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泌尿科
                
                
                
                    共找到
                    491
                    筆 文章
                
            
            - 
                                    
     - 
                                    
    2020-11-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一點就可能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
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關於這一點,就如我在第一章也說明過的一樣。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書籍介紹書名: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早知道早受益的60個安心就醫常識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郭書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山本健人2010年京都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於神戶市醫療中心中央市民醫院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外科住院醫師,之後就職於田附興風會醫學研究所北野醫院的消化系外科,現在就讀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專長為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經歷有外科專科醫師、肝膽腸胃科 專科醫師、消化系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等等。座右銘為「想要消除醫師與病患的隔閡」,2017年以筆名「外科醫師KEIYU 」開設了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面面觀」。現於時事Medical、看護roo!、CareNet等網路媒體上連載文章。日本Yahoo!新聞個人專欄 作家。也經營個人的Twitter、Facebook與Instagram帳號。此外也積極到各地向一般民眾進行免費演講等等。著有《不再迷惑!外科醫師KEIYU送你不分科訓練的智慧》(CBR)。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22 科別.泌尿腎臟
吳宗憲斷層掃描結果出爐 驚曝「腎臟長東西」醫:4種壞習慣易成為高危險群!
吳宗憲(18)日在屏東錄製《綜藝玩很大》時摔車,連安全帽都當下撞破,緊急送醫後幸無大礙。(19)日做腦部的斷層檢查後,他發文向外界報告全身檢查結果;表示出外景摔車當天,就在高雄左營的診所做好初步處理,但為了保險起見,返回台北的醫院再次做了腦波斷層掃描,及全身X光骨骼檢查,診斷結果出爐後確認沒有問題,只是卻額外發現腎臟有一顆小結石。對此他強調並不礙事,只不過這幾天暫停錄影工作,到周日才會復工。4種壞習慣易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研究發現,國內平均每10人中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甚至有人戲稱「讓男人嚐到生產疼痛經驗」的腎結石。根據聯合報記者胡瑞玲採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4種壞習慣易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清除腎結石有3種方式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靜靜待在原地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通常病患被告知有腎結石後,一定會問,「需要去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體外震波碎石術: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肥胖者震波穿透距離較遠,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不適合做體外震波,可能引發出血;孕婦也不能做,可能傷害到胎兒。◎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部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會留傷口,又因腎臟血液豐富,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需住院約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就須多打幾個洞。◎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軟式輸尿管鏡是一種可彎曲270度的內視鏡,從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雷射及取石網,將腎結石打碎撈出。優點: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儘管這3種方式為目前常用清除腎結石的手術,但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結石最怕細菌感染,最壞情況可能產生敗血症。
 - 
                                    
    2020-11-20 醫療.泌尿腎臟
正常精液顏色有哪些?醫師解析白色、黃色和紅色精液
男性高潮射精是很自然的生理反應,但健康的精液應該是什麼顏色?什麼顏色可能為疾病警訊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正常的精液應該呈現乳白色,若禁慾較久則可能呈現淡黃色,但若精液顏色偏黃或帶有血色恐為異常徵兆,建議及早就診為佳!完事高潮射精了,你曾仔細觀察過自己或伴侶的精液是什麼顏色嗎?到底什麼顏色算正常,什麼情況算異常呢?黃建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精液常見有白、黃、紅三種顏色:1.乳白色:正常的精液大多呈現乳白色、灰白色,但若禁慾時間長、久未射精的情況下,精液顏色可能會呈現淡黃色,都屬於正常的狀況。黃建榮醫師補充,若精液呈現很白的白色有可能是感染的症狀,因此若自覺精液顏色不對勁,最好還是及早就診為佳。 2.黃色:若出現黃色、黃綠色精液時,可能代表生殖器官有感染、發炎的症狀。黃建榮醫師表示,常見像是輸精管、前列腺、精囊或泌尿道發炎時,精液就容易出現偏黃的顏色,且射精時可能會伴隨著疼痛或灼熱感,若有此類症狀宜及早就診。 3.紅色:若精液中帶血色,或呈現暗紅色、棕色、紅黑色時都可能是出血的徵兆,其病因恐來自於攝護腺、前列腺或精囊發炎,亦可能因腫瘤或結石所致,建議及早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精液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生殖中心」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6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勃起功能障礙風險 《JAMA》揭一飲食習慣有幫助
前天(2020-11-13)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一篇臨床調查報告,標題是Association of Diet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Among Me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在衛生專業人員的後續研究中飲食與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關係)。這項研究是出自我以前的工作單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泌尿科。研究的方法是用問卷調查來蒐集飲食習慣和勃起功能障礙的資料,然後分析這兩項資料之間的關聯性。接受調查的人是在1986年就志願參與的五萬多位年紀在40到75歲之間的男性衛生專業人員(平均年齡是62歲),而最後完成調查的人是共有21369位。所有完成調查的人在參與的當時都沒有勃起功能障礙,也沒有心肌梗塞、糖尿病、中風或泌尿生殖系統的癌症。參與人的飲食習慣是根據「地中海飲食指數」分為「高」、「中」、「低」三類。食物中含有越高比例的蔬菜、豆類、水果、堅果、穀類、魚和非飽和脂肪酸(omega-3),「地中海飲食指數」就會越高。「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是這樣計算的:有100位參與人各別被追踪了10年(100×10=1000),而他們全體在這10年內總共發生了30次勃起功能障礙,那他們全體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就是千分之30(30/1000)。另外有50位參與人各別被追踪了20年(50×20=1000),而他們全體在這20年內總共發生了30次勃起功能障礙,那他們全體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也是千分之30(30/1000)。根據參與人的年齡和他們的「地中海飲食指數」(高、中、低),他們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統計結果是:60歲以下這一組人:高:15.9/1000中:16.2/1000低:21.1/100060歲到70歲這一組人:高:31.1/1000中:34.3/1000低:37.9/100070歲以上這一組人:高:64.2/1000中:67.2/1000低:68.2/1000「地中海飲食指數」在過去的研究也被發現跟「高血壓」、「心臟病」以及「糖尿病」的風險成反比。所以,飲食中含有較多的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魚和omega-3脂肪酸是有益健康的,包括男性的勃起功能。原文:飲食和勃起功能障礙的關聯性
 - 
                                    
