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神經外科
共找到
253
筆 文章
-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走路、騎車加游泳 太累就泡澡
邱仲慶的養生之道相當簡單,就是規律作息與運動。20年前因太太林秀娟在衛生署國健局服務時推廣「每日一萬步」,他更是奉行至今,與騎單車成為運動主力。平常上班日在院區走來走去,常超過5、6千步,下班則到健身房運動、游泳補足,如果太疲累不適合運動,就會以「泡澡」取代,能很快消除疲勞。他的體力不輸年輕人,每次游泳都能游500公尺,奇美的運動會、公益路跑也都難不倒他,愛騎車的他也參加奇美醫院自行車社團,假日騎自行車同遊放鬆身心。「運動不求快速、不做高強度的肌肉訓練。」邱仲慶建議,年輕時就要找有興趣的運動,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越有益健康,並可延緩老化。神經外科手術搶救病患,常與死神拔河,需要高度專注、眼手協調及情緒穩定,邱仲慶靠運動培養體力與抗壓性,近年手術量減少、體力負擔降低,但醫院經營、醫護管理與教學用腦壓力大增,因此規律運動還是最好的減壓良方。邱仲慶平常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雖然工作忙碌,但作息盡量規律。他幾乎不外食,飲食以清淡簡單為主,不挑食、不過量,在醫院餐廳吃飯時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邱仲慶不追求自費用藥,用「善終」取代無效醫療
走進奇美醫院院長室,迎面一幅醒目書法作品:「但願人百病莫生」。讓人疑惑如果大家都不生病,那醫院怎麼開?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當年接手「逢甲醫院」,創立奇美醫院,就宣示不以賺錢為目的。「幸福醫院」員工離職少今年奇美醫療體系在總院長邱仲慶帶領下,盈餘一半分給員工,年終獎金平均有望3個月以上。今年疫情患者第二季少一成,醫師收入減少,還主動為醫師加薪,同行稱為「幸福醫院」。全國醫學中心護理師去年平均離職率8.97%,奇美只有3.23%。邱仲慶說,護理師工作辛苦,因福利環境與文化感受到尊重,才待得下來。他們的用心也獲得國家醫療品質金獎肯定,年資20、30年很常見,甚至服務到屆齡退休。目前奇美有2493床,正職員工達6234人。「我是邊做邊學,奇美急重症醫療能量高於其他醫院,已是領頭羊,更採智慧AI系統輔助預測特定重症,患者能更快診斷搶救。」邱仲慶說。自費就醫比率不到兩成「醫者要有同理心,希望自己、家人如何被對待,就該那樣對待患者,自己不想要的醫療,就不要鼓勵病人採用。」邱仲慶不希望醫師追求病患自費用藥、檢驗,不少醫院以「提成」促使醫師鼓勵病患選擇自費,但在奇美病患選擇自費,醫師收入不會增加,因此奇美自費就醫比率不到兩成。奇美創院後三分之一盈餘投資設施,每部上億元的「達文西手臂」時因病患須自費,但貧困患者負擔不起,許文龍立即慨捐一億元基金補助。許文龍為患者拉小提琴眼見患者常因家屬堅持,離世前歷經長期痛苦,邱仲慶呼籲重視「無效醫療」問題,主張一旦藥石罔效,「善終」應是首要,不應讓臨終病患再受苦。奇美推廣「病人自主」多年,一直很難推,但是近年民眾接受已明顯增加,臥床插管維生件數正持續減少。民國97年開闢「奇恩」安寧病房,很多癌末病患無力負擔要募款贊助,許文龍也率先捐5百萬元、還為患者演奏小提琴,感動許多人至今每年都捐款;奇美也提供兩人床不收健保差額,希望患者在最後階段能有最好照護、有尊嚴離開。對員工「找對不找錯」現行健保制度、大環境衝擊醫院經營,院長壓力大。但他以「找對不找錯,找答案不找責任」精神對待員工,壓力不轉嫁員工,員工說,「沒想到在醫院工作也能有幸福感,更安心,也更願用心照顧病患。」邱仲慶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神經外科疾病診治,醫院經營現職:奇美醫學中心院長;台北醫大、輔大兼任教授;國防醫大臨床教授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UCLA神經外科研究員經歷: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奇美醫院副院長等職興趣:游泳、健走、騎單車、閱讀給病人的一句話規律運動,保持愉快心情,對醫護也要有同理心。
-
2020-11-19 科別.腦部.神經
車禍瀕死男大生10天內三次手術摘血塊 現在復原能遛狗
