往密不可分,從小缺乏愛的小孩,在太渴望被愛的情況下,更容易傻乎乎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便能得到愛。那天,小瑛一直哭著跟社工說,她對不起媽媽、對不起爸爸,其實她好幾次都走到了家門口,看到媽媽漸漸蒼老的背影,她很想過去抱抱媽媽,但卻沒有勇氣。她說她很抱歉沒有辦法面對夏奶奶,只是不斷謝謝社工的幫忙,但要她回去,卻是說什麼也不肯,下一次再試著聯繫她時,已經杳無訊息。這一別,小瑛又消失了好幾年。由於小瑛多次不告而別,社工們到後來也心裡有數了,除非她主動出現,否則是誰也找不到她的。另外一方面,社工也心想,若真有什麼事,反正就留言,她總是會回電吧。雖然是被動且微小的心願,卻也只能單方面靠小瑛回應才有解。就這樣,明明思念彼此卻無法見面的2個人,距離越拉越遠。94年間,夏奶奶因為年老體衰,被送進了醫院的加護病房。直到在病榻上彌留之前,才終於脫口而出:「好想女兒,好想說聲對不起。」社工想再去聯繫小瑛,卻發現她手機已經停話,於是社工找上了協會,來找我們出主意。想了想,我們告訴她,既然這樣,就借助媒體的力量吧。各大報媒體都很支持,鋪天蓋地地報導了夏奶奶渴望尋女的消息。當時我們都心懷樂觀,心裡想說,若小瑛也是惦念著媽媽的,一定會趕緊過來盡釋前嫌吧。可當報紙出刊的那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卻是小瑛的債權人對小瑛提告的消息。原來小瑛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報紙刊登夏奶奶尋女的消息那天,正是她跟債權人要去法院打官司的日子。只是小瑛沒有出現在法院,也沒有致電給我們。到了最後一刻,夏奶奶終於卸下盔甲,喃喃說著:「好想見女兒一面……」「我40幾年來不肯搬走,是因為怕小瑛找不到我啊……」然而,她的心意,已來不及傳達給女兒。直到闔眼的那刻,都還是沒有見到小瑛的身影。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走了。在那個網路尋人尚未如今日這般盛行的年代,沒有臉書可以打聽消息,只要一個拉不下臉,是有可能終生不相見的。只是,死亡真的就代表永不相見嗎?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覺得,或許未必。生命是有期限的,但想念卻有可能持續永遠。在夏奶奶過世的4年後,民國99年的某天,那日正巧我們在辦公室,接到了小瑛的來電。我這個人平日記性很不好,常常找不到路、有開會什麼大小事都要用記事本記牢,但奇怪的是,每個案件的名字跟相關人,卻永遠不會忘。而才開口第一句話,小瑛就啜泣了起來,不知道是自責、後悔,還是遺憾。但其實當下什麼都不用說,傾聽就好了,聽著她的哭聲,知道她回來就好了。話末小瑛客氣地問我,夏奶奶的塔位放在北海福座,她是否需要支付什麼費用?我跟她說:「沒有關係,已經申請到免費塔位,重點是好好去看媽媽吧。」說到這,小瑛又哭了。電話的那頭她雖然在哭,但我的心底卻是高興的。小瑛這些年來從來沒忘記媽媽,只是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顏面見她,也沒有餘力見她。這些年來,我們協助過很多個案,我們理解小瑛在喪禮那天沒出現,一方面是怕債權人追債,另一方面則是心底難過當年媽媽的擔憂是對的。可如今她的電話也證明,小瑛現在過得比之前好很多了,她有餘力見媽媽了。她有餘力在媽媽的牌位前,說出她的對不起,也說聲謝謝。雖然晚了幾年,但我們想,夏奶奶的願望,也總算是實現了。一場送行的體悟:正所謂「親近生慢侮」。夏奶奶和小瑛,雖然不是親生母女,但也在在展現了家人之間常遇到的狀況。其實,當夏奶奶目睹小瑛感情不順、生活困頓時,難道真不會原諒她嗎?相信她其實是會心疼的。雖然嘴巴也許會叨念,但肯定很高興見到心愛的女兒。而小瑛真的不想媽媽嗎?既然她把電話一直牢牢記著這麼多年,肯定也不是沒有思念。即便是再親近的家人,也要懂得好好溝通,沒有什麼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換個方向思考,面對板著臉說難聽話的家人,也要學會體諒,去看到那底下的愛。若親人不懂得放下身段,便換我們自身去貼近對方,兩代的鴻溝,無論是上還是下,都該彼此努力,才不會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書籍介紹27場送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作者: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8/06/30作者簡介/郭志祥「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會長。民國八十五年,他創立「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並陸續增加服務項目,目前主要包括「行善體驗」、「免費殮葬」、「賑災」、「送癌末營養品」及「優秀學子工程」等五項。特色在於志工親力親為、親自慰問送達案家,因此沒有任何一塊錢是行政費用。在郭志祥的努力下,加入的會員日漸增多,政府或醫院及慈善單位的社工人員亦開始將需要協助的對象轉介給善願,讓善願為其提供服務。參與行善體驗的愛心志工從一開始的幾人、幾十人,到如今有上百人參與,總共已累積十萬多人次。吳倪冬月「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執行長。原為協會志工,參與善願活動二十多年,幾乎風雨無阻。現擔任協會執行長,亦為窮人殮葬服務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