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科別.皮膚
搜尋
皮膚炎
共找到
445
筆 文章
-
-
2020-06-17 科別.眼部
眼屎這麼多只是沒睡好? 你可能得這7種病
許多愛美女性喜歡化厚重眼妝、戴著又長又翹的假睫毛,或是配戴炫亮、時尚的有色隱形眼鏡,這些其實對眼睛健康都有潛在的風險,一旦沒有卸除乾淨,或是對鏡片上的染料過敏,就有可能感染發炎,導致眼睛出現過多分泌物(眼屎)。然而,眼屎過多只是一種症狀,更應注意罹患其他眼疾的可能性,並尋求正確治療。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眼屎過多有以下幾種發生原因:1.感染發炎: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如夏天常見的流行性角結膜炎,也就是俗稱的「紅眼症」,患者除了眼睛發紅外,還併有大量分泌物,有時會多到眼睛都睜不開——「被分泌物黏住」。通常黏稠的白色或黃色分泌物,代表可能有細菌感染;稀薄、稍帶黏性的水樣液體分泌物,則多表示為病毒性角結膜炎。 2.過敏:症狀類似結膜炎,眼屎、眼淚會增加外,還會有眼睛發癢、脹痛等症狀,嚴重時,包括下眼瞼都會腫脹,讓患者的眼皮變得像青蛙一樣,腫得張不開。常見的過敏源包括塵蟎、動物毛屑、恙蟲、煙、揮發性氣體等,也有的是季節變化所致,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時最容易發生過敏。 3.體質和飲食: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以及有異位性皮膚炎者,較容易出現眼屎過多;吃得較油膩、體質較燥熱的人,眼睛排泄物也較多。患者陳小姐就說,她從5、6年前開始,眼尾處就有白色分泌物,不只清早醒來有,連白天也持續都有,尤其「吃得較油膩時,分泌愈多」,經診斷才知道是和自己的體質及攝取食物有關。因此,如有這類情形,平時就應多忌口,容易上火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類,或是冬季天冷大家愛吃的麻辣火鍋等,都要盡量少碰。 4.鼻淚管阻塞:眼淚由淚腺分泌後,必須經過位於下眼瞼靠近鼻側的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最後到鼻腔排泄掉,當鼻淚管發生阻塞時,淚液無法排出,累積在淚囊裡,就會引起淚囊炎,導致頻頻流淚、眼屎分泌增多、紅眼睛等。像是早產兒因發育不及,淚道阻塞,或是老人家常見的「流目油」症狀,導因就是鼻淚管阻塞,建議多按摩內眼角與鼻根中間偏下側處,可以幫助暢通與排泄。 5.乾眼症:正常淚液層有外中內三層,外層為油脂層,中間為水液層,最內為黏液層,乾眼症就是中間的水液層不足,尤其現代人過度使用電腦,長時間盯著螢幕,眨眼次數過少,加上辦公室多有空調,室內空氣乾燥,造成眼睛表面水分蒸發,引發「乾眼症」。淚液分泌不足、眼睛缺乏完善保護,感染、發炎的機率就會大增,進而出現眼屎多情形。6.眼瞼炎:誠如文章最前面段落所述,化妝品、隱形眼鏡的配戴,有可能產生接觸性過敏反應,而當清潔功夫沒有做足時,更有可能導致眼睛慢性發炎。王孟祺解釋,睫毛邊緣有油孔,眼線液或睫毛膏又是屬於油性物品,容易造成油孔阻塞,當阻塞發生時,先是眼皮邊緣會感到癢及刺痛,並開始在睫毛根部出現分泌物,此時,易有細菌增生造成發炎,發炎後又使分泌物增多,造成惡性循環。 7.乳突狀結膜炎:配戴隱形眼鏡者常見「乳突狀結膜炎」,尤其有過敏性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乳突狀結膜炎」是眼睛結膜受到慢性刺激而發炎,在結膜上出現像鵝卵石狀的乳突,患者眼部會有異物感、癢,並出現黏狀分泌物,由於乳突上有小血管分布,與隱形眼鏡鏡片摩擦時,常引發出血。延伸閱讀: 太陽眼鏡鏡片愈深愈好? 錯了!一次看懂怎麼挑選 這一種疾病 是隱形眼鏡族的最大困擾  
-
2020-06-14 科別.皮膚
健康醫點靈/腳部搔癢易誤判 需對症下藥
台灣夏季天氣潮濕炎熱,有民眾發現腳趾又腫又癢,擦藥卻不見效,其實可能是未對症下藥。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金益安指出,腳部常見症狀有香港腳、汗皰疹、脫落性角質溶解症及青少年足底皮膚炎,症狀類似,容易誤判,只有香港腳由黴菌引發、會傳染。金益安提醒,如想避免腳部皮膚病,除了平時盡量保持足部乾爽、穿著適當鞋子、不過度摩擦、不與他人共用拖鞋,也可適度做腳部保濕。金益安表示,雨天若腳濕沒有弄乾,又悶在鞋子裡就容易出現香港腳症狀。香港腳患者不一定會有搔癢問題,但可能有脫皮、惡臭現象,若黴菌感染到指甲會成為灰指甲,感染手腳、身體其他部位會造成體癬、股癬或手癬。長期與他人共用拖鞋可能遭感染;天生腳汗較多,即使是乾燥氣候也可能罹患香港腳。汗泡疹的症狀跟香港腳很像,也因環境潮濕出現手腳水泡,伴隨脫皮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紅腫、搔癢,甚至龜裂、疼痛。金益安說,一般情況會先從腳縫看起,香港腳症狀幾乎都從腳縫開始,汗皰疹症狀則是從腳的邊緣開始。2種症狀可能同時出現,所以有症狀建議就醫以皮屑顯微鏡檢查判斷。香港腳及灰指甲以抗黴菌藥為主,分為口服及外用,香港腳患者僅需擦藥,灰指甲則要配合口服藥,若肝功能不好,則可使用替代藥物及磨甲方式治療,但需自費;治療汗皰疹只要塗抹或服用類固醇,輕症做好手腳部保濕、隔離即可。另外,脫落性角質溶解症及青少年足底皮膚炎症狀皆為脫皮,不會出現搔癢。青少年足底皮膚炎擦含弱效類固醇、低濃度水楊酸等成分的藥膏即可治癒。
-
2020-06-08 科別.皮膚
拔毛、剔毛哪個好?皮膚科醫師提醒除毛必知4常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部分女性都會想辦法去除腋毛或手腳毛,拔毛、剔毛或使用除毛膏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但如果拔毛或剔毛器具沒有清潔好,加上毛囊因拉扯出現傷口,就很有可能導致發炎;假使習慣用除毛膏,也有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皮膚科醫生建議,除毛前不論皮膚與器具都要清潔好,發現除毛膏塗抹時有異狀,就要立即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表示,拔毛與剔毛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都有可能導致毛囊傷害,拔毛由於拉扯毛囊容易有傷口,如果器具、皮膚、雙手,只要有地方沒有清洗乾淨,就有可能讓細菌入侵導致發炎;剔毛也類似,除了也會容易拉扯毛囊外,比較脆弱的皮膚容易在刀片摩擦下變薄,可能容易產生傷害。許仲瑤也說,當細菌入侵毛囊導致發炎,皮膚會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腫塊,趕快就醫應該可以消除,然而特別要注意,毛囊發炎或皮膚有傷口,有可能引起黑色素沉澱與聚集,傷口部位有可能看起來比較暗沉,雖然隨著時間,黑色素會慢慢消散,大多不會是長期性的黑色素累積,但是不論用拔毛夾或剔毛刀,都應該要特別小心清潔。另一方面許仲瑤補充,比較大面積的除毛,有些民眾會用除毛膏,例如腿部或手臂。除毛膏屬於微酸物質,可以分解毛髮蛋白質,讓體毛可以脫離,一段時間後體毛才會長出來。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化學物質接觸皮膚,有可能導致過敏,擦除毛膏最好先小範圍測試一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出現異狀就不要大範圍使用。衛福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邀請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同樣也談到除毛相關話題,趙昭明表示,毛髮多寡常會影響自信心,男性最在乎落腮鬍,女生則關心腋下、上臂毛、下腿毛,以及私密處比基尼線的體毛,擔心「雜草叢生」不好看,希望除之而後快。至於除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以下提供民眾參考:1.除毛前後都要注意清潔,可用酒精稍微擦拭,若用拔或刮的方式除毛,動作務必要輕,減少毛囊拉扯,除毛後再抹乳液加強保溼。2.如果皮膚有溼疹、發炎、感染及傷口等問題,建議不要使用除毛膏。3.除毛後要用冷水清潔,除毛後有時會有暫時的紅腫及輕微刺痛,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消退,並可使用冰敷或外用消炎藥膏塗抹,直至紅腫消退。4.臉部比較不建議使用,而私密處的肌膚,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都還要脆弱敏感,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成分的安全性。頻繁使用或敏感皮膚會造成紅腫過敏,甚至發生皮疹,敏感體質者最好每次使用間隔1個月。趙昭明提醒,除毛後皮膚會產生色素疤痕沉澱,是使用除毛膏最常見的後遺症,要好幾個月色素才會淡化。除毛時有可能造成過敏、感染、傷口紅腫、毛囊角化粗糙、毛囊發炎、毛髮內嵌、發炎性色素沉澱,更嚴重時還會傷害皮膚造成灼傷及水泡形成。趙昭明進一步解釋,這是因除毛膏成份中,常常也含有角質溶解酵素成份,容易刺激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使用前應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會對該產品產生過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雷射除毛不擔心再長? 醫點名6種人不適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
