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524
筆 文章
-
-
2020-07-23 科別.牙科
牙齒抽過神經了,為什麼還要「根管再治療」?
53歲的王女士,因牙齦上長了一個牙包至牙科就診。她表示,1年前右上的牙齒曾痛過,後來牙醫幫她抽過神經就不痛了。沒想到,2個月前又突然覺得牙齦很脹痛,但吃了止痛藥又不痛了,而這次牙齦突然跑出牙包,讓她很擔心。經由檢查後,發現雖然已抽過神經,但牙齒神經管內還有殘餘的細菌,且牙齒再次蛀牙後,未能做很好的填補,造成細菌隨口水跑進神經管,進而擴散到牙根外的顎骨,再沿顎骨侵蝕到牙齦,長出牙包。X光片上顯示牙根有陰影,確診為牙根膿腫。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郭祉吟跟王女士說明,需要再抽一次神經,但她很疑惑的表示:「之前已經抽過神經了,怎麼還要再抽一次神經呢?」常看到病人牙齦上長了牙包而求診,但絕大部分不一定會疼痛,或者是疼痛時有時無,有些甚至會牙痛,但幾天後就沒事了。這類病患常在檢查後,發現X光片上在牙根有陰影,或者突然發現長出牙包,只好進行根管治療再治療。郭祉吟表示,抽神經的正式名稱為「根管治療」。牙齒根管是牙齒中一個軟組織的管道,連接牙齒內部跟牙根外部顎骨裡的神經血管系統,因此,在牙齒根管中不只有神經而已,還有血管及其他組織。一個成功的根管治療不只是把神經抽掉而已,同時還需要把管道內部做徹底的消毒,讓細菌量減到最低,甚至到無菌狀態。更重要的是,要確保牙齒蛀牙和治療開口有緊密的封填,別讓根管內的殘餘細菌沿著向下孳生到牙根底部往骨頭擴散,會開始侵蝕牙根周圍骨頭,在X光檢查下會發現牙根出現一圈黑影。郭祉吟進一步解釋,絕大多數抽過神經卻需要根管再治療的原因,包含:(1)初次根管治療沒有在牙科橡皮障隔絕口水汙染下操作,導致根管內細菌無法徹底清潔。(2)牙齒牙冠沒有做好緻密的封填或是品質良好的假牙,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再次滲透進入根管系統內而導致管道內再次感染。事實上,一個品質良好、在牙科橡皮帳隔離下操作完整的根管治療,以及治療後完整封填的牙冠,會使牙包消失且被破壞的骨頭癒合。她特別提醒,牙齒有問題就要儘快就醫,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了,定期進行牙科檢查也可儘早發現問題,不要等到牙根外的顎骨被破壞、長出牙包才尋求治療。
-
2020-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可治療新冠肺炎
本月中旬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研究團隊於《Cell Press》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坊間常見的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Tricor)對新冠肺炎病患具潛在療效,目前能供應該藥物的國內業者包括興櫃的瑩碩(6677)約十餘家。瑩碩執行長顔麟權表示,雖然還有待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證實Fenofibrate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但這項國際的重大發現,在全球疫情尚無明確解方下,仍然是令人振奮與期待的消息。瑩碩目前備有300多萬顆藥品庫存,還增購了一噸的原料,未來將陸續入庫,可再製造600多萬錠。如一旦證實Fenofibrate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瑩碩將全力協助供貨,在防疫上盡最大的心力。世界各國皆傾全力投入開發治療Covid-19(新冠肺炎)藥物,其中老藥新用成為一項解方。研究指出,「弗尼利脂寧」該藥物在被感染的人類肺組織中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的威脅性,甚至有機會降到與普通感冒相近。根據相關外電報導,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團隊再傳出新發現,坊間常見的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Tricor),其主成份非諾貝特(fenofibrate)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類肺組織中能夠抑制病毒複製,有望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威脅性,甚至有機會降到與普通感冒相近。該項研究是希伯來大學Grass生物工程中心主任Yaakav Nahmias與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Benjamin tenOever的共同發現,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會讓大量的脂肪堆積在肺細胞中,成為病毒繁殖的溫床。因此只要能阻止病毒強迫脂肪囤積,就能減少對病患的傷害。弗尼利脂寧的作用正是啟動細胞分解脂肪的程序。他們在希伯來大學微組織實驗室的研究發現,這款藥能有效讓肺細胞利用更多脂肪,從而阻止新冠肺炎病毒複製,並且在將近5天之內就清除掉受Covid-19感染的人體組織上的病毒。具體療效尚必須在人體的臨床試驗中進一步被證實。
-
2020-07-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何需要「國家兒童照護網和南部兒童醫院」?
【編者按】這星期以「醫療的不平等」為主題,由三位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由不同角度闡述台灣目前兒童醫療整體資源流失和區域不平衡的危機,呼籲政府在全民健保給付改革的過程中,重視保護兒童保健預防與醫療的優先順位。衛生署(現今衛福部)從民國101年5月開始著手推動「兒童醫院」設立。在104年實施第一次評鑑,結果只有台大與馬偕醫學中心設立的兒童醫院通過評鑑。另外二家沒有通過。令人訝異的是南部並無醫院提出申請。新制的評鑑條文修改將於近日完成,屆時將會有一波新的競爭。不管評鑑結果如何,濁水溪以南沒有合格兒童醫院的現況在可預見的將來可能不會改變。這情形無疑是台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極端表現之一。兒童醫院的推動與設立,其實是國家已經警覺台灣兒童醫療失衡的困境,包括先進器材的缺乏、兒科用藥的不受重視,以及專科醫師的不足所推動的政策。如何採行有效的方法導正過去累積下來的弊病,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在健保給付制度下,少子化導致的兒童人口減少使小兒科近年以來成為醫院裡面所謂的孤兒科,甚至成為經營者眼中的賠錢貨。精打細算的醫院經營者幾乎不願意投注在兒科的身上。若以醫院的成本績效公式計算,世界上先進國家醫療上使用的新儀器、兒童適用器材、以及新的技術皆進不來,我們的兒童就無法受惠。「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這句話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但至今不免讓人懷疑只是一句口號。政府制定的前瞻政策裡也少有為這群未來國家主人翁而設定的投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曾經揭露,健保開辦之初,因為未採納兒科醫療的成本高於成人好幾倍的事實,使得兒科健保給付從一開始的基準值就偏低。近年雖然有調升住院診察費和會診費,以及六歲以下加成,但還是不如內、外科的調升。這使得兒童醫療的發展仍是處於長期資源不足的困境。兒童治療用藥受限於藥廠研發新藥後,人體試驗的不容易。同類藥品中,幾乎只有一至二種被藥品管制局核定可以用於兒科病人的治療。使用劑量是根據小孩體重或體表面積而定,因此,劑量常常是成人的二分之一、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廠商賣給兒童或新生兒,甚至早產兒一個月的藥量,常常沒有成人吃三天來得多。如果只考慮營收,藥廠何必推廣病童族群的用藥?因為如此,常常有一些低價,或罕見疾病的藥物甚至得拜託廠商不計利益進藥。即使如此,有時還會遭醫院以沒有藥價利潤為由取消藥物品項。在南北不平衡發展的現況下,有特別醫藥需要的病患就得移地就醫,忍受長期奔波的痛苦。小兒專科醫師的養成相當不容易,尤其在健保給付偏低的情形下,更沒有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兒童醫療行列。前輩們說過,健保開辦前,國立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招考,需要醫學系畢業成績前十名才有資格報考。顯示以往兒童醫療被醫學界重視的情況。然而訓練一位小兒專科醫師後,進一步往更專精的次專科(例如免疫科、腸胃科等等)深造,並且願意投入在醫學中心繼續服務、教學、以及研究的醫師,是少之又少。原因應該無庸置疑,就是收入少、事情多、又不被重視。不只於此,就連與小兒科相關的科系,像小兒外科、小兒神經外科、小兒耳鼻喉科、小兒眼科等,一樣找不到專科醫師。這些現象,怎叫人不為我們這些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照護而擔憂。上述導致兒童醫療不足,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著實需要國家用整體社會資源來因應。現況是連台大兒童醫院都無法在財政和行政上的自給自足,必須要靠母院挹注經費才能夠存活,其他兒童醫院如何生存?一語道破了投入在兒童醫療照護人員的辛酸。兒童醫院的設立絕非是「輸人不輸陣」,也絕不是想要經營醫院賺錢。完整的兒童醫院功能除了照顧「急重難罕」病童外,還得兼具預防醫學,民眾與醫療人員的教育訓練以及醫學研究的功能。同時執行中央政策(如防疫、兒童篩檢與疫苗接種),整合地區醫療,並且與國際接軌、永續經營。如何讓兒童醫院能夠達成這些任務,沒有足夠的經費財源一定是做不到的。然而,台灣是誰能做這件事呢?也只有代表全國人民的中央政府了。如果國家級兒童醫院能由立法設立、編列預算、訂立目標和規模,用人民納稅錢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活用兒科醫學界多年累積的經驗和人才,這些棘手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聰明有為的政府當如是。兼顧醫療資源南北平衡,規劃成立「國家兒童照護網和南部兒童醫院」應該是國家的當務之急。
