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次氯酸水
共找到
15
筆 文章
-
-
2022-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別拿酒精噴捷運座椅 恐「落漆」沾染衣物、隨身物品
疫情時代,民眾已養成隨身攜帶酒精噴灑消毒的習慣,不少旅客也會在搭乘捷運時,往座椅噴酒精消毒,殊不知此舉會造成油漆溶解剝落。台北捷運表示,日前就收到旅客反映,穿著的褲子疑似沾到捷運座椅油漆,經調查後才發現是因為乘客以酒精擦拭座椅,但目前只有收到1位旅客投訴,呼籲民眾稀釋漂白水或次氯酸水擦拭,避免落漆沾染隨身物品或衣物。台北捷運指出,近日有旅客反映,穿著的褲子疑似沾到捷運座椅油漆,這起「匪夷所思」的案例,經深入調查後發現,起因旅客使用市售酒精直接噴灑座椅擦拭,導致座椅表面聚胺脂(PU)漆溶解所致。台北捷運表示,捷運系統均經過清消,請勿使用酒精擦拭座椅等相關設備;同時,亦將找尋更佳座椅漆或貼膜、鍍膜等耐酒精材料,防止類似情形再次發生。北捷說,目前捷運仍持續全時清消,使用的是稀釋後的漂白水,不會傷害溶解座椅面漆,營運時段車站頻率為2小時、列車頻率為4小時,列車出車前均完成清消;營運結束後,車站及列車則依排程進行清消作業。北捷也說,酒精是有機溶劑,不只會溶解捷運列車座椅面漆,也會溶解皮膚的油脂,對於有塗層、油漆或是皮製的傢俱、皮包、皮鞋、汽車內裝,均有可能造成掉漆或損壞。如果旅客要自行消毒捷運座椅,建議使用次氯酸水或濃度0.05%漂白水。
-
2021-10-16 新聞.健康知識+
新北抽測抗菌砧板多款未達標 俠醫遺孀譚敦慈分享3建議
新北法制局抽驗8款市售砧板,發現其中3件中文標示不符、5款抗菌率未達標,目前已要求業者下架,並行文業者所在地之主管機關依法處理。毒物專家譚敦慈也分享,民眾使用砧板要落實生熟分離原則,且記得每次用完一定要清洗,至於材質選擇上則沒有絕對,民眾可依照不同使用習慣來選購。疫情影響下「自煮」蔚為風潮,新北市消費者保護官依照ISO 22196抗菌性標準抽測市售8款抗菌砧板,發現其中3件中文標示不符、5款抗菌率未達標。法制局指出,其中「PINYAN美國原裝雙面抗菌木纖維砧板」、「ECOWOOD 美國松木不發霉砧板」、「KYOCERA日本京瓷抗菌砧板附直立架」等3件都不符合食安法第26條規定,也就是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法定項目。另外5件包含「GOLD LIFE美國原木不吸水抗菌砧板」、「彩藝密痕砧板 x 染井吉野櫻」、「妙潔 抗菌料理砧板」、「ECOWOOD 美國松木不發霉砧板」、「KYOCERA日本京瓷抗菌砧板附直立架」在實驗菌種中R值皆小於2、即抗菌效率都未達99%;甚至其中有1件實驗菌種中R值小於0;以上5件產品都以涉及食安法第28條或商品標示法第6條誇大不實部分。消保官鍾佳儒表示,目前已要求業者將商品網頁下架,並行文業者所在地之主管機關依法處理,也勸說業者應該要誠實自主標示,呼籲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1950全國消費者服務專線詢問。俠醫林杰樑遺孀、同為毒物專家的譚敦慈也到場分享。她建議,民眾在使用砧板時應該要多準備幾個砧板,將生肉、生菜及水果的處理分開,以落實生熟分離原則,而若是肉品切完也不要用熱水沖,否則蛋白質會附著在上面。她強調,砧板每次用完一定要清潔消毒,且不要往牆上掛,否則容易造成另一面發霉,所以最好是放在兩面都通風的地方,這樣正確使用才能讓料理的安心。譚敦慈指出,就材質選擇上,其實也沒有一定要選擇木頭或塑料,還是看消費者習慣最重要,但民眾若習慣高溫清洗,則建議選擇塑料砧板,但同時在選購時要注意材質溫度;木頭砧板則是在清洗後一定要趕快擦乾,若要消毒也能用酒精、次氯酸水或稀釋漂白水清潔,之後再用清水沖乾淨也可以,而最重要的是木頭砧板有裂縫就一定要更換,否則可能會藏有細菌。
-
2021-10-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抗菌洗手乳能「抗菌」?賣場買回的東西先噴酒精?顏宗海破解防疫錯誤觀念
防疫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日常生活毒害卻仍無所不在。udn × 「元氣網粉絲團」今(13日)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教大家如何輕鬆防疫、避免各種生活用品毒害的方法。顏宗海首先談到自身防疫方法,他說最好的方式仍是老生常談的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而市面上琳瑯滿目各種品牌的抗菌洗手乳、消毒產品等,是否真有助於「抗菌」?顏宗海指出,洗手就用肥皂、清水洗最好,若在外面沒水可洗的地方則用75%的酒精代替。抗菌洗手乳、消毒產品、乾洗手可能含有其他添加物及芳香劑等,都沒有用清水及酒精來得好。此外,疫情期間許多人買東西回家後,會先用酒精噴一下東西的外包裝,顏宗海表示不必要,酒精噴手即可,不需噴物品及食品。