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葬禮
共找到
48
筆 文章
-
-
2020-09-25 新聞.生命智慧
樹葬、花葬的好處在哪裡? 不需墓地、造碑且零花費,以最美麗的姿態凋零
你想過自己的身後事該怎麼辦嗎?台灣社會普遍避諱談論死亡,就連死亡一詞都有相當多的同義詞,如「過世」、「往生」、「作古」、「升天」、「駕鶴歸西」、「登鬼錄」等說法借代死亡,因此也更少人會在生前就想到如何規劃自己的身後事。過去常見的傳統葬禮不外乎土葬以及火葬。然而,「火化遺體」後再以土葬或是靈骨塔的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台灣這個小島來說,依然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就土葬而言,一般常見的墳墓小則3-4坪,豪門家族動輒購地上百坪也很常見。目前法規已規定不得超過8平方公尺,以長遠眼光來看,即使是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不是好辦法,因為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環保葬成為趨勢,10年來成長20倍!環保葬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概念,英國早在1993年就推動環保自然葬,是最早推動的國家,後續環保葬的概念又慢慢推行至美國、北歐、日本、紐澳等國家。日本在2008年時,火化率就達到99.85%,為世界第一,同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以上,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而各國因民情不同,環保葬盛行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日本靠海因此不少民眾採用海葬,而丹麥、瑞典、挪威三國除了紀念花園之外,也設置海岸墓園,供民眾提供多元選擇。就內政部資料顯示,國人到104年底為止全國火化率已達95.65%,可見經過長年推廣,「火化遺體」這概念已逐漸為大眾所接受。2015年推動環保自然葬計9,136件,為94年之20倍,其中又以樹葬居多,顯示獲得愈來愈多民眾認同環保葬的概念。什麼是環保葬?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處置與傳統葬禮無二致,真正的差異是遺骨的存放方式:不做永久留存的設施,也不放進靈骨塔。也就是說,在人死亡後不立碑、不造墳,可以採用樹葬、灑葬、海葬、花葬、植存等方式安置遺體。就地點而言,環保葬可分為公墓內以及公墓外兩種。公墓內的土埋方式有樹葬與花葬。是指將骨灰埋入穴中,再種植花苗或樹苗於上,或於樹木根部週圍埋藏骨灰。灑葬則是以拋灑或埋藏骨灰的方式,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而植存則是指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進行骨灰拋灑或埋葬,與灑葬的差異只在地點的差異(公墓外),植存需在政府指定的地點進行,例如新北市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及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等地。同樣歸類在公墓外的環保葬還有海葬,是指火化後的骨灰研磨成小顆粒或細粉,再將處理過的骨灰裝到無毒易分解的容器中,拋撒於政府劃定的海域。環保葬的好處在哪裡? 環保葬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值得我們採用新的葬禮方式?就環境面而言,環保葬不需要墓地,不需要造碑,土地可持續循環利用,因此不會造成死人跟活人搶地的奇景。若選擇花葬、樹葬或植存等方式,火化後的骨灰會直接置入植存穴中,對環境來說是更好分解,也更友善的做法。就文化面而言,其實環保葬在火化遺體前的禮俗選擇彈性很大,可以遵循傳統禮俗,家屬也可選擇使用線上祭拜以簡化流程。差異只在火化後的遺體不立碑,不造墳,是對土地來說更友善的方式。就經濟面來說,一般公墓約8千元起,造墓至少也需6萬元起跳;出殯相關費用約10萬元起;公立骨灰塔位平均也需約2萬元。而各縣市推廣環保葬都有一定補助,以新北市來說,推廣期間免使用費;若參加聯合公祭,從追思會,火化,到植存都是免費,且政府會事先安置好環保葬前置作業,民眾可省下一筆費用。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採用新式環保葬的場地是不是不多?要不要跑很遠?目前總共有台北、新北、宜蘭、桃園、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金門等16個縣市提供環保葬,範圍涵蓋北中南東及離島。以新北市為例,包括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三芝櫻花生命園區及新店四十份公墓皆提供環保葬服務,另外每年還與北市、桃市舉辦聯合海葬,以便利性來說交通方便、選擇性也不少。若擔心採用環保葬,沒有實體墓碑、塔位難以追思故人,新北市前年成立「電子追思」網站,提供線上追思及祭拜,留言寫下對故人的思念,網站會以動畫形式將你的思念寄往天上。另外,因焚燒紙錢容易造成空氣汙染,該網站也提供電子祭拜服務,透過網站進行拜土地公、燒紙錢等。讓追思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畢竟比起形式,有心更重要。以最美麗的姿態凋零近來也有不少名人利用自身影響力,採取環保葬的方式安排後事,期望影響更多民眾。例如藝人李傑聖的父親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的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為眾多台灣人示範了不建墳塚、不立碑石的環保葬禮,也是對空無禪理做出最好的身體力行。若以感性面思考,其實環保葬的方式決定自己死亡的姿態,也是一種環保美學-讓遺體以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大地,除了不為後代環境留下負擔外,也能免除家人每到過年過節一定得聚在一起祭拜的禮俗,其實望著海邊遙祭親人,或是對著美麗的花朵樹木緬懷過世的親友,也是一種亡者對於家人的體貼。※本文經「Big Data Group 大數聚」授權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我的婆婆殺了我」隱藏在婆媳背後更重要的事 律師:一定要寫遺囑
有個女生,因為婆媳問題而尋短,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迴響,個案裡的婆媳問題就不多說,因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很難從臉書上的隻字片語去了解,我只能從通案的狀況去表達我個人的見解:婆媳關係要能妥善處理,只有三個訣竅:首先不要住在一起!其二仍然不要住在一起!其三還是不要住在一起!如果真的逼不得已要住在一起,還是有三個訣竅:老公在幹嘛?老公在哪裡?老公死了嗎?住在一起,摩擦就會多。如果連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同住都會有許多爭執,那就更別說沒血緣關係的「類女兒」會跟婆婆有多少衝突。別住在一起,對彼此都好。有時候那還是一種「領地」的概念,廚房是誰主導的?家裡佈置怎麼擺?七月半要不要拜拜?這都是可能的引爆點。所以,能減少衝突、相敬如賓就好,別讓類女兒變成了累女兒或是淚女兒。如果非得住在一起不可,那麼老公的角色就很重要了。這時候我要奉勸一句話,給自我感覺良好的先生:你的中立,只是偏袒。老婆跟你抱怨,婆婆不敲門就進房間,你說,「我已經跟媽媽說過了,她就是這樣,我能怎麼辦?」這不是中立,這是白目。要再舉例嗎?「我已經跟爸媽說過,請他們不要再念了。」「我知道是你對,但爸媽年紀都大了,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嗎?」「你們兩個人各有立場,我不方便介入。」那就是老公死了。要知道,寄人籬下這種事,已經很委屈,結果跟老公反映,老公要寄人籬下的人忍耐、算了、別計較。要不要計較,是受傷的人決定,不是加害人或旁觀者決定好嗎?這種中立,就是假中立,跟藍綠一樣爛的意思是相同的。「鄉愿,德之賊也。」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下一個問題了。如果妻子過世,婆家有沒有權利主導妻子的後事?不讓娘家知道死訊、娘家看女兒手機要簽署借據、遺體如何安葬要看婆家意思、甚至告別式沒有娘家人的名字?這個恐怕是誤會了。通知死訊,比較是道德問題。但如果女兒在婆家自殺,娘家第一時間竟然不知情,夫家可能得要想想,當年到底給了多少聘金,把這個女人的權利買斷,才有這個權利封鎖死訊。其次,妻子過世,財產究竟由誰繼承?夫,當然有一份,剩下的就是看有沒有兒女,如果有,就是跟兒女平分,娘家確實沒有資格說話。如果沒有,女方父母還健在,那就還是擁有一半的遺產繼承權,女兒留下的遺產在沒分割之前,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娘家人當然可以使用手機,簽什麼借據?所以,如果覺得這段婚姻很不快樂,又不想離婚,一定要寫遺囑,除了特留分以外,全部都給自己的娘家人或是可以信任的人,並且寫明遺囑執行人,否則以後肯定會有爭議。當然,我也想不透為什麼「不想離婚」,提出離婚的勇氣一定要有,死都不怕了,幹嘛怕離婚?再說,死了以後,話語權就是別人的,連為自己辯白的機會都沒有,死了,不過只是爽到某些人,對於真正的家人來說,只不過親痛仇快而已。接著,我們來談後事。台灣的法律,對於遺體要怎麼處理、葬禮要怎麼安排,在民法並沒有規範,殯葬管理條例也非常不明確,連請求都欠缺依據。原則上,當然是尊重亡者的意願,但是遺體的性質,目前實務見解還是傾向認定是物,頂多是「具備殘餘人格權的物」,最終的處理方法,例如要如何安葬、用什麼方式安葬、葬禮誰安排,都是由繼承人或親屬會議決定。所以,如果真的在生前沒有透過遺囑表明自己的想法(其實即便表明,在世的親屬可能也不一定會尊重),可能就只能透過親近的親屬開會決定,但是台灣的親屬會議規範又很不明確,由哪些人組成、如何組成都不好說,所以,我會建議這位媳婦的家人,自己組成親屬會議,決議以後,向法院請求「協力處理殯葬事宜」,應該可以取回至少喪禮的主導權或是遺體的安葬權。最後,「生是娘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只能說是好可怕的鬼故事。本文轉載自《呂 秋 遠 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性愛.性福教戰
