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醣類
共找到
478
筆 文章
-
-
2021-12-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喝了不怕胖!減醣也可以喝的五色拿鐵
正在執行減醣飲食的朋友,擔心果汁糖份很高,不敢喝?別緊張!營養師孫語霙教你製作減醣也可以喝的五色拿鐵,每一杯分別還有護心、護眼、順暢、抗老、助眠作用唷!減醣飲食是廣義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一種,在飲食中適度的減少醣類,可幫助增肌減脂、穩定血糖,也能預防與改善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症候群,對健康是有助益的。營養師孫語霙要傳授減醣也可以喝的五色拿鐵,指的是:番茄製作的紅拿鐵、胡蘿蔔製作的黃拿鐵、奇異果製作的綠拿鐵、紫葡萄製作的紫拿鐵、香蕉製作的白拿鐵。五色拿鐵不論是外食族、上班族都非常好施行,讓正在執行減醣瘦身的人也能健康喝飲料,趕快跟著影片學起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愛碎念YT頻道:點我看營養師愛碎念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灰塵會造成肥胖?專家教你斷捨離減肥法減肥不敢吃早餐?一分鐘告訴你這樣吃不怕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劉德華10年不吃飯、Ella三餐都吃飯,哪個好? 別再汙名化白飯,你該知道的白飯4大好處
香港電影導演王晶就透露「四大天王」劉德華,為了維持身材,不僅以吃素多年,竟然10年沒碰過米飯,「劉德華那種日子不是人過的!」減肥、如何瘦得健康都是許多人的人生課題之一。不吃白飯,是一般人最常想到減肥的方式之一,香港電影導演王晶就透露「四大天王」劉德華,為了維持身材,不僅以吃素多年,竟然10年沒碰過米飯,「劉德華那種日子不是人過的!」王晶也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律是藝人的必修課之一,因為要保證上鏡絕對好看。不光是演員,其他的演藝人也都是有在堅持自律去維持最佳身體狀態的。」而近年來盛行低醣、低碳飲食,吃白飯好像較沒營養又容易胖,使得白飯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但是,白飯真的是減肥大忌嗎?白飯其實是無辜的?不吃反而身體出問題很多人會認為,減肥就要減少精緻澱粉的食用量,因此減少吃白飯的量。但事實上同份量的糙米雖然比白飯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但白飯仍保留大部分的營養。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郭育祥在他的診所官網為文指出,「雖然經過2~3道的加工程序,但白米的本質並沒有被改變,就好比將高麗菜的外葉剝除,食用裡面的嫩心一樣,仍然是純粹簡單的天然食材。營養不僅尤在,更是去蕪存菁,取其精華。」郭育祥也表示,以白飯當作主食更可以增加飽足感,飯後不想再亂吃,以及可以維持血糖穩定,不容易突然感到飢餓等可以幫助減肥的優點。另外,營養師倪曼婷在臉書表示,碳水化合物是構成熱量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本來就是熱量主要來源,的確可以透過減醣減重沒錯,但要是減少蛋白質或油脂攝取也一樣會體重減輕。她也曾遇到執行生酮飲食的個案,因為持續三個月不吃白飯(再加上每餐約500克重的魚/肉類+幾顆雞蛋),雖瘦了10公斤以上,但後來卻出現高血脂、頭暈、暈眩、情緒不佳等不適反應。除此之外,倪曼婷也指出,有遇過不吃碳水化合物,導致經期大亂且不斷落髮的例子。而且有許多人不吃或少吃米飯,改吃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但這些較好吸收的醣類進入體內會使血糖快速增加,促使胰島素分泌將血糖快速降低,轉變成脂肪,使人更容易胖。減重醫師公開2招白飯吃法減重醫師蕭捷健與營養師劉家芸在YouTube頻道《跟著吃貨找醫師》中指出,大家看到白飯就像看到鬼一樣,白飯沒那麼可怕,也因為身體需要澱粉燃燒脂肪,如果長期不吃澱粉,會使得身體很快進入停滯狀態。蕭捷健也表示,自己會吃白飯,尤其是「運動前一餐」一定會吃白飯。其實吃東西會變胖取決於升糖指數(GI值),如果食物GI值越高,吸收速度越快速,而攝取高GI食物也易造成血糖、胰島素上升,而胰島素上升會加強身體吸收熱量!若還想降低白飯升糖指數,蕭捷健表示兩招可以有效降低:1.放冷:因為冷卻後的白飯會變成「抗性澱粉」,促使消化吸收速率變慢。2.加入白醋:也會降低升糖指數。另外,也可加入粗糧雜豆,提升整體飽足感,營養價值高。營養師王為國說,身體需要從食物獲得能量才能運作,我們需要從飲食攝取醣類、脂質、蛋白質等3大營養素。一般建議攝取醣類熱量占總熱量五至六成,蛋白質占一成五到兩成,脂肪占兩成五到三成五,以維持身體正常生理機能。延伸閱讀:減肥還在不吃「白飯」?難怪你又累又發胖!營養師公開「澱粉、蛋白質、脂肪」黃金比例Ella陳嘉樺也是吃白飯減肥!原本Ella也是以吃沙拉、雞胸肉等方式減肥,但卻發現造成手腳容易冰冷,水腫狀況嚴重。看了中醫後才知道,因為身體太寒,造成體內濕氣重,反而代謝不好,因此中醫建議她吃白飯去濕氣。而Ella靠吃白飯,竟也瘦下3公斤!她的「三餐白飯減肥法」訣竅是:1.三餐都以白飯為主食2.搭配蔬菜和肉類3.晚餐在5點半前吃完(減少晚餐飯量)4.只戒掉手搖飲和甜食5.水果屬涼也在下午4點前吃除了助減肥,白飯還有什麼好處?哪些人更該吃?除了減肥必吃外,其實白飯還有很多好處。中醫師李琪表示,白飯好吸收、好消化,又能維持腸胃的正常運作,因此多吃白飯對健康很有幫助!而白飯的好處為:好消化、不會上火,是因為它的特性是味甘、性微涼,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效果。1.好消化:「補益脾胃」的特性,能夠增加腸胃的活動力,加上白米已去除所有的外殼和胚芽,非常好吸收。2.不會上火:它「益氣生津」的特性,能夠幫助補充水分,增加糞便的濕潤度;而「微涼」的特性能夠降低腸道熱度、消除火氣,使排便順暢,減少上火機率。另外,中醫師李琪也指出,有以下狀況的人吃白飯更可以緩解不適:1.胃炎、胃潰瘍2.胃食道逆流3.便祕4.腹瀉5.長期疲倦6.長痘痘、濕疹、皮膚過敏延伸閱讀:別再誤會「白飯」了,其實便秘、胃食道逆流的人更該吃!中醫師點名:9大身體問題,吃白飯可穩定症狀若不想吃白飯,又該如何吃?營養師劉家芸在YouTube頻道《跟著吃貨找醫師》推薦,若是不想吃白飯,可以選擇玉米、南瓜、地瓜、蓮子等「原型食物」,這些都屬於好澱粉,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營養吃趙函穎在其著作《營養師的減醣生活提案》中指出,若是你是愛吃澱粉的「白飯控、麵食控」,不妨選擇跟飯、麵很像的減醣替代澱粉食材,如花椰菜飯、豆腐飯、櫛瓜麵、蒟蒻麵等。其實花椰菜飯,就是把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白飯。因為白花椰菜的顏色和煮熟後的口感與白飯很像,膳食纖維量是白飯的2倍,含醣量卻只有白飯的6%,能增加飽足感,並解決排便不順,很適合想瘦身,或控制血糖的人吃。延伸閱讀:吃白飯易胖、營養又低?不要再誤會白米飯了,不吃飯改吃這些「精緻澱粉」才糟糕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2-1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生酮飲食也能吃?帶你做好吃不胖的抹茶起司蛋糕!
