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消炎藥
共找到
178
筆 文章
-
-
2020-06-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 當心亂買致抗藥
許多民眾會拿著「抗生素」到社區藥局,說要買「消炎藥」來抗發炎。但是食藥署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社區藥局藥師鄭文柏也提醒,抗生素為處方藥品,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行。鄭文柏說,許多民眾頭痛、牙痛、經痛、肌肉疼痛時,會到藥局直接買「消炎止痛藥」,希望緩解疼痛和不適。而消炎止痛藥通常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等藥物,有口服也有外用,如普拿疼或是消炎貼布等。通常口服類固醇也屬於處方用藥,僅有少數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為指示用藥,須經藥師指導使用。但在社區藥局常看到民眾拿著兩三顆沒有吃完的「抗生素」來,說要買「消炎藥」。鄭文柏說,可能是因為抗生素將細菌殺死後,讓紅腫痛熱的症狀減輕,而讓民眾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食藥署表示,消炎藥是可以抗發炎的解熱鎮痛劑,或是類固醇等藥物;抗生素則是用來治療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黴菌等外來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鄭文柏也表示,抗生素一定要吃完療程,以免產生抗藥性,且抗生素不能隨便到社區藥局購買,必須持醫師的處方箋才行。因此若有止痛、抗發炎需求的民眾,可先尋求藥師、醫師的協助,了解自己的症狀再購買適合的消炎止痛藥。食藥署也提醒,未感染而濫用抗生素、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因此謹記「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和「不隨便停藥」的「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
-
2020-06-14 科別.指甲.足部
痛!指甲長進肉 錯誤修剪、穿錯鞋 引來甲溝炎
夏季來臨,許多人選擇穿上涼鞋,讓腳趾頭透氣也較為涼快,但有些指甲灰黃又厚,甚至因甲溝炎造成紅腫,疼痛也影響美觀。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林志明提醒,如果指甲的顏色、形狀或樣貌發生變化,就要特別注意,可就醫了解實際病症。凍甲沒處理好 變成捲甲除了灰指甲,甲溝炎也是常見的指甲問題。林志明表示,甲溝炎就是俗稱的「凍甲(嵌甲)」,與「捲甲」問題一樣,成因多為指甲修剪過度、長期穿高跟鞋造成指甲變形,或是打籃球、運動造成指甲嵌入肉裡等等,但也不排除與遺傳、習慣有關。有時個案因甲溝炎,指甲會嵌入肉裡,產生紅腫痛,而將指甲兩側修剪掉。長期下來,甲床認為自己不需這兩側的指甲而往內捲,久而久之造成「捲甲」,讓甲溝炎更嚴重。因此臨床上,他會建議個案剪指甲時,不要將白色部分甲板全部剪掉,並在兩側留下一點空間讓指甲生長。如果發生甲溝炎或捲甲,可選擇非侵入性、侵入性治療及指甲矯正三種方式。1.非侵入性治療 改善程度有限非侵入性治療適合症狀輕微者,但改善程度有限,主要治療方式為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和消炎藥物、物理性隔絕甲溝碰撞等,優點為健保給付、無手術疼痛。2.侵入性治療 手術須忍受疼痛侵入性治療是進行嵌甲治療或甲床重建手術,優點為健保給付、可立即取出插入的嵌甲片、切除肉芽組織。但手術疼痛,並需一至二周以上復原期,術後指甲會變小甚至變形,影響美觀,且術後仍有一至二成復發機率。3.指甲矯正 須自費、時間長另一種治療方式「指甲矯正」,是藉由金屬鉤環、金屬綁線或矯正貼片產生槓桿力、復形彈力、牽引力,讓指甲根本性矯正回到正常形狀、曲度和寬度,不會造成皮膚組織的傷害。優點為無手術的疼痛、無傷口恢復期,較不影響指甲生長、穿鞋或行走,缺點是自費療程、先天性捲甲或骨骼異常,需較長時間矯正等。細菌到處跑 咬指甲傷很大有些個案因壓力、焦慮、強迫症無意間習慣性咬指甲,引起細菌或真菌感染。研究指出,有咬指甲習慣的人,唾液中大腸桿菌含量,比不咬指甲的人高出3倍。人們咬指甲時,會將潛伏在指甲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棒狀桿菌等病原體從手轉移至嘴裡,如果傷到指甲板,可能造成指甲永久不能正確生長,並導致向內生長或疤痕指甲。林志明建議,想預防咬指甲,就不能讓嘴和手同時閒下來,可嚼口香糖、把注意力放在手上、找人聊天打字、轉轉筆等,讓手指忙碌,減少咬指甲的機會。預防急性甲溝炎急性甲溝炎常會合併細菌感染,初期只有輕微紅腫、癢痛的感覺,但兩三天細菌大量繁殖後,嚴重時會化膿,甚至進展成蜂窩性組織炎,千萬要小心。由於手指的神經非常密集,急性甲溝炎發作時疼痛難耐,甚至會有惡臭味出現。這些症狀代表感染正在高峰期,需要對急症感染處緊急給予治療。若病患有蓄膿則需給予引流處理,並合併口服、外用抗生素使用,若有不可控制的蜂窩性組織炎,甚至需住院施打抗生素。● 避免將指甲剪太短。● 用指甲剪修指甲,戒掉咬指甲的習慣。● 不要撕手指上翹起的小皮。● 保持雙手乾爽。● 解決指甲內嵌問題。● 注意足部衛生及透氣。預防慢性甲溝炎慢性甲溝炎是因長期接觸刺激性物質,通常同時出現在許多手指,主要是因為長期接觸洗碗精、肥皂、化學藥劑,所以也比較會出現在工作的慣用手。因此須常碰水的從業人員、廚師、農夫、醫護人員等職業,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患者之後也可能續發黴菌或細菌感染,轉變成紅腫化膿的急性甲溝炎。門診上常見富貴手合併甲溝炎的病患。● 減少不必要的洗手、浸泡水中,減少清潔劑接觸的頻率。● 勤擦護手霜,尤其在洗手後一定要使用。● 避免摳、咬,或含指甲,減少碰撞、避免做美甲彩繪,尤其是將甲小皮去除。● 若須長時間碰水,須戴雙層手套(內裡棉質,外層橡膠)。● 避免拔指甲旁邊倒刺或將指甲剪得過短。● 若指甲形狀顏色改變或周圍皮膚紅腫,須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摘自╱大塊文化出版《指甲給的健康報告》
-
2020-06-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消炎藥,傻傻分不清楚? 3不原則避免抗藥性出現
常聽有人說吃「消炎藥」可以抗發炎,其實指的是「抗生素」!抗生素跟消炎藥,差別在哪?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許筑鈞藥師說明,消炎藥是可以抗發炎的解熱鎮痛劑,或是類固醇等藥物。抗生素則是用來治療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黴菌等外來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臨床上一般指的是抗細菌抗生素。當抗生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後,才能讓感染部位的發炎症狀減輕、消除。食藥署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實不應混為一談。 許筑鈞說明,抗生素的種類繁多,每種都有特定的有效抗菌範圍。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及病人採樣培養結果等判斷致病細菌種類,再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濃度、副作用的多寡、病人年齡及病人的肝腎功能等種種考量,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及劑量,若要發揮作用,需要選對抗生素,並有足夠的組織濃度及治療時間,以免未達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 要注意的是,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便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要避免抗藥性細菌的出現,有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1.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屬於處方用藥,切勿自行至藥局購買,必須有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檢驗,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選擇適當的抗生素。2.不主動要求 許多人會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在就診時主動要求醫師開立,但若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負擔,還可能產生副作用,有時甚至會殺死體內的正常菌叢,造成免疫力下降。3.不隨便停藥 抗生素一定要按時服藥,並完成整個療程,切勿因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以免造成細菌衍生出抗藥性,原來有效的抗生素也就不再有效了。萬一發生抗藥性細菌感染,世界各國都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需要民眾與醫學界共同努力應對。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6-08 科別.皮膚
