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9 癌症.皮膚癌
搜尋
電燒
共找到
108
筆 文章
-
-
2021-03-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被狗吠嚇倒地 送醫意外發現肝癌
80歲阿伯來看診,一個人,沒人相陪。「沒人跟你來嗎?」我看他一個人行動不是很方便,看完後怎麼去結帳再回家?「沒小孩嗎?」「有啊!」「怎麼沒陪來?」「他們在照顧狗!」哎呀!真令人心酸,時代在變,人不如狗,老爸不如小毛。新時代新思維,人類行為也跟著改變,許多傳統的觀念被推翻,有弊有利。醫療上而言,隨著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可以及時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也給病人帶來方便。例如在偏鄉做了超音波或斷層掃描不會判斷,將影片傳至雲端,醫師那一端就可幫忙做診斷,及時做處置。但醫師為病人親自問診看診還是有其必要性,醫師對病人的關心,表現的溫暖,對病人的觸摸診斷,都是非隔空的遠距醫療所能做得到的。但目前醫療給付的設計上,給予病人的關懷多寡是不在給付評估上的。病人只能自身感受醫師對病人的用心與否,無能為力。這位老先生,沒有B肝也沒C肝,但被家裡的狗狂吠了一下,倒在地上送醫才發現肝臟長了一顆三公分的腫瘤,還好可以做栓塞及電燒治療。要不是這個意外,恐怕半年、一年後,肝腫瘤長大,症狀出現再來求醫就來不及了。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肝還在,一般人就不會有症狀,但等到有症狀,通常就是肝病的末期了。因此,對防治肝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凡我國人每年都要「超」一次,每年要做一次超音波,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這樣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時發現,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10 性愛.性病防治
「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太太,卻得2種性病!」診間痛哭的60歲婦人給婦產科女醫的啟示
編按:為何診間裡,女人總是自己一個人來?「婦產科免不了要接觸的是性與懷孕,在高度文明之下,性是最隱私的事情。可是即使婚姻中的兩人擁有最私密與忠誠的性,卻不見得真的彼此坦誠。」一個個診間的故事,讓婦產科醫師林靜儀寫下《診間裡的女人2》這本書。女人在疾病面前,女人的身體仍在百年前的限制裡;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最看不到正在求援的她們,也都忘了做為親屬與伴侶的我們,其實就是答案。以下是此書摘錄:「醫師,嗯......我那裡不太舒服。」她坐下來,害羞又困擾的表情。會陰部的各種症狀其實還滿常讓人難以啟齒的。感冒時不會避諱跟同事說「我昨天打了一整天噴嚏」,但會陰部搔癢一整天,應該沒人會跟同事說「我陰道癢得不得了」吧。胯下的問題,很惱人又很尷尬啊。難啟齒的會陰部症狀「會癢還是分泌物多?」我直接幫她開頭。「都有。」她看起來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陰道癢到來看婦產科,大概讓她不太自在。60多歲的女人,灰白的短頭髮,簡簡單單的,沒有特別染燙。淡紫色紗質圍巾,米色長褲,乾淨素雅的氣質。「更年期後會陰部皮膚比較乾燥,陰道也因為荷爾蒙降低,稍微比較萎縮,容易因為乾澀發癢,很常見啦。注意不要清潔太過度,不然會更不舒服喔!」我先安慰她,不讓她太困窘。「我們內診看一下好嗎?」她點點頭,跟著護理師進到內診室。會陰部果然皮膚發紅,陰道口看起來也是發炎的情況。「你很不舒服對不對?」「對啊,我不舒服兩週了。」忍耐這麼久。「分泌物很多喔。」我邊內診邊跟她說。鴨嘴撐開,有不少分泌物在陰道裡面。「很癢,我以前沒這樣過。」她慢慢把症狀說給我聽。「有沒有正常睡覺啊?」睡眠不足是陰道炎的常見原因。她看來不像需要過熬夜的生活。「還好欸,睡眠都正常。」她回答。「我幫你做個細菌培養。」分泌物不像典型的念珠菌,也不像典型的大腸桿菌感染(註),她的症狀又持續那麼久,我想多做個檢查,排除掉特殊抗藥菌叢。陰道細菌培養檢查常被健保審查委員認為「沒有必要」而刪除,甚至加倍罰款。我有時候覺得很火,癢的不是健保審核委員,他們批評「沒有必要」可真是輕鬆啊。內診結束,回到診間,我先開了陰道塞劑和止癢藥膏給她,並預約一週後回診。幾天後,我的手機收到檢驗科傳來的特殊病情通報:「您的病人OOO細菌培養報告顯示為淋病雙球菌。請儘速通知病人回診。」呃......淋病屬於必須通報的第三級法定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未有防護的性行為。再過兩天,她回診。「有好一點嗎?」上次給的塞劑是針對一般細菌性陰道炎的,無法治療淋病。不過藥膏有消炎和抗菌成分,應該會讓她症狀稍微好些。「有好一點。」她微笑。「細菌培養報告出來了。」我有點擔心她聽到報告的反應。她點頭,認真盯著我手上的細菌報告。其實報告主要資訊都是英文,她應該是看不懂。「培養報告出來,不是一般常見的細菌欸。」我指著報告單,緩緩跟她說,「是淋病。」她愣住了。「幸好我們有做細菌培養啦,我上週給你的抗生素是常見細菌用的廣效抗生素,對淋病雙球菌效果不佳。」我再指著報告單上的細菌與抗生素反應報告,「淋病有特定抗生素可以用,只要乖乖照時間服用完,就會好了。」我試圖提供正面的資訊。她還是愣愣的。「這是依規定要通報給地方衛生局的法定傳染病,所以喔,我們會報給衛生局喔。」她嚇呆了,我和護理師都有點尷尬。「你接到衛生局打電話,不要擔心,是我們必須通報讓他們追蹤,確定你和你的性伴侶都有治療。」她微微點頭,表示都有聽到。「這個......」我正要解釋性伴侶的部分。「我怎麼會得到這個?」她自己開口了。「這通常是從性伴侶傳染的。」我向來直說。細菌不會從大腿「爬」進陰道有些醫師為了不讓病人尷尬或想幫犯錯的男伴掩飾「犯行」,會給一些很奇怪的說法,什麼「上廁所沾到的」、「泡溫泉感染的」,但不讓女人知道性傳染病來自於她的性伴侶,她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細菌和病毒離開人體之後,除非一直在潮濕環境下,加上適當溫度,而且細菌或病毒量超大,然後生殖器還「準確地」在有病毒或細菌的分泌物處「直接接觸」,也就是說,前一個使用浴缸或馬桶坐墊的女人帶菌,她用她的生殖器在馬桶坐墊上磨蹭,然後下一個使用者不管馬桶坐墊還是濕的,就急呼呼地立刻坐上去同一個位置,還在同一個位置磨蹭,不然實在很難解釋怎麼從馬桶感染。我常常問病人,你會陰部緊貼馬桶坐墊,要怎麼尿尿啊?