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超音波
                
                
                
                    共找到
                    1262
                    筆 文章
                
            
            - 
                                    ![]()  
- 
                                    ![]()  2025-10-29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臟病】不明昏厥不是小事!帶你了解可能導致昏厥的心律問題你有過眼前一黑,下一秒就在地板上醒來的經驗嗎?如果反覆昏厥,可能是潛藏心臟疾病所致,千萬別掉以輕心!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莊文博指出,部分昏厥可能與心臟問題有關,並建議若是發生不明昏厥,可考慮至心臟內科進一步就醫檢查。以下6大QA帶您認識不明昏厥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診斷與治療方式。Q1:昏厥與頭暈有何不同?為何需要特別關注? 不同於頭暈,昏厥指的是患者短暫喪失意識後,再自行恢復意識,常因腦部瞬間供血不足所致。莊文博表示,昏厥可能是神經反射性 (例如:長時間站立、處於高溫環境),或者心因性。若是心因性昏厥,從有症狀到昏厥發生的時間較短,常見症狀是心悸、頭暈,也可能完全無徵兆。心因性昏厥在心臟檢查後,可能會發現與心律不整、瓣膜狹窄或心肌病變等問題有關,若未治療也可能存在猝死的風險。Q2:心跳節律異常為何會導致昏厥?可以如何檢查心臟?一般人休息時的心跳大約60至100下。若是因節律異常而心跳過慢或過快時,皆可能造成通往全身及腦部的血流不足,並導致昏厥。為什麼心跳過快時會導致昏厥呢? 莊文博分享,當心跳過快時(例如:每分鐘高達200下),心臟看似賣力跳動,實則動作不到位,無法確實將血液送往全身、腦部,也因此可能造成昏厥。常見的心臟檢查方式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電圖可用以確認心跳是否有節律問題,心臟超音波則可以確認心臟是否有瓣膜狹窄、心肌肥厚等結構性問題造成血流不足。Q3: 若心電圖沒抓到異常,還有哪些方式能找到節律問題?莊文博表示,單張心電圖可以記錄當下的數秒鐘,雖已能提供許多線索,但檢查當下不一定會出現特徵性的變化。而24小時心電圖及可監測長天期的貼片(7天及14天),雖監測時間較長,但若監測期間沒有發作,同樣較難捕捉偶發心律異常。除此之外,監測時間更長的選擇,則是植入式的心律監測器(ILR),監測器可以連續記錄三年的心律訊號,有助於醫師識別潛在的心律問題。Q4:智慧型手錶能協助監測心臟節律問題嗎?市面上的智慧型手錶雖附有心電圖功能,但莊文博提醒,智慧型手錶記錄心律時需左右手同時接觸電極,當民眾發生昏厥時,可能無法及時按下智慧型手錶的錶冠做記錄。而脈搏紀錄也可能與實際心跳數有落差,建議還是接受專業心電圖檢查較佳。Q5:發現心臟問題後,會有哪些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治療外,若為心臟節律問題,醫師會依照患者病況規劃是否需要進行電燒手術、植入心臟去顫器或節律器。Q6: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CD)是什麼? 去顫器有哪些種類? 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以下簡稱ICD)在偵測到心律異常時,能立即為患者提供治療以恢復正常心跳,適用於具心臟相關病史的高風險族群,以預防猝死。莊文博說明,ICD依去顫電極導線的置放位置,可分為經血管型、血管外型,醫療團隊會與患者討論最適合裝置的種類。經血管型ICD的電極導線會沿著靜脈植入心臟右心室,並將ICD置放於患者胸口皮下組織中。血管外型ICD又分為皮下型及胸骨下型,可提供給病人不經血管的植入選擇,適合年輕或血管無法置放導線的患者。皮下型ICD的電極導線植入於胸骨上方的組織中;胸骨下型ICD則將電極導線放置於胸骨下方,此位置更貼近心臟,因此在心律異常時,可用較小的電量給予有效治療。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依照病況與生活型態等現狀選擇適合的ICD。【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  2025-10-25 焦點.杏林.診間 第35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洪慶憲 屏北唯一小兒外科醫師 默默呵護國家幼苗27年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洪慶憲,36歲到屏基執業時,是屏北地區唯一的小兒外科醫師。27年匆匆過去,他仍然是屏北地區唯一一位小兒外科醫師,憑一人之力照顧屏北小兒,許多人稱他為「國寶級醫師」。國寶級醫師 有資深臨床經驗「小兒外科」涵蓋範圍很廣,從新生兒到18歲青少年發生的各種外科性疾病都是。譬如食道閉鎖、小腸閉鎖、無肛症等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常見的兒童疾病,譬如疝氣、隱睪、急性闌尾炎、腸套疊,以及兒童腫瘤、外傷和其他先天性畸形等。全台臨床僅有73位小兒外科醫師,像洪慶憲這麼資深的更少,許多人形容他是「國寶級醫師」。洪慶憲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先在長庚醫院實習兩年,之後進入彰化基督教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當時他正思考選哪個專科,「因為我很喜歡小孩,因此選定小兒外科。」洪慶憲說,在小兒外科可以學習很多東西,所有手術都非常精細,更需要醫師熟悉小孩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生理特點,而且幾乎每次遇到的情況都有差異,挑戰很大。小兒外科經常遇上各種疑難雜症。現今台灣少子化嚴重,出生人數約11、12萬人,加上產前超音波等檢查發達,一旦檢查發現狀況,多數人選擇引產,出生後才需要開刀的情況隨之減少,從前一年300台刀已銳減至大約80台刀。為病童付出 在屏基附近買房小兒外科就是「看一個少一個」。洪慶憲說,小朋友的病治好了或小朋友長大了,往往就此打住,不像其他科別得要持續追蹤、回診。話雖如此,能將孩子們的疾病醫治好,當然帶給小兒外科最大的成就感。剛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外科獨撐大局時,洪慶憲幾乎天天值班,曾經一個月動刀多達5、60台,寒暑假更達7、80台。為了能盡快抵達醫院,他和妻子商量,將房子買在屏基附近,騎機車兩分鐘、走路約12分鐘即到。醫院一通電話,無論他在哪裡都能迅速趕回。洪慶憲第一年到屏基,盲腸炎的急診刀就開了100台。因為太忙,母親又生病,洪慶憲的健康出現耳鳴警訊。他曾萌生退意,但醫師的使命感令他猶豫再三,最後還是留下來。累積至今已為病童手術近5200人次。守護早產兒 休假也隨叫隨到屏東縣一年約420名早產兒,超過三分之一由屏基新生兒團隊照顧。早年沒有小兒外科醫師時,需要開刀個案必須轉院到高雄醫學中心,至少40分鐘路程,對早產兒可能造成風險。屏基新生兒科醫師卓德松說,「小兒外科是早產兒照顧重要的一環,洪慶憲醫師就是我們的定心丸。」即使洪慶憲休假,但一通電話隨叫隨到,總能即時救援。小兒外科的突發狀況多,洪慶憲曾處理過兩到三個腹裂畸形,這是媽媽懷孕期在胚胎形成時,胎兒腹腔內的內臟器官穿過腹壁上的缺損,突出到胎兒體外,直接浸泡在羊水中,導致水腫和發炎,通常出生不久即手術。還有20多年前一個新生兒,嘴巴內長畸胎瘤,必須靠小兒外科、婦產科、麻醉科合作解決。洪慶憲重視細節,手術前他在腦海中一次次推演手術過程,術後也在病歷上仔細描繪手術圖,清楚標示手術過程。早期屏基的外科次專科不齊全,後援不足、資源有限,手術中若有意外情形,洪慶憲都要自己克服。8歲小男孩 「甜筒」櫻桃致謝20幾年來,洪慶憲收過最特別的禮物是來自一個8歲小男孩。小男孩因盲腸炎開刀,住院期間感受到醫師親切的照顧,於是用平時存的100元零用錢買了幾顆櫻桃,放在壁報紙做成的甜筒狀容器裡,回診時當禮物送給洪慶憲,謝謝他。小朋友純真的心意,讓他很感動。還有一些小朋友,出院後和父母親合寫感謝卡,致謝洪慶憲,他一直珍藏。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最後一年服務時,他救回一名腸炎導致腸子破裂的7歲小女孩,家長非常感恩,每年送花生糖、柚子到屏基致謝,持續27年。他也送屏東蓮霧回禮,雙方成為朋友。前幾年他還應邀出席小女孩的婚宴,見證小女孩已健康長大。洪慶憲說,將小朋友的疾病治療好恢復健康,還能知道、看到他們平安長大,這份成就感無與倫比。雖然他也因為每天接觸哭鬧的病童,耳鳴終致重聽,但他樂觀看待,「就跟耳鳴和平相處吧!」洪慶憲的兩個兒子也走上習醫之路。他曾跟兒子分享他的師父出示薪水袋時他的覺悟:「醫師很辛苦,養家活口不成問題,但不要當成謀財的工具,要幫病人解決問題最重要,賺錢是其次,對工作要抱持熱忱與興趣。」至於自己,他的熱忱和興趣都在,甘於繼續做園丁,默默呵護國家的幼苗。洪慶憲年齡:63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外科主任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小兒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屏北地區唯一一位小兒外科醫師。在屏基服務27年來,為病童手術近5200人次。守護早產兒,被稱為屏基小兒外科的「定心丸」,幾乎隨叫隨到。
- 
                                    ![]()  2025-10-25 焦點.元氣新聞 【秋日旅行避險須知】預防高山症 別自行買藥在台灣,登高山屬高風險活動,高山醫學專家王士豪強調,每人出發前都應至旅遊醫學門診或家醫科就診,備好用藥,由醫師處方取得藥品,不應自行至藥局購買醫師處方藥。他進一步說明,高山症用藥有三類:丹木斯、類固醇、Nifedipine(預防高海拔肺水腫用藥),三者皆為醫師處方藥,醫生會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過敏史、慢性病史以及旅行計畫,來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有些藥局會違規販售這些藥,病人也覺得便宜省時,但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每款藥物也有特定的風險或限制,若在錯誤的時候,吃到不適合的藥,反而會使情況更糟。除了高山症用藥,旅行時,感冒、腸胃、皮膚的常備用藥也要備著。不只高山症用藥,以下三種旅遊狀況是王士豪建議必須事先進行風險規畫的「高風險族群」:一、旅行者是長者、小孩及慢性病患。例如醫生會針對慢性病患的長途跋涉,旅途中可能出現的血壓、心跳、血糖波動,評估並調整藥物。二、前往「極端環境或高海拔」的旅行。像是長天數高海拔健行、極地、沙漠、熱帶雨林、非洲傳染病區等地。若去傳染病地區,需事先規畫疫苗與用藥。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型旅行或是比賽型活動。此類旅行並非單純休閒,需要確保身體維持在最好狀況,不能有任何閃失。如果有需要,高風險的旅行在出發前甚至應該去做健康檢查。王士豪說明,旅遊前健檢以心電圖、胸部X光、抽血、肝腎功能、心臟超音波等基本為主,確認健康狀態即可,不需追求正子等花稍檢查。台灣在地區型的大型醫院都會有旅遊醫學門診,如果是簡易旅行,也可以至社區的家醫科診所看診。王士豪認為,健保門診每位病人僅有三到五分鐘時間,醫師難以提供細緻用藥與行程規畫,如果是複雜的行程規畫或是更細緻的用藥諮詢,或許可以考慮自費模式以獲充分諮詢時間。
- 