拔毛、剔毛哪個好?皮膚科醫師提醒除毛必知4常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部分女性都會想辦法去除腋毛或手腳毛,拔毛、剔毛或使用除毛膏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但如果拔毛或剔毛器具沒有清潔好,加上毛囊因拉扯出現傷口,就很有可能導致發炎;假使習慣用除毛膏,也有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皮膚科醫生建議,除毛前不論皮膚與器具都要清潔好,發現除毛膏塗抹時有異狀,就要立即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表示,拔毛與剔毛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都有可能導致毛囊傷害,拔毛由於拉扯毛囊容易有傷口,如果器具、皮膚、雙手,只要有地方沒有清洗乾淨,就有可能讓細菌入侵導致發炎;剔毛也類似,除了也會容易拉扯毛囊外,比較脆弱的皮膚容易在刀片摩擦下變薄,可能容易產生傷害。許仲瑤也說,當細菌入侵毛囊導致發炎,皮膚會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腫塊,趕快就醫應該可以消除,然而特別要注意,毛囊發炎或皮膚有傷口,有可能引起黑色素沉澱與聚集,傷口部位有可能看起來比較暗沉,雖然隨著時間,黑色素會慢慢消散,大多不會是長期性的黑色素累積,但是不論用拔毛夾或剔毛刀,都應該要特別小心清潔。另一方面許仲瑤補充,比較大面積的除毛,有些民眾會用除毛膏,例如腿部或手臂。除毛膏屬於微酸物質,可以分解毛髮蛋白質,讓體毛可以脫離,一段時間後體毛才會長出來。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化學物質接觸皮膚,有可能導致過敏,擦除毛膏最好先小範圍測試一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出現異狀就不要大範圍使用。衛福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邀請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同樣也談到除毛相關話題,趙昭明表示,毛髮多寡常會影響自信心,男性最在乎落腮鬍,女生則關心腋下、上臂毛、下腿毛,以及私密處比基尼線的體毛,擔心「雜草叢生」不好看,希望除之而後快。至於除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以下提供民眾參考:1.除毛前後都要注意清潔,可用酒精稍微擦拭,若用拔或刮的方式除毛,動作務必要輕,減少毛囊拉扯,除毛後再抹乳液加強保溼。2.如果皮膚有溼疹、發炎、感染及傷口等問題,建議不要使用除毛膏。3.除毛後要用冷水清潔,除毛後有時會有暫時的紅腫及輕微刺痛,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消退,並可使用冰敷或外用消炎藥膏塗抹,直至紅腫消退。4.臉部比較不建議使用,而私密處的肌膚,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都還要脆弱敏感,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成分的安全性。頻繁使用或敏感皮膚會造成紅腫過敏,甚至發生皮疹,敏感體質者最好每次使用間隔1個月。趙昭明提醒,除毛後皮膚會產生色素疤痕沉澱,是使用除毛膏最常見的後遺症,要好幾個月色素才會淡化。除毛時有可能造成過敏、感染、傷口紅腫、毛囊角化粗糙、毛囊發炎、毛髮內嵌、發炎性色素沉澱,更嚴重時還會傷害皮膚造成灼傷及水泡形成。趙昭明進一步解釋,這是因除毛膏成份中,常常也含有角質溶解酵素成份,容易刺激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使用前應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會對該產品產生過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雷射除毛不擔心再長? 醫點名6種人不適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突然疼痛有3種原因 復健科醫師建議這樣緩解
在家宅了幾個月,終於出門走走,但沒想到爬個山卻造成膝蓋疼痛,好幾天走不了路。這是許多人最近的遭遇,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真是個難題。三種原因 膝蓋突然疼痛康富物理治療所院長蔡忠憲表示,膝蓋疼痛原因很多,上述情形有三種可能,一是因為前一段時間運動量下降,膝關節周邊肌肉肌力、耐力變差不協調;二是活動度變差,身體自行分泌關節潤滑夜減少,突然運動又來不及產生更多潤滑液,使關節有些微磨損和撕裂。最後一種可能是久不運動,使關節肌肉相對位置不理想,突然運動時,肌肉收縮摩擦到滑囊與神經,產生壓迫而疼痛。蔡忠憲說,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膝蓋疼痛,處理的方式都差不多,初期一定都是休息。紅腫熱痛 依PRICE處置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則認為,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運動傷害,也可能是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發炎。他建議,若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症狀,應以急性傷害處理原則「PRICE」進行處置,意即「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和「Elevation(抬高患部)」。最近也有人主張,運動傷害處理原則應由「PRICE」改為「PEACE」,也就是「Protection(保護)」、「Elevation(抬高患部)」、「避免使用消炎藥(Aavoid)、「Compression(加壓)」、「Education(衛教)」。陳建成指出,「PEACE」和「PRICE」最大的不同,是不建議冰敷,也不建議服用消炎藥,主要的考量是避免修復時間拉長。但陳建成強調,熱敷和冰敷不是「全有全無的選擇」,而是「有前提下的建議」。冰敷或熱敷 須依情況而定他說明,從發炎修復的觀點,發炎代表身體正進行自我修復和調養,若沒有明顯紅腫痛熱,通常休息並搭配熱敷,可加速酵素反應和促進血管擴張,使受傷部位代謝速度增加,沖散發炎物質,提升組織自癒力。但若是受傷部位已腫脹且摸起來發燙,熱敷反而會讓腫脹處更嚴重,讓病人痛到難以忍受,則建議冰敷;或是患者已疼痛難耐,若仍堅持不可服用消炎藥物,反造成醫病對立。陳建成表示,通常出去走走引起的疼痛,在家熱敷即可。溫度上,若使用熱敷袋,因滾水可能超過攝氏70度,建議外包毛巾,若直接泡熱水則建議在攝氏40度左右,才不致燙傷;時間上,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疼痛嚴重 務必就醫治療陳建成也提醒,疼痛過於嚴重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反覆發作,或是運動傷害傷到韌帶等較深層組織,需要到醫療院所進行超音波、微波等深層熱療。若是因壓力、磨損造成疼痛,蔡忠憲建議:1.換穿較軟氣墊鞋:運動後膝蓋疼痛可穿上較軟或有氣墊的鞋子,減少走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壓力,可立即性緩解不舒服。2.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蓋初期產生傷害時,一到兩周可使用護膝支撐和保護,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免讓膝蓋周邊肌肉力量變差,應調整運動時間、強度或強化肌肉力量來避免受傷。3.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神經或滑囊等周邊軟組織擠壓,也會隨著緩步增加運動量、足夠休息等過程而改善。需求越多,關節潤滑液分泌越多,一旦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則關節潤滑液分泌減少,此時突然運動,來不及產生足夠關節潤滑液,關節就可能磨損。蔡忠憲建議,此時可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讓身體慢慢產生較多潤滑液。4.運動前先強化肌耐力:可在運動前做一些動作,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與耐力,並提升協調性,從根本預防疼痛。他舉例,可將彈力帶一端繫在椅腳,另一端綁在腳踝周圍,做前後踢以及內轉外展的動作,強化膝蓋前後內外周圍的肌肉;也可以靠牆作微蹲、弓箭步蹲等動作,更能模擬爬山、走路的動作。食療輔助抗氧化食物 減緩關節發炎膝蓋疼痛雖說要多休息,但並非完全不動,而是避免以同一部位進行大角度、劇烈活動,蔡忠憲建議,應改以緩和活動並搭配按摩、伸展,繼續強化周邊肌肉。除了上述方式減緩疼痛,根據研究,也可食用抗氧化、抗自由基食物減緩發炎,例如富含Omega-3的魚類、深色蔬菜、堅果等。但陳建成提醒,食補只能做為正規醫療輔助,若超過兩周仍感疼痛,最好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
2020-05-23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打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炎! 先搞清楚是不是這6原因引起的症狀
-
2020-05-21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5種飲食惡習趕快改掉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腸漏症」從名稱上看來,感覺上就是腸子破了一個洞一樣,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受到了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等,就會從這些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有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其實,日常生活中這5種飲食惡習都是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愛吃的就不節制,造成容易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的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的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可能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延伸閱讀: 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一下床腳刺痛可能足底筋膜炎 物治師教你拉筋復健