-
2020-07-22 新聞.健康知識+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9個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國人飲食西化與外食人口逐年增加,營養攝取常有攝取不均衡問題,補充方向也不盡相同,多數人認為是營養過剩,其實不然!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8年8月至109年1月統計1,000多筆的民眾資料顯示,有5.3%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相反的,B群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卻偏高,意即有過量補充的可能。微營養素為人體必備營養素 需藉由飲食補充「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亦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類疾病潛伏期息息相關。缺乏維生素D影響鈣吸收 亦與心血管、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有關此外,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民國101年08月至108年12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強調,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營養藏在果皮裡! 5種水果連皮一起吃更勝果肉
-
2020-07-20 科別.皮膚
擦了防曬乳卻還是曬黑? 那是因為你沒搞清楚這3指標
炙熱的太陽1天比1天更毒辣,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也隨之加深,若防曬工作沒做好,一不小心就會讓臉部斑點增生。想要做好防曬,若是用避免直接曝曬,以戴帽子、撐傘遮擋陽光的方式,但又因紫外線可透過玻璃或物體的折射、反射,就算人在室內還是難以防止無孔不入的紫外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志宏副院長表示,這時塗抹防曬品就是種不錯的防曬措施,要如何挑選防曬品,一定要搞懂以下這些防曬指標。 第1招:分區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常看到防曬品在廣告中標榜各種SPF係數,有SPF15、SPF30,甚至是SPF50,SPF係數是否越高才越好?「SPF」到底是代表什麼?簡單來說,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品後,在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的時間,與不擦防曬品時所需時間的對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舉例來說,如果不塗抹防曬品的情況下在光源下20分鐘會使皮膚發紅,在塗抹某防曬品後需4小時後皮膚才會發紅,這個防曬品的SPF防曬係數就是12;240(分鐘)÷20(分鐘)=12。 事實上,防曬品的作用原理,是藉吸收或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所以SPF真正代表的是類似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而不是真的阻止紫外線進入皮膚。 第2招:搞懂紫外線波長UVA、UVB、UVC 紫外線依波長的長短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及短波UVC,共3種,其中UVC的穿透力與傷害性最大,幸好大部分的UVC均會被臭氧層吸收,不會照射到地面上。 中波UVB會引起皮膚曬傷、老化、以及誘發癌變,SPF防曬係數就是屬對UVB的防曬指標,而長波UVA也會導致皮膚癌,由於波長更長,它能更深層地照射皮膚,深入到真皮層,使皮膚出現曬黑、早衰老化的現象。 第3招:分辨IPD、PPD、PA數值 PPD、IPD、PA數值所代表的意思是,延長皮膚被UVA曬黑時間的倍數。IPD與PPD常見被用於歐美防曬品的防曬指標。IPD是立即性的曬黑,在照射UVA後立即變黑;PPD是持續性的曬黑,皮膚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舉例來說,一般人曬10分鐘的太陽會有持續性的曬黑出現,則PPD10的防曬,可以延長為100分鐘才被曬黑(PPD10=10分鐘X10倍=100分鐘)。 PA是被用於日系防曬品的防曬指標,也是國人最常見的針對UVA的防曬指標,常見以+號的多寡表示。PA+表示PPD數值2至4,PA++表示PPD數值4至8,PA+++表示PPD數值>8。 黃志宏補充,現今已可依靠醫學美容皮秒雷射的方式,將臉部斑點去除、提高肌膚亮度、刺激肌膚的膠原蛋白增生,也有不少人把臉部雷射當做是例行性的肌膚保養項目。黃志宏副院長也提醒每當做完醫美雷射保養後,術後的保養更要小心謹慎做好防曬,避免讓療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黑,讓療程功虧一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有擦防曬就不怕長斑? 8生活習慣都NG 紫外線會讓你老得快! 醫師提醒3習慣每天都要做到 美國佛州爆發「食腦蟲」感染 由鼻腔入侵致死率高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20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務實面對 醫療生態的人性
當醫師也有40年,在健保署長職務已經過了4年,「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一物兩面,凡事正向思考,就能感受到健保是給予民眾健康權的磐石。健保會每年與醫界協商健保總額費用支出,民國108年保費收入6226億元,支出6563億元,醫療點值都小於1點1元,超額支出(大約5%)也由醫院吸收,就是所謂斷頭。醫院經營成本配合薪資結構及物價波動調整,是合理的正成長,但每年總額成長卻不夠醫療服務點數成長,使點值相對降低。做同樣工作或手術,實質金錢給付變少,對醫療專業人員非常不公平。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健保大數據分析,65歲以上族群,門診人次從98年1050萬件到107年1662萬件,成長58.2%,門診醫療費用從98年276.9億點,到107年達528.3億點,也呈倍數成長。西醫門診就醫人次由107年2億8665萬人次,到108年已達2億9251萬人次,一年就成長586萬人次。以現有醫療人力,只要就醫次數不降,很難沒有「血汗醫院」。民眾身體微恙,一定要看醫師,不然小病變大病,後果不堪設想,但求醫的用意不一定是要吃藥,而是確認病因,也許衛教或指導調整生活習慣即可痊癒。以醫療專業 給民眾預防衛教我們希望醫界能以醫療專業,對不需看病或服藥的民眾給予預防衛教。每筆健保醫療支出費用,都來自所有被保險人、雇主繳交保費、政府補助,若大多數人有「撈回本」或「吃到飽」心態,收支連動下,健保費率有不得不調高的現實壓力。多數私人醫院支付醫師薪水採駐診拆帳制,按醫療收入比率當做醫師薪資收入,俗稱「抽成制」。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造成就診人次減少,不少醫師反應,因服務量減少影響收入變少。事實上、健保給付醫院費用跟去年同期一樣,但健保署與醫院特約,並未介入醫院與醫師的契約關係。這也是我們要思考,如何調高支付點數,讓投入心力的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檢師、復健師等,能合理分配健保資源。「掛號費」一向是各醫療院所現金流來源之一,這筆費用不是繳給健保署的。分析108年健保門診申報費用,掛號費占率在19家醫學中心為3.74%、81家區域醫院為5.13%,364家地區醫院為6.7%。1萬345家診所為18.7%。整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眾就醫次數減少,掛號費對醫療院所收入的確影響很大。另外,從107年給付逾2億醫院財務報表分析,醫務收入來自非健保給付(俗稱自費項目)平均占23.48%,醫界普遍認為健保支付標準不盡合理,造成醫院經營吃力,所以在民眾也能接受的情形下收取自費醫材等。改革健保 調整合理支付標準逐步改革健保支付標準,尤其調整急症、重症、困難與罕病的給付點數,不會中斷,讓醫療提供者得到合理醫療給付,是我們做得到的目標。台灣健保總額費用是全體醫界共有,當民眾就醫次數降低,點值自然就升高,誠盼醫界夥伴能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民眾也要讓健保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一起努力才能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疾病治療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傳統手術占九成 有給付、切除效率佳台大醫院去年甲狀腺癌手術人數居全國之冠,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就是專精於甲狀腺外科。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手術要全身麻醉,台大執行的傳統手術占九成,雖會在頸部留下疤痕,但手術比較有效率,雙側全切只要兩小時,手術費也有健保給付,如果使用特殊器械,才需要自費五到六萬。陳坤源表示,如果在意美觀,也有傷口更小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不過因為手術時間要四、五個小時且花費更高,僅少數人使用。無論選擇何種手術,甲狀腺手術的頸部傷口癒合快,只要貼好美容膠帶,通常隔天就能碰水。術後一周也鼓勵病人多動,幫助頸部活動度維持正常、減少傷口沾黏。陳坤源表示,醫學中心外科分工較細,像內分泌外科處理的範圍就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目前台大醫院共有三位一般外科醫師專門做甲狀腺手術。另外,台大醫院有內外科合作的傳統,內外科都有專精甲狀腺疾病的醫師。針對病情較複雜的病人,會先到內科徹底檢查,內科醫師確定開刀對病人有幫助,再轉外科;外科開完刀後,病人還需要長期追蹤,這方面也是內外科一起做。