                                    ![]()  2025-10-1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之間/乳頭濕疹3個月沒好 竟是乳癌新竹60歲婦人右側乳頭長濕疹,原本以為是單純皮膚病,但擦藥治療3個月仍未見改善,乳頭還變形,結果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詳細檢查,竟是乳癌第二期;醫師提醒,乳頭和乳暈濕疹治療2周未見改善,應盡速就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簡姿萍指出,該名婦人乳頭下方有2個邊緣不規則、部分模糊的腫瘤,經穿刺切片後確診為乳癌第二期。此病灶被稱為Paget’s disease,症狀包含乳頭乳暈濕疹、發紅潰瘍、糜爛與分泌物,是比較罕見的乳癌表現。簡姿萍表示,婦人雖是乳癌二期,但經過部分乳房切除與前哨淋巴採樣手術,腫瘤已經根除。許多病患會擔心術後復發的可能性,但目前研究顯示,只要部分切除手術搭配放射、荷爾蒙、化學或標靶等治療計畫,存活率其實與全乳房切除相當,而乳頭主要的美觀用途也能在療程結束後,透過局部皮瓣及刺青重建。醫院提醒,40歲以上、74歲以下的女性最好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若家族有乳癌病史,應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盡早發現才能提升治癒率。
- 
                                    ![]()  2025-10-16 癌症.乳癌 乳頭長濕疹誤當皮膚病 拖3個月才檢查竟是乳癌二期新竹60歲婦人右側乳頭濕疹時好時壞、發紅滲液,並伴隨乳頭形狀改變,原以為是皮膚病但反覆就醫超過3個月仍未改善。未料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檢查,竟是乳癌第二期。醫師提醒,若乳頭、乳暈出現濕疹,治療超過2周仍未改善就要盡速就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簡姿萍指出,該婦人乳頭下方有2個邊緣不規則、部分模糊的腫瘤病灶,經穿刺切片後確診為乳癌第二期,隨即安排部分乳房切除及前哨淋巴採樣手術,以中央切法切除乳頭及乳頭下方腫瘤病灶,達到腫瘤根除,術後再配合放射線治療,降低腫瘤復發之風險,手術隔天即出院。簡姿萍表示,該病患乳頭病灶疾病稱為Paget’s disease,是較為罕見的乳癌表現,以乳頭乳暈濕疹、發紅潰瘍、糜爛及分泌物為症狀,約85%有此乳頭病灶的患者,會合併乳房內同時有乳癌或原位癌的病灶,因此乳房超音波是至關重要的診斷工具。簡姿萍表示,許多病患會擔心部分切除手術是否會切不乾淨、腫瘤容易復發。目前研究顯示,部分乳房切除手術配合放射治療,以及依照腫瘤分型,後續個人化的荷爾蒙治療、化療及標靶治療等治療計畫下,局部切除的存活率與全乳房切除相當,至於乳頭主要為美觀用途,可於輔助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療程結束後,利用局部皮瓣及刺青重建乳頭。簡姿萍提醒,目前健保署建議,40歲以上至74歲的婦女每2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篩檢,配合乳房自我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則應提早接受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治癒率。
- 
                                    ![]()  2025-10-14 癌症.其他癌症 全球罕見!53歲女性腫瘤長進心與肝 北榮取肝切除惡瘤再重新「種回」53歲潘女士健檢發現「惡性平滑肌肉瘤」,腫瘤盤根錯節,緊緊攀住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盤踞於肝臟與心臟。由於位置險惡,許多醫學中心紛紛搖頭。台北榮總團隊以14個小時拆彈,順利完成全球罕見「肝臟自體移植合併體外心肺循環」手術,拿出肝臟,切除腫瘤、重建肝靜脈,再將肝臟重新歸位。潘女士術後至今6個月,狀況良好。潘女士去年5月底確診後,曾在其他醫院接受4次高劑量化療、36次放療,但12月發現腫瘤變大了,她輾轉求診台北榮總。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因為腫瘤長得很深,連健檢超音波也沒有照出來。經多次討論,決定「拆彈」,從根本解除心頭大患。劉君恕說,腫瘤緊緊扼住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直抵心臟,想要切除乾淨,幾乎不可能。團隊腦力激盪,決定將肝臟從體內完整取出,在體外進行腫瘤切除與肝靜脈重建。同時,心臟外科團隊啟動體外心肺循環,切除位於下腔靜脈及右心房的腫瘤,並重建下腔靜脈。最後,再將宛如煥然一新的肝臟重新「歸位」,放回原來的位置並接上血管。手術過程如同電影情節般的天方夜譚,劉君恕強調,只能這樣做了,術式完全幫潘女士量身打造。說起來簡單,執行卻如履薄冰,每一個步驟、環節都不容失誤,稍有差池都可能讓她的心臟無法再跳動。手術團隊無數次沙盤推演經過無數次團隊沙盤推演,手術當下,在麻醉科醫師精準掌控下,外科團隊小心翼翼地分離肝臟與下腔靜脈,心臟外科團隊則在胸骨處開啟通道,架起體外心肺循環機。爭分奪秒在體外對肝臟進行精準的腫瘤切除,並利用冰凍保存血管,重建受損的肝靜脈。心臟外科團隊仔細切除了下腔靜脈及右心房的腫瘤,並以牛心包膜重建下腔靜脈,由於體外心肺循環機的運行時間限制,移植團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肝臟重新植回體內;當肝靜脈與肝門脈吻合,血液重新湧入肝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術後6個月恢復狀況良好劉君恕表示,肝臟自體移植用於困難切除的肝臟腫瘤,已是醫學領域的高難度挑戰。罹患血管平滑肌肉瘤的潘女士,結合了肝臟自體移植與心臟外科體外心肺循環的同步腫瘤切除,在全球醫學文獻中,更是屈指可數。術後至今6個月,潘女士狀況良好,無任何復發跡象。「潘女士的警覺醒很高,平常有健檢習慣,發現紅字會遵照醫囑進一步追蹤檢查。」劉君恕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保健之道就是定期檢查,有B、C型肝炎的人更要積極治療,避免演進成肝硬化、肝癌。現代人營養過剩,肥胖是健康大敵,尤其脂肪肝會引起發炎,進而損害肝功能,一定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
- 
                                    ![]()  2025-10-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清晨七點半,天色灰白。傳送人員準時出現,一臉嚴肅——像包青天旁邊的王朝馬漢。「XXX?」「是。」「生日X年X月X日。」我反射性地回答:「對。」那語氣冰得像在核對火化名單。被推上那張冰冷的床,金屬床架「鏘」的一聲,像蓋棺的最後一槍。走廊的輪聲「卡、卡、卡」,節奏像葬禮的鼓。「XXX,我們出發囉。」「要轉彎囉。」「到電梯了。」每一句都照流程,但毫無人味。那聲調,我太熟悉——只是這回,主角換成了我。我忍不住想:「他們該不會兼差吧?白天推病人,晚上推遺體?」電梯「叮」的一聲開啟,冷得像冰庫。推床滑入瞬間,我竟錯覺這不是手術室,而是火化爐前室。數字一格格往下跳,像倒數計時。我心想:「配上悲傷配樂就更完美了。」到了等待區,傳送人員淡淡說:「XXX到了,在這裡稍等。」我心裡吐槽:「是不是該補一句——『等一下會有點熱,要忍耐一下喔,很快就結束的。』」家人臉色蒼白,我擠出笑容,那笑僵得像貼膠布。護理師接手,兩人交換目光,像辦理交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自己從「醫師」變成「物件」——曾經推著別人進火坑,今天輪到我自己跳。手術燈亮起,冷光刺眼。麻醉氣味瀰漫,我心想:「這味道真熟,只是這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意識模糊前,我竟有點想笑——神農氏嘗百草為民試毒,我也算盡點醫德,親身體驗當病人的恐懼。吃藥的病人尚可自主,開刀的病人則交出一切。那一刀,不只是切開皮肉,也劃開了我多年堅持的「掌控感」。醒來時,聽見護士交班聲,平淡得像在播天氣預報。那一刻我懂了:這種「冷」,不是無情,而是保護。不學會無感,醫療人員會被痛苦淹沒。醫療,不只是理性與技術,更是一場儀式。若語氣太冷、流程太硬,儀式就變成送葬——只是棺材換成推床,香花換成無菌布。而我終於明白,什麼叫「視病猶如親」,也懂了什麼叫「視死如歸」。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花蓮富里鄉免費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日期:2025年10月18日(六),需事先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ZNLmbV
- 
                                    ![]()  2025-10-08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同場加映2_急救前線在生死一瞬間,急救人員與志工就是最前線的守門員。有人曾親眼目睹摯愛倒下,於是選擇加入志工;有人花上數年爭取藥品設備,只為在關鍵時刻挽救更多生機。這些低調卻堅定的努力,正是意外發生時,改寫命運的關鍵。「如果當時會急救…」他加入新北救護志工 當生命守門員故事53主角: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隊員邱治強「如果當時有人會急救,結果會不會不同?」這是許多經歷過緊急事件民眾心中的遺憾,這也觸動了他們想要助人的念頭。目睹鄰居倒下 把遺憾轉變成行動力葉先生(化名)目睹鄰居因心跳驟停倒下,卻沒有人敢施救,自己也幫不上忙,這種無力感,讓他加入新北市救護志工的行列。如今他通過CPR、止血等專業訓練,「現在的我,不會再只是站在一旁等救護車了」,他自信的告訴培訓的救護教官。像葉先生這樣的例子不少。一名民眾目睹家人倒下,到院前失去了呼吸心跳,她卻因缺乏急救訓練而錯失黃金搶救時機。此後,她投身救護志工,憑藉專業與訓練,成為急救現場的生力軍。不少志工分享 救人也是自我療癒「每個救護志工背後,都有屬於他們的生命故事」。負責訓練的新北消防第五救災救護大隊隊員邱治強說,因錯過急救的遺憾而加入,不少志工分享「這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也有志工曾接受救護人員幫助,走過生死關頭,康復後回饋社會,從被救者轉身成為救護者,現在能滿懷成就感的說,「我救了一個OHCA患者,康復出院了」。新北市義消救護大隊去年慶祝成立25周年,目前有近800名志工,其中八成並非醫療背景,來自各行各業。邱治強說,這些志工不僅在急救現場協助警消,也深入社區推廣CPR與急救知識。愈多人加入志工的行列,社區有更多「生命守門員」,就能有愈多面對意外的能力,提高社會安全的韌性。爭取急救更多生機!嘉市消防小隊長 花4年改善救護藥品故事54主角:嘉義市消防局第一大隊第一消防分隊小隊長潘續文2025年5月,一名機車騎士自摔,當場失去意識。救護人員抵達現場,發現騎士戴的是半罩式安全帽,沒有明顯的外傷,但卻意識不清,檢查兩眼瞳孔對光的反應也不明顯,判斷可能是顱內出血,當下決定把握黃金時間,在送醫途中先用藥物止血,減少腦部傷害。這看似例行的急救過程,其實是嘉義市消防局第一大隊、第一消防分隊小隊長潘續文,歷經三、四年爭取後才實現的突破。一切都要回溯到2021年,當時一起30歲女性騎車摔落蘭潭邊坡,傷者休克,判斷應是骨盆骨折導致內出血。潘續文知道可用傳明酸(tranexamic)止血,但泡藥耗時,再加上距離醫院不遠,評估後還是直接將傷者送醫。導入新藥 連注射細節也想到但這件事一直盤旋在潘續文的心中,藉著與其他縣市救護人員的交流,得知有不同劑量包裝的藥品,能將泡藥時間從3~5分鐘縮短到不到2分鐘。這對分秒必爭的救護現場來說,已是一大進步。他積極與廠商及採購窗口溝通,「改變是不容易的,要讓對方了解這樣做可以帶來正面的成果」。最終成功導入新藥品。甚至連藥物注射的細節,他都不放過──包括點滴吊掛的高度與流速,務求在限定的十分鐘內注射完畢。不斷爭取 嘉義市救護車配超音波藥品的改善只是第一步,若能在在意外現場先掃超音波判定傷者內出血,搭配用藥,更有助於後續的治療。過去嘉義市救護車沒有配備超音波,也沒有預算,在硬體還沒有到位前,潘續文先安排研習,請醫師指導,做好一切準備。最後經不斷爭取,終於促成超音波儀器配置。而對這群急救的尖兵來說,優化的路不止於此,更要不斷升級,才能克服急救現場千變化萬的挑戰。延伸閱讀: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同場加映1_病人的力量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同場加映3_銀髮樂齡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同場加映4_長照復能
