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洗牙
共找到
104
筆 文章
-
-
2021-08-10 該看哪科.牙科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偷懶不刷牙,可能增加肺炎風險?根據研究發現,正確的潔牙和牙周保養習慣,可降低肺炎風險超過3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提醒,預防新冠肺炎,實體口罩與嘴巴內的「隱形口罩」一樣重要,民眾若發現口腔健康亮紅燈,應及早就醫治療。如果有不堪使用的假牙,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拆卸更換,既可改善口腔環境,同時順手將廢牙冠捐出,幫助他人。 正確潔牙助預防新冠肺炎?良好口腔保健可降低3成風險 潔牙不確實、牙周健康狀況不理想,有可能是肺炎惡化因素之一,有論文以我國健保資料統計發現,在12年的追蹤期內,定期接受牙周洗牙等健康控制的民眾,比起一般民眾的肺炎發生風險降低超過3成。另外,相較缺乏牙周治療的民眾,光是接受洗牙就能顯著降低3成肺炎風險,而接受進階牙周治療,像是皮瓣手術等,肺炎發生風險更是降低66%。 9成國人牙周損壞!未治療,肺炎風險大幅提升 為什麼沒有接受牙周健康控制的患者,感染肺炎機率比較高呢?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陳彥廷顧問指出,台灣近9成民眾有各式各樣程度不同的牙周破壞,當牙周病的致病菌進入呼吸道時,會改變呼吸道黏膜上皮免疫系統、破壞上皮細胞保護。當保護被破壞,這時像是容易嗆到,或是感染機會高的風險族群,可能因此提高得到肺炎機率。另外,也有一篇研究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加護病房以及必須使用人工呼吸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患者的3.54倍與4.57倍,而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戴上隱形口罩 增強自我防疫力 無論疫情如何,民眾都應該正確潔牙,除了積極接種疫苗,也要落實口腔保潔,幫自己戴上隱形口罩,增強自我保護力。而小朋友,除了正確潔牙,也可透過牙齒塗氟、窩溝封填,強化隱形口罩的保護力。 若是已有牙周健康問題,應積極治療,做好口腔健康管理。陳彥廷顧問建議,一般表層破壞,可以超音波洗牙清除,除非牙根面遭到污染,才需進一步接受齒齦下刮除或是根面整平。少部分患者因為嚴重結構破壞、骨質破壞,則需要翻瓣或是再生手術。 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 提煉金屬援助弱勢團體 如果有假牙的民眾,將不勘使用的假牙拆卸更換,不僅可以改善口腔健康,也能順手捐出廢牙冠。台北市牙醫師公會賴德欽理事長指出,假牙牙冠沒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若使用久了有不舒服、或是牙冠破損、不堪使用,甚至牙冠下的牙齒蛀掉,就必須拆卸舊牙冠,裝上新的牙冠。 過往,拆下來的廢棄牙冠,多會被當作醫療廢棄物丟棄。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全瓷牙冠,多數牙冠裡面其實含有金屬成份,雖然含量很少,但集結後可以提煉出一定數量的金屬。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從民國9年開始,發起「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將廢棄的牙冠清潔消毒後密封,再交由廠商協助提煉貴金屬,捐贈給需要援助的族群。希望此計畫未來能擴及其他縣市,能有更多診所加入公益回收行列,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國人。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牙齒腫脹怎麼辦?6招有助改善!醫:超過3天、出血、化膿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6 該看哪科.牙科
脫口罩看牙怕怕? 滿口牙結石恐埋下口腔土石流未爆彈
