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郭台銘
共找到
196
筆 文章
-
-
2021-05-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慈濟:透過各管道購WHO認證疫苗 有好消息對外說明
近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佛光會皆表態從國外採購疫苗捐給政府,慈濟基金會今天表示,目前正努力透過多種管道,購買WHO認證、合法的疫苗,並會遵循中央政府規定和作業流程,若有好消息,會再對外說明。針對慈濟能否協助政府透過管道取得新冠病毒疫苗一事,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基金會陸續主動或被動與有願意提供疫苗者洽談,碰到的問題和民間組織、宗教團體與企業一樣,因要打進人體內,衛福部對於疫苗品質、來源當然有所規範。顏博文指出,慈濟基金會美國總會和聯合國相關組織團隊、其他世界宗教組織及美國政府等,長久以來皆保持良好互動,慈濟也透過各種管道多方尋求洽購合法的疫苗,目前還在等待具體結果,希望能取得較好品質的疫苗。若有任何單位、民間、宗教團體取得原廠疫苗,慈濟也願意加碼認捐給民眾使用。另外,慈濟基金會至今已贈送近95萬8千件防疫物資,顏博文提及,在防疫行動有2大項,一是醫療防疫物資,已採購500台製氧機,能幫助中度確診者緩解症狀,呼吸器重症插管式在台灣購得30台;慈濟大學與中研院、公司合作,採購快篩試劑供需要的縣市使用。顏博文說,根據醫療專家研判,台灣第三級警戒可能無法順利在6月14日解封,只要疫情沒有減緩,慈濟的防疫援助行動不會中止。
-
2021-05-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申請BNT疫苗 郭台銘最快今送件
民間和企業呼籲政府開放採購疫苗,不過衛福部強調須「政府與原廠簽約」及「中央統籌分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昨晚在臉書表示,將在七十二小時內拚文件。郭台銘日前表示,永齡基金會一定會委託合格廠商向政府提出申請五百萬劑德國BNT生產、包裝的疫苗,目前正依政府提出的八項要求,整理資料匯整中。郭台銘昨晚表示,關於疫苗一事,永齡基金會深知國人的關切,但請各位稍安,「為我們『爭取交貨』保留空間」。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指出,中央政府「絕沒有預設立場會去擋誰,或設障礙門檻,是不分朝野、民間共同努力」。他表示,陳時中對疫苗的態度很清楚,精確的解釋應該是:很歡迎,也很感謝各方提供疫苗來源的可行性,包括郭董、佛光山、孫文學校、縣市政府、企業,只要資料備齊,政府都會進行必要的行政了解與協助;但終究疫苗採購也涉及法律、注射後之安全、政治及國際規範等問題,這是戰略物資,非一般採購,在在都須政府協助完成,「政府、民間充分合作,到國際上共同尋找任何可能性,就是如此,不是嗎?」柯也說,身為執政黨團總召,他接觸過的,絕對不少於其他政治人物,但出發點最純正,沒有政治意圖,只想救人,又願意自己慷慨解囊轉贈政府,他最佩服的就是郭台銘董事長。府院黨盛讚「郭董模式」【記者李承穎、丘采薇/台北報導】國內疫情險峻,民間和企業呼籲政府開放採購疫苗,據了解,因近日外界誤會政府「擋疫苗」,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近來每天都跟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通電話,希望郭台銘了解政府沒有擋疫苗,把誤會解開;郭台銘也持正面態度,據悉,最快今天就會送件。據悉,郭台銘捐疫苗的想法,除柯建銘牽線之外,也曾透過管道與嘉義市長黃敏惠方面討論可行性。昨天總統府態度放軟,主動感謝企業、民間及地方政府有意「尋求疫苗供應來源」。據了解,除了郭台銘找上柯建銘外,也有人找上民進黨立委;但相關人士形容,大多都是想賺「災難財」因此府院黨昨天都發布訊息,盛讚郭台銘,希望「郭董模式」成採購疫苗範例。
-
2021-05-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企業採購疫苗 歡迎申請
包括鴻海(2317)等企業有意進口國際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30)日表示,歡迎提出申請,希望有相關管道,一定要先跟指揮中心確認貨源。他並強調需符合「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與「中央統籌分配」兩大原則。國內昨(30)日新增266例本土確定病例,另加校正回歸本土個案89例,總計355例,另增10例死亡,累計本土疫情已有6,974人染疫,其中109人死亡。面對國內整體疫情並未趨緩,政府向國外採購疫苗仍嚴重不足,鴻海集團辦人郭台銘有意促成德國BNT疫苗來台,29日在臉書上公布可直接從德國進口500萬劑疫苗;而佛光山也表示,將捐贈50萬劑美商強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新冠疫苗給台灣。但指揮中心規定採購疫苗必須由中央統籌,並由政府出面簽約。對此雙北市長昨天都抨擊中央疫苗進口政策,前疾管局長張鴻仁也批評「救命疫苗只有需求,沒有法規障礙」,陳時中對此回應:「不管是企業、縣市政府,或一些民間組織積極尋找疫苗供應來源,我們表達感謝,也歡迎啦!」陳時中昨日口氣放軟,重申疫苗進口、通路配送,乃至後續接種,相關的安排及合約的簽訂情形,政府都必須有充分了解,並提供必要協助。不過,依指揮中心目前公布買到的國內外疫苗,總數共2,981萬劑,實際到貨數量88萬劑。若依每位民眾需接種兩劑推算,全台共1,490萬位民眾可完整接種疫苗。就算政府採購的疫苗全數到貨,接種率也僅有五成,並無法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七成才可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陳時中表示,政府所掌握的疫苗,包括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1,000萬劑、德國BNT疫苗500萬劑、美國莫德納(Moderna)疫苗505萬劑、COVAX平台的476萬劑。後來BNT疫苗確定破局;再加上國產疫苗1,000萬劑,若不足仍可繼續採購。外界質疑若國產疫苗臨床試驗不成功,是否還能在7月如期施打?陳時中回應,任何疫苗臨床試驗不可能保證一定成功,但是「目前看起來還算順利」。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郭台銘:中央簽約增疫苗捐贈困難