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林靜芸:好的性愛品質,為熟齡身心愉悅大加分
年屆70的林靜芸醫師,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在這裡。林靜芸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從年輕到熟齡,她仍是如此沈穩優雅,身為職業婦女的她說,「我沒有退休的時候,也因此,我沒有時間相信自己老了。」來找林靜芸治療20年以上的女人比比皆是,在她的診間不知訴說著多少女人心事,當林靜芸步入熟齡,她的患者也漸漸過了50歲、60歲。 要如何面對青春年華的改變?林靜芸說了心情與認知的重要性,同時她也說,女人想讓自己變美的決心,總讓她很感動,「因為這代表著鬥志」她說。 想讓自己變美的鬥志,我很欣賞! 「在我診間的病人們,有的年紀已經很大了,60歲到80歲都有,為了要讓自己保持美好的狀態,有些就算拄著拐杖也要來;也有患者慢慢失智了,但她仍希望自己美美的;還有在菜市場賣菜的熟齡婦女,想讓自己更美麗。我很喜歡為她們服務,她們為了要有令人滿意的外表而努力,她們對生命有渴望,也有鬥志。」 林靜芸說,這個時代因醫美而變得更公平。過去的時代,可能因為要挽回婚姻、滿足虛榮心、成為大明星等等而整形,但現代醫美的進步與普及,女性追求外在美是為了自己,也因此年屆70歲的林靜芸,仍是樂在其中、非常繁忙。 「有個研究是先測量75歲受試者現在的狀態,之後給他『吃了會變年輕』的藥,當他吃完再去檢測,果然整個狀況就變得年輕!你們想他吃了什麼?只是吃了維他命。」 相信自己年輕就會年輕,對生命持續擁有鬥志,一切都變得更令人期待! 熟齡不需過度清潔,多化妝還能防失智 談到保養,林靜芸的保養之道是什麼呢?為何能一直保持著纖細的身材,她笑稱,其實是為了「省錢」。 「我的個性不想買來買去,大學的衣服現在還能穿最好,所以從年輕開始,特別注意自己的體重跟腰圍。但在生活飲食上,我並沒有特別注重,往往是人家送我吃什麼、請我吃什麼,我就享受它。」 「我想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地方是,我主張不過度清潔肌膚。尤其到了更年期之後,愈少清潔皮膚愈好。因為我們今天的皮膚不是明天的皮膚,皮膚28天就代謝一次,其中有膽固醇、神經醯胺、三酸甘油脂等天然的保養,這些都是上帝的禮物。可是過度清潔皮膚,反而會適得其反。」 林靜芸請愛美的姊姊妹妹注意,熟齡肌適當清潔、適當保濕就好,此外,她認為「化妝」也很重要。化妝就像是給皮膚戴上口罩、阻絕髒空氣。 維持著化妝的習慣,除了維持著漂亮的形象與間接保養,林靜芸說,還能防年老失智,一兼超多顧。 「法國有研究,每天選眼影、口紅顏色就是一種動腦;畫眼線還需要手的穩定度,我相信經常化妝的女人,老得慢還能減少失智的機會。」 性愛是身心靈的滋養,宅男宅女更要愛起來 而在年過50歲以後,可能因為更年期、空巢期、婚姻失和等原因,許多女性減少甚至沒有了親密的性愛,林靜芸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有好的性愛品質,對於熟齡生活的身心愉悅將大大的加分。 「臺灣應該宣導,性愛就跟睡覺、三餐一樣重要。因為肌膚之親會讓人有安全感,女性的卵巢溫度會增加,也比較健康。我曾見過來門診的女生,急著想結婚,急著想生小孩,但真的結婚生子後,卻沒有滿意的性生活,那個女生還說:『只要孩子平安長大就好』。」 其實女性愛自己的方法,就是看重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美好的性愛從來不是為了配合別人。 「我覺得女性要重視性生活,任何年齡都不要羞恥,做愛讓身體放鬆,心靈也得到了鼓勵。當你願意這樣想、懷著這樣的心,愛你的男人就來找你了。」 老夫老妻製造浪漫,週末牽手去約會 年屆70的林靜芸,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我跟老公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秘訣,就是星期六晚上會去約會,去看場電影,吃頓晚餐,牽手、聊天,這些都能增進親密感。」 他們兩人能長期地保持著充滿愛的親密關係,秘訣就在於「簡單」,這同時也是林靜芸的人生觀。 年輕時就愛斷捨離,物慾愈少愈好 「我年輕時就喜歡斷捨離,我不想要名車名包,我認為不需要買太多東西,需求愈少愈好、物質愈少愈好。」 她滿意現在的生活,朋友拿出千萬名錶給她戴,她反而覺得太複雜了。她戴著偵測心率、記錄運動數據的手環,她說「用這個,我就很開心了」。 「我在40歲時去參加一位40歲朋友的葬禮,有位致詞的人說,過世的她沒有遺憾,因為她該吃的吃了,想玩的玩了,想做的都做了。我聽了很受感動。」 「我的人生一直沒有超前部署,但吃什麼都覺得好吃,很享受當下。我很珍惜自己,也願意為他人付出,現在我在台大醫院陪年輕醫師讀書,我覺得我還很有能力,很有價值。」 最後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究竟哪裡找呢? 「你如果開始過很簡單的生活,你的感情生活會更豐盛!」●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想離婚的人變多了?一場疫情,竟引發婚姻危機...心理師6招化解衝突,相看不再兩相厭.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孩子回家總跟爸媽吵架?5個溝通習慣,親子感情變超好!
-
2020-08-04 新聞.生命智慧
當遺囑等「身後事」也吹數位風 如何在網路時代說再見
新冠肺炎引發數位風暴,各行各業必須在隔離的狀態下尋找生存之道、建構線上世界的未來,就連最傳統的「身後事」殯葬業也不例外。疫情期間,歐美日興起YouTube葬禮、Zoom葬禮;台灣遺囑律師劉韋德設計的七七七遺囑產生器App,引導人們用數位工具寫遺囑、交代身後事,疫情期間下載人數暴增三成。新冠肺炎讓民眾懼怕接觸,葬儀社被迫採取新的形態舉行告別式。歐美日等國相繼出現葬儀社透過LINE或臉書等社群平台發送訃告,以Zoom視訊會議或YouTube直播葬禮,親友不僅可線上觀看、還能用鍵盤彼此撫慰。而弔唁用的花籃與奠儀,也可透過網路數位支付致贈。還有新創公司推出「身後事」線上規劃,協助憂心這場世紀大瘟疫的民眾規劃身後事,將資訊儲存在雲端和特定親友分享。台灣律師劉韋德的執行業務包括協助民眾撰寫、公證遺囑。有鑑於台灣民眾預立遺囑的風氣不夠普遍、僅占一成。去年他設計完成「七七七遺囑產生器」App,免費供民眾下載使用。民眾透過遺囑App的協助,便可寫好一份符合法律規範的遺囑,交代財產分配、遺囑執行人、大體捐贈等重要事宜,一年來下載達三萬次。他指出,未來若修改民法,數位遺囑結合電子簽證、自然人憑證等,本身便可具法律效力。當國外受疫情限制出現「虛擬葬禮」,台灣卻未出現此一風潮。劉韋德指出,華人視「身後事」為禁忌,不習慣以數位方式處理;更視葬禮為重要儀式、親友必須親自到場,因此還無法接受虛擬葬禮。但民間已出現使用數位協助規劃身後事的風潮,如福居生命科技團隊成立殯葬互聯網,「身後事」相關事宜都可以在網路上諮詢解決。劉韋德設計的「七七七遺囑產生器」,疫情期間下載人數暴增三成。他分析,人們面對世紀大瘟疫開始思考死亡、面對平常視為禁忌不敢碰觸的遺囑、身後事規劃等,數位科技在此時扮演協助的關鍵角色。然而數位科技衍生的數位資產,也引發法律問題。根據估計,到了2099年,全球大會有超過50億已經過世的人,仍然保存他們的臉書帳號。人們的臉書帳號、部落格、YouTube頻道,網路銀行帳號和數位購買紀錄、虛擬遊戲幣等,都牽涉到法律上的繼承問題。在貓頭鷹引進的新書「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中,英國數位遺產協會哀悼組組長艾蓮,提出數位時代身後事的問題。比方後人可以登入使用或關閉死者的臉書帳號嗎?臉書部落格上的文章的智慧財產權如何處理?數位錢幣誰來繼承?劉韋德指出,在台灣,臉書文章、虛擬錢幣等數位財產在法律上還未被認定為「財產」,無法談繼承等問題。台灣使用臉書的一代還是青壯輩尚未凋零,法律界也還未正視「如何處理數位遺產」,但再過十年或廿年,如何處理數位資產,將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
2020-07-26 養生.樂活人生
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編按:以星媽身分出道的寶媽,螢光幕前總是笑容可掬。然而,近年來,她卻陸續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肺腺癌。一直以來,她都是擔任家庭中承擔責任的照顧者,甚至每年都會送月餅給所有認識的朋友。然而,3度罹癌讓她有了不同的體會:讓自己休息,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沒什麼事,少了你不行。去(2019)年年底,寶媽在臉書上宣布自己剛開完刀切除肺腺癌腫瘤,而這已經是她第3度被診斷出癌症。照片裡她笑容可掬,一點也不像剛經歷一場大病的模樣。半年之後見到寶媽,她氣色依舊、同樣笑得開心:「最近我才剛通過手術完第一次大考(術後她必須定期回診,確認癌細胞沒有復發狀況)!」為何選擇對外公開自己的病情?寶媽說,她想讓大家知道,生病並不可怕。「像我這樣領有3張重大疾病卡的人,一樣可以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她笑稱,那篇貼文出來後,她足足回了5小時的訊息,全是親朋好友來關心問候,寶媽在圈內的好人緣可見一斑。不願親友擔心 住院帶面膜淡定保養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被醫生3次宣告自己得了癌症是什麼感覺?2004年,寶媽第一次被告知罹患甲狀腺癌時,她堅持獨自搭公車回家。「我從榮總坐車回家差不多要一個小時,晚上公車沒人,剛好可以讓我冷靜一下。」寶媽笑說。「我就一個人坐在公車上發呆,腦子裡一直反覆想:天啊,我真的得癌症了!要開刀耶……我要先跟誰講?還是不要講好了?女兒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大陸工作,一個還在念書,我到底要跟誰講?然後人生很多畫面就跑出來。」不巧的是,在開刀後一個禮拜,她還有一場新書記者會要辦。「你也不可能到這個時候才要叫停,只好硬撐著上場。」到了這次肺腺癌手術,她已經對住院治療的SOP駕輕就熟。