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羅一鈞
共找到
935
筆 文章
-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已逾千人染疫亡 累計兒童10死、20重症
國內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八萬八三五例本土案例,中重症四○八例、一二七例死亡,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人數再創新高,今年本土死亡人數累計已達一○五八例,其中有十例為兒童。目前確診三天內死亡案例約為百分之四十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患者轉變為重症速度快,涉及醫院治療,將進行分析報告。住院人數少於出院首見昨天本土病例中,快篩陽性確診占七成三。陳時中表示,疫情發展至今,昨天首度出現住院病患人數少於出院病患,空床率從三成增加至三成三左右,急診人數就醫人數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這段時間相對低點。他認為,應是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上路後,稍微減輕醫院與急診的壓力。先前預估疫情將在五月下旬達高峰,陳時中表示,原先預估高峰落在五月廿二日,單日確診數低推估為十萬、中推估十五萬、高推估廿萬。但從五月十八日增加八萬五千多例,十九日達九萬例,廿七日增九萬四千多例,昨天又退回至八萬多例,確診個案大多在八、九萬例間浮動,疫情處於高原期,未來發展還要觀察。20重症童 9腦炎6肺炎國內昨增四○八例中重症案例,今年中重症已累計四四三九例,其中兒童重症個案廿例,當中九例為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昨新增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分別為六歲及五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國內至今累計十例兒童死亡案例。針對兒童染疫,衛福部疾管署昨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因為兒童治療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昨天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腦部病變,憂心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呼籲家長別挑廠牌,盡早帶孩子接種疫苗。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1.5昨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一點五,是否偏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病例都以回溯方式計算,重症及死亡會落後確診數一至兩周,死亡率都超過千分之一,但這樣無法看出實際狀況,應觀察長期趨勢,以今年一百七十多萬確診個案,死亡案例一○五八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六。指揮中心廿三日公布統計指出,個案從染疫到死亡,有四成七落在三天內,三成三落在三天到七天。陳時中表示,三天內死亡的個案很可能很快就併發重症,不適合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最近會分析死亡相關數據,再提出報告。國內長照機構染疫死亡約占二成七,指揮中心昨宣布,免費提供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每人三劑快篩試劑;另新增遊民及獨居長者領取免費快篩,估計約有八十一萬人受惠。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走下坡單日致死率恐變動 羅一鈞曝「客觀算法」
外界關心台灣目前單日致死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以往單日致死率計算,是採用每天新增個案當分母,單日新增死亡為分子,但死亡人數為回溯新增,如果用此方式計算,單日致死率都會超過萬分之一,數字並不精準,如用目前整體170多萬確診個案,除以死亡人數1058人,致死率萬分之6,因此要觀察長期趨勢,才能知道本土致死率。羅一鈞表示,目前確診個案在高原期且往下走,新增個案數會減少,但重症、死亡人數會落後一周,若加上公布時間可能會落後到兩周,造成單日致死率升高,因此建議用整體死亡人數除以整體累計確診個案數,致死率會比較客觀點。羅一鈞說,每天公布死亡患者中約26%到27%,屬於住宿型機構的住民。住宿型長照機構,希望主責醫院、醫師幫忙,自5月5日起施行快篩陽性,就能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不管是莫納皮拉韋或倍拉維,以降低長照住民等中重症風險。此外,針對管灌、洗腎患者用藥方面,對管灌患者來說,倍拉維不能磨粉,且使用在洗腎患者的安全性也尚未確立,所以管灌、洗腎患者確診後,應使用莫納皮拉韋,當其他藥物交互作用不適合使用倍拉維時,也建議用莫納皮拉韋,希望醫師協助投藥,降低機構長者染疫後中、重症風險。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康復者嗅味覺異常! 羅一鈞曝可能原因
本土確診數達170萬例,有民眾反映,確診後快要康復時,會出現嗅味覺異常,是否為Omicron特色?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內目前調查,僅1%確診者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因為病程,或服用2種口服藥物、清冠一號而影響嗅味覺。羅一鈞表示,根據國內今年1、2月統計,僅有1%確診者,在病程中後期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跟服藥有關,現在確診者會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一號,都可能影響嗅味覺,跟病程叫有關,而「長新冠」後遺症等風險因子,目前健保染疫康復者門診收案人數仍少,尚未觀察到性別、是否有共病等風險因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台灣過去疫情守得真的很棒,因此台灣過去病例少、沒有很多後遺症,大多都參考國外資料,不過國外經驗套在台灣則不一定一樣,像是台灣出現不少嗅味覺改變的個案,但看國外感染Omicron報告顯示,嗅味覺異常個案少,先前確診多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感染Omicron則以上呼吸道居多,像是喉嚨痛、咳嗽等,國外較少嗅味覺異常個案。有專家認為,國內重複感染情況未來將是常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基本上感染RNA病毒,本來預設它就會不斷變化,起初我們談全體免疫,現在看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增加群體免疫、降低中重症是我們的目標。邱南昌指出,針對打完疫苗後是否會再染疫,是牽涉到病毒是否再變化,以及是否會造成疫苗失效等,但這問題只能「以後再說」,因為現在病毒如何變異沒人說得準,現在可以相對樂觀,因近期病毒變異雖然傳染力強,但毒性低一點,後續要看數據,是否影響抵抗力,但國外目前尚未有相關數字出來。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2-05-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染疫亡近千例!今增126死 12歲男童肺炎併呼吸衰竭病歿