國內急需疫苗取得刻不容緩。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昨天親自出面表示,所屬永齡基金會預計申請五百萬劑德國BNT生產、包裝的BNT疫苗,若政府核准進口,將由德國空運直抵台灣,沒有任何代工、分裝的模糊空間。郭台銘說,在台灣法令要求下無法進口中國製疫苗,永齡也不會考慮引進中國製疫苗,請外界不要將德製BNT與中國製疫苗混為一談。郭台銘昨天表示,永齡基金會一定會委託合格廠商向政府提出申請五百萬劑德國BNT生產、包裝的BNT疫苗,目前正依政府提出的八項要求,整理資料匯整中;不管最後的結果成功或失敗,一定向社會大眾說明原委,榮辱自負。有網友在郭台銘臉書上留言,若由中央政府去和原廠直接簽約採購,請問這樣會不會增加郭董捐贈疫苗的困難度?郭台銘回覆「會」,認為指揮中心做法確實會讓疫苗採購更困難,該網友追問,「請問郭董有什麼方式來應對?」郭未再回應。郭台銘幕僚表示,仍會依郭台銘指示送件,要退就退,郭台銘從今天起也會每天更新進度,做到被拒絕為止,如此才算對人民有個交代。郭台銘在臉書也表示,不管最後的結果成功或失敗,一定向社會大眾說明原委,榮辱自負,並表示他和永齡團隊是以慈善、助人助己為初衷,不涉入任何政黨或政治人物之糾葛,對政府及主管機關將以最善意,合作的態度,希望能讓民間企業的力量與政府共同協力,以政府立場為難不能做的事,由民間企業或機構來協助。
-
2021-05-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佛光會購捐50萬劑疫苗 指揮中心:中央向原廠簽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疫苗專案輸入流程」獲宗教團體、企業響應,佛光山所屬的國際佛光會已正式發文疾管署,申請專案核准進口美國嬌生藥廠疫苗20萬至50萬劑,並捐贈中央。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達感謝,但提醒,申請還是要由中央政府向原廠簽約採購,統籌分配執行。陳時中說,這兩天收到企業或相關宗教團體,對於購買疫苗相當熱心,感謝這些熱心團體,提醒基本原則,經過申請還是要由中央政府向原廠簽約採購,熱心管道提供原廠授權證明就可以談,怎樣接續行政作為,還是要中央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統籌分配執行,因為要打進身體,安全有效性都要監督控管。佛光山所屬的國際佛光會前天正式發文衛福部疾管署,申請專案核准進口美國嬌生藥廠疫苗20萬至50萬劑,並將捐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國際佛光會籲請疾管署採取緊急使用授權機制,以最高效率同意這項人道關懷行動。至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捐贈500萬劑BNT疫苗一事,永齡基金會昨晚表示,會依目前政府方向提出申請,並已成立專案小組、找合規藥商申請。
-
2021-05-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佛光山要捐50萬劑嬌生疫苗 指揮中心:剛收到公文
國內掀起「疫苗自救潮」,南投縣長要動用2500萬預備金買BNT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有意買500萬到1000萬劑捐給疾管署,佛光山所屬的佛光會今也表示要捐出50萬劑嬌生疫苗,提供給國內醫護、軍警、神職人員使用,並表示27日已發文給疾管署。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昨天有收到南投縣政府的公文,佛光山的公文我剛剛收到」,將會把疫苗輸入流程回文給佛光會。國際佛光會致疾管署公文指出,有鑑於全台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國際佛光會本著人道關懷的精神,擬請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辦理輸入許可程序,對已獲得國外查驗登記核准,具相對有效、安全且經多國使用之「美國嬌生藥廠疫苗」等經國際認證之疫苗,20萬至50萬劑,捐贈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請依實際需求優先提供國內主要醫學中心、第一線醫護人員、軍警消、宗教神職人員等國人使用,以保障並遏止疫情蔓延。莊人祥表示,輸入的流程就是依照指揮官陳時中於記者會上所說,須符合相關流程。陳時中表示,無論是地方或是企業要輸入疫苗,需要檢附八大申請條件,包含授權書、計畫書、供貨時程、相關證明或替代文件等,並且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通過,才能供防疫使用。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全台第三家!台大癌醫質子系統 明年啟用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本月廿日舉行質子治療系統吊裝典禮,質子治療設備裝置至最後階段,預計明年啟用。繼林口長庚、高雄長庚之後,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是第三家提供質子治療的醫院。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衛福部次長石崇良等人均與會。郭台銘於致詞時指出,如果台灣希望有護國群山,生技產業是政府要支持發展的重點,台灣市場太小,必須走向世界市場,因此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需要政府政策引導與法令的鬆綁。楊志新指出,癌症高居國人死亡原因之首已長達數十年,隨醫療日新月異,癌症治療也有巨大進展,此次引進質子治療設備可用於治療兒童癌症、攝護腺癌、肺癌、肝膽癌、胰臟癌、腦瘤、不同部位的復發性腫瘤,可精準消滅癌化組織、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同時提高腫瘤控制率和減少副作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解釋,質子治療透過調控質子射束方向,精準在腫瘤內釋放能量以破壞癌細胞,降低正常組織不必要的傷害。台大癌醫榮譽院長鄭安理表示,將建構完整全方面放射治療環境,提供患者就醫的便利性。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已核准10家醫院可設置質子治療,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已啟用,之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台大癌醫中心也將準備啟用。除了造福國內患者,也能幫助國際上有需要的癌症病患。石崇良指出,台灣癌症治療實力備受國際肯定,去年即便全球疫情嚴重,各國封鎖邊境,台灣去年每月平均開放30至50名國際重症患者來台治療,其中半數為癌症患者。
-
2020-12-16 新聞.生命智慧
漸凍人胡庭碩給媽媽的一封信:下輩子,不要再當妳兒子!