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病人都會擔心復發,不過甲狀腺癌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若術後復發淋巴結轉移,趕快把復發的地方拿掉,大部分病人還能活非常久。林口長庚醫院從檢查到判讀 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診斷出最多甲狀腺結節的醫院為林口長庚。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劉鳳炫分析,應與醫院執行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到最後報告判讀都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有關。他也說,有部分甲狀腺結節求診的患者,在他院健檢發現後,改至林口長庚尋求第二意見,多因認為醫學中心儀器較完備。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一般會透過患者陳述,依據生長的速度、吞嚥、聲音變化、結節硬度、是否固定來做初步判斷。以最惡性的甲狀腺未分化癌而言,生長速度快,一個月內就會腫大,腫塊硬度較硬且較為固定,不會感到疼痛。劉鳳炫說,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多屬良性;若是單側的甲狀腺結節又符合上述狀況,多為癌症。不過有些又硬又會痛的甲狀腺結節,很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該疾病可透過服藥改善,屬於病毒性感染,透過超音波可以確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以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為主,劉鳳炫說,林口長庚執行頸部超音波、穿刺都是由醫師執行,對於後續的治療也能及時告知患者,讓患者安心。傳統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開一道傷口,近年內科引進消融術,針的大小約在10mm以下,傷口小且門診即可手術,不過此為自費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執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公分以上結節 建議開刀積極治療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甲狀腺結節患者治療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高居全國區域醫院之冠。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文萍表示,女性患者占了七、八成,但因近年做健檢的人變多,或因一親等有家族史而檢查,男性患者人數較過去多。楊文萍說,到門診的甲狀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大致有三種,一是自己發現或別人告知甲狀腺腫大,其次是健檢發現異常,第三種就是其他醫療院所轉診來的患者。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甲狀腺癌排名第七,女性甲狀腺癌更高居第四。楊文萍說,甲狀腺結節若為惡性,須手術治療;而良性結節依臨床治療指引,若直徑(含)超過三公分建議開刀,除避免未來細胞突變風險,由於脖子空間有限,結節過大恐壓迫氣管或食道,需積極治療。不過若是「毒性甲狀腺結節」,除了細胞增生,還會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出現手抖、心悸、體重減輕等症狀,若藥物治療後仍發作,手術和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通常是首選治療方法。楊文萍說,第一次發現甲狀腺結節,若直徑逾一公分,經檢查為良性,建議三個月後追蹤第一次,評估形狀、是否變大,若無惡性變化,半年後追蹤一次,後續定期一年追蹤一次即可。遠東聯合診所名醫駐診 有疑慮 當場做檢查這家診所很厲害,一年收治六千多名甲狀腺結節患者,排名全國第八,收治人數多於國內多數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關鍵原因為該診所主治醫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健保大數據顯示,遠東聯合診所儘管規模不大,但108年共收治6311名甲狀腺結節患者,該診所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天鈞說,「祕訣在於快、專業、用好藥。」雖然張天鈞在台大醫院仍有門診,但以老病友為主,新病人幾乎掛不上號。他在遠東診所開診後,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仍舊滿號。張天鈞指出,在大醫院看診,病人通常無法在當天完成相關檢查,必須醫師開出檢查單據等待數日或一兩周,才能接受檢查。相較之下,遠東診所機動性較強,只要有需要、有疑慮,當場就可以執行超音波,甚至穿刺檢查,相當有效率,大幅降低等待時間。再者,診所用藥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以原廠藥為主,讓病友安心。張天鈞強調,女性與老年為甲狀腺疾病高風險族群,女性如果出現月經不規則、懷孕容易流產、胎兒畸型,甚至不孕等問題,務必到院檢查甲狀腺功能。至於老年人的甲狀腺疾病,因症狀不典型,例如皮膚變皺、頭髮稀疏、常打瞌睡等,幾乎都是老人病,以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即時就醫。醫師常以「足踝肌腱反射測試」,確認到底是老化或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如發現老人家精神與體力變差,應至內科接受甲狀腺低下檢查。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出現一個比一個以上更危險 甲狀腺單一結節較易是惡性
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內長有腫塊的人為數不少,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超過28萬人有甲狀腺結節,檢出異狀著實嚇人,但好在絕大多數結節屬於良性。醫師表示,良性結節每年定期追蹤檢查即可,其中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建議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結節生長,其餘人用藥效果似乎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單一結節 較容易是惡性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宛若蝴蝶形狀的甲狀腺會分泌甲狀腺素來調控代謝,因此影響全身器官運作。這個部位可能因不明原因長出腫塊,良性腫塊稱作甲狀腺結節,惡性稱作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真正的發生原因未明,但遺傳、體質、居住地區、飲水、食物皆可能是影響因素。張家宸表示,出現一個結節叫單一結節,出現一個以上就是多發性結節,相較於多發性結節,單一結節較容易是惡性。抽血驗甲狀腺素 有疑慮再做超音波、穿刺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一般健檢會抽血檢測血中甲狀腺素(freeT4)或甲促素(TSH)來判斷腺體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懷疑有腫瘤,會進一步作超音波檢查;血液與影像檢查結果合併評估仍有疑慮,則會針對可疑的甲狀腺結節進行穿刺,取出其中細胞進行分析。所謂可疑的結節,是指形狀較不規則、發生鈣化,或大小直徑在1.5到2公分以上等特徵異常的腫塊。不過腫塊要是大至4公分以上,穿刺時有可能剛好沒刺中癌細胞而未揪出癌症,因此醫師在臨床上看到過大結節,有可能直接透過手術取下化驗。濾泡類型腫瘤 較難以穿刺判定甲狀腺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說,在臨床上對於甲狀腺結節的處理,通常先評估其大小、形狀等特徵,判斷需不需要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以確認是否為惡性,如果是單純性囊腫,惡性機率相對較低,可以先觀察。但是儘管做了穿刺檢查,僅有乳突癌可較明確辨識,若為濾泡類型腫瘤則難以判定是否為惡性,因此會與患者討論繼續觀察或直接切除,以絕後患。甲狀腺結節未必會發展成癌症,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度全台因甲狀腺結節就醫的人口有28萬3千多人,每年大約增加1萬多人;每年新增的甲狀腺癌患者則是3千多人,107年與108年剛好均增加3391人。惡性腫瘤長得慢 病患存活率高陳瑞裕說,甲狀腺結節即使發展成癌,以最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其惡性腫瘤長得慢、侵犯性低、預後較佳,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十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第四期則為五成左右。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需要定期追蹤,一般建議,每年回診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經醫師評估較可能癌化者可半年回診一次。過程中可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促甲狀腺素與結節生長,不過只有抽血促甲狀腺素較高或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使用較有效,其他有結節民眾的用藥效果並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張家宸也說,由於並非所有患者用藥有效,因此臨床上會治療約六個月來觀察患者用藥反應,再決定是否持續使用甲狀腺素。兩種標靶藥 針對未分化癌患者近年甲狀腺癌的治療上出現兩種標靶藥物,分別是含有SORAFENIB、LENVATINIB的產品。甲狀腺全切除但體內還有惡性腫瘤、淋巴復發或遠端轉移而無法開刀、放射碘治療無效等情形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我國健保也針對這群人進行給付。不過,陳瑞裕提到,臨床上有少部分患者一確診就很嚴重,立即開刀與放射碘治療幫助均不大,但礙於現在的藥物適應症並無法申請健保給付,必須自費。國際上有研究顯示,針對這類未分化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可能會有效果,我國可考慮擴大標靶藥物的使用條件。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 女性為男性3~4倍