- 
                                    ![]()  2025-10-08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鈣化可能是心肌梗塞警訊 4件事控風險許多人做健康檢查或腸胃、肺部電腦斷層時,常在報告上看到一句:「冠狀動脈可見鈣化」。不少人一頭霧水,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心絞痛,心臟血管怎麼會「鈣化」?這個發現代表什麼?鈣化是「警訊」,提醒你必須正視心血管健康。心臟需要冠狀動脈來供應血液,如果血管長期受到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或抽菸影響,就可能產生動脈粥狀硬化。隨著時間,這些斑塊會逐漸鈣化,變得像「石灰」附著在血管壁上。因此,冠狀動脈鈣化是動脈硬化的「痕跡」。它不會脫落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卻代表血管已走向硬化,心血管風險比一般人高。有些人是為了篩檢肺癌或腹痛,意外被發現「血管有鈣化」。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3種檢查評估:3檢查評估「血管鈣化」.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lcium Score CT):計算血管裡總共多少鈣化,分數愈高,未來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愈高。.心臟功能與缺氧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以及心肌灌注掃描,以幫助醫師判斷心臟是否因血管狹窄而供血不足。.冠狀動脈血管電腦斷層(Coronary CT Angiography):能直接看到血管是否狹窄、阻塞,是現代常用的無創檢查。4大族群注意「冠狀動脈鈣化」若電腦斷層檢查出現冠狀動脈鈣化,需要積極預防。.有三高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長期抽菸者.有心肌梗塞或中風家族史的人.男性45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冠狀動脈鈣化警訊 4件事控風險「冠狀動脈鈣化」不代表你馬上會心肌梗塞,但它像是一張「紅色警告單」,提醒血管已經歷長年的負擔。與其害怕,不如趁早檢視生活習慣與三高控制,把心血管風險降到最低。早知道、早行動,才能守護心臟一輩子。.調整生活型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減少血管進一步受損。.控制三高:依醫囑使用降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藥物。.必要時服藥:若鈣化分數高,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如statin)或阿斯匹靈來降低風險。.定期追蹤:不要忽略檢查報告的異常,應該配合醫師安排後續追蹤。
- 
                                    ![]()  2025-10-07 癌症.乳癌 乳癌的保養照護 規律運動、飲食有度很多婦女有乳房纖維囊腫問題,必須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及攝影檢查追蹤,尤其要注意乳腺是否產生變化。若是發現乳房有惡性腫瘤,就可能須接受切除手術,以及化療、放療,而術後的保養照護相當重要。乳癌的保養照護,要有規律運動,飲食有度,更要體重控制,以避免腫瘤轉移。飲食方面,首重均衡,吃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食物要保持新鮮,烹煮全熟,避免食用生食、醃漬類、燒烤、油炸、高油脂的食物。運動方面,要做規律運動,包括初階、中階、高階運動,以及預防改善淋巴水腫的運動。一般來說,通常需持續練習長達一年以上,才可以達到防止組織粘黏。所以,每天規律、遵守原則、持之以恆的勤加練習,就會收到成效。肥胖者易罹癌,所以要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體重,避免體重上升,讓腫瘤轉移機會增加。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
- 
                                    ![]()  2025-10-07 名人.潘懷宗 只是脂肪肝沒關係?肝臟開始發炎受損就麻煩了!專家揭新藥有望阻肝病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腸胃與肝病學系主任盧姆巴教授/醫師(Rohit Loomba)認為新型候選藥物ION224,可能徹底改變「代謝異常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的治療方式。該病與肥胖和糖尿病密切相關,若持續惡化,放任不管,可以導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ION224透過阻斷三酸甘油酯合成的關鍵肝臟酵素(DGAT2),進而降低肝臟脂肪和發炎狀況,從根本上阻止肝臟損傷,在為期51週(約1年)的臨床試驗中,患者肝臟脂肪堆積減少且發炎反應降低,健康顯著改善,無嚴重副作用,期望為數百萬患者帶來希望。該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在2025年8月《柳葉刀》國際期刊線上版。MASH和一般的脂肪肝不同,是「惡化版」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肝臟細胞內堆積過多脂肪,通常早期沒有症狀。MASH是在脂肪肝的基礎上,出現了肝臟發炎與肝細胞受損的情況。簡單的說,脂肪肝就像「油脂堆積在肝臟」。MASH 就是「肝臟又油且發炎,開始受損」。所以MASH是脂肪肝的「惡化版」或「進展活動狀態」,曾經的名稱叫做NASH,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但在2023年以後,因為國際共識,「非酒精性」(nonalcoholic)這個詞容易造成誤解,忽略真正主要造成原因是代謝異常(如肥胖、糖尿病、胰島素阻抗、血脂過高),因此才把NASH 改名為 MASH。在台灣一般成人族群中,脂肪肝的盛行率最保守估計可達約30~35%。而若採最新調查或大規模篩檢結果,某些報導則認為可能高達50% 左右。單純脂肪肝在沒有發炎的情況下,很多人甚至沒有症狀,可以靠減重、運動、控制飲食改善,這也是早期以為脂肪肝是可逆的原因。MASH的定義臨床評估必須透過肝臟活檢觀察3個面向:1.肝細胞脂肪含量增多(steatosis)2.小葉發炎(lobular inflammation)3.肝細胞氣球化(ballooning)利用這3件事,可以量化MASH發炎活動狀態的程度,其評分標準叫做NAS (NAFLD Activity Score),總共分為0~8級,分數愈高愈嚴重,NAS 0–2: 沒有活動性發炎,NAS 3–4: 發炎邊緣,NAS ≥5: 確定發炎。當然,肝臟發炎後,血中各項肝臟指標也可能會出現異常(ALT、AST)。NAS評分標準.NAS 0–2:沒有活動性發炎.NAS 3–4:發炎邊緣.NAS ≥5:確定發炎另外,脂肪肝產生發炎後,肝臟就容易纖維化(fibrosis),此時就代表病程更進一步。若再不小心面對,就有可能走向肝硬化,甚至肝癌。而醫學界界定「纖維化(Fibrosis)」,依嚴重度分為四級F0~F4肝纖維化嚴重度.F0:沒有纖維化.F1:早期/局部纖維化.F2:同時出現「中心小葉周圍」與「門脈周圍」纖維化,兩個區域都被捲入。.F3:橋狀纖維化(bridging fibrosis),纖維束把兩個肝小葉結構彼此「連成橋」,肝臟結構開始明顯被隔間化,但尚未肝硬化。.F4:肝硬化(cirrhosis)單純脂肪肝為什麼會演變成MASH?輕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指的是肝臟裡脂肪堆積了多少(通常靠超音波或影像學判斷),這個分級只看「油有多少」,不看發炎或肝細胞損傷,輕度5~33%,中度34~66%,重度66%以上。單純脂肪肝在某些因素促進下,會從「只是堆脂肪」走向「發炎、損傷」。這些促進因素包括: 長期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是最主要的推手。其他像是基因遺傳體質,持續高油高糖飲食、久坐不動、酗酒都可能會加速惡化。當然,脂肪比例愈高(中度、重度脂肪肝),也是一項促進因素,因為脂肪堆積愈多,愈容易出現氧化壓力與脂毒性,因而增加進展到 MASH 的機率,但不是絕對,有些人脂肪比例很高,但仍停留在單純脂肪肝,不一定發炎。反之,有些「輕度脂肪肝」患者,如果合併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反而很快出現 MASH。所以「脂肪多少」是危險因子,但關鍵仍在於是否伴隨其他代謝異常。臨床試驗與成果這項多中心的臨床二期試驗,網羅美國成年人,必須病理證實為MASH狀態(NAS ≥4),而且三個核心構面(脂肪變性、發炎、氣球化)都要有分數(至少 1 分)。這樣才能確保入選的都是「真正活動性、有損傷的脂肪肝炎」,而不是單純脂肪堆積。平均年齡53歲,平均BMI 37.8 kg/m²,參與者接受每4週皮下注射不同劑量的ION224或安慰劑,共13次(為期51週),結束後再追蹤13週,最終完成所有試驗,90 mg組有39人、120 mg組有34人、與安慰劑組有32人。肝臟健康顯著改善的定義為:NAS分數降低 ≥2 分,且細胞氣球化或小葉發炎至少有一項下降 ≥1 分,纖維化(F)分期不惡化。.120 mg和90 mg組中,分別有59%和46%的患者肝臟健康顯著改善,明顯優於安慰劑組(19%)。.該藥物可與其他治療合併使用。試驗過程中患者可持續接受穩定劑量的糖尿病、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常規治療。約 39%~40%的受試者有使用 statins(降膽固醇藥)。約9~15%有使用 GLP-1受體促效劑(糖尿病用藥)。.無發現與治療相關的嚴重副作用,總體不良事件以輕-中度為主。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紅斑(8%)、疼痛(7%)、噁心(14%)。健檢若發現脂肪肝該如何面對首先應該釐清狀況,確認到底是「單純脂肪肝」還是「已經有MASH」。醫師可能抽血驗肝功能指數(ALT、AST)、腹部超音波,必要時做彈性掃描(FibroScan)或甚至肝臟切片。調整生活習慣是最關鍵的,減掉5~10% 體重,就能明顯改善脂肪肝。飲食務必少喝含糖飲料、少油炸,多蔬菜、全穀、深海魚,地中海飲食最被推薦,適當運動,戒酒,同時控制好相關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因為這些疾病和脂肪肝常常是「一家人」,要一起管理。持續定期追蹤,一般每 6~12 個月複檢肝功能與超音波,觀察是否改善或惡化。首個有望阻止MASH惡化的新藥醫學界目前針對MASH的治療,仍以生活型態調整(減重、飲食與運動)和控制共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為基礎。不過,已有新藥獲得「加速批准」,2024年FDA批准了Resmetirom(甲狀腺受體β激動劑),可以讓F2~F3纖維化階段的患者,不惡化。2025年Semaglutide(Wegovy,GLP-1 受體促效劑)也獲得加速批准用於MASH,因為血糖控制好了以後,在緩解肝炎與纖維化改善上具有正面作用,並對代謝指標與體重有利。ION224是首個在MASH中,相較於現有治療方式,能夠直接針對肝臟脂肪生成根源加以阻斷,相較於傳統僅改善血糖或膽固醇的藥物完全不同,因此可以大幅減少脂毒性,降低細胞壓力與炎症,也可以延緩或逆轉肝臟纖維化。如果未來第三期臨床試驗通過後,利用這個ION224針對性藥物,再加上早期介入,將不僅僅能改善患者與家庭的生活,也可以減輕醫療體系因晚期肝病帶來的高昂成本與複雜治療負擔,值得期待。參考文獻1.R. Loomba et al.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DGAT-2 inhibitor, ION224, for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ION224-CS2): results of a 51-week,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The Lancet, 2025; 406 (10505): 821 DOI: 10.1016/S0140-6736(25)00979-1
