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植牙
共找到
110
筆 文章
-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科別.牙科
醫病天地/人工植牙 仍需防牙周病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要改善缺牙也從以往的活動假牙與固定牙橋,多增加了人工植牙的選項,金門牙醫洪長享表示,隨著植體材料和植牙技術進步,以植牙修復缺齒來重建咀嚼功能和美觀,已是普遍醫療方式,不過發育中的青少年,因骨骼及牙齒的發育會有些許差異,18歲以前不適合考慮植牙,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或有血液凝固方面問題,要先作適當處置才能進行治療。洪長享說,植牙是指將鈦金屬人工牙根,以手術方式植入牙床,等到與牙床骨頭形成骨癒合後,再連接固定假牙。植牙的優點很多,包括健康的牙齒可完全保留,免磨或少磨鄰接牙,使兩邊牙齒完好,而傳統的牙橋製作必須將前後牙齒修磨小,人工植牙不必破壞真牙,便能製作固定假牙。植牙還可預防牙齒脫落後的齒槽骨流失,防治缺牙處的骨床萎縮現象,讓臉部不會變形,且人工植體本身不會有蛀牙問題,避免修磨兩邊的鄰牙,可減低其蛀牙機率,也容易清潔。洪長享說,人工植牙所需的療程,視骨頭與人工牙根密合的情況而定,一般約為6到8個月。至於人工植牙可以使用多久?洪長享說,植牙5到10年的成功率雖已達70%到80%,但仍然要維持清潔與定期回診,不然一樣會有牙周病的問題產生。
-
2020-10-07 科別.牙科
為什麼「盡量不拔牙」的觀念反而危險?牙醫師揭:不拔牙可能讓你植牙花冤枉錢
中老年人因為牙齒拔除或脫落,漸漸開始會有「植牙」的需求,植牙一次動輒5~10萬,想要讓自己的花費物超所值,除了選對材質,你的「骨頭」是否健全也會影響植牙的使用年限!牙醫師沈瑞文就分享多年的觀察心得,分析為什麼台灣人「盡量不拔牙」的觀念,對植牙來說不一定是好事...「植」上談兵──好牙醫加上好工具,就是無敵!在台灣,牙醫只要有畢業證書就有植牙資格,但有資格卻不代表具備能力,牙醫進修後,會透過各學會發給植牙專科醫師的證書,藉以認證能力。然而,可以發證的學會數量多達三十幾個,雖然能確定醫師學過植牙,但技術真的能讓人放心嗎?慧眼識英雄──選對一位好牙醫超重要判斷好牙醫最主要可以透過下面兩個方法:一、先審視學經歷若想知道植牙醫師的能力,藉由學經歷便可探知一二。許多牙醫會去國外短期或長期進修,台灣大部分醫師都以短期為主,學習一兩個技術後回到台灣,能讓植牙技術獲得不少進步;也有人會選擇長期進修,譬如讀碩士班。約莫十年前,植牙開始被某些學校視為重要科目並成立碩士班,此風潮從歐洲發展到美國,植牙碩士班便逐漸普及。所以,就讀植牙碩士班可以讓人學習到完整的植牙技術跟知識,如果是透過碩士班進修的牙醫,基本上植牙經歷比較豐富,能夠處理比較多問題。二、治療前中後的對談有些醫師不重視學經歷,而是注重自我學習。因此,經由跟醫師對談,能否將疾病和治療方式講述清楚,便是判斷的關鍵。有些醫師因為知道不多,就把複雜的治療說得籠統、講得簡單,當然也就治療得比較簡單而不精確。基本上,透過不斷學習及歷練,技術成熟的醫師大多可以把植牙可能發生的問題與狀況解釋清楚,也能將解決方法說明白,藉由諮詢,大概可以瞭解醫師的狀況;如果醫師的回答偏向簡易,可能就要開始思考,牙齒是否真的這麼簡單就可以被治好。對談時,能讓病人清楚瞭解整個治療過程,並毫無疑問肯定能親自做好植牙的工作,就會是一個可以相信的好醫師。醫師的考驗──台灣患者植牙難度一旦陷入牙周病的魔掌,除了骨頭被破壞,甚至可能需要拔除牙齒。通常拔除後所留下來的缺損位置,骨頭都比較差,加上東方人骨架小,骨頭受到破壞後會變得超級薄、超級小,此時需要先建立好地基,也就是做完補骨手術後,才有辦法植牙。然而實際上,補骨手術並不容易,很多醫師雖然有能力處理小缺損補骨,但面對大缺損補骨時,容易因困難度較高而顯得無能為力。由於台灣很多患者都屬於骨頭缺損,所以處理難度比較高。近幾十年來,台灣人對牙齒的保護意識逐漸增高,隨著維護越認真,就越不想輕易拔下牙齒。