全國3級警戒降至2級,外出仍然要戴著口罩,民眾到醫院看病仍然帶著恐懼,拿下口罩心裡總是會相當擔心,特別是要到牙科檢查可能會有些抗拒,部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提醒,刷牙仍有可能清潔不完全發生牙結石,讓蛀牙、牙齦炎、骨頭侵蝕風險增加,最嚴重恐怕導致未來掉牙。黃茂栓表示,牙齒一定要每天仔細清潔,不過有些難清理死角,讓細菌形成牙菌斑,如果沒有馬上去除,就會慢慢硬化類似石頭一般,讓細菌在牙齒上有了長期落腳處,不但容易讓細菌長時間侵蝕牙齒,導致蛀牙接連發生,牙齦也會因不斷有細菌侵擾,引發長期性發炎破壞,增加牙周萎縮機會。清潔牙結石當下容易流血,讓部分民眾產生恐懼,黃茂栓解釋,當牙結石附著在牙齦與牙齒間,牙齦正因細菌長期侵擾不斷發炎,讓牙肉腫脹脆弱,清理牙結石當下,牙肉會因沖刷出血,其實不用太擔心,當牙結石去除,細菌滋生原不在,牙齦發炎會慢慢趨緩,洗牙時出血小傷也會逐漸復原。黃茂栓提醒,臨床曾有病人很久才洗牙檢查,發現牙結石已經非常大,大面積覆蓋著牙齒與牙周,清理時不但發現蛀牙,把牙結石去除後,也會看到牙周受到傷害形狀改變,當牙結石越嚴重,牙周狀況也就越差,如果牙齦狀況持續惡化,沒有辦法穩固牙齒,就很有可能發生脫牙,嚴重影響食物咀嚼。黃茂栓提醒,在醫療院所脫下口罩,可能對部分人會有壓力,其實醫事人員都做了良好的感染控制,降低傳染病在環境機會,牙醫師在治療時一定都會戴著口罩和面具,治療器具也都會完整清消,反倒是牙齒有異狀不舒服,或是沒能定期清潔去除牙結石,對身體健康會有更大傷害,建議滿半年洗牙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養寵物每年要花多少錢?一張表助你快速盤點所有花費
現在疫情當前,許多人在家悶得慌,無法進行人與人的連結,便希望養隻寵物當陪伴。但養寵物不僅需撥時間照顧陪伴,從務實面來看,也不得不掂掂口袋的深度。現在養寵物已經不像古代,餵剩菜剩飯讓牠溫飽即可,在各方面的食衣住行都得關照,尤其在醫療上的支出更是一筆可觀的花費。以下整理貓狗一生所需的各類費用,供初次想養毛小孩的飼主參考。養寵物要花多少錢?Infogram1.一次性花費寵物初期需植入晶片和登記,並依據是否結紮區分費用,植晶片為300元,登記費從500~1000元不等。而結紮也依據寵物的體重和性別有所不同,價格從1500~2500元。2.固定醫療支出狗狗每年要打N合一和狂犬病疫苗,N合一疫苗為3000~4000元,狂犬病疫苗200元;另外若每年做全身健康檢查為3000~8000元。3.不固定醫療支出寵物沒有健保,醫療費相當高昂,看診一次就要500元,還不包含開藥、打針和其他醫療行為,例如洗牙手術約5000~10000元,因此就醫一次很可能花上萬把塊。寵物進入老年後若罹患重大疾病或需要經常回診的慢性病,醫療費更是相當可觀。4.伙食費飼料的花費視狗狗的體型和食量決定,小型犬為4000~5000元、中型犬7000~8000元、大型犬1.1~1.2萬元。寵物的食物不只有乾飼料,有時也需要補充鮮食、零食和其他保健品來補充營養。其他額外食品依主人的喜好和寵物本身身體所需,費用落差大,平均約1000~2000元。5.生活用品飼主常給毛小孩添購諸多生活用品,舉凡牽繩、衣服、磨牙骨、籠子、尿布、狗窩、玩具等等,雖然這些東西大多不是必需品,但都是為了給寵物更優質的生活,一年大約也要花個幾千元。6.寵物美容寵物的毛就跟人類的頭髮一樣,需要定期整理清潔,如果都把寵物交給美容院打理,一次要價也要幾百元,像是將小型犬送去洗澡一次600元、大型犬800元;偶爾出遠門無人照顧,需要把寵物送到寵物旅館,一晚寄宿費用約450~650元。7.其他擔心寵物醫藥費太沈重,有些飼主會保寵物險,寵物年齡愈大保費愈高,年費約1000~3000元。有些飼主會幫往生的寵物辦後事,包括火化、告別式、租靈骨塔位等,約1500~30000元。整個算下來,以狗狗平均壽命十幾年來算,養一隻狗的總體花費約40~60萬元,一年攤下來也要好幾萬;養貓稍微省一點點但也是幾十萬跑不掉。所以養寵物除了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要存一筆醫療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主題「動物萌星球」徵文邀稿中 誠徵逗趣又獨特的寵物故事!疫情不苦悶,讓萌寵大軍陪我們解悶!投稿文長最少500字,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獎金,還有驚喜禮包等著你唷!活動截止至7/26(一),歡迎踴躍投稿,分享你與牠們共度的難忘時光!☞ 我要投稿,立即瞭解更多
-
2021-07-06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牙齒被拔光怎麼吃飯?獸醫師專業解答
「他隔天精神食慾就恢復了!而且嘴巴不再臭臭了」。胖打是個有年紀的約克夏狗狗,主人每1、2年會帶去洗牙,但很快地嘴巴的臭味又回來了,最後,還因為牙齦流血、牙齒搖晃去急診處理。很可惜,我們遇到胖打時,他已經沒有任何一顆牙齒可以留下,而且下巴還快要斷掉了‼️所以我們把胖打所有的爛牙一次拔光了,也移除殘留的牙根,其中還有犬齒的乳牙!大家看到這邊一定很擔心狗狗沒有牙齒怎麼吃飯?不用擔心,狗狗吃東西本來就是用吞的。狗狗的咀嚼方式跟人類不一樣,我們是用牙齒研磨,把食物變成粥一樣的型態,我們稱為食糜再吞。而狗狗是用後面的牙齒,像剪刀一樣把食物剪斷,所以狗狗正常就是把食物剪小,就會吞下去,他們沒有研磨用的牙齒,也無法做研磨的動作。所以沒有牙齒的狗狗不一定需要將食物泡軟,小顆硬的乾飼料、罐頭、鮮食等等都是可以吃的。雖然沒有牙齒狗狗還是可以繼續生活,但不代表我們要隨便拿掉他們的牙齒,如果牙齒狀況很糟糕,已經是我們的治療以及飼主每天的刷牙都無法控制的情況,該做的拔除還是要做的。胖打現在口腔不痛痛可以好好進食,精神活力也更好了,沒有牙的狗生更加精彩!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原典動物醫院臉書,原文出處:狗狗沒有牙齒怎麼吃飯?
