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癌症.食道癌
搜尋
肝膽腸胃
共找到
189
筆 文章
-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比較快?掌握3大關鍵不發胖
● 冬季減肥成功關鍵:做好保暖、飲食節制、多運動● 低溫會讓血壓上升,留意避免心血管病、中風發生● 運動可產熱,有效控制體重不發胖傳言冬天減肥比較快,今年冬天特別冷,該怎麼把握機會瘦身?醫師認為,寒冷易讓食欲大增,反而製造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但如果能「做好保暖、克制食慾、規律運動」三件事,就可以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有效控制體重,甚至減重。天冷大吃少動 易發胖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人是恆定的動物,在冬天身體為了禦寒會更積極產生熱量,因此寒冷時人常會感到寒毛直豎,也就是豎毛肌在運動幫助身體產熱。一旦身體產熱需求高,令人食欲大增,天冷則活動力下降,熱量進得多、出得少,就會有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兩種,蕭敦仁指出,白色脂肪是儲存熱量,棕色脂肪可以讓身體產熱、保持溫暖,也比較不容易胖。不過,棕色脂肪帶來的不怕胖福利,不會延續到成年。蕭敦仁說,雖然棕色脂肪在受到低溫刺激時,會有產熱效應,但成年人身上的棕色脂肪只剩下一點點,分布在脖子、鎖骨、心臟和腎臟附近,產熱效果有限。北海道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健康成年人在只有攝氏四度左右的冷房中待個兩三分鐘再出來,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棕色脂肪的量有微幅上升,但這樣的刺激,對於心血管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低溫 心血管壓力不小 專長肥胖醫學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本身血管比較脆弱,很可能會因此破裂、出血,發生在腦部就是中風,所以天氣愈冷,愈要注重血壓控制,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輕忽保暖,或貿然將自己暴露於低溫中。「好好保暖、控制食欲、規律運動」才是冬季減肥的必要元素。蕭敦仁說,如果能做好保暖,有助於控制食欲,運動可幫助身體產熱,便能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蕭敦仁建議,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起來動一動,帶動身體溫暖。如果外面很冷,可以選擇在恆溫、舒適的室內環境運動,現在網路影音資源豐富,只要打開影片,在家運動也可以全身熱呼呼、大汗淋漓。糖友小心足部血液循環差黃國晉提醒,冬天除了心血管壓力增加,也會讓糖尿病患的足部血液循環變差,需要每天仔細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是否凍傷。呼吸道敏感的人,如果吸入冷空氣可能導致氣喘,要記得把藥帶在身上;腸胃道不好的人容易因飲食過量而發生潰瘍,注意不要吃太多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冬天不發胖3要點1.注意保暖:身體保持溫暖,食欲會較正常,運動也是保暖的好方法。2. 克制食慾:寒冷會導致食欲大增,如果未克制,冬天會成為體重再創高峰的季節。3. 規律運動:有助身體產熱、維持一定的熱量消耗,不易發胖。
-
2021-01-14 科別.消化系統
連續寒流!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增 醫師:有症狀快就醫
寒流不斷,許多人都注意要保暖防止心血管出問題,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張歐高奇醫師提醒,不只心血管,臨床已經發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病人也跟著寒流而變多。醫師張歐高奇表示,門診許久未見的老病人在幾波寒流中出現在急診,緊急接受胃鏡處理的個案增加,尤其是原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越來越多,他說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導致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就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一名85歲老翁長期背痛及腰痛,平時服用止痛藥治療,這波寒流來襲,一天清晨上廁所突然解了大量黑便,同時出現頭暈症狀,家屬緊急送到醫院急診,醫師評估檢查發現是上消化道出血,緊急經過內視鏡處置後才恢復。張歐高奇指出,病人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常以解黑色大便表現;更大量出血時,大便會呈現暗紅色,有時會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質;也有病人伴隨出現頭暈、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等情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主要以藥物治療和內視鏡治療為主,張歐高奇表示,依不同出血部位及原因,內視鏡可以進行注射血管收縮劑、電燒止血、機械性壓迫止血法(如內視鏡止血夾)、血管結紮,或進行血管攝影的栓塞治療,到最後的手術治療,都依據病人狀況採取不同處理。他提醒老年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病人、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病人、幽門桿菌感染及之前有過潰瘍病史的人,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他也呼籲,屬於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酒、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飲食;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盡量紓解工作壓力,避免三餐不定時及暴飲暴食,並少吃不必要的止痛藥,降低出血危機,如出現消化道出血症狀,務必早就醫。
-
2021-01-13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誤食暖暖包 醫師籲不要催吐儘速送醫
一名老翁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放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趕緊送老翁掛急診,觀察後無大礙出院;南投醫院指出,如誤食暖暖包不要催吐,趕緊送醫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蔡金記向記者表示,最近暖暖包因寒流來襲大缺貨,但日前卻有一名80歲老翁誤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送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見狀,趕緊阻止老翁繼續吃麵,並將老翁送往南投醫院急救。蔡金記指出,老翁誤食的量不多,他們幫老翁進行胸部、腹部X光檢查,也使用胃鏡檢查,發現老翁胃部發炎,住院觀察2天,確認無大礙後就讓老翁出院。蔡金記說,暖暖包內裝有鐵粉、活性碳、鹽類及吸水性樹脂,可以持續釋放熱能,有的人誤食後不一定會有症狀,也有人會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提醒民眾如有誤食的情形,記得不要催吐,以免造成更大傷害,應儘速送醫治療。蔡金記表示,有時民眾為了保暖,也會把暖暖包貼在身上導致燙傷,呼籲民眾使用暖暖包應隔著衣物,使用時間也不要太久;老人及兒童使用時,應有成人在旁協助,免生意外。
-
2020-11-30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胃食道逆流 易誤為心臟疾病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發作時常有心悸、胸悶症狀,許多人誤以為是感冒或心臟疾病;南投30歲張小姐因感覺頭暈、心悸,醫師檢查心臟無異常,轉介到肝膽腸胃科以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台中林太太也因喉嚨卡卡不舒服,以為是感冒,後來確診是腸胃問題。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精緻化、吃消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典型除了胸口灼熱、胃酸逆流症狀,有時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患者可能與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有關,或許是體質不好、過勞導致脾胃受損,有些因心情鬱悶、易怒傷肝導致氣機阻滯,最多見是飲食不節,偏愛煎炸、黏膩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中醫治療多使用制酸藥物,或以健脾、養胃中藥修復胃黏膜,最重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如鬱悶加疏肝理氣藥材;飲食過飽或食積者加消食;過食生冷者以溫補脾胃改善,也可按摩內關穴與足三里穴預防保健。賴卉蓮提醒,生活習慣調整很重要,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等、糯米等難消化食物也避免,規律運動外,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吃消夜等。
