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腕隧道症候群
共找到
44
筆 文章
-
-
2021-08-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指痠麻恐是滑鼠手引發 醫師教伸展腕隧道運動舒緩
●長時間使用3C產品,恐引發滑鼠手●正中神經受壓迫,易導致手指手腕痠麻痛●多做手部拉筋運動,舒緩手腕關節疼痛很多人居家辦公期間,長時間使用3C產品,用滑鼠、滑手機或平板相當頻繁,紛紛出現手指及手腕痠麻疼痛狀況,罹患了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建議,可以常做手部拉筋運動,舒緩手腕關節疼痛。常拿重物族群 也會罹患防疫三級警戒兩個半月以來,在家上班上課的人很多,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由於多數人電腦、手機、平板交替使用,即使休息,依然手機不離身,打電腦、滑手機與平板,長時間過度使用3C產品,反覆使用手指及腕關節,導致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做家事的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3C產品、常拿重物、搬東西的人等族群,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黃永錚表示,在手腕上有一條「正中神經」,與肌腱形成隧道,如果手指、手腕過度使用,會導致韌帶增厚壓迫到神經,大拇指、食指、中指指頭產生刺痛、痠麻感。有時在夜間睡覺時,手腕、手指麻木及疼痛加劇,甚至有患者騎摩托車會騎到手麻掉。若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對於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治療,黃永錚指出,首要減少手腕部位的過度使用,並維持良好的姿勢,建議戴上護腕輔具防護,可採服用消炎藥物、熱敷、雷射、遠紅外線、局部注射等治療,皆有助緩解症狀。藥物復健不佳 就要手術若是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黃永錚說,手麻木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或是病況嚴重、反覆疼痛者,就要考慮手術,將壓迫到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釋放腕隧道的壓力。如何預防腕隧道症候群上身?黃永錚提醒,除了要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避免反覆使用手腕外,平時可多做手部拉筋運動,舒展腕部肌群。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忙開刀一天只吃一餐 名醫胃痛又染菌!友胃癌逝警惕:健康不能再拖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飲食很不正常,我經常一周有兩個整天的時間,都安排進開刀房執行手術,有時候一連開了腦瘤、腦血管和脊椎刀,就是從早到晚站一整天,往往上午只喝個牛奶,因為怕水分攝取太多要解尿,又得重新清潔消毒會浪費時間,也不敢多喝就趕著上刀,下刀後通常已經是晚上了,一天只吃一頓是常有的事。友人胃癌過世 趕緊檢查去年開始,胃部經常隱隱作痛,有時候吃飽也痛、飢餓也痛,就是悶悶的不太舒服,偶爾還伴隨噁心感,後來更是排便不順,不是便祕就是腹瀉,但工作實在太忙,也就不去管這些不適症狀。當時一位定居在義大利的女性好友因為被診斷為末期胃癌,受到疫情影響,在當地無法好好治療,經過幾番周旋,很辛苦地才輾轉回到台灣就醫,但病情已經太嚴重,沒多久就因病過世,這件事讓我相當難過、沮喪;太太則是警覺腸胃健康的重要性,要求我別再拖、要抽出時間盡快安排健檢。經口傳染 飲食分開在做了碳13尿素呼氣試驗後,意外發現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解釋麼我會胃痛的原因,吃完抗生素療程後,目前胃痛情況已有改善,排便狀況也跟著恢復正常。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也容易在家庭成員中彼此相互感染,所以我在得知感染後,飲食上特別和家人分開吃,自己的飯菜另外夾一盤,以保護家人。慣性忽略症狀 腸胃抗議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健康的重要。以前只是喊口號般的要注意健康,身體真的出狀況時也慣性忽略,仗著自己身強體壯而不以為意。其實長期的飲食不正常,腸胃已經負荷不了、在抗議了,現在我對飲食會特別注意,三餐盡量定時定量,真的沒空用餐時,就先吃片蘇打餅乾墊肚子,朋友已經用她的生命在告訴我,「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醫學辭典/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可以在胃酸裡面生存的細菌,透過產生尿素來降低胃酸的強度,同時讓胃發炎、得到養分,並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幽門螺旋桿菌是台灣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感染率約為20%,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它列為一級致癌物,是胃癌的危險因子。林瑞峰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年齡:50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脊椎顯微及微創手術脊椎損傷重症治療腦瘤及腦血管手術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障礙三叉神經痛手術經歷: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貝洛神經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2-04 醫療.腦部.神經