彰化縣北斗鎮20歲名陳姓學生,3個月前騎機車返家時途中不慎自摔,導致左硬腦膜出血而重度昏迷,經過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三次手術,摘除約一顆雞蛋重量的大腦血塊,陳姓學生逐漸恢復聽力和語言能力,現在重返校園,課餘到市場幫家人做生意,幾乎和車禍前沒兩樣。部立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說,臨床醫學統計,昏迷指數低於5,死亡率約五成,車禍送醫的陳姓學生,昏迷指數剩下3,及時手術和健壯身體素質是醒來並恢復快速的關鍵。陳姓學生表示,車禍當天晚上他和友人聚餐,大概8點獨自騎機車返家卻意外自摔,強大撞擊力讓他當場失去意識,幸好路人伸援和報警把他送醫急救;前兩次手術和住院期間,渾渾噩噩,第三次手術醒只能躺在床上,感謝家人、醫師和護理師一直鼓勵,給他咬緊牙關也要恢復健康的勇氣,現在身體狀態和車禍前幾乎 沒兩樣。陳姓學生車禍發生後被送到醫院,身上沒嚴重外傷,但左瞳孔放大,昏迷指數3,疑似腦部受重創,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硬腦膜下腔有出血併嚴重腦腫,必須馬上開顱取出血塊才有機會保命。「術後成為植物人也能接受嗎?」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張昕煥家屬說明,患者昏迷指數低,即使手術也可能成為植物人,但患者年輕又身體機能健全,馬上動刀的術後好轉機率很高。患者家屬同意開顱手術,歷經3個小時手術,取出了約60C.C血塊,重量如雞蛋,病情穩定,醫師以顱內壓偵測器持續觀察。陳姓學生的昏迷指數回升到6,左瞳孔也恢復正常,顱內壓卻漸漸上升到正常值的兩倍,右瞳孔開始放大,情況急轉直下。經再次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側的硬腦膜上腔出血並擠壓腦部,必須再次手術,因家屬擔心一個晚上兩次大腦手術,對陳姓學生的身體負擔太大,相當遲疑。張昕煥再度向家屬說明,術後昏迷指數能從3分進步到6分,實屬罕見,很有希望繼續進步,家長才同意二度手術。二度手術後陳姓學生昏迷但情況穩定,一周後進行第三次手術,把先前手術切除的顱骨補起來。術後一個月,陳姓學生在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照護下慢慢清醒,雖能聽見和聽懂,但不會說話,經努力復健過一個月就能開口說話,行動和吞嚥能力也幾乎與正常人一般。張昕煥說,類似陳姓學生的病例,有很多伴隨癱瘓、失語症、失憶等後遺症,陳姓學生恢復神速並非「奇蹟」,立即手術和嚴密腦神經學監測是阻止傷勢惡化和掌控腦部狀況的關鍵,加上患者年輕力壯、恢復力佳,才快速復原。
-
2020-11-17 科別.耳鼻喉
慢性中耳炎險聾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不留疤
46歲女患者多年前曾因慢性中耳炎造成耳膜破裂,聽力損失,接受傳統耳膜修補手術,成效不如預期,術後中耳炎再度發作,造成修補耳膜再度破裂,聽力再度惡化,單側無法聽到的困擾,長期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使用嘉義長庚特有的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結合耳內視鏡技術,從患者耳道內直接磨出約5mm小洞,直接到病灶處清除膽脂瘤,接著將破裂耳膜修補起來。患者術後驚奇地表示,幾乎感覺不到疼痛,外觀完全無傷口,聽力顯著進步,想不到能如此輕鬆地完成這樣大工程的手術,真是非常感謝。張耕閤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在耳膜後方的乳突骨中藏有1.5公分的膽脂瘤,推測是造成手術後容易再次感染問題所在,患者想要再次接受手術,但因乳突部膽脂瘤,仍需使用傳統手術方式,在耳後切開約6公分傷口,將肌肉層切開,並將底層骨頭磨除到底部才能清除到深部的病灶。患者曾接受傳統手術,對耳部傷口心有餘悸,這次需要磨除乳突骨可能會造成更大不適感,猶豫許久,最後張醫師使用ICT導航系統結合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癒患者的膽脂瘤。張耕閤說,嘉義長庚有「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在神經外科楊仁宗院長支持指導下,結合ICT導航與耳內視鏡技術,精準定位乳突骨深部病灶,直接從耳道內側壁鑽出約5mm的小洞,深入約2公分精準安全清除病灶,結束後再將此小洞封閉,完成手術,過程中醫師能將病灶處旁重要結構,像顏面神經等完整標記出來,手術時能即時監測器械與這些重要結構距離,突破傳統限制,大幅提昇手術安全性,是中耳炎患者一大福音。
-
2020-11-13 科別.腦部.神經
脊椎退化怕麻煩不敢言 7旬老婦從愛旅遊變「宅女」
