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痛風
共找到
386
筆 文章
-
-
2020-12-02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和慢性發炎關節疾病,導致脊椎關節沾黏,伴隨疼痛和僵直症狀。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是第一線用藥,根據國際最新指引,若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沒有改善,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常見,但是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好發於20歲到40 歲,男女比例約 4:1,在台灣盛行率估計約佔全人口的 0.2 %。除關節炎外,虹彩炎造成紅眼、怕光,長久不治療會影響視力。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建議指引,對於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應該持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非有需要才使用。如果使用後,仍沒有改善者,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指出,七到八成的病患可以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症狀,對於長期預後也有幫助,國內曾有大型研究以X光追蹤病患,發現按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者比起不規律服藥者,用藥兩年後,惡化情況比較輕微,也就是說,用藥不只是減緩疼痛,還可以緩和惡化速度。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目的是在控制發炎,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的現象。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覆覆的。張婷惠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通常是青壯年,因為忙於工作家庭,常常「痛了才吃」。對於疾病活動度高,更應該持續使用藥物,若是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疾病者,張婷惠說,疾病活動度高的病患,應持續使用,而非有需要才用,若是仍沒有改善,則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一種新的生物製劑,常用於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等等慢性發炎的疾病相當有效,而且可以減少關節破壞、變型等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使用時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癢;另外,因為藥物會調節免疫機制,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感冒),應定期回診追蹤。張婷惠小檔案主治專長:1.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關節炎2.乾燥症、全身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等,自體免疫疾病3.過敏、氣喘等過敏性疾病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1-30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老人家只吃粥 小心肌少症
不少長者習慣以清粥配小菜為正餐,鮮少攝取蛋白質,長期下來,恐造成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肌少症悄悄上身,除了身體無力、精神疲倦,嚴重還可能導致失能,死亡率提高。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郭柏良提醒,若要遠離肌少症,需注意日常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其中又以植物性蛋白較佳,若牙口不佳必須吃粥者,則建議以豆漿代替水煮粥。郭柏良表示,老年人的BMI值介於27至30有較高的存活率及較佳的營養與健康狀況,但許多年長者卻因擔心肥胖、三高、腎臟疾病,飲食以蔬食為主,或是因牙口不好只喝粥或補湯,這時如果缺乏豆類攝取,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下來,除易出現頭髮枯黃、皮膚乾癟、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心跳過慢、水腫等問題,更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容易反覆跌倒,還會大幅增加失能危機。郭柏良表示,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法是透過飲食及運動,以能訓練肌力的阻抗運動為主,如彈力帶運動或健走等,但最重要的仍是攝取足量蛋白質。郭柏良建議,相較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少了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可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肝功能,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痛風;若牙口不好的年長者,可用豆漿代替水煮粥,除較清粥多了蛋白質,也因稠度增加,能減少嗆咳風險。
-
2020-11-30 新聞.長期照護
女性長照病床常供不應求 醫師:愛護自己從放空做起
國人平均餘命的女性高於男性,平均健康年齡都到72歲,女性不健康年齡因此比男性還長,衛福部彰化醫院團隊今天到彰化縣溪湖鎮公所分享健康「撇步」,除了女性更年期前後的保養,也要保持樂活、慢活、少飽的生活習慣,為健康晚年扎根。溪湖鎮公所是「女人當家」,鎮長黃瑞珠帶領團隊規畫多場女性紓壓課程,日前是組合多肉植物盆栽,今天舉辦健康講座,200多名民眾參加。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中醫科主任馮天祥、長照醫學部部護理長郭倍均,分別說明高齡化慢性疾病、更年期婦女保養和公部門可利用長照資源。曾孔彥表示,國人男性平均餘命78歲,女性平均餘命83歲,國人平均健康年齡72歲,若從數據推測,男性晚年不健康生活約6年,女性長達11年,再從長照機構的男性、女性床數需求量,女性床數往往供不應求,可看出推估女性晚年不健康時間較長。「除了糖尿病、大腸癌、痛風有家族遺傳,目前台灣高齡人口面對最大的不健康威脅是失智等慢性疾病。」曾孔彥說,家族遺傳疾病、心血管疾病都可經由高端醫學儀器檢出,失智等慢性病卻不易經由儀器提早檢測,預防方法就是時不時放空,保持愉快心情,生活步調輕鬆,健康飲食別吃太飽。更年期婦女容易失眠,中醫科主任馮天祥當場傳授穴位按摩,每天兩次按摩三陰交、太衝、神門、內關、湧泉、血海,按摩每個穴位2至3分鐘。聽眾上台當「模特兒」,馮天祥一一指出穴道的正確位置,用力按壓後,會有痠痛感,「位置就對了」。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反而傷身
台灣人有個在立冬這天「補冬」的習俗,除了補足一年辛勞之下所耗費的精神與體力,也為入冬之際作個準備,讓自己有個暖和健康的身子應對。天冷民眾普遍就是吃熱鍋,不過可不是凡吃熱鍋就算是進補,進補也要補的對補的健康,以避免吃出健康問題來。 進補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缺什麼補什麼。 澄明中醫診所游尚副中醫師表示,「補的正確」、「補的健康」是進補的先決條件,若忽略中醫的進補原則,甚至錯誤食用,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提醒民眾在進補前應先充分了解進補的原則及個人體質,如此一來才能正確地進補,也才能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游尚副中醫師指出,進補的首要條件在於「有無虧損」,如氣虛者益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若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白膩或黃膩等情況者不宜進補,應先就診治療並調理。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一般而言普遍沒有進補的需要,反倒是常見「痰濕」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甚至可能有三高問題,過度錯誤的進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灣進補以滋陰潤燥為主 並留意避免生冷及作息 入冬後台灣人普遍愛好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游尚副中醫師指出,台灣人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燥熱上火的熱補,相較之下建議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為佳,例如冬季大白菜、白蘿蔔、豆腐、木耳、南瓜、馬鈴薯等,以符合「秋冬養陰」及健康養生的觀念,並把握少肉、少鹽、少糖原則,以降低身體負擔。若要吃鍋物,游尚副中醫師建議可多加入各種菇類,季節轉換之際特別容易感冒,多攝取菇類,豐富的多醣體有助增強免疫力,無論是香菇、秀珍菇、美白菇、金針菇、黑木耳等,都有相當出色的強身效果。另外也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起居作息早睡早起,如此陽氣便能潛藏,符合立冬後「養藏」的原則。 吃鍋配啤酒易引痛風 進補常見NG行為別再犯 若要應景一下吃吃鍋物暖暖身,除了前述應注意的原則之外,游尚副中醫師也提醒應留意,吃鍋進補時有許多食物是不宜搭配的。例如吃鍋喝白酒,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胃出血;搭配啤酒則容易引起痛風;許多人吃完鍋物後喜歡喝冰飲、吃冰淇淋等,容易累積油脂,讓肝臟、血管壁「卡油」,最終導致血管硬化、中性脂肪肝等。 游尚副中醫師建議,應景2~3週吃一次鍋物是無傷大雅,但平常就應留意健康飲食。在吃鍋物進補時應以白開水為佳,適時補充水分,也可以喝仙楂烏梅茶幫助消除油膩、促進消化,另外也可以在用餐完畢後適量喝些茶清熱去火。而像是麻油雞等油脂攝取量較充裕的情況,建議可將脂肪較高的食材作些簡單的處理,例如將雞肉的雞皮去除,如此也有利減少不必要的脂肪攝取。《延伸閱讀》 .冬季養生、飲食、藥膳大公開 中醫:飲食加入辛香料更助暖身! .冬季保護心血管!溫差大易引心血管疾病,醫教4招保護好自己!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5 養生.抗老養生
冬季養生飲食、藥膳大公開 中醫:飲食加入這東西助暖身!