藝人李明依四月傳出罹患甲狀腺癌,報導指出她原本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甲狀腺癌,所幸及時切除治療後已無大礙。資深藝人寶媽也曾在臉書上自曝,十多年前曾罹患甲狀腺癌,同樣也是健檢發現,經手術治療已回歸正常生活。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及甲狀腺癌等,都是臨床常見疾病,「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19,鎖定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帶你了解相關成因、治療,作為就醫參考。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前方兩側,製造甲狀腺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體內幾乎每個器官都受影響。健保署長李伯璋的太太就曾經因為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發炎,引發甲狀腺功能低下,住進加護病房,雖然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但當時花了許多時間找不到病因的心急,李伯璋記憶猶新。人數逐年成長 集中50~59歲甲狀腺疾病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結節,即腺體中出現腫塊,女性好發,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許多人擔心甲狀腺結節會變成惡性腫瘤,即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癌化的機會其實不高,但要追蹤治療。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甲狀腺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民國106年3萬8006人、民國107年4萬1397人,到了108年達4萬4788人。甲狀腺結節就醫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106年就醫總人數為25萬1383人、107年26萬8527人、108年28萬3503人。不論是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癌,患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最多,女性皆遠多於男性,近三年統計,甲狀腺結節女性就醫人數為男性4倍、甲狀腺癌約為3.7倍。結節有疑慮 進行穿刺檢查雖然甲狀腺結節癌化機會不高,但通常對結節形態有疑慮時,會進一步進行甲狀腺穿刺,評估為良性或惡性。以108年的數據來看,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進行甲狀腺穿刺檢查件數,分別為1526件及8萬6216件,甲狀腺結節穿刺人數較多。李伯璋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通常在發現甲狀腺結節後,會進行穿刺檢查。甲狀腺癌 集中醫學中心治療統計顯示,108年甲狀腺結節就診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相差不大,但醫學中心略多。甲狀腺癌就診則以醫學中心為主,就醫人數為2萬9463人、件數24萬8971件;區域醫院就診人數和件數則約醫學中心的半數,顯見相較於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就醫。李伯璋表示,甲狀腺癌術後尚需進行其他治療及追蹤,醫學中心有較完整團隊。但若結節是良性,且未影響氣管或食道,不一定要切除,且甲狀腺切除是非常普遍的手術,難度不高。手術雖不難 但細節不能忽略說到甲狀腺切除手術,如今是腎臟移植專家的李伯璋提及自己年輕時「跑江湖」的經驗,他曾協助坊間醫院開過非常多甲狀腺手術。他表示,手術雖然簡單,還是有許多「眉角」要注意,例如咽喉部位有許多神經,得注意不可傷到,避免患者聲音沙啞。另外,術後血腫是常見的合併症,李伯璋表示,由於甲狀腺手術的傷口在裡頭,一旦血腫,血塊壓迫呼吸道,患者有窒息的危險,此時應畫破手術傷口,讓血液流出,再讓患者進手術室,重新縫合。
-
2020-07-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在甲狀腺癌治療上,手術是最主要方式。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表示,關鍵是第一次開刀,開得越乾淨,後續的問題越單純。喉嚨有麻痺感 恐侵犯喉返神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若患者年齡小於14歲或60歲以上發生結節、且快速長大,有壓迫感或影響吞嚥、聲音明顯沙啞,可能是惡性的甲狀腺癌,若喉嚨有麻痺感,則癌細胞應已侵犯喉返神經。另外,若患者以前頸部照過X光、曾暴露在輻射線下,或結節超過4公分,也較有可能是惡性。傳統手術傷口大 內視鏡須自費張家宸說,一般良性結節不需手術,但若患者結節較大,或已壓迫到其他部位而產生不適,可透過內視鏡、射頻燒融術等手術方式處理,不過這類手術為自費,健保不給付。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在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上,可分為傳統與非傳統手術,兩類手術治療效果差不多。健保僅給付傳統手術,患者較省荷包,不過傳統手術傷口相對大,因此各醫院往往會建議患者加上少數自費醫療項目,如止血刀、神經偵測器等,以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與聲帶。陳瑞裕說,如果是良性腫瘤或小於兩公分、惡性度不高的甲狀腺癌,或者在意傷口外觀或有蟹足腫體質者,也可考慮自費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可經口、經腋下、經乳暈、經耳後等處進入,患者可視自己想讓傷口落在哪個位置,同時尋找對於這項手術較熟練的醫師。多大該全切 國內執行標準嚴格甲狀腺切除術依病情需要,進行部份或全部切除。張家宸表示,如甲狀腺雙葉腫大或腫瘤病灶較嚴重,須進行全部切除。另外,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還要切除頸部淋巴結。以最常見、占率約九成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美國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者要作全甲狀腺切除,台北榮總則將標準拉至2公分。陳瑞裕說,美國的標準較寬鬆,台灣雖無統一原則,但各醫院執行起來普遍較美國嚴格,一來是考量腫瘤越大越可能侵犯血管或發生淋巴轉移,二來是因為「台灣醫療便宜且就醫可近性高,民眾一有懷疑就想馬上拿掉,根本不會等腫瘤長大。」至於較小的腫瘤,過去同樣是切除全甲狀腺,不過現在有機會只切除長有腫瘤的甲狀腺單葉,因為臨床上發現拿掉單邊後鮮少復發,即使不幸復發,屆時再處理往往都來得及。全切患者 需進行放射碘治療不過即便手術後,也可能需搭配藥物治療。蕭炳昆說,術後針對高危險群,可給予放射性原子碘藥物治療,破壞癌細胞、清除可能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免有復發可能。陳瑞裕說,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極強,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對碘的親和力比其他細胞高出數百倍,即使是惡性腫瘤仍保有這種功能,因此術後患者可藉由口服藥物將碘-131帶進甲狀腺位置,並以弱穿透力破壞殘餘的癌細胞,且對於旁邊其他組織影響不大,未被吸收的放射碘也很快會經由尿液代謝。不過,只切除單葉甲狀腺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放射碘治療,因為沒被切除的健康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強,殘餘不多的惡性腫瘤親和力較弱,因此進行這項治療難以達到效果。術後副作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服鈣片、維生素D改善關於甲狀腺手術的進行,張家宸表示,患者通常術前一天住院,於頸的中下部切開,把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切除甲狀腺。術後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傷口出血、感染、血腫壓迫呼吸道、呼吸困難、聲音沙啞(音質改變)、神經麻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表示,音質改變是因手術容易影響到控制聲帶的神經,但一般來說,溝通講話功能都不會有問題,只是可能無法唱歌或大聲說話。至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手抽筋或麻痺,但只要每天服用一到兩顆市售高單位的鈣片及維生素D就可以改善。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微營養素」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該補充哪些呢? 專家分析給你聽!
