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薑黃素
共找到
97
筆 文章
-
-
2021-01-22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護心好食材!營養師:小心副作用,建議這樣吃最好
近來,越來越多知名人士因心血管疾病而病逝,許多人甚至因此無預期的過世,讓人惋惜!社會大眾開始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擔心心臟疾病來得無聲無息,徒留遺憾。而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來談談「薑黃」到底能不能護心呢?過去,薑黃都做為香料使用,近年來,卻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成分。黃淑惠表示,其營養關鍵來自於薑黃素(curcumin)。研究指出,薑黃素的絕佳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的發生。薑黃素能抑制膽固醇形成,預防心血管疾病。從肥胖動物實驗發現,於飲食中添加1~5%的薑黃粉,4週後可顯著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濃度,同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含量,有效預防血栓形成,避免動脈粥狀硬化。她進一步說明,薑黃素亦是天然抗發炎成分,能抑制細胞內發炎物質(TNF α)的生成,降低發炎反應,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進而預防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所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每天該攝取多少薑黃素量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一天攝取量以每公斤體重使用0~3mg來計算。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不超過180mg。而薑黃素是一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建議飯後食用,效果較佳;薑黃粉則與油脂混合,添加在食物中幫助吸收;此外,與黑胡椒一起服用,胡椒鹼亦可提高薑黃素的吸收率。黃淑惠提醒,因薑黃素有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另外,懷孕、哺乳及15歲以下孩童應避免服用;有貧血、膽管堵塞、腎臟疾病、胃潰瘍、手術前的人不適合食用。不如從飲食中攝取,例如,薑黃、咖哩、薑、芥末等富含薑黃素的好食物來補充。薑黃粉的味道嗆而不辣,拿來做成燉飯、炒飯或醃肉的去腥劑,都是不錯的料理方式。
-
2021-01-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生薑 研究證實妙用多
生薑對東方人來說耳熟能詳,可是西方人花了十多年,對生薑做了各種的分析,檢驗和實驗結果認為發現不得了的妙用。提升免疫力2011年的研究發現,對付鏈球菌性咽喉炎,用生薑比有些抗生素更有效。2013年進一步發現,生薑有抗病毒的特性。新鮮尚未乾燥的生薑含有很高的薑黃素,可以抵抗呼吸道融合病毒。若是與蜂蜜混合使用,對微生物的殺菌作用更有效。建議可以在熱水中加入新鮮的生薑和蜂蜜,製成舒緩的生薑茶來喝。改善胰島素阻抗性糖尿病和降低膽固醇在2016年的臨床試驗,志願者在12周內每天服用兩克生薑,結果發現降低了發炎症狀而且改善胰島素阻抗性糖尿病。2020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志願者在每日僅僅服用1.5克的生薑膠囊劑,12周之後,膽固醇、血糖水平和炎症都有所改善。減少胃氣脹2019年一項綜合性調查報告認為,使用生薑可以降低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減少腹脹和腹肌痙攣,防止腸胃脹氣和消化不良。緩解關節炎疼痛2018年的多項研究總結認為,生薑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輕膝蓋骨關節炎的紅腫、疼痛和殘疾,特別是對那些不能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人更有幫助。提醒:膽結石患者在使用生薑時要格外小心,因為生薑會增加膽汁的流量。另外,服用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的人建議諮詢醫師。
-
2021-01-09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學博士照吃垃圾食物!營養學教授:這4種飲食習慣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