進入冬季後,台灣的氣候有時冷有時熱,有時早晚氣候溫差大,在這萬物收藏之時要如何調理身體做好養生?中醫師表示應保持「注意保暖」、「留意作息」、「適量進補」、「少吃生冷」等4大原則。 冬季注意氣候變化 頭、頸、背是保暖重點 澄明中醫診所薛沛芳中醫師表示,人體的頭部、頸部、背部主一身之陽,這些部位若沒做好保暖,容易受到風寒入侵,引起感冒、頭痛等影響健康,是在入冬後更應注意保暖的重點部位。而手腳因屬於循環末梢,是較不易保暖的部位,因此建議民眾冬季盡量避免短褲、短裙,手腳容易冰冷的族群可以透過泡腳改善末梢循環較差的問題。在冬季可適時的戴上帽子、手套、圍巾、襪子更有助於保暖。 冬季作息應早睡早起,運動穿搭宜洋蔥穿法! 在生活作息方面薛沛芳中醫師表示,入冬之後半夜到清晨的溫度普遍偏低,建議最好在晚上9點至11點就寢,並可將外套備於床側,以利中途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時保暖。起床時間建議約6~7點太陽出來之後為佳,下床前可以在被窩中先活動一下四肢再緩緩起身,並記得穿上外套適應溫差,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保暖,並且避免快速起身的大動作。 許多人在清晨會有運動的習慣,但也應保持先等太陽露臉再開始運動的原則為佳。運動前後也應記得做好暖身和收操,並隨時補充水分、將汗擦乾,水分補充以溫開水為主。穿搭以一件穿上一件的洋蔥式穿法為佳,適度添加衣物,內衣建議可穿吸濕排汗的衣服,配上長褲,穿上連帽的防風外套,更有助於保暖。冬季時的運動可選擇較緩和的類型,如快走、太極拳、瑜珈等,半小時即可。 冬季飲食宜加辛香料,避免生冷降低免疫力 在飲食方面,薛沛芳中醫師則表示可酌量加入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胡椒、咖哩等,提振體內陽氣,並適量攝取堅果、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溫補、入腎的食物。飲食禁忌則應避免瓜類(南瓜、木瓜除外)、竹筍、冷飲、冰品等生冷食物,以免人體陽氣受損,降低免疫力。 冬季進補應適量,進補前也應與專業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及身體狀況為佳,食材便可依個人體質選擇適當的高蛋白質食物,如羊肉、鴨肉、羊肉等,並加入合適的藥材增強效果,烹煮的方式以燉補為佳,更有助於消化吸收。 薛沛芳中醫師特別提醒,冬季進補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食材相當重要,像是有三高、慢性病、痛風、感冒、生理期、體質燥熱的人就不適合進補,以免上火造成身體負擔。而腸胃功能不佳、容易脹氣、消化不良、容易軟便等族群,則應先將脾胃調養好再進補。提醒民眾在進補之前務必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免影響健康。 除了提醒民眾冬季應注意的養生之道外,薛沛芳中醫師也介紹了三種不同有利冬季養生的食譜,其製作簡單相當方便,民眾不妨可以試試。 桂圓紅棗茶 材料: 龍眼乾3顆,紅棗3枚,水500ml 做法: 將龍眼乾、紅棗加入水中,大火煮滾後,小火煮10分鐘即可。 紫米紅豆粥 材料: 紫米1杯,紅豆1杯,水8杯。 做法: 步驟1:外鍋加入2杯水,跳起後悶10分鐘。 步驟2:外鍋再加入2杯水煮一次,悶10分鐘後加糖即可(依個人口味添加)。 進補藥膳 食材: 枸杞5錢,黃耆3錢,當歸2錢,川芎2錢,桂枝2錢,炙甘草2錢,紅棗5枚 做法: 藥材洗淨加入1000ml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食材燉煮。 ※體質燥熱者不適合此方。進補之後,如果出現痘痘、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症狀是上火的表現,此時多喝水、補充一點蔬果,消除火氣。 《延伸閱讀》 .冬季保護心血管!溫差大易引心血管疾病,醫教4招保護好自己! .冬天洗澡防中風、心肌梗塞!醫:先洗手腳再洗身體,這些細節都要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需要長期追蹤,臺中榮總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讓病人看診前透過自填主觀感受,加上抽血驗發炎指數,評估疾病的活動度,達到醫病共同管理疾病,制定治療策略。施行後,不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協助更快速且準確地調整未來的用藥。臺中榮總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暨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信華與資訊室黃建中組長共同開發的「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APP內容整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活動度評量工具(ASDAS及BASDAI),濃縮成七個病人自我評量問題,結合最新抽血檢查結果,自動計算出評量分數,讓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有具體的病情評估依據。該系統並已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並準備技轉以幫助台灣其他醫院能快速建立同樣的系統,以利協助醫病決策共享。病人在看診前,可先透過手機填答問題,例如疾病活動度問卷「週邊關節疼痛/腫脹」、「早上起床晨間僵硬程度」、「晨間僵硬的時間」等,以及「沒有別人幫忙或輔助工具之下,穿上襪子或緊身褲」、「沒有輔助工具下,彎腰撿起地上的筆」「沒有輔助工具之下,從高架上拿東西」等,從零分到十分的自我評量。除了病人的主觀感受之外,病人在看診前會進行抽血檢查,當病人走進診間,所有資料已經傳到診間電腦,包含歷次評量分數以及和疾病有關的重要數據—如發炎指數等,都會即時呈現。由於疼痛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許多病人的發炎指數明明就很正常,但是病人卻自覺非常疼痛,使醫師有時也會陷入「病人是不是在無病呻吟」或併發纖維肌痛症的疑惑,陳信華指出,一名24歲的女性長期接受非類固醇消炎藥治療後,抽血發炎指數一直很低,但是病人的自評的疼痛分數卻很高,因此立刻安排MRI檢查,發現她的薦腸關節果真還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就有充分的信心建議病患使用生物製劑,而病患也能接受醫師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人以年輕男性為多,然而陳信華表示,根據臺中榮總最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平均來說雖然在X光影像上看起來脊椎沾黏程度較輕微,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及ASDAS也和男性差不多,但可能因為對疼痛的敏感度較高,導致健康指數(ASAS health index)反而較男性差,更為沮喪,需要更多的關心。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普遍有疲倦感,影響生活甚巨,過去在臨床上,也較常被忽略。該研究結果已於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陳信華說,透過病人自評,與抽血檢驗的評估工具,追蹤六個月後,病人的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對於較嚴重的病人,可以提高每年返診次數約0.4次,顯示病人願意主動追蹤疾病的積極度變高。此外,病人的平均看診時間減少約0.5分鐘,尤其是病情穩定,或是疾病活動度較高的病人,因為病情控制良好的病患可減少問診內容,使診時間可以縮短0.7分鐘,而病情嚴重的則可以較快速將問題找出來,使看診時間可以縮短1.4分鐘。。陳信華說,透過「脊椎關節炎病人疾病活動度電子病歷管理系統」,可以提高醫病互動的效率,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病況與治療策略。陳信華小檔案專長: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血管炎症候群/風濕病:各種急慢性關節炎、腰痠背痛痛風、僵直性脊椎炎、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各種過敏疾病現職:臺中榮民總醫研究部主治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經歷: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主治醫師
-
2020-11-12 性愛.性福教戰
精蟲少又稀? 男性5大殺精行為惹的禍
不少人深受不孕困擾,舉凡壓力、作息不良、飲食失調都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指出,其實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看似無害的習慣,卻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活動力,像是穿緊身褲、在腿上用筆電等都可能讓精子變少!黃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疑似不孕問題時,可儘早諮詢醫師的診斷建議,也許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以幫助提高受孕機率。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習為常的行為,竟一直默默地扼殺男性的生殖力!黃建榮醫師提醒,以下這幾點都是常見的殺精行為,提醒有生育計畫者應留心避免唷! 1. 穿緊身褲:穿緊身褲(包括緊貼的內褲)會使陰囊溫度增加而不利精子生成,同理,愛泡溫泉、泡熱水澡,甚至經常將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使用者,都可能造成鼠蹊部位溫度升高,進而影響精子數量。 2. 抽菸飲酒:菸品中含有尼古丁及多種化學致癌物質,不僅會使精子數量降低、品質下降,也可能會提高精蟲異的比例;而過量攝取酒精也可能會影響精蟲數量、增加精子畸形的可能,恐提高不孕機率。 3. 塑化劑:生活環境中充斥各類塑膠製品,若使用不當、品質不良都有塑化劑溶出的疑慮。研究指出,長期接觸塑化劑將會對精子健康造成傷害、影響精蟲生成數量;此外,黃建榮醫師補充,就連男寶寶玩的塑膠玩具若品質不佳,塑化劑也可能影響寶寶的睪固酮生成,進而影響日後的生殖能力。 4. 缺乏運動:研究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增加精子的濃度,有助提高受孕機率;然而,另有研究發現,若經常騎單車者精蟲濃度卻比不騎車者少,推估可能因騎單車會增加陰囊溫度與壓力,故可能對精子生成造成負面影響。 5. 藥物作用:部分藥物可能對生殖能力造成影響,常見如化療藥物、抗憂鬱藥物、痛風治療用藥、鎮定劑、降血壓藥等,因此若有生育計畫時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換藥或停藥的需求。 不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生殖中心」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2 養生.抗老養生
秋冬手腳冰冷、咳不停怎麼辦?醫教做這些事助改善
秋冬手腳冰冷、咳不停?醫教按摩、生薑泡腳助改善! 秋冬之際,不少節氣病症逐漸浮現,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分享,由於天氣明顯轉涼,門診增加了許多咳嗽及皮膚症狀的病人。她指出除了門診的中醫調理,民眾其實在家也可以利用食療、穴道按摩及生活調整,進一步改善入秋轉冬出現的身體不適。 喉嚨乾燥易咳嗽 蒸梨子可緩解 「咳!咳!醫生我最近很容易咳嗽,喉嚨都乾乾的沒有痰。」針對門診病人的訴求,林巧梅醫師指出,秋令屬燥,秋主肺,所以乾咳是秋冬常出現的症狀,坊間常說的「蒸梨子」食療,就非常適合治療這類乾咳,但注意如果是痰多的咳嗽就不適合;除了蒸梨子,林巧梅醫師建議民眾也可以煮一些白木耳百合南杏湯來潤肺,緩解乾咳症狀。 秋冬早晚易咳嗽 穴道按摩來固肺 「醫生,我最近晚上睡覺很容易咳嗽,早上起床也是。」林巧梅醫師表示,這類病人主要是身體免疫調節較弱,溫差變化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過敏反應,建議民眾要特別注意脖子的保暖,可以圍著絲巾睡覺,早上如果早起運動,也盡量圍著絲巾或脖圍,而老一輩常說要吃的「西洋參川貝粉」,可以補肺氣並化痰止咳,十分適合呼吸道容易過敏的病人;但要注意如果是已經感冒、發燒、感染或是懷孕及服用其它西藥的人,食療之前仍需請醫師評估。另外,穴道按摩上我們可以選擇合谷穴、尺澤穴來固肺提升免疫力。 皮膚乾癢脫皮 宜早睡忌口 「醫生我臉上皮膚都脫皮了,而且身體有點乾癢。」針對秋冬乾燥脫皮的現象,林巧梅醫師指出,肺主皮毛,所以秋燥也會影響到皮膚,需注意洗澡溫度不要過熱,並選用較滋潤的沐浴乳,有些肥皂較不適合;另外,飲食上需避免太重口味及菸酒、烤、炸、辣等食物,作息需要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太晚睡會耗傷我們體內陰分,讓症狀加重;此外也可以煮白木耳百合紅棗湯來養血潤肺,穴道上建議可以按摩曲池穴、三陰交穴來緩解皮膚症狀。 林巧梅醫師提醒,因為即將進入冬季,天冷讓人的血液循環會更差一點,末梢循環較差的民眾,如常手腳冰冷、小腿容易水腫等,推薦可以自己在家泡腳,買一些生薑,不削皮切幾片,放入水中,水滾後先煮15分鐘,再加入泡腳桶的溫水裡,泡約20-30分鐘,可以有改善循環跟消水腫的功效,另搭配按摩陰陵泉穴效果更佳;如果四肢冰冷情況較為嚴重的人,則建議可以加一些老薑及艾葉。 《延伸閱讀》 .天冷、溫差大易中風、心肌梗塞,何松穎醫師教防範及保命 .變天冷熱都會影響血壓,醫:防心腦血管病變注意這6點 .3招防冬天痛風發作!天冷易沉積尿酸,醫:這些食物要避開!
