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油脂
共找到
1943
筆 文章
-
-
2024-11-13 醫療.泌尿腎臟
我的腎臟健康嗎?醫師教看「雞生蛋」指數 怎麼吃怎麼喝才不傷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攀升,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雖多數人處於疾病前期階段,但也因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到末期腎病變,才可能出現如尿毒症等情況,因此恐高達96%腎臟病患者未察覺,因此早期預防和定期檢查十分關鍵。腎臟病如何檢查?飲食能如何預防?由洪永祥診所透析醫療服務中心院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告訴你。初期症狀難察覺!致病原因有哪些?台灣有「洗腎島」之稱,因腎臟病患者數量龐大,約有10萬人需要進行洗腎,超過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衰竭。這類疾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在第四、五期時才出現「蛋白尿(泡泡尿)、水腫和高血壓」等問題。此時,病情已非常嚴重,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腎臟病的主要誘因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這些疾病會逐漸損害腎臟功能。常見的患者在生活習慣不佳下,可能長期忽視如蛋白尿等症狀,認為這是飲食或生活習慣引起的小問題。實際上,這些警訊應及時處理,否則病情惡化到後期時,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腎臟健康如何確定?檢查記住「雞生蛋」雖然腎臟疾病的進展較慢,這也為早期發現提供了機會。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血液和尿液檢查」,對於提早發現異常十分重要。透過及早改變飲食習慣、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措施,能有效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在腎臟檢查中,可以找到「雞生蛋」3個檢驗項目,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狀況,.雞:「肌酸酐」,能反映腎臟的過濾能力。肌酸酐會因肌肉量而異,肌肉較大者可能會有較高的肌酸酐,因此運動後檢查容易出現誤差。.生:「腎絲球過濾率」,從肌酸酐數據計算而來。把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進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60分以上才算及格,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不好。.蛋:「蛋白尿」,可能是腎臟炎症的徵兆或腎臟病變的結果。檢測出蛋白尿後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治療保護腎功能。飲食怎麼吃?台灣腎臟疾病盛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廣泛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飲食,特別是加工食品和夜市小吃,如水餃、小籠包、炸雞等,無形中對腎臟造成負擔。為了保護腎臟健康,應選擇清蒸、水煮等低油、低鹽的烹飪方式,並多攝取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加工食品如水餃和小籠包內含豐富的油脂,特別是五花肉餡的食物,不僅熱量高,還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鈉,這些成分會讓腎臟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許多人誤以為這類食物相對健康,事實上它們可能比油炸食品更具隱藏風險。此外,含鈉量高的食物如日式拉麵和鐵板麵也是腎臟的隱形殺手。一碗日式拉麵的鈉含量可能高達4000到6000毫克,遠遠超過每日建議的2400毫克。長期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進而損害腎臟的健康。喝水顧腎 怎麼喝才對?喝水,是保持腎臟健康的關鍵。腎臟過濾功能依賴足夠的水分,特別是腎絲球的運作。每個腎臟中有數百萬個微小的過濾單位,稱為腎絲球,這些單位需要充足的水來過濾廢物。雖然茶、咖啡、湯等飲品可以計入每日的水分攝取,但建議以「白開水」為最佳選擇。因為純水能最有效地幫助腎臟過濾體內廢物,避免不必要的糖分和添加物負擔腎臟。茶和黑咖啡中含有抗氧化成分,適量飲用對健康有益,但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引發過度利尿,反而對腎臟不利,特別是在腎功能衰退時。至於飲用量,一般來說,每人每日需攝取的水量與體重相關,大約60公斤體重的人需攝取2000cc的水分。雖然液體可以來自多種飲品及食物,如水果、湯等,但建議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如汽水或碳酸飲料,這類飲品會增加身體負擔。藥物、保健食品會傷腎嗎?慢性腎衰竭患者的飲食通常受到許多限制,例如需選擇低磷、低鉀和低蛋白的食物。但許多保健食品的設計是針對一般人群的,磷和鉀的含量未必受限。以益生菌為例,它們通常來自乳製品發酵,這些產品可能含有高磷和鉀,對腎臟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另外,在藥物方面,使用上應根據醫師的評斷來決定,適當使用才能達到療效。如最常被民眾使用的止痛藥,短期內使用止痛藥可以控制發炎(長時間的發炎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問題),但如果長期服用,則需要謹慎。可以選擇一些短期內對腎臟影響較小的藥物,如非腎臟代謝的普拿疼,或者局部使用的貼布藥膏,來減少對腎臟的影響。也要提醒,西藥在急需時可以使用,但長期依賴藥物不是最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消炎,避免讓腎臟受到更多損害。如果對藥物使用感到擔心,建議多喝水,並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腎臟與心血管的關聯腎臟疾病與血管類疾病有密切的關聯,特別是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腎臟病和三高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三高可導致腎臟病,而腎臟病也可能引發三高。實際上,大約80%的情況下,腎臟病患者是因為代謝症候群而間接受害,這些症狀可能逐步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最終導致腎衰竭。避免肥胖是控制這些問題的關鍵。曾有位55歲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腎功能穩定,但因工作緣故造成飲食不當,進而導致肥胖、腎功能迅速惡化,蛋白尿也隨之出現。經由控制飲食和體重,他的狀況才有改善。因此,維持健康體重對於預防腎臟病及其相關共病非常重要。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家裡有喇牙代表什麼?喇牙有毒嗎?怎麼趕走牠?專家:千萬別用拖鞋打!用「這招」就有效
-
2024-11-12 養生.聰明飲食
什麼魚最適合油炸?專家分享「高脂魚類料理方式」防營養價值流失
魚常見的料理方法除了紅燒、清蒸,還可以煎、炸。大家吃酥酥脆脆的炸魚時,有沒有發現通常都是「白肉魚」呢?美國Food Republic網站就訪問了紐約海鮮餐廳的老闆兼魚飯Joe Gurrera,他在《Joe Knows Fish》一書中教大家如何正確烹飪魚,這篇文章則分享什麼魚適合油炸、什麼魚則最好選擇其他料理方式。什麼魚最適合油炸?Joe指出:「最適合煎炸的魚是味道溫和、肉質細緻的品種,例如:鱈魚、黑線鱈或比目魚。」這些魚類在高溫下肉質會變得緊實,而且魚肉本身風味也不會過重,適合用醬汁提味,並裹上麵衣來增加口感。也因為這類白肉魚通常是「扁身」,呈輕薄片狀,常被夾在漢堡、三明治中食用。另外Joe也推薦油煎蝦子和魷魚,蝦和魷魚的肉質同樣也屬於味道較清淡的食材,適合油炸來提升風味。什麼魚不適合油炸?許多人會認為食物只要拿去用炸的就會又香又好吃,但Joe表示有些魚拿去油炸,可能會令人難以下嚥。他提醒大家應該避免油炸「鮭魚」、「鯖魚」等油性魚類,這類魚脂肪含量較高,用炸的會讓整道菜吃起來非常油膩,這也是為什麼餐廳很少看到鮭魚被拿去做炸魚薯條,便當店或速食店的炸魚排通常也是使用白肉魚。不僅是食用口感問題,鮭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如果經過高溫長時間油炸,營養價值會大大降低。因此料理鮭魚和鯖魚時,Joe更建議用烤箱烘烤,或是BBQ燒烤,保留魚肉本身美味的油脂和營養價值,建議搭配蔬菜、香辛料一起食用,例如用柳橙汁、蜂蜜、醬油和薑汁調味的照燒鮭魚就是一道理想的海鮮菜餚。
-
2024-11-09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的蔬菜其實是「隱形碳水炸彈」?營養師曝6種偽蔬菜愈吃愈胖
蔬菜熱量低又富含膳食纖維,是標準的健康飲食,但有些被認為是蔬菜卻藏著「隱形碳水」,熱量破表不亞於澱粉主食類。營養師博主「千尋」曾在120天減重25公斤,她曝瘦下來之後才知道有些蔬菜隱含所謂的「隱形碳水」,熱量堪比米飯,不知道的人鐵定會愈吃愈胖。千尋指出常吃的綠色蔬菜,比如油麥菜、生菜、花椰菜等,每100克碳水含量僅2~3克,而大家熟知的根莖類食物,番薯每100克熱量是61大卡,碳水含量15克左右,她接下來就把番薯當作對照組進行對比,介紹六種碳水偏高的蔬菜。1.蒜苔蒜苔綠油油的外貌像綠色蔬菜,但熱量比番薯還高。每100克蒜苔有66大卡、碳水含量15.4克,在蔬菜里屬於高熱量、高碳水,所以減脂期要適量食用。一份米飯加兩份蒜苔等於三份米飯,熱量相當驚人。2.毛豆毛豆熱量很高,100克有131大卡。一把毛豆幾乎等於上一碗米飯的熱量,關鍵是它飽足感差,平日常見的五香毛豆常常就直接嗑光一大碗,熱量爆棚,所以吃毛豆需要克制。但毛豆不光是碳水高,蛋白質也高,屬於高碳水、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蔬菜,日常控制好量還是可以吃。和毛豆一樣的雜豆類,比如說蠶豆、鷹嘴豆、紅豆、綠豆、蕓豆、扁豆、豌豆等,搭配全穀物是減脂期最好的優質碳水。3.黃花菜(金針菜)很多人都把黃花菜涼拌來吃,但它碳水頗高,每100克黃花菜有35克碳水,如果要吃就得適度的控量來替代主食。4.蓮藕蓮藕每100克47大卡,碳水含量高達11.5克,被認為是養生湯的蓮藕燉排骨就是高油脂高碳水的菜,經常吃很容易發胖。但蓮藕膳食纖維豐富,升糖慢,飽足感強,減脂期可以用它來代替主食,但不能把它當蔬菜來吃。5.百合炒百合爽口好吃,但碳水含量比米飯還高,每100克166大卡,碳水含量38.8克,屬於純澱粉類。6.荸薺荸薺屬於高碳水的主食,每100克61大卡,跟番薯差不多,90%都是碳水化合物,水分又多又甜,很容易吃多。但它膳食纖維豐富,可以替換主食來吃,不建議榨汁喝,去掉纖維留下的都是糖水,是升血糖的炸彈。中等碳水的蔬菜有哪些?中等碳水的蔬菜例如胡蘿蔔、豆角、奶油南瓜等,每100克6~8克,不建議把這些食物只當蔬菜狂吃,減脂期需要適當的減少主食搭配來食用。千尋提到含優質碳水的蔬菜包括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山藥、紫薯、芋頭等,每次遵循吃「一拳頭原則」就好。需特別注意的是,吃玉米首選水果玉米,吃薯類首選蒸番薯。資料來源/千尋呀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冬令進補少肉多菜 大補特補恐鬧肚子