國內確診死亡數連續3天創新高,繼5月25日增76死、5月26日增104死,今5月27日增加126死。指揮中心指出,新增126例死亡中,年紀最小為12歲男童,死因爲肺炎併呼吸衰竭。今新增343例中重症,也新增1例兒童重症,為5歲女童,染疫後疑似腦炎、呼吸窘迫,目前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中重症已超過4000位,其中93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比例99.75%,中症比例0.18%,重症比例0.07%。今新增死亡126例,年齡介於12歲至超過90歲,當中有慢性病者共113人,其中85人沒有施打三劑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73位。羅一鈞說,死亡病例中最小為12歲男童,未接種疫苗、有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使用呼吸器,染疫後出現發燒、肺炎,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過世,有簽署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他是第8例兒童死亡個案。目前統計8例兒童死亡個案,有5腦炎,1肺炎(今新增男童),1敗血症,1家中死亡。今新增343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16例。重症新增1名兒童個案,為5歲女童,有發展性疾患,5月21日發燒後,5月22日快篩陽性,因嘔吐、全身痙攣、意識喪失等症狀緊急送醫,體溫37.6度,檢查疑似腦炎及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經多重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5月24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續住加護病房中,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輔助呼吸。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18人,包括8腦炎,6肺炎,2敗血症,1哮吼,1家中死亡。羅一鈞表示,今年本土個案累計161萬例,年齡層分佈以70、80、90多歲個案最多,年齡層出現中重症比其他年齡層高,中重症比例依序為1.39%、4.79%、10.6%,整體來講,高齡長者染疫威脅比其他年齡層高,鼓勵長者打疫苗,打1、2、3劑打滿打好,降低重症風險。
-
2022-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上升恐破千分之一 陳時中:是警訊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今天確診個案中增104死,再創本波疫情新高,外界擔心致死率恐突破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萬分之10(千分之一)。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兩天的數字超過千分之一,但從長時間來看仍維持在萬分之5左右,不過這「仍然是個警訊」,會持續注意。而今天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指出,早在4月份就已經提醒兒童重症問題,並援引香港研究結果,2月份香港兒童面對Omicron,當時共有1147名兒童感染住院,其中80.21%年齡在5歲以下,另有4名死亡;死亡個案中有兩位兒童的死因來自「腦炎引起的神經系統併發症」,住院兒童中有171名曾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是「熱痙攣」,發生率達到11.6%。該文章不久前刊登在醫學界知名期刊「Lancet」預印本,對此,陳時中表示,香港傳出幼兒染疫情況時,指揮中心便召開兩次專家會議討論,也決議增加病房準備,面對國際警訊時都有討論思考發生時如何因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上周已制定兒童腦炎處置指引,包括檢驗抽血或頭部攝影檢查等都有相關規定,可讓臨床做依循。另外,台大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併發腦炎跟腸病毒71型狀況類似。對於腸病毒71型的腦炎併發狀況,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1998年學者調查,12萬多兒童有400多例重症、78例死亡78,致死率為萬分之6。
-
2022-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民快篩陽性確診今上路 「這些」要擺一起拍照
全民適用「快篩陽判定確診」今天上路!指揮中心醫療應併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再次強調相關流程,民眾如以視訊看診,須將寫上姓名、日期的檢測卡匣和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讓醫療院所的流程更加順暢。羅一鈞表示,判讀陽性的檢測卡匣、檢測片要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配合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如以視訊診療,民眾請事先將寫上姓名、日期的檢測卡匣或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而為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如民眾須親自到院,也必須遵守相關事項。包括檢測卡匣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外出時務必佩戴口罩,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雙方皆應全程佩戴口罩。羅一鈞也提醒,民眾到院時應遵循院所規劃的就醫動線與流程,報到時也要主動告知院所抗原快篩檢測結果,避免與他人交談。快篩陽性民眾除補充水分外,也要避免外食、避免於院内非就醫必要區域活動,也不可進入美食街。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單日確診逼近9萬人 高峰到了?陳時中:仍在高原期