-
2020-11-07 科別.消化系統
為何台灣成洗腎王國?原因恐跟這項極普遍的飲食習慣大相關
台灣(人)在不少領域或是各種比較排名常常都能名列前茅,像是羽球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最友善國家、台灣的外匯存底……等,都是令國人所驕傲的事情。不過,台灣有那麼多好的排名,當然也會有在壞的排行榜上出現的項目,而且大家肯定不陌生,那就是台灣洗腎率是世界第一!因此才會有台灣是「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稱號。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最新年報公佈全球尿毒症排行,台灣洗腎率仍維持世界第一高,這樣講或許很無感,但若用數據描述,可能大家都會嚇一跳,因為2018年急、慢性腎病患者共花掉健保513.78億元(國內洗腎人數超過9萬人創歷年新高)。看了排行榜與數據,或許許多人很納悶,為什麼我國的洗腎率(洗腎人口)高居不下?這就得從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做的「2018年腎病年報」講起。年報中顯示,我國從約莫二十年前開始至今,洗腎人數成長了約莫四十個百分點,但在這二十年間,洗腎原因從以往的腎絲球腎炎漸漸轉變成糖尿病!尤其現在糖尿病已有年輕化的現象,因此預估未來洗腎人口的平均年齡將逐漸下降。因為糖尿病洗腎的比例逐漸上升,因此要探討洗腎率高居不降的原因,我們最好能大致了解引起糖尿病的因素。《糖尿病學》(Diabetologia)醫學期刊有一探討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關聯性的大型研究,其結果顯示了每天喝一罐340毫升含糖飲料的人,比一個月只喝一罐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增加了22%。這也就意味著,愛喝含糖飲料是引起糖尿病的因素之一!而根據《HEHO健康網》的報導,現今台灣未滿19歲的青少年比起20年前,喝手搖杯的量增加了1.5倍。不僅如此,手搖杯比罐裝飲料更加危險,因為裡面是果糖,果糖在代謝過程最後會變成脂肪;而果糖類甜味劑最後則會變成尿酸。攝食過多的甜味劑,會讓身體脂質代謝異常,引起痛風和腎結石。看到這邊,讀者們是否已經把手上的飲料放下來了呢?想要遠離洗腎,除了少喝手搖飲或其他含糖飲料之外,也可以多加注意飲食習慣,如:避免重鹹或過多油鹽糖、少吃精緻澱粉、多吃蔬果;另一方面,調整自己的作息,避免熬夜而早睡早起也是幫助身體代謝的好方式!最後,當然要記得保持或養成運動習慣啦~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其實該穿高跟鞋!?骨科名醫破解你一直搞錯的「6大腳痛迷思」
迷思一 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如果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得更嚴重。高跟鞋一定對健康不利?有時候人人攻伐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而人人稱道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完全看情況而定。例如高跟鞋。應該大多數人都覺得高跟鞋對腳的健康不利吧!但有些患者因為後跟痛,被診斷出是後跟腱滑囊炎時,我會建議患者:短時間內先吃藥並穿有跟的鞋子。患者大多會很訝異地說,她們平常還故意穿平底鞋,都不敢穿高跟鞋,怎麼醫生給相反意見呢?因為有跟的鞋子可以暫時將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並改善跟腱與跟骨磨擦的角度,減輕症狀讓跟腱休息,反而是好的。另一方面,高跟鞋將體重的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對前足的毛病,例如拇趾外翻則相當不利。氣墊鞋是腳痛時的首選?由於廠商的強力推銷,甚至骨科醫師也推薦,氣墊鞋變成民眾腳痛時的第一選擇。其實這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一般的情況是:剛穿上氣墊鞋會覺得很舒服,就像躺上很軟的床一樣。但是,如果你的腳有壓力分布不均的情況時,太軟的鞋支撐性可能就不好,反而讓壓力愈大的地方愈往下沈,腳愈偏愈痛;就像背有毛病的人睡在軟床上,愈睡背愈痛一樣。當然,某些足部壓力不均的病人,會很訝異他花在氣墊鞋上的錢竟然沒有用,事實上的確如此,愈穿愈痛。但是對病人而言,甚至那也是某些骨科醫師對腳痛的建議。有些情況穿氣墊鞋的確不如穿支撐性好、夠結實而且讓腳趾有伸展空間的鞋子,才不會適得其反。當醫師那麼久,「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實在常見,有時真的很疲勞。希望民眾在碰到願意仔細說明的醫師時,能多有點耐心聽進去,而不是只想找到仙丹妙藥,這樣既中了那些「推銷員」的計,對健康也沒有幫助。迷思二 穿寬楦頭的鞋,腳就會比較舒服?未必。主要的問題在:◆鞋子如果不好看,你根本就不想穿它。◆楦頭寬,理論上可以讓腳趾頭比較好活動,可是有些鞋看似很寬,前面腳趾頭下探的空間卻不足,那也沒用。◆如果楦頭過寬,中足部固定不夠而滑動,會使人不自主地抓腳趾,反而容易造成肌腱疲勞及疼痛。迷思三 有空多踩健康步道可以養生?很多人特別相信足底按摩弄到痛對身體才好,在公園裡所謂的「健康步道」上,總可以見到一群人脫了鞋在上面猛踩,造成「台灣特有種足底筋膜炎」。其實正確的健康步道,是鋪上小型的圓形卵石,而且沒有用水泥敷著固定,絕非台灣所鋪的這種既尖又固著的石頭。如果是可以移動的卵石或砂礫,才能訓練腳趾運動,促進足部健康。迷思四 舊鞋比新鞋好穿?一般跑步運動鞋的壽命約八百公里,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應該要換掉。磨損厲害的鞋,會令腳跟傾斜。為了珍惜舊鞋而繼續穿,腳跟就會更傾斜,可能造成問題。而運動鞋穿久變薄,它的吸震功能也會變差。其實人的適應性很高,有時讓腳自然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如果真有問題,一定要請教醫生,就這麼簡單。迷思五 平日不運動,週末運動就夠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年輕時可能是運動健將,但年紀大了之後,因為忙於求學、工作,便疏於運動、鍛鍊,突然有一天忙裡偷閒,便心思重溫舊夢,熊熊跑去從事激烈的競技型運動,如籃球、羽毛球......,忘記自己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郎,壓根沒有想到肌肉、肌腱彈力與質量都已經不能跟以前相比。結果在一次帥氣的上籃或殺球,不適當的使力或不平衡的落地後,造成跟腱暴力的拉扯,年輕時可能還可以負荷,但現在就......「啪嚓」一聲,跟腱斷裂了。國外稱呼這種現象為「週末運動員」,平常不運動,週末才心血來潮,拚命地運動。這現象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體的肌肉、肌腱如果要好好使用,一定要有持續的鍛鍊。此外,應常做些重量訓練,訓練肌耐力,否則平常運動量不足,肌肉不發達,卻突然做那些需要爆發力的運動,當然容易受傷。平常忙碌的現代人其實可以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鍛鍊,如墊腳把重物舉起來,甚至跳跳舞,也是鍛鍊小腿肌肉很好的方式。此外須切記,運動前的熱身與柔軟體操必不可少。其實人的身體在過了二十五歲後就開始退化,不會再更好了,因此許多需要爆發力的頂尖運動員,二十五歲後也只好準備退休。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靠著持續不斷的運動鍛鍊,讓身體退化得慢一點。然而畢竟年紀大了,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在美眉、兄弟面前搶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仍是當年勇而逞強。不同年紀及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適當運動,才是常保健康之道。迷思六 鞋子會愈穿愈大,所以要買緊一點、小一點?如果你的腳還需要去適應鞋,表示這雙鞋子不適合你。以前鞋子的選擇性很少,所以就選比較漂亮的,然後再去適應。現在可選擇的太多了,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2020-10-1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喝可樂會痛風?風濕科醫師解密 竟是果糖在搞鬼
痛風是困擾現代人的疾病之一,因此多數人都知道內臟、貝類等高普林食物名列痛風忌口清單,也知道避免啤酒、烈酒等酒精性飲料,但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醫師提醒,常喝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也恐掉入果糖糖漿的陷阱,增加痛風發作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痛風是人體內普林(Purine)代謝異常或者是腎臟排除尿酸的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疼痛疾病,身體血液中尿酸的濃度過高,而使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肌腱內四周所造成的關節炎,發作時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而大多數痛風患者,甚至沒痛風的人都知道有些食物,像是內臟、貝類等易引起痛風發作,對於喝進去的東西,啤酒、烈酒或任何酒精性飲料,多數人也都知道有痛風病史的患者應該要避免,但像是可樂、珍珠奶茶等飲料卻很容易被忘記。埔榮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伯爵說,根據2008年美國研究團隊經實驗證實,含糖碳酸飲料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但其中關鍵在於「糖」,當人類使用果糖時,不論是用吃的,還是將果糖放在點滴裡面打到身體裡,都會促進身體產生尿酸。尿酸生成讓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急速上升,對於有高尿酸血症或曾有痛風發作的患者而言,果糖所帶來的提升血中尿酸濃度效果更強,所以使用果糖會增加血中尿酸,同時也提高痛風發作機率,而高果糖糖漿正是可樂等碳酸飲料最常使用的糖。許也提到,高果糖糖漿除易增加痛風發作風險,長期使用也較容易有代謝性疾病,還可能會增加肥胖問題;埔榮也提醒,除了含糖碳酸飲料,珍珠奶茶等手搖飲品也常會使用液態糖漿等增甜劑,因此建議民眾減少糖類攝取,才是健康根本。
-
