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足蹠蠹蝕症
共找到
3
筆 文章
-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斑斑點點不好看?醫師:不想長汗斑 流汗馬上擦乾
●汗斑流汗後第一時間擦去汗水,才能預防汗斑發生。夏天潮濕悶熱的環境,是很多皮膚疾病的溫床,「汗斑」更是好發於喜愛運動、容易出汗者。一名20幾歲男大生,背部出現許多紅色斑塊,至皮膚科診所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汗斑,開立口服治療藥物後,一周內即痊癒。台北長庚診所副院長胡倩婷提醒,預防汗斑復發,需保持環境乾燥涼爽,並於流汗後第一時間擦去汗水。汗斑是皮膚感染皮屑芽孢菌引起,好發在前胸、後背及上手臂的位置,會出現一塊塊脫屑的斑塊並且會讓皮膚變紅、變褐色,甚至變白,因此又被稱為「變色糠疹」。胡倩婷指出,治療汗斑通常會塗抹外用藥膏,但患病位置若在背部,患者難以塗抹藥膏,這時會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如itraconazole。●痱子小朋友、長輩最常見,夏天別給孩子穿太多衣服。當天氣悶熱,排汗遇到阻礙,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會形成熱汗疹,俗稱痱子。若皮膚上有細菌,會使汗疹變紅、搔癢的症狀愈趨強烈。台北市黃禎憲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黃千耀指出,汗疹主要發生在衣服蓋住的地方,如前胸、後背。小朋友、活動力不佳、臥床長輩等自我照顧能力較差者,是好發族群。「一般人熱了會主動穿脫衣物,但小朋友通常不會,汗水悶住就很容易長痱子。」黃千耀說,許多民眾平時總怕小朋友、長輩著涼,常常幫忙蓋被子,沒考量到被照顧者不懂得調節自身狀況,因而導致體溫升高、流汗,產生痱子。小朋友活動量大,黃千耀建議夏日不要讓小孩穿太多衣物,以免流汗過多悶住,更容易長痱子。胡倩婷表示,痱子基本上會自行消失,不必過於擔憂,出現早期病灶時,可擦痱子粉;若覺搔癢難耐,也可塗抹類固醇藥膏止癢;但若出現化膿的症狀,恐是細菌感染或嚴重發炎,應立即就醫。預防痱子發生,應避免暴露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不要穿太多衣服,選擇吸汗、通風的布料。洗完澡,擦乾身體,在穿衣前可以擦點含玉米粉成分的爽身粉,保持皮膚乾爽。另外,有人會因發燒而大量流汗,長出痱子,建議發燒時,用濕紗布手帕輕拍皮膚,有助退燒與吸汗。●足蹠蠹蝕症鞋襪要常換,撒痱子粉無利於鞋子保持乾爽。足部長期處於悶熱的鞋襪中,導致細菌增生,感染到皮膚角質層,是謂足蹠蠹蝕症。與香港腳不同的是,足蹠蠹蝕症可在腳底發現無數蛀蝕的小孔,主要分部在足底承受重力的部位,如腳掌前端、腳跟和接觸地面的趾頭處。黃千耀表示,由於足蹠蠹蝕症通常沒有特別症狀,頂多有輕微騷癢感、伴隨難聞氣味,許多病患都是在家人強烈要求下,才就醫治療。治療部分,以外用抗生素藥膏為主,若外用治療效果不佳,可使用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原則上一至二周即能改善。由於好發族群多是腳底容易流汗、長時間穿鞋者,黃千耀說,足部長期處在悶熱潮濕環境是患病主因,若想有效預防足蹠蠹蝕症的發生,需保持足部乾爽。盡量避免長時間穿鞋襪、選擇透氣性較佳的鞋子及吸汗力強的棉襪,或多帶一雙襪子替換;容易流腳汗者,可以帶毛巾將腳擦乾;鞋子盡量輪流穿,讓每雙鞋子都有時間通風、保持乾爽;返家盡量穿拖鞋。常有民眾於鞋內撒「痱子粉」,企圖讓鞋內保持乾爽,但黃千耀提醒,痱子粉僅是幫助吸附濕氣,濕氣仍留在鞋內,並不能使鞋內與足部保持乾爽。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你中招了嗎?夏季常見8種皮膚疾病讓人癢到受不了