生命,是席推辭不了的鴻門宴;而活得燦爛,是讓自己好過點的一種選擇。24歲,稚嫩如同條剛過水的毛巾,還濕漉漉地滴著青春。若說如此年輕的我,真的能在紙上呈現出什麼,那說話的必定不是我,而是生命本身。相信每個人一生,都被賦予了一個課題。它不存在著答案,只是叩門,等著我們回覆。我是胡庭碩,而我的課題,老早寫進了我的身體:「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隨著時間,我的肌肉會一根根消逝,終致癱瘓無力。很幸運,我不是一出身便失去行動自由,而是能在漸漸失去的生活機能裡,去更懂得珍惜:「我還活著」。因為我的疾病,我比一般人更體會時間的寶貴,也更認真去感受每分每秒的流逝與積累。因為疾病,我無法對「需要」假裝,被迫誠實地坐上輪椅,接受任何我必須接受的幫忙。也因此,我學會每個人本來就不完美,本來就都有屬於自己的輪椅。承認自己軟弱,並不可恥,它代表你勇敢地接受自己是誰。而坐輪椅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社會這麼美好,或許依然許多不便,許多結構上的問題。但坐上輪椅後,發現大家無私給予協助的背後,都是一顆顆的真心。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推人一把。而當自己需要時,或許有些彆扭,但還是該坐上屬於自己的輪椅。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接受自己是誰,才能專注的,往你該去的地方去。最終校稿前幾日,身體又一次重大退化。以前頂多無力,容易摔倒,現在開始膝關節會痛,像打完肌肉針一樣的劇烈痠痛。可惜不是揉一揉,挺過了就沒事。而是持續一整天,不論站坐躺臥,每換一個姿勢,痠痛就像嘲笑自己的無謂掙扎般,次次襲來,毫無改善。因為太痛了,真的很不想走路把吃完的碗放在水槽;因為太痛了,在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會議時無法專心;因為太痛了,所以哭了好幾回。不只是很擔心自己還剩多少時間,不只是難過為何老天爺為何選我的心理壓力。是第一次,因為貨真價實的肉體疼痛而淚流。真的沒有力氣,連吃飯,都開始像狗一樣把頭埋在桌上,半年前,只是碗拿不高拿不久,現在,已經夾不到60公分遠的菜了,即便碗裡的飯,也沒力氣用湯匙送上坐挺的嘴,只好彎腰,如狗。一次摔倒,膝蓋血流如注。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夢想堅持信念社會企業在地創新……都是假的,現在的我,不過是個倒在地上,痛到哭出來的膽小鬼。因為沒有力氣,所以沒出門就偷懶不天天洗澡;因為沒有力氣,好幾次坐著穿鞋,重心不穩摔倒,就索性再也不穿鞋。覺得真的沒力氣再多管別人怎麼看待,只想好好地,做自己。「生命鬥士」真的是個對我太沉重的稱謂,充其量,我不過就是接受灰心喪志也是種常態,每次摔倒,難過個幾分鐘,選擇一種讓自己更好過的心態後,再站起來。所謂堅強,應該就是接受世界對你的安排,罵一罵,然後想法子多做一點什麼,繼續過日子。就像網路「鄉民」們很愛講的那句話:「人生是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悲劇)。」與一般同儕相比,我,胡庭碩,24年來的這張「茶几」,上頭擺放的「杯具」,也算是琳琅滿目了。童年時父母離異,家中又遭逢經濟危機,算起來也是「出身寒微」,而且,還罹患會不斷惡化的罕見疾病……有沒有這麼戲劇化的啊?如果我活得很悲慘,那就只是個無限悲催的苦情劇而已;但是,如果我有辦法活得很精采,那麼,我的人生,就會是一齣夠強悍的勵志劇。沒錯,我不打算走悲催路線,我要把我的人生,活得夠強悍、夠勵志。給媽媽的一封信:下輩子,不要再當你兒子 媽媽:今天我生日,23年前的今天到現在,辛苦你了。難以想像,生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孩子的你,怎麼捱過親友責難的每一天。你放下了保險經理的高薪,結束婚姻,毅然決然的扶養我長大,你大可把我丟到安養院,但你沒這麼做,為什麼?醫生說:「這孩子活不過6歲、活不過12歲、頂多活到18歲。」我不知道當時聽到噩耗的你,怎麼能笑著哄我說:「醫生叔叔說你6歲就會好、12歲就會好。」到18歲,我嚴重發病,鬧憂鬱症天天想死,我不知道當時失業的你,怎麼繼續撐起天空,不讓絲毫浮雲壓傷脆弱的我。如今,我23歲了,多活的每一天,都因你而成就、而榮耀。國中時,你因工作還債無法抽身,放棄到高雄領模範母親的獎;今天,我要細數你的光輝,大聲告訴你:「我愛你,你永遠是我心裡的模範母親。」小時候,有件事我又氣又不懂。每次跌倒,你就是不扶我。就算我必須在公園地板上、眾目睽睽下爬行十幾、二十分鐘,勉強撐著公園椅子才能踉蹌起來,你就是不扶我。長大後才知道,很多同我一樣病症的患者,是走不了路的。要不是你狠下心不扶我,我根本學不會自己走。我不知道你如何忍住不出手,我每在地上掙扎一分鐘,對你來說不就像千刀萬剮一世紀那麼久嗎?別人愈同情我,你就愈對我要求。小時候手部肌肉不協調、字醜,我寫一頁你就撕一頁;成績不好,我少一分你就打一個巴掌,「走路就不好了,書還讀不好,媽媽走了你怎麼辦?」我上建中、我上台大法律,這些,都是你為我準備的。讀書不是唯一一條成功的路,可那是你用血淚鋪成的一條安全路。你手中每一鞭,都同時打向我也打向你自己,你忍著心痛,你要我自己站好,不要誰可憐我。那時你自己開公司,但不管多忙,就是要親自送午餐給我,只因為我愛吃特定一間店的便當。雖然你送到的時間都太晚,我來不及吃,而必須在同學午休時被罰去教室外面吃。但沒讓你知道的是:每天中午都看得到媽媽,就算只有一下子,我都好開心。國中時,你開的公司被合夥人惡性倒閉。白天你找了份會計工作餬口,但天還沒亮,就得出門到早餐店打工、晚上則在自助餐店洗碗,為的是能帶剩菜給我加料。 記得有一晚,十一點了,還等不著你來接我。補習班主任拉下二樓鐵門,帶我到一樓7-ELEVEN等你下班。「要喝什麼,自己挑。」我站在冰櫃前,眼花撩亂。我沒有零用錢,也因此沒有買飲料的習慣,一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的無助。「喏,這個好喝。」主任走過來,挑了兩罐綠色窄底寬口的奶茶,往櫃台走去。我突然明白,選擇的重要。我沒有錢,不能選擇我要喝的飲料。你的生命不也是無從選擇。那時,我以為只要有錢,是不是就能讓你的生命多點選擇。我不用變成大富翁,但至少我要有能力選擇我要的。而我要的,就是你晚上能早點回家,早上能睡飽一點。國三我開始打工,高一在補習班教課,大二時月收入就有15萬元。媽媽,那都是要讓你放心,能自由選擇你要的生活。現在,我進入了社會企業、公益創新這條路,雖然不再動輒數十萬入袋,我都不會忘記你為了我,追逐著生活的背影。想要你安心, 照顧你、照顧好自己, 一直擺在我的第一位。你總說:「慈善讓郭台銘去做就好,輪不到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要跟你說,我做的不是慈善,只是希望在賺錢的同時,也為這個世界多做一些。就像你當導護媽媽、當掃街志工一樣,你告訴我:「我們難過時別人幫了那麼多,自己可以的,就多做一點點。」你可以好好享福了,之後的擔子,我會替我們倆扛起。高中發病後,我不能再自己搭公車上下學、不能再走路到合作社領愛心午餐。剛坐上輪椅的我,難以接受仰賴輔具的事實,除了哭,就是鬧自殺,覺得老天爺為什麼這樣對我。我知道,你比我難受。但你忍了下來,只在我哭累趴在桌上時,逗我笑,問我要不要補充水分。那一天,我拿著菜刀準備割腕。你奮力跟我掙,甚至用手直接握住刀刃, 你不管自己會不會受傷, 你只在乎我要好好活著。我嚇到了鬆手,跌坐牆角。