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肝腫瘤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0-03-10 癌症.肝癌
肝癌不想開刀怎麼辦?電燒療法新選項
68歲黃姓婦人是洗腎病患,早年曾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月前她進行超音波追蹤時,發現有顆貼近肺部的肝腫瘤,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定為肝癌;因病人害怕接受手術,家屬也擔心洗腎者會有較高的出血風險,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血管栓塞合併電燒療法,術後恢復良好,追蹤3個月都未再復發。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一般來說,肝癌病人接受手術切除的復發率最低,是治療第一優先選擇,但對害怕手術、年紀大、疾病多或不適合手術的病患,只要肝癌單顆小於3公分(2公分以下最好),且在3顆以內,電燒療法是風險較低的選擇;電燒療法是經局部麻醉後,插入能產生高溫的特殊細針,將肝癌細胞「燙熟燒死」。黃姓婦人的腫瘤大小有3.7公分大,超過適合治療的3公分,如果只用電燒療法,消融範圍恐不足,將會增加復發機會,因此先進行血管栓塞術之後,休息幾天再接受電燒療法,將局部復發的機會降到最低。林裕鈞指出,肝癌像是「釘子戶」,會分泌血管生長因子,接上周邊的血管竊取養分,因此對3至5公分的中期肝癌,先使用血管栓塞方式塞住供氧的小血管,讓腫瘤「斷水斷電」,可以減少因電燒熱能流失而燒不乾淨的狀況發生,對於主腫塊周邊零星的病灶,因對血管栓塞反應不佳,就可用電燒來補強搭配,徹底消除腫瘤問題。他指出,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C型肝炎病毒帶原及肝硬化,提醒有這些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每3至6個月定期至肝膽腸胃科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2-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生長快 檢查流形式害了自己
捷運上,人人戴口罩,突然有一個人把口罩拿下來,打了一個大噴嚏,之後再把口罩戴上。很多事情流於形式,便失去了真諦,達不到真正的效果。例如法規規定,公司或機關團體都要安排員工體檢,法規規定是美意,但有些人卻不願意配合去做,認為身體好好的。有些人去做了,但做的項目不完整,例如肝臟檢查最基本的肝功能指數有做,但胎兒蛋白未做,最重要的超音波檢查也未做,員工不在意,因為沒有症狀,感覺好好的,以前學校的教育也沒教定期檢查身體的重要性。B、C肝帶原者一定要做完整肝臟檢查,有些人有做,但一年才做一次,但以肝癌的生長率才看,1公分的肝癌長到10公分最快只要10個月,因此,一年才做一次超音波,可能發現肝癌的時候,腫瘤就太大了,不好治療。因此,防範新冠肺炎感染也好,身體保肝保健也好,一定要瞭解其真正意涵,有正確的醫療知識,才不會大意失荊州,將來付出太大的代價。●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1-20 新聞.杏林.診間
為何看診醫和執刀醫不同?動手術前您該問清楚的事
聽到需要開刀,患者總是非常緊張,腦袋一片空白,忘記確認許多重要事項。讓我們一一列出來,您一定要記得詢問以下的問題,與醫師好好討論。手術有很多種,實行的地點也不太一樣。像是取下小部分腫瘤組織去化驗的些切片手術,像乳房腫瘤的粗針抽吸,在門診即可進行。要取部分肝腫瘤組織的切片手術,則可能在超音波室進行。如果是完整地取下小型的皮下腫瘤、乳房腫瘤,或是置放化療時使用的人工血管裝置,則會以「門診手術」方式進行。患者在約定時間抵達手術室,手術結束後即可回家,不用住院。(雖然名稱是「門診手術」,但實施地點仍在開刀房。)住院手術代表患者可能於手術前一天或當天先到醫院報到,做完術前檢查,於開刀房進行手術後,還需住院數天休息復原。說到「誰會替我開刀」,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難道不是看診的醫師替我開刀嗎?其實不一定,像教學醫院裡面的門診手術常是由住院醫師獨力完成,患者進到手術室會感到困擾:「為什麼醫師長的不太一樣?」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請記得問清楚看診及安排手術的醫師:「誰會幫我開刀?」配合不同手術,麻醉方式也不一樣。像取下部分皮膚的切片手術時,醫師會先注射局部麻醉。這時負責麻醉的醫師就是開刀者,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人都是清醒的。如果是開腰部以下的範圍,例如下肢骨骼、腹股溝疝氣、闌尾炎、剖腹產等手術就可用半身麻醉。