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癌症.食道癌
搜尋
硝酸鹽
共找到
146
筆 文章
-
-
2021-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冠心病高風險族群冬季要當心!做好護心4招防猝死
52歲的劉先生,抽了十幾年的菸,平時有服用抗心絞痛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治療藥品。強烈冷氣團襲台時,仍維持清晨外出運動習慣,連續幾天都感到胸口悶痛,有壓迫感,但擔憂新冠疫情而不敢就醫,直到出現盜汗及呼吸急促等症狀,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治療。像劉先生原先就有心絞痛,加上三高和吸菸習慣,在冷天更易受影響,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嚴重者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因而致命。寒冬冷風陣陣襲來,陰雨綿綿,驟降的低溫與早晚溫差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針對有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及三高等疾病或上述疾病相關家族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整理四大護心關鍵招式,避開心臟病發病風險,讓您一次掌握正確的護「心」之道,健康安「心」過新年!一、留意病況變化及早治療胸痛、胸悶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三高、冠心病等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常將出現頭暈或心悸症狀,視為稀鬆平常,認為這些症狀偶爾發生,吃個藥、休息一下就會好。但危機往往就在此時發生!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臟血液及養份,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及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肌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病況因人不同,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有些人感到壓迫感或胸痛◎有時會伴隨著肩頸、手臂、下巴或背部疼痛◎有些人則會有呼吸急促、嘔吐噁心、頭昏眼花、冒冷汗或暈眩等症狀提醒有三高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持續發生超過10分鐘,且無法透過藥物或休息得到緩解,應立即請人協助就醫治療,千萬別置之不理,輕忽這些警訊,以免發生休克危及生命。二、正確用藥降低風險罹患心絞痛的病人可以透過藥品治療,降低血壓或放鬆冠狀動脈,控制病情。常用的治療藥品包含硝酸鹽類(nitrates)、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這些藥品都需由醫師處方,病人應遵循醫囑規律服用,不可擅自暫停或增加用藥劑量。醫師也會處方開立急救的藥品如硝化甘油舌下錠(sublingual nitroglycerin),作為急性心絞痛發作時緊急使用,平時應隨身攜帶,並依醫囑使用。服用此藥可能會發生血壓下降、心跳加快等不良反應;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或服用未經醫師診斷開立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甚至當作常備藥服用,它是救急用藥品,非救心萬靈丹,誤用、濫用硝化甘油舌下錠,不但未能對症下藥,反而傷身又害己。三、定期檢查追蹤控制三高冠心病除了藥品治療外,控制風險因子也是不可或缺。提醒有三高疾病且正在服藥的民眾,要規律回診追蹤,按時服藥,控制三高,並定期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檢查,遠離疾病威脅。此外,有服用乙型阻斷劑(如atenolol, metoprolol)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verapamil及diltiazem),控制高血壓和心絞痛的民眾,要留意服藥後可能會發生低血壓、心跳變慢等不良反應,宜每日量測紀錄血壓及脈搏,回診時提供醫師做為診治及藥品調整的參考,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四、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強健的心臟來自於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都有助於改善與預防疾病惡化。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多蔬果與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食用含糖類食品,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都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平日亦宜維持規律運動,避免在天冷時或飯後劇烈運動,若外出運動,特別注意室內外的環境溫度變化及保暖,避免溫差大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復發。此外,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護心的方式,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勿過度緊張、生氣,做好情緒及壓力管理,充分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依醫囑服用藥品,定期回診追蹤外,也要注意氣候變化,留意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徵兆,不隨意服用藥品或保健食品。遠離菸酒、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對自己的健康多一份留意與愛護,是最關鍵的護心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1-13 新聞.健康知識+
掉髮、鼻炎好不了…這13種狀況都是鋅不足 醫師教你缺鋅吃什麼
鼻炎好不了,沒「鋅」可能是關鍵!曾經有患者向我反應,雖然外觀看不出異常,卻感覺「舌頭灼痛」。這種症狀過去稱為「口腔灼熱症候群」,被歸類在身心疾病,而現在則是屬於味覺障礙的一種,有可能是缺乏微量礦物質「鋅」的緣故。患有舌頭灼痛的患者有併發鼻炎的可能,如果是男性,還會因為前列腺肥大壓迫到膀胱而導致頻尿。有的人在下顎內側或上顎正中央有骨頭突出,或是指甲上有白色斑點,像這樣的狀況,大多也是缺鋅所導致。當體內的鋅含量不夠,會造成醣類代謝異常,以及變得會磨牙。除了攝取鋅之外,適量減少醣類的攝取,也有助於防止交感神經在睡眠期間活化,緩和磨牙的情況。此外,與外界空氣接觸的鼻黏膜也是積極進行細胞分裂,必須頻繁代謝的部位。如果因為鋅不足造成細胞分裂速度變慢的話,受到刺激而受傷的黏膜就會維持原樣繼續使用,導致鼻炎遲遲無法痊癒。雖然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廣告都說男性要補鋅,但其實女性也很容易缺乏鋅。除了保健食品外,也建議透過飲食積極補充。鋅對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是由RNA(核糖核酸)將DNA轉錄而製造出來。RNA減少,細胞分裂速度就會變慢,引起異常的話就會變成癌細胞。而製造這個RNA的,就是鋅。鋅大量存在於前列腺、骨頭及骨髓、眼睛的脈絡膜、肌肉、皮膚等部位。酵素蛋白質等高分子化合物在結合的安定性上,也與鋅息息相關。據說光是與鋅有關聯的酵素,大約就有兩百種以上。鋅的作用消除活性氧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保護皮膚(抗過敏)讓視覺、味覺、嗅覺運作鋅一日的必須攝取量(60mg)牡蠣(養殖、生)約23個(1個20g)牛肉(牛肩肉、瘦肉)約1050g鯷魚乾 約150隻(1隻5g)當鋅不足……・煩躁感・容易疲憊・腸胃障礙・皮膚粗糙・掉髮・味覺異常・體力衰退・發育遲緩鋅主要的生理機能□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消除活性氧□保護皮膚(抗過敏)鋅是讓細胞正常成長、分化、增殖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鋅進入體內之後,主要是由十二指腸吸收,吸收率約為30%。吸收後的鋅會在肝門靜脈與蛋白質結合,運送至肝臟。雖然原則上建議成人每日攝取十至十五毫克的鋅,但是因為近年來食品加工和精製越來越發達,食品中的鋅含量降低,再加上飲食中的酒精、飲料、垃圾食物,以及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物,都會造成鋅的流失,所以必須更積極攝取。經常在喝完酒隔天出現嘔吐反射(刷牙過程中出現噁心感)的人,正是因為鋅不足造成黏膜過度敏感或是反應變得不好。之前我有個患者深深為此感到困擾,因為他不論去哪間牙醫看診,都因為強烈的嘔吐反射而沒辦法讓醫生將器具放入口腔中。演變到最後,光是靠在診療椅上面就覺得想吐。我請這名患者服用鋅兩個月後才終於能夠順利治療牙齒。患者本人也對於狀況的改善感到非常驚訝。喉嚨容易乾燥咳嗽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鋅不足導致咽黏膜出問題。除此之外,鋅不足會讓醣質代謝變差,因胰島素儲存脂肪造成肥胖或內臟脂肪堆積,導致肚子變大。在充滿精神壓力的現代社會中,職場、家庭、環境、減重等各式因素造成的精神壓力,都會增加鋅從尿液中排出的量,結果導致身體變得更容易疲憊。鋅不足的症狀□容易感到疲勞、容易感冒□沒有食欲□掉髮□皮膚症狀(潰爛、水泡、乾燥、膿痂疹)□指甲裡有白色斑點□傷口痊癒速度慢□生殖能力衰退□拉肚子□敏感性牙齒□精神、神經症狀(性慾下降、情緒不穩、行動異常、發抖、記憶變差)□缺鐵性貧血□身體會氧化□血糖調節異常如果發現了這些症狀,不要單純認為一定是缺乏鋅所造成,還要參考與銅之間的比率。理想的銅鋅比例為一比一(0.85)。如果缺少銅,也會對精神狀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書籍介紹書名: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重鹹」真的是健康頭號殺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15種NG飲食害你提早死亡,比抽菸更嚴重
-
2021-01-12 新聞.健康知識+
快過年了,餐桌上的10大錯誤迷思你中了幾項?