常常剛起床一下床,腳跟就有難以忍耐的刺痛感,走幾步路就舒緩了?久站或走太久之後,腳跟會很痛嗎?把大拇趾向上拉,腳跟也會疼痛?如果答案是有,可能要懷疑是不是得了「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為一網狀的組織,範圍從腳跟延伸至五根腳趾,有支撐的功能,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但因年老退化、運動過度、承重過多、穿不合適的鞋子等原因,都會造成足底筋膜發炎。當然,扁平足、高弓足等先天結構因素也都可能導致發炎。如果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除了吃消炎藥或打類固醇、增生療法之外,建議做以下的復健運動,來增強及放鬆足底筋膜,並改善反覆發炎的足底筋膜。拉筋:可以透過拉筋來降低足底筋膜緊繃造成的不適感。1.針對足底筋膜:坐姿,腳與地面相貼,以手握住五個腳趾,將腳趾向上扳,約5秒後放鬆,一日三回,一回十次。可增加足底筋膜柔軟度。(圖1)2.針對小腿後肌:(足底筋膜為小腿後肌之延伸,需拉筋放鬆)站姿採弓箭步,患側於後腳跟須貼地,將重心往前會感到後腳小腿有拉筋感。停留5至10秒,一日三回,一回五次。(圖2)運動:拉筋後要強化肌力,以保護足底筋膜。1.抓毛巾運動:坐姿,一毛巾放於地上並將患側放於毛巾上,以足底肌抓取毛巾並撐10至15秒,一日三回,一回十次。(圖3)2.腳踝穩定運動:站姿,面牆以弓箭步姿勢,動態方式將健側腳(移動腳)左右慢速來回移動。此運動除了可一併拉筋小腿後肌外,另一方面將訓練患側腳(固定腳)的足弓以及腳跟/踝在動態姿勢下的內外翻穩定度,進而幫助平時走路時所需的足弓支撐。(圖4及圖5)想有效緩解足底筋膜炎,除了復健運動外,平日生活中以下3事項必須注意。如於治療過程中有其他問題,可再找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詢問及協助。平日生活注意3件事1.避免長時間行走、跑步及站立。2.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底勿太薄或太軟,需於足弓有足夠支撐並完整包覆足部。3.體重控制。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0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4-28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等部位的黏膜受到胃酸侵蝕造成表面黏膜組織受損,形成深入黏膜下組織的傷口,又稱為「消化性潰瘍」,國人的盛行率約10~15 %,是相當普遍的胃部疾病。患者會有上腹部疼痛感,燒灼感、悶痛、鈍痛、脹痛、壓迫感;或是感覺到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嚴重者會有解黑便(如瀝青顏色的黑便)血便、吐血或吐咖啡色食物殘渣等出血症狀,甚至胃穿孔、十二指腸穿孔。若懷疑自己有消化性潰瘍,可接受胃鏡或消化道鋇劑X光檢查,確認病灶。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的症狀有點不同,胃潰瘍通常是吃飽飯後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是飢餓時特別會覺得不舒服,尤其是飯後2~3小時或深夜時分胃部已排空時,特別有疼痛的感覺。也有人患有消化性潰瘍但症狀不明顯,直到健康檢查才發現胃壁上有許多小小的潰瘍痕跡,這是因為每個人耐受度不同,有人已到潰瘍卻沒感覺,有的人痛到不行結果只是胃輕微發炎。但若症狀嚴重卻置之不理,可能出血至嚴重貧血昏倒、甚至穿孔導致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保命,不可輕忽。發生原因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三餐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有關,而若為容易緊張、生氣,精神和生理壓力過大,或喜好攝取刺激性的食物也可能發生;另外,服用藥物,如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阿斯匹靈、類固醇等,甚至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可能出現。若要避免消化性潰瘍,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紓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外,也要避免傷胃藥物和食物,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菸、酒,而已有嚴重胃部不適的慢性病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換藥,或是用藥時併用胃藥,減少傷害。延伸閱讀: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以為只是胃痛,就醫變胃癌!別靠止痛藥,有這6症狀要趕緊看醫生
-
2020-04-11 科別.眼部
眼藥水滴眼球上竟是錯的!導致損傷和發炎...藥師公開5大NG使用法
幾乎每個人都有使用眼藥水的經驗,但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用法可能暗藏危機,微笑本周想與大家分享使用眼藥水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必知的重要觀念 一、眼用製劑正確的使用方式不管是醫師開立治療眼疾的消炎藥水、長期使用的白內障/青光眼/近視藥水、或是可以自行在藥局藥妝店買到的舒緩疲勞的眼藥水,都必須依照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發揮藥品的效用;反之,錯誤的使用方法,不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加劇本來的眼疾。正確點眼藥水的步驟:(1) 用肥皂清洗雙手或消毒(極為重要!)。(2) 檢查藥水是否過期、開封後是否超過1個月,若有以上情況請勿使用。(3) 若眼藥水為懸浮液,須先搖晃藥瓶10下左右。(4) 頭部盡量向上仰或採用平躺姿勢,眼睛朝上方看。(5) 用手指拉開下眼皮,或以拇指及食指捏住下眼皮,將下眼皮往外拉。(6) 將一滴藥水滴入下眼瞼和眼白之間。(7) 閉眼2分鐘,並且用手指按住眼框靠近鼻子處,避免藥水流入鼻淚管而減少藥效、造成苦味,切勿用力閉眼或眨眼。若是使用眼藥膏,前面4個步驟皆相同,之後擠出1米粒大小的藥膏,塗進下眼瞼內側,輕輕閉眼、轉動眼球,使藥膏能均勻分布。另外,使用2種以上不同的眼藥水時,須間隔至少5分鐘。若同時使用眼藥水、眼藥膏時,應先點眼藥水,接著才是藥膏。二、不可不知的重要觀念或許看完上述的正確使用方式,不少民眾會覺內容極其八股,但一半以上的民眾不是這樣使用的,以下微笑列舉重要觀念,你有做到嗎?洗手消毒,超重要不管點眼藥水或眼藥膏時,大多需要用手下拉眼皮或將眼睛撐開,但如果沒有把雙手洗淨或消毒,沾黏在手上的病菌可能藉機跑到眼睛裡!大家試想,平常角膜炎、結膜炎大多是因為眼睛有異物感搓揉而惡化,如果使用眼藥水/藥膏前,不徹底清淨雙手,肯定會大大增加眼睛感染風險。所以,第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一定要洗手消毒!眼藥水滴口勿接觸眼睛根據統計,將近5成的青光眼患者使用眼藥水時,有瞄準困難的問題,甚至會將眼藥水瓶口貼近眼睛使用。事實上這麼動作非常危險,一方面眼藥水瓶口可能刮傷眼球或眼睛黏膜,二來瓶口接觸眼睛或黏膜時,細菌有可能因此跑到藥水瓶身中,導致整瓶藥水受到污染。所以就算點不準,也絕對不能將眼藥水瓶口接觸眼睛。眼藥水別直接滴眼球上很多人習慣將眼藥水滴在眼中間,也就是眼球上。這樣的操作是不對的!因藥液刺激角膜會使眨眼次數增加,藥液反而易外流降低療效。同時,藥物直接接觸角膜,也會給角膜帶來更多的藥物性損傷。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將眼藥水滴在結膜囊處(輕輕扒開下眼瞼) ,並非眼球上,滴完後,閉眼2分鐘並且輕輕按壓內眼角。眼藥水開封後1個月,勿再用不少家庭都會常備一瓶眼藥水,當眼睛有所不適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拿來就用,甚至3C依賴族群,隨身包包都少不了舒緩疲勞的眼藥水,但不少民眾分不清楚「開瓶後的保存期限」和「開瓶前的保質期限」之間的區別。眼藥水未開封前,在適當儲放環境下,都可以保存至瓶身標示的有效期限;但是開封後1個月,就建議直接丟棄,勿再使用。開封過的眼藥水與空氣接觸後,除了原有成分可能漸漸失效或變質外,更可能被污染,尤其在臺灣氣溫及濕度偏高的環境,甚至瓶內可能滋養細菌,所以微笑呼籲民眾,眼藥水開封後1個月,請勿再使用。建議開封後,立即標註開瓶時間,以免藥水擺到都忘了時效。眼藥水,不必冰眼藥水的保存也是一大學問,除非藥品有特別標註開封後需冷藏,不然一般藥開開封後,請保存於陰暗室溫(25℃以下)即可。倘若室溫過高,則可以將其放置在冰箱冷藏保存(懸浮液眼藥水則不適用),但必須旋緊瓶蓋,否則其內水份會蒸散(因為一般冰箱濕度較低)。再者,部分民眾將眼藥水存放於冰箱,是因為使用時會有冰冰涼涼的感覺。這裡,微笑要釐清一個重要觀念,眼藥水滴入眼睛的冰涼感,對於眼睛反而是一種刺激,甚至有可能引起發炎,所以千萬別隨便將眼藥水放在冰箱。三、 眼藥水輔助器:安全又方便許多民眾到眼科診所就診時,會要求醫師自費多買幾瓶眼藥水,一經詢問緣由才發現,原來不少民眾點藥時,面臨不少困境,例如不易瞄準到眼睛下方結膜囊處、手部顫抖、擠壓瓶身有困難、無法控制滴液等等,必須仰賴親人代為施點。以上因素皆會大大降低民眾用藥的順從性,甚至降低藥品的治療效果,事實上國內外有各式的「眼藥水輔助器」,可以輕易改善上述用藥狀況。本文獲「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原文:眼藥水怎麼點?原來大家都用錯了延伸閱讀:把按摩的錢省下來~每天練習「魚式」,改善背痛、駝背...幫自己整脊!●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
-
