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海藻
共找到
117
筆 文章
-
-
2020-09-10 養生.健康瘦身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周瘦3公斤
我也因為限醣飲食成功減重我自己也過著超級限醣的生活。我是從2002年開始的,在那之前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患者,因為限醣飲食而有了戲劇性的改善。那麼就以我為例,為大家介紹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我現在的身材是身高167公分、體重56公斤,跟學生時代相差無幾,不過這是開始限醣飲食後才得以維持的。我從40幾歲開始有代謝症候群,50幾歲時曾經胖到66公斤。之所以體重增加並不是我不重視養生,其實我比一般人更在乎健康。我每個禮拜打2、3次網球,也會上健身房,在醫院吃的是糙米、魚、青茶,在家也很少吃油腻食物,吃魚比吃肉還多,跟一般中年人比算是很健康的。我運動、吃日式飲食、少油,當然也不攝取過多熱量。也就是說,當時的我飲食是日式風,每餐一定都吃飯,從預防肥胖的觀點來看,我可說是模範生。但是我的肚子卻從40幾歲開始隆起,體重66公斤,比標準體重多了10公斤。為什麼會這樣,當時我也無法理解。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打完網球後做了不該做的事。在每週2次的練球後,我會留下來跟大家暢飲啤酒,最後再喝日本清酒收尾。當時不知道那種喝法根本就是要增胖的喝法,於是小腹不斷隆起,完全就是代謝症候群的樣子。2002年我所服務的高雄醫院導入限醣飲食法,我很清楚它的成效,因此毫不遲疑地開始限醣飲食。結果真的令我大吃一驚,患者們的資料當然都顯示出它的效果,但是親自試過之後才感到吃驚。我的體重馬上減輕,過程是很標準的,第一週減輕2公斤,到下一週便滅了3公斤,之後慢慢掉,結果半年内甩掉10公斤。我之所以開始限醣飲食是因為發現得到糖尿病,我們家本來就有家族遺傳,身為醫生,我當然很努力預防,可是還是出現代謝症候群,終於得到糖尿病。所以我等於是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我們以為的預防肥胖知識、預防糖尿病的方法有多麼不足,飲食攝取過多醣類有多麼危險。請大家放心,只要限制醣類攝取,就能改善肥胖情形,也能預防糖尿病。即使得到糖尿病,只要持續限醣飲食,就能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限醣比限制卡路里更能瘦下來的理由 ─ 能夠燃燒更多脂肪限制醣類攝取更容易瘦,還有另外2大理由。第一個是,吃進大量醣類後,身體的脂肪會有一段時間是不燃燒的。但是攝取少量醣類時,進食的同時身體的脂肪也會燃燒。另外一個理由是,飲食中醣類多時,一旦攝取過多卡路里,多出來的葡萄糖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但是少醣的飲食生活,過多的卡路里會被排出體外。人體需要葡萄糖與脂肪酸以取得能量,或許大家不常聽說「脂肪酸」這個名詞,但只要把它想成是食物裡的油就可以。人一旦變胖,油會囤積在皮下以及內臟周圍,因為在常溫下是固體狀,所以是脂肪,所謂的「體內脂肪」指的就是這個。每個人都要從葡萄糖與脂肪酸獲得能量,攝取大量醣類的人與不大攝取醣類的人兩者比例不同。醣類多的人,身體會先消耗葡萄糖,反而不大利用脂肪酸。相反的,飲食攝取少量醣類的人會充分利用脂肪酸。這影響了進食時燃燒身體脂肪的比例,以及吃進過多卡路里時,身體會採取的處理方法。飲食主要攝取醣類的人,一用餐血糖就增加,飯後會有一段時間只消耗葡萄糖,而不大燃燒脂肪。而且一旦吃太多,多出來的葡萄糖的卡路里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加上身體不大將脂肪變成脂肪酸加以運用,雙重作用下更容易囤積。也就是說,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飯後會有一段時間不燃燒體內脂肪•會分泌大量肥胖荷爾蒙,使多出來的卡路里(葡萄糖)容易變成身體的脂肪•身體不大利用脂肪酸,更不容易減去脂肪這就是為什麼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吃進過多卡路里就會變胖的原因。不大吃醣類的人因為血糖不大增加,所以進食時也持續消耗脂肪酸,也就是說,身體的脂肪仍會繼續燃燒。加上善於利用脂肪酸,吃進身體的多餘營養不會變成脂肪囤積體內,而會變成血液裡的脂肪酸,脂肪酸燃燒產生酮體 (ketone bodies),如果量大於身體所需,便會隨尿液排出體外。酮體有熱量,等於在排出多餘的卡路里。那麼,飲食攝取少量醣類時又會如何呢?•身體懂得利用脂肪酸,進食中體內脂肪仍繼續燃燒•多餘的卡路里不會變成體内脂肪,會變成血液裡的酮體•多餘的卡路里變成酮體,隨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少醣的飲食生活讓身體脂肪隨時保持在燃燒狀態,多餘的卡路里也會被排出體外。加上分泌出的肥胖荷爾蒙少,這就是飲食限醣之後,不限制卡路里也能瘦的理由。可以盡量吃,卻有斷食的效果「不需強忍,美食吃到飽,卻跟斷食一樣有減重效果」,這句話道出了限醣飲食可獲得的最大好處。斷食的減重效果確實很好。斷食原本是佛教等宗教的僧侶們修行的一環,最近受到養生風潮的影響,年輕人也開始參加斷食營體驗斷食,而我以前就試過了。斷食也分種類。除了水,不吃任何食物的稱為「本斷食」,我經歷過10次以上的名稱斷食,也做過一次本斷食。本斷食相當辛苦,但是結束後心靈變得很平靜,身體也變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快速甩掉體重。當然結果也因人、因方法而異,不過可以一口氣減少3、4公斤。什麼都不吃好像理所當然可以減重,但這並不是單純不攝取熱量帶來的效果。什麼都不吃意味著也不吃醣類,因此得以切換能量的吸收方式才是重點。我們曾經提到,人類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於葡萄醣與脂肪酸,現代飲食中含有許多醣類,因此葡萄糖較佔優勢,以致人體不大吸收脂肪酸。而斷食不吃醣類,缺少來自醣類分解的葡萄糖,便不得不分解儲存體內的脂肪,將它變成脂肪酸供身體使用。也就是說,藉由斷食,強制將依賴葡萄糖的生活切換爲燃燒脂肪酸的生活,因此身體狀況會變好,變成易瘦體質。身體愈懂得利用脂肪酸就愈容易瘦,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跟斷食是一樣的。先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首先要記住,限醣飲食有3種類型:第一是標準限醣飲食,一天3餐中,只有1餐可以攝取主食等的醣類,剩下的2餐要避開包括主食在内醣類含量高的食品。攝取醣類的那一餐可以是早餐可以是午餐,但不要是晚餐,因為晚飯後要準備睡覺,全身都會休息,連大量消耗葡萄糖的大腦也要休息,葡萄糖不太會被消耗利用,肥胖荷爾蒙所囤積的脂肪會直接留在體內,所以晚餐最好不要吃主食。第二種是超級限醣飲食,早中晚3餐都要避免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因為只要不攝取醣類,血液裡的葡萄糖(血糖)就會急速增加。採用這個方法,一天中沒有任何機會讓肥胖荷爾蒙大量分泌,因此減重效果最好,幾乎每個人的體重都能在幾天內開始下降,持續半年左右,就能降到標準體重並且維持下去。第三種是迷你限醣飲食,一天3餐只有晚餐要避開高醣食品,因為三餐中只有一餐限食,做起來很輕鬆,不過體重的減少速度較慢。限醣飲食次數愈多,減重效果愈好。但是會有人對不吃主食一事感到不安,這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都以白飯、麵包為主食,被要求不吃當然心生疑慮。有疑慮的人請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嘗試,體驗一餐不吃醣類的生活,應該會知道做起來還滿輕鬆的。限醣飲食要這樣吃我們提倡的減肥法只要在飲食上限制醣類,方法很簡單,接著就來介紹該怎麼吃。首先,我將這個飲食法的特徵歸納為以下10點。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1. 魚貝、肉、豆腐、納豆、起司等,主成分為蛋白質及脂質的食品要確實攝取。2. 盡量避免攝取醣類,尤其是白麵包、白米、麵食以及零食、白砂醣等精製的醣類。3. 主食最好是未精製的穀物,像是糙米、全麥麵粉等。4. 少喝牛奶、果汁等飲料,最好喝無添加物的豆漿、水、煎茶、麥茶、烘焙茶等。5. 醣類含量少的蔬菜、海藻、菇類等可適量攝取,水果少量就好。6. 要積極攝取橄欖油以及魚油(EPA、DHA),並減少攝取亞麻油酸。7. 可以吃美乃滋及奶油,但要是無醣的美乃滋。8. 可以喝蒸餾酒(日本燒酒、威士忌、白蘭地)。但是釀造酒(啤酒、日本清酒等)少喝。9. 零食以及下酒菜要以起司、堅果類為主,適量就好,不可以吃糕餅以及水果乾。10. 盡量選擇不含化學合成添加物的食品。以上為「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是限醣飲食的精髓,這是不吃主食,只吃配菜,但是更顧及健康的吃法。如果能夠以此為準則選擇食物,吃的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不是極端的大胃王,可以吃到肚子飽了、滿意為止。書籍簡介書名: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醫生親證有效,瘦身不受苦的限醣飲食法作者: 江部康二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江部康二醫生,財團法人高雄醫院理事長。1950年生,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透過在京都高雄醫院的臨床工作,確立能有效減肥、治療糖尿病等疾病的劃時代「限醣飲食」減重法。自身也因為這套飲食法,成功在半年內減重十公斤,並克服糖尿病。之後根據高雄醫院超過一千三百位患者的症狀,證明了限醣飲食對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也受到許多社會名流熱烈支持。另有《我想跟著名醫這樣吃,半年瘦10公斤》(采實文化)、《美味低醣常備菜108道》(台灣東販)等諸多著作。延伸閱讀: 日本名醫誠心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許多注重健康的外食族到餐館或麵攤點餐時,都會擔心店家在餐點裡加味精,深怕一旦味精吃太多,會有口渴、頭痛、心悸等過敏症狀出現等現象,甚至有人傳言吃味精會中毒或是致癌;但味精吃多了,是否真的會傷身?味精屬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 天然食物中也含有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中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亦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具有獨特的鮮味,是屬於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其實,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肉類等;味精過去的生產方式是從海藻提取和麵筋水解,現在則以澱粉、糖蜜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而製成。 吃味精口乾舌燥全因鹽 極高劑量麩胺酸鈉才會引急性中毒 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麩胺酸鈉。而在動物實驗中,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於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此外,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味精的麩胺酸鈉成分含有「鈉」,一般人使用味精時,都是和鹽一起使用,同時吃進鹽和味精,極有可能造成攝取的鈉含量過高,因而許多人吃完味精會口乾舌燥,其實是因為鈉攝取過多的緣故。 味精鈉含量較實鹽少 3大族群仍應慎食然而,不少業者看準現代人不敢吃味精,紛紛開發了用來替代增鮮提味的調味品,如高鮮味精、雞精粉、柴魚粉、香菇粉等,黃淑惠說,相較於味精的麩胺酸鈉,這些產品中也會有麩胺酸鈉,再加部分核苷酸鈉、肌苷酸、鳥苷酸,同樣具有鈉含量,代謝之後還會產生普林,與傳統味精並無二致,甚至可能還含有其他人工添加物。不過,食藥署提醒,若為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味精的含鈉量(13%)雖然只有食鹽(39%)的三分之一,烹調用量也比食鹽少,但是仍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避免攝食過量的鈉。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吃味精對人體不好?  誤會一場!