國內外專家都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還是存活在有生命的生物體上,它不會通過食物傳播;國外還有研究報告指出病毒會在外科口罩存活7天,但顏宗海強調,這個病毒量很低,且停留不代表會傳染,大家大可不必過度擔心。也有很多人會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次氯酸鈉)來消毒,顏宗海表示,這二樣僅用於環境消毒,並且因其對皮膚具有刺激性,所以次氯酸水、漂白水擦過後,需再用清水擦過一次。另一重點則是一定要稀釋後再使用,一般家庭用濃度約1:500(PPM),而若是家裡有自主健康管理者、確診患者或醫院使用,濃度則會加倍。並記得使用時最好穿長袖、戴口罩、戴護目鏡、保持環境通風,以策安全。顏宗海說,急診室也常見有人擔心使用一種消毒產品力道不夠,於是用漂白水加鹽酸,結果產生氯氣,引起呼吸困難送急診。因此顏宗海說,清潔消毒把握一個原則,即一次用一種即可,用多種效果不會比較好,反而可能傷身。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在家種植芽菜、菇類自給自食?農科專家:不建議
幾個月前,國內新冠肺炎肆虐,造成民眾恐慌到賣場搶購的記憶猶新;進入颱風季後,加上南部暴雨,菜價又飆上新高,煮夫煮婦面對超高菜價,如何照顧家人的飲食健康?我們請產地農民、營養師提供採購、保存與洗滌烹調建議。生產者建議蔬菜箱產地直送 災期蔬果不斷鏈「颱風沒來菜先漲」是許多菜籃族擔心的事,防疫期間一個禁令下來就是半個月、一個月,市場一關就個把月,遇上颱風讓主婦更發愁。蔬果重鎮的雲林農民認為,建立正確買菜觀念,遠勝過一窩蜂搶購,不但可減少憂慮焦躁,又可讓一家吃均衡,安然度過惱人颱風季。颱風沒來菜價先漲個一、兩倍,民眾已司空見慣,擔心災後買不到菜,搶購囤貨更成了唯一對策。結果呢?菜價不跌反造就商人哄抬機會,台灣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謝萬來指出,短期葉菜類在災後兩周是價格高峰期,建議上網掌握農情快訊,選擇合理價格的菜類,藉機給家人換換口味也很好。如何聰明選擇災後好蔬菜?身兼雲林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的謝萬來說,生產區域較集中的菜類,一遭受颱風侵襲會連帶影響菜價波動較大,建議不要跟風搶購大宗蔬菜,最近因疫情崛起的「蔬菜箱」是首選。謝萬來說,雲林小農結盟,具備溫室、冰庫、契作條件,且分區耕作分散作物風險,降低災損,不論颱風、乾旱或強冷欠收季節,仍享有合理價格的鮮美蔬果。「蔬菜箱」宅配已成風潮,主婦不必冒雨或冒染疫風險上市場,從產地直送到餐桌。他說,蔬菜箱有10到17項當季蔬果,品項菜類由農人調配,例如大宗高麗菜如有不足,會幫忙從山區調貨,農業串成供應鏈,供貨不斷鏈且不加價,每周在臉書開出菜單。若宅配過程有損傷枯腐的菜,下次還可補上,即便風災、疫期價格不變,菜箱全是有機、履歷、無毒蔬果,颱風天照樣吃得好又安全。農科系建議自給自食栽 芽菜菇類易有不良菌 不建議在家種近來家庭蔬菜園藝漸風行,有人在家自行培育苜宿芽、豆芽菜,或在陽台窗邊栽種蔬菜,既美觀又可食用,遇上天然災害時,自給自食不求人。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主任戴守谷說,蔬菜盆栽可種植番薯葉、空心菜、芹菜、莧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且只要阡插經過一、二十天培育即可收成,安全又簡便。豆芽培育的器皿使用前最好用次氯酸水清洗,以免培育過程有腐壞的芽類或種子殘留造成汙染。至於菇類,戴守谷說,菇類雖有太空包培育,但培育環境較講究,一有閃失容易出現不良菌類,得不償失,不建議在家種植。家庭園藝不僅可彌補災害期間蔬果供應青黃不接,也可藉以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可讓老人家閒來在家抓蟲,更是孩子習得耕作到餐桌的最佳食農教育,值得鼓勵。營養師建議每次採買3-4天份 腐敗蔬果要捨得丟買太多囤積過度造成蔬果不新鮮,也是一大難題。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營養師陳贊升、許芳慈都建議,洋蔥、胡蘿蔔、馬鈴薯等根莖類,放在通風乾燥或常溫儲存即可,冬瓜、蒲瓜、苦瓜、絲瓜等瓜類可存放較久。此外,市售冷凍蔬菜也是應急不錯的選擇,研究報告指出,冷凍蔬菜營養不輸新鮮蔬菜。減少群聚風險,台大雲林分院營養師張景泓建議,每次採買約3-4天份的量,不必買太多,快速採買食材後應盡快離開市場。他也提醒,購買蔬果選擇認證標章很重要,因颱風季搶收容易有農藥殘留問題。此外,採買時也要注意均衡攝取六大類飲食原則,增強身體免疫力。颱風或多雨季節容易買到水傷或腐爛蔬果,該如何處理?營養師楊雅婷、黃素玫說,若發現水傷或腐敗的作物最好丟棄,很多人習慣去除腐敗處、繼續食用剩餘部位,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健康。蔬菜買回家後,分類冷藏保存很重要,像番茄、花椰菜用塑膠袋或保鮮盒冷藏,「一周後仍新鮮好吃。」此外,團購分享也是一大要領,才不會買太多徒增浪費。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面罩如何消毒?美國CDC授6步驟+1情況該丟棄