跟馬桶坐墊接觸的是你的大腿,細菌不會自己從大腿「爬」進陰道好嗎?「你和先生還有性生活嗎?」我這樣問好像怪怪的,因為照理說不該低估生育年齡之後的性。不過,不管是臨床或社會上,我們也真的太少討論中高齡者的性了。「有。」她點頭,臉色很難看。「這個因為是性傳染,通常都來自你們之外的性伴侶。」我講得保守。她看起來不像是有老公之外的性伴侶,感染來自老公的可能性比較高。「我先生......是台商。」她很勉強地擠出這句話,「他上次回來......」不是我要汙名台商,可是,婦產科診間裡只要聽見病人說出「先生是台商」這句話,通常充滿了在台太太的反覆擔憂和不安,最後也常常在看診時證實了她們的某些擔憂。「好,那先生也必須治療。他現在在台灣嗎?」我說回疾病處理。「他......剛回去......沒......沒多久。」她很艱難地回答。「好,那等他回來之後,要他到泌尿科治療。」我和護理師都感受到她的難堪和痛苦。「......好。」她回到家大概會崩潰。「唉,我知道先生出國工作,太太很難不擔心。建議你,與其擔心又冒風險,不如跟先生講白了,在他行李箱放保險套。真要做壞事,好歹不要帶病回來。」真的,在臨床類似案例我看多了。「錢有回來,人沒帶病回來,或者沒有多出來認祖歸宗的,就好了。」我拍拍她。她咬著牙,說不出話來。「來,我跟你講一下藥要怎麼吃。」我還是得拉她面對現實。她默默聽我講解,默默接下護理師給她的領藥單張。低著頭,離開診間。護理師給我一個「男人真是混蛋」的表情,彼此嘆口氣,為病人的處境搖搖頭。然後,按下一個叫號鈴。三個月後,她又出現在門診。「醫師......我那邊好像......長了一顆一顆的。」她又是那難以啟齒的表情。不過,可能因為對我的信任,她比較沒有第一次看診時那麼拘謹。「會不會癢?」搖頭。嘖嘖,我已經大概猜出是什麼診斷了。「好,我們內診看一下喔。」「好。」她很快走進內診間,很想趕快面對現實的模樣。「呃......這個......像菜花欸。」在陰道口散布著幾個小病灶。菜花跟淋病一樣,主要來自性行為傳染。她躺在內診檯上,嘆了一口氣。「範圍不大,我幫你打局部麻藥,直接電燒掉,好嗎?」我不想讓她多面對問題好幾天。「好。」她又嘆了一口氣。處理完,我開藥膏給她,同時預約回診。一輩子的「好媽媽」卻得了性病「上次那個感染,先生回來治療了嗎?」我問。「嗯,有去拿藥了。」她隱約帶著憤怒,「我這兩個,都是他傳染給我的吧?」「可能性很高。淋病在台灣不常見了,來源通常是性交易一類的途徑。菜花的話,當然不排除你們之一很早很早以前就從某位前任性伴侶的前任性伴侶帶來病毒,加上最近你抵抗力差而發作的可能。不過如果幾十年來,你們都單一性伴侶,到現在才發病的可能性就不高,也就是說,外來感染的機會還是比較高一點。」話不好講得太武斷,不過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老公從別的地方把這些帶回來傳染給她的。「嗯。」她沒再多說。我約她一週後回來追蹤傷口。一週後傷口癒合良好,我解釋了菜花復發的可能性和基本保健。她終於憋不住,哭了,「林醫師,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媽媽、好太太,結果這把年紀了,竟然得了兩種性病!」護理師趕忙把整包抽取式衛生紙遞給她。「我有問他,他在中國做了什麼?」她邊哭邊說。我跟護理師都沒說話,我輕輕伸手撫撫她的背。「他竟然說,那邊妹子那麼漂亮,哪會想戴保險套!」她像是用盡力氣吐出一口什麼噁心又巨大的東西,語畢,脊椎像是被抽走了一樣,整個頭都垂下來,原本挺直的背脊也垮下來。「也太過分了吧!」我和護理師很難不同理她,跟她一起同仇敵愾。「我家兒子和女兒聽到他這樣,也都氣得不得了。現在全家都不跟他講話。」她其實很氣,但又有一絲心疼多年老伴被全家討厭的感覺。「這樣的事情,對他們年輕小朋友來說一定很難接受的。」年輕孩子還不知道背叛與自私,其實是婚姻的常態啊。「我真的好氣好氣,而且我覺得好丟臉!」她嗚嗚地哭。捏皺的衛生紙摀住了半張臉。「不是你的錯啦。」護理師趕忙安慰她。「對啊,不戴保險套害老婆感染,還理直氣壯,他真的很混蛋。」醫師罵人通常比較會被接受,這角色我來當。「我根本沒辦法好好睡覺,可以給我安眠藥嗎?」她真的受到很大的衝擊。老實說,換作任何女人,在她這樣的處境,怎麼可能心平氣和。「我懂。這陣子不好過,我們可以用藥幫忙一下。」我挑了幫助穩定情緒用的藥品,希望讓她稍微好睡和放鬆一些。「但是不可能長期靠藥品喔,你還是得自己想開一點。」「好。」她像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唉,我在心裡嘆了好幾口氣。「我建議,我們驗一下愛滋病和梅毒好嗎?目前看起來不像有這些感染,不過,既然先生也承認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們還是確認一下比較好。」即使專業上考慮到其他性傳染病是應該的,但看她這麼難過,實在很怕給她更大衝擊,提出這個建議也讓我心裡很折騰。她愣了一下,大概還沒思考過竟然還有其他疾病的可能,眼淚又從她眼眶裡嘩啦流下來。「好。」一個「良家婦女」面對「驗性病」的建議,這回答實在太痛了。「只是保險起見,不要想太多,真的。」其實醫師不應該跟病人掛這種保證,但我真的很怕她承受不住。「嗯。」她點頭,吸了一下鼻子,「我驗。」我低頭快速開了檢查單,不忍心再看她那張悲傷的臉。數十年的信任被醜陋地背叛,而且還帶來這麼真實又屈辱的後果,這種痛,哪個女人受得了?註:陰道不是無菌的,有一些常在菌叢,譬如念珠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只要身體免疫力正常,陰道有足夠乳酸菌叢保護時,就能維持平衡健康狀態。 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 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21歲男心律不整瀕死 電擊十多次加裝葉克膜救回
21歲周姓男子沒有心臟病史,平常生活、運動表現也與同儕無異,雖曾被診斷有心律不整,卻因無異狀便不以為意。直到日前突然在家昏倒失去意識,救護人員到場後發現病人無意識、無脈搏,趕緊執行自動體外電擊術,持續急救施予心肺復甦術,送往新竹台大分院急救,但周一直無法恢復心律,院方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跨縣市至桃園協助裝置救援。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廖敏村說,從醫院醫師接到電話到葉克膜裝置完成至回復穩定循環僅花費約90分鐘。期間周男一直呈現反覆心室顫動,總共電擊十多次。因心臟無法穩定運轉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只能依靠葉克膜體外循環的方式,維持病人的血液輸送。最後在葉克膜維持下,體外電擊術才順利將心臟整流回正常心律。同時將周轉心臟科加護病房,亦緊急照會心臟內科團隊,以協助後續照護。