-
2020-08-03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蓮藕涼拌、煮湯選不同部位 用不鏽鋼鍋煮才不易變黑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除了糖尿病患、須限鉀的腎臟病患,食用蓮藕時要留意外,一般健康人如果不甚喜歡綠色蔬菜的氣味,可吃蓮藕補充纖維質,不管是當菜吃,或取代主食,都是很不錯的選擇。【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9-05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蓮藕選購撇步1.涼拌:蓮藕的頭部通常較短較嫩,要吃涼拌,可選頭部,口感脆嫩。2.煮湯:尾部較長偏老,適合煮湯,質地較鬆。3.肥短佳:好吃的蓮藕,以肥短為佳,最好是藕節粗且短。4.別太白:外型要飽滿、無傷、顏色也不宜過白。5.選帶土:要買未清洗過、帶泥土的蓮藕,放到冰箱底部,儲藏時間可以撐更久。清洗與料理1.切斷藕節:先將蓮藕自藕節處切斷。2.軟毛輕刷:用軟牙刷或其他用具輕刷。3.平均切片:厚度要平均且不宜過厚,大約1公分以內即可。4.滾水汆燙:切片的蓮藕放入滾水汆燙1分鐘,室溫置涼後,可放入冰箱冷藏。冰過後的蓮藕口感較脆,適合做涼拌料理。TIPS:煮蓮藕時,最好使用不鏽鋼鍋,避免用鐵鍋或鋁鍋,以免蓮藕顏色變黑。蓮藕料理食譜示範達人/蘇鼎雅,擔任美食評審及講師,擅長創意、即興料理,古味新式料理及插花藝術。涼拌海藻蓮藕材料:醋蓮藕1節、海藻類(海帶芽、紅、綠藻)10~15g、黃甜椒絲40g、辣椒1條、芹菜1株、香菜1株調味料:醬油露2大匙、味醂1大匙、香油1小匙作法:1.海藻類泡水後,用冷水沖洗乾淨、瀝乾水分。2.辣椒斜切片,芹菜、香菜洗淨切末。3.調味料調和後,與醋蓮藕和作法1互拌即可。醋蓮藕作法:蓮藕取一節洗淨、刮皮、切半圓片狀,在加鹽的沸水中汆燙數秒後撈出。用冷水沖3次,瀝乾水分(或擦拭掉水分)後,裝在玻璃瓶內,加入水果醋和味醂各半、淹過蓮藕。放入冰箱靜置2~3天,即是醋蓮藕。福神漬材料:白蘿蔔150g、小黃瓜1條、蓮藕中節1節、紅蘿蔔1/2根、鹽約大平匙的2/3醬汁:冰糖2大匙、淡色醬油150cc、味醂150cc調味料:水果醋1/2大匙、薑末1小匙、紫蘇梅汁1大匙作法:1.白蘿蔔去皮後,切成3公分大小的厚片,再切成小扇形的塊狀。2.小黃瓜十字對切成4條,切去中間的籽再切成扇形。3.蓮藕和紅蘿蔔去皮後,切法與小黃瓜相同。4.作法1~3放鹽抓醃後,放置半天,再用力擰去水分。5.醬汁煮開後,放入所有蔬菜,等它滾沸後分離蔬菜和湯汁。6.湯汁再次煮滾後,淋上水果醋,再拌入薑末和梅汁的蔬菜,放入冰箱冷藏12小時即可。桂花糖蓮藕材料:糯米150g、蓮藕1節、熟蓮子20粒、果糖1杯、桂花2湯匙、熱水1杯、桂花釀2大匙、水果醋1/2小匙作法:1.糯米浸泡4小時,瀝乾水分後,填入切厚片的蓮藕裡,用大火蒸25分再用中小火煮25分。2.桂花先泡熱水使之出味,除去桂花渣後、倒入果糖拌勻,用慢火煮滾。3.作法2淋上排盤的蓮藕和蓮子,放入電鍋蒸熟即可。食用時再淋上桂花釀和水果醋,口感更佳。
-
2020-07-30 橘世代.愛吃橘
主廚餐桌-「台灣食材西餐形」,舌尖上的夏季義大利
今天不談菜,來聊聊與一位料理人的相遇。他,是我踏進高檔西餐領域第一位相遇的主廚,也是一位放下頭銜身段自創品牌的追夢者,他是三二行館的掌杓者Jimmy。推開三二行館大門,迎接我的是認識多年的好友Rick,每到夏季他總會邀我上山品嚐新菜。被藝術氣息環繞的大廳裡,等待入座前的十分鐘,總是我最焦躁的時刻,Rick看到我靦腆女孩的模樣,總是會笑說,「唉唷,Jimmy主廚妳又不是不認識」,聽到Jimmy這個關鍵字,心情莫名就穩定了下來,但食慾卻被勾了起來。靠窗是我最喜歡的位置,沒有束縛感,總能讓口中的滋味伸向天際。陽光灑在桌上照耀著一張設計成明信片的菜單,用簡單線條呈現這季主打菜,翻到背後我愣住了,全套料理用台灣食材入菜,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Jimmy如此表現歐陸美味。驚喜之餘,先用一杯屏東九如檸檬醋飲,消去上山的暑氣,一乾而盡,是對醋飲的又愛又恨,不得不說這一點也不酸,反而甜得像初戀。台灣食材歐陸作法串籤明蝦真的超級台,台到我以為在熱炒店,原來都是胡椒惹得禍,只差不用剝殼吮指,不然我就要點罐可樂乾杯了。當我還在捉摸這種熟悉又陌生口感的同時,隱約感覺有人靠近,回頭一看,果然Jimmy主廚帶著他的招牌笑眼熱情和我打招呼,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還沒吃主餐就看到他,下道菜一定不簡單。果然,他愛用的松露終於上場,搭配的是花蓮玉米雞。本以為要黑白配色意思意思刨個幾片,沒想到他的手完全沒要停下來,我也在旁邊起鬨,反正下重本這事兒不關我的事嘛,但絕對不能放過法國三大頂級美食之一(鵝肝、松露、魚子醬),好滿足當一回”偽上流人”的小小心願。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像看了一場松露雪,優雅地包裹著雞肉,讓純淨肉質多了點貴氣和特殊香氣。魚蝦壓軸意猶未盡乾煎馬頭魚作法不稀奇,但用分子料理手法把馬鈴薯澱粉下鍋炸到像碎米香,這就很有趣了。想要讓海味完全釋放,海藻醬和粉紅胡椒的確加分但不搶戲。俗話說「無魚,蝦嘛好」,在這裡沒這回事,魚蝦都要一網打盡,這季主打的台東野生青龍蝦,少了壯觀的龍蝦頭,我覺得粉的挺可愛,先低溫烹調再檸檬油香煎,食材用的好口感不會差,沾上用蝦頭熬成的醬汁,乘載著Jimmy 30多年的西餐功力,不往我此行。上甜點意味著終於能和Jimmy主廚坐下來好好聊聊,我最驚訝的是一個溫和溫暖的人,談到與”星星”擦身而過的遺憾,反倒激動了起來,當然也激發了他的鬥志。用台灣料理做義大利菜,可以說是前哨戰,我樂在其中看一位主廚如何挑戰自己,因為越有衝突,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越能刺激舌尖。希望Jimmy主廚看到這篇文章,能會心一笑,謝謝你總是帶給我與眾不同的義大利菜衝擊。愛吃橘頻道,邀請美食記者蕭涵,分享平凡人的不平凡體驗。本名當藝名,藝名當本名,從平凡生活中學會走跳人生,從街邊小吃、巷弄館子到米其林餐廳,被寵壞了舌尖,愛吃又愛分享,不挑食但強調感覺。喜歡盲走日本街頭,享受潮流南韓氛圍,偶爾來點東南亞豔陽,朝著一月一國的藍圖邁進。【延伸閱讀↘↘↘】。小暑餐桌-米苔目「鹹甜皆宜,冷熱皆行」!。夏日舌尖的「鳳凰光芒」! 芒果甜口感,鳳梨酸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胸口灼熱、喉嚨卡卡,胃食道逆流惹禍?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根據健保署就醫人數預估,平均每4人就曾有1人主訴有此症狀,而且近幾年來,人數還有上升的趨勢。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是指原本應該在胃裡的胃酸消化液逆流跑到食道。吳明賢進一步解釋,簡單來說,在胃與食道中間有個賁門(下食道括約肌),應該呈現關閉狀態,但卻可能因為多重因素,導致它在不該開的時候打開,因而造成胃的內容物或胃酸跑到食道。不過,要產生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也必須符合幾項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首先胃酸要高,由於胃的酸鹼值為pH1左右,食道的酸鹼值則為pH3~4,兩者酸度差距將近1000倍,當1000倍的胃酸跑到食道,可想而知必定會造成損傷。食物則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要原因,如油脂類、巧克力、菸、酒、咖啡、酸性水果等。其次,賁門有沒有關好也是一大原因。至於造成關不好的原因,包括生理構造問題如老化導致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腹腔內壓力增加(如剛吃飽就趴睡、穿了緊身衣等)。吳登強說,當胃酸逆流時,人體是有機制能讓它緩和下來,如口水會將胃酸往下帶,食道也有蠕動波能將其往下帶,但當口水量不足、食道蠕動不好時,就會造成影響。胃食道逆流症狀與嚴重性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典型的症狀(食道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吳明賢指出,這是最常見,也是病患求診的主要原因,不過,臨床上通常會先排除是否有心臟問題。但仍有少部分人屬於非典型症狀(食道外症狀)如喉嚨不舒服、咳嗽、氣喘發作,更嚴重時甚至會有吞嚥困難、蛀牙、牙周病、聲帶水腫或聲帶沙啞等表現。「一般來說,有些族群如男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飲食不正常、壓力大、愛抽菸、酗酒的人等,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族群。」吳明賢指出,若從職業別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或業務性質、司機等,會因工作需要而延誤正常三餐時間,或因為趕時間囫圇吞棗,情緒緊張壓力大等,都有可能加重症狀的產生。胃酸刺激食道,會發生癌變嗎?由於食道並不耐酸,若黏膜經年累月受到胃酸逆流的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發炎、潰瘍等現象,有時食道上皮細胞受到胃酸破壞,久了之後便可能變性,造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這或許就是病變的開始,日後會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吳明賢認為,民眾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西方報告顯示巴瑞特氏食道演變成食道癌的機率不低,但從臺灣本土個案來看,機率卻很低,會不會轉變成食道腺癌,還須視巴瑞特氏食道的長度、切片觀察有沒有細胞變性,通常若有細胞變性且長度超過3公分,危險性較大。胃食道逆流的診斷很多人會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並不典型而不自知,甚至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忍著,但當胃食道逆流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如打擾睡眠、喉嚨沙啞等,醫師建議要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要診斷胃食道逆流,除了可以從症狀做初步診斷外,最立竿見影的工具則要靠胃鏡與X光,但胃鏡也只能排除有無惡性、潰瘍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X光的好處則可觀察胃酸逆流對食道是否造成影響,若進一步懷疑有食道癌變化,則需做病理切片來確診。如果照胃鏡後仍無法確定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時,臨床上也會進一步透過食道功能檢查,包括食道壓力測試、24小時胃酸測試等,但通常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靠著胃鏡檢查正確診斷。避免發作,生活飲食調整這樣做!◆三餐定時吃,餐餐7、8分飽。◆睡前2~3小時不進食。◆吃完東西不立刻躺下。◆不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床頭墊高15~20公分。◆戒菸、戒酒、減肥。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一旦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必須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不過光靠這樣做,成功機率通常不大;吳明賢說,這些習慣畢竟都是經年累月的,比較簡單的方式可靠就醫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快速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酸過高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藉助可調整胃酸的藥物如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乳片等,讓胃酸沒有機會逆流,或者即使逆流了,酸度也會大減。目前最新的方式,是採用來自海藻萃取的藻膠酸,好處是會保護整個食道,效果類似胃乳。吳明賢提及,藻膠酸進入體內與胃酸混和後,會形成低密度的泡沫乳膠層,能漂浮於胃的上方靠近食道口的位置形成阻隔,阻擋胃的內容物與胃酸上流到食道,可保護黏膜不受胃酸刺激,這類藥物也經常合併上述三類藥物使用。特別的是,藻膠酸是在飯後食用,胃食道逆流通常都在飯後發生,服用後可形成保護膜,避免剛吃飽後逆流又發作,且能持續3、4個小時,作用快,只要短短3至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吳登強進一步補充,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療程為2至4個月,一般建議療程結束後還是將藥物備在身邊,並視情況服用,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會好,卻不會斷根,只有極少數人須靠手術治療,但也不一定能根除疾病,可能仍需長期服藥。吃胃乳或咀嚼錠較好?吳登強和吳明賢兩位專家一致建議,胃乳的效果作用快,牙口不好者也可使用,缺點則是無法隨身攜帶,適合放在家中當成常備藥;而咀嚼片的好處是能夠隨身攜帶方便,應酬過後若不舒服可立即服用、緩解症狀,特別適合經常外食的上班族。★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摘自常春月刊448期,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中風?!營養師建議,先從挑早餐做起