你也是起司蛋糕控嗎?在減肥戒糖卻很嘴饞?今天讓「美麗烘焙Baker's Playground」Millie教你雙層抹茶起司蛋糕,只要換掉一些材料,就不用怕醣量爆錶,生酮飲食也能開心吃甜點!這次的影片中,Millie將砂糖換成赤蘚糖醇(代糖)、麵粉則使用杏仁粉代替,降低醣的攝取量,蛋糕的部分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抹茶海綿蛋糕、抹茶輕乳酪蛋糕、像布丁口感的抹茶芝士醬,也可以依比例換成喜歡的口味!生酮飲食是透過減少攝取醣類(碳水化合物),讓身體透過脂肪消耗來獲得能量,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但同時拉高了油脂的比例,在熱量上其實不比平常低,所以還是要控制攝取量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吃甜點零負擔!完整影片:這裡看美麗烘焙YT:這裡看Millie 微博:這裡看延伸閱讀冬天不想吃生菜?五星主廚3分鐘教你做溫沙拉!1分鐘番茄雞肉球 讓你吃肉肉長肌肌「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08 養生.聰明飲食
高齡長輩、洗腎病人、糖尿病人、肥胖者吃醬恐成負擔 營養師教你DIY調出三種4低沾醬
世界各國的人都很喜歡沾醬,特別是日本與台灣。各式醬料也反映飲食文化,吃漢堡要加酸黃瓜醬、吃大阪燒要沾大阪燒醬、吃水煮肉片要沾沙茶醬,很多人不沾醬就不吃了。營養師建議有慢性病的病友,自製「4低沾醬」以免傷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營養師蔡秀梅表示,有些病人愛好沾醬,即使因病住院要清淡飲食,也很難立即改變飲食習慣。住院時還有人盯著,但出院後一旦不忌口,就會增加腎臟、血管的負擔。其中高齡長輩、洗腎病人、糖尿病人、肥胖者尤其要注意,若無法完全拒絕醬料的誘惑,可自製「4低沾醬」,豐富味覺、增加食慾的同時,又不會因過鹹、過甜而傷身。5關鍵 讓醬更有味道蔡秀梅鼓勵愛沾醬的民眾自製健康醬料「四低調味醬」,利用現有食譜中的調味醬再加一些小技巧,將普通的沾醬優化變身成為「低油、低鹽、低糖、低熱量」的4低美味醬料,控制「沾醬的慾望」,也控制血糖。蔡秀梅說明,製作沾醬有5個關鍵:1.多利用食物本身特有的味道,例如芒果、蕃茄、南瓜。2.優先選擇不含有油脂的醬料。3.以代糖取代部分高熱量的砂糖。4.加高湯或水稀釋。醬越稀、熱量越低,將稠醬變糊、濃醬變淡,沾拌食物就不會沾過多的熱量與鹽分。5.加低脂優格或水果,利用優格熱量低、體積大的特點,加上少量水果,可調製低熱量的水果風味沙拉醬。3種醬 自己動手做蔡蔡秀梅介紹三種簡單方便的4低沾醬,1湯匙的熱量都不超過11大卡,可用燙青菜調味、海鮮或肉類沾醬,若使用為沾醬需再依個人口味增加水量進行稀釋。以下為蔡秀梅推薦的幾項醬料調配方法。1.最對味的海鮮五味醬▸材料:蕃茄醬3湯匙、醬油膏2湯匙、代糖1/2茶匙、烏醋 1湯匙、油1/4茶匙、蔥末1/2茶匙、薑末1/2茶匙、蒜末1/2茶匙、開水4湯匙。▸做法:將所有材料置於小碗中拌勻即可。▸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10大卡、蛋白質0.3公克、脂肪2.7公克、納181毫克。2.酸甜清爽的芒果沙拉醬▸材料:原味優格1/4杯、芒果1/4個。▸做法:洗淨芒果後取出果肉,打成泥狀置於小碗中,加入優格拌勻。▸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9大卡、蛋白質0.3公克、醣類4.7公克、脂肪0.9公克、納7.5毫克。3.法式酸醋沙拉醬▸材料:沙拉油1/2茶匙、白醋2.5茶匙、辣椒粉1/4茶匙、代糖1/2茶匙、 芥末醬1/4茶匙、開水1湯匙、蒜仁1個。▸做法:拍碎蒜仁,再與所有材料一併置於小碗中拌勻。▸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11大卡、蛋白質0.9公克、醣類1.9公克、脂肪1.1公克、納13.4毫克。出門在外,最方便取得的應當是市售和風沙拉醬,蔡秀梅提醒,若想要吃的簡單輕鬆無負擔,可以直接以醬1、水1的方式稀釋和勻。以一般市售的和風沙拉醬評估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約有10.8大卡、蛋白質0.3公克、醣類2.4公克、納242毫克。但市售的現成調味醬料中,鹽的成分通常較高,建議盡可能減量食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從什麼攝取很重要 專家推薦低卡路里但高蛋白飲食
組成身體材料的營養素「蛋白質」是三大營養素之一。英文是「Protein」,對於有在運動健身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詞語吧。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皮膚、內臟、頭髮及血液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材料。它的種類竟然有十萬種以上,不過其實都是由大約二十種稱為「胺基酸」的營養素,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組合而成的喔。其中,我們體內無法合成足夠需要量的九種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而剩下的十一種胺基酸則使用胺基酸、脂肪及糖,能在體內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雖然這些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無法在體內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就一定要透過飲食來攝取。佔了人體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不僅能組成肌肉及內臟等,也是形成調節消化器官及腦神經系統功能的荷爾蒙、代謝所不可或缺的酵素、與疾病抗戰的免疫抗體的營養素,擔負了非常重要的功能。然而,雖然是如此重要的營養素,但人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所以每天都必須要攝取才行。順帶一提,同樣屬於三大營養素的脂質與醣類是有儲藏庫的,身體會使用掉需要的量,剩下的就會變成中性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喔。「從什麼攝取」也很重要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對於體內無法充分合成的胺基酸=必需胺基酸,要特別注意攝取,以免發生不足的情況。如果不足就無法構成新的頭髮及皮膚,而造成掉髮或肌膚乾燥粗糙喔。另外還會因肌肉減少而變得易胖,或是免疫力降低而容易感冒。儘管如此,也不是只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就行了。那到底要吃什麼才對呢?是啊,這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為了進行說明,這裡要向大家介紹「胺基酸評分」。評分是指保齡球或高爾夫的分數?不,應該說是「了解食品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均衡程度評分表」。數值越接近一百,就代表越是均勻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食品。大家應該知道蛋白質有分成「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吧?動物性蛋白質一般是指肉、魚、蛋等,也就是從動物攝取的蛋白質。相對的,植物性蛋白質則是指黃豆、榖類及蔬菜等所含有的蛋白質。雖然大家可能會認為脂質似乎較少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但其實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比較高喔。請大家記得,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約有一百左右喔。另外,黃豆中含量豐富的「離胺酸」,在白米中的含量較少;而黃豆中含量較少的「含硫胺基酸」,在白米中則含量豐富。吃「納豆飯」就能相互補充到兩者所不足的胺基酸,可說是相當合乎道理的營養食品喔。嚴禁攝取過量由於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因此多餘的部分就只能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有時候會因此造成功能低下。如果高齡者攝取過量,還有可能會引發食慾不振及吞嚥障礙,或因體力或免疫力降低造成感染或併發症,所以要特別小心。此外,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品,卡路里也會比較高。在減重的人,或是為了鍛鍊肌肉而刻意攝取蛋白質的人一定要注意,說不定反而會因過量卡路里而導致肥胖。應選擇脂質含量少的食品,並盡量以少油的方式料理,採取低卡路里但高蛋白的飲食。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g)●帕瑪森起司1大匙 2.6●牛奶1杯=150ml 5.2●凍豆腐2塊=30g 15.2●紅肉旗魚1份切片=100g 23.1●雞胸肉(嫩雞、去皮)1/2片=100g 23.3●太平洋黑鮪紅肉生魚片6片=90g 23.8●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5.0●鰹魚(春季捕撈)生魚片5片=100g 25.8※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1-2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可怕的併發症 衛教師:有1/4病友因此住院
●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嚴重糖尿病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嚴控血糖,飲食攝取升糖指數低的食物糖尿病並不可怕,但怕的是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易衍生併發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統計發現,高達四分之一的糖友因為足部問題而住院治療。一有傷口 容易惡化到深層常見嚴重糖尿病併發症會造成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引發糖尿病足,使腳的感覺變遲鈍,加上血液循環不好,肢體養分不夠,一旦出現傷口,很容易惡化到深層、侵襲骨頭,甚至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實,只要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同時做好足部護理,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足的危險。控制血糖 醣類攝取勿超量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用藥外,飲食會攝取的六大營養素中,澱粉類及水果類會直接造成血糖波動,必須視個人血糖狀況攝取。假使一天吃3碗飯或水果超過一碗的量,即是醣類攝取超量,因此,如果外食族三餐都吃便當,且把飯都吃完,就算過量攝取。糖尿病患的血糖理想目標:飯前80至130mg/dl,飯後2小時80至160mg/dl,糖化血色素7%以下。若擔心血糖太高,可留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大部分蔬菜、糙米、燕麥等全榖雜糧,都屬於GI值低的食物,適量搭配吃蛋白質的食物,有助緩和醣類上升幅度。若是血壓及血脂控制不好,建議少吃紅肉及肥肉,以植物性蛋白,也就是豆製品為主較為適合。足部護理 依照5項目執行糖友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完整的足部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潰瘍及截肢的危險因子。平時在家的足部護理,可依照以下5建議執行。1.每天檢查腳:拿面鏡子仔細照腳底與腳趾處,檢查有沒有傷口。2.做好足部保濕:足部龜裂容易造成不易癒合的傷口,每日洗完腳後,建議使用清爽的乳液擦拭,避免擦在腳趾間,以免滋生細菌黴菌,長成水泡。3.趾甲剪平直:一般人修剪趾甲,習慣依趾甲形狀剪成圓弧形,可是糖友們因為傷口癒合不易,建議要剪平直,以免造成甲溝炎或趾甲嵌入肉裡;若長雞眼或繭,請直接找醫師處理。4.穿適當的鞋襪:鞋子合腳舒適,避免穿涼鞋及高跟鞋等包覆性差的鞋子;買鞋建議下午時買,因為下午通常是腳最大的時候;襪子選擇白色棉質能吸汗的襪子,受傷才能很快辨識。5.保持足部循環:糖友們應該適時增加腿部運動,避免跪坐、久坐或盤腿坐,而讓血液循環降低。
-
2021-11-23 養生.健康瘦身
靠生酮飲食減肥原理是什麼?營養師推薦一日生酮菜單
生酮飲食是最近減重圈的新寵兒,在社群媒體上有許多人分享自己的生酮飲食餐盤以及減重歷程的before & after照片,看到成功瘦身的案例,讓高舉著減肥旗子的同伴們也想跟風嘗試生酮飲食。但其實再仔細爬文,就會發現很多網友也分享自己執行生酮飲食造成的缺點,包含:因為與一般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異,難以持續;生酮飲食需要攝取的優質脂肪太貴,還沒瘦身成功就先讓荷包瘦了等等。看完正反兩面的論述,你可能心裡搖擺不定,到底我該不該用生酮飲食減重呢?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找到答案!生酮飲食的原理運作!開始生酮飲食前的注意事項生酮飲食的原理是讓身體模擬「飢餓狀態」!透過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拉高脂肪的比例,讓原本習慣將醣類作為能量來源的身體,轉為燃燒脂肪,產生「酮體」。那麼生酮飲食和一般建議的飲食最具體的差別在哪呢?用能量來源比例的比較來告訴你,就非常清楚啦!一般建議飲食碳水化合物(醣類):55%蛋白質:15%脂肪:30%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醣類):5%蛋白質:15%脂肪:80%可以看到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將原本由碳水化合物攝取到的主要能量來源改為脂肪,就是所謂的生酮飲食了。營養師推薦生酮飲食菜單開始用生酮飲食減肥之前,先提醒大家,在執行生酮飲食減肥需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可以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了解自己適不適合生酮飲食,並且注意各類食物的種類及能量分配,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成效。以下就介紹給大家生酮飲食的飲食指南和營養師推薦菜單吧!生酮飲食指南你已經了解生酮飲食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脂肪,所以在生酮飲食中可以以這些作為主攝取:肉類:例如肥肉、連皮雞肉、高脂魚類等蛋奶類:以乳糖含量低的牛油或硬芝士等蔬菜(除根莖類):可以選擇綠葉蔬菜或瓜類水果:酪梨、橄欖,或是糖分較低的莓果優質油類:例如橄欖油、椰子油地雷則是高澱粉及高糖分種類的食物,如以下5類食物高精緻澱粉:米飯、麵食、米粉、勾芡羹湯等豆類:豆腐、豆皮等豆製品可以少量攝取水果:高GI的水果盡量少攝取,但如藍莓、芭樂等可以少量攝取全榖雜糧類:地瓜、南瓜、馬鈴薯等含糖食物:甜食、果汁、餅乾等不管用什麼方式減肥都不能多吃!生酮飲食菜單推薦菜單如果看完上面的飲食建議後,你還是不知道怎麼吃怎麼辦?沒關係,這裡有一份推薦菜單,如果以1天攝取2,000大卡為例,你可以參考以下的菜單:早餐:拿鐵(牛奶要避免選低脂)+蔬菜培根炒蛋午餐:炒蔬菜+煎豬排1份+蛋+蘿蔔排骨湯晚餐:煎鮭魚+青菜炒羊肉+炒花椰菜生酮飲食好處多,但可能產生這些副作用雖然生酮飲食可以幫助減重,但可能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一開始由熟悉的飲食轉變為生酮飲食,可能會增加飢餓感、疲憊和焦慮,甚至會有便祕腹瀉、抽筋、頭昏眼花等情況產生。對於健康方面,可能會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或是造成體中血脂肪、膽固醇濃度或是尿酸濃度升高等,女性長期執行生酮飲食則可能停經。另外最重要的,生酮飲食對於經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例如特定優質油類價格可能較高、肉類也比穀類貴等等。所以說,想要跟風執行生酮飲食減肥前,需要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和荷包狀況,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啊!生酮飲食中一定要了解的防彈咖啡,有那些族群不適合飲用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生酮飲食前建立正確觀念!本篇原理&副作用1次Get!
