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搜尋
蛋白尿
共找到
134
筆 文章
-
-
2020-10-2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易心腎病變 除了控糖還需做這些事
別以為糖尿病就是血糖偏高,如果不注意,可能讓你全身「害了了」。52歲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5年,平常血糖控制還不錯,糖化血色素(HbA1c)在7以下,日前早上起床突覺胸悶、喘不過氣,急診檢查發現,心臟病變與腎臟損害。全台糖尿病患者超過兩百萬,九成以上承受心腎共病的風險,如同王先生一樣,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糖尿病合併症包括腎臟病、心臟病及視網膜病變,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就在不知不覺中危及糖友健康,需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防範合併症發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國內近1.5萬名第二型糖尿病友進行篩檢普查,結果顯示,五成糖友血糖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HbA1c < 7),顯示近年糖友重視血糖控制的具體成果。但近六成合併高血壓、近四成合併出現蛋白尿,兩成三糖友同時合併高血壓與蛋白尿。該項調查也發現,96.65%糖友合併至少一項的心腎病變風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抽菸、肥胖、出現蛋白尿或是家族有心血管或慢性腎臟病史。如以國外研究風險計算公式來推估,台灣糖友平均10年發生腎臟疾病風險機率達36.93%、5年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機率為6.24%。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近年來,國內糖友合併心、腎等共病人數逐年增長,2000至2014年間,心臟衰竭人數增加1.8倍、慢性腎臟病人數增加4倍 ,慢性腎臟疾病如沒有及早阻緩惡化,最終必須面臨終身洗腎慘劇,目前洗腎人口中就有46.1%合併糖尿病。杜思德提醒,糖友們不僅要控糖管理,也要及時注意高血壓心腎病變症狀,定期檢測心腎風險因子,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建議,積極照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最新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指引強調,糖尿病治療除注意控糖時,也要評估心腎病變風險,及時選擇具有心腎保護的藥物,並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心腎病變險因子檢測,及早做好更全面的心腎保護。在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國健署與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以及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共同提倡宣導「控糖321」,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做好個人血糖及共病控管,遵照醫囑守護自身健康。•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1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此外,「2020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將於11月7日下午將於台中豐樂雕塑公園盛大登場,除了園遊會、健走活動、點燈儀式外,還邀請非洲鼓、優美人聲的阿卡貝拉樂團等團體表演,另公開糖尿病日主題曲MV【你和我】,向全台醫護人員致敬。
-
2020-09-24 科別.泌尿腎臟
腎臟病不能吃豆腐? 錯誤觀念!真正對腎臟影響最大的是這2種食物
「營養師,腎臟病不能吃豆腐,你怎麼叫我吃豆腐呢?」其實豆腐對腎臟是有幫助的,不要因為誤會它而錯過保護腎臟的機會!腎臟病導致體內毒素不易排出,需採用「高品質的低蛋白飲食」來延緩腎功能惡化。高品質蛋白質 有四大類食物(1)黃豆類:豆漿、豆腐、豆干、豆皮…等低度加工製品,建議優先選擇。(2)魚肉與海鮮類。(3)蛋類。(4)肉類:雞、豬、牛、羊…等。同樣是高品質蛋白質,為什麼推薦黃豆?以下整理了研究中證實黃豆對腎臟的好處及肉類對身體的影響。 黃豆類食物 對腎臟具有保護效果黃豆富含蛋白質、纖維及異黃酮,有較少的鈉與飽和脂肪,且不含膽固醇。黃豆可減少代謝性酸中毒、血中肌酸酐、C-反應蛋白與尿蛋白,對於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腸道菌相、抗氧化及發炎反應可能有正向的幫助。肉類對腎臟影響較大,特別是紅肉和加工肉(1)可能使腎臟病人血液酸化。(2)含較多的磷,腎功能差時便難以順利排出。(3)影響腸道菌相,細菌增加氨與硫化物的產生,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4)增加NF-kB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等物質,促進發炎反應及氧化壓力。(5)增加蛋白尿以及降低腎絲球過濾率。故把肉類換成便宜又好吃的黃豆類,就能吃得營養又健康,並延緩腎功能惡化,所以不用再害怕吃豆腐囉! 參考資料:l Ko GJ, 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Protein Diets on Kidney Health and Longevity. J Am Soc Nephrol. 2020.l Jing Z, et al. Clin Nutr. Effects of soy protein containing isoflavon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Nutr. 2016.l Rafieian-Kopaei M, et al. Soy Protei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 Updated Review. Int J Prev Med. 2017.l Zhang J, et al. The effects of soy protein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ur J Clin Nutr. 2014.l McGraw NJ, et al. Soy-based renoprotection. World J Nephrol. 2016.l Joshi S, Shah S, Kalantar-Zadeh K: Adequacy of plant-based protein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Ren Nutr 29: 112–117, 2019(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nbsp;黃慧玫、作者/營養師 莊昕悅)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