- 
                                    ![]()  2025-10-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台積電美國要55分,肝也可55分給別人?最近美國要求台積電「55分」:一半留在台灣,一半搬去美國,理由是「必要時保護台灣」。好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護國神山可以被要求分一半,延續他國的命脈,那麼人體最大的器官——肝臟,是否也能分一半給別人,延續另一條生命?台積電要在海外設廠,得克服許多條件,尤其在美國,環境嚴苛、成本高昂。同樣的,肝臟要「剖一半」給別人,也不是想分就能分。首先,捐贈者不能因為捐肝丟了命。理論上,健康的人可捐出四分之三的肝臟,自己留四分之一,半年內能長回八成大小。但前提是肝要夠健康:不能有纖維化或肝硬化,不能有中重度脂肪肝,更不能帶B、C型肝炎或其他傳染病。就像台積電要分廠,本身產能必須強大,否則自身難保。受贈者也有條件限制。血型必須相容,最好相同;體型差距太大會出現「肝太大裝不下」或「肝太小不夠用」的問題。膽管、血管也要能吻合,否則縫合困難。最重要的是,新肝能否在對方體內活下來、不被排斥。這就像台積電到美國,也要面對當地法規、勞動條件與文化差異一樣。更棘手的是,移植病人若日後罹癌,近年新發展的免疫治療藥物幾乎不能使用,因為免疫系統一旦被活化,可能連移植的肝都一併被攻擊而報廢。而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的人,本身罹癌風險也比常人高出好幾倍。換句話說,肝雖可分一半救命,但後續的挑戰卻是一輩子的功課。因此,與其最後被迫「55分」,不如平日好好保肝:有B、C肝的人要及早治療;要定期驗血、做超音波;別酗酒,也別讓體重失控,因為脂肪肝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保肝男兒當自強,才是真正的護身符。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樣:平日不好好打底,到頭來才想東想西找理由「瓜分」求助對方,既傷己也累人。無論是護國神山還是護肝神將,靠自己最踏實,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最後提醒一句:別到時候笑著對朋友說——「我的肝借你一半,你的台積電股票也該讓我分一半!」●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花蓮富里鄉免費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日期:10月18日(六),需事先報名
- 
                                    ![]()  2025-10-03 癌症.乳癌 乳房囊腫追蹤20年罹癌 宣洩情緒後積極抗癌日前看到報導「我跟你一樣的病,但活得好好的!Peer Navigator同儕領航員,接住癌友幽微心情。」對於身為「新病友」的我,心有戚戚焉,太有感覺了,希望在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與諸姊妹們分享經驗及給予鼓勵。20年前健檢時,發現乳房有纖維囊腫、鈣化點有點多,做了切片檢查「沒事」,於是開始做每半年超音波、一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在今年5月間,跟了20年的醫師退休前,他的「法眼」及儀器的「電眼」看到了「新」的東西,將我轉給另一位醫師作處理。當醫師說:「切片的結果不好,要切除」,護理師拿了一疊檢查單給我的那幾分鐘,腦袋一片空白,已不記得自己是如何離開診間的。家人問什麼,我啥咪都說不出,只記得手術日期,因為他們要請假陪我。擦乾眼淚化被動為主動經失眠、驚濤駭浪衝擊一晚後,自問我是哪一期?治療方式?全切或局切?無助、恐懼之心一時湧起,崩潰痛哭!過了一、二天行屍走肉的日子後,突然清醒。想到我那住在護理之家的95歲老媽還在等我去陪她,我還要當主婚人及阿嬤、泡美人湯及游泳、努力達到捐血次數、想參加自行車環島活動…。於是擦乾眼淚,化被動為主動。首先打開健保快易通App,病理報告全英文,找ChatGPT幫忙,上網找資料,打爆周遭已是「老病友們」及久未聯絡的親戚─病理醫師的電話,厚著臉皮挖大家的「回憶」,提出許多疑問,還好大家都不吝分享個人的經驗或照片及建議,讓我寬心許多。之後我根據術前各種檢查結果拼湊出一張「個人專屬治療處方」,作為手術前後與醫師溝通的「腳本」。最重要的是在手術時,可讓家人了解處置方向、切除的組織。雖然後來因感染跑了兩次急診,但都挺過來了。當然也滾動式調整這張治療處方,充分了解治療方向,掌握狀況,更有信心面對未來漫長的抗癌路。平日「三養」善待寶貝這段時間接觸到病友會姊妹們,得到許多慰藉與鼓勵,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且是幸運的。最喜歡聽病友姊妹們說「要勇敢」及「吉人自有天相」。我最大的心得是:「遇到了,千萬不要責怪自己或他人」,情緒宣洩完,應積極尋找資料及援助,好好掌握自己的病情及狀況。手術前,我還去染了已花白的頭髮,做臉部保養、全身按摩、接了睫毛,漂漂亮亮、勇敢與正面地迎接各項挑戰。我要說的是:「姊妹們,平日就要用三養─營養、保養(運動)及修養,好好照護心(臟)上的那兩個『寶貝』。」但一定要記得「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原則,聽醫師的話,才能擁抱健康。專業觀點/乳癌保養照護 規律運動、飲食有度【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整理/記者黃妙雲】很多婦女有乳房纖維囊腫問題,必須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及攝影檢查追蹤,尤其要注意乳腺是否產生變化。若是發現乳房有惡性腫瘤,就可能須接受切除手術,以及化療、放療,而術後的保養照護相當重要。乳癌的保養照護,要有規律運動,飲食有度,更要體重控制,以避免腫瘤轉移。飲食方面,首重均衡,吃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食物要保持新鮮,烹煮全熟,避免食用生食、醃漬類、燒烤、油炸、高油脂的食物。運動方面,要做規律運動,包括初階、中階、高階運動,以及預防改善淋巴水腫的運動。一般來說,通常需持續練習長達一年以上,才可以達到防止組織粘黏。所以,每天規律、遵守原則、持之以恆的勤加練習,就會收到成效。肥胖者易罹癌,所以要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體重,避免體重上升,讓腫瘤轉移機會增加。
- 
                                    ![]()  2025-10-03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活動】10/12世界中風日園遊會在新北 現場闖關拿好禮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三至五萬人發生腦中風事件,腦中風在112年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名。為提升大眾對中風防治的重視,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將攜手台北慈濟醫院,於10月12日(週日)在新北市新莊體育園區舉辦園遊會「2025世界中風日:栓來速取即時通,全台一起救中風」。活動現場規劃超過30個互動攤位,邀請大家一起闖關學健康、集章拿好禮!今年活動內容同樣豐富,包括「預防中風闖關區」,讓民眾透過遊戲體驗與衛教學習輕鬆掌握防中風觀念;「預防三高區」則提供免費血壓測量與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幫助及早發現風險;同時設有「關懷小站」,提供疾病知識、風險預防與運動建議,給予病友與家屬更多實用支持。除了專業醫師、護理師與營養師帶來的健康講座,現場還有有獎徵答與精美獎品,讓參與民眾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中滿載而歸。期望透過團體力量分享知識、相互扶持,降低中風風險、減少失能,攜手打造遠離中風的健康未來。📍活動時間:10月12日(日) 上午09:00-12:00📍活動地點:新北市新莊體育園區林蔭大道(新北市新莊區和興街66號)📍活動對象:一般民眾(無需報名,自由參加)📍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北慈濟醫院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之權利。
- 
                                    ![]()  2025-10-02 焦點.元氣新聞 全台首創「全人照護」進駐北竿 馬祖鄉親就醫免離島馬祖醫療服務再升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自114年起承接連江縣北竿鄉「全民健保偏鄉全人整合照護方案」,昨日舉辦全國首場離島全人照護共識會議,衛福部長石崇良、中央健保署長陳亮妤等多位中央與地方醫衛主管皆親臨見證,宣告離島醫療邁向新里程碑。北竿全鄉僅1741名居民,過去因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就醫往往需跨島奔波。聯醫總院長王智弘表示,這項計畫首度以「全人、全齡、全程」為目標,從幼兒到高齡者,全面提供家戶健康訪查、疾病診療、衛教、預防保健及健康篩檢等服務,把「醫療」向前推進到「預防」,讓北竿鄉親不必離島,就能享有零距離的照護。台北市衛生局長黃建華指出,這不只是醫療下鄉,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整合照護網絡,居民能即時獲得完整服務,同時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與自主管理,讓「健康」走進每一戶人家。連江縣衛生局長陳美金也強調,北市聯醫的專業經驗結合在地醫療量能,將為北竿打造量身訂製的照護體系,這不僅是北竿的福音,更是馬祖健康照護的新起點。此次全人整合計畫的五大策略包括:「個案管理師制度」,由專業個管師深入家戶調查,提供從疾病預防到慢病管理的個別化服務,並主動安排多項篩檢,包括AI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婦科超音波與皮膚癌檢查等,減少居民奔波就醫的負擔。在「補足專科診療」則增設婦產科、皮膚科等門診,並由小兒科、神經內科團隊提供失智症與幼兒健康管理到宅服務。還有「跨院協作」:與連江縣醫院、雙和醫院、亞東醫院等合作,確保服務不間斷,並協助衛生所補足人力缺口。「遠距醫療會診」,結合五大專科進行即時遠距診療,搭配AIoT智慧檢測設備,大幅提升診斷效率與可近性。計畫也推出多項亮點服務:醫師居家訪視偏鄉長者、建立「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提供孕婦到府關懷與兒童口腔塗氟,並透過社區個管護理師進行慢病追蹤與心理支持。王智弘指出,這項「全台唯一」離島全人照護計畫,整合醫療、長照、家庭醫師制度與社福資源,讓北竿居民不僅「看得到醫生」,更能「被持續照顧」。