蛀牙還能透過補牙或做牙套的方式救回,但如果遇上牙周病不得不拔除的狀況下,拖延拔牙的結果,導致很多患者的骨頭嚴重缺損。雖然「盡量不拔牙」是正確觀念,但也有其壞處。相對之下,中國大陸較接近台灣早期的環境,不管是蛀牙或牙周發炎所導致的牙痛,在轉變成牙周病前,就直接拔掉牙齒,雖然沒了牙,卻能留下漂亮的骨頭。植牙醫師如果將牙植在缺損的骨頭上,一開始雖然沒問題,但等到六、七年後,可能開始出現狀況,導致植牙陸續脫落;若醫師有辦法先重建骨頭再做植牙,植體甚至有希望使用超過四十年,病人後續的維持,也會相對比較輕鬆。「植」相信你──選擇信賴的醫師「醫師雖然說得很詳細,但太專業了,我都聽不懂!」雖然可以透過和醫師對談,進一步判斷植牙的好壞,但畢竟病患並非專業人士,根本無法決定孰優孰劣。早期會告訴病人要相信醫師,現在則跟病人說:「你可以相信我,但也可以有其他選擇(second opinion)。」這是醫界的共同認知,當病人猶豫不決,或是沒有把握的時候,可以再去諮詢第二位醫師,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再根據個人狀況,選擇比較信賴和放心的醫師。不管是大醫師或年輕醫師,都可以做出相同結果的簡單手術,年輕醫師可能很認真、貼心,大醫師可能技術很穩定、成熟,只要諮詢的時候能讓自己感到安心,那麼就值得列入評估與選擇。書籍介紹書名:「植」得一口好牙:安心植牙大小事作者:沈瑞文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0/08/03作者簡介/沈瑞文醫師現任永和貝瑞牙醫診所負責人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校牙醫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大成、民義、有木國小(偏遠地區醫療)校牙醫新北市牙醫公會八里療養院口腔醫療團醫師新北市第二屆醫療公益獎唯一牙科得主2008蘭嶼為首發國內義診,開啟台灣義診不斷電之路──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台中市和平區、花蓮縣壽豐鄉、屏東縣滿洲鄉、台東縣海端鄉、台東縣延平鄉、台東縣蘭嶼鄉義診。2011第一次國際義診,選擇最難去的非洲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非邦交國加彭的史懷哲醫院,開啟醫療NGO之路──總共去過泰國、緬甸、寮國、尼泊爾、越南、印尼、外蒙古、加彭(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非洲)等國義診。延伸閱讀: 「烤肉」雞肉沒有剝皮烤、香腸海鮮一起吃...讓你「中秋烤毒吃」!毒物專家顏宗海點名:「毒」藏在這些你沒看到的地方
-
2020-09-29 癌症.抗癌新知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唉呀!」61歲的趙先生要從沙發起身時腳拐了一下,冷不防跌落到地上,正想要爬起身,卻因為右腳劇烈痛而動彈不得。家人見狀,連忙將趙先生送到急診室。經過系列檢查,醫師向趙先生與家屬說明:「趙先生罹患了攝護腺癌,且因病程屬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內,趙先生會輕易骨折便是骨轉移導致。」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難題,趙先生與家人只感到手足無措、說不出話來。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的癌細胞所謂的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醫師說,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黃志平主任進一步指出:「骨頭內部其實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由破骨細胞移去老舊骨質,造骨細胞製造新的骨質。