2020-09-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全民健保的支出逐年增加,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光這一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有約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此外,末期腎臟病(需要透析)發生率和盛性率在國際中也是前三名,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但若對腎臟病有誤解,反而會加重疾病進展速度。良好血糖控制 可降低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台灣資料顯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吳岳霖主治醫師說,這幾年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最重要的是,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擔心因為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臨床上反而是忌諱就醫後,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5指標自我評估 罹患腎臟病風險 要怎麼知道自己有無腎臟病?吳岳霖表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但是有個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 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吳岳霖強調,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漢他病毒出血熱創史上最高 5旬婦在家遭鼠咬成我第八例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不幸成我國新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個案,今年截至目前已累積八人感染,創下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確診數。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該婦8月17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症狀,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8月19日再次就醫住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蘇家彬說,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今年確診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佔59.1%)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佔81.8%)為多。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創史上最高紀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自1995年後,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約為0至4人,研判與今年初個案突增,醫師警覺性高,今年人數多達107人,通報量比去年30人增加多倍,確診人數也隨之增加。蘇家彬說,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人類感染漢他病毒後,依臨床症狀及病程可區分為「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兩種,國內無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確診個案,以漢他出血熱為主。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蘇家彬再次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另外,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
2020-08-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避免子癲前症讓孕婦送命 長庚找出亞洲孕婦篩檢模組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9年孕產婦死亡個案達28人,為歷年最高。造成孕產婦死亡,子癲前症是最常見的原因。長庚醫院發現,台灣孕婦體重與胎盤重量遠低於歐美,現行風險指標皆以歐美數值為標準,導致篩檢精準度降低,長庚與亞洲6國合作蒐集資料,成立亞洲孕婦特有資料庫,將能大幅提升子癲前症的篩檢機率。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令孕產婦聞風喪膽的疾病。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子癲前症指懷孕20周後,孕婦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肺積水、上腹痛、肝腎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嚴重頭痛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通常與胎盤功能不良有關。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子癲前症對於孕婦的影響,是產後比一般人罹患心血管、中風、慢性高血壓、腎臟等疾病機率高;子癲前症也容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容易造成胎兒發展遲緩,甚至導致死胎。避免子癲前症,可找出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包含高齡、試管嬰兒、懷雙胞胎等。不過,蕭勝文指出,台灣使用的篩檢模組以歐美資料庫為主,偵測率為七成。