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網路謠言
共找到
35
筆 文章
-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天然的」水晶肥皂可拿來洗手和洗澡嗎?專家說話了
這是一個很老的問題了,就是水晶肥皂能不能拿來洗澡? 其實坊間聽到的說法很多,從拿來洗頭、洗臉、洗身體都有人這樣用,每當有人問韋恩時,我都用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回他說:「不適合,建議不要」但是信者還是言之鑿鑿,不信說「為什麼,它的成份很天然,沒有什麼化學成分啊?」不然就是「有醫師也這樣用啊」「他的老闆也這樣用了幾十年啊」我回答就四大理由,其他聽不聽得進去,就個人自行判斷負責了。天然與否跟能不能用在皮膚上是兩碼子事,也不是說天然的東西就可以拿來與肌膚接觸。北投地獄谷的硫磺也很天然,完全不人工,你要不要塗在兩上看看? 台灣人已經被化學的迷思搞到失去基本的理性判斷力了。更何況,凡是皂,一定要用到鹼,不管是氫氧化鈉或是氫氧化鉀等等,這些不也是化學成分嗎? 為何這時候就可以說他很天然呢?人體肌膚表面呈現弱酸性的pH 5.5,但是水晶肥皂pH可以高達10以上,大概等於 《廚房強力清潔劑妙管家》的 pH, 屬於強鹼 ,對皮膚是一種刺激。水晶肥皂本意是用作洗衣服,所以去汙力很強 ,油脂去除得相當徹底,所以會讓人覺得超乾淨。但是人體健康的皮膚表層,其實是有一層皮脂膜的,這層皮脂對皮膚有保護的作用,如果過度清潔,會讓人乾癢,甚至過敏。如果是洗身體用的,就必須列為化妝品,主管機關是食藥署,也必須由合格化粧品廠生產,有高標準的衛生規範,與一般製皂廠是不同等級的。而至於說台大醫院皮膚醫師也推薦的說法,經過鄭煜彬醫師的查證下,發現該說法根本是反過來的:水晶肥皂就是洗衣皂,台大皮膚部醫師推薦用水晶肥皂洗身體是謠言! 鄭醫師還直接分享患者因為用水晶肥皂洗了幾天之後,跑來說皮膚很乾很癢,甚至產生缺脂性皮膚炎的案例。老師的本意是:「我們全身的皮膚都一樣,只要有皂性的東西拿來洗都可能會傷害皮膚,不是說它標榜很貴很好的洗面乳拿來洗臉就能多洗幾次,你洗多了一樣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反之,如果你能夠少用肥皂、清潔劑,又能用清水沖乾淨,不要殘留在皮膚上,基本上用什麼皂差別不大,就算用水晶肥皂洗臉也可以…」。此外,這位老師最多也只會對「青春期臉部非常非常油的病人」提到水晶肥皂洗臉這個選項。如果不是臉極油的人也不會建議這麼做。該怎麼選擇因人而異,視不同膚質決定清潔用品的種類。由此可知,老師只是要強調過度清潔就會傷皮膚,除非臉部真的非常油,需要超強去油力才把水晶肥皂列入考慮。只是有人將老師的論點斷章取義,過度引申變成網路謠言。最起碼現在台大皮膚部不會叫病人水晶肥皂來洗澡。這長久的迷思,本來都只有民間的專家出來呼叫,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直到2月底,食藥署的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粉絲頁,終於也出來喊聲,說 水晶肥皂人家就已經說是拿來洗衣服的了 👚💦就❌別用在臉上了吧~ 好好用洗臉劑很難?💢🤨#撿到槍系列 #不是嘛大家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臉蛋 #不能學阿喵ㄛ 這官方說法,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多人願意聽進去。但是世事就是這樣,不適當的用法,短期不見得會出事,也不見得人人會出事,只是當少數人出問題時,後悔恐怕來不及了,也不知道該找誰負責去。只是以上是對於消費者的建議,個人作業個人擔,喜歡拿洗衣用品來洗澡,也沒人可以管,就像前一陣子有健身界的人流行吃貓飼料當成高蛋白,而且練得肌肉成效蠻好的,也沒人可以攔得了他。只是,如果是廠商這樣出來宣傳,那責任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前幾天,我就在FB上收到這樣的廣告,水晶肥皂在廣告裡暗示/明示提醒大家洗手,我認為這有非常強烈的連結,很容易誤導消費者,我認為這樣非常不妥,韋恩提醒大家千萬要注意。而防疫當頭,廠商不應該趁大家惶恐時,用可能引人錯誤的資訊來蹭這波疫情。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嚼苧麻葉治口腔癌?抗癌中草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來的!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期網路流傳「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實際上抗癌藥物並不是土法煉鋼就能得到,而癌症藥物治療也多需要時間與其長期抗戰,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外,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2018年台灣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口腔癌」為台灣國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5名!然而,近期於網路上卻流傳有「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網絡上所說的「苧麻葉」是什麼?