「立冬」剛過,氣溫明顯下降,正式進入冬天,許多人開始冬令進補。中醫師指出,一般食補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禦寒力強的甘溫食物;營養師則強調,初冬時節應該多補充營養,為身體儲備能量過冬,應把握「少肉多菜」原則,如果不忌口而大補特補,恐發生急性腸胃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說,立冬後,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適當進補能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養精蓄銳,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冬令進補有食補和藥補之分。一般人食補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羊肉、牛肉、鰱魚等甘溫食物;藥補可結合花旗參、高麗參等切片,包在雞、鴨肚中一起合燉,對於體弱老年人及生長發育的小孩有益。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提醒,高血壓、高血脂症患者在冬令進補時,應避免吃高油脂、過鹹食物及少吃過多加工食品,建議以平補為主,如四神湯、蓮子銀耳湯等,溫補藥膳為輔。蛋白質食物則應選用低脂肉類,可以先將皮去掉再進行烹調,減少烹調時的用油量,也要避免用酒。現代人營養充足 吃補要「均衡、適量」冬天氣溫下降,很多人愛吃鍋進補。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現代人營養充足,其實不需要特別進補,冬天狂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以及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不僅會讓血糖波動、膽固醇超標,也會引起消化不良及胃痛。冬令進補該怎麼吃?陳姿吟分享,要「均衡、適量」,以現代人重口味、愛喝湯底的飲食習慣來說,要避免選擇吃到飽的用餐方式。若短時間內吃進大量食物,不僅造成胸悶、惡心、腹脹等腸胃道負擔,更會攝取過多熱量而累積脂肪。薑母鴨、燒酒雞 酒加太多易讓身體缺水尤其薑母鴨、燒酒雞加入大量的米酒烹煮,陳姿吟強調,酒精屬於高熱量飲品,飲用過多酒精會讓身體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最大傷害就是刺激胃酸分泌,影響食物在腸胃道的消化吸收速度;酒精利尿,會讓攝護腺急性腫脹,造成排尿困難,也會讓身體缺水。冬天身體會自動調降新陳代謝率,包括腸胃功能蠕動變慢,陳姿吟提到,此時正是「綠金」盛產季,青花菜、茼蒿、菠菜、紅鳳菜、高麗菜、萵苣、油菜、芥藍菜等,皆屬於冬季鮮蔬,可以多吃,但不要為了進補吃太多的肉類蛋白質,超過肝腎負擔、增加代謝廢物。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燙青菜補葉黃素,醫提醒「1吃法」根本「白吃」!青菜4種吃法都NG
現代人外食大多油又鹹,因此有人為養生力行飲食清淡吃,但有時清淡過頭也會出問題。一女子為補充葉黃素而多吃青菜,但青菜都燙一下就直接吃,結果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醫師指出,燙青菜不加任何油脂,脂溶性維生素是吸收不到的,吃了根本白吃。燙青菜不加油 吸收不到脂溶性維生素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分享門診一病例,一位58歲女患者為了補充葉黃素平常特別注意多吃青菜,但她不解向醫師詢問,為何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江守山也覺得奇怪,一般黃斑部病變多是老年人的問題,但她不到60歲就得,且黃斑部色素密度檢查,發現黃斑部色素嚴重不足。問診後發現,女子為清淡養生,吃蔬菜多以生菜沙拉為主,吃燙青菜也是燙一下就直接吃,不加油。江守山告訴她,燙青菜這樣吃完全吃錯了,這樣吃根本不可能吸收到葉黃素。江守山舉研究實例說明,吃完全不含油脂的菜,無法吸收到任何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K1、K2、茄紅素、葉黃素等。所以適度的油脂仍是有必要的。【疾病百科】黃斑部病變青菜4種NG吃法其實吃清淡點沒有錯,多吃菜也沒有錯,但飲食觀念仍要正確才會有健康效益。例如燙青菜不僅需要點油脂才吸收的到營養素,「燙」過度也會使營養素流失。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表示,燙青菜若過度汆燙,當中的維生素B群、鉀等豐富水溶性營養素都會溶於水中。高溫爆炒、爆香也會讓蔬菜內的營養素大量流失。因此即使攝取足量蔬菜,煮法不正確,也恐難獲得足夠營養。此外,也不鼓勵吃隔夜菜,並不是因為「有毒」,同樣是因為部分營養素容易流失。1.不加油2.汆燙過度3.高溫爆炒4.吃隔夜菜吃什麼可以補充葉黃素?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曾受訪指出,目前有花椰菜、南瓜、菠菜等天然食物含葉黃素,一天葉黃素攝取量只要約20毫克便已足夠,只要飲食均衡,便可從天然蔬果、食物攝取足夠葉黃素,若透過飲食無法獲得足夠葉黃素,也可考慮藉由保健食品吸收葉黃素,但劑量不宜過多,吃過量可能讓皮膚發黃。此外,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陳彥伯在《長庚醫訊》撰文也提醒大家,研究雖顯示飲食中補充葉黃素可以減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的機會,但並無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效果。.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芥藍菜、地瓜葉等.黃色蔬菜: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水果:柳橙、奇異果、葡萄、芒果等.豆魚肉蛋類:尤其蛋黃【參考資料】.《健康好生活》YouTube .《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 .國健署健康九九 .長庚醫訊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醫療.眼部
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 專家建議每周吃2食物補葉黃素、玉米黃素
黃斑部病變是中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多攝取蔬菜、水果、魚、蛋黃中的營養素,尤其建議每周吃2次魚、2至4顆蛋黃,就可以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有助於預防黃斑部病變。許惠玉提醒,民眾若有視力模糊、看東西有黑影、直線變曲線、字體扭曲變形時,要當心黃斑部病變上身。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且隨著年齡增加機率大增,65歲以上長者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據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2019年發表於美國眼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200公克蔬菜、2次水果、每周吃2次魚,就能降低42%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澳洲雪梨大學2020年發表於臨床營養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則顯示,與每周吃少於一個蛋黃的人相比,每周吃2至4顆蛋黃的人,15年後發生黃斑部病變風險降低49%。許惠玉說,魚類如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DHA、EPA),其中DHA能保護眼部感光細胞免受氧化傷害,而EPA能降低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菠菜、芥藍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奇異果、芒果、葡萄、柳橙等水果則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可減少眼睛發炎、保護視神經。蛋黃也含有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澳洲雪梨大學視覺研究中心表示,攝取較高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人,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而蛋黃含有這兩種營養素,每周吃2至4顆蛋黃最為合適,相較於每天吃1顆者,預防黃斑部病變效果增加。由於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為脂溶性營養素,許惠玉建議,可在烹調時加入些許油脂,有助人體吸收,以達到更好的護眼效果。預防黃斑部病變,許惠玉強調,中老年人每天至少需攝取300公克以上蔬菜及2個拳頭大小水果,深綠或黃橙紅色蔬果份量需達三分之一以上,每周吃2次魚、2至4顆蛋黃,就不用花錢購買營養品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此外,戒菸、每周運動150分鐘、減少太陽直射眼睛等也很重要,更建議50歲後應每年接受視網膜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4 醫療.皮膚
頭皮屑讓人好尷尬!5招養出健康頭皮,洗頭時順便做1件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面臨頭皮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頭皮油脂分泌過多、頭皮屑增多、瘙癢,以及出現小紅疙瘩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發心理上的困擾。頭皮為何變得不健康了.遺傳因素:遺傳是影響頭皮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後出現頭皮油脂分泌過多的情況,這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人出現過頭皮健康問題,那麼自己也容易出現類似問題。.激素變化:激素的變化對頭皮健康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月經期,會導致油脂分泌增加。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常見,往往還伴隨痤瘡等皮膚問題。.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在頭皮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還會加重頭皮的油脂分泌。研究表明,過量攝入這些食物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重頭皮問題。相反,均衡飲食,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和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頭皮健康。.生活方式:睡眠不足和精神壓力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油脂的分泌。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鍛煉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進而改善頭皮健康狀況。.環境因素: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頭皮健康。空氣中的灰塵和污染物會刺激頭皮,導致瘙癢和炎症。此外,環境過於乾燥或潮濕也會對頭皮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頭皮健康問題常見症狀.頭皮油膩:油脂分泌過多通常表現為頭皮髮油,頭髮緊貼頭皮,同時可能伴隨著頭皮屑的增加。.頭皮屑增加:正常情況下,頭皮會定期脫落一些死皮細胞,當這些細胞積聚時,就會形成可見的頭皮屑。頭皮屑增加往往是頭皮不健康的一個信號。.瘙癢:瘙癢是一種常見的頭皮不適感,可因油脂過多、乾燥或真菌感染引起。頻繁的抓撓會導致頭皮進一步受損,形成惡性循環。.紅疙瘩:紅疙瘩的出現可能是毛囊炎或其他皮膚病的表現。如果伴隨疼痛或有膿液,建議及時就醫。日常頭皮護理5招.正確洗頭:洗頭是保持頭皮清潔的基本步驟。建議使用溫水洗頭,避免水溫過熱,因為熱水會刺激頭皮,導致油脂分泌增加。每週洗頭2~3次為宜,過於頻繁可能導致頭皮油脂失衡,而洗髮太少則可能導致污垢堆積。.選擇合適的洗髮產品:不同的頭皮類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洗髮產品。對於油性頭皮,可以選擇清爽型洗髮水,而幹性頭皮則需要滋潤型產品。避免使用含有硫酸鹽和酒精等刺激成分的產品,雖然這些成分可以暫時緩解瘙癢,但可能會刺激頭皮,加重局部炎症。.適當按摩:洗頭時可以適當進行頭皮按摩,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毛囊的營養供給。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還有助於緩解壓力。.注意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對頭皮健康至關重要。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和堅果等,不僅能改善頭皮健康,還能對抗炎症。此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藍莓、菠菜等,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促進頭皮健康。.