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名人.潘懷宗
搜尋
皮疹
共找到
192
筆 文章
-
-
2022-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台北40多歲女打AZ併血栓獲250萬 創非死案例最高額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3月24日召開第176次會議,這次共審議45件新冠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案,其中38案不予救濟。核予救濟的7案包括莫德納兩案(50萬元、5000元),AZ共5案(10萬元、15萬元、250萬元、3萬元、4萬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核予救濟250萬元這名個案為台北市40多歲女性,接種AZ後併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250萬是目前非死亡個案當中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以下為本次會議通過救濟之7案摘要。*AZ核予救濟5案:1. 新竹縣鍾○○(編號:2595)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10 日出現四肢及軀幹皮膚點狀出血情形,經醫師診斷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腦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結果顯示無靜脈血栓形成,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改善。綜上所述,個案之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台南市黃○○(編號:276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 COVID-19疫苗(AZ)後10日出現頭痛、雙腳及背部瘀青情形,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報告顯示有急性肺栓塞,血小板及D-dimer 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口服抗凝血藥物後改善。綜上所述,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 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5萬元。3. 台北市陳○○(編號:360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3日因頭暈、全身無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及 D-dimer嚴重上升, 且有腦靜脈竇血栓及肝靜脈血栓合併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現象,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固有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綜上所述,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 濟金新台幣250萬元。4. 高雄市蘇○○(編號:39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疫苗(AZ)後3週四肢及軀幹出現紅點及瘀青情形,經醫師診斷為免 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於門診接受數次口服類固 醇治療後改善。查個案接種疫苗後3日之血小板檢驗數值正常,惟以發生時間及臨床症狀仍 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萬元。5. 新北市謝○○(編號:3594)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3日因左手腫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左上肢深層靜脈栓塞。個案之血小板及 D-dimer 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住院檢查亦無發 現致血栓因子,而血栓發生於上肢靜脈實屬罕見。故研判個案之上肢靜脈血栓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 「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4萬元。*莫德納核予救濟2案:1. 台南市許○○(編號:3575)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6日後死亡,死亡證明書記載死因為心因性猝死、心血管疾病,個案未進行病理解剖,病歷並未記載其他疾病史足以解釋死因, 個案死亡發生於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 ̧ 後可能發生心肌炎之期間。綜上所述,其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2. 台北市潘○○(編號:4836)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4日因全身癢疹情形就醫,經診斷為全身性皮疹及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曾因外傷使用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亦為造成過敏性蕁麻疹之可能原因,故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元。
-
2022-03-23 該看哪科.皮膚
熬夜壓力大 年輕人皮蛇發作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一般是年長者罹患機率較高,但最近年輕人發病狀況也不少,臨床醫師表示,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習慣熬夜、作息不正常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外,接種新冠疫苗後造成身體免疫系統的改變,加上無形的生活壓力,也可能增加帶狀疱疹發生率。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常因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而發生。帶狀疱疹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且年紀增長、免疫力下降,也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蔡長祐指出,帶狀疱疹初期皮膚症狀不明顯,大多患者在水泡出現前48至72小時,患部會出現刺痛、燒灼或發癢症狀,常因不明原因頭痛、胸痛、腹痛或腰痛,幾天後開始出現紅疹與水泡,才知道罹患皮蛇。「帶狀疱疹最怕併發神經痛。」蔡長祐表示,皮疹水泡常出現在身體、臉部單側,尤其胸椎至腰椎的神經節部位,以及臉上、頭頸部、手臂、甚至腿上等,但長完皮蛇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PHN),不僅干擾患者睡眠、日常活動,讓患者痛到「懷疑人生」,更可能失去獨立生活能力。蔡長祐說,帶狀疱疹主要以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治療,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及後續神經痛,然而要預防帶狀疱疹,亦可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提升免疫力、抵抗力。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屬自費接種,適用於50至79歲的成人,僅需接種一次,保護效果可維持五至十年。根據研究顯示,帶狀疱疹可預防50至59歲70%的發生率,60至69歲族群則可減少64%的發生率,且施打疫苗亦可降低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發生率。雖皮蛇發作時,打帶狀疱疹疫苗無法治療,但發作後體內有段時間將有保護力,建議一年後可再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抵抗力下降時,仍有機會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呼籲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
2022-02-24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引發敗血症害男子截肢?教授揪出真正禍首
讀者李先生昨天(2022-2-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教授這是真的嗎?」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發表在TVBS的文章,標題是:男子突引發敗血症雙腿遭截肢 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雖然這個標題有給自己打了個問號,但它難免還是會讓大家以為吃隔夜菜是很危險,有可能會導致截肢。事實上,隔夜菜很危險的傳說已經行之有年,只不過,這些傳言裡的罪魁禍首是亞硝酸鹽。請看我發表的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以及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TVBS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去年刊登的文章,近日因為一支YouTube影片受到矚目。文章記載一名男子吃了朋友的隔夜剩菜後,竟出現致命敗血症,雙腿慘遭截肢。 「Chubbyemu」在Youtube擁有246萬位訂閱者,他近日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離奇事件翻拍成影片,也讓該文章受到媒體關注。綜合外媒報導,該文章指出,一名男子吃下朋友剩的雞肉、米飯和撈麵後,還不到24小時,就開始出現急性腹痛、反覆嘔吐、頸部僵硬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後來,他的皮膚開始變紫,在朋友陪同下緊急送醫。抵達醫院後,他嚴重高燒,每分心跳速率飆高到166下。根據就醫紀錄,男子沒有任何過敏,也有接種必要的疫苗。