廖敏村醫師說明,周男到的第一張心電圖雖呈現正常竇性心律,但判讀後發現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 」,此心律不整有猝死風險。其院外自動電擊器的紀錄也顯示,當時周接受體外電擊術後,心律變成心房顫動的節律,但很快又變成心室顫動,該心律不整即是造成周到院前心臟停止的原因。因此,醫護團隊緊急安排電氣燒灼手術,使用傳統電燒方式以根除周的「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周也在術後第四天順利移除葉克膜,於12天後順利出院,且意識清楚正常,活動自如,沒有留下神經學的後遺症。廖敏村說明,新竹台大分院為竹苗地區唯一全時間待命的葉克膜照護團隊,目前有6位心臟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與4名體外循環師,可以接受24小時葉克膜支援與開心手術。在蔡孝恩醫師的帶領及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努力下,每年開心手術有200例。自2011年從署立醫院時代改制為台大分院後累積案例已經突破1200例。2013年起至今已經多次協助院外及跨縣市的葉克膜緊急醫療,到目前已經累積35例院外支援,涵蓋桃竹苗各大醫院。廖敏村指出,「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的發生率雖約為千分之一到三。時常是在兵役體檢時被發現,終其一生約有百分之三到四的猝死風險,是屬可免除兵役的心律不整問題。鑑於醫療進步,現今可透過微創電氣燒灼手術,達到根治而免除猝死的風險。目前院內在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方面,包含傳統與3D定位電燒手術,每年已經超過200例,在心臟血管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下,一同攜手照護大新竹地區民眾心血管問題。
-
2021-02-26 科別.眼部
眼睛有異物感 原來睫毛倒插
年長者發生眼睛睫毛倒插情況十分常見,眼睛會有異物感很不舒服。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明璇指出,門診約有1至2成長者有睫毛倒插問題,隨著年紀增長,老年人的眼皮容易鬆弛、眼瞼結構無力而往內翻,導致睫毛生長方向往內倒插。60歲的陳伯伯近期覺得左眼有異物感,還會充血發紅,甚至出現流淚、畏光及視力模糊狀況,原以為是年紀大眼睛老化,多休息就好,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眼下方睫毛一整排倒插,經眼瞼手術矯正後才獲得改善。江明璇解釋,正常的睫毛是向外生長,若有一根、數根,甚至一整排反方向往內生長,末端接觸到黑眼球或兩側眼白,就產生睫毛倒插,一開始會有輕微異物感,逐漸出現流淚、眼白充血及分泌物變多情況,嚴重會有眼睛畏光、視力模糊等症狀。若睫毛倒插沒有立即處置,倒插眼球的睫毛就像掃帚般,持續不停摩擦黑眼球表面,長期下來恐造成角膜上皮損傷,甚至形成潰傷,拉長後續治療時間,並可能導致角膜混濁或結疤後遺症。江明璇指出,若是零星睫毛倒插,可透過檢查儀器拔除「不乖乖長好」的睫毛,但拔除睫毛只能暫緩症狀,一般睫毛約1個月後會再長出來,異物感、刺痛及流淚等症狀會再度發生,建議病患可考慮以「電燒」方式治療,破壞單個倒插毛囊即可改善。對於陳伯伯一整排睫毛倒插情況,建議進行眼瞼手術矯正,將眼瞼往外翻,改變結構,讓睫毛生長方向自然朝向外,改善倒插情況,手術當天即可回家休息,1周後回診拆線,即可徹底解決眼睛不適困擾。造成睫毛倒插原因很多,除了老化外,還包括慢性眼瞼發炎、外傷結疤導致眼瞼結構改變、燒燙傷等,幼兒至長者都有可能發生,江明璇提醒,民眾眼睛若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08 科別.心臟血管
突然心悸、胸悶別輕忽!醫:心臟胡亂跳大幅增加中風危險
「哎呀!」正在散步的陳先生突然摀住胸口。「你怎麼了?」陳太太憂心地問。「有點胸悶,心臟突然跳很快。最近偶而會這樣,應該休息一下就會好…」話還沒說完,陳先生便感到頭暈、眼睛黑曚。看到先生坐倒在地,陳太太嚇壞了,連忙打電話求救。忽然心悸、頭暈、胸悶,別輕忽正常時候心臟會持續不斷地跳動,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倘若突然感到心臟快速跳動、或跳動不規則,很可能是出現心律不整。有的人會伴隨胸悶、胸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低血壓、肺水腫、休克、昏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江承鴻醫師指出,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其中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不過江承鴻醫師直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年紀!到65歲附近,有5%到7%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到75歲的話,則高達10%以上的人有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男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比女性高。因為心房顫動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毫不自覺。」平常有抽菸、酗酒習慣的人較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而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也與心房顫動的出現有關。心臟胡亂跳,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江承鴻醫師強調,「因為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流動緩慢、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心房顫動不但會大幅提高中風的機率,而且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除了腦中風之外,血栓也可能塞住腎臟血管造成腎臟中風、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增加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了解心房顫動的嚴重性之後,患者都會很關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有兩個重點目標,一個是預防腦梗塞中風,另一個是控制症狀。」