-
2021-11-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變胖、影響血糖?營養師曝長期不吃碳水下場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崔岑亘分享,在病房衛教時常聽到病人說:「我飯都吃很少」,細問之下才知道病人平時看健康節目或聽鄰居親友轉述,吃太多澱粉容易變胖又或是容易影響血糖,進而以為不吃飯或飯吃很少就不會胖或血糖會控制得比較好。可是,在詢問這些正餐不吃飯的人飲食習慣時,會發現常常正餐吃不多,但到下一餐前就肚子餓了,反而在餐間吃更多高油高醣的食物,如零嘴、糖果、麵包、甜飲等,本想追尋健康飲食卻適得其反。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長期攝取不足恐致酮酸中毒碳水化合物對人體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能量,每1公克可以提供4大卡熱量,而且腦、神經系統及紅血球所需能量主要為葡萄糖,也就是澱粉消化分解後的產物。崔岑亘說明,當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時,身體會將多餘的能量轉變成其他形式儲存起來,如肝醣、脂肪或蛋白質;當攝取不足時,身體會消耗構成組織的蛋白質以便提供所需的能量,還會促使脂肪分解產生酮體,替代葡萄糖作為體內細胞的能量來源,當血中酮體太多,體內酸鹼失衡時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而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就有引起酮酸中毒的風險。過多過少都不行 究竟多少攝取量才足夠?崔岑亘表示,大腦細胞主要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而成人大腦每日需要約110至140公克的葡萄糖,以便提供大腦足夠能量。有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大於總熱量的65%會增加肥胖及罹患冠心病的發生率,而低於45%也會增加肥胖的發生率。故109年衛生福利部公告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相當於成人每天攝取全榖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共約8份,民眾常吃的全榖雜糧,如飯每份約1/4碗(標準碗直徑:11.5公分)、麵每份約1/2碗,乳品類每份約1杯240c.c,水果每份體積約為一個網球大小。民眾可以以前述份量簡易評估一下自己平時吃的碳水化合物是否足夠。減「糖」比減「醣」更重要 精緻醣攝取過量易肥胖除了天然食物,精緻糖類也屬於碳水化合物,1980-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占總熱量百分比雖沒太大變化,但是碳水化合物攝取種類卻發生巨變。早年國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主要是全榖雜糧類,而近年的調查發現全榖雜糧類攝取減少,甜飲攝取增加。調查數據顯示成年男性每6人就有1人,成年女性則是每14人就有1人,每天至少喝1杯含糖飲料。崔岑亘提醒,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精緻糖攝取過多與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的發生有關。而且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覺得餓仍會增加甜食攝取且不會減少其他食物攝取量,進而造成肥胖風險增加。而肥胖又會增加慢性病風險,研究發現精緻糖攝取量越高,冠心病風險越高;然而選擇攝取適量天然低升糖指數的醣類食物卻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所以正餐澱粉少吃,餐間再來選擇添加精緻糖的甜飲、糖果、烘焙食品等,反而更會影響血糖及體重。精緻糖每日建議攝取量 約佔一日熱量1/10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緻糖類攝取量應小於總熱量10%,以體重60公斤,平日生活以坐著居多的一般民眾為例,一日約需1800大卡,換算下來每日精緻糖類攝取應小於45克(9顆方糖,180大卡)。衛福部於109年修正「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今年已正式實施,手搖飲皆須標示總糖量及總熱量,而包裝食品也會在營養標示中標示糖量,建議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閱讀標示,並減少攝取精緻糖。(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吃冷的食物能減肥?抗性澱粉有哪些? 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能瘦身、控制血糖及膽固醇
-
2021-11-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
睡覺打呼好危險,竟會睡到沒呼吸?許多成年人都有睡眠障礙,其中又屬中高年齡層的失眠情況最為嚴重,不僅如此,還會有各種病痛輪番找上門,甚至造成肥胖。「發福不是因為一直喝酒、吃宵夜造成的嗎?」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應酬太多,而是長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呼……。」陳先生一邊擦著汗,一邊走進診間,即便診所開了冷氣,對陳先生來說還是不夠。陳先生本身除了高血壓的病史,也有肥胖方面的問題。「這幾年我一直睡不好,白天常常打瞌睡,家人都不敢讓我開車上路。」這幾年發現睡眠品質不太好,即便睡滿了八小時,起床後依然覺得睡不飽,除了白天精神不濟,經常打哈欠之外,甚至體力也受到了影響。不只如此,還因為睡覺打呼太大聲,導致睡在旁邊的妻子也跟著睡不好,後來,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將陳先生帶到了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夜晚睡不好,甚至嚴重到晚上得佩戴呼吸器,才能夠好好入睡。在陳先生的身上,許多疾病造成他睡眠品質差,其根源可以說是因為「肥胖」,因此,醫院的醫生告誡他:「想要睡個好覺,你就該減肥了。」減重真的是一道相當大的課題,萬病以「肥胖」為首,不論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與肥胖有關係。減重並不是吃藥、打針、抽脂,就能夠輕鬆解決的問題,病患必須配合醫師做好全方位的體重管理,才能避免復胖。事實上,肥胖牽扯到許多層面,例如代謝問題,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還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荷爾蒙問題、腸胃道問題,以及生活習慣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代謝、腸胃道出問題,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幾個月,陳先生的體重只增不減,在減肥這條路上處處碰壁的陳先生,已經考慮做切胃手術了,但在我看見他所做的問卷之後,發現不只是肥胖危機,連身體內的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他的食量並沒有很大,因此我猜想可能是代謝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再進一步檢查器官功能,發現腸胃道功能並不是非常好,導致影響到營養素的吸收,才造成代謝出現問題。接著,我發現他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症狀,當男性荷爾蒙不足時,身體的胰島素就會產生抗性,造成糖尿病。在過去的一些檢查報告中,可以看見膽固醇、血糖的數值都是紅字,並不是在及格的標準之內。經由完整的身體檢查後,確定陳先生在代謝、腸胃道出現了問題。代謝方面,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都出現了偏差、男性荷爾蒙數值偏低,而基本的營養素像是微量元素、抗氧化維生素都不足;腸胃道方面,腸道菌叢失衡、腸漏症、腸道發炎等症狀,造成體內慢性發炎,讓體內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造成肥胖。既然已經知道導致肥胖的源頭,就是逐一破解的時刻!我先改善陳先生體內的代謝開始,接著改善男性荷爾蒙、調整腸胃道,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加上運動與飲食互相搭配同時進行,在短短的一年內,協助他成功瘦身,擺脫呼吸器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糾纏,迎接人生更美好的未來。常見小症頭,竟會讓人睡夢中離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指的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氣道還會完全被堵塞,使人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以男性、肥胖、酗酒,以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有較大機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症狀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打呼、打鼾」,這些常見的「小症頭」就可能會影響心血管、腦血管等重要的循環系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睡眠呼吸中止症還被稱為是「沉默的殺手」,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狹窄,或造成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也有人是因為先天下巴較小或後縮、扁桃腺或懸壅垂過大或先天顱顏缺陷,造成氣道狹小所致。案例中的陳先生是因肥胖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讓他的頸部過粗,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呼吸不到空氣就會醒過來,由於睡眠斷斷續續進行,使陳先生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導致白天常常打瞌睡、精神不濟、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有些病患會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有效代謝,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發生機率提高三倍,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的危險!【睡睡平安.好眠有方】◎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一般來說,輕度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療,整理如下:◆ 減重: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體重減輕百分之十,也能減少呼吸中止的發生頻率,減重為治療呼吸中止的首要之務。◆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物:睡前不可飲用酒類飲料,並避免在睡前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在睡眠期間塌陷,並延長呼吸中止的時間。◆ 側睡:仰躺睡覺時,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側躺睡覺時,發生機率則會下降,因此可以使用特殊枕頭,或是輔助側睡的道具。◆ 減輕鼻塞藥物:有鼻竇問題或鼻塞的人,應該使用鼻腔噴霧劑、呼吸貼,或是鼻塞藥物來減少打鼾,並改善氣流,使夜間呼吸更舒適。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正壓呼吸器、口腔牙套矯正器、進行手術,整理如下:◆ 使用正壓呼吸器:睡覺時,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這是目前針對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口咽整形手術:包含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等,針對打鼾有較明顯的效果。◆ 口腔牙套矯正器:可以減少打鼾及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程度,少部分的患者則可以消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肥胖,也可能是肥胖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以如果平時食量不大,也不是每天都吃高熱量食物,體重卻一直直線上升,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結果。總而言之,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陳先生是因為營養素代謝失調、腸胃道菌叢失衡,才造成他的肥胖,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終影響到了睡眠,這些都是環環相扣,若疏忽了其中一項,都不能脫離疾病的糾纏。因此,確定自己是什麼狀況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找回健康的身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罹患高血壓風險高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讓我們沒有睡飽,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許多研究證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慢性病控制不良,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這是因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讓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吸不到空氣,在不斷清醒的過程中,促成交感神經活動,引發末梢血管的收縮,導致血壓在每一次呼吸之間反覆飆高。