「不要鬧了,媽媽要煮晚餐,把刀子給我。」那時覺得荒謬,人都不想活了,還談吃飯。但你不知道,這句話陪著我,走過了之後好多好多低潮。「不管多痛苦多悲傷,日子還是會來、生活還是要過。」這是我學會的,謝謝你,用你的一生無怨無悔的待我。你真的太偉大了,下輩子,我再也不當你的兒子, 我要當你的父親、當你的母親, 好好呵護你,不再讓你這麼多痛、這麼多苦了。媽媽,我愛你。------------------------------------------------------------給兒子的一封信:來生,當我掌心珍捧的花庭碩:你寫給我的那封信,至今我仍不忍也沒勇氣去讀,不過我身旁的朋友都看了,還感動哭了。其實我覺得你活得比較辛苦,我心裡沒少問過自己:「要是沒把你生成這樣,那該有多好。」不然你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也不枉你所擁有的聰明才智了。你生下來就很好帶,吃好睡好還很少哭鬧,坐月子期間我都能一邊帶你一邊做家事,你這麼貼心,讓我養得更努力,一心想把你養得白白胖胖。但就在你五個月大時, 事情不再那麼順了。你開始出現厭奶情況,為了讓你吃進營養,我半夜就起來將米洗好泡上一小時,再用電鍋蒸成稀飯,然後把稀飯打成泥並濾出汁,就這樣一半米漿水一半牛奶泡給你喝,日復一日也不覺得累,因為養你是我的責任,能夠有多努力的養,我就有多努力。不僅如此,那時的你連翻身也似無力做到,我心裡直覺不對勁,趕緊帶你去看醫生,為此,不但讓你忍受開刀檢查之苦,還吃了醫生開的抗生素,結果藥物過敏導致四肢手指腳趾都腫得像一根根棒槌,任誰看了都於心不忍,可是醫生卻找不出任何病因。我越來越茫然,怎麼會這樣?上了幼稚園,你明明是小小班的年紀,卻有著中班的個頭。要說你長得好,可偏偏站的姿勢、走的樣子愈來愈怪,於是我又帶你四處求醫治療,但看遍了大醫院、中醫診所、整脊復健,甚至連密醫與偏方也沒放棄,所有該試的都試過了,還是沒人能告訴我:你怎麼會這個樣子?說真的,我心裡很慌也很害怕,可是醫院檢查結果只淡淡說:「這病沒藥可治。」到底是什麼病?醫生卻說不清楚。我從未聽過沒藥醫的病,又不是癌症,但你不良於行是事實,我每天都活在恐懼中,害怕哪天醫生說有藥可治,而我卻沒有錢去醫。所以我拼命找時間去賺錢,使得你從小只能待在保姆家與安親班,無法給你正常家庭的溫暖,我心裡愧疚。不過,我想是因為你待在老師身邊的時間久,對老師這個職業有親切感,所以長大後也想當老師吧!從小,大家都叫你天才兒童,字還不會寫就能讀報紙,可能你自己也知道走起路來就會跌倒,還不如乖乖坐著讀書,任何的書本報章雜誌傳單,你都會把玩在手上看,你會特別聰明或許是這原因。如果,我有把你生好的話,你的前途應該會更好。遇到榮總高醫生是一個轉捩點,多年來的疑問與煎熬終於有了答案。大概在你高中三年級時,知道這病叫「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後,我心裡反而淡定,不再盲目求醫問卜了,我開始自己看書、參加罕見疾病團體,想找出什麼才是對你最好的方式。我更加用心在你的營養上,不讓你吃任何二次加工或化學添加食品,把體內需要的營養補給充足,病才不會馬上擴及到脊髓。你跌倒,我也不扶, 就算在家裡也如此, 這不是狠心,我知道你爬起來的路很長、回去的路也很長,可是你得憑自己的力量爬起來,因為我不可能永遠跟在身邊幫你。考完高中聯考隔天,你馬上就到附近的補習班當老師,其實家裡已經不急著要你賺錢貼補,我想,你是需要人家的肯定,所以懂得主動爭取機會。從家裡到補習班的路很短,別人都用走的,我用機車載你去,不想你把體力耗費在不重要的事務上。可是回程時,我只載了書包回家,讓你跟朋友一起走著回來,這段路程雖然很短,卻希望你能感受那同儕之愛。後來,給了你一臺電動代步車,就是希望你盡可能走出家門,愛吃什麼、愛看什麼,只要有朋友和你一起去,幫人家付一點計程車費用沒什麼,因為我知道現在的你更需要同儕陪伴。只要你能隨時注意自己的安全,你想做什麼我都讓你放手去做,如果你很想做公益,那就大膽放心去做吧!你不像一般人,過完今天,還有明天。在你18歲發病時,我就有了心理準備,有一天你會需要我一直陪著你,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希望你活得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對你沒什麼期許,講未來實在太遙遠,只要你現在過得充滿活力,勇敢面對一切就夠了。你的人生歷練已經夠多了,一路走來的風霜與苦難都會成為你的養分,讓你變得更堅強。當年,榮總高醫生說你能長得這麼好真是個奇蹟,但如果我能早點知道你是什麼病,我一定會把你再養得更好些。每次看到家裡電視機旁那棵發財樹,我便會想到養花就像養你一樣,別看它現在生氣盎然,以為是買來的,誰想得到十幾年前它還是遭人遺棄的小盆栽,殘破的瓷盆裡僅薄薄覆蓋一層土,露出的兩條樹根早已枯乾,瘦小的樹幹上無枝無葉,我看著可憐便帶回家養。家裡的花花草草,我都用帶孩子的心態在養,每天給水分是一點一點慢慢澆,肥料也是一顆一顆分次給,多了少了都不行,而越不起眼的花,我越能養得枝繁葉茂,人人看了都稱讚長得好。如果,有來生,我希望你是我手中的花,我會用心地養,讓你不受風寒,健康茁壯。媽媽 何美金 筆(採訪整理/廖薇真)書籍簡介書名:漸凍人生又怎樣?:我胡庭碩,自己的人生自己扛!作者:胡庭碩出版社:親子天下出版日期:2015/01/08作者簡介/胡庭碩總統教育獎得主、100學年度升大學滿級分榜首、行政院青年顧問,目前為社會企業工作者。自幼罹患罕見疾病,但卻不因行動障礙自我侷限,反而四處奔走,傳遞社會創新理念,激勵人們發覺自我價值,勇敢為世界承擔,共同為創造更好的社會付出。演講主題囊括:志工服務學習、生命教育、夢想與實踐、挖掘自我熱情、青年返鄉、社會企業家精神、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學習方法等,亦舉辦多場「設計思維 X 在地創新工作坊」。超過百場活動,影響數萬人次。
-
2020-11-10 癌症.血癌
血癌兇猛!三成患者正值壯年 血液病學會提醒4大警訊
黃珮瑜國中時,血癌帶走了她的母親,她23歲就讀時尚設計系時,也因瘀血、疲倦、貧血,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即將啟航的創業夢想因病擱淺。今年26歲的黃珮瑜勇敢走過三年多的抗癌時光,爸爸肩負主要照顧者,也捐骨髓給她。雖經歷多次復發,期間也曾甩不開負面念頭,但黃珮瑜已逐漸調整心情,「人生不必完美,不需跟人比較,只要活出自己最棒的人生、追求快樂和健康。」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特色為高致命性、低存活率、難以治療,罹病名人包括藝人高淩風、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畫家幾米等。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周文堅表示,以前醫師只有化療和幹細胞移植兩種武器可抗癌,近年診斷分類進步、並有多款標靶新藥陸續上市,醫師可依據患者年齡、是否有共病、與突變基因等,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大幅提升存活、降低復發與副作用。學會去年積極與全球權威組織交流,發布最新版「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與精準治療三大重點,提供病患個人化精準治療。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提醒,只要出現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務必就醫接受兩種檢測,即血液常規檢查和骨髓檢查。血液病學會也架設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https://knowamltaiwan.org/)」,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除了標準治療選擇,也包括營養控制、飲食調整、個人生活細節等,再接受標準治療,幫助病友治療過程更順利,達到最好的效果。