-
2021-05-1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3歲婦人頭暈牙痛拔掉5顆牙 結果竟是腦內長「珍珠」
一名53歲婦人經常頭暈、頭痛,到醫院檢查後一切正常,不料接踵而來的牙痛讓她四處求助,「牙齒都快拔光了」,最後腦部檢查中才發現腦內長了如珍珠般的類上皮囊腫。呂姓女子家住新北,原以為頭暈、頭痛只是單純婦女病,到鄰近醫院做腦波檢查一切正常,後續也沒多想,每次只要疼痛發作,就會喝黑咖啡緩解頭痛,但隨之而來又換成牙痛。呂婦說,2年前開始牙痛,每次洗牙就疼痛難耐,醫生說可能是神經鈣化,她陸續共拔了5顆牙,但仍痛到不行,最後牙醫師建議抽牙齒神經,「牙齒都快被拔光」。婦人輾轉又到神經內科看診,經核磁共振檢查後,判斷可能是水瘤,且腫瘤已壓到小腦及腦幹等生命中樞,醫生說明腫瘤位置特別,年紀相對大,使得手術風險增高。最後找到找到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經再次詳細檢查,確認腫瘤為「類上皮囊腫」,後續安排住院手術。陳金城說,病人腦內的類上皮囊腫約4公分,這種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多數為良性,生長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後,壓迫神經就會出現不適感。因婦人腫瘤長在腦幹旁,第四腦室位置,且這個腫瘤會沿著神經孔鑽到三叉神經位置,到第七條顏面神經位置,出現症狀包括牙齒痛、臉麻、流口水、頭痛、頭暈、吞嚥困難等,若不手術切除恐有生命危險。陳金城指出,手術中進入腦部生命中樞腦幹附近,即看到數顆宛如珍珠般閃閃發亮的腫瘤,其柔軟且完全無血管分佈,手術並不困難,只要將珍珠瘤的觸角深入腦部每一間隙,小心完全切除即可。腦部的類上皮囊腫為良性瘤,且可以完全被切除及保留所有腦組織與腦神經,因此癒後良好,呼籲民眾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4-30 該看哪科.牙科
不洗牙沒事,洗牙後牙齒反而酸軟!是牙醫把牙洗壞了嗎?
案例病人花小姐,因為最近感覺刷完牙後都會流血,這情況持續了快一個月,於是決定到公司附近的「好習慣牙醫診所」先檢查看看。掛完號,由郝醫師負責幫花小姐看診,郝醫師聽完主訴並拍攝X 光檢查後,告訴花小姐牙齦流血的最主要原因是牙周清潔狀況不佳,導致牙菌斑堆積造成牙結石嚴重沉積,因此產生急性齒齦炎的現象,但還好有早點就診,否則很可能變成嚴重牙周病。郝醫師又再詢問花小姐上次洗牙是什麼時候,花小姐說應該有快三年了,郝醫師回覆:「如果可以最好是半年要洗一次牙,那今天我就先幫你洗牙,一星期後再回診,觀察看看牙齦發炎狀況是否有改善。」花小姐想說也許真的是沒定期洗牙的緣故,於是同意郝醫師的建議。洗完牙後,花小姐晚上買了一杯正常冰、半糖的珍珠奶茶,正享受大口喝下時,沒想到瞬間不是快感,而是酸感,所有牙齒如針鑽似的,根本不用等到三天,隔天一早花小姐就衝到診所找郝醫師告訴他這狀況,沒想到郝醫師不疾不徐地說:「本來很久沒洗牙就有可能洗完會酸啊,過幾天應該就會比較好了,別擔心。」沒想到,過幾天後不但沒好反而更慘,花小姐本來是喝冷熱才會敏感,結果現在是連不吃東西牙齒都會酸軟無力,於是又再衝回去找郝醫師,滿臉怒氣的對著郝醫師說:「哪來的過幾天會更好,現在是酸到完全連呼吸就會酸,根本無法吃東西!」此時郝醫師臉也露不耐地說接著說:「那是因為你的牙結石太厚,洗完牙後牙根露出所以才會這麼敏感,一般人根本不會有妳這情況。」此時花小姐更火了,大聲咆哮說:「如果你早告訴我洗完會這樣,我就絕對不會洗的,本來只是牙齦流血,結果洗完後連吃東西都不能吃,我要你賠償我這幾天痛苦的損失!」郝醫師這時火也上來了:「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自己口腔沒有好好照顧還怪別人,那誰還敢幫病人洗牙?」花小姐更暴怒的說:「好,如果你不賠償我,再來我每天都來診所坐著等,等到牙齒不酸了,等到你願意賠償我。」結果再來花小姐真的每天都來診所坐,而且是默默的坐著,兩眼直瞪櫃檯,診所受不了叫警察,但警察說病人又沒吵鬧,愛莫能助,診所再詢問律師,律師說:「不用擔心,她告不成,更不用賠償她。」但……花小姐還是每天都來坐在診所一整天,診所更困擾了,那到底要怎麼辦?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一、告知《醫師法》、《醫療法》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有規定,「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告知病情及醫療選項,而且病人有權知道預後情形、可能之不良反應及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對於洗牙,因為實在太日常、也太平常,幾乎是每個病人來就診都會做的處置,也是醫師每天至少會做好幾次,甚至十幾次的處置,因此牙醫師真的都不太習慣告知病人洗完牙的預後,也就是洗完牙可能會酸軟敏感的症狀,本來洗完後的牙齒敏感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會有,但隔太久才洗或者牙周不太好的病人,洗完後出現較嚴重敏感現象的比例會比較高。