腦中風是國人致殘與致命的重大殺手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的資料,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統計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其實,45歲以上之男性、55歲以上之女性,都應注意腦中風危機。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三高、心臟病等,都會增加致病風險。此外,從生活形態分析,肥胖、抽菸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中風機率;嗜喝咖啡、高膽固醇食物,高鹽分飲食等,易誘發腦中風發生。究竟如何減少腦中風風險?營養師陳扆洵表示,除了注意膽固醇,還得小心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調味料等)。不妨試著先從一天活力來源「早餐」來做改善,避開會影響健康的NG組合。NG組合 1 中式早餐: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傳統的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都有油脂過高的疑慮。油條是油炸的,蛋餅和蘿蔔糕是油煎的,燒餅則是在揉製過程中抹上酥油,油脂量驚人。更別說後續擠上的各種調味料,天天吃,膽固醇與血壓漸漸飆高!如何健康吃:愛吃燒餅,但別夾油條,不妨改夾蔬菜、蔥蛋;包子屬黃燈區,偶爾吃無妨;飯糰改點紫米飯糰,捨去油條、酸菜、菜脯等;飲料則改買無糖豆漿較佳。NG組合 2 西式早餐:漢堡、三明治、奶茶等漢堡肉使用肥瘦參半的絞肉製作,再加上調味、油煎,不小心就吃入過多油脂、鹽分;三明治、漢堡會抹上用油脂打發的美奶滋,熱量驚人;夾入的火腿、培根、熱狗等都是加工製品,高油高鹽;大冰奶添加的奶精也是滿滿脂肪。如何健康吃:少選內含加工製品的品項,最好挑蔬菜蛋吐司等,請店家不要額外抹美奶滋、番茄醬等,如果能將吐司改全麥更好。飲料則以無糖紅茶、低脂鮮奶、無糖優酪乳、無糖美式咖啡或拿鐵為首選。陳扆洵說,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有助於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率先避開危機。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1 含鎂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攝取堅果類等。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2 含鉀食物芹菜、空心菜 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陳扆洵提醒,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最好,別忘了要少加醬料或完全不加。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3 含鈣食物當身體缺乏鈣質時,使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陳扆洵指出,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夠穩定血壓。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4 水溶性膳食纖維陳扆洵表示,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多攝取。
-
2020-06-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然的」鈣補充劑是防骨鬆最有效方法?教授這麼說
讀者郭先生在2020-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聽說「海藻鈣」是最好的鈣質,因為它是天然鈣,吸收使用率又最好,是真的嗎?https://www.vitabox.com.tw/healthinfo/calciu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2-5發表在一家叫做Vitabox(維他盒子)保健品公司網站的文章,標題是:專家幫你一次搞懂鈣的功效好處…。這篇文章沒有作者,而內容也沒有任何人名。所以,所謂的專家大概就是保健品公司本身吧。這篇文章很長,但它所要傳達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所有人都需要補充鈣,二、最好的鈣補充劑是Aquamin品牌的海藻鈣。好笑的是,這位專家竟然是如此糊塗,一方面秀出圖片顯示Aquamin品牌是愛爾蘭原廠,但文字內容卻說它是英國原廠。不管如何,這篇文章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要買Aquamin品牌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天然的》及《高吸收率》。有關《天然的》這個常見的行銷噱頭,我早在4年多前就已經發表天然就是好?,告訴大家《天然的》非但不見得就比較好,而且還可能是很危險(如毒蘑菇)。我也在兩年前發表維他命,天然?,告訴大家美國FDA沒有對《天然》下定義,而科學上也一樣無法定義什麼是「天然」。縱然是從動物或植物萃取出來的營養素,在萃取,純化,及製劑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學處理。所以,儘管源頭是天然,但最後的產品卻可能已經遠遠偏離天然了。如果您還是堅持要《天然的》,那請問,有什麼東西是比食物及飲水來得更天然呢?可是,偏偏就是有人一方面花錢把天然的鈣去除,然後另一方面再花錢買非天然的鈣來吃。這就是所謂的《追求天然》?(請看硬水會造成腎結石?)。至於所謂的海藻鈣具有《高吸收率》,這篇文章又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數據,但偏偏就是沒說出數據是從何而來。它也說碳酸鈣是最不好的,因為它是合成的,吸收率也是最低的。可是,信譽卓著的梅友診所卻說,如果有需要補充鈣的話,碳酸鈣是首選。我到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去搜索,沒看到它有說海藻鈣的吸收率是最高,但卻很諷刺地看到它說海藻鈣就是碳酸鈣。所以很顯然,海藻鈣有高吸收率這個說法,是台灣這家保健品公司自創的。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有列出13篇與它相關的論文,而其中只有一篇是有測量骨密度的。它是在2014年發表,標題是Supplementation with calcium and short-chain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ffects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but not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補充鈣和短鏈果糖低聚醣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的骨轉換指標,但不會影響骨礦物質密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服用Aquamin海藻鈣不會增加骨密度。事實上,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不會增加骨密度,也不會降低骨折發生率。例如: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攝入和骨礦物質密度: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從飲食來源或通過服用鈣補充劑來增加鈣的攝入量會導致骨礦物質密度的少量非漸進性增加,但這不太可能導致臨床上骨折風險的顯著降低。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Risk of Fracture: Systematic Review(鈣攝入與骨折風險:系統評價)。結論:飲食中鈣的攝入與骨折風險沒有關係,並且沒有臨床試驗證據表明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入可以預防骨折。 鈣補充劑預防骨折的證據微弱且不一致。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或維他命D補充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發生率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在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中,與安慰劑或不進行治療相比,使用含鈣,維他命D或兩者的補充劑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的風險較低無關。 這些發現不支持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常規使用這些補充劑。詳情請看鈣或維他命D不會降低骨折風險。哈佛大學的網站有一篇2018-2-12發表的文章,標題是Calcium, vitamin D, and fractures (oh my!)【鈣,維他命D和骨折(天哪!)】。我們建議人們從食物中獲取鈣。鈣的飲食來源無處不在,包括牛奶、酸奶、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豆類食品,如黑眼豌豆,豆腐,杏仁,橙汁等等。比起服用鈣或維他命D補充劑,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骨骼健康和降低骨折風險,例如規律的體育鍛煉。詳情請看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有一篇文章,標題是Calcium Supplements: Should You Take Them?(鈣補充劑:您應該服用嗎?)。它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The Best Calcium Supplement Is None(最好的鈣補充劑是沒有)。它引用Erin Michos醫生說:「多項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對預防髖部骨折幾乎沒有益處。 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鈣補充劑與結腸息肉(可能會癌變)和腎結石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鈣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心臟動脈中鈣積累的風險。」(註:有關補鈣增加心臟病風險,請看補鈣傷心?)原文:鈣:天然的?需要補充?