後來,醫生才在男子的血液中發現腦膜炎雙球菌,使男子發生腎衰竭,出現血栓。此外,醫生也發現該男子雖然在中學前接種第1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卻沒有在4年後接種推薦的加強針。 醫生後來只能截肢男子膝蓋以下的腿部,以及部分手指。男子於26天後才恢復意識。目前仍無法得知食物中出現這種細菌的確切原因。】TVBS文章裡所說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指的是發表於2021-3-11的一個案例報告:Case 7-2021: A 19-Year-Old Man with Shock,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Rash(病例 7-2021:一名患有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的 19 歲男子)。這個案例報告的摘要是:「一名 19 歲男子因休克、多器官衰竭和皮疹被送入兒科重症照護室。入院前 20 小時,他在吃了餐廳剩飯後出現腹痛和噁心。入院前 5 小時,皮膚出現紫色變色。 做出了管理決策。」TVBS文章裡所說的「近日一支YouTube影片」,指的是發表於2022-2-16的A Student Ate Suspicious Leftovers For Lunch. This Is What Happened To His Limbs(一名學生吃了可疑的剩菜當午餐。 這是發生在他四肢的事情)。在這個影片裡,網名叫做Chubbyemu的醫生Dr. Bernard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解那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在他的敘述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是TVBS那篇文章完全沒有提起的。事實上,TVBS那篇文章所說的「朋友」,應當是「室友」才對,而隔夜菜就是這位室友吃剩下來的。Bernard醫生說這位室友在吃那份餐館食物時,就已經發生嘔吐。也就是說,那份食物在還沒有被放隔夜之前,就已經是有問題。醫院檢查那位患者的血液,發現他是被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而發生敗血症,但是他並沒有出現腦膜炎。Bernard醫生還說這位患者在12歲時有接種一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但是卻沒有在16歲時再接種需要間隔兩個月的兩劑疫苗。Bernard醫生也說這位患者的室友則是有接種完整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就是說,那位室友有得到疫苗的保護,但那位患者則沒有。事實上,Bernard醫生在影片的一開始就說:「我不打算就食物或剩菜來嚇唬任何人。今晚我會吃剩菜,就像我每天都會做的一樣。我馬上會讓你了解,這是一件在完美風暴序列中發生的異常事故。我每個月都會發布一個視頻,所以如果你點擊訂閱和通知鈴,我們就可以一起吃剩菜。」所以,Bernard醫生開宗明義就說,他本人是天天吃剩菜,也邀請追隨他的粉絲一起吃剩菜。那,為什麼TVBS偏偏就要說「患者被截肢的罪魁禍首竟是隔夜菜」?後記:文章發表並轉載到我的臉書後,邱品齊醫師在我的臉書留言。原來他在2022-2-21已經在他的臉書指出媒體的錯誤。原文:男子遭截肢,禍首是隔夜菜?TVBS誤導之嫌
-
2022-02-16 該看哪科.兒科
開學孩子上學就腹痛 醫師提醒家長注意情緒焦慮
學校已經開學,部分學生上學前肚子痛,在學校腸胃不適,回家後好像就不痛了。 南投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蔡璽翔說,這可能是情緒焦慮引起,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是否有同儕、課業壓力,正面鼓勵耐心陪伴,如果症狀持續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南投醫院表示,面對連續假期後重新上課,小孩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症狀,尤其假期越長,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被稱為「收假症候群」,且不只學生,成人也會出現類似症狀。收假症候群不是精神疾病,但會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因為焦慮伴隨腹痛、便秘或腹瀉、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等狀況,大部分會在壓力解除後漸漸緩解。蔡璽翔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訓練小朋友建立自信、獨立自主的能力。放假期間還是要維持孩子正常作息,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在開學前陪伴孩子整理好新學期文具等用品,預告、規劃開學後行程,安排適當運動緩解焦慮。開學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關心學校生活狀況,是否有同儕還是學校課業師長壓力,持續正面鼓勵、耐心陪伴,讓孩子順利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蔡璽翔說,上學就喊肚子痛,回家就緩解,很多是因為情緒焦慮引起的功能性腹痛,如果合併嚴重的嘔吐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發燒、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形,身上有不尋常的皮疹,開學之後腹痛的時間持續太久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
-
2022-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8億份報告證實,打完疫苗有「9大症狀」恐中了Omicron:其中第9點是確診關鍵
新冠(COVID-19)病毒已在全球橫行逾2年,除了主流病毒株之外,陸續出現傳染力強大的變異株,讓疫情一波接著一波來襲;即使完整接種過2劑疫苗,也經常發生突破性感染事件。對此,有研究團隊針對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接種疫苗後,仍確診Omicron變異株的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綜合外媒報導,據「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Investigator)Tim Spector指出,研究團隊針對ZOE取得的4.8億份報告進行分析,發現病毒隨著進化,其在人體內所產生的症狀也略有不同。 「2020年時就已得知,新冠原始病毒和Alpha變異株的3種常見症狀為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接著在Delta變種病毒出現後,染疫者的症狀開始有了轉變。」 Tim Spector表示,確診Delta的個案症狀類似感冒,像是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咳嗽、頭痛等,而這些症狀在接種過疫苗的人身上更是常見;反之,噁心、肌肉痠痛、腹瀉等症狀已相對少見。 不過,時至今日,Omicron已取代Delta在全球肆虐,成為新的主流變種病毒,由於症狀變得愈來愈像感冒,造成已打完2劑疫苗的民眾確診後,難以分辨自己是否染疫或感染Omicron。 對此,ZOE團隊分析所有Omicron突破性感染案例後,總結出打完疫苗依舊染疫的Omicron患者通常會出現「9大症狀」: 1.流鼻涕、2.喉嚨痛、3.打噴嚏、4.頭痛、5.咳嗽、6.噁心、7.肌肉痠痛、8.腹瀉、9.皮疹 不過,外媒指出,並非每個人在確診Omicron後都會出現上述症狀,這9項當然也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但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了上述症狀,就應要盡篩檢,以免染疫而不自知,又再度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生性愈敏感的人,愈嚮往心靈自由!愈想在挫敗和迷惘中看明白,渴望洞悉永恆的出口.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1-17 該看哪科.中醫
天冷容易皮膚癢、紅腫斑塊、脫屑?當心乾癬發作
●乾癬常見症狀:皮疹、紅腫斑塊、脫屑●若未及時改善 可能併發共病●飲食作息調整、中藥及針灸調理,可有效改善乾癬是冬天氣候變化時常見的皮膚病,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中醫也稱為「銀屑病」,尤其氣溫低、壓力大時,容易誘使乾癬大爆發,皮膚出現紅腫斑塊、脫屑、癢等症狀。除了皮疹 常見手關節變形一位50歲男性患者經常往返美國及台灣經商,兩年多前從國外回來,驚見其後背與四肢都是乾癬的斑塊,彷彿地圖上的各國板塊。由於皮膚出現皮疹鮮紅斑塊,醫師診斷為「血熱證型」,看遍中西醫及治療都無法有效改善。後經由調整飲食生活作息,以及使用中藥與針灸穴位調理,乾癬才不再反覆發作。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皮膚不正常分裂形成厚厚角質的現象,免疫系統失調容易導致全身慢性發炎,若未及時改善,可能會合併虹膜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通常成年的乾癬患者,發病前很大部分與晚睡、壓力有關,但引起免疫失調發病的型態多元,不只是皮膚皮疹,最常見是手關節變形、疼痛、指甲點狀凹陷、變厚脫落等。皮膚如鏡子 反映臟腑氣血皮膚是一面鏡子,會反映臟腑氣血的狀態。這名病友皮膚發炎泛紅,體質是典型的「寒濕虛寒」,腸胃不好,一吃冰就會腹瀉,舌診布滿白滑苔。過去他是使用消炎藥物、外用藥膏治療,易造成腸胃虛弱,讓代謝水濕能力更差,加上他有熬夜習慣、作息不正常、生理時鐘混亂等誘發因素干擾免疫,因此乾癬一直好不了。中醫治乾癬,是從皮膚和臟腑氣血呈現的外顯體質來診斷治療,例如皮膚呈硬皮乾屑狀,中醫歸類為「血燥」或「血瘀」證型。如果乾癬皮疹是鮮紅色斑塊,患者急性發炎伴隨口乾舌燥、燥熱無法暢快出汗,屬於「血熱」證型,多以涼血藥物去血熱進行治療。長期失眠、怕冷 中醫調理這名病友的皮疹讓他搔癢難耐,且有長期失眠、怕冷和精神不佳的困擾,屬於「腎陽虛」證型,因此開立「溫腎健脾」處方,包括附子、乾薑、何首烏、當歸、菟絲子、肉桂等中藥,並且針灸太谿、太衝、神門、血海、足三里、曲池等安神及補腎的穴位。經八、九個月治療後,其四肢冰冷和睡眠品質改善許多,背上的皮疹逐漸變淡、變薄。後來患者回美國後,透過開立的處方箋,在當地抓藥調整體質,持續一年中藥調理後,他較能適應當地乾冷的氣候,且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而無法台美兩地奔波,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因此乾癬不再反覆發作。事實上,中醫治療乾癬,不只是外觀皮疹的改善,而是調整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才能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