但不管比例高低,法律就偏偏有規定,牙醫師照理說應該告知處置的預後,「洗完後可能會有酸軟敏感的現象」這件事,但真的很少看到牙醫師有這事先告知的習慣。面對牙結石累積很厚、很久沒洗牙或者牙周狀況很不好的病人,其實洗牙前不僅該告知洗完可能會酸,甚至會很酸這件事,依法還應該告知病人處置的選項,也就是「洗完牙後可能會酸,你可以考慮一下要不要接受洗牙這個處置」。二、病歷《醫師法》第12 條第2 項第6 款是「其他應記載事項」,而老鄧一直強調所謂「法律上病歷」的記載重點就在這「其他應記載事項」,包括了「inform」、「mistake」、「yes」、「no」這四大要項。(1)inform就是把你有告知病人的,你認為的或者你建議的內容記載在病歷中,以本例來說,你告知病人你認為病人的牙周狀況、建議該如何處置及可以處置的選項,例如洗、不洗等,這些都該記載在病歷上。(2)mistake當你即將進行的處置,可能會出現的預後或風險,或者你已進行的處置,但病人似乎覺得不滿意或者認為你沒做好,這時你的處置過程或內容絕對是記載的重點,因為有記載,至少表示你有注意,因為有記載,甚至表示你有積極處理。例如不洗可能會有怎樣的結果,或者洗了以後有機會出現的狀況,甚至洗完之後病人覺得不舒服時你處理的方式及說明,這些更要記載,因為病人心中開始有一絲絲懷疑你的處置或者結果有問題時,通常就是醫糾的起點,所以這時候的病歷記載更重要。(3)yes就是在病歷上記載病人同意你所建議的治療、處置或者用藥等。例如病人同意你建議的洗牙處置選項,或者同意其他選項,這些記載就是證明病人自己選擇及同意最好的證明,但別忘記,除了記載病人同意,還要記載病人同意的內容。(4)no這是四項重點中的重點,因為此時病人拒絕牙醫師建議的項目或者處置,往往就是日後造成醫糾的種子,因此當下記載病人拒絕你告知的建議或者選項,絕對是超級無敵重要,例如病人怕洗完可能會敏感或酸痛而不願洗牙,但如果日後真的因為沒洗牙造成牙周更糟,甚至變成需要被拔牙時,有些病人會反咬說牙醫師沒跟他講要洗,才害他的牙齒變成這樣,要是這時病歷沒記載病人當初自己拒絕洗牙的內容時,大多數牙醫師能拿得出的證據,大概又只能說「自己真的有講,是病人自己不要洗」的空口白話。也許牙醫師講的是真的,但沒有證據來證明你的話,才是真的問題。因此雖然多寫這些內容,健保不會多給付,雖然沒寫這些應記載內容,還是符合醫療法規上病歷記載的規範,但多花幾分鐘多寫幾個字、幾句話,卻是能讓自己在醫糾及訴訟上,省掉好幾十倍麻煩及時間的好習慣。三、錄音萬一你真的有講,但你的病歷又真的忘了記載,這時只能指望自己沒忘了要錄(影)音,還記得「能得同意是最好,只錄彼此沒煩惱,錄音隱私爭議少,醫病關係是王道」,因為有錄不知誰死誰手,沒錄只能死於病人之口。老鄧給個說法因為實在太日常、也太平常,對於牙醫師而言,只要幾乎是每個病人都可能會做的處置,甚至是每天至少會做好幾次或者十幾次的處置,例如洗牙、補蛀牙或者簡單性拔牙,牙醫師真的都會忘記還有「告知」這件事。特別是告知病人處置的預後或者預後的處置,例如洗完牙可能會酸、補完牙可能會痛,拔完牙可能會感染,及萬一真的酸、痛、感染,可能的處理方式,牙醫師常會因為這類處置量多而忘記這習慣,但這些地方往往就容易產生醫糾,也許不見得會出大紕漏,但絕對可以耗掉牙醫師的歲月,所以真的提醒大家,不要因為這處置簡單而覺得不需告知;不要因為這些處置很頻繁而覺得不必告知;不要因為這處置健保給付低而覺得不用告知,因為法律規定你就是要告知,千萬不要被告才知道要告知。對於洗牙前需特別注意的狀況,老鄧的建議是從沒洗過牙的病人、很少洗牙的病人、牙結石很厚的病人、對於酸很敏感的病人(有時洗下去的第一時間就可以感覺到)、牙齒搖動很厲害的病人、有感染但自己沒感覺的病人,在洗牙前,最好告知洗牙完後可能的狀況,要不然洗牙這種簡單、健保給付不高的處置,若是產生麻煩,可一點也不簡單,有時得花好幾十倍的時間跟金錢來解決。有人會說這個案例病人一定告不成,所以不用搭理,老鄧也這麼認為,病人真要告可能告不成,只不過怎麼證明病人告不成?當然是病人已經告,你也被告,最後檢察官不起訴,或者歷經民、刑事法院一、二審,甚至三審定讞後,才知道病人告不成。而且老鄧更認為就算病人告不成,絕對不等於不用理病人,因為病人告不成,不代表病人不會去告;病人告不成,也不代表病人不會硬凹到底。但萬一被告或產生糾紛,只要牙醫師的日常病歷真的有記載了上述內容,就能有助自己盡快脫身、脫困、脫離,而且這也才真正是面對醫糾的重點。這個案例,牙醫師最後花了寫病歷數十倍的時間及健保給付數十倍的金錢消災解厄。※ 本文摘自《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作者:鄧政雄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13《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
-