2020-06-07 科別.皮膚
「口罩痘」大增 醫師教護膚保健撇步
長時間戴口罩易悶壞皮膚,出現長痘痘、酒糟紅等症狀,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太敢到醫院看診,疫情一緩和,北市萬芳醫院、聯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就發現,4月起門診量開始回升,5月已恢復往昔,看痘痘的人甚至較過去多了3成。2、3月疫情嚴峻,醫院門診量大跌5、6成,但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發現,5月看診人潮已恢復到往常;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劉康玲也發現類似現象,過年後看診人潮銳減,4月中開始回升,5月已恢復「排好排滿」,主因看「口罩痘」的病人增加。楊庭驊指出,看臉部痘痘的患者約比往年多了3成,其他為酒糟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等患者,大多因長時間戴口罩,讓皮膚問題惡化。若需長期戴口罩,楊庭驊建議,可減少其他長痘痘的因素,如適時走到戶外空曠處拿下口罩「透氣」,作息正常不熬夜,避免吃油炸、甜食、乳製品,也別擦太厚的化妝、保養品,更要懂得舒緩壓力等,若大部分都能做到,就能大幅降低痘痘發生率或嚴重度。劉康玲表示,有些人因對口罩材質過敏,接觸部位也會出現搔癢、紅疹等;有酒糟性皮膚炎的病人也易因戴口罩誘發症狀,甚至出現丘疹、膿皰等。劉康玲建議,口罩雖逐漸解禁,但仍有部分時間要戴上,建議有化妝需求的民眾以淡妝為主,頂多加強眼妝就好;臉部也可擦適當的保濕、防曬乳,避免複合功能的BB霜、CC霜,遮瑕效果雖好卻較不透氣。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5 養生.抗老養生
節氣養生/「芒種」開始變熱 涼性瓜果節制吃、清熱喝這四種飲品
6月5日是廿四節氣裡的「芒種」,夏季當令水果盡出,中醫提醒,體質虛寒的人,吃涼性瓜果要節制,熱性的荔枝,吃多了易升心肝之火,都要注意。芒種,之前有「小滿」,之後為「夏至」,是指黃河流域的稻麥已吐穗結實,長出細芒,同時也宣告天氣開始變熱。俗諺說:「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意指如果芒種日下雨,就會連著下到五月;「芒種夏至,檨仔(芒果)落蒂」,指的是台灣南部的芒果,在芒種後上市;「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則是,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預兆。西瓜、芒果、鳳梨、和荔枝都是當令的水果,甜又多汁,但「凡瓜皆涼」,體質虛寒者,吃太多瓜類水果如西瓜或香瓜,晚上可能會腹瀉,最好還是淺嘗即止。至於紅通通、熟透透的芒果,和肥嫩甜蜜的荔枝,台灣民眾都知道它們屬熱性水果,吃了易上火。從中醫來看,荔枝、龍眼吃多了,會增加心肝之火,症狀是眼眥(眼屎)變多、容易睡不著或嘴巴苦乾,有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更不能多吃甜分這麼高的水果。而大啖芒果,則可能皮膚發癢,產生皮膚過敏,有異位性皮膚炎者要節制口欲。冷天易感冒,夏天則因為從冷氣房出來,一下子接觸熱空氣,產生風熱型感冒,患者症狀不是怕冷,而是頭暈,或鼻子感覺不適,而需要飲用中藥方劑。熱會讓人產生濕氣,濕熱就得清熱,才能利濕,如果不是虛寒體質的人,可喝椰子汁、苦茶、青草茶、檸檬汁,但一樣需視身體狀況適可而止。「芒種」清熱茶飲★玉竹湯材料:玉竹適量作法:將材料加水大火煮成湯,並依口味酌加冰糖。功效:玉竹性甘,微寒,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中醫常用來緩解乾咳少痰、津少口渴、陽虛感冒。一般玉竹常和沙參一起燉肉。★菊花青草茶材料:菊花、紅棗、沙參、紫蘇、薄荷、冰糖適量、仙草乾、白扁豆等藥材,放入藥袋作法:將材料以大火加水煮後,取出藥袋,加適量冰糖即可飲用。功效:生津止渴、清熱退火。(資料來源/施淙銘中醫師、製表/記者施靜茹)
-
2020-06-05 科別.皮膚
戴口罩痘痘狂長受不了 醫師說這些皮膚病恐被觸發
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民眾長時間戴口罩悶住臉部,有些人因此狂冒痘痘或起紅疹,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劉康玲指出,為了防疫限制戴口罩的場所仍要戴,建議民眾可到皮膚科測試過敏原,此外口罩清潔度也與長痘痘有關,應保持臉部清爽,上妝要透氣、保濕清爽為宜。劉康玲表示,近來皮膚科門診因「口罩痘」而上門的病人增加,長痘痘的人通常是長時間戴著口罩,悶住的部位又濕又熱,阻塞毛孔,才容易冒出痘痘,如果又擦上質地厚重的保養品、防曬品或彩妝品,恐怕加重災情,讓痘痘遍地開花;此外,口罩內側每天與肌膚不斷摩擦,有些人對口罩材質過敏,接觸的部位會出現搔癢、紅疹等不適,有酒糟性皮膚炎、濕疹的病人,也容易因戴口罩誘發。「面子」該怎麼顧?劉康玲建議,若懷疑自己有特定的接觸過敏原,可到皮膚科做貼膚測試,北市聯醫有28種常見過敏原可測試,幫民眾找出對什麼東西過敏;另外,口罩清潔度也大有關係,若有殘妝、汗漬停留在口罩上,又未妥善清潔就反覆使用,就可能狂冒痘痘;民眾口罩若不夠用,建議保持臉部清爽,或依衛福部教學,用電鍋蒸口罩消毒;長時間戴口罩的人,可抽空到通風良好的戶外空曠處,取下口罩透透氣。劉康玲也建議,若要戴口罩,上妝應以淡妝為主,畢竟戴了口罩,只露出不到一半的臉部,加強眼妝即可,底妝以粉狀的透氣度較高,氣墊類、BB霜、CC霜等遮瑕效果雖好,但相對不建議;不論何時要做好保濕,戴口罩時盡量選擇清爽型保濕產品,不要太濃稠厚重;另外,口罩也具一定防曬作用,如同穿長袖或撐傘,容易起疹長痘痘的人,可以只擦防曬在露出部分,避免口罩下更悶濕。除了臉部,民眾落實勤洗手、用酒精消毒,劉康玲則說,手部肌膚乾燥不適的求診者也增加,建議民眾洗手應以溫水取代冷、熱水,清洗後要立即擦乾、塗上護手霜,避免水分流失。
-
2020-06-03 焦點.健康知識+
隱翅蟲出沒!千萬別用手拍打小心噴毒液
夏季為隱翅蟲出沒的季節,隱翅蟲喜好棲息於濕地、水溝、雜草叢、水田與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具有趨光性,夜晚時會出現於住家附近,由於其體液會造成皮膚發炎,台中市農業局提醒,若在居家或社區環境發現隱翅蟲,請勿用手拍打或捕捉,可用紙或扇子將它驅趕,若不幸被隱翅蟲體液灼傷,應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及冰敷,並就醫治療。農業局指出,國內有多篇報告指出隱翅蟲用於防治害蟲的案例,其中「黃角小黑隱翅蟲」之成蟲及幼蟲皆可捕食農業害蟲「神澤氏葉蟎」,且捕食效率佳;另「紅胸隱翅蟲」會捕食鱗翅目幼蟲、蚜蟲、葉蟬、飛蝨、薊馬、捲葉蟲和螟蛾及雙翅類等20多種作物害蟲,可抑制農業害蟲的族群數量,為有益昆蟲。隱翅蟲具有趨光性,受驚擾及夜晚時會出現於住家附近,民眾平時應做好防避措施,關好紗門紗窗,防止成蟲飛入室內,就寢前仔細檢查床鋪上是否有隱翅蟲,就寢時關閉燈火,以免誘蟲入侵;清除居家附近雜草,以減少孳生地,並於隱翅蟲活動高峰期使用捕蚊燈,加以誘捕並撲滅。農業局表示,雖然隱翅蟲毒液會引發皮膚炎,但它不會主動叮螫人類,只要將它驅離,做好預防措施,不僅不會造成危害,更可成為生物防治益蟲,對農作物生產有益。
-
2020-05-29 養生.營養食譜
夏季水果/芒果解渴利尿還是暈車良方 但易誘發皮膚病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芒果多汁甜美、有著濃郁香氣的芒果,是許多人夏天最愛水果之一,但從中醫角度來看,它特殊的發物性格,卻讓少數人無福消受,對芒果又愛又怕。【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30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台灣本地芒果俗稱「土檬果」、「土檨仔」,堪稱是芒果季裡,最早收成的品種,這種芒果果實不大,但因酸甜風味十足,有固定的愛好班底,用青土芒果做成的情人果,微酸的滋味受到不少女性青睞。至於愛文、金煌、凱特、海頓等品種,都是改良種芒果,其中又數愛文為最大宗。在台灣,視品種不同,每年5月到10月都是芒果的產季。炎炎夏季,多汁甜美、有著濃郁香氣的芒果,是許多人的最愛,但從中醫角度來看,它特殊的發物性格,卻讓少數人無福消受,對芒果又愛又怕。β-胡蘿蔔素 含量豐富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比起其他水果,芒果的β-胡蘿蔔素含量相當高,以美國官方資料來看,每100公克芒果果肉的β-胡蘿蔔素含量約為445毫克,有不錯的抗氧化效果。β-胡蘿蔔素下肚後,大約1/6會轉換為維生素A,無法順利轉換的β-胡蘿蔔素,則可能導致膚色變黃。有些老人家會告誡小孩,吃太多芒果皮膚會變黃,就是因為芒果裡含有較多β-胡蘿蔔素的緣故。