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肝炎(C肝)
C型肝炎病毒的散播是經由血液傳播,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當中,有高達 80-85% 的患者會變成慢性感染者。
- 症狀: 黃疸 胃腸不適 食慾不振 腹部疼痛 腹部腫脹 腹水 發燒 紅疹
- 併發症: 慢性肝炎 肝硬化 猛爆性肝炎 肝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C型肝炎病毒的散播是經由血液傳播,感染C型肝炎病毒的患者當中,有高達 80-85% 的患者會變成慢性感染者。
台灣的B型肝炎的盛行率相當高,大約每5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的血液中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也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
當肝臟因病毒、藥物、毒素、酒精的破壞,造成肝細胞損傷、變性、發炎,以致無法發揮肝臟的正常功能,就是一般常說的「肝炎」。
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HIV病毒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末期疾病。HIV病毒本身無法致人於死,而是病毒漸漸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末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上其它疾病,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狀態及表現出來的症候群狀,稱為愛滋病。愛滋病的發病症狀變異性極大,它會依據感染者的免疫力程度、致病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牙髓炎是指牙髓受到侵犯而發炎,多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發生位置為牙髓腔與齒槽骨,須盡快接受牙科根管治療,否則壞死的牙髓可能引發臉部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甚至敗血症等嚴重疾病。牙髓炎患者就算不遇冷熱源或甜食,也會感到牙齒疼痛,甚至劇痛到無法正常進食,進而影響到睡眠品質。牙髓炎通常是因為蛀牙太深、牙髓受到長期刺激或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細菌侵入牙髓而發生。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些肝炎病毒引致肝臟發炎的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目前按病毒類別可分為A、B、C、D、E五型。
蛀牙的主因是牙齒表面不潔,殘留的食物碎屑滋生大量細菌,腐敗後產生的酸性物質,會使牙齒脫鈣出現齲洞,即是蛀牙,為牙科最常見的疾病。容易蛀牙的部位有:牙齒咬合面的裂溝與小窩、牙齒的鄰接面、牙齒靠近牙齦的部份及牙根。蛀牙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倘若齲洞沒有及時被填補,會繼續延伸至牙本質,患者遇到冰、熱或甜、酸食物時,會產生酸痛感。若齲蛀持續往深處破壞到達牙髓,將會導致牙髓發炎,產生劇烈疼痛。若口腔內有傷口,細菌還可能擴散至全身,嚴重情況會引發菌血症甚至敗血症。
牙齦炎是指牙齦感染發炎,初期患者不容易察覺,待炎症加重後,牙齦會產生紅腫脹痛等症狀,患者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有出血情形。嚴重的牙齦炎會損壞牙齒周圍骨骼,進展為牙周炎,造成牙齒鬆動,最後脫落。牙齦炎的成因包括牙菌斑堆積、營養不良或藥物副作用引起等。此外,吸菸者、糖尿病患者和孕婦為好發族群。牙齦炎是牙周病最早期的階段,亦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發生有關,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牙周炎及其他,是國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因是牙菌斑並未確實清潔乾淨,堆積在牙齒上逐漸引發慢性牙周病。牙周病初期可能有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的情形,因無明顯疼痛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病程到嚴重階段而成牙周炎時,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搖動、牙齒脫落等症狀,故須盡早就診接受檢查。重度骨頭流失的牙周炎治療後也無法恢復原狀,只能修護已被破壞的組織,避免繼續惡化。除了口腔健康外,牙周病亦被證實與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可能有關。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口臭指的是從口內散發出難聞氣味的一種症狀,反映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需要探究,臨床氣味可能因此而不同: ●單純性口腔問題口臭,聞起來偏酸,類似硫化物的氣味,由口腔疾病引起,如齲齒、牙周病、牙齦發炎。本類型的口臭除口腔明顯有異味外,還可伴隨牙齦腫、痛、局部發熱等症狀。 ●疾病型口臭,臨床表現除嘴臭外,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局部不適,如胸悶、腹脹、頻尿、便祕等。若聞起來像臭雞蛋,可能罹患胃潰瘍;若如魚腥味,可為肝功能不佳或肝硬化;酸蘋果味道則是腎功能不佳;腎衰竭患者則偏尿騷味或阿摩尼亞味;如腐敗水果味,可能為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感染則近似乾乳酪發酵的味道;而與血液腐敗味道有關的,可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心因性口臭,氣味較病理性口臭不同,偏苦、澀,多在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時候出現,如伴隨其他心因性消化道問題,則會帶有酸味。 目前診間常用口氣測量儀來診斷,由受測者口中真空抽取氣體,客觀的測量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的主要物質)濃度多寡,超過160ppb就表示有口臭;亦可透過自我測量方式:將手掌合攏包住口鼻朝裡面呼氣,用鼻子吸氣來判斷。而處理口臭問題務必探究來源病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