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後,過度活化的破骨細胞會讓遭侵犯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進而引發骨骼疼痛、脊神經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治療癌症骨轉移的重要骨骼併發症發生後,癌友會因長期的骨骼疼痛,生活品質降低;病程惡化後,還可能發生癱瘓需要臥床,工作將被迫中止;若需要進一步進行骨骼手術,醫療成本也會增加。因此,骨轉移對癌友的衝擊絕對不容小覷,若不及時控制,生活、健康、經濟將全面受到衝擊。 為了降低癌症骨轉移的影響,黃志平主任說,癌友莫名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骼疼痛,可千萬別輕忽,應趕緊向醫師反應,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或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骨轉移,患者僅須規律回診,就能控制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骨轉移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支持外,日常照護也很重要。黃志平主任提醒,在飲食方面,骨轉移患者營養補充的重點是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目標是每天鈣質攝取達1000毫克、維生素D達400 IU(國際單位)。黃志平主任也建議,患者們若屬於外食族可以選擇購買容易的牛奶;食用富含維生素D與鈣質的黑木耳,則能一次補充所需營養;假使食慾不佳、食量較少,也可以考慮搭配鈣片或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品。在運動方面,很多患者會誤以為,癌症轉移到骨頭時,骨頭較脆弱就不該運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黃志平主任叮嚀,發生骨轉移後,還是建議癌友們在醫囑下,進行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藉此維持體力、心肺功能,以減少未來失能的機會。黃志平主任也提醒,所有的藥物都可能發生副作用,使用骨轉移的藥物,有1%至2%的機率發生顎骨併發症。因此患者在接受骨轉移治療之前,務必要到牙科檢查,先治療牙周病、牙結石、蛀牙等;在治療期間也得好好維護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勤刷牙,避免拔牙或植牙等侵入性治療;治療期間若有牙口不適現象出現,應及早告知治療主治醫師。貼心小提醒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9-27 科別.牙科
牙齒教我的事
有人18歲前,就把要用到80歲的東西給毀了;有人在長年飽受牙疾之苦後,終於悟出人無法勝天。元氣徵文「牙齒教我的事」,且看讀者血淚斑斑的牙齒抗戰史。三牙崩壞 堅壁清野 守住晚年口福文╱彰化 黃博彥常言眼睛是靈魂之窗,那牙齒呢?沒了牙齒當然不會餓死,但面對厚片牛排只好「望肉興嘆」。尤有進者,人體康健,全依牙齒良弊為根基。我媽就是個好例。她說每生一胎兒就脫落一二顆,生下三胎後,殘牙變成鬼牙,只好全數拔除,裝上兩片塑膠牙套。此物僅供說話,吃飯時要拿下,只能喝流質或整塊肉吞下,長期下來造成營養不良,隨後身體消瘦,無疾而終。由此可見牙齒對長壽的必要性。我一生享有全牙,直到某天吃飯中,上顎的三顆臼牙突然崩壞,急往牙醫求診,方知是牙周病惹的禍。當時我在員林市的醫院當麻醉醫師,經由院長介紹到對面牙醫診所做了三根植牙。其後以平常心處置,飯後必做徹底清刷,不留殘渣於牙縫,「堅壁清野」,絕不吃零食。一勞永逸,直到今日。