但民眾千萬不要擔心,只要不吃過量,皮膚就不至 於泛黃,就算膚色變黃,只要減少β-胡蘿蔔素的攝取量,膚色就會跟著恢復,不會留下後遺症。海頓芒果 維生素A最高雖然同屬芒果家族,但不同品種芒果的營養成分還是略有差異。從國內衛生署食品成分資料庫來看,維生素A效力最高的是海頓芒果,每100公克果肉,維生素A效力超過500,愛文芒果約為355,相形之下,金煌芒果約為88,土芒果則是57左右。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多,100公克含量約有10到20毫克,比起木瓜的99毫克、香吉士的92,奇異果、芭樂的87跟81毫克,都來得少。高醣水果 入口當心熱量由於芒果有著酸酸甜甜的滋味,加上它特殊香氣、色澤亮眼,除了適合做成水果冰,或取代糖水,淋在剉冰上外,還很適合入菜、做成水果沙拉。稍加調味後的芒果泥,也可以跟檸檬、橘子一樣,做成沾醬,用來沾白切肉等,有不同的風味。不過,要提醒民眾,芒果算是高醣水果,熱量並不低,每100公克芒果的熱量從40到60大卡不等,糖尿病患或是想控制體重的人,還是要節制。以一顆一斤左右、體型較大的愛文芒果來說,一天吃三分之二顆,當天的醣攝取額度幾乎就用完了。本草記載 緩解暈車不適北市聯醫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芒果的營養價值相當不錯,夏天食用,還有解渴、利尿作用。相傳芒果是天然治暈車、暈船的良方,主要是來自《本草拾遺》裡記載,芒果益胃氣、止嘔暈,暈車或暈船時來一點芒果,有助於緩解惡心、作嘔的不舒服感。食欲不佳時吃一些芒果,也有促進食欲功效。屬性較涼 易誘發皮膚炎但有些老人家認為芒果有毒,不宜吃太多,老人家嘴裡講的毒,指的應是古書裡記載的濕毒。由於芒果的屬性有些涼,加上台灣氣候悶熱,從中醫觀點來看,芒果是比較容易誘發、加重某些疾病的「發物」,像皮膚容易發癢,或是有濕疹、長瘡跟流膿的皮膚病患者,最好少吃一點,以免惡化。另外,腫瘤、糖尿病患者最好也淺嘗即止,主要是因為芒果甜度高,吃時沒節制,很容易吃進過多熱量。
-
2020-05-28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 中重度治療有選擇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逐漸上升,為了幫助病人有效控制疾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昨天發表「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加入了新型生物製劑療法的建議,完整治療版圖,可視患者嚴重程度,依不同階段安排合適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分為輕、中、重度。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臨床是以「病灶占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區分嚴重等級,對病人進行專業評估,病人無法衡量自身嚴重程度。皮膚發癢、脫屑 流組織液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很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皮膚會出現發癢、脫屑、流組織液、皮膚角質化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終其一生都需要與疾病對抗,有些病人甚至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病灶卻不見緩減還反覆發作。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加入後,健保也給付,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更為完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賴柏如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病人使用新型生物製劑療法,於去年12月通過健保給付;今年5月更擴大其適應症範圍,12歲至17歲且體重60公斤以上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病人。依嚴重程度有不同治療根據最新治療共識,異位性皮膚炎依嚴重程度分別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建議初期病人以保濕劑為主,針對局部病灶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如有癢感會加上口服抗組織胺來改善;針對中度至重度病人,則會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也會視病人嚴重程度,處方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可能會對肝腎造成較大負擔,必須定期追蹤肝腎功能以及血球數量。朱家瑜說明,根據研究顯示,有近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紅腫面積跟嚴重程度可改善75%以上;合併生物製劑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病人的搔癢問題最快能於2周時獲得明顯改善,8成病人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新型療法 通過健保給付朱家瑜鼓勵病友,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的一種,現今醫藥科技發達,治療版圖日趨成熟,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已通過健保給付,且適應症也正在擴大範圍,建議病人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選用合適的治療方式,並與醫師積極配合,就像接力賽跑者一般,保持衝力突破困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皮膚特別癢而不斷搔抓。臉上先出現紅腫、劇癢,再逐漸分布在手腕及腳後彎處,會反覆發作。久未癒會皮膚苔癬化。
-
2020-05-23 科別.皮膚
天氣熱用「降溫噴霧」小心臉會爛! 醫生提醒避開2成分
台灣的夏天,高溫又潮濕,走在路上沒多久,臉上汗如雨下,妝也花了,許多人就愛使用各種「降溫產品」,譬如降溫噴霧、保濕噴霧等,或甚是一些冰涼貼等,但皮膚科醫師提醒,這類產品容易讓肌膚過敏,甚至出現接觸性皮膚炎,讓整個臉爛掉,特別提醒如果有2種成分,使用前一定要先做肌膚測試,才能保護好肌膚。皮膚科醫師廖苑利發現,高溫來臨時,許多人皮膚卻出現紅腫過敏,原來是用了不適合自己的降溫產品,她提醒,兩種成分要特別注意,包括揮發計、以及薄荷腦、茶樹精油等成分。廖苑利解釋,揮發劑如酒精、丙醇等,這類成分容易在空氣中快速蒸發,會讓肌膚帶來清爽與涼感,天氣熱時,一用就會覺得降溫,但揮發既容易對肌膚產生刺激性,導致過敏。另外產生涼感的成分如薄荷腦、茶樹精油等,同樣會有瞬間沁涼的效果,卻同樣對肌膚較刺激,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會讓肌膚不適、紅腫癢等,購買相關產品時,記得要避開這類成分的商品,若還是想使用,記得先在手腕、手肘處做過敏反應測試。但到底要怎麼降溫呢?醫師建議可以用「純水濕紙巾」,透過水分揮發的特性,在肌膚上降溫,純水不容易造成過敏,還能清除汗水髒污。
-
2020-05-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雨腳濕鞋臭好困擾!7處理指南防腳部感染
陰雨綿綿的天氣,下不完的雨,不僅讓人心情好憂鬱,最討厭的還有鞋子被淋濕這件事,對通勤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腳被悶在濕鞋裡一整天,味道瀰漫讓人非常尷尬。腳臭的原因,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和1.腳潮濕+密閉鞋款、2.鞋子材質、3.發炎:如細菌、黴菌感染等、4.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併發甲溝炎等。 其中,以「腳潮濕+密閉鞋款」最常見,由於四肢汗腺分布多且發達,當汗液接觸到空氣、環境或是被細菌感染後,就會出現異味。其次,鞋子材質也很重要,像是牛、羊皮或是合成皮製的鞋子較不透氣,腳悶在裡面容易發臭,需要穿能吸汗的棉質襪來加以改善。尤其合成皮的鞋類更可能因為上膠或上漆,含有一些化學物質,除了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外,一旦遇到汗水,兩相混合,就可能會有皮革化學味冒出來。許多人常穿的布、球鞋,雖然能吸汗,但也容易因此變得潮濕,使用後必須加以風乾,其效果比塞報紙或使用除濕用品為佳,並且最好能準備兩到三雙鞋交替穿。一般人常誤以為是香港腳造成的臭味,其實不然。趙昭明說,香港腳會有味道,但不一定會臭。香港腳是黴菌感染造成角質增生、腳皮變厚,在趾間出現糜爛及水泡的症狀,會發臭主要還是因為腳汗分泌,衍生臭味,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至於網路上流傳許多「除腳臭秘方」,趙昭明表示,如果只是想以「浸泡」方式除臭,即使可行,效果也很短暫,可能泡完隔天早上就沒效了,不僅完全沒有滅菌效果,如果腳上有傷口的話,更要小心造成感染。1、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酒精具有消毒效果,是可行的方式,但須使用濃度75%的酒精,因會揮發,所以每天使用無虞。2、以茶葉包煮水泡腳:茶葉雖有除臭效果,但用在腳上頂多只能幫助洗淨而已,效果有限。3、用粗鹽溶於水泡腳:鹽巴可消毒,但泡完腳後必須擦乾。4、蘿蔔切薄片加水熬煮洗腳:中醫認為蘿蔔可以「去熱」,但用以洗腳除臭效果應有限。5、海邊踩沙吸熱氣:主觀感覺居多,頂多只有短暫性效果。6、冷熱交替泡腳:只有清潔效果,不能除去病灶。7、硼酸、白醋等溶於水泡腳:不建議,恐刺激皮膚。此外,若有腳臭的人,穿在腳上的襪子也一定很臭,則可以使用弱鹼性的小蘇打粉中和臭酸的襪子異味,發揮除臭效果。延伸閱讀: 天氣一悶腳就發臭? 1關鍵讓你就此遠離臭腳丫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