「我就帶足了各種保養品進醫院啊,這麼多人要來看我,怎麼可以邋遢呢?晚上無聊的時候剛好可以敷個面膜。所有我遇過的醫生和護理師都說,我是他們看過最冷靜的病人。」就在開刀前,寶媽還和小禎等幾個好友一起去蘇美島度假,當時她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情,卻沒告訴任何人,「因為我真的不想掃大家的興。」與其隨時隨地小心翼翼過活,寶媽寧願一樣生活、吃飯和旅行,自在地過每一天。(推薦閱讀: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三度罹癌 在意與否日子都得過 現在寶媽已經動完手術,療程也告一段落。但因為發生在腺體的癌症容易轉移,所以仍然必須按時回診做檢查。「我現在就是3個月一個小考、6個月一次大考。」然而,腫瘤雖然可以切除,卻並非船過水無痕:「比如說現在只要稍微有點變天,氣壓變低,我就會開始覺得喘,比氣象台還準(笑);然後淋巴和甲狀腺影響我最多的就是睡眠,兩邊的甲狀腺切除、做化療還要長期服藥,身體是不可能恢復到沒生病以前的狀態。」每一次生病,帶給寶媽的感受都不同。10幾年前第一次得癌症,她才50歲出頭,不怎麼覺得嚴重,開刀完回診就沒事了,但因為切除甲狀腺,身體缺少內分泌作用,從此得吃一輩子的藥。「第2次3年前淋巴腺開刀,對我來說影響比較大,那時我差不多60、61歲,照人的平均年齡來講,應該還有20年好活,那時是我真的第一次感覺到:日子是不是剩下不多了?」至此,身體病痛給寶媽的體會是:「不在意的時候,日子過得很快;但若開始計較了,日子只會過得更快。即便是20年,也只是一晃眼過去的事情。」照顧家人30年 堅強已成習慣多年下來,寶媽幾乎成為身邊親友的醫療顧問,舉凡生病了該掛哪科、看哪個醫生最好,或是臨時有狀況該送哪家醫院,幾乎都會來徵詢她的建議。這不只是因為「久病成良醫」,寶媽之所以熟悉醫院大小事,更因為她其實是有著近30年資歷的照顧者。除了自己家中長輩,甚至連前夫一家人從香港搬來台灣定居後,都由寶媽一手打點家中的大小事務。她曾在媒體訪問中表示,當年她隻身旅居香港,幸而公婆對她非常照顧,這個恩情不能不報。習慣了當那個負責堅強的人,更不想讓身邊人擔心,第2次罹癌時,她甚至在開完刀之後才告知人在美國的小女兒。「她知道以後哭到不行,當時還很生氣地跟我說:媽媽妳生病怎麼可以不告訴我?」寶媽說著說著,忍不住紅了眼眶:「這麼多年來,所有人生病都是我陪著,醫院我太熟了。正是因為太了解那種陪伴病人的憂慮、對未知病痛的恐懼,我會捨不得身邊的人難過。再苦的治療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你說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在三令五申、下不為例「以後生病絕對不能瞞著我」後,這次肺腺癌手術,寶媽只得老實「通報」小女兒。沒想到特地從美國飛回台灣陪媽媽的小女兒,卻因為時差在病房睡得不省人事。「那時候我一邊傷口插著引流管,一邊感覺想吐、又想上廁所。但女兒怎麼叫都叫不起來,按了鈴也沒有護理師過來,我沒辦法自己起床,硬生生在床上忍了2個小時。」寶媽苦笑著說。5年辦6次告別式 身後一切都不如及時說愛反覆治療、陪病,出入醫院的日子,之於寶媽就像是日常的一部分。然而讓寶媽真正對生死變得豁達的原因,實則是近年她直面了不少身邊親人的離世。「這5年當中,算算我辦了6場家人的告別式。不管是準備好之後走、措手不及地走,還是等了很久才走,甚至處理晚輩的葬禮,我都遇過了。」「我每辦一場告別式,就告訴自己:我不要設靈堂、不要念經、不要燒香,不要供品,經歷愈多次,就愈覺得這些事情對我而言沒有意義。人到這個年紀,大概都已經處理了上一代的離開,但我想教下一代怎麼處理我的離開,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功課。」因而,寶媽除了交代家人免去一切繁瑣儀式,更已為自己備妥塔位、連骨灰罈的樣式都選好了。她笑說:「我往生之後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哪還會回來聽你們念經?一個人走了之後就一了百了了,什麼都歸零,還不如在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好一點。」寶媽的母親在2011年過世,她憶起母親在病中常不肯好好吃藥打針,是個很不配合的病人。「她心臟不好、又有糖尿病,所以我們很嚴格規定她的飲食。沒想到她竟然偷偷買了食物藏在冰箱深處,半夜爬起來偷吃,家人聽到聲音起來看,媽媽一個緊張嗆到,老人家就這樣插管在加護病房住了10天。」「有時候自己沒有察覺,但那個負面情緒其實會不自覺反應在病人身上。如果有機會重來,或許我不會說這不准吃、那不可以吃,可以改說:這個我們吃一點點就好,好不好?」學習放下責任 只求玩到人生終點過去寶媽有個維持了10幾年的習慣:每逢中秋節,她就會送月餅給所有圈內認識的朋友、甚至包括節目所有工作人員,每回都得送出幾百份。「那段時間我每天眼睛睜開就在想:我今天要去哪裡錄影?來賓有誰?工作人員有誰?要準備幾份?有一次還焦慮到過度換氣,整個人喘不過氣,醫生就說:寶媽,你太緊繃了。」「到了60歲生日這天,我給自己的禮物就是:我不要再做這件事了。以前我是什麼都要面面俱到、一肩扛起的個性,後來我覺得包括生病這些事情,可能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少了你會塌下來。」是而,寶媽近年有意減少工作、花更多的時間和親朋好友聚會、旅行,也和姊妹淘一起投身公益、到醫院分享自己多年來如何與癌症共處的經驗。問她接下來有何安排?她爽朗回答:「一路玩到掛啊!」「其實人生每個人都有最後一天,年輕時你會有目標、有未來很多想做的事,要照顧小孩等等,但我一個65歲的人,這些事我都做完了。我現在每次跟朋友約吃飯,就當作少了一次,但這不是悲觀,是讓我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機會。」多年來一人獨居的寶媽說:「我的想法是,再給自己5年的時間,到了70歲,我就去住養老院。我的小孩都長大了,他們都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我也沒有後顧之憂。」寶媽也想跟很多辛苦了一輩子的50、60世代說: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試著把擔子放下,對自己和別人都是解脫。「不要總是和別人比較,做真的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也是一種斷捨離。」原文: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
2020-07-14 橘世代.好學橘
從「叛逆者」變「送行者」,一場告別式翻轉16歲少女的人生
年僅26歲,卻有11年殯葬經歷,外表甜美的許伊妃,從小叛逆反骨,像隻刺蝟,赴日留學後成為台灣首位日方認證的送行者,她學會藏起刺,學會尊重,學會自處,甚至學會撫慰人心。年紀輕輕的許伊妃,2016年在臉書寫了「做工不丟臉」、「最小的家屬」兩篇文章,獲得網路13萬人感動按讚,讓她從此多了一個新身分:作家,2017年出版《黑暗中,我們有幸與光同行:20個以溫暖道別、感受生命重量的故事》一書。今年又寫了一本剖析自己的新書《把自己變成光:走過「死亡」,「生」便有了意義,台灣第一位日方認證送行者不得不說的生命故事》。2018年,她拋下一切前往日本納棺學院進修,翌年,她成為台灣第一位取得日本認證的送行者。對殯葬禮儀流程感興趣 家人越反對越想做16歲,正是二八年華的年紀,同齡的孩子約莫在念高一,甚至不少人從來沒有打過工,當時在念夜校的許伊妃,卻選擇加入殯葬行列,成天出沒在殯儀館。「我不是一個按部就班、很聽話的那種小孩,雖然也曾在咖啡廳、服飾店打工,但都做不久,我就想做一些比較特別的工作。」許伊妃笑說,當時,一心想找「很特別」的工作,如果不是殯葬業,大概就剩酒店妹了,剛好親戚小孩過世,她參與了告別式,對整個流程產生興趣,便決定選擇殯葬業,她認為,當年的自己不是因為有什麼了不起的抱負,只是想追尋特別的存在,而且,家人越反對,反骨的她就越想去做。會成為如此叛逆的孩子,許伊妃有她傷痛的過往。從小,她出生於一個相當富裕的家庭,和哥哥姊姊都是貴族名校的學生,卻因父母欠債千萬,一夕之間,從透天厝搬到老公寓,討債人士紛紛上門糾纏,父母從爭吵變成離婚,他們3個小孩選擇跟著阿嬤生活。家庭發生驟變的那一年,許伊妃年僅4歲,但她卻承接了大人們的情緒,記得所有發生的一切細節和改變,「不是爸媽不要我,是我把他們扔了!」幸運的是,隨著許伊妃的父親努力把債務還清,母親離家1年後又回到孩子身邊,許伊妃在個性叛逆、張牙舞爪的同時,也感受著父母的懊悔和補償,在一次次的對抗和對話之後,許伊妃在書裡寫下這段話:「謝謝上天,讓我在你健康的時候就後悔,讓我還有時間去道愛、道歉、道謝!」薪資高出同學3倍 赴日留學更懂尊重投身殯葬工作的她,剛開始只是做一些打掃、端茶水、燒金紙、遺體化妝等打雜工作,許伊妃也不諱言,薪資比起其他同學大概高出3倍,「但我們所付出的時間、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也高出其他工作至少3倍」。工作幾年後,一心想要進入日本納棺學院學習的許伊妃,幾經波折終於開啟了她的留學夢。在日本留學,不僅讓許伊妃學到納棺的知識和文化,也改變她許多想法。「以前我常會在網路上寫工作上遇到的真實故事,還會明目張膽地配上經過處理的照片,當時常常被其他殯葬業者攻擊,說我消費死者,現在幾乎所有殯葬業者都在寫,我反而比較有顧慮。」許伊妃說,在日本學到對遺體和家屬的尊重,「真相永遠是屬於家屬的!」「我一開始不能接受,覺得自己只是想寫文章,讓世人把握和親友相聚的時光,不要徒留遺憾,那些罵我的人只是見不得我好。但日本納棺學院的老師告訴我,『如果妳想表達的意念,家屬沒有接受到呢?』『為什麼家屬需要被妳的文章一次次地提醒傷痛呢?』我才赫然發現,我的作為是不對的,並沒有真心為家屬著想。」許伊妃說,現在她即使寫文章,也會調整故事內容,家屬看到也不會知道是他們的故事。對家屬心理輔導 收到答謝感觸深日本納棺學院畢業後,許伊妃在當地工作1年左右,因為簽證到期,便回到台灣,和朋友開立已有20年資歷的禮儀公司合作。出第一本書之前,許伊妃曾因憂鬱症發作,又受到每天處理殯葬事務所接受到的負面情緒影響,她曾經整整2個月無法工作,被調職到一個完全沒有產能的職位。「透過出國旅遊、閱讀或是寫文章,讓文字打包情緒,我也好好趁這個機會剖析自己,也研究家屬們的悲傷心理,所以我現在的工作比較偏向家屬的心理輔導,針對家屬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不理解治喪流程的慌亂,或是家屬之間的情感溝通糾結等,都由我一人來面對處理。」許伊妃說,通常這個工作是禮儀師一人要完成,但禮儀師工作太繁雜,在台灣願意找專人來負責這一部分的禮儀公司實在很少見。今年才26歲的許伊妃,卻擁有11年的殯葬事業經歷,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發生在3年前的某一天夜晚。「基本上,台灣有個不成文的觀念,只要殯葬儀式結束,家屬離開殯儀館,是不可以再回頭的,除非他們不忌諱,或是東西忘記拿、錢算錯了,總之,復返的原因都不會是太好。」許伊妃說,那天白天忙了很多場告別式,不停地收拾靈桌,突然眼睛餘光瞄到有人朝她的櫃台靠近,她抬頭一瞧,發現是上午場次的家屬,許伊妃心裡七上八下,想說不知道是不是誤丟了家屬的東西,沒想到,家屬站在她的面前,對她深深的90度鞠躬,眼眶泛淚地緊握著她的手說:「阿公說謝謝妳,這一切還好有妳。」「我當下徹底感覺到我常說的『力量』,原來是真實可以感受得到的,她那句話和動作是我很大的鼓舞力量。」談起憂鬱的過往和所承辦的治喪案例,甜美笑容下的許伊妃藏著老靈魂,對所有人的感受,她顯然都放在心上,用字遣詞字字斟酌,尊重生死,敬重人性,這個期許把自己變成光的女孩,在一次次送走離開的魂,撫慰在世的人之後,她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越來越讓人感到溫暖。本文轉載自《Money錢》【關於更多生命故事↘↘↘】。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在說「我願意」後,每個人其實需要「6個伴侶」