宜蘭愛出遊的73歲李姓婦人,近期寧願躲在家裡當「宅女」不願出門,家人一度以為李婦患上憂鬱症,細問之下才知道李婦步行稍遠,雙腿就會出現痠麻感,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所幸家屬安排李婦送醫後,經脊椎微創手術,痠麻感幾乎消失,現在已經可以出外活碰亂跳,不再當宅女。收治李婦的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劉恆維表示,李婦因脊椎退化,出現無法久走的間歇性跛行症狀,透過X光片與核磁造影,可發現李奶奶3至5節脊椎滑脫,且神經受到壓迫,因此只要走遠一點,雙腿就會痠麻,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起身走動。李婦除了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另一方面也是憂心脊椎手術後會有癱瘓的後遺症,因此不願就醫。對此,劉恆維說,早期脊椎手術要開大傷口,術後恢復慢,確實有較高癱瘓風險;但現在微創手術已可將傷口縮小至5公分內,以李婦來說,他利用微創手術進行神經減壓,置入支架、骨釘,手術破壞小,術後恢復快,癱瘓風險幾乎降至0%。劉恆維說,宜蘭人口長者比例高,脊椎退化造成的疾病也較多,但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由微創手術完成治療;不過,並非脊椎疾病都要開刀,物理復健、藥物等方法都能緩解症狀,重要是若出現症狀,患者應經專業醫師評估、治療,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0-11-04 科別.一般外科
女工雙腳癱瘓 竟是胸椎脊髓長腫瘤作祟
南投60歲林姓婦人最近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到南投醫院治療,醫師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竟長出4公分腫瘤,經手術清除腫瘤後,女病患已經恢復行走能力。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林姓婦人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有一天左腳開始麻木,她以為是年紀大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協助行走。她曾經求醫,診斷糖尿病引起神經病變,但控制血糖後麻木感沒改善,反而雙腿都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都有困難。她到南投醫師治療,經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並非單純糖尿病神經病變,進一步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女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蔡佳勳醫師以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解除下肢麻痺癱瘓之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經復健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蔡佳勳說,病患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脊椎腫瘤容易被輕忽。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定期追蹤,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林姓婦女術後恢復良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林婦也說生活能夠自理感覺真好,不用仰賴看護或他人的照顧與協助,可以自主決定是件相當美好的事。蔡佳勳說,若出現持續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10-31 新聞.長期照護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黃勝堅今(22)日出席全球品牌管理協會主辦的茶敘活動,分享他多年的行醫經驗,指出台灣社會從醫師到家屬都很害怕面對死亡,因此當病人送到加護病房、性命垂危時,許多醫師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向家屬傳達「壞消息」。 過去,他發現當醫師委婉向重症病人的家屬表達「這很嚴重,死亡率很高」時,家屬往往以為「還有得救」,因此要求醫師盡力搶救;但若醫師直接向家屬坦白病人已經「沒救」,許多家屬又無法接受,認為醫師見死不救,因而引起醫療糾紛,或是造成病人承受更多無效醫療的痛苦。 全人醫療才有高價值 黃勝堅表示,許多醫師不懂得如何處理「生命末期」,也認為那是安寧專科醫師的專業。曾經有一名腎臟醫師告訴他,「我們腎臟科沒有生命末期啦!腎臟壞掉了可以洗腎,真的過世都是在其他科。」但黃勝堅認為,「如果你沒有全人概念,那醫療還有什麼希望?」 