長期下來,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嚴重者更可能中風猝死!睡眠障礙並不是等到年老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才開始回頭尋求解決方式,而是應該在年輕時就要引以為戒,注意平時睡眠的時間、睡眠效率,遠離失眠才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營養助眠對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想要調節膽固醇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血栓生成的話,就要攝取含有紅麴、魚油、輔酵素Q10、瓜胺酸等營養素的食品,才能維護血管內皮功能與彈性,不再像是隨身帶著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引爆。•建議攝取營養素:◊紅麴:含有降脂活性物質MVA(Mevinolinic acid)及有降血壓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活性物質GABA(Gamma- aminobutyric acid)。◊魚油:可以降低血管發炎反應,預防血管血栓形成,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凝血反應,避免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在血管中過度凝集,形成血栓造成阻塞,讓循環功能可以順暢進行,還可以調節血脂肪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酯。因此,補充足夠的EPA及DHA,或是其他Omega-3 脂肪酸,對於調節正常的血脂蛋白及促進健康的膽固醇代謝,至關重要。◊輔酵素Q10:Q10是目前最強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之一,能防禦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包括脂質,蛋白質和DNA,保護組織細胞不受自由基攻擊損傷,包括心肌、神經系統與細胞蛋白質。◊瓜胺酸:可在人體轉化成精胺酸和一氧化氮,有助於血管內皮放鬆,改善血管彈性。◊法國香瓜萃取物:專利法國香瓜萃取物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之一,能促心血管健康、減少脂質氧化,並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維持血管內皮功能健康,有助於血管放鬆。同時,SOD的抗氧化能力亦能減少發炎反應。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1-16 養生.聰明飲食
只要攝取脂肪就會變胖?看你吃進的是脂還是油
是不是只要攝取脂質就會變胖?藉由選擇脂質的種類,就能打造出不容易發胖的體質許多人都認為「只要攝取脂質就會變胖」,這樣的觀念到底是否正確?的確,脂質的卡路里較高是不爭的事實。三大營養素中,醣類和蛋白質1克約能提供4卡的熱量,而脂質1克卻能提供9卡的熱量。在量相同的情況下,攝取脂質卻會得到比醣類或蛋白質高出一倍的卡路里。因此,如果攝取過多脂質的話,無法轉換為能量消耗掉的部分,就會成為體脂肪累積在我們體內。話雖如此,這裡要提醒各位讀者,脂質還是可分為「容易使人變胖」和「不易使人變胖」兩種類型。簡單來做分類的話,常溫下為固態的「脂」容易使人發胖,而常溫下為液態的「油」,則不容易使人發胖。這是因為「脂」在人體內也會形成固態,積累儲存。而「油」在人體內流動性較強,容易轉換為能量來使用,這是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因此,就算是攝取數量相同的脂質,也會因為吃進肚裡的是「脂」或是「油」,而影響一個人是否容易變胖的程度。舉例來說,一個嗜食肥肉的人,就算他有在控制脂質的攝取量,但身材還是容易發胖。但如果他把肥肉換成了富含EPA和DHA的魚油,那麼就能降低體型走樣的可能性。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含有豐富亞油酸的沙拉油,應該也屬於不易使人變胖的油類,然而因為亞油酸經常出現在許多加工食品中,所以人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 本文摘自《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作者:守口徹譯者:林巍翰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1-11-15 養生.健康瘦身
不吃澱粉只吃肉和菜能減肥?營養師:醣類也是重要營養素,3原則健康吃
● 不吃澱粉只吃肉和菜,可能減肥不成卻發胖● 建議攝取醣類熱量,占總熱量五至六成● 掌握蛋白質和主食攝取量,可以輕鬆瘦阿勇白天不吃澱粉,只吃燕麥、肉和菜,只有跟女友吃晚餐才吃澱粉,希望不運動就能維持身材,但沒想到白天餓過頭,對晚餐太期待、吃太多,反而胖一大圈。只吃一點飯 疲勞睡不好大宇每周運動6天,想讓身型線條更明顯,嚴格減醣,每天只吃一小份飯或麵,一、兩周之後,他感覺很疲勞又睡不好,愈來愈不想動,但仍強迫自己維持訓練,運動表現卻開始下滑。很多人認為不吃澱粉就能減肥、健身,就像阿勇和大宇一樣,卻往往事與願違。營養師王為國指出,不當的減醣飲食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其實,只要掌握3個簡單的飲食原則,就不怕攝取澱粉,可以幫助身體與食物回到和諧關係。醣類營養素 最方便利用 王為國表示,身體需要從食物獲得能量才能運作,我們從飲食攝取醣類、脂質、蛋白質等3大營養素,其中澱粉、糖等醣類因為結構簡單,產能快速,是身體最方便利用的營養素。一般建議攝取醣類熱量占總熱量五至六成,蛋白質占一成五到兩成,脂肪占兩成五到三成五,以維持身體正常生理機能。不少人以為把攝取醣類比率拉低,會精神好、變瘦。王為國分析,這些效果並不是來自於減醣,而是因為主食類體積減少,胃部血流量不那麼高,飯後就比較不想睡;主食減少也讓熱量降低,自然會變瘦。「飲食應該要成為健康的支持,而不是限制。」王為國說,若採用錯誤的減醣飲食方式,就可能瘦身、健身不成,反而傷身。健康飲食掌握3原則:1.肚子餓了就要吃正餐三餐進食的時間,大約掌握在飢餓感只有二到三分的時候,不要餓過頭或是太晚吃,否則可能因為補償心理而大吃。正餐分量要吃到七、八分飽,餐間才不會吃進熱量密度更高的零食。2.不要怕吃外食選擇外食正餐,應掌握蛋白質和主食的攝取量。豆、魚、肉、蛋等蛋白質,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厚度和大小;飯、麵條、吐司等主食分量,應是蛋白質的兩倍大,特別是白飯有優質蛋白質,如果為了減醣而不吃白飯,其實也損失了攝取蛋白質的好機會。3.從自己原本的飲食開始調整每個人飲食習慣不同,如果硬要仿照別人的菜單吃,執行起來常會很挫折,也很難持之以恆。建議從自己原本的飲食習慣調整,嘗試過程放輕鬆,勿太追求完美,慢慢的就能找到輕鬆融入生活的健康飲食法。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尿液附近有螞蟻是糖尿病嗎? 醫:新的診斷標準有四項,從「三方面」來控制血糖
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尿液附近有螞蟻, 就是糖尿病嗎?」以前,有些長輩發現上廁所之後,會有螞蟻出現,以為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雖然糖尿病的名稱裡有「尿」,但現在已經不是用尿中有沒有糖分來診斷糖尿病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現在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如下:◆糖化血色素(HbA1c,A1C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應介於百分之四.三至百分之五.六之間,若超過百分之六.五即可直接判定為糖尿病。◆八小時未進食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一百mg/dL以下,當血糖值超過一百二十六mg/dL時,即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在空腹狀態喝下七十五克的葡萄糖溶液,並在兩小時後檢測血糖值,瞭解身體對糖分的代謝能力。正常的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在一百四十mg/dL 以下,超過二百mg/dL,即為糖尿病。◆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二百 mg/dL,即為糖尿病。以上的診斷標準,只要是正常情況下(非孕期)符合一項,便有高機率是糖尿病,需要再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有關糖尿病篩檢,若有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者,每年應接受一次血糖檢查,至於如何預防,則必須加強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重百分之五至十,以及每週至少要從事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才可以減少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飲食、運動、藥物,三方並行控制血糖根據目前的醫療科技,糖尿病是無法被根治的,只能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使得小命不保!◆飲食方面:主要就是以控糖為主,少吃或不吃精緻澱粉,飲食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營養攝取比例建議是:醣類百分之五十、蛋白質百分之二十、油脂則為百分之三十,最重要的是總熱量要固定。◆運動方面:伴隨飲食控制的輔助療法,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促進脂肪代謝來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研究顯示,只要每週至少做三次(總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七的飯後血糖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要在飯後一到二小時之後運動,不僅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期。◆藥物方面:有降血糖藥物以及胰島素注射,後者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性緣故,無法單以飲食和運動來調節胰島素;前者醫師會先提供小劑量服用,藉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其餘時間應與飲食控制以及運動並行。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糖尿病治療的兩大缺失花費多年,長期投入代謝領域的研究中,我認為現在糖尿病治療尚存著兩大缺失:◆1.過多飲食糖分進入血液相信軍事專家都同意「決勝千里之外」是最好的戰略!也就是說,要避免在自己國土裡打仗,最好在千里之外就把敵人幹掉,或是在別的國家打仗,避免自己的人民生靈塗炭。我認為糖尿病治療也應該採取同樣的策略,不要讓一大堆糖分進入血液之後,才開始想辦法降低血糖,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根本不要讓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在糖分要被腸道吸收前,就要設法阻斷吸收,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裡,飯後血糖當然就不容易升高了,胰島素代謝也就不會失調!可惜的是,現在糖尿病治療所使用的藥物,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並不理想(如:阻糖藥),很難達到「決戰千里之外」的目標,這或許是第二型糖尿病無法被治癒的主要原因,只能接受長期的治療,與藥物過一輩子的生活。由於無法有效阻斷飲食糖分,導致飯後血糖依然飆升,胰臟依然要大量分泌胰島素來因應,血中胰島素依然很高,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很難改善。相對地,「胰島素矯正技術」的「雙道糖切技術」在阻斷糖分吸收上的表現很令人刮目相看,由於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特別好,我便把它應用在糖尿病的輔助食療,效果非常顯著,它等於充分彌補了現在糖尿病治療最大的盲點。◆2.沒有檢查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失調所引起,但現在糖尿病治療卻很少檢查胰島素,甚至打胰島素也沒有運用胰島素檢查來監控。我曾經接觸許多早期糖尿病患,他們的血中胰島素已經很高了,但醫師仍舊要求他們施打胰島素,現在的醫學研究已證實,糖尿病就是因為血中胰島素過高所引起,這樣的療法豈非是「飲鴆止渴」?現在糖尿病被普遍認為是「終生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所以,糖尿病要治療一輩子,也沒有人有異議!真的是這樣嗎?糖尿病沒有完整控制的希望嗎?我認為只要運用「代謝矯正技術」來逆轉「食癮風暴」,第二型糖尿病是有可能被完整控制的!※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02 新聞.元氣新聞
市售飲料宣稱無糖、低能量 消基會檢出添加甜味劑