每天搭乘大眾運輸,出門在外必戴口罩,也有越來越多人會戴上防疫面罩,但拿下面罩後正確的落實消毒,才能真正避免染疫問題。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部主席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提供了另一層保護,可以防止進一步傳播。不過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提醒面罩也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面罩凹折損壞 重新更換不使用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是由圍繞面部彎曲的塑料、有機玻璃面板以及適合的鬆緊帶所組成。為了能在配戴時得到絕佳的保護,配戴時應超過下巴並圍繞臉部兩側,且額頭和面板間不應有任何縫隙。根據CDC提醒,面罩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CDC建議可以戴上一次性的面罩,至於面罩的使用期限,CDC指出,若是使用非一次性面罩無凹折、損壞或破裂時,則可以反覆地使用它,若是已損壞,請不要嘗試修理,並勤於更換,或大量購買一次性面罩。回家清潔面罩後 減少染疫風險請戴上口罩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回家後一定要確實做好清潔。首先將面罩浸入溫的肥皂水中,去除所有表面的污染物,接著再用軟海綿或布輕柔地清潔表面,最後再用超細纖維的棉毛巾沖洗,輕輕地擦乾面罩。另外,也可用抗菌濕巾清潔面罩,但要注意很可能會有殘留物。或者也可使用70%異丙醇濕巾進行消毒,但是不建議以清潔窗戶或家用清潔劑來清潔,刺激性清潔劑很可能會損壞它。 選用中性清潔劑 擦拭面罩內外處如果面罩製造商有說明禁止的清潔方法,CDC建議採取以下步驟:首先,戴手套後盡可能選擇中性清潔劑或清潔濕巾來擦拭面罩內部。其次,再選擇浸有消毒液的濕巾或乾淨的布來擦拭面罩的外部,以去除殘留物。再者,將面罩放置陰涼處,自然風乾後,最後摘下手套,完成手部清潔,如此才能確保面罩的防護能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8-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勤洗手卻洗出肌膚問題?皮膚科醫授緩解方法
2020年至今,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台灣於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全國進入3級警戒,人民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減少移動及外出,期望疫情能盡快獲得控制。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執行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指出,這些防疫基本功也伴隨了一些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戴口罩常見的皮膚問題 酒糟、痤瘡、溼疹首先來談配戴口罩相關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遇到的有酒糟(或稱酒渣、玫瑰斑)、痤瘡(即俗稱痘痘)、毛囊炎、溼疹及接觸性皮膚炎等。酒糟:是1個常見且成因複雜的皮膚疾病,症狀包含泛紅、刺癢、丘疹及膿皰等,且有多種可能的惡化因素(急遽溫溼度變化、悶熱、高溫、陽光曝曬、辛辣食物、作息、壓力、焦慮等),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造成酒糟因悶熱潮溼而發作或惡化。痤瘡:病患於溫溼度較高時出油量增加,容易造成痤瘡惡化,長時間口罩配戴亦可能造成此情況加劇,位置常見於下巴及下頷。悶溼的皮膚環境本為「毛囊炎」的常見原因,長時間配戴口罩同樣會因悶熱潮溼造成毛囊阻塞發炎,除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亦可能形成較難治療的黴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部之外,亦可能延伸到脖子。溼疹:是皮膚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除了可能因口罩悶住生成或惡化,摩擦也是1個常見的因素,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好發於口罩面容易摩擦的臉頰、下頷側緣以及束帶容易摩擦的耳後及側臉頰,患者可能出現刺癢、龜裂、組織滲液等症狀。