2021-12-28 該看哪科.皮膚
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
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皰疹是在接近脊髓、由脊髓出來的神經節後的周圍神經主幹發生了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從主幹沿著神經直到末梢神經都因發炎引起神經破壞、嚴重的地方會在皮膚形成數個有水皰的斑塊。通常這種典型的帶狀皰疹不會常常復發。根據報告指出,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通常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單純皰疹則是在接近皮膚的末梢神經周圍的許旺細胞內單純皰疹病毒增殖。會常常在同一範圍復發。由於病灶的範圍比較小所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比帶狀皰疹劑量小、且所需要的日數也比較短。病人通常不會感覺到很深刻的疼痛或者搔癢等症狀。單純皰疹是在神經纖維的末梢病毒增殖擴散到表皮;帶狀皰疹則是神經纖維由主幹到分枝都有大範圍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會沿著神經支配領域出現多個皰疹斑塊。如何區別水痘與帶狀皰疹?人類皰疹病毒的第三類型(HHV-3)除了會在嬰兒時期引起全身性水皰的水痘以外,還會引致台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由於台灣自西元2004年實施全國的免費嬰兒水痘疫苗注射,除非是在母親對水痘的免疫力降低,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嬰兒,否則現在已經不常有這類全身散布性的水皰。另外,帶狀皰疹通常都分布在身體單側的特定部位,除非是正在接受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不會發生像水痘一般的發生散布性水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把皰疹病毒向周圍神經的末端移動,以及將皰疹病毒感染細胞集中至某個神經節,以減少其對個體的傷害。因此,有正常免疫力的人通常只會發現在身體的一邊、嚴重時會擴大到二個連續的皮節,但不會有兩邊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有先天免疫不足的病人,或者因為需要抑制免疫力的藥物來治療本身疾病的人,就有可能發生「皮蛇繞身」。換言之,有這些病症的帶狀皰疹病人痊癒以後要檢查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是否不足。帶狀皰疹發病前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初期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的症狀。接著,在皮膚疼痛的部位會長出群聚的紅疹,且在1到2天內變成充滿淋巴液的水皰,約莫3天以後會化膿,7到10天左右會漸漸乾掉、結痂、脫落。整個病程通常在2-4週後才會痊癒,有可能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感染帶狀皰疹應該看哪一科?由於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皰疹是生長在皮膚上,因此一般人會優先考慮找皮膚科的醫生。不過,在最初期只有神經痛、沒有發生水皰的時候,病人會去神經內科、骨科,甚至有因腹痛而到腸胃內科去求診者。另外,近年來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帶狀皰疹只會呈現身體某部分的疼痛,而沒有波及皮膚之病人,稱之為「無皮疹的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這種「無皮疹的帶狀皰疹」在皮膚上面沒有症狀,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在醫學史上,這種情況是由一位皮膚科醫師瑋柏(Dr. Frederick Parked Weber)1916年發現。瑋柏行醫50年,寫了1200篇論文及23冊的醫學書。根據他的觀察,在醫學文獻上記錄,沿著同一條脊髓神經領域發生的疼痛就應該要想到是帶狀皰疹,而皮膚沒有水皰的帶狀皰疹再發,不只會發生神經痛、更會引起運動神經麻痺。因此,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帶狀皰疹引起的。事實上,帶狀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是在1990年以後才上市,100年以前的大教授診斷出來也只能給病人保養劑,要病人好好休息、照顧傷口。與之相比,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幸福多了。書籍介紹皰疹最新治療法作者:蕭悧悧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12/12作者簡介蕭悧悧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專科醫師日本皮膚科學會會員美國國際皮膚科醫學會會員延伸閱讀: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
2021-12-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歲小妹狂燒5天 臉泛紅手腳脫皮確診這疾病
6歲的陳小妹某晚開始出現發燒,溫度約37.5至38.5度,雖溫度不高卻持續反覆發燒,家長帶孩子就醫,發現臉部、頸部呈現泛紅,以及地圖舌、下肢輕微水腫、手掌紅腫發燙等,經過流感快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陰性,醫師以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有不規則擴張,甚至手指、腳趾指甲附近開始脫皮,而確診「非典型川崎氏症」。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特別是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存在威脅,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的問題,嚴重者會導致死亡。而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之嬰幼兒,2歲以下占50%。潘俊伸說,目前川崎氏症的診斷仍靠臨床症狀,除了超過5天的高燒外,另有5個典型診斷要件,至少要出現4項。第一,嘴唇乾裂、出現紅斑、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發紅充血。第二,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第三,皮疹,包括斑丘疹、瀰漫性紅皮病、或多型性紅疹。第四,急性期手腳出現紅腫,且或在亞急性期出現四肢指(趾)甲末端脫皮。第五,頸部淋巴結病變(單側且直徑≥1.5公分)。不過,近年發現許多非典型川崎氏症,潘俊伸指出,非典型川崎氏症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臨床上必須配合輔助性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潘俊伸指出,非典型川崎氏症臨床症狀雖然不足5項,但會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由於症狀與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非典型川崎氏症被診斷的時間通常會比較慢,常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比典型川崎氏症嚴重。因此,任何嬰兒或兒童有持續無法解釋的發燒,雖然未出現典型川崎氏症狀,但透過檢驗數據及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符合時,則需考慮為非典型川崎症。
-
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這才發現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說,沙門氏菌引起感染時有可見,但反覆或持續感染就可能要先探究免是否有疫功能低下情形。感染科醫師曾婷玉也說,由於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數不具特異性,因類似感冒且會自行痊癒,所以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等,其他症狀如全身性皮疹、頸部或腋下發現淋巴結腫大、噁心、腹瀉、體重減輕、盜汗、頭痛等也可能出現。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感染初期都是輕症,只有極少數才會有如腦膜炎、腦炎、肺炎等重症表現。她說,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液及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共用針頭或稀釋液而傳染。另外,醫護人員被針扎傷、輸血、母親懷孕、生產期、哺餵母乳也是傳染途徑之一。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建議至少篩檢一次愛滋病毒;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建議每年篩檢一次;高感染風險者,如多重性伴侶、感染性病、使用成癮性藥物、共用針具等,則建議每3到6個月篩檢一次。曾婷玉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與疑似症狀,應早日接受愛滋病篩檢或至感染科門診就醫。雖然目前愛滋病仍無法根治,但使用藥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及早使用抗愛滋藥物來降低病毒量,除了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產生疾病症狀外,更能及早阻斷愛滋病的傳播。患者一天只需要服用一顆藥物,方便且副作用低,就能有效控制病毒量,希望民眾不要害怕接受治療。
-
2021-1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巧克藥師:約20%新冠患者症狀出現皮膚紅疹?