2020-05-17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
現已步入夏天,炎熱的天氣常讓民眾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尤其老人家皮膚老化,容易掻癢,如未正確使用藥物,常會讓情形更加嚴重,甚至抓破皮。造成皮膚癢的原因很多,要找出病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指出,皮膚搔癢常見的原因包括股癬、念珠菌感染、對磨疹、紅癬、過敏性濕疹等,感染的情況及治療方式各不同。股癬:胯下是很容易悶熱潮濕的部位,形成有利黴菌繁殖的環境,股癬就是由黴菌感染引起,在胯下長出環形的紅疹,合併脫皮及搔癢;股癬也常會侵犯到臀部、腋下,也常合併香港腳及灰指甲。有些民眾會自行拿家裡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藥膏或到西藥房自行買藥,結果誤用含類固醇的藥膏,使用初期會有明顯退紅及止癢效果,但因為類固醇藥膏會抑制皮膚免疫發炎反應,也就是會降低皮膚的抵抗力,黴菌就會趁機繼續擴散;因此門診常常碰到病人自行擦家裡現成的濕疹藥膏,反而造成股癬加重並擴大。股癬治療需要使用抗黴菌藥膏,如果病灶範圍太大,可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且所有長癬部位都要同時治療。因為股癬的病灶會不斷向外擴大,擦藥膏時需注意擦的範圍,一定要超過病灶最外緣,在病灶消退後,仍需持續擦藥2周以上,如此才能根治股癬。念珠菌感染的情況是病灶呈現鮮紅斑塊,斑塊外圍可能有小紅疹的衛星病灶。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過敏,導致用錯藥物治療而惡化。潮濕、過度流汗都會加重病症的狀況,治療時除需使用抗黴菌藥膏外,保持乾燥也很重要,若病人狀況較嚴重,還需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對磨疹是因摩擦導致的紅疹,合併有疼痛感或搔癢,治療上可給滋潤的藥膏,且避免過度潮濕及摩擦患部。紅癬是感染微細棒狀桿菌造成,會出現紅色大片斑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黴菌感染的股癬。可使用外用或是口服抗生素治療,雖然紅癬是由細菌感染所導致,但是使用抗黴菌藥膏也有效。過敏性濕疹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引發過敏,造成濕疹,會出現紅色浮腫疹子合併搔癢情形;衣物、毛巾、藥膏、乳液、清潔劑等都是過敏源,依狀況給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身體指南精選閱讀↘↘↘】。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該看哪科.皮膚
專業觀點/視個人髮質 用對洗髮精
頭皮如何正確保養,才不會發癢?選用適合的洗髮精及正確的洗頭方法相當重要。洗髮精除了洗頭髮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將頭皮洗乾淨。有了健康的頭皮,才會有健康的頭髮,也就不會發生頭皮癢困擾。用對洗髮精洗頭很重要。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洗髮精,但必須視個人的頭髮及頭皮狀況而定。有人屬於乾性,那就不宜選擇洗淨力太強的洗髮精,避免頭皮洗得太乾淨而發癢,甚至掉頭皮屑;如果頭髮及頭皮是屬於比較油性的,若用太滋潤的洗髮乳,就容易頭皮阻塞,引發毛囊炎。洗頭髮的水溫最好維持在40至42℃,不宜太冷、也不宜太熱。如果洗頭用太熱的水,容易把頭皮上的油脂洗得太乾淨,頭皮反而易發癢及掉屑,如果用太冷的水洗頭,頭部血管容易收縮,容易引發頭痛不舒服。正確洗頭的方法,首先將頭用水潤濕,將洗髮精倒適量在手心上,之後將洗髮精在頭髮上抹勻,接著用指腹按摩頭皮1至2分鐘,之後再用清水沖掉,記得一定要沖乾淨,不要讓洗髮精在頭髮及頭皮上殘留。至於雞蛋洗頭,則因蛋汁易有細菌汙染,並不建議使用。此外,想要有健康的頭皮,在平常飲食、生活作息上也要特別注意,要少吃辛辣食物,睡眠要充足,尤其在溫差大的時節裡,更要小心呵護清潔保養。染燙髮的確容易傷頭皮,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建議染髮至少間隔三個月以上才能再染髮,燙髮則是一年兩次。(諮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
-
2020-05-15 橘世代.時尚橘
「自助染髮」該怎麼做才不傷身,4步驟要注意!
不分年齡,大家都希望透過外觀上的變化,讓自己展現更多自信,除了化妝保養外,染髮也是直接展現自我個性的一種表現。染髮,不管是為了遮掩白頭髮,又或者是為頭髮增添色彩,許多人的染髮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劣質的染髮劑和不正確的染髮方式,卻可能造成身體、頭髮的健康傷害,應該如何正確又安全的染髮呢?訪問專業髮型師後,有4件事情在染髮前一定要特別注意。一、選用標示明確的染髮劑慎選染髮劑,是安全染髮的首要條件。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染髮劑,許多人會直接看到想要的顏色、明亮的包裝,就被吸引購買,反而忽略產品標示。市面上也有標榜植物性的染髮劑,選用時一定要看清楚成分,尤其是染髮周期性比較高的人,常常使用染髮劑,對於標示是否明確得更加注意。二、染髮前的敏感性測試建議在染髮之前,可以先透過肌膚的敏感測試,來確認商品對於肌膚與頭皮是否會出現敏感症狀。可以塗抹少許的染髮劑在耳後皮膚,每隔10分鐘觀察一次,是否有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再決定是否全頭染髮。三、頭皮有傷口不要染髮除了過敏反應會出現紅腫問題之外,頭皮如果有傷口,也千萬要停止染髮。染髮劑畢竟是一種化學物質,頭皮上如果有青春痘、抓傷、泛紅的狀況,對於頭皮來說,是嚴重的傷害,還可能導致頭皮潰瘍。四、染髮劑別接觸肌膚、頭皮通常染髮劑包裝內會附上塑料手套,千萬要戴上再使用,以保護手部肌膚。染髮前可在耳朵、髮際、脖子先塗抹凡士林,保護肌膚不被染髮劑的化學成分過度刺激。【關於你不知道的白髮大小事↘↘↘】。長出白髮的6大原因 注意!有可能是健康出問題。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該看哪科.皮膚
頭皮癢用雞蛋洗頭會比較好嗎?權威皮膚科醫師這樣說
頭皮癢、頭皮長紅疹,用雞蛋洗髮會比較好嗎?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選用適合的洗髮精及正確洗髮相當重要。洗髮精除了洗頭髮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將頭皮洗乾淨。有了健康的頭皮,才會有健康的頭髮,也就不會發生頭皮癢困擾。至於用雞蛋洗髮,蛋汁可能有細菌汙問題,並不建議使用。趙昭明指出,用對洗髮精洗頭很重要,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洗髮精,但必須視個人的頭髮及頭皮狀況而定。有人屬於乾性,那就不宜選擇洗淨力太強的洗髮精,避免頭皮洗得太乾淨而發癢,甚至掉頭皮屑;如果頭髮及頭皮是屬於比較油性的,若用太滋潤的洗髮乳,就容易頭皮阻塞,引發毛囊炎。洗頭髮的水溫最好維持在40至42℃,不宜太冷、也不宜太熱。如果洗頭用太熱的水,容易把頭皮上的油脂洗得太乾淨,頭皮反而易發癢及掉屑,如果用太冷的水洗頭,頭部血管容易收縮,容易引發頭痛不舒服。正確洗頭的方法,首先將頭用水潤濕,將洗髮精倒適量在手心上,之後將洗髮精在頭髮上抹勻,接著用指腹按摩頭皮1至2分鐘,之後再用清水沖掉,記得一定要沖乾淨,不要讓洗髮精在頭髮及頭皮上殘留。此外,想要有健康的頭皮,在平常飲食、生活作息上也要特別注意,要少吃辛辣食物,睡眠要充足,尤其在溫差大的時節裡,更要小心呵護清潔保養。染燙髮的確容易傷頭皮,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建議染髮至少間隔三個月以上才能再染髮,燙髮則是一年兩次。
-
2020-05-15 科別.皮膚
天氣熱猛吹冷氣消暑 小心這種病可能纏身!
