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重症個案
共找到
332
筆 文章
-
-
2022-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0萬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夠? 陳時中曝藥物採購經濟學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到達高峰,指揮中心積極採購藥物,指揮官陳時中昨天預計採購10萬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但今有專家表示,10萬人份可能不夠。陳時中說,10萬人份是起碼,採購量會比10萬人份還大,重點是要如何取得,以及取得的時效性,現在都在積極進行中。陳時中說,觀察世界各國採購抗病毒藥物,如英國比較多是採總人口的6%估算,美國與其他國家為2至4%,今早他也和疾管署同仁請教,當年新流感H1N1爆發時,克流感藥物一年使用約50至70萬人份藥物,但價格大概是台幣700元,但現在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價格是美金700元。「我不會為了昂貴不買,但要仔細計算。」陳時中指出,因此購買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購買的計算量要更謹慎,如去年流感季,全年用不到2000份,因此要很小心,因為現在的抗病毒藥物是相當昂貴的藥物。一旦輕症者居家照護,這要如何治療?經醫師會診後會給口服藥嗎?陳時中說,對,以治療最寬鬆的美國來說,只要是確診個案就可以自行直接使用,但台灣不會那樣,目前還是須經過醫師判斷開處方給予患者使用。目前輝瑞、默沙東等藥物有用在輕症患者嗎?陳時中說,目前已有132人份使用了,治療效果都很好,沒有使用後成為重症個案。
-
2022-04-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在家隔離已備1.8萬台血氧機 擬按風險高低配發
國內本土個案一周內突破3百例確診,指揮中心將以「減災」為目標避免醫療量能超載,「輕症在家」隔離也在未來擬定方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根據居家輕症隔離,也會擬定相關指引讓專家討論,若未遵守隔離規定將有罰則。此外對於去年面對本土疫情有配發血壓機等需求,避免無症狀及快樂缺氧等狀況,但這一波Omicron疫情少有這樣的訴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Omicron死亡和重症個案多已知有高風險的老人慢性病患者,這些人不大讓他居家隔離,而是只有輕症或無症狀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指揮中心備有18000台血氧機可供調度,還可以增加採購量,另有3000台血氧機在集中檢疫所,其他則分配各縣市政府運用。羅一鈞表示,目前Omicron這波疫情,於國內外觀察出現缺氧很少見,集中檢疫所目前還沒有發現患者因為缺氧需要後送到醫院,但未來確診數量增多後,不保證不會發生,因此居家照護後續仍是需要注意的指標。若未來有需要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配一台,而是會按照患者風險高低配發,例如年輕沒有慢性病的需求就沒有年長者高,而入住集中檢疫所者也可以即時監測。
-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單日確診破千例?專家:疫情是「類共存」這族群要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指揮中心昨公布,本土個案新增216人,創下今年疫情單日新高。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還沒到高峰仍在發展中。」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目前台灣疫情才剛開始,現在要注意安養機構防疫措施,應盡速讓入住長者接種第三劑疫苗。此外,台灣現在處在「清零」、「與病毒共存」間的灰色地帶稱為「類共存」。台大兒童院長黃立民表示,依目前疫情發展,隨時可能出現單日千例。李秉穎接受訪問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指出,未來每天增加500人、1000人,「什麼可能性都有」,未來有許多變數,無法完全精準預測,目前這波疫情就是每天以新增數百人的情形持續增加,的確還沒走到高峰,因有許多隱形傳播鏈,不在控制範圍內,但大家配合防疫政策,也不見得會完全失控。李秉穎說,台灣目前疫情與前幾個月相差很多,可以看到所有賣場、路上都擠滿人,大家對疫情有所鬆懈,疫情控制的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但還是要控制,避免出現大規模確診病例,降低對醫療量能的衝擊,現在疫情還是會上下波動,如果R0值超過1,也就是說,一個人傳染超過一個人時,總有一天單日確診病例會到1000人。現在疫情是要走向「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最近引發爭議。李秉穎說,大家傳統的想法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二選一,但現在台灣的狀況,應是由「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渡期,可以說是「類共存」,他認為這是非常長的路,因此現在還不可以放棄防疫,如果放鬆防疫,疫情將會馬上爆炸。李秉穎說,目前指揮中心數據顯示,約99%確診患者都是輕症,但現在只是疫情開始,確診者都是活動力強的年輕族群,但若病毒進入收容老人的地方,如安養機構或家中老人,那是非常可怕的,可能會拖垮醫療量能,這對台灣會是非常大的考驗。「當出現社區大規模流行,根據日本統計,死亡個案大多是住在安養機構的老人。」李秉穎說,尤其台灣老人的疫苗接種率低,一旦安養機構出現疫情,可能會增加重症個案比例,改變輕症比例,壓縮醫療機構收治能量,老人防範要嚴謹,提高第三劑疫苗接種率,但要提高老人疫苗接種率「很困難也很頭痛。」全台灣縣市首長進行比賽,看誰可以讓老人族群疫苗接種率提高至90%。李秉穎說,台灣疫情正值過渡期,希望可以安然度過,但如果發生無法應付的疫情,不排除再提升防疫警戒,不過如此一來,經濟會受到影響,因此現在還是要守住疫情。「台灣的疫情有如走在吊橋上,現在就是慢慢走,不能跑太快。」
-
2022-04-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0多歲婦打滿3劑疫苗 染COVID-19釀中症幸無肺炎
國內本土COVID-19疫情未歇,指揮中心公布,確診病例中今天新增1名中症患者,為60多歲女性,已完整施打3劑疫苗,無肺炎症狀,沒住加護病房,有使用瑞德西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記者會中說明,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中重度以上個案,為60多歲本國籍女性,屬於中度感染,有糖尿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陳時中說,個案因匡列為接觸者,4月2日採檢陽性確診,CT值14.7,目前住院隔離,血氧濃度會降至90-92%,但胸部X光無明顯肺炎,也無呼吸喘或其他呼吸道症狀,已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中,目前無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續於隔離病房觀察治療中,未住加護病房。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1日至4月3日本土病例共1846例,其中1841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占比為99.73%,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共5人、占比為0.27%。中重症個案4人,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死亡人數維持1人,為80多歲長者。本土疫情延燒,有99%以上個案為輕症或無症狀,染疫孩童也沒有出現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提醒,民眾維持正常生活的同時,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Omicron變異株雖有輕症化傾向,但高齡者仍有重症死亡風險,還是要呼籲盡早打疫苗。