-
2020-05-29 橘世代.健康橘
「50歲,很年輕」法國女人教你看見 - 年齡優勢
在我五十歲生日那一天,我已決定從此不再提起我的年齡。不向任何人提起,尤其是不再對我自己說。很顯然的,所有我能找到可以尊重這個心願的方式,就是開始寫一個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 Quinqua),而且帶著深摯的慈悲,迎接這種矛盾悖論。我們想盡辦法相信,五十歲的年齡正處在人生中間段的分野,同時也讓自己去看重這一個階段生命的優勢。不,五十歲並不是人生對半的中點,也不是人生四分之三的階段。五十歲,既不是人生的結束,也不是生命的最後一部分。五十歲,是一種很輕鬆怡然的意識,是一種抽離的完成,各種經驗的總和,是完整的整數,也是一扇門,通向尚未探索的新奇事物之康莊大道。五十歲,可能很恐怖,也可能很精彩。如果我們有計畫、有預期,如果生命的髮夾彎都正確地開始轉向了,那麼,五十歲肯定會更輕鬆自在些。如果我們沒有轉向,那很棒。如果我們幾乎就坦然接受了這個歲數,那更好不過。我們很慶幸誕生在這一個時代,多虧有充裕豐足的食物、化妝品的推陳出新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讓五十歲的年齡依然每年都能恢復一點點年輕的活力。所以,如果再加上愛情、幽默感、良好的遺傳基因⋯⋯和一點運氣的話,拍拍手,妳馬上就年輕十歲啦!這是最好的同花順條件。儘管如此,關於預期壽命這件事!這個統計概念,即使不斷在積極進化中—在我五十歲的時候,我生命的後半段,所剩已經越來越少了。伴隨著痛苦,我發現,我身後的春天,比我眼前未來的還要多。如果我的經歷體驗能夠引導我一點點,我會竭盡全力與記憶達成一些妥協,以避免懷舊的情緒蔓延。我盡可能消除心中的遺憾,我相信,所有我年輕氣盛時的那些特徵,到現在半點都不缺︰深夜狂歡的活力;節慶歡聚熬夜後,隔天照樣生龍活虎;抑制不住和衝動的性行為;這個歲數的男人會搞的偷吃及出軌的行為⋯⋯現在,我樂享碩果僅存的一切,並且向供應我們許許多多優質能量的時代致敬。因為那些協助使人從五十歲能回春到四十歲的佐劑,可是我們母親那一代人沒有機會擁有的。我練習以全方位的意識去發現好玩的、溫柔或愉快的片刻時光,而游標就游移在第一口啤酒和生命中的鹽3,這類極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每天從日常生活擷取,一些無意中看到的、讀到的或喝酒時聽來的趣聞,然後把這些搞笑、窩心的事都分享出去。這樣流動不的人生,一點都不覺得乏味無趣,這樣過日子,是多麼快樂愜意的事啊!在日常生活中,在身處的城市裡和時代之中,請發掘出美好的那些面向,並且從別人的身上和他們的微笑裡,看到善意的那一面。從別的角度方向,回歸到事情的本質。為了把一件事情看得更完善,請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然後,為了陶醉在這迷人的時光,讓自己更開懷—請妳用花朵讓生活更加芬芳;以笑聲讓心靈明亮起來。把喜悅歡樂盡早傳播出去。所有這一切,都是我成就的一部分。然後,有一些時刻是消極、寧靜安詳的。這樣的時光,不是我追求的;沒有強求,更不是我能掌握的。我不做決定,不強調,不大驚小怪,我終於心悅誠服,願意誠心迎接它們了。無疑地,這就是幸福(le bonheur),在最簡單的字源上名符其實︰合適的時光(la bonne heure)。心悅誠服的幸福時光五十歲,也許就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時光,妳主權在握,沒有緊迫盯人的時間表催促著妳。妳所擁有的時光,也不是分割瑣碎的當下瞬間,而是擁有像絲絨般的柔軟滑順,和等在前方的時間之流。對這種生活一再加速向前的情況,我嚮往能再擁有一些特權,擁有更多一點特別珍貴的片刻光陰,而擁有少一點忽忽流逝的平淡瞬間。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分享一個客觀而仁慈的觀點,來談論五十歲以後的女性。透過一些片段軼聞插曲,又不失全面觀照的介紹,帶點酸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來探討年逾五十歲的女性所面臨的徘徊徬徨、勇氣、狂熱和掙扎奮鬥。這些大齡女子,不得不反抗數十年來經常貶抑女性的各種偏見。而為了留在競爭比賽中,她們從未放棄過日復一日的戰鬥。大齡女子們,妳們承受了經年累月蓄積的壓力,直到五十歲才一舉爆發,成為生活失去平衡而昏頭轉向的受害者。這本書,就是專為妳們而寫。因為,對於讓人如坐針氈的生命「大限」,一旦我們克服死亡的恐懼和命定的心態,一旦我們擺脫對出生年份的情結,一旦我們熟悉了普遍增生在脖子和膝蓋以上的贅肉,而且欣然接受這些歲月的痕跡,終於能夠從別人對我們肉體外表品頭論足的眼光中解放時—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呼吸了,可以繼續往自己的道路前進,安靜地,靠近自己。如果,在途中,忽然心血來潮,有一股欲望召喚我們,想要種植一棵「桌椅樹」,把這棵傢俱樹4養大,然後跳到桌上,高聲手舞足蹈,又有誰能攔阻我們呢?和「大齡五十後」作個了結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依照時代的氛圍產生新型態的分類,而出現了結合「五十歲世代」(quinquagénaire)與「青春期」(adolescent)這兩個詞彙,縮寫成的新詞彙「大齡五十後」(quinquado)。這是社會學家瑟爾吉.蓋林(SergeGerin)發明的詞彙。「大齡五十後」通常指的是年屆五十歲,意氣風發的熟男、熟女,生活過得像青春期男孩女孩般熱力四射的世代。二〇一五年九月,出現在瑞士《時代日報》(Le Temps)上的一篇文章發表了這個主題。接著,另一篇文章發表在《觀察者》(L’Obs)雜誌上。然後,是其他人也陸續探討相關的話題。所有這些文章都引用了我的部落格,並且將我當成「大齡五十後」的典型例子。一時之間,人們好像突然發現月球一樣,驚奇地爭相告知稀鬆平常的大發現。越來越多五十歲的男人女人,生活變得自由自在,因為離婚了;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因為子女已離開父母;他們身材苗條,因為勤於運動健身;而且擁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因為他們工作的時間減少(或者根本不工作)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都購買什麼東西?「大齡五十後」取代了五十歲以下的家庭主婦,成為眾媒體和其他廣告商優先瞄準的目標。年過五十歲的「大齡五十後」,即將像以往舊世界的三十歲世代那樣,成為主力消費的一群。我記得,後來我確實確認過,容光煥發、五十後的大齡女子,的確是能夠控制自己體重的一群人:她們吃堅果種籽、吞食海藻,用香橙當調味料,在飲食當中撒一些奇亞籽,經常練習塑身美形的芭蕾快瘦伸展操(le barre au sol)。並且,五十歲熟女也允許自己勾搭年輕小鮮肉,搞曖昧的性遊戲,會「直截了當」打斷小鮮肉的話,然後「很嚴肅地」為他的話下結論。這些行為,並不妨礙她們隸屬於跑步俱樂部,也不影響她們拿起有機啤酒直接將瓶口塞入口中喝,不妨礙她們騎摩托車或腳踏車旅行,也不妨礙她們玩線上遊戲《世紀帝國》,而且對當下所有系列的遊戲名稱和英雄頭銜都瞭若指掌。當時有人問我︰「大齡五十後」的現象,會擴大嗎?那當然!但,很快的,媒體所呈現的「大齡五十後」的熟女們,是一群無法控制自己精力、拒絕老去的女人,是會上夜店狂歡,穿女兒的破洞牛仔褲,在自己褲襠私密部位刺青,擁有年輕的戀人(而且隨意變換情人),並在肚臍眼上穿個洞,裝飾一顆鑽石的世代。我當時理解到,這種譁眾取寵的詮釋,和我正在進行的寧靜進化的想法,實在是差了一萬八千里。我甚至可以想像媒體接下來報導的新聞會是以下狀況:有個金髮俏齡五十的熟女,她穿著太小的低腰牛仔褲而喘不過氣。她和女兒在舞池裡縱情放肆,然後貪婪地吸吮著小她十五歲的時髦年輕小伙子的小舌。我們想像,記者強行鼓吹她,往這樣的套路走︰「繼續!搖臀!我們在拍你們,現在,吻他,吻他⋯⋯」年齡不是主題,而是能量因此,我們要退出「大齡五十後」這個詞彙,讓我們找出另一個新的方向,來象徵這群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們。呈現出她們大齡後的生活狀態,是帶著好奇心和幽默感,對生活抱著充分的責任感,而且十分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物。年齡不是主題,而是大齡女子所擁有的能量,而且,她們打算盡可能地長時間保持這種新奇。這些五十後的女性,透過她們所有的經驗,是很可能讓這些都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的。她們可以和子女去聆聽嘻哈、饒舌歌曲的演唱會,也會去歌劇院聽古典歌劇。她經常慢跑,也不時散步。她看時尚雜誌《她》(Elle),也閱讀史賓諾莎的書,她可以擁有一個老情人和一個年輕的丈夫,或者相反。所以,隨妳高興怎麼稱呼她。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只是順帶一提,她五十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作者介紹: 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出生於法國,米蓮.德克洛的時鐘裡有幾種人生︰曾經從事出版業及廣告業,亦擔任企業老闆,結束這一切活動後,目前住在巴黎,全心投入撰寫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Q),《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是她的第一本著作。本文摘自《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大好書屋 2019/11/16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50歲後,更懂以簡馭繁」 把寶貴時間戴在手上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50歲以上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高 醫師:高鈣飲食預防
在醫院門診時經常可看到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測身高時,發現比年輕時少好幾公分,站立時頭部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為骨質疏鬆症,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者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近期研究也發現,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1名,全世界第9名。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會伴隨著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需要長期復健等,也會增加死亡風險,還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 800至1000國際單位(IU)。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若有家族史、危險因子或是擔心自己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可以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女性靠牆站 檢測骨質疏鬆
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若發現比起年輕時少了好幾公分,站立時頭可能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防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3和規律運動等。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9%,女性為38.3%,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罹患,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是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李安婷建議,防止骨質酥鬆,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和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另外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有骨質酥鬆家族史或擔心骨質疏鬆,可以到醫院檢查,了解骨骼狀況。
-
2020-05-22 養生.樂活旅遊
她50歲,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法國女性快樂自信的秘密