以上情形民眾會發生,醫護人員發生的機會更高(如需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長時間使用,可能更容易或更嚴重)。曾奕騰說明,「戴口罩」雖可能伴隨皮膚疾病,但是為了防疫及生命安全,仍然是「必須」的措施,在此提供以下方法減少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症狀:1.環境許可時(如單獨1人1室或是家中,需符合防疫法律規範)將口罩取下讓皮膚透氣休息。 2.配戴口罩時避免化妝及使用非必要的保養品,減輕皮膚負擔。 3.選用適當的口罩(一般民眾日常使用有醫療器材核准認證的外科口罩即可,非必要不需配戴如N95等高密合高阻隔的口罩)。 4.盡量待在通風涼爽的環境(可搭配冷氣空調使用)。 5.於口罩供應量足夠時,1天至少更換1次口罩。 6.於耳後因口罩束帶摩擦造成發炎不適,可搭配市售將雙耳掛帶固定於枕部的扣帶或固定器,或改用綁帶式口罩。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皮膚症狀,則需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勤洗手常見的皮膚問題 手部溼疹、汗皰疹、刺激性皮膚炎、慢性甲溝炎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溼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手部溼疹、汗皰疹:兩者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刺激性皮膚炎:症狀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溼疹或汗皰疹病史),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1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溼」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溼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曾奕騰再次說明,和戴口罩相同,「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幫助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1.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2.溼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3.於每次乾、溼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 4.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 5.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曾奕騰最後提醒大眾,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因此提供以上資訊與民眾參考,落實防疫措施同時也照顧皮膚健康,若民眾還是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用含酒精乾洗手液有用嗎? 美國FDA警告「4大注意事項」小心副作用 ·乾洗手、含抗菌成份肥皂預防病毒有用嗎? 美國FDA解答
-
2021-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汙染設定阻斷點!感染科醫師顏慕庸的防疫3大招
招式一:防疫基本功 少群聚、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該有地理差,如果以為只要避開疫調足跡那些特定地點就能安全,這種想法反而可能讓人掉以輕心,忽略基本的防疫動作,容易形成防疫漏洞。目前台灣,尤其雙北正值社區傳播風險的危機時刻,減少群聚極為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持續維持良好的防疫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且最好是以酒精洗手消毒,如此就能守護居家社區的安全。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在於「飛沫、直接人與人的接觸、間接接觸環境」的風險。