-
2022-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今年本土重症病例均未打3劑 羅一鈞籲長輩接種疫苗
據指揮中心分析,今年累計3例本土重症病例,均是介於60至80歲、有慢性病史的高風險族群,其中2人未完整接種疫苗,另1人也未打第3劑,指揮中心呼籲長輩儘速接種疫苗。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收斂,但染疫併發重症個案仍時有所聞,高風險族群不可不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上週共新增2例Omicron併發重症個案,境外移入、本土各1例。羅一鈞表示,本土重症病例至今累計3例,年齡介於60歲至80歲,都有慢性病史,其中2人沒有完整接種疫苗,包括一名70多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腎臟病病史,從未接種疫苗,2月上旬康復解除隔離;1例是台南60多歲男性,有中風、癲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慢性病史,僅於去年7月接種1劑AZ疫苗。羅一鈞說,另有1例為80多歲女性,有糖尿病、慢性腎病要長期洗腎,曾接種2劑AZ疫苗,最後一劑為去年9月,並未接種第3劑,雖符合解隔條件,但卻因吸入性肺炎死亡。羅一鈞呼籲,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長者染疫後重症、死亡風險,還沒打滿3劑疫苗的長者務必盡快接種。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國內共接種7萬5370劑,累計接種4886萬劑疫苗,第1劑涵蓋率83.26%、第2劑77.85%、第3劑追加劑47.61%,基礎加強劑0.81%。第27期1922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共提供約100萬個疫苗名額,但截至今天中12時,共14.8萬人預約,預約率僅14.81%。在國內疫情方面,羅一鈞說,目前國內仍有4條感染源不明傳播鏈,包括米迪幼兒園、雙北家人親友群聚、基隆染疫女店員、嘉義市30多歲男性,仍持續疫調監測中。
-
2022-03-09 新聞.元氣新聞
全民戴口罩 去年僅1例流感重症、腸病毒掛0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二年多,國內祭出多項防疫措施,連帶包含腸病毒、流感及登革熱人數等重症人數都大幅下降,2021年腸病毒整年度「掛零」、流感則僅1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受到防疫措施及入境限制影響大幅降低傳染病盛行,未來仍要鬆綁後仍要謹慎對待。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流感併發重症人數自2020年三月後已「陡坡下降」,去年2021年則僅1月份有1例個案,與過去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累計968例重症病例相比大幅減少。腸病毒重症個案更是「掛零」。另外包含夏季登革熱個案數量也從2020年141例,下降去年2021年的12例個案。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因民眾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護措施,另外登革熱是蚊媒傳染病,近來從東南亞登革熱流行區域入境人數較少有關。是否擔心邊境和防疫措施鬆綁後,病毒也會慢慢回升。莊人祥指出,如邊境鬆綁使流行地區入境人數增加,境外移入數即可能增加,但預防流感、腸病毒的部份勤洗手、戴口罩與疫苗接種等,仍是重要防治方法。
-
2022-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能輕忽!Omicron本土個案多為輕症 指揮中心公布4症狀
指揮中心昨公布境外移入Omicron確診個案中,有兩人病情為中重度個案,而這一波本土Omicron個案中有沒有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經統計,1月3日桃園機場出現清潔人員首例Omicron確診個案,並截至昨天為止,但尚未包括高雄港及移工新增疫情,共有166例,不包括小朋友外,年齡分佈為20歲至50多歲,有幾名是70多歲以上長者,性別為女性95人、男性71人,目前個案沒有中、重度以上的個案。羅一鈞說,166例中,無症狀有46人,輕症患者為120人,經疫調發現,經常見症狀統計為喉嚨痛、喉嚨癢,以及各式各樣喉嚨乾乾的症狀,在有症狀的120人中,有66人出現類似症狀,占比為5成5;咳嗽有52人,占比為4成多,另有32人出現發燒情形及流鼻水的情形。羅一鈞說,確診患者常見症狀為感冒症狀,多到耳鼻喉科診所、小兒科就醫,提醒大家注意,此波Omicron本土個案中症狀就是類似感冒,務必提高警覺,注意有無足跡重疊或接觸式,要求診所醫師應注意自身防護措施,若有疑似個案應轉診至指定採檢院所,而一般患者應戴口罩到指定採檢院所採檢或使用快篩,千萬不要輕忽,一定要盡速篩檢。
-
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莫德納不可?BNT真的比不上?台大醫教第三劑挑選重點
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再次成為全民運動,但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擇,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甚至各專家看法也不相同,有人提倡「混打」,也有人是「鐵粉部隊」。醫師表示,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或「鐵粉部隊」,最重要是取決於希望第三劑疫苗達到的重點在哪裡?如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就接種莫德納或BNT疫苗,若擔心副作用,就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為何要施打第三劑疫苗?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說,接種第三劑疫苗有三大理由,第一、大幅提升體內抗體效價,降低感染病毒風險;第二、增加體內抗體中和Omicron的能力,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或死亡風險;第三、延長抗體效價時間,持續維持保護力。Q: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才對自己最好?謝思民說,如果是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可以忍受接種疫苗後的身體不舒服,可以接種mRNA疫苗,如莫德納及BNT疫苗,但如果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均建議接種mRNA疫苗,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莫德納與BNT疫苗的抗體效價都是相當優異,沒有明顯差異。」謝思民說,若前兩劑接種莫德納或BNT後,可以忍受副作用的不舒服,第三劑建議應繼續選擇同品牌施打,這都有經由完整實際的資料與臨床試驗。但如果是接種前兩劑mRNA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是擔心第三劑又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僅想追求基本保護力,希望副作用愈少愈好,而又非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第三劑疫苗可以混打嗎?依醫學研究顯示,目前沒有哪些疫苗進行混打會不相容,謝思民說,除了第三劑疫苗不建議接種AZ疫苗外,其餘疫苗都可以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混打。