一到夏天,悶熱的天氣讓原本就不需要外出的文莉,更喜歡躲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即使是中午吃個飯或去銀行辦點私事,短短的路程結束,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糟糕的是,當她下班回到18層樓高的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幾乎耐不住酷熱了。奇怪的是,最近文莉只要一進入冷氣房後,就開始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眼睛乾澀等種種症狀,渾身都不對勁。直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什麼是空調不適應症(冷氣病)?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1.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鄒孟婷說明。2.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此外,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退伍軍人症候群」,也是因空調冷卻水塔3.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多運動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同時,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鄒孟婷建議。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建議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小提醒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5-13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雞胸肉又乾又柴?你該知道的肉雞品種和動物福利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由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動物福利組織「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CPA)」委託「蘇格蘭農業學院(SRUC)」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福利的「慢速雞」,其死亡率與淘汰率較成長快速的品種明顯更低,顯示農民願意投資改善動物福利的話,後續飼養成效會反而提高。如果你有關注「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議題,應該知道絕大多數白肉雞與蛋雞,都在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環境中成長,因處境十分不人道,經常被動保團體批評、不斷呼籲養雞業者改善雞隻的動物福利,從密度、燈光、設備等都有所要求,更希望業者能改用成長速度較慢的雞種。目前我們食用的雞肉都來自於經育種改良、成長速度較快、約32~35天就可以上市的品種。生長得快才能跟上市場的龐大需求。因此,改用慢速成長、飼養期達50天的品種豈不是會拖慢生產效率?這樣的要求讓農民都較難接受。不過,由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動物福利組織「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CPA)」委託「蘇格蘭農業學院(SRUC)」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福利的「慢速雞」,其死亡率與淘汰率較成長快速的品種明顯更低。快速成長的雞肉肉質比慢速雞差,死亡率、淘汰率也更高!該研究共比對了4種品種的白肉雞,有3種是全球廣泛使用、生長速度快速的品種,分別是「科寶(Cobb 5005)」、「哈伯德(Hubbard Flex)」與「樂斯(Ross 308)」;另一種則是商業上可行、但生長較緩慢的雞種。選定品種後,SRUC針對雞隻的健康狀況、福利標準、肉質等情況做評比,結果顯示成長較快的品種,其死亡率、肉質、發生木質化胸肌疾病(wooden breast)等都機率都比慢速雞來得高。木質化胸肌是一種新出現的疾病,影響雞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的品質,除了變白之外,其質地也較正常的肌肉硬,缺乏彈性,導致口感又乾又柴。造成木質化胸肌的真正原因尚未明確,科學家目前多認為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有人認為是商業飼養雞隻速度過快,導致發育中的循環系統無法提供足夠氧氣,令肌肉纖維退化所致。調查結果顯示,生長速度較快的雞有49%會面臨死亡或淘汰的風險,而慢速雞只有16%。這是因為生長速度較快的雞雖然體重可以很早生長,但是其腿部的肌肉與骨骼可能發育不完全、胸部羽毛也可能還沒長齊,不斷壓迫下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發生關節灼傷、足墊皮膚炎(Footpad dermatitis, FPD)、雞胸囊腫等病症。此外,有高達78%的快速成長雞,其肉質可能因為出現脂肪沉積形成的白條紋(white striping)現象,口感變得較老較柴,肉質變差;相反,慢速雞只有10%呈現這種情況。另外還有一種叫做木質化胸肌的疾病也會影響肉質,在快速成長雞中有23%出現此症狀,而慢速雞只有1%。若使用成長快速的雞,農民要承擔的風險更高RSCPA的雞隻動物福利專家Kate Parkes指出,這項新的獨立研究表明,原本的肉雞常規生產可能非常浪費,由於死亡率增加、雞隻也容易因為腿部健康狀況等被淘汰,農民可能會面臨近一半雞群的損失。他也補充,腿部健康較不佳的雞隻未必會被撲殺、淘汰,但也因為這樣,許多帶有白色條紋或木質化胸肌、肉質較差的肉因此流向市場。提升肉雞福利已成為國際趨勢近年來歐美國家的動物福利運動發展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著,在爭取肉雞福祉這方面,2017年就出現了28家跨國動物保護組織聯合發起的《歐洲肉雞承諾》(European Chicken Commitment),要求超市、餐館連鎖店和酒店集團共同簽署,2026年前提高整個雞肉供應鏈的福利標準。當中,也有規定要使用慢速雞。創立於1894年、美國最早的雞肉生產商Bell&Evans也曾承諾會在2018年底將飼養的品種全數換為慢速成長、有更高福利標準的品種。不過,傳統上許多人會認為提升經濟動物福利勢必會減少獲利、讓農民虧損。SRUC這項研究能否逆轉這樣的印象,讓全球動物福利的推進更上一層樓?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延伸閱讀▶提升肉雞福利標準!英國肯德基成首家簽署《歐洲肉雞承諾》的速食連鎖企業!▶雞有那麼多種,風味到底差在哪?壓力和飼養環境會影響!▶你是維護動物權利?還是買蛋權利?參考資料▶RSPCA broiler breed report-Eat Sit Suffer Repeat▶Higher welfare chicken more sustainable? RSPCA backs fresh research(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5-08 焦點.健康知識+
高雄民眾一晚抓50隻隱翅蟲!醫提醒不要用手打死,最好用這方式趕走