新冠疫情嚴峻,指揮中心今公布染疫死亡人數為76人,創下單日新高,確診人數也逼近9萬人,現在單日確診病例數是高峰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疫情高峰仍維持指揮中心的看法,目前還是高原情況,今天死亡人數也對應到5月18日至19日時,約有8萬至9萬的確診數,死亡率維持在萬分之8至9間,至於有無特殊的變化,還要再進行觀察。另有民眾指出5月初曾進行PCR檢測,當時Ct值為39,但近日再度採檢Ct值為17,疑似為二度感染,但卻無法再度取得居家隔離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一個月內採檢,Ct值高地不同,這仍可能是在同一個病程,應不是重複感染,有可能是剛開始是染疫初期,後面為病程中後期,這還需要醫師進行研判,若醫師真的判定為重複感染,可以與當地衛生局聯繫。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屢傳腦炎重症個案 羅一鈞再提醒八大前驅症狀
國內今天有新增一例六歲兒童因新冠肺炎致腦炎重症的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為防範兒童重症風險,已於上周召開專家會議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包含抽血檢驗項目、注意頭部影像等,後續將會發布醫界通函供給各界醫師參考。另外兒童疫苗已於今日陸續配送各縣市,預估需求主要以5至11歲各縣市人口數的七成,提供各地方政府兒童疫苗施打規劃,以提升保護力。羅一鈞表示,針對兒童個案醫療資源,已擴大設置56家醫院負責兒童綠色通道醫療服務、27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協助收治中重症兒童,至於腦炎、心臟等重症兒童,將交由4家兒童醫院和19家醫學中心承擔收治,相關調度由緊急醫療網中心專人負責,醫院機構家數將視疫情狀況持續更新。針對又出現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也再次呼籲家長注意重症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抽搐、持續嘔吐等八大前驅症狀,要立即帶小朋友就醫評估。,目前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的個案,而五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疫苗,家長都可以考慮帶孩子接種,增加對重症保護力。五至十一歲兒童施打的BNT/輝瑞兒童疫苗也已於5月16日函請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配合,於今日起依期程規劃陸續於校園或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91例中重症76例死亡個案 又有6歲童腦炎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191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其中122例為中症、69例重症;另有76例死亡個案。重症個案又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昨天雲林傳出的六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累計15例,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七例為腦炎;五例死亡,其中四例為腦炎。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31例未接種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50人。死亡個案中,30多歲有兩位,一位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具慢性心血管疾病史,染疫後因敗血性休克、肺炎過世,另一例30多歲男性,為染疫後呼吸衰竭、癌症惡化過世。至於重症中又出現一例6歲男童腦炎,為昨天雲林縣說明21日收治的確診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5月21日其他家人確診。個案21日晚上發燒至39度,出現寒顫、食慾不振症狀,4小時後進入深夜出現嘔吐、抽搐症狀而緊急送醫,急診量體溫42.7度,血壓偏低,緊急快篩是確診陽性,轉送到另外一家醫院發現肺炎跟腦水腫,併發腦炎、肺炎,現在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羅一鈞表示,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個案,兒童疫苗五歲以上即可接種,希望家長可以考慮替兒童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合併腦炎多 急增病床
昨增二五一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一九八例、重症五十三例,另有四十二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十歲、合併腦炎男童;染疫兒童合併腦炎個案增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直都很重視兒童重症,「但沒想到案例相對較多」,將嚴密觀察,並提供更多兒童就醫通道及加護病房。指揮中心迄今接到五例兒童死亡個案,其中四人合併腦炎,為此,指揮中心緊急擴增兒童家戶病床數量,從廿一床增至一百床,仍遭批「看到狀況,才擴增病床太慢了。」對此,陳時中表示,重視確診兒童的治療狀況,除舉辦相關研討會,也請專家討論如何預防兒童腦炎,不論是專責病房或是加護病房,使用量都不到一半,目前持續擴充中,「不能說準備得太晚」。昨四十二人死亡,介於十歲至九十多歲,廿二人八十歲以上,卅九人有慢性病史,十六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十歲腦炎男童。本波疫情已有六二五例死亡,五例為兒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疾病,五月十三日因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家長陪同至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隔天出現意識變化、抽搐,快篩檢驗為陽性,送至急診時發燒至四十點一度,有輕微肺炎、腦水腫、心律不整、氧氣濃度下降等症狀,雖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調節、降腦壓藥物,仍因腦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不幸在十八日不治。雲林縣昨也傳出一名六歲男童因家人感染確診,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視訊評估恐有猛爆性腦炎風險,緊急轉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隔離加護病房,前晚腎衰竭緊急插管,目前狀況逐漸穩定。兒科醫師建議,小朋友確診後,應接受抽血,觀察血液數值,藉此評估合併腦炎風險的高低。羅一鈞表示,上周專家會議訂出臨床處置指引,包括抽血項目、須注意哪些檢查,最近就會行文至醫界,供臨床醫師診治幼童的重要參考。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幼童5死4人與腦炎相關 一表看個案危險症狀