減輕壓力:精神壓力過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問題,可以嘗試通過瑜伽、冥想、深呼吸等來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必要時應尋求醫生的幫助雖然大多數頭皮問題可以通過日常護理得到緩解,但在某些情況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是必要的。.長期瘙癢和頭皮屑過多:如果頭皮瘙癢和頭皮屑過多持續存在,採取護理措施後仍無法改善,則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脂溢性皮炎或銀屑病。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頭皮油脂分泌過多,伴隨紅色斑塊和油膩的鱗屑;銀屑病則表現為紅色斑塊上覆蓋乾燥的銀白色鱗屑,鱗屑易於脫落並反復生長。.明顯紅腫或有膿液:如果頭皮上出現小膿包、丘疹,或有明顯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這可能是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表現,需要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對於長期反復發作的頭皮問題,最好到醫院皮膚科進行檢查。醫生通過皮膚鏡等檢查方法可放大觀察頭皮,明確診斷。無創皮膚影像工具為頭皮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極大助力,可以大大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頭皮養護要謹慎選擇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理髮店和頭療店可提供頭皮養護服務,包括深層清潔、按摩、護理等。需要注意的是,頻繁或不當的頭皮護理可能對頭皮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過度清潔頭皮會導致頭皮乾燥,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選擇適合自己頭皮類型的產品,始終是保持頭皮健康的關鍵。洗頭店使用的產品並不適合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含有強刺激成分或香料的產品,可能導致頭皮問題加重。去角質產品也常被推薦用於去除多餘的油脂和鱗屑,但強力去角質產品往往含有顆粒或強效化學成分,可能會破壞頭皮的天然保護屏障。健康的頭皮表面有一層天然油脂,能防止水分流失,阻擋外界刺激,過度去角質會破壞皮脂膜的天然平衡,使頭皮變得乾燥和敏感。維護頭皮健康要從生活習慣、飲食調節到醫療干預等多方面入手。科學的護理方法和及時的醫學指導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解決頭皮問題。保持良好的頭皮狀態不僅有助於改善個人外在形象,更關乎身心健康。
-
2024-11-04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指市場常見1水果,去皮吃降膽固醇!營養師提醒:1天1顆拳頭大小的就夠
芭樂是菜市場中很常見的水果,一般都是不用去皮直接吃,有些人則是不喜歡芭樂籽硬硬的口感,所以會去掉籽再吃,有些人則是會散梅粉增添香氣,各種吃法因人而異;但現在有一個來自印度的研究指出,芭樂去皮之後再吃,對於降血糖、降膽固醇的效果更好,研究是由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所執行的。 芭樂對健康好處很多資深營養師劉純君指出,芭樂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具有許多健康益處:1.富含維生素C:芭樂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對皮膚健康有益。 2.高纖維,有助消化:芭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並且還能穩定血糖,適合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 3.維持心臟健康:芭樂中的鉀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平衡電解質。 4.低卡路里,有助於減重:芭樂的卡路里低且飽足感強,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既能提供營養,又不易造成熱量超標。 5.有助於控制血糖:芭樂中的膳食纖維能減緩血糖升高,對於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是有益的。 6.抗氧化,保護細胞:芭樂富含抗氧化劑(如類胡蘿蔔素、葉黃素和茄紅素),可幫助中和自由基,降低細胞受損和慢性病的風險。 7.含有維生素A,護眼健康:芭樂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有助於保護視力,特別是預防夜盲症。 芭樂的營養豐富且適合日常食用,但應注意適量,以避免攝取過多纖維導致腸胃不適。 印度研究發現:去皮芭樂的好處日前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想要評估帶皮和不帶皮的芭樂,對健康人群的血糖和血脂的影響,因此,招募的45位健康學生,並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其中A組補充400g成熟帶皮芭樂,B組補充去皮芭樂,持續6週,另外15名作為對照,即是C組。 6周之後發現有皮芭樂組的BMI和血壓都降低了,而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則增加;而去皮芭樂組的BMI和血壓也是下降的,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是顯著降低,這顯示去皮芭樂可能對血脂和血糖的降低,有更好的影響。 營養師怎麼說?資深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從實驗中可以看出吃帶皮芭樂的空腹血糖跟TG三酸甘油脂都上升,而吃去皮的芭樂組的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都下降,而且好的高密度膽固醇上升。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芭樂果肉含高果膠,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芭樂果肉中的酚類和類黃酮含量,可能在抑制脂質過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至於果皮方面,目前沒有特別的研究去分析其成分。 劉純君指出,雖然這篇研究只有45個人,算相對小眾的研究,但從數據上來看,去皮的芭樂對血脂肪來說是有好的影響;至於血糖方面,去皮芭樂並不會讓血糖下降很多,主要是在降血脂方面效用較為明顯,所以血糖偏高的民眾,芭樂削皮吃可以,但是份量還是要節制,一天一顆跟自己拳頭一樣大小尺寸的芭樂,就很足夠了。 水果甜跟不甜,跟血糖上升無關劉純君提醒,水果甜跟不甜,跟血糖會不會上升完全沒有相關性,檸檬不甜,一樣會上升血糖,重點是在份量。通常血糖會高的民眾,除了水果吃過多之外,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也是常見的原因;因為太多人都是吃飯配飯再喝飯,甚至飯後甜點也是飯。 舉例來說,配飯-馬鈴薯燉肉、玉米炒蛋、拔絲地瓜、芋頭控肉;喝飯-玉米濃湯、皇帝豆排骨湯、酸辣湯、麵線糊;飯後甜點-綠豆湯、紅豆湯,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這樣吃下來,血糖不高也難。延伸閱讀: .珍珠芭樂、紅心芭樂,你喜歡吃哪一種?一張圖秒懂各品種的營養價值,吃芭樂跟工作效率有關? .吃芭樂籽會便秘?營養師解答:「3種人」真的會很卡 1清洗動作恐害營養流失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40歲熟齡族常見的錯誤保養 抗老專家揭「5大NG習慣」小心造成反效果
隨著年齡增長,人會越來越注重各方面的保養,對於愛美的民眾來說,也會更加留意肌膚的狀態。日本的Shoko女士是髮型化妝和抗老護理的專家,在美容、髮妝產業活躍多年,並在50歲時開設自己的YouTube頻道「SHOKO Beauty Channel」。對於肌膚保養相當有一套的她,認為有些日常行為看似是在照顧自己,卻是可能造成反效果的負面習慣,她就針對4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提出5大NG保養方式,以及推薦的替代方法。NG習慣1:過度清潔、煥膚皮膚的新陳代謝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慢,因此過度的去角質或清潔會導致肌膚乾燥甚至發炎。另外,含有化學成分的「煥膚」產品或療程雖然價格實惠又有效,但過度使用會導致皮膚變得更薄、更乾燥,長期下來反而造成反效果。Shoko建議的方法是,每週使用一次溫和的爽膚水濕紙巾或酵素洗面乳。比起去角質產品,酵素成分可以相對溫和地去除老廢細胞,推薦給敏感肌膚者使用,讓清潔後的皮膚少了緊繃的感覺,並保持水分及透亮感。 NG習慣2:極端的飲食限制不少民眾為了快速達到減重效果,會嘗試「節食」、「禁食」、「不吃碳水化合物」等,然而這些飲食方法卻會給40歲以後的身體帶來負擔,造成賀爾蒙失衡以及營養缺乏,雖然瘦了下來,卻可能出現「皮膚失去緊實度、頭髮變得乾燥、情緒不穩定」等情況。Shoko建議的飲食替代方案:迷你禁食(例如:12 小時禁食)和正念飲食。斷食可以讓消化系統休息並達到排毒的效果,但比起長時間的斷食,不妨縮短禁食時間,例如8點前吃完最後一餐。 此外,現下流行的「正念飲食」可以放慢進食的速度,利用五種感官品嚐食物的方式不但更能享受美食,還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減緩飲食管理的壓力。NG習慣3:使用年輕族群的平價保養品不同年齡層肌膚所需要的保養成分也不同,10、20多歲的族群的護膚主要以保濕、調節油脂分泌為目的,但40多歲以後的皮膚則重視「膠原蛋白、神經酰胺、視黃醇」等抗衰老成分。Shoko分享有名45歲的C女士使用與女兒相同的平價乳液,但她的皮膚變得非常乾燥,細紋也不減反增。因此,熟齡族群建議使用適合的抗衰老產品。特別是在夜間保養程序中加入含有「神經酰胺、透明質酸和視黃醇」的精華液,幫助保持皮膚緊緻並減緩乾燥。另外,早上可以使用含有維生素C衍生物的乳液,降低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傷害,預防老年斑和暗沉。NG習慣4:經常使用含有矽的護髮產品有機矽可以在頭髮上形成保護膜,暫時達到鎖水保濕、讓髮絲變得柔順的效果。但對於40多歲以上的民眾,Shoko指出需要使用更輕盈的護髮產品,並著重在強化髮根。含有矽酮、矽靈的護髮素會阻塞髮根,長期下來會使頭髮失去蓬鬆豐盈的感覺,甚至開始扁塌、頭皮發癢。因此建議採用不含矽成分的修護方式,或是含有角蛋白和蛋白質的產品,像是「摩洛哥堅果油」或「荷荷巴油」就能幫助頭髮保持輕盈及光澤。NG習慣5:過度按摩臉部用力或過度按摩臉部會損傷皮膚,尤其是眼睛和臉頰周圍的皮膚較薄,很容易因此加深皺紋。有些人認為藉由按摩能讓臉頰達到「緊緻拉提」的效果,但用力過大反而破壞肌膚組織,使得細紋、下垂看起來更加明顯。Shoko建議按摩臉部時,要先塗抹眼霜確保肌膚在濕潤狀態,並用無名指輕輕按摩眼周、嘴巴周圍等區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淋巴按摩才有助於預防皺紋並促進血液循環。資料來源:女子spa
-
2024-11-02 焦點.元氣新聞
【延遲轉大人】運動員生涯短 投資身體和時間複利
一九九八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距離「退休」非常遙遠,但廿二歲就展開職業球員生涯的TPBL新北中信特攻當家射手謝亞軒,國內籃壇新世代好手,也是中華男籃射手接班人,但他說球員職業生涯相對有限,期待自己能維持狀態直到卅五歲,「退休」後持續回饋籃球圈。現在的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謝亞軒直言,雖然沒有確切想過自己能活到幾歲,但當然是「愈久愈好」,前提是身體健康,「我認為九十歲可能是理想年齡」。從小接受運動訓練,謝亞軒除了籃球,包括桌球、撞球、棒球,甚至出社會後開始接觸高爾夫球,對身體保養也有一套,飲食注意減少糖分與高油脂食物攝取,減輕身體負擔。除了「身體的投資」外,職業球員身分讓他的收入比一般社會新鮮人高,但他深知職業運動員生涯有限,必須及早做準備,出社會後即利用時間鑽研進行投資理財,股票與基金都是他目前研究的方向,希望能為人生下半場買保險。國內職籃逾卅歲就被逐漸納入「老將」名單,謝亞軒希望能到卅五歲後再從球員身分退休,甚至以四十歲的隊友曾文鼎為榜樣,鍛鍊身體,延長運動生涯。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E對腸道、肝臟有益 但為何醫生不建議補充保健食品?
