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科別.眼部
搜尋
畏光
共找到
96
筆 文章
-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一名婦人才做了全身健檢不久,日前卻突然倒地不起,檢查才知她因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引起,至今仍陷昏迷。對此,醫師指出,腦動脈血管瘤常被忽視,甚至在健檢時也被遺忘,但它卻常易造成嚴重的後果,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健檢時應把腦部檢查也列入。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洪恭誠說,血管瘤是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全身都有可能產生動脈血管瘤,並以腦部、胸部及腹部最為常見,其中腦動脈血管瘤的危險性最高,約100人中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曾是伊林模特兒的王亭又就因因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年僅41歲。洪恭誠說,腦動脈血管瘤一旦破裂致命性、致殘性強,人人都應該關心。它包括先天血管結構異常的人、有動脈血管瘤家族病史的人、抽菸族、三高族、喝酒族、作息不正常的人、壓力大的人都容易發生腦動脈血管瘤。而且,50歲以上占約58%,尤其是50到65歲的女性,除了年紀大因素及三高慢性病因素,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有關。他說,腦動脈血管瘤幾乎沒有症狀,但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神經被壓迫,還是有些症狀可循。例如,經常晨起時感到頭痛或頸部僵硬、突發性頭部劇痛、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昏迷、意識喪失,以及視力突然模糊、視野改變、複視、瞳孔擴大等。或有眼瞼一邊下垂,眼睛睜不開、嗅覺喪失、畏光及畏音,和變得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洪恭誠說,有家族病史的人特別應該加強做腦部血管健檢,醫師發現這類的病人,也該主動提醒病患家族應做檢查,以免真的發作造成遺憾。另外,及早做腦部血管健檢,有助於規避風險,像是藝人利菁在健檢中意外發現4顆腦動脈血管瘤,後來做了栓塞手術,胡瓜也發現血管瘤,目前追蹤觀察。要預防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生,他說,平常應控制好血壓,按時服用血壓藥,也應減少生氣、劇烈的運動、吃太辣的飲食等,以避免血壓瞬時間的劇烈波動,另也應戒菸,避免香菸加速血管壁異常產生,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血壓穩定。
-
2021-02-26 科別.眼部
眼睛有異物感 原來睫毛倒插
年長者發生眼睛睫毛倒插情況十分常見,眼睛會有異物感很不舒服。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明璇指出,門診約有1至2成長者有睫毛倒插問題,隨著年紀增長,老年人的眼皮容易鬆弛、眼瞼結構無力而往內翻,導致睫毛生長方向往內倒插。60歲的陳伯伯近期覺得左眼有異物感,還會充血發紅,甚至出現流淚、畏光及視力模糊狀況,原以為是年紀大眼睛老化,多休息就好,但症狀卻越來越嚴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眼下方睫毛一整排倒插,經眼瞼手術矯正後才獲得改善。江明璇解釋,正常的睫毛是向外生長,若有一根、數根,甚至一整排反方向往內生長,末端接觸到黑眼球或兩側眼白,就產生睫毛倒插,一開始會有輕微異物感,逐漸出現流淚、眼白充血及分泌物變多情況,嚴重會有眼睛畏光、視力模糊等症狀。若睫毛倒插沒有立即處置,倒插眼球的睫毛就像掃帚般,持續不停摩擦黑眼球表面,長期下來恐造成角膜上皮損傷,甚至形成潰傷,拉長後續治療時間,並可能導致角膜混濁或結疤後遺症。江明璇指出,若是零星睫毛倒插,可透過檢查儀器拔除「不乖乖長好」的睫毛,但拔除睫毛只能暫緩症狀,一般睫毛約1個月後會再長出來,異物感、刺痛及流淚等症狀會再度發生,建議病患可考慮以「電燒」方式治療,破壞單個倒插毛囊即可改善。對於陳伯伯一整排睫毛倒插情況,建議進行眼瞼手術矯正,將眼瞼往外翻,改變結構,讓睫毛生長方向自然朝向外,改善倒插情況,手術當天即可回家休息,1周後回診拆線,即可徹底解決眼睛不適困擾。造成睫毛倒插原因很多,除了老化外,還包括慢性眼瞼發炎、外傷結疤導致眼瞼結構改變、燒燙傷等,幼兒至長者都有可能發生,江明璇提醒,民眾眼睛若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0-12-18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需要做腦波檢查嗎? 醫: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門診幾乎每天會發生及被問的事:「醫師,你確定我的頭痛不用做檢查嗎?」...因為偏頭痛病因症狀牽涉太廣,不是這篇文章能說清楚,只好縮小到特定的頭痛和特定的檢查詳加敘述,然而真的「偏頭痛,要做腦波嗎?」何謂偏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已知的特定疾病,並不是「偏一邊頭痛」的簡稱或別名。事實上,偏頭痛的頭痛部位,可以是中間或兩邊,甚至在臉上,不一定在頭的側邊。國際頭痛醫學會把偏頭痛分類為「原發性頭痛」,原發性的概念比較不容易解釋,但從相對的「次發性頭痛」來著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次發性頭痛」是指病人有某種疾病,例如腦瘤,而這種疾病會造成頭痛。