進一步檢視篩檢模組發現,歐美的孕產婦光是BMI值就與台灣孕產婦相差甚遠,台灣孕產婦BMI值約23、歐美約27,蕭勝文表示,BMI值就足以影響血壓高低判定。長庚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結合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國等11個醫學中心隊進行研究,總共收案懷孕11到13周產婦4023名,皆為懷單胞胎。結果發現,亞洲孕產婦的胎盤生長因子與歐美相差11%,此研究成果也發表在今年8月婦產科權威期刊「婦產科超音波(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中。蕭勝文表示,孕婦若在11周到13周施行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時,也可同時接受子癲前症的篩檢,一旦發現屬於子癲前症高危險群,應於16周前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大幅減少8成以上發生早產子癲前症的發生率。
-
2020-07-23 科別.泌尿腎臟
台灣淪洗腎王國,去年狂燒健保533億元!原來不是因為吃太鹹,而是你可能也有這基因
全民健保支出逐年成長,健保署公佈去年10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榮登」首位,治療費用全年度高達533億元、洗腎人數衝破9.2萬人。其次依序是第二型糖尿病308億元、齒齦炎及牙周疾病180億元、齲齒164億元、原發性高血壓140億元、到院抗腫瘤治療(如放、化療)134億元、呼吸衰竭125億元、慢性缺血性心臟病122億元、思覺失調症115億元、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110億元。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惡名」,慢性腎臟病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分析,台灣洗腎人口多,不外乎6大主因: 隨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這些問題所引發的腎臟病也增加。 國人不當用藥習慣,對洗腎之影響有2個面向,一是有些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直接造成腎臟傷害;二是慢性病人可能因服用了宣稱可治療其疾病之藥品、藥草或製劑,而未依正規管道妥善醫治,導致病情控制不佳,加速了糖尿病、高血壓所引發之腎病變。 全民健保實施:我國保險制度完善,全額給付透析醫療,病患不需部分負擔,降低民眾接受透析醫療的門檻,故健保實施後,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顯著增加。 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率提高及老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近年來逐年下降,因此,前述慢性疾病長期存活病患增加,隨存活時間及罹病時間延長,併發腎病變的人數增加,而相對增加透析人口。 透析醫療品質佳: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透析存活率不比國際差,甚至於比其他國家好,此相當於透析病患可以活得更久,故使得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腎臟移植率低:因國情與法令不同,由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腎臟移植率低,且相較於美國,美國腎臟移植率為台灣之6倍,如此,我國洗腎病患脫離率低,造成洗腎盛行率高不過,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糖尿病」惹的禍!根據研究指出,台灣人因為基因關係,胰島素分泌功能差,相較全球罹患糖尿病比例,台灣人罹病機率高。若細看全台9.2萬名洗腎患者的罹病原因,有46%新洗腎患者就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要發現早期腎病,只要掌握「泡、水、高、貧、倦」5字訣,當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就需要儘早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找出傷腎源頭,千萬不要輕忽。如果只是早期腎臟發炎,是還有機會可以痊癒,但若是因為糖尿病所造成的腎臟病變,就得即時控制糖尿病,才能避免後續演變成不可逆情況,如果未加以控制演變成尿毒症,恐怕會面臨洗腎、換腎的危機。一般來說,腎功能指標是以測量每分鐘有多少血漿經由血絲球過濾,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來表達為佳,正常值約在100ml/min左右。可以利用「腎病指標」來了解慢性腎病的5個階段加以判斷。第1期:腎功能正常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腎絲球濾過率在GFR90~100 ml/min/1.73m2第2期:輕度慢性腎衰竭,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絲球濾過率GFR60~89 ml/min/1.73m2以上2期患者的腎臟功能約正常人60%以上,需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得控制血糖、血壓與飲食,每半年做腎功能檢查,一般皆能穩住腎功能。但若有腎絲球腎炎之病患必須接受治療。第3期:中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30~59 ml/min/1.73m2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15~29 ml/min/1.73m2上述患者的腎臟功能僅約正常人15~59%,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減緩進入第5期腎臟病變。至於第5期,則已是末期腎臟病變,腎絲球濾過率GFR<15 ml/min/1.73m2,腎臟功能剩正常人15%以下,若逐漸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水分,則必須準備與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慢性腎臟病的5個階段是以「GFR」(腎絲球濾過率值)來判斷您的腎臟功能,而GFR又必須綜合考量您的年齡、性別以及「CR」(血清肌酸酐)。可按此算算自己的CR。平常若想要保健腎臟,不外乎就是在生活上要遵守「3多、3少、4不、1沒有」: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以及「沒有鮪魚肚」。資料來源:台灣腎臟醫學會「腎利人生」、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0-07-16 科別.泌尿腎臟
