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5 橘世代.好學橘
搜尋
聽障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0-08-29 橘世代.健康橘
哪些運動是你的菜?三大重點下手,試過才能找到最愛!
每當有人說:「我是個不喜歡運動的人!」台師大特教系主任姜義村一定問:「運動有千百種,你都試過了嗎?」姜義村的專長之一是「特殊需求者運動與體育」,他認為,不管是哪個族群、在什麼狀態下,每個人都能運動,都能找到你喜歡的運動。「當你只試過三種運動就下這樣的結論,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三個人都不喜歡,就說:『我這輩子不會愛上任何人。』是一樣的。」沒運動習慣者 找老手帶入門如果你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的橘世代朋友,「有人帶進門是最簡單的,」姜義村建議,去找有好的運動習慣,或長期投入某些運動的朋友,而他從事的運動項目又是你不排斥的,跟著去運動,跑步、登山、騎腳踏車都好。其次,找健身房的課程和教練也是一個方式。很多人強調中年之後就要做重訓,以防止肌肉量流失,但是目前國內健身教練的證照紛亂,很難從證照看出教練的良莠。姜義村建議先去打聽口碑良好的教練,例如你的好友跟著某個教練10年,而且成效頗佳,就是一種品質保證。另外,健身房的品牌、長期穩定經營都很重要。訓練方式對了 不會運動傷害姜義村提醒,很多人認為「運動傷害難免」,其實是錯誤觀念。運動訓練過程只要方式對了、劑量調好、循序漸進、做個別化的仔細評估,是不會有傷害的,若你上課或跟著教練做訓練時受傷了,表示教練的專業度不夠,要趕緊換人。在千百種運動中,有沒有什麼運動特別適合橘世代族群?姜義村說:「沒有。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所有的人。」幾年前姜義村就和弘道基金會一起修改棒球規則,讓65歲以上的族群也能樂在打棒球。即便是身體有殘疾也可以在課程的微調後,享受運動樂趣。不久前,姜義村帶著一群視障與聽障朋友上飛輪課,授課教練除了自身的專業外,還需要留意特殊族群的需求,例如帶領聽障朋友時,多一些詳細分解動作、說話時唇形更清晰。一堂汗水淋漓的飛輪課後,首度體驗飛輪的視障朋友心情愉悅地說:「飛輪比想像的好上手!」「上完課感覺很好。」「希望身體不要限制了對運動的想像,下次還要來上飛輪課。」養成運動習慣 再找適合類型姜義村提醒,每個人喜歡的運動不能只有一種,有運動習慣後,要進一步找到在不同情境適合的運動。例如以天氣分,天氣好時去騎腳踏車、天氣壞時可以上健身房重訓。以場地分的話,你可能在室內比較常打桌球、室外喜歡衝浪這類的水域運動;不同的身體狀態也會有不同的運動,身體疲累時,像瑜伽、太極這類放鬆的運動就更適合。如此一來,無論好天氣壞天氣、不管精力充沛或是身體疲累、處在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當下是一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享受運動。當你真的找到屬於你的運動,它就不是為了對抗身體退化、肌力流失的「不得不」,而會成為每日生活的嚮往。更多精選延伸閱讀↘↘↘。運動書法家 媒體人曾文祺跑出文字生命力。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開發「透明口罩」造福聽障者 樣本出爐預計明年上市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趨緩,口罩成為重要的防疫物資,昨(20)日經濟部宣佈將生產「透明口罩」,協助聽障朋友辨識嘴型,進而掌握口語溝通,目前樣本已經出爐,有望於明年上半年量產上市。經濟部在臉書發文表示,戴上口罩是防疫利器,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不過也影響靠唇語溝通的聽損者,因此在收到蒲公英聽語協會的需求後,經濟部工業局找了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嘗試開發具有防霧膜的透明口罩,既能遮住口鼻又能看出表情。照片中可見,口罩中間是透明塑膠片,聽障者能直接辨識嘴型,就連視訊通話也沒問題,這款口罩由國家隊改良開發,且於今年7月完成打樣,並邀請聽損孩童試戴討論,依據需求來做改進,願能兼具防疫及實用性。根據《TVBS》報導,目前國內約四千多名聽障生,聽障人士及相關陪伴者更高達12萬人,因此經濟部工業局預計,將以日產五萬片為目標,預計年底能完成半自動生產,明年上半年就能進入量產。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父母當心!4歲童講話不清楚恐是聽損警訊
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以來,每年平均找出800名聽損兒,但醫師提醒,後天仍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一大關鍵時間點,孩子到了這時仍講話不清楚,建議就醫檢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據統計,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3到4人有先天性聽力損失,國健署民國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每年平均找出700至800名聽損兒,及早介入治療降低聽語發展障礙。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先天性聽力損失全球發生率都差不多,其中6成是基因遺傳,4成是胎內感染、產程缺氧、黃疸指數過高、早產等因素導致。林鴻清說,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聽損兒若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6個月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語療育,未來不論在語言或身心發展方面,都有機會和正常孩童無異。然而,剛出生的寶寶不僅不會表達,也沒有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尤其輕、中度聽障孩子更不容易被發現,以往大多拖到2歲才驚覺孩子有聽力問題,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後,多數聽損兒都能在7個月大左右就確診。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篩檢過關,也不代表終生都沒有聽力問題。林鴻清指出,除了極輕度聽損較難被發現外,部分孩子也可能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另一個重要檢查時機。林鴻清說,一般狀況下,孩子到了4歲講話應該都很清楚,若有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電視經常開很大聲、常聽不到家人叫喚,都應提高警覺,儘早帶孩子就醫檢查。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助聽器加這系統 重度聽損小男孩圓幫家人接電話的夢
小彥勛今年七歲,因為先天性重度聽力損失,即使帶著助聽器,幫忙家人接聽電話仍是難以觸及心願,因緣際會下媽媽帶著小彥勛參加「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藍芽助聽器讓小彥勛世界聲音更清楚,不只成為家中接電話小能手,哥哥也說每次和弟弟說話「不用再多說一次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至4‰,國內每年發現超過7百位聽損兒,先天性聽損孩子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兒童八成時間是在吵雜環境下聆聽。北區聽力師吳政融表示,語言學習始於聆聽,聽損兒童帶著助聽器,透過教育部補助FM調頻麥克風系統,遠端聲音更清楚,但缺點是需加裝接收器及音靴,小小耳朵戴上笨重助聽器,降噪功能較差,噪音下語音辨識能力不佳,隨科技進步,聽力輔具融入藍牙技術。「2020年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共9名藍牙遠端麥克風系統助聽器兒童參與,經實際體驗與測試,對比FM,噪音環境下提升語音理解力達30%,只要電器用品可連結藍牙,助聽器無須加裝設備都能接訊號。手機開啟藍牙,藍牙助聽器就像變成藍牙耳機,雙耳接收聲音更清晰。聽損高危險群如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前3個月內感染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疾病、早產兒等。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杜宗陽提醒,若發現家中孩子反應、表達不佳,應儘快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復健或配戴輔具,增加聽覺學習語言機會。國健署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未滿3個月新生兒均可獲得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在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於合約醫療院所做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應在出院前36-60小時進行複篩或是滿月前做複篩。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