蔬菜應當先洗後切、急火快炒、現做現吃;如果買的肉較多,無法一次吃完,最好按每次吃的量切成小份,分別密封包裝,再放入冰箱冷凍,不宜將大塊肉反覆解凍!過年快到了,不論親友聚會還是在家休假,都離不開“吃”這項主題活動。如何吃得開心又健康,聽營養專家詳解“食尚”新老錯誤迷思,為您指點迷津。錯誤迷思1:忽視蔬菜中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含亞硝酸根離子的無機鹽,在自然界水體和土壤中廣泛存在。亞硝酸鹽具有抗菌、食品保鮮作用,是食品行業中常用的添加劑、護色劑和防腐劑。亞硝酸鹽的毒性較強,攝入0.3-0.5克亞硝酸鹽就可導致中毒,攝入超過3克會導致死亡。亞硝酸鹽不僅使人體內血紅蛋白失去攜氧功能,還能夠在人體胃腸中或烹調中與蛋白質代謝的產物反應生成亞硝胺,對人體有較強的致癌能力。蔬菜極易富集硝酸鹽,人體攝入的硝酸鹽中有80%以上來自蔬菜。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遠低於硝酸鹽含量,但蔬菜不恰當的保存和處理,可以使硝酸鹽在細菌作用下形成亞硝酸鹽,使亞硝酸鹽增多。如何減少攝入蔬菜中的亞硝酸鹽?首先要注意買新鮮的蔬菜,不要買發黃、發黑、腐爛的,不新鮮的蔬菜亞硝酸鹽含量會顯著增高。一次不宜採購太多,買後放在陰涼通風處或冰箱內儲存,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吃完。有研究發現綠葉菜在常溫儲存下,其亞硝酸鹽含量顯著高於低溫冷藏,並且3-5天就可達到高峰。剛醃製的蔬菜中會有大量亞硝酸鹽,需等15天後亞硝酸鹽減少,方可食用。其次,選擇合適的烹飪方式,宜急火快炒。研究發現,亞硝酸鹽含量總體表現為“蒸>煮>炒”,新鮮葉類蔬菜經過炒、煮2種方式烹製後,亞硝酸鹽均呈下降的趨勢,而蒸可使亞硝酸鹽含量有上升的趨勢。炒製有利於葉類蔬菜亞硝酸鹽含量的降低。蔬菜經過蒸製處理後所含亞硝酸鹽的量有所上升,可能是因為蔬菜在蒸製過程中長時間處於密閉環境,而硝酸鹽在加熱的條件下易分解為亞硝酸鹽,從而增加了亞硝酸鹽的含量。有研究表明,汽蒸在一定範圍內增加了亞硝酸鹽的含量。最後,盡量不食用隔夜烹飪蔬菜,尤其是常溫儲存葉菜類蔬菜。若需要貯存,應盡量放在低溫的環境下。有研究報導,亞硝酸鹽含量依次為“葉菜類>根莖類>瓜果類”,瓜果類在烹飪蔬菜亞硝酸鹽含量增長速度最緩慢,根莖類蔬菜次之,葉菜類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增長速度最快。◎劃重點:蔬菜宜急火快炒,蒸會使蔬菜亞硝酸鹽含量有上升趨勢。錯誤迷思2:蔬菜存放過久蔬菜存放一天,農藥就會開始氧化降解,進而減少農藥的殘留。但是,隨著存儲時間增加,蔬菜的維生素C含量也呈遞減趨勢。以蕃茄為例,在常溫放置一天後,維生素C就只有原來的80%,放置2天後,就只有原來的75%,所以蔬菜也不宜放置過久。劃重點:以蕃茄為例,常溫放置一天後,維C就只有原來的80%。錯誤迷思3:先切菜後洗菜很多人怕蔬菜洗不乾淨,會先切後洗,這樣做並不合適。蔬菜中有許多營養素都是水溶性的,比如維生素、礦物質,切後再洗會使它們從切口中流失。 研究發現,新鮮的蔬菜先洗後切,營養損失很小,以維生素C為例,僅有0-1%的損失,但切後浸洗2-4分鐘,可有平均6%左右損失;切後浸洗10分鐘,可有平均10%左右損失,切後浸泡30分鐘,損失率可達30%以上。另外,研究發現,摘除枯葉、但未切的蔬菜僅有極輕微的維生素C損失,並且在反覆多次清洗後也不會導致維生素C損失增加,與此相反,先切後洗的蔬菜由於其破損面積大,多次洗滌後維生素C損失增加。洗菜時還應注意水溫,水溫過高會使蔬菜中維生素C損失增加,對於切後的蔬菜則損失更多。夏秋之際,有些蟲洗不掉,可採用鹽水清洗,把菜放入濃度為2%的食鹽水中浸泡5分鐘,可使菜虫的吸盤收縮而脫落。還要注意的是,蔬菜切後應盡快烹飪,有研究發現,大白菜、土豆等蔬菜切後放置4小時,維生素C損失率是未切開的5-150倍。蔬菜燒熟後,也應盡快食用,放置1小時,維生素C損失10%,放置2小時則損失14%,5小時後再回鍋,損失更多。劃重點:切後再洗使蔬菜營養從切口中流失。錯誤迷思4:為了美觀給綠葉菜加小蘇打或鹼很多人水煮或炒綠葉菜時,會加點小蘇打或鹼,這樣“色面”會格外青翠,這是因為鹼可以減少延緩葉綠素降解。但要知道,維生素C的穩定性較差,在鹼性或高溫條件下,維生素C可能不可逆地水解為2,3-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生物活性。這樣做,綠葉菜雖好看,但營養價值反而少了。另外,很多人為了去除有機磷農藥殘留,會用鹼水浸泡葉菜。研究發現這的確有一定的效果,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15分鐘內,否則維生素C會顯著丟失。劃重點:“色面” 好看,營養價值反而少了。錯誤迷思5:煎炸後的油反覆用很多人為了節約,不捨得丟棄煎炸過的油,繼續拿來炒菜,這十分不可取!首先,煎炸這種方式本就不是營養師推薦的,除了會導致油脂攝入過多,在煎炸過程中還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多環芳烴。多環芳烴對人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作用,其毒性還有長期性和隱匿的特徵,普通的接觸並不會產生任何反應,但會在體內不斷積累,易被人們忽視。苯並芘為常見、且毒性最大的一種多環芳烴。有研究發現,煎炸時油中的苯並芘含量隨時間持續上升,24小時後上升幅度加大。特別是重複用油時,油脂中苯並芘含量更高。甚至有研究報導,煎炸45分鐘時的多環芳烴含量是未煎炸時新油的31.5倍。因此,要避免油反複使用。在煎炸食物過程中如何減少多環芳烴?第一,控制溫度和時間。煎炸時如果將溫度控制在150℃以內,則最多可以連續煎炸4小時;如果溫度達到200℃,煎炸時間則縮短至2分鐘。第二,肉類食物應採用間斷煎炸的方法。肉類食物因含有脂肪較多,不適宜連續高溫烹炸,當溫度超過200℃,多環芳烴含量會急劇增加。第三,選擇合適的油。因為氧化反應與脂肪中的不飽和鍵有關,不飽和度越高的脂質在氧化過程中越容易產生多環芳烴,所以煎炸油中的脂肪以飽和脂肪酸為主較好,如椰子油、黃油、棕櫚油。劃重點:煎炸過程中還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多環芳烴。錯誤迷思6:煲湯時間越長越好如果用的食材是肉類和魚類,煲湯時間越長,湯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和脂肪的確會有所增加。但需注意的是,即使是熬製時間很長的湯中,其蛋白質含量與肉相比微乎其微。舉個例子,100克熬了2小時的鯽魚湯,只有0.74克蛋白質,而100克鯽魚含有17克蛋白質,兩者相差20多倍。另外,煲湯時間太長,小分子的風味物質也易逸出丟失,魚湯容易有魚腥味,肉也變得過於爛軟,口感不佳。那煲湯多少時間比較好?大多數研究發現,1.5-3小時較適宜,兼顧營養與口味,用高壓烹飪的話可縮短時間。劃重點:煲湯1.5-3小時可兼顧營養與口味。錯誤迷思7:反覆解凍或高溫解凍食物在家用冰箱冷凍過程中,肉類細胞中的水會結成冰晶,破壞肉的細胞結構。一旦反覆解凍,就會流失大量水分,嚴重影響肉的嫩度。隨著水分的流失,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也會跟著流失。另外在反覆解凍下,還會使肉類中的細菌反覆經過危險溫度帶,大量繁殖,引起變質。如果買冷凍肉,最好買一次能吃完的小包裝。如果有大塊肉冷凍,按每次吃的量切成小份,分別密封包裝,再放入冷凍箱。自己分裝的肉類最好寫上日期,盡快吃完。很多人將凍肉放在火爐旁、沸水中解凍,這也是錯誤的做法!由於肉組織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細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復其原來的質量。遇高溫時,凍肉的表面還會結成硬膜,影響肉類內部溫度的擴散,給細菌造成繁殖的機會,導致肉類容易變壞。劃重點:反覆解凍會使肉類中的細菌反覆經過危險溫度帶,引起變質。錯誤迷思8:不敢用微波爐,怕輻射微波爐的原理,簡單說,就是通過發射高速運動的電磁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劇烈運動產生大量的熱量,從而可以在短時間完成對食物的加熱。微波是一種電磁波,極少量的微波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美國對微波爐“洩露”微波的安全標準要求為在距離微波爐大約5厘米的範圍內,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過5毫瓦。我國的安全標準要求更苛刻,同等條件下僅為1毫瓦。微波會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弱能量,距離微波爐半米時就可以基本忽略輻射,完全可以放心使用。肉眼可見光、收音機、電報所用的電波、紅外線都屬於非電離輻射。微波的頻率比電波高,比紅外線和可見光低。電波和可見光不會致癌,微波當然也不會致癌。微波爐的優點是時間短,加熱快,均勻,可以保持食物的營養價值,沒有油煙的污染;對魚、肉可避免因燒、炸等傳統方式導致變焦後致癌物,如多環芳烴、雜環胺類的生成。劃重點:距微波爐半米,輻射可基本忽略。錯誤迷思9:調味料越多越好隨著健康飲食理念受到重視,很多人做菜時會有意識控制加鹽的量,但為了口感,又會添加許多其他調味料,如沙拉醬、辣椒醬、味精、醬油、耗油。這些調味料大多脂肪含量高,鹽分也高。市場上賣的獨立包裝的25毫升沙拉醬就含有10克脂肪,10克辣椒醬就有802毫克鈉,相當於2克鹽;1克味精/雞精就含有80毫克鈉,相當於0.2克鹽; 10克蠔油有379毫克鈉,約等於1克鹽。因此,當加入大量調味品後,不可避免會攝入大量鹽和脂肪,是錯誤的烹飪方法。劃重點:加入大量調味品後,不可避免會攝入大量鹽和脂肪。錯誤迷思10:喜歡吃燒烤食物明火溫度非常高,當肉中的油脂滴到火中就會產生苯並芘,對人體有明確的致癌作用。烤的溫度越高,食物離火越近,肉類脂肪含量越多,苯並芘就越多。另外,食物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在明火下還會產生雜環胺,也具有一定的致癌和致畸性。有研究表明,當溫度從200℃升至300℃,雜環胺就會增加5倍。加溫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水分越少,食物中蛋白質越多,產生雜環胺就越多。燒烤同樣還是丙烯酰胺的來源,它具有致癌性、致突變,還會對生殖和神經產生影響。丙烯酰胺主要在澱粉及其製品在高溫烘烤過程中發生美拉德反應後產生。劃重點:肉中油脂滴到火中就會產生致癌的苯並芘作者:張美芳(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醫生)(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0 癌症.食道癌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台中榮總2020好呷俱樂部第十屆食道癌病友會今天登場,罹食道癌6年的張姓病友分享抗癌心得,靠平時爬山、騎單車等運動保養身體,郭姓病友分享,他戒菸、酒、檳榔,飲食清淡、多蔬果抗癌,並感謝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莊政諺及醫療團隊的醫治。56歲張姓病患說,他從事玻璃行業,長期跑工地,15歲開始抽煙喝酒,直到2014年6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醫師莊政諺詳細病情解釋後,因食道癌介於第1到2期,接受微創手術,經由醫療團隊們細心專業的照護下順利出院。他指出,抗癌過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還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戒煙酒等壞習慣,空閒時就去爬山、騎腳踏車,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感謝妻子及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以及莊政諺醫治。50歲郭姓病患說,他菸檳酒壞習慣約20年,直到去年10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第3期,他選擇相信醫師、醫療團隊。術後他飲食清淡,每天增加運動量,聽從醫師指示完全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莊政諺說,食道癌多半初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通常隨著腫瘤變大,病人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逾70%患者發現時已癌症第三期(淋巴轉移)。他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平時應避免菸、酒、檳榔、減少過燙食物、香腸及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自我免疫力,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莊政諺說明,台中榮總每年收治食道癌病人數約150人,2009年成立食道癌診療團隊,提升病患生活照護品質。2011年起成立食道癌病友座談會(好呷俱樂部),透過醫病互動、交流,以及邀病友分享抗癌經驗,鼓勵更多病友勇於接受面對治療。
