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雷氏症候群
共找到
5
筆 文章
-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嬌生疫苗疑致罕見神經症狀 美CDC:好處大於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顧問小組今天表示,儘管傳出部分接種嬌生公司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的人出現罕見神經失調症狀,接種此疫苗仍是好處大於風險。路透社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上週在嬌生(Johnson & Johnson's)單劑疫苗仿單中加註警語,指數據顯示接種疫苗後6週內,會增加吉蘭-巴雷氏症候群(Guillain-Barrésyndrome, GBS)的風險。CDC顧問小組在疫苗接種者出現GBS的初步報告後,對嬌生疫苗風險利益進行評估。官員表示,鑑於GBS與嬌生疫苗之間的潛在關聯,CDC將更新對使用嬌生疫苗的評估依據,表示之前有GBS病史的患者,應首先考慮輝瑞(Pfizer)/BioNTech以及莫德納(Moderna)的mRNA兩劑型疫苗。FDA引述100份嬌生疫苗接種者出現GBS的初步報告,其中包括95例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例,以及1例死亡病例。嬌生今天表示,其疫苗的已知益處仍超過已知潛在風險。CDC官員姆貝伊(Sarah Mbaeyi)在小組會議上表示,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工作團體的成員對繼續使用嬌生疫苗表達「強烈支持」。姆貝伊說,CDC將更新有關疫苗的衛教資訊,包括供醫療人員與患者討論疫苗安全性和常見問題的相關資訊。
-
2021-05-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教授揭3處錯誤
今天早上打開電腦,看到LINE群組傳來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 歐盟查閱報告。這就立刻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因為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4-23)才剛發表一篇駁斥新冠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的謠言,請看輝瑞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嗎。所以,我立刻就用〈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做搜索。哇!還真煞有其事,一頁又一頁,一則又一則,至少50則,全都是用同樣標題的新聞,包括中央社、聯合報、中國時報、世界日報、今日悉尼、等等等。這些報導都是出現在十幾小時前,而它們的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它們的第一和第二段是:「歐洲聯盟(EU)藥事監管機關今天表示,關於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發生接種後出現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報告,現正在查閱中。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表示,關於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Vaxzevria疫苗在接種後出現吉蘭-巴雷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病例,旗下安全委員會正在分析接獲的資料。」所以,我立刻就到歐盟藥品管理局的網站查看,果然看到一則相關的訊息。這則訊息是昨天(2021-5-7)發布的,而它的大標題是Meeting highlights from the 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 (PRAC) 3-6 May 2021(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的會議要點2021年5月3日至6日)。所以,這則訊息是「歐盟藥品管理局」屬下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5月3日至6日開會的會議要點。要點之一(也就是小標題)是PRAC assessing report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with AstraZeneca’s Covid-19 vaccine(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正在評估Guillain-Barre綜合徵跟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的報告)。而它的整個內容是:「作為對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Vaxzevria常規疫情安全摘要報告的審查的一部分,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正在分析銷售授權持有人提供的關於接種疫苗後報告的格林巴利綜合徵(GBS)病例的數據。 GBS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可引起神經發炎,並可能導致疼痛,麻木,肌肉無力和行走困難。 在銷售授權過程中,GBS被確定為可能的不良事件,需要進行特定的安全監控活動。 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已要求市場營銷授權持有人提供進一步的詳細數據,包括在下一次疫情安全摘要報告中對所有報告病例的分析。」從這一整段內容就可看出,接種疫苗後出現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阿斯利康疫苗銷售授權持有人」提供給歐盟藥品管理局的。但是,這段內容並沒有說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也就是說,Guillain-Barre綜合徵有可能是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發現了。所以,這跟新聞報導所傳達的「才剛發生」的訊息,是有出入的。更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後出現Guillain-Barre綜合徵,根本就不是新鮮事。美國CDC就有一個在2020-8-14更新的網頁叫做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nd Vaccines(格林-巴雷綜合徵與疫苗),而其中的一段是:「1976年,豬流感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風險有所增加,這是一種針對潛在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特殊流感疫苗。