兒童染疫重症頻傳,現累計14例,已有5人死亡,而5死病例中有4名幼童都併發腦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國內兒童腦炎案例多於鄰近國家,且有增加趨勢「這是警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港台兒童腦炎增加,日韓則無,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有關,有專家建議成立研究平台討論。指揮中心公布8個腦炎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提醒家長及臨床醫師留意,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建議,只要出現2個相關症狀就應該就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也表示,新冠肺炎併發嚴重急性腦炎的病例「病程超快」,幾乎前驅症狀出現即轉變成重症,導致醫療處置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限。據《聯合新聞網》整理目前幼童死亡個案可發現,幾乎皆為未滿5歲幼童,從確診發病到不治時間最多僅6天,十分兇險。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症童併腦炎最致命 6死亡案例5人有腦炎
染疫幼兒重症個案頻傳,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兩例兒童重症死亡個案,累計十四例兒童重症有四人死亡,其中三人併發急性腦炎,如果加上尚未列案的兩名幼兒死亡個案,六死案例中有五人合併腦炎。指揮官陳時中坦承,國內兒童腦炎案例多於鄰近國家,且有增加趨勢,「這是警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香港和台灣兒童腦炎增加,日韓則無,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有關,有專家建議成立研究平台討論。上周六疾管署舉辦線上研討會,一名醫師表示,收治兩名死亡個案,分別為十歲男童及四歲女童,均合併腦炎。指揮中心表示,法傳系統只收到十歲男童死亡資料,尚未接獲四歲女童資料。如計算這兩起,確診幼兒死亡案例達六例。十歲男童本月十三日發燒卅八點五度及嘔吐,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熱痙攣,每次五到七分鐘,且胡言亂語,嗜睡讓家人叫不醒,十四日送到成大醫院時發燒四十點一度,有腦炎現象,緊急住進加護病房,十八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為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病例,同時疑似是國內首起確診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死亡個案;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不多,應是病毒引發自體免疫風暴造成,在歐美相當少見,但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病例報告,因此六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若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可能就是腦炎。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晚,共累積十四名重症幼童個案,年齡介於八個月至十歲,其中六例合併腦炎,在六例幼童死亡案例中,就有五人腦炎,顯示腦炎致死率極高。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童午睡猝死 最小染疫死亡個案
新冠肺炎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六萬六二四七例本土確診個案,一七三例中重症、四十例死亡,死亡包括一歲及三歲男童;另有兩例幼童死亡案尚未列案號,六名幼童死亡案五人合併腦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是「警訊」,將盡快與專家開會,列出注意事項及醫療指引。另外,昨天死亡個案中有六人為養護機構住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有八七一家住宿式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二九四九名工作人員、五七七○名住民確診;每天新增死亡個案中,約一成五為養護機構住民。本土病例數上周暴衝至九萬例後,一路降至昨天的六點六萬例,是否代表疫情高峰已過?陳時中表示,病例數下降可能與周末有關,無法以此下降為準,但看來沒有持續快速往上升,「我的看法是,到目前為止控制得宜。」單日確診病例數雖然下降,指揮中心昨天下午記者會公布新增四十例死亡個案中有兩例為幼兒,其中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睡午覺時陷入昏迷,家人察覺有異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無生命徵象,急救無效;採檢為陽性,Ct值九點多,顯示剛染疫,法醫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為目前年齡最小死亡個案。另名三歲男童同樣無慢性病史,十六日發燒超過三十八度,快篩陽性,隔天高燒至四十一度,送急診時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且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醫院雖積極搶救,但仍於二十日病逝。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截至昨天下午,累計十四例兒童重症,四例死亡,三例與腦炎有關;另有兩例併發腦炎死亡的兒童個案待審,總計已有六名幼兒染疫死亡。陳時中表示,雖然台灣兒童重症死亡相關案件數很少,但與鄰近國家相比卻是多的,「這是警訊」。「快篩陽視同確診」適用對象昨擴及原住民及離島民眾,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中央已說相關措施預計廿六日上路;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只是暫定時間,還在規畫中,尚在確認篩檢站轉型、醫療院所準備等配合事項。陳時中表示,這兩天就會宣布「篩檢站轉型成為診斷加領藥站」,但篩檢站並非確診者領藥處,而是快篩陽性者至篩檢站,經醫師診斷確診後,一併領藥及通報。