很多人把婚姻關係視為一場超級馬拉松,所謂成功的婚姻就是從結婚當天起跑,相伴至人生終點。以馬拉松來比喻夫妻一輩子的生活其實不太貼切,真正理想的關係應該像是兩人一組參加十項全能競賽,在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技巧與策略,以順利克服路途上不同的考驗,而不只是像跑馬拉松,單憑堅忍的毅力跑到終點就算達成使命。《每個妻子都該有的6任丈夫》提出了以下觀點:假如妻子在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特質的丈夫,那對先生來講,也盼望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表現的太太。為什麼需要六個丈夫?作者認為婚姻可分為六個階段,相識承諾、成家新婚、寶寶來臨、家庭羈絆、空巢期和黃金歲月。其中最常出狀況的是第五階段的「空巢期」,因為前幾個階段,夫妻很容易找到共同目標,一方面應付工作,發展事業,一方面養兒育女,為具體事物耗盡心神,無暇他顧。一旦孩子成年離家,工作事業也告一段落,四顧一瞧,不免惶恐―辛苦了這麼多年,我的人生只剩下這個人?原本的生活重心一夕不見後,人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會對身旁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會自問「與對方共度後半輩子是否值得?」如果覺得對方無法滿足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兩人漸行漸遠,甚至離婚,都很常見。這也是隨著壽命愈來愈長,人生裡多了個漫長的新階段,全世界熟齡離婚的比率愈來愈高的原因。面對這種人類社會的新現象,人人都必須學習建立新的夫妻相處之道。通常都認為婚姻失敗是其中有人變了。但是我們必須學會並接受人一定會變的,人怎麼可能不變呢?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本來就該隨著生命經驗與體會的歷程而改變。事實上,身陷不幸婚姻的怨偶,並非因為改變而失敗,而是因為不變而失敗。記住,所謂成熟、成長,就是和昨天之前的自己不一樣,也就是願意改變自己。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於內心的主動,而不是迫於壓力或威脅才勉強改變,因此有自知之明與願意反省是改變的前提,再來就是適應與找到解決之道的能力。這和生命中其他階段的學習歷程一樣,首先要有意願(態度問題),再來是找到方法(技巧與能力問題)。要是夫妻沒有意識到雙方的關係必須不斷調整,必須不斷改變自己以符合不同階段需要的特質時,在前幾個階段所累積的摩擦,將在進入空巢期後一併爆發出來。因此進入空巢期後,與伴侶重新建立關係,絕對比為其他事物忙東忙西重要許多。建議回到兩人關係的最源頭,回到當年從芸芸眾生中辨識出那獨特而唯一的他(她)的心情,然後再度努力尋求彼此的認同,重新建立起專屬於兩人的共同世界。這種意願與行動,才是婚姻幸福的關鍵。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在結婚典禮上接受眾人最誠摯的祝福後,公主與王子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婚姻有待祝福,正因為它是一場冒險,沒人知道擺在前面的是康莊大道還是荊棘遍地;婚姻有待祝福,不因為它的美妙,而在於它的艱苦。婚姻最讓人誤解的地方就是,它只是旅程的開始,戀愛中的情侶卻誤以為它是努力的完成。若沒有調整好心態,從戀愛時期的甜美與享樂回歸現實面,大概很難適應婚後的責任與繁瑣的家務。也是許多人消遣婚姻的原因。比如有人說:「結婚和葬禮沒兩樣,只不過一個是埋葬自由,一個是埋葬生命。」消遣女生的說,結婚前的女人像隻小綿羊,溫柔愛撒嬌;結婚後的女人像隻貓咪,神祕多變,沒事還會抓你一把;生了小孩的女人像隻老虎,有事沒事就吼丈夫和孩子。消遣男生的,講得最寫實的是英國作家柯瑞里(Marie Corelli):「我一直沒結婚,因為沒有必要。我家養了三隻寵物,功能和丈夫一樣,我有隻每天早上要咆哮的狗,有隻整天下午罵髒話的鸚鵡,還有隻半夜才回家的貓。」婚後男女雙方呈現的都是彼此的全貌,甚至是最不堪的那一面。畢竟我們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精神抖擻出門,回家後邋遢萎靡的樣子只有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看得到。精神困頓、情緒也不好,再加上煩人的家務雜事,慢慢的,彼此心中美好的樣貌就改變了。張愛玲形容得非常貼切:「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男生呢,也有這段比喻:「每個女人心中也有兩棵樹,一棵青松,一棵碧柳。嫁了青松,日子長了,青松也就成了家具上掉下的木屑,碧柳還是春風裡的柔情;嫁了碧柳,過到最後,柔情萬縷也只不過如抽油煙機上滴下的油水,青松依然頂天立地。」不管戀愛時多麼心曠神怡、如何美好浪漫,婚後還是必須倒垃圾、洗碗、賺錢付貸款。有道是要修得神仙眷侶,就要做得柴米夫妻。除此之外,夫妻幸福之道,千言萬語都可以歸納為兩大原則:第一是努力使自己被對方欣賞,第二是努力欣賞對方。其中的「努力」兩字要加粗並用紅筆畫圈。努力真的真的很重要,絕對不能因為有了那張結婚證書,彼此是自己人,又不容易跑掉,忘掉了要努力裝扮自己讓另一半欣賞,也要時時稱讚另一半。努力讓雙方看得見,感受得到!這三十多年來,《屋頂上的提琴手》這部電影我反覆看了許多次,其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劇中的女兒為了拒絕父母安排的婚事,想嫁給窮小子,男主角為了說服太太,問正忙於煮飯的太太:「妳愛我嗎?」太太聽了以後大為驚訝,回答「我不是已經和你在一起二十五年了嗎?」、「我為了你養大三個女兒」、「我做三餐給你吃」……她每答一句,男主角就問同樣一句「妳愛我嗎?」是的,我們對另一半的愛意除了落實在為這個家庭的努力,也要明確地讓對方知道。婚姻不只是獲得或擁有那個戒指或那份證書,而是必須在往後的人生裡透過不斷地選擇,時時分享,時時展現對彼此的感受。我想,或許每個處於婚姻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每天起床或睡前都該複誦一次這段箴言,就像戒嚴時代每次升旗典禮都得複誦〈國民生活須知〉或當兵放假前要背誦軍人守則一樣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別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為什麼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包容,凡事忍耐?正如作家隱地寫的那首小詩「捆著你綁著我/婚姻是套餐/奉送茶與咖啡」,婚姻與戀愛最大的不同在於,婚姻生活是有責任的,有更多的義務,同時也會帶來更深層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因此值得我們付出代價去努力。成為妻子六個不同階段的丈夫,講現實一點,還是值得的。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神。」可見得對男生來說,要好好珍惜太太,因為當我們老了,妻子可是丈夫的守護神啊!我很喜歡的歌〈最浪漫的事〉,說的就是夫妻共同面對生活艱辛後的那種自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收藏起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和你慢慢聊。」年輕時追求的財富或在意的美貌,歷經時間的淘洗,已經毫無重量。俄國大文豪杜斯陀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曾問:「當我美麗時,人人愛我,可是當我變老變醜時,又有誰來愛我?」答案是,當你醜的時候,自有你的妻子或丈夫愛你。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更多熟齡愛情精選文章↘↘↘】。老了要更浪漫!他們每天重新為對方戴戒指說「我願意」。日本熟齡夫妻「愛情保鮮」秘訣大公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4 橘世代.健康橘
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