當歐美各國社區大流行時,由於多數人未配戴口罩而導致飛沫傳播成了主流,因而很少人會強調環境因素。而當我們全都戴上口罩也儘量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時還能突圍而出造成社區流行的就是接觸環境、物件的風險了(環媒傳播)。而對付環媒傳播的法寶就是我國在 SARS 時發展出來的分清楚不同的風險區塊(風險分區),再加上「三明治洗手法」(酒精節點洗手)。這樣的原則可以保護民眾平安出門到上班的場域,再一路平安回到家裡的「絕對清潔區」。招式二:出門篇 落實三明治洗手法出門在外或在上班場合,除了注意場域之空氣流通且佩戴口罩之外,尚可採用「三明治洗手法」。身處公共空間時注意雙手的碰觸點,例如:出入大樓、餐廳、醫院等機構,又或者搭乘電梯前,先使用酒精乾洗手,出電梯後,再一次酒精乾洗手。由於雙手萬能,日常碰觸點實在太多, 光以職場內有限的洗手點─肥皂與沖水的濕洗手─並無法應對此刻最重要手部衛生之需求,因此透過「消毒─碰觸─消毒」的「三明治洗手法」,可有效且即時阻斷病毒上身且保護所在環境的安全。目前醫療場域或多數公共空間均配置酒精洗手節點,但是仍鼓勵民眾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劑。最後的底線則是在職場裡建構個人的最後堡壘(例如:個人辦公桌、辦公室、櫃台等)樹立起自己的「絕對清潔區」:所有接觸到的公文、文件、零錢、紙筆等,都先進行三明治洗手後再進行下一動作及事後之環境清消。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眾以戴手套來代替三明治洗手法,卻忽略了這手套仍然可沾染病毒,然後不斷汙染周遭碰觸過的環境,包括自身的物件,而造成更大的風險。用餐時間,是外出唯一脫除口罩的時機,在此特別提出說明建議。用餐時,可採獨自用餐,如在工作場域內空間有限, 則可利用「時間分流,空間分艙」來分散風險。餐廳應該是絕對清潔區,每個人都要除裝除汙,身著乾淨的工作服方能進入餐廳區。用餐時以隔板或者環著牆面面壁的方式強化空間距離,用餐時避免聊天對話。由於脫除口罩後飛沫仍可沾染環境,每個人在用餐前後還是要有「三明治環境清消法」。也就是您就座的桌面椅子等接觸面,要「環境清消-用餐-環境清消」的標準作業流程。目前本院也有採用次氯酸水(微酸性電解水),方便環境清消。招式三:回家篇 維持家中清潔區疫災期間之居家平安,就要從上述職場的阻絕防範開始,接著注意「交通安全」,以維持家中的「清潔區」。民眾如果在不熟悉的場域活動,或是交通行進中,而將自身衣物暴露在未知的風險中,例如:搭乘計程車、Uber、捷運、公車或騎乘 Ubike,手部碰觸到把手,或衣物碰觸到座椅。這些未消毒的衣物(或外露的手臂肌膚)即是「暴露區」;進入捷運公車,要先決定你的汙染手與清潔手:在車上握住把手的那隻手即為汙染區,下車後即以清潔手拿出酒精噴消「汙染手」除汙以恢復為「清潔手」。回到家以後,應立刻把衣物、背包換下來,集中放置,並儘快用酒精或次氯酸水消毒,以維持家中的清潔。以下是進門後的要領:進門後先以酒精噴消雙手(或外露的手臂肌膚)。接下來脫除衣物先於「緩衝區」除汙。進門後在門口緩衝區脫除之後即以清潔裝踏入家裡清潔區。(見附圖,緩衝區其實是相對汙染區之概念,通勤過程中有暴露碰觸環境之衣服脫除後在此除汙)。緩衝區之「除裝除汙」是所有 eTCB 動線管制(包括:醫院、防疫旅館、機構 ... 等)最重要的管制節點。屋內一般環境清消可以使用稀釋之漂白水。但緩衝區之除汙,可以用次氯酸水等替代品,替代現在相對珍貴的酒精,或者對衣物不具耐受性的漂白水。之後即可踏入清潔區,不需要全天戴著口罩, 也可以圍桌共餐。過著防疫新生活, 輕鬆地與家人享受難得的天倫歡樂紓壓時光。最後,別忘了;TIME CAN HEAL,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包括緩衝區之除汙。備註:所謂「時間」意指不易清消之物件,靜置「緩衝區」三天以上也可除汙消滅病毒。
-
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上廁所小心病毒 8大感染途徑防疫措施一次看
台灣本土疫情嚴峻,確診從原先的個位數攀升至破百位,疫情何時終結無人知曉,我們現階段只能靠自我防疫措施自保了。在這疫情圍繞的公共場合中僅戴好口罩、勤洗手就能防護病毒的入侵嗎?而病毒又是怎麼樣透過公共空間傳染的呢?!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以下整理出了目前「新冠病毒COVID-19」容易傳染的途徑及風險:1、食品容器、包裝目前雖尚未證實接觸食品包裝或容器會導致感染 COVID-19,但食品容器及包裝仍是增加傳染風險的途徑,目前許多餐廳及小吃都已提供非接觸式販賣及外送,不開放內用僅開放外帶,以減少傳播風險。建議防疫措施:先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再將外帶的食物放到乾淨的食物餐具後,將外帶的食物容器丟棄前記得先清潔並消毒所有容器後,再進行洗手再進食。