過去,當病人走進診間,醫師問的是「你怎麼了?」(What is matter with you?),但具備人文素養的醫師應該要問的是「你需要什麼?」(What matters to you?)前者可能造成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無效醫療,屬於低價值的醫療,後者則是以人為本、高度整合、促進和諧,是高價值的醫療,也能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現在都靠低價值的東西在賺錢,便宜大碗,卻浪費太多東西,如果把高價值的東西做起來,給病人和照顧者多一點時間,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健保其實就夠用。」 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 另一方面,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 「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黃勝堅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 另外,醫師的責任不只是看見病人的需要,也要看見照顧者的需求,這才是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 黃勝堅早年在台大醫院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時推動居家醫療,帶著醫護團隊走進當地長輩的家中,除了幫助末期病人在家善終,也替照顧者進行悲傷輔導,「我們那時候輔導的很多是外籍看護,因為都是他們在照顧的。我是神經外科,但我的專業是關懷。」 善終,是權利也是責任 他提醒,台灣已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都有「自然死」的權利,但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還是無法善終,「是因為你沒有發動你的善終權,你有簽有機會,但你不簽就沒有。」黃勝堅分享,他們全家都已經簽好放棄急救,彼此提醒「死的時候要漂漂亮亮哦!不可以急救,不可以把我肋骨壓斷喔!」 他說,技術上要維持瀕死病人的心跳並不難,但「如果這是醫學,大概兩個禮拜加護病房就滿了,就變成『植物園』!加護病房變成沒有救命的能力,健保倒得更快。」生前做好決定,不只是權利,「善終也是你的責任,就是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不要把決定權丟給他們,讓他們一輩子痛苦。」 黃勝堅分享,以前曾經有名病人已經走到生命最後,主治醫師不敢對家屬說實話,只好委婉地說「還有三到六個月」,但黃勝堅看過以後,直接說「大概只有三到四個禮拜,不要把你的時間花在醫院陪醫生和護理師了,趕快回家過年,要處理的趕快處理。」還開玩笑地說:「小三、小四也要處理哦!」 病人返家後三周,真的往生了,病人的兒子告訴黃勝堅:「你嘴巴算毒的,講得很準,但是謝謝你, 我爸爸走的時候真的在笑,是因為你讓他知道他快死了,他才願意把心裡話講出來,這三個禮拜是我們一輩子講最多話的時候。」「他死的樣子很漂亮,已經在天堂的媽媽一定認得他。」 人文關懷之外,在高科技的時代,黃勝堅表示,透過智慧科技,居家醫療可升級為行動醫療,目前就已發展出眼科可攜式裝備、遠距皮膚科會診、行動超音波、智能影像判讀、糖尿病/失智症雲端醫院系統等,期盼在智慧醫療的引導下可以讓照護更進步,也讓居家醫療有更多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在最舒適、安心的情況下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幸福熟齡》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30 科別.腦部.神經
「犁田」別輕忽 可能延遲性腦出血
屏東縣高樹鄉58歲王姓送報員騎車被竄出的狗嚇到摔倒,當下以為小傷,8天後突然頭痛,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肋骨斷裂,住院7天。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提醒,腦部外傷不能輕忽,受傷後身體出現不尋常變化,要盡快就醫。今年9月,王姓男子清晨騎機車送報返家,遭突然竄出的狗嚇到,人車倒地,當時他戴安全帽,頭部著地,四肢多處挫傷,當下以為是小傷,沒想到8天後突然頭痛,朋友勸他掛急診檢查,隨即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在加護病房2天,才轉入一般病房,目前已出院,11月初再回診。崔智說,腦出血有急性、慢性、延遲性等情況,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有生命危險,若出血範圍小可採藥物治療。老人家也是要特別留意的族群,跌倒後出現一側手腳無力、頭暈,甚至個性改變等,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要趕快就醫。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14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水腦症失憶、常跌倒 醫:易誤認退化失智延誤就醫