天氣愈來愈熱,蟲蟲大軍大舉出沒,高雄就出現愈來愈多隱翅蟲,有民眾在臉書社團貼文表示一夜之間竟抓到50隻隱翅蟲,令人起雞皮疙瘩!家住高雄大學附近的民眾在臉書社團貼文表示,「我家遭受隱翅蟲攻擊,我一晚抓到約50隻的隱翅蟲」,並將滿是殺死的隱翅蟲照片貼到臉書社團「公民割草行動」,希望市長「用拆招牌的速度來處理好嗎?」主要在夏季出沒的隱翅蟲本身有趨光習性,除了在山區及郊區會出現,也容易在住家中被發現。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隱翅蟲並不會螫人,但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即「隱翅蟲皮膚炎」。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曾受訪表示,每年夏天門診常出現「隱翅蟲皮膚炎」的病人,皮膚上一定出現線狀痕跡及壞死性紅斑。醫師提醒,如發現住家附近有大量隱翅蟲,就寢前應先檢查床鋪附近是否有蟲,並且要記住,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避免接觸到大量的蟲液,萬一不慎沾到蟲液,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乾淨,並就醫處理。
-
2020-05-08 科別.皮膚
氣候濕悶濕疹易發作 切記這些食物、飲品碰不得
梅雨季節來臨全台陰雨連綿,許多民眾肌膚開始產生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如:發癢、紅腫、小水泡等,若本身就患有皮膚疾病的民眾,也可能會在此時變得更嚴重。其實,從中醫觀點而言,這與節氣轉換有關。中醫師鄭愛蓮表示,春夏交替之際,當春季的最後1個節氣「穀雨」,正要轉換到夏季的第1個節氣「立夏」的時候,此時期陰雨頻繁、日夜溫差大,悶、溼、熱的環境條件下,便容易導致皮膚狀況亮紅燈,不過民眾無須過於緊張,只要遵照醫囑,細心照護調養即可。此時節較常見的皮膚疾病,當屬溼疹及異位性皮膚炎。鄭愛蓮指出,患有這類型皮膚疾病的患者,本身多屬虛寒體質,體內溼氣較重,一旦碰上外在天氣潮溼悶熱,外邪入侵,人體又無法將溼氣排出時,就會引起皮膚搔癢、紅疹等症狀。特別是許多民眾嗜吃辛辣食物及冰涼飲品等,也會造成脾胃寒溼,無法正常排出水分而症狀加劇。 在治療方面,維持原先的調理藥方即可,除非紅腫狀況嚴重,才會加重清熱藥物的劑量。若想緩解季節轉換所帶來的肌膚不適感,建議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以飲食為例,需禁食任何海鮮及生冷食物,冰冷飲品與性質寒涼的食物,如:生菜、西瓜、芒果、未煮熟的番茄等,都要盡量避免。 鄭愛蓮也提到,現在手搖飲料盛行,許多民眾幾乎是1天1杯,但對於皮膚病患者來說,除了需特別留意不要喝冰的以外,也要避免以綠茶為基底的飲品,因為綠茶屬於生茶,性質寒涼,不利於體內水分排出,易導致溼氣淤積。至於紅茶、烏龍茶則屬與熟茶,適量攝取無妨。 此外,還能從調節、降低外在溼氣下手,以改善肌膚症狀。不一定要花大錢買除溼機,可以直接利用冷氣機進行除溼。平均每周2至3次,在冷氣開啟的同時,把衣櫃或是平日關起的櫥櫃都打開,徹底進行除溼。 早睡早起亦是保養肌膚的不二法門,建議每日最晚11點以前就寢,因為晚間11點至隔日的凌晨3點是肝膽經的修護與排毒時間,若無法充分休息,會造成體內排毒不暢,皮膚病症自然就不會好轉。鄭愛蓮強調,皮膚病症不僅僅是皮膚問題,還與內在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因此,民眾在面對皮膚問題時,飲食習慣與作息都要調整,並搭配外用藥物,才能遠離反覆發作的噩夢。(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逢換季濕疹就發作? 除了用藥再教你8招搶救皮膚 臉冒紅紫疹子沒那麼簡單! 你染上的可能不是濕疹,是皮肌炎
-
2020-05-03 橘世代.健康橘
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
人類隨著年齡增長,除可能患上一些慢性病外,據說還會出現一股稱為「老人味」的特殊體味。然而,真的有「老人味」這種氣味嗎?事實上,學界的研究結論相互牴觸,有的研究宣稱真的有這種味道,連成因都提出解釋,也有研究說根本沒有老人味這種東西,老人的體味其實不像年輕人那麼重,而體味最難聞的其實是中年男人。日本在2001年有項研究,稱老人皮膚分泌一種稱為二壬烯醛(2-Nonenal)的不飽和醛,經常產生一種類似青草、蠟燭或脂肪的特殊異味,就是老人味的成因。紐約時報報導,莫內爾化學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隆德斯壯的最新研究報告,似乎證實這項日本研究。他採集了20歲到95歲不同年齡層的腋下體味樣本,由41名志願者依味道強烈與難聞程度進行排名。隆德斯壯跟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同事們發現,這些志願者能將老人體味樣本歸類至正確的年齡組,顯示老人和年輕人體味的確不同。但在同個中心工作的74歲化學家普雷帝表示,他研究出來的結果跟日本或是隆德斯壯的不同。普雷帝團隊是從上背及前臂進行採樣,並用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並未發現老人皮膚會分泌二壬烯醛。普雷帝說:「老人的氣味實際上比年輕人少。除非你去有衛生問題的療養院,否則不會發現年紀大一點的人會有什麼難聞的異味。」隆德斯壯則指普雷帝所言錯誤,研究也太狹隘,還稱「年紀大的他只是對此話題敏感」。普遍來說,研究中的盲測結果顯示,中年男性體味被認為是最糟的,比年輕人與老人更難聞,中年婦女體味最好聞。化學分析也證明年紀非常輕跟非常老的人,皮脂分泌程度較低。隆德斯壯的研究證明了不同年齡的人體味的確有差異,但他指出,志願者一般認為老人味偏向中性,並不難聞。他認為,老人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隆德斯壯並指出,在日本研究中,當研究人員未告訴志願者聞的是老人體味時,他們給的評語為「不難聞」,但在被告知後則評為「噁心」。日本顯然對老人味有明顯偏見,甚至創造「加齡臭」(kareishu)的負面名詞來形容。此外,科學家一致認為,不論年紀多大,慢性病讓身體更易散發異味。普雷帝則把原因歸咎於飲食、新陳代謝和自我照顧。此外,不管任何年齡層,不想要體味難聞,最好的方法就是顧好個人衛生與家中清潔、多運動保持健康跟多喝水。【關於熟齡「膚質」大小事↘↘↘】。過度清潔小心「老人味」上身 醫:每天洗完澡做這件事。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3 科別.皮膚
狂洗手戴口罩防疫有成 但後遺症來了
新冠肺炎疫情悄悄改變民眾生活習慣,使得以往春季出遊好發的疾病減少,但有醫師觀察發現,因為過度洗手或長時間戴口罩衍生的病症增加了。28歲的筱琦(化名)不久前轉行擔任銀行櫃員,需要經常摸錢、數錢,近來因應新冠肺炎培養隨時清潔的衛生習慣,每碰一次錢就使用乾洗手一次,未料手掌出現些微龜裂脫皮情形,就醫確診為過敏性皮膚炎。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表示,以往春季好發花粉症與日光性皮膚炎等疾病,花粉症是指春暖花開時,引發過敏的花粉或孢粉造成過敏現象,日光性皮膚炎則是由於戶外活動增加、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而造成皮膚過敏的情形。今年可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民眾減少出門,使得上述疾病的發生情形減少。不過趙昭明臨床上卻增加不少像筱琦這樣勤用乾洗手而洗出過敏性皮膚炎的個案。趙昭明表示,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乾洗手主要成分是乙醇、異丙醇等,具有揮發、收斂等效果,且對皮膚具刺激性,因此過度使用可能使手部表皮層角質受傷、皮脂膜被破壞,皮膚水分及油脂大量流失,引發龜裂脫皮等過敏性皮膚炎症狀。因此,勤洗手應盡量用肥皂、洗手乳與清水沖洗,沒有清水時再改採乾洗手。同時應注意保養,洗手擦乾後擦一點溫和的乳液或護手霜,鎖住水份與油脂,使皮膚較不易受損。臉部毛孔阻塞長粉刺除了過度洗手,長時間戴口罩也可能引起皮膚不適。近日就有不少民眾皮膚發癢求診趙昭明,其中一名百貨公司專櫃服務員因為每日撲上大濃妝使皮膚通透性降低,加上長時間戴口罩伴隨而來的熱氣與油脂,讓她兩頰與下巴因毛孔嚴重阻塞而出現一顆顆粉刺,手部擠壓還進一步造成續發性感染。趙昭明表示,外出公共場所、醫療院所與人潮密集處應戴口罩抵禦病毒,但到空曠處時應取下讓臉部皮膚透氣,可以的話可藉由清水洗臉,減少發熱、出油與阻塞風險。平時應減少上妝,多補充水,每日喝足2000毫升,並適量補充維他命C,其抗氧化作用有助皮膚保持健康光滑。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養毛小孩忘憂 長輩付出愛也得到愛