江承鴻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目前建議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時,就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讓血液比較不會凝集,降低血栓形成、塞住血管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如果要用藥物控制心房顫動帶來的心悸症狀,醫師會嘗試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毛地黃等藥物將心跳速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改善心臟節律的藥物,讓心臟跳回正常心律。不過,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可能有些潛在副作用,包括誘發其他心律不整、低血壓、或者心搏過緩等。治療心房顫動的微創導管手術江承鴻醫師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協會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引,針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先嘗試以藥物控制心臟節律,也可以直接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另外近期發表在權威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文章顯示,若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第一線接受冷凍球囊消融療法,與第一線接受藥物治療做比較,更能有效控制心房顫動,而副作用則是兩者沒有差異。針對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針對心房顫動合併收縮功能缺損的心臟衰竭病患,如果心臟衰竭的原因是因為心搏過速所導致,則應該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以改善症狀,增進存活率及降低住院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原理是減少異常電氣訊號影響心肌收縮,因為心房顫動導因於異常電氣訊號,若能隔絕這些異常電氣訊號,心房就不會紊亂收縮了。研究發現,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異常電氣訊號源自於肺靜脈,因此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目標就是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之間的電氣活動。目前有兩種隔離心房顫動訊號的微創導管手術,一種是傳統的點對點熱能燒灼,另一種是環狀冷凍消融療法。醫師會從腹股溝處穿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傳統熱能燒灼術是利用導管尖端在肺靜脈外圍一點、一點地進行電燒;冷凍球囊消融術是將冷凍消融球囊導管放入肺靜脈中,然後將液態氧化二氮(N2O)灌入球囊中,脹大的球囊便能接觸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的組織,利用攝氏零下30到60度之間的低溫冷凍細胞,形成一圈連續性環狀疤痕組織,隔離異常電氣訊號。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江承鴻醫師說,採用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一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在接受一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就有七成到八成的機會能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與頻率;經過兩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則有九成機會維持在正常心律。整體而言,導管消融術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因心血管問題住院的機會,也能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假使患者發作的時候較年輕,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效益更大。江承鴻醫師指出,比較兩種隔絕異常電氣訊號方式的研究發現,以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比傳統點對點熱能消融術時,兩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差不多,約在1%到2%之間,但冷凍球囊消融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而傳統點對點熱能燒灼術則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手術過程中,冷凍球囊消融術的疼痛感較低,熱能消融術的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傳統熱能點對點熱能消融術,冷凍球囊消融術可以減少大約三分之一再次接受消融手術的機率,以及降低病患因心血管因素住院的機率。「曾經有個患者是遠洋漁業的船員,每次出海都要兩、三年後才能回到台灣。他在海上偶爾會突然發作陣發性心房顫動,卻難以就醫,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江承鴻醫師回憶:「他曾經嘗試過藥物治療,但成效不彰。後來經過討論後,決定用冷凍球囊消融術治療,術後症狀就明顯改善,經過一陣子的休息,又重新出海工作了。」