1名76歲婦人半年來經常跌倒、記憶力和反應變差,醫師為她轉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罹患了水腦症,經施以「腰椎腹膜腔引流」手術治療,才讓她恢復正常,目前復元良好。醫師提醒,水腦症與失智症都好發於老年人,但兩者明顯不同。水腦引起的症狀是突然能力的下降,失智卻是長期累積,而且水腦症可以治癒。家中若有長輩,近3個月至半年有出現類似失智、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速至神經內外科就醫。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醫師指出,水腦症是指腦脊髓液不正常蓄積在腦部,當腦脊髓液產生過多、吸收太少,或循環流動受阻,便會造成水腦症,影響腦部功能,進而出現步履不穩、失憶等症狀,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好發在70歲以上的長者。主要症狀以步態不穩最為明顯,其次為記憶力衰退,後期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3個典型症狀容易讓家人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這名婦人半年來就是反覆跌倒、容易忘東忘西,家人以為是年紀大功能退化造成,還因而延誤就醫,後來經醫師檢查才發現是罹患水腦症。朱彥澤說,新的腰椎腹膜腔引流手術從腰椎脊膜腔置入引流管,不像傳統手術的開腦風險,手術時間短、傷口小,且大幅降低併發症、感染與出血的機率,並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婦人在接受引流手術後第3天,就從原本幾乎整天臥床,進步到能自行坐起吃便當,連走路家人也不擔心她會跌倒 ,術後復原狀況良好。
-
2020-10-14 新聞.杏林.診間
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一次如常的洗澡、餵奶後…卻是母親「人生噩夢的開始」
洗澡,是她們親子間最美好的快樂時光。她看過不少育兒書籍,有些寶寶並不喜歡洗澡,甚至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蓉蓉不會。她總是笑著一張臉,享受溫暖的水流,猶如還在她肚子裡那般,不時揮舞著手腳,輕輕地打出小水花;那是她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靠自己的能力所創造的小世界。可是,這幾天,蓉蓉的媽媽細心地發現,她不時會握緊雙拳。這個年紀的孩子握拳不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有時餵她喝奶,她也會伸出一隻小手緊抓著她的大拇指,似乎這樣就可以讓她感到安心。但是,蓉蓉握拳時的模樣貌似是一種最輕微的痙攣;她逼自己不要多想,有了小孩的母親總是會有點恐慌症。不過,蓉蓉另一個症狀就不容小覷了:她常常會嗆奶,甚至在喝完奶沉沉睡去時,突然因為吐奶而嗆醒。不對勁?一定是哪裡出了錯!她必須要帶女兒去就醫。帶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安然地照顧她健康成長。病發 蓉蓉是這個家的第二個女兒,出生時有兩千八百九十五公克,三十八週又過三天以足月的姿態誕生;雖然不是在預期內所誕生的孩子,她的到來依舊讓整個家族開懷不已。她的成長隨順著老人家琅琅上口的七坐八爬,一刻也沒有落下;快要五個月大的她,早早就學會了翻身,也能坐得很穩了。「她一向都是那麼健康,所以我們都沒想過,她竟然會在七個多月大的時候癱掉。」蓉蓉到花蓮慈院就醫時已經六歲了,看到她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正在受苦;她的病讓她沒有辦法像一般孩子那樣活潑大叫,只能像個植物人般躺在床上任由醫療無情介入。蓉蓉出事的時候,還不滿週歲;「五個月大時,她嗆奶嚴重,怕會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醫生幫她裝上鼻胃管。七、八個月大回診時,她因為打針而哭鬧,竟然哭著哭著就癱掉了。」蓉蓉媽回憶過往,仍覺心酸。