-
2020-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影/怎麼健康吃火鍋?營養師:判斷熱量高不高先看湯底
●醬料可選擇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搭配紅肉可吃洋蔥,若吃生洋蔥脹氣可先燙熟●青蔥有抗氧化作用,可加入醬料;若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可將青蔥先過熱水●吃完酸菜白肉鍋,可吃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冷冷的冬天,嗑鍋撫慰身心。但火鍋食材好多,湯底也豐富,如果不想吃了幾次火鍋就變胖,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日前在元氣網直播示範一人份777大卡的健康火鍋,並傳授健康吃火鍋撇步,建議除了選擇熱量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更要注意控制醬料及火鍋料的熱量。看不到底部食材即偏油劉怡里強調,吃火鍋「選對湯底」最重要,建議選擇熱量200大卡以內的湯底,例如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或是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常見的咖哩鍋、豆腐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從湯底清澈度可判斷此鍋是否熱量高,「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熱量高。」劉怡里打趣地說,喝一碗麻辣鍋的湯,可能要跑步20分鐘才能消耗完畢。健康湯底怎麼煮?劉怡里說,白洋蔥可成為湯底甜味來源,香菇和昆布則是很好的鮮味來源,也可以加番茄增添湯頭風味,蘋果入湯底也可提升甜味。加點柴魚也讓湯底更顯鮮味,但要注意起鍋前再下柴魚,以免熬太久會讓苦味跑出來,還可加小魚乾或牛蒡,讓湯底出現「肉味」,而有大骨湯的感覺。沙茶醬、花生粉熱量高至於醬料,劉怡里建議,熱量最好控制在50大卡左右,可選擇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搭配紅肉吃的洋蔥。有人吃生洋蔥會脹氣,建議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此外,醬料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有抗氧化作用。劉怡里提醒,若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可將青蔥先過熱水。如果要增添辛香料風味,可加入蒜末或生辣椒。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雖是常見的火鍋佐料,但熱量不低,不建議多吃。有人為增加醬料風味想要加醋,白醋優於黑醋,因為黑醋的鈉含量較高。火鍋的湯可不可以喝?火鍋料是熱量的另一大來源,劉怡里建議,加工食品及油炸類應避免攝取。可觀察食物的顏色,只要外觀稍微黃一點、外表粗糙,很有可能就是炸過的。火鍋的湯可不可以喝,是吃火鍋常見的疑問。劉怡里說,清爽的湯底可以喝一至三碗,但酸菜白肉鍋的湯則要注意,因為湯中的亞硝酸鹽可能會隨水分蒸發而飆高,如果要喝,可以先盛出一碗,避免久煮;建議吃完酸菜白肉鍋後,可吃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水果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劉怡里特別補充,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半生熟的蛋影響體內生物素吸收,體內若缺乏生物素,可能掉髮、皮膚變差、指甲旁產生很多死皮,常吃生雞蛋也會讓人精神不好。若真的喜歡吃半生熟蛋,建議要讓蛋不要是液體狀態,蛋白更要煮熟。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最古老肉類加工品之一 為何市場對香腸腸衣需求大?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包裹在香腸外的腸衣主要分為兩種,天然與人工。但由於宗教特殊群眾的需求增加後,原有的腸衣原料已供不應求。目前可食用的天然腸衣包含羊腸、豬腸及由牛皮中提取的膠原蛋白所合成的人工腸衣。但隨著近年來的清真、猶太教等宗教取向的需求激增,腸衣逐漸有供應不暇的狀況出現。《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在2020年8月刊出的最新趨勢探討指出,以目前現有的腸衣市場趨向,不僅是天然動物腸衣短缺,人工提取的膠原蛋白合成腸衣,也將無法滿足廣大因宗教限制原料來源的市場。「非豬肉」膠原蛋白來源將成為最新市場需求腸衣的存在看似簡單,但其實與生產出高質量的香腸製品有直接相關性。目前天然腸衣由於全球數量短缺的原因,導致原料價格正在快速增長,且其供應牽扯到畜牧業的發展,使這類原料逐漸成為不穩定的原料來源。除了原有的供應鏈原料短缺之外,隨著食品認證的普及化、供應鏈透明化,清真以及猶太潔食的市場需求逐漸提升,導致原有穩定且供應量居冠的豬腸以及豬提取人工膠原蛋白腸衣,逐漸因為宗教特殊需求的原因而淪為市場弱勢。像這樣因為宗教因素,而限縮的原料市場範圍的重擔,就這麼落在了「牛」的身上。從牛提取的人工膠原蛋白,也就成為了宗教特殊需求群眾唯一能仰賴的原料來源,但以目前的原料現況來說,所能供應的量仍遠不足夠滿足這些消費群眾。雞與牛是否能成功交棒?全看這位的表現由於市場需求提升,「雞」成為了腸衣市場開發盯上的下一個原料來源,但是否能夠勝任這樣的位子,還需要更透徹了解雞的膠原蛋白特性及含量才能決定交棒與否。雞被期望能夠替代牛,是由於其膠原蛋白特性與牛極相似。雞的潛在膠原蛋白來源為骨頭與雞皮,膠原蛋白的型態是以第一型及第三型。在過去相關研究中顯示,雞骨不適合的原因是因為提取出來的膠原蛋白型態無法完整的成形,不具有膠著性。但在雞皮的表現上,展現出了極佳的狀態,被認為是取代牛原料的上等人選。腸衣的需求不斷隨著時空演變而有所不同雖然無法追溯源頭為何,但香腸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肉類加工品之一,存在的時間至少有數千年之久,難道腸衣供需不足會是現在才有的問題嗎?其實並不然,這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於香腸的歷史文化中。最初,在物料及技術匱乏的時代,良好保存鮮肉極其困難。鹽的出現,恰巧解決了這樣的煩惱。當時的人們發現,鹽具有良好的防腐效果,也因此,鹽與肉製品的結合被認為是香腸製品起源的開始。自此之後,隨處可見香腸製品的身影,直至今日。中世紀開始,隨著香腸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香腸成品的市場需求早已超過腸衣供應所能負荷的產量。但在當時,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夠推進腸衣技術的發展,直到工業革命的發生,腸衣的生產工藝才得以不斷進步。隨著肉類包裝業不斷的發展下,豬腸由於供貨穩定,默默地成為了市場的主流。爾後,才逐漸有了提取膠原蛋白等人工合成腸衣的出現。但這類腸衣也都隨著時代不斷的變遷,而逐漸無法因應市場所需。開發新的來源,也就成為了腸衣市場目前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延伸閱讀▶自製香腸真的能不添加亞硝酸鹽嗎?▶德國人年吃掉8億份!國民美食「咖哩香腸」乘載歷史記憶▶沒有它就沒有台灣烤香腸文化!從府城回憶到世界香腸:黑橋牌香腸博物館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
每到冬天就會想到吃火鍋,許多人喜歡在冷冷的天氣嗑個鍋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教大家怎麼吃火鍋,她表示自己一星期就會吃三次火鍋,只要遵照幾個小技巧聰明吃,把熱量控制在777大卡左右,就能控制體重又可以吃得很健康。劉怡里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是屬於熱量比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她打趣地說,喝一碗麻辣鍋的湯,可能要跑步跑20分鐘才有辦法消耗完畢。如果打算自己料理,一鍋健康的湯底該怎麼煮呢?劉怡里表示,可以用白洋蔥當作湯底甜味的來源,如果不加味精的話,香菇和昆布是很好的鮮味來源。不過很多人都會有疑問,昆布究竟要不要洗?她建議,用開水沖洗一下還是比較安心。另外,也可以加番茄增添湯頭的風味。除了這些常見的湯底食材,劉怡里還有小祕訣可以讓湯頭風味更豐富,例如讓蘋果入湯底可以提升甜味。若是要讓湯底更顯鮮味的話,她建議柴魚是好的選擇,但要注意起鍋前再下柴魚,不然熬太久會讓苦味跑出來。如果覺得這樣的湯底太清爽的話,她表示加小魚乾或牛蒡都可以增加湯底的「肉味」,而有大骨湯的感覺。至於吃火鍋必不可少的醬料,該怎麼搭配可以吃得健康?劉怡里建議,醬料的熱量最好控制在50大卡左右,所以沙茶醬不太適合。比較好的選擇是像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是可以搭配紅肉吃的洋蔥。不過有很多人都有吃生洋蔥會脹氣的困擾,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脹氣問題。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不過劉怡里提醒,若是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或是小朋友在吃的時候,她建議可以將青蔥過熱水,降低拉肚子的風險。如果要增添辛香料的風味,還可以加入蒜末或生辣椒。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她比較不建議的,特別是近期流行在湯底加花生粉,她指出因為花生粉本身就是油脂會增加熱量的攝取,香油也是同樣道理。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該選擇白醋還是烏醋好?劉怡里表示,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面對熱量另一大來源的「萬惡」火鍋料,又該怎麼挑選呢?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這兩類食物就都盡量避免攝取。她指出可以觀察食物的顏色,只要外觀是稍微黃一點、外表粗糙一點的,很有可能就是炸過的。火鍋的湯到底可不可以喝,也是吃火鍋的常見疑問。劉怡里表示,清爽的湯底可以喝一至三碗,但酸菜白肉鍋的湯則不建議喝,因為湯中的亞硝酸鹽會隨著水分蒸發而飆高,增加胃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喝酸菜白肉鍋的湯,在煮的剛開始就要喝,接下來煮的過程就盡量別喝了,或是在湯鍋加水後再喝,吃完之後搭配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水果解亞硝酸鹽會比較好。若不想讓湯底變得混著又充滿油脂,劉怡里建議可以另外備一鍋水煮食材,再將涮過的食材放進湯鍋,如果是在餐廳吃火鍋,則可以用鴛鴦鍋的形式,把蔬菜及海鮮和肉類食物分開來煮。劉怡里特別補充,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她指出半生熟的蛋會影響體內生物素的吸收,體內如果經常缺乏生物素的話,可能會害你掉頭髮,皮膚變得不好,指甲旁產生很多死皮之外,常常吃生雞蛋也會讓人精神不好。所以她建議若是真的很喜歡吃半生熟的蛋,至少要讓蛋不要是液體狀態,而蛋白要是熟的。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一個健康的人體內,有超過10~30兆的益生菌和酵母,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不過,市面上益生菌的種類那麼多,每個產品標榜的優點也都不相同,有些標榜菌量數量多、有些則可以耐胃酸、有些有晶球包覆,有些則添加果寡糖,琳瑯滿目的產品,該怎麼選、怎麼吃,才能達到最佳功效?吃益生菌無效 恐是吃錯時間營養師程涵宇說,益生菌是否能順利到達腸道駐紮,與其接觸胃酸pH值高低有顯著的關係。營養師敖立燕說,人體飯前胃部的pH值大約為2,進食後胃酸受食物中和作用影響,pH值會上升,飯後1小時pH值逐漸下降,尤其在飯後2小時pH值低於2;但絕大多數的益生菌都不耐酸,所以,益生菌是否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考驗,是決定產品好壞的關鍵。