在我五十歲生日那一天,我已決定從此不再提起我的年齡。不向任何人提起,尤其是不再對我自己說。很顯然的,所有我能找到可以尊重這個心願的方式,就是開始寫一個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 Quinqua),而且帶著深摯的慈悲,迎接這種矛盾悖論。我們想盡辦法相信,五十歲的年齡正處在人生中間段的分野,同時也讓自己去看重這一個階段生命的優勢。不,五十歲並不是人生對半的中點,也不是人生四分之三的階段。五十歲,既不是人生的結束,也不是生命的最後一部分。五十歲,是一種很輕鬆怡然的意識,是一種抽離的完成,各種經驗的總和,是完整的整數,也是一扇門,通向尚未探索的新奇事物之康莊大道。五十歲,可能很恐怖,也可能很精彩。如果我們有計畫、有預期,如果生命的髮夾彎都正確地開始轉向了,那麼,五十歲肯定會更輕鬆自在些。如果我們沒有轉向,那很棒。如果我們幾乎就坦然接受了這個歲數,那更好不過。我們很慶幸誕生在這一個時代,多虧有充裕豐足的食物、化妝品的推陳出新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讓五十歲的年齡依然每年都能恢復一點點年輕的活力。所以,如果再加上愛情、幽默感、良好的遺傳基因⋯⋯和一點運氣的話,拍拍手,妳馬上就年輕十歲啦!這是最好的同花順條件。儘管如此,關於預期壽命這件事!這個統計概念,即使不斷在積極進化中—在我五十歲的時候,我生命的後半段,所剩已經越來越少了。伴隨著痛苦,我發現,我身後的春天,比我眼前未來的還要多。如果我的經歷體驗能夠引導我一點點,我會竭盡全力與記憶達成一些妥協,以避免懷舊的情緒蔓延。我盡可能消除心中的遺憾,我相信,所有我年輕氣盛時的那些特徵,到現在半點都不缺︰深夜狂歡的活力;節慶歡聚熬夜後,隔天照樣生龍活虎;抑制不住和衝動的性行為;這個歲數的男人會搞的偷吃及出軌的行為⋯⋯現在,我樂享碩果僅存的一切,並且向供應我們許許多多優質能量的時代致敬。因為那些協助使人從五十歲能回春到四十歲的佐劑,可是我們母親那一代人沒有機會擁有的。我練習以全方位的意識去發現好玩的、溫柔或愉快的片刻時光,而游標就游移在第一口啤酒和生命中的鹽-這類極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每天從日常生活擷取,一些無意中看到的、讀到的或喝酒時聽來的趣聞,然後把這些搞笑、窩心的事都分享出去。這樣流動不的人生,一點都不覺得乏味無趣,這樣過日子,是多麼快樂愜意的事啊!在日常生活中,在身處的城市裡和時代之中,請發掘出美好的那些面向,並且從別人的身上和他們的微笑裡,看到善意的那一面。從別的角度方向,回歸到事情的本質。為了把一件事情看得更完善,請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然後,為了陶醉在這迷人的時光,讓自己更開懷—請妳用花朵讓生活更加芬芳;以笑聲讓心靈明亮起來。把喜悅歡樂盡早傳播出去。所有這一切,都是我成就的一部分。然後,有一些時刻是消極、寧靜安詳的。這樣的時光,不是我追求的;沒有強求,更不是我能掌握的。我不做決定,不強調,不大驚小怪,我終於心悅誠服,願意誠心迎接它們了。無疑地,這就是幸福(le bonheur),在最簡單的字源上名符其實︰合適的時光(la bonne heure)。心悅誠服的幸福時光五十歲,也許就是這樣至高無上的時光,妳主權在握,沒有緊迫盯人的時間表催促著妳。妳所擁有的時光,也不是分割瑣碎的當下瞬間,而是擁有像絲絨般的柔軟滑順,和等在前方的時間之流。對這種生活一再加速向前的情況,我嚮往能再擁有一些特權,擁有更多一點特別珍貴的片刻光陰,而擁有少一點忽忽流逝的平淡瞬間。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分享一個客觀而仁慈的觀點,來談論五十歲以後的女性。透過一些片段軼聞插曲,又不失全面觀照的介紹,帶點酸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來探討年逾五十歲的女性所面臨的徘徊徬徨、勇氣、狂熱和掙扎奮鬥。這些大齡女子,不得不反抗數十年來經常貶抑女性的各種偏見。而為了留在競爭比賽中,她們從未放棄過日復一日的戰鬥。大齡女子們,妳們承受了經年累月蓄積的壓力,直到五十歲才一舉爆發,成為生活失去平衡而昏頭轉向的受害者。這本書,就是專為妳們而寫。因為,對於讓人如坐針氈的生命「大限」,一旦我們克服死亡的恐懼和命定的心態,一旦我們擺脫對出生年份的情結,一旦我們熟悉了普遍增生在脖子和膝蓋以上的贅肉,而且欣然接受這些歲月的痕跡,終於能夠從別人對我們肉體外表品頭論足的眼光中解放時—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呼吸了,可以繼續往自己的道路前進,安靜地,靠近自己。如果,在途中,忽然心血來潮,有一股欲望召喚我們,想要種植一棵「桌椅樹」,把這棵傢俱樹4養大,然後跳到桌上,高聲手舞足蹈,又有誰能攔阻我們呢?和「大齡五十後」作個了結有一天,我們的世界,依照時代的氛圍產生新型態的分類,而出現了結合「五十歲世代」(quinquagénaire)與「青春期」(adolescent)這兩個詞彙,縮寫成的新詞彙「大齡五十後」(quinquado)。這是社會學家瑟爾吉.蓋林(SergeGerin)發明的詞彙。「大齡五十後」通常指的是年屆五十歲,意氣風發的熟男、熟女,生活過得像青春期男孩女孩般熱力四射的世代。二〇一五年九月,出現在瑞士《時代日報》(Le Temps)上的一篇文章發表了這個主題。接著,另一篇文章發表在《觀察者》(L’Obs)雜誌上。然後,是其他人也陸續探討相關的話題。所有這些文章都引用了我的部落格,並且將我當成「大齡五十後」的典型例子。一時之間,人們好像突然發現月球一樣,驚奇地爭相告知稀鬆平常的大發現。越來越多五十歲的男人女人,生活變得自由自在,因為離婚了;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因為子女已離開父母;他們身材苗條,因為勤於運動健身;而且擁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因為他們工作的時間減少(或者根本不工作)了。他們在做什麼?他們都購買什麼東西?「大齡五十後」取代了五十歲以下的家庭主婦,成為眾媒體和其他廣告商優先瞄準的目標。年過五十歲的「大齡五十後」,即將像以往舊世界的三十歲世代那樣,成為主力消費的一群。我記得,後來我確實確認過,容光煥發、五十後的大齡女子,的確是能夠控制自己體重的一群人:她們吃堅果種籽、吞食海藻,用香橙當調味料,在飲食當中撒一些奇亞籽,經常練習塑身美形的芭蕾快瘦伸展操(le barre au sol)。並且,五十歲熟女也允許自己勾搭年輕小鮮肉,搞曖昧的性遊戲,會「直截了當」打斷小鮮肉的話,然後「很嚴肅地」為他的話下結論。這些行為,並不妨礙她們隸屬於跑步俱樂部,也不影響她們拿起有機啤酒直接將瓶口塞入口中喝,不妨礙她們騎摩托車或腳踏車旅行,也不妨礙她們玩線上遊戲《世紀帝國》,而且對當下所有系列的遊戲名稱和英雄頭銜都瞭若指掌。當時有人問我︰「大齡五十後」的現象,會擴大嗎?那當然!但,很快的,媒體所呈現的「大齡五十後」的熟女們,是一群無法控制自己精力、拒絕老去的女人,是會上夜店狂歡,穿女兒的破洞牛仔褲,在自己褲襠私密部位刺青,擁有年輕的戀人(而且隨意變換情人),並在肚臍眼上穿個洞,裝飾一顆鑽石的世代。我當時理解到,這種譁眾取寵的詮釋,和我正在進行的寧靜進化的想法,實在是差了一萬八千里。我甚至可以想像媒體接下來報導的新聞會是以下狀況:有個金髮俏齡五十的熟女,她穿著過太小的低腰牛仔褲而喘不過氣。她和女兒在舞池裡縱情放肆,然後貪婪地吸吮著小她十五歲的時髦年輕小伙子的小舌。我們想像,記者強行鼓吹她,往這樣的套路走︰「繼續!搖臀!我們在拍你們,現在,吻他,吻他⋯⋯」年齡不是主題,而是能量因此,我們要退出「大齡五十後」這個詞彙,讓我們找出另一個新的方向,來象徵這群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們。呈現出她們大齡後的生活狀態,是帶著好奇心和幽默感,對生活抱著充分的責任感,而且十分關注對自己有益的事物。年齡不是主題,而是大齡女子所擁有的能量,而且,她們打算盡可能地長時間保持這種新奇。這些五十後的女性,透過她們所有的經驗,是很可能讓這些都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的。她們可以和子女去聆聽嘻哈、饒舌歌曲的演唱會,也會去歌劇院聽古典歌劇。她經常慢跑,也不時散步。她看時尚雜誌《她》(Elle),也閱讀史賓諾莎的書,她可以擁有一個老情人和一個年輕的丈夫,或者相反。所以,隨妳高興怎麼稱呼她。對我來說,她就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只是順帶一提,她五十歲。※作者介紹: 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出生於法國,米蓮.德克洛的時鐘裡有幾種人生︰曾經從事出版業及廣告業,亦擔任企業老闆,結束這一切活動後,目前住在巴黎,全心投入撰寫部落格「快樂五十」(HappyQ),《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以上摘文選自:《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作者:米蓮.德克洛(Mylène Desclaux)、譯者:思謐嘉、圖文:日月文化.大好書屋提供】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4-23 橘世代.好心橘
從軍30年!空軍上校退伍轉「海軍」 人生下半場做大海志工
基隆海科館志工吳金輝高中時就讀空軍幼校、官校,畢業後入伍,與空軍結緣30多年。上校退伍後,吳金輝到海科館當志工,海洋反而成為生活重心。他從學做藻類標本,進而用海藻拼貼山水畫,寄情導覽和創作,讓退休生活增添不少樂趣。為什麼要讀軍校?今年65歲的吳金輝,出生在雲林縣偏僻鄉下的說,老家小學旁有座小山,每當有行軍部隊駐紮,軍中的「老芋仔」做好饅頭,都會分送小孩子,讓他對軍人有好印象。因為家貧,吳金輝初中畢業後想考「免費」的師專,但未如願,只考上公立虎尾高中。當時哥哥有朋友讀空軍幼校,他從對方口中得知讀軍校也不用錢,便偷偷剖開平日存零錢的竹撲滿,瞞著家人坐車到嘉義報考空軍幼校,從此與空軍結緣,直到50歲從上校官階退伍。吳金輝在部隊的專長是通信電子,退伍後有知名電腦公司延攬任職。他說,因為妻子說服役期間,他與家人相處時間不多,好不容易退伍就別再工作,並舉家搬到妻子的故鄉基隆。吳金輝服役期間,曾5度奉派赴美國受訓,英語能力不錯。子女求學期間分別隨校隊出國比賽,他隨行當顧問,讓他愛上旅遊,退伍時正當 50歲的壯年,那閒得住,一退伍先去考了英語導遊、領隊證照。2006年間郵輪開始泊靠基隆港,吳金輝加入基隆觀光協會,充當旅客與計程車司機翻譯。為能帶散客好好玩基隆,他也去社區大學上「基隆采風」課程。早年知名的華視新聞雜誌錄製基隆砲台主題,就由他入鏡導覽。海科館在2012年招募導覽志工,吳金輝因妻子曾擔任海科館行政志工,決定報名,從此「由空軍轉為海軍」,生活圈有滿滿的海洋元素。海科館為志工安排許多課程,充實導覽解說能力。吳金輝受藻類專家張睿昇啟蒙,學習製作海藻標本,加上妻子愛畫水墨畫,讓他興起拼貼海藻標本作畫的念頭,越做越起勁。海科館在潮境海洋中心籌辦四季微特展,首檔「春之藻」展覽,就展出吳金輝多件作品。吳金輝說,藻類主要分成綠、褐、紅3種顏色,還有少數藍色或黃色的海藻。為了作畫,必須在對的季節去採集各種顏色的海藻,帶回家後沖去鹽分,用報紙包覆多次,吸走大部分水分再壓平。準備作畫前,腦中要先構圖,然後再挑顏色、形狀合適的海藻標本開始拼貼。像石花菜在海中是搖曳生姿的海藻,壓平做成標本,黏貼上畫紙就像是1棵樹。【更多熟齡限定精彩故事↘↘↘】。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9 科別.骨科.復健
蹬腳跟運動增骨密度 胡蘿蔔、番茄、橘子有健骨營養素
衝擊腳跟 促進骨鈣素分泌只要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 提高骨質密度」。推薦進行「迷你跳躍」及「原地踏步」這兩種簡單又好做的運動。當我們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促使骨骼分泌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鈣素」( osteocalcin ),進而活化骨骼代謝,製造新的骨骼。當我們的腳跟受到衝擊,身上所有製造骨骼的細胞都會感受到震動,為了承擔這個重力,它們會開始增加骨量、促進骨形成,努力加固骨骼的強度。這時,骨骼中的「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骨質移去,然後「造骨細胞」會將鈣質等礦物質沉著到骨頭上,讓骨質變得更強韌。一旦骨骼代謝變得活化,就會開始分泌各種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骼荷爾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鈣素」這種非膠原蛋白質,而一般提到骨骼荷爾蒙,大多就是指骨鈣素。只要能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就能提高骨骼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自然會隨之提升。不過,有些體力不夠好的人,或許會覺得迷你跳躍的運動有點吃力。再加上迷你跳躍會對地板造成較大的衝擊,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所以,這裡要推薦一個更輕鬆、有效率的運動,也就是「蹬腳跟」。方法就是抬高雙腳的腳跟,然後再一口氣落地即可。每天大約進行30至50下,分成幾次完成都沒有關係。如果以每下兩秒來計算,每天僅僅只需進行60至100秒的骨力訓練就可以了。蹬腳跟對腳跟施加的重力大約是3G,如果是體重60公斤的人,腳跟就會承受三倍的180公斤。順道一提,雲霄飛車的重力大約是4到5G。我們的骨骼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即使只是一點點,也需要持續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這是很重要的事。胡蘿蔔、番茄、橘子 也能增加骨密度鎂與鈣在人體內是一種平衡的關係,能強韌骨骼及牙齒,維護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在鈣的調整中尤為重要,能抑制細胞內的鈣突然失控。缺鎂會讓體內的鈣離子濃度變高,如果肌肉細胞內的鈣上升,就會導致肌肉收縮不正常;如果血液中鈣離子過高,就可能引起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大約有六成的鎂存在於骨骼及牙齒裡,當體內的鎂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鎂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骨骼之所以不夠強韌,就是因為缺鎂的關係。過去,我們可以從粗糧及植物性食材當中攝取到足夠的鎂,但是現在都是精緻食物,鎂的含量也因此減少。若要補充鎂,可以多吃杏仁等堅果類、海鮮類、海藻類、蔬菜類及豆類等。幫助維持正常味覺的「鋅」也具有讓骨骼強韌的功能,身體一旦缺鋅,骨骼的代謝功能就會變差。鋅也是生成膠原蛋白、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重要成分。