2021-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隔離如永無止盡夢魘 長榮機長險見不到爸爸最後一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1年多,桃園市長鄭文燦今赴長榮航空訪視機組員防疫狀況,777機長劉應隆透過視訊吐露心聲,直言隔離宛如「永無止盡的夢靨」、「失去自由像犯人一樣」,年初他父親重病,他在檢疫中經層層關卡才見到爸爸最後一面,短短相聚30分鐘,父親才沒有牽掛辭世。劉應隆說,疫情衝擊旅遊與航空業,直到客機載貨後才稍微得到喘息,他擔任777的機長,從客機載貨起與機組人員陷入一場「永無止盡的夢魘」;從上飛機、抵達目的地、進入旅館隔離,再上飛機回台繼續隔離,隔離完再飛出去,一直循環。「沒有自由的日子,就像犯人一樣!」劉說,他沒坐過牢,卻可以體會那種感覺,公司從疫情開始加強措施,去年1月要求戴口罩、勤洗手及量體溫,另包括機場接送分級、不能離開飯店等,現在更要求不能離開房間,重覆循環在被隔離的日子。他表示因為隔離,連吃飯、就醫都成了問題,很多同仁甚至1年多都沒洗牙了;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限制就更多。他今年1月家逢巨變,父親心臟、肺部感染,進出醫院好幾次,都由他在高中當老師的姊姊請假帶爸爸就診,自己因居家檢疫無能為力。今年1月初他剛從美國芝加哥飛回來,隔天接到姊姊電話表示爸爸高燒住院,隔2天轉進加護病房,1月8日接到電話說「真的是最後一次可以看到爸爸」;劉應隆馬上打電話給公司,經安排採檢、搭防疫計程車,到機場完成採檢後回家等待結果,直到當晚8點才到醫院,因非一般程序,戒護人員跟隨在側。他度過重重難關才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只能有30分鐘相處,回家不久姊姊打電話說「爸爸見到你後,很放心地走了」。劉坦言令他非常難過,過程竟如此困難,之後公司貼心替他修改航班,讓他能做完頭七法會。劉認為防疫期間飛行員部分犧牲是必要的,但不必要的事做的太過了,防疫不是兒戲,該做的都會做,不需要的也不必演給別人看;以他飛美國為例,接觸到特定、不特定人士不超過10人,相對風險並不高,很納悶為何要被關成這樣?他說,「加強」這2字對機組人員很沈重,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婚喪喜慶、百貨賣場都不能去,就醫也成問題。另787機長張掄古也說,人力不夠,周而復始的檢疫、健康管理讓他們身心壓力大,飛香港、名古屋短班又得14天健康管理,日常生活全被打亂;指導事務長張凱為說,身為空服員媽媽,小孩卻因此在學校被貼標籤,希望防疫下也能改善機組人員生活。
-
2021-03-16 科別.牙科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牙醫: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
38歲林先生不抽菸、不喝酒、也不嚼檳榔,但下顎前牙動已經開始搖晃,求診牙科,醫師檢查赫然發現其有嚴重牙結石堆積,經影像檢查更發現牙周組織發炎,已影響到牙周韌帶、齒槽骨和牙骨質,確診為「慢性牙周病」症狀。牙周病 因牙菌斑累積所致 臺中慈濟醫院牙科醫師何曉涵解釋,造成「牙周病」,就是許多人熟知的牙菌斑累積引起,牙菌斑就是俗稱的「牙垢」。無論是否進食、吃東西,牙齒表面都會形成一層生物薄膜,隨時間推移與細菌繁殖,薄膜會增厚變成牙菌斑,所以,牙菌斑就是由細菌、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和唾液組成;而「牙結石」就是牙菌斑鈣化後堆積而成。(推薦閱讀:牙周病、蛀牙差在哪?沒蛀牙就會得牙周病? 牙醫師破解迷思)確實且正確潔牙 保護牙齒與牙周 為避免一連串的因果循環,只有平時踏實做好牙齒清潔與保養,才能減少牙周病發生。何曉涵建議,保護牙周與牙齒,正確潔牙方式很重要,刷牙時機、工具與動作都是關鍵;三餐飯後與晚上睡前都是刷牙時機,還要選用適合大小、軟硬度適中的牙刷,並以每3、4顆牙齒為一個小區塊刷洗,動作要「輕而快」,以橫向、縱向、畫圈三方式來回刷洗。(推薦閱讀:天天刷牙卻得牙周病? 牙醫師曝「黃金刷牙時間」做錯還是一口爛牙)牙縫清潔末忽視 定期牙科洗牙為保養上策值得注意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牙縫也是刷牙的重點,可以用牙線或是牙間刷,清潔洗刷齒縫,才能真正洗到每個角度;更好的方式是定期到牙科回診洗牙,清除較深層牙結石也是保養牙齒的關鍵。(推薦閱讀:還沒進去就超緊張!害怕看牙醫怎麼辦? 專業醫揭「事前眉角」)延伸閱讀: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
2020-12-31 醫療.牙科
牙結石是什麼?瞭解牙結石從牙菌斑的形成到併發牙周病
明明每天都刷牙,為何還是會有牙結石的問題呢?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口腔中的細菌、食物殘渣與口水三者會相互作用,在牙齒表面、牙間隙與牙齦間形成牙菌斑,若未及時清除乾淨就會增增堆積而形成牙結石,故建議至少每半年應主動至牙科診所洗牙,以維護口腔健康。 牙結石是造成牙周病、牙齦炎的主因,但即便天天刷牙卻也難逃牙結石的窘境,到底為什麼會有牙結石的問題呢?黃斌洋醫師表示,每日飲食過後難免都會有食物殘渣藏在牙齒表面、牙齒縫隙等處,若未及時清除,食物殘渣與口水再加上口腔中的細菌相互作用就會形成牙菌斑,但若未及時清除,讓牙菌斑長時間堆積就會形成牙結石,造成牙縫變大、牙齦發炎、萎縮等多種口腔問題。 黃醫師補充,若在用餐後拿紙巾擦拭牙齒表面,會發現紙巾上有一層黃黃的軟垢,這就是牙菌斑;若在餐後就馬上剔牙、刷牙,可以很容易地將牙菌斑給清除掉,恢復光滑的牙齒表面。然而,若是進食後疏於潔牙或是沒有徹底潔牙,牙菌斑就會從齒縫、牙齦溝開始堆積,隨著時間就會慢慢形成厚厚、堅硬的牙結石,這時就沒辦法靠刷牙清除,而需要請專業牙科醫師的幫忙了。 黃斌洋醫師提醒,輕微的牙結石對口腔的影響不大,只要定期至牙科診所檢查、洗牙,清除牙結石堆積,就可維護良好的口腔環境;然而,若放任牙結石不斷堆積而未定期清除時,將可能導致牙齦腫脹、發炎、流血,甚至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牙周病等問題,值得民眾多加留意。 牙結石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到底健檢應該從幾歲開始?