2020-04-0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檢查結果正常,但身體還是不舒服?醫師:這點可能害你延誤就醫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作者李松珠】盲目相信檢查結果,是延誤就醫的主因!因為身體不適而去醫院接受檢查,結果是「正常」。很多人會想,也許是因為只做了一般的檢查才得到這樣的結果,於是又接受更精密的檢查,但結果還是一樣,這真的很讓人混亂。接受了所有可以稱作「檢查」的檢查,卻找不到異常的地方,身體還是很不舒服。一開始擔心你的家人及朋友,可能會覺得你得了怪病,再不然就是覺得你在裝病。我在醫院看診時,也常遇到被周遭親友說得了怪病的患者,不久前就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前來求診。「我的膀胱很不舒服,真的很難過,只要可以讓膀胱恢復健康,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光聽患者的話,就能充分感受到這件事讓他有多不舒服。不分時間地點的尿意,會讓他隨時都得到洗手間報到,真的讓人很難受。膀胱感覺隨時都脹滿著,有時還會產生令人不適的悶痛感,來自各方面的不適真的令人很無奈。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檢查結果卻沒有任何異常。除了腎臟跟膀胱檢查,連前列腺等能做的檢查都做了,卻還是找不到原因。檢查結果雖然沒問題,但因為患者還是有一些症狀,因此醫師還是開了一些藥讓他服用。從神經安定劑到消炎藥,該吃的都吃過了,但症狀卻絲毫沒有改善,最後這位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來我們醫院求診。另外還有一位四十多歲快五十歲的女性患者也遭遇類似的問題,幾年前開始她就一直容易覺得疲倦,沒有食慾也吃不多,但體重卻一直增加。她原本不太怕冷,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體會發抖、覺得冷,其實這些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時會出現的典型症狀。「其實來這間醫院前,我已經先去其他醫院檢查了。院方雖然懷疑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但血液檢查結果卻很正常。」患者因為身體疲憊而痛苦,但院方卻說沒有任何異常就讓她回家,實在是有些不近人情。有一段時間患者甚至懷疑自己可能是精神上的不安所致,所以一直安慰自己「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問題」,但卻一點用也沒有。▼比起檢查結果,症狀更重要為什麼檢查結果雖然正常,但身體卻還是很不舒服呢?可能的原因非常多。通常檢查結果正常,但卻一直有症狀出現,就會被診斷為「神經性」疾病。這個意思就是說身體雖然沒有任何異常,但卻因為太過敏感或壓力太大,所以導致精神太過疲憊而出現這類的症狀。確實也有很多人在服用精神安定劑之後,情況就漸漸好轉。但即使症狀是出自無法透過檢查得知的心理問題,我們也不能就這樣置之不理。很多人都認為「神經性疾病等同於怪病」,但我們不能因為檢查結果正常,就無條件將「神經性」與「怪病」畫上等號。「症狀」應該先於檢查結果。即使做了很多檢查,但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而懷疑是神經性疾病,但只要有症狀,就代表身體確實出現了某種型態的問題。至少是處在「還沒生病,但也不算健康」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亞健康」。近年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透過一般檢查無法得知的亞健康問題,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會做更精密的檢查。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有機酸檢測、慢性食物過敏原檢驗、腸道內菌種檢驗等。透過這些檢查,可以找出一般檢查無法得知的各式身體問題。而確實也有很多人透過這樣的檢查,擺脫罹患怪病的汙名,而關於檢查的介紹,後文會有詳細的說明,再請各位讀者參考。▼標準值只能當作參考,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檢查結果雖然正常卻仍有症狀時,還有一些需要考慮的事情,那就是在一般檢查當中的正常數值,其實只是一個所謂的「平均值」而已。每個人天生的遺傳因素和最佳的健康條件,其實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舉例來說,相同的食物有些人吃了會沒辦法消化、拉肚子,相同的酒有些人喝了會醉,但有些人卻會像完全都沒喝般正常。每個人可承受的標準值其實都不同,但因為沒辦法掌握所有人的標準值,所以只能以長時間、從一大群人身上蒐集來的數值當作平均參考標準。但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但依然有類似疾病的症狀發生。以這位四十多歲的女性患者來說,症狀毫無疑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但血液檢驗結果卻正常,表示平均的正常數值很可能和她的個人數值並不相符。通常我們會用T3、FT4、TSH荷爾蒙的數值來判斷甲狀腺健康與否。T3、FT4是甲狀腺荷爾蒙,而TSH則是刺激甲狀腺,即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的荷爾蒙。T3要在○‧八至二ng/ml、FT4是四‧八至十二‧七mg/dl,TSH則是要在○‧二七至四‧二mIU/ml 才算正常。但這位患者的TSH僅僅只有四‧一,落在偏低的範圍內,T3與FT4正常,且是落在中間的穩定正常數值。不過典型的甲狀腺低下症狀卻持續不斷,從這點來看,雖然這位患者的TSH數值正常,但卻很有可能無法分泌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以致身體無法正常運作。血壓也是一樣。一般正常血壓是一二○/八○ mmHg,但有些人的血壓雖然高於這個數值,還是可以過著健康的生活,有些人的血壓雖然低於正常值,但卻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高血壓合併症狀所苦。當然,除了血壓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但至少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並不是所有人的正常血壓都一定是一二○/八○ mmHg。一般的檢查結果只是最低標準而已。檢查結果雖然正常,但折磨身心的症狀卻持續不斷,那就不能盲目地相信檢查結果。光是有「症狀」出現,就表示你的身體已經脫離健康,進入亞健康的狀態,需要努力恢復健康。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別自行減藥 恐釀禍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恐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風險提高,諮詢可否減藥或停藥。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因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道組織,專門攻擊腸胃道的疾病,患者常見血便、腹瀉和腹痛等症狀。臨床用藥須慢慢調整,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猛烈攻擊,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李柏賢指出,傳統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藥物,大致有5-ASA類消炎藥、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其中,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都會讓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類固醇,對免疫力抑制明顯,臨床處方通常不連續超過三個月。至於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發炎,降低需要手術機率的生物製劑,台灣目前有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前者作用於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稍微增加感染風險。後者如同標靶治療,專門針對腸道進行免疫抑制,減少自體免疫對腸道的攻擊。怎麼選建議先諮詢醫師,擬定較佳的個人治療策略。李柏賢說,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應持續治療。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治療,不但可避免手術切腸子,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牙根好好的… 我差點拔掉門牙