「老師,你怎麼看起來很累,頭髮都白了,又很稀疏?」天天見面的學生偶然的一段話,讓擁有30年營養學背景的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驚覺:保養身體不能光靠理論,身體正在求救中! 為了重拾健康,王進崑重新調整飲食,現在50幾歲的他總被學生和朋友調侃,還保持著30幾歲的外貌與活力...三餐吃多少?我用21比例來分配我的太極飲食遵守每天三餐依照七分飽原則,三餐總量不高於21的比例。舉例來說,早餐如果吃7分飽、午餐10分飽,則晚餐不要吃超過4分飽。也就是在早餐一定要吃的原則下,調整午晚餐的進食量,我通常會建議大家午餐可以多吃,而晚餐可以少吃。不過,如果早餐只吃3分、午餐吃7分,按照7分飽食的大原則,那晚餐最多還是吃7分就好,因為晚餐最靠近睡眠時間,吃太飽很難消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早餐、午餐吃得少,晚餐就毫無顧忌的吃到撐。通常我的三餐分配比例:早餐7分、午餐7分、晚餐3分。我是營養學博士,但照吃垃圾食物吃東西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是一門學問。我們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有關「垃圾食物」(例如漢堡、薯條、可樂、泡麵等)的報導,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真的不能碰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許多人還是那麼愛?其實,垃圾食物吸引人的地方在方便與美味,當然它也提供熱量、飽食感與營養,最大的問題出在營養失衡。但是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平時吃的食物,營養夠均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吃下肚的豈不也是垃圾食物?我每天都在談「營養與健康」,很多人誤以為我完全不會碰垃圾食物。事實上,我並不是完全不吃,因為它們真的非常方便,說實在的,有些吃起來還滿美味的。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只吃這類食物,因為我懂得如何平衡,了解運用正確的太極飲食之道,垃圾食物當然可以吃。這類營養失衡的食物,我不會連續兩餐食用,若是這餐吃了泡麵或是漢堡,下一餐會立即補充大量蔬果。如果因為外食或所處環境,食物選擇沒那麼自由,也會盡量選擇蔬果與全穀雜糧較多的餐點,並且避免碳酸的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我認為所有食物都可以食用,只要不跟宗教與個人喜惡衡突(如因宗教信仰不吃豬肉),大可多方面嘗試。以我個人為例,平日會選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但遇到出國時,受限於環境或時間,我還是會入境隨俗,比如北非或西藏高原的主要食物為肉類,我也會隨緣食用,但是回到臺灣,會立即恢復蔬果與全穀雜糧為主要攝取來源。而參加聚會或在餐廳用餐時,我也會控制食用量。常常聽到很多人吃大餐時,會說:「這餐吃太多了,明天操場要多跑幾圈。」、「這餐吃大餐,下一餐就不吃了。」也有人為了吃大餐,特地幾餐空腹;或吃了一頓大餐後,就連續幾餐都不吃。其實,這都是錯的。平時就不應該暴飲暴食,也不要以絕食、斷食或餓肚子的方式,進行餐與餐之間的互補。這種過於劇烈的做法,非但毫無太極相生的精神,更容易造成身體機能無形的傷害。一小匙薑黃粉,防失智又抗癌薑黃素是從薑黃根中萃取所得的黃色天然物,自古就被人類發現具有保健功效,近年科學更證實了薑黃素有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穩定血糖、預防失智、抗癌等效果。煮菜時加一小匙薑黃粉,便能攝取到薑黃素來維持健康。薑黃素雖然具有許多保健功效,其化學結構卻不利於人體吸收。近年來研究顯示,奈米化能有效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奈米化的薑黃素產品在市面上隨處可見。其實,把薑黃與其他食材一起煲湯,就能獲得奈米化的薑黃素,但時間至少要10小時;另一個方法是將薑黃與胡椒一起烹調,因為胡椒中的胡椒素能大大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另外,還可以從咖哩獲得薑黃素。薑與薑黃是不同的植物,從外型上就能區別。生薑的表皮顏色為淡黃色,形狀呈不規則形狀;薑黃的外觀顏色偏黃,形狀為長條狀。市面上有許多薑黃粉產品,顏色有深有淺。消費者或許會感到疑惑:「深色薑黃粉就含有較多的薑黃素嗎?」原則上薑黃顏色越深,薑黃素含量越多,然而有些廠商為了使薑黃顏色一致,會將多種薑黃粉混合後再販售,甚至也有薑黃粉產品的深黃色可能是染色而來。因此,以顏色判斷薑黃素含量並不可靠。我在此提供3個小祕訣,教你輕鬆分辨出哪一種薑黃粉所含的薑黃素較多。•用嘴巴嘗試:選購薑黃粉時,可取少量放進嘴巴裡品嘗。薑黃素帶有微微的苦辣味,濃度越高,苦辣味越明顯。•水中分布法:因為薑黃素有很好的分散性,所以將薑黃粉放入水中攪拌後,薑黃素含量高的產品會呈現「均勻混濁」的情況;若出現成團結塊的現象,代表油脂含量高,而薑黃素的含量相對較低。•酒精溶解測試法:把薑黃粉放入酒精或酒類中(如高粱酒),攪拌後,如果薑黃粉能完全溶解於酒精中,表示薑黃素含量高。書籍介紹書名:王進崑營養學,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薑黃、蜂蜜、辣木、木鱉果、青梅……營養學博士的太極飲食法,用天然食材強化自癒力。作者:王進崑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0/12/30作者簡介/王進崑從小立定志向學「食品營養」、土生土長的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從求學階段到現今的教學、研究與服務,30年來沒有一天離開過食品營養,因為他堅信,只有靠「吃」才能把健康吃回來。於2016年獲頒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院士。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健康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與校長、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以及亞洲營養聯盟執委。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並擔任全球最大的保健食品學會──國際保健營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aceuticals and Functional Foods,簡稱ISNFF)執行長,在國內外營養學界均享有崇高的聲望與地位。延伸閱讀: 成為明星之前,當英文老師的日子》一位侏儒症女孩給吳姍儒的體悟:比霸凌還嚴重的,其實是「錯待」!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吃對就不會得癌症,吃錯了才會?教授破解二分法迷思