    2020-11-14 科別.泌尿腎臟
男性避孕怎麼做? 除了保險套,還有這5種選擇
隨著醫學進展,男性避孕的方式也相當多元,除了容易失敗的體外射精外,還有哪些方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目前較常見的避孕方式主要是保險套以及結紮手術,亦可選擇使用男性避孕藥、避孕針等方式,藉由荷爾蒙以抑制精蟲數量,達到避孕的效果;若有避孕需求,建議主動向醫師諮詢適合的做法。 生兒育女是一輩子的責任,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孕育新生命,那就不可不知避孕的方法了!傳統上,避孕似乎是女性的事,但身為負責任的好男人,為女伴多做一些避孕措施,更顯貼心喔!目前男性避孕的方式包括以下幾種:1.保險套保險套是最為人所知的避孕方式,待勃起後套上,並於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能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 2.男性避孕藥男性避孕藥中主要成分包括合成荷爾蒙「去氧孕烯」(desogestrel)與男性賀爾蒙「睪酮素」(testosterone),可藉以抑制精蟲數量,降低受孕機會,同時又能兼顧男性性致的效果。 3.避孕針避孕針的主要成分亦為男性賀爾蒙「睪酮素」,每月固定注射有助抑制精蟲細胞的生長,以達避孕之效。 4.避孕膏這類凝膠劑型的藥物含有黃體酮與睪酮成份,只要將避孕膏塗抹於肩膀或上臂處,藥物可經由皮膚吸收,達到抑制精蟲生成之效,同時不會對性能力造成反效果;然而,這類型的藥物並非用一次即可,目前實驗指出需連續使用20週,精蟲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才具有避孕的效果,且此產品仍在實驗研究階段,尚未正式量產。 5.避孕膠美國研發出一種避孕凝膠,只要局部麻醉後將凝膠注射於輸精管中即可阻絕精子通過,以達到避孕的效果;然而,此產品目前尚未上市。 6.結紮手術結紮手術是最一勞永逸的避孕方法,將輸精管切斷阻絕精子排出,故能達到避孕的效果。結紮手術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不會影響性功能;然而,結紮前應仔細考慮,一旦結紮,日後輸精管復原手術相對不易,且會影響自然受孕的機率,建議術前須謹慎評估。 然而,黃建榮醫師提醒,上述避孕方式除了保險套能同時兼負避孕及預防性病之外,其餘都仍可能有性病傳染之虞,提醒民眾若必要仍建議搭配使用保險套,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男性避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2 性愛.性福教戰
精蟲少又稀? 男性5大殺精行為惹的禍
不少人深受不孕困擾,舉凡壓力、作息不良、飲食失調都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指出,其實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看似無害的習慣,卻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活動力,像是穿緊身褲、在腿上用筆電等都可能讓精子變少!黃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疑似不孕問題時,可儘早諮詢醫師的診斷建議,也許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以幫助提高受孕機率。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習為常的行為,竟一直默默地扼殺男性的生殖力!黃建榮醫師提醒,以下這幾點都是常見的殺精行為,提醒有生育計畫者應留心避免唷! 1. 穿緊身褲:穿緊身褲(包括緊貼的內褲)會使陰囊溫度增加而不利精子生成,同理,愛泡溫泉、泡熱水澡,甚至經常將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使用者,都可能造成鼠蹊部位溫度升高,進而影響精子數量。 2. 抽菸飲酒:菸品中含有尼古丁及多種化學致癌物質,不僅會使精子數量降低、品質下降,也可能會提高精蟲異的比例;而過量攝取酒精也可能會影響精蟲數量、增加精子畸形的可能,恐提高不孕機率。 