消基會在今年7月間至雙北的量販店、福利中心、便利商店與線上購物等販售通路,購得10件飲料類樣品與15件蜜餞類樣品,共計25件樣品。消基會說,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仍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優先選擇天然蜂蜜或楓糖漿。食品的甜味來源,常見於具有熱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醣類或是來自於甜味劑類食品添加物。消基會表示,甜味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醋磺內酯鉀、糖精、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阿斯巴甜、紐甜、甘草素等,有些甜味劑甜度為砂糖的數十至數百倍,甚至數千倍,除了具有低熱量的特性,也可降低成本,因此常被用來作為砂糖的替代品添加於食品中。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這次檢測的25件樣品,只有2件蜜餞類未檢出甜味劑,其餘23件皆檢出1到5種的甜味劑,檢出量皆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此外,編號25號的「泰國頭等艙果乾」成分,未標示「紐甜」卻檢出此成分,雖檢出量符合規定,但仍涉及標示不實。消基會說,本次甜味劑檢測結果,發現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另7件蜜餞類樣品在成分標示添加多種甜味劑,但實際檢出的甜味劑種類卻比標示來得少。凌永健表示,甜味劑由於甜度高,只要添加少量就能有甜味,因此幾乎沒有熱量,對糖尿病患者或是須控制體重的人來說,能滿足口腹之慾,但有研究指出,孩童期若食用大量含糖或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食品,到成年時會特別偏好甜味,另有研究長期攝入含有人工代甜味劑的食品,可能使胰島素分泌失衡,造成肥胖及Ⅱ型糖尿病。他說,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可優先選擇天然的蜂蜜或楓糖漿代替。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家中長輩突然胃口差、不愛吃飯? 專家揪「愈老吃愈少真相」
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老人厭食症 與3因素有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厭食症在國人晚年發生率高,可能原因如下:1. 生理性‧口腔衰弱:包含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牙齒數量及功能下降、假牙不合 。‧嗅覺、味覺下降:味蕾數量減少、不敏銳 。‧消化能力下降:胃酸分泌、胃血流量減少,胃腸蠕動慢,胃排空時間延遲,使餐後飽足感持續,影響下一餐的食慾。2.社會性獨居、缺乏互動 運動、活動變少。3. 病理性‧相關急慢性疾病:如腸胃道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發炎、憂鬱症等。‧用藥: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導致吸收不良、腸胃不適及食慾不振,而影響食慾和進食。分辨是否有老人厭食症 進食狀況、體重是警訊許惠玉進一步說明,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長期喝流質食物 恐加速退化功能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許惠玉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老老照顧」悲劇頻傳!有誰能幫忙? 精神科醫籲做3事紓解情緒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1-10-28 養生.聰明飲食
結晶才是天然現象?用結晶判斷蜂蜜真偽可行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蜂蜜結晶真的跟真偽有關係?其實蜂蜜會結晶真的是天然的現象,但因為消費者喜歡不結晶的蜂蜜,所以廠商會利用加工處理的方式讓蜂蜜不結晶。你可曾有碰過這樣的情形,打開蜂蜜罐正準備享用時,發現原本黃橙色半透明狀的蜂蜜變成流沙的質地,看起來不是變質,味道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上網搜尋卻出現一整排真假蜂蜜的文章。有人說不結晶才是真蜂蜜,卻也有人說會結晶才是天然現象才是真蜂蜜,但其實結晶根本不能作為蜂蜜真偽的標準,這又是為什麼?結晶不是判斷蜂蜜真偽的辦法蜂蜜,是一種超過70%的醣類過飽和溶液,且水分含量低於20%,蜂蜜中最主要的兩種糖就是果糖(30~44%)與葡萄糖(25~40%),這兩種糖不同的組成比例,就會影響蜂蜜結晶的情況。除此之外,蜂蜜的品種也會對於結晶的狀況有所不同,雖然結晶的蜂蜜會讓人覺得質地不真實,就像假的一樣,但其實這確實是一種天然的現象,那普遍市面上的蜂蜜卻不是全部都會結晶,又是怎麼一回事?結晶蜂蜜讓加工難易提升雖然說這種結晶的現象是天然反應,但實際上蜂蜜的結晶度與大規模的生產來說,造成很大的困擾。除此之外,消費者普遍也都更喜歡沒有結晶的蜂蜜,面對這樣的需求,蜂蜜製造商自然是得想出對策來處理蜂蜜會結晶的問題。能夠讓蜂蜜不要結晶的方法有哪些?包含高溫、超聲波、微波、過濾、超過率含添加食品添加物。但前述其實都有各自的缺點,好比冷凍處理費用昂貴、紅外線處理雖然穩定,處理的批次卻相當小。添加物最能輕鬆解決結晶問題普遍來說真正應用在蜂蜜的結晶處理上,最常見的就是讓蜂蜜通過 72°C 或更高溫度下的巴氏德殺菌。通過殺菌,蜂蜜中的酵母細胞被破壞、蜂蜜晶體液化,除此外加熱會增加羥甲基糠醛 (HMF) 含量、降低澱粉酶活性的作用。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蜂蜜受熱後顏色變深、味道和香氣也會發生淡化的現象,從而導致蜂蜜品質下降,這些都是解決結晶問題時會面臨痛點。這也是為什麼添加添加物相對來說簡單很多,具有成本低、蜂蜜不容易變質、操作簡單等優點,舉例來說,海藻糖就是能有效解決蜂蜜結晶問題的添加物。延伸閱讀▶沒有Bee,也能有蜂蜜!合成生物學、發酵技術讓蜂蜜的未來替代品誕生▶蜂蜜純不純不能隨便說了算!蜂蜜純度標示新規預計2023年7月上路▶氣候變遷造成大減產,食品業如何找出巧克力、蜂蜜等瀕危食材的替身?參考資料▶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honey crystallizatio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1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用豆腐代替飯 1分鐘學會豬肉豆腐丼
你知道嗎?相同重量的板豆腐取代白飯可以減少約9成的醣類攝取量,對於想減肥又想吃飽的人,完全是福音啊!今天教你用豆腐代替飯,也能吃出滿滿的日式風味!這道豬肉豆腐丼不僅吃得飽,蛋白質也高,搭配豆腐的口感也很搭!今天用1分鐘的時間學會這道料理,另外,在把蛋液加進去蓋上蓋子後,可以取決於你喜歡的熟度來決定的時間,才不會覺得蛋太熟或太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吃飽零負擔!「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熱量低助減肥、降血壓,糖尿病也能吃!除了直接吃,DIY「蓮霧果醬」更美味
口感清脆多汁、味道香甜的蓮霧,是夏季前後台灣常見的水果,近日因農產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有機會吃到不同品種的蓮霧。蓮霧熱量低,超適合想減重的人食用,蓮霧還可幫助排水消腫,對於血糖和血壓的控制也有不錯效果,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蓮霧的營養小知識1. 果肉汁多的蓮霧,是控制體重的最佳水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每100公克的蓮霧只有 34卡,還富含維生素 C、膳食纖維、醣類、蛋白質、鉀等營養素,是熱量低、營養又豐富的水果。但仍不宜過量食用,飯前食用以2顆為限,以免造成腹脹。2. 每100克的蓮霧的鉀含量約為70毫克,能幫身體排鈉,具有消水腫、降血壓的好處。蓮霧具有利尿功效,頻尿者宜少吃;蓮霧也不適合腸胃虛寒、生理期容易經痛者多食,以免造成身體不適。3. 蓮霧含糖量不高,根據《自然科學、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蓮霧能夠藉由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謝酵素的活性,幫助降低血糖值,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挑選蓮霧的小祕訣外皮深紅色、果臍黑的蓮霧較成熟,甜度也高;倒放時可平穩不倒者,表示果實、果肉組織很綿密、脆度佳。【延伸閱讀:改善便祕、控制血糖 營養師曝吃蓮霧有5種好處】「蓮霧果醬」 三步驟DIY市面上經常看到草莓果醬不稀奇,你有聽過「蓮霧果醬」嗎?蓮霧除了當水果直接吃蓮霧,還可以做成果醬,「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蓮霧果醬的DIY方法,只要準備糖、蓮霧、檸檬、玻璃罐,三步驟教你自製「蓮霧果醬」。材料:糖400g、蓮霧15顆、檸檬2顆、玻璃罐1~2個步驟一:切將蓮霧切丁、檸檬汁及糖攪拌均勻。步驟二:拌小火攪拌讓糖均勻化開;避免焦鍋,煮約2小時;待水分收乾呈果凍狀態。步驟三:裝先將玻璃罐容器消毒殺菌,將煮好的蓮霧果醬趁熱裝瓶9.5分滿,蓋上蓋子後倒扣放置冷卻。蓮霧果醬的3種吃法大功開⭐️果醬搭配奶酪、優格歐式吃法多層次,奶酪、優格搭配適量果醬,撒上堅果及果乾,不只營養加分還更美味。⭐️蔬果沙拉配果醬優格沙拉吃膩了嗎?快來試試果醬沙拉吧!加入適量的果醬、橄欖油與醋,酸甜的口感絕對讓你一口接一口⭐️果醬搭配氣泡飲午後來杯清涼解渴的氣泡飲,果醬與氣泡水以 1 : 4 左右的比例調配,再加上水果點綴,一杯超健康的汽水就完成囉!
-
2021-10-07 養生.聰明飲食
「糖上癮」不只增加體重 營養師揭4大健康問題
●吃甜食,讓人感到幸福愉悅●糖吃過量,恐「糖上癮」●當心血管阻塞、認知功能受損吃餅乾總是一塊接著一塊?吃下糖後,人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及血清素,讓人感到愉悅,但是這種短暫的幸福感並不是好事,因為身體會漸漸習慣,要求更多的糖分,才能得到更多的愉悅感,讓人不知不覺會愈吃愈多,出現「糖上癮」。吃太多糖,除了體重增加外,身體還易發生4大健康問題,因此平常飲食應該避免過量攝取精緻糖。1.加速皮膚老化、冒痘痘「糖吃過量」會讓人皮膚老化,出現臉色黯淡、毛孔粗大、長痘痘、頭皮出油、髮量減少問題。攝取過量的精緻糖,會使血液中的糖附著在蛋白質,產生糖化終産物(AGEs),不僅破壞維持肌膚緊緻的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讓人提早出現皺紋,皮膚易出油、長痘痘、防護力下降,招架不住紫外線等的外部侵害。2.增加血管壓力附著在血管的糖化終産物,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當血管愈來愈窄,心臟需要更大的力氣才可以推動血流,於是血壓跟著高起來,形成高血壓;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斑塊堆積狹窄的血管,還可能造成心腦血管問題,引起中風、猝死的可能。3.讓人沒精神甜食雖然可以讓人感到幸福,但研究發現,這種愉悅感只能維持30分鐘,高糖飲食卻會造成氧化傷害,誘發身體產生多種細胞激素,引起慢性發炎。尤其人在消化醣類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幫忙,而B群是掌管能量產生、維持精神的重要營養素,因此,當身體大量耗用B群、又得加班忙著代謝發炎物質,人就容易攝糖過量,進而常會感到倦怠、無力。4.影響認知與情緒研究發現,汽水喝越多的孩童,越易出現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另一份研究則發現,每天都吃甜食的孩子,在34歲時成為暴力犯的機率是其他人的三倍;且大量的游離糖,也會抑制大腦神經的突觸發展,造成認知功能的受損,尤其是海馬迴,進而妨礙學習和記憶能力,甚至進展成失智症。
-
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全台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名醫游能俊教「一份醣」飲食法逆轉糖尿病前期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糖尿病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本身家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了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增肌減脂,不僅是為了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60歲的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了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台灣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女性55歲以上、泡芙人更要注意游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游能俊診所」,現有約5千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他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游能俊觀察自家診所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只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出來了,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折。」游能俊說。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致死亡。游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家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向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游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糖化血色素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出後,他才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只吃一份醣」。