- 
                                    ![]()  2025-10-02 醫療.泌尿腎臟 花蓮「鏟子超人」傳橫紋肌溶解症 顏宗海提:3大警訊嚴重會命危花蓮馬太鞍溪溢流泥沙重創光復鄉,民眾自發擔任「鏟子超人」協助清淤,但傳出有志工協助後疑似罹患橫紋肌溶解症進加護病房。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常見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是「肌肉過度使用」所致,因此若出現肌肉痠痛、肌無力及有「可樂尿」等三大警訊,應立即就醫,否則嚴重會腎衰竭、尿毒症,需血液透析救命。橫紋肌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負責收縮、活動四肢。顏宗海指出,橫紋肌溶解症可能有8大原因引起,除少數與先天遺傳有關,大部分個案多因過度運動、熱傷害所致,或是車禍、嚴重撞擊造成肌肉壓傷,低血鉀、低血磷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病毒感染、電擊等也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臨床上最常見是運動過度,加上天熱未適時補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顏宗海說,橫紋肌溶解症有3大警訊:肌肉痠痛、肌無力、尿液中有肌紅蛋白呈現褐色的「可樂尿」,這些症狀不能輕忽,必須立即就醫。若未及時處理,肌紅蛋白持續累積將對腎臟產生毒性,導致急性腎衰竭,進一步可能產生尿毒症,嚴重恐危及性命,需血液透析維持生命。顏宗海表示,若民眾發現相關症狀就醫,醫師會透過抽血、驗尿檢查肌紅蛋白數值,必要時進行心電圖、X光或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已有心肺或腎臟受損;也讓患者吊點滴補充水分與生理食鹽水,平衡身體的電解質,讓肌肉可以充分獲得休息。衛福部長石崇良提醒,如果長期沒有在做過度負重的工作或勞動,就不要太逞強;疾管署長羅一鈞也說,平常不太運動的人,不宜一時興起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勞動,且要多補水,以利肌紅蛋白的排除,減少腎功能受損的機會。
- 
                                    ![]()  2025-10-01 焦點.元氣新聞 花蓮「鏟子超人」傳橫紋肌溶解症 顏宗海提:3大警訊嚴重會命危花蓮馬太鞍溪溢流泥沙重創光復鄉,民眾自發起擔任「鏟子超人」協助清淤,不過有網友爆料,一名志工協助後疑似橫紋肌溶解症於加護病房救治。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說,橫紋肌溶解症可能有8大原因引起,若出現可樂小便、肌肉痠痛及肌無力3警訊,就要立即就醫,否則嚴重會腎衰竭、尿毒症,需血液透析救命。顏宗海說,橫紋肌指的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負責收縮、活動四肢。一旦受到基因缺陷、外傷、或外在環境影響,就可能引發橫紋肌逐漸崩解、壞死,進而造成橫紋肌溶解症。顏宗海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有8大原因造成,除了少數與先天遺傳有關,大部分案例多因重訓、馬拉松等過度運動,高溫引起的熱傷害,車禍或嚴重撞擊造成的肌肉壓傷,低血鉀、低血磷導致的電解質不平衡,及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病毒感染、電擊等情況也都可能發生。顏宗海說,不過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運動過度,鏟子超人因為沒看到病歷所以不確定什麼原因造成,不過不外乎就是運動過度又天氣炎熱,未適時補充水分所造成。顏宗海表示,得到橫紋肌溶解症有3大警訊,民眾若出現肌肉酸痛且肌肉無力,尿液中有肌紅蛋白呈現褐色的可樂尿就需要立即就醫。顏宗海說,這些症狀絕對不能輕忽,若未及時處理,肌紅蛋白持續累積將對腎臟產生毒性,導致急性腎衰竭,出現尿量減少,進一步可能因高血鉀、高血磷,或是產生尿毒症,嚴重恐危及性命,需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顏宗海表示,若民眾發現相關症狀就醫,醫師會透過抽血、驗尿檢查肌紅蛋白數值,必要時進一步進行心電圖、X光或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已有心肺或腎臟受損。並讓患者吊點滴補充水分與生理食鹽水,平衡身體的電解質及讓肌肉可以充分獲得休息顏宗海提醒,民眾別因為只是單純的肌肉痠痛而輕忽,若出現3大警訊一定要立即就醫。運動時也需循序漸進不宜一次用力過猛及適時補水,才能降低發生風險。
- 
                                    ![]()  2025-09-30 醫療.腦部.神經 男子吃完早餐暈眩!醫發現他眼睛有這症狀…即時阻止中風發生年逾60歲的陳先生,某天吃完早餐後突然感到暈眩、惡心、嘔吐,原本以為只是壓力太大,經友人勸告才就醫,沒想到,經檢查後發現,他的眼睛出現了明顯的眼震,再加上右手有協調性不佳的問題,被診斷可能是「中風」的前兆,幸經即時轉診治療,才解除中風危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頭暈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不論男女老少都深受困擾,但是每一種頭暈都隱藏著不同的病因,治療方式的差異極大,因此,正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第一步;透過詳細檢查釐清頭暈的真正來源,其中一項關鍵工具,就是特殊的眼震觀察儀器電子視頻Frenzel眼振鏡。眼睛是解讀頭暈的重要窗口,李薰華指出,當人體感受到不正常的平衡刺激時,眼球會出現不受控制的快速跳動,被稱為「眼震」(nystagmus),正常人不會有眼震,而有些頭暈的疾病會有眼震,有些頭暈則跟正常人一樣沒有眼震。李薰華說,醫師觀察眼震時,需要關注方向、節律與持續時間,這些都是判斷頭暈類型的關鍵依據,但有時肉眼難以察覺,甚至會因為眼睛盯著某個東西看時,大腦會主動「壓抑」掉眼震而觀察不到,因此,需要借助特殊的眼震觀察儀器檢查,透過電子視頻Frenzel眼振鏡放大與遮蔽視覺注視的設計,可讓潛藏的眼震清楚顯現,幫助醫師快速區分頭暈類型。以耳石脫落為例,脫落的耳石可能會掉在耳內三個半規管中的其中一個,醫師藉由在特定檢查姿勢時誘發的眼震,判斷掉落在哪個半規管,進而可做相對應的復位治療,將掉出來的耳石轉回原本位置。而腦部疾病造成的頭暈,例如小腦中風或是腫瘤,李薰華表示,也可能看到特殊的眼震,協助醫師早期發現潛在的腦部問題,安排更進階的腦部檢查與治療。以陳先生為例,電子視頻Frenzel眼振鏡檢查顯示,其向上的眼震及右手協調度不佳,高度懷疑是中樞型的眩暈合併小腦功能異常。因此,隨即將病人轉至急診處置,給予輸液治療及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並且進一步安排腦部影像檢查、頸動脈及穿顱超音波檢查。隨著患者不適逐漸緩解,頸動脈及穿顱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後循環的血管極度狹窄,同時合併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出現暫時性腦缺血、肢體不協調及中樞型眼震,所幸及時治療,成功挽救後續會發生中風的危機。
- 
                                    ![]()  2025-09-28 醫療.心臟血管 腳麻腳痛也可能是要命警訊 醫師建議別忽視9個心血管疾病症狀動脈與靜脈日夜將血液送往人體各處,通常血管有問題時,身體會出現警訊,但需要辨別哪些症狀無害,哪些又可能是血栓、動脈栓塞或中風的前兆。哈芬登郵報(HuffPost)訪問多位血管外科醫師,列出9個不應忽略的症狀。1.單側腿腫脹與疼痛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Weill Cornell Medicine)血管外科醫師雅各斯(Tikva Jacobs)說,導致腿腫脹的原因很多,但如果只有單側腿腫脹與疼痛,而且無法抬高緩解,她會進行超音波檢查是否為深層靜脈血栓。如果這些症狀是在長時間搭機或乘車後出現,更有可能是血栓;一旦血栓從腿部靜脈脫落,可能會跑到肺部,導致致命的肺栓塞。鹽攝取過量或久坐不動導致的腫脹通常是兩腿都有,而且抬高腿就能緩解。2.腿部持續感到麻痛東卡羅來納大學(East Carolina University)心血管科學系血管外科醫師胡拉尼(Mounir Haurani)說,雖然腿麻偶爾會發生,但是別忽略持續性的麻木或刺痛感,這是腿部靜脈血液輸送不全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可能是深層靜脈血栓、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甚至是動脈疾病的徵兆。3.小腿或腳踝附近皮膚變色、覺得癢位於聖地牙哥的拉荷亞靜脈血管診所(La Jolla Vein & Vascular)醫師邦可(Nisha Bunke)表示,當腿部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血液會堆積使靜脈壓增加,壓力會隨著時間擠壓皮膚與周圍組織,形成慢性發炎反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會注意到皮膚變紅或棕色,也就是色素沉澱;或腿部覺得沉重、疼痛,以及看到明顯的靜脈曲張。靜脈濕疹的患者可能覺得皮膚癢、變乾燥和脫皮。邦可說,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並非靜態的疾病,如果不治療,皮膚變色與發癢可能會演變成皮膚硬化,最終形成開放式、恢復慢的靜脈潰瘍。靜脈持續的壓力也會傷害皮膚和皮下組織,變成發炎與組織分解的循環,一旦進入這個流程,復原會很困難,因此早期介入能有效降低長期併發症。4.腿部漸進式的腫脹與疼痛密特羅靜脈中心(Metro Vein Centers)的醫師麥格夫(Katherine McGough)說,有時候腿部突發性的疼痛或腫脹很明顯,當然可能與深層靜脈血栓相關;但也不能忽視潛伏慢性的腿部沉重、腫痛、抽筋與不適,表示疾病可能正在惡化,有血栓、潰瘍的風險。5.腳踝或足部有無法痊癒的傷口或潰瘍密特羅靜脈中心的另一位醫師帕巴魯(Hugh Pabarue)說,靜脈功能不良或周邊動脈疾病會導致傷口無法痊癒,增加嚴重感染或截肢的風險,傷口的惡臭也會影響社交。胡拉尼說,腳上的小傷口如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痊癒,可能也是血流不足的徵兆,放著不管有可能導致截肢。6.腳發冷、蒼白,伴隨小腿疼痛胡拉尼說,他絕對不會忽略腳發冷發白,特別是走路時小腿會痛更要小心。血管疾病通常會先在腿和腳產生症狀,因為這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之一,一旦血管阻塞就會出問題。帕巴魯說,腿部疼痛伴隨突發性發冷、發白可能是急性動脈阻塞,不盡快就醫可能導致組織壞死、截肢,若發生在特定動脈還可能中風。7.休息時腳會痛另一個要注意的症狀是休息不動時腳會痛,晚上更明顯。帕巴魯表示,這代表嚴重的肢體缺血,也就是動脈血流減少,不尋求醫療介入的話可能導致組織死亡、壞疽、截肢,建議立刻就醫避免最壞的結果發生。8.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或咳血帕巴魯說,這些是典型腿部血栓導致的肺栓塞症狀,若不緊急處理可能致命,建議趕快打911。9.突發性視覺障礙、口齒不清或單側無力帕巴魯說,除了腿部以外,這些症狀也是動脈栓塞或血栓跑到腦部導致中風的徵兆,需要立即醫療介入以避免永久失能,發生時盡快撥打911。