「從小我就覺得媽媽好漂亮,」方季惟秀出照片,原來她的秀麗五官其來有自。曾拿下選美比賽第二名的媽媽,經人介紹原本以為嫁進好門,後來才發現夫家重男輕女,生下方季惟這個女孩子,竟被夫家刻意冷落,又慘遇倒債承受壓力,明明不是自己欠下的債務,卻得出面向債主道歉協商,再加上方季惟爸爸年輕時風流愛玩,讓媽媽總是焦躁憂愁,心情鬱悶。尤其人們常說「老小」,說的就是人年齡越長,個性越孩子氣。方季惟說,自己很難不受到情緒感染,尤其看著母親心情起起落落,血壓更沒有正常過,擔心緊張忙送醫院,「媽媽所有毛病卻又瞬間都好了。」方季惟發現,爸爸離世後,媽媽有時對著牆壁說話,「我想她在對我爸爸聊天。」家人這時候也才發現,媽媽的個性變得更易怒,「本來我們也想,是不是因為媽媽這麼多年一直在隱忍,爸爸走了之後她不再忍,所以脾氣才有改變。」但是媽媽言行上的變化卻已經不容忽視,「她就是什麼都能懷疑、很害怕,同樣的話一直講,有時講話用詞又重又直接,家人就會生氣嫌她煩。」父親離世後六年,她帶著媽媽就醫,才發現其實媽媽已是重度憂鬱、失智。方季惟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一扛就近乎二十年。漫漫歲月,方季惟冷暖自知,有時為了爸媽的醫藥費,她會接拍戲劇賺錢,即使在拍戲時被劇組欺負,也自我調適吞忍下來,在人面前從不訴苦。只是不喊苦,不代表不辛苦。她曾經在跑通告上節目時,畫了一張全家福的圖片,裡面有爸爸媽媽和五個小孩,她還在圖裡寫下「圓滿」兩字,這是方季惟心裡覺得最重要的一切。「只是心理分析師看到我畫的全家福,直說快哭了,因為全家人只有我沒有腳,像是飄在空中。」一張畫透露出,近二十年不斷付出照顧家人的方季惟,其實心裡也藏著想被好好照顧的孩子。「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嚴重失眠。」和許多長期照顧者的情況相同,方季惟晚上幾乎沒有辦法好好睡覺,因為失智媽媽常常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身體不舒服,大半夜還會叫女兒幫她按摩。扛著照顧責任的那些年,方季惟幾乎夜夜難入眠,她曾氣極大吼,「我快要累死了。」結果媽媽聽了,跑去跟兒子說,「你姊姊說不想活了,」讓方季惟實在既好氣又好笑。「當壓力實在大到破表時,我就去念經,」她瞪大眼睛認真地說。除了仰賴信仰解壓,她也靠智慧解決紛爭。失智媽媽的狀況時好時壞,即使有時清醒,媽媽總是負能量滿檔,和家人的相處常常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家庭氣氛緊張,小事也能一觸即發。身為大姊,方季惟想盡辦法,不讓家人的情感因為媽媽生病而破壞殆盡。把媽媽當小孩一樣照顧方季惟長年參與公益活動,明白「失智是不能用正常眼光去看的狀況,否則就會有很多衝撞。」她知道媽媽也怕被唸被嫌,許多暴衝的回應其實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她決定把媽媽當成自己小孩照顧,站在媽媽這一邊。「她孫子有時嗆阿嬤,『這句話你今天講四遍了。』我會幫著回,『哪有,這是第一次,』媽媽看起來就很有精神,覺得她沒有講輸。」除了選邊站,方季惟還有獨門的哄媽媽妙招。媽媽有時善變,說好的事情會隨著心情反悔不認。那次母女同遊日本,到了原定晚餐時間,媽媽突然說累了想睡覺,不吃了。方季惟心裡清楚,太早的睡眠對於夜晚休息沒有好處,媽媽餓著肚子心情也不會好。但她不急著對槓衝突,只是看著端進房間的晚餐,故作驚喜說,「哇,看起來都好好吃唷,」一邊嘖嘖大讚這個好嫩,那個很鮮,誇張演得很開心。原本已經躺下的媽媽果然上鉤,「那不然你分我幾口,」得逞的方季惟按捺心中笑意,一口一口餵媽媽,也順利把晚餐吃完了,兩人心滿意足,一片太平。即使風風雨雨,心終究平靜「自從演了媽媽的角色,我才知道,害怕卻又要保護家庭的媽媽有多勇敢。」方季惟開始理解,媽媽內心滿載負能量,是因為不被理解、舊傷淤積。因此她除了照顧媽媽身體,也製造機會讓媽媽抒發心情,學著原諒那些曾經傷害她的人。像是曾經對媽媽嚴厲又偏心的阿嬤也生病了,方季惟教媽媽幫婆婆洗澡,透過身體接觸化解心靈創傷。方季惟也帶著媽媽出席曾經欺負過她的人的葬禮,藉由送這些人最後一程,助念讓往生者功德圓滿,也把心中怨懟送走。至於那位倒債落跑、讓鉅額債務落到作保的方季惟爸爸身上的朋友,可以說是媽媽這輩子心中最怨恨的人。事隔多年,雙方又見了面。「這個捲款落跑的人後來失智了,誰都不認識,但是一見到我媽,卻一直哭一直哭。」方季惟回憶,當媽媽看到眼前這個淚流滿面卻已經頭腦不清楚的老人時,「覺得他應該是知道錯了,」不但不再怪他,反而同情他的際遇。方季惟媽媽輕輕放下多年身心重擔,從這一刻釋懷了。二○一七年七月七日,媽媽坐在椅子上安然辭世,走的時候平靜安詳,就像是睡著一樣,又剛好是父親辭世的第七年,種種巧合讓方季惟覺得,是爸爸來接走媽媽了。「人不能帶著怨走,那些苦悶會傷到自己,我相信媽媽最後已經釋懷了,兩老已經在極樂世界團圓。」方季惟有些欣慰地說。為了不讓卸下人生重擔的媽媽擔心,方季惟在服喪期間都告訴自己不要流淚。但她坦言,父母走了之後,雖然每天都過得忙碌,只是午夜夢迴時,她也曾經問自己,「身上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日子,要為什麼而活?」「佛法教我學會坦然面對,承擔完成了就放下。人每一刻、每個呼吸都在死去,活就要活在當下。」多年來學佛定心的方季惟,驀然回首,發現風風雨雨的人生已過去,當下正是風和日麗。「以前我曾經想過,如果我今天唱歌,不是為了替家裡還債,拍戲也不為誰的醫藥費,應該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怎麼樣。」在玉女當紅的階段,她珍惜羽毛,甚至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緋聞影響形象,在錄影時習慣獨自在一旁看書,讓人難以靠近。「我現在唱歌不會再緊張了。在後台大家說說笑笑再上去唱,很開心啊,沒有壓力。我很幸運,歌迷沒有嫌棄我的皺紋,」方季惟的招牌鐵肺又發功,哈哈大笑聲聽來格外渾厚深長。如今她只要有演唱會的活動,就會帶著父母的照片,在場中為兩老留座位,「來,一起乖乖坐好,聽我唱歌。」那天,方季惟緩緩唱起「想你想到夢裡頭」,眼神閃耀的光芒依舊,藏在歌聲裡的是時間沉澱後的成熟。來自天上父母的掌聲鼓勵,方季惟說:「我,聽到了」。本文摘自《歲月釀的檸檬紅茶:快樂小孩方季惟將時光化做美好祝福,寫給終將成為大人的你》,天下生活 2020/05/13出版【更多精彩閱讀↘↘↘】。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蠟燭親人老照片…心靈做七愛無限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4 養生.樂活人生
人生該有十大奢侈,都不是錢!花藝家凌宗湧:人生如花,花開花謝自有時
編按:如果可以選擇,你願意當美麗的花、還是耐用的草?從植物裡,可以觀人生。花藝大師 CNFlower創辦人凌宗湧,以大自然為素材,進行了一系列「跟著花開去旅行」的計畫,發現人生好多事其實都不需擔憂,花開花落自有時。認為「美不該存在規則」,而在24歲時創辦了CNFlower西恩的凌宗湧,跳脫傳統花藝技法框架,以師法自然、強調展現素材本質的創作,被譽為「東方新花藝大師」。他說:我的花藝技巧不是最好的,但我有一雙能看見美的眼睛。隨著凌宗湧來到他在「億萬年火山口下的西恩花園」,這裡是他2年多來巧心耕耘的一座秘密園地。屋前屋後種下各式花草植栽:藥草香料花園、可食性花園,苔蘚花園……各處都有不同風貌,混搭在一起卻不覺得突兀。室內設有簡單雅致的廚房、茶室和長桌,和整面迎山的開放式露台,讓人感覺可以在這裡發上一整個下午的呆。造訪這天山上雖是雨勢不小,但遠望山頭雲霧繚繞,我們在屋裡就著暖爐,喝從院子裡摘下的咸豐草泡成的花草茶,倒也是一番景致。凌宗湧的太太Ivy說,每隔幾年,他就會想要找一塊地,這裡整整那裡弄弄,「大概像是一種能量釋放。」從最早在汐止山上的家(如今的食養山房)、九份的「數樹.私房」,到現在陽明山的花園,凌宗湧總喜歡營造一個可以讓自己享受生活的一方天地。「我通常不是去尋求心目中完美的樣子,而是在不同環境中找出它吸引我的特質,慢慢順著它去塑造一個樣貌。」凌宗湧說。送花人的一天,看盡人間悲喜為愛馬仕、LV、安縵酒店等眾多國際一線品牌打造花藝,展現獨特美學的凌宗湧,他的花藝之路,其實是從一個送花人開始。學生時代的凌宗湧並不屬於成績優秀的類型,對於未來要走什麼路,也沒有太明確的想法。出社會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快遞公司的送件小弟,做到第三天,他在大雨中的車陣裡心想:「我連自己送的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份工作對我而言有意義嗎?」這時朋友介紹了一個花店送貨小弟的工作給他:一樣都是快遞送貨,何不到花店試試?至少可以看到收花人愉快的心情。沒想到,他上班第一天一大早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收花者卻是一臉臭臉。原來,對方是一位酒店小姐,送花的是酒客,並不是小姐所愛慕的對象,且小姐顯然才剛下班回家不久,臉上疲累極了。到中午左右,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他為一位先生送花到太太上班的公司,對方指定一定要在11:30送到。送達時,他見周圍同事紛紛嘻笑起鬨,這才明白對方指定時間的意義:不能12:00送,因大家都去吃午飯了。美麗的花不只是送給收花人,還得讓大家都看到才行。晚上下班前,老闆交給凌宗湧一個花籃,要他送到台大醫院殯儀館,到了現場空無一人、氣氛陰森,他打電話回公司問:沒人簽收怎麼辦?老闆答:你放在門口就好,葬禮要用的花沒人會偷。同樣是送花,一天下來,卻經歷了愛情、婚姻和生死3種不同情境。凌宗湧說:「打動我的不是花多漂亮,而是人們一生中的重要情感事件,好像都和花有關。這讓我覺得開花店或許是個不錯的工作,因為這是一個傳遞情感的行業。」花藝不只是技巧,而是生活的體現凌宗湧花藝創作的啟發者,是他在創業第二年,到德國打工換宿時的一位花藝師。有次他們到西班牙著名的Ibiza島度假,在花藝師的別墅裡,2人慎重地布置餐桌、擺上就從屋外採來的鮮花,就著燭光好好地享用一頓晚餐。後來凌宗湧才知道,平常花藝師在法蘭克福的家是租的,但他願意為了這個美好的時刻,買下一棟度假別墅。跟隨這位花藝師一年,給了凌宗湧很深刻的感受:原來花藝和生活的距離可以很親近,花材不只是擺在花店裡的商品,而是在自然中俯拾即是。「我不是一個追求奇花異草的人,比較喜歡從日常中,找出讓我覺得驚喜的事物。」例如,他連經過一間加油站,旁邊見了一處整理得極好的小花圃,就會馬上把它拍下,欣賞這樣美麗的角落。或是走進菜市場時,見有些商家擺滿整攤的蔬菜水果,都覺得是一種美。美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自己的眼光。跟著花開去旅行,預期之外的美好當凌宗湧不斷被問及,如何能設計出打動人心的美麗花藝?他老實回答:「我實在沒有什麼技巧或秘訣,只能告訴你我在自然中看見了什麼。」因而,從2016年起,CNFlower每年舉辦「跟著花開去旅行」花藝之旅,凌宗湧帶領學員們從杭州、印度、南法到倫敦,體會花藝如何在生活中自然發生。最令大家感到觸動的,往往不只是最後呈現的作品,而是創作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情感連結和意料以外的驚喜。