低醣飲食怎麼吃?「一份醣」飲食心法,瘦身又能防糖尿病為什麼要控醣?游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只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制皆有顯著的成效。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1. 一餐只吃「一份醣」一份醣約為40克的白飯、50克的熟麵。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游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2. 以蔬菜、蛋白質做主食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游能俊指出,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且不只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游能俊指出,一份蛋白質是7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才有合成肌肉的原料。游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合,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家針對進食順序提出不同看法,但游能俊直言,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他指出,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只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制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4. 減醣先減鹽游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了,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了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5. 慢食更享受「慢慢吃,大腦才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游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出,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游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才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有愉悅的經驗,才能讓人持續去做。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平均一天運動70分鐘 4類運動天天做、隨時創造機會動游能俊指出,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快走、重訓、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他建議,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多樣化的運動組合,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合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游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了滿身汗,嚇了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回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游能俊指出,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只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出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原文:甩肉20公斤、60歲練出胸肌!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一份醣」飲食法
-
2021-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補充蛋白質會引發痛風?專家揭痛風發作原因
● 急性痛風發作時,避免吃中高普林食物● 喝豆漿助增肌,不會誘發痛風● 運動後30分鐘內,喝豆漿補充蛋白質健身風氣盛行,豆漿被視為健身聖品,是運動後蛋白質的最佳補給品。但網路謠傳「喝豆漿會引發痛風!」營養師則釋疑說,事實上,豆漿並不會誘發痛風。尿酸形成結晶 沉積關節處痛風是因體內過多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的一種極度疼痛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由於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物,而打成豆漿的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許多健身者對豆漿是「想靠近卻又害怕」。豆漿含豐富的植物蛋白、鈣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有助增肌。「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中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顯示,食用黃豆、豆類、蕈菇類等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痛風和豆類 相關性不大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在急性痛風的發作期,應盡量避免食用中高普林食物,但痛風和豆類的相關性不大,且中普林的黃豆打成豆漿後,普林成分會改變而不會誘發痛風。因此沒有痛風或非急性期的痛風病人,不必特別避開喝豆漿。若要避免痛風發作,應多喝水,尤其不可激烈減重,以免釋放更多尿酸。風濕病醫學會前理事長、高醫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造成痛風的尿酸來源,主要來自身體DNA的裂解,因此體內的尿酸殘量和排出才是重點。透過飲食控制痛風的效果很差,一方面尿酸值降不多,另一方面若限制病人很多食物不能吃,遵從性也很差。預防痛風 藥物控制最重要預防痛風發作,蔡文展說,透過藥物控制最重要,應將尿酸值控制在7mg/dL左右。若是健身者,也不需要刻意避免補充肉類、豆類製品,只要不暴飲暴食都可食用,若有疑慮,可和醫師討論。對於運動的營養補充,營養師李雨珊建議,健身民眾不只是單純補充蛋白質,還需要攝取一些醣類,避免身體將肌肉當作能量使用,減少疲勞感,且最好健身完30分鐘內補充。健身後,每公斤體重約需攝取碳水化合物1至1.5公克、蛋白質0.25至0.3公克。若從事有氧運動,運動後攝取的醣類和蛋白質的比例可以3:1或4:1補充;若為肌力訓練,建議可以2:1或3:1的比例補充。例如,50至60公斤的人,有氧運動後,可補充450毫升的全糖豆漿及一根香蕉,如此可攝取59公克醣類和17公克的蛋白質;從事肌力訓練,可多吃一顆茶葉蛋,攝取的蛋白質和醣類分別為59公克和24公克。李雨珊表示,無糖豆漿190毫升為一份蛋白質,等同於傳統豆腐80公克、市售嫩豆腐半盒、一兩肉類(約三指幅)或雞蛋一顆,建議運動健身者可在不同食物間選擇、互相替代,增加變化。
-
2021-09-28 養生.聰明飲食
秋節後回歸三正餐 6招均衡飲食
中秋連假後,許多人因飲食、作息混亂,發胖不少,血糖飆升,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建議,首要先回到「三正餐」進食,採取定時定量方式,並搭配運動,但不建議用過度極端禁食法來減肥,不僅傷害身體,且罹患糖尿病機率大幅提升。想要控制體重、穩定血糖,許為捷建議,飲食必須均衡攝取,蛋白質、醣類及脂肪缺一不可。健康均衡飲食六口訣1每天早晚一杯奶:建議每天早晚各喝1杯牛奶(約240毫升),補充蛋白質和鈣質、維生素B2、蛋白質,可以幫助骨質健康。2每餐水果拳頭大:每餐水果量以一個拳頭大為基準。選當季不同顏色的水果,能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3菜比水果多一點:每餐吃的蔬菜量要比一個拳頭多一點。建議多吃深色蔬菜,例如綠花椰菜的維生素A比白花椰菜高,每餐三分之一的蔬菜量可選深色蔬菜。4飯跟蔬菜一樣多:飯和蔬菜吃的分量差不多。除了白米飯外,可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像是五穀飯、地瓜、糙米、薏仁等,增加更多的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素。5豆魚蛋肉一掌心:每餐的蛋白質要吃到一個掌心大小。建議蛋白質的選擇以豆類為優先,其次是魚及海鮮類,最後是蛋和肉類,以蒸滷炒燙的方式料理較好。6堅果種子一茶匙:每一餐的堅果種子類,約攝取一茶匙或一個拇指指節大小,且最好選擇無調味的堅果,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幫助心臟健康。資料來源/國健署、許為捷營養師
-
2021-09-28 新聞.長期照護
吃東西後輕咳、出痰 長者恐吞嚥障礙
家中長輩吃完東西如果有咳嗽、出痰的狀況,小心吞嚥能力退化問題。董氏基金會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每周至少3次進食嗆到者高達21.8%,12.8%經評估為吞嚥異常。專家指出,若吞嚥障礙較大異常者,可能連帶引發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少症等。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會慢慢退化,即使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吞嚥功能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說,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影響吞嚥,吞嚥障礙有六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首項指標是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第二是吃完食物後分泌痰;第三是飲食完畢後口腔都還有食物殘渣;第四是體重莫名減輕;第五是過去有些疾病,如中風、腦疾病、頭頸癌疾病、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最後是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王亭貴提醒,吞嚥問題難以判斷,建議可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衡量,如果異常應尋找專業協助,接受介入訓練,情況可以大大改善。治療策略,應調整用餐姿勢,吃東西的時候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國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3年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時,飲食應避免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但改選擇吃較軟、易咀嚼食物時,則可能醣類及脂肪量較高,蛋白質和纖維較不夠,長期下來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等問題,造成長者失能的惡性循環。許惠玉建議,長者可選擇合適的假牙、多運動,增加飢餓感,食物選擇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肉類部分要注意「少筋膜去骨」,蔬菜類可選擇柔軟的瓜果、綠葉蔬菜。因應高齡社會,國內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累計有446件食品獲得標章,並依食品質地進行標示,供長者個人化選擇,減輕飲食負擔。
-
2021-09-2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吃完東西咳嗽、出痰 觀察六指標揪出吞嚥障礙