泡泡尿苦惱 醫師:當心是腎臟病警訊
有泡泡尿症狀莫輕忽,若持續未改善,這可能已傷及腎臟功能,醫師提醒,應速就醫,避免病情加劇。56歲蔡先生,無任何慢性病史,也沒服用任何藥物,日前因呼吸喘來到台南柳營奇美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驗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腎臟功能已很差,且有急性肺部積水。詢問後發現,蔡已有泡泡尿一段時間,緊急血液透析治療,呼吸急促情況慢慢改善,但是腎臟功能沒有明顯恢復,須長期洗腎治療。柳營奇美醫院腎臟科醫師黃于恬表示,台灣是世界有名洗腎王國,泡泡尿就是腎臟病警訊之一。但不是所有泡泡尿都是有問題,關鍵在於分辨尿液中溶質是否存在蛋白質,也就是蛋白尿。她說,正常生理情況下,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小便時可能會出現泡泡;此外,發燒、感染或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時,也會造成暫時性蛋白尿,通常會在引發因素消失後消失,民眾不用太過於緊張。此外,也有可能是好發在年輕男性、良性「姿勢性蛋白尿」,與活動和站立有關,躺著時即不會有蛋白尿發生,通常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但若是蛋白尿伴隨水腫、高血壓、疲倦等其他系統性的表徵,就應進一步檢查來分辨小便形成泡泡原因。黃于恬說,臨床上最常造成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台灣洗腎病人有4成以上是因糖尿病腎病變惡化導致末期腎病變,比例相當高,且糖尿病病人出現微量蛋白尿的時間,往往比腎臟功能惡化的時間早,心臟疾病產生機會也會因微量蛋白尿出現而上升。另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這類病人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此時則需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也才能做正確治療。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要更積極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採取低蛋白飲食,並定期做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有抽菸者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早期介入治療。
-
2020-06-23 科別.感染科
屏東今年首漢他出血熱 40歲賣肉男住家工作地抓出11鼠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屏東縣新增一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從事肉品業,平時活動地以屏東住家及高雄工作地為主,截至今日,住家及工作地就捕獲老鼠11隻,國內今年累計7例,20年同期新高紀錄。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與消毒,避免疫情發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個案為屏東縣40多歲男性,個案6月1日起出現發燒、畏寒、腹瀉及全身痠痛症狀,2日至診所就醫,因症狀未改善,於4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目前個案已康復出院,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男未遭鼠類咬傷紀錄,由於住家及工作地都有鼠類出沒,感染地仍待釐清,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家及工作地周邊進行捕鼠、滅鼠及環境消毒等防治作業,截至今日,住家及工作地共捕獲老鼠11隻,將採檢送驗。除遭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據感染風險外,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都可能遭感染。林詠青提醒,若在發現家中有老鼠蹤跡,如糞便及屍體,應先佩戴口罩、手套,並以稀釋漂白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國內今年截至6月22日累計7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莊人祥表示,目前疫情皆為散發個案,無群聚疫情,今年疫情較高原因仍待分析;自2010年以來累計21例,性別以男性13例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7例為多。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5大類護腎食物,減少30%慢性腎臟病機率
「怎麼吃、吃什麼,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營養師解釋,腎臟是身體排除毒素的器官。因此,日常飲食盡量挑選天然食物,少加工、醃漬、油炸等易含毒素的食物,就能達到保護腎臟的作用。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探討飲食習慣與腎臟病之間的關係,發現那些經常吃健康飲食的人,可以減少30%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以及減少 23% 得到蛋白尿的機率。 健康飲食是什麼?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包括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魚類;少吃紅肉、加工肉品、鹽分與含糖飲料。以下就請營養師帶大家看看,哪些食材特別能夠保護腎臟? 全穀雜糧類 黑米、栗子、黑蕎麥 主食類,成人建議每天可吃1.5∼4碗,建議最好是以全穀雜糧為主,如黑米、糙米、地瓜、山藥、南瓜、芋頭、燕麥、黑蕎麥或栗子,特別是黑米、栗子、黑蕎麥。 中醫認為,不同顏色的食物歸屬於人體的五臟,其中黑色入腎,腎虛的人可多吃黑色食物滋養腎,現代醫學發現,黑色食物裡頭,因含有較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及植化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較多,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達到養腎作用。 不過,倘若你本身已有慢性腎衰竭,就得限制飲食中主食的分量,因每份主食含有1.5∼2公克的蛋白質,而蛋白質會生成含氮廢棄物,增加腎臟負擔,必須請營養師替你算出一天能吃的主食份數;另外,全穀雜糧類因為含有較高的鉀、磷離子,患有慢性腎衰竭的民眾,應限制量的攝取。 