佛羅里達州腸胃科醫師薩哈布(Joseph Salhab)認為,每個人的飲食都需攝取更多的維生素E。他近日在抖音(TikTok)發布的影片中稱,研究顯示,持續攝取維生素E的人,某些腸道疾病與脂肪肝的發生率較低。維生素E對腸道、肝臟有益薩哈布說,維生素E是強大的抗氧化劑,能保護肝臟免受氧化壓力的傷害,有助修復肝臟,並增強免疫力。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今年稍早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E對脂肪在肝臟中積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保護作用;這種疾病可能造成肝臟嚴重損傷,並增加罹患心臟病與肝癌的風險。成人與13歲以上的青少年每日維生素E的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 (mg),兒童則低於此數。維生素E保健品 服用不當副作用大一盎司杏仁堅果約含6.8毫克維生素E,2湯匙花生醬約含2.9毫克,半杯煮熟的菠菜含1.9毫克,半杯切片芒果約含0.7毫克。薩哈布也推薦酪梨、黑莓、奇異果、蔓越莓、榛果、松子與橄欖油。不過,薩哈布不建議服用維生素E保健食品。他說,如果服用不當,會有很大的副作用,他力薦從飲食中攝取這種營養。飲食均衡不太會缺維生素E 除非長期未攝取油脂、堅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即使15毫克是維生素E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保健食品往往含有數百毫克。過量的營養補充品可能導致維生素E中毒,引起出血、噁心、腹瀉、其他腸胃症狀、肌肉無力與頭痛。不過維生素E中毒與缺乏症都很少見,平日飲食均衡者不太會缺乏維生素E,除非長期未攝取油脂、堅果,或由於脂肪吸收或代謝問題。薩哈布強調,適當的飲食對肝臟健康十分重要。(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10-31 養生.聰明飲食
助降血壓、促進腸胃健康 栗子營養價值高但一類人要避免食用
秋末冬初,開始盛產栗子,其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B、C及鉀、鎂、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栗子鉀含量非常高,每100克含758毫克的鉀,是香蕉的2倍之多,有助於降血壓、消水腫;膳食纖維含量也超高,多達10.4克,促進腸胃健康,是減重族群首選。徐佳靖表示,栗子屬於「殼斗科」植物,有堅硬外殼,去殼之後的果肉,吃起來綿密鬆軟,是低升糖的澱粉類食物,更含有優質油脂與蛋白質。對於想減重的人,可適量食用栗子取代部分白飯,熱量低且能增加飽足感。栗子的膳食纖維成分,是腸道好菌的養分,可維護腸道健康,更能增加糞便含水量,幫助排便順暢、預防便祕。不過,徐佳靖提醒,栗子的高纖特性對腸胃敏感的人來說,吃多容易脹氣,胃炎、胃潰瘍患者要避免食用。栗子的鉀含量較高,能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調節血壓,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徐佳靖提醒,腎臟病患者只能少量食用,因為鉀、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對腎友來說負擔較大,因排除鉀離子的能力下降,累積在體內容易發生高血鉀。市面上較少見新鮮的栗子,嘉義縣中埔鄉是台灣唯一大面積種植黃金板栗的鄉鎮,買來之後可水煮或蒸熟;一般超商或賣場有販售去殼甘栗,方便烹煮料理。徐佳靖說,12顆栗子等於1碗飯,建議可依比例來控制食量,並替換掉主食,但每次食用最多8至10顆。販售南北貨的店家也有乾的栗子,徐佳靖推薦,可用1比1的比例煮栗子飯,或自製栗子雞湯,秋冬養生對身體有很大的滋補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吃太淡會胃食道逆流?油吃太少容易失智?專家破解日常飲食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但專家表示,人體不是化學式直接推導,從氯化鈉到氯化氫是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簡化、跳躍,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腦部全部都是脂肪,吃油吃的少、容易失智」。但專家表示,腦部是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膽固醇不等於脂肪,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果糖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但三酸甘油脂不是膽固醇,傳言混淆二者、傳言錯誤。網傳「錯誤認知 少糖少油少鹽?」影片,提到只有少糖是對的,少鹽跟少油都是錯的,「胃酸的原料是鹽巴,我們吃太淡、胃酸酸度不夠」,以及「吃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容易失智」,「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歷次飲食調查國人鈉攝取量、油脂攝取量、糖份攝取量都超標,而蔬果攝取量不足,傳言說吃太淡,鼓勵吃油、避免晚餐後吃水果,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腦部全部都是脂肪」說法也是錯誤,腦部是「膽固醇」含量高,膽固醇不等於脂肪,脂肪是由脂肪酸所構成,膽固醇是脂質中的特殊衍生物,傳言混淆二者。 同樣的,傳言提到「晚餐後的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也是混淆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醣類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是,且人體膽合成固醇的來源是動物性脂肪,也許水果無關。說少糖少油少鹽是錯誤認知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錯誤認知1#少糖 #少鹽 #少油#胃酸#腦部脂肪#好油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一)臺灣人普遍鹽分攝取超量 不存在吃太淡的情況 傳言提到「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台灣外食情況普遍,多數人都是吃太鹹,歷次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吃太鹹,衛福部、營養師們也都宣導民眾要減鹽飲食,傳言卻說「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不但不是現狀事實,而且學理錯誤,胃酸雖然是鹽酸、鹽酸是「氯化氫」,食鹽是「氯化鈉」,但傳言說法錯誤連結二者。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衛福部於 2011 年公布、2019 年更新的資料,成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 6 公克的鹽,但是兩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19 到 30 歲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 4599 毫克及 4096 毫克,達到建議上限的 1.9 倍及 1.7 倍。人體不是化學式 而是複雜的生化反應 傳言提到「胃酸的原料是鹽巴,吃太淡、酸度不夠,會胃食道逆流」。相關的說法 MyGoPen 已於 2021 年提出「【誤導】低鹽飲食罪惡的建議?造成胃無法產生胃酸?醫:過度解讀」查核報吿,報告中諮詢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食鹽是氯化鈉(NaCl),胃酸的主要成分為氯化氫(HCl),但人體不是化學式,傳言資訊錯誤,臨床上常見胃酸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惡性貧血、使用制酸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經胃切除、胃繞道手術等等。 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所出版發行的《內科學誌》於 2015 年的登載的「胃酸相關胃腸疾病之最新診治新進展」,提到: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hydrochloric acid,HCl)與少部分氯化鉀(KCl)和氯化鈉(NaCl)。並提到「酸的製造源自細胞內 CO2 經碳酸酐酶水解成H+與HCO3-,氫離子和鉀離子經H+K+-ATPase pump交換後與氯離子一同打出細胞外。為維持胞內電荷與酸鹼平衡,壁細胞底側部有 Cl- 與 HCO3- 的交換,NA+K+ ATPase(鈉鉀ATP 酶)主動運輸....」。由上述資料可知,胃酸的成分雖然包括氯化鈉,但是胃酸分泌是非常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直接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一句話帶過,傳言過度簡化、傳言易誤導。MyGoPen 查詢相關傳言出處,國際上流傳最廣的應屬美國自然療法醫師喬爾·瓦拉赫 (Joel Wallach),他鼓吹「你需要更多鹽」、「低鹽飲食會導致胃酸逆流」、「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被處以死刑」。MyGoPen 曾於 2023年10月7日提出「【誤導】阿茲海默症都是吃降膽固醇藥造成的?錯誤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報告中引述美國的消費者保護非營利機構官網,內容指出 Joel Wallach 在加州創立傳銷品牌、販賣各種營養補充品。 (二)吃太油會先高血脂、肥胖 而非保護腦細胞傳言提到「腦部全部都是脂肪,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很容易失智症」。蘇秀悅表示,就像六大類營養每一種都各有角色、缺一不可的觀念,油脂也不是越低越好,大腦雖然是人體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是飲食中吃進去的膽固醇、不等同於腦細胞的膽固醇,蘇秀悅以減肥為例,減肥是減掉肥肉、是減掉「皮下脂肪堆積」,而不是減掉腦細胞,傳言的說法無法解釋減肥,傳言邏輯錯誤,並且錯誤連結不同的知識片段,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強調,根據飲食建議油脂類佔全天總熱量的比重應低於 30%,但是過去相關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的油脂攝取量落在 35 到 37%之間,不但超量攝取,而且攝取的都是飽和脂肪酸、不好的油,因此營養師通常建議民眾少吃肥肉、雞皮、豬皮等動物性油脂,改成攝取好的油脂,而不是改成無油,無油飲食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只有膽囊發炎、胰臟發炎、乳糜胸等等的病患才會吃屬於「治療飲食」的無油飲食,且甚至嚴格到總脂肪量要小於 15 克。蘇秀悅強調,健康不是一直「限制」、而是怎樣「組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像是鹽酥雞、滷肉飯、乾麵等又油又鹹的食物,大概就能達到低於 30% 的建議比例。 傳言說「很多失智症會建議大家花生油」,蘇秀悅強調沒有人在講失智要吃花生油這種事,從未有這樣的連結,避免失智症的重點包括避免腦部害,避免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良好的生活形態等等,而不是單一個因素、吃不吃花生油的問題,健康的飲食形態才能預防失智症,而不是哪一種特定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法」,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油類,像是橄欖油、苦茶油等。