有些市售益生菌產品具有特殊技術(包埋技術、特殊耐酸菌種)等,能夠耐酸耐鹼,不受胃酸與膽汁的破壞,如果是這類產品,建議飯前使用,原因在於空腹時,胃部排空約1小時,益生菌能較快速到達腸道駐紮,達到整腸的作用;另一方面,不耐酸的益生菌產品不耐酸,則建議在飯前30分鐘或與飯中使用,其存活率較高。不過,敖立燕說明,益生菌產品包裝上都有標示食用方法及適合時間,建議參考產品說明最為保險。 益生菌不耐高溫 加熱沖泡會降低活菌數然而,益生菌並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成沖泡飲品來喝。程涵宇說,益生菌受到高溫會抑制其活性,就失去了原有的功效。如果天冷不想喝冷飲,建議先放在室溫下稍微退涼,即使想加熱,也不要超過40℃,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活菌數。益生菌最好單獨服用 服用抗生素最好間隔2小時 假使在吃益生菌產品的同時,也使用抗生素,則會將吃進肚的好菌通通殺光,徒勞無功。敖立燕表示,抗生素的功能為抑制細菌的生長,針對不得不使用抗生素的人,建議使用益生菌產品時,必須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以上,否則會干擾益生菌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產品與咖啡、汽水、含糖飲料或果汁等飲品一同食用,都會降低其活性;因此,益生菌產品最好單獨食用,僅配服常溫白開水就好。 只吃菌不吃蔬果 依然無法達到保健效果益生菌的補充固然重要,但敖立燕提醒,別忘了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質」(Prebiotics),所謂的益生質指得是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物質,也就是益生菌最喜歡的食物「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以及「寡糖」(Oligosaccharide)等醣類食物,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因此,若只有補充益生菌,平時飲食卻少蔬果,沒有提供益生菌的食物,仍然無法讓益生菌充分繁殖,達到保健的好處。 自製益生菌 應嚴格注意操作細節近年來流行自製益生菌產品,許多人會購買優酪乳及牛奶,自行在家製作優格等益生菌食物,雖然方法沒有錯,但不少專家表示,自行在家培養菌種,難以達到安全的保障,反而因為操作上的限制,可能使菌種遭受破壞,危害食用的安全性。自製優酪乳或優格要特別注意益生菌的來源可不可靠、正確的做法為何,製作之後也必須迅速冷藏保存,且要盡快吃完。特別提醒的是,自己製作成優酪乳或優格的保存期限,仍和原來的乳品保存期限相同,切勿以為製成優酪乳或優格產品後的保存期限可拉長,它還是會腐壞的。另一方面,自製優酪乳或優格在加熱時,要嚴格注意菌種的耐熱度,否則可能會殺死益生菌、減少益生菌的活菌數,還可能造成其他乳品成分發酵、腐壞。 食用益生菌產品 避免油炸、燒烤物油炸、燒烤等食物,都會使免疫系統的紊亂,進而誘發過敏反應,若與益生菌產品一同食用,反而削弱了益生菌的活性。而加工肉品因為含有致癌物亞硝酸鹽,其若在酸性的環境下,就成了致癌物質亞硝酸胺。因此,食用益生菌產品時,不要吃油炸、燒烤或是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免得原本為了身體健康而補充的優酪乳、優格,反而成了毒害身體的幫手。 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 日常這些食物要多吃益生菌利用蔬果的纖維繁殖,同時也可以生長有機酸,才能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因為酸性環境是對抗壞菌最有力的武器,同時還能促進腸道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維持黏膜屏障,對於人體免疫功能有好處。相反的,蛋白質和脂肪則是壞菌喜愛的食物。程涵宇說,雖然蛋白質與脂肪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但若過量食用,反而成為幫助腸道壞菌繁殖的兇手;另外,精緻澱粉、零食餅乾、蛋糕、麵包等,也會讓腸胃道的菌種變壞,除了使腸內環境惡化,同時也不利於益生菌的生存。若要加強益生菌的活性與數量,程涵宇建議,日常飲食中,應經常攝取富含膳食纖維及果寡糖的食物,比如全穀根莖類、味噌湯、豆類、海藻類、蕈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同時適量攝取蛋白質和脂肪,幫助益生菌在腸道的繁殖。 延伸閱讀: 吃益生菌可改善過敏? 資深主治醫師告訴你真相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兩者這樣區分!治療方式一次看懂
-
2020-10-31 養生.聰明飲食
這6種零食是健康黑名單,很多人卻天天吃! 嘴饞了,不如改吃這幾種健康零食
除了一日三餐,很多人日常生活少不了的還有零食,看電視時來包洋芋片、閒聊時嗑嗑瓜子花生、嘴巴無聊來點話梅、小餓小困來點曲奇餅乾……可謂是人生的一種享受。零食可以吃,畢竟會給很多人帶來幸福感,但是選錯了零食,卻可能增加疾病風險。有些零食又香又脆,吃起來口感很好,甚至是很多人的最愛,卻可能不健康!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營養師的零食“黑名單”1.帶「派、酥」字:起酥油典型代表:蘋果派、蛋黃派、鳳梨酥、芒果酥、花生酥……“派、酥”字食品總與各種水果、堅果等連在一起,聽起來好像很健康,但這些食品在加工時,往往會添加“起酥油”,而起酥油通常含有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對兒童來說,會影響智力的發育;對老年人來說,會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增加老年癡呆症發生的風險。2.帶「脆」字:油炸典型代表:果蔬脆片、脆皮花生、乾脆麵(科學麵)、玉米脆角……為了達到香脆的口感,一些食物經過油炸。不僅水分少,油脂含量還極高,常吃容易引起肥胖及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有些香脆小零食還會加入大量的鹽、糖,食用過多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甚至加重骨骼中的鈣質流失。3.帶「味」字:糖+香精典型代表:芒果味月餅、香草風味餅乾、草莓風味飲料……不同季節總會出現各種應季水果味的零食,像現在最多的就是草莓味和芒果味的。雖然嘗起來有水果味道,但有些產品只是加了一些香精,根本沒真正的果肉。以水果味飲料為例,大多是用果汁加入香精、甜味劑或精製糖、酸度調節劑等食品添加劑,再加水稀釋而成,真正的純果汁一般只有10%左右。而有些人還喜歡用這些果味飲料代替水,長期如此,糖攝入過量,造成能量過剩,會增加肥胖、齲齒、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4.蜜餞、果脯果脯是使用水果加工而成,就算商家使用優質的水果,但是果脯的加工過程,由於工藝的需要,會添加大量的糖和鹽。此外,一些低質量的蜜餞果脯可能還會添加防腐劑、色素、香精等,還可能含有漂白劑和二氧化硫殘留的可能性,長期食用自然不利於身體健康。5.果凍大多數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吃多了反而會影響脂肪、蛋白質的吸收,尤其是會使鐵、鋅等無機鹽結合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混合物,從而影響機體對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6.劣質火腿腸好的火腿腸一般以畜禽肉為主要原料,但有些劣質的,真正的“肉”含量很少,而且還含有焦磷酸鈉、山梨酸鉀、亞硝酸鹽等多種食品添加劑。高鹽、高熱量、防腐劑等特性,讓劣質火腿腸成為了不健康的零食,還是少吃為好。在實際購買中,應盡量選擇質量等級高、蛋白質含量高、澱粉含量低的火腿腸,具體的還是要看配料表。健康零食選這些總是嘴饞想吃點零食,哪些是好的選擇呢?1.無糖優酪乳或牛奶牛奶、優酪乳含有鈣、磷、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對心臟、血壓、血管都有好處,還能提高免疫力;另外還能為身體提供優質的、容易吸收的蛋白質,提高新陳代謝率。值得一提的是,優酪乳還富含益生菌,在經過胃液和各種消化後,仍有部分活菌會抵達腸道,雖然存活時間短,但在此期間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2.堅果像核桃、杏仁、開心果、腰果等堅果都可以作為日常小零食。堅果中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都對改善腦部營養很有益處,特別適合孕婦和兒童食用。且研究發現,與很少或從不吃堅果的人相比,每週吃2次或2次以上堅果者,發生心源性猝死和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均較低。但要注意其中的油脂含量豐富,每天食用量不要超過一把(10g-20g),以免增加肥胖風險。另外,購買堅果最好選擇原味的,以免額外增加了糖或鹽的攝入。3.低糖水果像藍莓、梨、葡萄柚、奇異果等含糖量較低的水果也可以在嘴饞的時候吃。不僅熱量低,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建議每日攝入200-350g水果,不宜過多。4.煮毛豆毛豆含有人體必需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可以降低人體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還富含膳食纖維,能改善便秘。除了毛豆,像茴香豆、蠶豆等都可以水煮後作為零食。總的來說,零食最好選擇天然來源的、低糖、少鹽、少油、低脂,能補充營養的。且盡量在兩餐之間或飯前吃;若吃零食量比較大,應適當減少正餐的用量。(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隔夜菜中毒險敗血症!剩菜最好別吃,保存遵行4原則
.隔夜菜保存不當易孳生細菌,吃下肚易引發腸胃炎、腹膜炎、菌血症.不建議吃海鮮、半生不熟的蛋、葉菜類等隔夜菜.剩菜以保鮮盒密封,冷藏4℃至7℃保存;剩菜復熱中心溫度須65℃至75℃藝人錦雯的媽媽日前因為吃了「隔夜菜」食物中毒就醫,差點引發敗血症。許多老人家都很節儉,對於吃不完的剩菜剩飯往往不肯倒掉,就成了「隔夜菜」或「隔夜飯」,一旦保存不當,容易孳生細菌、毒素,甚至產生致癌物,且不斷加熱再吃或復熱溫度不足,對抵抗力弱的長輩、腸胃功能不佳者的健康危害甚大。冷藏、復熱 溫度夠不夠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有冰箱,不只老人家,多數人都以為把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放進冰箱保存就可以安全地取出、復熱後再食用。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如此處理隔夜菜的作法,食安的疑慮很高,若是隔夜菜保存不當,例如冷藏保存溫度不夠、復熱溫度不夠等,恐遭細菌汙染,吃下肚後,易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腹膜炎、菌血症、敗血症等問題。「不建議吃海鮮、半生不熟的蛋、葉菜類等隔夜菜。」黃淑惠解釋,吃剩的魚蝦等海鮮不耐存放,裂變快,易產生細菌、毒素;太陽蛋、溏心蛋等半生不熟的蛋,若蛋切開了當餐一定要吃掉,以免孳生細菌;吃剩的隔夜葉菜,再加熱會釋出亞硝酸鹽,若又吃下蛤蜊、透抽等含胺類食物,容易產生亞硝胺致癌物,易食物中毒,也易致癌。紅燒肉、滷肉、魚肉、蔬菜、米飯等是家中餐桌上常見的「剩菜剩飯」,但常有亞硝酸鹽過量、鈉含量過高、細菌孳生等問題。黃淑惠強調,其實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有一定的保存方法,以及復熱的原則也必須注意,才能減少營養素的流失,更能避免病菌、致癌物的產生。飯菜上桌兩小時內該吃完一般煮好的飯菜上桌後兩小時內就該吃完,黃淑惠指出,如果吃不完變成剩菜剩飯,可以放入保鮮盒密封好,再放到冰箱保存、冷藏溫度至少在4℃至7℃間,避免細菌、致癌物質產生。黃淑惠說,不少人會將隔夜菜自冰箱取出加熱「有熱就好」,但復熱溫度不夠並無法將孳生的細菌殺死。建議隔夜剩菜復熱時,復熱食物的中心溫度須達到65℃至75℃。不斷烹調 營養成分流失事實上,如果剩菜剩飯保存不當、又不斷加溫烹調,食物營養成分會流失。黃淑惠強調,葉菜應該每一餐都新煮,吃不完就倒掉,尤其吃剩的葉菜再經加熱後,水溶性維生素,如B群及C會流失;魚肉類反覆加熱後,肉會變硬、鈉含量高,就不易消化,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也可能致癌又傷身。
-
2020-10-02 該看哪科.皮膚
合成的化妝品一定不好?專家直言:別上「有機」、「天然」的當!