Q:第三劑疫苗副作用比較小?謝思民說,不論前兩劑打的是哪種疫苗,第三劑疫苗副作用還是依施打疫苗種類而定,如果是接種莫德納及BNT疫苗,容易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腋下淋巴結腫大、倦怠等副作用,而若是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副作用就會偏低。不過,依莫德納研究報告,第三劑為施打半劑,抗體效價能明顯提升,而發燒、倦怠等副作用會比第二劑輕微一點,但腋下淋巴結腫痛的情形,將比第二劑高。謝思民說,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後,感到不舒服,可以吃普拿疼緩解症狀,但不要吃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物,此類藥物會壓制發炎反應與免疫力,同時可能會壓抑疫苗施打效果。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確實有部分民眾接種疫苗後,出現心悸、胸悶等不舒服到門診就醫,但詳細檢查都與疫苗無關,最重要的還是時序上的關聯性,如果上午接種疫苗,下午即出現嚴重副作用,就會判斷可能與疫苗有關,立即通報衛福部疾管署。Q:第三劑疫苗涵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與病毒和平共存?謝思民說,若就以往新冠病毒原始株推估,兩劑疫苗覆蓋率需達到6成,但現在是Omicron疫情,第三劑涵蓋率應要到達8成,才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但即便達成群體免疫,還必須搭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抗病毒藥物等面向,才有可能和病毒和平共存。最後,謝思民說,感染Omicron患者症狀多為輕症,但仍有少數重症個案,甚至可能會留下長期併發症,因此歐美國家還是高度警戒,希望盡快達到群體免疫,同時進行隔離及檢疫相關措施,避免病毒傳播,以防疫情一旦大規模擴散,也可能會拖垮醫療體系。「依以色列最新研究發現,接種第三劑疫苗,將有效降低9成重症及住院風險,死亡率更可降低8成,民眾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程劭儀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千萬不要輕忽Omicron輕症症狀,其快速傳播的特性將造成醫療量能負擔,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2-01-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傳染力強!憂童染疫增 北中南盤點400床備戰
Omicron傳染力強,這一波桃園疫情已有七名幼兒確診。衛福部憂心幼兒確診個案暴增,恐急需醫療量能,因此請北、中、南共十家醫院,盤點四百張病床用於收治兒童確診個案。另外,指揮中心分析Omicron感染患者症狀發現,六成有喉嚨相關症狀,可能以流鼻水、鼻塞等類似感冒症狀表現。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國內十二歲以下未接種疫苗,十二至十八歲疫苗接種也未完整,加上去年十月美國Delta變異株流行,發現兒童確診人數增加,一旦病例數暴增,將嚴重衝擊兒科醫療量能。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已選定台大兒童醫院、台北馬偕醫院等十家醫院,盤點四百張病床,視兒童病例數多寡滾動式調整。「若成人確診個案爆量,幼兒會掃到颱風尾,導致個案數暴增。」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現階段規畫兒童輕症由一般醫院專責病房處理,另一方面要著手預備收治重症個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為避免兒童感染Omicron,提醒家長不要帶孩子前往人多擁擠場所。指揮中心估計,前五十例感染Omicron出院個案將以成人為主,而從發病到解除隔離,平均十二天,以喉嚨痛為常見症狀,如聯邦銀行首例確診個案(案一七六三○)的相關患者十三人、約六成出現喉嚨不適等相關症狀,但喉嚨不一定會痛,有時候就是撓癢的感覺;另有四成未出現喉嚨痛,而是以發燒等症狀呈現。
-
2022-01-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最新分析:Omicron境外感染者 此年齡層人數最多
指揮中心今公布上周境外移入病毒基因定序檢驗結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於1月7日至13日,境外移入確診者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滿滿都是Omicron,人數高達140人,而去年到現在國內共篩檢278例Omicron分析。另外,昨天公布的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護理師的病毒基因定序,與她照顧的確診個案序列相同,這序列與其他桃機清潔員或中興院區護理師的序列不同,研判感染鏈是另一條,應是被照顧的確診者所傳染。羅一鈞說,上周境外移入確診者感染Delta有增加七人,其中土耳其四人,越南三人,越南境外移入現在沒偵測Omicron ,東南亞除菲律賓外也沒有Omicron,目前就歐美、中東還是需要嚴守Omicron,目前共有317例Omicron,其中境外移入278人,本土個案39人。指揮中心針對確診者進行年齡、性別分析發現,確診者多數為成年人,年齡介於20至60歲,其中20歲有77人、30多歲63人、40多歲33人,以青壯年為主,性別為男性稍微多一點。而278人中有259人接種完整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個案。羅一鈞說,此278人中有200人為入境採檢確診,目前入境落地採檢或唾液篩檢政策,有很高比例可以在第一時間攔截檢驗,並於後續檢疫期間有定期快篩或集中採檢,於第三天、第六天驗出情形較多,少數是檢疫尾聲才檢驗到,目前確診者都是在集中檢疫所或離開防疫旅館前採檢確診,沒有確診者是居家採檢驗出的。此278人沒有重症個案,一半是無症狀、一半輕症,與國際趨勢相合。羅一鈞強調。境外移入感染Omicron多已打過疫苗,但依國外觀察發現,若沒打過疫苗或未完整接種,重症機會比其他人高出不少,鼓勵大家完整接種疫苗,避免感染有更高重症。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歲至11歲兒童 下半年可望打疫苗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持續擴大,已有五名幼童染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今年度下半年可望讓五至十一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目前美國及歐盟等國已授權BNT及莫德納疫苗開放十二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李秉穎表示,若國內要比照施打,食藥署需先授權,核准五至十一歲兒童接種這兩款疫苗,再由ACIP專家委員開會討論,做出決議,預估下半年可開放施打。研究顯示,兒童染疫後重症個案非常少見,死亡率是全年齡最低。但李秉穎認為,爆發社區感染時,孩子仍可能確診,成為傳染鏈之一,且隨病毒出現「感冒化」趨勢,未來防疫更加困難,因此,應考慮讓幼童接種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台灣十二歲以下確診個案數並不多,且幼兒重症比率較低,「如果都是輕症,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去打疫苗?」應該先蒐集更多資料,衡量利弊後,再決定是否核准幼兒打新冠疫苗。昨天桃園防疫會議上,桃園市長鄭文燦說,因有國小學童確診,國小階段七至十二歲目前沒有疫苗接種的計畫,國外文獻有疫苗可以接種到國小的學童,希望中央趕快決定,看疫苗接種年齡是否可以下降。為保護無法打疫苗的幼童,新北市長侯友宜指示讓幼兒園及國小教職員近四萬人優先打第三劑。李秉穎也說,該年齡層並非緊急施打族群,但面對社區感染,孩子也會成為傳染鏈之一,終究要打疫苗。至於何時可以出國?李秉穎說,二○二三年或許有希望,新冠疫情已邁入第三年,「醫學史上沒有遇過這麼麻煩的病毒」,待疫情趨緩,邊境才有開放可能。擔心春節期間出現防疫漏洞,過年前後都不能放鬆,應採取較嚴的防疫措施。