人生的第一次經驗,總是特別惶恐無助,我掉牙看診的經驗便是如此。孩童乳牙掉了,再長出來的稱恆牙,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我們一輩子的牙齒,它不像頭髮長長剪掉,還會繼續長;也不像指甲剪掉,還可以再留長。有鑑於此,我一生特別寶貝我的牙齒,凡是吃過東西,一定刷牙漱口,清潔口腔。因為潔牙有成,從未看過牙醫。然而,任何東西都有使用年限,牙齒也一樣,去年七月突然有一顆門牙開始出現問題,咬食有疼痛感,我非常謹慎小心,不想被坊間「蒙古大夫」處理,就到醫院看診。因為初診,掛了號,等了大半天才輪到我,護理師先安排我做牙齒X光檢查,然後由一位年輕牙醫師接手,他看完X光檢查報告後,再用儀器測試,正常牙會痠痛,而有問題的那顆沒有感覺,他確認後說:「這顆牙沒用了。」第一次看診,其實完全搞不清狀況,當然是聽從牙醫師的指示。正當他準備要拔我牙齒時,我忽然警覺到恆牙掉落之恐懼,馬上制止他,強調我還沒有做好心裡準備,牙醫師不悅的說:「遲早都要拔,為什麼不馬上處理?」我說:「這顆牙根還很牢固,不會搖晃呀!等搖了再處理。」只拿了消炎藥回家,按時服藥和飯後漱口水,牙床就不再發炎疼痛了,保住了一顆門牙。今年年初,這顆門牙再次作怪,這時我不再去那家醫院,而去附近的牙科診所看診,那位牙醫師有了年紀,經常到學校為兒童檢查牙齒,雖然醫療設備不新穎,但是行醫經驗很豐富,他說牙根好好的,不建議我拔掉,先根管治療(抽神經),以維護牙齒完整為優先考慮,因此,安排我前後去了五趟,才做完療程,年後又去補牙,得以延續牙齒的壽命。看牙醫是很多人的噩夢,受盡拔牙、植牙、鑲牙之折騰,也花費大筆經費。我很幸運在關鍵時刻阻止醫生拔牙,後來遇到有耐心的陳醫師,他懇切地說:「萬不得已才拔牙,畢竟真牙比假牙可貴。」並細心幫我護住這顆門牙。生平第一次看牙科,心裡很忐忑,要把整張嘴張得大大的,任牙醫師擺布,無從置喙,發現有良知的好醫師願意付出時間、耐心為病患護牙,而躁進的醫師愛拔牙,賺錢比較多,這是我獲得的寶貴經驗。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警告布洛芬惡化新冠肺炎 張上淳:替代藥物很多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17日建議,出現類新冠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說,關於WHO說布洛芬(ibuprofen)會讓新冠肺炎的人症狀比較嚴重,有些專家認為應該依據遵從WHO不要使用,也有專家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他強調WHO也是好意提出提醒,認為新冠肺炎支持性治療有很多替代藥物,研判對臨床影響不大。指揮中心再次提醒,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14天內如出現疑似症狀,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並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類新冠肺炎患者 不要自行服用消炎藥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建議,出現類武漢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法新社報導,法國衛生部長維宏(Olivier Veran)於上週末發出警告前,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一項研究提出的假說表示,服用諸如布洛芬等止痛消炎藥後,一種酶會被強化,可能會助長與惡化武漢肺炎感染情況。世衛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被問及這項研究時表示:「世衛專家正在研究,將會給出進一步指示,同時我們也建議,自行服藥時,寧吃普拿疼不要吃布洛芬,這很重要。」維宏先前發推文,提醒服用布洛芬或類似止痛消炎藥可能會加劇武漢肺炎感染症狀。他寫道:「如果發燒就吃普拿疼」。維宏強調,已經在吃止痛消炎藥的患者,要詢問一下醫生的建議。服用普拿疼必須嚴格遵照醫生的指示,因為吃太多的話會危害肝臟。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燒到41.7度 台灣媽媽看英國防疫:人民被國家放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美等地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英國累計確診數來到1372例,累計死亡數增至35人,一名在英國定居的台灣媽媽前天在臉書粉絲專頁「Nana媽咪 x Q踢派」寫下個人近日親身經歷,表示「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英國宣布最新防疫措施,但內容太過薄弱,至少有三百多名英國與海外學者昨天簽署聯名信,對佛系應變措施深感憂心,英國目前病例增加幅度,可能在幾天內確診人數會達到上萬人,要求英國積極防疫;首相強生備受壓力,據傳英國政府可能在本周宣布提升防疫計畫,禁止群眾集會,但是否會有其他措施仍不得而知。一名居住在英國的台灣媽媽前天晚間11時許以「我的英國親身體驗 — COVID-19檢測」為題發表近日在英國的遭遇,內文提及英藉丈夫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一歲女兒Nana也出現相同症狀,並高燒至41.7度、無法停止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等,她帶女兒求醫並要求檢測被拒,醫生卻說不會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讓她無法置信的是英國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孩子的爸爸還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醫療專線被打爆,要她打給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要她自己去大醫院報到,大醫院又不准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進入,她跟孩子如同皮球般被踢來踢去;最後去了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醫生仍不願做檢測,僅要求回家自行隔離。醫生告訴她「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所以她的先生以及女兒就回家,在家隔離7天。醫生告訴她,她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相關種種經歷,讓來自台灣的她難以置信,表示只能靠她自己一個人了,她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Nana媽咪 x Q踢派」臉書原文(當事人授權使用):我先生從上週六開始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咳嗽、發燒、頸部疼痛、呼吸急促困難、肺部附近疼痛、全身無力等等...全部症狀全部中。他近期無旅遊記錄,但不聽勸也不願意戴口罩,去盡了人多的場所:5-10個酒吧、演唱會、足球賽、Stand-up Comedy Show等等。打醫療急救111專線,電話那頭說「由於我們身邊沒有確認案例或我們並非從疫區回來,拒絕替我們做檢測」,並診斷說:「你應該沒感染,無須擔心。」Excuse me?現在非常時期「應該」不用確定嗎?隔天是週一,小哈利也開始一模一樣的症狀,有時高燒可至41.7度(但至少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可以降溫而非持續性高燒不止)、無法停止的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走幾步路就跌倒(前所未見的完全撲街式跌)。當晚我下班帶她去了大醫院急診。英國醫生就是那樣只做基本檢查:體溫、心跳、血壓、喉嚨耳朵是否發炎、聽診前後胸腔確認呼吸是否清澈或有雜音,最後開了消炎藥以及抗生素讓我們帶回家。抗生素部分我們決定如果發燒持續五天再食用,畢竟對嬰兒來說副作用很強,也會影響日後發育,不到緊急的那一刻是萬萬不想使用的。為什麼說5天呢?英國這邊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Whaaaaat!那裡正常!?)不會特別替你診治,說是五天過後還不退燒才需要擔心或進行驗血等檢驗。週三早晨,爸爸覺得哈利看起來好多了決定帶她去上幼兒園。上班時幼兒園因為聯繫不上爸爸,換打給我說哈利發燒讓我去接孩子。通常若有需用藥會請家長離開前填寫同意書並簽名,早上老師不接受我們準備的退燒藥,要求我們從哈利的書包裡頭拿走。若小孩發燒會問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吃幼兒園準備的退燒藥,一旦服用了,爸媽就得同時間前往接送⋯我立刻丟下工作去帶小孩回家休息。週五,哈利爸極度不適請假在家顧小孩,原本他還堅持要讓哈利去上學,瘋了嗎他!?昨天是發燒第六天了⋯一天當中大概燒三次,退燒藥、消炎藥交叉餵,連抗生素都開始給了!上班期間,接收到先生寄來說哈利不太對勁的簡訊。我請先生帶她去醫院,他不願意;請他打111專線,他也不肯;他自認是已感染患者,反正沒有醫院會接納我們看診,看不看都無所謂(你自己就算了!女兒燒這麼多天你也無所謂?心中一把火抓起來)我馬上提早下班衝回家,一路上在電話裡 等候了一個多小時才接通,醫療專線已經爆了!醫療專線說,現在還是上班時間你們打過來沒用,請我們打給家庭醫師詢問,打給家庭醫師後又被說請自行到大醫院急診處報到,醫院急診門前貼了大大海報寫著:武漢肺炎症狀的人不准進入,請自行回家隔離。就這樣 被當皮球踢來踢去⋯已經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媽媽我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沒有人要幫我、有誰能幫幫我?我心好痛,覺得好渺小、好無助。最後被一個比較佛心的醫師由電話轉介到sick kids hospital coronavirus suspect( #疑似病例)部門確診。但又經歷了幾番內心交戰與搏鬥,是否要冒著原本可能沒感染、但進去後帶著病出來的風險去報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進去後,醫院已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給疑似病患進去的,另一邊是普通的急診。裡頭所有醫護人員都穿戴著口罩、手套、連身防護衣,把我們帶進了一間專屬的隔離房。先由一位護士進來幫哈利做基本檢查收集數據,再讓醫生進來看診。醫生原本是說要抽血當場送驗,但又折返回來說他覺得沒必要了,請我們回家自行隔離,也不幫哈利和爸爸做肺炎檢測。這下連哈利是什麼引起發燒都不知道了!肺炎?日本腦炎?玫瑰疹?還是其他?醫生說送血檢只能知道感染的病毒濃度高低,用來調整給藥的劑量而已,並不能清楚告訴我們感染源(為什麼台灣都檢驗得出來?);還說 既然已開始服用抗生素就更沒必要抽血了!順道一提,這是愛丁堡、不,是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喔⋯醫師坦白的說:政府如今已經請有症狀的民眾自我隔離,減緩並拖延病毒傳播的速度,而他們能做的就是 遵從政府的指示。而政府的指示也會繼續更新,醫院和人民都需要配合。醫生又說,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那請問復原後肺部纖維化呢??)醫生再說,目前本醫院的小朋友沒有確認案例;但也因為 已不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所以數據無法被100%信賴。我先生以及哈利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不上學不工作。但最神奇的來了~醫生說我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可我跟被要求隔離的兩位近距離24/7小時接觸欸,你確定嗎醫生!?)醫生講解完後還問了一句:「Does it all make sense?」我先生居然回答:「Yeah it does.」等等,哪裡make sense了?哪裡都不make sense好嗎?感謝醫師的誠實相告,讓我覺得更加徬徨與疑惑了。最終,他們認為哈利尚有行動能力=還沒糟糕到需要住院,我們就被打發回家了,一樣沒有結果、得不到任何結論。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前天聽到首相的發言覺得心寒,直到親臨醫院的檢測經過才更感受到這血淋淋的事實: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接下來就只能靠我自己一個人了,我一定要把長子跟長女顧好直到痊癒,我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體內的媽媽賀爾蒙加油給我力量!我一定可以的。