3. 塑化劑:生活環境中充斥各類塑膠製品,若使用不當、品質不良都有塑化劑溶出的疑慮。研究指出,長期接觸塑化劑將會對精子健康造成傷害、影響精蟲生成數量;此外,黃建榮醫師補充,就連男寶寶玩的塑膠玩具若品質不佳,塑化劑也可能影響寶寶的睪固酮生成,進而影響日後的生殖能力。 4. 缺乏運動:研究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增加精子的濃度,有助提高受孕機率;然而,另有研究發現,若經常騎單車者精蟲濃度卻比不騎車者少,推估可能因騎單車會增加陰囊溫度與壓力,故可能對精子生成造成負面影響。 5. 藥物作用:部分藥物可能對生殖能力造成影響,常見如化療藥物、抗憂鬱藥物、痛風治療用藥、鎮定劑、降血壓藥等,因此若有生育計畫時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換藥或停藥的需求。 不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生殖中心」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2 科別.泌尿腎臟
割包皮有助增進性能力?泌尿科醫告訴你該不該割包皮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楊芷晴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網傳割除包皮有助於增進性能力?對於這樣的迷思,泌尿科醫師解釋,男性包皮在人體生理上具有保護龜頭的作用,避免龜頭常與內褲等外物摩擦造成傷害,與陰莖勃起的刺激無關。勃起能力主要是血管、神經及視覺吸引等一連串的因素引起,因此,包皮割除與否並不會影響性能力。至於該不該割包皮,主要還是以個人因素為考量。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表示,若包皮比較長,但平時能夠推開來清洗,且不影響性生活,就不一定需要割包皮;反之,若包皮緊黏住龜頭形成包莖狀態,很難推開清洗,容易藏汙納垢、經常出現反覆發炎感染,或是妨礙性生活時,為了健康因素考量,多半會建議割除包皮。 至於新生兒是否需割除包皮也常是被討論的議題,除了宗教因素進行的割禮之外,廖俊厚指出,目前醫學並無證據顯示男寶寶出生後割包皮的好處,通常年紀小因包皮推不開無法清潔時,會先採用塗抹藥膏治療,若完全包莖、甚至影響到排尿的方便性,或造成反覆發炎感染,就會建議青春期前進行割除,否則一般會建議觀察到青春期再來考慮是否割除包皮。臨床上曾收治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包皮龜頭反覆發炎就診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抽血檢驗發現糖化血色素超標,除了將包皮割除降低感染率,也建議應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另外,急診上也遇到1名13、14歲的青少年,對性事懵懂,洗澡時自行推開勃起後卡住,導致龜頭充血腫大,緊急就醫後施以包皮割除手術,才解決一場虛驚。包皮割除手術可分為傳統切除、雷射切割及包皮槍手術,傳統切除以剪刀割除多餘包皮,手工縫合需10幾20針,出血多,術後復原慢,傷口照護第1周需特別留意不能碰水;雷射手術比傳統切除的出血量要少,但仍需透過手工縫合。廖俊厚說明,包皮割除算是簡單安全的手術,但割得是否漂亮平整或割不到位、需不需要割第2次、抑或是割太短引發勃起疼痛等後遺症,都與醫師經驗技術密切相關。新一代包皮槍吻合器根據不同的陰莖大小,可套入同步進行適當切割與止血,不須手工縫線,縫合處採用如釘書機方式快速地一次性完成,傷口平整,出血量極少且疼痛度低,切除過程僅約5分鐘,且包皮槍為1次性使用後拋棄、安全衛生。術後2至3天就可以碰水,金屬釘約2周內即可脫落,第1個月避免性生活和劇烈運動,有助傷口良好癒合。廖俊厚提醒,割除包皮前應先進行評估,並尋求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若因為本身過胖導致陰莖回縮的患者,透過割除包皮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先減重才是正確的方法。
 - 
                                    