我今年八十有四,植的三顆牙少說也快三十年。不僅吃飯享福,說話時也不漏風,吞嚥呼息通暢自如,享受無窮。猛獸啃咬不可取 敬請文明待齒文╱新北 王景新牙齒不言不語,卻以牙疼教我這小事:「請文明待齒。」曾經我也像隻猛獸,見肉、玉米塊就拿牙來啃,啃東啃西;有時,連徒手打不開的包裝,也拿牙來試。更一度誤以為牙齒的清潔程度取決於我刷牙的力道,也不選刷毛軟的買,盡管用力刷,刷到齒牙鬆動。報應不爽,一次一口咬下綿密穀物棒,受害最深的門牙果然裂斷,一去不回,講話「漏風」,鎮日也以口罩遮醜,信心大減。北榮贋復牙科製作牙橋補齊門面,一牙賠三齒不消說,還付出無法實支實付的全瓷冠六、七萬元,說不心痛是騙人的!其後文明相待牙齒。善用其器物,食物切小塊入口,該拿剪刀、美工刀就別想搶快咬開。每個外出包都放置隨身瓶漱口水,進食完即用,餘齒倒也相安無事,默默咀嚼做它天賦之事,不再犯疼。牙疾莫輕忽 牽一齒而動全身文╱小英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年代,忙碌的父母無暇他顧,能讓孩子們吃飽穿暖已屬不易。啃咬帶皮紅甘蔗當零嘴,是當時農業社會裡,父母給予孩子們的最佳犒賞。精力充沛的我,就讀國中階段總是喜歡徹夜完成當日家政課作業,其後則承受升學壓力,踏入職場又得接受升職壓力,睡眠時間長年不足,想當然爾,牙疾與我長相左右。完成學業進入職場之後,隨即展開治牙長路,在45歲時甚至植了兩顆牙,從此,飯後剔牙的尷尬、食物塞牙縫的難耐,便成為了我的生活日常。數年後植牙之一搖晃需重植,加上裝修其他使用多年亦復頹敗之舊齒,就這樣不斷地打掉重練。被牙疾折騰了一輩子,已屆耳順之年,方知人無法勝天,只能順天。牽一髮而動全身,建議大家從小自律,確實做好護牙健齒,方得遍嘗美食、品味美好人生。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環環相扣,我們的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牽繫著我們身心靈的發展啊!懶惰毀掉一口牙 獻出銀子白花花文/彰化 向主小時候懵懂無知,老師說一天至少要刷兩次牙,我就是懶到只刷一次。逢年過節,糖果糕點毫不忌口,甚至沒刷牙就這樣進入「甜蜜」的夢鄉。大學新生入學體檢時,年長的牙醫看到我牙齒的光景,訓斥:「不好好刷牙!蛀牙了只要抽神經、戴牙套就好了嗎?」日後才知道為什麼他這麼憤怒,原來我在十八歲前就把可以用到八十歲的東西給毀了。不惑之年前夕,抽掉神經的那顆牙大勢已去,在「牙橋」與「植牙」間,我選了後者。花了8萬元植牙,經評估須補骨粉,又加了10000元。過了幾年,另一顆被抽掉神經的牙齒在一次大啖堅果之際裂成兩半。到牙醫診所求救時,護理人員還非常好奇地問我:「到底是咬了什麼讓牙齒裂得這麼整齊?」就此開始第二次的植牙,8萬元再次貢獻給牙醫診所。沒想到過了幾年之後,這第二次的植牙竟然開始搖動,牙體與基座分道揚鑣,再花了2萬元工本費,希望這第二次的植牙能夠永保安康。回想自己因為懶惰、任性,造成醫護人員要忍耐著處理我口腔一切的汙垢齲齾,謹向所有的醫護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植牙技術精進 護牙更不能省文╱苗栗 溫皮對我來說,看牙就像滿清十大酷刑,非不得已絕不踏進牙醫診所,所以兩次植牙都是因為蛀牙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第一次植牙是八年前,第二次就在今年,都是同一位醫師。八年前我的牙醫似乎剛學會植牙,放入植體時還有廠商人員一起參與,而且我不知道我植的是哪國、哪牌的產品。幸虧結果良好,到現在完全沒有問題。今年我的牙醫已經在教授植牙技巧,而且不斷督促合作廠商精進3D取模等技術,提供的植體也變成歐美知名品牌,當然價格也比八年前更貴。或許我體質適合,也遇到好醫師,植牙效果很好。不過我可不想把積蓄全花在植牙,所以我現在每餐飯後一定耐著性子乖乖刷牙,還會使用牙間刷和牙線輔助,而且也預約好數個月後洗牙和檢查牙齒了。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門診最愛問:這也痛、那裡痛,卻找不到病因 當心是憂鬱!