2020-10-16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是健康崩壞推手 這13種癌症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肥胖是種慢性疾病」,呼籲應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肥胖所帶來的健康危害也與國人息息相關,癌症(惡性腫瘤)是蟬聯多年國人10大主要死因首位,且已有研究證實「肥胖」與13種癌症相關。相較於一般人,肥胖者罹癌的危險性高出許多。如:甲狀腺癌、卵巢癌、停經後乳癌的機率高出1.1倍;膽囊、大腸癌的機率高出1.3倍;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癌、腦膜癌機率高出1.5倍;胃貢門、肝癌、腎細胞癌機率高出1.8倍;食道腺癌機率高出4.8倍;子宮體罹癌風險甚至增加7.1倍之多。45歲以上族群 超過半數有肥胖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年齡45歲以上的族群,無論男女,超過50%以上都有過重、甚至是肥胖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指出,對於肥胖的定義,不應從肉眼觀看體型或是單靠體重數字判斷,應從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評估指標,若是想進一步了解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及脂肪組成,可安排IOI身體組成分析,檢測實際的體重含身體總水份、礦物質、蛋白質和體脂肪,及測量正確的身體組成分析。例如:整體及局部肌肉量、四肢和軀幹的肌肉及脂肪重量、礦物質及身體類型等。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達到體重控制,必要時可與醫師或是與營養師諮詢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飲食控制種類多 執行前最好問過醫師潘富子營養師提醒,很常聽到一些快速有效減重的飲食控制方式,如:不吃澱粉、168間歇性斷食法、生酮飲食法、蘋果減肥法等。所有的飲食減重法並非每個人都適用,特別是有慢性疾病(如:內分泌、三高問題、慢性腎臟疾病及腎病變等)的民眾,更要在執行飲食減重法前與醫師及營養師諮詢。也提醒在實施所有的飲食減重法前,還是要做到飲食均衡,把握少油、少鹽、多纖維的原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洗腎都是因吃太多藥?哪一種止痛藥會傷腎?醫師解惑腎臟病迷思
吃太多藥增加洗腎機慮?正確用藥才是護腎關鍵 台灣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洗腎人口超過9萬,慢性腎臟病族群更高達200萬人,國人普遍擔憂洗腎帶來沉重負擔,但也對洗腎成因多所誤解。究竟哪些壞習慣導致最終洗腎度日?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醫師指出,從洗腎成因調查發現,洗腎第一位原因是糖尿病,第二位是慢性腎炎,第三位是高血壓,第四位是尿路阻塞與先天性多囊腎等問題。楊孟儒說明,因藥物引起的洗腎比例相對不高,民眾認為生病吃太多藥而會洗腎的觀念應該改變。 國人擔心用藥種類多會導致洗腎,楊孟儒指出,絕大多數腎臟病而造成洗腎皆非用藥引起。國人之所以服藥種類多,原因在於身體患有不同共病,如三高、心臟病,多共病導致可能用藥超過10種。楊孟儒強調,針對各種共病開立的藥物,不但不會傷腎,更可以控制三高、疾病,進而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才是真正免於洗腎的良好觀念。 楊孟儒指出,是否傷害腎臟與藥物種類多寡無關,只濫用一種藥物也可能造成洗腎。楊孟儒舉例,曾有痛風患者不積極控制尿酸,每當痛風發作就服用止痛藥止痛,導致痛風疼痛更難治療而需要不斷依賴止痛藥的惡性循環。楊孟儒指出,尿酸堆積本就可能引起腎病變,加上患者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最終引起腎衰竭。民眾不應以藥物種類多寡判斷傷腎可能,應聽從醫師指示正確用藥。 濫用止痛藥害洗腎?醫籲這兩類人特別小心 國人日常工作繁忙,依賴止痛藥者不在少數,不少民眾甚至專程至國外採購強效複方止痛藥,是否會增加洗腎風險?楊孟儒說明,止痛藥有各種類型,包括基本的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止痛藥物。會引起腎臟功能異常的是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該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製造,而前列腺素本身有保護心臟、腎臟、腸胃黏膜等作用,大量使用這類止痛藥可能增加心臟病、腸胃道出血及腎功能病變的風險。 楊孟儒指出,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與洗腎的真正關連在於,它會抑制腎臟血管的擴張,特別是在腎功能已有異常的病人身上,更有賴腎臟血管正常運作。慢性腎臟病人如果大量使用這類藥物,確實更容易引起腎功能異常。另一方面,腎臟病族群如果正在使用止痛藥,又因為影像檢查而施打顯影劑,同時使用多種具有腎毒性的藥物,有可能引起急性腎衰竭。楊孟儒提醒,另一個高危險族群是老年人,由於本身腎功能已經退化,在使用這類止痛藥更要特別小心。
-
2020-10-0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蟹易中毒、引發過敏?注意5要點安心吃
● 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螃蟹,可搭配薑、蒜等一起烹煮食用● 螃蟹易誘發過敏反應,對蟹過敏的人要忌口● 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天氣變涼,時序進入深秋,又到了大啖秋蟹的季節,許多餐廳紛紛趁鮮推出肥美的螃蟹料理。但是醫師提醒,螃蟹性味屬寒,腸胃虛寒者不宜多吃,最好搭配薑、蒜等「溫性食材」一起烹煮;螃蟹也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若有過敏體質的人建議忌口。高血脂、痛風者不宜食用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帶殼海鮮如牡蠣、螃蟹等可促進雄性荷爾蒙分泌,有壯陽的效果,但最好挑選新鮮的活蟹,否則容易變質發生食物中毒。螃蟹含高膽固醇和高普林,高血脂、痛風的人不宜食用。從中醫觀點,不論河蟹或是海蟹,性味都屬寒,陳潮宗建議,蒸煮螃蟹時,可搭配薑片一起烹調,蒜、醋作為調料,並用紫蘇擺盤一起食用;若用炒的方式,可與洋蔥一起拌炒,中和螃蟹的寒性。蟹肉是優質的蛋白質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認為,只要避免食用蟹黃、蟹膏,事實上螃蟹屬於低脂肪的奶蛋豆魚肉類。通常一隻三點蟹的大小約是兩份肉類的量(一份肉類約三根手指的份量),是優質的蛋白質,尤其蟹肉質地柔軟,容易消化,老人家牙口不好,以蟹肉煮粥、蒸蛋,都是補充蛋白質不錯的選擇。由於蟹胃、蟹腸、蟹心、蟹腮等內臟含有較多泥沙等汙穢部分,容易寄生細菌,黃淑惠建議,螃蟹外殼洗淨後,最好摘除內臟後再烹煮食用,而有些饕客喜歡吃未煮熟的醉蟹、嗆蟹,考量衛生疑慮,應盡量避免食用。為何不可與柿子同吃傳統農民曆常會在「食物相剋」的欄位提到,螃蟹不可與柿子同食,否則會導致中毒。黃淑惠則澄清,因柿子富含「鞣酸」,也就是「單寧」,如果與蛋白質結合就容易凝結成塊,不容易消化,造成腹脹。柿子並非和螃蟹才會作用,柿子和豬肉、牛肉等肉類一起食用,也會造成腸胃不適。許多民眾吃螃蟹會引發過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由於蝦蟹的蛋白質和人體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容易被視為「外來物」而引起免疫反應,但對蝦過敏的人不一定對蟹過敏,必須透過過敏原檢測才能確認。蔡長祐說,過敏反應主要是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當IgE碰到外來抗原後會誘發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加,進而出現打噴嚏、流鼻水、腹瀉等症狀,若嚴重者則可能造成氣喘、呼吸道水腫、呼吸困難,有致命危險。首次沒過敏 不表示不會過敏有些民眾不解過去吃螃蟹從沒發生過敏,為何現在吃了卻過敏?蔡長祐指出,通常第一次碰到過敏原並不會誘發過敏反應,第二次再接觸同樣的過敏原時,才會喚醒免疫反應,將之放大引發過敏症狀,且愈接觸愈嚴重。因此若是知道自己對螃蟹過敏,最好避免再繼續食用。
-
2020-10-07 養生.聰明飲食
痛風患者千萬別碰大豆製品?營養師:該少吃的是這些東西
「營養師,我有痛風,豆腐、豆干、豆包、豆漿這些大豆產品,我都不能吃,對吧?」在門診,遇到痛風的患者,只要一聽到「豆製品」這3個字,似乎就像老鼠看到貓一樣的恐懼,但是,豆製品真的是痛風患者的宿敵嗎?痛風是指尿酸鹽晶體沉積在組織(關節、骨骼、軟骨、肌腱等)所造成的各種症狀,血中尿酸高是痛風的可能誘因。尿酸是由嘌呤(我們俗稱的普林)代謝所產生,然而普林存在於動物或植物體中的細胞內,所以嚴格來說普林在生物體無所不在。研究發現,體內尿酸約70~80%來自於身體代謝生成,會受到性別、年齡、種族和基因等這些不可變的因素影響;20~30%則是來自於飲食,如:飲用酒精性飲料、果糖或蔗糖含量高的蘇打水和果汁等;或是其他因素,如:肥胖、疾病、利尿劑的使用而導致尿酸排泄減少或是生成過多。雖然,基因遺傳代謝決定了體內大部分尿酸生成,但近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吃太多富含普林的食物和血中尿酸高低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經常攝取高普林可能會有較高痛風發作的風險,痛風發作起來,總是令人感到痛不欲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好的策略來降低痛風發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都是可以達到有效控制血中尿酸的方式。過去,人們被教導痛風患者,豆製品是禁忌,近幾年,陸續有研究告訴我們,痛風患者對於大豆食品的恐懼觀念要修正了!1998年日本一篇研究指出,吃豆腐會微幅增加血漿中的尿酸濃度,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尿酸清除率和尿酸排泄率。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尿酸清除率> 6.0 mL / min(正常下限)的痛風患者而言,豆腐是痛風患者優質蛋白質的來源。2011年亞洲營養相關期刊彙整5個相關的研究,結果跟1998年日本研究結果相似,攝取黃豆製品後血中尿酸會微幅增加,但跟痛風發作並無相關。另外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黃豆製品攝取頻率跟尿酸呈現負相關,而且另外常被痛風患者列為禁忌食物的蕈、菇,也在此次結果分析發現香菇攝取頻率也跟尿酸濃度呈現負相關,最後作者也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國人,應減少內臟攝取,但可增加蔬果(胡蘿蔔、蕈菇)、黃豆製品、海藻等食物攝取,以避免尿酸濃度增加。豆製品另一個常被列為禁忌的重點則是在於,普羅大眾認為「黃豆製品=高普林食物」,2014年一個研究利用科學方式分析食物中普林含量(以下皆為每百公克食物,所含的普林量),分析結果發現豆漿為22毫克、豆腐為20毫克、毛豆為47.9毫克、新鮮香菇為24.4毫克、豬肝為284.8毫克、豬腎為195毫克、豬里脊肉為119.7毫克,當然數字對一般民眾根本沒用,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或是痛風患者,每天到底可以吃多少普林?依日本治療高尿酸血症建議普林攝取每天限制約400毫克。所以對於高尿酸血症患者,食物中所含的普林量越少越好了。根據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年診治指引中指出,飲食控制只能使血尿酸下降約 1.0 mg/dL左右,無法將血尿酸值降低至6.0 mg/dL,因此若要把血尿酸值降下來,可能須依醫囑服用降尿酸藥物並配合低普林飲食控制。另外,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控制血尿酸值的一個好方法,建議高尿酸血症或是痛風的患者可以遵循以下方式,或許可避免急性痛風發作,讓我們的生活保有一個極佳的生活品質!一、維持標準的體重(BMI維持在18.5 kg/m2~24 kg/m2)及腰圍(男性