-
2020-08-0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2017年初夏的東京,有家叫做「上錯菜也沒關係」的快閃餐廳十分吸睛。這是家由失智者與專業廚師合作的餐廳,由前者負責外場點餐上菜。除了提供美食,更賣一種概念﹘﹘包容﹘﹘讓顧客透過實際體驗來「接納出錯的事實,並試著把錯誤當成另一種樂趣。」在這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凡事精益求精的年代,策畫人小國士朗為何反其道而行?身為前NHK製作人,小國因製作失智相關紀錄片,在照護現場體悟日本社會被太多「不這樣做不行啦」、「應該這樣做才對」的想法緊緊掐住,若能有些許包容,允許(如失智者)出點兒無傷大雅的包,才是社會的解藥。小國的發想獲得各方奧援,全日本迅速吹起快閃風,有些地方甚至成立由失智者提供常態服務的餐廳。此外,各國媒體亦爭相報導、紛紛推出在地活動,中國大陸甚至有「忘不了餐廳」實境節目,由黃渤和宋祖兒擔任餐廳店長和副店長,五名輕度失智長者擔任服務生,現正邁入第二季,真是跨文化、種族的熱烈回響。儘管日本國內出現輕微異音,有人質疑是否壓榨參與的失智老人勞力?搞「上錯菜」有沒有取笑這些長輩的嫌疑?也有人主張,幹嘛快閃?要開就開一家真正的餐廳(後來真的有人搞)。但媒體出身的小國理念是:傳媒最終目標應該是開一朵會散播種子的花,而不是開一家餐廳。「上錯菜也沒關係」的種子果真飄到台灣。2019年溽暑,太雅出版社翻譯發行小國的行動紀實,社長張芳玲更發願「成為風,吹起種子」,把本尊請到臺灣,除了簽書,還辦理工作坊,期待發芽。張芳玲吹起的種子,意外讓照顧年輕型失智者的Young記憶會館及咖啡坊的窘境曝光,瞬間湧入大量愛心,包括郭台銘先生。但是,真正萌芽的是,曾因不老騎士受到注目,長期關懷銀髮族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力邀近年返鄉發展傳承的江振誠主廚,經過半年多籌畫,將在台中推出台灣版的「啊!沒關係啦!」快閃餐廳,搭配系列講座,作為2020國際失智月的獻禮。常言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僅在江主廚領銜的內場,亦完全適用於即將擔任外場的「不老服務生」身上。一位曾開過早餐店的阿嬤,現場預演時親切自然的身段,飛揚的神采,令她的照護人員萬分驚艷,「魂都回來了」,連家屬亦忍不住讚嘆。是的,如何讓失智者過著有光彩及尊嚴的生活,正是每位失智者與家屬所殷殷期盼的照護。自從我去年發心為失智的父親而講,從聽眾的反應發現,已邁入高齡化,正向超高齡社會快速奔去的台灣民眾充滿焦慮,除了相關知識不足,更取決於將失智視為全然負擔的態度。殊不知,失智者能做出不同程度的實質貢獻,只有當你我有更多包容,把「啊!沒關係啦!」掛在嘴邊、放在心上,不僅是失智者,連各種身心障礙族群都會微笑。
-
2020-05-18 橘世代.好野橘
如何擺脫「負身價」?一張圖表畫出你的負債狀態
很多人會認為,「設定目標」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事,但鼠認為在確定目標之前,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現在距離目標有多遠。而了解自己財務狀態最容易的方法,便是計算自己目前的身價。看到「身價」二字,可能會覺得跟自己無關,因為每次在新聞上看到身價後面接的單位都是幾個億,例如米老鼠身價已經達到多少億美元、郭台銘身價有多少美元⋯⋯什麼時候自己的名字後面才會出現這兩個字啊?其實說身價有點抽象,更具體來說應該叫「淨值」,也就是「個人資產減去負債」之後的數值。假設鼠現在銀行裡有50,000 元存款,但這個月信用卡已經刷了20,000 元,此時存款必須減掉卡費後才是真正的淨值。當然一般人的淨值計算,不只有存款和信用卡帳單,以「資產」來說,來源就可能有很多,絕大部分是薪資、獎金(三節、年終)、贈與繼承(長輩紅包或客人小費等)、機會中獎(買福袋抽中汽車)、資本利得(各種利息、交易所得)、其他(路邊撿到錢)。而「負債」形式就更多了,像是卡費、學貸、車貸、信貸、房貸,還有各種要繳的稅金、保險費、水電費、手機費、會員費⋯⋯相同的概念也可以用在公司(法人),不管是土地、廠房、機器設備或技術專利都是屬於公司的資產,減去融資、貸款、稅金、已發行的公司債等,剩下的就是公司的淨值,又稱「股東權益」(後面章節會有詳細介紹)。但鼠相信多數人應該都無法馬上回答出自己目前的淨值有多少,但如果改問:你目前的淨值是正的還是負的?我相信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有答案。如果你可以很肯定答案是正的,不管是正一點點,還是正很多都沒關係,鼠恭喜你的理財之路已經有不錯的開始,但如果很不幸答案是負的,也不需要灰心,至少你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狀態。不過鼠建議,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做一件事,就是「關注你的淨值」。為什麼呢?因為淨值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在還沒扣除負債之前,我們的東西並不完全屬於自己,請一定要記住這件事。例如:用貸款買了一間房,表面上是我們在住,但其實大部分的錢是跟銀行借的,就某種意義上,銀行也擁有這間房子的一部分,只是銀行把他們的部分暫時借給我住,以賺取房貸利息。但只要鼠繳不出錢,銀行隨時有權利透過法拍取回他們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在信用可以自由擴張的環境裡,以為貸款或刷卡分期買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財產,而忘記自己持有的究竟是淨資產,還是包含了尚未清償的負債。你的信用,不等於你的身價2005 年至2006 年間,台灣發生過「雙卡風暴」,有人戲稱當時信用卡和現金卡是「只要會呼吸就能辦」,銀行發卡浮濫,提供高額的信用額度。鼠印象很深刻,當時有個跟我同期剛入社會的同事,辦一張白金卡核發的額度居然有四十幾萬元。月薪30,000 元的上班族,卻擁有四十幾萬元的額度可以隨時消費,是多麼臭屁的一件事。當時最高的循環利息是20%,比現在還高5%,而且那時全球正處在金融海嘯前的景氣擴張階段,銀行狂打雙卡廣告,電視每天都在「George & Mary」(註1)。我還記得當兵時,有一位學長辦了現金卡,他一休假就上酒店,據說還沒退伍就欠了快八十幾萬元,當時借錢太容易,導致很多人都透支信用還不起錢,有的以卡養卡變成卡奴,越來越多人被債務壓垮,最後演變成雙卡風暴。也因為風暴衝擊太大,在2015 年修法,把雙卡利息上限從20%調降到現在的15%,以避免雙卡風暴再次發生。鼠講這段歷史的意思是,當制度的缺陷加上人性的弱點,很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負債循環,掉入無底洞難以脫身。