頭部一陣劇烈抽痛!醫生提醒:這種頭痛千萬別按摩
許多人都有手麻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手麻,是因為頸椎退化所造成。其實,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而在這些疾病中,有些需要通過藥物或復健治療,有些甚至要通過開刀才得以改善。手麻主觀上分為:「感覺遲鈍」及「感覺過敏」我們日常所說的手麻,主觀上可以略分為兩種。第一種狀況,民眾會覺得手的感覺變得遲鈍。遇到冰的或熱的東西時,感覺不像身體其他的部位那麼敏銳,這種麻木感,醫學上稱之為「感覺遲鈍」(Hypoesthesia)。第二種狀況,民眾會覺得手的感覺變得非常敏銳,一碰到就會有被電到一樣的刺痛感。這種感覺過於敏銳的手麻,醫學上稱之為「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哪些病患容易會比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病患,生活起居要相當注意。因為手腳的感覺遲鈍問題,病患往往會沒注意到腳部的擦傷、泡腳時被燙傷,引起後續傷口嚴重感染的問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症狀較輕微的患者,通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急性症狀即可獲得緩解。一些症狀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的情況。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通過正中神經減壓手術,才得以改善,此類手術可局部麻醉下執行,亦可於鎮靜下進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出現以上的狀況,患者可以通過神經外科醫師的診斷、評估,安排後續的治療療程:病況輕微的患者,可以通過休息、復健或藥物,使症狀得以改善、退化得以減緩;病況較嚴重的患者,若已出現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考慮儘早手術。最後叮嚀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其中一部分較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呼籲民眾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
-
2021-01-31 名人.林頌凱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管是大掃除、辦年貨、做年菜、拜拜等,都要比平常忙碌許多。這段時間筋骨痠痛、腰痠背痛、焦慮緊張、不安失眠的狀況會比平常更加頻繁出現,我們稱之為「年節主婦症候群」。年節主婦症候群的症狀還是以身體的疼痛痠麻為大宗,過年期間因為身體疼痛痠麻到醫院就診的比率甚至比平常高出三、四成。疼痛痠麻來自於骨骼、肌肉、關節和神經的勞損和發炎,過年期間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果加上情緒壓力,症狀會更明顯,有時候甚至連吃藥都沒辦法緩解。以身體的部位來看,較常見的有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上背痛:打掃天花板或燈具難免過度抬頭,如果加上不純熟的使力方式,就容易拉傷肌肉或在隔天落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低頭整理東西或滑手機,則會導致後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緊繃或筋膜發炎,嚴重時甚至會頭痛。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動作和姿勢,尤其頸椎本來就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人更要節制。打掃天花板或燈具時最好站在椅子或是梯子上,避免頭部過度後仰。低頭的時間不要太久,每隔30分鐘就要活動頸部或適度伸展。下背痛:不管打掃清洗或長時間站立做年菜,常在隔天發生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早上痛到下不了床。這可能是長時間彎腰造成下背部肌肉疲乏,也可能是施力方法錯誤或姿勢不良造成肌肉拉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建議拖地或吸塵時兩隻腳可以前弓後箭,工具選擇把手較長的吸塵器或拖把,以減少彎腰的幅度。洗浴缸或擦家具時,盡量蹲著避免長時間彎腰。搬移重物,身體更要靠近物體,蹲下搬起後才站起來,切忌彎腰搬舉重物。肩肘痛:清洗玻璃、拆卸窗戶時,會有手舉過頭或手臂過度外展的動作,這時很容易導致肩關節旋轉肌肌腱炎。一次採買過多年貨、用力刷洗物品,也容易造成二頭肌肌腱炎或網球肘。準備年菜時重覆的切剁,或是剝菜剝蝦動作都容易導致「媽媽手」及或手腕部位的肌腱炎。另外,手腕或手指過多的彎曲或抓握,甚至長時間打麻將,都可能導致腕隧道症候群,造成手掌部位的麻木,甚至肌肉無力。預防之道要避免一次提舉太重物品,寧可分成兩三次或請人幫忙。做家事時避免手舉過肩或手臂過度伸展,可以墊椅子或使用工具協助。不要單用某個關節的肌肉施力。例如清洗時可以用上臂與肩關節出力來減輕手肘的負荷,切菜時不要單用腕力,可加上手肘動作的幫助。若感覺不適時要馬上停止,並做適度的伸展運動,或先做其他事情。