讀者thomas在2020-7-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YouTube影片,問我裡面所講的健康資訊是正確嗎。這個影片是2020-7-15發表,標題是患癌飲食要留神 顧小培介紹#抗癌食品及戒口須知 《小培解百病》。我一打開影片立刻就注意到演說者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而果不其然,有三位觀眾也注意到了。請看影片下面這三個評論:1.顧博士如果將大肚腩減去就更加有說服力。 請不要誤會,我沒有惡意,純粹因為中央肥胖不是健康的信號。2.現輪到我們關心顧博士自身的健康,看他的身形,他應多照顧自己,以後才能多分享他的知識。3.顧博士俾大肚腩出買咗?這三位觀眾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大肚腩),是會嚴重影響全身所有器官的功能,也會大大提高(約40%)得癌的風險。如果連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都做不到,怎麼還能教人家養生保健,防癌抗癌呢?有關肥胖,尤其是中央肥胖,會提升癌症風險的論文是多不勝數,例如這三篇:Obesity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ancerBody fat distribution,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all-cause mortalityAssociation of total adiposity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measures of regional adiposity with inciden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older adults癌細胞的形成是極端複雜,而癌症的治療也是困難重重。儘管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前仆後繼,研究了一兩百年,也發表了超過四百萬篇論文,但直至目前,醫學界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癌症的冰山一角。可是,對這位顧博士而言,癌症卻是再簡單不過 – 吃對了就不會得,吃錯了就會得,如此而已。他說細胞裡有一個叫做《乙型連接素》(β-catenin)的東西,會促進細胞的分裂,從一變二,二變四,…。所以,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能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而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就會促進癌細胞的增生。他說能抑制《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綠茶素,洋蔥素,薑黃素,芹菜素,等等,所以要多喝茶,多吃洋蔥,薑,等等。他說能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是紅棗,蘆筍,髮菜,薏仁,燕麥,麥片,紅豆,葡萄,葡萄汁,紅酒,花生,甜菜,所有菇類(蘑菇,草菇,冬菇,木耳,雲耳,靈芝,蟲草,竹笙),及所有堅果(杏仁,腰果,開心果,栗子,核桃)。這些食物都是會致癌,所以千萬不能吃。對普羅大眾來說,這種二分法無異是救世福音,所以在影片下面大多數觀眾的評論都是感激之言。但很不幸的是,每一種食物都是極其複雜,而我們身體的複雜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就會健康,那顧博士那個突出的身材,難道是故意吃出來的?如果說吃了什麼東西,或不吃什麼東西,就不會得癌,那醫院和醫學院的腫瘤科,不就全都要關門了?再說,《乙型連接素》是在正常細胞裡就有,而且是每一個細胞正常運作所必需的。縱然是真的有食物能抑制《乙型連接素》,它又怎麼能分辨哪一個是癌細胞,哪一個是正常細胞呢?如果正常細胞都被抑制了,那腫瘤還沒死,人就先死了。更荒唐的是,這位顧博士所提到的許多會激活《乙型連接素》的食物,正好是相反。他說所有真菌(菇類)都會激活《乙型連接素》,促進癌細胞生長。可是,牛樟芝一直是被認為是有抗癌作用,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Antrodia Cinnamomea Prolongs Survival in a Patient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牛樟芝能延長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Antrodia cinnamomea induces anti-tumor activity by inhibiting the STAT3 signaling pathway in lung cancer cells(牛樟芝通過抑制肺癌細胞中的STAT3信號傳導途徑誘導抗腫瘤活性)。顧博士也說葡萄,紅酒,花生,及所有堅果都含有白藜蘆醇,而白藜蘆醇會激活《乙型連接素》。