我們或許無法期待制度能快速改變,但我們可以克服的是人性的弱點。現在網路購物已經是家常便飯,刷卡零利率分三期、六期是基本款,加上這兩年最夯的行動支付,現在便利商店、麥當勞都可以手機支付了,出門幾乎可以不需要帶錢包。在不知不覺、不痛不癢的情況下,買了不需要的東西或多飛了一次東京。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面臨的消費誘惑,比起十幾年前又更難察覺,更難以抗拒,而且消費門檻越來越低,痛感越來越少,所以默默地讓人越陷越深、負債也悄悄地越滾越大⋯⋯擺脫「負身價」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資產減去負債後的淨值為負,而且已經負了很久,那你的收支肯定有哪裡出了問題,鼠建議你立刻做以下三件事:1.整理出所有負債,不管是長期或短期的,可能是學貸、卡債、每個月要繳的房租、水電、孝親費、還有出國旅遊的消費等。2.畫出「負債象限圖」,縱軸代表負債的程度,橫軸代表負債的規模大小,把各項負債歸類在ABCD 四個象限。3.把會自動膨脹和不重要的項目,用紅色圈起來,列為優先清除項目,例如卡債。負債象限圖,是幫助自己快速釐清負債狀態的一種圖解法(紅圈可能因人而異)透過這種方式把負債重新解構排序,再擬定清除或替代方案,例如今年不出國或舊手機繼續用等,設法讓負債項目從表上消失,特別是有紅圈標記的部分,先讓自己的淨值從長期負數的回歸到零,也就是至少不要負債,再來想如何從零到正,並透過記帳每月檢討收支、開源節流。當你開始真正花心思「關注你的身價」,也就是你的淨值,你會越清楚什麼該花、什麼不該花,往後在面對消費誘惑時,就會知道如何警惕自己,也會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幫自己增加淨值,這就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第一步!(註1)喬治瑪莉是台灣第一張現金卡。本文摘自《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為投資理財打好基本功,讓你不靠勞力,增加被動收入,快速FIRE》,采實文化 2020/03/26 出版【更多精選理財延伸閱讀↘↘↘】。小資族也能大翻身 掌握三個超簡單的「致富觀念」!。「如何擺脫貧窮體質」 6達人傳授理財心法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張系國/AI和老年生活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1 什麼是人工智慧﹖很多科學術語外行人聽不大懂,我們稱之為夾槓(jargon)。這些夾槓大多數和一般人的生活不發生關係。但不時會有少數科學術語滲透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變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夾槓。最近有兩個夾槓達到這樣的特殊地位,一個是大數據,另一個就是AI。不論學者專家或市井小民,都言必稱大數據或AI,冷不防就要被這兩個夾槓夾得很疼。而且人云亦云,誰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意思,聽者也不好糾正或不敢糾正。改一句林語堂的名言,流行用語就跟女人裙子的長短一樣年年改變﹐所以或許犯不著糾正。但是既然要談AI和老年生活,不能不先說明我講的AI究竟是什麼意思。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就是「人工智慧」的縮寫。前一陣台灣首富郭台銘參加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在扣應節目裡被罵慘了。有位「庶民」打電話進來,大罵郭台銘亂搞什麼AI,害得勞苦大眾越來越窮。如果郭台銘聽到,他也只能啼笑皆非。那麼,AI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提到AI,不能不聯想到機器人下棋、愛瘋的Siri成為您的好伴侶,或者自動駕駛的汽車等等。所以有人主張正名,不說AI而用 Machine Intelligence,也就是「機器智慧」來代替。機器智慧的確比較精確,但是當初怎麼會有AI的說法﹖「人工智慧」的相反詞就是「天然智慧」(Natural Intelligence),所以AI是和天然智慧相對而言。既然人擁有天然智慧,機器的智慧就是人工智慧。這說法對不對﹖難道人天生就有智慧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有的智慧似乎是天生的,例如辨識別人的臉孔,並不需要特別學習。南極的國王企鵝出生下來只要和大企鵝短暫相處,從此就能彼此辨識。可是認字就不然,尤其是中文。機器不懂得認字,人也同樣不懂,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大多數情況,無論人也好機器也好,都必須慢慢摸索學習才能夠獲得智慧。如果說天然智慧是「生而知之」,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獲得的智慧,才是我說的廣義人工智慧。所以不僅機器需要有人工智慧,人也一樣需要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廣義人工智慧,我稱之為「慢智慧」或者簡稱「慢智」。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慢智慧系統」或「慢智系統」。慢智系統可以是人所組成,也可以是機器所組成,更有可能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理想的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兩者相得益彰。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今天我想談的主題。不妨舉個有爭議性的人工愚蠢的例子:現在公路的收費都由機器取代了人。不僅失業率增高﹐而且被取代的收費員缺乏謀生技能﹐只好去犯罪,例如去搶銀行。自動系統有時候缺乏彈性、不考慮到自動化的社會成本﹐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更不要說資訊被人掌握。這究竟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愚蠢?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同樣有智慧的機器人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2 英國人如何死﹖下流老人的問題英國人如何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的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們並不關心英國人如何死,正如英國人並不關心台灣人如何死。但是你知道嗎﹖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是這樣死的(CNN.COM July 2019)﹕死於醫院 45.4%死於家中 23.7%死於安養院 22.5%其他 8.3%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英國人死在醫院裡,其次是家中,再次是安養院。