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身材
共找到
645
筆 文章
-
-
2020-11-13 養生.聰明飲食
白飯、吐司、麵條,哪個膳食纖維多?營養師:這些主食,比你想像中營養!
編按:「膳食纖維」能促進排便,是因為它有「保水」的特性,能使糞便變軟、增加排便量。部分膳食纖維經腸道細菌分解,能提升大腸運作力的能源,因此多攝取膳食纖維就能改善腸道環境。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常見蔬果纖維含量,並懂得如何挑選高纖蔬果。由於有很多朋友詢問主食纖維含量相關問題,所以今天Stella就來教大家主食類食物該怎麼挑才能有效增加纖維攝取。6個方法,輕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對大部分來說,每日熱量需求在1500~2200大卡間,若依「每日飲食指南」的均衡營養原則分配,「全榖雜糧類」(以下將簡稱為主食類)的攝取量為2.5~3.5碗,也就是10~14份主食類。由於一般人所接觸的主食類食物主要是白米飯,或由白麵粉加工製成的麵條、土司、麵包、饅頭及餅乾、零食等精製加工食物。而從糙米加工成白米,及小麥加工成白麵粉的過程中纖維約損失了82~84%,因此若我們只吃上述這些主食類食物的話,恐無法獲得太多的纖維。以國人最常吃的白米飯為例,梗米每百公克平均含0.7公克纖維,因為80公克米就可煮成一碗飯,故一碗白米飯約含0.56公克纖維。若一天吃2.5~3.5碗白飯共可獲得1.4~1.96公克纖維,這個量僅占25公克纖維的5.6~7.8%。所以若想從主食類獲得更多的纖維,我們有必要對主食類食物的纖維含量有通盤的了解。為了讓大家能快速上手這些知識,Stella依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所提供的食物資料,為大家歸納出6個能有效增加纖維攝取的實用技巧:第一招:在米上做變化~改用纖維含量較高的米或加入其他雜糧!這一招是最常被提及的方法,不過這個方法僅適合三餐能自己準備的人。如果食物是你自己準備的話,你可以選用纖維含量較高(圖一)的糙米來取代白米,若嫌棄糙米口感不好,也可改用胚芽米、發芽米或五穀米。透過部分或全部份取代白米,直接就可提升米飯的纖維含量。除此外你也可以自行在白米中加入紅藜、小米等其他穀物,或加入地瓜、芋頭、皇帝豆等雜糧,這不僅能增添米飯風味還能提升白飯的纖維含量。圖一第二招:變換主食~改吃纖維含量較高的麵食!去殼小麥屬於高纖食物,每百公克含11.3公克纖維,遠高於糙米的4公克纖維,故即便白麵粉是精製過的食物,其加工過程流失了82~84%纖維,但每百公克麵粉仍有1.8~2公克纖維,高於白米的0.7公克纖維。這也是為什麼以麵粉加工製成的麵食纖維含量會高於白飯的緣故。當然,若使用的是纖維含量更高的雜糧麵粉、全麥麵粉或摻雜蕎麥粉所製成的麵條或麵食,所獲得的纖維還會更多。那麼相較於米飯,麵條纖維到底有多高呢?一碗白飯=4份主食,同樣4份主食的話,麵條的重量為80公克(註/乾麵條20公克=1份主食)。從下圖中(圖二)可查到乾麵條每百公克含1.9公克纖維,所以80公克的乾麵條可提供1.52公克纖維,相當於白飯的2倍多。如果你吃的是烏龍麵這種熟麵條,因為麵條吸附了大量的水,所以熟麵條60公克=1份主食,4份主食的話就是240公克。查圖可得知烏龍麵每百公克含1.1公克纖維,故240公克烏龍麵可提供2.6公克纖維。簡單地說,同樣1碗飯(4份主食),選擇麵條所獲得的纖維為白飯的2~3倍或更高。對於那些無法自己準備食物的人,只要直接將”吃飯”換成”吃麵”就可提升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量。麵食中蕎麥麵、意麵、雞蛋麵、麵線及金門黃麵等麵體纖維含量較高,挑選這類麵條可獲得更多的纖維;雞絲麵、油麵、拉麵、刀削麵和鍋燒麵纖維含量較低,想獲得較多纖維者最好少吃這幾種麵。圖二第三招:偶爾吃點吐司、麵包或饅頭也不錯!吐司、饅頭或麵包和麵條一樣都是用麵粉所製成,所以纖維含量同樣比白飯高。從下圖可看到一般白麵粉所做成的吐司、餐包或漢堡麵包每百公克有2~3公克纖維,若是使用全麥或添加全穀、堅果等成份所製成的成品纖維含量則還會更高。饅頭、吐司、餐包30公克為一份主食,所以4份主食為120公克重,可獲得2.4~3.6公克的纖維;漢堡麵包25公克為一份主食,攝取4份主食可獲得3公克纖維,所以早餐或兩餐間的輕食若以吐司或麵包為主食的話,即可輕鬆增加纖維的攝取。不過要特別提醒的是吐司、饅頭、麵包類這類主食主要是直接單吃,這意味著只吃到澱粉、缺乏肉類和蔬果而會有營養不均的問題;另外因為飽食感差,所以很容易不小心吃過量。因此建議若要吃這類食物的話,最好搭配蔬菜、肉類或水果一起吃,以提升該餐的營養及飽食感。例如吐司、饅頭或餐包可夾肉片、起司、蛋或生菜等一起吃。最後還要叮嚀的是吃麵包類時要避免挑選包餡的麵包(如紅豆、奶酥麵包等),或酥皮的麵包以免吃入過多油、糖和熱量。第四招:跟著流行,以麥片做早餐或輕食餐!麥類(包括小麥、燕麥、大麥等)因為一般僅經過去殼等簡單處理,所以保留相當多的纖維,即便壓製成麥片每百公克所含纖維仍超過糙米(圖三)…..這意味著改以麥片當早餐就可輕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此外,因為胚芽也屬於高纖的食物,所以我們也可在牛奶或麥片中加入小麥胚芽來增加口感和纖維。同樣要提醒的是麥片20公克=1份主食,所以吃的時候要留意麥片的用量。另外,由於麥片本身沒味道,很多人在吃麥片時習慣以牛奶或豆漿做基底,或加入堅果、芝麻、榖粉等來增添風味、加入蜂蜜來調味….這些麥片以外的食材都含有熱量,需要做體重管理者若選擇以麥片當早餐的話,務必要留意總熱量的攝取。圖三第五招:看到豆類千萬不要錯過!主食類食物中也有許多豆科食物,例如最常見的紅豆、綠豆或近年來很夯的鷹嘴豆。豆類食物因為屬於原型食物,故保留了相當豐富的營養,包括今天的主角~纖維。圖四中有常見、屬於主食類的豆類食物,它們或常見於甜湯、甜點,或和其他食材料理成為一道菜,或加入米飯中一起煮。如果你是三餐外食者,在外面看到這些豆類食物時記得千萬不要錯過喔。當然,如果你的食物是自己準備的話,不妨把這些豆類食物納入你的每日飲食中來有效增加每日纖維的攝取。圖四 第六招:多吃這些美味、好吃的根莖類及雜糧類主食!除上述食物外,我們平日還會遇到很多保留原型的主食類食物(上圖四),如地瓜、芋頭、玉米,或栗子、菱角、蓮子等季節性食材,這些食物也是補充纖維的良好食物來源。它們有些蒸熟了直接吃就很好吃,例如地瓜、南瓜、栗子、菱角等;有些常用於料理中,如玉米粒、豌豆、蓮藕等;另外還有很多食材也常用來製作甜品、甜湯。最重要的是這些食物不僅廣泛出現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且有很多是外食也很容易取得的,如烤地瓜、煮玉米、菱角和栗子等,因此可說是一個非常方便、簡單的補充纖維好方法!根莖類:地瓜、芋頭、 馬鈴薯;山藥、荸薺~這些根莖類食物中,地瓜、芋頭纖維比較高,每百公克纖維都介於2.2~3.3公克間;其次為山藥、荸薺,介於2.1~2.3公克;馬鈴薯最低,每百公克含1.2~1.3公克纖維。雜糧類:玉米;豌豆仁、皇帝豆;南瓜~這些雜糧類中纖維最高的是豆科的豌豆仁(7.5~8公克)及皇帝豆(5.1公克);其次為玉米,每百公克可食部分含3.5~4.9公克纖維,常吃的玉米中黃玉米纖維高於白玉米;最後為南瓜(2.2~3.3公克)。季節性食物:蓮子、蓮藕、菱角和栗子~這幾個季節性食物中,屬於種子類的蓮子和栗子纖維最高,其次是蓮藕,再來則是菱角。總結來說,雖然人們最常見的主食,如米飯、麵條或馬鈴薯纖維含量普遍不高,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無法從主食類食物中獲得纖維。即便是外食者,我們仍可透過簡單的技巧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例如偶爾換吃麵食,或改以麥片、吐司或饅頭等當早餐。另外,超商中就可輕鬆買到烤地瓜、烤馬鈴薯、煮玉米;適當季節時街頭出現的糖炒栗子、蒸熟的菱角也是很好的選擇。此外,還有各種以紅豆、綠豆、蓮子、地瓜、芋頭等榖物雜糧製成的點心。所以只要花點心思、選對纖維含量較高的主食,要達到每日25~35公克的纖維建議攝取量並非難事![補充資料]1.有關食物份量,例如多少公克=1份主食請參考衛福部國健署的「食物代換表」獲得更多詳細的資料。2.對食物纖維等營養成分資料有興趣者可搜尋「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連車位都搶輸,卻搶到了DM上的限量咖啡機...一次百貨周年慶,我學會最重要的一件事
-
2020-11-12 科別.骨科.復健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你是否也立下要好好健身,塑造與明星一般的美好身材,但在努力付諸行動前,小心別自己亂練,造成受傷可是得不償失。對此,快來看看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ACFAS,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提供幾項小技巧,讓你健身時避免腳部受傷。 漸進式訓練隨著訓練慢慢增加你的體力和鍛鍊時間,不要突然就進入高強度訓練,避免身體使用過度,造成壓力性骨折、或肌腱拉傷和扭傷,鍛煉前後伸展肌肉也有助於防止這類型的傷害。骨科醫師Brandi M. Johnson建議,若不慎扭傷,應及時就醫治療,否則恐造成慣性扭傷或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會演變長期持續的腳踝疼痛。 穿對鞋襪運動時,應穿著適合的運動鞋和運動襪。Johnson醫師指出,無法支撐足弓並為腳後跟提供緩衝的鞋子,會引起腳跟疼痛(足底筋膜炎)。若鞋子太小,也可能造成腳部神經瘤或神經組織增生,可能需要注射療法、藥物或物理治療。穿著棉襪或運動襪也可預防腳部起水泡,避免後續嚴重感染等問題。 動作技巧確實不適當的運動技巧可能造成腳部和腳踝的肌腱或韌帶受傷,Johnson醫師表示,姿勢不正確或健身器材使用不當,會導致腳部和腳踝的穩定性下降,造成關節扭傷和肌肉拉傷。 避免細菌感染汗水淋漓的鞋子、公共浴室、運動器材、游泳池都是黴菌、病毒和細菌的溫床,包含具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Johnson醫師提醒,最好不要在公共場所赤腳走路,穿著拖鞋會比較恰當,若皮膚有傷口,最好包紮起來,以免病菌侵入傷口。Johnson醫師說,只要運動時有任何不適或受傷,都可以請求醫師協助,以免病情惡化。 參考資料:Keep Your Feet Safe at the Gym in the New Year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買鞋還得看時間! 日夜差異大,注意這幾點才合腳 夾腳拖、高跟鞋、運動鞋...你的鞋子合腳嗎? 穿不對很傷腳!足病醫生傳授4穿鞋指南
-
2020-11-09 新聞.健康知識+
多吃水果就健康?吃飽想睡很正常?營養師破解你的「健康」迷思
明明已經減少吃澱粉、多攝取水果,怎麼體重計上的數字還是掉不下去?明明半夜 2、3 點才睡,卻還是早上 6、7 點就自然醒,你覺得這真的是「睡飽」了嗎?VidaOrange 生活報橘這次特地專訪目前擔任《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的趙函穎營養師,請她帶我們一起來破解幾個診所患者常見的「營養迷思」,避免讓自己為健康所做的努力因為長期以來「錯誤的觀念」而白費心力!迷思一:水果是原型食物(Whole food),所以怎麼吃、怎麼健康?很多家庭都喜歡在飯後切一大盤當季的水果上桌,或是不少人為了瘦身就不吃飯、只吃水果,但是水果其實有大量果糖,而果糖也是單醣類的一種,會堆積在肝臟裡變成三酸甘油脂,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肚子、脂肪肝!趙營養師也舉一個曾經在門診遇到的學生為例:那個學生為了減肥一天吃 10 顆芭樂,結果一週後反而胖了 3 公斤,因此,營養師建議一天吃 1 到 2 份的水果就好了,「一份是 15 公克的糖,所以芭樂一顆這麼大,1 顆就 30 公克的糖,10 顆就 300 公克,等於是手搖杯全糖的 2 倍!」 千萬不要輕忽水果的糖分。迷思二:「飲食」跟「睡眠」沒關係、固定早起的「生理時鐘」就代表睡飽了?「我的生理時鐘就是這樣,早上六點就會醒的。」真的是這樣嗎?趙營養師表示:「這不代表你的身體是不想睡的!很可能只是因為壓力、身上掛了很多責任造成的,有不少來看診的人做完飲食調整,都來跟我說:『我好久沒有睡得這麼舒服了!』。」對於那些「你叫我再睡,我也沒辦法!早上要起來幫小孩做早餐,然後晚上又要忙家事跟工作,怎麼能睡得安穩」的求診患者,趙營養師建議補充「鈣」跟「鎂」,並推薦可以從小魚乾、黑芝麻跟堅果、綠葉蔬菜中獲取。也有不少人以為就算半夜 2 點才睡,早上 6、7 點照樣自動醒來,就算想再睡也睡不著是「初老」的症狀。但就如同趙營養師所説, 要去察覺自己的身體是真的不累,還是大腦叫你不要累,並且學著去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或許有時候只是因為你太累、太壓抑而感覺不到身體想睡覺的聲音。迷思三:中午一定要睡個午覺才好?或許是孩時養成的習慣,也可能是因為每次吃完午餐後總是睡意上身,我們會覺得中午就應該要小睡一覺,但趙營養師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因為你中午吃的東西,讓你血糖升太高了!當你吃完一個便當之後覺得好飽、好想睡,你覺得這是正常的嗎?」「真正吃完東西,你不應該覺得很累!」 這是趙營養師希望我們現代人要去反思的問題。她也提到,如果你開始「減醣」,你會發現每天第一個改善就是「精神」,因為不再有這麼多的精緻澱粉,讓你的血糖一直衝上去,又因為要消化這個血糖讓你想睡覺,「吃再多 B 群、喝再多咖啡提神都沒用!」。不過,趙營養師也特別提醒,如果不是因為吃了太多食物,而是身體真的感到疲倦,就要適時休息。看完以上 3 個迷思的專業破解,有沒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畢竟,健康可是一輩子的事情,每一個還在為身材苦惱、為生活操忙的你請務必學會好好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趙函穎營養師簡介】現任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專長為女性營養專科、減肥瘦身專科、孕期營養、兒童成長、癌症調理、個人專屬身心平衡營養菜單設計。趙函穎營養師部落格IG:@hanyingchaoFB: 趙函穎營養師的美麗方程式※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破解營養迷思】專訪趙函穎營養師:多吃水果就健康?吃飽想睡很正常?自動早起代表睡飽了?