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自行恢復正常心律,然而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腦中風機會,也可能因為心肌快速、不規則收縮而漸漸導致心臟衰竭。江承鴻醫師叮嚀,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治療,才能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喔!原文: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一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 心悸、喘、疲倦 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 分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2種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無輻射導管治療 減少癌化、基因突變風險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1-01-22 科別.心臟血管
解除心頭大患!台中榮總發表治癒4高風險心律不整患者
台中榮總今天發表運用低輻射三度空間立體定位儀、冷凝燒灼導管等二項技術治癒四名高風險型心律不整患者。其中,26歲的翁姓護士8年前在醫院實習時,因胸悶、心臟跳動的厲害,向醫師反映,馬上送急診,確診為心律不整,卻因病灶非常靠近心臟房室結,反覆多次燒灼無法根治,慢跑、旅遊擔心太累會發作,直到轉診至台中榮總心臟內科救治,去年12月手術,終於解除心頭之患,如今可放膽旅遊、跑馬拉松。台中榮總院長、國際心律不整治療權威陳適安教授指出,台中榮總發表這四位病患使用結合二項技術於高風險型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在全世界的醫學文獻中,僅有非常稀少的兒童病患個案報告,而同一醫學中心連續四例成功的成人案例更是罕見。台中榮總心臟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醫師說,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是年輕族群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三度空間立體定位儀精準定位,降低輻射線的曝露劑量,新型冷凝燒灼導管可降低併發症,二者結合來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在全球非常稀少。台中榮總發表治療四名病患都因反覆心律不整,經由轉診至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門診,醫師研判其心律不整的病灶可能非常靠近心臟的正常傳導路徑(房室結),透過使用低輻射立體定位併冷凝燒灼,成功治療高風險型心律不整。陳適安說明,台中榮總及嘉義分院的心臟電生理團隊,近年來發展低輻射立體定位電燒灼手術,對於常見的心室上頻脈使用低輻射立體定位技術,去年共服務了22位成人病患,輻射曝露量較傳統手術大幅降低約90%,使得年輕心律不整族群可以在極低輻射線的曝露下,精準完成定位及手術,也提高了病患的滿意。未來台中榮總及嘉義分院的心臟血管團隊,除了以此技術持續服務中南部地區的心律不整病患,也歡迎全國心律不整病患前來就診。
-
2021-01-14 科別.消化系統
連續寒流!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增 醫師:有症狀快就醫
寒流不斷,許多人都注意要保暖防止心血管出問題,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張歐高奇醫師提醒,不只心血管,臨床已經發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也跟著寒流而變多。醫師張歐高奇表示,門診許久未見的老病人在幾波寒流中出現在急診,緊急接受胃鏡處理的個案增加,尤其是原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越來越多,他說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導致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就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一名85歲老翁長期背痛及腰痛,平時服用止痛藥治療,這波寒流來襲,一天清晨上廁所突然解了大量黑便,同時出現頭暈症狀,家屬緊急送到醫院急診,醫師評估檢查發現是上消化道出血,緊急經過內視鏡處置後才恢復。張歐高奇指出,病人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常以解黑色大便表現;更大量出血時,大便會呈現暗紅色,有時會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質;也有病人伴隨出現頭暈、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等情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主要以藥物治療和內視鏡治療為主,張歐高奇表示,依不同出血部位及原因,內視鏡可以進行注射血管收縮劑、電燒止血、機械性壓迫止血法(如內視鏡止血夾)、血管結紮,或進行血管攝影的栓塞治療,到最後的手術治療,都依據病人狀況採取不同處理。他提醒老年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病人、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病人、幽門桿菌感染及之前有過潰瘍病史的人,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他也呼籲,屬於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酒、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飲食;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盡量紓解工作壓力,避免三餐不定時及暴飲暴食,並少吃不必要的止痛藥,降低出血危機,如出現消化道出血症狀,務必早就醫。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13 癌症.抗癌新知
誤把黑色素細胞癌當黑痣 醫師籲:雷射除掉恐更嚴重!