並不是英國人不想死在家裡,而是大環境如此不得不然。2019年12月美聯社報導,最近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在2003到2017間美國人在家中死亡的人數由24%上升到31%,在醫院死亡的人數則由40%下降到20%,可見人們的觀念逐漸在改變。因為全世界的高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相關的現象就是「孤獨死」也不斷增加。日本的孤獨死,已經達到每小時至少有三個人孤獨死﹐死了超過兩天都沒有人發現。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因此提出「助死士」的概念,幫助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的高齡化人口問題和出生率降低有關。你知道嗎﹖2019年1月到6月台灣有85961人出生,同一時期有88098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中國時報》August 2019)聯合報新聞網2016年關於「流沙中年」的報導,台灣有230萬的隱形照顧者,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父母,壓力極大。2012年有一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奧地利電影Amour(《愛‧慕》)敘述在愛人失智的壓力下,丈夫不得不殺死愛妻然後開煤氣自殺。什麼是真愛必須有不同的詮釋。日本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的概念,即又貧窮又孤獨的老人。(以上有關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說明引自聯合報部落格Blackjack的文章)誰來照顧老人﹖我們不能不想到機器人。機器人不會發脾氣﹑很有耐心﹑不會虐待老人。為老人設計的機器人必須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可以有助於減少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這些問題。3 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設計複雜資訊系統的新技術,它並且吻合某些哲學和神學的原則。複雜資訊系統有些共通的特色﹕它是連接的系統、它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它擁有知識庫、它可以個性化、它是人機共生的系統、它也是龐大的系統。有位法國科學家也是神學家德日進,在其名著《人的現象》裡預言未來的龐大連接的系統。德日進認為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彼此關聯並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稱之為能界,由地界、人界和天界所組成。複雜資訊系統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我們看現代化的傳感器所構成的網路,正是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現在的社群網路也是另一種複雜資訊系統。而且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裡的人看成傳感器。日本科學家做過研究,如果把人當作傳感器可以提前發出地震警訊。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能。2019年8月8日台北地震,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有位台北居民養的8隻貓在地震前10秒前就知道,都抬頭目光像探照燈。知識庫可以設計用來管理複雜的預警系統。這樣就不會因為人為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現在的物件網路可以連接和管理大量的物件,威力強大。所謂的混合智慧系統,就是人機共生的系統。谷歌就是很好的例子。谷歌有上千萬用戶,同時使用上萬個搜尋引擎,是個龐大的系統。複雜資訊系統這些共通的特色,說明它是變化不居的龐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包括許多次級系統(超級包)。每個超級包打開來又是一個系統。就如曇花的葉子落地又長出一株,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包包之間,有時又會起了共鳴。這就是操縱學的鼻祖威納大師所說的共振現象。如何設計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或許慢智系統的新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答。4 什麼是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能夠不斷提升其表現的一般性系統。慢智系統第一會嘗試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二會逐步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然後據此調整﹐並且與其他系統共享這些知識,第三它在開始時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逐漸進步。慢智系統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外乎如下的步驟﹕窮舉、傳播、調適、淘汰、集中。除了這五大步驟,最重要的是慢智系統通常有多個計算循環,包括慢循環和快循環。我們可以用人工神經網路來實踐慢智系統。所以我們不妨把慢智系統看成廣義的人工智慧系統的一種。下面介紹慢智系統的實例﹕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空間﹕看護機器人(大空間),個人生活區(中空間),可穿戴裝置(小空間)。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時間﹕長期照顧(長時間),短期照顧(中時間),緊急照顧 (短時間)。我的研發團隊所發展的可調適醫療照顧試驗系統,用的是三星智慧手機,傳感器包括腦波偵測器、語音輸入、影像輸入等。所有的軟件包都用安卓程式語言寫,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維持心情的平靜。試驗系統已經可以在三星智慧手機上面運行無礙。5 慢智系統的親身經驗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從小我就有僵直性關節炎,這是血液遺傳的疾病,因為脊椎炎導致脊椎鈣化。年輕時就常有人讚美我說﹕「張系國這人很正直。」當然我為人正直沒錯,但是他們主要是說我永遠挺直脊椎,卻不知道我有脊椎鈣化的毛病。