如果疼痛難耐又不能不做,不妨戴上護肘與護腕,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所謂「年節主婦症候群」,不外乎姿勢不良與過度使用造成。注意維持良好姿勢,加上適度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就能有效避免疼痛痠麻的發生。適時伸展有助於軟組織的柔軟度及彈性,也可增加肌肉血液循環,避免受傷。此外,全家大小動員讓大掃除變成有趣親子活動,除了減輕主婦負擔,更可以帶來家庭和樂氣氛,這樣的過年就更完美了。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出現痠麻痛● 危險因子: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手腕曾受傷● 輕度採手腕固定、藥物等保守治療、嚴重可施行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診間來了一名教鋼琴的老師,自訴手及手指麻痛,一開始甩手和按摩會變好,最近卻沒什麼改善效果,忍耐了數日決定就醫,經過理學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這是在門診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多種原因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導致支配傳遞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和手掌的感覺,因神經受擠壓出現痠麻痛感,症狀有時會在夜間加劇,會影響像是扣衣服扣子、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長期會造成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狀況。從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如打電腦、油漆、收銀機櫃枱作業、生產線裝配作業等,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遺傳、手腕曾經受過傷等,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使用護腕輔具、消炎藥物、神經解套注射等保守治療,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接受約10分鐘的微創手術,使用特殊工具透過1公分的切口,將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使腕隧道的壓力釋放。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治療指引,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是歸於最強的證據等級的治療策略,在術後一年的追蹤研究,顯著優於手腕固定、藥物、類固醇注射等保守治療方法,但術後最高仍有約四分之一的復發率,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化及神經疤痕生成。對於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以在手術中使用取自人類胎盤的羊膜移植物,能夠抑制發炎,減少神經周圍疤痕組織生成及沾黏,促進神經修復,2020年刊登於《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英國國際知名SCI期刊)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在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術後使用羊膜移植物,功能與症狀的改善比單純減壓手術的患者更佳,在握力和神經疼痛等症狀均顯著改善。腕指關節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遇到非創傷的手部及手指麻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生活品質。
-
2021-0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小文(化名)是養生館有名的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飽受腕隧道症候群疼痛之苦,曾開刀治療,現又復發。日前她來門診說:「陳醫師,我之前給其他醫師開過腕隧道症候群,痛很久,傷口也超醜的。聽說現在有微創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是嗎?」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工人作家林立青:「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