脫色脫臭是必要製程 增加油品穩定性 傳言還提到「一般油其實是高溫萃取、脫色脫臭」、「抽油煙機裡面的油如果是黏稠的,趕快丟掉不要吃」。相關的說法食藥署曾經公開闢謠「Line 流傳『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這是真的嗎?」,指出一般食用油脂的製作必需經過「油脂抽取」及「油脂精製」兩部分,油脂抽取都必須加熱,包括「壓榨」、「萃取」二種方式,且二種都會加熱,但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懸浮物、不純物等會加速油脂劣變產生油耗味,因此必須「精製」,或是稱為「精煉」(refining),以及「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安定性及保存性。傳言說油品高溫萃取、脫色脫臭不好,為錯誤說法。 (三)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 不等於膽固醇傳言提到「晚餐後吃水果,水果有很多的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肝」。蘇秀悅指出,傳言說法胡亂瞎扯,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但植物的膽固醇是零,豆製品也沒有膽固醇,所以就算是吃全素的人,體內也有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的來源通常是食物中的動物性脂肪、也就是飽和脂肪酸,但絕大多數的水果油脂含量都非常低,就算有些農產品、例如酪梨含有豐富油脂,但是也是屬於植物油,不是動物性脂肪。 水果屬於碳水化合物,MyGoPen曾於 2024 年 8 月 9 日提出「【錯誤】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不實說法!醫師詳解 」查核報告,該報告中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但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來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晚餐後的水果直接變成膽固醇」的說法錯誤。每天三蔬二果 份量比時間更重要 蘇秀悅補充表示,吃水果不是晚上吃就一定不好,重點是吃的「份量」,如果狂吃一大盤水果、猛喝果汁,即使是在白天,也是錯誤的飲食飲食形態,所以吃水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吃當季水果、份量不要太多,醣類和三酸甘油脂有關,但是和膽固醇沒有直接關係,根據衛福部的官版建議,每人每天應該「三蔬二果」,一天最多就是二份水果,一個小蘋果、一根小香蕉這樣的份量,而且應該吃原型水果,這樣才能吃到纖維和更完整的營養,喝果汁無法代替吃原型水果。 蘇秀悅提醒民眾,傳言說法只是利用片段正確、甚至極小部分正確的資訊,跳躍、擴大地敘述,變成完全錯誤的飲食主張,像這樣有害健康的資訊民眾千萬不要誤信、誤傳,民眾如果有任何跟營養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詢問營養師,目前各大醫院都有開營養諮詢門診。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少鹽、少油是錯的」,並且鼓勵多吃鹽、多吃油,傳言說法完全背離臺灣民眾日常飲食的型態,臺灣民眾面臨的是吃太鹹、吃太油的問題,以及衍生的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共病的糖尿病等「三高」問題,還有肥胖、腦中風、心臟病等風險,傳言悖離現實、說法錯誤,且有關胃酸、失智等說法也是錯誤資訊。 而「晚餐後吃水果,直接變膽固醇、脂肪肝」的說法,學理上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脂不等同於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來源為飲食中的動物性脂肪,與水果無關,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 正確飲食習慣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ugar-oil-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飲控不必忍痛捨棄拉麵!糖尿病專家列3種拉麵 在意血糖的人也能安心吃
天氣變冷的時節,許多民眾會想來碗熱呼呼的湯麵,而擁有濃郁湯頭的日式拉麵更是令人難以抗拒。然而,一碗拉麵含有不少油脂與醣類,讓正在飲食控制或是在意高血糖的族群望之卻步。好消息是,日本媒體網站就請教糖尿病專家分享3種拉麵,讓在意血糖的人也能放心享用。橫濱市「eatLIFE 診所」的市原由美江(いちはら ゆみえ)醫師,本身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是糖尿病醫療的專家,她表示雖然許多人將拉麵視為高油高鹽高糖的敵人,但有些類型的拉麵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如果正在控制血糖卻不想放棄拉麵,醫師建議選擇3種調味較清淡的拉麵:「醬油拉麵」、「味噌拉麵」、「鹽味拉麵」。而像是隨行泡麵的「小杯裝拉麵」,份量和碳水化合物都比普通大小的拉麵還要低,對於血糖的影響也較小。醫生提醒,一杯拉麵的糖含量約為70-100克,跟大多數的澱粉類主食差不多,然而拉麵容易入口,是可以很快就吃完的餐點,如果食用速度太快,便會導致血糖值明顯升高。再加上拉麵蔬菜含量低,裡頭的肉類又多是脂肪較高的叉燒肉,使得胰島素的作用受到干擾,不僅讓血糖快速上升,高血糖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因此,雖然拉麵並不是什麼邪惡的料理,但高血糖的民眾仍是要注意,像是盡量避開豚骨口味的拉麵,也要注意叉燒肉的攝取量不宜過多,更是不建議搭配餛飩、米飯等高碳水化合物的菜餚一起食用。資料來源:Otonanswer
-
2024-10-25 養生.健康瘦身
瘦身不用餓肚子!10大高飽足感食材 控制熱量攝取也能吃飽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常因為忙碌而忽略飲食,結果是被襲來的飢餓感影響專注力和心情;另外,對進行身材管理的人來說,如何控制熱量攝取同時又要維持飽足感,也是一大挑戰。無論是應對繁忙日常或是正在進行飲食控制,選擇能提供長時間飽足感的食材都十分重要,而富含纖維的蔬果、提供優質蛋白質的肉類等都是很不錯的選項。《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內「飽足感食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備受熱議的飽足感食物前10名。適量無調味「堅果」解嘴饞 觀察近一年內網友針對提供飽足感的食物相關話題討論,以各類「堅果」最受關注。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及豐富的膳食纖維等,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本身就是一項適合身體保養的食材,而其低升糖指數(GI)更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就有網友認為無調味堅果食用方便,「飲控、減脂的人嘴饞也能吃」,是減肥期的好夥伴;不過營養師也提醒攝取不宜過量,由於堅果油脂含量高,建議可以搭配優格等主食食用,並且一天一湯匙為限,避免當作零食而不小心攝取過量,造成反效果。而「牛肉」也是備受熱議的高飽足感食材,選擇油花較少的部位如菲力、後腿肉,在營養上能滿足蛋白質、鐵等微量元素的攝取需求,也能在飢餓時提供很大的滿足感。有網友便表示自己在重訓期間「牛肉每日分餐享用」,認為富含蛋白質的牛肉是修復運動後肌肉的重要食材,並且其消化過程相對較慢,能在雕塑身材的同時瘦得更健康。「莓果」高飽足感又延緩老化益處多另一方面,同樣上榜的「莓果」含有延緩消化的纖維及增加食物體積的水份,能有效減少進食慾望,而其升糖指數低,可以維持穩定的能量供應與飽足感,加上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減緩皮膚老化跡象的功效對女性來說更有吸引力,也因此成為女性網友補充能量的好選擇。在討論區中不乏網友分享無糖莓果汁的食譜,如加入包括藍莓、蔓越莓等莓果,打成果汁或果昔,並表示喝起來「高纖美味又有飽足感」。無論是富含蛋白質、纖維、或是健康脂肪的食材,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提供飽足感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管理來說至關重要。選擇正確的食物能夠幫助穩定血糖、提升專注力,還能減少過度飲食的風險,有效維持體重和促進整體健康狀態。如果你近期正在煩惱自己總是吃不飽、或是有健康管理的需求,不妨參考以上排行準備三餐,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
2024-10-24 退休力.論壇活動
2024退休力論壇/年紀漸長當心眼疾 葉黃素養眼又護眼
眼睛是靈魂之窗得用一輩子,但隨著年紀愈長及3C用眼過度,中壯年後可能會出現青光眼、老花眼及白內障等問題,加上光傷害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為了延緩眼疾發生,營養師賴怡帆建議,可以補充葉黃素加魚油的營養品,尤其葉黃素是眼睛黃斑部的營養素,可吸收有害藍光,又是超強抗氧化物預防慢性發炎。光傷害 眼疾主因之一除了年紀老化造成的眼睛傷害外,光傷害已是現代人眼睛問題的主因之一,包括陽光直射及3C產品產生的藍光。賴怡帆指出,有兩大疾病與此有關,一是白內障,雖然老化造成水晶體混濁,但藍光的傷害也加速水晶體老化,另一個眼疾就是黃斑部病變,由於中心視力受影響,看物品會不清楚或畫面扭曲,對生活影響很大。加上中壯年後開始進入更年期階段,尤其女性在荷爾蒙分泌減少,乾眼症的症狀也會跟著變嚴重,而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補充品就成了民眾「養眼」的必需品之一。葉黃素 得由飲食補充賴怡帆指出,葉黃素是黃斑部的必要營養素,但身體無法自行合成,得由飲食上補充,例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玉米、蛋黃等,由於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要跟油脂類的食物一起食用,若額外補充營養品也須要在飯後食用,才能讓葉黃素更容易吸收。依據美國FDA的建議,一天只須要補充6毫克葉黄素,就能預防黃斑部病變,不過,賴怡帆表示,曾有調查認為,一個人一天靠飲食最多補充一到兩毫克葉黃素,因此,要吃到足量須要額外補充,而台灣衛福部的建議用量一天上限可以到30毫克。目前葉黃素營養品會加上魚油,是因為魚油中的DHA也是眼睛所需要的脂肪酸,民眾可依個人需求選擇相對應產品,若是正在就學的學生族群因近距離用眼需求大,可選擇高劑量的葉黃素;而戶外工作者是光傷害的族群,也須要將葉黃素的劑量提高。至於中壯年之後的銀髮族群該如何補充,賴怡帆建議,不要等到眼睛不舒服或乾澀時才使用,尤其女性50歲以上進入更年期階段,加上眼睛疾病可能陸續出現,就須要開始適時適量的補充葉黃素,以備退休後用眼的需求。素食者 可選植物膠囊由於長者素食人口高達兩成,如何選擇可食用的產品,目前有些產品會在包裝上標註全素、純素、奶素等,或是有素食認證標章。另外,民眾也可以檢視外包裝上的原料成分標示,以避免含有來自動物的成分。賴怡帆解釋,用來製作膠囊的「明膠」是屬於動物性的,應選擇使用植物性膠囊,如纖維素膠囊的產品,葉黃素的成份來源多以金盞花萃取物為主,屬於植物性來源,至於DHA的成分,可選擇藻油DHA取代魚油DHA,而民眾服用這類產品,除了減緩眼睛疲勞感,也能讓眼睛看影像更明亮。聯合報將於11月9日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現場也有擺設許多攤位,由專業營養師教導民眾保健食品怎麼吃?希望大家一起來養眼又護眼。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配什麼點心?譚敦慈建議4食物取代甜點,早餐邊吃邊喝超搭