-
2020-11-04 養生.家庭婚姻
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
郭子乾在家裡靜得像「石頭」,兒子行動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靠的完全就是星座教養法!相剋的親子星座用對了方法,也能相處得像麻吉!專訪郭子乾時,是果陀劇場《步步驚笑》記者會後的下午,他安靜地坐在攝影棚一隅,與電視上那個有氣勢、超搞笑的模仿形象,相差甚多。一走近,遞上名片,他看到《媽媽寶寶》四個字,眼睛一亮,馬上大喊:「19年前,我和老婆魏玉蓮曾帶著剛出生的獨子郭德君,一起拍過《媽媽寶寶》雜誌的封面!」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奇妙的緣分!時隔19年,嬰兒時期就上過雜誌封面的兒子,跟爸爸一樣選擇走了表演的路,難道是刻意培養嗎?外號「星座大師」並曾出版《哥說的不是星座,是人際關係》的郭子乾表示,星座教養法是他和兒子相處的決勝關鍵!雙魚座的他,鏡頭前是「人來瘋」,一回家就石化變安靜,而兒子跟他一樣,在家個性十分內斂,「在家裡兩人可能躺在沙發上兩小時,同樣的位置,叫也叫不動」,如何和兒子進行溝通?郭子乾說:「完全尊重獅子座兒子!」但會偷偷請善於溝通的處女座老婆來套他話,即使親子很少交談,也能攻克兒子的心。在郭子乾眼中,獅子座的郭德君,屬於乖巧的貓科動物,不算是霸氣、個性衝動的獅族,即使如此,「獅子座的小朋友,要多鼓勵、多讚美,不能在他面前挑缺點,因為他要面子!」抓住獅子座不服輸的個性就對了!孩子受到肯定後,就算能力不足也會努力去做,不但可激發他的潛能,親子關係也會變好。舉例來說,他知道郭德君很喜歡表演,但他原本沒這麼擅長唱歌跳舞,於是便拐個彎告訴兒子:「在演藝圈縱使滿身才華,都不見得能進得來,這得看運氣,身上可能要有很多武器(附加條件)才行,如:跳舞、唱歌等,身材也要保持一下。」於是他就聽進去了,常常去練舞,現在身段變得很柔軟,也將原本單薄瘦弱的體格練得充滿肌肉和線條。處女座老婆善溝通.套兒子話一流只要善用星座教養法,跟孩子的溝通不必親自來也能暢行無阻。郭子乾了解老婆是善解人意又會溝通的處女座,獅子座兒子在家不多話,如何知道他在學校都做一些什麼事?這時候處女座媽媽就派上用場啦!媽媽一句:「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兒子就會娓娓道來,她又問:「怎麼會這樣?」獅子座便不知不覺地侃侃而談,兩個人常常像好朋友般聊開。雖然郭子乾較少跟兒子講話,但會從老婆這邊大概了解他在校的狀況,對兒子瞭若指掌。兒子到註冊當天才決定好要讀的學校父子間會出現衝突嗎?郭子乾認為,遇到衝突時就要用星座教養來解決!「獅子座想做的事別去影響他,除非你能說服他不要做,說服則要有實際的例子,讓他去做判斷。」例如,郭德君遇到升學問題時,常常會想跟著同學的腳步走,升高中那年他同時考上華岡藝校和華興中學,他一股腦兒想跟著同學去念華興。然而,小學老師曾告訴郭子乾,兒子很有表演天分,「建議他將來能讀藝術學校。」郭子乾一直尊重兒子,也希望他按著興趣走,這時與兒子討論並提醒,「你想跟同學去的學校,不見得是你理想中的學校。你真的想去嗎?還是只是因為同學想去那個學校,就一窩蜂跟著去?」郭子乾與老婆為兒子分析優劣,讓他自行判斷,告訴他:「不管你堅決要去哪個學校,我們都不會影響你。」他笑說,「獅子座最愛做決定了,就不要去強詞奪理要我們來幫他做決定。」華岡和華興都在陽明山,報到日期也是同一天,見兒子遲遲無法決定,夫妻倆最後早上10點半先載他到華興,讓他感受一下校園氛圍,如果兒子決定要讀這間學校,就直接註冊。沒想到,到了11點半,郭德君跟爸爸說:「載我上山吧!」於是便帶著他到華岡報到,因為他最後還是遵從內心的聲音:「我想學表演!」郭子乾說:「我們是完全尊重獅子座,」即使孩子只是初中的年紀,「讓他照著興趣去讀書,以後就不會有怨言。」現在郭子乾時不時會問兒子:「你讀這科系有沒有後悔?」郭德君回答:「不會啊,很舒服、很快樂!」而今,他已經上大學,繼續就讀文化中國戲劇系,往表演的路上前進。內心反抗的星座小孩.爸媽念再多都白搭郭子乾的演藝之路亮眼,問起他是否擔任兒子的表演導師?他居然回答:「我沒有太管他,讓他照他的興趣去做!」只有兒子在學校表演遇到瓶頸時,會回家問爸爸,他再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但不會一開始就教兒子如何表演。面對獅子座兒子如此,其他難搞的親子星座組合,會給爸媽們哪些建議?郭子乾表示,魔羯座、天蠍座、巨蟹座、金牛座這四個星座,都是屬於個性比較保守,在家裡又不多話的小孩,如果爸媽是外向的火象星座,如:射手座、獅子座等,會希望孩子照他的意思做,平常不念孩子兩句是不行的,但面對這四個星座小孩要小心,他們表面不會頂嘴,卻會在內心抵抗。以牡羊爸媽對魔羯小孩為例,當爸媽要這樣,孩子說「我不要」,爸媽就會火:「你為什麼不要這樣,照這樣做!」最後,摩羯座孩子只能默默承受。郭子乾強調,這種做法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真正去了解摩羯座孩子,他自己會務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在他自己想要的方向,根本不用爸媽操心。還有,天秤座爸媽對天蠍座孩子也是一絕。吳宗憲兩個女兒都是天蠍座,他常跟女兒說:「你怎麼這麼笨啦、要怎樣啦!」郭子乾常對他勸說:「你女兒是自律的星座,會要求自己做好每件事,你不必擔心。」但天秤座爸媽會就他看到的場景,見一次念一次,孩子久了當然就翻白眼:「講過了好不好,拜託。」天蠍座不必人念,會根據自己邏輯把事情做好。星座個性不合造成的親子衝突不少,常常是爸媽氣到跳腳,小孩根本也不甩,最後親子形同陌路,一直抱怨父母小時候管教太嚴,其實真正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好好溝通。※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先尊重兒子再套他話!這些星座內心反抗,爸媽不要念!
-
2020-11-04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熱量攝取足夠,卻越吃精神越渙散?營養師:關鍵是這3大營養素要均衡攝取
關心體重或健康的人或多或少曾透過體脂計、網路公式、表格查詢等方法,估算過自己每天可攝取多少熱量﹝即俗稱的新陳代謝﹞。大體上,一般成年女性和銀髮族一天可攝取的熱量約在1600大卡左右,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每天只要從飲食中攝取到這麼多熱量就好了呢?答案是「否」! 熱量吃夠,不代表吃得營養! 我們從食物中可獲得兩類物質:熱量及營養素。熱量就是俗稱的卡路里,它是提供我們全身40兆細胞運轉的能源;營養素則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它們是細胞能汰舊換新、維持機能運轉,及讓細胞間彼此能更好地協調的物質。 若以汽車來打比喻,熱量好比汽油,讓汽車可以跑得動;營養素則好比引擎機油、煞車油、變速箱油、引擎冷卻水、電瓶水等能讓車子能跑得更順暢、更快,讓汽車的各種機能得以完全發揮、甚至高效運轉的東西。 所以,攝取身體所需的足夠熱量,只代表能維持你的體重。﹝攝取量=消耗量→體重維持﹞。至於你的體能和精力狀態;大腦思緒、反應力以及各種生理機能是否順暢;身體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則取決於你從食物中所獲得的營養是否足夠供應身體的需求。﹝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營養師Stella 怎麼吃,營養才均衡? 所以我們在攝取食物時,不只要關心它的熱量,更要重視其中所含的營養,俗話說We are what we eat﹝人如其食﹞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吃的食物好壞真的會影響你的體能、精力、情緒、生活品質與健康。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吃,才能確保自己能從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呢?答案是將你所要吃的熱量依照「均衡營養」的比例,分配到各類食物中,亦即每日從飲食中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水果類」、「蔬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這六大類食物。 至於要如何做呢?首先你要將熱量依照均衡營養的比例換算出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各需要吃多少。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三大營養素分配比例,醣類﹝碳水化合物﹞應該佔總熱量的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 所以要先把你所攝取的熱量依照上述比例來分配,以確保飲食營養的均衡。由於醣類、蛋白質每公克可提供4大卡熱量,脂肪可提供9大卡熱量,所以只要將你應該攝取的熱量乘以上述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佔比,再除以其每公克所能提供的熱量就可換算出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各該吃多少了。 以1600大卡為例,若採蛋白質15%、脂肪30%、醣類55%來分配的話,那麼三大營養素的量為: 蛋白質:(1600大卡×15%)/4=60公克 脂肪:(1600大卡×30%)/9=53公克 醣類:(1600大卡×55%)/4=220公克 依照上述方法,你可以計算出每天所需攝取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量,但想要營養均衡,你還需要廣泛攝取六大類食物。由於每一類的食物三大營養素含量各不相同,例如,主食類只含有醣類和蛋白質,每份主食含15公克醣類、2公克蛋白質、熱量為70大卡;肉類只含有蛋白質和脂肪,每份肉類含7公克蛋白質、5公克脂肪、熱量為75大卡,以此類推。 所以依照各類食物三大營養素含量的不同,我們可將上面計算出來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量分配到「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水果類」、「蔬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這六大類食物中﹝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營養師Stella 只要依照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份量去攝取各類食物,就可確保我們飲食的營養均衡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不管是台灣或世界各國政府都是透過「份量」概念來教導民眾飲食該怎麼吃、各種類的食物又該吃多少,例如「飲食金字塔」、「我的餐盤」等飲食指南。 責任編輯:張凱涵 核稿編輯:洪婉恬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不必節食!姿勢對了,99%的贅肉自動消失,2週就瘦13公斤
-
2020-11-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 臨床心理師引導走出陰霾
嘉義一名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發作,日前出現輕生的念頭,臨床心理師以同理心支持產婦調適情緒,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因擔心與婆婆觀念不同將影響孩子未來教養,先生夾在婆媳間左右為難,嘉義一名新手媽媽入住產後護理之家,竟為此哭泣、失眠,還起了輕生念頭。護理之家將她轉介給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尋求協助。臨床心理師陳可家說,這名新手產婦是得了產後憂鬱症,透過身心壓力評估,以同理心支持產婦的努力,幫助產婦認知調整適應新改變,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陳可家說,另一半對產婦的支持非常重要,先生主動對家務默契分擔,遇到婆媳之間的衝突時不當傳話筒,需要協調時請試著換句話說,這樣才能緩和當事人雙方的情緒。另外,坐月子期間的產婦心理是脆弱的;陳可家呼籲不要對產婦有太多的指導性語言,應多給一些支持,減少產後憂鬱。而產後情緒困擾的媽媽可以找人聊聊,主動訴說問題,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走出低潮。陳可家指出,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婦女產後由於雌性激素、黃體激素下降、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加上難以調適身材體態改變,以及有孩子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壓力等問題,在心理上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產後憂鬱症。約有80%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通常大約1至2週就能適應這個改變;而有15%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會持續超過2週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兒。陳可家建議,如果產婦仍然無法自我調適,一定要尋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接受身心科門診服務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
2020-10-31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從去年開始,生理期出現不規則,到現在已完全停止,也常常時不時就很容易感覺到燥熱,容易發汗,也有可能是沒有運動習慣,在半年內快速發胖了5公斤,腰圍也明顯變粗。」57歲的林太太日前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檢測後指數為93,代表心臟冠狀動脈已有輕度粥樣硬化斑塊阻塞現象;醫師提醒,若再不加以控制,改善生活型態,未來情況可能會隨之變得嚴重,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女性更年期不適症狀較男性明顯 生理變化會伴隨心理問題更年期是人生中的必經階段,不管男女都會面對到更年期,尤其是女性在經歷更年期不適症狀會較明顯。「盜汗、經期不規則、健忘、情緒起伏大、易感焦慮」這些都是對於更年期所發生的症狀描述,除生理變化外,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雖然大眾對於「更年期」一詞並不陌生,但卻因認知不夠,而產生許多誤會。 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3疾病風險急速上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國人女性因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死亡機率在停經年齡後風險加速提高,發生率亦高於男性。而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年報顯示,婦女更年期後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風險會以停經年齡後每5歲近乎一倍的速度上升,顯示三高疾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對更年期後女性有明顯的健康威脅。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資訊,女性在50歲以後,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80公分),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常伴有血液三酸甘油酯和血糖濃度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調適更年期對身心影響 需要時應就醫治療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錢政平提醒,中年以上的婦女,照顧家人之餘,應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並積極採取行動,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讓更年期後也能健康輕鬆享受樂活的人生。 延伸閱讀: 經期亂=快更年期? 別被誤導了!2指標才是關鍵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
2020-10-29 養生.家庭婚姻
「走出月子中心的第一天,我就已經死了」母親頭銜是種選擇,還是失去自我?