日本「有機化妝品」的現況一聽到「有機」,大家都會覺得「有益皮膚又能愛護地球」。但是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有機化妝品對於皮膚並不一定就安全。理由很簡單,因為目前在日本並沒有化妝品相關的有機認證標準。原本所謂的「有機」,簡單說是意指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農藥進行的有機栽培。4 4審定註:即使在臺灣,目前也沒有有機化妝品的官方相關認證標準。 而有機化妝品,主要定義就是產品內含物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天然來源成分」,而且其中的天然來源成分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為有機驗證成分。在外國如要販售有機化妝品,必須達到認證機關的嚴格標準。舉例來說,法國設有ECOCERT與Cosmébio、德國設有Demeter和BDIH、美國設有USDA等認證機關。但由於管理認證單位很多,於是在歐洲,法國、德國、義大利及英國,才決定共同創立COSMOS有機認證組織,要求商品皆須以環境永續為出發點,並嚴格審查原料來源、配方比例、生產過程、產品可追溯性、產品包裝、工廠環境、節能減碳等。想要成為獲得認證的有機化妝品,必須符合多項嚴格標準,例如使用的原料大部分須經有機栽培而成的植物萃取出來的成分。原料必須是未經重金屬、殺蟲劑、戴奧辛、基因改造和硝酸鹽汙染的,而且禁止使用合成染劑、合成香料與塑化劑,此外還有容器能否回收,流通過程以及流通方式是否有考量到環保等等。在外國只有通過這些嚴格審查的商品,才允許標示為「有機」。但在日本販售的有機化妝品,並沒有這類的認證標準。因此就算只有內含一種有機植物成分,也能標榜自己是「有機」。當然其中或許也有充分經國外機關認證的商品,然而實際上卻有很多產品只經廠商自行判斷後,想如何標示就如何標示。天然成分還是有其風險標示「採用天然成分」或是「植物萃取」之後,總會讓人自然而然放下心來,可惜這種感覺大錯特錯。因為「天然」也能換句話說,就是伴隨著「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什麼物質」,的風險其中有可能摻入了尚未完全分析出來的成分, 而且自然產物會受到天候及產地影響,品質也可能不一。還有千萬別忘了,植物中也可能會內含毒性,或是有導致發炎或引起過敏的物質。像是漆樹中就有物質可能會造成過敏、佛手柑中有物質可能會產生光敏感或是茶樹精油也可能會造成皮膚刺激甚至灼傷。所以「植物萃取成分適合每個人安心使用」,這句話絕非金科玉律。因此儘管產品標榜「天然」成分,還是請仔細評估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合成」反而更單純反觀名字上看得到「合成」二字時,往往給人對皮膚不好的印象,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所謂合成成分,是經過特別規範與製程,經由化學方式製造出來的物質。由於是單獨針對一種成分進行生產,因此相較於「天然」成分可能內含相當複雜又無法確知的物質,「合成」成分反而會更單純。當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所有的植物來源成分。植物萃取有些具有獨特的功能及香氣,只要是適合自己又不會出現皮膚問題的話,其實都可以使用。只不過,天然成分所存在的風險,也希望大家要心裡有數。(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保養常識9成都是騙人的:終極×最強肌膚保養法》)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團圓更健康 譚敦慈籲以野餐取代戶外燒碳烤肉
中秋連假在即,不少家庭也為烤肉活動做足準備,不過護理師譚敦慈呼籲,與其在戶外燒炭烤肉,不如以野餐代替,同樣有過節氣氛之外,更兼顧空氣品質與全家呼吸道健康。為了讓大家都能健康過中秋節,譚敦慈在粉絲專業分享毒物實驗室團隊10點建議:1、以野餐取代烤肉。2、以瓦斯爐或電爐取代木碳,使用木碳需將碳燒紅無煙再烤。3、使用瓦斯爐、碳火都必需注意安全,尤其是小孩避免燒燙傷。4、生、熟食分開,而且注意餐具也要分生、熟食使用。所有食材務必烤到全熟,每年中秋後都有吃不熟食物中毒案例。5、由於紅色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等含亞硝酸鹽,建議先水煮再烤才可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產生。另外含亞硝酸鹽的紅色加工肉品和含胺類的海鮮如秋刀魚、魷魚不要一起吃,因為也會增加亞硝胺的產生,吃紅色加工肉品後可以吃芭樂有助解毒。6、雞翅、雞腿先煮過或先用微波爐加熱至8分熟再烤,以避免烤焦或內部無法烤熟,烤焦部分不要吃。7、腎臟病人不要用鋁箔紙,正常人鋁箔紙勿使用酸性調味料如番茄醬、檸檬等,以免鋁溶出。8、烤肉食材應該多蔬菜搭配適量蛋白質及水果。9、使用重覆使用的烤肉用具及餐具,不僅環保更健康,若使用竹籤先煮沸再使用。10、請務必在通風良好的戶外烤肉,以免一氧化碳中毒。若是選擇野餐取代烤肉,譚敦慈也提出食譜供大家參考:食譜1:豬里肌切片以梨子泥或鳳梨泥,醬油膏略醃然後以平底鍋抹油煎熟。食譜2:不鏽鋼鍋或鐵鍋鋪上鋁箔紙鋪上鹽,將蝦子洗淨去腸泥鋪在鹽上開火烤熟即可。食譜3:蝦子以洋蔥、啤酒、檸檬汁略醃30分鐘,煮熟或烤熟皆可。食譜4:蛋白與鹽拌勻厚厚塗抹在一整隻魚身上,置於烤箱烤熟即可。
-
2020-09-28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烤肉 弘光科大營養系師生教用錫箔紙烤但勿搭酸物
中秋節烤肉活動多,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助理教授王涵,帶著學生設計一套健康烤肉法,教民眾挑選肉類、自製獨特的低鹽味增烤肉醬汁,搭配蔬菜、喝無糖綠茶飲料,善用鐵盤、錫箔紙燒烤,避免把燒焦的食物吃下肚;而用錫箔紙烤時,切勿搭配到酸性物,避免溶出鋁。王涵表示,烤肉時高溫加熱,油脂高溫氧化產生的「過氧化產物」及木材燃燒的煙燻產生的致癌物「多環芳香烴」,都是烤肉危害健康的因素;高蛋白的食物在高溫加熱,尤其是燒焦的部位,會形成「異環胺類」致突變物,她建議在烤肉時,盡量遠離火源,避免油脂滴落炭火產生的煙霧,也善用鐵盤、錫箔紙等器具,才可以減少這些危害物質的攝入量。「錫箔紙霧面的在外面,以亮面的盛接食物。」王涵說,錫箔紙霧面吸熱效果比較好,比較容易烤熟食材,可以減少燒烤時間,但是很重要的一點,錫箔紙一定要避免接觸到含有酸的東西,避免加熱溶出鋁吃下肚。市面上的烤肉醬大都含有檸檬酸,如果使用錫箔紙,則可以烤熟後再塗醬。食材不能在常溫放太久,食品危險危險溫度帶為5到60度,若食物儲存於危險溫度帶時,不可以超過4小時。如果要烤香腸,建議先用水煮、蒸或微波爐加熱再燒烤,避免烤焦也可以減少亞硝酸鹽的攝入量,肉片儘量切薄一點,減少燒烤時間;王涵強調,吃肉的同時也要多吃蔬菜與水果等富含植化素、纖維及維他命C的食物,飲料則建議搭配無糖的綠茶,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毒性物質的形成。營養系學生也示範利用肉片,變換出多種的吃法。大四學生陳奕翔說,烤肉時盡量選用里肌肉片,五花肉比例要少,才能避免吃下過量的油脂,建議在肉片裡面包各種自己想吃的蔬菜。他們選用甜椒、玉米筍、四季豆、韭菜花、香菜、香菇及芹菜等食材,包在肉片內,燒烤時蔬菜的水分鎖在肉片中,吃起來多汁美味,且增加蔬菜攝取量,減少身體的負擔。師生也研究調製出來低鹽烤肉醬料,大四學生蘇資甯說,市面上的味增鈉含量太多,他們特別購買鈉含量少一半的特製味增當基底,加入味醂、米酒、日式和風醬與芝麻油調製,薄薄的在肉上塗一層,吃起來美味又健康,要注意「千萬不要看到肉片白白的,就猛涮醬汁。」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
隨著環保、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團倡議中秋節別再烤肉。但在平淡又苦悶的生活中,佳節烤肉團聚,已成為潤滑生活的必備儀式。在儀式感與健康之間,仍可透過一些撇步趨吉避凶,既可滋潤生活也能守住健康。秋分已過,中秋將至,身體開始要適應節氣的變化。由夏入秋是養生保健的關卡,我們也請來中西醫為你的健康把關。烤肉帶來的健康危害,近年國內外研究結果愈來愈明確。當油脂遇上高溫易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蛋白質遇上高溫則會產生異環胺(HA)、澱粉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這三類物質皆是動物實驗顯示具致癌風險的物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徐上富表示,避免烤肉時吸入過多的煙,最好將烤肉架設置在戶外通風處、半露台,烤肉當天若沒有風,建議戶外接多支電風扇增加風的流動。若不怕烤肉時掃興,也可以在等待烤肉時,配戴口罩,避免吸入有害的煙。方冠傑說,每年中秋節過後都會出現大量腸胃道不適的患者,多與吃到不潔或不熟的食物有關。碳火的溫度較難控制,若整塊生肉直接下去烤,常常會發生外皮烤焦,裡頭仍滲漏血水的情況,加上處理食材時,常會生熟食交叉汙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弧菌等感染的案例比比皆是。顏宗海提醒,食材的準備最好依照每個人的食量做評估,烤肉食材多放在常溫,不建議沒有烤完再放回冰箱內,最好當天吃完,食材新鮮才能吃得健康。中秋佳節是難得的年度家庭聚會,烤肉偶一為之也希望能烤得盡興,不過健康烤才能沒有負擔。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
-