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個案死亡時間平均4.2天 近半3天內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個案從確診到死亡經歷時間偏短,專家示警防疫體系及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包括延遲診斷、給藥不及、醫療量能不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公布部分官方病程數據指出,國人死亡時間中位數是3天,平均4.2天;如果看占比,3天內是47%,3到7天是33%,剩餘就是7天以上。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日前提醒,中央應公布長照機構住民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當機構重度病人變多,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若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因此上述資料為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指揮中心今仍僅更新確診人數,目前有871家住宿型機構有確診事件,確診工作人員共2949人,確診住民共5770人。至於死亡和中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當中,大約都有15%是來自機構,以今天40位死亡當中6人來自機構,昨天53位死亡則有8位來自機構。中重症部分因為目前「沒有特別疫調」,所以還要設想看看有何方式可統計,或許可由醫院掌握重症住院病人是來自機構,或由機構通報有住民住院,因此目前還無法提供。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0歲男童逝? 指揮中心證實剛收到法傳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再公布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外界關心兒童收治病床是否需要加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律定三級分層有60家醫院有兒童綠色通道、2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可收治中重症兒童。如果有較嚴重的重症,如腦炎或其他心臟重症,將由6家兒童醫院和16家醫學中心承擔。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羅一鈞表示,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其中六例腦炎,其中三例死亡,另外四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為家中死亡。針對家中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的病史無法從法醫相驗或急診檢查發現有併發症,連是否有肺炎都不太能確認,僅能依照檢驗結果是新冠感染而下診斷,至於有沒有前驅症狀病史無法得知。另外,5月21日舉行的「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會議中,曾有醫師說明一名10歲男童和4歲女童,都已不幸去世。針對這兩例個案,羅一鈞表示,研討會錄影有醫師分享實際案例,4歲女童曾於5月19日公布,個案腦炎合併多重器官異常。10歲個案剛剛從法傳系統上收到死亡資料,會做流程研判後公布。之前基隆二歲男童個案也是需要幾天搜集資料研判,但可先證實說這位十歲男童已經收到死亡資料,四歲女童則還沒收到法傳資料。羅一鈞表示,兒童急症的部分都由REMOC(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協調、調度、轉送,各區中心都有人24小時值班調度。兒童重症收治量能,上周已多次與醫學中心和相關醫院醫療網盤點,在疫情高峰承擔兒童收治責任。另外,專責病房根據三級制度,不同收治病床規畫明後天會增加到800多床;專責加護病房原先只有21床,明後天會增加到至少100床。針對國內兒童腦炎多於鄰近國家,羅一鈞表示,兒童腦炎增加的地方只有香港和台灣,日、韓沒有類似報告,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等有關,仍有待研究,專家也有考慮要成立相關研究平台跨院合作,針對腦炎探討。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九萬到六萬疫情降? 陳時中:看來無持續快速往上升
國內今天本土個案新增六萬多人,外界關心上周暴衝至九萬後現在降至六萬,是否代表疫情高峰已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剛好是周六日,無法以此下降為準,但看來沒有持續快速往上升;「我的看法是到目前為止是控制得宜」。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上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採檢量約在10.5萬至12萬間,最高為周一11.9萬,周五則為10.5萬件。周末因為有需要回補還沒有正確數字,但平日都有十萬件以上。而宅神朱學恒在臉書貼出「粗暴製圖」依據官方數據所製作的圖表表示,累積已經採檢送驗卻沒有檢驗結果的人數已經接近10萬人,指出我國篩檢數從來沒有達到指揮中心宣傳的理想值一天可以完成22萬,而是一直塞車,恐存有黑數導致每日記者會上的數據並不準確。羅一鈞則表示,朱先生的圖經過進一步了解,檢驗總計包括確診者住院後的PCR追蹤結果也會算入檢驗總計,但因為研判過確診,不會再次被研判確診,因此有差異的量是指確診者後續檢驗而不是新確診的部分。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增2童新冠肺炎死亡 一歲童「午睡中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確診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173例,包括中症130例、重症43例;確診個案中有40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及三歲男童,其中一例為併發腦炎死亡。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四例死亡,其中三例死因為併發腦炎。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173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80人,占0.06%。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20人超過80歲以上,37人具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者15人。其中兩名為未滿10歲死亡的兒童個案。