陸劇《三十而已》中藝人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家庭主婦)、全職媽媽「顧佳」一角,近期受到矚目,網友拋出「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議題,在微博引發廣大的討論。《三十而已》顧佳是新時代全職媽媽,把老公、孩子、自己打點得有條不紊顧佳,這個角色人如其名,不但顧家也稱職,她也顛覆以往大家對全職媽媽的想像,她強勢、有野心、有行動力,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裡那些嫁入豪門的有錢太太,或是因沒有選擇、被家庭逼著成為全職媽媽的女性。《三十而已》中顧佳與老公許幻山一起創立了煙花公司,孩子出生後,選擇了回家做全職媽媽,但是公司裡的大小事務她都要參與,出謀劃策。同時,她非常重視兒子許子言的學習習慣及生活規律的養成,甚至為了讓兒子上名校,她用盡方法巴結業委會會長王太太,讓兒子擠進了社區隔壁最好的幼兒園。雖然是一位全職媽媽,顧佳對老公的事業也盡心盡力,不停地給他爭取機會。許幻山的公司陷入危機時,核心員工接連離職,顧佳為了幫忙老公,用心接近于太太、為她處理傷口,並當她的心靈雞湯,順利拿下于太太家樂園煙花招標的單,助老公脫離危機。這樣的全職媽媽形象不同以往,顧佳每天健身、幫家人準備早餐,把老公、孩子和自己都打點得有條不紊,甚至可以這麼說,她所做的事已經含括職業媽媽、老公事業和家庭主婦了,這樣還不算是獨立女性嗎?全職媽媽、家庭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也許顧佳的形象與一般全職媽媽有些脫鉤,卻引起觀眾們對既有全職媽媽與家庭主婦印象有了新的思考,「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網友兩種聲音交替出現,一是認為沒有經濟收入,就談不上獨立;另一派網友則強調,只要成為全職媽媽是個人選擇,沒有失去自我,就算得上是獨立。不認為全職太太是獨立的微博網友認為,「全職太太算獨立女性的話,還有不獨立的女姓嗎?」「全職太太不算獨立人我以為已經是常識了。經濟尚且不能自立,獨立從何而來?」「能有選擇的才是獨立的。你選擇做全職太太,你之後還有能力選擇做職業女性麼?」留言角度雖然偏頗,倒也真實反應某些社會階層的聲音。然而贊成全職太太是獨立女性的討論,卻帶來更多的層次和高度。網友說,「看每個人怎麼定義這個「獨立」,就大多數而言能養活自己就算獨立!」「有經濟來源就是獨立的,在家上班的工作大有人在。」若從經濟獨立這個觀點來論,許多全職媽媽也會在家工作。而且說真的,若是普遍薪資兩、三萬,選擇在家帶孩子,省下奶粉、托育費用,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全職媽媽帶孩子、做家務不就是經濟獨立嗎?難道這些工作不是勞動嗎?不應該是有報酬的嗎?」飾演女主角顧佳的藝人童瑤,在微博上貼文,「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算!」她引用網友情系先生的一段話,「全職太太不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在家擔任保母、廚師、清潔工等20種職業角色,甚至不比職業女性輕鬆,那這些全職太太就不算獨立女性嗎?」顧佳:出月子中心的第一天,顧佳就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這就是當媽的修行。不過,話雖這麼說,很現實的一點是,當別人問起,妳現在在做什麼的時候,誰能有勇氣大聲地告訴別人:「我的工作是全職媽媽!」常常回答的聲量,都是底氣不足、支支吾吾,或是趕快轉換話題。劇中顧佳的一段話,血淋淋地道出這個殘忍的狀態,「當了媽以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出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她說,這就是當媽的修行。所以最後顧佳還是想擁有事業,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她得知太太圈的李太太要出讓自家的茶廠,做了市調研究後,決定找李太太接手茶廠生意,當晚還開心到睡不著覺。當媽媽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犧牲。但媽媽就是這樣啊,從聽到孩子第一聲哭泣開始,就注定為了愛放棄自我。最後用顧佳的一句話,勉勵所有辛苦的媽媽:「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還好我從不缺面對的勇氣。」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為孩子加油!※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三十而已》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引爆微博熱議!母親頭銜是種選擇,還是失去自我?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34歲胖男停紅燈秒睡 延求醫致腎功能受損
一名34歲男性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班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上班,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以為年紀輕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工作不致中斷。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林崇智說,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這名男子為宅男,工作單純,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週瘦4公斤,關鍵竟在「戒麵粉」!不好消化、讓腸壁變鬆...腸胃科醫師:為何麵粉讓你脹氣又肥胖
有甲狀腺問題的患者,必須禁食麵粉五十歲後半的洪女士為了減肥而前來求診。五十歲正是開始會關注健康的年紀,洪女士也不例外,她平時只吃有機農產品,也很認真騎腳踏車、照顧健康。「我生孩子之前還很苗條,但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就開始變胖,現在不管做什麼都瘦不下來。」洪女士的臉上滿是委屈。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沒變瘦的她,可能是聽說幫助腸道解毒就有機會瘦下來,所以才來求診。雖然一方面是想要找回昔日的窈窕身材,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變胖之後身體很沉重,移動時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想減肥。「肥胖」是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症狀,因為隨時都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我們只做了簡單的檢查,就發現洪女士的狀況已經不再只是亞健康,而是幾乎要生病了。血壓和血糖已經逼近生病的水準,高血脂症也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甲狀腺。甲狀腺是掌管各種代謝的能量工廠,會配合身體的狀況,控制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量,並將甲狀腺荷爾蒙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但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卻很低。「甲狀腺功能低下」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低下之外,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甲狀腺組織是敵人,進而對甲狀腺展開攻擊。甲狀腺亢進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使人暴瘦;甲狀腺低下則會導致代謝所需的荷爾蒙不足,進而使人變胖。洪女士就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變瘦。和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腸道也有很大的關係。洪女士的腸道健康並不好,雖然沒有很愛吃肉,但卻很愛外食。在家雖然會使用有機農產品料理,但因為喜歡外食,所以會跟三五好友一起造訪名店。尤其喜歡麵粉,更經常吃義大利麵、刀削麵等麵食。麵粉不好消化,會為腸道帶來負擔,所以腸道不好的人要少吃麵粉,但洪女士卻一直在吃麵,腸道狀況自然不好。原本她就經常脹氣,吃了麵條之後,脹氣會更嚴重,顯然麵粉不適合洪女士。根據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麵粉中的麩質會使小腸的腸壁變鬆,讓毒素更容易進到體內。「甲狀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吃藥嗎?我母親也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真是讓人擔心。」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也讓洪女士非常擔心。雖然甲狀腺荷爾蒙的數值偏低,但也無須立刻投藥,所以我建議她先進行腸道修復計畫,視結果再決定下一步。 我叮嚀她在進行計畫的過程中,必須完全不吃麵粉,因為麵粉對腸道狀況不佳者,或是深受甲狀腺問題所苦的人來說無益。這是因為構成麵粉麩質成分的穀膠蛋白,其結構跟甲狀腺非常相似,所以當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進行攻擊時,無辜的甲狀腺就會遭受波及,這可能會使甲狀腺被破壞,症狀更加惡化,所以一定要戒掉麵粉。腸道修復計畫進行三週後的結果讓人非常滿意,血壓和血糖都下降了,中性脂肪的數值也降低不少,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跟三週前相比提升許多,體重也少了四公斤。五十多歲要瘦身其實不太容易,但藉由腸道修復計畫清潔腸道,並提供適當的營養,幫助腸道恢復機能之後,原本很難減的體重終於出現變化。親眼確認這些改變的洪女士,開始更認真執行腸道修復計畫。可能是因為體重開始減少後,改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光是兩個月她就瘦了十公斤。雖然瘦得很快,但因為有持續補足充分的營養,所以慢性疲勞消失了,身體也變得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數值恢復正常,這讓她非常開心。當初她擔心母親可能要一輩子吃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所以看到自己有這樣的結果,讓她更開心。每個人的甲狀腺大小都不同,有些人的甲狀腺大小天生就很剛好,但也有些人的甲狀腺略異常,尺寸會比標準稍微大一些,這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洪女士的情況來看,她就診時的甲狀腺正漸漸變大。人變胖之後,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荷爾蒙,所以甲狀腺的負擔會比正常體重時更大,這種甲狀腺負荷過大的時間一拉長,甲狀腺就會持續變大。經過檢查,變大的甲狀腺在為期三個月的腸道修復計畫結束之後,恢復到正常的大小。而洪女士也藉此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想維持甲狀腺健康,腸道就必須要強壯。Omega-3 ──幫助血液循環,讓細胞膜更堅固Omega-3 可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腦細胞再生,使腦細胞更強健以提升專注力。此外,Omega-3 在修復受損腸道、維持腸道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如果希望受損或是脆弱的腸道恢復健康,就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人體是透過血液循環將營養供應給細胞,所以血液循環必須要好,這也是Omega-3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Omega-3 可清除血管中的雜質,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從結果來看,可讓腸道獲得更充分的營養供給。Omega-3 在維持細胞膜健康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細胞膜就像保護細胞的包裝紙,無論細胞多健康,如果缺少等同保護裝置的細胞膜,隨時都可能遭受攻擊,無聲無息消失,而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Omega-3。健康的細胞膜會選擇性地讓人體所需的營養通過,並阻擋毒素等不良物質。此外,細胞用剩的多餘營養或老廢物質也會透過細胞膜排出。如果希望細胞膜能正常運作,細胞膜就必須要柔軟,這代表必須要有足夠的Omega-3,才能幫助細胞膜維持柔軟。不僅如此,Omega-3 也有出色的消炎效果。Omega-3 脂肪酸之一的EPA,具有類似類固醇的強力消炎作用,此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mega-3對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顯著的效果。Omega-3 也能抑制導致瘜肉、癌症的有害物質。已有研究證實,Omega-3 確實能夠降低瘜肉或大腸癌的發病率。英國里茲大學的馬克‧ 赫爾(Mark Hull)博士,將五十五位曾經接受切除大腸瘜肉手術的患者分為兩組,並讓他們連續六個月服用Omega-3。很多人即使切除瘜肉,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長出來,但攝取Omega-3 的組別所長出的瘜肉數量,卻比沒攝取Omega-3 的組別少了約10%,瘜肉的大小平均也小了12.5%。美國國立環境保健科學研究所金尚美博士的研究也指出,Omega-3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率。金尚美博士以1,509位白人(其中716人為大腸癌患者)和369位黑人(其中213人為大腸癌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含Omega-3食物攝取量與大腸癌關聯性的問卷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含Omega-3 食品攝取量在前20%的人,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比攝取量屬於最後20%的人低了39%。如上所述,Omega-3 是恢復、維持腸道健康的必要營養,但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所以必須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來補充。鮭魚、鯡魚、青花魚、沙丁魚等青背魚中含有許多Omega-3,此外像是亞麻籽油、大豆油、菠菜、核桃、奇異果中也含有豐富的Omega-3。書籍介紹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專業腸胃醫師的「3步驟排毒法」,7天有感,3週見效,找回你的腸道免疫力!作者:李松珠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03/04作者簡介李松珠小時候讀了史懷哲的故事後,便立志成為醫師,之後便一直懷抱著這個夢想考進醫學院。就讀醫學院時非常認真,甚至每年都遠赴海外當志工,實習醫師時期也曾前往北韓開城工業園區擔任醫療志工。成為內科住院醫師之後仍不放棄前往海外,是一位相當關注人道醫療的醫師。在與任職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先生相遇後,雖夢想一起到海外擔任志工,但實際上因為女兒的出生而分身乏術,最終只能和生產後便甩不掉的贅肉共同生活。就在感覺忘記夢想,只能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某天卻因為腸道修復計畫而減重成功,並重新找回健康。以此為契機,開始研究功能醫學、食物療法、體質醫學、應用肌動學等。目前經營內科醫院,透過功能醫學診治受不明原因所苦的「亞健康」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照護等服務,致力於幫助大眾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0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很難?把這二個公式記熟並實踐就對了!