很多人喜歡喝咖啡配甜點,譚敦慈說這樣吃其實不太好,建議改配檸檬、酪梨、香蕉、肉桂,能讓喝咖啡的好處加乘。適度喝咖啡好處多咖啡是許多人每天必喝的飲品,適度喝咖啡好處多,但要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較好。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曾受訪指出,根據近十年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也能降低大腸癌、肝癌等癌症的罹患風險。喝咖啡別配甜點 建議4食物取代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在健康醫療節目《醫點不誇張》談到喝咖啡的問題。尤其很多人喝咖啡習慣配個蛋糕、小餅乾等甜點,譚敦慈認為這樣吃不太好,因甜食的精緻糖吃多容易加速人體老化,也提升致癌風險。她引日本學者的建議指出,不妨將甜點改成檸檬、酪梨、香蕉、肉桂等4樣食物,配咖啡也很搭。例如黑咖啡滴一些檸檬汁進去,頗有西西里咖啡的風味。香蕉跟酪梨就直接拿來配咖啡,譚敦慈就透露,她早上都會喝杯咖啡,並切一盤水果吃,而這盤水果裡就會有香蕉跟酪梨。香蕉甜甜的,用來取代甜點最適合;而酪梨雖沒味道,但它是好的油脂。她建議胃不好的人,先吃點酪梨再喝咖啡,對胃很好。肉桂則具有平衡胰島素的作用,能夠穩定血糖。不過譚敦慈強調,肉桂並沒有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只是可以讓血糖比較穩定,糖尿病患仍要按時服用藥物。而如果下午茶喝咖啡還是想要來點小確幸,譚敦慈說,她很喜歡黑咖啡灑肉桂粉,再配一點黑巧克力,香味十足,讓人幸福感滿滿。喝咖啡改配4食物的好處.檸檬:防失智,增長壽荷爾蒙.酪梨:抗發炎.香蕉:降中風等心血管風險.肉桂:穩血糖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最多不要喝超過3杯,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最能享受咖啡帶來的好處。【參考資料】.《醫點不誇張》YouTub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1 焦點.健康知識+
沒流汗和出門睡衣不用常洗?專家揭「洗睡衣頻率」:當心影響健康
一般人以為睡衣沒有穿出門,尤其秋冬時節沒什麼流汗,應該很乾淨,因此隔很長時間才洗一次。但睡衣長時間不洗也是很不衛生,容易造成皮膚問題。睡衣穿幾次就得洗?根據美國清潔協會(The American Cleaning Institute)的建議,睡衣穿3-4次就要洗,人在睡眠中會出汗,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汗液和皮膚分泌的油脂會附著在睡衣上。並且汗水和皮膚油脂會導致睡衣產生異味,影響睡衣的乾淨和舒適度。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中,睡衣上細菌還易於滋生,長時間不洗的睡衣可能會引起皮膚問題,如痘痘、皮炎等。但如果睡前有淋浴,則可以再多穿幾次。根據《CNN》報導,美國皮膚科學院成員安東尼.羅西指出,如果穿睡衣時沒有穿著內衣褲,因為睡衣有接觸到生殖器皮膚,應該要洗後再穿;但若會在睡前洗澡且穿內衣褲睡覺,睡覺時也不流汗,最多能穿一星期再洗。清洗妙招1.睡衣清洗周期:穿著3-4次後。貼身睡衣若長期不洗,微生物以及皮膚脫落的細胞,會大量堆積在睡衣上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如何清洗:使用冷水手洗,並放在明亮通風處晾乾。新買的睡衣別急著穿,最好用鹽水泡半小時再用洗滌劑清洗晾乾;另外,洗滌劑不要直接倒在睡衣上,避免造成顏色不均勻。2.內褲清洗周期:及時清洗,一定不能隔夜。內褲上的分泌物大多數是蛋白質,如果不及時清洗,就會容易滋生細菌、異味甚至掉色。如何清洗:把洗衣精塗在內褲上,輕輕搓洗3-5分鐘,最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如果內褲沾到經血,就先用冷水泡一會兒,再用含蛋白質酶的內衣洗衣精洗,蛋白酶可以溶解血漬。3.內衣清洗周期:穿著1-3次後。當穿著多次後,即使看起來不髒也應該清洗了,因為身體分泌的汗液和油脂會浸入衣物纖維中,成為細菌的滋生地。如何清洗:建議使用專業的內衣洗衣精,冷水手洗,不要用力擰或搓,以防變形,並平鋪晾乾。
-
2024-10-21 醫療.消化系統
29歲女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醫解析長期吃素為何會加重脂肪肝
大家普遍認為,脂肪肝一般是超重肥胖者才會得的病。但是,近日一則「29歲女子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的新聞沖上熱搜。新聞中,這名29歲的女士在體檢中查出了輕度脂肪肝,於是下定決心減肥,還戒掉了葷腥和精米、精面,每餐只吃水煮菜加蒸雜糧。半年後,該女士體重減掉了5千克左右,但去醫院複查卻發現脂肪肝不僅沒消失,反而還變成了中重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肝臟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加工廠」,能量代謝或組織修復所需的物質,如蛋白質、糖及脂肪等,大多是在肝臟中合成後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的。脂肪肝的形成是由於肝組織內脂肪聚集,肝臟合成的脂肪或輸送至肝臟的脂肪過多,轉運出肝臟的脂肪減少,導致肝臟脂肪出入失衡引起的一種疾病。肥胖、飲酒、糖尿病、營養不良、不當用藥、妊娠以及感染等都是誘發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若不重視,脂肪肝還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甚至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脂肪肝一般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的肝臟疾病,改變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運動鍛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中至關重要。飲食結構失衡的危害新聞裡的女士為治療輕度脂肪肝而調整飲食,但調整後飲食結構失衡,不能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正常需求,反而加重了脂肪肝。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是機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約提供50%~60%的能量。在機體供能營養素不足,或長期處於饑餓狀態時,體內貯存的脂肪會迅速分解,經過代謝產生能量;當脂肪供能也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將會分解蛋白質產生氨基酸來獲得能量。脂肪提供能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這些化學反應的主要場所在肝臟。當機體的脂肪湧入肝臟進行代謝供能時,由於某些來源於肉類及其他食物的營養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謝供能的關鍵化學反應出現異常,便可導致脂肪在肝臟聚集。同時,長期不攝入肉類、豆製品、奶類等食物,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內載脂蛋白的合成和功能,影響機體對脂質的代謝和利用,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聚。如何正確緩解脂肪肝新聞中這位女士發現輕度脂肪肝後,進行了積極應對,這種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具體操作方法出現了偏差。下面,給您介紹三個可以緩解脂肪肝的正確方法。第一,改變飲食模式,但不能盲目減重。健康的飲食要求每天均衡攝入多種食物,為機體提供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包括穀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及其製品、油脂等。第二,日常飲食要做到「三減三少」,「三減」即減少在外就餐頻率,減少食用加工肉類及其製品,減少紅肉的攝入;「三少」即做飯時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第三,適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不動,可以通過有氧運動消耗體內多餘脂肪,如做瑜伽、游泳、慢跑、快走、騎行等。此外,建議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遵醫囑進行治療。(通訊員 顏覓 陳亞男 特約記者 楊正強 整理)
-
2024-10-21 醫療.皮膚
汗疹擦止癢液無法治本!控制洗澡水溫更重要 洗完擦乳液保濕
時序進入深秋,秋老虎持續發威,許多人一流汗就覺得皮膚好癢,甚至長出一顆顆小紅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說,這是常見的「汗疹」,主要原因為大量出汗時,汗水阻塞汗腺的發炎反應,摸起來有顆粒狀的粗糙感,又稱「痱子」。預防汗疹發生,建議民眾平時宜保持皮膚乾爽,流汗後要立即擦乾。穿太多悶住皮膚 也會長汗疹汗疹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又以嬰幼兒、老人居多。羅陽表示,嬰幼兒的汗腺尚未成熟,長輩常因「有一種冷是阿嬤覺得冷」,讓小孩穿上過多衣物,導致汗水無法順利排出,悶熱出疹子;老人家則是皮膚老化,皮脂腺分泌及角質層保水功能跟著降低,變得敏感、一流汗就發癢。汗疹全年都可能發生,端看流汗的多寡。羅陽指出,夏天溫度、濕度高,排汗量自然增加,容易反覆性再發;冬天如果穿太多、質料不吸汗悶住,也會讓汗腺受到阻塞而形成汗疹。好發於前胸、後背、腋下、胯下等部位,主要是因為衣物覆蓋住不通風所導致。汗疹有「晶狀汗疹」、「紅色汗疹」、「膿疱型汗疹」3種類型。以膿疱型汗疹最嚴重,因癢感明顯,抓破皮可能有感染風險。羅陽提到,要預防汗疹發生,應保持皮膚乾爽、避免穿過多或緊身的衣服,且流汗後應立即擦乾,才能減少汗水留在皮膚表面的時間,杜絕汗腺阻塞。一般來說,汗疹在數日內會自然好轉,若想盡快改善皮膚狀況,可注意洗澡溫度,使汗孔通暢,洗澡後可適量塗抹乳液保濕。羅陽提醒,洗澡水溫不要超過40℃,溫度過高反而會讓皮膚釋放出搔癢感的過敏原;使用溫和中性的沐浴產品,清潔力太強容易過度清潔、破壞油脂平衡,讓肌膚變得更緊繃乾癢。止癢液無法治本 有傷口別用民眾出國逛藥妝店,最喜愛購買止癢藥膏,羅陽表示,這類產品有舒緩作用,但只能暫時改善症狀,要治本,應從皮膚清潔、保持乾爽做起。有些止癢液的成分,對皮膚敏感的人會太過刺激,且可能含有類固醇,若有傷口的話,不建議使用,避免增加感染風險。容易出汗的人,中醫認為是體內「熱氣」所致,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說,可先確認是「陰虛」還是「熱虛」體質,前者可多吃深綠色蔬菜、黑木耳、白木耳、蕈菇等;後者可攝取椰子汁、綠豆湯。另外,氣虛者也容易多汗,應均衡補充五穀雜糧、泡黃耆茶補氣,也有助於減少發汗。汗疹3大類型:●晶狀汗疹:疹子像小水珠一樣透明,通常不會紅腫或發癢,病灶可能幾天或幾小時內消失。●紅色汗疹:最常見的汗疹類型,呈現紅色小顆粒狀,偶爾會感覺到癢和刺痛。●膿疱型汗疹:因真皮內的汗管阻塞,發炎程度更嚴重,產生膿疱。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冬時節吃什麼魚最肥美?細小魚刺少的魚有哪些?魚罐頭怎麼選比較健康?