-
2020-10-06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為慢性疼痛,導致長期失眠,依賴多重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一天竟然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拿刀砍傷太太,太太痛苦到申請家暴想要離婚,男子經由疼痛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後,才發現疼痛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疼痛大幅改善,夫妻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回門診感謝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克仁指出,「疼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而疼痛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病患甚至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對病患來說,卻是有苦說出不出,往往痛到睡不著,肌肉無法放鬆而更疼痛。在惡性循環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無法維持。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常見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感、下背痛,經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延誤就醫的情況很多,女性因為缺乏警覺,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李克仁心疼地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只要正確就醫「這個病一點都不難」。可是病患往往給自己找理由,「搬重物扭到」、「腰子有問題」,看遍復健科、家醫科、骨科、疼痛科,最後才想到風濕免疫科。要正確診斷僵直硬脊椎炎,醫師會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李克仁說,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眼睛有沒有虹彩炎,再輔以X光檢查,看看薦腸關節是不是有發炎過後的痕跡。如果是不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x 光表現不明顯, 單憑著病史詢問比較難診斷,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能夠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是診斷的一種方法或是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收集周邊關節發炎的證據,以求正確診斷。此外,李克仁強調,沒有單一項目可以直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雖然大部分病患都有此基因,但是有基因不一定發病,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發病,而沒有基因也不代表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絕對不可以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病人是否有病。傳統的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例如通常在第一線使用的消炎止痛藥,不過,有些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使用消炎止痛藥仍然無法止痛,或是緩解發炎症狀,可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一種常用的生物製劑稱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用注射的方式使用。李克仁說,詢問該病患病史,發現他已經痛了五、六年以上,X光檢查也發現脊椎部分出現沾黏,如果已經發生骨頭沾黏,就難以再改善。若是該病患早一點正確就醫,不僅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進一步沾黏,呼籲病患一定要及早就醫,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避免惡化至骨頭沾黏。李克仁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乾燥症、血管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蕁痲疹、過敏、氣喘等等有關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0-06 養生.聰明飲食
蝦腳上的蝦卵到底能不能吃?看看教授跟營養師怎麼說
有網友發現蝦腳上出現異物,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貼出照片,「請問蝦腳上面的是什麼?」只見蝦腳上有許多橘色顆粒,許多人勸他別吃,還說吃了會送醫院。蝦腳上的橘色顆粒是什麼 ? 真的不能吃嗎?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為大家釋疑,說明蝦腳上的橘色顆粒是蝦卵,絕對可以吃。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昕新診所營養師夏子雯提醒,對蝦子過敏、血脂高、痛風的人少吃蝦卵,在蝦腳上的蝦卵有衛生安全的疑慮,則不建議食用。營養師宋明樺也認為,海鮮最重視的就是新鮮,若是包覆在蝦殼內的蝦卵相對安全,但已經外露的最好不要吃。冉繁華指出,蝦卵其實並不罕見,就像日本料理就經常有蝦卵入菜,絕對可以吃,但好不好吃,要看新鮮度和品質。對於網友留言指出,「好吃,但吃完馬上過敏」,冉繁華說,是否過敏,因人而異,就像有人吃雞蛋或其他食物會過敏一樣,就看每個人是否過敏,過敏原是那些,如果不會對蝦子和蝦卵過敏,便沒有食用上的顧慮。夏子雯表示,橘色顆粒就是蝦子的「卵」沒錯,但一般不建議食用,因為卵如果有外露,並無法得知養殖的水質是否遭受汙染,如果真的要食用,也要評估自身是否對蝦子及蝦卵過敏外,也要烹煮完全,全熟再吃。劉怡里、夏子雯分析指出,蝦卵的營養價值高,含有熱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脂肪、脂溶性維生素A、E、鋅及維生素B群等,適合體力虛弱的人或胃口的不好的老年人、小孩食用,但是蝦卵和蝦頭一樣,膽固醇、普林值含量都高,因此有高血脂、痛風的人,建議還是要少食用。黃淑惠說,蝦卵的膽固醇比蝦肉高很多,並不建議吃太多。至於在蝦腳上的蝦卵,通常都很髒,不易清洗乾淨,經汆燙也會殘留些許微生物,吃下肚會有中毒的危險,並不建議食用。如果發現購買的蝦子蝦腳上有蝦卵時,則應剝掉清洗乾淨,再烹煮後食用。劉怡里認為,與其吃蝦卵不如吃蝦子來得好,蝦子低脂肪、高蛋白,升膽固醇指數低,建議一餐可以吃5至6條蝦子,就能攝取到一份蛋白質。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烤肉鋁箔紙用光面還是霧面?毒物專家:一件事更重要
烤前選購與處理✔油脂較少的雞肉、里肌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肉品的準備最好以新鮮的肉類為主,油脂不要太多,可選雞肉、里肌肉,避免烤肉完油脂攝取過量,五花肉、霜降牛、牛五花等適量就好。✘加工品、醃好的肉品不建議買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等,最好也不要購買已經醃好的肉,除新鮮度堪慮,鹽分也較高。民眾購買新鮮的肉類後,也不建議在家先醃,以免先醃漬再加上烤肉醬,鹽分將爆表。✔少量準備蚌殼類、蝦類烤肉多是長時間待在室外,海鮮類的建議購買蚌殼類或是蝦類,屬於稍微可以放久一點的海鮮。海鮮透過燒烤雖然鮮美,但也不宜過量,海鮮仍屬於高蛋白、高嘌呤,曾有痛風病史或是膽固醇過高者,都不建議大量食用,準備的量不必過多,以一人一到兩份的量即可。✔綜合串燒,肉類要切小切薄烤肉食材的準備,常有民眾會採取「串燒」的方式,同時把菜、肉串在一起。蘇秀悅表示,這是好的方式,但是得考量菜與肉烤熟的時間不一樣,建議肉品應該以小塊且薄的型態與菜串在一起。醬料的準備可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買現成的烤肉醬,但一定要加水或是檸檬汁稀釋,加辛香料提味。另一種是自行調配烤肉醬,可以用蔥、蒜、洋蔥、味噌、醋、醬油、白蘿蔔泥、味噌、醋、醬油等食材加上水拌勻,即可自製低鹽的烤肉醬。✔易熟青菜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玉米筍、杏鮑菇蔬菜類的準備以家人喜歡吃的類型為主,量最好是肉品的一倍。烤肉的火候大小較不穩定,烤蔬菜建議以易熟的蔬菜類型為主,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等,用鋁箔紙或是烤盤烤熟,看見蔬菜出水即可食用。同時可以搭配香菇、杏鮑菇、玉米筍等一起烤。若怕麻煩也可以準備可直接生食的萵苣、芝麻葉等,搭配肉類食用,口感也較為清爽。