2、雜貨店、大賣場、菜市場COVID-19 病毒可能會殘留在由病毒感染者處理過的水果或蔬菜上,我們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而接觸誤食。建議防疫措施:先將手洗淨再使用食物刷具或是蔬果清潔液稍微將蔬果清洗一下再食用;經常重複帶去賣場的購物袋也要記得使用消毒濕巾或酒精噴霧清潔,如果是布袋的話可以使用洗衣機或是烘乾機清洗。3、居家環境定期清潔家內經常接觸的表面區塊,例如:門把、桌面、電燈開關、馬桶、水龍頭手把等,這些地方會讓病毒停留在上面數小時甚至數天都有可能。建議防疫措施:每天回家只要接觸過這些地方,就要立即使用酒精噴霧消毒,避免病毒寄存在家裡好幾天。4、飲用水雖目前也尚未證實出水是疫情傳染媒介,但水是人類必需品,應當過濾再飲用。建議防疫措施:需將飲水機定期清潔消毒,水質也應進行過濾再飲用。5、人與人的交流距離最近很常看到人與人的連結話題,是的!在這疫情敏感期間,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COVID-19 病毒是會藉由談話中的口水飛沫傳染的,對談時應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相互感染。建議防疫措施: 與人溝通或接觸盡量保持在 1.5 公尺的範圍,以降低因溝通飛沫傳染的風險。6、寵物先前有報導說有些寵物包括貓、狗在與有確診的病患密切接觸後感染了 COVID-19 病毒,但動物並不會有生病的症狀,但卻是傳染的途徑之一。建議防疫措施:在這疫情敏感期間,應該與家中寵物保持安全 1.5 公尺的距離,盡可能將寵物放在家裡避免外出於公共場合中。7、游泳池、溫泉、水上活動在有水面的公共場合,很多人會忘記也應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1.5 公尺,這很容易會造成防疫漏洞,我們應該也要保持安全距離起來水面上時也應當戴口罩。建議防疫措施:疫情期間建議還是不要到水面公共設施,因在水中的活動是很難做到防疫措施的,即使到了水上活動也應做好安全距離以及戴好口罩。8、糞便、尿液、其他液體目前除了呼吸道飛沫是引起 COVID-19 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過去也在一些感染了新冠肺炎 COVID-19 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病毒,專家推測這些病毒可能會透過未經處理的水溝、汙水通道等傳播出去,甚至不僅糞便其他如:尿液、嘔吐物、母乳、精液等都恐怕也有可能傳播。建議防疫措施:目前可望每個地區除了防疫以外,也應當做好社區的水溝、汙水通道消毒清潔,才能確保防疫沒有漏洞。(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鄭捷方)延伸閱讀:公廁的病菌會飛! 上廁所3個錯誤動作千萬母湯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物資別亂囤!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不斷蔓延,防疫勤洗手、戴口罩早已成為大家的日常,但在環境清潔與消毒中,仍不可忽視其危險性。常見消毒產品    用對時機、正確保存很重要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酒精、漂白水、乾洗手、次氯酸水等,主要分成包括酒精與含氯水溶液兩大類。而使用這些消毒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的時機、位置與保存方式,才能正確殺菌,同時兼顧使用化學藥劑的安全性。(推薦閱讀: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酒精、乾洗手    這樣做效果打折扣酒精與乾洗手類型的消毒用品,使用起來方便、穩定性也較佳,但是,當雙手有髒污或傷口,沾到血液、體液時,其殺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頻繁使用酒精亦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使油脂流失、容易造成皮膚乾裂。因此,許書華建議,平時應優先選擇濕洗手或以濕紙巾擦拭乾淨,無法濕洗手時,再以酒精或乾洗手液輔助消毒。此外,酒精屬易燃物,應盡量遠離火源,避免大範圍、高濃度的噴灑,像是廚房等環境,若有一點火光,就可能造成爆炸,使用上要更為小心。(推薦閱讀:富貴手洗手洗到乾裂、脫皮怎辦? 醫揭「關鍵4習慣」:第三點常忘記)含氯消毒液    不可直接用在皮膚漂白水及次氯酸水等含氯消毒液,則僅限於環境消毒,不可直接使用於皮膚上,由於含氯消毒液具有的刺激性,可能導致膚、黏膜、呼吸道刺激,更甚者,還會有灼傷的危險。許書華特別強調,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戴塑膠手套,並以布類沾濕擦拭為主、不要直接噴灑,以免吸入造成呼吸道傷害。(推薦閱讀:戴手套雙手老是紅又癢? 