你知道新冠肺炎症狀也可能出現在皮膚嗎?根據美國與英國的皮膚醫學刊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可能會有「新冠皮疹」,讓患者可以觀察到自己的皮疹,且出現的時間較長,能輔助新冠病毒診斷率,減少傳播風險。皮疹雖然只能作為輔助診斷,但卻可作為民眾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曾有接觸史,再加上身上出現「不明紅疹」,並合併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就須馬上就醫。輕症者,例如有手腳指凍瘡樣病灶,則須通知14-21天內接觸的人。延伸閱讀: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以下為幾種可能是新冠皮疹的症狀:【蕁麻疹】膨起的紅疹通常持續五天左右。若排除皮膚病史、且無因食物引起過敏,卻又常出異常的蕁麻疹(Urticaria)及上呼吸道症狀,就須特別警覺!【水泡】小顆的、大多同一時期出現的水泡(Vesicular),並分布在軀幹或四肢。水泡病灶通常出現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疾病的早期。【網狀青斑】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大約6%患者是這種病灶,呈現暗紅色或紫色的網狀斑紋,且可能在四肢或臀部。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多是「老人」,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幾乎100%都要住院,且預後較差。要注意和一般正常人(例如年輕女性或小孩)生理性的大理石狀皮斑(cutis marmorata)做區分。【瘀斑】皮膚上出現瘀斑(Petechial),會有一顆顆紅紅紫色的瘀點。【麻疹樣】麻疹樣(Morbilliform)大多在軀幹。和麻疹的紅疹很像、也和其他的病毒疹很像(例如 HIV或登革熱),也像藥物引起的疹子,因此叫麻疹樣。【腳趾凍瘡樣】肢端缺血(Acral ischemia)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會有紅色或紫色的疹子,有時趾頭會水腫,也可能有水泡。通常會痛。一般持續14天左右。大約20%患者是凍瘡樣病灶。比較特別的就是這種紅疹,通常患者是小孩或年輕人、且發生在疾病的尾聲。網路上有大量的照片,在GOOGLE圖片輸入關鍵字-新冠腳趾(Covidtoes)就會出現很多參考照片。-----[同場加映]:我疑似有新冠肺炎紅疹怎麼辦?※有其他症狀(發燒、乾咳、腹、咽喉痛)+皮膚紅----->急診(並告知高度風險)※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可能接觸史----->急診※無其他症狀+皮膚紅疹+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無接觸史----->皮膚科門診※無其他症狀+以前有麻疹、最近又發作+有接觸史----->自主居家隔離,觀察是否有其他症狀※無其他症狀+凍瘡樣趾----->自主居家隔離,通知可能接觸過的人參考資料:1.‘COVID Toes': Mysterious Skin Condition Could be Linked to Coronavirus, Derms Say2.Manalo, I. F., Smith, M. K., Cheeley, J., & Jacobs, R. (2020). A dermatologic manifestation of COVID-19: Transient livedo reticular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83(2).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20.04.018本文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新增14例嚴重不良事件 莊人祥:都住院不久
BNT疫苗昨天新增14例接種後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介於15至29歲,在接種當日到3日間發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有些個案是接種後出現皮疹和嘔吐,或是其他症狀需要就醫,因為這些疾病需要就醫避免後續發展,才有「其他」的這項歸類,不一定是疫苗引起,且通常不會住院很久。是否有全國國高中生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的統計數據,莊人祥表示,並無此統計,僅有全國發生的個案數。BNT疫苗昨天新增31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17件為非嚴重、14件嚴重;開打至今累計58件不良事件,其中39件非嚴重、19件嚴重;尚無死亡事件。另外,昨天新增1例62歲男性接種莫德納疫苗死亡,為接種疫苗後44日發生;今天新增1例81歲男性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為接種疫苗後23日發生。AZ疫苗和BNT疫苗昨天則無新增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他嚴重不良事件部分,昨新增21例為接種AZ疫苗,為15女6男,年齡為21歲至91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88日間發生;新增4例女性為接種莫德納疫苗,年齡為36歲至78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23日間發生;新增4例為接種高端疫苗,為1女3男,年齡介於29歲至61歲間,為接種疫苗後11日至29日間發生。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保濕是第一要務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膚絲聚蛋白異常,導致皮膚角質層保濕鎖水功能缺損,讓過敏原入侵,使皮膚出現乾燥、發炎症狀而搔癢,是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常見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青少年,一旦發病,會出現嚴重搔癢、病程反覆,往往會在氣候轉換、身心壓力大時再度復發。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指出,九成患者在持續治療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下,能與之共存;但仍有8%的成人會為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建議患者必須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狀況,「趨吉避凶」,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地雷和特定食物也要避免。保濕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加強皮膚鎖水功能。首先要注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缺乏鎖水功能,而使「門戶大開」,一旦遇到天氣溫度、濕度變化,皮膚水分會經由表皮大量散失到環境中,導致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皮膚變得乾燥搔癢。甚至皮膚乾燥出現細小的裂隙,也會使環境中的過敏原入侵,並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一旦皮膚開始發紅、脫屑及搔癢,患者禁不住搔抓患部後,又使更多的過敏原趁虛而入,嚴重者還會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皮膚出現滲液流湯及紅腫加劇。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規律使用皮膚保濕劑,視皮膚乾燥程度,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除天氣變化外,睡眠不佳、情緒壓力大、焦急及煩躁等,都會讓搔癢的症狀加劇,甚至病情惡化,因此需要注意睡眠及壓力調適。飲食禁忌避開常見過敏食物,吃辣流汗易引來癢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否需要嚴格飲食控制的課題,一直受到許多關注。王綺嫻表示,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反應,吃了特定食物好像沒有特別嚴重,不吃某特定食物,病情好像也沒有明顯改善。研究發現,患者對食物過敏的比率從二至八成不等。一般建議避開牛奶、奶製品、花生、小麥、海鮮、貝類及雞蛋等,或限制過敏的食物約一個月,期間需維持正常的皮膚保濕劑塗抹,視皮膚搔癢紅疹是否明顯改善,才能確認是否需要嚴格的飲食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流汗會惡化患者皮膚的癢感,過熱的湯、麻辣鍋或吃了會導致體溫升高及冒汗的食物,會讓患者搔癢的感覺明顯加劇,也應避免。減少過敏原保持居家整潔,遠離空氣汙染的環境。1.清潔寢具遠離塵蟎王綺嫻指出,塵蟎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當環境中有灰塵堆積及塵蟎的增生,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感及紅疹。