可是,白藜蘆醇是被認為可以抑制《乙型連接素》,從而殺死癌細胞或抑制癌的進展,例如下面這兩篇論文:Resveratrol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of uterine sarcoma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白藜蘆醇通過抑制Wnt信號通路抑制子宮肉瘤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凋亡)。Resveratrol inhibits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mediated and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represses tumor progression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白藜蘆醇抑制缺氧誘導因子-1α介導的雄激素受體信號轉導並抑制去勢抵抗性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顧博士在影片8分40秒的地方說了一句:「總之,你說任何話都要有根有據,不是一句我說是就是,這會被人恥笑」。啊!這句話講的實在太好,太恰當了。註:牛樟芝及白藜蘆醇的功效都是有爭議的。請看牛樟芝,真牛假牛白藜蘆醇的吹捧與現實原文: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
-
2020-07-26 醫療.自體免疫
減緩關節疼痛問題 營養師分享5類最糟糕和最佳食物
關節炎聽起來是一種病症,實際上關節疾病有一百多種原因,不僅止是老年人的疾病。在美國,有超過5千萬的成年人和30萬個孩子患有各種關節炎,例如炎症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傳染性關節炎(如C型肝炎)、變性關節炎(如骨關節炎)或代謝性關節炎(如痛風)。當關節疼痛時,就診請醫師協助是首要。但營養學家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食物的選擇,減緩某些關節疼痛問題,以下是5種對關節炎最糟糕和最佳的食物:讓關節炎惡化的食物1. 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粉和糖之類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可能有助糖化終產物(AGEs)生成 ,這種產物已被證實會加劇發炎反應。研究還顯示,精緻糖和麵粉(藏在許多含糖早餐穀物和零食中)也對腸道微生物叢有重要影響,會加重炎症。2. 含糖飲料含糖飲料中的高度加工糖,與慢性發炎有很大關係。尤其是汽水,會增加女性的關節炎症狀。根據《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每天喝350毫升的汽水,會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63%。3. Omega-6脂肪酸限制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和葡萄籽油的攝取,它們的Omega-6脂肪酸比例比其他油高。營養學家解釋,Omega-6會使血壓升高,觸發免疫反應,並加劇炎症。4. 加工肉品加工肉(包括培根、香腸和其他熟食肉類加工品)的糖化終產物含量更高。另外,有些食品往往鈉含量更高,導致水分滯留體內,導致關節腫脹。5. 披薩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數據,美國典型飲食中鈉的主要來源之一「披薩」,也可能導致關節發炎。精緻碳水化物製成的餅皮,上面撒了各種加工香腸,等於一口氣就吃進兩種對關節炎不利的食物。對關節炎有利的食物1. 綠花椰菜綠花椰菜富含維生素C和K以及蘿蔔硫素。蘿蔔硫素被認為可以減緩骨關節炎的症狀和惡化。此外,綠花椰菜也是蔬菜中鈣含量的佼佼者,減緩發炎之外,也能讓骨質更強壯。2. 櫻桃色彩繽紛的蔬果多含高量植化素和抗氧化劑,與減少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櫻桃是首選,含豐富的花青素和抗氧化劑,可改善血液循環並減輕疼痛。關節炎基金會說,一般來說,顏色愈鮮豔,抗氧化成分愈多。3. 抹茶所有綠茶都有抗氧化效果,動物研究顯示,其所含兒茶素可對抗細胞損傷,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嚴重性。4. Omega-3根據關節炎基金會的說法,每周吃兩次或多次富含Omega-3的魚類,可以保護心臟同時減少發炎。例如鮭魚、鯡魚、沙丁魚或鯖魚。5. 薑黃近年來的超級食物薑黃,對關節炎患者同樣有利。營養學家說,將薑黃素與脂肪和黑胡椒粉混合使用,可減少炎症性關節炎疼痛。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別急著上網Google 5個日常習慣避免大腦衰弱萎縮