不少民眾愛吃魚,除了肉質軟嫩,也能攝取到豐富的好油脂。但很多人不知道挑選訣竅,漁民分享,可從魚眼睛、鰓跟身體觀察。另外,市面上魚罐頭琳瑯滿目,還有香味十足的魚鬆可選,營養師建議,罐頭要挑選成分簡單,沒有過多調味料,魚鬆可以吃,但也要適量攝取。市場買鮮魚訣竅:眼明亮、鰓鮮紅、體不軟爛。有些魚有豐富的好油脂,營養成分高,但若不懂挑選訣竅,不論到市場看到新鮮魚貨,或是超市的冷凍魚片,都不知該如何下手。新北澳底漁港新勝發船隊成員之一的漁民陳麗華表示,買魚最好選當令季節魚類,台灣四面環海,隨著氣候的變化,迴游魚類到台灣的時間點也不一樣,例如現在接近秋冬季節,白帶魚、鯖魚、竹筴魚最為肥美。陳麗華建議,如果民眾無法親自至漁港選購,可利用冷鏈宅配,或到傳統市場買魚時,要選魚眼清澈明亮,鰓的顏色鮮紅,魚體不軟爛,無腐臭味的魚類;若是至超市,則建議選擇真空急速冷凍鎖住鮮度的魚貨。挑選小刺少的魚類,午仔魚、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都不錯。很多人怕魚刺,在餐桌上看到魚就打退堂鼓,就怕送入口中的魚肉會夾帶著細小的魚刺,一不小心就被刺到,甚至卡在喉嚨內,對魚是又愛又怕。陳麗華推薦,海魚的部分,包含煙仔虎、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鱸魚、剝皮魚、石斑、白鯧魚、午仔魚等多種魚,肉質鮮甜又少小刺,都是不錯的選擇。輔大醫院營養師余家綺則推薦鮭魚、鱈魚、比目魚、午仔魚等,吃起來很嫩,比其他魚類的魚刺較少,可以直接清蒸或是煎熟就好;吳郭魚雖然土味比較重,但可以用豆豉或紅燒的方式烹調,經濟許可,可以選擇已去除魚刺的虱目魚或是鯛魚,烹調上很方便,不用擔心吃到魚刺。肉質鮮甜、小刺少的魚.煙仔虎、鯖魚、鬼頭刀、白帶魚、鱸魚、剝皮魚、石斑、白鯧魚、午仔魚、鮭魚、鱈魚、比目魚魚罐頭挑成分單純、少油鈉,魚鬆少量食用增加食欲。如果想吃魚罐頭,余家綺說,要選擇成分簡單,沒有過多調味料,像水煮或清蒸鮪魚罐頭比較推薦,熱量也不會太高。「颱風麵」會用到的「番茄鯖魚」口味,是先油炸再調味;油漬鮪魚則是泡在橄欖油或植物油內,油脂太多;而鹽漬鮪魚就是大量鹽巴醃漬,都會攝取到太多的油脂或是鈉,對身體負擔太重。鮪魚是大型魚類,部分民眾會擔心有甲基汞殘留問題,余家綺表示,其實一般人適量吃鮪魚罐頭,吃的量不多,不會造成傷害,除非一次吃非常多,特殊族群例如孕婦、哺乳中的婦女或是幼兒,需要考慮到神經系統問題,可能會影響胎兒,建議不要吃這種大型魚類。余家綺表示,民眾想吃鮪魚罐頭沒問題,但不要太頻繁吃,盡量以原型魚肉為主,應選擇小型魚比較好,例如吳郭魚、鯛魚等,會比較安全。而到漁港或賣場時,也會在架上看到各種口味的魚鬆,不但很香也能增加食欲。余家綺表示,魚鬆是用魚肉去做,蛋白質含量高,但作法跟肉鬆是一樣的,會加入大量的鹽巴、糖跟油脂,建議要適量食用,直接吃魚肉是最好的,例如可在煮粥的時候,直接加入魚肉一起烹煮。喉嚨卡魚刺別吞白飯別喝醋,絕對不能摳喉嚨。吃魚時被魚刺卡喉嚨怎麼辦?網路上不少偏方,包含喝醋、吃飯等,但余家綺指出,如果魚刺不小心卡到喉嚨,應該先觀察,不要繼續吃東西,以免造成二度傷害。首先,要看有無疼痛感,可能咳嗽幾下就能弄掉魚刺,喝醋、吞飯無法百分百去除魚刺,甚至可能會讓魚刺卡更深。余家綺說,有些人可能會想嘗試用手指摳喉嚨,把魚刺弄出來,「完全不能做這個動作」,因為喉嚨組織很脆弱,此舉會傷害到粘膜,增加感染風險,發現魚刺卡住,就要趕快去耳鼻喉科診所或是急診掛號,請醫師把魚刺夾出來,才是最安全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魚肉烹飪方式越簡單越好?生魚片含硫胺酶,過量攝取恐致1營養素缺乏
秋天是漁獲肥美的季節,魚類含有優質蛋白質,更富含現代人普遍缺乏的優質脂肪酸Omega-3,營養師也鼓勵民眾,可以多吃台灣沿海魚類或淡水魚,不管是蒸、煎、煮湯,都能獲得不錯的營養價值。且現今獲取魚類相當方便,更有分切好、去除魚刺的產品供選擇,就連醫院有時也會規畫魚類主餐提供給長輩食用。帶卵、小魚、鮮豔、大型魚類,建議別吃或少吃。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蕭文君指出,在兼顧綠色蔬食和減碳飲食下,有四種魚類應盡量避免,包含帶卵的魚如烏魚子,或幼苗如魩仔魚等,讓幼魚在海洋生態中有穩定成長空間;還有魚身花紋特殊或顏色鮮豔的魚,通常為珊瑚礁魚,在生態環境扮演關鍵角色,且這類魚刺多、肉質也較不好,民眾切勿因好奇心食用。蕭文君說,位於食物鏈頂層的大型魚類,如鯊魚、鮪魚等,這些魚屬於食物鏈頂層,體內重金屬較高,加上近年濫捕,導致鮪魚等數量急遽減少,不鼓勵民眾太常攝取;而罐頭魚通常是大規模工業捕撈,碳排、廢氣量較高,對海洋生態不友善,同樣不建議食用。要以魚類作為主食,蕭文君表示,可以選擇台灣沿海魚類為主,例如吳郭魚、鯖魚、鱸魚、虱目魚等,同樣具有營養價值,包含醫院中也會使用外界常見的鯛魚片作為主餐,同樣能兼顧營養。乾煎或蒸煮最好,把魚油炸最糟糕。不少人擔心魚若未處理好或買到不新鮮的魚,會有魚腥味。蕭文君說,挑選魚類可以從色澤、眼睛、觸摸肉質來判斷魚類是否新鮮,不過基本上魚都有自己特殊的氣味,魚腥味的判斷有時很主觀,若不習慣吃魚或對味道較敏感者,可以用蔥、薑、蒜、米酒等先醃製,除去腥味。至於魚類烹調方式,蕭文君建議,可以採乾煎或蒸煮,魚本身的DHA跟EPA都能保留;油炸或炭烤的方式則不建議,炭烤可能表皮會焦掉加上高溫容易產生致癌物,油炸油溫大多在100多度將近200度,不但會破壞食物本身營養,也容易攝取過多的油脂,對心血管並不好。生魚片含硫胺酶,過量攝取反有害。既然烹調加工越簡單越能保有食物營養價值,生魚片是不是最佳選擇?蕭文君表示,生魚片營養價值高,她自己也愛吃,但處理不好會有食安問題,可能有寄生蟲或細菌汙染,盡量避免路邊攤,選擇環境乾淨、新鮮有口碑、看得到處理過程的店家。蕭文君說,魚類中有硫胺酶成分,若太常吃生魚,硫胺酶會將人體維生素B1分解,以一般人正常食量攝取沒問題,但如果特意過量攝取,恐出現體重下降、消化道及神經炎相關症狀等。建議不論何種食物,過與不及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再營養的魚類適量攝取即可,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主。冷凍前分裝好一次食用份量,冷藏解凍最安全。現代生活便利,不管在市場、大賣場甚至超商等都能買到魚,蕭文君表示,若一天煮不完,可以分切包裝放入冷凍庫,要煮的時候拿到冷藏解凍,有些家庭習慣用泡水解凍或常溫解凍,她並不建議。因室外溫度不固定,解凍過程恐導致食物變質或吸引蚊蟲,導致病菌殘留。若是晚上要吃,早上出門前將魚從冷凍庫移至冷藏,冰箱溫度較為固定,不易變質或滋生病菌,晚上回到家再拿出來料理,相對安全也能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最讓家庭主婦主夫苦惱的就是煎魚的過程,常常油溫或時機掌握不佳,導致魚皮黏鍋,端上桌也不夠漂亮。蕭文君建議,若家中沒有不沾鍋,或習慣用鐵鍋煎者,除確保油溫夠高外,在翻面時也必須有耐心,可以稍微用鍋鏟試試魚是否可移動,等到完全可以移動再翻面,千萬不要心急,否則恐讓魚「毀容」。蕭文君也說,很多師傅會「養鍋」避免鍋子黏鍋,定期上油可達到的不沾程度甚至超越不沾鍋,鍋子使用年限也更加持久,只要做好相關步驟,煎出一條完整的魚應不是難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最接近新鮮的滋味 專家推2種罐頭魚其營養和風味與鮮魚沒兩樣
如果想要以罐頭魚享受新鮮魚的美味,專家建議多使用罐頭鯖魚和沙丁魚。一般人經常從食品儲藏室拿取鮪魚罐頭,這是為餐點加味的簡單方法。不過,新加坡美食評比機構大食代(Food Republic)向海鮮公司Scout Canning創辦人暨海洋管理委員會 (MSC) 海洋大使蘭利 (Charlotte Langley) 廚師請教專業見解,蘭利明確表示,為獲得最接近新鮮魚的體驗,罐裝鯖魚和沙丁魚是最佳選擇。蘭利稱,這兩種魚保留原有的油脂和豐富性,罐裝魚質地與新鮮魚驚人的相似;鯖魚和沙丁魚都是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油性魚類,專家提醒選擇大西洋或太平洋鯖魚,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其汞含量比大鯖魚(king mackerel)低。此外,沙丁魚富含蛋白質,也是維生素 D 和鈣的來源。鯖魚的味道比沙丁魚溫和,可在許多菜餚中替代罐裝鮪魚。至於味道濃郁的沙丁魚,可以單獨搭配餅乾和泡菜享用,也可以作為小型熟食冷肉盤(charcuterie board)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融入各種菜餚。如果要充份享受這兩種魚的質地和風味,可多方嘗試利用。鯖魚和沙丁魚罐頭味道鮮美,其用途非常廣泛。只需點添加些許配料,就可將罐裝豆子和魚變成美味沙拉,保有新鮮魚的所有風味。不妨以鯖魚配白豆、新鮮番茄和鬆脆沙拉葉,外加油煎脆麵包塊增加口感;罐裝沙丁魚可與鷹嘴豆、番茄、小黃瓜和鹹橄欖完美搭配,製成地中海風味沙拉。為增加風味,如果魚以油包裝,可用來製作沙拉醬或當烹飪油煎麵包塊。鯖魚和沙丁魚也適合製成簡單肉醬或抹醬。針對鯖魚,可用芥末、法式酸奶油、辣椒、黑胡椒和檸檬汁快速瀝乾鯖魚,與吐司和切碎紅蔥一起食用;至於沙丁魚,可將罐裝沙丁魚與鹹室溫奶油、檸檬皮和檸檬汁及黑胡椒一起搗碎,製成鮮味十足的熟醬。如果喜歡熱魚,可搭配麵食。針對鯖魚,只需將奶油乳酪和少許牛奶加熱,加入鯖魚片,再與熟義大利麵攪拌即可,還可加入碎韭菜或菠菜增加風味;針對沙丁魚,可將罐裝沙丁魚連同油與番茄、碎橄欖和番茄醬放入鍋中加熱,製成濃鬱、厚實的義大利麵醬,也可將魚放入煎蛋捲或用作披薩配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4 焦點.健康知識+
媽媽愛吃菜不愛吃肉、10點睡不熬夜還是得高血脂?日常一地雷食物惹禍