因為脊椎鈣化,醫生早就警告我千萬不要摔跤,不要做激烈運動,免得帶來致命的傷害。2013年我經歷不大不小的車禍,一位醉鬼駕車從後面撞到我搭乘的車。我的脊椎骨震裂了,好在沒有完全震斷。起先醫生用一個鋼架子把我的頭固定住,希望斷裂的脊椎骨能慢慢養好。我變成科學怪人,非常痛苦,晚上無法入睡。但是隔了一個星期,醫生觀察我的脊椎骨不但沒有養好,反而更彎曲變形。這樣下去,就會永遠直不起腰來。這位醫生姓李,是韓國人,年輕但十分自信,他的太太是中國人。李醫生建議我開刀,植入一個鈦合金的架子把脊椎骨撐起來。他坦白告訴我,有百分之零點七的機會手術可能失敗,我就會癱瘓。但李醫生說,他動手術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我考慮一晚,決定還是動手術。結果手術成功,不久我就出院。出院那天,接我出院的友人帶我直奔天天見麵小館,立刻叫了一籠小籠包大快朵頤。想不到在麵館碰到李醫生和他全家,我們相對大笑。但我的脊椎仍然每天疼痛,行走不便。更煩人的是撞我的醉鬼雖然保了險,卻是最陽春的險,保險公司跟我打太極拳,什麼費用都不肯付。我只好自費裝升降椅,這樣才能夠上二樓的書房工作。另外就是找律師打官司告對方。這位律師不錯,和對方保險公司糾纏了半年,對方認賠一大筆錢﹐我和律師對分。如果只靠自己,恐怕一毛錢拿不到﹗雖然我常去醫院做復健,一來醫院的復健科非常擁擠,二來自己開車不方便,復健並沒有太大效果。怎麼辦﹖我記起李醫生叫我多走路,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無論如何要走一萬步。走路是很溫和的運動,好處是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堅持下去,一個月、兩個月,我的病情大有改善。到現在已經六年,基本上脊椎早已不痛,但是我仍舊堅持日行萬步。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神經學家阿門提倡三保(三寶)﹕每天走路、常聽音樂、服藥健腦。要保持心境愉快,走路時不妨多想和愛人親友共處的快樂時光,因為愛使人振奮。其實愛和恨都使人振奮,所以如果沒人可愛,只要有人可恨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一個心得(也就是智慧)是一切必須靠自己。我知道我的病沒有人能幫助我,我也不願意依賴別人,所以就自己練習做所有的事情,從洗衣掃地到鋪床燒飯都堅持自己做。從前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改了四個字:橫眉冷對老闆指,俯首甘為本尊牛我們都太驕傲了,不肯低頭服侍自己,總要依賴別人做。在想像中我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同一個人既是主也是僕。我可以先變成廚師準備飯菜,然後變成主人享受廚師準備的飯菜,再搖身一變成為僕人清理廚餘。自己的分身做自己的本尊的牛馬,勝過雇人來做,也勝過依賴家人做。也有許多事情無法完全依靠機器。例如我在樓梯裝了升降椅,但沒想到升降椅的內側是無法使用任何機器裝置清潔的。只有靠自己用抹布慢慢擦。但是一旦接受「俯首甘為本尊牛」的觀念,把這些都看成一種運動,不但不困難,對身體更有好處。我這個例子看似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其實大有關係。因為我自己不斷學習如何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我使用的機器,不管是高科技或低科技的機器,同樣都得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6 結論如前所述,我總結一句﹕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機器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著眼點是人,而不是機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工智慧例如慢智系統和慢智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無限!(在2019年8月23日中技社社慶AI研討會的演講)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19-12-22 癌症.抗癌新知
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台大癌醫推精準健康
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時鐘也逐年調快,永齡健康基金會與台大永齡健康研究院今舉辦「新醫療百年工程薪傳論壇」,宣布與國大七大頂尖生技公司聯盟合作,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推動精準醫療把癌症變成慢性病,配合基因檢測讓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抓出病灶,幫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台大前校長、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今出席論壇時表示,癌症一直困擾著國人健康,不過台灣的醫療也不斷精進,台灣健康照顧評比排名,在全球8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癌症治療成果名列前茅,但是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的想法是更有挑戰的,他提出的想法就是「新醫療百年工程」,幫助人類可以延長壽命,免於疾病的威脅。楊泮池說,癌症的治療發展已經可以運用精準醫學,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只是精準醫療再怎麼厲害,也是針對已經發病的患者做一疾病的改善,免於疾病的威脅,若能在最前期預防,不僅能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也能降低醫療支出。以肺癌為例,早期偵測到一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透過手術切除,存活率高達九成五,現在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醫療的進步下,九成的患者可以治療,過去被認為無法救治的疾病,現在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相信癌症變成慢性病甚至能達到早期發掘是可以預期的未來。預測疾病,醫學界正在發展基因檢測,楊泮池說,過去的基因檢測需要取得患者的組織,但是有些疾病組織不適合切片,一旦切片恐會使病情惡化,現在已發展透過血液即可追蹤腫瘤掉到血液中的DNA,台灣也與日本發展液態活體檢測,同樣透過血液能偵測到腫瘤的發生,未來發展指日可待。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說,基因檢測改變了未來健康型態,加上AI、機器人等發展,也會幫助台灣醫療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