- 
                                    ![]()  2025-09-23 焦點.元氣新聞 症狀不明顯...40歲男胰臟炎鬼門關走一回 北市聯醫微創手術救命一名病患嚴重壞死性胰臟炎復發,上月鬼門關前走一遭,卻又併發假性囊腫與膿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療團隊9月為他執行北市聯醫體系第一例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胰臟膿瘍金屬支架引流術,也因健保將新式金屬支架納入給付,大幅減輕其經濟負擔。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癌亡」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與腸胃炎等疾病混淆,因此超過8成的病患確診時已是中晚期。他說,胰臟深處人體後腹腔,加上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驟降或黃疸等初期症狀多變,很容易被輕忽。民眾若有疑似症狀、胰臟癌家族史或健檢發現腫瘤指數CA199異常升高,都應考慮「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檢查。黃柏翰提及,EUS結合內視鏡與超音波,能高解析度地近距離觀察胰臟,對於早期病灶或切片診斷有極大幫助。他不諱言,急性胰臟炎也潛藏致命危機,約15%患者會產生胰臟壞死性胰臟炎,形成積液或假性囊腫,若擴大恐壓迫周邊器官,甚至引發敗血症。一位40歲男性因家族性遺傳高血脂症,導致反覆性胰臟炎,他8月再度因嚴重壞死性胰臟炎復發,合併呼吸衰竭、腎衰竭與敗血性休克,情況一度危急。經和平婦幼院區醫療團隊悉心照護,男子已從加護病房轉出,感染也逐步控制。和平婦幼院區表示,胰臟炎併發症形成的假性囊腫與膿瘍,卻成為後續治療的棘手挑戰。經過6周抗生素治療後,黃柏翰9月攜手內視鏡室團隊,為該名病患成功執行北市聯醫體系第一例的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胰臟膿瘍金屬支架引流術。院方指出,這項微創手術透過內視鏡,將金屬支架精準地放置在胰臟病灶處,並與胃內建立引流通道,有效排出壞死組織或囊液,成功避免傳統外科手術的巨大創傷與高風險。黃柏翰說,新技術成功代表和平婦幼院區在處理複雜胰臟疾病的能力已邁入新里程碑,藉由內視鏡超音波精準定位後金屬支架的置放,能以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幫助因胰臟炎併發症而飽受折磨的病患。健保已正式將此新式金屬支架納入給付範圍,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
- 
                                    ![]()  2025-09-23 醫療.骨科.復健 手抬不起來不一定是五十肩!肩旋轉肌袖4警訊,痛到讓你晚上睡不著最近門診裡,有不少人來看肩膀痛的問題。多數人一開始都以為是五十肩,便選擇「忍一忍」,殊不知這本身就是錯誤觀念,因為即便是五十肩也需要積極治療。更何況,許多案例在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疼痛的元兇其實是「肩旋轉肌袖破裂」。這種疼痛,不只影響生活,還可能悄悄讓肩膀功能越來越差。什麼是肩旋轉肌袖?你可以把肩旋轉肌袖,想像成是「穩定肩膀的四條繩索」,它們讓我們能自在地抬手、旋轉、提重物。如果其中一條繩子磨損甚至斷裂,肩膀就會出現一連串症狀,讓你「有力使不上」。肩膀痛成這樣要注意!肩旋轉肌袖4警訊以下四大警訊,是我在診間最常聽到的抱怨:1.夜間疼痛:一翻身壓到肩膀就痛醒,連睡覺都成問題。2.手抬不起來:梳頭、穿衣、拿高處的東西都變困難。3.肩膀有聲音:動作時出現「咔」或「咯咯」聲。4.活動角度受限:舉手到一半就卡住或劇痛。如果你同時出現其中兩種以上,千萬別再拖!誰容易發生旋轉肌袖破裂?.喜歡打羽球、游泳、重訓的人.常抬手工作的職業(如油漆、搬運).長輩族群,年紀越大越容易因慢性磨損導致破裂.曾經跌倒、扭到、或抬重物拉傷肩膀的人旋轉肌袖破裂不處理 拖到變嚴重可能需動手術旋轉肌袖一旦破裂,通常無法自行癒合。如果不處理,會進一步造成:.肌腱破裂加劇、回縮與肌肉萎縮.關節退化.治療時間拉長、甚至需要手術「肩旋轉肌袖破裂」的正確處理方式.由醫師進行理學檢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超音波、MRI).肌力訓練或復健.必要時安排微創修補手術運動員、上班族、家中長輩,只要有長期肩膀卡卡、痛到睡不好、手抬不起來的問題,記得不是所有肩痛都是五十肩,找專業骨科醫師評估,才能安心恢復肩膀功能!(本文出自骨科醫師張耀元臉書粉絲專頁)
- 
                                    ![]()  2025-09-20 名人.許金川 B肝沒了,長出肝癌?月經沒了,肚子大了?60歲的一位女士,年輕時是B型肝炎帶原者。她聽信民間偏方,吃了所謂的「黑藥丸」。幾年後檢查,醫師說「B肝沒了」,她高興得不得了,從此放下心中大石,覺得人生平安無事。沒想到最近因車禍送醫,一做檢查,竟在肝臟裡發現一顆5公分的腫瘤。她滿臉疑惑:「B肝不是消失了嗎?怎麼肝癌還跑出來?」另一位女士,更年期後以為終於擺脫了每個月的困擾,甚至覺得是「重獲自由」。但不久後,她的肚子愈來愈大,自以為是體重增加,還認真節食減肥。直到某天肚子劇痛送急診,才發現下腹部長了一顆10公分的卵巢囊腫。醫師開刀處理後,她才驚覺:原來不是變胖,而是腫瘤在默默作怪。現代醫學雖然進步,但「真相常常因觀念錯誤而在第一時間就消失了」。血液檢查顯示B肝沒了,但看不到肝臟內部的變化;月經停了,卻不知卵巢仍在默默地存在。只有腹部超音波,才能把隱藏的真相照出來。它無痛、無輻射、方便又安全,是最值得投資的健康檢查。所以,不管你是B肝帶原者,還是「B肝已消失」的人;不管你是尚有月經的女性,還是已經停經的熟女,每年至少都該「超」一次。一次檢查,可能換來一輩子安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免費抽血癌篩&腹超」活動預告:2025年9月21日(日),台南市七股區活動詳情 https://reurl.cc/0War79
- 
                                    ![]()  2025-09-19 焦點.元氣新聞 呼吸都會胖、記憶衰退=失智風險高? 缺這關鍵激素 女性恐陷健康危機很多女性都有過這種困擾,明明吃得少,體型卻像吹氣球一樣持續膨脹。更有人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也開始衰退,失智風險攀升。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健康問題,背後其實藏著同一個兇手。《元氣最愛問》節目邀請永越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唐雲華,以及萬芳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宇琪,探討影響女性健康的關鍵。身體背叛了你?荷爾蒙是幕後黑手「很多人以為是自己減重不夠努力,其實是身體在背叛你。」唐雲華一語道破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荷爾蒙失衡。他將肥胖分為兩種:「我讓身體胖」和「身體讓我胖」。前者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後者問題出在荷爾蒙失調。荷爾蒙不只影響體重,如今發現也與失智症有關連。過去醫界認為女性失智率較高是因壽命較長,但去年底,國外有一大型研究發現,女性隨著年齡遞增,大腦愈需要女性荷爾蒙,唐雲華說,若能適時補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他建議停經十年內補充荷爾蒙,但若停經太久才開始補充,效果有限。別搞錯了!黃體酮≠黃體素唐雲華表示,透過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療法(BHRT),可以讓體內的荷爾蒙濃度重新回到中年以前的水平,但什麼是生物等同性荷爾蒙?他解釋,「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的結構與人體原本的一致,但是,生物等同性荷爾蒙不是只局限在性荷爾蒙,而是包含人體內全部的荷爾蒙。」包括生長激素、甲狀腺荷爾蒙、胰島素、腎上腺分泌的DHEA等。他特別強調,生物等同性荷爾蒙療法補充的生物等同性黃體酮,與黃體素不同,黃體酮是人體原有的天然荷爾蒙,守護女性懷孕、穩定情緒、改善睡眠,甚至調節大腦功能;黃體素則是合成製劑,主要用於避孕和調經,副作用也比較多。「民眾可以看藥品學名,或直接問醫師,確認自己用的是黃體酮(Progesterone)還是黃體素(Progestin)。」從少女到熟齡:荷爾蒙危機無所不在「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發生荷爾蒙問題。」張宇琪指出,少女時期若月經太早來,可能是性早熟,會讓骨骺板提早關閉,影響身高,生育期女性愈來愈常見早發性卵巢衰竭,熟齡期的困擾則是「更年期生殖泌尿道症候群」,包括頻尿、漏尿、陰道乾澀、性生活不適等問題。她分享一個案例,84歲婦人因為夜間頻尿四至五次,白天也要每小時跑廁所一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幸,荷爾蒙治療後,終於一覺到天亮。但她強調,荷爾蒙治療必須量身定製,不能一體適用。若只有乾澀困擾,使用基本保濕潤滑劑即可,如果陰道已萎縮,可考慮FDA認證的DHEA陰道塞劑,情況再嚴重則需要雌激素或黃體酮治療,但在治療前,必須先排除癌症風險。此外,她提醒女性務必定期健康檢查,且要做到以下「三點不漏」:一、乳房檢查:每年乳房攝影或超音波;停經前女性在經期後7天內自我檢查,停經後每月檢查二、子宮頸抹片:定期檢查預防癌症三、荷爾蒙評估:依症狀和年齡調整治療策略守護荷爾蒙,就是守護女性健康兩位專家一致強調:女性健康絕不只是「有沒有月經」這麼簡單,而是涵蓋代謝、大腦、泌尿道與生殖系統的全方位議題。當你發現自己莫名變胖、情緒起伏大、或頻繁跑廁所時,別輕忽了荷爾蒙失衡發出的求救訊號。及早檢查、正確補充、量身治療,不僅能擺脫「呼吸都會胖」的困擾,更能降低失智和癌症風險。畢竟,照顧好荷爾蒙,就是守護女性一生健康的關鍵之一。元氣最愛問https://youtu.be/q4LYcdcQYOE?si=aWPxxE1h4EK0PWYl&t=48
- 