-
2021-12-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3劑間隔5個月 專家憂有漏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第三劑接種時程及細節,對象為十八歲以上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滿五個月,經醫師評估為免疫不全、低下且病情穩定的十二歲以上者間隔只需廿八天。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政策搞得太複雜,民眾弄不清楚,就可能沒打到,「接種間隔只是建議,不該訂那麼死,應該讓想打的人盡量打,特別是高齡者、慢性病患。」黃立民說,間隔五個月才打第三劑,一定會有漏洞,有些人接種第二劑後的四個月,抗體就掉得差不多;如果明年一月春節期間Omicron變異株入侵社區,屆時抗體濃度偏低,保護效果就會打折扣,要是確診人數增加,老人及慢性病患感染後就會出現一批重症個案。黃立民並提醒,年紀很大、身體不好的民眾,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掉得比較快,「如果有人想打,為什麼不讓他打?」通常間隔時間只是一個建議,意思是可以等的人,就等五個月,不能將規定訂那麼死,條件這麼複雜,民眾搞不清楚時,該打的人就可能打不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持不同意見,他表示,最高風險的一到三類對象在年底前就滿五個月,可接種第三劑,指揮中心也開放了混打選項,以提高保護效果,一定都打得到。另外針對免疫力較差的族群,第三劑開打時間可縮短為廿八天,這部分是十二歲以上都可以打,邱政洵指出,經過充分討論,專家委員認為,如此一來可涵蓋絕大部分高風險對象,「再縮短五個月間隔時間的必要性就沒那麼高。」
-
2021-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趨緩 連江縣宣布10月14日起取消機場入境快篩
連江縣政府今天下午表示,考量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明顯趨緩穩定,加上全國第一劑之覆蓋率已漸上升,連江縣疫苗第一劑之覆蓋率已達82%,將於明(14)日起與澎湖、金門同步採入境免快篩;惟防疫不能鬆懈,連江縣疫情指揮中心會密切關注疫情發展,隨時恢復快篩作業。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經與澎湖縣長賴峰偉、金門縣長楊鎮浯研商,考量國內雖維持在第二級疫情警戒,但目前疫情已呈趨緩,中央陸續放寛各項防疫措施。至於有關本土個案疫情,雖於10月9日及11日本土個案分別有1例,但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應是屬於舊案。且全國第一劑之覆蓋率已漸上升,在南北竿機場之篩檢數已大幅下降,連江縣疫苗第一劑之覆蓋率已達82%,南北竿機場快篩站之階段性功能已告一段落。劉增應說明,隨著疫苗普及與群體免疫效果,整體疫情應會朝「流感化」發展,因此未來防疫工作將調整為早期發現、診斷與匡列,減少重症個案發生,並以社區防治為方向,早日於防疫與經濟的活動之間取得平衡恢復日常運作。連江縣疫情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如出現疑似症狀,應主動至醫院或衛生所進行篩檢。
-
2021-08-0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投入21億元調高給付 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首調升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第三度調高健保給付,預估將投入廿一億元,調高四百多項重症給付,其中十項的調幅高達八成,包括不斷被詬病長年未調整的「氣管內插管」,從四六四點調升至八三五點,是相隔十七年來首次調整;葉克膜則是八年來再次調高,從一萬一○六一點調高到一萬九九一○點。本土疫情爆發,重症個案大增,第一線醫護人員飽受極大壓力,凸顯急重難症醫療的重要性。健保署今年多次調整給付,此次調高重症的給付,此外今年六月十八日也宣布新增申報代碼,讓新冠肺炎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住進加護病房且插管使用呼吸器患者可以公務預算給付。 此次調幅達八成的十個重症治療項目,分別為骨髓穿刺、脊椎穿刺、骨髓穿刺併骨髓切片、胃灌洗術、去顫術、心肺復甦術(每十分鐘)、氣管內管插管、簡易異物取出、複雜異物取出、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CMO)建立(第一次)。健保署三度調整醫療給付,之前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住院護理費、藥事服務費、急診診察費約投入八十二億元。去年一共編列一○三億元調高相關給付,後續將陸續討論決議。
-
2021-07-16 新聞.元氣新聞
憂感染無法回診 醫療孤兒暴增
新冠疫情挑戰台灣的醫療量能,一群急需回院打藥的罕病兒,被臨時通知「憂感染、不要回院」,也有重症個案急性發作不敢回院,還有更多該定期回診的慢性、癌症病患,因不敢踏進醫院導致延誤治療。一場疫情打亂原本的醫療節奏,不知出現多少「醫療孤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楊玲玲說,五月疫情爆發高峰,台北市幾大醫學中心擔心,一般病患到院恐有接觸風險,導致需要定期回院打藥、打酵素的罕見疾病病患,就被醫生告知「不要到醫院」,尋求轉治。楊玲玲說,這群罕病病患有兒童、也有成年人,幾乎都是呼吸重症,考量重症病況穩定下,主治醫師評估疫情、依據病患本身病況,決定先讓患者不要到大醫院,改透過社區診所到宅打藥。還有一名口腔癌患者,今年二月才做完核磁共振檢查,原訂五月看報告,卻因害怕疫情打亂回診時間,直到七月初才回院追蹤,結果口腔多了一公分大的新潰瘍,病期嚴重惡化。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正喆說,有些惡性腫瘤病人需接受手術治療,但新冠疫情下,醫院降載雖仍優先為急症病人安排手術,但確實排程較過去慢,術後的放射、化學治療,排程也受影響,產生許多延誤就醫的案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指出,日本將「在宅醫療」設定為醫院住院、門診之外的第三醫療,讓醫護到家裡協助就醫困難的病患,而這些在宅住院對象以高齡比率最高,約占八至九成。儘管目前台灣推動的「健保居家醫療計畫」約有五萬個個案,但僅當作到家裡看門診,這波疫情後,政府要去思考的應是「住院的程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未來台灣醫療新常態,勢必得走上「醫療在社區」這條路,甚至居家醫療主力應在「社區診所」,而不在醫院。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猝死緩打潮恐再現 醫揭長者染疫重症「情況更糟」