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又一個建立在「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而以訛傳訛的謠言呢?網路謠言如下:「日前參加一餐敘,偶遇鄧姓朋友(45年次),得知他前兩年患了口腔癌也經放射治療但效果不是很好!後來有原住民朋友提供祕方竟然在短短時間治癒了!祕方很簡單:就是嚼“苧麻葉”台灣本土植物(可上Google查看),嚼至碎吞下,據他說一個禮拜就會有效果!若有人得口腔癌則不彷告知傳出!祝健康快樂!」苧麻確實是中藥材料 但胡亂摘採食用小心救命,不成反害命雖然「苧麻」確實被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藥用植物庫登錄為中藥材料,資料庫記載主要用以治療熱病口渴、牙痛、喉閉、吐血、下血等,中醫針對苧麻葉的使用方式包含鮮用或曬乾。但一般民眾在沒有用藥與植物辨識基礎下,若僅憑借網路圖片而自行到野外摘採,有可能摘到的也未必是苧麻,倘若食用到具有毒性的他種植物,亦可能造成中毒,得不償失。嚼一嚼就能治療癌症?實在太小看了抗癌藥物的研發此外,光是嚼「苧麻葉」是否就真的能短時間內就治療口腔癌,在看這則訊息時還得考慮以下幾點:一、抗癌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有大多中藥材從種植到調配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高,相對品質較難以維持穩定,儘管目前有不少學者投入以植物天然成分藉以預防與治療癌症,但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芬也曾表示「有效的抗癌化合物,不是家中煮一煮就會跑出來、或吃了就有效用。」儘管有許多中草藥活性成分研究證實在動物身上有效,但在人體未必有同樣效果。此外,其中就算真的具有活性化合物,換算回原植物重量可能也得吃好幾斤,不可能如網路說法般,「咀嚼至碎吞」且「一個禮拜就有效果」!二、「一週見效」多是鬼扯!目前治療癌症普遍仍以西醫治療為主要方式,但實際上近年亦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作法,藉以減少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但不管是哪種藥物治療作法,都沒有馬上吃、馬上好的說法,若是真的嚼一週苧麻葉便能短時間治癒癌症,那這麼多的癌症研究與醫師投入治療,豈不都是在搞笑?中草藥輔助治療,不宜誇大功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到,中草藥雖可作為輔助治療的一種方式,但仍不應過度誇大功效!此外,也呼籲民眾維持基本健康飲食與作息外,無論有無感受身體異常,亦應每年進行癌症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重要的是,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在開始前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交叉作用的可能!延伸閱讀▶網路文章說九層塔「證實」會導致肝癌,真的嗎?▶冬令進補停看聽!小心買到劣質藥材,未補身先傷身!▶食補你吃對了嗎 現代中藥的生產流程與源頭管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18 名人.好食課
喝低脂鮮乳少了營養又容易發胖?營養師破解4大迷思
近年來,網路上盛傳著低脂的迷思,但多是似是而非,或者過度解釋了文獻,像是低脂鮮乳含有澱粉會導致肥胖,或低脂鮮乳流失了許多營養。有些媒體報導研究指出低脂乳品會提高特定慢性病的風險,但實際看了數據和文獻都可能不是這回事,這次好食課搜集了有關低脂鮮乳的四大迷思,一個一個破解給你看!迷思一、低脂鮮乳少了許多營養?我們主要需要從鮮奶獲得的營養成分,像是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這些營養成分在低脂和全脂鮮乳中的含量是相近的,所以低脂鮮乳的營養並沒有比較少。首先,我們要了解喝鮮乳的重點在於「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克的全脂與低脂鮮乳,分別含有3克與3.1克的蛋白質、100與98毫克的鈣質,而維生素B2都是0.17毫克。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知道,低脂鮮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幾乎等同於全脂鮮乳。後來,網路謠言更明確地指出低脂鮮乳是因為脫去了部分脂肪,所以流失的是脂溶性維生素!這是真的嗎?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低脂鮮乳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含量,確實低於全脂鮮乳,但這兩種營養成分不是喝鮮奶的重點,我們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大多都超過建議攝取量。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成年人甚至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的130-206%,根本不需要特別補充維生素A。