忙碌的現代生活已成常態,使得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已久,致使肥胖率居高不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成人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7%,而成人女性過重及肥胖率則是30.8%。因此,多數人會認為現代人早以營養過剩了,哪會有營養不良、不均的問題發生。事實則不然,據奇美醫學中心資料庫統計,有5.3%的人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B群卻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偏高,意即可能過量補充。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建議,「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會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吳麗卿指出,例如,近年倍受關注的維生素D,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但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是為生產力最佳的年齡層。劉如偵進一步建議,可考慮透過「微營養素」檢測,以提供營養補充方向。接受檢驗的人,不僅能了解體內微環境狀態外,再接受醫護人員的專業衛教建議後,有41%民眾的維他命D有顯著提升,改善體質。目前,「微營養素」檢測可檢驗9項維生素及11項微量元素。劉如偵提到,微營養素對身體的功能,以及缺乏恐造成的健康影響如下。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免疫功能。注意!需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效果。若缺乏恐有乾眼症、夜盲症問題。★維生素D:用於調節人體中鈣和磷的正常濃度,幫助骨骼對鈣的吸收,維持骨骼正常功能。缺乏則會產生骨質疏鬆症、軟骨症。★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如不足,會出現溶血性貧血、腸胃不適、陽痿、皮膚病害、肌肉衰弱。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保護周邊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的作用。攝取不足會有腳氣病、視神經病變。★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反應反應,與其他維生素B群一起輔助供給細胞所需的能量,並可幫助血球正常增生。缺乏會出現口角炎、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維生素B6:協助排出含氮廢物、抗體的合成、消化系統中胃酸的製造、脂肪與蛋白質利用、維持體內鈉鉀平衡。缺乏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貧血、關節炎、小孩痙攣、學習障礙。★葉酸:胚胎發育時最重要的營養素,可以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若不足則有惡性貧血、胎兒神經管發育的缺陷。★維生素B12:於體內協助活化葉酸的功能,與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有關。缺乏會出現惡性貧血。★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同時也是一種輔酶。不足則出現壞血病,或者身上常見多處瘀血。微量元素★鐵:是構成人體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與氧氣的運送、儲存及能量的生成以及細胞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不足則出現缺鐵性貧血。★鋅:對於細胞生長及代謝非常重要,也是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反應所需金屬酵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乏則恐生長遲緩、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銅:是細胞電子鏈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關鍵成分。在人體中主要分布於肝臟、肌肉和骨骼中。缺乏則會有貧血、毛髮和骨骼異常、腦障礙。★錳:具有促進骨骼之發育以及生長、維持腦功能的正常運作和維持糖以及脂肪之正常代謝等功能。★硒:參與體內抗氧化及甲狀腺代謝素代謝,可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減少有害自由基的產生。不足會發生生長不良、肌肉疼痛、頭髮和皮膚色素的流失。★鎳:具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以及協助血液製造之功能。★鉻:能協助脂肪的代謝來減少體內脂肪及增加肌肉量而改善體格,亦可藉由增加胰島素的效力來調節葡萄糖量,進而避免低血糖症及糖尿病的發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焦慮、手腳易抽筋。重金屬類的微量元素:非人體必需元素,但若超過恐造成的後果★砷:非人體必需元素。砷中毒在皮膚、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如四肢壞死(烏腳病),造血功能也受影響,罹癌機會也會增加。★鋁:非人體必需元素。恐致使腎衰竭、透析性癡呆、何杰金氏病、囊性纖維化症、腦病變、軟骨症。★鎘:非人體必需元素。長期暴露會引起肺部纖維化、腎衰竭、軟骨病(日本的痛痛病)。★鉛:非人體必需元素。影響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引起小兒發育障礙、小球性貧血及癌症發生。劉如偵提醒,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的生活中,大家應有營養素檢測觀念,透過精準檢驗、聰明補充,正確調整身體微營養素,以全方位營養調理的觀念照護自己。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劉如偵、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 吳麗卿
-
2020-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牛津大學研究:英國高估染疫死亡人數
英國是歐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染疫死亡總數最高的國家,但一項新研究指出,英國衛生當局高估死亡總數,將病癒許久的死者包含在內。英國累計有逾4萬5000名確診患者喪生,這個駭人數字讓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政府被批處理疫情失當。但牛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Centre forEvidence-Based Medicine)昨天發表文章揭露,英格蘭公衛機構收集統計數據的方式異常。文章作者洛克(Yoon K Loke)及漢那翰(CarlHeneghan)表示,每當有病患死亡,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中央登記資料庫都會收到通知。兩人指出,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HE)在匯集每日疫情數據時,只有核對實驗室證實的病例清單,以確認患者是否依然在世。他們寫道:「成功獲得醫治及出院的確診患者,若在3個月後發生心臟病或遭巴士輾壓致死,仍會被列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者。」文章表示:「現在是修補這項統計缺陷的時候,這項缺陷導致2019冠狀病毒疾病相關死亡數字被過分誇大。」.
-
2020-07-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輸卵管結紮後想再受孕? 奇美醫:目前可採2種方式
輸卵管結紮是常被使用的避孕方法,但結紮之後若想再次懷孕,目前僅有2種方式可以達成,包括試管嬰兒及輸卵管重建,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何坤達指出,過去20多年來,奇美醫院幫助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的試管嬰兒,但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並非所有伴侶都能使用人工生殖,對於這群病人來說,輸卵管重建大概是唯一可行方法。何坤達說,一名43歲已結紮的女性,因想再次懷孕,到奇美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門診求診,初步檢查無其他異常,評估需求及所有可能性、說明優缺點之後,她接受腹腔鏡輸卵管重建手術,術中確定兩側輸卵管除了先前結紮處其餘外觀正常,醫師將結紮處移除之後,以極細的縫線將兩端吻合,手術時間約2小時,術後吻合面平順輸卵管通暢,出血量極少,為極成功的案例。何坤達表示,輸卵管重建手術需要切除異常阻塞部分,再將兩端健康的管徑對接,因輸卵管並不是大的器官,先前開腹重建輸卵管手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精準對齊縫合都需要使用到顯微手術器材。何坤達說,過去成功幫助約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以上的試管嬰兒,但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符合人工生殖的條件,所以此類輸卵管重建手術有其必要性,術後成功率取決於結紮位置,年紀越輕及健康輸卵管長度越長則成功率越高。在足夠技術及技巧下,使用腹腔鏡重建輸卵管可達到微創手術恢復速度快、出血少、組織傷害少及不易沾黏的好處,對於想多次懷孕的女性來說,跟試管嬰兒比較,輸卵管接合後可自然多次懷孕,整體花費較試管嬰兒節省不少。
-
2020-07-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爺爺病逝過度傷心 不知憂鬱症竟已上身