近期屏東Delta變異株入侵、北農群聚延燒,除了篩檢抓出感染源,各縣市也加速打疫苗。日前長輩打AZ疫苗猝死,今日又出現長者打莫德納疫苗隔天死亡,雖指揮中心公布解剖死因,皆與疫苗無關,但就怕緩打潮恐怕再現。專家表示,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高,插管、使用呼吸器比例高,建議仍要儘早施打疫苗,避免重症導致不可逆傷害。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重症醫學會副理事長陽光耀日前於衛福部「新冠病毒重症個案臨床處置」線上課程,提及目前榮總收治40多位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新冠病人,有三分之一成功拔管,認為即便病人用呼吸器時間長、住ICU時間久,仍有機會成功拔管,建議主治醫師應多次評估,也提醒拔管後儘早協助病人復健治療,避免二度插管。耕莘醫院呼吸治療中心副組長林惠釧表示,年長的新冠病人易引發併發症,常見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若氧氣狀況差,會先使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給予濕氣治療,若個案肺部感染嚴重,會評估插管使用呼吸器。耕莘醫院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部督導馮鈺婷指出,因病人插管會很不舒服,醫師評估會給予鎮定劑,讓病人能好好休息。馮鈺婷表示,病人要脫離呼吸器前,醫師、呼吸治療師、藥師、復健師等會評估病人X光、生命徵象、各項指數、rt值等,脫離呼吸器後,醫護團隊會協助病患復健「學呼吸」。林惠釧指出,病人治療過程與外界隔離,容易有加護病房症候群、譫妄,情緒躁動、語無倫次、注意力不集中等,醫護團隊除調整藥物外,會增加與病人互動、安撫情緒,讓他症狀慢慢改善。林惠釧說,病患若長期臥床容易有重症肌無力,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等狀況,拔管前、呼吸器減量同時,也可展開復原運動,包括抬手、抬腳、床上腳踏車,或是坐高姿勢、深呼吸擴張肺部,盡可能排除肺部分泌物,盡量讓拔管後預後情況較佳。但新冠肺炎個案若年紀大,伴隨高血壓、糖尿病、肺阻塞,肺部狀況不穩定,拔管後還是有可能二度插管。耕莘醫院行政副院長朱益民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副作用,若以保護力來看,施打AZ疫苗第一劑4到6周後有一定抗體,完整接種第二劑有60至70%保護力,即便不幸染疫,頂多也是輕症,尤其老年人越應該打疫苗,建議應及早接種,保護自己。
-
2021-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救命神器」治重症 呼吸治療師每天獎勵1萬元
被稱為新冠肺炎重症救命神器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納入公費給付,衛福部今天表示,呼吸治療師使用HFNC治療重症患者,每日可獲1萬元獎勵,並追溯至5月1日開始。為降低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死亡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HFNC及俯臥通氣治療,納入公費給付項目,並回溯自5月1日起適用。衛福部醫事司今天晚間發布新聞稿表示,醫院收治疑似或確診重症個案,若使用HFNC治療,實際照護的呼吸治療師將每天核發1萬元獎勵金。此外,呼吸道治療照護醫護團隊,除了醫護原有的津貼外,會依照每天照護病人數,每照顧1名病人加發1萬元,由團隊共同分配,同樣回溯至5月1日。醫事司長劉越萍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因應國內疫情持續,近期將新增醫院清潔人員及46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專責協調人員津貼。另去年疫情開始就發放醫事人員津貼,劉越萍說,醫師每天值班8到12小時不等,故依照照護班表,以每人每班津貼1萬元認定。此外,先前醫事人員津貼是按季申報,劉越萍表示,近期因應本土疫情嚴峻,體恤醫事人員辛勞,津貼將改為按月申報。衛福部即日起將受理今年4月及5月人員津貼申請,比照先前,醫院提出申請後,將預付8成申請金額,並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人員津貼及獎勵申請規定。
-
2021-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端午連假返鄉潮湧國道 專家憂無症狀隱形缺氧恐大增
台灣本土疫情尚未停歇,近期死亡率飆升至2.7%,更出現許多死後確診、隱形缺氧。今起3天端午連假,昨晚開始國道湧車潮、塞爆各地匝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勸導無效,埋下疫情將連環爆、隱形缺氧暴增隱憂。專家建議,要避免隱形缺氧,民眾可購買品質較佳血氧機監測,也可參考去年英國推「虛擬病房」,透過遠端監測患者心跳、血壓,適時給予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衛福部12日舉辦「COVID-19 Clinical Rounds:新冠病毒重症個案個案臨床處置」線上課程,由衛生福利部石次長崇良、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主持,邀請到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高國晉、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針對隱形缺氧、藥物治療、氧氣治療主題講解。高國晉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中,40%的人發病5至7天後出現喘、呼吸急促,14%的人病況惡化,5%會進展到用呼吸器、或引發敗血症。此外,若血氧飽和度低於90%(氧氣分壓低於60mmHg),病情可能在數天內急轉直下。高國晉提及,英國去年提出「虛擬病房」研究計畫,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搭配血氧儀監測其血氧濃度,病況惡化才即時送院。該計畫要求患者可用手機app、網站或紙筆,每天測量血氧3次並記錄,當血氧下降到93%或94%應通知醫師,若低於92%的結果,應該立即叫救護車,在1小時內到院治療。研究發現,透過遠端監測,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住院時間也縮短。目前已知國內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至少1天要回報2次血氧監測。高國晉說,台灣現在很多病人潛藏在社區,尚未被找出,即便重症醫師守在一線,病人沒送醫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要避免死亡後確診再發生,建議應廣篩。也可參照英國做法,在檢疫所、檢疫旅館監測血氧,若數值迅速降低,應儘速送醫。他提醒,市售血氧機標準好壞差很多,建議選擇品質較佳。長者若周邊循環差較難測量血氧,他建議可戴著血氧機走路,觀察自己症狀和平時是否有變化、或不舒服情況。石崇良表示,目前台灣已有1萬多人確診,民眾很關注在重症治療上面,高流量鼻管治療機這3天陸續到貨,周二會有進口抗體治療藥物會陸續到位。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死亡率攀升 專家曝「病例數多死亡率就多」
國內新冠肺炎死亡個案飆升,全台共224例死亡,而自5月15日爆發社區感染後,死亡人數累計212例。其中發病到死亡平均8.3天,大於60歲死亡率為89.1%,平均死亡年齡72歲,當中81.7%有慢性病史,顯現高齡長者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專家解讀,在病毒感染下,病例數越多死亡率就越高,加上萬華茶室、獅子王、遊藝場幾波群聚較多為高齡者,更容易增加致死率。疾管署昨舉辦「新冠病毒重症個案臨床處置」線上教育訓練課程,胸腔重症專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與台大醫院隔離加護病房主任阮聖元,分享重症臨床處置與實際照顧經驗,當中提及去年紐約疫情爆發死亡人數暴增,死亡率一度達43.5%,經過調整重症照護順序,將死亡率降至19.1%。余忠仁表示,以紐約案例來看,剛開始沒治療情況下也是8天,若提早發現,像是給氧或進加護病房,提供適當照護,可延長至14天。余忠仁認為,目前需要提早辨識病人、區分嚴重度,並提早診斷,但有時的確很難辨識,有些從腸胃道開始、或症狀太輕微,病人也難以察覺。這波社區感染疫情爆發,致死率從上上週1.1%,近期攀升至2%,逼近全球致死率2.16%。余忠仁認為,目前台灣疫情仍不穩定,個案仍潛藏在許多地區,至於雙北這波疫情有慢下來,尤其先前第一波感染者,大多症狀已顯現出來。余忠仁說,社區感染中互相傳播、陸續發病,國外因全面篩檢,疫情波形圖看起來不斷往上衝,台灣近期才啟動大量篩檢,波形圖就像「饅頭型」。他認為,核酸檢驗價格目前不便宜,若有機會集中檢驗、自動化,降低人事成本,做全民PCR篩檢才能「完全知道」疫情走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死亡率要下降,唯一情況就是病例減少,若每日病例仍維持400、500個,死亡人數也難降。他認為感染管制兩個最大原則,第一是切斷感染源,第二是感染封鎖。要做到感染封鎖,前提是發現病例,作法就是全面篩檢,他認為就目前幾個明顯社區感染熱點,應廣泛大量篩檢。