家中長輩吃完東西如果有咳嗽、出痰的狀況,就需小心吞嚥能力退化問題。董氏基金會今天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每周至少3次進食嗆到者高達21.8%。其中,有12.8%經評估為吞嚥異常,專家指出,吞嚥障礙共有六類指標,若有較大異常者,可能連帶引發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少症等。吞嚥能力隨著年齡慢慢退化,即使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很可能有吞嚥功能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說,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影響吞嚥,吞嚥障礙一共有六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首先是吃飽後有輕咳現象,王亭貴說,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第二吃完食物後分泌痰;第三飲食完畢後口腔都還有食物殘渣;第四體重莫名減輕;第五過去有些疾病,如中風、腦疾病、頭頸癌疾病、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等;最後,則是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有些民眾會誤認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不然,也有可能是吞嚥障礙所致。王亭貴提醒,難以判斷吞嚥問題,建議可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衡量,如果異常需要尋找專業協助,通常接受介入訓練,情況可以大大改善。治療策略包含,調整用餐姿勢,吃東西的時候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需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國內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3年的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飲食方面應避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但改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的情況下,醣類及脂肪量比較高,且蛋白質和纖維較不夠,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等,一系列造成長者失能的惡性循環。許惠玉建議,長者可選擇合適的假牙、多運動,增加飢餓感,食物選擇上則建議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肉類部分需要注意,少筋膜去骨,蔬菜類可選擇柔軟的瓜果、蔬菜綠葉。因應高齡社會,國內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累計有446件食品獲得標章,並依食品質地進行標示,供長者個人化選擇,減輕飲食負擔。
-
2021-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洪建德: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要先「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
萬物為師 自成一格父親的藝術的基因,讓洪建德小學一年級使用透視法畫出立體菱形牛車,小學二年級調出三次色,雖然天分突出,但媽媽卻擔心:「繪畫沒法養家糊口,許多畫家窮苦潦倒一輩子。」這是天下母親的牽掛,也因此,高中美術得到高雄中學全最高九十八分後暫時封筆去聯考。背負著家人的期待,洪建德順利通過考試,成為新科的醫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他思考,「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好醫師呢?」洪建德決定先把語言學好。「我大一開始學德文,還學了語源學,研究拉丁文。」但這只是第一步,他沒有暑假,硬是把高雄美國新聞處人文書籍借回家看了個遍,「跟考試沒關係,只是單純覺得要把醫師當好就要看那些書,畢竟在古希臘,醫師本來就是受到宗教、文化、科學影響,從人文中誕生出來的嘛。」讀到大五,洪建德抱著做好事順便練德文的心理,參與了羅東博愛醫院范龍鳳醫師的無酬實習,結果德文沒練到幾句,卻被范醫師全心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范醫師一整天開了十幾台刀,胸部、消化系統與泌尿道什麼都會,幾乎沒有休息。」這段暑假的插曲,雖然沒有讓洪建德追隨恩師腳步踏上外科之路,但傳教士的奉獻精神卻早已紮根心中,發芽長大。大學醫科畢業進入榮總當住院醫師,一個月值十八天二十四小時班,沒有排班的日子,不是在研究醫學專業,就是準備德國公費留學考試。1982年,洪建德獲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約翰固騰堡大學建立於1477年,以麥茵茲市的人文代表人物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人)而命名。在這座知名的古城中,路邊的一條河,轉角的一塊石頭,都充滿了歲月與人文的痕跡。浸淫在如此的環境中,洪建德讀書之餘也沒有空手而歸,他研究德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性,觀察公衛系統,並思索健康法規與制度演化,「該怎麼把這樣的精神帶回台灣?」學術夙夜匪懈,修養日日精進,洪建德自德國回來後,也一直專心在實驗室研究領域裡。不但成為陽明醫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及內科部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並完整了糖尿病的治療與訓練,成立台灣第一個有預防醫學觀念的糖尿病中心。後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兼任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主任,不僅診治數萬糖尿病人,病人轉介也遍及全球,發表學術論文高達200餘篇。目前在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服務的他說:「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在進步,都要吸收新知識,以及判斷如何吸收,從哪一個源頭吸收。有那麼多垃圾資訊進來,哪些才有益真實的,無處不考驗現代人。」米飯才是糖尿病救星新陳代謝科醫師做甚麼?「根據病人陪伴家屬提供的資訊,開立檢驗,解釋病人的狀況,決定治療計劃,再衛教自我監測和照顧。」不在廟堂上念經說教,而是在第一線現場對於醫禪如一的均衡飲食摩頂放踵,吃米飯血糖會比較穩定。所以,賢慧的醫生娘每天早起為洪建德準備早餐,慈悲為懷,承襲兩千年來祖先吃素的習慣,以米飯與大豆、青菜、芝麻、海苔、醬菜平衡葷素比例外,食物里程數也跟著減少。為什麼一定要開伙?「外食便宜又變化,自己煮又累又吸油煙,」然而材料不一樣,處理方式、添加物、醬油味精與火爐都不一樣,洪建德和妻子有共識的認定,會煮的人才有辦法在外食時懂得點菜,洪家天天傳出飯菜香,規律自潔的以身作則。洪建德說,病人問診三五年毫髮無損,並非有仙丹妙藥,而是長期醫病的兩人三腳,用心在看不見的細節,一切唯科學,如履薄冰,長期監測爾爾,有如滴水穿石的鈞力,得到健康永駐的滿足與快樂。「身體需要的熱量有40%~75%來自醣類,怎可看到米飯就反彈?」先學會怎麼吃,減重增肌與美容,三高控制都水到渠成。他再三叮嚀,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先eat 3 meals normally,「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吃長效的米飯澱粉血糖才會穩定,均衡三餐,營養足夠,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推廣米食而得到「功在糧政」的獎牌,是因戰亂的1950年代美援麵食,以致影響糧食自給率,米食從1967年的每人每年141 公斤遞降為68公斤。負責督導農政的謝東閔前副總統診治時表達警覺不安,於是,洪建德一口答應當志工,上山下海演講或米食試吃,或各種活動,無役不與的請假前去,向社會大眾誠實說明米食的健康。「每100公克才有6.5公克的蛋白質,高筋麵粉卻有11.6公克,但多出來的是品質不好、缺乏離胺酸的麩蛋白質。米的澱粉能緩慢且和諧的被消化,不易造成血糖不穩定。」醫生的話要聽。他交代糖尿病人適當吃米飯,不太會很快消化而肚子餓,或血糖升太快不利治療。一位大姐求診時說早餐吃五穀雜糧饅頭,營養均衡而且血糖不高,他馬上提醒,「其實剛好相反!吃雜糧饅頭飯後兩個小時血糖會很高,但之後血糖再降低,可能十點鐘就餓到快昏倒。」洪建德每天在粉絲專頁「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中分享菜色、宣導正確的飲食觀念,讓醫療不再只是診間內的5分鐘,真正走入病人生活。(圖/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他總苦口婆心做衛教,「先當好一個健康人(first to be a healthy man)」才是重點。許多糖尿病人的無厘頭經驗與醫療人員求好心切,造成病人不敢吃正餐而營養不良,或食慾不滿足而憂鬱,或因無法跟家人共餐而失去社交生活,「正常吃喝,規則運動。所以做好一個人,才能繼續活下去。」(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19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防骨鬆趁早 吃出好骨力
「林醫師的養生醫學文章與料理食譜,應該只有銀髮族才會買單,年輕人根本不吃這一套!」有位資深助理曾語重心長的跟我提起。「這也難怪!」我心想,自己就讀醫學院時,每日以碳酸及含糖飲料作為飲水來源,隨心所欲的吃喝,渾然不知養生、三高為何物。這就是青春無敵啊!事實上,骨質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逐漸走下坡。預防骨質疏鬆症從年輕就要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中補足所需營養。煎鮭魚佐莎莎醬墨西哥薄餅(2人份)鮭魚維生素D含量豐富,所含的Omega-3亦是魚中之最。Omega-3脂肪酸除了具有抗發炎功效,對維護骨質健康也頗有幫助。羽衣甘藍更是這幾年異軍突起的超級食物,維生素及礦物質表現突出,尢其超高含量的維生素K,可幫助造骨細胞合成。以全麥麵粉自製的餅皮,再揉入黑芝麻及蛋黃,除了膳食纖維豐富,還含有微量元素鉀及鎂可幫助維持較高的骨密度。食材:鮭魚2片、全麥麵粉100克、鴻喜菇200克、羽衣甘藍200克莎莎醬:牛番茄2顆、紫洋蔥1/2粒、蒜頭4粒(切末)、香菜1把50克、檸檬汁1/2顆(壓成汁)、鹽、黑胡椒適量墨西哥薄餅:全麥麵粉200克、鹽適量、橄欖油2大匙、溫水100cc、黑芝麻2大匙、蛋黃1粒作法:1. 莎莎醬:紫洋蔥、番茄、香菜皆切丁放入碗內,加蒜末、檸檬汁、鹽與黑胡椒拌勻且調整味道。2. 墨西哥薄餅:100克全麥麵粉過篩,加入適量鹽、一大匙橄欖油及50cc溫水,攪拌後將麵團揉至光滑,置放半小時以上。麵團均分為3等份並滾成比手掌略大的圓形。不沾鍋開小火,高溫後放入麵團,煎到兩面成金黃色。(另100克麵粉與蛋黃作法相同)3. 鮭魚去刺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接著放入全麥麵粉裡平均沾裹。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油即可放入鮭魚塊,煎到兩面金黃。接著利用剩下的油炒熟鴻喜菇。4. 薄餅舖上羽衣甘藍、莎莎醬、鮭魚塊及鴻喜菇,完成擺盤。莓果南瓜卡士達焗烤布丁(3人份)高磷、高鹽、高糖是造成骨鬆的三類食物。這道自製甜點幾乎不含精緻糖,使用無乳糖鮮乳自然甜味比純牛奶高,另使用有甜度的南瓜,屬於多醣類的根莖類,可以幫助鈣質吸收。且南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協助製造膠原蛋白,增加骨骼的柔軟度及彈性。食材:蛋黃3個、玉米粉或低筋麵粉30克、無乳糖鮮乳300cc、無糖希臘式優格100克、檸檬皮少許、南瓜200克、蔓越莓80克、藍莓80克、奇異果莓200克作法:1. 無乳糖鮮乳、無糖希臘式優格先溫熱,南瓜蒸熟並壓成泥。2. 蛋黃放在碗裡(可加砂糖,但本食譜不放),接著放入玉米粉攪拌均勻。3. 將溫熱的牛奶及優格倒入蛋黃裡並攪拌均勻。4. 將作法2的蛋黃牛奶倒回鍋中,以小火加熱。一邊攪拌一邊加熱,凝固後即熄火。(若有結塊即移出,並迅速攪拌。)5. 加入南瓜及檸檬皮混合攪拌且裝盤,接著以莓果及薄荷葉裝飾擺盤,並移至烤箱內以小火稍烤即成。(或以噴槍微烤至金黃)和風雞蛋豆腐煲珍菇燴飯(4~5人份)滿滿的強筋顧骨食材大集合。昆布、金針菇、香菇、木耳、豆腐都含豐富鈣質,蕈菇更含維生素D。食材:板豆腐400克、豬腰內絞肉300克、雞蛋2粒、乾香菇25克、黑木耳100克、金針菇100克、糯米椒250克、太白粉4小匙、糙米飯4碗昆布和風醬汁:昆布25公分2片、清酒8大匙、糖1小匙、味醂8大匙、低鈉醬油4大匙、鹽1/2小匙作法:1. 板豆腐切塊、泡溫水去除豆腥;雞蛋打勻並加適量鹽及白胡椒。2. 乾香菇、黑木耳切絲、金針菇對半切、糯米椒斜切成段。3. 昆布和風醬汁:昆布加水500cc以電鍋烹煮(或在冰箱靜置至隔夜),取出昆布並切絲。將昆布水與上述調味料混合均勻即成。4. 板豆腐煎至兩面金黃,加入蛋液包裹豆腐外衣,稍熟後取出。5. 平底鍋加入兩匙橄欖油,依序加入香菇、豬絞肉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金針菇炒到香味四溢。接著放入昆布、和風醬汁並放入作法2的板豆腐煮一下,最後加入糯米椒稍微拌炒即可先熄火。6. 倒入太白粉,確認平均散開即可熄火,淋在糙米飯上就可上桌。
-
2021-09-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紀大代謝差是錯的!《科學》:20至60歲代謝率幾乎不變