看似無害的痣,竟是黑色素細胞癌的徵兆?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黑色素細胞癌是常見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容易與良性的痣混淆,臨床上有病患接受雷射治療,反而延誤病情造成癌細胞擴散,等到可疑的痣擴大,病灶已產生傷口變嚴重時,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以黑色素細胞癌3C期為例,癌細胞因為已經擴散到淋巴結,病患五年存活率不到七成,術後復發率高達九成。廖怡華醫師表示,有熟齡病患到醫美診所求助雷射或冷凍治療除痣,但沒想到治療後,痣仍復發並持續擴大,經皮膚科專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癌,治療因病情延誤而更加棘手。醫師提醒,無論雷射或電燒等除痣方式,都無法根除黑色素癌,更可能因延誤治療,造成癌細胞的轉移。然而類似案例常在門診中真實發生,該如何避免民眾誤診,錯過黃金治療期?廖醫師建議,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5個部分觀察是否有黑色素癌的風險: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有異色、直徑大於0.6公分、外觀突起變大。廖怡華醫師提醒,只要有其中一個特徵就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就醫,透過醫師肉眼和皮膚鏡檢查,必要時配合皮膚切片病理化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惡化。指甲、腳底出現異常痣 當心癌細胞上身!黑色素細胞癌是皮膚表皮基底層產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惡性分化時產生的癌變。目前台灣黑色素細胞癌以肢端型的發生率最高,病灶多長在手腳指掌或指甲。由於一般人很少注意腳底,加上黑色素細胞癌初期沒有症狀,不痛不癢,導致部分病患是被家人無意間發現或因不以為意,拖到很晚才就醫。至於為何會罹患黑色素細胞癌?廖怡華醫師說,長在背部或腿部的案例主要來自於過度紫外線曝曬引起病變,肢端型案例則可能與皮膚和外部環境摩擦接觸或外傷有關。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於50歲以上患者,男女比例差不多。黑色素細胞癌治療 手術切除為主當病患確診是黑色素細胞癌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在切除病灶時通常會檢測「前哨淋巴結」,以病理切片檢查判斷癌細胞是否有淋巴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現象,癌症分期則為第三期;廖怡華醫師說,第三期以後的黑色素癌細胞全身擴散及局部復發的機率很高,因此針對第三期(淋巴轉移)及可切除的第四期(遠端轉移)病患,目前除了手術,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廖怡華醫師進一步解釋,在黑色素癌細胞中,訊息傳遞因子BRAF基因的活化對腫瘤的生長非常重要,而其中最常見的突變是發生在V600這個胺基酸位置,針對這個突變的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有一位50歲的病患,正值事業巔峰時被確診罹患黑色素細胞癌3C期,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復發的機率很高,他的黑色素癌細胞經過基因檢測,具有BRAF基因突變,於是術後搭配BRAF基因對應的輔助藥物治療,至今仍在定期追蹤,沒有復發。目前國內黑色素細胞癌病患中,約有近兩成病患有BRAF基因突變,廖怡華醫師說手術後搭配術後輔助治療藥物,可以阻斷癌細胞增生的傳遞路徑,延長病患的存活期,但使用該藥前,需要使用病患的外科檢體確認基因突變。另外近年也有免疫療法,靠提升自體免疫機能來對抗黑色素細胞癌,這些都被視為治療新契機,也讓人類面對致命的癌症,可以超前部署,預防惡化。判別好痣壞痣的ABCDE原則:A:對稱性(Asymmetry)指痣的外觀上下左右對不對稱。B:痣的邊緣(Border)若是皮膚病變,會有邊緣呈鋸齒狀,或是缺角、突起,或是沒有明顯邊界等外觀。C:顏色均勻(Color)正常的痣通常顏色均勻,如果痣看起來有不均勻的多種顏色,或是顏色深淺不一,都要留意。D:直徑大小(Diameter)若直徑大於6公釐以上,或是持續變大要注意。E:快速隆起或起變化(Elevation或Evolvement)如果痣快速隆起或是快速擴大,可能有問題。
-
2020-11-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提高死亡率1.5至3.5倍 心導管電燒治療效果佳
1名47歲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經安排「心導管電器消融術(電燒)」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指出,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治療。他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他說,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
-
2020-11-05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胸痛頭暈?恐患「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新北市一名58歲的顏先生,多年前曾做過心臟手術,術後也持續追蹤、回診,不過近日卻頻出現胸痛、頭暈,生活大受影響,即使醫師將藥物劑量提高,改善依然有限。顏先生日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心臟內科張耀庭醫師檢查後發現他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若未及早治療,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所幸在新式導管技術進行「冷凍消融術」後,顏先生隔天即出院,回歸正常生活。張耀庭指出,正常的心臟,由右心房的竇房結控制電氣活動及心臟跳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因心房多處不正常放電,引發快速不規則收縮,導致造成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若是血流凝滯鬱積形成血栓,則易引發中風,所以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張耀庭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臟節律異常,約占人口比例1%,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愈高,65歲以上的病人的發生率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高血壓、糖尿病、其他心臟功能疾病等病人,都是心房顫動高風險群,一旦發病,病人便可能飽受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所苦。在治療心房顫動部分,可分成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治療,若藥物治療改善有限的患者,醫師會評估疾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如裝置節律器輔以藥物、熱射頻電燒或冷凍導管消融手術等。而新型的「冷凍消融術」是醫師以導管用微創的方式由鼠蹊部伸達心臟,經探測確認異常放電點後,將氣球充入低溫氣體,以整圈環形的方式進行冷凍治療,成功率可達70至80%以上,不只縮短手術時間、減低病人疼痛感,也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然而,冷凍消融術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患者,張耀庭說,連續發作七天以上的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可能與慢性心臟病或結構異常有關,而非單純放電異常,需與醫師討論適切治療方式;另外,許多心臟病患者缺乏警覺,忽略身體警訊,確診時往往已演變成心衰竭,甚至是中風,民眾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都應積極就醫;若以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者,也建議與醫療團隊討論進一步積極治療。
-
2020-10-28 科別.耳鼻喉
鼻過敏治不好可能是營養不足造成的! 過敏人必吃的8種營養素,你常吃嗎?