-
2020-03-13 科別.皮膚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全身都發炎!這部位的變化是重要徵兆
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監事暨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林揚志醫師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也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全身都發炎!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指甲變化是徵兆林揚志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 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及早治療,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林揚志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 林揚志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當心愈補愈糟糕林揚志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日常保養重點最後,林揚志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原文:乾癬不「只」是皮膚病,全身都發炎!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印度新冠肺炎確診僅3例且康復 專家認為歸功這2因素
印度迄今只有3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且已痊癒,武漢撤回印度的645人也全數未感染。專家認為,印度菜增強免疫力及極端氣候幫助下,讓印度人得天獨厚地獲得兩道堅強防疫盾。當印度政府宣布在克勒拉省(Kerala)確診3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時,一些印度人說,這3名病患一定是在中國久待且長期沒有吃印度菜,才輕易感染這種病毒。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促進消化、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許多住在印度一段時間的外國人都發現,很少聽見印度出現大規模流感疫情,甚至2002年到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印度也安然無恙。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印度迄今只有3例,且都已痊癒出院;而印度政府派兩次專機從武漢撤回的645人經過14天隔離及檢測,沒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研究印度菜35年且曾出版過印度菜食譜的烹飪大師卡妲(Anju Khattar)說,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馬薩拉(masala,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袪寒抗感冒等,長期吃印度菜,讓人增加對流感等病毒疾病的抵抗力。卡妲的說法,代表大多數印度人的觀點。甚至許多印度人感冒時,都不願意吃藥,反而是把加了薑末等馬薩拉泡製的印度香料奶茶(Masala tea)當藥每天喝,據說感冒很快就好。以中醫的觀點來說,包括薑、大蒜、洋蔥、薑黃、荳蔻、肉桂都有促進消化、活絡血路、袪寒、消毒等效果,甚至大蒜還可以對抗感冒和百日咳。印度中央藥用植物和香料植物研究所(CentralInstitute of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資深科學家巴爾(Anirban Pal)告訴中央社記者,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與中醫有許多類似觀念,而印度料理使用許多香料,確實有助人們透過腸胃吸收後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巴爾說,從科學上來說,薑具有活躍的油性樹脂可對抗微生物;大蒜和洋蔥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大蒜素;而薑黃具有薑黃素,可以抗菌和調節免疫功能,甚至被印度家庭用來作為止痛和消炎藥;因此印度人天天吃,當然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抗病毒。他指出,印度料理讓印度人對病菌甚至病毒性疾病擁有抵抗力,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較少出現大規模流感疫情,且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目前只有3個病例的原因之一。不過,巴爾認為,印度的極端氣候,也是讓病毒性疾病不容易在印度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暴露在陽光和高溫下,和細菌及寄生蟲相比,病毒會最先被殺死;而印度通常冬天短而極度高溫的夏天較長,在這種極端氣候下,病毒不容易在印度存活。其次,巴爾說,與細菌、寄生蟲相較,病毒必須依靠宿主的細胞來獲得能量,一旦離開活體宿主就變得脆弱;因此當SARS或新冠肺炎患者因打噴嚏或咳嗽而讓病毒離開宿主而散布在空氣中時,這些病毒很輕易就會被印度的極端氣候擊倒,這也使得病毒性疾病很難在印度釀成大規模疫情。因此,在印度料理增強免疫力及印度極端氣候的幫助下,讓印度人得天獨厚地獲得兩道堅強防疫盾,不容易感染讓人聞之色變的SARS或新冠肺炎。
-
2019-12-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貼布也有中西醫區別 「新舊傷」是選擇使用的依據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點此連結) (粉絲頁點此連結)痠痛貼布在台灣大概是僅次於口服止痛消炎藥物之外,最多人選擇的舒緩肌肉骨骼酸痛的方法。不只一般藥局買得到,在醫院、診所也是常見的處方。在醫療院所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判斷是否使用痠痛貼布以及哪一種貼布以外,當你需要自行購買時,你知道怎麼選酸痛貼布嗎?本篇上集將介紹貼布的使用原則、西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中醫貼布的挑選方式。下集將介紹西醫貼布的成分細節,以及中醫貼布、外敷藥的成分細節。中西醫酸痛貼布、外敷藥的大原則1, 貼布裡含有消炎止痛藥,因此要注意用量。不管你用貼的、用擦的、還是用噴的,請每次只選擇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用藥過量。另外應避免大面積貼貼布,建議單一部位貼布一天不貼超過2次!2, 皮膚有傷口的地方應避免使用貼布。3, 如果對痠痛貼布成分產生紅疹過敏,建議停止使用,趕緊找醫師詢問。4, 痠痛貼布中的止痛成份是經過皮膚吸收的,由於皮膚在不透氣狀況下容易產生紅腫癢的現象,所以建議不要貼太久。5, 若痠痛症狀已經緩解,就應該停止貼貼布,避免過度依賴。6, 如果孕婦、兒童需使用痠痛貼布,建議先經醫師評估過後,挑選使用成分較為單純的西藥貼布,副作用的風險較低。7, 自行購買外用酸痛貼布時,請注意是否為檢驗合格、合法的貼布!! 西醫痠痛貼布:依照酸痛的類型來選擇粗略的說酸痛貼布是靠著上面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來幫你消炎止痛。所以如果你的疼痛、痠痛有發炎的症狀,這樣消炎止痛的效果比較好,例如肌肉拉傷、肌肉挫傷(撞傷)、跌打損傷等等,剛受傷不久,且症狀輕微,可以先自行買痠痛貼布處理一下。假如你是久坐引起的腰痠背痛、或是心因性疼痛、長期的肩頸痠痛等等。因為這些疼痛和發炎比較沒關係,所以使用酸痛貼布效果可能就不顯著。我們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舒展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可以尋找慢性疼痛專長的復健科、物理治療所、甚至是疼痛科。簡單說西醫的貼布適合急性期的痠痛。酸痛貼布的材質油性貼布比較薄、比較黏,但是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水性貼布比較厚、比較不黏,比較容易脫落,但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如何挑選中醫貼布與外敷藥和西醫一樣的地方是,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大方向上也是用新傷時期、新傷後期(含陳年舊傷與疼痛)來分類。