建議寢具或絨毛玩具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並用烘乾機徹底烘乾,房間使用除濕機,並使用吸塵器除塵,可以有效避免因灰塵及塵蟎導致搔癢及皮疹惡化。2.避免與寵物共眠,使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環境濕度。如果家中環境有貓毛、狗毛、蟑螂、黴菌、空氣汙染物與二手菸,也不利異位性皮膚炎病情。房間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二手菸,避免飼養有毛髮的寵物,若飼養則避免與之共眠,可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要迎戰空氣中引發的過敏原,如懸浮微粒、寵物的毛屑、PM2.5、灰塵及黴菌等。建議家長根據環保署公布的空氣品質,決定是否開窗讓空氣流通,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吸塵器及除濕機,保持環境濕度在50-65%的範圍,並定期清洗濾網,可以避免環境因素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3.避免洗澡水溫太高: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避免以高溫的水沐浴,避免沖洗時間過長,才不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
2021-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生打BNT不良反應再增1例 出現皮疹、嘔吐、暈厥
BNT疫苗22日於校園開打,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昨天再增1例BNT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出現皮疹、嘔吐或暈厥狀況,屬非嚴重不良事件,至今累計2例不良事件通報。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22日起在校園開放12歲至17歲學生接種,截至昨天的通報僅1件非嚴重不良事件。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可抽7劑只發6張黃卡挨批浪費 陳時中:那不叫殘劑
BNT疫苗本周先開放校園青少年施打,以及今起開放第九輪施打。有診所醫師反映,BNT疫苗一瓶可以抽到七劑,但中央只發六張黃卡,恐導致殘劑浪費,此外也沒有發放足夠的稀釋液,生理食鹽水這麼便宜,要診所自購並不合理。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BNT原來有六劑量,每一劑是3c.c,雖然可以抽到2.25c.c,但抽取也可能導致耗損,目前仍以抽六劑為原則,偶爾會超過,若有超過可以跟衛生局多申請小黃卡及食鹽水備用。基層醫師認為,BNT可以抽到七劑,現在卻因為黃卡不夠導致殘劑浪費,政府不應該為了省一張黃卡的紙錢,浪費一劑的珍貴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殘劑不是指抽到第七劑就是殘劑,殘劑是施打到最後一瓶還有剩下,且預約者尚未抵達,就可以照規定來開放殘劑施打,只要符合資格都可以打。食鹽水申請可以跟衛生局聯繫,要跟地方了解情況,做更適切搭配。對於BNT不良反應,莊人祥說,昨有新增一名施打BNT不良反應事件,屬於非嚴重不良反應,目前都是在校園接種出現,症狀大多是皮疹、嘔吐或是暈厥等情況,目前BNT不良事件共二起。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 4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各縣市中秋節後展開BNT校園接種作業,陸續傳出學生接種後不適的零星個案,大多學生在休息後已無大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NT不良事件通報,一名13歲男學生9月23日接種後出現皮疹及嘔吐。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聯合新聞網整理如下:●接種後該注意什麼:‧接種後以坐姿休息15至30分鐘。‧接種後的副作用症狀於數天後消失。‧若持續有不適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常見反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顯示,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發燒反應: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依據BNT162b2疫苗臨床試驗,發燒比率平均約24.2%,第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依據美國CDC V-safe資料12-15歲第一劑約10%,第二劑約30%)。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接種BNT162b2疫苗後,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周至4周間),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BNT162b2疫苗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端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3-aXlTBq4ggn5Hg2dveHBg )。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粉絲專頁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NT疫苗923校園開打 兒科醫學會籲踴躍接種
BNT疫苗已到貨93萬多劑,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將於9月23日起針對12至17歲的校園族群接種。台灣兒科醫學會則呼籲,為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株產生,青少年踴躍接種。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一開學就發生群聚事件,學生整天膩在一起,很難避免感染。雖然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少數嬰兒或青少年感染後,仍嚴重到需住院治療。而且兒童或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之後,也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出現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在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但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另一項常見的感染後併發症為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症狀極為多樣化,包括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等,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2%至13%。因此盡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併發症產生。對於外界擔憂接種mRNA新冠肺炎疫苗後,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等副作用。李宏昌表示,我國開放用於青少年接種的BNT疫苗已通過美國EUA,且截至今年7月16日的監測報告,美國接種BNT疫苗的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主要發生於第二劑接種後。不過李宏昌仍提醒,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可能出現疲憊、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且可能有低溫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可適時給予退燒止痛藥。而接種完疫苗後兩周內若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甚至活動力變差等狀況,則有可能是心搏速度發生變化,應立即就醫,由醫師診斷。
-
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兒染疫致肺炎影響肺發育 張上淳:機率微乎其微