想要超前部署健康,健檢不可少。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建議,30歲以上,即可透過健檢建立健康數據的基本線,至於健檢項目,可分為一般基礎檢查及針對癌症的特殊考量,視個人狀況家族史,並搭配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除基礎項目健檢,常見癌症也建議定期篩檢。陳皇光建議,年滿30歲即可接受基礎項目健檢,以血液、尿液等常規項目為主,還有體重與腰圍等,檢驗內容包括肝腎功能及血脂、血糖等,可透過這些檢驗了解身體基礎狀況,有無三高等,建議可以每年都做一次,留下自己的健康數據。另外,針對國人常見癌症,例如肝癌,建議民眾一定要了解自己有無B、C肝帶原,因為這是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預防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中有糞便潛血檢查,若參加高階健檢,建議三年做一次大腸鏡。女性則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預防子宮頸癌;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或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早期偵測有無乳癌。肺癌與心肌梗塞相關檢查,近年受重視。另有兩個近年比較受重視的檢查,分別針對預防肺癌與心肌梗塞。預防肺癌是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考慮二至三年檢查一次,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更應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多是突然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可早期偵有無心肌梗塞徵兆。有一些年輕人認為,健檢是上了年紀的人才要去做的事。陳皇光指出,近年有機會協助科技業健康管理,發現很多年輕員工體重過重、血糖過高、血壓也很高,這些數據異常都不會造成症狀,卻是疾病的危險因子。陳皇光建議,年輕人還是要健檢,至少先接受基礎的常規檢查,了解自己狀況,進行健康管理,如果一直沒有控制,再加上職場太忙,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又暴食,十年後可能就疾病上身。熟齡定期口腔檢查,保護牙口就是遠離疾病。而隨著年齡增加,高齡者口腔生理變化速度快,口腔自我修復能力減弱,機能也會逐漸下降,若無法順利咀嚼、吞嚥,容易營養不良,增加罹病風險,更少了許多人生樂趣。再者,口腔是細菌孳生的絕佳溫床,高齡者抵抗力低,建議定期檢查是否有蛀牙、牙周病、口腔黏膜、口腔癌等口腔疾病。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全口洗牙,除了清除牙結石,也能讓醫師順便進行口腔檢查,為您的牙口健康把關。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老年人應特別注意口腔健康,除了飯後刷牙,也應避免甜食及火鍋等較熱、燙的食物。他提醒,就算沒碰菸、酒、檳榔,也鼓勵高齡者每半年洗一次牙,順便做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癌前病變。調查分析健檢比率未達六成 有人太忙、有人自覺沒問題退休準備調查顯示,63.2%民眾自覺健康狀況良好,但民眾進行健康檢查行為比率未達六成。59.8%民眾每年健檢一次,但定期洗牙、視力、聽力檢查比率皆未達五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多數民眾認為自己健康沒什麼問題,或忙於工作家務,無法安排時間做健檢,輕忽及早預防疾病。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民眾定期洗牙比率低,因為各年齡層都懶得做口腔檢查。每年接受視力檢查的民眾不到40%,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台灣眼科醫學會十月調查也發現,有八成民眾擔心視力問題,但為何沒有付諸行動定期檢查,一樣是「知易行難」。 20%-30%的民眾每年定期做一次聽力檢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應是因為大家覺得「聽得到」就不需要做檢查。他笑說,曾有人問他是不是需要助聽器,讓他很驚訝,但對方反問他,「你有做過聽力檢查嗎?」陳光超恍然大悟,沒有做過檢查,怎知道聽力真的沒問題?「連專業的醫師都忽略了,更何況一般民眾。」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0/2成民眾從來不運動!陳亮恭:與老相處不難,及早做好這二件事