-
2020-11-28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易誤為心臟疾病 醫師建議這樣做可改善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且發作時容易感覺心悸、胸悶,南投縣30歲張小姐便因為感覺頭暈、心悸,擔心是心臟疾病就醫,但醫師檢查發現心臟並無異常,轉介到肝膽腸胃科透過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心悸、胸悶其實是胃食道逆流作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他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精緻化、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除了典型的胸口灼熱、胃酸逆流之外,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胃食道逆流可能與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等有關。脾胃虛弱的人因體質不好或是過勞導致脾胃受損。患者心情鬱悶或易怒傷肝而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脾胃消化。或者患者飲食不節,偏食肥甘厚味、煎炸、黏膩等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賴卉蓮說,胃食道逆流治療除使用制酸藥物,常加以健脾及養胃中藥修復胃黏膜,再針對胃酸逆流原因治療,如情志鬱悶加以疏肝理氣;飲食過飽或食積者加消食;過食生冷者加以溫補脾胃來改善,也可經由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預防保健。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中間的兩筋之間,腕橫紋旁開三指寬度的位置,有寧心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膝眼下四指寬,脛骨外一個拇指寬的位置,有調理脾胃的功效。生活習慣調整也很重要,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蛋糕巧克力等、少吃糯米等難消化的食物,規律運動,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吃宵夜等,都是預防胃食道逆流的好習慣。
-
2020-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 小心胰臟癌找上門
62歲劉姓婦人因連續幾天出現上腹痛和小便呈茶色的情況而就醫,檢查發現她的黃疸和胰臟腫瘤指數偏高、膽管和胰管都阻塞,且胰臟頭有腫瘤,經切片檢查確診胰臟癌;由於胰臟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一旦確診大多為晚期,胰臟癌的3大典型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體重減輕,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指標。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胰臟癌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黃疸、上腹痛及體重減輕,且胰臟癌很容易轉移、擴散及侵犯重要血管,其中85至95%的病人為胰腺癌,不但預後差,復發率也很高,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但因多數病人發現晚,在臨床上只有15%病人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其餘多只能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與治療,才是對抗胰臟癌的重要關鍵。他指出,目前胰臟癌發生原因仍不明確,但可歸納出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者、家族內一等親有2人)以上罹患胰臟癌者、有慢性胰臟炎或胰臟內有水瘤的病人、肥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逾50歲才罹患糖尿病的病人。洪吉來建議上述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及早揪出胰臟癌,胰臟癌雖是相當難纏的癌症,但高危險族群如能定期接受檢查,並留意胰臟癌的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功對抗胰臟癌的威脅。
-
2020-11-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一點就可能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
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關於這一點,就如我在第一章也說明過的一樣。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書籍介紹書名: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早知道早受益的60個安心就醫常識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郭書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山本健人2010年京都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於神戶市醫療中心中央市民醫院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外科住院醫師,之後就職於田附興風會醫學研究所北野醫院的消化系外科,現在就讀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專長為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經歷有外科專科醫師、肝膽腸胃科 專科醫師、消化系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等等。座右銘為「想要消除醫師與病患的隔閡」,2017年以筆名「外科醫師KEIYU 」開設了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面面觀」。現於時事Medical、看護roo!、CareNet等網路媒體上連載文章。日本Yahoo!新聞個人專欄 作家。也經營個人的Twitter、Facebook與Instagram帳號。此外也積極到各地向一般民眾進行免費演講等等。著有《不再迷惑!外科醫師KEIYU送你不分科訓練的智慧》(CBR)。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2 科別.消化系統
右上側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小心罹患膽管癌
1名44歲女子近來經常右上側腹痛,且食慾不振、體重明顯減輕,醫師檢查發現她的黃疸指數偏高,兩側肝內膽管擴張、膽道末端有0.8公分狹窄,原本初步診斷是阻塞性黃疸,於是替她植入膽道支架,引流膽汁,後來又經內視鏡膽道內病兆切片,查出她罹患了膽管癌;經外科切除腫瘤,目前接受化療中。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上午指出,阻塞性黃疸除常見的膽管結石外,惡性腫瘤也是原因之一。膽管癌早期不易發現,取得組織確認也不易,過去通常需由外科醫師手術確診,現在則可透過ERCP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將切片夾經由內視鏡伸進膽管裡腫瘤取樣做確診。他說,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且男性略多於女性,這名女性算是罕見病例。余承儒說,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他提醒,一般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並不明顯。民眾一旦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時,要盡早就醫檢查,有可能是膽管癌的初期徵兆,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共
7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