蛋白質類 黑豆、黃豆、豆漿、豆腐、豆干 一位成人每天正常蛋白質攝取量約為4∼6份,陳詩婷解釋,一份蛋白質為一顆蛋、一杯牛奶、一杯豆漿、一兩肉、三片小豆干,尤其是豆類製品,研究發現大豆蛋白具有保護腎功能、延緩腎病進程的作用,建議三餐中若有一餐的蛋白質能以豆類為主,是最佳護腎飲食原則。 提醒民眾,很多人喜歡吃肉,往往中午一個炸雞排便當下肚,火鍋、燒烤或是吃到飽,一不小心海鮮、肉類吃過量,要知道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形成含氮廢棄物,含氮廢棄物必須由腎臟排除,假使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腎臟負擔會較大,容易加速腎臟老化,影響腎功能。 蔬菜類 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 各種天然蔬菜都可以達到排毒的作用,特別是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這幾種蔬菜,排毒作用又更好。 陳詩婷說,洋蔥本身可以消炎、抗菌、抗血糖、抗血壓、降膽固醇等,整體而言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至於韭菜,中醫認為可以補腎益陽,煮成韭菜炒蝦仁或是韭菜炒蛋都很不錯。香菜則被發現具有排除重金屬的作用,尤其我們在吃海鮮時配點香菜,移除海鮮潛藏的重金屬,減少腎臟過濾的負擔。 水果類 桑椹、蔓越莓、黑棗、葡萄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健康民眾可以依照國健署建議的每日2份水果攝取。中醫認為,黑色入腎,顏色較深的水果,如桑椹、蔓越莓、黑棗等,都被證實含有花青素、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腎臟的健康。 其中,蔓越莓,被證實可以預防泌尿道及陰道感染,還能幫助身體平衡過多的尿酸,是預防腎臟病的水果。至於桑椹,本身有補血養顏的作用,而黑棗的鐵質、鈣質含量豐富,一樣有益脾胃、養腎補血的作用。提醒民眾,楊桃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腎病患者因難以負荷太多的過濾能力,建議避免吃楊桃。 油脂類 黑芝麻、腰果、核桃 國健署建議,每天可以吃一湯匙堅果類食物,以攝取好的油脂。陳詩婷說,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堅果類,被證實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註:腎臟對於血壓相當敏感,患有三高問題的民眾,很容易併發腎臟病)。 特別是黑芝麻、腰果、核桃等,可以幫助補氣血、強壯腎氣、通便的作用。提醒你,堅果屬於油脂類,不宜多吃,口味則盡量選用少調味、加工的原味為宜。(本文摘自今周特刊《這樣做,成功逆轉腎》)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11 科別.泌尿腎臟
尿中有許多小泡泡 你可能得了這些疾病
門診中常有病人發現自己每回小便時,尿液裏有許多的小泡泡,恐慌的詢問泌尿科醫生,自己是否罹患腎臟或膀胱的疾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小便裏頭有許多泡泡的現象。&nbsp;假如在小便時,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可能因腎臟慢性發炎或糖尿病、高血壓久了之後引起蛋白尿的導致。除此之外,由於空氣充滿在環境中,廁所也不例外,當尿液沖擊水面時,也會使空氣波動,而產生泡泡,如果我們觀查在下雨時,當雨落在池塘水面時也會產生泡泡,但是如果小便時力道不強,如某些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小便滴滴答答的,即便是有發炎,也可能不產生泡泡。尿液中有氣形成,首先須探討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體內,也可能由外界進入,正常尿液是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但是如果有泌尿道感染而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菌種時,這些細菌在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導致排尿時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現象。另外,病患因為病情需要接受內視鏡或手術等檢查及治療時,也會由器械導入空氣,或使泌尿器官因手術直接曝露於空氣中,雖然經縫合,仍然會有空氣進入腎臟或膀胱內產生氣尿。最麻煩的就是所謂廔管,如大腸、膀胱間產生廔管,而這廔管可以因為嚴重的感染、手術後、腫瘤的侵犯或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於是腸胃道內的氣體也會進入膀胱造成氣尿。所幸,除了泌尿系統感染外,廔管很少發生,內視鏡及手術的氣尿大多解一至二次小便後,空氣便會排出體外,並無大礙。當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若懷疑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可至做尿液常規檢查,看看小便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濃細胞是否有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也可觀察尿的比重是否過高,如果有此現象,可能因每日的喝水量太少,使得小便濃度太高而呈現茶色氣泡多,這個時候,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攝取水量不足,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2000cc以上的水量,唯有多喝水,才不致引起尿中太多泡泡的症狀。事實上,一旦發現尿中含有很多的泡泡,經過尿液常規檢查,並無蛋白尿、血尿、或白血球增加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平時多攝取水份,就可獲得改善。本文摘自書田診所&nbsp;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6-10 科別.兒科
孩子尿液檢查異常 醫師提醒三步驟很重要