一是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家中午睡家人要叫醒時發現昏迷,送醫發現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且無無外傷,也無心肌炎等心臟急症,病程變化未知,但因急救採檢時呈新冠陽性,Ct值9點多,因此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另一名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16日發燒至攝氏38度以上,快篩陽性;5月17日高燒至攝氏41度,且四肢發紺。送急診時發現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頭部僵硬。曾使用瑞德西韋、降腦壓等藥物,仍於5月20日病況惡化去世,死因為腦炎併神經性休克。另外,重症43例個案中,其中一位為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過新冠疫苗後染疫可獲得超級免疫力?專家解析「刻意被感染」到底是不是好主意
「綜合免疫力」最近引發討論,最先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也表示,確診康復並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到底什麼是綜合免疫力?疫情嚴峻,透過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元氣網」整理專家意見,首先,包何美鄉和羅一鈞都不贊成刻意去染疫。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什麼是綜合免疫力 (Hybrid Immunity)?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廿日在臉書貼文說明:「綜合免疫是一個大家不大喜歡聽,但我一定要講的議題。因為它是自然現象。瞭解自然現象是科學研究很重要的一部份。科學(Science)期刊去年4月份 Vol 372,Issue 6549,首次登出兩篇敘述新冠病毒綜合免疫的文章,主要敘述那些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當他們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遠遠比只有接種疫苗、或只有感染過的人,都高很多。同一期的科學刊物,也有一篇針對這兩篇文章的評論,顯示其重要性。也是在這評論中,首次用綜合免疫的名詞來形容,感染加疫苗免疫力。之後的一年來,已有多篇科學文獻也得到同樣的結果,並且科學界逐漸意識到綜合免疫的效果,及其在公共衛生防疫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提出綜合免疫的概念,不是鼓勵你去感染,而是告訴你,把新冠疫苗接種齊全,過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不要恐懼被OMICRON感染。」Omicron擋不住 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根據何美鄉五月十八日於民進黨中常會報告「洞悉COVID-19疫情的樣貌與國際防疫策略之借鏡」,她會後受訪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特別好、抗體特別高,且抗體很廣效,也比較持久;現在則是先打了疫苗、再受到感染,也有同樣效果。因為Omicron擋不住,剛打完第2、第3劑後疫苗效果最高只有70%,每個月就會再降一點,全民打完1000多萬劑第3劑時,平均下來約只有30%、40%的保護性,等於有60%、70%的人會被感染。何美鄉表示,好處是Omicron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且疫情不會消失,可能還有新的變種,所以全民用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綜合免疫是最好的免疫。陳時中: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 重點在於疫苗完整接種何美鄉的說法獲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同,他於五月十九日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相關看法大家都是一致,他說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但重點還是在於疫苗一定要打好打滿,並非是說要大家故意去染疫,「只是如果有接種完整疫苗,萬一染疫也不用太擔心,接種疫苗後重症跟死亡率降低83%。」日前說明確診者康復並解隔後,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了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但若不慎染疫,多數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外界質疑羅的說法有鼓勵人刻意染疫的意思,羅一鈞強調,他很多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確診,但是只要有接種完整疫苗,即使染疫都會獲得更多的保護力,「無敵星星」說並非是鼓勵大家故意染疫,且如果是慢性病患更不需要刻意染疫,因為仍有中重症的風險,但絕大部分染疫都是輕症,適度休息,或者透過視訊尋求用藥即可。金傳春: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成為重症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付出生命的代價,在公衛的倫理上不應該強調,以免誤導。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專家建議這樣做:金傳春: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何美鄉:沒有鼓勵大家感染,但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可以不怕,例如抽菸的人快戒菸、過肥的人開始運動減重,吃得不健康、高糖高熱量的人,儘量吃原型食物,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長久預防各種疾病。黃立民:康復後的民眾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速死亡多 醫:主因檢測不便