    2020-11-0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男性最好發!預防疝氣,你可以這樣做
● 台灣每年約4萬多人接受疝氣手術● 男性有疝氣的比率是女性十倍● 術後三個月內負重不超過15公斤台灣每年約4萬多人接受疝氣手術治療,但術後要休養多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蒐集12年腹腔鏡疝氣手術案例,發現術後一周內重返職場的患者較少慢性疼痛,且有利於傷口癒合,若是重度勞力者無法避免負重,建議三個月後再重返職場。北醫泌尿科主任蔡曜州表示,疝氣是指腹腔內的臟器受到腹部壓力影響,位移至腹股溝或陰囊,造成疝氣的危險因子包含年紀、家族史、長期負重等不良習慣,少部分是先天引起,大多為早產兒,原因為腹股溝的腹膜鞘突未生長完全。80歲到90歲發生疝氣最多調查顯示,疝氣多發生在成年人,50歲到60歲開始發生,80歲到90歲最多,主要是人老化後腹壁組織退化、肌肉組織流失等,突然用力咳嗽、搬重物,腹腔內的大腸小腸、大網膜、腎臟等任何組織都可能往下掉到腹股溝或其餘任何位置。男性有疝氣的比率是女性十倍,原因為男性的下腹結構比女性複雜,隨年紀增長,組織退化引發故障的機率比女性高;手術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為家庭經濟支柱,術後何時能重返職場,往往是患者最想得知的事,也有人想知道術後得休息多久,才不會增加復發風險。疝氣手術後宜及早活動為此,蔡曜州分析2008年到2019年506例腹腔鏡疝氣手術案例,患者分兩組,一為術後一周內返回職場、一為術後一周後再返回職場,發現一周內恢復正常工作,並不會增加腹股溝疝氣的復發機率。蔡曜州解釋,接受腹腔鏡疝氣手術並提早返回職場的民眾,較少發生慢性疼痛,應與術後及早活動,加速傷口血液循環和血管新生成,有利癒合,且早期活動也可刺激組織再生,並進一步防止人工網膜對神經的刺激,從而減輕慢性疼痛。搬運者術後三個月別負重病人若是建築工、搬運工、賣場粗工及重機械工等「重度勞動力」者,則不建議一周內返回職場,蔡曜州表示,過度負重仍有導致疝氣復發的疑慮,建議術後三個月內不要負重超過15公斤,三個月後才可以恢復正常負重工作。一般從事輕度至中度體能勞動工作的患者,如廚師、電子作業員、清潔工、農場工作及負重不超過 15公斤的勞動者,術後約一周即可恢復正常工作。
 - 
                                    