2020-09-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從口入不是謠言,是真的! 吃飯時6個習慣超NG,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每天的飲食都得經過食道,醫學也證實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相關,雖然食道癌很可怕,但要預防其實並不難,因為食道癌就是明顯的「癌從口入」,快改善飲食習慣,就可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會。1、抽菸、酗酒、燙口飲食: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的相關資料顯示,抽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起不菸不酒的人要高出44倍以上,而常吃溫度超過60℃、70℃以上的熱食,也就是食物入口時會有燙的感覺,這樣長期刺激食道,也會導致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大增。 2、加工食物中含過量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吃了添加硝酸鹽的食物,進入胃中會產生亞硝胺,可能刺激食道與胃腫瘤生成,常見的食物有香腸、臘肉、火腿、熱狗等。 3、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根據報告顯示,若是高油脂、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飲食習慣,比較容易有食道癌的產生,但目前作用機轉還不明確。 4、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過高: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若是過高,也容易導致食道癌與胃癌的發生。目前國人每餐約食用3~4兩的肉,相當於每天吃進半斤以上肉類,顯然動物性蛋白攝取過量。 5、常吃發霉的食物:別以為食物只要削去發霉的部位就可以食用,其實因為黴菌已經讓食物產生不少毒素,這些毒素長期刺激食道黏膜,也會導致食道癌。 6、青菜水果的攝取量不足:有研究報告顯示,攝取太多澱粉質的食物而少吃青菜水果,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因蔬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攝取不足會導致保護作用不足。 延伸閱讀: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專家點出關鍵原因...每天都在發生 
-
2020-09-25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健康吃三撇步!烤肉先煮再烤 月餅眾人分享減量
中秋節聚會親朋好友免不了烤肉大餐、各式月餅及美酒,營養師表示,若不注重飲食衛生及攝取量,就可能造成腸胃不適及營養攝取不均等問題,因此提供中秋佳節「健康吃三撇步」,烤肉不妨先煮再烤做為首選並控制分量,月餅建議多人分享,淺嘗即可。營養師提出中秋烤肉新概念,可以先將食材煮半熟再烤,例如茭白筍、玉米筍可以先用鹽水煮過、雞胸肉、里肌肉則先滾水汆燙,亦香腸、熱狗、培根這類加工食品,也可先水煮過再烤,可減少亞硝酸鹽及磷酸鹽攝取;且由於市售烤肉醬鈉含量高,建議將醬汁稀釋或自製烤肉醬,如添加檸檬、水果、醋、香草等調味成健康少負擔的沾醬提味,可以讓烤肉事半功倍又健康。南投縣衛生局今年與水里農會家政班舉辦「中秋嫦娥奔月餅及少油高纖享健康」,營養師賴仁傑跟民眾分享運用我的餐盤概念,達到每日均衡飲食及中秋佳節應景食物如何聰明選,此外,更邀請水里商工餐飲科主任楊書綾,分享如何製作少油、少糖、少添加物的健康月餅。而健康淺嘗吃月餅的小撇步,則是採取多人分享,淺嘗即可;亦可搭配時令水果,如柚子、葡萄、火龍果等,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並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分。營養師同時建議,國人茶餘飯後,別忘與親朋好友們走出戶外運動;維持每日運動30分鐘、每周累積150分鐘習慣,消耗多餘熱量,健康甩油不發胖。
-
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烤香腸+烤魷魚為何不行?顏宗海教中秋烤肉健康9技巧
●香腸等加工食品,水煮熟後再烤;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烤肉一定要搭配蔬果、無糖綠茶「一家烤肉萬家香」,烤肉已成為中秋佳節的全民運動,也是秋冬時節親友聚餐常見的飲食方式。許多研究已證實,高溫燒烤烹調食物,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HA)、異環胺(HA)及丙烯醯胺(AL)等致癌物,一旦烤肉吃過量,恐導致大腸癌、乳癌、肺癌等癌症發生,吃太多肉食也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中秋佳節烤肉香,許多人都愛吃,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可以善用烤肉的小技巧,搭配食用蔬果、無糖綠茶,或改以低溫烹調,如清蒸、水煮等方式代替烤肉,就可以吃得很健康。食材要新鮮 生熟食分開處理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院長張介信提醒,在烤肉時,切記須注意食材的新鮮度、生食熟食需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物,並落實勤洗手。高溫烹調食物,許多致癌物質即開始產生。顏宗海強調,在戶外通風處烤肉最適宜。烤肉燒炭時會產生一氧化碳,肉類及油脂高溫加熱易產生致癌毒物,若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分毒素最多,最好不要吃。含硝酸鹽加工食品 別跟海鮮一起吃國人愛吃烤香腸、熱狗等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加工食品,顏宗海說,這類食品經高溫燒烤,會產生可能致癌物質亞硝胺,要少吃,更不要與富含胺類的魷魚、秋刀魚、干貝等海鮮同時食用,以避免亞硝胺合成。顏宗海指出,香腸等加工食品可以低溫烹調,水煮熟後再烤,刞亞硝胺的生成會大幅減少。顏宗海建議,烤肉時掌握以下9技巧,可以吃得更健康。1.搭配一鍋蔬菜湯或生菜沙拉食用,泡一壺無糖綠茶,吃柚子等水果,以供給足量的維生素C、纖維質及抗氧化的解毒物質。但尿毒症患者,要限制食用生菜沙拉及水果。2.炭火升起不冒煙時,再把食物放上烤肉架,慢火烤較安全,可避免肉類受煙汙染且熱力較均勻。3.肉類沒有先醃過,不要邊烤邊刷醬料,最好在烤熟後再沾少量醬料食用,較健康。4.烤肉沾醬料最好以大量抗癌及抗氧化的蔥、薑、蒜、洋蔥,少量醬油、糖,適量的水調合稀釋,低鹽較健康。5.不易烤熟的食物,可先水煮熟再烤,如雞翅、雞腿、大蝦、蟹等。以減少高溫致癌物質及焦黑產生。6.用鋁鉑紙包起菜及肉來烤,如此食物受熱平均易熟,加上蔬菜可減少肉類高溫暴露,同時可提供抗癌物質,但要注意醬料應待食物烤熟後再塗抹。7.生食熟食要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碗筷刀板,以免汙染細菌,但一定要烤熟再吃,避免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發生。8.選用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以避免肥肉、雞皮等燒烤時,抗生素殘留、油脂滲入食用肉中,增加毒素的攝取。9.在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來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
2020-09-21 養生.健康瘦身
中秋月圓身不圓 營養師提醒烤肉把握6大原則
中秋節將至,國人愛烤肉、吃月餅及應景的柚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醫科主任胡松林指出,柚子與藥物有交互作用,要特別注意,營養師黃琳惠則提出調整飲食順序、改變調味等烤肉6原則及吃月餅3原則,提醒民眾享受美食同時也要吃得健康。胡松林表示,柚子具有類似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成分,可能會與部分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或影響療效。若民眾有服用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安眠藥、抗心律不整藥物、免疫抑制劑及抗癲癇藥等,應盡量避免食用柚子,或諮詢專業醫師。營養師黃琳惠則提醒,烤肉應遵守6原則,首先是調整飲食順序,先菜再肉後澱粉,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避免澱粉攝取過多;挑選水份含量較高的蔬菜如彩椒、絲瓜、香菇、玉米筍等,烘烤後仍保有鮮脆口感,幫助腸胃蠕動。而加工肉品如香腸、熱狗、培根等為防止微生物生長或保色,會添加亞硝酸鹽,在腸胃道中與蛋白質分解物形成硝酸胺,長期食用可能提高致癌率,建議避免食用;在飲品部分應少喝碳酸飲料,選擇無加糖氣泡水、無糖茶飲或檸檬水,減少精製糖攝取又解膩。另外,市售烤肉醬每刷一次熱量多吃進5大卡,切記不要重複刷醬,可將新鮮肉品以胡椒粒、米酒、蔥薑蒜等先醃再烤;烤肉食材應以專用刀具砧板處理,不要共用器具夾生肉及熟肉,烤肉的焦黑物質食用易致癌,應丟棄不吃。黃琳惠也指出,月餅的餅皮跟內餡都是大量糖跟油組成,吃月餅時可將月餅切成4到6等分,與親朋好友分著吃;選擇高纖內餡的月餅,如土鳳梨、核桃、地瓜等內餡;同樣也選擇水、無糖茶類、氣泡水等解甜膩,減少精緻糖攝取。
-
2020-09-19 新聞.食安拉警報
南投衛生局抽驗中秋食品 烤肉醬、豆干3件添加物違規
中秋節月餅、烤肉應景食品多,南投縣衛生局為確保食品安全,執行中秋複合式專案稽查,針對南投縣中秋月餅、餡料食品製造業、烤肉組合包製造業及應景餐飲業稽查共計12家,抽驗98件應景食品,結果發現1件烤肉醬調味品檢出防腐劑及2件五香豆干及四分干檢出過氧化氫與規定不符。違規產品立即下架,移送來源縣市衛生局依違反食安法裁罰。南投縣衛生局表示,中秋節是重要傳統節慶,親朋好友團聚,吃月餅及烤肉已成中秋節慶祝方式,食物和食材種類相當多樣。衛生局配合食品藥物管理署執行「中秋複合式專案」,針對縣內中秋月餅、餡料食品製造業、烤肉組合包製造業及應景餐飲業稽查共計12家,稽查食品業者及餐飲業者製作過程、使用原料及環境衛生。另抽驗月餅、餡料、調味醬及水產加工食品等販售業者共86家計98件應景食品,檢驗衛生標準、防腐劑、重金屬、甜味劑、過氧化氫及亞硝酸鹽等項目,除烤肉醬查出防腐劑、豆干檢出過氧化氫與規定不符。衛生局稽查糕餅製造及餐飲業者稽查,食品業者登錄、產品責任險投保、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實施情形及產品標示,而網際網路訂購產品者,查核「以通訊交易方式訂定之食品或餐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並未發現不符合規定。衛生局也提醒民眾,中秋節氣溫依舊濕熱,包括烤肉等食材務必做好冷藏,避免變質腐敗,同時注意飲食衛生及食材儘速食用完畢,如發現有異味、腐敗及變質情形避免食用,民眾若有任何食品衛生問題,可洽衛生局食品科查詢,專線049-2231994。
-
2020-08-27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都是攝護腺肥大惹的禍 「藥」怎麼治療專家告訴你