-
2021-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重症照護 「超人姿勢」助改善血氧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重症與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呼吸窘迫的中重症患者可採俯臥、類似超人飛翔的姿勢,有助改善患者血氧濃度。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尤以高齡者是重症高風險群。總統蔡英文今天下午發表談話,指示要強化醫療能量,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舉辦「新冠病毒重症個案臨床處置」線上教育訓練課程,由胸腔重症專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與台大醫院隔離加護病房主任阮聖元,分享重症臨床處置與實際照顧經驗。余忠仁分享國外重症照顧經驗,發現改善病況重點並非藥物,而是使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加熱型呼吸道加濕器,以及採俯臥姿勢等。余忠仁特別提到,俯臥姿勢在這波疫情中,是重要的醫療照護動作,患者右手彎曲靠著頭,左手翻到背後,類似超人在天空飛翔的姿勢。余忠仁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表示,這種「超人姿勢」適用於呼吸窘迫、有急性肺損傷的中重症患者,可讓胸部起伏變小,脊椎固定與腹部些微擠壓,能讓肺部換氣較均勻,改善血氧狀況。余忠仁說,台大醫院就收治一名患者,採俯臥姿勢照護,即便仍會呼吸喘,但還可以用手機看電影,這種姿勢在疫情期間被大量推廣,但患者俯臥時間無法太久,大約1小時。俯臥雖對病況有幫助,並非所有重症患者都適用,阮聖元提到,有病患不習慣趴睡姿勢,孕婦也不會採取這種照護姿勢。另外,頸椎受傷、過度肥胖患者也不適用,也不建議未經訓練的醫護人員替患者採取此姿勢。
-
2021-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49 疫情並沒往下降 陳秀熙:致命率節節上升
國內昨新增三七二例本土確定病例,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一七七例,總計五四九例,另增十二例死亡。自五月十一日起,本波大規模社區群聚已有八○九八人感染,共一三七人死亡。指揮官陳時中坦承,「今天案例比較多,疫情並沒有往下降」。這禮拜是關鍵期「這禮拜是關鍵期!」台大公衛預醫及流病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在分析全台灣流行曲線後發現,全國五月廿三日至廿七日NPI(非藥物介入措施,如停課、異地辦公、禁止小型聚會、環境消毒、強制戴口罩等措施)落實度僅百分之六十六,Rt(有效病例再生數)值仍有一點九。如果落實度升到百分之八十六,Rt值跌破一,約至○點八,疫情才算逐漸收斂。死亡數仍在高峰陳秀熙提醒,目前全台死亡人數卻仍在高峰,致命率節節上升,死亡率百分之一點六四,跟全世界平均值百分之二點一非常接近,但後者為全世界爆發疫情之初,醫療量能不足,重症患者無法獲得妥善治療所產生的數字,建議一、二周內,中央地方應齊心協力,做好病房分配,全力治療重症個案。高齡重症逾三成指揮中心表示,依WHO嚴重度分類,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共有一三○三名重症患者(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占整體確診者的百分之十六點八,其中二三三人使用呼吸器,兩人需用葉克膜;此外,在二九五八名六十歲以上確診者中,九一二例為重症,比率達百分之三十點八。昨天新增本土個案五四九例中,以新北市三百一十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一五二例,桃園市二十八例,基隆市十八例,苗栗縣十二例,彰化縣十例,高雄市五例,台東縣四例,台中市三例,新竹縣及台南市各二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一例。雙北地區以外縣市共有八十七例,其中一例有萬華活動史,六十五例已知感染源,廿一例關聯不明。
-
2021-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公衛估:本周Rt值可望小於1、雙北6月重症逾400人
新冠疫情肆虐,致死率已節節攀升到1.64%,現行三級警戒的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延長至6月14日,到底有沒有效?台大公衛預醫及流病所教授陳秀熙今推估,萬華地區NPI落實度達90%,疫情受控。擴大看全台灣,流行曲線顯示現NPI落實度僅66%,若在本周提高落實度達86%,本周全台有效病例再生數(Rt值)將可降到0.8、北市Rt值降到0.58,表示每個病例傳染不到一個人,疫情收斂。另外,陳秀熙也預估雙北6月病床需求,新北市再不增加個案的前提下,6月至少需339床專責病床、185床專責加護病床;北市在6月1日至9日每天增加百名個案的假設下,6月至少需要專責病床數需求506床,加護病房256床。從雙北6月的重症加護病房需求高峰預估,共需要441床加護病床。陳秀熙指出,台灣本土疫情統計5月15日到6月1日,各縣市每十萬人累積發生率以台北市最高,達每10萬人109.1人,新北市次之,達每10萬人88.9人,累計致死率持續攀升到1.64%。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單週每10萬人死亡率是大洋洲的20倍,雖然致死率1.6%仍低於全球平均致死率2.2%,但希望未來一兩周之內,可以靠改善病房分配、分流輕重症,改善死亡率。陳秀熙表示,每際觀察萬華社區每日確診個案數發現,5月14至28日實際通報個案數有1157人。若根據NPI落實九成的條件,重建流行曲線,模擬通報個案數為1152人,與實際個案數相當。陳秀熙表示,這代表萬華地區三級警戒的NPI措施落實度有達到九成,疫情才能有效受到控制。如果把視角擴大到整個台灣社區的NPI效益,陳秀熙根據流行曲線發現,5月19日至23日NPI落實度大約只有46%,當時Rt值為3.1。到了5月23日至27日,落實度已經66%,但Rt值仍有1.9。陳秀熙呼籲,「這禮拜是關鍵!」若落實度可達到86%,Rt值就會跌破1,來到0.8,代表社區病例會越來越少。若單看疫情最嚴重的北市NPI效益,陳秀熙評估,4月24日至5月28日實際通報個案數為2354人,如果5月29日以後落實度只有75%,疫情還是會緩步上升,Rt值達1.6;如果落實度90%,Rt值可降到只有0.58,北市疫情將趨緩。陳秀熙也根據國際間藥物試驗對照組在英國株感染的情境下,造成病人得到輕症、中重症的比例,去推估雙北的醫療需求。陳秀熙指出,5月31日新北市,血氧濃度低於95%的病人,需要585床專責病房床數、127床加護病床。如果沒有再新增個案,以新北市5月14到5月31的3432名病例去看,在本周末(6月6日)將需要339個專責病床,186床加護病房。預估新北重症人數將在6月10日達到高峰182人,之後慢慢趨緩到6月24日仍有110人。至於北市,5月31日需要專責病房床數需求523床、加護病房203床。因為北市疫情最嚴重,假設6月1日至9日每天新增100個個案,陳秀熙預估,北市6月6日專責病床數需求506床,加護病房需求247床,重症人數在6月15日達到高峰256人。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表示,從義大利經驗可知,疫情大爆發前,病床和急重症照護人力疫情爆發後,當檢驗量和病人量都倍增。如果隔離速度跟不上,疫情就會持續在社區傳播;更慘的是如果住院、病床和人力整備的速度跟不上,重症病人得不到妥善照顧,死亡率就會提高。當時義大利就因為這樣,高達20%肺炎病人惡化為呼吸衰竭,遠高於全球平均比例。許辰陽提醒,重症能量的預估,需要事前部署、早期預估,才有辦法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真正同時趕快進行系統性和區域性的規劃,滿足重症個案的照護需求、減少死亡。陳秀熙也提醒,台灣要記取國際教訓、提前部署,對照預估需求和整備數量,才能明確知道現在量能夠不夠。同時要幫助趕快醫院輕重症分流、即時調整恢復個案的安置方式、適度解隔離,才有空床,讓醫療做有效運用。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基醫院收治輕症確診產兒 院長發文感謝醫護勇敢!