這個公式就是:「排出身體的重量大於進入身體的重量」也就是一直維持「排出大於進入體內」這樣的狀況,就能把體重控制下來了。簡單來說:提升排出身體的重量降低進入身體的重量是減重的兩大重點,也是減重成功的關鍵。1、提升排出身體的重量:身體會將不需留在體內的代謝物排泄出去,像是每日都應該要有的排汗、排尿、排便,還有包含每月的經期(經血排出)、偶爾冒痘痘、嘔吐等等。透過這些「排出」可以減少體內的重量,這也是為何許多減重產品往往會讓人腹瀉或小便變多的原因。這方法雖能在短期獲得快速下降體重的成效,但只是將體內水份排出而非分解「真正該瘦」的脂肪,所以大許個人不是很推薦。運動能促進心肺循環、消耗身體儲存的能量,長期持續能分解體脂肪,然後被分解的脂肪再跟代謝物一起排出不管有氧、無氧運動,只要你肯動,都行!2、降低進入身體的重量:調整飲食模式,先喝湯、再吃蔬果和蛋白質、最後醣類,能減少過多熱量的攝取。 大許4321原則的睡前4小時不吃東西,也能減少因為睡前來不及消耗掉的熱量轉換成脂肪儲存的機會。醫藥介入的話,就是透過醫師處方來穩定血糖、飽足感的提升、抑制食慾和阻斷營養吸收⋯來降低過多物質(重量)進入體內,自然就減少脂肪形成的機會。 看了上面的公式是不是覺得減重很簡單啊?但知道歸知道,朋友總是熱情邀約、嘴手心就是對身體特別誠實、對抗美食的意志薄弱到無法掌控。沒關係,我教你的不是如何對抗天性,而是教你一種在生活品質與健康自信取得平衡的協調人生。窈窕身材和減重並非一日可成,有了正確的信念和原則,掌握好上面的減重公式,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文章來源:許淳彰中醫師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dr.dashlife/?modal=admin_todo_tour 延伸閱讀: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168間歇性斷食3種人別輕易嘗試! 完整減重攻略一次公開  
-
2020-10-16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瘋整形是亂象嗎 名攝影師郭英聲:比例和氣質同等重要
滿街網紅的今日,彷彿只要大秀豐滿身材就能受關注,這種「奶大就是正義」的新興審美觀,讓許多女孩「事業線」用擠的都怕不夠,甚至找醫師升級以求脫穎而出。這些看在知名攝影藝術家郭英聲的眼裡,都不算壞事,他認為,女人要凸顯個人特色及內化氣質,至於身材則是「比例」最重要,即使後天加工,也需要依個人比例而精準客製,不是盲目追求愈大愈美。 郭英聲以攝影角度解析,早年東方女生會因為長得不夠高,曲線不夠凸出而遺憾,但近年飲食西化,身高已不是問題,好看的臉蛋也很多。歐美女生因為穿禮服的機會多,身形骨架較寬,需要豐滿的胸部駕馭服裝。然而東方人身形窄,衣著文化也不盡相同,一味追求大反而失去美感。理想的乳房應該是弧度自然又兼具飽滿感的水滴狀,連乳頭位置都翹的剛剛好,才有黃金比例的美感,有完美乳房襯托身形,穿或不穿都是美麗。 現在有不少追求完美的女性,利用人工的方式升級完美雙乳,無論是使用記憶果凍打造飽滿雙峰,或以美人魚水滴呈現自然豐滿的美波線條。郭英聲認為,每個人身型條件不同,若能找出自己的最佳黃金比、內化個人氣質,再搭配合適的穿搭,就能成就自信與美麗。 已70歲的藝術家郭英聲,25歲就到法國唸電影,同時也進入歐洲時尚圈當攝影師,結識非常多國際名模;在台灣,他也是林懷民創立雲門舞團的第一代攝影師,為創團第一次演出的舞者拍下美麗的身影,至今他與林懷民仍是摯友。 郭英聲在歐洲拍模特兒,在台灣也拍明星、名模,從資深美女林青霞,到近代的林志玲、孫正華,這兩大名模第一次上時尚雜誌都由他掌鏡,而他最喜歡拍的則是喑啞名模王曉書,不須語言,只要郭英聲的鏡頭,王曉書的肢體動作、眼神,就能完美詮釋自己的靈魂,「她很有氣質,就像超模Kate Moss,從眼神就能讀到很多故事」。 說到郭英聲身邊的女人,不能不提兩位前妻欣陸投控董事長殷琪及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這些女人不只美,還都非常有個性。難怪他會哈哈大笑,「我從不羨慕荒木經惟(日本當代藝術家、情色攝影師),他拍的模特兒身材也不好,也不漂亮…」 目前郭英聲擔任JAMEI CHEN品牌藝術總監,與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合作多年。看盡古今中外的美女,他有感而發,「現在的女孩對身體解放很多,是很好的事,但都透過修圖軟體把自己修得跟別人一樣,我看每個人都差不多,沒有個人特色。」透過化妝和整形強化自己的外在已是趨勢,但如何讓美感更符合自己的身形和氣質,則是品味的選擇。 郭英聲談及很多人都覺得法國女人為何從年輕到老人都很美,他舉例,「1959年新浪潮電影《廣島之戀》女主角艾曼紐•麗娃,到了80歲了我也覺得好美好有味道。」 郭英聲最後也強調,美的養成包含文化內涵,像是法國女人都有閱讀、美學的修養,從小就生活在美學文化裡,自然而然的內化,因此,任何年齡的女性想要保有魅力,除了美好身形更需要保持想像力及好奇心。
-
2020-10-16 名人.陳光超
陳光超/自虐治療「甜蜜點」
「我想開刀。」一位綁著馬尾的女孩,Mia,坐到我面前,怯生生地告訴我。「蛤?開刀?」我很驚訝。面前這位女生,戴著大大鏡框的眼鏡,不敢直視而看著地上的眼睛,有著漂亮的弧線。長長直直的眉毛,一直到尾端,才像柳葉般的微微下垂。MIT口罩後面,有那遮不住挺直的鼻樑。心裡猜想著,這女孩應該是個美女吧!「妳哪裡不舒服?」「哪位醫師要妳找我開刀?」「我,.....」「我沒有不舒服。」她還是很害羞。「沒有不舒服?」我聲調開始高起來,怎麼來個找碴的。「然後要開刀?」「不是啦,不是啦。」怕我生氣,她有點急了。「我會打呼。」「打呼?」「年輕女生很少啦,你又不胖,身材勻稱,不太會啦。」我語氣不僅緩和下來,而且變得溫和,順便誇了一下她,免得嚇著這位美眉。「妳在睡覺,怎麼知道妳在打呼?」「請妳不要一再打開門,裡面有人在看病。」「請尊重隱私,號碼到了再進來。」我聽到門診護理師在管控門禁。抬頭一看,有位太太一直想要側身擠進來。看她穿著得體,雖然想要擠進來,臉上卻沒有一股凶相,仍然帶著淺淺又有點歉意的微笑,顯然她不是想要插隊的大媽。「什麼事情?」我問她。「在裡面的是我女兒,我可以進來嗎?」「當然可以呀,請進。」原來如此。「就是她說我會打呼。」Mia 指著她媽媽說。「是呀,陳醫師。」媽媽收起高雅的微笑,眼睛瞪得很大,表情誇張起來。「那鼾聲好大好大,她房門關起來,我在客廳都還聽得見。」「媽,妳..」Mia拉了一下媽媽的衣服,示意她講小聲一點,頭變得更低了,顯然Mia對她的打呼,很不自在。可是她的媽媽沒理會,繼續大聲地說。「請你一定要幫幫忙,Mia 為了她自己會打呼,都不敢交男朋友了。」「我都快被她急死了!」「是這樣子的嗎?」我轉頭對Mia說。她可憐地點點頭。「萬一男生知道我會打呼,我一定會被他們笑死。」打呼的機轉,其實滿複雜的。但我們手術能夠處理的,主要就是軟顎及懸雍垂的部份。假如舌根寬又大,懸雍垂又粗又厚,軟顎向後倒,都會讓手術結果不理想。「請把口罩拿下來,」我準備檢查一下Mia 的軟顎及懸雍垂。「我要先確定手術對妳有沒有效果。」Mia 動手準備拿下她的口罩,突然我有點小緊張。拿下口罩,她還是我想像中的美女嗎?她的眼睛,完美搭配著挺直的鼻樑。一旦脫下口罩,會不會露出的是ㄧ張不協調的嘴呢?Mia 把口罩往下拉到下巴,終於可以看到她的廬山真面目。雖然不是櫻桃小嘴,但豐腴的紅唇,跟眼鼻搭配的十分巧妙,真是好看!「來」「把嘴巴張開。」我不動聲色地說,好像心裡完全沒有發生過漣漪!「媽媽,妳看。」我調整了一下我的頭燈,讓光線照進Mia的嘴裡。「她的懸雍垂及軟顎,都是下垂的,這確實會造成打呼。」「不過還好的是,除了扁桃腺稍大之外,Mia的組織都不是太厚,手術的效果應該不錯的。」現代針對打呼的手術,大多使用熱刀,如雷射,電漿,射頻...等,減少術中出血。不管用什麼方式,儀器廠家都是宣稱,各家的產品均能有效減少術後的疼痛。發表的研究論文也宣稱,用這些儀器的術後疼痛是tolerable (可忍受的)。可是實際上他們越是宣稱tolerable,越是intolerable (忍受不了的)。手術後,只要到了用餐時間,病患都會開始恐懼起來。因為每吞ㄧ口,就會經歷一次錐心之痛。連口水都不敢吞,猛往外吐口水。因此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嘗試著去減輕術後的吞嚥疼痛。比如使用類固醇,或強力止痛藥等- - - 可是病人痛的吞不下去,不行!注射長效麻藥- - - 在很痛的傷口上,左右再各戳一針,不行!使用喉嚨噴劑- - - 效果短暫,一下子整瓶「喝」完,不行!插鼻胃管,直接灌食- - - 插鼻胃管的痛,比直接狠下心,硬吞口水還更痛,不行!「媽媽,Mia 手術很順利。」我跟Mia的媽媽說。「妳去買些小冰塊讓她含著,會比較不痛。」「若是吃不下東西,可以含一點冰淇淋,補充一些熱量。」因為低溫也有止痛的效果!「冰淇淋!」聽到冰淇淋三個字,Mia 喉嚨劇痛眉頭緊蹙的表情,突然亮了起來。「好耶,我要吃冰淇淋!」......「怎麼啦?冰淇淋不好吃嗎?」結束一天的手術後,訪視Mia時,發現她很不開心。「還是吞不下去,太痛了啦!」Mia 大力的抱怨。「而且冰淇淋含在嘴巴內,會覺得滑滑黏黏的,感覺好噁心。」Mia 快崩潰了!我心裡想,我嘴裡有一個小小潰瘍時,就覺得很痛,不好吃東西了,何況是打呼手術後那麼大一個傷口。「Mia,我若是有口腔潰瘍時,我都在潰瘍傷口上塗一層口內膏,就會好很多,不會那麼痛。」「妳到治療室來,我幫妳塗口內膏,試試看會不會好一點。」Mia的嘴裡,有條橫亙左右的M型縫合傷口,乍看之下,好像有4條蜈蚣,兇狠的佔據Mia 的整個軟顎,難怪這麼痛。「妳吞吞看。」我用口內膏將這幾隻「蜈蚣」全部覆蓋住,叫Mia吞個口水,試試看止痛效果好不好。「我不敢!」她怕痛,拒絕了。「乖,試一下,陳醫師很忙的,他沒時間在這裡耗。」她媽媽鼓勵她。Mia緊閉雙眼,兩側眉頭皺到連成一條,嘴巴緊閉至看不到雙唇,兩側臉頰往上提升到下眼瞼,整個臉部五官聚攏的比小籠包還緊。深呼一口氣後,抱著「痛死」的決心,提起肩膀,把口水「壓入」喉嚨。「咦!真的不痛了耶!」Mia的小籠包臉,突然放鬆開朗起來。「真的假的!」她媽媽不可置信地說。「嗯,真的不痛了。」立刻又再吞一次口水後,她很確定的回答。「這藥只能維持兩個小時。」我說。「趁現在吞嚥不會痛,妳現在趕快去吃飯。」......「怎麼樣?昨天晚餐吃的高興嗎?」早上去看她。「昨天晚餐很快就全吃光了!」Mia媽媽搶著回答。「一點都不痛。」「但是我早餐沒辦法吃,現在好痛喔。」她那小籠包表情又出現了。「好好好!」我轉頭吩咐我的住院醫師。「英政,你幫她塗一下口內膏。」「讓她-享-受-完早餐後,再到門診讓我看傷口。」我信心滿滿的特別強調「享受」兩字。門口傳來推著點滴架的聲音,穿著病服,頭髮有點散亂的Mia,垂頭喪氣地走進來。「怎麼啦?不是剛吃完早餐?」「無法吃啦,太痛了。」「剛剛英政不是幫你塗口內膏?」「有啊,但是沒有你塗的有效。」「跟沒塗藥時一樣的痛,根本沒法吃。」「不會吧?有塗藥多少會比較不痛啊。」我不太相信。「一點都沒效。」她嘟著嘴回答。「真的一點都沒效。」「嘴巴張開,」我示意她坐上診療椅「講 啊- -」我把頭燈對準她的嘴巴。「復原的不錯,傷口沒有比較腫喔!」我發現她的軟顎塗滿了口內膏,應該跟昨晚的情形差不多,吞嚥應該沒問題。只有一點點的傷口沒塗滿,我就順手把那個暴露的傷口用口內膏補滿。「耶耶!不痛了。」她滿臉驚喜。「跟昨晚一樣,吞不會痛了!」「我馬上去吃早飯。」頭也不回,推著點滴架,「喀喀喀」地跑回病房,去享用她那已經涼了的早餐。「英政,中飯前,你再幫Mia塗口內膏。」「她很嬌貴,太怕痛了。」我跟住院醫師說,而且特別交代。「要塗滿喔!」門診忙得不可開交,電話卻又響起。「Mia一直喊痛,中飯沒法吞。」