就醫 緊急地帶著女兒先到臨近某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蓉蓉確定是罹患了罕見的「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將電腦螢幕微微調整方向,醫生貼心地讓他們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一條大條的血管承擔供給血液的要務,可是它卻閉塞了,導致後方的小血管雜亂的生長;因為血流量不夠,這些小血管長得又細又小。」這些醫學解釋往往令聽者頭痛;緊接著,醫師以最簡單又容易聽明白的話語給他們最沉痛的打擊:「說白一點,這就是一種缺血性腦中風。」其實,蓉蓉在洗澡時的握拳、嚴重嗆奶都是一記記的警鐘,他們並非渾然未覺,只是不曾往最壞的方向思考;「中風?她還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蓉蓉的媽媽幾乎驚叫出聲,這個解釋雖清楚明白,卻像一個謎團,她糾纏其中,解不明白。直到日後心情稍微平靜下來,在閱讀大量資料之後她才知道,「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原來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發病年齡從六個月到六十幾歲都有可能,尤其好發於十五歲以下的兒童,或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年輕人。面對這種罕見疾病,並非無法可解。醫生建議,蓉蓉可以做腦血管繞道手術;他有信心地說,院內曾替一個跟蓉蓉年紀相仿的孩子做過一樣的手術,手術非常成功,癒後狀況相當良好。他們動了手術,在蓉蓉媽媽生日的前一天;手術後,她失去了過生日的興致。因為,一樣的疾病,一樣的手術,預後狀況卻往極端的方向發展:蓉蓉沒有那個孩子的幸運,做完右邊的腦血管繞道手術後,她不僅腦部塌陷,還出現大量的腦積水;醫師緊急再次動刀,為她放置引流管,但是奇蹟並沒有降臨。「那是我人生噩夢的開始。」蓉蓉的媽媽自言,在蓉蓉發病之前,她是一個快樂的女人。早早就從美容師、專櫃櫃姐的身分退下,生活無憂無慮,生活中最常做的娛樂就是跟姊姊一起逛百貨公司、做臉洗頭;從蓉蓉倒下那一刻起,她卻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看護。腦積水、胃出血、吸入性肺炎、癲癇反覆發作,至花蓮慈院之前,整整快要六年的時光,蓉蓉飽受折磨;不僅連左邊也緊急做了腦血管繞道手術,為了保命,甚至還做了胃造廔口與氣切。蓉蓉媽媽學會操作呼吸器、甦醒球,連抽痰的動作都比剛到院實習的護理師還要熟稔快速;每一個動作都像是演練過數千萬回的教官,完美優雅,沒有一絲遲疑。有人曾問她:「抽痰這件事情,很多家屬都做不來,因為過程中患者會很不舒服,家屬會不忍心,妳怎麼可以做得這麼好?」「為了守住她那一口氣!我告訴自己我不是媽媽,我是護理師。」她平靜的雙眼中沒有一絲波瀾;多年來,照顧蓉蓉的生活早已將她的情緒消磨殆盡。「每次要去接大女兒放學時,我推著蓉蓉前往學校的路上,有時見她一口痰卡著,顧不得旁邊那麼多雙眼睛,我還是得在路邊替她抽痰。」那段路程才短短十五分鐘,她經常要走上半個小時,往往是邊抽痰邊等著大女兒放學。她的心思全放在蓉蓉身上。有一回,她發燒到四十度,緊急送醫;醫生告訴她是腎臟發炎,必須住院幾天。但是,只要點滴打完一拔針,她就會偷偷溜下床、騎上機車,回家看孩子;「因為全家只有我敢替她抽痰。」慈院團隊的診治 即使她奮鬥多年,蓉蓉雖然活著,但就只是了無聲息地躺著,只有在抽痰或是極度不舒服才有大幅度的動作。她不願放棄,轉診各院,並試圖在網路上尋求解方。最終,她帶著女兒來到我的門診。她當時走入我診間的那一幕,我始終無法忘懷:她推著一臺推車,車上除了幾乎接近全癱的蓉蓉,還有一大疊的病歷資料,六年來的就診紀錄無一遺漏。我花了一些時間,仔細閱讀這些病歷,心中充滿著惋惜,卻不敢出聲,只能在心裡喃喃自語:「怎麼會開刀開到腦部萎縮了呢……」然而,醫生的本分並非打擊患者與家屬的信心,而是要幫助他們迎向希望。「她罹患的確實是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日本人又稱這個病為『煙霧病』,因為小血管細如煙霧。」我告訴她,這個病好發在兒童時期,顱內內頸動脈到中大腦動脈交界處為何會萎縮狹窄,至今仍舊是個謎,也因此讓她發病的症狀像中風一樣;蓉蓉發病得早,有些人拖到成年甚至會引起腦溢血。「當時選擇做腦血管繞道手術是正確的。」我知道,蓉蓉的母親始終認為那是個錯誤的決定,因此才害了孩子的一生;五年多來。她一直將自己關在自責之中,難受得像是溺水般。「只是,問題在於,接血管的切口只有零點三公分而已;以我的經驗標準,必須要零點六公分才能夠引接足夠的血流。因為血流量不夠多,她後續的恢復就不盡理想,再加上其他的併發症狀,蓉蓉才會這樣持續惡化下去。」「那麼,我們要再動一次刀嗎?把切口弄大一點?」她眼底湧現的不再是淚水,而是希望。我的想法並非如此:「開腦是大刀,更何況她小小年紀就已經動過四、五次的腦部手術了,其中的風險不可不謹慎。