✘吐司、白飯烤肉最常看到吐司配肉片,蘇秀悅表示,烤肉時的澱粉搭配,不建議採取「精緻澱粉類」,在烤肉期間很容易一口吐司一口肉,不知不覺澱粉的攝取量就會過量,體內會產生過多的醣類,進而產生脂肪。✔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建議可以準備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取代吐司、白飯。烤中注意檸檬汁、番茄醬 會破壞鋁箔紙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烤肉過程中建議使用鋁箔紙包住烤肉架,避免肉汁滴到木炭。烤較難熟的食材如玉米、地瓜,或是太容易熟的食材如青椒等,建議都用鋁箔紙包。網路謠傳鋁箔紙有分光面與霧面,顏宗海表示,兩面的效益都一樣,不會因為包錯面就較難烤或溶出有毒物質。顏宗海表示,使用鋁箔紙時,不建議邊添加醬料或是檸檬汁、番茄醬等酸性醬料,酸性的物質會破壞鋁箔紙,導致容易烤焦,烤焦的鋁箔紙若接觸食材,會讓致癌物質汙染食材。蘇秀悅表示,醬汁最好是食材烤熟後再添加,一邊烤一邊塗,很容易因為醬料乾了,以為醬汁不夠,又再塗上一層,一餐吃下來鈉含量超標。吃烤肉配飲料是常態,特別是啤酒、含糖飲,蘇秀悅表示,一瓶易開罐啤酒,熱量約有125大卡,等於吃掉半碗飯,建議喝無糖飲料或是氣泡水,比較不會增加身體負擔。她也推薦烤肉時可以搭配吃一些水果,幫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烤後保養水果幫助消化蘇秀悅表示,烤肉不管怎麼建議,民眾仍會攝取過量的油脂,對於腸胃多會有負擔,建議可以吃一些幫助消化的水果,如鳳梨、木瓜等。若腸胃已經非常不舒服,則建議不要再進食,適量攝取一點點粥品,可以舒緩。若已經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則建議盡速就醫。烤完肉隔天建議多喝水、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或是水果,解油膩。
-
2020-09-27 養生.抗老養生
比補身更重要!中、西醫都提醒:秋天養生莫忘一件事
秋高氣爽,卻也因天氣轉乾燥,除了皮膚、嘴唇變乾易脫皮,有些人還常不自覺就乾咳幾聲,鼻子也易過敏。中醫師提醒,秋燥易傷肺,養生首重「潤燥養肺」,除了食補藥補,無論是中、西醫,都提醒補水不可少。秋天養生,中醫分得很細,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說,立秋到處暑的初秋,延續著暑濕、熱濕,養生重點仍在脾胃;但白露後的晚秋時節,就要防「秋燥」上身,尤其要留意感冒、呼吸道和肺部毛病,保養重點和初秋不同。除了「秋燥」,還要特別留意情緒問題。大地蕭瑟,人易觸景傷情,心情連帶受影響,因此中醫有秋天旅行的概念。不單是秋高氣爽適合出遊,多走出戶外曬太陽,充滿陽氣才不易生病。秋日飲食原則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吃粥最好。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陳光偉建議,吃粥最好,也最簡單。可以食用百合紅棗糯米、百合蓮子、菊花山藥、百合杏仁及胡桃松子粥,每周吃一次。粥要燉煮軟爛、黏稠,也可用南杏加糙米打成汁飲用,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要留意食用量。除了吃粥養生,還可以多吃百合、銀耳、麥冬、杏仁和粳米,若粳米不易取得,可用粳糯米取代。另外,最常推薦的還有水梨、蜂蜜、蓮子、紅棗。陳光偉還建議可多吃蓮藕,不管是燉甜品、煮雞湯或做成開胃菜,甜鹹皆宜,每周吃一次,有助養陰清熱、潤燥止渴,還富含營養。照顧呼吸道不愛開水者,可飲桔茶、紫蘇茶、橘皮茶。天乾物燥,補水不可少,中醫師建議喝溫水,否則「形寒飲冷則易傷肺」。陳光偉說,「潤燥不離茶」,可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和茶葉各以5公克,對上1000 c.c.的水,淡色淡味,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可煮來喝。工作經常要講話的人,若覺多言氣虛,可用西洋參、麥門冬泡水喝。秋天也是傳染病蠢蠢欲動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有感冒初期徵兆,不少人喝熱呼呼的薑湯袪寒。但陳光偉提醒,薑湯用於風寒感冒,台灣因風寒感冒不多,熱性體質多,不太合適。感冒初期,可用1公克連翹加500c.c.水,煎至200 c.c.後濃飲。要提高免疫力,多吃綠色蔬果,尤其是十字花科。照顧心血管羊肉爐、十全大補不宜,可用歸參山藥雞湯溫補。氣溫一降,不少人就開始進補,揪團吃羊肉爐、薑母鴨等,陳光偉說,秋天不建議吃很熱、很補的食材或中藥,例如羊肉、薑、鹿茸、人參和十全大補湯,這時可吃沙參麥門冬枸杞雞湯、歸參山藥雞湯。肉類部分,他最推薦容易取得的雞肉,以一隻雞為例,每樣中藥材各約3至5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進補的季節一到,門診裡飲食相關疾病的患者就變多,如痛風、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等,高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三高患者,控制情況也會較差。康宏銘指出,秋天早晚溫差大,在換季適應過程中,有些高血壓患者清晨的血壓會比較高,要特別留意。照顧皮膚洗澡忌水溫過高,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捉摸不定的氣溫,也會讓皮膚變敏感、鬧脾氣。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說,除了臉、頭皮可能出現脂漏性皮膚炎,頭皮還可能有乾癬、毛囊炎等,若沒好好保養,掉髮情況也會增加。入秋後還易有嘴唇炎,不同於單純的嘴唇乾燥,趙昭明說,嘴唇炎時再擦凡士林、護唇膏沒用,必須以藥膏治療。乾燥、異位性膚質和老年肌膚等,軀幹和四肢也易乾癢,肚皮、背後尤其常發生,手掌、腳掌汗泡疹、濕疹也易復發。秋天肌膚保養,趙昭明說,洗澡時水溫忌太燙,並塗抹含保濕劑的保養液,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讓皮膚面對溫、濕度變化時,症狀不會惡化。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月餅是健康殺手嗎?保健月餅有養生功效?4個關於月餅的迷思,專家替你解答
中秋佳節將至,市面上各式月餅琳瑯滿目。其中,不僅有五仁、棗泥等傳統月餅,還有很多新品種,如無糖月餅、海鮮月餅等。如今,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高油高糖的月餅愈發讓人望而卻步,甚至被一些人稱為「健康殺手」。而被冠以無糖、保健名稱的月餅,成了消費者的新寵。那麼,月餅真的是健康殺手嗎?無糖月餅是否含糖?保健月餅有養生功效嗎?此外,還有傳聞稱,保質期越短的月餅,裡面含的防腐劑越少,真是如此嗎?針對上述問題,請相關專家來解答。迷思一:月餅是健康殺手?真相:平時合理飲食,過節適量吃無妨作為中秋節的“標配”,月餅不僅是一種傳統美食,更是闔家團圓的象徵。不過,由於其餡料高油高糖,一些人吃月餅後,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因此不少人認為“月餅有害健康”。“月餅皮之所以酥軟,餡料之所以香甜,就是因為加入了大量的油和糖,這就是月餅被認為不利於健康的主要原因。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說,傳統月餅的製作材料主要是麵粉、油、糖或糖漿,再加上餡料,包括豆沙、棗泥、鹹蛋黃、火腿等。國家註冊營養師李園園表示,資料顯示,精製糖攝入過多,可能與超重、肥胖、糖尿病、提前衰老、痛風等都有關。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成年人每日精製糖的攝入量,提出過相關標準,建議成年人每日精製糖攝入量佔每日糖總攝入量的比例,不得超過10%,若該數值降至5%對人體的益處會更多。而月餅中含有大量的精製糖,食用月餅會大幅提升該比例。同時,月餅中還含有大量的油,它們多是飽和程度較高的棕櫚油、起酥油、氫化植物油等。飽和脂肪攝入過多,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月餅屬於高熱量食物,食用時確實要控制數量。但大家沒必要把它說成健康'殺手',離開食用總量談健康是不合理的,一年只過一次中秋節,只要我們平時合理飲食、勤加鍛煉,過節時吃上一兩塊也無妨。”李園園說。迷思二:保健月餅有養生功效?真相:無特殊功效,鹽分或超標某些月餅廣告稱,其產品中含有燕窩、魚翅、鮑魚等珍貴食材,具有保健作用。更有甚者,一些商家還推出了人參月餅、天麻月餅等高檔月餅。那麼,這類“貴族”月餅真有保健功效嗎?“這些月餅的養生功能,大多是營銷噱頭。其實,它們的營養價值與很多普通食品差不多,而且該類月餅有被污染的風險,鹽分還可能超標。”阮光鋒坦言,鮑魚、魚翅、燕窩等食材,確實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很多平價食材與它們的營養價值相當,越貴未見得越好。更何況,其中只是添加了少量的鮑魚、魚翅或燕窩,能發揮的滋補作用實在有限。同時,若這類食材被不當處理,很可能導致細菌滋生,增加食用風險。此外,為了調和味道,商家很可能在這類月餅中加了很多鹽。過量食用這類月餅,易造成鹽攝入超標,高血壓患者尤其要少吃。迷思三:無糖月餅不含糖?真相:此“無糖”非彼“無糖”因宣稱不含糖、不會導致血糖升高,近年來無糖月餅頗受歡迎,更被糖尿病患者視為福音。事實果真如此嗎?“所謂的無糖月餅,大多只是沒有添加蔗糖,用甜味劑進行替代,但不能說其中一點糖分都沒有。”阮光鋒表示,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俗稱,除蔗糖外,澱粉、麵粉等多醣也屬於碳水化合物。我國營養標籤標準規定,固體或液體食品名稱若要標註“無糖”,其每100克食物中含糖量不得超過0.5克。月餅主要由麵粉、澱粉製成,即使裡面不添加蔗糖,其含糖量也遠高於無糖食品的國家標準。“因此,所謂的無糖月餅其實是商業宣傳,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無糖。”阮光鋒提示道,無糖月餅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熱量也不低,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迷思四:保質期越短,含防腐劑越少?真相:保質期長短不能決定月餅質量有傳聞稱,因為添加了防腐劑,月餅存放8年仍完好如初。很多人也覺得,有些月餅的保質期時間很長,肯定是加了很多防腐劑。因此,一些消費者在選購月餅時,特意買保質期短的,認為這樣的月餅中防腐劑含量少。那麼,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對此,阮光鋒解釋道,月餅一般是在常溫下進行運輸及存儲的。口感軟糯的月餅,水分含量通常較高,這就給細菌滋生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為了能在常溫下運輸和存儲月餅,人們就要藉助防腐劑,否則難以保證產品質量。