不同的是,中醫對於不同時期的受傷與疼痛皆有貼布與外敷藥可使用,使用的藥材不同來達到不同效果。治療原則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將,同時考慮局部與整體,實施內外兼治。為了尊重中醫的用詞與脈絡,以下不修改原稿太多。新傷初期(1-2週):因為此時的筋骨脈絡損傷有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等症頭,所以會先採取行氣消瘀與消腫止痛方法。貼布方面使用的是「涼性貼布」,裡頭含有冬綠油與薄荷腦,冬綠油含水楊酸鹽,有消炎止痛的效果;薄荷腦則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來產生發汗來達到清熱與緩解疼痛之作用。外敷藥可使用三黃敷藥、消瘀止痛藥膏或使用痠痛貼布及水性藥布;當紅熱甚時可運用清熱較強之四黃散與清營退腫膏。如果腫痛不嚴重,或已經初步消腫者,可用舒筋活血類藥膏,如萬花油、青草膏、茴香酒等局部抹擦。新傷後期(2週後)及陳年舊傷、舊痛:這時候瘀腫都消得差不多了,瘀斑黃褐,疼痛、功能障礙逐漸好轉。一般3至5週可康復。新傷後期與舊傷、陳年疼痛較適宜以溫經行氣的方式來治療,例如使用「熱感藥布」,成分除了有冬綠油外,多半也添加了辣椒素、川烏及骨碎補,能在張貼後讓皮膚會產生溫熱感。外敷藥可使用寶珍膏、萬應膏;也可運用損傷洗方、八仙逍遙湯、海桐皮湯熏洗四肢。再次提醒一下,由於中醫的貼布與外敷藥成分相較之下複雜些,所以如果孕婦、幼兒需要使用痠痛貼布的話,會建議先詢問過醫師、藥師,也可選擇成分較單純的西藥貼布。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酸痛貼布購買與使用重點:1, 西醫的貼布適合用在急性的受傷、痠痛。舊傷、慢性疼痛效果不佳。2, 油性比較薄、黏,但比較容易過敏。水性比較厚、不粘,但比較不會過敏。3, 中醫新傷初期適合涼感貼布,新傷後期與舊傷、老疼痛適合熱感藥布。4, 一次貼一種就好,不要大面積貼,也不要一個部位一天貼超過兩次。5, 皮膚有不舒服就馬上停止,去問醫生。6, 不要貼太久,狀況好轉後就應該停止使用痠痛貼布。7, 兒童、孕婦使用前貼布前先問過醫生。8, 請買合格、合法的酸痛貼布。好痛痛代替蔡育霖醫師請大家慎選貼布,選錯沒效浪費錢小事,藥劑過量、紅腫、過敏、用到非法產品就GG惹。參考資料:1.Simon Haroutiunian, MSc, Daniel A. Drennan,MD, and Arthur G. Lipman, PharmD. Topical NSAID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Pain Medicine 2010; 11: 535–5492.K.S. Ong, DDS, PhD; P. Lirk, MD; C.H. Tan, MD, PhD; and R.A. Seymour, DDS, PhD.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2007; Volume 5, Number 1: 19-343.承啟版中醫傷科學‧岑澤波/編著4.中醫傷骨科外用膏藥回顧,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台灣,2004;3:27-33‧江宛蓉、羅明江、周正邦、何裕鈞、莊健煜、楊哲彥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幼童也可貼!中醫三九貼 改善虛寒過敏體質
國小高年級的林姓學童,從小就是過敏性體質,只要天冷「鼻水就像水龍頭一樣留不停」,每天衛生紙不離身,後來求診中醫,接受夏季三伏貼與內服中藥治療後,鼻過敏症狀改善許多,去年冬季也進行了三九貼的治療,讓呼吸道症狀控制得更為良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鄒曉玲指出,中醫學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把握特定節氣在身體相應治療部位進行中藥穴位貼敷,達到治療與預防保健的效果,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夏季三伏貼」與「冬季三九貼」。冬季是整年度最冷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常感覺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許多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患者的症狀常在冬季變嚴重,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或遺尿遺精等症狀。三九天是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以此類推。「三九天灸」就是在三九天的時間配合使用麻黃、細辛、白芥子等辛散溫熱的中藥材,敷貼在人體背部的穴位,可趨除寒邪並提高身體的抗病力,是傳統醫學對於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保養方法。鄒曉玲也提醒,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孩接受,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另外,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應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的消炎藥膏。
-
2019-12-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過敏性疾病好幫手 中醫師:三九貼可除寒邪
每年中氣溫最寒冷的三天稱為三九天,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部長黃升騰今天說,這三天人體陽氣始發,皮膚乾燥毛孔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如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陽氣,藉由穴位及經絡走向和特性,除可趨除寒邪,還能提高身體抗病力。黃升騰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時如果在皮膚上貼敷辛散溫熱藥物,藥物滲入體內效果較平時好,可選擇一些辛熱藥物,白芥子、附子、乾薑、細辛等,在特定穴位上貼敷,用以治療寒症。這種特有的治法稱為三九貼。三九貼日期為今年12月31日、明年1月9日及1月17日。黃升騰說,臨床上利用藥物有元胡、細辛、白芥子等,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進行敷貼,對抗寒冷氣候對人體影響。另一方面針對虛寒性體質或寒濕久留者,黃升騰表示,可以提振陽氣、溫通陽氣,加強驅除寒濕邪氣、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寒性風濕性關節痛發作頻率,另外容易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穴位敷貼。黃升騰說,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貼敷法可使藥物持續。必須注意孕婦、兩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不適合此法治療。三九貼後應注意事項敷貼當天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消炎藥膏改善。
-
2019-12-13 科別.骨科.復健
平平是腰痛 「慢性」跟「急性」處置方式大不同
門診就診的病人當中,五十肩外觀看不太出來,只有拿東西時才覺得怪怪的,但是下背痛,光看走進來的姿勢就知道了!許多病人在網路上查找資料,以為閃到時痛到不能走,多休息就好!但真奇怪,休息後雖然沒那麼痛,但使用上就是怪怪的,去看診醫生一下說痛要冰敷,再回診又說痛要熱敷,到底該怎麼處理,弄得好亂啊!其實下背痛持續的時間長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期程,並且針對不同的期程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喔!急性期:疼痛小於4周,「止痛」後漸進式活動對於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來說,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疼痛。急性疼痛時,依循的是PEACE & LOVE原則,在非常疼痛時休息,但盡快、盡量依自己的主觀感受維持日常活動,因為若是疼痛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衰弱,甚至是萎縮、失能的狀態,要回到傷前狀態,會更加困難。在臨床的治療上,「止痛」會是第一步,而藥物則是最常見的緩解方式。常見的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對於急性期下背痛患者較有效,常見的酸痛貼布裡,多半含有這種成份(*藥物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等患者,請務必至專科醫師處進行評估後再使用藥物喔),同時,若是患者有肌肉緊繃的狀況,可適量使用「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依個人狀況做調整。除了藥物,也可徒手治療、按摩、針灸、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對於急性疼痛有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建議,急性下背痛的患者在疼痛兩週之後,可考慮加入運動的方式來幫助復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適度快走會比慢走更能達到效果。