新北市幼兒園發生Delta變異株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幼兒與新生兒染疫導致嚴重肺炎,可能影響肺部發育,但機率微乎其微。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新北市某幼兒園群聚染疫案經病毒定序為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加上有多名幼童也染疫,引發高度關注。張上淳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目前僅少部分幼童有症狀,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是否會引發嚴重肺炎甚至肺纖維化等後遺症,則要看年齡。張上淳說,過去COVID-19患者有部分完全康復,也有部分留下肺功能不好的後遺症。而小小孩特別是新生兒,若出現肺炎可能會影響後續肺部發育狀況,造成較大影響,但新生兒出現這種狀況的機率微乎其微。張上淳表示,至於上小學後的兒童染疫,發生肺炎或後續變化的狀況則與成人差不多。此外,有醫師提出若幼兒出現草莓舌,合併發燒、腹痛等症狀,要盡快送醫。對此張上淳說,感染COVID-19會有各種臨床症狀,如手指皮疹變化、舌頭變化等。但張上淳表示,有時會有舌頭舌苔厚,看起來像草莓狀,在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是非特異性症狀,很難以此判斷是感染COVID-19,用這樣的方式認定是無症狀感染不夠科學,還是要以出現症狀後篩檢,加上接觸史、旅遊史等判定才有辦法偵測。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高端2天過世 桃市府:個案有糖尿病史
桃園一名溫姓男子今天上班時突然休克,送醫搶救不治,由於他前天曾接種防範新冠肺炎的高端疫苗,是否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市府衛生局正在了解狀況。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接種高端疫苗後可能有接種部位紅腫疼痛、全身無力、頭痛噁心、肌肉痛和發燒等副作用,雖然也有皮疹、心悸、顏面神經麻痺或眼壓過高等不良反應,但不常見,甚至罕見。。桃園市政府初步掌握溫男(45歲)有糖尿病史,本月23日接種第1劑高端疫苗,在現場休息觀察時無不適症狀,返家後也無不適症狀,為何會突然休克昏倒,還要進一步釐清;由於溫男可能服用或施用慢性病藥物,藥物是否有可能與疫苗衝突。對此,衛生局表示會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做調查。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桃園總共打了101萬劑疫苗,有52名接種者在7天內死亡。針對死亡個案,桃園市政府每人發10萬元慰問金,扣除1名個案無家屬受領,目前已發放510萬元。市長鄭文燦表示,相關接種不良事件個案,市府會尊重家屬意願,衛生局、民眾局和社會局也會持續提供協助。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Delta出院仍「生不如死」 醫指17項症狀持續維持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表示,「不要以為死亡率很低,就不擔心了」,許多確診者治療完畢從醫院出來後,仍在「劫後餘生的處境」,呼籲大家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不要以為得了Delta病毒,死亡率很低,就不擔心了,你們是否聽過「生不如死」的痛苦嗎?根據統計,英國30萬人得Delta病毒感染,50歲以上死亡率0.2%、50歲以下死亡率0.027%。染疫後,就算順利從醫院出來,1.4人中仍有1人,其比率占25%,會有一堆不舒服的症狀,並維持4周以上;另外,也有10%感染病毒後,會維持12周以上仍有一堆不舒服症狀。其不適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耳鳴、胸痛、心臟發炎、肌肉疼痛、有針刺感、健忘、抑鬱、味覺喪失、持續咳嗽、呼吸急促、心悸、腹瀉、腹痛、皮疹、反覆發燒等。黃軒表示,在醫學上,只是多了一個名詞叫「長期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 Syndrome),說得就是這些Delta病毒感染患者,他們出院後的「劫後餘生」處境,黃軒說,若不想要經歷在pandemic下的劫後餘生,呼籲大家還是要好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加上疫苗接種。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6例打疫苗死亡案例 最久逾2個月離世
第四輪疫苗今日起開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9日有20萬5500人接種疫苗,至今已累計782萬6000多人次接種,疫苗涵蓋率31.86%、劑次人口比涵蓋率33.22%。發言人莊人祥說,29日新增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173件,其中101件非嚴重事件、6件死亡,6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新增6件死亡案例中,有3例為AZ疫苗,年齡介於44至81歲,接種21至57天後發生;另3例莫德納疫苗,年齡介於51至88歲之間,接種8至15天發生。另外2例接種AZ疫苗,原是通報不良反應事件非死亡案件,因為後續追蹤後轉為死亡。7月29日新增39例(26女13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19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35日間發生,包含疑似癲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中心視網膜靜 脈阻塞、視網膜出血、血小板低下、肝炎、過敏反應(紅疹、呼吸困難、發癢、水泡)、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噁心與嘔吐、腹瀉、低血鈉、左腳瘀青、右腳麻木等。同期間新增27例(17女10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0歲至82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休克、血小板低下、腦中風、腦脊髓炎、心包膜炎、肺炎、急性胰腺炎、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性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聽力喪失、多型性紅斑、過敏反應(皮疹、紅疹、發癢), 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複視及眼瞼下垂、胸悶、胸痛、心悸、心包膜積液、腹痛等。目前累計535例(251女284男)新冠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67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0例為接種AZ、75例為接種莫德納。
-
2021-07-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一張圖看懂!打完莫德納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別擔憂
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進行中,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靠疫苗來終結,臺灣當然也不例外。請民眾在輪到你的施打順位時,且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沒有異常後,即可進行施打疫苗,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2劑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達94%相較於前一批多半是AZ疫苗,即將進行大規模施打的是美國的莫德納疫苗,據統計,打完2劑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達94%,高於AZ疫苗的81%,但不良反應的頻率也比較高;2劑接種須間隔28天,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且不得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使用。莫德納疫苗的保護力雖然比AZ疫苗來得高,但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種莫德納疫苗之後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頻率也比AZ疫苗高一些。根據統計。有92%的人接種後出現注射部位疼痛、70%會有疲倦感、64.7%頭痛、61.5%肌肉痛、46.4%關節痛、45.4%發生畏寒、15.5%的人會發燒。注意!皮膚方面出現的新冠手臂除此之外,接種莫德納疫苗之後,皮膚方面也會出現某些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另有少部分可能出現接種部位搔癢等症狀。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可能會出現新冠手臂,不良反應分為立即性和延遲性兩種,立即性反應可能在第一針的1-5天內發生紅疹,第二針則可能在1-4天內發生;延遲性反應則可能在第一針施打後的7-11天發生,第二針則是2-5天內。此外,第一針的3-8天內、第二針2-5天,有些人會出現蕁麻疹;麻疹樣皮疹則出現在第一針3-8天,第二針2-5天;另外,手掌心上也會在第一針7-12天,第二針1-4天內出現掌紅斑等狀況。別因皮膚反應而擔憂疫苗注射鄭惠文表示,打疫苗後發生皮膚反應的機率,接種第一劑的發生率大約是21﹪,第二劑則比較高為63﹪,兩劑都發生皮膚反應的機率則為16﹪;對於第一劑疫苗發生皮膚反應後,第二劑的再發生率則小於5成,而且症狀會比較輕微,發生時間較快。更重要的是這些施打疫苗後的皮膚反應,都不會合併嚴重的過敏反應,請民眾不用擔心。施打心冠疫苗的好處,絕對是利大於弊,因此,輪到你打的時候,請進速施打。特別提醒,當不良反應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且時間超過48小時以上,請馬上就醫。(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7-22 新聞.元氣新聞