「口內膏沒什麼效。」英政的電話剛掛斷,Mia的媽媽已經衝到門診求救。「媽媽,我得看完門診才有時間去病房,不然你現在把她帶下來。」我檢查她的嘴巴,因為已經下午三時點了,英政中午幫她塗的口內膏已經脫落了大半。我重新幫她塗滿。「又不痛了!」「這奇怪,只有你塗的才不會痛!」Mia又再次展開了笑臉!哈哈!Mia一定是把我當做小鮮肉,心理作用大過實際的痛覺了吧!心裡雖然這樣暗想,我還是想找出個原因。下班時,我特地繞到病房檢查室。「英政,你再幫Mia塗一次口內膏。」我站在英政的後面,又仔細又好奇的觀察,想要知道為什麼Mia 一直抱怨英政塗藥沒有效。英政戴上頭燈,將圓圓的白色光柱,射入Mia的口中。再次看見那四隻看似蜈蚣的縫線,佔據在軟顎上。英政左手拿著口腔棉枝,輕輕地把傷口上黏黏的口水搽掉。右手拿著細細的耳用棉枝,將口內膏仔細地塗在傷口上,直至完全覆蓋傷口為止。「好了。」英政回頭跟我說。「Mia,妳吞一下口水。」她媽媽迫不及待的說。「唉喲,好痛。」Mia痛的連小籠包臉又出現了。「奇怪!」我說。「Mia 妳再把嘴巴張開我看看。」我仔細地察看傷口四週,英政塗的不錯,只有右邊10點鐘方向有一點點沒有覆蓋好。「吞真的很痛嗎?」我問。Mia抿着下垂的嘴角,用力點點頭。「不會吧?塗口內膏多少有止痛的效果。況且口內膏已經覆蓋了整個傷口,應該不太痛才對!」我不明白。「真的好痛,跟沒塗口內膏時一樣的痛。」Mia 抗議著。「妳是說,有塗藥跟沒塗藥是一樣的痛?」輪我皺眉頭了。她瞪大眼睛,委屈地向我點點頭。「只有你塗了才不痛。」她竟然向我撒嬌。「好吧!那我幫妳塗。」我跟英政借了他的頭燈。「嘴巴張開。」明明軟顎上,蓋著滿滿厚厚的口內膏,我沒地方下手。可是又答應Mia幫她塗,只好裝模作樣,沾了一滴口內膏,將10點鐘方向那一點點沒有覆蓋完全的地方,補塗了上去。「好罷..,」我不抱希望地說。「 妳再吞一次口水。」Mia 因為害怕,又把表情緊繃起來,用最皺的小籠包臉,深吸一口氣,硬把口水吞了下去。「耶!」小籠包臉突然雨過天青的展開。「一點都不痛了耶。」她像小女孩般的跑了。「我就說嘛,你塗才有效。」「我去吃點東西。」留下搞不清楚狀況的英政,她媽跟我三人在治療室裡。「怎麼可能這樣?真是心理作用。」她媽媽說。「是呀,你只是補了一點點。」英政說。「不到整個面積的百分之一。」「對呀!我只是做個樣子,隨意塗了一點。」話一出口,心裡就後悔了。我怎麼會在Mia媽媽面前,洩漏了我只是裝模作樣,不是真心幫Mia塗藥的秘密。晚飯後都在想這件怪事。按照我自己口腔潰瘍的經驗,我自己塗口內膏,塗多少,疼痛就會成比例的少多少。怎麼Mia的傷口,幾乎99%蓋滿了口內膏,卻仍然喊痛?為什麼我只是補塗了那1%,她就完全不痛?整夜腦袋裡都是問號!我突然想起來,早上Mia沒法吃早餐, 推著點滴架來我門診,那時我發現Mia傷口沒有塗到藥的地方,好像也是10點鐘位置。所以結論是,傷口一定要塗好塗滿口內膏,尤其是要注意10點位置要塗滿。我發短訊給英政,告訴他隔天早上要這樣塗藥。但是就這麼一個事兒,擱在心裡,腦筋轉個不停。冥冥之中,老是要推翻我晚餐後所做的結論,要我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半夜裡,突然靈光一閃!若是我不塗那99%,只塗那1%,那會怎麼樣?難道那麼大的傷口本身不會痛,只有傷口10點鐘的位置會痛?越想越好奇,天剛亮就衝到醫院,把Mia叫醒,拉著她到治療室。「陳醫師,你這麼早就來上班啊!」她媽媽被我吵醒,也睡眼惺忪地跟著我們出來。「還親自幫我女兒換藥啊。」看來她很感動。其實我是要拉她女兒做試驗。「Mia,張開嘴巴。」「我還沒刷牙漱口呀。」她怕讓我聞到不該聞的味道。「沒關係,一下下就好。」我堅持。我擠了一滴口內膏,輕輕地塗在10點位置。「試試看吞ㄧ下。」我充滿期待的說。「還有一點痛啊!」Mia嘴巴說痛,可是並沒有出現小籠包臉表情。「怎麼痛法呢?」我說。「看妳表情還好啊。」「就左邊還會有些痛。」「有多痛?」我問。「如果不痛是0分,最痛是10分的話,現在是幾分的痛?」「大概還有2分。」她說。「那好多了嘛!我看看。」我請她再張開嘴巴。再擠一小滴口內膏。「10點鐘位置是你的右邊,現在你說左邊會痛,那我就在2點鐘位置,幫妳塗一滴。」我邊說邊塗。「妳現在再試試。」「耶!都不痛了。」雨過天青的笑臉又出現了。這時我心裡笑的比Mia 還燦爛!「真神奇!那麼複雜縫合的傷口,只要在10點位置點一滴,就可以減少8成的痛。比止痛針,吃藥有效多了!」我一邊發短訊給英政,告訴他這個發現,一邊讚嘆著跟她媽媽說。由於這個無心的發現,讓打呼的病人,手術後吞嚥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因為只要塗一滴,所以病人或家屬容易操作。病人在每次吃飯前,自己照著鏡子張嘴塗藥,就可以愉快的用餐。就像打高爾夫球,若打在「甜蜜點」上,球就會飛很遠。因此我就命名這個10點位置為「甜蜜點」。雖然現在我是以人工耳蝸手術研究,經常在國際場合演講,但打呼手術「甜蜜點」的演說,才是我登上國際講座的真正初體驗喔!在此要特別感謝,長庚李學禹理事長在當年的邀請。「怎麼樣?手術後吃的下嗎?」我問面前的這個大男生。「可以可以,沒問題!吃飯都沒問題!」這位頭髮長長的男生,一直都是笑臉迎人,露出白白的牙齒,很陽光。「那要不要再拿一條口內膏回去?」我心裡滿是得意。這甜蜜點的發現,實在造福很多人,一定包括眼前的這個大男生!「不用。」「不用。」他連忙回答,雙手還搖個不停。「我都沒有用。」「蛤!」我又吃驚,又失望,而且開始生氣,音調高了八度,「都沒有用?...」! 他 - 他- 竟然敢把我這麼好的發明,晾在一旁。「醫師,我看到你在這方面的文章及研究。」他把臉整個往我這邊靠,刻意放低音量,怕被人聽到,「我有一個新的想法,想讓你做研究,寫成論文。」「哦,新想法?」「你說。」我沒好氣的說。「你那個甜蜜點可以登上外國雜誌,我這個方法更簡單。」他說。「我就是發現這個方法,才可以不用口內膏,就可以無痛吞嚥。」「真的?」我的好奇心又來了。「你快說,快說呀!」「你用什麼藥?」我站了起來,坐不住了。「可口可樂。」他秘密的說。「可口可樂???」我有沒有聽錯?又嗆又辣的可樂?「對,用可口可樂。」他很得意的說,因為這是他的發明。「你可以大力推薦給病人用。」「而且不用浪費棉枝,也不用管傷口上的口水!」的確,他説對了,傷口上若口水沒擦乾,口內膏很難塗上去。「手術後,喝一大口可口可樂,仰起頭,囉囉囉漱口,用力吞下去,就可以了。」他邊說邊表演,意氣飛揚。「可樂很刺激,碰到傷口會很痛很痛耶。」我馬上就拒絕他這個餿主意。「誰受的了?」「就是沒有任何食物比吞可樂還痛的,」他仍然振振有辭,極力推銷他的方法。「所以拿可樂漱口再吞下去,在那種痛徹心扉的痛都經歷過後,吃任何東西都不算什麼痛了!」現在我們是不是該開始「如何自虐」的研究!
-
2020-10-11 養生.抗老養生
張淑芬要美也要健康 凍齡3訣揭祕
採訪當天,張淑芬在畫室和工作人員討論不久後將在台南及首爾舉行的畫展細節,還有幾場公益演講邀約,同時間也準備著要拍照、接受採訪,事情像是打地鼠遊戲中一直竄出來的地鼠,一個接著一個。真是忙碌啊!張淑芬穿著黃色針織衫、搭配藍色牛仔長褲、踩著高跟涼鞋在滿室繽紛璀璨的繪畫中輕盈穿梭移動,自成一幅美麗風景。讚美她的身材穠纖合度、皮膚好,她便大方分享自己的保養祕訣。祕訣1:規律作息、節制飲食張淑芬的生活規律,笑稱自己的每日行程「很boring(無趣)」。每天6點多起床,在佛堂打坐,若無公益行程或應酬,用完早餐後就前往位在大直的畫室,一待7、8個小時。傍晚回家,當張忠謀比較早下班,天氣好時,兩人傍晚就會在附近散步,吹吹風、曬太陽。晚上各自閱讀喜歡的書,10:30準時關燈就寢。飲食部分,她沒有嚴格戒律,但也不允許自己過度放縱。多數時間,張淑芬和張忠謀共用晚餐,簡單的水煮蛋、青菜、半碗麥片(有時也會吃飯),有時候會加一些水果。張淑芬不愛甜食,但偶爾會想吃冰棒,問她吃什麼冰棒?她說她喜歡吃義美的黑糖珍珠、小美的紅豆冰棒,還有一款台灣買不到的日本冰棒。祕訣2:做好保濕張淑芬喜歡自己漂漂亮亮、容光煥發,為了維持好膚質,她勤於敷臉保濕,也常去做臉部及身體肌膚的保養,「做臉、做身體都會,但是拉皮不會啦!」問她堅持不做醫美是為何故?她笑得像個女孩般:「Morris(張忠謀)一定不許的。」祕訣3:刻意運動「我不喜歡運動,我只是為了健康做運動。」張淑芬坦承自己約3年前為了健康和身材才開始運動。但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要達到效果,一周安排了四堂課,包括:一對一重訓、一堂楊定一的結構調整課程,一堂深層放鬆筋骨的課程,還有一堂TRX。3年下來,不僅容光煥發、身材也變好了,穿回了多年前穿不下的衣服。【2020-10-10/聯合報/E2版/橘世代周報】
-
2020-10-10 養生.健康瘦身
女神李聖經半年激瘦10公斤!4秘訣曝光,從不絕食開始
每每想要下定決心的減肥,就會遇見生日、節慶,讓人擋也擋不住的誘惑。看見別人的效果顯著,就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減肥界的魯蛇,無論目標多明確,卻怎麼也到達不了。其實只要找對方式,不需要節食,就能輕鬆地甩開身上的油脂,看減肥大神「李聖經」怎樣瘦出完美比例大腿。曾飾演「舉重妖精金福珠」的李聖經,劇中為了要讓舉重的形象更到位,不惜犧牲自己的纖纖長腿,為了電視劇增肥近4公斤,而在其它劇中也時常保持大家既定的圓潤身材印象,雙頰飽滿。在這半年內的李聖經已經足足瘦下了10公斤,成果令人讚嘆,到底如何像李聖經一樣,無須忌口,就能輕鬆甩開肥肉的秘訣,謹遵守以下四大原則。秘訣1:不絕食李聖經與一般人減肥觀念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把自己吃飽,減肥菜單中沒特定一定要做什麼。由於李聖經本身是食量較大的女生,要自己忌口比登天還難,還有一個觀念是,一但忌口後,食量有可能報復性的增加,導致自己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以下是李聖經的整日餐食概念早餐: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蛋、豆腐等,如要增加飽足感,建議搭配著酪梨、新鮮沙拉,不僅補充了維生素跟滿滿的蛋白質,還補充了一整天的元氣。午餐:攝取的蛋白質來自於肉類,李聖經最喜愛的是乾煎牛排,也是她的午餐排行第一名,除了有足夠的飽足感之外,也減少了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這樣一來就避開了肥胖的可能性。晚餐:依舊保持著清淡無澱粉的飲食原則,水煮沙拉、雞胸肉都是李聖經的晚餐首選。偶爾嘴饞時,會食用奶酪或是無糖的麥片當作臨時,這樣一來不只可以安然地給自己一個好眠也解了嘴饞的問題。秘訣2:細嚼慢嚥對於李聖經來說,不停抑制進食的念頭,可能會造成報復性的飲食,所以細嚼慢嚥是她的小秘訣,細嚼慢嚥可以令大腦提早釋放飽足感,每一口食物都在嘴中至少咀嚼20下,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問題,還可以讓腸道消化有一個良好的緩衝時間。秘訣3:拒絕食用過度加工的食物罐頭、泡麵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加工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還有著反式脂肪,因此選擇食物的原型,也是她減肥的最大原則之一。秘訣4:維持運動習慣想要有完美、緊實的曲線,必要的不單單是減肥就可以擁有的,保持身材線條,就必須「運動」,李聖經每周約2至3次的重量訓練,還有針對各部位肌群,有不同的訓練安排,運動不只能減肥,還能維持完美緊緻曲線。
-
2020-10-08 養生.運動天地
要增肌減脂還是延緩衰退?30、40、50歲男性健身,重點大不同!