                                    ![]()  2025-09-13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預防】把「健檢」當起點 打造健康管理防線 沒病就先顧健康【本文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 唐憶淨醫師提供】您是否曾感嘆:「生活真辛苦,健康好難顧」?面對忙碌的生活節奏與多重壓力,我們常把健康擺在最後,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才開始焦急補救。然而,真正能守住健康的關鍵,是從日常生活與預防保健做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預防保健分為三個層級:第一級預防:針對病因本身,例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節酒與接種疫苗。第二級預防:在疾病早期進行篩檢與早期診斷,例如癌症篩檢與慢性病檢查。第三級預防:疾病已造成器官損傷時,透過藥物、復健、心理支持等減緩惡化,降低失能。其中,第二級預防——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我們每一位健康人最該主動參與的關卡。因為它讓我們在還「沒病」的時候,就能掌握身體的變化。飲食、作息、身心管理 「沒病」就該關注健康除了定期檢查,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方法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與健康狀態:-飲食均衡:多蔬果、足蛋白、少糖鹽。-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維持身體修復與免疫調節功能。-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冥想、聊天、閱讀都是很好的方式。-戒菸限酒與個人衛生習慣:是減少感染與慢病風險的根本。此外,適時補充維生素D、益生菌等營養品,也能視個人狀況做輔助調整。定期檢查是起點 持續管理才是重點目前政府提供多項公費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成人預防保健-30–40歲:每5年1次-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小兒麻痺後遺症35歲以上者:每年1次老人健檢與癌症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肺癌與口腔癌等,依年齡與風險條件提供免費篩檢。而對於有進一步健康需求的朋友,醫院也提供多元的自費預防保健服務,包括:自費健康檢查-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如頸動脈超音波、心電圖)-癌症高階篩檢(如全身核磁共振)-腦部、骨骼、內分泌等全身整合性健檢方案自費疫苗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肺炎、敗血症與腦膜炎,尤其建議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接種-帶狀皰疹疫苗:降低年長者罹患帶狀皰疹與後遺神經痛的風險-RSV疫苗: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重症感染,建議高齡者及慢性肺病患者接種-百日咳疫苗(含白喉、破傷風混合疫苗):成人重新接種可預防傳染給新生兒與幼童,特別建議照顧嬰兒的家屬與醫療工作者施打這些自費項目可依個人年齡、生活型態與疾病風險選擇,作為公費保健的補充與強化。若不確定適不適合接種,也可諮詢家庭醫師進行個別評估。掌握三照護原則 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很多人把健檢當作一次性的「任務」,但其實健檢只是起點,真正的重點在於後續的健康管理。無論是發現異常數值,或是已知的慢性疾病風險,都需要定期追蹤與調整生活習慣。健康管理強調的是「長期、個人化、可追蹤」的照護方式,透過:-建立個人健康紀錄-訂定可執行的健康目標(如減重、控糖、降血壓)-與醫療團隊合作,落實飲食運動建議-結合APP與穿戴裝置追蹤數據變化只有將檢查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您是年輕上班族,還是即將退休的長輩,健康都不該是等病來了才關心的事。現在就打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自己是否符合公費健檢資格,並向醫師詢問是否有適合您的疫苗規劃或健康管理資源。善用制度、主動規劃,就是給自己與家人最好的健康保障。【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  2025-09-13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亞洲補快」傅雲慶,救回3歲女孩勝過賺錢價值!將ESG理念從院內向外擴散展現醫療永續決心台中榮總院長傅雲慶是國際兒童心臟權威,總是不急不徐、溫和專注的他,卻有著讓人超乎想像的手速,小小孩的心臟破洞可能只有五毫米,他利用心導管免開刀修補的最快紀錄是四分卅秒,人稱「亞洲補快」。今年一月,傅雲慶接任台中榮總院長,他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以榮神益人的精神帶領團隊。傅雲慶認為,「開心手術」並不「開心」,他不斷精進心導管技術,創紀錄不是目的,而是希望病人免受開刀之苦。他在治療前充分準備,盡力向家屬溝通解說,作為虔誠的基督徒,不論治療前還是治療後,他總是找機會為孩子禱告。兒時就診經驗 立志不拒病人兒科如今是艱困科別,傅雲慶當年選擇兒科義無反顧,至今無悔。成為小兒科醫師,與幼時就醫經驗有關,他小時候住桃園大溪鄉下,每年農曆年都發高燒、扁桃腺發炎,記得國小六年級,過年診所關診,媽媽帶他坐公車到大醫院,卻被急診室醫師拒看。媽媽只好帶他回家,後來是一位藥師幫他打了抗生素。直到他當了兒科醫師,知道自己當年應是鏈球菌感染導致扁桃腺發炎,的確需要抗生素,若未適當治療,可能有風濕性心臟病的風險。因為幼時經驗,選擇行醫之後,傅雲慶決定要當一位不拒絕病人的醫師。如今即使行政工作忙碌,仍盡最大努力挪出時間看門診。雖然為了品質必須限號,但有三個不限,初診不限、現場不限及轉診不限。兒科招募困難 已成弱勢科別醫療現場辛苦,但如果重回十八歲,傳雲慶還是會選擇醫學系,還是會選擇小兒科。他說,現在少子化,兒童人數雖然少,但卻是「我們百分之百的未來」,未來的主人翁,需要好好的被對待與照顧,只是過去每年小兒科住院醫師可以招到一百卅多個,現在一年不到八十個,兒科困難,兒童外科更是,已成弱勢科別。傳雲慶常用一個例子鼓勵年輕人,他有位朋友事業有成,賺很多錢,朋友常說「你那麼辛苦,也賺沒多少錢。」他聽了通常不特別說什麼。有一天,這位朋友請吃飯,他分享了一張卡片。救回3歲女孩 勝過賺錢價值那是一位三歲小女孩,因為感冒併發心肌炎,房室傳導中斷造成休克。她來到醫院時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四十分,傳雲慶被叫回醫院緊急做心導管裝節律器,把小女生救了回來。孩子回診時,畫了一張卡片,表達對醫師叔叔的感謝。看著那張卡片,朋友突然很認真嚴肅地說,「我也許一個晚上可以賺好幾百萬,但是我沒辦法救一條生命。」現在子女生得少,如果這孩子因為感冒就走了,對父母來說,那個傷痛不是多少金錢可以彌補。傅雲慶說,相對其他科別,兒科醫師需要更多耐心與細心。看診時,除了安撫孩子,要做理學檢查,請孩子喉嚨「啊」一下,就要費好一番功夫,家長的疑問也要耐心解答。賴清德總統曾在健康台灣論壇提出,健保應該要「不同工不同酬」,他非常贊同,政府應該以制高點來協助弱勢科別。根據統計,應屆醫學系畢業生大約有一成的人對兒科有興趣,只是大家覺得兒科前途不佳而裹足不前,傅雲慶常常鼓勵年輕醫師,人生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最重要,「我們也許不是很賺錢,但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可以對病人做出一些貢獻。追隨前院長陳適安 帶領醫護向前邁進在名譽院長陳適安帶領下,台中榮總屢次創下全台最強智慧醫院的佳績,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全球最佳智慧醫院評比,台中榮總於2025年排名第99,是全台第一,也是兩岸三地唯一入選醫院。今年最新公布2026年排名,台中榮總前進到第85名,依然名列全台第一。接下陳適安的棒子,傅雲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陳適安為台中榮總智慧醫療打下極佳的基礎。今年三月在輝達GTC大會展示的護理協作機器人「Nurabot」,即是他任內與鴻海合作成果,可執行藥品與檢體遞送、環境導覽及衛教,預計減少護理工時約三成,還有搬運型機器人,可承載手術器械與無菌衛材達三百公斤。台中榮總非常重視護理人員,衛福部統計,全國護理師離職率大約是百分之十二點六一,台中榮總僅百分之五點四。台中榮總沒有關床,延續陳適安重視護理師待遇與福利,拉高護理師薪資,大學畢業護理師第一個月就有六萬八千元,今年五月一日每位護理師月薪多加兩、三千元,達到近七萬元。傅雲慶認為,前院長陳適安讓台中榮總成為優質國家級醫院,有成為全球頂尖醫院的底氣,延續陳適安的成績是不小的挑戰,他將帶領台中榮總十四個職系,大家合作創造價值,使台中榮總在智慧醫療、精準醫學、再生醫療等領域上,繼續向前邁進。拚醫療永續 培養綠色專業技能聯合報與厚生基金會舉辦「二○二五健康永續ESG評選」,台中榮民總醫院獲得首獎「健康永續卓越典範獎」,傅雲慶 感謝前院長陳適安的遠見及規畫,榮譽歸功全體同仁努力。去年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首度展開「台灣健康永續獎」評選,台中榮總首次參加也斬獲多項獎座。台中榮總致力減碳與韌性建設,實現醫療永續不餘遺力。傅雲慶表示,台中榮總去年開始進行全院碳盤查。環境部年初公告擴大碳盤查對象,全國廿三家醫學中心明年需上網公布碳盤查結果,台中榮總已先啟動腳步,不只碳盤查,二○二三年發行永續報告書,去年三月發信給所有供應商,強調醫院推動ESG永續治理目標,邀請廠商響應,從源頭綠色採購,將ESG的理念從院內向外擴散,展示台中榮總在永續發展的付出和成果。傅雲慶表示,醫療產業碳排高,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一瓶噴劑藥物,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可能超過汽車行駛三百公里,為了愛護我們只有一個的地球,節能減碳是所有人應盡的義務。台中榮總永續報告書中寫下永續發展的短中長期計畫,最終期待成為民眾就醫首選,並將台中榮總建構成以人為本的幸福永續醫院。傅雲慶表示,台灣許多改革都是從醫界開始,源於過去日本統治下,許多優秀人才選擇行醫,也因為對家園的使命與責任感,醫界投入社會改革。醫療永續發展是長期挑戰,醫界的團結與合作,是推動永續的重要基石。台中榮總,推動綠色專業技能培養,提升治理透明度,期待實現永續醫療願景。台中榮總ESG重要事蹟數位轉型與永續共構導入AI影像判讀系統、雲端診療平台與遠距醫療技術,提升醫療效率與準確度建構醫療碳管理標竿自主進行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範疇一至三)並經過第三方驗證建立完整碳盤查與管理體系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路徑藍圖跨部門協作推動永續設立永續發展委員會與五大跨部門永續工作小組永續發展委員會每季召開會議邀請院內委員、金融業、製造業、科技業、NGO組織等院外委員一同參與醫療公平與社會創新融合推動行動醫療進入偏鄉與高齡社區結合綠色交通政策,強化低碳移動與服務可近性設立健康促進管理會以及員工關懷小組,推動職場平等、多元共融與工作生活平衡政策。(資料來源/台中榮總 製表/魏忻忻) 傳雲慶小檔案年齡:61歲 1964年生 專長:免開刀治療先天及結構性心臟病川崎症、心雜音、胸痛等各種兒童心臟病診斷及治療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台灣兒科醫學會監事長台灣基因治療學會理事長台中巿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重要事蹟:創下補心臟破洞最快5分14秒紀錄,近期以4分30秒刷新紀錄2004年完成亞洲第一例心臟內超音波監視心房中膈缺損介入治療,至今逾1500例2010年完成台灣首例以動脈導管封堵器治療「膜型心室中膈缺損」2013年完成亞洲首例1600克早產兒動脈導管治療2014年3月完成當時亞洲最輕1350克早產兒治療,之後更創新紀錄完成600克早產兒治療氣候變遷改變溫度和雨量,也重塑我們的生活環境,健康不只是個人課題,也是醫療韌性、社會正義與世代責任的交集。【健康永續行動家】專訪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院長與意見領袖,行動實踐,改變未來。
- 