「大家都喜歡會幫你修冷氣、修熱水器,還很會聊天喇賽的朋友吧?」工人作家林立青身懷做工和寫作雙重絕技,他填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的「退休準備指標」並分析人生規畫,談起退休想像,林立青最不怕老後孤獨死,最大難題則是財務和健康。因《做工的人》一書聞名,今年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林立青其實才剛滿卅五歲。他在菜市場長大,勞動是日常生活,學貸和半工半讀是人生前半段的關鍵字,這些經驗如今成為寫作養分,記錄下各式藍領故事。做工或作家,對林立青而言相差不大,都是「自由接案者」。他說,工人不是一輩子搬鋼筋水泥做到老,它有明確的晉升過程,先拜師學藝從現場出發,塗裝、焊接、水電都做一遍,找到你感興趣的領域和技術,接著開始添購工具設備,培養合作人脈,慢慢當上師傅。「就像當攝影師要買相機,當作家要一直讀書,在工人世界裡,買電鑽就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比起買股,目前林立青傾向先把收入拿去存款,或用在「當下」可立即派上用場的地方,「存到兩百萬後再想炒股」,避免患得患失、顧此失彼。林立青強調,當代就業市場流動率高,底薪卻不見明顯上漲,為爭取勞動條件換工作成常態,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家公司「做滿四十年」,青壯年族群必須找到「能跟著自己走」的職場優勢,「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但能逆流向上者仍屬少數,林立青指出工地是「貴輕賤老」的職場,其中以「四十五歲」為最重要分水嶺,工人要在這之前出師,作家則要出名。健康問題更現實,十個工人九個職業病,腰痠膝蓋痛是基本,再根據不同環境長出皮膚病、支氣管炎、關節病變。就像林立青的母親在菜市場工作多年,體力好力氣大,整條手卻壞了了,上有肩部旋轉肌破裂,下有手掌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在工地一天可以走到兩萬步,下班快累死,運動個屁,往往搞壞了身體才發現。」正是看著老師傅們一個個退下崗位,母親又剛好臥病在床,林立青體認到人生需超前部署,決心完成《做工的人》一書,開啟作家之路。也幸虧「做工」讓他累積強大社交力,林立青形容:「警察退休只能去當偵探,我老了還能幫朋友修家具。」他不怕孤苦無依,更積極拓展人生可能性,目前以吃遍艋舺美食為目標,廣結在地善緣,「如果六十五歲寫不出好東西,沒力氣上工,以後我就靠導覽和講座過活。」林立青還發現,身邊愈來愈多朋友簽下「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他同樣有此打算,甚至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他的未來生活不包含「退休」兩字,打算做到老學到老。倘若失去寫作與美食,只能臥病在床直到離開,林立青笑說:「不如大家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送我一程吧。」 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08-21 科別.骨科.復健
過度使用3C痠痛老治不好 醫院成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
身體痠痛是普遍的文明病,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長期使用,或者日常生活習慣與姿勢不正確,以及壓力等都是導致身體緊繃疼痛的原因,如何解除或舒緩疼痛,就必須藉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童綜合醫院有感社區民眾尋求解除疼痛的需求日增,設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今日啟用。長榮報關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有春現場分享,40多年來在職場上工作,久坐辦公室,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13年前因腰部錐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造成行動困難,經常走路寸步難行,舉步維艱。因緣際會由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吳坤霖與治療師們長期以來的細心復健與治療,迄今已持續復健達13年未曾間斷;近年來身體健康狀況已恢復到早上能持續走路運動達2小時以上,腰部酸痛也舒緩很多,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吳坤霖表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可經由專業復健科醫師針對病癥檢查評估,並由治療師提供物理治療,全面提供預防、治療、及處理各種疾病或傷害所造成身體動作不適的醫療服務,並引進了美國Hawk Grips鷹式手工具來輔助治療。目前使用鷹式手工具輔助軟組織鬆動術的適應症包括網球肘、板機指、阿基里斯肌腱炎、髂脛束症候群、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肩頸痠痛、胸腰筋膜痠痛與手術後疤痕組織沾黏。吳坤霖呼籲,任何種類治療技術都須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執行,才能針對真正病癥痛點來治療。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指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的成立是因應民眾所需,希望能幫助並改善身體痠痛等不適症狀所帶來的困擾,促使生活更有品質。
-
2020-07-28 橘世代.健康橘