所以,偏頭痛作為一種原發性頭痛,意思是它不是潛藏另一種疾病造成,它自己就是一種疾病。偏頭痛的成因偏頭痛的成因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造成。這種「擴散性抑制」是正常大腦都存在的現象,只是每個人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要在很大刺激下(例如:車禍、中風)才會出現,偏頭痛患者只要很小的刺激(例如:睡眠不足、月經)就會產生,有些甚至小到病人感覺不到(例如:排卵時的荷爾蒙變化)。所以,偏頭痛的病人固然會覺得頭痛在某些因素下產生,但有時又是無緣無故、自然產生的。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敏感性不同,以致某些人特別容易偏頭痛,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而這種基因遺傳,很可能是所謂「多基因遺傳」,所以很難確定父母會遺傳到哪一部份的基因給小孩。這種多基因、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情形,事實上很常見。舉身高為例:父母的身高和小孩的身高絕對有關係(父母高的小孩比較高),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很高的父母生出很矮的小孩,反之亦然),並受到睡眠、運動、營養等因素影響。所以,很多病人聽到偏頭痛和基因有關,常常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偏頭痛,所以自己不是得偏頭痛,其實是因為作用的機制和參與的因素很多,有時候會覺得好像不成立,如果以統計學來分析,可以很清楚發現偏頭痛的遺傳性是存在的。如何診斷偏頭痛偏頭痛的診斷,目前都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所發佈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he Disorder, 3rd edition, ICHD-3):A.至少有5 次發作符合基準B-DB.頭痛發作持續4-72 小時C.頭痛至少具下列4 項特徵其中2項◎單側◎搏動性◎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或避免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D.當頭痛發作時至少有下列1項:◎噁心及/或嘔吐◎畏光及怕吵E.沒有其他更合適的ICHD-3診斷如何治療偏頭痛偏頭痛要做甚麼檢查如果確定是偏頭痛,理論上是不需要做任何檢查,因為檢查也不會發現任何異常。問題是,即便病人的頭痛特徵都符合上述診斷要件,還是不能100%地說就是偏頭痛。如果真的有必要,醫師還是可能會安排像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一般而言,腦電波對於頭痛的診斷,是沒有幫助的。腦電波這種檢查,主要是針對癲癎,在某些特殊疾病也會有特殊發現(例如:狂牛症、肝性腦病變),但對於頭痛,要檢查出腦瘤或中風這些腦部問題,準確性實在是太低,不值得做。偏頭痛的治療-分為兩部分:止痛和預防◎止痛止痛比較容易了解,就是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分為一般止痛藥和偏頭痛專用止痛藥(例如:翠普登類藥物)。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建議使用鴉片類或巴比妥類藥物來止痛,因為這些藥物的成癮性比較高,而過於頻繁地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頭痛的進一步惡化。◎預防:預防分為生活中預防和用藥預防。生活中預防:首先要找出有甚麼引發因子,從而預防之。比較常見的包括:月經、壓力、睡眠、生病、天氣變化等等,也有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偏頭痛(譬如:巧克力、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但單一食物引發的比例都比較低(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術後視力又模糊 白內障復發?
前年暑假接受了白內障手術,術後視力明顯獲得改善,看東西變得更清晰,眼中的世界突然明亮了起來,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我的好視力只維持至去年底,不知為何視力又開始有逐漸模糊的傾向,情況持續到今年初,我眼裡的世界竟像過往覆蓋上一層霧,變得迷迷茫茫的。懷疑之前手術沒開好 起初以為是老花報到,但發現連看招牌這類遠處的字體都會模糊,看手機或書本的小字倒還好,我轉而懷疑是之前的手術沒開好,導致白內障又復發,內心焦慮不安,晚上經常睡不好覺。在疫情趨緩之後,我便前往大醫院眼科就醫,醫師幫我做了基本的檢查,解釋我的情況是屬於白內障術後常見的「後囊混濁」,比較常見於年輕的白內障患者身上,這是容易處理的狀況,雷射手術就能改善,讓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當日即接受門診雷射手術,醫師便替我點了散瞳劑,檢查我的玻璃體和黃斑部皆沒問題,然後點了麻藥,安排我到雷射室等候。後來醫師總共替我打了34發雷射,前後不過短短五分鐘的時間,整個手術的過程,除了感受到好像有光束射進自己的眼睛,整體說來並沒有太多的不適。術後當天視力回復明亮術後護理師幫我點了消炎藥水並說明術後的照護,就回家休息。我的眼睛雷射手術是在下午做的,當天傍晚視力便回復之前的明亮感、不再模糊了。從術後到視力恢復這段不長的時間裡,除了眼睛感到微酸與畏光外,並沒有什麼疼痛或難受的地方。隔周回診一切順利,先前的焦慮一掃而空。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共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