不只新冠肺炎!美國男子染「猴痘」返國、當局緊急匡列
美國當局除了應對棘手的新冠疫情之外,近日又傳出官員正針對27個州、共計200人作出調查,只因爲他們與達拉斯(Dallas)一名在奈及利亞旅行感染「猴痘」(Monkeypox)後歸國的男子有可能接觸過、避免疾病傳播。這位未具名的男子從拉各斯(Lagos)歸國,並於7月8日至9日前往德州(Texas)途中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停留,並在一周後被診斷出患有「猴痘」這種罕見疾病。據悉,猴痘會引起起泡的皮疹和類似發燒的流感症狀,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和體液傳播。該男子確診後被隔離在一家醫院,當局透露他「情況穩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員表示,他們正在與州和地方衛生官員合作,對與患者接觸過的人進行監測,並每天對其進行跟蹤、直至月底。據「STAT」報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其他猴痘病例,目前被列入監控名單的包括坐在離病人6英尺(約1.8公尺)以內或在航班上使用廁所的乘客,此外,空服員、清潔浴室的工作人員以及與該男子有過接觸的家人也受到監視。CDC表示,猴痘是一種罕見但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病毒性疾病,通常一開始會有流感和淋巴結腫脹等跡象,接著可能發展為面部和身體上的廣泛皮疹。大多數感染猴痘患者會持續2到4周,而且大約10%的猴痘病例以死亡告終。
-
2021-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夏日悶熱這裡癢、那裡也癢!藥師告訴你常見「皮膚用藥」
炎炎夏日即將來襲,面對潮濕悶熱的天氣您是否也曾有一樣的困擾,時常覺得這裡癢、那裡也癢。造成皮膚癢的因素有很多,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如:急性蕁麻疹、汗皰疹、黴菌感染、蚊蟲叮咬等,需針對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才有效。以下將為大家簡介各種常見皮膚外用藥品以及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類固醇皮膚製劑類固醇藥品具有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發炎的作用,常用於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牛皮癬等疾病。美國分類系統,依據抗發炎強度將局部外用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而即使藥品成分相同,不同的藥物濃度以及劑型也會導致強度的不同,醫師會依病況嚴重程度及部位選擇適當的藥品。本院類固醇皮膚製劑品項強度等級對照表類固醇的選擇取決於疾病嚴重的程度,建議從低強度等級開始使用。輕症、臉部及生殖部位會選擇弱效類固醇,療程約為一至二週,因這些部位較容易發生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中效至強效類固醇用於輕中度皮膚疾病,療程以不超過六至八週為原則。強效及超強效類固醇則用於更嚴重的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療程依照嚴重程度由醫師評估。相較於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造成的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皮膚製劑較不常發生上述的全身性副作用,但仍需注意長期使用是否產生皮膚萎縮、皮膚變薄、血管擴張、萎縮紋、痤瘡樣皮疹、皮膚感染、色素沉澱等皮膚相關副作用,通常停藥後數週能獲得改善。外用抗黴菌製劑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一般會先採取外用抗黴菌製劑的治療策略,若治療失敗或演變成慢性且大範圍的感染才會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品。黴菌感染皮膚的部位廣泛,常見的致病菌皮癬菌會感染頭部(頭癬)、身體(體癬)、鼠蹊部(股癬)及足部(足癬,俗稱的香港腳),甚至侵襲至指甲(甲癬,又稱灰指甲)。皮屑芽孢菌為皮膚的共生菌,以分解皮膚的油脂維生。當皮膚分泌的油脂過多或免疫力下降時會使皮屑芽孢菌異常增生,造成汗斑(變色糠疹、花斑癬)、皮膚脫屑(脂漏性皮膚炎)等疾病。另外念珠菌也是主要的致病性黴菌之一。外用抗黴菌製劑用於治療股癬、體癬、足癬等皮膚表層感染的療程約為二至四週,使用藥品後皮膚狀況很快即能改善,等皮膚外觀恢復正常後再持續塗抹一至兩週直到完全根除黴菌的感染才可停藥。頭癬的治療由於黴菌感染至毛髮根部,外用抗黴菌製劑效果時常不佳,通常會併用口服抗黴菌藥一起治療,使用方式為每週二至四次,持續二至四週。本院的甲癬治療品項為雅舒安抗甲癬油劑,頻次為每週一至兩次,手指甲療程約為六個月,腳指甲約為十二個月。由於黴菌喜愛生長於悶熱潮濕的環境,皮膚表層黴菌感染的病人可藉由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三大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1. 時常更換透氣吸汗的衣物、襪子。2. 洗澡後擦乾患部並保持乾燥。3.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指甲剪,避免互相傳染。局部止癢製劑有時候症狀輕微,醫師會開立不含類固醇的局部止癢藥膏,本院治療搔癢症之藥品如下: ◎抗組織胺藥品「普膚乳膏」。◎含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及數種清涼劑具強力止癢效果的「強力施美藥膏」。◎具皮膚收斂效果能夠保持患部乾燥並抑制分泌的「氧化鋅軟膏」。◎水溶液劑型常用於治療嬰兒尿布疹的「金貝比嬰兒擦劑」。結語針對不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品是十分重要的,有空時不妨可以好好檢視家中的藥膏,看看包裝上藥品的成分以及所治療的症狀是否適合自己的疾病,如有需要可諮詢醫師及藥師。皮膚用藥停看聽,常保夏日好心情,亞東醫院關心您。參考資料:1.UpToDate 醫藥學資料庫-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2.藥品仿單3.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4.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期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之治療
-
2021-07-12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伴一生 生物製劑改善生活品質
很多人都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小孩子的疾病,事實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成為終生疾病,並演變為中重度。國內約有上萬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搔癢、紅疹幾乎佈滿全身,粗糙的肌膚成了一種抹不掉的印記。針對中重度患者,透過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可以大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二十幾歲的小陳,全身紅疹、肌膚粗糙,歷經了各式各樣的治療,包括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但是效果都不好,前陣子申請到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個新藥終於讓他可以好好睡一覺。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涵琪疼惜的說,你很難想像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生活,「因為皮膚癢而抓搔一整夜難以入眠,一早枕頭床單往往會有血跡,也常因皮膚破皮而感染,一塊塊的紅色皮疹時好時壞,不但影響患者生理也嚴重影響社交,久而久之讓異位性皮膚炎孩子們畏懼人群且沒有自信,這一位小陳也是如此。」