很多人誤解肉類是造成高血脂的元凶,殊不知是其他習慣造成的。一名網友在網路發文詢問求解為何媽媽會得高血脂,他簡述媽媽的生活和飲食,看似大多是健康的習慣:‧不愛吃肉、愛吃蔬菜‧饅頭吃一個拳頭大小‧每天晚上10點睡覺,從不熬夜‧早餐喝豆漿、吃一顆雞蛋‧愛吃主食,愛吃粗糧玉米粉製作的大餅他表示媽媽有高血壓,體型偏胖,一直都無法順利減肥,不知道看似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哪裡出了問題。很多網友點出「挑食」才是問題癥結,原PO媽媽不吃肉導致正常油脂攝取太少,身體會自己製造油脂,所以吃素的人反而容易高血脂。肥胖主因是主食(碳水)攝取過多,各種餅類製作過程用到很多油,會導致吃進過量脂肪,建議主食、肉和蔬菜的比例應為1:1:2,什麼是高血脂?根據三軍總醫院官網介紹,血脂(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高血脂可以分為「高膽固醇血症」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當血液中流通之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之濃度高於正常值時,稱為高血脂症。高血脂成因和相關病症總熱量攝取過多、總脂肪攝取過多、缺乏運動、先天性缺陷症、酒精攝取過量、其他疾病引起之併發症。高血脂症除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輕微者偶爾胸悶不適、嚴重者會缺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如何預防高血脂?1.維持理想體重,若肥胖又有高脂血症,則極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2.控制脂肪攝取量,少吃油炸、油煎食物。3.膽固醇過高者,避免食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豬油、牛油、肥肉、奶油、椰子油、棕櫚油等。4.炒菜宜選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橄欖油 、花生油、菜籽油、葵花油等。5.烹調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 6.多攝取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少吃富含精製糖類的農物,如:糖果、煉乳、蜂蜜、各式含糖飲料、加糖食品等。7.多選用富含纖維質之食物,如未加工之豆類、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避免飲酒。飲酒過量易使三酸甘油脂上升。8.適當調整生活型態,例如戒菸、運動以及壓力調適。原PO總結媽媽的問題在於太少攝取如雞胸肉、魚肉之類的優質蛋白、缺乏運動,而且家裡用油也有問題,打算換成橄欖油。其中最重要問題在於主食吃太多,碳水成分太高,他之後會盯著媽媽調整飲食,測試一段時間後再去醫院測量血糖。
-
2024-10-12 養生.聰明飲食
中西式早餐店都上榜!營養師曝6大地雷早點 沒加飲料隨便吃都破500大卡
街上早餐店林立,中西式都有,不過早餐店賣的常見類型卻是專家眼中的地雷食物。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粉專揭露6種常見的早餐地雷「在悄悄破壞你的健康」。1.煎餃李婉萍提醒不要以為煎餃有包菜包肉就很健康,為了多汁好吃,煎餃內餡多以肥肉為主,再用油去煎,一顆煎餃熱量大約50-60卡,形同一大早在吃油。她建議煎餃可搭配豆漿,增加補充蛋白質讓營養更均衡。2.燒餅油條李婉萍表示燒餅製作時會抹上許多酥油,油條則是經過反覆油炸,兩個合在一起就是高碳+高油的組合,一份燒餅油條熱量就可能超過500卡。她建議改吃燒餅夾蛋+生菜,讓熱量少一半,減輕負擔。3.飯糰糯米屬於高GI食物,早上吃容易讓血糖飆升,而飯糰內餡的的肉鬆、油條、酸菜也都是高鈉、高熱量的加工食品,一顆飯糰熱量大約是600卡。她建議吃一顆飯糰熱量已爆表就不要再配飲料,也可以去掉酸菜降低熱量。4.鐵板麵和飯糰一樣,麵條也是高GI食物,早上吃會使血糖飆升,另外醬汁裡有大量調味料、太白粉,成分也是高油高糖,一份鐵板麵的熱量大約有400-500卡。李婉萍建議加一顆蛋讓營養更均衡,或是請店家少放點醬汁。5.奶酥厚片奶酥主要是由奶油、糖混合而成,加上碳水爆炸的厚片麵包,營養素非常單一 (澱粉+油脂),一份的熱量大約是300卡,建議可搭配牛奶增加蛋白質與鈣質。6.玉米脆片+牛奶這個看似健康的早餐其實是真正的隱藏地雷,玉米脆片加工程度高,許多廠商都會額外添加大量的糖,營養流失也多,營養師建議搭配水果一起吃增加纖維。健康早餐怎麼吃?李婉萍表示如果早餐想要吃得健康,可遵循以下4大原則:1.避免單一營養素至少要含有3種食物搭配例如: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果2.避免選擇加工食品例如:熱狗、香腸、火腿加工食品往往高鹽高油 也容易流失營養3.避免精製醣類例如:白吐司、麵條、玉米脆片高GI值容易導致血糖升高,早上吃可能會讓一整天都精神不好4.飲品搭配以原味、無加糖為主例如:鮮奶、無糖豆漿、黑咖啡減少飲料的糖分攝取 補充蛋白質與鈣
-
2024-10-11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秋天保養關鍵 海鮮助攻秋季養生,膠原蛋白讓肌膚水潤透亮!
秋燥來襲,應及早保養 每年秋分一過,隨著秋風的來臨,空氣中的水分會逐漸減少,導致秋燥現象。許多人在這個季節會感覺喉嚨乾澀卡卡、皮膚乾燥,甚至出現輕微咳嗽。在中醫理論中,秋季屬於燥的季節,容易損傷肺部和津液,為了避免「秋燥」,台北漢補世家中醫診所中醫師侯俊成建議,日常生活中應以滋陰潤燥為主,調養肺部和補充體內津液,多吃潤肺食補,防呼吸道易變乾;皮膚則適量搽保濕乳液,減少過度使用肥皂,以保留皮膚的天然油脂。中醫食療:梨子與柿餅潤肺防燥 在飲食方面,侯俊成特別推薦秋天食用水梨,像是冰糖燉水梨,有助於潤肺解燥。此外,柿餅也具有滋潤效果,對肺部保養大有益處。秋天吃這些食物,不但好吃,還能讓身體更舒適。滋陰養生:海鮮與潤肺食材的選擇 侯俊成提到,秋季乾燥容易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這就是所謂的「傷陰」現象。為了對抗乾燥,他建議攝取海鮮,如蛤蜊和九孔,這些食材能滋陰,保持水分平衡。尤其海鮮中的膠原蛋白對皮膚保濕效果佳,有助於提高抗燥能力,保持水潤。秋天的補養小秘訣:食補與運動兩手抓 秋天的氣候從熱轉涼,是開始養生進補的好時機。侯俊成說,秋天吃些溫補的食材,如生薑或雞湯,這些食物能在寒冬到來之前為身體儲存能量。此外,秋天也是出門登山、呼吸新鮮空氣的好時節,能增強肺活量,讓肺部更健康,遠離秋天常見的過敏、氣喘等問題。白色食物潤肺,杏仁茶與白木耳都是良選 白色食物如杏仁茶和白木耳,對潤肺大有幫助。侯俊成特別推薦,杏仁粉與牛奶或麥片一起食用,能滋潤肺部,還能有益免疫力。此外,白木耳燉蓮子或枸杞,是便宜又實惠的「平民版膠原蛋白」,對於滋潤肺部和清除痰液也有很好的效果。秋天養陰的食物:蜂蜜、山藥與南瓜 「蜂蜜是天然且有效的潤腸選擇。」如果有便秘的問題,侯俊成說,喝蜂蜜水,不但能潤腸通便,還能幫助養陰保健;山藥和南瓜也非常適合秋天食用,這些食材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對腎臟和腸胃的保養效果佳。秋季轉換期,注重保養以應對季節變化 侯俊成最後提醒,秋天是從熱到冷,許多慢性疾病容易在這個時候發作,尤其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問題。因此,秋天的保養尤為重要,除了飲食調理,還要保持適量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才能順利迎接冬季的來臨。
-
2024-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番茄「生吃vs.熟食」哪個好?營養師說「這樣吃」美膚又護心!番茄6大功效一次看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義大利的俗諺,顯示了番茄的高營養價值。尤其富含抗氧化能力最強的「茄紅素」(Lycopene),使番茄成為抗癌聖品。番茄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中發現有抗氧化、 防癌、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功效。詹惠婷營養師以下詳細介紹番茄的6大功效:番茄6大功效 1.消除自由基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是一種胡蘿蔔素,也是一種抗氧化的營養素,是最近相當受矚目的抗氧化物質,它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掃除自由基的效力爲其他種類胡蘿蔔素的2倍,其抗氧化力也比維生素C和維生素E 來的高,掃除自由基的效力爲維他命E的百倍, 因此有很好的抗癌效果。 2.預防癌症研究發現,番茄對於癌症的預防,以攝護腺癌、肺癌、乳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防治效果最好。 3.降血壓番茄含鉀量豐富,因此有助於降低血壓。不過,建議以新鮮番茄較佳,因爲市售的番茄汁或番茄醬等產品,可能添加鉛鹽,反而失去降血壓的意義。 4.預防心血管疾病番茄及其製品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等。 5.降低膽固醇因番茄紅素可抑制細胞合成膽固醇、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6.養顏美容在營養學的觀點,番茄富含維生素C、A, 兩者都是美化肌膚的營養素,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愛美的女性應該常吃。怎麼吃最營養?番茄生吃或熟食都深受眾人喜愛,不過許多人好奇,到底生吃還是煮熟吃最營養?曾依田營養師在臉書粉專「營養食事Ms.E10-營養師依田」發文指出,番茄含有茄紅素,當熟食番茄時,加熱可使番茄的細胞壁及纖維軟化,幫助茄紅素釋放,但維生素C、植化素等不耐熱的營養素會因高温而流失;若是生吃番茄,可保留維生素C、植化素等不耐熱的營養素,但未經加熱的茄紅素不易吸收。曾依田營養師建議兩者一起吃,不僅營養素都能攝取,茄紅素還能抗癌、護心又美膚。 曾依田營養師說,屬於水果的小番茄,別再想就直接生吃,若是屬於蔬菜的大番茄儘量熟食並搭配油脂。而且建議將番茄切碎,破壞細胞壁幫助營養物質釋放,當然也可直接使用番茄罐頭(低鈉更好),並且搭配油脂烹調,像是番茄莎莎醬、羅宋湯等,都是很好的吃法。 詹惠婷營養師說明,如果想生吃番茄,飯後吃會比空腹吃更好,因爲用餐時會食用肉類或油脂,飯後吃番茄,對番茄紅素的吸收力,比空腹時更佳。或是在生吃番茄時淋上少許橄欖油及醋。什麼人不能吃番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說明,大、小番茄都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因此需要限鉀的腎臟病友,尤其是正在接受洗腎治療的患者,務必減少食用,或是將番茄汆燙去除鉀離子後再食用。 此外,番茄富含蘋果酸和檸檬酸,可能導致胃酸過多,引胃食道逆流;患有腸躁症候群者,也勿多食。 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食事Ms.E10-營養師依田.農業知識入口網詹惠婷營養師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7症狀:胸痛、喉嚨卡卡...原因、飲食宜忌、5招快速舒緩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