例如在南法一座小鎮,凌宗湧原本預計借用當地一座教堂,布置出婚禮主題的花藝,不料抵達當地時才發現,教堂裡真的有一對新人要結婚。情商之下,學員們便為了這場真正的婚禮,布置出美麗的拱門和新娘捧花,真正進行了一場婚禮實戰,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在日本金澤時,凌宗湧想用時令的櫻花作為主題,但野生櫻花無法隨意採摘,但若去花市買櫻花,看起來的樣子又「欠了一味」,不夠自然。後來,他透過熟識的日本花藝師輾轉詢問,竟然得知公園有被大雪壓斷的櫻花枝幹,既美又有意義,馬上用此取材,順利完成理想的作品。「我是一個喜歡在生活中擁有美好體驗的人,『跟著花開去旅行』想要讓大家感受到的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教大家照著我的樣子做,那你還是沒有那雙眼睛。」不要刻意為之,大自然會替你找路。人生不也是如此?有學員參加了7、8次,每次都哭,一位跟著太太來上課的熟男學員就跟凌宗湧說:「老師,你這已經不是教插花了,是給人生上了一課啊。」50後的人生十大奢侈品,和你想的不一樣看來總是一派悠閒從容的凌宗湧,都不曾有過煩惱的時刻嗎?他想了想笑說:這幾年來,大家叫他大師,好像具有知名度,其實賺的錢沒有別人想像中多。但他真的煩惱嗎?也並非如此,他回想曾有人傳了一則「人生十大奢侈品」清單給他,覺得很適合給50+的讀者們思考。令人意外的是,這10樣奢侈品,沒有一樣和物質價值有關,包括:1. 生命的覺悟2. 一顆自由喜悅與充滿愛的心3. 走遍天下的氣魄4. 對世界充滿好奇,也對自己的潛能充滿信心5. 回歸自然、擁有與大自然連接的能力6. 安穩而平和的睡眠7. 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8. 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9. 任何時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10. 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凌宗湧盤點了一遍後,覺得自己似乎都有了,笑說:「我好像都不缺喔。」但他覺得當中最珍貴且具有力量的是最後一項:「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從舉辦「跟著花開去旅行」,到近來他以「美好關係」的概念,與設計師一起改造士東市場、或是創造一輛有如移動叢林的森林巴士,以至於出書分享自己的美學理念,都是在實踐:所有的美,都來自一段美好的關係,無論是人與人,或是人與自然,皆是如此。曾有人問他,怎麼願意花時間做這種「理念型」的事?「如果我們自己做這些事情覺得很美好、很愉悅,何不把這分內心的富足感傳達給更多人?那種傳統的成功學,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如花,花開花謝自有時鎮日與花草植物相伴,凌宗湧自己最偏愛什麼花?他說,這個問題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答案。年輕時他喜歡清新、仙氣的花,像雛菊、海芋,後來他則偏好有些華麗貴氣的花,如玫瑰、芍藥。如今他屬意的,是低調卻自成一格的山茶花。它不是一眼會吸引人注目的類型,花朵總是藏在綠葉叢裡,但若仔細端詳,就能看到細膩的花瓣結構,且連掉下來的時候,都還保持完整。「我覺得它和我蠻像的,我不是一個年輕時就讓人家看到自己有什麼長處的人;山茶沒開花的時候,只是普通的樹。但等到花開時,裡面就有很多細節,像我自己做了這麼多奇奇怪怪的事,但當中是有我的在意。」凌宗湧笑說。不只以花比喻自己,他也用植物形容身邊的人同事、朋友。例如他形容踏實的魔羯座同事像草,可以壓可以躺,沒想到對方不甚開心,因每個人難免都想當嬌貴的「花」,而不是耐磨的草。「但我這真的是讚美,因為他會默默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扎根,可能不顯眼,但一座花園裡不能沒有它。」形容另一個同事像薄荷:感覺優雅、接觸之後會有回味的感覺。凌宗湧說,當個顯眼的人,不一定好。有的人好比芍藥、牡丹,開花時雍容大氣、高貴美豔,「但枯萎時爛得很徹底,什麼都不留。所以你想要那樣盛開的人生,就得接受它總有衰敗的一天。」諺云「花開自美,評說由人」,若人生是座花園,凌宗湧選擇了自己想長成的樣子,終究是一方氣韻活現的獨特風景。原文:人生該有十大奢侈,都不是錢!花藝家凌宗湧:人生如花,花開花謝自有時
-
2020-05-20 新聞.生命智慧
新北今年首場海葬 她百歲出海創先行者最高齡紀錄
新北今年第一場海葬今日從淡水漁人碼頭出海,14位先行者與鮮花相伴,其中更有一位高齡百歲的人瑞奶奶乘願歸去,創下新北海葬先行者最高齡紀錄。新北市殯葬管理處長黃秀川表示,隨折殯葬習俗改變,民眾對於環保葬的接受度提升,參加海葬對象不受戶籍、國籍及剛往生者的限制。原本存放在納骨塔或土葬者,也可將骨灰研磨處理後參加海葬,新北自升格以來共有466人參加海葬,相較升格前僅有95位,參加人數成長近5倍。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然海葬過程仍採取嚴謹防疫措施,除工作人員及參加的親友需戴口罩、酒精消毒及量體溫才可進入會場,還租賃大型船艇提供較寬敞乘坐空間及提供航行平穩度。另,也發送酒精濕紙巾,讓民眾搭船期間可以隨時擦拭,保持手部清潔。此次有一位祖籍西藏的馬先生,為其百歲往生祖母辦理海葬,成為新北開辦海葬以來年齡最高的先行者,家屬表示,因家族來自西藏,對身後事態度本就十分闊達。為一圓祖母回歸自然、環遊世界的心願,才會報名參加海葬,讓她老人家能以最溫馨、優雅且為自己所嚮往的方式乘願歸去。另外,淡水一位鄧先生,生前就期盼以海葬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女兒無意間得知新北聯合海葬消息後,就與父親討論並安排參加,今日鄧小姐將父親骨灰拋灑大海,完成父親心願。鄧小姐表示,雖然不捨,但覺得父親並沒有遠離家人,之後想念他的時候,就會到海邊走走、看看他。黃秀川指出,為推廣聯合海葬,在服務過程中,從骨灰研磨、骨灰暫厝(自報名起至海葬當日)、追思儀式、家屬搭車及搭船、茶水點心、保險及安全等,均為免費,另儀式過程中,也會安排攝影師全程拍攝製成DVD,提供家屬追思紀念。殯葬處表示,6月份海葬場次已開放報名,家屬只要攜帶火化許可證、切結書及2位登船家屬的身分證影本,到新北市立殯儀館報名即可,相關訊息可上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生命終章網站(http://www.ca.ntpc.gov.tw/)查詢。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聶永真公開紐時廣告設計理念 初稿更銳利
設計師聶永真設計的廣告經集資登在紐約時報,以世界衛生組織(WHO)防疫缺口、台灣提供出口為主視覺;聶永真說,原版設計更銳利,缺口隱藏墓穴含意,之後才修為圓弧型缺口。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指責台灣人身攻擊,YouTuber阿滴、聶永真等發起募資買下紐時廣告,訴求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於美國時間4月14日上午在紐時紙本平板與線上同步露出。聶永真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首度揭露廣告設計想法;他說,最初募資活動是針對譚德塞不實指控,後續接到各方意見,廣告登在紐時,對話層級應提高到WHO,「告訴閱報者,台灣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提供幫忙」。擅長運用圖像溝通的聶永真表示,文字雖可提供說明,但快速讀報過程中,第一時間要先抓住讀者眼睛,才可能繼續閱讀文字訊息。聶永真以「缺口」、「出口」視覺意象為隱喻,海報上方“WHO can help?”洞口,象徵WHO在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時,反應遲緩與外在政治干擾導致防疫缺口;下方出口圖像則指相對WHO坐困角度,台灣正積極建立通道、出口與方法學,對外提供最大幫助。他說,原稿缺口畫得更銳利,是沒圓角的長方形,「對歐美人士來說,直覺會聯想到葬禮的棺洞、墓穴」。團隊後續討論這樣的呈現或許會讓人不舒服、太尖銳,才修成有圓角的缺口,看起來較柔和,設計語彙雖沒那麼直接,但也可把缺口解釋為「暗黑」、「防疫漏洞」等意象。廣告推出後,網路上延伸許多二次創作,展現台灣人創意;聶永真笑說,「高手在人間,二創都很精彩」。他不擔心遭侵權,「版權是公共的,只要不是用於商業營利用途,歡迎二次創作」。他說,透過二創能讓更多人認識募資行動,他最喜歡「義大利、維大力」創意,「無厘頭但又很有趣」,也有網友做成立體版,實際呈現從上方缺口掉下、下方出口走出的感覺。這是聶永真第2次參與群眾募資在紐時登廣告,上次是幫太陽花學生運動刊登「Democracy at 4am(在凌晨4點的民主)」;聶永真表示,兩次都可看到群眾力量,「這些力量都來自於認同」。此外,他回憶過往出差到中國,好幾次在出入境時被迫要走中國公民通道,又或是當他入選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官方名錄,AGI網站上會員檔案卻被改成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讓我感覺到有點荒謬且不舒服」。聶永真說:「台灣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可以自由地發聲,因為民主體制的關係,讓我們可以在這裡完整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聶永真這幾年參與許多社會議題,透過設計簡化與整理,以圖像呈現較複雜事件,「設計也可以代表一種聲音,我只是用另一種聲音形式,在做一個公民應該要做的事」。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談死亡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