●夜尿:晚上睡覺時要起來小便●頻尿:小便次數增加(每天大於8次以上)●急尿:突然發生的尿急感,很難忍住,還沒到廁所就快要解出來了●餘尿感:明明才剛小便完,又有排尿感●排尿不順暢:等一段時間才解的出來,斷斷續續、涓涓細流、滴滴答答您或是您的家人有以上「男解」的排尿症狀嗎?造成生活種種設限不順暢嗎?男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攝護腺相關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排尿困難,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治療是必要的。以下帶大家認識什麼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什麼呢?攝護腺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泌尿器官,其位置在膀胱下方,包覆了一段尿道,其形狀和大小類似於胡桃,重量正常約20公克,功能是製造部分的精液,及控制尿流與射精的方向。攝護腺為什麼會肥大?在男性荷爾蒙的刺激下,細胞組織增生,攝護腺體積與日俱增,良性的增生實屬正常的老化現象。肥大的攝護腺會帶來什麼問題呢?最常見的就是排尿困難。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使尿道變窄,往上亦壓迫到膀胱,使膀胱儲尿功能降低。常見的症狀如:夜尿、頻尿、急尿、排尿後仍有餘尿感等不順暢,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出現以上排尿症狀該怎麼辦呢?攝護腺肥大帶來的排尿症狀雖然不會致命,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千萬不要隱忍不要拖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求助泌尿科門診,醫師會做詳細的問診,透過排尿症狀描述、肛門指診、安排抽血檢查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尿流速檢查、排尿後膀胱餘尿測量、超音波檢查等。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呢?良性攝護腺肥大,如果症狀輕微,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若病況較嚴重會以藥品或手術積極治療。以下針對藥品的部分做詳細的介紹。五種藥品治療:一、α交感神經阻斷劑◎此類藥品能放鬆攝護腺、尿道、膀胱頸等部位的平滑肌,降低對尿道的壓迫,使尿液順利排出,改善排尿困難。作用快且效果顯而易見,是攝護腺肥大男性第一首選用藥。但無法防止攝護腺繼續腫大,亦不能縮小攝護腺的體積。◎院內品項有Tamsulosin(替你舒坦持續釋放膠囊0.2毫克)、Silodosin(優列扶膜衣錠4毫克)、Doxazosin(可迅錠2毫克、可迅持續性藥效錠4毫克)。◎少數人用藥期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其中以Doxazosin發生率較高,建議睡前服藥,坐著或躺著要起身時,緩慢移動以降低頭暈跌倒的風險。服用Tamsulosin或Silodosin時,可能伴隨射精量減少,少數人會出現逆行性射精。二、5α還原酶抑制劑-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此類藥品能阻斷男性荷爾蒙的作用途徑,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進而改善排尿症狀及降低相關手術的可能性。需要使用一段時間(6~12個月),待攝護腺體積小到一定程度時,排尿症狀才能顯著有感改善,因此必須按時吃藥,耐心治療。◎院內品項有Dutasteride(適尿通軟膠囊0.5毫克)、Finasteride(快得膜衣錠5毫克)。◎服藥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少數人可能會產生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攝護腺也可能會因停藥而再度發生肥大。◎因有致畸胎風險,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應避免觸碰此類藥品。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此類藥品為赫赫有名的壯陽藥。研究發現,除了能改善勃起功能外,對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亦有療效,適合同時有攝護腺肥大及勃起障礙的男性使用。◎院內品項有Tadalafil(犀利士5毫克),此藥為自費藥品,健保無給付。◎若與前面介紹的α交感神經阻斷劑同時併用,可能會增加低血壓的風險,建議至少間隔四小時以上。如非必要,禁止與心血管藥品硝酸鹽類併用。四、抗乙醯膽鹼藥品◎此類藥品能抑制迫尿肌過度收縮、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Oxybutynin(歐舒緩釋錠5毫克)、Solifenacin(衛喜康膜衣錠5毫克)、Tolterodine(得舒妥持續性藥效膠囊4毫克)。◎常見副作用:口乾、視力模糊、便祕、腸胃不適、頭痛、認知功能損害等。五、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此類藥品能鬆弛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Mirabegron(貝坦利持續性藥效錠25毫克)。◎此藥可能會升高血壓,服藥期間建議定期量血壓,特別是高血壓病人。其他注意事項1.可能會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使用時要小心,如感冒藥(含去鼻充血劑pseudoephedrine)、過敏暈車藥(含抗組織胺劑)等,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請醫師權衡利弊,避免開立可能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2.不憋尿,也不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份,避免過度脹大膀胱造成其收縮力變差,而解不出尿來。3.睡前儘量不再攝取水分,以免經常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4.適度運動,調適壓力,放鬆心情,不熬夜或過度疲勞。5.減少菸酒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高纖食物、具抗氧化效果的茄紅素、南瓜子等。攝護腺肥大是男性晚年遲早要面對的課題,若出現相關排尿症狀,正視它、面對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遵照醫師及藥師指示按時服藥,「攝腺」問題,都能用藥「有解」的!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7-30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密封、真空後就能延長保鮮?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020年6月份天氣創下124年來紀錄,9天氣溫超過37度,38度以上則有3天。當環境溫度增加細菌繁殖力就加快,食物沒有擺在冰箱就特別容易腐敗,很多人相信用鹽醃製或密封食品,可以不需要冰箱保存,但如果沒有滅菌處理,即便在有高鹽分或真空環境,細菌仍然有可能繁殖導致食物腐敗。維持健康減鹽醃製 可能增加食物腐敗風險日文食品微生物學專家藤井建夫表示,在日本有1種醃製魚乾,能夠讓魚肉延長保存,原因在於醃魚用的汁水中,含有數十種微生物,可以抑制食物中毒相關細菌繁殖,加上高鹽處理的原因,可以減少食物腐敗機會。許多人想到鹽醃製,很可能就馬上聯想到容易保存,相信鹽醃製不容易讓食物腐敗。不過,藤井建夫提醒,不要對鹽醃製過份信任,雖然有些食品為了保存,使用鹽醃製,但最近減少鹽量的產品很多,即便有密封包裝,常溫放置下,腐敗與食物中毒相關細菌也會繁殖,並且也有微生物喜歡高鹽環境,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密封包裝不一定都有滅菌 標示冷藏務必放冰箱藤井建夫特別說,如果外包裝著名需要冷藏,就一定要放到冰箱,千萬不要以為用鹽醃製沒問題,在室溫下非常有可能導致食物腐敗。另外,並非所有密封包裝食品都有滅菌過程,要能在常溫下保存,食品必須經過高溫高壓加熱,殺死包裝內細菌,但不是所有密封食品都有高溫滅菌,所以並不能常溫保存。藤井建夫強調,就算密封包裝,千萬不要以為沒有開封,就可以在常溫下存放。有些密封食品為了味道與口感,不會高壓高溫加熱,內部就有可能仍有細菌,如果在常溫下保存,細菌就很有可能增生導致食物腐敗,因此如果密封包裝上註明須冷藏,就一定要放到冰箱存放。台灣食藥署建議 夏天食材在室溫不要超過1小時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提醒,攝氏7至60度正好是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都在這個溫度帶快速繁殖,食品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細菌才會陸續被消滅,冷藏室溫度必須在攝氏7度以下,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由於細菌繁殖分解食物,會產生毒物,食藥署建議食品不要在室溫下放超過2小時,夏天則不要超過1小時。台灣醃製肉品常用硝酸鹽防腐 法規內使用降低腐敗毒物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對於台灣來說,醃製肉品有時會擺放硝酸鹽或硝酸鈉,協助抑制微生物滋生並增加保存時間,雖然有致癌疑慮,但在法規使用量下,不容易對身體會有危害,反而因壓制微生物滋生,減少肉毒桿菌等細菌,對身體傷害產生傷害。顏宗海也說,加工食品放入防腐劑,有時是不得不的考量,否則不小心吃下開始腐敗食物,細菌或相關毒素都可能對身體產生立即傷害,因此各國對於防腐劑,多會允許廠商在不傷害人體條件下可以使用,例如硝酸鹽在台灣食品衛生法規中,每公斤肉類加工品不得超過70mg,魚類加工品每公斤不得超過50mg。未完全滅菌即便密封包裝 也該放在冰箱保存顏宗海提醒,如果購買密封食品,一定要仔細看外包裝標示,如果強調需要冷藏,代表製作過程中,封包後不一定再次高溫殺菌,需要靠低溫來抑制微生物滋生,所以一定要放到冰箱。冷藏室溫度會在攝氏4度上下,達到延長保存作用,如果可以不用冷藏,能夠室溫保存,開封後也要盡快吃完。(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7-28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噴噴的燒烤令人難以抗拒,卻暗藏致癌危機 家醫教你3招健康吃!
