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腎結石
共找到
218
筆 文章
-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小甜甜高燒住院 原來是腎結石作怪
小甜甜(張可昀)在母親節當天緊急住院,原來她因腎結石住院觀察一周,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開刀,她之前有病痛時,沒想太多,靠狂吞成藥止痛,沒想到根本壓不下來,還發高燒到40度,全身無力,只好暫停工作到醫院就診,這才發現事情大條,後悔不該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小甜甜透露,本來只是背痛,一開始她不以為意,狂吃止痛藥止痛,沒想到後來疼痛擴散到全身,導致高燒到40度,讓她無力到快要暈眩,只好暫停工作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她腎指數狂飆,「醫生說他看過的年輕人裡,很少人腎指數飆到這麼高的。」她也被檢查出體內有大顆的腎結石,所以她才會一直高燒疼痛,另外因為發炎感染,也讓她排尿困難,而且一吃就吐,要留院觀察起碼一周,再來評估是否要動手術。她其實一直都有健檢,身體也算健康,但這次真的把她嚇壞,「沒想到一個疼痛,衍生出這些我想都沒想到的問題,真的很不舒服,不然什麼都拚到底的我,不會輕言妥協。」她本來還打算照常工作,是身邊的人強力阻止才作罷,而她在醫院打了一整天點滴,根本睡不著,心情特別難受,「真的是把我擊垮了,大概是我之前太硬撐」,經歷過這次,她呼籲大家,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也不要跟她一樣,自己當醫生,自行吃成藥止痛,「不管怎麼樣,身體健康最重要!」
-
2020-05-01 科別.泌尿腎臟
每14人就有1人有腎病! 不想洗腎,生活9招要學起來
許多患者第一次到腎臟科門診,總會一臉茫然地問,明明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為何會有腎臟病?會不會需要洗腎(透析)?洗腎很痛苦嗎?腎臟病有藥醫嗎?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快速老人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佔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上健保制度照顧下平均壽命延長,腎臟衰退老化速度比生理年齡快,若沒有注意到要保健腎臟,到了年紀大時就會需要洗腎。 除了第五期腎臟病需要洗腎外,台灣潛在未來需要洗腎患者更是龐大。台灣腎臟病第一期到第五期的人口佔11.9%,其中如果只計算第三至五期較嚴重的病人,也佔總人口達7.1%。以國人2,300萬來計算,全國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這些都是潛在可能會日後洗腎的候選人。換句話說,也許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張朝富說,其實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常常有很多人容易輕忽,尤其是上班族,有不舒服都是先忍耐,忙得沒有時間檢查,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腎臟病會有什麼症狀?張朝富提出簡單記法:泡、水、高、貧、倦。就是尿尿有泡泡或血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及容易疲倦;若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千萬不要輕忽。至於腰痛是不是腎臟病?其實大多是神經肌肉的問題,不過腎結石及感染也會腰痛,需要就醫檢查才會知道。 若要鞏固腎臟健康,張朝富表示,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服用止痛藥及中藥前要詢問專科醫師。 此外,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腎臟還是會衰退,其實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現象,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及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確定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4-07 科別.消化系統
腎結石手術失敗婦人不以為意 復發後竟腰痛血尿
60歲的吳姓婦人數年前因腎結石到醫院做兩次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皆失敗,結石還是存在,但因沒有其他症狀,吳婦不以為意,沒想到今年結石復發變大,不只腰痛難忍還出現血尿,經醫師施以「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結石只剩不到0.6公分,後續再以沒有侵入性的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處理,目前結石已完全清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羅敏誠表示,腎臟結石多半沒有症狀,結石一旦掉到輸尿管就會造成劇烈疼痛,若造成輸尿管阻塞就會產生腎臟積水,會有劇烈的腰痛、腹痛、血尿、噁心、嘔吐、冒冷汗等症狀,或導致泌尿感染,可能造成腎臟衰竭,甚至導致洗腎。羅敏誠說,針對石頭較大顆、位於低位腎盞、震波效果差,或是軟式輸尿管鏡難以抵達的腎結石,可嘗試接受「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不同於「兩階段」治療,放射科在術前一天或手術麻醉前,須先在病患身上放好導引管,隔天再由泌尿科醫師從導引管進入腎臟手術。「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是採用一階段手術,先透過超音波定位進入腎臟找到腎結石位置,放置一個約半徑0.3公分的管鞘後,腎臟鏡進入把結石處理掉,比起傳統的標準腎臟鏡手術,傷口小且流血量不多,復元較快。羅敏誠也建議病患養成良好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大約每天喝2至3公升的水,若天氣熱、發燒、運動後更應增加水分攝取,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容易結晶的成分,搭配均衡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才能有效地預防結石復發,跟結石說掰掰。
-
2020-03-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痛了太遲…護肝不能憑感覺
老師問:「人體哪個器官對石頭最敏感?」學生甲說:「膽結石,聽說膽結石痛起來很厲害,還會引起胰臟發炎。」學生乙說:「腎結石,聽說腎結石痛起來很厲害,甚至會在地上打滾,會血尿。」學生丙說:「情人眼裡容不了一顆細沙,應該是眼睛才對!」的確,眼睛是靈魂之窗,尤其角膜是光線透過人眼最重要的窗口,因此角膜布滿了神經,一有小細沙在眼裡,令人馬上痛苦不堪。相反的,造物者對肝臟這個器官的設計,就不盡理想了,因為肝臟只有外面那層包膜才有神經,因此肝臟內部長了腫瘤,B、C肝病毒跑進去了,都沒有感覺,肝硬了也不知不覺,只有肝腫瘤很大了,頂到外面那層包膜才會有痛感,或肝癌破裂了才會腹痛去求醫,但通常要根治都很困難了。因此,保肝不能憑感覺,也不能只靠抽血檢查,一定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它就像醫師聽心臟的最好聽診器,對腹部器官肝、膽、胰、脾、腎等可以一覽無遺,看有沒有長了腫瘤或石頭,肝有無硬掉,是最簡便也最實用的保身利器。●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07 養生.聰明飲食