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三餐不定時,有時為求方便而選擇速食或超商微波食品當作一餐,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如果體內經常缺乏某種營養,除了影響代謝功能及兒童發育生長,有過敏體質或是慢性病史者,也可能因此病情加重。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能在飲食中多補充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維生素、微量礦物質鈣、鋅等,並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治療,對於鼻過敏的病症防治有加成效果。 鼻過敏以過敏性鼻炎較常見 8成鼻病患者與營養素不足有關李宏信表示,鼻過敏通常以過敏性鼻炎較為常見,主因是身體對某些過敏原較敏感,引起鼻腔黏膜發炎腫脹,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灰塵等,但像是溫度或溼度變化過大、二手煙、空氣汙染等,也會讓鼻過敏更容易發作。事實上,體內營養素不足確實會使得抵抗力下降,患者因而對過敏原更加敏感,導致鼻過敏怎麼治都治不好,感到無奈與失望。研究顯示,台灣有8成鼻病患者都與營養素不足有關,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進行檢測並經過醫師評估及建議,再行治療或補充營養素。李宏信說明,像是維生素B群、C、D、E和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錳、鎂、氨基酸等,就扮演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一旦缺乏可能會引起免疫系統異常,這也是導致過敏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 治療過敏性鼻炎以藥物為主 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助根治李宏信進一步解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並盡量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服藥的缺點是容易復發,若成效不佳,患者亦可考慮改以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方法有手術切除、雷射、電燒、微創、射頻電波及紅外線等,這些手術方式對一般鼻疾病有效,但對嚴重鼻過敏患者來說幫助不大,建議可透過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才能達到從根本治療的目的。過敏體質或對物質過敏等問題為主因之外,尚被醫學界所認定的另1項理論認為,鼻過敏是鼻內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所致,神經分布密集受到刺激就鼻癢及猛打噴嚏,流出清水鼻涕及黏膜腫大,而造成鼻塞等症狀,因此醫學界提出1個從根本治療的方法,就是截除鼻黏膜內過度發達的神經來治療鼻過敏。李宏信分析,傳統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使用經鼻竇法,需掀開上唇,鑿開鼻竇腔骨,再深入進行神經截除,因手術傷口大且位置靠近腦眼部,可能引發大量出血,而經改良後的新式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經由鼻腔內,將特製高頻探頭直接接觸鼻內深處翼管神經口截除神經,過程約在半小時以內,有傷口小、流血量較少等優點,因病根截除故可說是幾乎不會再復發,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進行,術後即可返家,臨床症狀改善率高達7至9成,頗受患者及其家屬肯定及讚賞。 運動增強免疫力 日常飲食這樣吃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建議,在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後,建議民眾可以多運動增強免疫力,日常飲食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可透過如大豆、菇類、五穀類、鮭魚、乳酪、蛋黃等,鞏固骨本,同時避免產生鼻過敏等各種身體疾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鼻過敏為什麼會讓眼睛紅癢? 醫師解讀背後原因
-
2020-10-10 科別.婦科
她新婚不久發現「卵巢畸胎瘤」恐不孕 醫師這樣說
30歲陳小姐才新婚不久,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卵巢畸胎瘤及骨盆內膜異位,醫師建議立即手術,以免影響生育能力,但她擔心傳統電燒手術可能「通殺」,危及卵巢功能,甚至提早更年期,而猶豫是否接受手術。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瘤科主任王毓淇指出,傳統腹腔鏡手術均以電燒來切割組織,效果不錯,但卵巢組織極為精緻,表面布滿卵子,電燒時,常毀損卵巢正常組織,影響「生」機。「年輕女性接受卵巢手術,首重卵巢組織的保留。」王毓淇補充說明,如果負責生育的卵巢損傷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將是無可彌補的遺憾。為此,三總引進二氧化碳雷射光纖,透過二氧化碳氣體介質產生能量光束,來切割病兆,並予以融蝕與汽化,切割深度約0.1mm,對深度組織傷害小,且減少手術的出血。