在「死亡咖啡館」裡,郭慧娟聽過很多家庭故事,他們都在親人離開後留下許多遺憾。其中最常見的版本是,突然有天父母倒下,兄弟姊妹親人家屬都回來了,很多事情是第1次遇到,一談,家庭隱藏的議題浮現,計較也來了。先是吵醫療決定,接著吵喪葬方式,「海葬?為什麼你知道我不知道?」然後開始爭產。即便不吵,臨終、喪葬來得那麼突然,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與準備就得決定,許多人在多年後想起來仍感覺痛:「我當初為什麼不插管?」「這真的是爸爸要的嗎?」但臨終不能重來,遺憾就一直跟著。「好好聊過,知道他心裡想要什麼,遺憾才會少一點」,郭慧娟說,死亡無法邊做邊學,在它來到之前,我們就有功課要做,第1步就是用平常心和家人談死亡。談死亡的8個時機聊死亡是需要挑時機,但也不是那麼難開始,郭慧娟提出幾個適合的機會。1.看到新聞事件、名人的故事時。傅達仁安樂死、戴勝益預立遺囑、張曼娟簽預立醫療決定…都會是很好的開場。2.家人主動談到身後事或死亡議題時,把握機會聆聽,切莫打斷。3.利用探病機會討論醫療決定、臨終準備。4.利用參加告別式機會討論身後事及喪葬禮俗。5.藉由大自然和四時變化談論死亡的自然性。例如當家人看陽台的花感嘆,「這盆一直長,那盆卻救不活了」,就可以順勢接:「就跟人一樣,壽命有長有短。」6.參加生死相關講座後,與家人分享心得。7.邀請家人參加生死相關講座或活動,會後彼此分享看法。8.自己創造機會,編個故事試探家人的反應。「我有個同學今天line我說他爸爸過世了,用海葬…,我覺得還滿不容易的耶。」談死亡的7個原則「只要你做好心理準備,一定會有機會。」郭慧娟認為,每個家庭文化不同,有人能聊有人不能,但掌握一些原則,會讓這件事比較容易開始。1.談「他死」,不要談「你死」、「我死」談死亡有時會觸及「你在提醒我即將死亡」的難過心情,但談別人的事心情就會輕鬆許多,當家人說,「我覺得他那樣做不好!」往下問他心裡想什麼。2.目的是「為什麼」,而非「做什麼」比「我要樹葬」更重要的是,為何想要樹葬?了解家人生命的尊嚴、態度;這是分享、不是交代。3.重點是氣氛而非話術,別期待一次到位一旦被打斷、發現家人不想談,就先停下來,再找其他機會。若從未談過,本來就不容易開始,要有耐心。4.肯定與稱讚當爸媽主動談起,多一些正面肯定,且不帶任何評價聽他的意見。5.願意談的先開始先跟能談的子女談,談的過程中,其他子女也會聽到。如果不能談的是爸媽,那麼派那個跟他們比較能聊的、他比較寬容的孩子先去談。6.要能同理還沒做好準備談死亡的心情不要強迫所有人去面對,不要去貼標籤,不願意談只是還沒做好準備。7.要做功課關於死亡的種種,有龐大的知識系統:末期醫療決定、遺囑、遺產、安葬方式、喪葬儀式…等等,事先去了解,當家人想聊的時候,才不會錯失良機。【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動盪,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身後事安排的觀念,「你最想要哪一種安葬方式?」此時也許正是思考並與家人討論的機會。橘世代「民意大聲公」百無禁忌,在10天內透過網路調查共回收755份問卷,結果傳統土葬已少有人考慮,取而代之是樹葬、花葬、植存,有人形容「化作春泥更護花」,總共占近53%;太空葬、天葬等非典型葬法也有人提出。「樹葬、花葬,希望給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說心裡話的地方」、「植存,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用花葬,想葬在父母在的那個公墓中」、「孩子方便處理的方式就行了」,還有網友提到是自己母親帶著簡介,才了解花葬,因為「簡單、省事,意義更完整」…。照顧者心聲 想伴父母長眠這一連串留言,都是來自真實照顧者的心聲,他們心繫父母恩情,無論自己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網友們都願意陪伴父母長眠。有照顧者選擇灑脫的安葬方式,甚至因沒有子女,認為不必要為難親友,海葬、灑葬等都很令人嚮往。例如有人說「樹葬、花葬都可以,如離世,希望身後事不超過3天」、「樹葬或花葬,也不用牌位,塵歸塵,土歸土,環保!清明節不用掃墓了」。「可以的話樹葬或花葬,如果太麻煩就灑葬,別為難在世幫忙我們的人!」、「喜歡高山樹林灑葬~永遠住在高山中,最嚮往的方式:樹葬或海葬」,還有照顧者選擇樹葬與花葬,想像「葬在紅花風鈴木、阿勃勒樹都好,開花時節可以賞美麗的花,平日可遮蔭,野餐…」。閃葬製鑽石 親人留存骨灰無論樹葬、植存、花葬等都是與自然為伍,但也有人發問,這些方式都需要火化,仍然不夠環保,也有人不太理解植存和樹、花葬有哪些不同。比較特別的是,有照顧者提出閃葬、太空葬、零葬,引來其他網友好奇。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太空葬也並非幻想,有網友解惑是用火箭將骨灰送往太空,亡者伸手摘星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告別方式;還有人提出零葬,也就是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環保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是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的一定海域。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觀念。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不可不知的生命大小事↘↘↘】。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執意赴新冠肺炎病逝親人葬禮 一家17人全中鏢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全球已逾四萬人死亡,感染快速且持續蔓延。英國有一家族因執意參加一名因新冠肺炎病逝親人的葬禮,共17名成員出席,竟陸續發病,無一人倖免,且至今已有一人死亡。英國大都會報報導,該家族中,一名86歲的女性席拉·布魯克斯(Sheila Brooks),於2月9日死於新冠肺炎。她的葬禮在3月13日舉行,當時英國尚未發布禁足令,其家族成員共17人皆出席了她的葬禮。葬禮結束後沒多久,現年65歲,死者的侄女蘇珊·尼爾森(Susan Nelson)發病,3月16日被送進伊莉莎白女王醫院,3月24日凌晨不幸過世,死因也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參與席拉·布魯克斯的葬禮成員中,現又有其他16名家庭成員,包括從21歲到88歲的親友,懷疑他們也在葬禮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經檢驗後皆確為新冠肺炎,蘇珊的女兒阿曼達表示,「我們家從21歲的表弟,一路到88歲的舅爺爺,全都出現症狀,無一倖免,我們沒有一人逃過,真的有點奇怪。」因為太多親人染病,只能猜是從席拉的葬禮上被傳染的。阿曼達的父親呼籲務必遵守社交距離準則的重要性,這樣做不是瘋狂的行為。「疫情擴散的速度相當驚人,而且它的邪惡程度不可低估。」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義情不妙!單日新增627死亡病例 旅義台人靠視訊解鄉愁
10度微涼氣溫,住家庭院的義大利玉蘭開得正美,同樣宜人的3月天,今年義大利空氣瀰漫一股不尋常的沉。距離米蘭40公里外,同屬義北倫巴底省的貝加莫是疫情重災區,大量遺體擠滿醫院太平間,當地火葬場運作達到極限,甚至出動軍車,將棺木送往其他城市處理。旅義25年的室內設計師楊仲儀說,在疫情前途未明下,多數義大利人仍保持信心,最讓她難受的是,無法照原定計畫返台探視年邁的父親,只能透過視訊解鄉愁。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疫情如野火延燒摧折經濟、性命,義大利今天通報創紀錄新增627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儘管政府拿出措施遏止疫情擴散,但大流行仍加速蔓延;根據通報數據,義大利死亡病例增至4032起,超越大陸,成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確診病例則攀達4萬7021起。楊仲儀今年1月底曾返台探親,那時台灣確診數在個位數,17年前抗SARS的經驗是記憶深刻之痛,台灣人對防疫步步為營。當時人義大利對疫情的態度,普遍認為這是「亞洲的流行病」,沒有太高警覺。義國疫情的壓力鍋,是在2月22日北義一個小鎮群聚確診後掀開,政府祭出封閉措施,宣布關閉學校、非民生必須的店家,取消大型活動及體育賽事等,要求居民避免外出。隨疫情惡化,封城令擴及全國6千萬人。義大利總理孔蒂日前宣布3月10日起實施全國封城令,除工作、健康或緊急狀況外不得外出,全國學校停課至4月3日,博物館、體育館、游泳池、劇院、娛樂場所等全部關閉。禁止舉行婚禮、葬禮等儀式,也暫停教堂內的彌撒等宗教活動。由於疫情未見緩解,楊仲儀說,義國政府正評估停課期限可能再延長1個月。楊仲儀談到,義大利封城建立在公民自律基礎上,居民如有需要外出,隨身攜帶證明文件,解釋自己是因為工作、探親、就醫、返家等理由而出入城市,仍可放行。民情與慣性成為防疫一大挑戰。楊仲儀說,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喜愛聚會,被禁足宅在家是件痛苦的事,因此總理孔蒂宣布禁令時,語重心長呼籲「我們的習慣必須現在改變,馬上適應這樣的嚴格措施,我們才會成功。」外界以人間煉獄、義大利的武漢來形容貝加莫,抗疫期間,壓力最大的莫過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楊仲儀說,病人太多,有醫院在急診室外闢建檢驗區,也有將展場改建為臨時醫院,義國政府日前緊急頒布動員政策,宣布豁免半年後的「醫師資格考」,全國1萬名應屆畢業醫學系學生直接取得資格,填補照護能量。楊仲儀指出,義大利整體醫療體系完整,災情嚴重的倫巴底省算是富庶區,為將珍貴資源優先留給「最有可能救活者」,其次是給「餘命較長者」,醫護人員不得不做出救誰捨誰的煎熬決定。讓人不捨的是,義大利確診案例中,約有8%是醫護人員,可能缺乏足夠防護,不幸遭感染。楊仲儀觀察,義國疫情遠較歐洲其他國家慘烈,人口老化可能是原因之一,根據義大利官方公布的資料,死亡案例中約9成患者有其他疾病。確診案例中,女性約占3成、男性7成。米蘭名店街區就像一座伸展台,吸引穿著時尚的男女,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餐館和酒吧裡,總是少不了年輕人相聚狂歡。最近的義大利,街道、廣場、公園、沙灘全是空蕩蕩,好像戰爭電影中的場景,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楊仲儀說,天性樂觀的義大利人,雖然有不安,但沒有恐懼失措,畢竟防疫大敵當前,共同敵人是病毒。有民眾發起在陽台隔空合唱、演奏樂器,藉此相互打氣,也有人發起鼓掌行動或掛布條,感謝前線醫護人員等無名英雄,逆境中展現義式熱情,共度艱難時刻。