「媽,我今天提早下班,要不要出門去逛逛?我去接妳。」關爸爸年初過世後,唯一的女兒善思也已出嫁。善思發覺母親獨居在老家,整日足不出戶,心情也悶悶不樂。善思抓住空檔時間,想去探望母親。「啊,那個,我不在家。」電話那頭的關媽媽,小小聲地回應。「什麼?妳在哪裡啊?」善思沒想到母親竟然自行出門了。自從父親過世後,這種情況幾乎沒發生過,讓善思有點小小的激動。「我帶皮皮出來散步啊,我們在便利商店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善思在心中大叫,皮皮真的太棒了!那是一隻擁有純白毛色的小小犬。善思的朋友建議她,替媽媽找隻寵物,增添生活的趣味。她想起年幼時家中也曾養過寵物犬,媽媽對於養狗經驗不錯,在她的鼓吹下,老媽領養了皮皮。「哦哦,好ㄟ,我知道那裡,那我也過去,馬上到。」善思掛掉電話,想著要給皮皮買台推車,這樣老媽就能推著小狗,四處逛逛了。動物陪伴 健腦也化解焦慮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友善的動物陪伴下,可以降低人內心的緊張與焦慮。純粹的情感,讓人比較不寂寞。根據研究,養寵物有以下優點:1.增進身體健康養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比不養狗的人還低,尤其是養大型犬類,推論養大型寵物由於要出門遛狗,活動量較多。2.促進大腦功能照顧寵物的過程,就是腦部認知功能的訓練,需要記住步驟、時間,並且親自動手做。寵物帶來的互動,可以給予長輩即時回饋。3.抗憂鬱憂鬱症的治療中,讓寵物介入可增加治療成效。撫摸寵物帶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學者發現人們在與寵物講話時,心跳較為和緩。4.抗孤獨原本互不相識的路人,聊起狗狗經,立刻拉近彼此距離。獨居長者,平日生活有寵物陪伴,甚至晚上有寵物陪伴入眠,也可以減少孤獨感。事先評估 體力認知都需要雖然養寵物好處多,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認養寵物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安全性的評估長輩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過去有許多前例,都是為了追趕精力旺盛的寵物,長輩因此跌倒。體力較差或是身形瘦小的長輩,不建議飼養大型犬,可考慮小型犬或貓咪。2.長輩的認知功能是否適合飼養寵物長輩若是飼養方式的判斷失當,或是反應能力不佳,可能會被寵物咬傷。例如即使是已被豢養許久的寵物,還是保有某種程度的野性,倘若餵食又突然伸手靠近,可能會激起寵物攻擊性。3.長輩是否有其他不適宜飼養寵物的疾病例如對寵物的毛髮過敏,或是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在飼養寵物前,先檢查過敏原再做決定。4.要考慮後援部隊別把寵物的照顧責任全丟給長輩。要想想,倘若老人家生病,寵物有沒有人能接手幫忙。漸進飼養 讓長輩慢慢習慣許多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漸進式」飼養法。讓原本沒有養寵物習慣的長輩,漸漸地認為家中有寵物。可由子女或孫子女,透過領養狗狗或是貓咪,帶回家中給長輩,等寵物被當作家中的一分子後,再鼓勵長輩接手飼養。接手前,也要了解長輩的個性及好惡。有些人非常懼怕寵物,或是不願意面對寵物帶來的生離死別。自認為對他們好,說不定反而造成他們的負擔。養寵物比較適合常常「窩」在家的長輩,因為有個能驅使他們走出去,強身健體的理由,並增強心理的慰藉,但若沒辦法配合,也不要勉強。找尋最合適長輩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從小過敏 立志從醫治痼疾
口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 從小就是過敏兒,吃這也癢,吃那也癢,到了季節交替之際,過敏症狀常大發作,打噴嚏、流鼻水,身體有異位性皮膚炎,臉頰及頭頂則有脂漏性皮膚炎,抓個不停。全身發癢常難以入眠正因為過敏症狀嚴重,小小年紀即飽受失眠痛苦,因為全身發癢,鼻過敏嚴重而難以入眠。白天上課時,總會打瞌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當然成績就不理想,小學時名次幾乎都在中段。我是過敏兒,爸媽也不好受,常自責「好好一個孩子怎會養成這樣子。」因此,常帶著我就醫,兒科、皮膚科,吃了藥丸,也擦了藥膏,一開始效果還不錯,但幾次下來,就更嚴重。拿到四張專科醫師證書念了國中之後,逐漸抓到讀書竅門,成績變好了,也熱中打球運動,過敏症狀慢慢變好,但有時仍會大發作,那時就立下志願,期許未來能夠考上醫學系,想辦法治好過敏,並幫助其他過敏病友。不過,大學聯考成績並不理想,只考取台大藥學系,為了一圓兒時的夢想,轉而攻讀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畢業後回到台北實習,跟診於國醫朱士宗老師,他是「中醫外科學」的總編輯,被喻為台灣中醫皮膚科的權威。當上中醫師後,我陸續拿到四張中醫內科、兒科、癌症、針灸等專科醫師證書,親身掌握中醫調理體質的祕訣與優點,身體力行,落實在飲食及日常生活裡。盡量避免吃燥熱食物 舉例來說,我體質偏熱,比較適合服用具有退火、苦寒等療效的中藥材,來調整體質,進而改善過敏症狀。至於吃東西,則必須更謹慎,盡量避免食用燥熱食物,例如,偏熱的羊肉,以及鹽酥雞、麻辣鍋等油炸辛辣食物,幾乎不碰。有幾次,在冬季進補時,吃了幾口羊肉,當天晚上皮膚嚴重過敏,泛起大片紅疹,癢到睡不著。屢試不爽,幾次之後,就再也不敢跟身體開玩笑,不能吃羊肉,還是有很多肉類可選。至於水果,也必須忌口,因為水果分為熱性及寒性,像是西瓜、奇異果屬於寒性水果,就適合燥熱體質的人食用。至於芒果、荔枝及鳳梨,則偏熱性水果,我就不能碰,只要吃一點芒果,全身就會癢不停。孩子出生 未雨綢繆預防 小時候是過敏兒,結婚後,擔心孩子也會經歷一樣的苦難,因此,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展開「預防過敏大作戰」,讓孩子飲用水解奶粉,盡量保持環境整潔,避免塵蟎孳生。孩子剛出生時,因脂漏性皮膚炎,頭皮發黑,令人擔心,但長大後就逐漸改善。目前孩子兩歲,跟過敏老爸兒時相較,身體健康,不會動不動就打噴嚏、流鼻水,皮膚起疹、發癢,邊睡邊抓癢等問題。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乾洗手」易發炎 醫師:「濕洗手」清潔效果更優
疫情嚴峻,勤洗手、戴口罩成為全民運動,許多醫護人員的雙手因反覆清潔,造成手部皮膚紅腫疼痛、乾裂脫皮,甚至皮膚發炎。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除非是醫護人員,一般大眾應儘量採用「濕洗手」,清潔效果上更優於「乾洗手」。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護理人員表示,「工作一整天,洗手近百次」,不少同仁從一開始的雙手乾裂、脫皮到紅腫,更嚴重就演變成皮膚炎,一旦手部皮膚發炎,失去完整的保護屏蔽,碰到清潔液時疼痛難耐,讓原本已受傷的皮膚更嚴重。醫護人員查房、看診,每接觸一位病人前後都得洗手,難怪長久下來雙手乾裂,還不時因乾燥而出現傷口。余孟恭指出,選擇「清潔方式」,例如使用低敏肥皂、低濃度或不含消毒藥劑的洗手液,可以降低皮膚發炎狀況。余孟恭說,「乾式洗手液」是即時清潔的洗手方式,因為含酒精與清潔消毒劑的成份,快速達到消毒、清潔效果,但過程也溶解皮膚上的皮脂,就是雙手乾裂、脫皮的主因,敏感性膚質的人還會產生皮膚紅腫或發炎。余孟恭建議,一般民眾盡量採用「濕洗手」,清潔效果更優於乾洗手。無論是濕或乾式洗手後,都必須以手巾、手帕或擦手紙擦乾,才能再接觸物品或繼續工作。如果能再適當的擦拭乳液滋潤皮膚,保持皮膚的水分與油脂,可減少手部皮膚受傷,但若已出現紅、腫、癢或發炎等症狀,就得趕快就醫,避免繼續惡化。
-
2020-04-24 科別.皮膚
洗髮精含矽靈害禿頭? 其實是你洗髮時犯了4個錯誤