手術時間較長、範圍較廣、失血較多的手術就須使用全身麻醉。有的只是打藥睡覺,多數則要插上呼吸管幫助呼吸。要實行半身麻醉與全身麻醉之前,麻醉醫師會向患者再度確認、解釋麻醉過程。這部分準備做醫美手術的患者最需注意,請務必向醫師確認:「麻醉是誰負責的?是手術醫師本人?還是有聘請麻醉醫師負責監控患者狀況呢?」患者若即將面臨手術,也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及健康控管非常重要。要讓醫師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吃哪些中藥、西藥、及健康食品,並向手術醫師確認哪些在手術之前就要停用。最常見需要停用的藥物是會造成出血併發症的藥物,例如抗凝血劑、阿斯匹寧、或銀杏健康食品等。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不同、作用機轉不同,該停用的時間點也不一樣,請務必向醫師確認。另外,戒菸能夠改善肺功能及心血管問題,還會讓傷口復原較好,醫師通常建議有菸癮患者在進行手術前要戒菸。有酒精成癮問題的患者也該戒酒。術前要多吃什麼是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雖然此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但你可以藉此向醫師確認自己對疾病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有錯誤的期待。手術通常包括「切除」與/或「重建」兩部分。若是闌尾炎、膽囊炎等,醫師會切除發炎的器官。氣胸手術也是切掉出問題、正在漏氣的小部分肺部組織。至於大腸癌時,醫師會切下帶有腫瘤的部分腸道,若情況允許,則會重新接合腸道兩邊斷端,這就是重建。有些術式的重建則負責更多,包含多段接口。有些手術要置放外來物,向是人工血管、支架、瓣膜、或關節手術的金屬墊片等等。因此,你需要向醫師詢問,有哪些身體組織會被移除,會做哪些改變,會不會放進外來物?開刀在某種程度上,會明顯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你可以先問問醫師,手術後的恢復過程大致為何,讓自己對過來生活有個初步規劃。該問的問題像是:「手術後,我需要服用哪些藥物?」若接受了支架或瓣膜的置放手術,很可能接下來需要服用抗凝血劑。若是做了器官移植手術,接下來就要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減少排斥現象。你也需要了解接受這手術後,一般需住院幾天?之後回家通常復健多久?做什麼復健?知道以後,比較有辦法調整生活模式。只要是手術,誰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每樣手術都有一定的併發症機率,所以你應該向醫師詢問一下,最常見的併發症是什麼?會出血嗎?會感染嗎?最不好的狀況會怎樣?併發症發生機率高不高?再考慮自己是否接受。有些手術是用來「救命」,不開刀的話患者死亡機率極大,即使醫師告知可能會有嚴重併發症,患者權衡之下為了保命,可能還是會接受手術。但若是較不嚴重的事件,例如你想從事醫美手術,最好要評估及了解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可能性,再想好自己是否能應付與接受。當醫病雙方都同意手術後,患者也要記得提醒醫師自己過去的病史,有沒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歷,以及列出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清單,讓醫師更了解自己的狀況。這些都能夠讓保障手術安全喔!原文:動手術前您該問清楚的事(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照超音波 及早發現沒症狀的肝癌
耳鼻喉科醫師與朋友打高爾夫球,老是贏球,朋友很納悶,球齡又不長,怎會那麼厲害?耳鼻喉科醫師:「我們每天都在看那個小小的耳洞,這個高爾夫球洞大太多了!」古人說:「熟能生巧」、「一將功成萬骨枯」,有其道理,在看病、醫學診斷也是如此,例如肝臟長了一顆腫瘤,好看的可能醫師一眼都能看出,但如果腫瘤比較小或長在邊邊,或影像長得比較特別,或病人體型肥胖或肝硬化厲害,如果經驗不足,可能就會看不出來。過去有些醫學糾紛就是因為這樣引起的,明明半年前體檢超音波正常,怎麼半年後照超音波已是末期肝癌,令病人及家屬無法接受。事實上,再怎麼資深,再怎麼有經驗,也是會有誤診的經驗,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道理。目前超音波普及化,也救了很多國人的性命,因為可以早期發現許多沒有症狀的肝癌,及時治療。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得了肝癌在初期、中期通常沒有症狀,有症狀再求醫,通常治療都很困難,因此,B、C肝病友或家中有人有肝癌的朋友,一定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最好找肝膽腸胃科或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才能及早發現不經意長出的肝腫瘤,保持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1-17 癌症.抗癌新知