“月餅加多少防腐劑,主要跟它的配料、含水量和成分有關。”阮光鋒說,特別甜的月餅,比如豆沙月餅、五仁月餅,其所含水分少、糖分多,微生物不易繁殖,比較耐存放,防腐劑就放得少,它們的保質期相對長一些。而蛋黃餡、牛肉餡、火腿餡的月餅,其所含水分多、糖分少,這時就需要多放一點防腐劑,它們保質期就相對短一些。所以,月餅保質期長,並不意味著防腐劑加得多,保質期的長短不能決定月餅質量的好壞。(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疾病惡化後,關節活動度只能一去不回頭嗎?雙和醫院的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搭配運動與藥物,證明疾病真的可逆轉,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後,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都有明顯改善。雙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張又升表示,歐洲風濕病學大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均強調,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性,尤其主動運動優於被動運動,例如游泳、地板運動等都是很適合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運動,但是過去較缺乏本土實證,證實運動究竟能為病患帶來多少益處。根據雙和醫院運動班的經驗,有超過40名學員,在醫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共同推動為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量身訂做的周末運動班,進行經過10到12週的運動課程。張又升指出,運動班經驗發現,運動可以改善疾病活性,例如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功能。呼吸訓練及心肺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脊椎的運動、平衡和功能。還可以改善肌力、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從雙和醫院僵直性脊椎炎運動班的初步成果發現,病患的疾病活性、疲勞感、關節活動度、平衡感、功能分數都有顯著進步。其中又以疲倦感改善最多,其次是關節活動度。張又升說,很多學員起初覺得自己做不到要求的動作,物理治療師可以從旁協助調整學員的運動強度與正確性,尤其知道學員哪些部位有沾黏,做動作的調整。在運動班中,有一名75歲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脊椎已經彎曲,行走緩慢,需要依賴兩支拐杖才能走路,藥物治療讓疼痛與發炎狀況控制得宜,但是病患覺得效果有其極限,也不再抱著逆轉的希望,在配合運動治療後,如今已經能自行走路,有時甚至不需使用枴杖。張又升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仍以藥物為主軸,尤其是急性發炎期,更需要規律使用生物製劑等藥物,不可偏廢。他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發作機會,且要熱身充足、緩和地運動、知道身體的警訊,如果已經發炎,運動是緩不濟急的,且過度運動也會刺激發炎,病患若能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主治專長:• 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血管炎)• 風濕症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肌筋膜疼痛)• 過敏症(過敏、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過敏原檢查)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師獎項2019 臺北醫學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
2020-09-20 新聞.食安拉警報
陳時中「吃豬睪丸變聰明」?營養師:吃多小心痛風
美豬議題延燒,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吃豬睪丸體力會變好、變聰明」;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天暗指陳時中失言,反酸「他念哪個醫學院?」陳時中昨說,這是一種民俗講法,他小時候常聽長輩這樣說,「這樣是要說長輩失言嗎?」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游淑慧質疑,那個年代的長輩還相信吃香灰治病、吃豬腦補腦、孕婦吃醬油小孩會皮膚黑,陳時中都認同嗎?況且那個年代的豬睪丸也不含瘦肉精,陳時中別再為美國人的豬,來教壞台灣的囝仔大小。對於豬睪丸論戰,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台灣傳統飲食習慣是以雞睪丸燉補食物為主,較少人會吃豬睪丸,很少聽到「吃豬睪丸會變聰明」;值得注意的是,豬睪丸燉湯後就變成高普林湯頭,有痛風病史的人最好盡量少喝。陳時中日前接受主持人謝金河專訪,提及台灣獨特閹割技術讓豬肉吃起來口感比較好,謝金河自稱小時候喜歡吃豬睪丸炸麻油,陳則笑說,「難怪你現在腦筋很好,體力又讚」。陳時中昨說,小時候都會聽到一些說法,吃什麼比較容易長得比較好、吃什麼會比較聰明等,也許大家太年輕沒有聽過,但像他年紀這麼大的,小時候長輩都是這樣說的。至於被酸念哪家醫學院?陳時中說,其實沒有必要,畢竟學歷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哪裡畢業實在沒什麼好談了,大家都畢業這麼久了,談哪裡畢業沒什麼意義。
-
2020-09-18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不再硬鏘鏘!找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幸福超能力
一名長得頗帥的小伙子,卻覺得自己今生與戀愛、結婚無緣,因為每天起床二小時不能動,光是跨上機車的動作就要慢很多拍,工作也因無法久站而常請假,被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心情非常低落,覺得人生很是憂鬱。 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李蒔青指出,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增加的發炎酵素導致腦部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減少,病患容易覺得憂鬱沒有動力,而身體疼痛不適進而憂鬱的心理狀態,又會導致體內的發炎狀況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這名年輕人說,他從事糕餅業,需要長時間站立,但是肩、背疼痛,讓他沒辦法好好工作,需要經常請假,很擔心造成雇主與同事的壓力。 而且每天早晨起床,會在床上晨僵二、三小時,出門要騎車上班,光是跨上機車這個動作,就痛苦萬分。他對醫師說,他不想談戀愛,也不想生小孩,免得害了別人。 在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之後,二個月就緩解了症狀,從此生活煥然一新,一年之後結婚了,帶著親手做的糕點向醫師致謝,那是他女兒的出生蛋糕。直至今日,每年都帶著糕餅回診。從他表情看到的是一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重獲新生。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許多病患誤以為是「絕症」,李蒔青強調,無法治療的疾病才叫做絕症,而僵直性脊椎炎並不難治療,只要配合醫囑,規律回診,正確治療,多數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病情都很穩定。 許多民眾對僵直性脊椎炎的印象停留在,駝背、僵硬、頭不能轉的刻板印象,李蒔青指出,十多年前,門診中,確實很多因為衛生教育及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因此延誤就醫,導致脊椎大範圍沾黏,才會導致變成俗稱的「竹節狀脊椎」,如今已經非常少見。 李蒔青說,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有時合併皮膚乾癬、或血便如潰瘍性結腸炎、眼睛虹彩炎等,但有賴於現今醫療科技的進步,已有許多的治療藥物可以使用,且治療效果都非常好。 對於病患的憂鬱問題,李蒔青指出,透過藥物控制發炎物質,搭配運動、飲食,患者的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後,腦部的血清素也回升,對生活懷有希望,擺脫憂鬱人生。李蒔青醫師 專長:過敏、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關節炎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超音波學會會員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0-09-13 科別.心臟血管
有高血脂卻不想吃藥 中年男猛吃麥片下場讓醫師嘆氣
40多歲中年男子有高血脂問題又不想吃藥,聽信網路傳聞猛吃麥片,血脂不僅沒降、尿酸還飆高。醫師表示,聽信偏方的後果往往得不償失,呼籲以藥物治療搭配飲食、作息才是正道。根據國健署民國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高達22.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血脂超標,推估全台高血脂患者恐有超過500萬人。網路上各種降血脂偏方滿天飛,有傳聞指出,捐血不僅可增加新陳代謝,還能大大降低血脂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發文闢謠,以一名65公斤、總血量5000毫升的成人為例,捐血每次最多捐出500毫升,可能只能帶走約1公克脂肪,且新生的血液仍會從身體各處組織帶出血脂成分。國健署表示,如果捐血人本身血脂肪過高,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白色油脂,又稱乳糜血,這些捐出的血液恐怕無法使用或需特殊處理,也會增加受血者血管阻塞風險。除了捐血,吃麥片、喝綠茶也是常見降血脂迷思。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時坦言,這些做法都沒什麼效,喝綠茶頂多降低一點點壞膽固醇,吃麥片有機會降個5%到10%,但麥片會使尿酸升高,恐增加痛風風險、影響腎臟功能,若又以全脂牛奶搭配麥片,更是得不償失。王宗道說,2、3年前國內興起一波吃麥片風潮時,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中年男性,由於血脂偏高又不想吃藥,索性以麥片取代主食,結果幾個月後回診,不但血脂沒降多少,尿酸反倒飆高。想降低血脂,吃藥絕對比吃任何食品、健康食品來得有效和安全,王宗道強調,藥物都經過長時間研究,長期下來可以降低肝、腎等內臟膽固醇、讓血管恢復健康。「蛤,醫師,可是吃藥會傷肝。」王宗道說,說起吃藥,這是多數患者第一時間的疑問,也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根據研究,高血脂患者用藥後,短期內肝指數上升的個案不到2%,另因長期以藥物控制膽固醇,肝臟的膽固醇會降低,肝指數也會逐漸降低,同時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才能真正讓人延長壽命。王宗道呼籲,血脂偏高的民眾若沒有血管疾病,可以先在3到6個月內嘗試飲食控制、減輕體重,若不見成效或本身有血管疾病者,則建議就醫用藥治療,才有機會讓血管恢復健康。