「當時並不知道那就是憂鬱症,以為這只是喪親之痛的正常表現。」在醫學院最後兩年,我是台北榮總實習醫師,爺爺因罹患壞死性筋膜炎而去世,讓我陷入憂鬱情緒,嚴重狀況達四、五個月。這段經歷讓我走上精神科之路,更因爺爺關係,致力於老年身心醫學。喪親陷入憂鬱 誤當正常表現從小和爺爺的關係非常好,小時候因為父母出國進修,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兩年,每個暑假都會回高雄老家。由於爺爺是歷史老師,常說歷史故事,到現在都還記得他所說的故事裡每一個場景,人物場景栩栩如生。我在父母期待下長大,管教要求甚多,例如功課、儀容,爺爺那邊則成了我的避風港,得到很多的愛,他常說我「不管胖也可以、瘦也可愛」,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長大後賺錢,帶爺爺出去玩。爺爺很能忍痛,當發現罹患壞死性筋膜炎時,已非常嚴重,家人大多在台北,便將爺爺從高雄接到台北榮總治療。當時我在神經內科實習,值班宿舍就在爺爺病房對面,互動頻繁。爺爺過世後,我常刻意繞過這間病房,跟診時看到一些年紀和爺爺相仿的長輩,也會忍不住掉淚;巡房時,須在病房外調整好情緒,才敢踏進病房工作。意興闌珊、睡得多… 留意典型病徵那時對於很多事情容易心生不滿,例如看到其他醫師因為忙碌而對病人「不夠細心」,其實只是小事,但心裡卻很容易犯嘀咕。原本我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充滿熱情,但當時對許多事情也都提不起勁、意興闌珊,也睡得多,後來回想,這就是典型的憂鬱型態。我一路順著父母要求,考上醫學系,但這非我的最愛,爺爺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因肺栓塞過世,除了悲傷,爺爺在自己工作的地方過世,更令人充滿無力感,開始懷疑醫學,連帶抱怨父母,為何要決定我的命運。及時獲幫助 選擇當精神科醫師「雖然沒有真的就醫,接受藥物治療,但一直尋求正規專業的幫助。」爺爺生病時,我剛好實習完精神科,正在神經內科實習。爺爺過世後,我只是實習醫師,對各科都不熟,也不知自己罹患憂鬱症,但自覺自己狀況不好,因此尋求在台北市立療養院(現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實習時遇到的老師和心理治療團體幫忙。另外,原本就想走身心科,在老師推薦下,參加許多工作坊,充實專業訓練,也幫助自我成長。記得那時參加一個有關薩堤爾系統治療模式工作坊,國際級大師親自教導,中間實作部分需要示範者與大師互動,我自告奮勇,在四天課程裡,受益匪淺。事後回想,那時如果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應該要就醫,該適時使用藥物,病程才不會拖得太長,不會這麼辛苦。很幸運的是,很多老師幫我,給予正規、專業協助,最怕的是,尋求到偏方、算命,這就不好了。許多人害怕看身心科,一方面擔心被貼上標籤,另一方面怕吃藥。事實上,九成身心科病人都和你我一樣,因經歷失落、失戀、婚姻等人生挫折,對未來感到困擾,以致焦慮憂鬱,只要能夠早點處理,就能讓自己開心,恢復正常,至於是否吃藥,可以和醫師討論。憂鬱是人都會有的情緒,「這有點像是小的雪球」,如果一直陷在負面情緒裡,不但容易出現負面情緒,也會影響人際關係,雪球越滾越大,變成嚴重憂鬱症才來就診,反變成要吃藥的可能性變大,治療時間也會越長。袁瑋小檔案現職: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老年精神醫學、個別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飲食疾患,如暴食症與厭食症經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研究醫師(老年精神醫學)、美國杜克大學家庭治療研究中心訓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住院醫師、總醫師、台大醫院身心醫學照會訓練、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
-
2020-07-15 新聞.杏林.診間
畫手術插圖開啟肝臟移植志業…陳肇隆的第一例換肝手術,竟是冒著坐牢風險完成的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今天完成第2000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有亞洲換肝之父之稱,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回想手術過程,驚滔駭浪,過程歷歷在目。陳肇隆回想,36年前,那位患者因為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陷入肝昏迷、休克,從內科加護病房直接推到手術室搶救。第一位捐肝者剛好有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病史,腹腔極度粘黏,手術5小時,緊接著27小時的受肝手術,病人在麻醉後逐漸蘇醒,肝功能也恢復了。這次手術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當時曾受到各界的爭議與討論,當時的首席檢察官陳涵也表示關切。陳肇隆為什麼要冒著被起訴、甚至坐牢的風險來為病人動手術。他說,1984年台灣還是「萬年國會」的年代,很難期待國會可以主動訂定前瞻性法律,他只好在周延而縝密的準備之下,挑戰法律尺度,突破腦死亡觀念,才可能在那樣的時空推動器官移植醫學,挽救器官衰竭的病人。當時多位醫界、法界專家、大老透過媒體表示,這手術不合法律規定,當時陳肇隆33歲。在此之前,日本的和田壽郎教授在北海道札幌醫學大學,做了相同的腦死亡觀念突破,但在日本,捐贈者的腦死判定程序和受贈者的移植手術適應症都受質疑,而且受贈者不幸過世。因此和田教授被檢察官指控,涉嫌雙重謀殺而纏訟多年。陳肇隆說,在台灣我們採用比歐美更嚴格的腦死判定基準與判定程序,面對質疑,很明快的公布所有病歷資料。因此逐漸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並促成腦死亡觀念的共識,當年聯合報的社論主張推動臟器移植立法,副題就是「從長庚醫院創臟器移植新猷談起」。更重要的是第一例換肝病人順利出院,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更從而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早10年、韓國早12年,帶動台灣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3年後的第一例心臟移植、7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如今說來水到渠成,但十年磨一劍,這是陳肇隆多年努力的成果。他說,台灣第一個走上國際舞台的外科醫師是台大的林天祐教授,首創手指切肝法,在四十多年前就有機會,應邀撰寫英文教科書的章節。可是當時沒有醫學插畫家可以幫他畫插圖,透過他的學生,也是陳肇隆恩師、時任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的推薦,找陳肇隆幫他畫手術插圖。當時陳肇隆是第三年住院醫師,也沒有看過肝臟手術,為了把圖畫好,只好把相關資料都找來讀,包括肝臟解剖學、肝臟手術,還有林天佑的論文等。陳肇隆說,只要下了工夫就會產生興趣,當時他依稀覺得肝臟外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最大的突破會是肝臟移植,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肝臟移植就成為他這一生醫療生涯的志業。1983年底,陳肇隆決定投入肝臟移植領域,籌備工作千頭萬緒,那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剛研發的抗排斥新藥環孢靈(Cyclosporine)還沒有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只有在美國和西歐有限的幾個醫學中心進行人體試驗,他必須提出人體試驗計畫,自己去瑞士,到開發環孢靈的山徳士(Sandoz)藥廠,爭取並引進亞洲第一批的環孢靈,用在最早期的病人。其實連手術器棫都找不齊, 陳肇隆說,巿面上找不到的、未上市的手術工具、器械,只能找工務處、儀器課模擬自行製作。而且當時全台灣,除了陳肇隆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外科、麻醉、護理人員,看過肝臟移植手術,他只能利用每個周末,以狗和豬來做動物實驗,模擬實際的手術情境,訓練換肝小組。陳肇隆說,從1984年的第一例,,第一個十年,只完成16例。第二個十年,完成219例,重點是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讓台灣居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十年, 958例,著重在經驗傳承與醫援國際。30多年來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工作與成長。迄今高雄長庚醫院是全國最大、最優的肝臟移植中心,在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
2020-07-14 科別.消化系統
影/54歲男肝硬化惡化不放棄 獲捐肝移植獲重生
54歲張姓男子六年前因酒精性肝硬化定期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內外科門診追蹤,但因肝硬化持續惡化導致肝臟衰竭,在今年3月13日接受肝臟移植重生。張姓男子今天回到醫院現身說法,他感謝捐贈者大愛,以及醫療團隊救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說,中山附醫在2016年12月19日通過衛福部審核成為具有肝臟移植資格之醫學中心,張姓病患曾於2015年12月因末期酒精性肝硬化併發自發性腹膜炎及休克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出院,只是因末期肝硬化併發難治性腹水及黃疸指數逐漸上升,藥物治療已達難以控制的階段而導致肝臟衰竭。李祥麟指出,在2018年11月開始進入等候換肝的日子。只是因為本身肝硬化的情況持續惡化而逐漸產生肝臟衰竭的徵候,如腹水、脾腫大及血小板低下等,瀕臨死亡,今年3月有一名頭部外傷的病患大愛器捐,於當天中午摘取肝臟並隨即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李祥麟說明,中山附醫肝臟移植團隊歷經近12個小時的手術,術後經外科加護病房及外科病房的細心照護下,從控制感染、排斥、移除呼吸器、積極復健到能下床活動,終於順利出院。
-
2020-07-14 新聞.長期照護
AI預測情緒 北榮長照變聰明