王毓淇說,二氧化碳雷射手術就像是高科技的武器,操作擊發之前,先以光點標示,加上強而有力的脈衝功能,讓醫師更能精準地切割,將對正常組織的傷害降至最低。王毓淇指出,雷射切割已將廣泛用於體外手術,例如,痔瘡、菜花,但幾乎很少運用在腹腔手術,原因在於必須配合特殊的雷射管線,才能讓雷射精準切割病灶。以陳小姐為例,罹患卵巢畸胎瘤、骨盆內膜異位,經由特殊雷熱管線,讓雷射光以點狀方式來切割病灶,一點一點地融蝕與汽化,得以盡量保留卵巢組織,不致影響日後做人計畫。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亂跳找不到病灶 AI助心房顫動電燒術定位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台灣的盛行率約1%至2%,約有46萬民眾曾發生心房顫動,且隨著年齡老化,盛行率會越來越高。電燒手術在心房顫動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北榮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表示,過去要找到確切電燒位置,需要定位上千次,現在透過AI(人工智慧)輔助,不僅可快速定位病灶,也能計算出不同部位電燒後的復發率,以利醫師判斷。隨著電腦計算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慧(AI)技術也蓬勃發展,且正廣泛運用於醫療和健康照護領域,透過大數據的分析不僅能夠輔助診斷,還能預測疾病風險,提供更精準的醫療。北榮今舉辦「人工智慧在心臟血管疾病之最新發展」研討會,北榮副院長陳適安便提到,「預防勝於治療」,AI也可以用來開發藥物,透過數據快速找出適合治療的藥物;也能用來快速判讀影像資料,降低耗費的成本、提升效率。而早期偵測疾病對心臟血管疾病非常重要,而現在智慧手錶等穿戴式裝置也可以偵測心房顫動,但如何減少雜訊、更快速判讀,是全國心臟血管中心可以互相努力的地方。AI也能用來作為心臟手術的輔助。以心房顫動的電燒手術為例,林彥璋說,過去電燒手術麻煩的地方在於需要使用訊號分析工具做幾千次的高密度定位,知道哪些地方會不正常放電,「就像房間漏水,要掃過整間房間才能抓漏」。而且過去可能會找出很多不正常放電的位置,因為不同的位置之間可能會因為電傳導的關係相互作用,因此必須一一判讀哪些是重要需燒掉的點,哪些相對不重要,因此會燒灼許多位置。林彥璋說,透過AI,只要照了病人的斷層掃描放到系統裡,系統便會和資料庫做比對,連一般常人無法感知到的「蛛絲馬跡」一併做運算,定位出核心的燒灼點,不用再「燒很多地方」,且把最關鍵的部位先解決,心臟功能反而可以獲得改善。他說,這套系統是用100位病人作為範本,將近4萬多筆資料來訓練AI,最後使用11個病人驗證,準確率高達97%,目前正在向食藥署申請許可證,希望未來能廣泛用於臨床。
-
2020-09-11 科別.婦科
同卵雙胞胎驚見「無心怪胎」 長庚射頻燒灼術助減胎
隨人工生殖的發達,懷上雙胞胎的機率愈來愈高,懷上雙胞胎時,其中一胎出了問題,恐成為棘手的問題,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今年已收治5位懷有「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產婦,其中皆有一例異常,若不及時處理異常胎兒將影響另外一名寶寶,團隊運用「射頻燒灼術」執行胎內治療,終止異常胎兒的血流,保住另一名健康寶寶。27歲的呂姓女子,去年順利懷上第二胎,且是同卵雙胞胎,全家喜迎雙胞胎時,卻在懷孕第13周發現胎兒異常,其中一個為無心怪胎,經轉介至台北長庚治療,在孕期第17周時,採「射頻燒灼術」保住另一胎;另一位黃姓女子同樣懷上同卵雙胞胎,16周產檢時,發現其中一個胎兒生長遲緩合併水腫,在22周時接受「射頻燒灼術」減胎,保住另外一名胎兒。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洪泰和表示,雙胞胎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是由單一卵子先受精,再分裂為2個胚胎;同卵雙胞胎依受精卵分裂的時間點差異,可能出現1個或2個胎盤,當兩個胎兒各自有自己的胎盤時稱作雙絨毛膜雙胞胎,當2個胎兒共用1個胎盤時,就稱為單絨毛膜雙胞胎。根據統計,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較容易產生孕期併發症,包括: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指沒有心臟的構造僅有下半身軀體的畸型。洪泰和指出,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需接受胎兒內視鏡雷射手術治療;但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因和健康的胎兒共用胎盤且有血管相通,若不及早介入進行醫療處置,血液會不斷輸給異常胎兒,導致健康胎兒水腫、貧血,甚至胎死腹中。蕭勝文表示,保住雙胞胎中的健康胎兒,減胎是必要措施,目前國際上使用的減胎方式,以「胎兒內視鏡雙極電燒」和「射頻燒灼術」為主。射頻燒灼術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小型肝腫瘤,是藉由超高頻振動產生的熱能,在不破壞正常肝細胞的情況下消滅癌細胞。蕭勝文說,台北長庚將此技術新應用於單絨毛膜雙胞胎的減胎手術,經超音波指引下,以射頻燒灼阻斷異常胎兒的血流供給,達成減胎目的,也是目前國際上對單絨毛雙胞胎減胎的趨勢。蕭勝文表示,胎兒內視鏡管徑較粗為0.35公分,射頻燒灼針直徑僅0.14公分,因此術後產生破水危險的比例相對低很多;目前收治5例個案皆成功減胎,手術時間在17到23周之間,健康胎兒存活率達到8成,出生周數落在28到38周,治療成果與其他國家相當。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