「我的門診有些百歲人瑞,有人是坐輪椅推進來的,但也有人自己輕快地走進來。」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觀察,年輕時對健康老化所做的努力,到老了會算總帳。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發現,國人健康準備分數僅五十六點七分。想不臥床、不失智,尊嚴自主到最後一刻,現在起要為健康準備加把勁。逾半無定期洗牙調查發現,六成三民眾自覺健康良好,但僅六成民眾定期健檢,定期洗牙、聽力及視力檢查比率未達五成;運動是健康最好的投資,但有兩成民眾從來不運動,運動量符合建議標準者只有二成四;鍛鍊腦力可預防失智,但動腦思考、從事較複雜思考或工作行為在六十歲後大幅下降。研究指出,有效運動目標是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調查發現,僅有百分之廿四點四能做到,年長者成績優於年輕人,六十歲以上達標者三成,七十五歲以上達四成,五十歲以下不到二成;年輕族群並非不運動,但時間和頻率不足,卅到五十歲者有二成多每周運動一次,每次卅分鐘,這或許突顯年輕族群在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忙碌,但也成為健康缺口。重訓可預防衰弱陳亮恭表示,年輕人忙於工作等,無法每周運動五次,長輩投入運動雖是好事,但許多長輩的運動量卻是「瞬間」被培養出來的,一退休就想把過去不足的運動量一次補回來。但運動量能的提升需要循序漸進,突然間進行超過體能負荷的運動容易導致運動傷害,長者受傷後需要較長時間復原,反而無法持續運動。至於阻抗性運動比率較低,或許因為過去公共衛生著重於有氧運動的推動,較少強調阻抗運動。阻抗性運動也被稱為重訓,可訓練肌肉與增強肌力。陳亮恭指出,重訓有助預防肌少症與衰弱症,建議大家重訓與有氧運動各半,重訓每兩到三天一次,其餘時間安排有氧運動;運動切記量力而為,如果過去沒有運動習慣,依照個人體能狀態,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強度,持之以恆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益智遊戲練腦力民眾自述蛋白質攝取足量比率近八成,天天五蔬果及使用健康油脂也近五成,但六十五歲以上攝取比率明顯下降。陳亮恭說,有些長輩認為吃蔬果最健康,幾乎不吃肉,蛋白質明顯不足;也有很多人把體重減輕視為養生有成,愈動愈累才發現肌肉流失。保持閱讀習慣、從事較複雜的日常活動、玩益智遊戲等,可鍛鍊腦力預防失智,但從事這些行為的比率隨年齡遞減,七十五歲以上近半數未從事相關行為。陳亮恭說,準退休世代或年輕族群接觸新科技與鍛鍊腦力的能力優於退休族群,但這類習慣應從年輕時培養。腦科學研究發現,年長者依然具有學習能力,應該要維持開放的態度積極學習。為老化提前準備年輕人普遍對「老」沒概念,陳亮恭常問年輕人,「如果活到一百歲,最重要的是什麼」,答案常是「無法想像,我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很多人對長照產生的困難很難想像,失能、接受長照卻是大家可能要面對的現實。衛福部公布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統計,二○一八年平均壽命八○點九歲,但健康餘命僅七二點二歲,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八年多。陳亮恭說,與老相處不難,及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運動,就有機會享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老後。▌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黃豆對健康是救星抑或是禍首?教授舉科學證據解答
讀者Wen-chung在2020-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網頁上的分析以及提供知識的分享,受益良多~ 最近注意到黃豆的成分裡的營養素似乎很理想,所以覺得那黃豆似乎很適合拿來當主食啊~ …結果發現炒豆子似乎不好消化,…。那這樣營養素能吸收嗎? 所以又繼續搜尋網路上黃豆的相關資訊,看到這篇反對的文章以及這個報導。這位讀者有附上兩篇文章的網路連結,而為了避免把大家搞糊塗了,我決定把這兩篇文章分開來討論。我已經在三週前(2020-11-10)發表黃豆「恐」致癌。今天要討論的是一篇2012年8月發表在《琉璃光》網站的文章,標題是:黄豆是救星、抑是祸首?作者俞静静在開頭說:「黄豆工会(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每年投入至少八千万美元,利用各种媒介,给黄豆塑造出健康圣品的形象,宣称多吃黄豆能预防心脏病、癌症、改善更年期症状等等,有些观念已成功的深入人心。如果上网浏览,会看到大多都是赞扬黄豆好处的资料。其实自一九九○年起,美国科学界就陆续有研究黄豆对健康影响的结果发表,然而微弱的声音总被淹没。