資訊AI科技大數據與傳統長照可撞出哪些火花呢?透過人臉辨識系統持續追蹤日照個案的表情變化,就能預估失智症的精神症狀;而床墊與科技結合,只要機構住民起身,床墊即時警示,減少長者跌倒風險,也可透過床墊材質防疫與防褥瘡。台北榮總日照中心「遊詣居」聯手廣達集團,開展上述創新智慧照護科技,昨天舉行實物捐贈儀式。台北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這次與廣達集團及交通大學合作,協力解決許多照護場域的「痛點」,盼能藉由科技解決問題,資通訊科技有助醫療與長照品質提升,生醫與資通訊科技應該強強聯手,提升競爭力。遊詣居日照中心的創新科技,包括人臉辨識、紅外線體溫感測、長者肢體姿態與活動量估計系統、室內活動軌跡定位,以及將於榮民醫院護理之家使用的智慧床墊系統。陳亮恭表示,目前多數人臉辨識技術可做門禁管制與體溫偵測,但北榮利用AI技術,以一年的時間蒐集23位長者資料,累計一點五萬筆表情資料,與長者認知情緒症狀進行比對,發現可預測長者負向情緒和整體照顧負荷,未來將結合人臉辨識與肢體活動量資料,偵測失智長者細微步態變化與身心衰退,即時提供照護團隊修正照顧計畫。另外,許多長輩長期臥床,傳統床墊材質易藏病菌,且易發生褥瘡,榮民醫院護理之家規畫全面採用智慧床墊,選擇抗菌防疫材質,改善長輩臥床時皮膚受壓狀況,並結合床墊壓力感測技術,長輩起身時可及時警示,護理人員便可前往攙扶,有效降低跌倒率。陳亮恭指出,退輔會十五家醫院均設置日照,榮院多設有護理之家,未來將擴大科技發展與導入,以全體系思維提升長照品質,照顧全國高齡長者。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老翁車禍後腦傷半癱情緒易怒 經顱磁刺激術改善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開刀出院後,因左手腳無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彭男因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仍未改善,醫師以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後,情緒問題明顯改善,目前持續中醫針灸及復健。彭男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彭男的女兒也指出,爸爸開完刀後,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經過2次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家人及彭男自己都能明顯感受心情較開朗,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為感謝醫療團隊,彭男也特別與家人到醫院致謝。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利用電磁效應,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進而達到增強或抑制大腦特定區域的功能,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研究,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而中醫大新竹附醫醫療團隊從2018年底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成多,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病發時不只會手抖!5非典型症狀別當正常
60多歲的林先生,因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到醫院骨科部就診,被診斷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但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直到上一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右手會抖,建議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陪診的林太太向醫師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經評估後,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痠痛的情形好很多,手抖動的情況也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一般對於巴金森氏症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也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氏症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提醒,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是罹患巴金森氏症時,應至腦神經內科就醫檢查。因其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讓症狀減緩,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20歲後大腦開始衰老! 吃飯時多吃10種食物延緩腦初老
-
2020-07-1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亂世佳人」 談午睡的好處
十多年前,筆者到德國的醫學中心進修尿路動力學。剛到醫療單位前幾天,因為時差以及全然陌生的環境,讓我感受到壓力。清晨一早參加會議,接著是忙碌的行程;中午時間到了,我期待用餐以及片刻的休息。讓我驚訝的是:檢查室工作不斷,他們似乎沒有用午餐?當然更別提午休時間了。我這樣撐到下午,精疲力竭,餓得頭昏眼花。到了第三天,我忍不住問:「德國人不吃午餐嗎?我沒有看到你們中午用餐和休息呀?」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他們笑了!「有吃東西呀,只是你沒看到。」技術員Silke指著桌上的咖啡壺,笑著告訴我:「我們中午吃的很簡單,可能就咬個三明治,喝一杯咖啡,請不要客氣,樓下有個咖啡廳,您可以慢慢用餐。」「那麼……你們不午睡?」我想多了解一點。「一般來說不午睡,想趕快把事情做完。」還記得小時候,最討厭午睡時間,睡不著偷偷睜開眼,還會被罰站。到了中學,課業繁重,這才珍惜午後片刻小睡的時間。在電影中也出現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午睡場景。那就是影史上經典戰爭愛情鉅作:1939年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在這一部描述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電影,名媛淑女在社交宴會午後進入房間,換上舒適的睡衣,好好午睡一番。「為什麼要午睡?我又不累!」費雯麗飾演的女主角郝思嘉一邊寬衣解帶,一邊抗議。「有教養的名門淑女在宴會中都會午睡。」保母這樣回答。古代中國人對午睡可能不太贊同。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對於「宰我晝寢」(白天睡覺)不以為然,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的重話。究竟午睡是浪費時間?或有益身心呢?在21世紀的今天,醫學證據顯示:午後小睡片刻有很多好處,包括:●增強記憶力:包括上午剛學到的事物與工作上的技能。●減少疲勞●改善心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午睡片刻讓人煥然一新。●提升工作表現●提高警覺心:對於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人,午睡更為重要。●有助心臟健康,降低血壓●增強免疫系統:對工作壓力大,夜間睡眠不足的人,午睡對身體有修補作用。●補足老年人睡眠時間: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結構出現變化。60歲以上,深度睡眠的時間變少,常見的夜尿,更會打斷睡眠。午睡可補充夜間睡眠之不足。午睡應該睡多久呢?一般建議不要太長,即使是10分鐘的午睡,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有研究建議最好45分鐘以內。過長的午睡,對健康反而有害。午睡的時間也很重要,不要太接近晚上就寢時間,不然可能會影響夜間的睡眠。最好選擇安靜、沒有強烈光線的地方,才能達到快速恢復體力的效果。好的電影就如藝術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使過了80年,無論是老、中、青影迷,都對「亂世佳人」劇中的主角或電影主題曲津津樂道。老電影更像時光機,觀眾透過鏡頭鉅細靡遺的描述,彷彿進入一百多年前的美國南方,和郝思嘉等眾多名媛在慵懶午後一起進入夢鄉。看了以上分析,午睡不是懶惰的行為,反而好處多多。請記得在忙碌工作中,抽出10分鐘午睡一下吧!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2/心理治療處方量低 醫界指健保結構鼓勵開藥
心理治療被認為是身心疾病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但國人接受治療比率似乎偏低,以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為例,因精神疾病就醫患者的治療率約百分之一。醫界分析,這個現象源於健保給付結構鼓勵醫師選擇開藥,部分基層醫師索性放棄申請健保給付、改開設自費門診,或者外聘心理師合作拆帳,如此較划算且符合部分病人的迫切需求。整體而言,我國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醫師晤談的比率不高,不過攤開近年數據,接受這項治療的人數仍有些成長。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在各級醫院接受這項治療的人數,自一萬三千多人增至近兩萬四千人,次數自三萬三千多次增至六萬一千多次。再看各級院所執行次數,唯獨基層診所減少。2015年醫學中心執行次數占當年全國次數的二成一,去年則增至三成二;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占率沒有太大變化,分別約為五成多與一成多;基層診所則自二成三降至百分之五。針對國內心理治療處方率低,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分析,國人醫療利用率高,精神科門診人多,每名患者被分配到的時間有限,使得需要花較長時間、給付卻不高的心理治療被處方的機會降低。針對近年大醫院的處方率增加、診所處方率減少,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醫師、同時開業的醫師楊聰財分析,健保給付的40分鐘晤談,單次給付點數換算下來約為1000至1500元,醫師若將這40分鐘改成幫多個病人開藥,診察給付將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給付。在這樣的給付結構下,「直接開藥,CP值較高」。然而,這項治療的給付額度已是其他健保給付心理治療項目中最高者。楊聰財說,在健保總額框架下,有的基層醫師可能擔憂處方這項治療會被官方核刪,寧願放棄申請,改開設自費門診,市面上自費收費從一兩千元起跳,有的甚至收費數千元。至於大醫院的執行次數之所以能有成長,他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大醫院精神科的看病花費相較其他科別少、被官方抽審核刪機率相對低,才使執行次數因著病人需求而增加。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藍祚鴻提到,教學醫院的精神科將學習心理治療視為住院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必要的專業養成項目,這也可能是大型教學醫院維持一定非藥物治療處方量的原因 。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疫情壓力大 「心碎」患者爆增