    2020-11-08 癌症.攝護腺癌
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 醫師教你預防之道
民眾常見迷思?所有攝護腺癌都一樣?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除了1到4期的標準分期,還要以風險高低來區分,包含術前PSA數值、格里森分數、癌症侵犯範圍,有無遠端器官轉移,都是影響攝護腺癌預後的重要因素。翁竹浩也表示風險高不代表就是晚期,晚期通常是已經有轉移,而轉移性攝護腺可能產生骨頭、器官等遠處轉移,危險性更不可輕忽。 高風險攝護腺癌有分早晚期嗎?治療方式有差別? 翁竹浩醫師說明,一般而言低風險的攝護腺癌,在初期來說,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治療方式為「積極監測」。由於攝護腺癌非常早期時,惡化速度較緩慢,可以先不進行積極治療,惟病人仍須定期回診追蹤,一旦攝護腺癌腫瘤開始出現變化,就需要及時介入控制病情。若攝護腺癌初診斷即屬中風險,可考慮接受達文西手術。擔心手術風險者,也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合併短期荷爾蒙治療。至於診斷為高風險的攝護腺癌,則以放射線治療搭配長期荷爾蒙治療為主。 此外,轉移性攝護腺癌,即診斷就發現遠端器官轉移,傳統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翁竹浩醫師說明,轉移性攝護腺癌根據格里森分數高低、是否有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等指標,可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當判斷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時,預後情形較不佳,現在可與荷爾蒙治療搭配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實驗證明能延長整體存活率,合併使用4.5年,相較傳統治療可增加1.5年存活時間。另有少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快速惡化,癌細胞逐漸轉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這時化療就會扮演重要角色,可能與荷爾蒙治療同時使用。 男性要注意攝護腺癌的預防之道? 翁竹浩醫師呼籲,超過55歲的男性,當有泌尿道症狀出現,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詳細檢查,目前攝護腺癌的預防主要以PSA(抽血)檢測、肛門指診、超音波為主,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則應提早到50歲開始每年定期檢查。由於攝護腺癌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會出現小便不順、頻尿、尿急、夜尿,甚至有漏尿情況,若年齡已到,建議定期檢測PSA評估風險,若太高可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切片檢查。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是風險衡量標準,不是判斷癌症的依據。國內目前標準為4ng/ml,4以上代表罹癌風險高,需要切片檢查,而PSA標準又會因攝護腺大小、年齡發生變動。醫師表示面對攝護腺癌,除了定期檢查,還要積極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才是正確治療對策。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也有惡性高低之分?不治療可能失明腦轉移?黃一勝醫師:癌細胞會自給自足 .攝護腺癌骨轉移「像被老鼠啃過」!及早使用合併療法改善存活 .骨頭痛排尿困難當心「高惡性」攝護腺癌!治療攝護腺癌也要「超前部署」健保給付新福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7 新聞.科普好健康
產官學三方結合 打造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
COVID-19疫情出現,醫療的價值與模式被重新定位,除了超前部署、運用新科技,服務設計及跨域合作網絡更是打造出精準健康醫療體系的關鍵;AI數位科技也更為重要,當大數據使用在醫療產業後,全球不再只聚焦於精準健康上,而是向前延伸加入預防醫學的概念。童綜合醫院在國立中興大學林寬鋸特聘教授執行科技部「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跨領域計畫的邀請下,聯合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共同舉辦「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論壇」,邀請近30位學界專家分享寶貴的洞見,一窺精準健康醫療的藍圖。今(6)日在中科管理局舉辦的「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論壇」,除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科技部政次林敏聰、中科管理局局長許茂新等都蒞臨指導,發表精準健康大數據產業的國家戰略推動方向;另台中市衛生局局長曾梓展、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等貴賓也蒞臨致詞,會中並邀請前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院士分享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的發展藍圖。後疫情時代,宅經濟與社群平台的興盛將會翻轉生醫產業,具創新思維的生醫公司開始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品牌,藉此得到目標市場的信任與青睞。台灣最大的醫師自媒體社群平台:A-Pen創辦人葉淨元醫師分享未來醫師社群的樣貌;同時邀請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台灣創新生醫創業投資公司投資長黃良傑及緯謙科技總經理夏志豪博士,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剖析智慧預防醫學及智慧醫療的投資方向。隨著5G、AIOT的興起,智慧醫療結合AI與大數據,使醫療精準化程度大幅提升,讓醫院轉型成為「以人為本」的應用場域,顛覆以往以「醫院」為本的醫病關係。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洪恭誠、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及相關臨床醫師等人,闡明醫院數位轉型的現況與策略,以及目前數位醫療於COVID-19 的實際應用。楊泮池院士在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發表引言後,講述了臺灣發展精準健康產業的契機。楊院士表示,這次武漢肺炎病毒疫情對人類食衣住行日常生活和國際關係、社會的結構及產業,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和影響,防疫科技和精準健康大產業變成全球各國生醫科技發展的方向及戰略目標。台灣作為IT研發及產業大國,正是醫療資通訊產業搶先佈局未來新科技的最佳時機,許多關鍵技術將有機會借此波疫情迅速推出,在台灣導入應用、快速累積實證與建立模式,就能搶先各國輸出解決方案、搶佔全球市場,為台灣下一個世代要推動的精準大健康產業打下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而政府更應以點擴面、持續深入盤點跨領域醫療、科技與生技能量,找出產業核心優勢、重塑法規架構思維、推動跨域產業協作策略,擘劃精準大健康產業發展藍圖。因為智慧醫療大幅改變了醫療產業,透過 AI的輔助,醫師能夠更精準、快速的判讀數據外,更能讓醫療去中心化,帶給病患最佳的資源利用及良好的照顧。而臨床醫師不但是智慧醫療的主要的參與者,更是醫療產業與民眾間的重要橋梁。童綜合醫院分別由歐宴泉副院長、吳肇鑫副院長、魏智偉主任與林國璽醫師,分享泌尿科、急診、感染科以在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運用經驗。童醫院副院長歐宴泉指出,該院泌尿科與AIxMed醫乘智慧,透過人工智慧電腦視覺化相關技術,導入應用於傳統組織學細胞學檢驗及判斷輔助上。在泌尿科精準檢測應用領域,針對尿液細胞抹片樣本,發展人工智慧輔助尿液細胞學鏡檢分析。在病理科醫師細胞學鏡檢判讀上,給予人工智慧的輔助決策輔助系統。導入AI的精準檢測與新興傳染病疫情下,數位醫療的去中心概念,是提供對病患照顧及資源應用的最佳且重要的方式。
 
        
        
            共
            17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