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全國第三級警戒,台東縣政府為做好防疫,以「區域聯防,分艙分流」概念,指定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為Covid-19重症個案收治醫院,輕中度為衛福部台東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將接收產兒科個案。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在個人臉書貼文表示,「我雖然是院長,也不敢強求婦產科同仁一定要接手。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詢問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時,他立刻說『我們可以,我們來生』,我聽到後,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他說,「這是怎麼樣的勇氣與愛心,不計較自身危險,願意挺身而出!我非常感恩上帝,東基有這麼棒的醫師和護理同仁,活出耶穌捨己的愛。我為台東的產婦感到安慰」。今天下午,產兒科和急診醫護團隊仔細規劃動線,沙盤演練各種狀況,務必做到產婦順利生產和醫療人員安全。陳志成貼文吸引超過2千網友按讚,還有超過上百網友留言,「台東有您們守護真好!」、「謝謝院長,辛苦了!」、「感謝醫護人員,上帝保佑你們」、「防疫有你們,台灣一定會變好」、「醫護實在很偉大!真的用生命保護台東,謝謝你們」。
-
2021-05-27 名人.黃軒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為什麼社區大爆炸開始,重症那麼多,死亡那麼高?台灣社區感染大爆發,從4月15日算起3850例患者,重症率比去年(2020)高了不少。去年的確診個案中,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比例則是都低於10%,因此這波疫情開始就預期有重症上升的情形。如果單獨計算60歲以上,這次的重症率已增加到20%。COVID-19昨(25日)天再增六例死亡,短短8天也已奪走23條人命,難怪召集人張上淳會說預期有更多死亡個案。記者問我,這樣的話,台灣的重症和死亡會不會一直升高?我就以美國紐約大學2020發表的文章當作參考依據。美國在去年3月底/4月中開始社區感染大爆炸,醫院的住院重症個案爆升,死亡率在3月是24.9%,在4月死亡率也有23.3%,看出來在這社區感染大爆炸初期(March/April),其重症病例死亡人數創新高。一直到了5月,死亡率才開始急速下降到8.6%。社區感染大爆炸,三個月後(6月)死亡率才成5.1%,而後(7月、8月)趨緩下來(3.2%、3.7%)。社區大爆發,美國重症死亡率:初期(3月、4月)死亡率:24.9%、23.3%中期(5月、6月)死亡率:8.6%、5.1%後期(7月、8月)死亡率:3.2%、3.7%可見,若以美國為例,社區感染大爆炸後一個月,重症死亡率才能有望下降,三個月後,重症死亡率才能趨緩下來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當時5121間醫院,他們認為死亡率急遽上升,然後下降趨緩,歸咎於以下原因:1.臨床實戰經驗增加了。2.分艙分流、分輕症/無症在家/防疫中心,減少醫院負擔量。3.新的藥物治療方式增加了(大量注射類固醇、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抗免疫風爆治療)。4.非藥物治療:重症趴床治療方式、超前布暑、社區警覺性、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些都是在年底前,美國在沒有疫苗接種下,對於社區大爆發所做出的決定,來對抗當時重症死亡率上升至下降到趨緩。BUT 現在2021年了,疫苗當然才是解脫重點,避免死亡唯一最佳的救命工具,尤其是高於60歲的重症病例。(SARS-CoV-2 vaccine in people 60 y or older are very encouraging and may prove cruc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and related mortalities in this age group)資料來源:Trends in COVID-19 Risk-Adjusted Mortality Rates1.未調整的死亡率(Unadjusted Mortality):未經過年齡結構的調整,比較兩者之死亡率。2.調整后的死亡率(Adjusted Mortality):經過年齡結構的調整後,比較兩者之死亡率。3.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 SMR):亦稱間接標準化死亡比。該指標用於比較兩組群之死亡狀況,通常會以人口數較大族群定義為標準族群,以標準族群之年齡別死亡率為基準,估計人口數較小族群之死亡人數(稱預期死亡人數),計算人口數較小族群實際死亡人數和預期死亡人數人之比值。※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確診有巨大黑數 專家憂:重症比率恐比日本還高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確診個案短時間內暴增到近5000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5日公布12例重症個案,今重症已高達378人,當中101人必須使用呼吸器、2人得用葉克膜維生。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所研究員周彥宏及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今晚出席公視有話好說錄影,提出示警,台灣確診人數存在極大黑數,台灣每十萬人的重症人數很可能比日本還要高。林氏璧表示,中研院學者何美鄉曾經用重症人數去推估可能潛在的個案,他以重症大約5到10%來反推,用現在的重症人數與重症率相除,就會發現,確診者總人數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沒有被診斷出來。這些人都還在外面,沒有被掌握到,可能是無症狀、輕症,或是還沒出來篩檢,有機會繼續傳染。林氏璧指出,日本最近宣布要延長第三波緊急事態宣言,因為日本今年重症人數也是來到新高,是1300人,「但我們現在已經378人了,以兩國人口比例算起來,台灣每十萬人的重症人數,很能比日本還高,這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指揮中心天天拿著趨勢圖說,疫情沒有更嚴峻。林氏璧提醒,大家看這四張圖的時候,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快篩量能有限。」有很多人想篩,但當天號碼牌沒了,只能回去,所以篩檢的分母已經卡在一個天花板,就像很多國家剛進入社區感染都面臨檢測上不來的困難。周彥宏分析,現在趨勢圖看起來一直沒有更高,也沒有真正趨緩,可能就是因為確診黑數很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感染,如果防疫措施有任何疏漏,只要有一兩個破口,就持續在傳播,導致數字會一直維持在相對高點,疫情也不減緩,唯有將黑數加強查出來,才有可能遏止傳播。林氏璧說,所以,雖然有些人說看到趨勢下來了,但這是個假象,因為目前無法用確診數去掌握流行曲線。用重症人數和重症率去看,才會真正發現,現有確診人數真的只是冰山一角,這波疫情來得又快又急,非常令人擔心。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統計,現有357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嚴重肺炎,139人呼吸衰竭,99人使用呼吸器,2人靠葉克膜維生,每天都有新增死亡案例,已連續三天都達到六死,但這些病人最快本周五才有700床專責加護病床可收治。社群網站已看得醫護因無呼吸器可用,不得不跟血氧下降的病人談簽署不急救不插管聲明;也有醫護和家屬貼文,紀錄一幕幕心痛的放手和告別。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今透過直播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許辰陽提醒,北台灣醫療照護能量緊繃下,利用疾病分類,將大量病患評估風險和進展危險後,分流,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提供給重度和危急病患,是當前重要課題。新冠肺炎是進展性的疾病,需要參酌風險因子和疾病進程,持續進行做風險評估,才能將人適當隔離到照顧機構,妥善分配醫療量能。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有十項,包括癌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免疫疾病、神經疾病、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慢性腎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風險依共病程度而異,需經醫學專業評估。