在食品营养学界一向以「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的玛丽.安宁格博士(Mary G. Enig, PhD),于二○○一年开始数度撰文及演讲黄豆之弊,这方面的讯息才逐渐较完整的披露。本文以安宁格博士所属之基金会(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所刊行的多篇专文为主要参考内容,只期望中文的读者在接收了大量由食品工业界散播的消息之外,也能听见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從這段話就可看出,作者俞静静是根據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Mary Enig博士的著作而認為黃豆是對健康有害。Mary Enig博士是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創辦人之一,而她的確是「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例如她說來自動物和椰子的飽和脂肪是對健康有益。她甚至還說椰子油可以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艾滋病。所以,《敢言》跟《胡言》之間有時候還真的是很難分辨。她在2014-9-8死於中風,享年83。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是在1999年由Mary Enig和Sally Fallon基於Weston A. Price的營養學理念而創建的。Weston A. Price(1870生,1948卒)本行是牙醫,但在1930年左右轉移興趣到營養學。他在1939年發表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而這本書在2017年在台灣被翻印成《體質大崩壞》。有關這本書的一些問題,我已經在2019-1-23有稍作說明。請看銀粉有害嗎,洗牙有必要嗎。Weston A. Price聲稱世界各國的原住民很少有蛀牙,而究其原因是他們吃原始食物。反過來說,生活先進的人(即歐美白人),由於吃現代食物而容易蛀牙。從這項觀察,他進一步聲稱,現代人的種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也就是所謂的「體質大崩壞」),都是由於食用現代食物而引起。因此,他大力提倡原始食物,包括喝未消毒的生奶,吃生肉,等等。(註:美國的CDC和醫學界都有發文警告未消毒生奶的危險。請看Raw Milk Questions and Answers和Unpasteurized Milk: A Continued Public Health Threat)這本書在1939年發行後不久就被醫學界批評是違反科學。例如一篇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美國公共衛生期刊)的書評說:「這本書給人的印象是,作者在未經適當核實的情況下接受某些故事為事實」。另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期刊)的書評說:「他對於問題的處理是用傳福音的方式而不是科學」。(註:個人的觀察和判斷並非科學證據)有兩個專門打擊偽科學的網站也對Weston A. Price嚴加批評。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在2015-10-13發表Weston Price’s Appalling Legacy(韋斯頓普萊斯駭人聽聞的生平)。Quackwatch(偽醫學視察)在2019-8-6發表My Concerns about “Holistic” and “Biological” Dentistry(我對“整體”和“生物”牙醫學的擔憂)。(註:《牙醫學》指的是Weston A. Price的本行)所以,Weston A. Price的營養學理念是違反科學的,而創建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Mary Enig也就是傳承了此一違反科學的營養學理念。有關黃豆對健康的影響,正面的科學證據是遠遠超過負面的。例如,日本公共衛生中心的主任Shoichiro Tsugane醫生在今年7月發表一篇綜述論文,就是把日本人的長壽歸功於攝取較多的黃豆。請看Why has Japan become the world’s most long-lived country: insights from a food and nutrition perspective(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家:從食物和營養的角度來看)。不管如何,雖然《琉璃光》網站的那篇文章標題是《黄豆是救星、抑是祸首?》,但它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黄豆是祸首》。只不過,很不幸的是,它所基於的文獻才是真正的禍首。原文:黄豆是禍首?
共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