像是牡蠣、鰻魚、牛肉、雞肝、蛋、芝麻、納豆及豆腐等大豆製品、起司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人體內存在著數千種不同的酵素,用以維持各種新陳代謝,第三種健骨營養素「鋅」能維持酵素的活性化。骨骼代謝需要酵素的幫助,鋅能促進這些酵素活化、提高功能。胡蘿蔔、番茄、橘子等也有增加骨質密度作用,當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茄紅素、β隱黃質能幫助骨骼變得更強韌。這些天然色素成分通稱為「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是第四種健骨營養素。健骨營養素類胡蘿蔔素每日目標量:此營養素屬於色素,無法訂定目標量。胡蘿蔔→β-胡蘿蔔素 南瓜→β-胡蘿蔔素番茄→茄紅素 柑橘→β-隱黃質【功效】●提高骨質密度●擁有強力抗氧化及抗癌作用鎂每日目標量:男性370毫克╱女性290毫克30克杏仁→含93毫克 10克蕎麥麵→含64毫克【功效】●與鈣質一起合成骨骼●鎮定神經●維持正常血壓鋅每日目標量:10毫克1顆牡蠣→含2.2毫克1個扇貝→含2.7毫克100克牛肉→含5.6毫克【功效】●活化骨骼代謝●保持味覺正常●形成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酵素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糖化+氧化=老化!名醫教你吃抗氧化力超強的7色蔬菜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 》書中提到,老化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的「糖化」及「氧化」,兩者都可以靠飲食的力量來預防。糖化會給體內由蛋白質製造的細胞、荷爾蒙、酵素等身體構造及機能帶來危害,骨骼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就會失去彈性及韌度,變得脆弱易碎。糖化反應會讓蛋白質劣化變性,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這種劣質蛋白質也常見於油炸物及煎炒物當中。大部分經由食物攝取的AGEs 都會被分解,再透過排泄排出體外,但仍然有微量的AGEs 會殘留在體內,對細胞造成傷害。為了預防AGEs 的傷害,最好從主食開始就簡單限制糖分,同時避開會讓餐後血糖急速上升的飲食方式。首先避開高糖飲食,用餐時先吃蔬菜,每餐只吃八分飽;再來就是減少煎炸等高油料理、燒烤物及點心零食的攝取次數。原則簡單即可,不需要太過嚴苛。用餐時先吃蔬菜,是為了避免血糖急速上升。空腹時,如果一開始就攝入白飯等糖分較多的食物,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血糖值原本在餐後就會上升,但問題在於上升的方式。為了讓血糖能以正常的速度上升,最好先從糖分較少的蔬菜開始攝取。之後,再按照(血糖值不易上升的)順序攝取味噌湯、蛋白質、含有脂肪的主菜及附餐,最後再吃加入砂糖的燉物及白飯。先從蔬菜開始攝取的另一個理由是,蔬菜當中所含的豐富膳食纖維可以縮短胃裡的消化過程、減少糖分吸收。除了蔬菜之外,還可以多攝取香菇、杏鮑菇等蕈類、海藻類及豆腐等抗糖化的食材。餐前飲用低脂牛奶、優酪乳,也可以預防血糖的急速上升。活性氧擁有比氧氣更強的氧化力,會在大腦、肺部大量生成。活性氧是氧氣燃燒過後的殘渣,會累積在體內形成毒素,讓製造細胞膜的脂肪( 脂質)氧化,變成萬病之源—「過氧化脂質」。使用舊油或是炸完後放置一段時間的油炸物,其外表就會形成過氧化脂質。當油溫過高,開始冒出油煙及油泡,也會加速油類的氧化。造骨細胞所分泌的骨鈣素可以消除活性氧,許多食材也含有強大的抗氧化功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色蔬菜。蔬菜分成紅、橙、黃、綠、紫、黑、白等七種顏色(彩虹食物),每種顏色都擁有獨特的香味及苦味,所含成分( 植化素)對健康也有特殊的效果,並隱含強大的抗氧化能量。每日攝取各色蔬菜,不但可以攝取到植物多酚及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還能輕鬆補足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完七種顏色的蔬菜。這麼一來,就不用煩惱該吃什麼、以及身體是否獲得足夠的營養了。顏色越鮮豔、香氣越濃郁的蔬菜,抗氧化能力越強,最好可以積極攝取。無論是生食或是經過加熱都可以,以每天攝取三百五十克以上為目標,大約是兩盤炒青菜的量。水果也富含抗氧化物質,建議每天早上都要攝取蔬菜及水果,最好直接食用生菜沙拉或是現打果汁,因為只有生食才能攝取到幫助消化的食物酵素。另外,除了抗氧化能力之外,在早上攝取大量蔬果也能控制一整天的血糖值,因為膳食纖維即使到了小腸也能延緩糖分的吸收。就算只是攝取大約三十克的高麗菜絲,效果也能維持到中午。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髮菜討吉利卻害到環境?少吃來自這裡的髮菜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髮菜」又名「頭髮菜」,因外型酷似毛髮而得名。不過同樣長得像頭髮,也一樣被叫做頭髮菜,但實際上一種來自沙漠,一種卻來自於海洋。其中生長於沙漠地區的這種髮菜,不僅可為土壤保水,更扮演著固沙、減緩沙漠化的重要角色。「髮菜」又名「頭髮菜」,因外型酷似毛髮而得名,而其諧音又似「發財」二字,更使得它成為年夜飯討吉利的必備食材,許多中式羹湯料理中也不難見到它的身影。髮菜、海髮菜,平平都長得像頭髮還有這兩種?但其實目前常食用的「頭髮菜」主要有兩種,一種來自沙漠,也就是我們傳統認知的「髮菜」,另一種則來自於海洋,常又被叫做「海髮菜」。其中生長於沙漠的這種「髮菜(Nostoc flagelliforme)」,主要歸屬於「藍菌門(Cyanobacteria)」的陸生藻類,具有耐高溫、寒冷與抗乾旱的生長特性,多生長在中國甘肅、陝西、青海、新疆、內蒙古等乾燥貧瘠的沙漠地區。經採收、挑選、風乾及整形包裝後,最後才會變成黑色如毛髮的模樣。而另外一種「海髮菜(Bangia atropurpurea)」,又名「紅毛苔」,同樣屬於藻類,但在生物學的分類卻是屬於「紅藻門(Rhodophyta)」的水生藻類。生長的環境多是在浪花衝擊拍打的飛沫帶或海水高潮帶的礁石上,除了廣布於北太平洋、大西洋暖溫帶海域,在台灣北部、東北部沿海、澎湖區域同樣能見到這種海髮菜的身影。而在海髮菜生長旺盛的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更容易能見到紅褐色細毛狀的海髮菜在礁石上形成薄膜的樣子。討吉利卻害到環境?沙漠髮菜是水土保持重要功臣!在2000年以前,其實我們所常吃的髮菜羹材料多數使用的是這種來自沙漠的髮菜。本身雖然沒有任何特殊風味、充其量只是討吉利用,但它對生態環境卻極其重要。不僅為土壤保水,更扮演著固沙的角色,減緩沙漠化的情形發生。但也由於多是透過野生採收而來的關係,不僅耗費人力,每16個足球場面積的土地,頂多只能採集到約2兩(約75.6公克)的髮菜,更讓它的價格曾飆漲到每公斤125元美金。也導致了中國許多地區過度採收、髮菜大量減少,使得沙漠化情形更加嚴重。因此直到2000年,中共國務院才因為考量水土流失、沙塵暴問題,不僅將髮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保護級別二級提升為一級,嚴格禁止採集,也禁止了髮菜及其相關製品的收購、加工與銷售、出口。少吃沙漠髮菜,或選擇髮菜替代品!而現在我們所吃到的髮菜料理,除了多以海髮菜作為取代外,亦有少數發展人工種植的髮菜產品在市面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調查市售髮菜產品,卻也發現有部分不肖業者以澱粉、海藻酸鈉或玉米鬚加以染色,藉以矇騙消費者。因此其也建議民眾,在支持環保的角度下,除了少吃髮菜、選擇髮菜替代品外,選購時也應多加確認產品標示、來源,以免求吉利不成,先影響健康。延伸閱讀▶一場刮了10年的沙塵暴 促使美國走上永續農業之路▶救人也能救土地!古老神秘的生命之果「沙棘」!▶來自天堂、越過沙漠與海洋的高級調味料——天堂椒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04 養生.聰明飲食
排光身體的毒素!多吃6類天然解毒食物減身體負擔
所謂「病從口入」,相對的,健康也可以吃出來!飲食一體兩面,吃得對、吃得好,身體健康;相反的,如果餐桌上斥充著不健康、有害的食材,毒素長期累積體內,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裡充斥著各種毒害,不論是有形無形、有味無味,都在侵襲我們的健康,台北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多吃以下6類食物,都有助毒素和有害物質排出:1、根莖類食物→地瓜、南瓜根莖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其中特別推薦地瓜和南瓜,除了富含膳食纖維之外,黃色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排毒,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則提供肝臟解毒功能;另外,地瓜和南瓜都是高鉀食材,也可以促進腎臟排毒,可說是對肝、腎、腸道都有增加排毒功效的食物。2、海藻類→海帶芽、昆布、海菜海藻類包括海帶芽、昆布、海菜等,特性是黏稠、含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利於腸道吸附有害物質,也可以吸附膽酸將之排出,有助於降低血膽固醇,並具有吸附重金屬的功能,排除重金屬等有害物質。3、蕈菇類→木耳、香菇木耳、香菇都屬於蕈菇類,口感柔軟,具吸附性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利於重金屬和藥物殘留的排出,可說是「腸道清道夫」,也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同時,蕈菇類屬於高鉀食物,利水性強,可提高腎絲球過濾率,增加腎臟過濾功能,排除有毒物質。4、深綠色蔬菜→地瓜葉、空心菜深綠色蔬菜的營養價值高,若提到排毒功能,特別推薦地瓜葉和空心菜,維生素B群含量高,提高肝臟解毒功能;也富含維生素A、C和菸鹼酸,以及類胡蘿蔔素含量高,可幫助清除自由基。地瓜葉和空心菜屬於粗膳食纖維,也就是不可溶的膳食纖維,功能像「掃把」,可以把腸壁上剝落的老廢細胞或細菌病毒殘骸掃出,避免囤積體內,同時有「抑菌作用」,抑制細菌病毒感染,避免腸胃炎。5、水果→蘋果水果是每天不可少的食材,水果之中的「蘋果」可說排毒功能相當卓越,蘋果皮是粗纖維,果肉是可溶性膳食纖維,一個果實之中,有不可溶的粗纖維和可溶性的膳食纖維,掃把和海綿吸附雙重功能兼具。蘋果含蘋果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可以排除乳酸,讓身體比較不會疲勞;果皮的槲皮素高,清除自由基強,防癌抗癌強,避免細胞變性。6、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幫助腸道製造及維持好的菌相,強壯腸道功能,間接幫助清腸排毒,不妨每天適量攝取益生菌或優酪乳、優格等食材,但要注意避免攝入過多糖分,注意食品包裝標示。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排毒從斷食開始? 一次搞懂3種斷食法要怎麼吃才對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六十歲開始培養強健身體」的飲食習慣想預防變胖或減肥,每餐份量以「八分飽」為標準。那麼,八分飽的實際份量究竟是多少?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或體格皆不相同,但還是有標準可循,主食、主菜、副菜只要遵照指標攝取即可。主食方面,男性、女性的飯量是每餐一碗飯(約一五○公克)。飯類(尤其是白飯)是容易致胖的食物,也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當血糖值急速上升,胰臟會大量分泌名為「肥胖賀爾蒙」的胰島素。胰島素會導致血中糖分滲入體內,並轉換為體脂肪。抗老化保健領域視胰島素為加速老化的賀爾蒙。胰島素持續分泌過剩,不僅會引發肥胖,也會導致血管氧化。關於氧化問題容後待敘,氧化就是身體生鏽,也是一種老化現象。剛煮好的熱騰騰白飯特別美味誘人,但其實它是大家該提高警覺、避免攝取過量的第一號食物。雖然須留意不能攝取過量的白飯,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雜糧穀類則被證實具有防癌等多種健康效果。每週將白米飯換成糙米飯二至三次的話,就能達到保健效果。煮成糙米粥好下嚥,而且少量就有飽足感,還能預防變胖。主菜的魚類、肉類的適量標準為八○至一○○公克。如果是秋刀魚,約是中尾一條(蛋白質含量在二○公克以下);雞胸肉的話,大小及重量約是一顆半雞蛋大小(蛋白質含量約二○公克)。主菜最好多吃魚,一週攝取二至三次。希望各位多吃魚,少吃肉,因為兩者所含的脂肪成分不同。魚是非常適合每天吃一片的超級健康食品。秋刀魚、鯖魚等背部是藍色的青魚,以及鮭魚都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分,這兩種成分有清血作用,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另一方面,以四隻腳走路的牛、豬或羊等肉類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液會變得混濁。煮好的肉湯冷卻後,表面會浮現一層白色油脂,這就是飽和脂肪酸。此外,肉類還含有可正可邪的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arachidonic acid)。適量攝取可以活化腦功能、提升免疫力、血流變順暢等效果;若攝取過量會引起發炎,成為癌症或動脈硬化的導因。然而不可諱言,肉類確實是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鋅等重要礦物質的供給來源。遵守每週適量攝取二至三次的原則,才能吃得更健康。鋅具有增強免疫力、維持正常味覺、排除囤積體內有害金屬成分等效用,同時也是創造年輕身體不可欠缺的礦物質。鋅還是製造抗氧化酵素頭號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必需礦物質,更是預防身體生鏽老化的必需物質。基於前面提及的蛋白質缺點,肉類食物一週只能攝取二至三次,最好選擇高蛋白、油脂少的雞胸肉。此外,蛋(蛋白質量約六公克)和豆腐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兩者也含有脂肪成分,一顆蛋或半塊豆腐都可以當成一道主菜。納豆和豆腐都屬於大豆製品,但納豆所含助消化成分比豆腐多,可以把一包納豆(四五公克)當成副菜食用。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透過蔬菜、菇類、海藻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它們還有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功能。因為具備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功能,萬一缺乏,將成為引發各種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原因。膳食纖維有維持良好腸道環境的功能。膳食纖維不在胃或小腸被消化,而是直接抵達大腸,成為糞便材料。沒有膳食纖維,腸道的糞便材料會不足,囤積大腸內的老舊廢物或有害物質、多餘糖分無法排出體外,這就是致病原因。沒有所謂絕不能吃的食物,也沒有只吃某種食物即可的道理。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要攝取,在進食時也要提醒自己多吃蔬菜、菇類、海藻類,少吃肉或魚、米飯。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新研究:補充過量維他命B12 反而提升死亡率