清大抗癌新療法 導正腫瘤壞血管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所副教授陳韻晶、助理教授魯才德研發出對付癌細胞的最新療法,透過注射特殊研發的一氧化氮奈米載體,將惡性腫瘤血管「正常化」,可為癌症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令治療部隊如木馬屠城般進入腫瘤內部,有效殺死癌細胞。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過去化療或標靶藥物等癌症治療方針主要在殺死癌細胞或腫瘤血管,但因腫瘤血管功能和結構異常,癌症藥物難以順利到達目標。陳韻晶說,研究團隊創新治療方式是「策反」原來作為癌細胞幫凶的新生血管,把壞血管「改邪歸正」,讓腫瘤血管正常化以後,就能幫抗癌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讓它們順利進入腫瘤,發揮治療效果。團隊利用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造橋鋪路」,結合免疫細胞療法,應用在動物實驗,已證實可成功消滅小鼠的肝腫瘤。一氧化氮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通,被醫學界用來治療心肌梗塞、肺動脈高血壓等疾病。魯才德指出,研究團隊開發出乳酸及甘醇酸聚合物奈米載體,把可以釋出一氧化氮的仿生雙亞硝基鐵錯合物穩定包覆好,讓有效輸送一氧化氮分子的時間從短短的數分鐘延長為數天,且成功蓄積在腫瘤組織,使異常腫瘤血管恢復正常,即可讓治療癌症的藥物及免疫細胞長驅直入腫瘤,一舉殲滅癌細胞。魯才德表示,新型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還有容易合成的優點,只要三個步驟即可合成,一步驟完成劑型,適於量產,目前正在申請台灣及美國專利,未來可望能進一步與國內醫院以及製藥公司合作,將這項新型抗癌療法技術轉移。
-
2020-01-07 新聞.杏林.診間
累了不想演了,不肯劇終的還是我們
12月12日凌晨兩點突來的手機震動驚醒了我,雖說這些年在急診的歷練,深夜裡接到訊息早已是家常便飯,但這則簡訊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與惶恐;字裡行間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黃老師疑似肝癌休克至急診急救中!」。我不禁深深地打了個寒顫,頓時覺得時光暫停,無法多想懷著忐忑不安之心趕往急診。夜裡的急診已不像白天如此人聲鼎沸,偶然傳來漸漸駛近的救護車鳴笛及幾聲老人疼痛的呻吟,老師經過急救、大量輸血到血管栓塞,看起來似乎是穩定下來,但在觀察時面臨再出血合併休克,經多位醫療專家討論後,決定緊急手術切除肝腫瘤止血,數個小時奮戰後平安的轉入加護病房。術後雖然有急性腎臟衰竭問題,但老師如預期的逐漸甦醒,然幾天後又慢慢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嚴重黃疸、心律不整等問題,使臨床處置更加困難及棘手,但我們仍然努力治療,堅信這一切是可以好轉的。老師出生於醫生世家,一生行醫救人,提攜後進,是臺灣外傷登錄制度的推手,更是專業的急重症權威。其實他早為自己安排,老師的家人告知,在書房找到他預留的遺囑,其中透露了他的心意「我的希望: 快樂活,輕鬆走」,對老師而言這是解脫,但對親人而言卻是生離死別之痛! 老師深知此時病情的嚴重度,在狀況慢慢惡化之際,用他孱弱的身軀及無力的眼神,表達了他對醫療團隊的謝意,同時再次表達撤除維生系統的意願,大家不忍的一陣鼻酸,周圍陪伴的親人早已紅了眼眶…..。幾經醫療照護家庭諮商會議,最終尊重老師的意願,不再積極在治療。於12月28日移除呼吸器後連續性靜脈對靜脈血液過濾器(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也一併撤離。12月29日台北天空下起綿綿細雨,正如我的心備感淒涼,因為維生系統的移除,老師的呼吸更顯虛弱,我輕輕地在他耳邊喚聲「老師!」,老師微微的張開眼,他輕輕點頭示意露出淺淺安詳的微笑,我緊握老師的手抬頭不讓淚水滑落,這刻腦海中全是老師一路來對我的提攜照顧與諄諄教誨。您選擇用淡定平靜的態度離開這個塵世而到天堂,但放手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煎熬! 您累了不想演了,可是不肯曲終人散的卻是我們!最終老師的手漸漸放開了,當時我的心備感淒涼,無奈的淚水就像潰堤般無法阻止它落下。「善終」通俗的講就是「好死」。