● 20歲調整呼吸,沉澱靜下心● 30歲以增肌減脂為目標,有氧與無氧運動同時著手● 40歲每周維持三次運動習慣,朝向多面向運動● 50歲維持運動習慣外,得開始注重呼吸男性健身風氣漸盛,有人認為健身目的只要控制體重或練出肌肉線條,等同達到健身目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表示,各年齡層男性身心狀態都不同,應以十年為一階段思考,20歲、30歲、40歲,健身的重點應該都不同。20歲:沉澱自我靜下心賴庭筠表示,20歲的男性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比較容易衝動行事,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靜下心思考的時刻,此時運動應著重呼吸頻率,幫助沉澱自我。賴庭筠表示,20歲階段的男性,初期要調整呼吸,可以透過單一性的運動著手,像是臥推、仰臥起坐,選擇一種單一動作的運動,嘗試調整呼吸,每次吸氣、吐氣的頻率希望可達到一致,初期嘗試建議以3到5分鐘作為一組,依照自己的體力調整組數,後續再慢慢拉長每一組的時間。此舉能夠幫助穩定情緒,提升注意力,更有助於思考未來的發展。30歲:訓練身材不走樣30歲的男性多數要開始為工作打拚,也是邁入組織家庭的階段,工作、家庭會使該階段的男性更加忙碌,時間也顯得寶貴,同時也可能減少運動或健身的時間,使得體態會開始走樣,朝向肥胖等方向發展,連帶也可能增加疾病上身的風險。賴庭筠表示,30歲階段的男性,每周至少要維持一次的運動量,增肌減脂是該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建議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同時著手,讓自己的身材不要走樣,腰部、腹部、臀部的肌肉,應該在30歲左右開始建立,同時也幫助未來的肌力做準備。40歲:延緩衰退的速度步入40歲的男性身體開始進入到逐漸衰退的年紀,此階段的目標就是「延緩未來衰退的速度」,應該增加運動的頻率,每周至少維持三次運動的習慣,且應朝向多面向運動,如健身重訓同時也培養打網球的習慣。特別是該階段的男性,柔軟度、敏捷度都會大幅降低,柔軟度可以透過練習皮拉提斯、瑜伽、拉筋等放鬆運動維持,敏捷度則建議可以做快跑後立刻停止的變化運動訓練,又或是簡單的螃蟹走路,也能達到敏捷度訓練。50歲:更年期反璞歸真50歲以後男性,將面臨更年期,賴庭筠建議運動項目應該反璞歸真,除了維持40歲開始培養的運動習慣以外,也得開始注重呼吸,挺過男性更年期的不適感。
-
2020-10-05 科別.泌尿腎臟
愛蹺腳、半蹲如廁快改!小心這病害私密處漏尿、疼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身材姣好、體態曼妙,才31歲非常熱愛運動的女性業務,不論衝浪、慢跑、重訓全部都非常喜愛,然而很多人眼中的運動好手,確有難以啟齒的苦處,不但私密處容易漏尿與疼痛,經常也會「性趣全失」,相當困擾,曾自認尿道發炎到藥房買藥舒緩,但1年來仍然反覆發作,就醫才發現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論站與坐 上半身都會壓迫患骨盆底肌肉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人體不論站姿或坐姿,身體重量都會壓在骨盆底肌肉,就像1張肌肉交織的網子,由許多肌肉一起撐住上半身重量與姿勢,然而任何肌肉都有可能因過度使用,導致受傷疼痛,任何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都容易讓骨盆底肌肉發炎,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張雲筑說明,男性骨盆底肌肉比女性強壯,比較不容易受傷,反觀女性在不正確姿勢或施力下,就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個案可能因熱愛運動,卻忽略了放鬆身體與正確施力,當出現私密處疼痛時,自己認為是尿道感染,到藥房買藥想舒緩,沒想到症狀持續難改善,一度以為是結石引發疼痛。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確診困難 確診要學習放鬆肌肉張雲筑強調,直接確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比較難,要用排除方法,例如尿道或膀胱感染發炎等,確認很多疾病都排除後,最後才會想到肌肉筋膜炎。不論性別,有時都需要內診,女性在陰道找尋痛點,男性則由肛門確認,肌肉筋膜炎如果沒有即早治療,肌肉容易纖維化僵硬,也可能會缺氧導致沾黏,導致慢性疼痛。張雲筑解釋,確診肌肉筋膜炎首先要改變不當姿勢與施力,平時運動最好也暫停一下,配合熱敷和泡澡放鬆肌肉,也可以用舒展球幫助肌肉伸展,醫師也會開立藥物協助舒緩不適,如果比較嚴重,可能就需要使用物理治療介入。張雲筑補充,31歲個案在治療與改正後,困擾已經不再,重新開始自己最愛的多種運動。愛蹺腳與半蹲如廁 小心反覆發作苦了身體愛翹腳女性要注意,小心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找上門,張雲筑提到,若習慣以半蹲姿勢排尿、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曾有過生產撕裂傷等,也可能因骨盆底肌肉筋膜組織受損、發炎而失去彈性,導致功能異常與不適。張雲筑提醒,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也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當女性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尋找醫師檢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道反覆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一直想尿尿?又常漏尿?小心是間質性膀胱炎! 教你用2招加大膀胱容量
-
2020-10-04 新聞.長期照護
我要活到100歲/黃世傑帶您一起 探究高齡健康祕訣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我要活到一百歲。」71歲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不允許自己身上多一塊肥肉,每天定時量測體重,強迫自己記錄在日曆上,太太緊盯數字,計算出每月高低峰、平均值,為的就是兩人可以「健康到老」。看著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平均餘命83歲,其中卻有八年不健康,他相信力行均衡飲食、運動,就有機會讓不健康餘命往後延,再活久一點。長壽是一件好事,但不知不覺長壽似乎成為了家庭的負擔。黃世傑說,老化後,最怕面對失能失智,特別是失智的病程非常長,動輒十多年,失智患者後半段的人生則是伴隨失能度過,「我最怕自己得到失智症」,對家人來說真的太苦了。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腦中風、失智症、高齡衰弱、骨折、跌倒骨折」,這些原因都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體重管理趨吉避凶,但多數人都難以或是不願意去執行。失能五大危險因子1. 腦中風2. 失智症3. 高齡衰弱4. 骨折5. 關節疾病1.增加肌力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挺胸收小腹。黃世傑說,避免衰弱失能,肌肉很重要,民眾常認為多走路就能「增肌」,但走路僅能訓練下肢,上肢幾乎沒訓練到。平常自己會趁午休或看電視時間,手拿啞鈴或彈力帶訓練上肢;腹部肌群的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挺胸」。黃世傑說,挺胸很累,必須隨時縮小腹,縮小腹時就是邊走路邊訓練腹部肌群。常看見市民老化的樣態,多是駝背又沒有精神,駝背的民眾大多伴隨骨鬆,不慎跌倒恐增加嚴重骨折的風險,好的姿勢也能幫助培養好心情。2.管理體重搭捷運+走路上班,每天量體重、血壓。體重管理也是一門學問,黃世傑說,有一陣子血糖稍高,醫師建議少吃、控制飲食。他調整作息,每天搭乘第一班捷運到市政府,從捷運站走到辦公室,每天都準時6點22分抵達,看完報紙後量測血壓,一般性的公務在八點以前處理完。黃世傑每天一定會在固定時間量測體重,並記錄在日曆上,太太蒐集到數據後會協助統計,每個月體重的高峰、低峰,自己也會回想當天為什麼體重會增加,調整飲食方式。他笑說,這部分是受太太影響,太太對自己的要求更高,絕不吃零食,身材至今維持跟她年輕時的狀態一樣,家裡有個高標準在,自己也不能輸她。3.調整飲食外食也要控制食量,絕不「吃到撐」。飲食狀態也因為體重控制後,調整為早餐一盤青菜水果,搭配一杯咖啡,中午則是一份便當,晚上吃半碗五穀飯、一盤青菜、半條魚。黃世傑說,量雖然不多,但他蠻耐餓的,當出現飢餓感時,告訴自己正在燃燒脂肪,不要再吃了。他說,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都是「吃到撐」,這是不太好的飲食習慣,即使外食也必須控制飲食量。4.積極面對疾病戴助聽器像戴眼鏡,健檢紅字不能忽略。黃世傑說,避免失能還有一點很重要:即使有疾病,也要積極面對。他說自己年紀愈長後,聽力下降,現在必須要配戴助聽器改善重聽,但他觀察很多長輩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助聽器堅持不戴就是不戴,其實重聽就像是近視一樣,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不過他也笑說,重聽有時候確實會傷到自己的自尊心,太太在家裡會突然講話很大聲,讓他很受傷。他也提醒,家中若有重聽的長輩,應該先向他們揮揮手,面對面引起他們注意後再說話,這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他也呼籲民眾,隨著年紀漸長,應該定期做健康檢查,紅字就是警訊,千萬要記得造成失能的五大危險因子,得因應現在的健康狀況隨時調整,才有辦法健康活到老。
-
2020-09-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不能洗澡、洗頭,否則頭痛一輩子?中醫師教這樣用「吹風機」,放心洗!
把壞體質「砍掉重練」的關鍵時機女人體質要好,有三個重要時期必須把握,分別是「青春期」、「孕期」、「更年期」,其中又以孕期至關重要。懷孕生產時,身體經過氣血的大變動,反而比較容易「砍掉重練」,所以此時正是調養孕前諸多身體毛病的好時機。許多媽媽產後沒有好好休息調理,過了幾個月,才發現一些孕前的毛病,如過敏、頭痛等現象,在產後反而更嚴重了,甚至會出現一些以前沒發生過的病痛,也容易有代謝慢、體重回不來、體力差、容易累等問題。而這時候想要再補救,因為臟腑虧虛較嚴重,需要花上比較長的時間調理。月子坐得好,不但可以恢復體力、調整心情,來面對照顧小寶寶這樣的全新挑戰,也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恢復孕前生殖功能。所以,好好把握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事。坐好月子,謹記簡單3 原則!♥ 原則1:月子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坐月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媽媽的身體和心理,恢復至懷孕前的狀態。因為每個人在孕期所經歷的變化並不相同,所以坐月子的時間也無法一致。不過整體來說,生殖系統要恢復到產前的狀況,大概需要6周到8周,尤以前4周為關鍵期,所以才會建議產後的媽媽,休息調養至少要4周的時間。身體復原較慢者,則必須看情況調整月子期到6至8周;剖腹產的媽媽,也要視傷口癒合情形決定月子長短。♥ 原則2:月子不節食,才能瘦下來有個患者在懷孕時就告訴我,她計畫在坐月子的時候開始節食、減量,這樣才能早一點把體重降下來,以便回到孕前的好身材。這個方法可以瘦嗎?可以的。但,很快就會胖回去。一旦復胖,就很難再瘦回來。♥ 原則3:月子節食,虛胖上身剛生產完的媽媽,肝、脾、腎、子宮的氣血都處在極度虧虛的狀態,又必須消耗能量分泌乳汁,此時如果節食,身體攝取的營養不足,就會處於「過勞」、「過虛」的情形,臟腑功能容易遲滯、停擺。一開始,因為熱量攝取減少,體重的確會下降,但由於臟腑功能遲緩怠慢,對水分、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差,加上代謝不足,身體會逐漸累積脂肪,導致虛胖。此外,節食也會造成乳汁分泌過少,使寶寶獲得的營養不夠,這也不是媽媽樂見的。正確的飲食法,是在月子期補得精、補得好,讓身體機能、代謝恢復正常,之後要瘦身,才能夠事半功倍!預防月內風!洗澡洗髮有訣竅用「吹風機」吹穴位,可避免頭痛。民間流傳著產後不能洗澡洗頭的習俗,我第一胎時,曾秉持著試驗的精神,嘗試不洗頭3天,結果第4天就因為頭髮油膩到睡不著,影響作息及哺乳。♥ 產後洗頭,頭痛一輩子?古時候由於生活環境不佳,水中細菌病毒多,產後如果傷口尚未癒合就沐浴洗澡,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此外,產後身體處於經脈空虛、骨節毛孔鬆散的狀態,如果洗完頭濕濕的沒有馬上吹乾,很容易使風邪入侵,產生「月內風」病症,出現頭痛、關節痠痛、免疫力降低、怕冷怕風⋯⋯等症狀。♥ 吹風機吹穴位,預防月內風其實,在現代,環境、水質、保暖設備都較齊全,洗完澡只要馬上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不必過於擔心會有「月內風」的情形。這邊也提供一個小撇步,較怕風的媽媽,在吹完頭髮後,可以順便用吹風機吹頭頸部的雙側「太陽」、「風池」、「風府」穴各30秒,再沿著頸部膀胱經左右各吹10次,可以預防風邪入侵,產生月內風症狀。♥ 洗個好澡,坐個好月子建議媽媽,在顧好傷口、保暖的前提下,「產後24小時」就可以淋浴,因為生產時出力會使身體流許多汗,此時沐浴可以讓媽媽的身體保持乾淨、心情放鬆,對於睡眠跟之後的哺乳都有正面的效果。♥ 不可泡澡,避免感染不管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身上都有傷口,在傷口癒合前,洗澡都必須採「淋浴」,不可以盆浴或泡澡,避免傷口感染。洗澡時,也要避免用水直接沖傷口,以免刺激傷口發炎或感染。剖腹產的媽媽則需在傷口貼上防水貼布再沐浴。♥ 冬天洗澡不用怕,驅寒中藥入浴效果好在冬天生產或是體質較寒、較怕冷的媽媽,可以搭配祛風寒、溫通經絡的中藥,如大風草、生薑、桂枝、防風、艾草、雞血藤等煮水入浴(仍是使用淋浴,並非泡澡哦),有溫通血路、驅風散寒的效果。書籍介紹書名:養胎瘦孕小Case!:讓中醫美女媽媽做妳的神隊友,從養胎開始,調養身體、孕期舒適、產後速瘦、寶寶好帶!作者:蔡仁妤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蔡仁妤中醫師現任杞子中醫診所副院長、兩個孩子的母親。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爾後同時考取了學士後中醫及西醫,內心一番掙扎之後,聽從了心的方向,選擇了中醫為人生志業。拿了數個書卷獎,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半年,成為當屆中醫師國考榜首。以獨特的診察及治療方式,幫助了許多父母成功得子,並期望能用一己之力,藉由中醫之法,療癒患者的身體及心靈。專精助孕、婦科、代謝減重、兒少體質調理、各式內科雜病。著有:《從零開始學溫敷》《排身體的寒:改善循環病、 冷氣病、痠痛病》粉絲專頁:蔡仁妤中醫師|解病雜貨店instagram: ren_yyuu延伸閱讀: 「媽媽今天不在家...」每天遲到被處罰也總是笑笑的孩子,沒遲到的那天為何哭了?