敏感體質8食物連碰也不能碰)正確保存、避免過度囤積    防疫措施要做好「不當的保存,囤再多都是沒用的,因為效果會打折。」許書華提醒,消毒用品應置於不透光、陰涼的環境,避免日曬高溫空氣接觸,尤其含氯消毒液穩定性較差、不易保存,所以,還是切勿囤積過多,需要時再購買即可。最重要的,勤洗手、正確穿脫戴口罩,是消毒用品無法取代的重要防疫措施。除此之外,平日身上可以多配備分裝的小罐酒精或次氯酸水,以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出密閉的高風險區域時,隨時進行簡單的消毒作業。延伸閱讀: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通勤族返家防疫有撇步! 專家教你在家規畫「汙染區」
全國各縣市即日起同步提升疫情至三級警戒,學生紛紛停課採線上遠距教學,但部分社會人士仍需通勤上班,通勤族該如何做好防疫自保?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今分享,從出發上班到回家後的防疫,包含「汙染手」與「清潔手」的觀念,以及居家「汙染區」的概念,讓病毒不輕易找上門。從通勤族出門上班常搭乘交通工具,過程中需要感應票卡、手握拉環,甚至是靠椅背坐下,臀部、背部衣物也可能會沾染到病毒。顏慕庸指出,「手」是很重要的環境媒介傳播點,出入公共場合要注意「汙染手」與「清潔手」,若「汙染手」為右手,民眾就盡量以右手碰觸拉環等,病毒可能會殘留的地方,酒精就放置在「清潔手」左手邊的口袋。至於回到家後,如何避免將病毒帶入住所且維持家裡清潔區?顏慕庸分享,可以將進門處的小部分空間,分為汙染區、乾淨區與絕對乾淨區。進門後,先用酒精消毒雙手,將口袋東西取出後,換下外出衣物放置在汙染區(緩衝區)除汙,將雙手消毒後,可以至乾淨區更換乾淨的衣服,若要再回到緩衝區,要注意接觸過的地方。顏慕庸說,汙染區是用來「除裝除汙」的地方,脫下衣物需注意過程中,衣服的邊界、褲緣不要碰到其他東西,除汙可以用次氯酸水、微酸性電解水等,做噴灑消毒即可除汙,也可以將衣物舖在地上,或晾在架子靜置三天以上也可達除汙效果。此外,顏慕庸建議,民眾若上班需著工作服,就盡量不要將它穿、帶回家,上班場所至少放三套工作服輪流穿,可選擇上述靜置除汙,或以次氯酸水、微酸性電解水做消毒最安全。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升溫 花蓮市免費提供稀釋漂白水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花蓮市公所獲中華紙漿公司花蓮廠支援消毒環境用次氯酸水(漂白水),今天起到28日在進豐生活園區免費供民眾自備容器索取。花蓮市長魏嘉賢今天指出,市公所提高防疫作為,進入辦公廳舍須填寫實聯制登記,中華紙漿廠提供花蓮市鄉親清潔環境用的次氯酸水,免費提供民眾填裝。清潔隊長吳慶展說,次氯酸水即為漂白水,清潔隊已先行稀釋,今天起至28日,每天上午8時至中午12時、下午2時至5時提供民眾免費索取,有專人協助填裝,須自備不透光容器填裝。魏嘉賢指出,非必要性活動延期或取消,包括22日環抱幸福健康起步走的活動延期、社勞課暫停受理社團活動申請、農觀課農林漁牧普查也改為電話普調、市公所辦公廳舍不外借;13個福氣站、大陳故事館停止運作至6月8日,將視疫情狀況再決定是否開館。
-
2021-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八德3地點有確診者足跡 清潔大隊今出動消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案889、案890的新疫調新足跡,5個活動地點中有3個遍布八德區,今天各地點陸續進行消毒。案889、案890曾在1月19日早上10點至11點、1月23日早上10點40分至11點半到過大湳市場,記者下午走訪直擊現場大消毒,不少店家紛紛將紙箱、布袋等物品蓋住水果、衣服等商品。一名服飾店老闆娘說,「不會啊有什麼好怕的」,剛剛通知要大消毒,都有戴好口罩應該沒差。八德區大同里長王錫文指出,大湳市場每周一都有定期消毒,里辦公處也每天廣播宣導,請民眾進市場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既然今天發生這件事(有確診者足跡),里辦公處會去載抗菌液給里民跟攤販使用,遵守防疫規定一定很快就能過去。1月21日下午4點至5點,兩人曾到過全聯八德東勇店,環保局清潔稽查大隊八德區中隊長李堯夫今天率領幾名消毒人員到現場,主要負責全聯周邊的環境消毒,他表示,由於全聯內部昨天已自行消毒過,目前仍然正常營業。有許多民眾從全聯購物出來,一名女子直呼,「要消毒也沒講,買到一半才知道」,另名女子則提著裝滿東西的購物籃走出,談及可次疫情,她認為既然店家已經消毒過就沒有問題,不會特別害怕擔憂。1月22日下午2點40分至3點20分,案889、案890足跡曾到「食。手作 by moominlu」,最巧合的是,這家小店平時只做網路工作室,1個月只營業2天,這個月唯一開店的1天就是確診者來過的當中。業者表示,昨天被通知後,已經緊急全店用次氯酸水消毒,客人選購物品的區域也已消毒3次,原訂下禮拜要開門,也直接宣布取消,暫時不開放面交,請店內員工也做好自主管理。業者說,每月開放的時間約下午3點前就會有消費者到場排隊,每次僅開放2組人員進門選購麵包,1組客人走才會開放下1組進來,全程都要戴口罩、手部消毒、量體溫,因此不會有太多人聚集的情形。