疫情嚴峻,確診當天或隔天死亡、死後才確診比率達死亡個案四成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比率偏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太晚確診、壓縮可治療時間。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指出,一般重症死亡個案應治療七至十四天內死亡,二至七天內死亡就可能是太晚診斷及投藥,須檢討。「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指揮官陳時中認為與投藥無關;他說,口服抗病毒藥物適應症為輕症、沒有用氧氣,個案一天內死亡,可能已經使用各種急救措施,但仍無法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很多中重症個案住院時仍可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如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台灣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比率確實有點太高」,黃立民說,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可能還來不及施以醫療,人就走了。延遲診斷主因為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因急缺快篩,導致感染人數暴增;其次為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採檢程序太麻煩,不想到院檢驗。只要讓確診及治療變得容易,才能讓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等比率降下來。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部分重症兒童病程極快,若出現腦炎,往往五天內去世。此外,非腦炎的重症兒童,例如,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而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提醒家長應提高警覺,染疫幼兒如有腦炎前導症狀、哮吼,一定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投藥太慢導致病人快速死亡?陳時中:不認為與投藥有關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至昨天中央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之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當中約有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面對外界關切這波本土死亡速度快,是因為病程還是因為投藥太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疫情死亡時間都相對短,但他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因為「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了。」陳時中表示,投藥的適應症包括輕症、沒有用氧氣,如果是一天內死亡的個案,可能各種急救措施都已經放上去,也無法投藥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指揮官所說的投藥是指(抗病毒)口服藥,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時沒有立刻需要進行急救,還可住到病房,醫院還是有給瑞德西韋,用於治療中重症。如果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的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藥物治療。陳時中感謝羅一鈞補充說明並強調,口服藥是輕中症使用的,還有很多藥物是給重症使用的。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峰估單日達10萬 莊人祥:疫情應會延續到7月
網紅醫師預估疫情高峰在5月底、單日新增達16萬人,6月底新增人數到最低點。指揮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關於未來高峰都有很多估計,包括高、中、低推估,先前推估6月初可能達單日確診16萬,中推估為5月底10萬,低推估則是7萬;不過以目前疫情趨勢,單日10萬左右的確診人數可能最大。莊人祥表示,疫情可能延續到7月底,不會在6月底就到低谷,可能呈現起起伏伏的情況。例如紐約疫情高峰下來後過了兩三個月,目前因Omicron又往上升,要看未來新的變異株是否進到國內,大流行後或可休息一、兩個月,有無新的變異株,每個國家都是一波再一波,要看染疫人數、新疫苗研發等,是否對疫情有較好的防護。對於這波疫情病人病程、死亡時間相對短,陳時中表示,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如果一開始就重症也無法投藥。羅一鈞則表示,這是指口服藥物,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還可住到病房,仍有瑞德西韋等藥物可治療中重症個案,而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莫納皮拉韋下周再分地方 配醫院、衛生局為主
快篩陽性經醫師判定擴及全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行政流程確定好,將於下周宣布,屆時就可根據適應症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不過對於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局端的存量,陳時中表示,藥局端的量還需要再確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等藥物到貨後未來一周會再分到地方。陳時中表示,莫納皮拉韋配送2.4萬人份至地方,Paxlovid也有32萬人份在地方。這是在地方的總體量能,但藥局部分還需要查。羅一鈞則表示,莫納皮拉韋先前加購10萬劑,周日前到貨3萬多份,等陸續到貨未來一周會在分到地方。不過莫納皮拉韋將以配發地方或醫院為主,保留給長照、洗腎、管灌病人等,因此以衛生局和醫院、管中心作為社區、機構或洗腎診所的周轉地。至於輝瑞的Paxlovod則會再配發給藥局,等確認後會再報告。陳時中表示,專家會議已再度將抗病毒口服藥適應症確認,下周就會開放全體民眾快篩陽性或醫師診斷就確診後,根據適應症使用藥物。針對台大公衛教授金傳春建議孕婦、兒童應備有要有高效價抗體血漿。羅一鈞則表示,血漿是傳染病發生之初,沒有特效藥時,可用康復者血清當中的抗體作為治療,但風險是另外一個人的血漿可能有其他傳染病的疑慮,治療效果也有待商榷。目前疫情已持續兩年多,國際上使用恢復血清效果還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現有其他藥物選擇下,並沒有把恢復者血漿列入用藥建議中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服藥物再開近3千份 羅一鈞: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抗病毒口服藥物使用量不斷增加。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周六用藥較少,仍昨天開立輝瑞Paxlovid2420人份、莫納皮拉韋410人份,未來會看大家使用量調配供應,讓藥物供應點多,民眾領藥開藥會比較方便。