亞急性期:疼痛介於4周到12周,「運動」才能治本一般來說,肌肉造成的下背痛,在2週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當下背疼痛超過4周,就會被視為是亞急性期,首要排除患者的其他內科問題造成的下背痛,例如:關節炎、感染、腫瘤、神經病變、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畢竟只有找出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排除內科疾病後,此期「運動」是非常關鍵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之外,文獻也指出伸展運動與肌力的強化都對下背痛的症狀改善有所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亞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可進行每週五次、每次約30分鐘左右的中度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是水中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在適度的運動之餘,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也是非常重要。例如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或是過度的身體旋轉以及反覆性的彎腰動作,在搬運物體時的姿勢也應有所調整,應先蹲下後再搬起物品,而不是在站立的狀態下直接彎腰搬物,注意這些日常細節,都有助於防止下背痛繼續惡化。 慢性期:疼痛超過12周,疼痛轉成中樞化大多數下背疼痛應該會在幾周內消失,30~60%的患者會在1周內好轉,60~90%會在6周內復原,而95%的患者在12週內就會康復。然而,下背痛在1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3%,若是多次的復發或是疼痛超過12周,就會發展為慢性下背痛。由於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疼痛中樞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指的是病灶消失或減輕後,患者仍會持續感到疼痛。所以慢性期的患者在治療方式上,除了考量疼痛部位的治癒之外,也要評估是否有疼痛中樞化的現象。在藥物治療的使用上,慢性下背痛患者仍然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按摩等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狀況。並可使用侵入性治療進行注射,再搭配物理治療及肌力訓練,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狀。同時,慢性疼痛會引起心理疾病,若因長期疼痛而導致患者有心理上的壓力與煩躁感,也可適時求助心理治療師,給予適當的認知行為療法。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的警鐘,當警示響起時,盡快、盡早、盡量的一口氣不只完成止痛,還包括後續的生活型態調整、姿勢調整,以及肌力訓練,可以避免疼痛演變成慢性期,引發更多身心問題喔!
-
2019-12-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鼻水流不停? 跟著中醫師這樣做緩解鼻過敏
冬季是整年度天氣最冷的時候,中醫學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因此冬季也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此時也是許多鼻過敏病人症狀好發的時節,在這段期間常感覺身體的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等,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徐偉展表示,冬至及夏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折點,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遺尿、遺精等症狀。而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如夏季的「三伏貼」、冬季的「三九貼」。 三九天是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第三個九天稱「三九」。「三九天灸」就是在三九天的時間配合使用溫補通經散寒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大椎、肺俞、膏肓、定喘等穴,可驅除寒邪並提高身體的抗病力,減緩疾病在冬日發作所帶來的困擾,更進一步來改善呼吸道疾病和體虛易感冒的體質。 徐偉展說,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法,其作用機轉是藉著藥物對局部組織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且透過藥物敷貼於特定的穴位,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活血通脈與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因而提高抗過敏能力,並可改善臨床症狀。傳統天灸依選用的藥物不同有很多種類,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蓮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而目前中醫界較廣泛應用的是白芥子灸法。 由於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但必須注意孕婦、一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在使用三九貼後,徐偉展提醒,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之消炎藥膏。 延伸閱讀: 鼻涕倒流,怎麼回事? 噴嚏、鼻水停不住  是感冒還是過敏?
-
2019-12-0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不可逆!醫:體重增1公斤 關節負擔多3公斤
你有「ㄎㄨˊ落(台)」卻站不起來的症頭嗎?醫師指出,我國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若沒有及早保養和調整生活習慣,嚴重者恐得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只要控制體重、規律運動、熱敷,以及補充適當保健食品等,均有助延緩退化。腫脹疼痛無力 膝蓋退化不可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俊灝表示,關節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接合構造,它包覆在關節囊之中,可緩衝骨頭之間的撞擊力,且會分泌關節液以提供關節軟骨所需的養分。若關節相當健康,關節活動度就能非常順暢。但是,當膝關節的軟骨裂解、營養消失,就像失去了鋼筋水泥,造成走路「卡卡」的現象,長期可能影響硬骨變形,關節也可能緊繃、腫脹、疼痛、和無力。這就是老人家常見的退化性膝關節炎。蔡俊灝說,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除了好發於老年人,也包括體重過重者、風濕疾病患者、工作粗重者、關節外傷及運動員等,另也具家族遺傳傾向。體重增1公斤 關節負擔多3公斤「但膝關節退化初期,不是每人都會感到疼痛。」蔡俊灝說,關節退化初期是關節囊變狹窄和長骨刺,再來才是軟骨變形表現。但約六成患者來門診檢查時,關節軟骨已明顯變形而導致O型腿或X型腿,進而造成關節磨損。退化性關節炎在治療之前,需要先進行理學檢查和影像檢查,才會再進行分級治療,而治療目標為「減少疼痛」及「延緩退化」。蔡俊灝表示,初期治療以關節保養為重,當體重增加1公斤,膝關節就會增加3公斤負擔,所以減重相當重要。因此,配合減重、適當運動及調整工作型態不負重等,均能減少關節負擔。每日抬腿鍛鍊 每周游泳健走許多長輩認為運動會傷膝蓋。但蔡俊灝澄清,適當鍛鍊肌肉,其實有助減少關節負擔、促進關節活動度,還有助增加骨質密度並減少發炎反應,而且規律性運動也能減少下肢靜脈曲張情形,降低心血管栓塞機會。該怎麼運動呢?蔡俊灝說,在家可坐椅子上反覆抬腿,每次抬30下,此動作可在泳池內練習,而睡覺躺著也能做。除了局部鍛鍊,也建議每周運動三天、每次持續50分鐘,讓心跳能達每分鐘130下,而運動項目推薦游泳或健走。「揪朋友一起運動還可增加情感交流,晚上睡覺更香甜,是幸福人生的開端。」不過,運動強度仍需視年紀、體力和慢性病進行安排。蔡俊灝提醒,若膝關節出現急性疼痛,可先進行冰敷,平時則可熱敷膝關節以進行保養。PRP治療 風險高且費用高若膝關節退化嚴重,痛到連動都無法動。蔡俊灝表示,此時就需要接受電療或熱療等復健治療,以減少膝蓋不適。除了止痛消炎藥物的使用之外,也可適當補充保健品來進行關節軟骨保養,有助減少發炎情況。從乳油木果中提煉出的天然高濃度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能降低關節過度發炎,有效改善疼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也經臨床驗證,能有效改善患者肌肉協調力,能輕鬆行走;動物組織切片更證實可保護軟骨,減少磨損,成為照顧關節退化的一項新選擇。近年血小板血漿治療(PRP)注射治療夯,甚至被號稱可替代關節開刀。蔡俊灝提醒,這需要接受專業評估才行,因需要抽取自體血液100-200cc毫升,很多長輩有貧血,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做PRP其實風險高且費用高,並不值得。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與照護準則症狀有哪些?1. 早上下床時最不舒服,動一動會改善。2. 蹲、坐下起立、上下樓梯會疼痛。3. 關節有腫脹或僵硬感。4. 隨退化嚴重度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愈低。怎麼做照護?1. 維持理想體重。2. 選擇合適運動。3. 每天適度運動。4. 補充保健食品。5. 熱敷。6. 相關輔具協助。註:症狀控制後仍需長期照護,才能確保關節健康。資料來源╱蔡俊灝醫師 製表╱鄧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