-
2020-10-14 新聞.食安拉警報
國產雞泡漂白水?農委會:國外也有用 擬訂餘氯容許量
今天有媒體報導,台灣36年前引進禽肉電宰設備以來,業者多數採用美國習慣,在冰水中添加次氯酸納(俗稱漂白水)殺菌,可能有食安疑慮。農委會晚間臨時舉辦記者會表示,目前台灣屠宰場並無明定含氯消毒劑使用規範,但許多國家允許使用含氯消毒劑,目前也在進行研究計畫,將請衛福部訂定家禽屠體的餘氯安全容許量。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媒體報導跟實際狀況有誤差,可能導致消費者誤會並影響產業,擔心明天雞價崩盤才及時澄清。農委會也出示各國資料,為降低屠宰場屠體微生物汙染,CODEX、WHO、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皆允許在屠宰場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洗屠體,其中日本使用次氯酸鈉濃度規定200pm以下,台灣衛福部食品用洗滌劑衛生標準則限定在50ppm以下。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允許肉類使用含氯洗劑,根據媒體報導,歐盟23年前就因為食安考量,禁止含氯洗劑用在屠體上,只能用清水、冷空氣清洗,英國知名超市甚至宣布永不販售氯洗雞肉。針對歐盟作法,農委會表示,還在收集相關資料。另外,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洗劑也未使用次氯酸水,而是使用符合水質規範的自來水。黃金城說,家禽從屠宰到送上肉攤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要販售到中午,會有細菌孳生的疑慮,因此仍建議使用含氯消毒劑,但若屠宰過程可以完善區隔,確定不會有交叉汙染、內臟破裂、腸子切斷導致糞便溢出等問題,屠宰場確實可以不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劑。黃金城解釋,家禽屠宰有一定程序,從吊掛、電昏、割喉放血、燙毛到屠後檢查時,必須要清洗冷卻,因屠體先前曾遭熱水燙毛導致溫度較高,必須清潔冷卻,在這過程中使用含氯消毒劑,濃度應該依照衛福部50ppm以下規定。但我國屠宰場並未明訂使用含氯洗劑規範,如何確保業者使用時不會超過50ppm?黃金城坦言,過去沒有抽驗,不過近期已經完成全國114個屠宰場各抽驗一次,結果雞胸肉、雞腿肉、雞翅跟皮膚等四品項,餘氯都低於1ppm,符合2017年訂定的生魚片、截切蔬菜的餘氯安全容許量,未來可據此請衛福部訂定屠體餘氯標準,且台灣自來水本身就有餘氯1ppm。黃金城強調,明天開始將確實要求每個屠宰場的駐場獸醫師,針對次氯酸納使用規範,確實按照50ppm以下濃度規範。防檢局表示,屠宰作業中,難免受到畜禽體表及腸道的沙門氏桿菌、彎曲菌及李斯特菌等食媒性微生物汙染,造成生鮮肉品保鮮期限縮短及影響食肉安全,考量效果後,多數屠宰場會使用含氯消毒劑在冷水槽,作為屠宰作業流程維持低汙染程度的重要手段。防檢局說,我國屠宰場尚未明訂含氯消毒劑使用規範,但參照美國作法,建議我國屠宰場在屠體冷卻作業中,使用含20至50ppm的含氯消毒劑浸泡屠體,並注意添加濃度及屠體浸泡時間,浸泡過後再次以清水充分沖洗後,才能運出屠宰場,肉品分切及加工殘留標準則需符合衛福利「食品用洗潔劑衛生標準」規範。
-
2020-09-07 新聞.健康知識+
誤開「紫外線燈」害眼灼傷 專家:殺菌燈千萬別這麼用
近日中國大陸杭州市有一所小學被報導,在教室誤開消毒用的「紫外線燈」長達5個多小時,使127多名學生皮膚、眼睛灼傷,甚至有學生眼帶血絲、學還有嚴重到被診斷出眼角膜上皮脫落的症狀,如果惡化恐怕因此失明。之前肺炎開始大流行時,許多人相當恐慌,所以各種消毒產品紛紛出籠,像是次氯酸水,以及紫外線消毒燈等。類似的紫外線燈在媒體上也有廠商介紹可以裝在大樓入口處殺菌,韋恩就大聲疾呼母湯,這種紫外線燈具高能量,只會有兩個結果1.它不分病毒丶病菌或人體細胞通殺,要不就會造成短期的眼睛與皮膚的灼傷,或長期的DNA破壞,有引發癌症特別是皮膚癌的可能,也會造成眼睛白內障或加速黃斑部的退化。2.如果作到不傷害人體,對病毒病菌大概也沒什麼效果。這種紫外線燈確實在研究界、業界廣泛用於殺菌、消毒使用,而且要有用的應該是UVC。但是在專業人員應用時,開燈後絕對是避之唯恐不及,絕對不會讓自己暴露在這種殺菌燈之下,要不是在殺菌箱內照,然後箱子遮起來,要不就是在特定房間內照,然後人就會離開那房間,如果像新聞照一樣暴露在紫外光下,而且還直視紫外燈,專業人士看了一定會捏一把冷汗,因此人體實在沒必要冒這種險。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