                                    ![]()  2025-09-12 焦點.元氣新聞 洗腎者皮膚奇癢、全身骨頭痠痛 副甲狀腺激素竟超標15倍彰化縣55歲陳姓洗腎患者回診時被醫師發現小腿抓破皮,才說出全身骨頭痠痛、皮膚奇癢難耐、晚上幾乎睡不著,抽血檢出副甲狀腺激素是正常值15倍,經評估手術切除,留半枚副甲狀腺移植手臂以穩住他身體的鈣、磷平衡,術後陳男一覺到天亮。陳男洗腎4年,不知長期洗腎容易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皮膚奇癢、骨頭痠痛、睡不著以為是季節、氣候開始轉變引起,回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定期檢查時被醫師張淑鈺察覺皮膚有異,血液檢驗副甲狀腺激素(PTH)高達1000 pg/ml以上(正常值小於65 pg/ml),確診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巫奕儒今表示,副甲狀腺是4枚豆子大小的腺體,位在頸部甲狀腺後方,副甲狀腺激素過高會使體內鈣、磷代謝失調導致骨質鬆動、軟組織鈣化,進而出現骨痛、皮膚搔癢或肌肉無力等症狀;高濃度副甲狀腺激素還會讓鈣鎂離子在皮膚堆積,刺激組織胺釋放造成搔癢。陳男服藥無法降低副甲狀腺激素過高,醫療團隊評估後採取雙側全副甲狀腺切除,因其中1枚副甲狀腺掉到胸腺,所以也切除部分胸腺,切除的副甲狀腺保留半枚移植到左前臂。手術中使用高階超音波、核醫掃描和術中快速副甲狀腺激素監測,更加安全。巫奕儒表示,手術需精確尋找並保留「喉返神經」,避免破壞甲狀腺及周邊結構,因陳男4枚副甲狀腺的其中1枚掉到胸腺,所以切除部分胸腺,避免復發,最後保留半枚副甲狀腺組織永久移植到前手臂植以維持基本的鈣磷平衡,降低術後低血鈣風險。張淑鈺說,洗腎者比較容易引發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除了陳姓病患的不適症狀,可能症狀還包括疲勞、腎結石、噁心、容易口渴、便秘、高血壓等;並非只有洗腎病人容易發生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一般人也可能發生,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民眾若有不適症狀最好先求醫診治。
- 
                                    ![]()  2025-09-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陳明智 醫療照護偏鄉長者 提升急救等級量能全國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成棘手難題,高雄市長陳其邁2月宣布,全力輔導區域醫院提升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拉高急重症醫療處置量能。身為「地區醫院」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陳明智,今年4月接任院長後,提升急救等級成為當務之急,卻面臨院區壅塞、人滿為患問題,既要充實醫師陣容,還要擘劃第二醫療大樓,責任重大。目標區域醫院 擔負重度級急救責任旗山醫院已創立76年,早年門可羅雀,門診量遠不及同地區私人醫院,10餘年來經歷任院長努力以及八八風災因素,一躍成為旗山地區病患量最大的醫院,每年營業額呈現4%以上成長率。陳明智曾在旗醫擔任副院長,此次回鍋升任院長。他說,今年旗醫可望從地區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陳明智重返旗山,旗醫正處於重大轉型的十字路口上,對一個偏鄉地區醫院而言,要朝市區等級的區域醫院規模發展是很大級距,財務及人力衝擊都很大,不少組織架構也需要調整。旗山地區幅員寬廣,部立醫院兼具推動公衛政策角色,為了桃源、那瑪夏學生的健檢,必須在清晨4、5點起床出門,山上衛生所護理人力不夠要支援,醫師假日還要去恆春醫院值班,甚至北上支援台南新營、嘉義醫院。充實醫療人力 能24小時心導管手術陳明智上任時院內有65位專任醫師,目前成長至71位,其中3位是心臟科醫師,所以現在24小時可進行心導管手術。他強調,「這是重中之重」,對於心肌梗塞病患來說,30分鐘、甚至15分鐘內就要手術救命,根本沒有時間轉送其他醫院。「預計以2年時間朝重度急救醫院目標邁進!」陳明智說,目前旗醫是中度急診醫院,部分重度急診評鑑今年應該會通過,要達成重症急救等級須克服很多問題,急診、腦中風、重大外傷、加護病房及高危險妊娠五大層面缺一不可。旗美9區是旅遊地區也是山區,災難醫療很重要,若第一線能達到重度急救量能,可以救很多人。對於旗醫未來發展,陳明智很有危機感。他說,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義大醫院今年升級醫學中心,國道10號高速公路6年後會從旗山延伸至六龜,山區居民交通更便利,若院區不改建,業務量一定會往下掉,蓋停車場、籌建第二醫療大樓等工作不能等。陳明智說,4年前旗美9區人口12.9萬人,現在剩11.9萬人,以前旗山每10人有2.5人,現在比率又高很多,甚至有外鄉鎮老人移居養老,人口流失快、高齡人口增加快速,老人醫療需要多元且連貫性照顧,從門診到住院、護理之家、居家照護,健康「三段五級」全包了。除擴充硬體設施外,旗醫組織架構也需要調整,陳明智下一步希望規畫主題中心,如癌症中心、放射血管攝影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外科更需要特別照護,可考慮成立傷口照護中心、中醫健康門診也是不錯的選擇。許多構想不斷從腦海中浮現,他強調,病人比以往更依賴醫院,醫護責任愈重大,改革腳步不能停。每天只吃晚餐 找到適合自己斷食法不常做激烈運動的陳明智,唯獨喜歡打羽球,平常喜歡散步或爬小山,鼓山公園及旗尾山都有他的蹤跡。最引以為傲的是斷食經驗,體重從92公斤下降至86公斤,保持多年不變。陳明智是斷食主義者,起初接觸生酮飲食,後來覺得麻煩,多方研究找出自己的路,別人是168斷食,他研究出20小時斷食法。他10幾年來不吃早餐,逐漸變成一天只吃晚餐,有時甚至斷食超過40小時;即使是一天唯一的一餐也盡量不吃飯或麵,先吃水煮蛋,再吃菜、肉,因為精緻澱粉會讓血糖會飆高,因此不要讓胰島素太早出來工作。陳明智分析,人體細胞能量來源是葡萄糖,入口食物產生的熱量約維持4小時,之後肝醣發揮作用,可維持16小時,若20小時未進食,葡萄糖及肝醣都沒有了才開始消耗脂肪,所以覺得斷食20小時燃脂效果最好,間歇性斷食及低碳水飲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醒斷食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陳明智● 專長:微創手術、腹腔鏡、甲狀腺超音波及手術、疝氣手術、血液透析用雙腔導管手術、肛門出血結紮、瘡廔管手術治療● 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旗山醫院副院長、恆春旅遊醫院副院長、南投醫院外科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北部病院研究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先生緣,主人福。
- 
                                    ![]()  2025-09-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衣服掀起來就好,褲子不用脫!」什麼行業?洞房花燭夜。新娘對著老公說:「衣服掀起來就好,褲子不用脫!」新郎心頭愣了一下,臉色大變,心裡想:「難道我這個老婆是從事特種行業的?」原來新娘子長期在超音波檢查室工作,每次檢查,不少阿伯就要把褲子脫掉上床,於是:「衣服掀上去,褲子不用脫。」變成他們的口頭禪。想不到在新婚之夜,她看到有人上床,隨口就噴出這句話。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病,不少人某種職業待久了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例如以前不少做礦工的,長期在礦坑內吸入不少粒子,因此肺部就纖維化,醫學上稱為「矽沉積症」,不少人後來就因為喘不過氣,呼吸衰竭而往生。又如長期在高噪音環境中工作,後來聽力也會損失,老婆罵他也聽不到。醫護人員因檢查診治病人,不小心被針頭扎到,感染到B肝或C肝。在以前沒有B、C肝特效藥之前,有些人甚至因此變成猛爆性肝炎而往生;有些人則變成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在SARS期間或COVID-19流行期間,不少醫護人員因診治病人而感染,有些人甚至造成呼吸衰竭而往生,真是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近年來,手機幾乎人手一機,手機越做越大、越重,不少人因長期拿手機,形成腕隧道症候群,手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此外,長期眼睛盯住手機,引起乾眼症,視力減退,甚至引起視網膜剝離等現代文明病。又如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如倉庫人員或護理人員,也可能因此引起椎間盤突出、腰痠背痛,甚至必須手術治療。總之,人體的肉身結構有一定的耐受度,在職場中,要隨時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傷了你寶貝的肉身,才能永遠健康快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免費抽血癌篩&腹超」活動預告:2025年9月14日(日),高雄市楠梓區,詳情請看https://reurl.cc/EQWdnR
- 
                                    ![]()  2025-09-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腕鼓起1粒腫塊,是腫瘤還是關節發炎?腱鞘囊腫多為良性但易復發 醫建議這樣處理手腕突然鼓起一顆小腫塊,是腫瘤還是關節發炎?30歲的陳小姐是一名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近日發現右手腕出現一顆小山丘般的突起,不僅數日未消,觸感緊實,還隱隱作痛。至骨科門診檢查,確診為「腱鞘囊腫」。醫師提醒,上班族、設計師或家庭主婦等經常運用手腕工作者,都是高風險群。新竹台大分院骨科部醫師楊宗翰表示,腱鞘囊腫是手部最常見的良性腫塊之一,約有50~70%以上的手腕處腫瘤,發生率為此症,通常好發於手腕的背側處,但手腕的內面或手指頭的關節,也可能會長出腱鞘囊腫。滑液累積致「腱鞘囊腫」壓迫疼痛楊宗翰說明,腱鞘囊腫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關節囊或腱鞘內滑液異常累積所致,導致囊狀結構形成。這些囊腫的大小會隨手部活動而改變,若囊腫壓迫到鄰近的神經或肌腱,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壓痛或活動受限,甚至導致功能障礙。楊宗翰指出:「腱鞘囊腫的高風險族群,包括經常從事重複性手部動作的上班族、設計師及家庭主婦等。」若長出腱鞘囊腫,為造成明顯困擾,通常可先觀察,因部分囊腫有機會自行縮小或消退;但若囊腫影響日常活動或反覆復發,則建議積極接受治療。抽吸可緩解症狀,復發需手術治療針對腱鞘囊腫的治療,楊宗翰指出,門診通常會透過抽吸治療,利用針筒將囊腫內的黏液抽出,不僅可暫時緩解腫脹、改善症狀,也有助於確診。但由於因囊壁仍留體內,復發機率較高,對於經常復發或症狀明顯者,建議進一步注射類固醇以減少發炎,或透過局部麻醉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徹底處理病灶。楊宗翰提醒,雖然腱鞘囊腫大多為良性,但關節附近的腫塊也可能來自脂肪瘤、血管瘤、滑囊炎、痛風或其他軟組織腫瘤等不同來源。若民眾發現手腕、手指或腳踝等部位出現異常腫塊,切勿自行處理或延誤就醫,應交由專業醫師進行超音波等初步檢查,釐清病因,才能確保健康無虞。【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見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