印度吃咖哩抗病毒?薑黃素可提高免疫力,但這些族群不宜碰
全球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已擴及41個國家並已有八萬多的確診病例,不過人口13億的印度,目前只有12例的確診病例(截自2020/03/04統計),且印度政府從武漢接回的645位僑民,經14天隔離觀察及檢測後也確認沒有感染,讓人不禁好奇印度疫情控制良好的原因。薑黃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於印度疫情控制良好,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吃咖哩等辛香料,能提升免疫力的緣故。對此,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先不論咖哩是否能夠抵抗武漢肺炎病毒入侵,咖哩裡的薑黃素確實可以提高免疫力,建議防疫期間可以多吃咖哩料理。薑黃是咖哩中的主要成分,薑黃中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能「抗氧化」,還能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預防失智,甚至抗癌,所以市面上常常可見薑黃保健食品以及薑黃粉。而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舒緩上呼吸道不適症狀等,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吃了這類食物,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症狀,就表示腸胃提出警示,所以也不宜吃過量。武漢肺炎,薑黃,薑黃粉,薑黃粉功效,薑黃素,薑黃料理,抗氧化,抗氧化食物,增強免疫力,孕婦不能吃什麼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教授指出,雖然可藉由攝取蒜、薑、洋蔥、咖哩和薑黃等天然食材來提升免疫力,但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清除體內滋生病菌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化物質、促發炎激素及發炎介質,過量恐導致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過大,進而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時,更要記得適度攝取抗氧化和抗發炎食材,新鮮蔬果富含各類維生素C及植化素,魚油和亞麻籽則富含Omega3,都有助保護自己的細胞,在與病毒作戰時可以避免正常細胞同歸於盡。薑黃入菜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薑黃除了可以做咖哩,也可以拿來炒飯或炒青菜,配合含蘿蔔硫素的蔬菜,抗發炎的效果會更好。坊間也有販賣薑黃茶,平時當作茶飲來喝,也都能對身體有相當助益。這些族群不宜食用薑黃薑黃的特性為辛溫香竄,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假如沒有適度食用或是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體內氣血運行過快、滋補過度,使身體產生不適。1.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會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所以若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人,還是要特別注意,以免症狀惡化。2.腎臟疾病患者:薑黃容易增加尿液濃度,在高劑量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3.生理期女性:薑黃有抗凝血效果,因此女性應避免在月經來的期間食用。4.孕婦: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薑黃有抗著床,也就是抵抗受精卵著床的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再加上服用不當容易引起孕婦血行過快而加速宮縮,所以懷孕期間也應避免食用薑黃。5.膽管阻塞患者:因薑黃素會促進膽囊收縮,可能產生影響膽結石患者或是膽管堵塞的人。
-
2020-02-28 橘世代.時尚橘
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
水,是世界萬物的起源,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而人體70%也是由水組成。水參與身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也最常被我們忽略,喝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是說說而已!現在讓SuperFIT營養師帶你探索「水的奧秘」水在哪裡?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50~70%,然而這些水都在那裡呢?它存在於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及器官組織間,都含有許多水份,如下:1.血液血液中的含水量高達90%,構成「血漿」的主要部分,血液最重要的就是體內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身體各處的養分及氧氣,且將代謝的廢物帶走,並到肺或是腎臟排出。2.淋巴液人體內另一個循環系統便是淋巴循環,主要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淋巴循環中含有淋巴液,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含有白血球、淋巴球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物質。3.消化液消化系統中不管是唾液、胃液、膽汁、胰液、腸液等,都含有水分,才能夠有效的作用及分泌。4.各個器官中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肌肉、軟骨組織等等都含有許多水份,以提供各個器官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時所需的溶劑及媒介。水在我們體內為什麼如此重要?水在人體內參與了許多與營養素代謝、養分運輸、廢物排出、溫度調節及器官細胞間的潤滑保濕作用,因此水是人類存活十分重要的物質,若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便會影響到這些生理功能,進而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來談談「水的生理功能」1.參與生化代謝:在人體內,水參與體內所有物質的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水分,水參與任何營養的代謝利用、儲存等。