有一名50歲男性,平時下班常與同事到燒烤店聚聚,近日回診拿三高藥物順便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為陽性,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為一期大腸癌。烤肉潛藏健康危機香噴噴的燒烤令人難以抗拒,但您知道烤肉裡暗藏的危機嗎?除了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等,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外,用高溫(超過100度以上)烹調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烹調的時間越長會產生越多;而肉類放在烤架直接暴露在火焰上燒烤時,油脂滴在火上也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恐誘發腸癌。聰明烤肉 您有更健康的選擇●選擇食材:以新鮮雞肉、魚肉取代如紅肉及加工食品(如:貢丸、香腸、甜不辣等)。●多蔬果:除了富含抗氧化的營養素,豐富的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攝取量。 可以將肉片捲入青蔥、洋蔥、金針菇等再燒烤,營養均衡又美味。●避免烤焦:烤焦的部分含有大量致癌物質,應避免食用。可先將不易烤熟的食材用熱水汆燙至半熟,再行燒烤; 將鋁箔紙鋪在烤肉架上,可以隔絕炭火的致癌物吸附到食物,也可包裹住再燒烤避免食物烤焦。但鋁箔紙在高溫下若遇到酸會有鋁溶出問題,因此建議民眾先將食物烤熟,放到盤子上,再淋上含有酸的醬料。大腸癌為國人最好發癌症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大腸癌連續12年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一萬六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近六千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等,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所幸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特別提醒您,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年齡超過50歲●有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以上高風險族群,要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整個採取樣本的過程花不到一分鐘,不需要先做大腸鏡,就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若結果為陰性,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腸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你我一起健康腸相守提醒您「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多運動、拒絕肥胖」、「50-74歲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還需要接受大腸鏡確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大家與親愛的家人健康「腸腸」久久。參考資料: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別急著上網Google 5個日常習慣避免大腦衰弱萎縮
1.試著想起來 別急著Google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想不起某位明星的名字,馬上Google查一下就有,但就是這樣的習慣,助長了所謂「數位失憶症(digital amnesia)」。根據網路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實驗室的一項調查,這就是半數人在不用手機通訊錄下,就無法打電話給親友的原因,已經很少有人記得住對方的電話號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副教授Sara Mednick博士說:「大腦是個不用就會壞掉的機器。」當我們學習新事物,並時時複習,大腦的海馬迴和前額葉皮層會受激發,這是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相反的,當我們依靠外部資源幫忙記憶,例如頻繁使用網路和通訊錄,大腦的相關區塊就會變弱。下次當你想不起某個演員的名字時,別急著上網搜尋,試著給自己一點挑戰,相信自己的大腦知道答案,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蒐尋。Mednick博士說,同樣的,嘗試不用導航找到目的地,如果覺得這樣的挑戰太高,可以先從選擇一條新的下班路線開始。思考和嘗試新穎方法的次數愈多,大腦投入的時間就愈多,也更健康。2.小睡一下 大腦有效率重整要讓大腦思維敏捷,良好的睡眠不可或缺。每天夜裡,當我們從慢波(slow-wave)睡眠進入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大腦記憶會將我們整天學到的資訊,轉化為實際的工作知識。這樣的過程要花上七、八個小時。但其實你可以利用午睡,更有效率地完成這項工作。「在90分鐘的午睡中,一樣會在慢波和REM睡眠中循環,比例與整夜的睡眠相同,但每個階段的時間會更有效率。」Mednick博士說。因此,在記憶整合、創造力和生產力方面,小睡90分鐘的效益,可以和夜間睡眠媲美。如果很難安排90分鐘的午睡,30分鐘也會有不錯的效果。3.每天運動 刺激神經元生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大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長壽中心主任Gary W. Small說,血液充滿了供應大腦使用的氧氣和營養,運動還可以刺激身體產生一種蛋白質,它對大腦的作用就像肥料一樣,刺激神經元萌生分枝,更有效地進行交流。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要求120名年齡在55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有些人每周三天快走40分鐘,有些進行拉伸。結果發現,一年後,步行者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比拉伸組大2%。Small博士說,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小,「但足以從根本扭轉在同一時期內因自然衰老引起的大腦萎縮。」即使一次性的鍛鍊,也足以立即提升認知。一項2019年的小型研究發現,進行30分鐘固定自行車運動的人,比起其他休息的人,具有更好的記憶力。4.避免多工 減少大腦壓力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通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效率、生產力,但事實上相反。「人類大腦的設計,無法同時處理多任務。」Small博士說,當我們同時執行多任務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而且可能因此犯更多錯誤,最終降低效率(中斷四秒鐘,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增加三倍的犯錯機會)。無論本身是否意識到這種壓力,它都會觸發激素釋放,從而干擾短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與人交談時,如果被電話打斷,常常想不起剛剛說到哪裡。為了大腦健康,進行單任務處理時,建議把手機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改掉強迫性檢查電子信箱、社交軟體的習慣。5.抗氧化食物 防止大腦生鏽營養對日常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顯著影響。每天,自由基在大腦中不斷形成、累積,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阿茲海默症預防診所副主任Lisa Mosconi博士說,自由基在大腦引起的反應,就像生鏽一樣,會導致神經元衰老得更快。漿果類如覆盆子、蔓越莓富含花青素,這類抗氧化劑會進入大腦、抓住自由基,「就像警察誘捕犯人一樣。」即使少量也可以提供幫助。甜菜富含硝酸鹽,在血液中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全身血管鬆弛、促進血液流動,到達大腦的血液愈多,腦袋就會愈靈光。近幾年火紅的香料「薑黃」,富含薑黃素,是一種有效抗發炎物質。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讓沒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每天服用90毫克薑黃,結果顯示,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服用薑黃者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食用大量印度食品或咖哩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往往比不吃這類食物的人表現更好,薑黃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阿茲海默症在印度的罹病率,遠低於美國。專家也提醒,千萬不要讓自己常處於飢餓狀態,「太長時間未進食,血糖降低會損害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心理學家Susan Albers說。因為大腦需依靠葡萄糖運轉,缺乏食物會讓大腦處於當機狀態。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經常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白開水放涼相當於慢性毒藥?專家教你怎麼喝水比較健康!
喝水,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小習慣,但卻被賦予了「萬能藥」的稱號。相信大家都聽過關於喝水的各種言論:「感冒了,多喝熱水……」「肚子不舒服,多喝熱水……」「空氣乾燥,多喝水……」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按時按量喝水本是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但近日,關於喝水的種種說法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經常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消息一出,很多喝熱湯、吃熱飯的小伙伴慌了神,紛紛表示疑惑。「經常喝65℃以上的水真會致癌?」、「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到底怎麼喝水才安全?」快帶上你的疑問,一起來閱讀吧,答案都在下面了……經常喝65℃以上的水真會致癌?這種說法來自於2016年7月發表於《柳葉刀腫瘤學》期刊的一篇關於咖啡、咖啡伴侶和熱飲致癌性的評估報導(carcinogenicity ofdrinking coffee,mate,and very hot beverages)。該研究指出對於飲用很熱的熱飲產生致癌性的機制和相關證據還不充分,但是飲用很熱的熱飲和細胞損傷及可能致癌的關聯還是存在的。比如,溫度過高可能會對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熱損傷(如灼傷),損傷的消化道黏膜表層會脫落、更新,如果反覆的熱損傷會使細胞增生的速率加快,從而增大發生變異的可能性,進而可能造成細胞的癌變。基於這些原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高於65℃以上的很熱的熱飲歸為2A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很可能致癌。從感官上如何判斷65℃是多熱呢?曾有熱心的消費者進行過測量,比如剛出鍋的麵條大約70-80℃,剛沏好的茶水大約80-90℃,而火鍋湯高達120℃。可以進行簡單的自行對比,但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去飲用高於65℃的飲料,包括65℃以上的白開水。多喝水真的科學嗎?按照我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成年男性每天飲水量應該在1700ml以上,成年女性在1500ml以上,如果一杯水按200ml計,大約就是八杯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建議7-10歲兒童每天需飲水1000ml,11-13歲兒童每天飲水1100-1300ml,14-17歲青少年每天飲水1200-1400ml。水雖然和我們的健康有密切關係,但是也不宜過度飲水。過度飲水容易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造成身體內水分來不及排出、體內水分過多,而血液中鈉離子被稀釋,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所以正常情況下,每天八杯水即可,再通過食物裡獲取的一些水分,足夠滿足人體對水的需求。但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或是運動量大、勞動強度高的人群,比如健身愛好者、建築工人等,全天的飲水量應該更高,同時補充一定量的礦物質(鹽分)。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飲用水的水質經過了消毒處理而不含病原微生物,而消毒處理的化學成分含量低,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所以所以燒開的白開水是非常安全的。但是隨著白開水放置時間的延長,放涼的白開水有可能會從環境中獲得一些微生物,這主要和所處環境的潔淨程度有關。一般來說,長時間放涼白開水的場景在居家環境,被微生物侵染的可能性相對更低。雖然有一些細菌(如硝化細菌)會代謝產生一些致癌物,如亞硝酸鹽;但在白開水放涼的過程中不太可能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更應該擔心的是,水中本身的亞硝酸鹽含量,比如重複煮沸的白開水有可能帶來的濃縮效應。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了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最高限量分別為10㎎/L和1㎎/L。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最高分別為3.7㎎/kg體重(1995年)和0.07㎎/kg體重(2002年)。以體重70kg的成年男性估計,只考慮飲水的情況下,要達到硝酸鹽的ADI,每天大約需要攝入25.9L的水,而要達到亞硝酸鹽的ADI,每天大約需要攝入4.9L的水。而實際生活中飲用水里兩者的含量顯著低於國家標準的限量。所以白開水放涼時間過長並不會有太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更多是放置時間過長,影響口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沒有長時間放置白開水的必要。怎樣喝水比較健康?1.首先,每天保證喝足量的水,而且應該主動喝水,不要口渴了再喝,喝水頻次也可以適當間隔開。2.其次,在某些特殊時間段飲水,比如早起和睡前都可以喝一杯水,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3.再者,飲水的水溫大約在18-45℃都比較適合,如接近人體溫度更好。4.最後,注意不要用純淨水或飲料等完全代替白開水。一方面,白開水里有一部分營養素是純淨水里沒有的,另一方面,飲料裡一般會提供比較多的糖分,容易引發肥胖等問題。綜上所述生活中盡量不要去飲用高於65℃的水,建議每天主動喝足量的水,水溫45℃左右最合適。(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