既然這個手術已經完成,雖然血量不夠多,但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方式幫助蓉蓉恢復。」首先,我們必須先解決她水腦的問題跟癲癇的情況。根據蓉蓉媽媽說,她兩歲半發生過一次大癲癇後,癲癇的狀況就像開關被啟動,從此不再受控;尤其夜裡更加頻繁,嚴重時甚至連呼吸都停止了。她苦笑著對我們說:「因為她的癲癇,我已經好多年夜裡沒有好好睡過了。」聽到我們要為蓉蓉做引流手術,媽媽當下就拒絕了,她的字句間充滿著譴責:「以前蓉蓉做過兩次,這兩次卻讓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甚至造成慢性顱內積水的狀況。」「以前的醫院做法是傳統的引流手術,跟我們要做的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不同;我們的手術,管線短,不用開腦,傷口小,風險也小。」我以為這番話可以動搖她的堅定,但過往的不快回憶猶如一張黑網將她包得密不通風,她最後仍拒絕了我的提議。我請她務必三思,解決蓉蓉腦積水的狀況是首要之務,之後的其他治療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顯現。她在思考的同時,我緊接著告訴她我們第二項治療:「蓉蓉癲癇的狀況,之前一直以藥物控制,我看她的藥量愈吃愈重……蓉蓉現在睡著的時間是不是比醒來的時間長?」她嘆口氣,間接給予肯定的回答。「我們神經外科的蔡昇宗醫師在迷走神經電刺激手術治療方面是頂尖的高手。」我告訴她,這個手術可以有效控制蓉蓉癲癇的狀況;蓉蓉的癲癇若能緩和,我們才能接著談論她的未來。這個手術並不困難,但要價昂貴;日後還要更換電池,電池費用也是不斐。不過,對於這個提議,蓉蓉母親卻眼也不眨地點頭同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為了要讓蓉蓉做這個手術而四處奔走,向各大社福單位與基金會請求援助,最後才終於湊到足夠的手術費用。緊抓著希望,是這近六年來她最虔誠的信念。手術過後,我們再搭配輕微的抗癲癇藥物,蓉蓉清醒的時間愈來愈長。在癲癇控制之下,原本眼神難以對焦的她,漸漸地可以與我們四目交接;有一次,她看著我好一會兒,甚至還對我微笑呢!當美好的光灑進窗來,無害的塵埃漂浮其中,也會讓人覺得浪漫,我於是又向蓉蓉的母親提議引流手術。我告訴她,解決蓉蓉水腦的問題是根本;水腦問題解決之後,才可以真正看見蓉蓉身上奇蹟能有多大。這一回,她點頭同意了;引流手術後的成果,也讓她興奮不已。蓉蓉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表情,變得逐漸有力氣。媽媽笑說:「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現在竟然可以跟姊姊搶玩具了!」她那開懷的神情就像一朵花,無畏寒冬凜冽地慢慢綻放;這是她這麼多年來,真正打從心底發出的笑靨。「我的手是不是很醜?」蓉蓉的媽媽攤開十指,纖細的指頭上佈滿著死皮以及裂痕。她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回應,沒有人捨得嫌厭一位悉心照料病兒的母親那雙滿目瘡痍的手,也沒有人會不捨地別開眼;反之,心裡是盈滿著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印記,名為母愛。此時的蓉蓉,在病床裡正在自個兒玩;今天,她靠自己的力量,已經坐起來整整一個多小時,破了她自己這七年來的紀錄,也顯示蓉蓉愈來愈有力氣,正朝著復原的方向緩慢前行。看著小生命的強韌,我們也堅信,蓉蓉絕非是那個被算命師預言活不過六歲的孩子。再過幾天,她就要過七歲的生日,而我們相信,我們會看著她長大;終有一日,她會從女童成為女孩,再從女孩成為女人,傳承著她母親的堅強與勇敢。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迷走神經電刺激晶片植入癲癇是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所致,發病時不僅會影響到意識、動作、感覺,許多幼童因此產生口語表達能力遲緩、動作不協調等病癥。一般而言,癲癇可以藉由抗癲癇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有一部分患者無法藉由藥物控制癲癇病情。因此,二○○七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做為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方法;此手術是將電極晶片植入視丘的前核或是將線圈圈在頸部的迷走神經,以適當的電流刺激,調節患者腦內的不正常放電以改善癲癇狀況。(本文摘自經典雜誌《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