-
2020-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烤肉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避肥胖地雷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之時,總是免不了要大吃一餐,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非燒烤莫屬了。不過若是在這享受大餐之際沒有多加留意,往往一個不小心就面臨熱量、糖、納超標的窘境。為了中秋過節月圓人不圓,幾個小細節要多加留意,來看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烤肉怎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 大部分的人吃燒烤、烤肉時多會以肉類為主,也有部分民眾為了健康和身材會多加留意燒肉、蔬菜、澱粉的比例,不過對此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享受美食之際與其大費周章的思考比例,倒不如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 像是韓國烤肉最有名的吃法,就是用蔬菜把肉包起來,這樣的吃法不僅可以享受烤肉的美味,同時每一口也都吃得到蔬菜的纖維,美味兼顧健康,可說是個非常好的組合。若是為烤肉串較難以蔬菜包裹的話,則建議可以在肉與肉之間再穿插個蔬菜或水果,例如常見的青椒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簡鈺樺營養師也建議,像是筊白筍、絲瓜蛤蠣這些在烤肉盤上也相當常見的蔬菜類烤物,也可以做為先烤先吃的選擇,也有利增加飽足感,避免其它烤物吃太多。而玉米雖為植物,但其被歸類為澱粉類,因此在吃烤肉的時候也可以以玉米作為澱粉的主要攝取來源,以取代精緻澱粉的吐司。 若要更進一步的避開熱量地雷,簡鈺樺營養師則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挑選肉類的時候避開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到油花、油脂較多的部位。而肉眼較少看到油脂但熱量也是相當高的雞皮,在烤雞肉的時候可以先將其去除,單吃雞皮的話自然也盡量避免。另外像是貢丸、甜不辣、米血等也都是屬於高脂肪的烤物,民眾在吃的時候也要多加留意。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注意當次烤肉的食量,否則即便是每口都吃到蔬菜,量超過一樣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留意隱形的肥胖地雷:烤肉醬 想避開肥胖地雷的民眾,多會在食材上留意,但其實烤肉醬也是一個肥胖地雷,且也有鈉超標的疑慮。而鈉若攝取過多,不僅身體容易出現鈉鉀失衡的狀態對身體造成負擔,同時也會鎖住體內的水份容易出現水腫的問題。簡鈺樺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先將烤肉醬和水以1:0.5-1的比例稀釋,如此一來便有利減輕醬料對身體的負擔。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嘗試自行製作醬料,用薄鹽醬油、蒜末、五香粉、檸檬汁、洋蔥、白芝麻等材料視個人口味調配,對健康的負擔通常也會比一般市售的醬料還要來得低。 烤肉飲料以茶代酒,更有利避免熱量超標! 吃烤肉的時候飲料選擇也很重要,烤肉可說是一種纖維量不足、油脂熱量攝取高的飲食方式,因此除了留意前述所說的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等方式之外,也要注意飲料的挑選,免得烤肉守得好卻敗在飲料。簡鈺樺營養師就建議可以「以茶代酒」,以無糖綠茶取代啤酒、汽水等各種氣泡飲品、含糖飲品,而氣泡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在口感上不僅解膩,也更有助於避免熱量超標! <延伸閱讀> .月餅熱量直逼一份便當?營養師2招化解熱量危機 .中秋吃柚小心熱量陷阱 營養師:有吃藥的人也要注意時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29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攻略一次公開!3種人別輕易嘗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瘦身近年來有如全民運動,最近掀起一股「168間歇性斷食」風潮,指的是將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並且降低澱粉攝取量,其餘成分不忌口,另外的16小時不可進食,有人因此在短短1個月就減了4、5公斤。168間歇性斷食 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根據外電報導指出,女星珍妮佛.安妮斯頓就是厲行「168間歇性斷食」,在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少吃高熱量食物,藉此延長身體消耗體脂肪的時間,幫助脂肪代謝,維持完美身材。美國紐約註冊營養師佛列里區(Tanya B. Freirich)建議,想達到最佳效果,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開始進食,傍晚結束,比較符合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以珍妮佛.安妮斯頓為例,她每天9點起床,10點始吃早餐,選在瘦身效果最好的進食時間區段執行,在營養師指導下,選擇優質澱粉、蛋白質、深綠色蔬菜,以及好的脂肪,例如,酪梨、椰子油、鮭魚、魚油。另外,她在早上習慣喝1杯不加糖的黑咖啡,藉由攝取咖啡因來刺激腦部中樞神經系統,讓人集中注意力。也刺激腸胃到蠕動,達到通便效果,甚至加速脂肪分解。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不適合 恐影響藥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168間歇性斷食和生酮飲食原理有點類似,都是控制熱量,以達到減重目的,且有降血壓的效果,在動物實驗裡發現還有助抗老化、提升免疫力。但盡管如此,黃國晉還是不建議透過168間歇性斷食法來控制體重,因為減肥是一輩子的事,必須長長久久,而這類間歇性斷食法很難持續下去。另外,糖尿病人、高血壓患者、腎臟病患者更不適合,因為慢性病患者必須規律用藥,如果3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等於必須在8小時內服用全部藥物,可能影響藥效,或引發低血壓、低血糖。瘦身應細水長流 日常習慣養成最重要至於一般健康民眾,黃國晉建議,在嘗試新型斷食法之前,應該先接受醫師、營養師的評估,此外,最好先嘗試1個月,看看是否可以忍受或配合生活習慣,要是1個月只能減1公斤,說明效益不大。想要瘦下來,應選擇細水長流方式,例如3餐維持7分飽、定時定量用餐、均衡飲食、細嚼慢嚥、睡前2、3小時內不要吃東西,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168斷食法很夯! 其實減肥前先改掉6個錯誤觀念,才會瘦得比較快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瘦不下來,是因為你沒對症減肥!氣滯、水滯、濕熱...專家教你找出自己是哪種肥胖體質
分析四種肥胖體質,對症減重才有效!●氣滯型壓力過大、用吃發洩,全身肉肉的水腫體質。因為壓力的關係,使得「氣」凝滯,心浮氣躁或是情緒低落時,會靠吃來解決的類型。目前只差一步就會變成胖子,開始減重的話體重會掉得比較快。 特徵□心焦氣躁,情緒起伏大。□臉紅通通的,但是手腳卻很冰冷。□上廁所的頻率每天相差極大。□月經周期容易不正常,胸部及下腹部在生理期前會感覺脹脹的。 胸脅苦滿肋骨下方線條脹脹的,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首要之務,就是消除壓力!情緒浮躁時,不妨深呼吸,或是利用香氛換個心情。一天的行程不要塞得太滿,並提醒自己早點就寢。飲食方面,建議吃些柑橘類等帶酸味的食物,或是辛香料調味的蔬菜。 ●瘀血型血液濃稠,內臟脂肪大量囤積,隱藏著肥胖危機。看起來不像實際那麼重,靠穿著可以修飾的類型。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婦科疾病。體重減輕速度慢,需要花一段時間才瘦得下來。 特徵□出現肌膚黯沈、斑點和黑眼圈。□肩膀嚴重痠痛,有時還會併發頭痛及暈眩。□腹部、下半身、手腳及腰部冰冷。□生理痛很嚴重,經血中會出現血塊。 小腹急結小腹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工作」,建議要常健走或做熱瑜珈,可以的話,在早、晚泡二次全身浴;衣著上要注意,避免身體受寒。少吃些影響血流的油膩食物或甜食,以及使血液循環變差的咖啡,多喝常溫開水及溫開水。 ●水滯型沒吃什麼竟然也會變胖!?下半身肥胖的水腫體質。下半身水腫特別嚴重,常感覺身體沉重,屬於「喝水也會胖」的類型。一開始改善水腫之後,體重就會往下掉,不過接下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善體質。 特徵□體態看起來豐滿。□有手腳容易水腫的問題。□容易疲勞且體力差,時常感冒。□腸胃弱,時不時拉肚子。□口會渴,卻不會想喝水。 胃內停水用手指敲打胃部周圍時,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改善對策為了怕水腫而減少攝取水分,會出現反效果。改善水腫的話,要增加體內的「熱」,強化排水機能,做些會流汗的健走或是肌力訓練,效果最好,也十分推薦這類型的人去三溫暖或岩盤浴。建議攝取能溫熱身體的湯品、可促進代謝的生薑、小黃瓜及豆類。 ●濕熱型吃太多、喝太多,無法控制食慾,一再復胖的結實體質。食欲旺盛,又愛吃大分量食物,使得腸胃過勞、腸道環境一團亂。身體容易積熱,經常因為流汗導致肌膚粗糙。這類型的人,斷食效果會最早顯現。 特徵□愛吃甜食、油膩食物,吃東西很快。□怕熱且容易流汗,還會滿頭大汗。□容易冒痘痘及長粉刺。□大便或放屁時,味道很難聞。□不喜歡待在炎熱或濕氣重的地方。 心下痞硬肚臍與心窩之間會出現腫脹及硬塊。 改善對策重點在於改善體內的排水機能,建議做些能發汗的游泳或健走等有氧運動,避免會使身體積熱的熱瑜珈或是去三溫暖。應攝取白蘿蔔、蕃茄等,可促進排水作用的食材,減少食用高熱量食物和飲酒。書籍介紹書名:週一斷食完全實踐版:10週減15公斤、體脂降7%!中斷肥胖飲食循環,打造易瘦體質的最強減重計畫作者:關口賢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7/01作者簡介/關口賢1985年出生於千葉縣千葉市,現任「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總院長,共計服務超過7萬人次的求診病患,讓他們透過「斷食」重獲健康,並減到健康範圍的體重和體脂數字;同時也協助歌手、模特兒、藝人管理身材與進行減肥計畫,也擔任職業足球員、職業高爾夫球員的訓練師。2007年畢業於Tokyo College of Medical Sports。因推崇中國式針灸治療專業院所HURRI的王尉青醫師,因而拜師門下。2010年於銀座開設「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2017年又在六本木開設分店。關口院長自己的斷食初體驗,就感受到了「早上不賴床、精神奕奕」的神奇效果,也陸續從病患身上看見實際的症狀改善:因體重減輕而無須動膝蓋手術;血壓、血脂和血糖數字下降、恢復健康數值;過敏症狀大幅減輕……等。書中的「1週1日斷食計畫」,便是讓所有人都能安全、有效的在家執行斷食的方法,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斷食」所帶來的驚人健康奇蹟。前作《週一斷食計畫》在日本銷售超過20萬冊,本書加入42道食譜,以及更詳細的肥胖體質類型說明、飲食順序重點解析等內容,讓更多人都能安心、順利地開始這項改變體質的健康計畫。延伸閱讀: 控血糖,主食首選白米飯!新陳代謝科名醫洪建德,自己都在吃的6種配菜
-
2020-09-25 養生.健康瘦身
還好被甩了!男友嫌她太胖提分手 女大生五個月後辣出新高度
女大生楠楠今年一月被男友狠甩,理由是「妳真的很胖欸,你的外表那關我還是過不去」,她花五個月時間努力健身,體脂從34%降到24%,體重掉7公斤,穿比基尼變超辣。超勵志故事,登上網路討論熱區,被稱「最美復仇!」楠楠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採訪,提及這五個月的心路歷程。從頭到尾都被嫌棄的外表去年12月,楠楠在大學辦舞會認識前男友,交往後男友開始嫌東嫌西,一直說「妳真的很胖欸,拜託妳去減肥好嗎,妳瘦下來一定很好看,就是覺得妳有潛力我才認識妳的…」每次見面,前男友就嫌一次,不是說沒鎖骨、腿很壯、甜不辣手指......從頭到腳都嫌過一遍,不然就是說「完蛋了,你雙下巴越來越厚了「妳今天怎麼這麼醜啊......」楠楠為了博取前男友開心,開始努力做有氧運動,但交往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對方就想分手了,還用電話談分手「你的外表那關我還是過不去,我不想繼續了,每次跟你出去都沒有任何期待的感覺,我也不喜歡你了。」楠楠冷靜後,越想越不甘心。前男友身高160公分,比楠楠高2公分而已,也不是大帥哥,雙方交往時楠楠從沒嫌棄對方身高為什麼那麼矮,又或者是告訴他「你為什麼那麼矮,去吃長高方好嗎?」自己條件不好,憑什麼這樣嫌棄別人?一氣之下,楠楠決心「我一定一定要瘦下來,不要再被別人看不起了!」展開健身之路。健康飲食+肌力訓練楠楠每周一到五都做重訓,安排訓練不同的部位;假日就會做有氧運動,例如跑步、高間歇有氧或戰繩。每天也都會做15分鐘的核心運動,一個禮拜會給自己一天的休息日。在飲食部分,她不碰任何飲料,每天喝近3000c.c白開水,不吃任何甜品和零食。早餐都只吃燕麥和一根香蕉;午餐正常吃,但一定會攝取蛋白質、蔬菜、澱粉,但把白飯換成五穀飯或藜麥飯。晚餐則不碰任何澱粉,只吃肉、蛋、青菜,每次健身後都會喝一杯高蛋白。 亮麗的蛻變這五個月的健身之路,真的不容易,楠楠一開始很想放棄,但她不想再被看不起,一路堅持到現在。五個月後,楠楠的體脂從34%掉到24%,體重也掉了7公斤,體態更產生驚人改變,更能勇敢穿上比基尼,秀出好身材,辣到讓人噴鼻血。 給姐妹們的話回首過去五個月,楠楠很感謝前男友,說了「妳的外表那關,我還是過不去!」,才有機會讓她把健身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目前的體態還沒達到最好的目標,但她一定會繼續努力,持續健身,讓體態更完美。透過「有肌勵」的專訪,楠楠分享她的故事,希望可以鼓勵到正在運動中的姐妹們「只要有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 「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社群,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 https://pse.is/UYA9X 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 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0-09-24 養生.健康瘦身