許多中年人發胖,都是歸咎於新陳代謝變慢惹的禍,但事實跟想像的不一樣!台大家醫科醫師分析,如今權權威期刊《Science》發現,其實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60 歲以後才會每年以0.7% 速度下相,推翻了過去所認為進入中年以後代謝就變越慢的認知。《科學》:20-60歲新陳代謝幾乎不變!「年紀越大,代謝越來越差,喝水都會胖」、「我這是中年發福啦!」,好像隨著年紀增長,肚子慢慢增大也是正常的,因為過去人們總認為人的代謝速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下降,但恐怕現在要打破這樣的觀念了!《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重磅級研究,研究召集了6421位,年齡從 8 天大到 95 歲的受試者,大手筆使用昂貴的黃金準則「雙標水測量法」量測每日能量消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醫師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三個結論:●並不會年紀越大代謝越慢: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推翻了過去所認為的年紀越大,代謝越慢這個認知。●60歲以後新陳代謝開始明顯下降:把非脂肪組織量以及身體體積這些因素加以校正後,人的新陳代謝速率,會在嬰兒時期快速增加,直到 1 歲達到高峰,之後會以每年3%速度往下降,直到 20 歲之後停止下降,之後一路穩定到 60 歲之後才又開始以每年 0.7 %速度下降。●非脂肪組織量越多,人的每日能量消耗越高。了解總消耗量才能正確減重如今研究已經推翻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認知,該怎麼樣減重才是最有效?何忠祐表示:「可以先從每天總能量消耗先了解,從人體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項目組成,只要吃得比消耗掉的少就能夠成功瘦下來。」平常日常生活中主要靠四大項目來進行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70 %,指的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需消耗的熱量。2005 年的研究指出影響基礎代謝最主要的因素包含非「脂肪組織量、脂肪量、年齡」,年齡雖然只有2%,但過去的研究仍認為年齡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非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5 %,特指「除了運動以外」的所有活動消耗的熱量,包含做家事、通勤、走路、洗澡、起立蹲下等等各種活動。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0 %,指特地去運動時所消耗掉的熱量,根據每人的運動量不同而有差異。食物產熱效應: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5 %,人體在將食物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並加以吸收,整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原型食物由於未經加工,相較於加工食品需要較多能量加以消化。另外,蛋白質的產熱效應約佔整體熱量的 30 %,假設攝取 100 大卡蛋白質,約需要消耗 30 大卡來消化吸收,醣類約佔5-10 % ; 脂肪最少約 0-3 %左右。從三方向來增加熱量消耗才有助減重因為成年後直到老年這段時間,人體的代謝速率並不會逐年下降。何忠祐提到:「我們不需再執著於基礎代謝的下降,而是把重心放在提高另外三個可控制的熱量消耗。」1.非運動性產熱:例如減少久坐、爬樓梯取代搭電梯、走路或騎腳踏車通勤、幫忙做家事等。2.運動性產熱:根據體態目標、個人喜好選擇運動,可以是有氧、重訓、球類等,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 3.食物產熱效應:選擇原型食物,少吃高度加工食品,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參考文獻: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
2021-09-03 養生.聰明飲食
糖尿病如何健康吃水果?把握3時段 營養又健康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兩餐之間,或是有明顯飢餓感、以及運動之後,作為能量和營養素補充。一般也建議,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在飯後1小時或睡前1小時,如在餐前或飯後立即吃水果,容易導致餐後血糖過高,增加身體的負擔。 診間常見許多糖尿病患者心急地詢問醫師,到底哪些水果吃了會讓血糖飆高?大家都說水果含糖量高,難道以後都不能吃水果了嗎? 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遵照營養師的建議,盡量選擇含糖量低、味道較酸甜的水果,例如柳丁、檸檬、火龍果等。 而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兩餐之間,或是有明顯飢餓感、以及運動之後,作為能量和營養素補充。一般也建議,糖尿病患者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在飯後1小時或睡前1小時,如在餐前或飯後立即吃水果,容易導致餐後血糖過高,增加身體的負擔。 醫師指出,水果中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因此即便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糖份,只要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獲得穩定控制的狀況下,依舊可以跟正常人一樣開心吃水果,但仍應以含糖量較低的水果為主,而且每日份量也不應超過200克。如果當天已攝取過水果,主食則應適時減量,避免血糖起伏過大。水果類,例如奇異果、柳丁、橘子、檸檬、桃子、李子、棗子、蓮霧、芒果、蘋果、梨子、芭樂、火龍果、葡萄柚、西瓜、鳳梨、葡萄、櫻桃、香蕉等。 每一份(以 100 克計算)都含有 15 公克的醣類(約 60 大卡的熱量),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食用量應控制在 2 份以內為宜。 另外,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維持穩定的血糖是最重要的!糖尿病患吃水果3個時間點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吃水果的時間點,建議應選擇在:1. 飯後或是睡前1小時2. 運動後3. 明顯感到飢餓時 在以上時間吃水果,不僅可以避免低血糖的情況,也不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
-
2021-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並非咖啡!1條件未達成 吃再多也無法提振精神
文∕陳大樂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2期根據統計,國人2018年花在保健食品的錢總共1,367億元,平均每人一年消費近六千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談到B群,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提神」、「熬夜」、「補充體力」、「消除疲勞」等,有人甚至將它當成例行性的保健藥丸,每天起床必吞一顆,到底B群的功效是什麼?真的有助緩解疲勞嗎?B群為輔酶,幫助食物轉換成能量維生素B群在體內扮演什麼角色?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解釋,維生素B群是維生素的一種,包含B1、B2、B6、B12、菸鹼素、葉酸、生物素與泛酸等8種水溶性維生素,這些維生素最重要的功能,是被當作協助體內營養素代謝的輔酶,在生命體中參與一些生化反應,特別是能量代謝的過程。舉例來說,第一個被發現的B群「維生素B1」,是因為過去在亞洲及歐洲有一段時間流行腳氣病,有人發現吃米糠可以治療腳氣病,原因就在米糠裏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可以幫助生物體在能量代謝過程中,扮演氧化脫羧的作用;而像B2則與熱量產生有關;B6甚至參與高達100種以上的酵素反應;B12則可以幫助蛋白質的合成等等。酵素好比機器運轉的齒輪,而維生素B群則是幫助運轉過程更順暢的潤滑油,不但能幫助三大營養素的代謝、維持體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生成,也與腦部發展息息相關;一旦缺乏維生素B群,就會影響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合成,還會影響神經傳導的功能。維生素B群間接提振精神所以,當體內缺乏B群,沒有辦法有效利用吃下肚的營養素,人當然就容易感到疲倦、無力、疲勞,甚至與腸胃消化系統、心臟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的疾病息息相關。簡單來講,維生素B群的功能,是將我們吃下肚的各種食物,透過輔助酵素的角色,轉化成能量,因此能讓人感到有活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將維生素B群,與提振精神畫上等號的原因。可別以為光吃B群就能消除疲勞,B群並不是咖啡或茶是神經興奮劑,假使一個人飲食不均、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即使有再多的B群,也沒有辦法將食物轉化成能量供使用。特別是熬夜的人,因身體需大量能量來支撐,體內的B群會大量被消耗,這時若能補充B群,同時搭配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更能幫助B群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哪些人需要補充B群?大部分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B群,只要飲食均衡,一般人其實不太需要吃B群,可是部分族群,的確需要額外補充。❶老年人:因為腸道功能漸漸退化,對B群的吸收會下降。❷酗酒的人:酒需要很多的B群來代謝,所以經常喝酒的人,體內通常都會缺乏B群,再加上酗酒的人,肝功能通常也會損害,更加重對B群的需要量。❸孕婦或哺乳女性:B群對孩子的神經發展有幫助,需要量是一般人的好幾倍。❹甲狀腺亢進患者:甲亢的人因為身體基礎代謝率增加,增加營養素的需要量,維生素B群的需要量也跟著增加。❺腸道功能損害的人:腸道功能不好意味著影響B群的吸收,需額外增加補充。❻嚴格素食者:維生素B1、B2、B12主要存在動物性食物中,若連奶蛋都不吃的人,平時又少吃糙米、全麥製品的話,體內很有可能缺乏B群。這些食物含有滿滿的B群只要均衡的攝取蔬果、奶蛋、堅果類及全榖雜糧類,基本上不會有B群缺乏的問題,以下帶讀者看,想要提神抗疲勞,可以補充哪些食物?維生素B1:全穀類、小麥胚芽、糙米、花生、葵瓜子、酵母、牛奶、瘦豬肉、大豆及其製品◎注意事項❶精緻醣類,如糖果、蛋糕等甜食,會消耗體內的B1。❷加熱、加鹼(小蘇打)會破壞維生素B1。咖啡、茶會使維生素B1失去活性。❸每天都能吃到瘦豬肉、大豆及其製品,以及全穀類是最好的方法。❹建議富含B1的食物與大蒜一起烹煮。因為大蒜含有一種含硫化合物,與B1結合後,其吸收率比單吃維生素B₁還高。維生素B2:牛奶、肉類、蛋、酵母、深綠色蔬菜含少量◎注意事項❶容易受到光和鹼性物質而影響活性,所以當牛奶放在透明玻璃瓶內,受到光的照射,會造成維生素B2的分解。❷大部分植物跟動物都含有維生素B2,但以動物製品含量最多,如牛奶、乳製品跟蛋類。嚴格素食者,建議可以補充沒有活性的酵母粉,以補充缺乏的B2。維生素B6:動物性蛋白質、馬鈴薯、菠菜、香蕉、核桃◎注意事項❶維生素B6主要存在動物性肌肉,所以肉類、魚類、禽類是最佳來源。❷維生素B6也不耐熱,所以加熱過程中,或其他加工處理,約會破壞10~50%的維生素B6。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蛋白質◎注意事項❶植物不會合成維生素B12,但微生物可合成B12,像醬菜、泡菜含有少量,所以長期嚴格的素食者,應該注意維生素B12補充。❷B12在腸胃被吸收,故患有萎縮性胃炎的老年人,或是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建議額外補充保健品。❸儘量不要與酸或鹼的食物一起烹煮,否則會破壞B12的活性。葉酸:肝臟、豆類、深綠色蔬菜 ◎注意事項❶特別是菠菜、蘆筍、青花菜的葉酸含量最豐富。❷葉酸非常容易受到溫度、光線的破壞,所以吃新鮮蔬果或半熟的蔬菜,較能獲得足夠的葉酸。非煮不可的話,儘量用最少的水,快速蒸熟。❸孕婦需要葉酸的量較高,考慮無法從天然蔬果攝取足夠的葉酸,建議應該搭配補充劑。3方法,快速緩解疲勞❶充足睡眠  睡眠是最快能解決慢性疲勞的方法,最好養成晚上不超過11點睡,每天至少睡滿7小時,午休可以小憩約半小時。 ❷泡熱水澡  泡澡時,身體的副交感神經活躍,可以讓身體得到放鬆。建議溫度可以控制在約39、40℃,泡澡時間約半小時內,泡太久也會疲勞。❸有氧運動  運動有助提升腦內啡的合成,幫助消除疲勞,特別是本身做大量腦力工作的人,應該養成定期的游泳、跳舞、快走等有氧運動,補充細胞的氧氣,舒緩壓力、緩解疲倦。延伸閱讀: 。耳鳴與吃素有關? 你可能是缺少這項營養素了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洋蔥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不能多吃
洋蔥被視為天然的養生寶石,對於身體健康有非常多的益處,也有不少喜好洋蔥味道的民眾會直接生吃,嫚嫚營養師指出,生吃洋蔥確實更能攝取其中的營養,更有助於健康,且加進紅酒還可以提升養生的效果。 洋蔥有助養生好處多,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嫚嫚營養師指出,洋蔥和其他蔬菜一樣含有各種的營養,當中最備受矚目的就是「槲皮素」,槲皮素在其它蔬果中也可以吃得到,例如花椰菜、蘋果、藍莓等,不過洋蔥當中的槲皮素則可說是各類蔬果中含量最高的,和前述相比可相差到5~10倍之多,且吸收率也相當高,約為蘋果的3倍。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另外一項出色的營養素,也包括了「大蒜素」,洋蔥和大蒜同為蔥屬蔬菜,含有多種含硫化合物,可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活性、抗氧化等,也有助於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維持免疫力及保護心血管健康。 除此之外,洋蔥也具有非常豐富的醣類,例如果寡醣,有助於消化道健康、提升腸道鈣和鎂的吸收。洋蔥也有助於養骨、維持骨骼密度、防範骨鬆,許多研究就認為也與此有關。也有研究發現習慣吃洋蔥的停經婦女,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相較於不吃者約降低20%左右。 洋蔥養生但不宜過量,部分族群更要留意份量! 不過再健康、天然的食材也不宜食用過多,洋蔥雖然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不過嫚嫚營養師也提醒,一般民眾每日最多30~50克為佳,大約半顆左右。洋蔥和大蒜一樣較為辛辣,吃多恐會有胃灼熱、刺激腸道的問題,且果寡糖豐富的關係也容易產氣造成腹脹,腸胃不佳者要特別留意。而洋蔥屬於醣類較高的食材,因此糖友、高血糖等血糖問題族群更要有所節制,避免誤認非水果又健康就肆無忌憚地吃。洋蔥生吃、泡紅酒,營養師推2吃法更助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雖煮熟後的洋蔥一樣有各項營養,對身體一樣有好處,不過當中的大蒜素需透過接觸氧氣進行釋放,且部分營養也會因烹煮而流失,因此若想吃到大蒜素等完整的營養,可選擇橫切後生吃,對身體的好處會更多。 除此之外,嫚嫚營養師也分享有助養生的「洋蔥紅酒」給大家參考。做法相當簡單,洋蔥適量切成薄片,浸泡至紅酒即可,兩者一起食用,除了別具風味外,洋蔥內的槲皮素與烯丙基硫化物,可和紅酒中同樣具有保護心血管、抗氧化等好處的白藜蘆醇達相輔相成的作用,能更加提升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好處。不過自然也還是提醒,除了洋蔥不宜多食外,紅酒也不宜過多,男性建議一日最多不宜超過300ml,女性則不宜超過150ml,如此對健康更加有利。《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