1.試著想起來 別急著Google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想不起某位明星的名字,馬上Google查一下就有,但就是這樣的習慣,助長了所謂「數位失憶症(digital amnesia)」。根據網路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實驗室的一項調查,這就是半數人在不用手機通訊錄下,就無法打電話給親友的原因,已經很少有人記得住對方的電話號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副教授Sara Mednick博士說:「大腦是個不用就會壞掉的機器。」當我們學習新事物,並時時複習,大腦的海馬迴和前額葉皮層會受激發,這是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相反的,當我們依靠外部資源幫忙記憶,例如頻繁使用網路和通訊錄,大腦的相關區塊就會變弱。下次當你想不起某個演員的名字時,別急著上網搜尋,試著給自己一點挑戰,相信自己的大腦知道答案,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蒐尋。Mednick博士說,同樣的,嘗試不用導航找到目的地,如果覺得這樣的挑戰太高,可以先從選擇一條新的下班路線開始。思考和嘗試新穎方法的次數愈多,大腦投入的時間就愈多,也更健康。2.小睡一下 大腦有效率重整要讓大腦思維敏捷,良好的睡眠不可或缺。每天夜裡,當我們從慢波(slow-wave)睡眠進入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大腦記憶會將我們整天學到的資訊,轉化為實際的工作知識。這樣的過程要花上七、八個小時。但其實你可以利用午睡,更有效率地完成這項工作。「在90分鐘的午睡中,一樣會在慢波和REM睡眠中循環,比例與整夜的睡眠相同,但每個階段的時間會更有效率。」Mednick博士說。因此,在記憶整合、創造力和生產力方面,小睡90分鐘的效益,可以和夜間睡眠媲美。如果很難安排90分鐘的午睡,30分鐘也會有不錯的效果。3.每天運動 刺激神經元生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大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長壽中心主任Gary W. Small說,血液充滿了供應大腦使用的氧氣和營養,運動還可以刺激身體產生一種蛋白質,它對大腦的作用就像肥料一樣,刺激神經元萌生分枝,更有效地進行交流。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要求120名年齡在55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有些人每周三天快走40分鐘,有些進行拉伸。結果發現,一年後,步行者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比拉伸組大2%。Small博士說,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小,「但足以從根本扭轉在同一時期內因自然衰老引起的大腦萎縮。」即使一次性的鍛鍊,也足以立即提升認知。一項2019年的小型研究發現,進行30分鐘固定自行車運動的人,比起其他休息的人,具有更好的記憶力。4.避免多工 減少大腦壓力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通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效率、生產力,但事實上相反。「人類大腦的設計,無法同時處理多任務。」Small博士說,當我們同時執行多任務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而且可能因此犯更多錯誤,最終降低效率(中斷四秒鐘,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增加三倍的犯錯機會)。無論本身是否意識到這種壓力,它都會觸發激素釋放,從而干擾短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與人交談時,如果被電話打斷,常常想不起剛剛說到哪裡。為了大腦健康,進行單任務處理時,建議把手機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改掉強迫性檢查電子信箱、社交軟體的習慣。5.抗氧化食物 防止大腦生鏽營養對日常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顯著影響。每天,自由基在大腦中不斷形成、累積,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阿茲海默症預防診所副主任Lisa Mosconi博士說,自由基在大腦引起的反應,就像生鏽一樣,會導致神經元衰老得更快。漿果類如覆盆子、蔓越莓富含花青素,這類抗氧化劑會進入大腦、抓住自由基,「就像警察誘捕犯人一樣。」即使少量也可以提供幫助。甜菜富含硝酸鹽,在血液中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全身血管鬆弛、促進血液流動,到達大腦的血液愈多,腦袋就會愈靈光。近幾年火紅的香料「薑黃」,富含薑黃素,是一種有效抗發炎物質。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讓沒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每天服用90毫克薑黃,結果顯示,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服用薑黃者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食用大量印度食品或咖哩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往往比不吃這類食物的人表現更好,薑黃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阿茲海默症在印度的罹病率,遠低於美國。專家也提醒,千萬不要讓自己常處於飢餓狀態,「太長時間未進食,血糖降低會損害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心理學家Susan Albers說。因為大腦需依靠葡萄糖運轉,缺乏食物會讓大腦處於當機狀態。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