有人說現在的人不怕死,但怕「不得好死」。古代社會所講的「五福」,也就是現今人們說的「五福臨門」,而五福最後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對死不必忌諱,因為這是必經的過程。如今在醫療科技蓬勃發展之下,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善終」究竟是變得容易還是困難?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民國105年國人的平均餘命超過80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卻只有71.4歲,等於有近9年以上時間是不健康的,有些必須承受病痛,甚至仰賴他人或高成本的醫療照顧度過。台灣加護病房的密度明顯比其他國家高。根據天下雜誌2014年報導,台灣擁有世界第一的加護病床密度(每十萬人口的加護病床數逼近31床) ,長期靠呼吸器維生人數,約是美國的5.8倍。醫療的目的就是治療病人及守護他們的尊嚴,但不是無止境的權力責任,如果無法讓病人脫離疾病減少痛苦,那基本上可視為治療有限或無效醫療。隨著醫療進步人民對醫護的需求越高,但是社會民眾對醫療的知識還是片面或局限的,反而易造成醫病間認知的落差或無效醫療的灰色空間更大,越沒有準確地去定義無效醫療,那就更容易形成越多醫療浪費。什麼叫「無效醫療」?也就以現今的醫療科技再也沒有辦法達到「增進病人健康或減少傷害」的目的。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108年 1 月 6 日正式上路,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事先立下書面的「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AD),目前為亞洲第一並且是台灣醫療史上另一個里程碑。只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相關的資訊因夾雜部分專有名詞,一般民眾看完後也只會有個簡單概念。截至108年11月底止,目前全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人數共計10,116人,簽署個案多為醫院院內病患,男女比例為1比2。此法的核心精神,本來就不是要去討論你「未來清醒」的時候要接受什麼治療,而是要為你「萬一未來不清醒」的時候,「想或不想要」接受什麼治療,因很多重症患者在生命末期時,家屬會選擇「體外循環膜肺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延緩壽命,到後來其實只是讓他辛苦地活著,我們應好好面對與理性討論這議題,有時候是否該放手而有尊嚴地讓他離開。生老病死是生命週期的一種表現,或許我們可以在「生」的時候去考量,好好安排自己「老、病與死」的路。臺灣已於民國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107年步入「高齡社會」,意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且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突破20%,老化速度比起日本、義大利、德國、芬蘭都還要更快。最後在此衷心的期盼,我國各種疾病末期的病人,都能選擇自己人生最後的舞台,體面而安祥地帶着尊嚴離開這個世界!
-
2019-12-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沉默殺手 肝腫瘤變大身體無異樣
門診進來一個老先生。「你是?怎麼以前沒看過你?」病人:「就是我本人啊!」奇怪,不是初診病人,怎麼沒印象?我翻了病歷,原來一年前骨折,不良於行,都是家人來看診。有B肝,一年前疑似有肝腫瘤,趕快叫他去做個超音波。不久,報告一看,慘了!原來2公分的腫瘤,現在長大變成6公分了!我說:「你要趕快住院治療喔!」病人:「我好不容易才能走路恢復健康,怎麼要我入院?而且現在體力比以前好啊!」病人一副不能理解的樣子,的確,眼前的他看不出一副病容。通常得了肝腫瘤,一般是不會有症狀的,除非肝腫瘤很大了或腫瘤侵入門靜脈,肚子大了起來;或原來肝硬化,有了腫瘤,肝功能變差,體力變差;或腫瘤太大,人變瘦了;或轉移到骨頭,引起右肩痛或背痛等,才會有明顯症狀。沉默的殺手,這是傳統對肝癌的稱呼,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只要有1/4正常的肝功能還在,人就感覺很正常的,可以自己跑來看診的,或跑去看心臟科、看糖尿病,跟醫師拿藥。現代醫學分科細,不少病人有看醫生,那一科正常,病人就放心,家人也放心,但常常掛一漏萬,漏了心「肝」寶貝的肝,沒人幫他注意,病人也不自知,等到肝病症狀出來了,才警覺忽略了沈默的器官,他的心「肝」寶貝出了問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