昨天(2020-1-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我想,絕大多數人知道維他命B12對健康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是很危險的。我在去年6月有發表《素食,從海藻攝取B12?》,勸告素食者不要聽信一位所謂的養生專家的建議要從海藻攝取維他命B12。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有提供一篇剛在一個月前發表的研究論文,表明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在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的食物和補品中維他命B6和B12的高攝入與髖部骨折的風險相關)。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之外,過多的維他命B12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下面這三篇研究論文:Elevated Total Homocysteine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Very Old: The Newcastle 85+ Study(所有參與者的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女性血漿維他命B12的濃度與非常老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有關:Newcastle 85+研究)Elevate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有營養風險的成年患者血漿維他命B12濃度升高是住院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Association of serum vitamin B12 and folate with mortality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維他命B12和葉酸與死亡率的關係)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針對特殊族群(高年,洗腎,住院)所做的研究。然而昨天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這一篇則是針對一般人,所以它就更應值得大家關注。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在一開始時總共有40856人,但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之後,最後合格的只剩下5571人(男女約各半,平均53.5歲)。他們依照血漿維他命B12濃度的高低被分配成4組,第一組的維他命B12濃度是小於338.85pg/ml,第四組則為大於455.41pg/ml。在經過八年多的追踪,以及去除所有可能的干擾因素(如年齡,性別,肥胖,腎功能,等等)之後,分析的結果發現,第四組的死亡率約為第一組的兩倍。有鑑於此,研究報告的最後提供這樣的建議: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 Løland等人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補充維他命B對冠狀動脈疾病的進展沒有有益的作用,正如先前所假設的那樣。 此外,在一項針對75864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補充維他命B12與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結果還可能建議,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原文: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
2020-01-14 名人.好食課
只要有吃蔬菜就有足夠膳食纖維?營養師曝殘酷真相
足夠的膳食纖維能常保腸道的健康,但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分析百名上班族的飲食後發現,僅2%的人每日有吃足衛福部建議25~35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1/6!張宜臻營養師指出許多人以為只要有吃到蔬菜,就有足夠的纖維質,實際上並非所有蔬果的纖維含量都是高的,如果要達到25~35克的纖維質目標,除了每天吃足三蔬二果外,還要選對高纖食物、攝取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像是五穀飯或燕麥才行。多吃膳食纖維 助減重顧健康那「膳食纖維」到底是什麼,它對我們的身體又有什麼幫助?營養師解釋,它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除了常聽到有助排便順暢以外,水溶性膳食纖維常是腸道益生菌的能量來源,能幫助調整腸道菌叢,進而影響激素分泌,也可調節膽固醇、延緩胃排空的速度,避免血糖急遽上升,或是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因此,攝取足量膳食纖維不僅能助減重還能顧健康。高達九成上班族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為了瞭解國人攝取膳食纖維的情況,好食課根據食藥署的食品營養資料庫(連結)計算百名上班族三餐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發現高達98%的人沒有吃到衛福部建議25~35克的膳食纖維攝取量,而且平均每人一天僅攝取不到5克的膳食纖維,僅達建議量的1/6,嚴重攝取不足!這對於上班久坐的族群來說,如果平時下班後的活動量又少,隨著年紀增加代謝降低更快,再加上未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更會提高罹患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補足膳食纖維 關鍵是吃對食物營養師指出,雖然蔬果當中都有膳食纖維,不過也有多寡之分。以常見的高麗菜來說,每100g只含1.1g的膳食纖維(連結),如果要達到25~35克的目標,一天需要吃下2.2-3.2公斤的高麗菜才行,其他常見蔬菜像是小白菜、青江菜、萵苣、白蘿蔔每100g也只含1g左右,因此如果平時常選擇低纖維的蔬果,當然容易膳食纖維不足!3招輕鬆補充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的好處多多,為了讓大家能吃得足夠,營養師特別針對膳食纖維傳授三個秘訣:1.吃對食物除了蔬果外,豆類、菇蕈、海藻、未精緻的全穀類也含有膳食纖維,而且有些高於部分蔬菜,以每100g舉例,黑豆就含有22g纖維、奇亞子有29g、黑棗有11g、即食燕麥片10.5g、大麥片6g、五穀米5g、燕麥片5g、土芭樂5g,其他纖維含量相對高的食物還包含花豆、紅豆、毛豆、無花果、香菇、杏鮑菇、苦瓜、杏仁果、玉米筍、紅蘿蔔、奇異果等,建議每日飲食中輪流替換這些食物,就能提高膳食纖維攝取量。2.選擇添加膳食纖維的食品雖然均衡飲食能夠吃到足量的膳食纖維,但對於忙碌且外食上班族來說,如果每天都要達到膳食纖維攝取量目標,飲食的選擇會相對單調,而且常會因為聚會與應酬而破功,因此建議時常外食的族群,可以購買添加膳食纖維的食品來補充,市面上已經有強化膳食纖維的商品,像是雙纖優酪乳、茶、飲品或是錠劑等,且在便利商店就能買到,想要兼顧健康與忙碌生活的人,不失為一個好選擇!3.照著一日纖維菜單吃吃看為了維持我們的腸道健康,攝取足夠膳食纖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次營養師也特別為大家準備了幾款高纖飲食菜單,照著上面的小訣竅搭配下面幾個菜單一起健康吃進膳食纖維吧!【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98%上班族攝取纖維不足!富含纖維菜單讓你吃對蔬菜水果、事半功倍】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缺碘恐生長遲緩、工作表現不佳…營養師告訴你補碘吃這些、這樣煮
碘為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也是構成甲狀腺素荷爾蒙分子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甲狀腺素的作用包括參與許多重要的體內生化代謝反應,如蛋白質合成及酵素活性,包括胚胎及嬰兒期骨骼發育和生長、腦神經系統的發育與認知功能的發展。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7歲以上尿碘中位數為104.3微克/升,僅達WHO充足標準100-199微克/升的下限,而45歲以上尿碘中位數更是未達充足標準,顯示出中老年族群可能有碘營養不足的狀況。關於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長期碘營養不足可能會引起碘缺乏症,而碘缺乏症一般係指因碘缺乏而對生長發育不利之影響。長期碘營養不足會刺激腦下垂體產生促甲狀腺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TSH會進行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甲狀腺細胞的增生和肥大,強化體內碘利用的效率,並降低碘排出體外,因此也會造成尿碘濃度的降低,而甲狀腺腫大就會是碘缺乏症典型的臨床症狀,長期缺碘在(1)嬰幼兒及孕婦:可能增加胎兒死亡風險,或造成嬰幼兒學習功能障礙、生長遲緩及呆小症(2)發育期的學童:可能造成腦部功能或生長遲緩(3)成人:可能會使工作表現不佳或學習力降低等,由此可知,適度的碘營養攝取是必須的。哪些食物可以攝取到碘呢?碘營養最主要來源10%來自飲用水,90%是來自食物,而可攝取到碘營養的食物如:(1)標示「含碘鹽、加碘鹽、碘鹽」之產品,如市售之台鹽高級精鹽、統一日曬海鹽加碘等 (2)常見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常見食物含碘量如附表1),但由於台灣的飲食習慣較難攝取足夠的碘,因此仍建議每日能適量攝取碘鹽,而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成人碘建議攝取量為140微克,而孕婦建議攝取量為200微克,哺乳婦則建議每日攝取量應達250微克(各年齡層建議如附表2),而依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食鹽碘添加濃度為20-33毫克/公斤鹽,換算每日約攝取5-6克鹽,即可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鹽品中含有鈉,若攝取過多可能影響血壓,所以要記得每日建議攝取不超過5克的鹽唷!而有些民眾會認為,我有吃海鹽、玫瑰鹽、雪鹽等產品,應該不會有碘缺乏的危機,但其實不然,有許多市售的海鹽、玫瑰鹽等不含碘,因此長期食用此類產品,亦可能造成缺碘危機!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平日以碘鹽為主,偶爾想換個口味時,再選擇海鹽等風味鹽食用。除含碘食品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碘含量,碘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清蒸、涼拌之烹調方式,相較高溫長時的煎、炒、煮、炸,較能保留較多之碘營養素,而亦可在烹調完成前再加入碘鹽調味,也是保留碘營養素的小技巧唷!攝取含碘食物要記得,如果有與碘營養素攝取相關之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須接受碘131放射檢查或治療之患者及患有高碘性甲狀腺腫之病人,應遵循醫師指示選用非加碘鹽,且避免含碘量較高之食物。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再搭配適量碘鹽佐味,才能讓我們吃得美味又均衡!