(PRIEST臨床風險分數評估工具:www.mdcalc.com/priest-covid-19-clinical-severity-score)許辰陽指出,無明顯下呼吸道症狀,血氧濃度也有94%以上者,屬於輕症,若輕症合併小於一個風險因子,可於居家或社區場域隔離,可自行監測血氧。如果輕症但風險因子超過一個以上,則應留意是否出現下呼吸道症狀,以早期就診以評估惡化風險。至於中度症狀,許辰陽表示,是有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如果風險因子少於一個,也可以在居家或社區場域隔離,但血氧監測的重要性會更高,除了應告知需及早就醫的徵兆,也要考慮透過遠距監測問診、評估。許辰陽指出,目前看到大約有15%個案是重症,即血氧濃度不到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另外有5%是危急個案,出現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症狀。重症和危及個案,必須立即住院,而且需要收治於加護病房。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來?你該知道的10項防疫指南
全台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對所有人的日常造成深遠影響,當防疫成為生活新常態,該如何因應?元氣網整理了和新冠肺炎相關常見問題,希望能有助大家面對新冠挑戰。1、症狀/新冠、流感和感冒有何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約10%至30%是無症狀患者,但不少發病患者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的症狀很類似,沒有特異性,容易混淆而影響診斷。周百謙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方式,如果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就會在空氣散播時進入周遭人的鼻腔或口腔作暫時性的存留,初期會以上呼吸道的症狀為主,如鼻塞、流鼻水、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屬於輕症症狀,和感冒症狀相似。>>相關新聞2、確診/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相關新聞3、足跡/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相關新聞4、快篩/該做快篩嗎?全台社區篩檢、快篩站報你知!全國防疫警戒升為第3級後,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篩檢站目的是讓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的民眾及早採檢,確診後可盡速隔離,並非給無症狀或沒相關接觸史者「沒事驗看看」。各縣市政府對可接受篩檢民眾規定不同,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確認。若有相關需求之民眾,記得攜帶「身分證」和「健保卡」。>>相關新聞5、就醫/疫情期間不敢就醫?4步驟完成線上看診本土疫情升溫致許多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大醫院也紛紛宣佈降載、暫停非必要醫療導。而家裡有該去醫院複診的慢性病患,又擔心去醫院風險太高。對此,許多醫院推出了新冠因應措施,讓民眾在家就可以選擇「通訊診療」。健保署表示,適用通訊診療的對象,原為衛生局轉介後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但隨著防疫警戒升級,健保署宣佈將門診病人納入視訊診療對象之內,暫定至110年5月28日為止。>>相關新聞6、口罩/是否要戴2層口罩才有防護力?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相關新聞7、住家/開窗通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相關新聞8、外出/出門採買返家後該馬上洗澡?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相關新聞9、交通/搭乘大眾運輸、電梯該如何避免感染?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病毒的傳播會受空調的影響」,也就是說車廂中的病毒會透過中央空調來散播。「站在車門附近」的位置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當乘客擁擠地站在車門附近時,空調會難以自由流動,病毒會集中在人群上方。常見的密閉空間還有電梯,山川教授表示因為電梯裡的空間很平均,在理論上每位搭乘者的感染風險並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要去較高樓層,或是逗留時間較長的人,站在最裡面的位置會比較安全。>>相關新聞10、飲食/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相關新聞
-
2021-04-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世界約1成死亡個案 指揮中心:因公出國者仍需打疫苗
面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公布有關AZ疫苗與血栓事件的聲明,確立血栓應列為AZ疫苗之「極罕見副作用」,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仍認定接種「利大於弊」繼續施打。但因為對疫苗的疑慮,我國「打氣」不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對此表示,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我國防疫工作做得好,染疫風險可能低於打疫苗,可能也影響民眾施打意願。李秉穎對此表示,「利大於弊」要看不同地區,長遠來講,全世界都會遇到一至二成的重症個案;約一成的死亡個案。以台灣近期來講,如因公旅行、出國洽商者都還是有需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有可能繼續往下開放接種對象,還是會以民眾安全第一,隨時會關注安全議題。目前施打已開放到第三順位的高風險接觸者,而自費接種者排在第四順位,這就符合「利大於弊」的部分,因此有需要都會再開。但還是看疫苗準備、鋪貨到旅遊醫學門診等都需要時間。如果民眾決定要施打,則要和醫師討論風險與安全的問題。至於韓國宣布將對60歲以下民眾暫停施打,莊人祥則表示,該國是在歐洲藥物管理局發聲明前做的決定,因發現有三名血栓病例,但這和後來EMA觀察到發聲靜脈竇栓塞式不同的事情,韓國也已恢復60歲以下接種。
-
2021-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醫院升級隔離病房 助收新冠肺炎重症個案
桃園醫院今天起重開大門,逐步恢復營運。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門、住診將減量營運,並著手升級負壓隔離病房硬體設備,以利收治武漢肺炎重症個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1月爆發武漢肺炎院內感染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首度成立前進指揮所進駐院內,與病毒展開攻防,此次疫情共造成21人確診、1人死亡,所幸疫情在短短1個月左右便獲得控制,所有人員PCR、抗體檢驗均陰性,今天正式恢復營運。桃園醫院今天舉行「復原啟動、防疫歸隊」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均到場視察,並和醫護一同合影。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會後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桃園醫院恢復營運首日,現場氣氛相當溫馨,醫護紛紛迎接老病人「回娘家」,門診各專科採減量恢復營運,急診也恢復119服務。羅一鈞指出,近期所有住院病人將採一人一室,罹患發燒、肺炎等傳染性疾病患者則先入住專責病房,原本收治武漢肺炎確診個案的負壓隔離病房將進行硬體調整,暫時不收治患者。他指出,未來部分隔離病房將增設重症生理監視設備,同時具備加護病房功能,將以收治確診的重症個案為主要任務,避免確診個案在各病房間轉換,以加強分艙分流。羅一鈞說,醫院恢復營運至3月1日後,將視情況進一步擴大看診量及病人收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