在維生素E方面,無論全脂或低脂鮮乳,維生素E含量在每天攝取量的佔比都很低。以成年男性而言,每天喝足2杯全脂鮮乳也才佔每日維生素E足夠攝取量的3.1%。因此鮮乳根本不是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為植物油、深綠色蔬菜、黃豆製品、全穀類、堅果等食物,可別放錯重點囉!迷思二、低脂鮮乳有很多澱粉?低脂鮮乳並不會額外添加澱粉,只是透過離心與標準化去除部分乳脂肪,翻看食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示就知道囉!因為是醫師、名人的說法,在網路上一度很盛傳,甚至也被媒體所引用,這個迷思超級好破解,但鮮少有人真的去查證。只要去看資料庫、食品成分和營養標示不就得了 1. 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的全脂與低脂鮮乳,粗脂肪量從3.6%減至1.3%,但總碳水化合物才增加0.2%,碳水化合物差很多嗎?2. 市售鮮乳的食品成分標示都是「生乳」,根本沒有「澱粉」。3. 市售鮮乳的營養標示,每百毫升的低脂與全脂鮮乳,總碳水化合物都是4.8克,相差無幾且幾乎都是乳糖,哪來的澱粉?所以不要人云亦云了!低脂鮮奶是沒有澱粉的!迷思三、喝低脂鮮乳容易變胖?會變胖是因為人體的熱量攝取大於消耗,與喝低脂鮮乳並無直接關聯,想要好好控制熱量的人,低脂鮮乳的脂肪含量較全脂少,熱量較低,低脂是更適合控制熱量的選擇!網路上也常引述一些文獻,指出喝全脂鮮乳的族群具有比較低的肥胖風險,反而喝低脂鮮乳的人容易肥胖?針對這個問題,好食課過去已經寫過一篇專欄來破解,在此簡單濃縮重點,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專欄連結看更詳細的說明。專欄連結 ➤ 【營養迷思】喝全脂牛奶可以減肥?實情應該是這樣才對!這些研究大多是歐美國家做的,所以我們要考慮到國外的狀況,國外的低脂乳飲品常常會加入大量的糖調味,而民眾長期被教育「脂肪」可能帶來危害,而改選擇低脂乳品,但卻忽略了低脂「乳製品」(非鮮奶)有添加糖的問題!因此才有不建議飲用低脂乳製品的報導(連結)。然而,這是「低脂」造成的嗎?不是啊,是低脂乳製品「加了糖」造成的啊,並不是「低脂」本身的問題!而台灣的低脂「鮮乳」是不會加糖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研究了!迷思四、喝低脂鮮乳提高慢性病風險,甚至提高死亡率?研究指的是Low fat dairy而不是指Low fat milk,包含了許多「乳飲品」,這些低脂乳飲品成分相對複雜,可能含有糖、風味原料與添加物等成分。許多觀察性研究並未排除這些低脂乳飲品中其他成分的干擾,是低脂本身的問題,還是其他添加成分的問題呢?2018年媒體引述研究指出攝取低脂乳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2019年又說喝低脂乳品的人死亡率較高?但我只能說研究不能這樣看,也不是這樣詮釋的! 以低脂乳品與帕金森氏症的報導為例,這是引述自2017年美國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文獻(連結),學者從2個總數約12萬人的美國大型世代追蹤研究資料庫中,調取了25年的飲食與罹病數據進行分析。在這段時間內,有1,036人罹患了帕金森氏症,而學者統計分析後發現,攝取低脂乳製品的族群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顯著較高。學者認為這與牛奶蛋白的攝取有關,但全脂與低脂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又沒什麼差異,而且在這則研究中喝「全脂乳製品」並未提高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若喝低脂牛奶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來自於牛奶蛋白,這又要怎麼解釋呢?如同上一段所提,國外有許多低脂乳製品會添加糖與其他原料,那會不會是因為這些人選擇低脂,但卻額外攝取了太多糖或其他成分呢?這篇研究並未將低脂乳製品作詳細分類,所以不得而知。我認為在沒有釐清研究中低脂乳製品的成分以前,以這樣的研究斷定喝低脂乳製品就會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有點太過武斷了!不只是帕金森氏症,死亡率的研究也是如此,這些大多屬於「觀察性」研究,而飲食、生活、生理有太多太多的變因,在觀察性研究中很難一一被排除,這樣就非常難去斷定因果關係!這些觀察性研究都是給予未來研究者一個「線索」,需要進一步去釐清彼此的因果關係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為這些研究而過度擔憂!這次的專欄,一次破解了4個常見的低脂鮮乳迷思,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糖的攝取,在乳品類方面,無論是低脂和全脂鮮乳都是好選擇,想要多控制點熱量的人,可以選擇低脂。但不管怎樣,都還是建議每天要喝足兩杯奶,才能幫助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迷思破解】別鬧了!誰說低脂鮮乳沒有營養?一次破解低脂鮮乳的4大迷思】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