-
2020-01-04 橘世代.健康橘
缺鈣怎麼吃? 9成熟齡族鈣質攝取不足
大家都知道補充鈣質有助預防骨質疏鬆,但熟齡、年長者往往鈣質攝取不足。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中超過9成都有鈣質攝取不足。營養師建議,熟齡族, 應多攝取乳品、黑芝麻、小魚干等高鈣食物,或透過合適自身需求的保健食品補足外,應多運動及適度日照,來補鈣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富含鈣質的食物很多,如黑芝麻、豆類、海藻類的鈣質含量都很豐富,有些年過50歲後的熟齡族,因胃口明顯變小,或正值職場中堅,多以簡單外食果腹,導致鈣質攝取量下降。而據國健署資料顯示,一般成人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逐漸增加而達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以0.3%至0.5%遞減,若為停經後婦女,流失速度更快。因此從飲食或保健食品中補充鈣質,不外乎是個便利方式。趙函穎說,50歲以上成人一天應攝取的理想鈣質含量約為1000至1200毫克,許多天然食材都富含鈣質,如黑芝麻、豆漿、豆腐、起士、海帶、腰果、小魚乾以及芥藍菜、高麗菜等蔬菜類,都是高鈣食物。而在保健食品挑選上,則可以自身需求,加上鈣含量、吸收率等綜合評估。【延伸閱讀↘↘↘】。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年後甩肉不顯老 營養師:掌握每餐「半211」。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最易缺6種營養素 吃素的正確方式學起來
以前逢年過節必吃肉,現在恨不得每天都“吃草”。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女性,開始追求純素食飲食。雖然看似健康,但長期吃素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素食者最容易缺少的6種營養素1、維生素B12據英國《電訊報》12月18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專家在一次報告會上指出,針對172名純素食男性的研究發現,約1/5的參與者嚴重缺乏維生素B12 。而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惡性貧血、神經受損、雙腳、雙手麻木、男性不育等問題。專家指出,由於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魚、肉、家禽、雞蛋、牛奶和奶製品中,絕大多數植物性食物中並不含有。因此,純素食者長期得不到補充,就會出現缺乏的情況。解決方法:長期完全素食者可食用額外添加維生素B12的食品或膳食補充劑。2、n-3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含魚、蛋或海洋蔬菜(海藻)的飲食通常缺乏長鏈n-3多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等,它們對心血管健康以及眼睛和大腦功能很重要。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尤其是純素食者,血液中的EPA和DHA濃度較低。解決方法:素食者可以從部分海藻類食物(海帶、紫菜、螺旋藻、髮菜、裙帶菜等)、亞麻籽油、紫蘇油等食物中補充它們。3、維生素D在EPIC-Oxford研究中,素食者維生素D的平均攝入量最低(0.88微克/天),是葷素搭配者平均攝入量的1/4。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來說,維生素D的狀態取決於陽光照射和維生素D強化食品的攝入。4、鐵動物血、肝臟、瘦肉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高,而植物性食物雖然鐵含量較高,但主要是非血紅素鐵,吸收利用率低。解決方法:對於純素食者,可以從菠菜、蠶豆、扁豆、黑木耳等食物中補充,但利用率不高,此外,還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5、鋅純素食者的鋅攝入量比雜食者低,缺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解決方法:素食者,特別是純素食者注意,要適當增加堅果、菌菇類、豆類、全穀物等的攝入。不過在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控制量,防止攝入過多脂肪。6、鈣對於那些連奶製品和雞蛋都不吃的純素食者,鈣的來源非常局限。解決方法:多吃其他富含鈣的食物,如綠色蔬菜、杏仁、用石膏做的豆腐等。如果缺鈣問題嚴重,建議適當攝入一些乳製品,甚至雞蛋。吃素也要營養均衡,不建議單純靠吃素來減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臨床營養師胡環宇提醒,人們從“吃素”中得到的氨基酸,鐵,鈣,鋅,一些維生素等必需的化合物很有限。此外,植物蛋白的吸收要慢得多,所有這些都會對免疫力和生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天然素食品中,想獲得全面豐富的營養,並非就是青菜豆腐那麼那麼簡單,還得有所講究。建議素食者堅持喝奶類,特別是牛奶,補充鈣質。吃素的人,吃糙米或胚芽米才更完善,因為糙米或胚芽米中補充了麵筋所缺的氨基酸,至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穀類、植物油都可以足量滿足要求。而對於想通過吃素來減肥的人,營養專家並不推薦。不平衡飲食結構,很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如果素食者不能很好的掌握飲食方法,不能及時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純素食並不值得過度提倡。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不喝牛奶身體會有什麼影響?營養師教怎補強
Q:長期不喝牛奶,身體會受到哪些影響?其實每天喝不喝牛奶也未必體質差別就那麼明顯,但是如果你喝牛奶還不吃一些“特殊的食物”,還真有可能體質有明顯差距。首先簡單地說一些差別:1.乳糖不耐受不喝牛奶的人,腸道中的乳糖酶會逐漸減少,如果間隔了長時間又開始喝牛奶,就有可能出現乳糖不耐受,引起腹脹、腹痛或急性腹瀉,其實這不是牛奶變質了,而是身體中酶的分泌退化了。2.更容易骨質疏鬆從來不喝牛奶、不喝優酪乳、不喝奶粉,也不吃起司,那麼鈣的攝入量就不容易達到成人每天推薦攝入量800Mg/日,慢慢的骨骼和牙齒等人體骨池中的鈣就會游離出來提供機體所需,天長日久之後得骨質疏鬆的風險會更高。3.上年紀或懷孕時容易腿抽筋如果始終不喝奶,人上年紀或女性懷孕消耗多、更年期後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成骨細胞活性減弱,有人經常會出現小腿肌肉痙攣現象,而這種現像多會出現在夜間。但是,不喝牛奶也有辦法補充身體所需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A、蛋白質,關鍵是你是否注意到了:①每天吃豆製品每天都吃豆腐或豆腐乾、豆腐皮、素雞等豆製品,也可以補充大量的鈣、鎂以及優質蛋白,也會促進鈣吸收和利用的。很多豆製品中鈣的含量都超過牛奶,甚至超過三四倍之多。而且豆製品普遍含鎂較多,與鈣的吸收密切相關。但有些豆製品不能作為補鈣食物,比如豆漿、內酯豆腐、日本豆腐。當然,因為沒有富含鈣和鎂的石膏或鹵水添加,大豆也不能作為補鈣的主要食物,而且整粒的吃大豆也會攝入不少大豆植酸、膳食纖維等影響鈣吸收的物質。②每天吃足夠的綠葉菜綠葉菜也是鈣的來源之一,有的菜甚至鈣含量超過牛奶(104mg/100g),比如油菜苔中鈣含量156mg/100g、苜蓿菜中鈣含量713mg/100g,即使普通的油菜、花椰菜中鈣的含量也有60+mg,即使蔬菜中或多或少的含有草酸,也會有不少鈣被吸收。重要的是綠葉菜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是促進鈣吸收和利用的重要營養素,除非你選擇了莧菜、空心菜、菠菜等草酸含量太高的蔬菜。③經常吃麻醬海帶等食物麻醬海帶不能作為補鈣的主要食物,因為麻醬用量少、海帶中有較多的海藻膠。但是,它們本身鈣鎂含量高,這些鹼性礦物質會影響整個膳食結構,使鈣鎂比例和鈣磷比例更趨合理,使得食物中的鈣有利於吸收。不過麻醬畢竟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每次也就吃5~10g吧。④經常曬太陽和運動即使喝牛奶,也需要多曬太陽多運動,牛奶中的維生素D含量也不是特別多,而維生素D主要是通過曬太陽來促使人體皮下7-脫氫膽固醇合成維生素D3,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而運動則可有刺激骨骼,使鈣更多的沉降到骨骼中。還是建議大家盡量選擇牛奶作為補鈣的食物,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1.5-2杯低脂乳品,每杯240 c.c.的低脂乳品約含240 mg的鈣質。本文摘自營養老爸聊配餐
-
2019-12-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海帶為什麼要打一個結?營養師揭露2原因
我們在外面餐廳吃黑白切或滷味,常見海帶會打上一個結,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少網友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不知是不是錯覺,打一個結好像就會比較好吃」、「比較好夾?」、「是不是這樣會比較快熟?」營養師于仁文解釋,打結的海帶一來是為了方便,二是為了煮熟不貼鍋。因為當海帶煮水之後表面會出現黏糊糊的一層,一片片放在鍋裡煮起來就容易層層疊起,吃的時候也很不方便。海帶中含有可溶性海藻膠,豐富的碘鉀鈣鎂,其脂肪酸中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常吃海帶除了可以預防甲亢,還對結直腸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海帶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降脂控糖降血壓,對體內的重金屬毒素也有幫助排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