2.養分及代謝廢物的運輸:人體內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大部分的比例是水,能夠運送養分、氧氣至全身各個器官中,使我們的器官獲得足夠的營養以維持正常機能,並且血液會帶走器官在運作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前往肺臟或腎臟交換成氣體或尿液排出。3.調節體溫:當人體中進行物質代謝時,會產生許多熱,體內的水能夠吸收多餘的熱,使我們人體的體溫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另外,當體內有大量的熱能時,體能夠透過流汗的方式,將熱從皮膚散失出去,使體溫維持在正常狀態。4.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當食物進入口中一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一連串的消化管道,食物不斷地被消化分解,最後在小腸吸收,而這些分解食物的物質,便是消化液,而這些液體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水,故水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營養的過程中十分的重要。5.潤滑作用:水具有潤滑的作用,像是眼淚可以防止眼球乾燥,而唾液的分泌有助於吞嚥及潤喉的作用,此外水也能夠減少器官、關節間的摩擦,以保持運動協調的狀態。水的在身體中的功能多到數不清,然而知道水如此的重要,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了他。據分析,在台灣處處都有飲料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可能就是一整天的飲品,導致忘記了喝水;也非常多上班族,從早上到下班,屁股根本沒離開椅子,越忙月忘記喝水上廁所,接下來就會導致便秘、發炎等狀況,每天喝的水往往不足身體所需,過多的代謝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長久累積下來會使身體慢慢出現健康問題好好喝水,可是保持營養健康的最基本關鍵啊!喝水不夠?小心健康亮紅燈!人體一天排尿量約1500 c.c.,若再涵蓋呼吸的水氣、皮膚的散失、排出的糞便,甚至是汗水,每天大約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倘若水分補充不足夠,身體可能會呈現較乾燥的狀態,使得許多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囤積在體內,而過多的代謝廢物可能產生毒素,而破壞體內許多的營養平衡及健康機能,水若喝不夠,可能容易引發以下的健康狀況問題:1.影響腎功能喝水不足手先會影響腎功能,若尿液量不高、體液少、顏色濃黃,代謝廢物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導致尿酸過高、痛風、腎結石、尿道結石甚至是尿毒症,而可能會引起發炎等狀況。2.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當攝取的水分不足,便會導致身體的體液不足,血液便較濃稠而循環變慢,此時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的機率都會增高。3.關節問題每個關節的表面都覆蓋著軟骨,其中也包含了緩衝液來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就像是潤滑油的功能。倘若身體的水分不夠,關節中的華液便會減少,無法正常吸收關節間的衝擊,彼此互相摩擦,進而會引發關節問題。4.皮膚、眼睛乾澀表皮組織間也含有水分,若缺乏水份,皮膚會顯得乾澀,且可能水份及油脂不平衡而引發痘痘、發炎等問題。而眼睛因為含有淚腺,使我們的眼睛不易乾澀,倘若身體缺乏水份,淚液無法正常分泌而可能導致乾眼症等問題。所以多喝水不僅能夠促進我們的代謝,還可以幫助我們將體內因為代謝營養、運轉機能所產生的廢物排出此外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腎臟甚至是器官間的潤滑作用,都能夠發揮大大的功效沒事多喝水,身體健康沒煩惱!這是我們熟悉的廣告詞,行走間、等車的過程、或是在辦公、休息等時候,就來杯水滋潤一下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許多面向更營養健康,包含:1.促進身體代謝先前知道水是體內許多生化代謝的媒介,體內許多的化學反應均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多喝水能夠促進我們的身體營養代謝,使我們更能夠有效利用體內的能量!2.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因為體內的代謝而產生出許多的廢物,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以及尿液,將我們體內所累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避免累積在體內而產生毒素。3.皮膚柔嫩愛美的女孩若想要皮膚變好,多補充水分是必要的,體內若有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環正常,皮膚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新陳代謝也正常,保持皮膚的油水平衡,使得皮膚光滑透亮,除了保養品,由內而外的保養更加重要。4.大腦反應更快,精神好美國研究指出,水是提供氧氣的重要元素,而平常大腦運作時需要氧氣才能夠運轉更快,加上血液循環好,也能夠給予大腦足夠的氧氣,精神及思考能力也會更加有效率。5.增加抵抗力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強化肝臟及腎臟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且因為水參與了整體的身體循環,便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每件事都「過於不及」,怎麼喝?跟喝多少?成了重要的課題,適當的補充水分才能夠使身體的健康機能越來越好在喝水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喝水的注意事項:1.喝水適量足量: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分,因此成人一天的健益喝水量建議落在此區間之間。2.關鍵時機掌握好:最好的喝水方式少量多次補水,或是每個小時平均攝取,但避免一次喝太多的水,避免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身體不適。此外每日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唷!3.避免飯後攝取太多水分:當食物進入到我們的消化道時,此時的消化液正在分泌分解食物,倘若飯後攝取太多水分,可能會稀釋消化液,進而導致不容易消化吸收。4.晚上不要喝太多水:晚上建議不要喝太多的水,不然可能會導致半夜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唷!參考資料:https://www.ttv.com.tw/lohas/view/23916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