目前國中、小學生都有尿液檢查,每年檢驗報告出來有異常的學生,家長擔心急著到醫院找醫師,小兒腎臟科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的尿液異常並不需要治療,但是仍然需要定期追蹤,家長不必太過焦急。10歲的林小弟因為尿液量減少、全身浮腫,到兒童腎臟科門診就醫,初步檢查發現其腎功能只有約同齡健康小朋友的1/10,於是安排住院做詳細檢查與腎臟切片,確診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絲球腎炎。經過治療,腎臟功能已有進步,回復約同齡正常兒童的1/3,並持續在門診追蹤。成大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陳致嘉指出,每年開學後不久,常會有學校尿液篩檢異常小朋友的家長緊張地拿著報告求診。這些小朋友大部分無法找到特定的腎臟疾病,大多數也不用治療,不過仍需定期追蹤。學校的尿液篩檢,主要的異常為潛血反應或是蛋白尿。因為這種血尿或有蛋白尿的小朋友往往外觀沒有異常,且少部分可能潛藏有嚴重疾病,所以目前小學一年級,四年級與國中一年級需要接受尿液篩檢。陳致嘉指出,醫學上定義的血尿,是尿液經過離心沈澱後,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超過5顆以上的紅血球。但學校的尿液篩檢大部分使用尿液試紙,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檢測是否變色來偵測,所以容易受到食物、藥物、泌尿道感染與尿液放置的時間長短影響;因此,如果學校尿液篩檢有潛血反應,應到醫療院所留置尿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過多的紅血球,以確認是否真的有血尿。至於被認為與許多腎臟疾病嚴重程度有關的蛋白尿,如果只是單次檢驗出蛋白尿,其實並不一定就是有腎臟疾病。陳致嘉指出,蛋白尿的可能原因有:1.假性蛋白尿:可能因為蒐集尿液時尿液太濃、沾到糞便、陰道分泌物等問題時發生;2.暫時性蛋白尿:小朋友在高燒、脫水、劇烈運動、癲癇發作等生理狀態下,可能會短暫出現蛋白尿,只要這些生理狀態解除,蛋白尿也會消失;3.姿勢性蛋白尿:指的是平躺時無蛋白尿情形,站立時才會有。但這群病患需要長期追蹤;4.持續性蛋白尿:需要仔細檢查與追蹤。陳致嘉說,對於學校尿液篩異常來求診的小朋友,要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以判斷小朋友的症狀表現,再決定需不需要進一步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與血液檢查,與必要時可能的腎臟切片檢查。陳致嘉也提醒學校尿液篩檢異常者的家長不要過度的緊張,可以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即便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觀察小朋友是否有高血壓、水腫、肚子痛、泌尿道感染、泡泡尿等症狀,及小朋友有否吃特別的藥物如中草藥,檢康食品等,並回憶家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結石疾病等家族病史。2.到醫療院所就醫,進一步檢查。3.配合醫師定期追蹤。
-
2020-06-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只重控糖? 新觀念你還不知道就太落伍了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因此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且發現有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在醫師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按醫囑用藥,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隨著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血糖控制的根本為避免發生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唯有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nbsp;延伸閱讀: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國內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造成腎病主因之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衰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楊雅斐指出,腎臟功能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維持骨質平衡等,年紀超過40歲,腎功能每年退化1%,水分與電解質改變協調能力較差,再加上銀髮族經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讓老化衰退的腎臟更容易受到傷害。楊雅斐表示,由於早期腎臟病不會有臨床症狀、很難被早期診斷,民眾可透過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注意是否有腎臟病徵兆。「泡」指的是泡沫尿,通常小便出現泡泡,代表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水」則是水腫,體內調節水分或鹽分的能力變差,就容易水腫;「高」是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引起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量血壓;「貧」指的是貧血,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腎臟會無法製造足量的造血荷爾蒙,進而引發貧血;「倦」則是疲倦,腎臟功能不佳會造成體力的負擔,容易感到倦怠,若是出現長期倦怠就要注意。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與腎臟超音波的檢查,透過抽血可得知肌酸酐、尿素氮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臟功能,驗尿可評估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形,超音波則可評估腎臟是否有結構異常、變形或有結石等病變。在飲食方面,腎病患者禁吃楊桃,因楊桃含有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患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打嗝、嘔吐,甚至意識不輕而昏迷。應盡量少鹽、少油、少調味,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在藥物方面,因長輩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就醫時可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楊雅斐也建議家人可製作健康手冊,紀錄就醫狀況,以免長輩記性不好,容易忘記醫囑。另外,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3年一次有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透過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