小胖妹玩switch健身環 一年後狂減近30公斤變模特兒身材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瘦下來,是許多人煩惱的問題。近日就有日本網友分享,本來食量驚人的她,在靠著不改變食量的狀況下,加上遊玩知名健身遊戲,竟真的成功減重。根據日本媒體「ねとらぼ」報導,日本一位女網友ヤナマリ分享她的減重過程。ヤナマリ表示自己食量驚人,一個人吃掉三人分的東西也習以為常,因此過去身高150公分卻有72.6公斤重,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妹。去年10月,ヤナマリ開始她的減重計畫。她將計畫列為「限制糖分」、「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三個項目。在不減少食量的狀況下,她將糖分攝取控制在一天50公克內,並以肉、魚、蛋等蛋白質取代熱量。另外她也增加單日飲食的次數,來到一天八次。她表示如此一來,便幾乎沒有感受到飢餓的時間,可以有效削減食慾。而且在未感到空腹時用餐,飽足感更上一層樓。運動方面,她則選擇任天堂switch的健身遊戲「健身環大冒險」與「Fitness Boxing」,分別做為無氧與有氧活動,並且說明要強化身體哪個部位,可以用健身環內的哪些項目做訓練。 リングフィットアドベンチャーを始めてからの腹筋推移と、【腕】【腹】【足】部位ごとのおすすめメニュー & 効果まとめ pic.twitter.com/1vgZdhBNQu—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20, 2020 靠著這些方法,ヤナマリ在今年四月時已經瘦到露出腹肌,現在體重則來到45.5公斤,有著令人稱羨的模特兒臉蛋與身材。網友看到她的健身過程,紛紛讚嘆「真的太猛了」、「持續就是力量」、「咦!健身環原來真的有效果?我也有相同的健身環說……啊,難道差在『持續』?」 【ダイエット経過】顔(72kg→47kg / 150cm)Before:2019年10月(72kg)1:2019年11月(68kg)2:2019年12月(66kg)3:2020年4月(51kg)4:2020年5月(51kg)5:2020年7月(49kg)6:2020年8月(47kg) pic.twitter.com/FdvXmvW2Us—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21, 2020 1回の食事で3人前を食べていた私が、食事回数を増やして人並みの食事量に戻した方法 pic.twitter.com/hHvdqZNnhA—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18, 2020
-
2020-09-23 科別.泌尿腎臟
小鬼黃鴻升猝逝恐與「多囊腎」有關 醫:患者要做好這4件事!
編按:藝人小鬼黃鴻升年僅36歲突然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小鬼患有先天性多囊腎,導致猝死最有可能的病因,就是先天性多囊腎合併彈性纖維異常與高血壓,造成急性胸主動脈剝離猝死。多囊腎、主動脈剝離與黃鴻升猝死台大急診醫學副教授李建璋說,主動脈剝離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長期高血壓患者,黃鴻升雖然在前1年檢驗有三高,但是不至於短短一年之內就惡化成主動脈剝離。年輕人會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原因還是先天性遺傳疾病,尤其是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是纖維蛋白(fibrillin-1)先天異常造成,但是通常馬凡症候群的患者手長腳長,關節易於常人柔軟,要肉眼主觀的判斷是否是馬凡症候群,就是看臂展是否大於身高,小鬼顯然不是這樣的身材,不像馬凡症候群。小鬼患有先天性多囊腎,這和主動脈剝離有關嗎 ?李建璋回想起16年前當台大急診總醫師的一個夜晚,一位4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和朋友吵架中喊了一聲胸痛突然倒下,失去意識,送來急診已經心跳停止,我們立刻進行CPR,我在床旁超聲波中發現他有心包積液造成心包填塞,毫不遲疑,立刻進行心包膜穿刺緩解填塞,病人也成功恢復心跳,由於心包膜穿刺的液體是鮮紅色動脈血,我心想可能是主動脈剝離出血到心包膜造成,於是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果然證明這位先生有主動脈剝離,但同時也發現,他的腎臟具有大大小小的水泡,是位多囊腎患者,隨後緊急安排手術,經過6小時搶救還是無法挽回他的生命。這個案例一直盤旋在我心頭,究竟先天性多囊腎和主動脈剝離有關嗎? 當時文獻查閱只有一例病例報告,並沒有一致的結論,雖然動物實驗發現先天性多囊腎也會有纖維蛋白的異常,但是因為多囊腎患者也容易會有嚴重高血壓的情形,也是導致主動脈剝離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學界當時沒有結論。因為我們的病患有經歷手術,所以取得了寶貴的主動脈標本,我找出他的標本和病理醫師反覆討論,證實先天性多囊腎患者的主動脈病理變化是和先天性纖維蛋白異常類似,而不是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的病理變化。我把這些發現整理發表在Resuscitation雜誌。 李建璋認為從這些經驗來看,黃鴻升猝死最有可能的病因就是先天性多囊腎合併彈性纖維異常與高血壓,造成急性胸主動脈剝離猝死。多囊腎病患應做好這4件事最後李建璋建議,台灣人群有為數不少先天性多囊腎病患,除了會導致主動脈剝離、也有可能用腦血管瘤破裂腦出血,這些病友應該要定期檢查相關心血管疾病,控制三高、避免劇烈運動、避免搬重物,才不會讓遺憾再度發生。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 醫教一招自我檢測是否為高危險群
藝人黃鴻升(小鬼)猝逝,讓外界震驚不已,近日不少好友也都前往靈堂公開弔唁,黃鴻升的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通常患者平時不會有什麼異常的狀況,但主動脈剝離卻是醫界著名的兇症,發病時可能會感到強烈撕裂性疼痛,致死率可說是相當高。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指出,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根據《 三立新聞網 》報導,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透露,可以用以下簡單的3個步驟,檢測自己是否罹患馬凡氏症候群。一、張開手掌二、將拇指往內凹並握拳,不可用力擠壓,要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檢測三、查看拇指是否超出小指,若超過,就需特別注意,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 醫籲2大族群要注意
藝人黃鴻升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是主動脈剝離最主要危險族群,年輕人則大多是遺傳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釀禍,是猝死重要主因。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可能性較大。小鬼經紀人則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今天受訪時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說,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許榮彬說,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得相當突然,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恐喘不過氣、頭暈、麻醉甚至昏迷,主動脈剝離後可能造成心腦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另一種狀況是因血塊壓迫到心臟危及性命。他指出,多數患者在發病當下就會猝死,是國內猝死主因,但因經常以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症狀呈現,若沒有解剖,恐怕難以發現主動脈剝離才是背後元凶;不過,若來得及就醫,患者存活率可高達7到8成。想預防主動脈剝離找上身,許榮彬呼籲,有高血壓問題的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壓,馬凡氏症候群方面,若能提早得知有此疾病風險,可吃藥降低血壓,讓血壓低一點、心跳慢一點,降低血管負擔。
-
2020-09-18 養生.健康瘦身
斜槓斜很大 超辣肌力課教練 真實身分讓網全跪
白天,Sharon是冷靜嚴肅的銀行大數據分析師;晚上,她是陽光火辣的肌力訓練團體課教練,本周剛考取第三張教練證照。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曾經被質疑「每天健身,一定有鬼!」但她用更好的家庭生活證明「運動,可以讓周遭的人更幸福!」Sharon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採訪,揭露不為人知的過往。Sharon從小就是個肉肉女孩,被身旁的人取笑是胖妹,她對自己一直沒自信;念大學以後,她開始喜歡運動,但當時健身風氣不盛行,她透過跑步跟游泳,讓自己保持好體力。 在銀行擔任大數據分析師的她,工作朝九晚五,身材因為每天坐辦公室,肚子越來越大,她開始找公司附近健身房運動,初期跑跑步機,身材沒什麼太大變化,有一天突然想試試健身來改變肌力與線條,人生從此大轉彎。Sharon每天5點半起床,先準備全家人早餐,再去健身房運動1.5小時,午休時間再踩40分鐘飛輪,下班後就回家陪小孩,不論再忙再累,隔天仍然準時起床出門運動;她也改變飲食型態,不吃澱粉類食物。她的身材越來越好,158公分的她,已連續2年維持體脂15%完美曲線。但這樣的改變,也引來老公抗議,擔心她變美變自信後,會引來不必要麻煩。Sharon除繼續扮演賢妻良母,更努力表達對丈夫的愛,終於得到丈夫的支持。她的改變,也引來社區人士的注意,開始有人邀她開課,她陸續開了3個肌力訓練班,只收女性,學生人數破百,更考取3張專業教練執照。她的學生會告訴她「謝謝你讓我的線條變漂亮!」「上你的課以後,爬山再也不喘了!」成就感滿滿。Sharon的照片更從過去全身包緊緊,變成比基尼、自信展露線條,這樣的燦爛斜槓人生,是她過去從未想像過的。從冷靜的銀行分析師,跨界到熱情洋溢的肌力教練;Sharon白天、晚上都好忙,再加上妻子、媽媽的角色,還有每天堅持早起重訓的習慣,讓她笑說「睡眠時間真的不夠。」她透過自身例子,想透過「有肌勵」鼓勵更多人:時間是自己找的,少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就可以多一點時間去運動。遇到別人的批評或質疑,就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不用太理會別人說什麼,做自己就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社群,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0-09-16 養生.健康瘦身
忙到沒時間運動?購物專家羅聆16場馬拉松經驗:別為自己找藉口
不少人工作忙碌,常抱怨「如果有時間運動就好了!」東森購物台購物專家羅聆,除了是螢光幕上的帶貨專家外,同時也是陽光、健美的運動型主播,她以自己16場馬拉松完賽經驗,說「願意對健康負責任,就有時間可以運動!」羅聆是電視台記者出身,過去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幾乎可用「昏天暗地」來形容,時間24小時被綁死;如今轉換跑道擔任購物頻道主播,一遇到像年中慶購物節、或者週年慶瘋狂檔期,更是出門時不見天日,下班時連月亮都將西沉。如果是一般人面對這樣的作息,大概更會抱怨「沒時間運動」了。但,羅聆可不允許自己對健康這麼不負責任!她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訪問,表示即使再忙碌,也要抽出空檔讓自己運動健身,就算每天行程排得滿滿的,也會在on檔前的空檔,到校園跑步流汗。就是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讓羅聆的月跑量,總是維持在80公里至100公里間,體力維持在高峰。羅聆不僅從5K路跑開始,一路過關斬將,21K半馬、42K全馬,甚至是最吃體能的泥濘越野馬都一一克服。細數羅聆在馬場奔馳的戰績,無論是國內補給聞名的田中馬、或者是海外著名關門那霸馬、六大馬之一的芝加哥馬;更有羨煞人的Tiffiny女子名古屋馬、浪漫巴黎馬、布拉格馬,16場閃耀的全馬完賽獎牌,都成了她的榮譽勳章。除了維持路跑健身習慣外,羅聆也再一次挑戰自己的極限;已經擁有超魔鬼身材的她,為了讓自己的體態雕塑更完美,今年更通過了健身教練執照考核,為自己能動得更健康、動的更完美,攀登上更高的顛峰。然而,羅聆的運動路,也並非一路順遂。她也曾經落馬過,曾經一場台北馬,就讓羅聆嚐到了被回收的苦澀。但即使如此,羅聆心中仍保有唯一信念,想鼓勵更多女性:「不怕被關門,就怕不嘗試;Just Runnning!眾姊妹們!」「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社群,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