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被手遊綁架的熟女簡小姐,無時無刻都在打手遊,甚至與朋友聊天,一有空檔,馬上拿起手機,力求破關,在家中雙眼更是沒有離開過手機,一直窩在沙發上維持相同姿勢玩手機,她打了半小時就會開始手麻,換手繼續打也撐不過十分鐘,但已嚴重成癮,她手麻沒有知覺後放下手機,起身甩甩手舒緩後便繼續玩。簡小姐自知壞習慣已造成病變,但是擔心被醫師下達「禁玩令」,選擇隱忍,長達半年手麻症狀反覆發生,近期終於痛到受不了就醫,手指已僵硬,發現已經是嚴重腕隧道症候群。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說,「太多人因為沈迷手遊導致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正中神經壓迫症,腕骨與手部韌帶在手腕圍成一處凹槽,即腕隧道,而手部的正中神經會經過腕隧道,當手腕長期呈現同一姿勢,或是韌帶發炎等,都可能使腕隧道變窄,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出現手麻的症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年齡為中年,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好發於女性,分析應與女性的體質有關。腕隧道症候群也好發於需不斷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如工程師、機械技工、高爾夫球選手、家庭主婦等。近年隨3C產品盛行,即使不是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像是習慣打字很用力的民眾,或是長期使用手機的民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也愈來愈多。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手麻症狀初期僅需要甩甩手,或是定期接受復健就能改善,不過也因為甩手就能舒緩,讓不少民眾不太在意手麻症狀,導致持續維持錯誤姿勢,就醫時往往都已相對嚴重。臨床上看到不少患者,就診時手指肌肉已經萎縮,手部沒力,甚至沒辦法拿東西,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因此被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必須手術才有辦法改善。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初期,可靠自行恢復,或是合併藥物改善,若是手部在特定姿勢下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則可搭配復健治療,疼痛感已影響生活者,可以注射局部類固醇改善,但此舉復發率高,也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症狀若是已經惡化到出現肌肉萎縮或是無力者,可以透過手術改善。釋高上表示,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術方法相當簡單,在手部切開5公分左右的傷口,將橫腕韌帶切開,緩解被壓迫的正中神經,手術時間僅需要5分鐘即可完成。他提醒,手術後雖能改善疼痛,但壞習慣若是不改,腕隧道症候群仍可能再次復發。他也建議,若是長期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民眾,平時就應該做好保養,像是可以買護腕減輕手腕壓力,也不要用力打字,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避免腕隧道症候群上身。【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5 科別.腦部.神經
為什麼會手麻?醫師解析各種病因傳達的警訊
現代人電腦、手機、3C產品不離身,當手部過度操作這些產品後,惱人的痠麻感也跟著上身;若再加上照顧小孩或從事機械式動作的工作,更可能從手指末端到肩膀段有不舒服的症狀。手麻是門診中常見的問題,通常是周邊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手掌的周邊神經分布包括正中神經與尺神經,正中神經負責拇指、食指、中指、靠中指側無名指半邊的感覺,尺神經則負責靠小指側無名指半邊與小指的感覺。(圖1)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與通往手指的許多肌腱共同穿越一個四面由骨頭與韌帶所圍起來的腕隧道。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受到壓迫時,會產生感覺功能障礙,導致拇指、食指、中指、與半邊無名指其中幾隻手指或全部發麻,有時會伴隨疼痛、觸感較不敏銳,壓迫更嚴重時造成手掌手指無力、動作不靈活、甚至手掌魚際肌等肌肉萎縮。此時,敲擊手腕腹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而尺神經在經過手肘時亦會通過肘隧道。尺神經在此處受到壓迫時會造成小指、與半邊無名指發麻,嚴重時產生手掌手指無力或手背虎口肌肉萎縮情形,敲擊手肘尺骨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肘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與腕隧道症候群相比較來得更低,但病因、好發族群與診斷方式則類似腕隧道症候群。頸椎神經根的病變,也會造成類似腕隧道或肘隧道症候群的手麻情形(圖2)。事實上,正中神經與尺神經係源自於頸椎神經與胸椎神經,因此當脊椎神經病變時,扭轉擠壓頸椎可能誘發手部麻痛情形。造成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最常見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根部的位置,其他尚可能肇因於骨贅增生(骨刺)、脊椎滑脫、腫瘤壓迫等因素。除了周邊神經與頸椎神經病變外,其他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手腕肌腱炎(媽媽手)、手腕關節炎、化學治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等都有可能造成手麻的情形。有手麻症狀困擾的民眾,可經由臨床醫師針對每位病患的臨床表現與過往病史綜合判斷,安排必要的檢查,從而得到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重拾健康。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