-
2020-09-11 科別.新陳代謝
放任痛風不管反覆發作 這種疾病會跟著來!
你知道嗎?放著痛風不去治療,會提高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就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最近身體檢查顯示腎絲球過濾率58 mL/min/1.73m²,被告知恐怕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男性自述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但是這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1個月就有2、3次關節腫痛,但他沒有就醫,僅在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也並未做持續預防的治療,痛風反反覆覆發作。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檢查發現,他的血液檢測尿酸值為 9.3 (正常值2.6-7.2 mg/dl),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於是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1個月後痛風未再發作,血液尿酸值為4.8 (2.6-7.2 mg/dl),腎絲球過濾率63 mL/min/1.73m²。何一成指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所引起的病變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小心腎臟損傷!何一成指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可能有2個原因,尿酸沉澱在腎臟組職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何一成進一步說明,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此外,尿酸鈉鹽結晶會沈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痛風反覆發作,腎功能可能出問題治療方面,初期的治療目標為紓解急性痛風的症狀,急性痛風的處方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腎功能不佳者不適用,另外還有秋水仙素、類固醇。若血中尿酸值仍高,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有腎結石不適用尿酸排泄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可能會使急性發作的症狀更加惡化,用藥宜在急性發作症狀緩解之後的一到兩週之後才開始。一般而言,痛風患者要有兩次以上的發作才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但如果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也會考慮用藥。最後,何一成提醒,痛風發作是由於尿酸鹽晶體沉積於關節腔內所引起的關節發炎腫痛,造成身體很大的不適,尿酸鹽晶體也可能沉積於腎臟、造成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腎衰竭。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勿過多食用含普林食物,每日喝足量水分,並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不僅減少了發作的痛苦,也保護了珍貴的腎功能。延伸閱讀: 愛吃海鮮易致痛風? 醫師說最大原因是「這些」 店都打烊了還不走?吃霸王餐?原來是這個原因走不動  
-
2020-09-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亂吃止痛藥 小心腎損傷
一名60多歲男性,沒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關節腫痛又自行吃藥解痛,健檢時,被告知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檢查發現,血液檢測尿酸值超標,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醫師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一個月後患者痛風未再發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若自行吃止痛藥,很可能會添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何一成表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當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尿酸的排泄受阻,使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就容易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發急性或慢性的關節腫脹疼痛與變形,演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他說,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會突然感到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周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含普林食物,每日多喝水,少攝取酒精,並就醫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來減少發作的痛苦,保護腎功能。
-
2020-09-09 科別.骨科.復健
年紀大風險更大?先換左膝還右膝? 醫師解惑老年人「膝關節置換」的多種疑慮
張老先生今年82歲,半年前在本院做了左膝關節置換,7月初再次入院進行了另一側右膝關節置換,術後2周自行過來拆線,不再扶拐,老人對兩個膝關節置換後恢復的狀態非常滿意,現在膝痛消失,又能行動自如了,非常高興。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膝關節在使用過程中逐步磨損退變,當外界出現溫度、勞累等引起關節不適的誘因後,關節疼痛酸脹,最終形成膝關節骨關節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關節炎。而對於這樣的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明顯好轉之後,我們常常通過全膝關節置換術解除嚴重關節炎引起的疼痛。不過很多患者對膝關節置換術存有一些疑慮。疑慮一:我適合換關節嗎?目前膝關節置換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變導致的頑固性疼痛,且患者經過保守治療無效。一般來說,55歲以上,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及骨缺血壞死或腫瘤等病變所致的嚴重疼痛和(或)功能障礙的患者,都適合膝關節置換。對於膝關節不穩,或膝關節僵硬、畸形的患者,有部分也適合膝關節置換。主要適用於年齡較大且活動較少的患者,也適用於有嚴重功能障礙的年輕患者;偶爾適用於由於軟骨鈣化或假性痛風引起的嚴重疼痛,但無軟骨間隙消失的老年患者;特殊情況下適用於老年嚴重髕股關節炎患者。疑慮二:兩個膝蓋都疼,先換左膝還是右膝?對雙側膝關節炎症狀均較為明顯的患者,推薦先進行症狀相對較重的一側的全膝關節置換術。這樣不僅能有效解除患者疼痛,同時對下肢功能恢復也有更大的改善。患者不僅術後可以早期下地康復,而且對下一次進行的對側關節置換影響較小。疑慮三:年紀大了換膝關節是否風險更大?有一些年紀大的患者非常擔心因為年齡大了,換膝關節風險會更大。其實,年齡並不是膝關節置換術的限制,今年已經有兩位88歲的患者在本院進行了膝關節置換術。當然全膝關節置換有一些絕對的禁忌症:1.關節化膿性感染或其他部位未癒感染。2.伸膝功能不完整或嚴重功能不全。3.繼發於肌無力的反屈畸形。4.無痛、功能良好的融合膝關節。5.神經性關節炎。還有一些相對禁忌症包括:骨髓炎、骨質疏鬆、畸形、肥胖、無法麻醉等等。老年人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有幾點注意事項:首先,由於老年人常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所以需做好良好的術前檢查及術前評估,在完善相應檢查並評估相應風險後再進行手術。其次,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需要完善的術後護理、功能鍛煉、以及遠期康復。患者術後需墊高患側下肢,避免壓瘡,防止下肢靜脈栓塞或骨筋膜室綜合徵發生。通常術後第二天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進行肌肉鍛煉,配合抗凝藥物改善下支循環血運。患者離院後需要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家屬也應了解相關訓練方式,同時應注意避免過度負重或過度活動導致的下肢腫脹。作者:程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骨科行政副主任,運動醫學科主任)(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