根據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疫情期間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但罹患「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的人數正在上升。所為心碎症候群並不是俗稱的心臟病,而是被稱為「壓力型心肌病變」(Stress Cardiomyopathy)或「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等,會導致心臟部分肥大,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至全身;一般的心臟病是由動脈阻塞造成,但心碎症候群卻是受到強烈的情緒波動或身心理的壓力影響所致。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心臟科醫師考拉(Ankur Kalra)是這項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表示:「疫情讓人們對社會經濟的期待和心理壓力增加,使壓力型心肌病變的患者人數增加;雖然這不完全是由病毒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但卻是疫情下對人們健康造成最大的威脅之一。」這份9日公布的報告指出,以五到八周作為一段觀察期,透過克利夫蘭醫療診所系統中的兩家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共有1914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其中只有四人是在疫情爆發前得病;疫情之前,以八周為單位,罹患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平均是5至12人,但疫情間卻提高至20人。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婦女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哈默妮‧雷諾斯(Harmony Reynolds)說:「能確定的是,這次的疫情是造成許多人情緒壓力的主因。」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資深主管琳恩‧班福卡(Lynn Bufka)則表示,心碎症候群患者雖然增加不免讓人擔憂,但也不算意外,「透過長期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壓力對身體有絕對的影響力。」專家建議,如果民眾有任何心臟不適的症狀應盡快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到醫院可能染疫而錯失治療,雷諾斯說:「我最擔心的是人們不敢到醫院來,但事實上就醫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相對安全。」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NN:新冠肺炎致死病患 幾乎每個臟器都出現血栓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病理學家指出,解剖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致死的病患遺體,最引人注意的發現之一就是出現血栓症狀。報導指出,病理學家說,解剖病患遺體有助於醫師了解武漢肺炎如何影響人體。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病理學系主任拉普奇耶維茨(Amy Rapkiewicz)昨晚接受電視節目「柏奈特有話大聲說」(ErinBurnett OutFront)訪問表示,已知某些武漢肺炎患者會出現血栓問題,但實際的程度與範圍「相當誇張」。她說,爆發疫情的初期階段,臨床醫師除了注意到病患的「血管和各種大血管裡」有很多血栓,「解剖時我們還看到這種情況的擴散」,「血栓不僅在大血管,微血管裡也有」。拉普奇耶維茨表示:「這情況很誇張,因為儘管我們可能會料到肺部有血栓,結果在作解剖研究時發現,幾乎每個器官裡都有血栓。」她概述相關發現的研究報告刊登在6月底發行的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子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 Medicine)上。她說,解剖也發現大核細胞(Megakaryocyte)或稱之為大骨髓細胞的異常狀況,這種細胞們通常不會出現在骨骼或肺臟之外。拉普奇耶維茨指出:「我們在心臟、腎臟和肝臟裡發現這種細胞,尤其是心臟。大核細胞會產生與血液凝固密切相關的東西,稱為血小板。」
-
2020-07-11 科別.皮膚
豔陽高照防曬擦好擦滿 3招教你選對產品不盲擦
端午節過後,炙熱的太陽1天比1天更毒辣,肌膚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也隨之加深,若防曬工作沒做好,一不小心就會讓臉部斑點增生。想要做好防曬,若是用避免直接曝曬,以戴帽子、撐傘遮擋陽光的方式,但又因紫外線可透過玻璃或物體的折射、反射,就算人在室內還是難以防止無孔不入的紫外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志宏副院長表示,這時塗抹防曬品就是種不錯的防曬措施,要如何挑選防曬品,一定要搞懂以下這些防曬指標。第1招:分區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常看到防曬品在廣告中標榜各種SPF係數,有SPF15、SPF30,甚至是SPF50,SPF係數是否越高才越好?「SPF」到底是代表什麼?簡單來說,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品後,在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的時間,與不擦防曬品時所需時間的對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舉例來說,如果不塗抹防曬品的情況下在光源下20分鐘會使皮膚發紅,在塗抹某防曬品後需4小時後皮膚才會發紅,這個防曬品的SPF防曬係數就是12;240(分鐘)÷20(分鐘)=12。事實上,防曬品的作用原理,是藉吸收或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所以SPF真正代表的是類似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而不是真的阻止紫外線進入皮膚。第2招:搞懂紫外線波長UVA、UVB、UVC紫外線依波長的長短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及短波UVC,共3種,其中UVC的穿透力與傷害性最大,幸好大部分的UVC均會被臭氧層吸收,不會照射到地面上。中波UVB會引起皮膚曬傷、老化、以及誘發癌變,SPF防曬係數就是屬對UVB的防曬指標,而長波UVA也會導致皮膚癌,由於波長更長,它能更深層地照射皮膚,深入到真皮層,使皮膚出現曬黑、早衰老化的現象。第3招:分辨IPD、PPD、PA數值PPD、IPD、PA數值所代表的意思是,延長皮膚被UVA曬黑時間的倍數。IPD與PPD常見被用於歐美防曬品的防曬指標。IPD是立即性的曬黑,在照射UVA後立即變黑;PPD是持續性的曬黑,皮膚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舉例來說,一般人曬10分鐘的太陽會有持續性的曬黑出現,則PPD10的防曬,可以延長為100分鐘才被曬黑(PPD10=10分鐘X10倍=100分鐘)。PA是被用於日系防曬品的防曬指標,也是國人最常見的針對UVA的防曬指標,常見以+號的多寡表示。PA+表示PPD數值2至4,PA++表示PPD數值4至8,PA+++表示PPD數值>8。黃志宏補充,現今已可依靠醫學美容皮秒雷射的方式,將臉部斑點去除、提高肌膚亮度、刺激肌膚的膠原蛋白增生,也有不少人把臉部雷射當做是例行性的肌膚保養項目。黃志宏副院長也提醒每當做完醫美雷射保養後,術後的保養更要小心謹慎做好防曬,避免讓療程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黑,讓療程功虧一簣。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8 科別.婦科
月經痛得死去活來 原來是子宮內膜異位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往往會出現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30歲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會痛得死去活來的,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經手術卻發現,她的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不孕機率增加。經痛分原發性與續發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指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此外,經痛的疼痛程度,並不會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朋友別誤以為肌瘤愈大會愈痛。治療方法取決是否生產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中醫認經痛是氣滯、血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會引起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涼性食物也會出現經痛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8 科別.婦科
被經痛折磨到不成人形 開刀竟是滿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經痛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卅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感受到悶痛感,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手術卻發現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因長期未發現,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增加不孕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表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王呈瑋也表示,經痛的疼痛程度,不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別誤以為愈大會愈痛。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則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使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說,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