-
2020-02-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美麗的故事——峰迴路轉的醫病情誼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第一次跟瓊恩和丹尼爾見面是2017年5月。這對滿頭銀髮、氣質高雅、八十出頭歲的老人家,令人很容易一見鍾情地喜歡他們。瓊恩在2015年底診斷第四期肺腺癌,左側的肋膜腔嚴重積水,呼吸困難,常常乾咳。瓊恩當時是八十歲,但是一般健康狀況良好,做了六次的卡鉑(carboplatin)及愛寧達(alimta)合併的化療之後,腫瘤變小了;於是改為愛寧達單一用藥的維持治療(maintenance)(註一)。這個化學治療大致上沒有造成太多的副作用,瓊恩連頭髮也沒有怎麼掉,她的氣喘及乾咳都改善很多,但是2016年10月(從開給化療算起將近一年的時間)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惡化了。於是,瓊恩的治療在2016年11月改為免疫藥——保疾伏(Nivolumab,商品名Opdiva)(註二)。因為瓊恩的腫瘤科醫師離職,我從2017年5月接手照顧她。這個時候,瓊恩已經使用免疫藥半年的時間,而當中兩次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持續明顯地惡化;我的同事在她離職前已經勸告瓊恩要改用第二線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taxotere)。瓊恩和丹尼爾經常旅行,包括在美國境內訪問親人朋友,或是出國旅遊。我們初次見面時,他們雖然接受了免疫治療沒有成效的事實,但是希望能照他們原訂的計畫赴歐洲旅行,將化療延至6月。瓊恩與丹尼爾鶼鰈情深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不僅身影相隨,有聲的語言及無聲的眼神都無遺地表達數十年夫妻的恩愛與默契。2017年6月,第二次與他們見面,我們談了很多他們對癌症治療的期望以及生活的安排與計畫。瓊恩的肺癌症狀——氣喘及乾咳,有輕微復發的跡象,但是希望能繼續維持高品質的生活,繼續到處旅遊。在這些考量之下,我建議不選用歐洲紫杉醇,而選擇溫諾平(navelbine),因為跟歐洲紫杉醇比較起來,溫諾平的副作用要小很多,而且也不太會掉頭髮。在台灣,溫諾平有針劑,也有口服錠劑,但是美國只有針劑。瓊恩打了第一個療程的溫諾平(一週一次,連續三週,休息一週),果然沒有太多副作用。因為溫諾平對血管的刺激很大,也就是説,上個禮拜注射溫諾平的靜脈可能變硬了,必需要找另一個靜脈給藥。瓊恩的護士建議要裝人工血管。因為瓊恩有可能持續溫諾平的治療,她和丹尼爾同意人工血管的裝置。2017年7月中,瓊恩來到我們的門診接受第二療程第一週的溫諾平注射。就在護士剛剛經由人工血管推注(iv push)完化療藥的剎那,瓊恩突然經歷後背劇痛。她的血壓、心跳及血氧濃度都是正常的。在給了小量嗎啡之後,疼痛慢慢緩解消失了。因為事出突然,完全不是溫諾平的預期副作用,我們召了救護車送瓊恩到醫院急診室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瓊恩在急診室所做的抽血檢驗、心電圖及電腦斷層都沒有任何例如心肌梗塞或肺動脈栓塞的急症。因為瓊恩的的劇烈背痛在抵達急診室之前已經解除,總算在晚上九點左右,瓊恩得以從急診室出院回家。當一個負面的醫療結果發生時,病人所受的身體的苦及情緒上的挫折需要有發洩的出口,是可以想像與瞭解的。瓊恩和丹尼爾透過他們的家庭醫師轉達,他們對我已經失去信心,也懷疑他們接受溫諾平治療的決定,認為劇烈背痛有可能再度發生;他們要求要換醫生,也要改用藥。我跟幾個同事説明了事情的原委,希望有人能接手瓊恩的照顧,但是他們都以排不出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前後思考事件發生經過,覺得溫諾平的快速推注到位於上腔靜脈的人工血管時,可能造成類似靜脈注射時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引起某些血管的痙攣反應造成嚴重背痛。某些化療藥,例如紫杉醇可能在第一次施打時有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突然的劇烈背痛。因為瓊恩在裝置人工血管前已經打了三次溫諾平,都沒有不良反應,讓我覺得瓊恩的反應是有別於一般的化療過敏反應。我認為這樣的反應也許可以將推注(push)改為滴注(infusion)來避免。更重要的是,在仔細比較了瓊恩的新與舊的電腦斷層影像後,我可以看出溫諾平的治療是有效的。即使瓊恩希望換醫生,改治療,我必需把這些想法傳達給她和丹尼爾。許多社會學家常指出現代人的溝通型式,迴避了面對面的交談,而大量依賴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例如電郵、臉書、台灣流行的LINE。壞處是這樣的應對往往是比較肆無忌憚、尖刻無情的,好處是可以不用面對對方,盡情抒發激動的情感。我們的醫療病歷細統可以讓醫病雙方經由電郵方式溝通。因為瓊恩是透過她的家庭醫師告訴我她要換醫生,我猜測她不想跟我直接交談。於是我給她寫了一篇很長的電郵,除了向她道歉讓她受罪之外,也仔細闡述我對她的後續治療的想法。同時,也保證我會努力安排她改醫生的願望。不久之後,丹尼爾打了電話給我,希望我再仔細地把我的想法解釋清楚。就這樣,瓊恩與丹尼爾決定繼續接受我的照顧。我對瓊恩背痛的假設應該是正確的。在將推注改成三十分鐘滴注後,瓊恩都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她持續使用溫諾平長達一年的時間。當中,瓊恩與丹尼爾常常安排短行或向我請假做稍長的國外旅遊,享受了第四期肺癌病人少見的高生活品質。2018年初秋,溫諾平已經失效。終於來到生命終結的決定點。記得是一個連續假日(long weekend)前的週五,瓊恩註冊登記開始居家安寧照顧。週日晚上七點,丹尼爾打電話給我。這位總是有條不紊的大學退休教授,失去他平日的鎮靜,因為瓊恩呼吸困難,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瓊恩與丹尼爾已經説好,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不去醫院,而居家安寧公司卻還沒有建立瓊恩的照護資料。問清原委之後,我驅車前往一個小時車程外瓊恩與丹尼爾樹林裡幽靜溫馨的小屋。我給了他們一些建議,又去附近的藥局幫瓊恩拿我開的藥。一週後,瓊恩在家裡安然過世。瓊恩的葬禮是我第一次參加猶太人的告別式。那是個朔風野大的星期日,一小群至親好友圍在一杯黃土邊,聽他們女牧師(rabbi)唱頌動聽的希伯來文詩歌,沒有悲慟的情緒,只有一個好故事結束時的無悔無怨。就在等著依猶太人習俗,每個人鏟一瓢黃土撒在棺木上時,一位老先生走向我,稱呼我的名字,並且自我介紹。丹尼爾曾經跟我提起這位醫生朋友,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八十多歲的高齡仍然在波士頓一家教學醫院工作的腎臟科醫師。他感謝我對瓊恩與丹尼爾的照顧。他説:「You make me feel proud again being a doctor.」我的喉嚨哽咽起來。這樣的讚美,來自一個醫界的前輩,給我無法言喻的感動。很多醫生在醫病關係淡薄甚至緊張的今天,覺得「Nothing to be proud of being a doctor.」其實無需如此。在峰迴路轉的醫病關係中,總有小徑,讓我們寫下一個美麗的故事。【註一】台灣的肺腺癌病人有將近六成的機率,癌細胞帶有特殊基因 EGFR突變,對口服標靶藥有良好又快速的治療反應。EGFR突變在西方人則是不到一成的機率。雖然這些標靶藥的發明及它們的作用機制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嘉惠的卻主要是亞洲病人。因此,美國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用藥往往是傳統化療藥,也有不錯的療效。【註二】免疫藥在最近幾年迅速地進入許多癌症的治療選項中,包括肺癌的治療。整體來講,免疫藥單獨使用時,大約有兩成的肺癌病人有幫助,並且療效可以持續幾年,副作用一般也很輕微,因此,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肺癌病人會在治療的某個階段裡,使用免疫治療藥。
-
2019-12-14 橘世代.健康橘
媽媽葬禮上我穿了花格子襯衫 回憶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2019年進入倒數,《橘世代周報》向讀者徵求分享身邊那件「想丟卻丟不掉的物品」故事。這次分享的文章,將透過一件老襯衫搭上時光機,看見那個悠遠年代裡,一個手藝靈巧的女性故事。在媽媽的追思禮拜上,我沒有依習俗穿著葬儀社準備的喪服,而是穿著這件過時的花格子襯衫。一開始,引來不少親友狐疑的眼光;但當我致謝詞,說明這件襯衫是我北上讀大學時,媽媽親手為我做的,已經伴隨我45年,很多親友都紅了眼眶。民國60年,這樣的襯衫可是很時髦的,我就是要藉這件襯衫,讓親友再次看看母親的手藝。媽媽手藝精巧在鄰里親友間頗享盛譽。我們一家大小的服裝,幾乎都出自她的手,但她卻說自己從沒學過裁縫,看到雜誌中有教人做衣服,就學著做。記得小學一年級時二叔結婚,我當花童,媽媽為我做了整套西裝,白襯衫、紅色領結、西裝外套及短褲,引來親友一片讚賞。小時候,兩位妹妹常穿得像洋娃娃,也都出自媽媽之手。媽媽很有巧思,小學時,她為我做的長袖制服,在靠近肩膀的袖子上,打了兩褶像是當裝飾,隨著身高長大,她就放下一褶;因此我的制服做一次可以穿三年。爸爸只是普通的勞工,收入微薄;在生活艱苦的年代,媽媽憑著她的手藝幫人縫製、修改衣服補貼家用,讓我們有優於一般勞工的生活。但媽媽最主要的收入卻是幫人家做壽衣,那個時代的壽衣都是整套的長袍馬褂,媽媽為曾祖父做壽衣,比起葬儀社賣的精緻許多。從此,很多親友都央求媽媽幫他們準備壽衣。有一次,有個兒子說他爸爸生前就想要穿一套英國紳士的西服,媽媽不只做了整套西裝,還包括一頂呢布的紳士帽,家屬高興萬分。口耳相傳下,媽媽當然生意興隆。我曾想,媽媽如果能受到好的栽培,說不定會是個很有成就的設計師。媽媽離開我們已經3年,這件襯衫是她留世僅存的作品,我會永遠保存,還要傳給子孫,讓他們記得我心中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