你一定聽過「矽靈洗不掉,會影響毛髮吸收養分」、「矽靈會阻塞毛囊,導致禿頭」,等網路謠言,進而在選用洗髮精時,不免會有疑慮甚至迷思,對此,皮膚科醫師強調,矽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因頭皮問題就診的患者中,郭玉玲說,除了本身體質造成的脂漏性皮膚炎外,大多數都是油脂分泌旺盛,或頭皮悶熱流汗合併抵抗力下降而發炎,還有用了不合適的染、燙髮藥劑,引起頭皮嚴重過敏,幾乎沒有人是用了含矽靈的洗髮精,因而阻塞毛囊或傷害頭皮而就醫。 郭玉玲指出,容易誤闖的4大洗髮地雷區: 1、洗、護髮雙效洗髮精很方便,一罐就能解決? 由於洗、護雙效洗髮精含有滋潤成分,若油性頭皮者使用雙效洗髮精,頭皮油脂恐會更多,進而提高毛囊阻塞機率。頭皮每天都會分泌油垢,在洗髮的過程中,清潔頭皮才是重點,為確保頭皮徹底洗淨,最好先用不含滋潤成分的洗髮精洗淨頭皮,再依髮質乾燥程度,判斷自己是否需要使用護髮產品,若使用護髮產品時,也只需塗抹於髮尾處即可。 2、一罐洗髮精,就能滿足全家人的需求? 每個人的頭皮、髮質都不同,適合的洗髮精也不一樣,如:含矽靈的洗髮精不適合油性頭皮者,但對於頭皮極為乾燥者,以及乾性頭皮且頭髮剛剛燙、染過的人,就很適合;此外,還要觀察是否會因冬季乾燥、頭皮容易乾癢或是夏天炎熱,頭皮容易冒汗出油等不同情況,適時改用不同滋潤度和去油度的洗髮精。 3、洗髮次數越多、掉髮量越多,1天只能洗1次? 每天的洗髮次數因人而異,尤其在激烈運動滿身大汗後,和青春期油脂分泌旺盛時,都可以增加洗髮次數且以洗淨頭皮為主,但多次洗髮時,應選用較溫和的洗髮精,或者冬季寒流來襲時,不少人喜用熱水洗頭,因熱水去油力強,此時也應選擇溫和性的洗髮精。 如果覺得頭皮出油量大頭髮很髒時,可清洗2次,徹底清除頭皮上的油垢;但切記,洗髮精停留時間約2~3分即可,且需用指腹搓洗頭皮而非指甲,以避免傷害頭皮;一旦頭皮有傷口,一定要使用成分單純且溫和的洗髮精,降低對頭皮造成刺激或過敏反應。 4、只要不含矽靈的洗髮精就很安全? 矽靈只是附著在頭髮上形成保護薄膜,讓頭髮變得柔順,市售護髮產品大多都會添加矽靈,很多臉部保養品也含有矽靈,藉此鎖水保濕並保護肌膚,因此可以安心使用含有矽靈的洗、護髮產品。延伸閱讀: 絕大多數洗頭都洗錯了! 這些動作都是頭皮殺手 頭髮掉不停、愈來愈稀疏? 你可能是這些營養不夠了
-
2020-04-19 科別.皮膚
健康醫點靈/拒皮膚癢 飲食清淡洗澡別太熱
一名42歲婦人近期因腹部及背部大量出疹,奇癢難耐又紅腫微熱,洗完澡後情況更嚴重,搔抓後滲出液體,嚴重時還會有血痕,日前至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就診,主治醫師賴博政判斷問題出在飲食習慣跟盥洗水溫過熱。賴博政表示,皮膚癢症狀好發於3、4月季節交替時,平均10人就診就有1人出現症狀,但並非特定疾病,可能由多種原因誘發,最常見的是刺激性食物引發的過敏反應,如酒類、海鮮、堅果、牛奶、竹筍等。他表示,嗜食重口味、加工食品及特定藥物都可能導致過敏;接觸動物毛髮、植物花粉或處在過濕的環境也都可能導致皮膚癢;甚至情緒改變都有影響,起伏過大也容易誘發。發作初期雖僅有皮膚搔癢的症狀,但許多人反覆搔抓,反而造成續發性的皮膚損傷如抓痕、鱗屑、疤痕或糜爛等情況,最後甚至出現苔癬化及皮膚增生肥厚的病變。皮損樣貌及形態多元,醫師須針對外觀、發作及持續時間,依不同體質診斷及治療。賴博政說,要避免皮膚搔癢難耐,平時預防及保養最重要。建議飲食清淡忌口,少吃容易誘發皮膚過敏的「發物」如帶殼類海鮮、花生、芒果、香菜、芋頭等;盡量用「拍」代替搔抓,防止加重或繼發性的皮膚炎。另外,居住環境盡量保持乾燥舒適,盥洗時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乳及洗髮精,也不要高溫熱水;衣物保持寬鬆通風;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噴「3種水」在口罩上形同吸毒 重症醫:精油也不要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世界各國,引起全球口罩「慌」,儘管我國政府已放寬口罩實名制的規定,從本月9日起,國人在14天內可一次購得9片口罩,尚無法達成每人一天一片口罩的需求,因此不少人開始尋找為口罩消毒、殺菌的方法。日前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也拍攝影片,教導民眾如何「乾蒸」口罩以繼續使用。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提醒各位民眾,切勿在口罩上噴灑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因為這樣的行為其實等同於在「吸毒」,而不是消毒。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表示,一般民眾容易有錯誤觀念,「以為消毐水,噴在口罩𥚃,就可以更『加倍消毒』了...」但事實上,在口罩上噴灑「酒精」會破壞口罩防水結構;噴灑「漂白水」、「次氯酸水」,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黃軒指出,長期吸入過量的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形同和自己呼吸氣管,過意不去」。此外,黃軒表示,「精油」也不建議噴在口罩上,原因就在於「精油分子,本身有極性(分正電性和負電性),會破壞防水層和靜電過濾層」,將會使外科口罩失去效用。且精油若是長時間接觸皮膚,久了更會引發刺激性皮膚炎,「長時間、近距離嗅聞高濃度精油,容易造成『神經鈍化』,造成嗅覺較不敏感」。黃軒強調,「一般外科口罩或醫療用口罩,之所以可以防止病菌,就是需要有防水層」,因此若是民眾將口罩噴濕,便會失去防止病菌目的;相對地來說,若口罩已經濕了,那就代表一定得進行替換了。
-
2020-04-01 科別.眼部
春暖花開 容易過敏 小心春季型角結炎
春暖花開季節到來,對有過敏問題的人卻是不舒服的開始。不少人會發生「春季型角結炎」,這是一種過敏性角結膜疾病,患者的眼睛紅癢、流眼淚加劇,尤其天氣炎熱或過敏嚴重時,會有黏絲狀分泌物,甚至視力模糊痛睜不開等症狀。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春季型角結炎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大部分患者在4至7歲前發作,男生比女生多2到4倍,大多在成年後症狀就減輕。此種病人也常伴隨過敏性皮膚炎、鼻炎和氣喘等過敏疾病。免疫球蛋白E、非免疫球蛋白E、非特異性過敏反應皆是致病原因,免疫、基因和環境互相間複雜反應導致此病。紫外線暴露、風吹含過敏花粉、菸灰、灰塵、熱等環境因素,會增加結膜的過度反應和發炎加劇。此病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一是瞼結膜型,病變大多位於上瞼結膜,眼瞼翻起來看到結膜充血且產生許多巨大乳頭狀的突起,像鵝卵石狀。二是角膜緣型,常在上方角膜緣見到一個或多個灰黃色膠樣隆起的小結節,同時伴隨有結膜充血。第三種是前兩種形態皆有。造成不同形態角膜變化春季角結炎也會造成不同形態的角膜變化,點狀角膜上皮糜爛位於角膜中央及上半部最常見,有時可見角膜緣有新生血管,通常位於上半部,但360度角膜都可能侵犯。非感染性的角膜上皮潰瘍合併角膜基質混濁也會產生盾狀潰瘍。角膜的變化如果位於中央,則會影響視力。也有報告指出,春季角結膜炎患者有較高的比率有乾眼症和圓錐角膜。長期嚴重發炎,會導致極少的輪部幹細胞缺乏。治療春季角結膜炎,多採用對症治療,以減輕病人痛苦。如為輕微患者可以局部點抗組織胺眼藥和肥胖細胞安定劑的眼藥,或者新型有此雙重作用眼藥。人工淚液也可減輕症狀和沖刷掉發炎介質。長期用類固醇有風險也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NSAID)眼藥,因而可降低類固醇的使用,但要小心使用有時會有角膜融化的可能。嚴重的患者有時需要局部點用含類固醇眼藥,但是類固醇如長期使用會有導致青光眼、白內障、次發性感染等的風險,而使用loteprednol或低效力的fluorometholone則是稍微較安全的類固醇。另外,免疫抑制劑的眼藥如cyclosporine A或tacrolimus,兩者皆可以有效地減少發炎反應及患者的症狀。為了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在急性發作期間,可以先高頻率給予高劑量類固醇,然後改用低效力的類固醇眼藥,並用抗組織胺或免疫抑制劑,期間要注意眼壓是否有升高,等控制好後再把類固醇停掉,只用肥胖細胞安定劑或併用免疫抑制劑來長期治療。一般控制發炎到成年後就很少發作,也很少需要用到高劑量的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