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以前稱為醫學研究所)於2003年對該問題進行了科學審查,發現接受1976年豬流感疫苗的人患GBS的風險增加,每十萬名接種豬流感疫苗的人,大約有一個GBS病例。 科學家對起因有幾種理論,但這種聯繫的確切原因仍然未知。」那些〈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的報導還犯了另一個錯誤。它們都是說:「吉蘭-巴雷氏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疾病,人體免疫系統會攻擊神經纖維上的保護外層」,但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正確。首先,「神經纖維上的保護外層」是錯誤的。神經纖維的外層是叫做髓鞘(myelin sheath),而髓鞘的功能是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這樣才能將信號從中央系統(大腦和脊髓)快速地送達身體的遠端(例如手腳)。所以,神經纖維的外層並非是保護神經纖維。另一個錯誤是,Guillain-Barre綜合徵發生時,免疫系統並非只會攻擊神經纖維的外層,而是也會攻擊神經纖維本身。最後,也是最嚴重的錯誤,是這些新聞報導的標題〈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事實上,Guillain-Barre綜合徵根本就不是神經退化症,而是急性的神經發炎,而它主要的症狀是手腳像被電到一樣發麻,疼痛,無力。請看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網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Fact Sheet (格林-巴雷綜合徵事實說明)。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患者都會完全康復,所以《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這個標題可以說是一派胡言。總之,〈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這些報導至少是犯了這三項錯誤:(1)讓民眾以為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新發現的AZ疫苗的問題,(2)把髓鞘的「加速神經信號傳導」功能說成「保護神經纖維」,(3)把「急性神經發炎」說成「神經退化症」。註:雖然中文媒體把「AZ疫苗接種引起Guillain-Barre syndrome」報導得如火如荼,但是英文媒體的報導卻是稀稀落落。所有美國主要媒體(如CNN、ABC、CBS、NBC、等等等)都沒有報導。原文: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真的嗎?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學辭典/雷氏症候群 好發於孩童
台灣民國70年、80年盛行的雷氏症候群,好發於孩童,幾乎沒有成年個案,目前醫界仍然無法確定其致病因素,但據流行病學調查,醫師普遍認為容易造成雷氏症候群原因可能為:幼童受病毒感染(如水痘、流感),服用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退燒藥物,引起肝、腦急性病變。雷氏症候群患者會出現肝指數與阿摩尼亞指數增加、血糖驟降,脂肪酸代謝發生障礙,造成腦部和肝臟病變,患者的腦壓升高,意識改變、肝功能持續衰竭,最終導致死亡,別小看雷氏症候群,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一成。自從規定不可開立含阿斯匹林退燒藥物給感染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的幼童,台灣臨床近年幾乎不再出現雷氏症候群病例。但仍要提醒家長,家中孩童若出現感冒症狀,務必就診,由醫師診治,切勿自行給予阿斯匹林等含水楊酸類藥物讓孩子退燒。(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世家遇病也慌 2歲發燒過度治療險致命
小時候生過一場不知名的大病,進行了長時間的治療,家人在無助時,什麼療法都嘗試,但來自大家庭的愛卻差點成為壓垮兩歲孩子的「稻草」。疑似過度治療反而造成胃潰瘍、致命的雷氏症候群。最後是擔任小兒科醫師的親戚一句「我們讓他自然好吧!」讓我奇蹟似活下來。兩歲那年,我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夕之間,突然病倒,爸媽帶著發著高燒的我四處求醫,卻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找出病因。「雖然我家是醫師世家,但當父母跟當醫師是不一樣的。」愛子心切,好怕我燒過頭、有後遺症,不只爸媽措手不及,大家庭成員都慌了。太多治療病情變更複雜我在多家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展開了由抗生素、點滴陪伴的日子,家人們也踴躍幫忙,開始推薦各種療法,「中藥、草藥當然不會少,甚至曾經吃過犀牛角治療。」誰能料到家人的好意,讓年僅兩歲的孩子接受太多治療方法,因過度治療而誘發病情變得更複雜化。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可能只是病毒感染才發燒,其實應該一周就會退燒,但在治療過程中,我可能是服用了含有阿斯匹林的退燒藥,結果產生雷氏症候群。在接受好幾個月的急救、治療過程裡,連我的爸媽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孩子,每天被可能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大難不死更珍惜生命全家人快失去希望之際,一位親戚出現了,剛好是小兒科醫師,他看了看我,默默地建議將治療方法改為支持性療法,將所有治療化繁為簡,水分不足就補水、發燒就給退燒藥物、缺氧就輸氧氣,看似簡單的支持性療法,真的改善我的症狀,幫助我過關。大難不死,親戚多認為,歷經病魔的我,可能也活不久,但替工作繁忙父母照顧我的姑婆卻不這麼認為,她總是說著,「你的命不該絕,所以應該要回饋。」我因此格外珍惜家人,既然老天爺給了我再次活下去的機會,我就用樂觀的態度,迎接有太多不確定性的人生,把握每一天。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那段重病到依賴支持性療法康復的故事,使我開始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與藥物的關聯。其實如今仍有非常多的疾病無法解釋、原因不明,需要靠自己修復,藥物只是在輔助,但優異的修復能力關鍵在於素質良好的身體,冥冥之中,預防醫學的觀念將我推向家醫科領域。得來不易的第二次生命,讓我格外重視健康。醫師生活雖然忙碌,但我一定會空出時間運動健身、好好休息。這樣的生活態度,更成為我說服患者更正惡習,落實健康生活習慣的最好教材,醫師身體力行「站在你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讓患者知道這些好生活習慣都是能辦到的。陳柏臣小檔案現職:•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專長:老人醫學、安寧、長照、職業醫學、戒菸、醫學美容興趣:出國旅行、投資理財、健身、游泳、網球、享受美食經歷:•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衛福部台北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