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是伴隨病患一輩子的疾病,在治療的選擇傳統上有紫外線照光、口服免疫抑制劑,療效大約5成;口服免疫抑制劑,因為是抑制免疫T細胞,會產生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需要定期追蹤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曾涵琪說,「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白血球的下降可能是緩慢逐步的,更需要小心時常抽血檢查。」而讓小陳穩定控制病情的生物製劑,是一種IgG4人類單株抗體的藥物。曾涵琪解釋,藥物具有專一性,可以與細胞激素的接受器結合,使得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發炎因子無法作用,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發炎訊息傳遞,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不但治療發炎性皮膚病灶亦可治療癢感,安全性高,患者不需頻繁抽血。曾涵琪指出,生物製劑每兩周打一針,經過二到四周治療後,不論是搔癢感或是病灶嚴重度均有顯著改善,平均四個月後紅色皮疹會開始消退,大約半年到一年後粗糙的肌膚也能改善,常見副作用為結膜炎,不過多數可在治療後達到緩解。目前生物製劑被核准可以使用在十二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健保有條件給付在十八歲以上的病人身上。實際上要申請健保給付,得經過不少關卡,必需先經照光治療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三個月無效,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二十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才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若申請通過,一年可為患者省下數十萬元。近來有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新藥,目前有一種在台灣及歐盟有取得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證,未來陸續會有數種藥物核准上市,曾涵琪說,JAK是一種傳遞發炎訊息的酵素,在免疫發炎反應的下游,在許多免疫疾病上都有使用,也適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由於抑制發炎物質的管道與生物製劑不同,藥效相當快速,約治療2-4週能改善症狀,在癢感與發炎病灶上都有很好效果。不過因副作用稍多,需留意感染風險,使用前及使用中需定期抽血。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日新月異,對眾多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找適合的皮膚科醫師做專一而完整的治療,改善皮膚也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增5例疑似不良反應 有2案視力模糊、眼睛痛
今日新增5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有一人出現血小板數稍低,並有視力模糊、眼睛痛等症狀,另外還有一例自5月31日因單側眼睛腫脹、睜閉眼不適等症狀通報後,目前人在收治住院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研判中尚未歸類這兩例案例為血栓事故。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中5例的施打狀況,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痛、噁心、肌肉痠痛及關節痛,約兩天後緩解,於接種6天後再發生相同症狀但新增視力模糊、腹痛、喘與眼睛痛而就醫,並收治住院診治,檢測到血小板數稍低,D-dimer值異常,目前狀況穩定,已出院,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左下肢麻木感,後續因麻木感持續並延伸到左右臂而就醫,已安排相關檢查,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暈、冒冷汗、喘,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但隔日喘的症狀未緩解且四肢出現皮疹而至急診就醫,疑似過敏反應,目前已無不適。一例為接種後隔日出現注射部位出現紅腫而就醫通報;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呼吸喘、全身與四肢瘀青而就醫,檢測到血小板數正常範圍,D-dimer 值異常,目前瘀 青症狀已較消退,持續門診追蹤。另有一例於5月31日通報,個案因單側眼睛腫脹與閉眼與睜眼不適等症狀而就醫,疑似視神經乳頭水腫,後續未改善而收治住院診治,故不良事件歸類由通報單位從非嚴重調整至嚴重不良事件。因此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個案今日新增5例,今日公告累計86例。
-
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英國變種病毒」世衛列入高度警戒! 現有疫苗有效嗎?3種情形應快篩檢
去年12月30日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在12月23日華航自倫敦返台班機中,有一位少年入境發燒確診為台灣首例英國變種病毒感染者。其實英國於去年九月已發現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短短三個月在英國迅速傳播,去年底也登陸美國,如今足跡遍布全球114國,台灣雙北失守,日本疫情再起,也都是此型變種病毒,到底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情形如何?新冠病毒突變更詭譎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是全世界最長單鏈RNA病毒,有3萬個鹼基極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突變,大部分突變都不起任何影響或在病毒群中被淘汰,但有些突變則比原型更容易適應外在環境或在人體複製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變種病毒觀察名單」,主要以病毒的傳染率、致死率及病毒抗疫苗能力做基礎,並依病毒流行程度或變種程度作區分,將病毒分為高度警戒引發全球擔憂及中度警戒受全球關注,目前已有四種變種病毒被列入高度警戒名單,英國變種病毒也是其一。(如圖1)●為何列入高度警戒?英國變種病毒B.1.1.7的遺傳序列中,有23個位置出現變化,其中8個突變位在重要的S蛋白(棘蛋白),這當中又有兩處變異點最關鍵,一是N501Y,就是S蛋白中第501個胺基酸,本來原型病毒是天門冬胺酸(簡稱N),但突發變成酪胺酸(簡稱Y);另一是此變種病毒株S蛋白在第69、70個胺基酸消失。由於這二個位置變異,導致病毒與人體細胞ACE2受體更緊密結合,此一改變,使得傳播能力可增強70%。(如圖2)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在5月19日防疫線上直播也表示,此次社區感染大多沒有戴口罩,又近距離接觸,造成相當嚴重的感染,目前病毒基礎再生數(Ro值)達5.5,平均一人可傳給5.5人,顯示英國變種病毒株傳染力驚人(平常的Ro值2.0左右)。●症狀比較嚴重?原型的新冠肺炎常見症狀為發燒、長久乾咳及失去味嗅覺等,而新的英國變種病毒症狀較多,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包括肌肉痠痛、結膜炎、咽喉痛、腹瀉、手指腳趾變色、頭痛、皮疹等,但建議不能以症狀來區分原型及變種型。感染者各年齡層均涵蓋,有些年輕人或小孩亦會受到感染,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且容易傳染給他人,在台灣65歲以上且合併慢性病人(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患者)以及抽菸者,容易變成重症,死亡率較高。●現有疫苗有效嗎?文獻證實,多數疫苗對B.1.1.7變種病毒仍具保護力,例如AZ疫苗雖然中和病毒的抗體較少,但對此種變種病毒亦有70%的保護力,根據專家學者解釋,這可能是英國變種病毒比起其他病毒更容易被抗體中和,即便抗體數量下滑,但現有數量已足以對抗感染,所以AZ疫苗仍然對英國變種病毒有效。三種情形應快篩檢台灣近三周來,疫情嚴重,且是詭譎莫測、狡猾奸詐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多確診者完全沒有症狀,卻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造成雙北變成重災區,全國社區感染。因此,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少搭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守則必須內化成新生活的一部分。在疫苗尚未普遍施打前,特別提醒雖然沒有症狀但有下列三種情形時,應趕快主動篩檢:1.曾經到過確診者去過的地方停留超過15分鐘。2.曾經和確診者有1.5公尺以內的接觸。3.曾和確診者在同一空間沒有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