夏季常見八種皮膚疾病分別為濕疹、毛囊炎、足癬、體癬、股癬、變色糠疹(汗斑)、熱汗疹、足蹠蠹蝕症。根據健保數據統計,黴菌類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年長者,香港腳雖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仍以50歲以上為大宗,與免疫系統好壞有關;因多汗引起的汗斑、熱汗疹等則以青少年、小孩為大宗。濕疹症狀癢到受不了,就醫人數最大宗。根據健保署統計,濕疹去年就診人數達152萬2,012人,件數達到320萬6,828件,平均一位患者去年就診2.1次,與前年平均一人就診2次,稍微增加。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是各種發炎性皮膚疾病統稱,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等,這類疾病患者有各種不同原因會觸發濕疹,也導致濕疹的就診人數最多,皮膚科最常診斷的皮膚疾病也是濕疹。濕疹症狀會令人「癢到受不了」,因此即使去年是疫情期間,濕疹就診人數一樣多,甚至有比前年增加的情形。毛囊炎皮脂腺分泌異常,青壯年族群最常出現。健保署統計,毛囊炎去年就診件數僅次於濕疹,男多於女,集中在30到49歲間。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表示,當皮脂腺分泌異常堵塞毛囊,極可能導致毛囊炎,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癌症治療,或是免疫力低下遭皮屑芽孢菌、痤瘡桿菌感染也會導致。他分析,30到49歲之間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出現作息不正常、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形,加上西式食物吃得多,也是導致罹病的原因。足癬30歲後患者大增,應與免疫力有關,男女發生率相當。足癬俗稱為香港腳,去年就診人數達26萬8,290人,就診件數為49萬1,259件,集中在50到69歲。黃毓惠分析,香港腳雖然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發生的情況仍與免疫力有些關係。臨床上常見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容易有香港腳;數據顯示,從30歲以後,患者開始大幅增加,應該也與免疫力有關。至於數據顯示男性略大於女性,她認為,男女發生率應該相當,只是女性較不願意就醫,反而先尋求成藥改善,常等到灰指甲出現影響外觀才願意就醫。股癬與體癬近年體癬患者增多,年輕族群多與養寵物有關。股癬患者集中在60到69歲之間,黃毓惠表示,股癬的發生與「包尿布」有一定的關係,不少長輩因疾病需要尿布協助。其餘年齡層患者,多數與穿著有關,如牛仔褲、內褲材質不透氣導致。體癬去年就診人數比股癬還多,羅陽表示,臨床上這幾年體癬患者確實愈來愈多,年輕族群的患者都有個共通點「養寵物」,動物身上的黴菌,因為接觸傳染給飼主,初期在身體上形成小圈圈,一直抓愈來愈嚴重,許多患者都抓破皮才就診。熱汗疹長痱子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熱汗疹、汗斑患者以年輕族群為主。黃毓惠表示,熱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數據顯示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剛出生的孩子汗腺發展不成熟,排汗功能受阻,孩子易出現紅腫癢的症狀;開始上學後,也因為排汗多,沒有立即擦拭,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同樣也會引發痱子。汗斑患者多年輕人,常長到很嚴重才就診。汗斑同樣發生在年輕族群,健保資料庫統計,患者集中在20到39歲。汗斑指流汗後沒有立即擦拭,汗水不斷刺激皮膚,皮膚上的共生黴菌侵襲皮膚而出現斑斑點點。羅陽表示,青少年和剛出社會的男性,以及從事戶外勞動的民眾最容易發生汗斑。夏季則會讓汗斑患者暴增,他說,幾乎沒有患者「初期就就診」,常常是長了一整片的汗斑後,認為不好看才就醫。最常見的部位是後背、前胸、手臂,必須治療多次才有可能淡化斑點。足蹠蠹蝕症患者多免疫差,常被誤為香港腳,臭味驚人。足蹠蠹蝕症常被誤以為香港腳,但患者相對少。黃毓惠表示,它是一種細菌感染,症狀與香港腳類似,又臭又癢,臭的程度更勝香港腳,類似腐爛垃圾味。與香港腳最大的不同,是腳底會出現如海蝕洞的坑坑疤疤情形,這類患者通常免疫力不佳,容易流汗,鞋子不透風,不過投以抗生素等藥物,以及改變生活型態,都能立即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