陳時中表示,莫納皮拉韋配送了2.4萬人份至地方,Paxlovid也有32萬人份在地方,除了口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在地方也有4萬多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他表示,藥物在臨床試驗上就是要有風險因子才有使用與未使用的結果差異,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用藥,未滿65歲有一定條件才要吃,沒有就不需要預約開藥的門診。陳時中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是有條件的使用,不是每個確診一定要用藥,需要經過醫師診斷才使用,相關風險因子請大家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兒童併發腦炎有在增加的趨勢,因此提醒出現抽搐、持續昏睡、持續頭痛等八項症狀,可能是兒童腦前重症的前驅症狀,必須立即就醫。羅一鈞表示,新增三位兒童重症個案,包括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於加護病房救治中。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度,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中。一名一歲多男童本身無慢性病,5月20日出現發燒、全身抽蓄且持續,緊急送醫插管後抽蓄停止,於醫院檢驗確診,目前也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一歲多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2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包括5位腦炎個案,當中四位介於一至四歲,另有一位為今天公布的10歲兒童,另外七例重症個案則包括肺炎、敗血症、哮吼等。羅一鈞表示,之前腸病毒71型疫情也有兒童腦炎增加的現象,不論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情形,有八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前驅症狀。包括體溫超過41度,代表體溫中樞已經失常,另外包括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等也是侵犯中樞神經的病徵,可自行或由親友緊急送醫或打119。羅一鈞表示,兒童神經急性照顧重點為注意顱內壓升高情形,如果有相關表徵要特別注意用藥降低腦壓,必要時也需要低溫療法或手術;針對新冠肺炎本身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出現免疫風暴或免疫激素增加,可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調節劑等。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6創新高 再增3例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新增256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新高;其中198例中症、58例重症,另有53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三個兒童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兩名兒童為腦炎,目前已累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050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90人,占0.06%。重症率也從0.05%首度上升至0.06%。羅一鈞表示,53例死亡個案中,死亡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52例有慢性病史,17人未接種疫苗,28例為80歲以上個案。其中兩名40多歲的死亡個案為一男一女,分別接種一劑和三劑疫苗,分別有肝硬化和神經系統疾病史。另外,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三名重症個案,包括一名一歲女童,出現敗血症併呼吸窘迫,本身有腸道閉鎖症、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發燒全身抽蓄,疑似腦炎、一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二人不幸過世。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高峰?專家:未來一到兩周是觀察期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繼五月十九日單日確診破九萬例,近兩天單日皆新增八萬多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這波疫情沒有暴衝式成長,代表「控制得宜」。不過專家指出,現在每日新增仍有八萬多例,未見下降,疫情尚在發展中,現在說疫情控制得宜「有點太早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目前台灣應屬於高峰期,確診數並未明顯往下走,感染者還是很多,是否控制得宜,「還很難講」,需要觀察中重症及死亡數變化,需一至兩周後才能較清楚疫情走向。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目前檢驗及通報並未真正反映社區實際感染狀況,病例數應在增加中,因部分場所人流減少,疫情可能處於高原期,若要稱疫情控制得宜,除非單日確診四、五萬或更少,仍要持續觀察。黃立民指出,中央防疫方向定調是「減災共存」,但防疫手段並沒有升級、加嚴,多半是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盡量不增加感染別人風險,的確可以減緩疫情「飆慢一點」,但疫情若要下降,仍有一段必經的自然過程,可能還會再拖一段時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先前分析疫情高峰落點,可能落五月廿日至月底,近兩日病例降到八萬多例,雙北、基隆、桃園等地病例數降低,中南部有升高跡象,目前檢驗陽性率無大幅提升,可能屬高原期,疫情是否再上升,須再觀察一、兩天後比較清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北部、東部疫情趨勢明顯下降,等於疫情將過高峰,但仍要看接下來的狀況。陳時中表示,這波Omicron相較以前Alpha、Delta,因潛伏期短、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較少,現平均萬分之四,近期大約是萬分之七,希望已到達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