西蒙波娃在晚年著作「論老年」這麼說「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更讓我們沒準備」。橘世代邀請高齡醫學專家回應「高齡門診最愛問」,我們蒐集了最常問診求醫的難題,透過許多的門診故事,為長者追求身心靈健康預為準備。「老伯伯帶著厚厚一疊病歷進到高齡醫學門診診間,這裡痛、那裡也痛,就是找不出原因。」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許多老年人往往是憂鬱與焦慮的症狀讓他們不斷求醫,愈是找不出明確疾病,便愈焦慮,而這也是高齡醫學中心的使命,「以全人為中心,以團隊方式給予完整的照護」。2025年,台灣將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然而高齡長者生病,不僅僅是單一問題,常伴隨著其他醫療需求。生過一場病 心理變脆弱陳亮恭以自己母親為例,他說媽媽看起來非常硬朗,平常上班、打球,從不為健康煩惱。但在一次偶然的健檢中發現早期腫瘤,只需手術便可痊癒,但開刀後,媽媽居然開始交代存摺、帳戶、保險,連植牙都因擔憂自己不知再活多久而猶豫,全家因此上了一堂高齡實境課,更能理解疾病對老年人的身心影響。陳亮恭當下體認,年長者生一場病,不僅身體狀況變得虛弱,心理也會變得脆弱,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因此,不論是照顧者或是醫師,對於年長者生病這件事,必須更加重視,而非僅是「看病、吃藥、治療」而已。老化是種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健康、失去朋友,要維持正向心態不容易。根據調查,在社區中約五分之一年長者有憂鬱症狀,然而老年人的憂鬱表現行為和年輕人不同。陳亮恭說,年輕人較會直接說心情不好,然而詢問年長者心情,常得到「還好」的回答,卻列出一大串「身體病痛」。檢查沒問題 愈想愈恐慌這樣的老人家常常在A醫院看了腸胃科、B醫院看心臟科,但都沒有問題。然而,愈是沒有問題,年長者會愈焦慮,因此必須引導他們正視情緒對自己健康的影響。以高齡醫學中心來說,因為某一病症而來的患者,會一併檢測認知、情緒狀態以及身體活動功能等狀況,並以團隊方式介入治療。陳亮恭表示,高齡醫學中心團隊包含高齡醫學、復健科、精神科、神經科等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以及諮商心理師,以進行周全評估及後續診療追蹤。通常原有症狀治療加上情緒處置,兩、三周後病人的情況便能顯著改善。陳亮恭也建議,若老人家本身已有固定看診的醫師,互相配合得宜,維持原有診無須刻意更動,但若有不明原因的跌倒、認知情緒改變或是常常在不同科別就醫卻找不出病因,則非常適合到高齡醫學中心做評估治療。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陳亮恭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將持續推動世界標準的整合照護,且未來將把服務往前延伸,從原先處理複雜老人問題的高齡醫學,結合人工智慧與健康老化的精準老化醫學,希望能提早20年讓民眾以更健康的方式走向銀光歲月。另外,高齡醫學中心將導入更多的智慧科技,也協助榮民醫療體系,將智慧科技和高齡醫學及長照結合,提供創新的服務模式。【延伸閱讀】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30 科別.牙科
選植牙醫師 觀察兩大重點
植牙醫師怎麼選?在台灣,牙醫只要有畢業證書就有植牙資格,但有資格卻不代表具備能力。牙醫進修後,會透過各學會發給植牙專科醫師的證書,藉以認證能力。然而,可以發證的學會數量多達三十幾個,雖然能確定醫師學過植牙,但技術真的能讓人放心嗎?選植牙醫師最主要可以透過下面兩個方法:1.先審視學經歷若想知道植牙醫師的能力,藉由學經歷便可探知一二。許多牙醫會去國外短期或長期進修,台灣大部分醫師都以短期為主,學習一兩個技術後回到台灣,能讓植牙技術獲得不少進步;也有人會選擇長期進修,譬如讀碩士班。約莫十年前,植牙開始被某些學校視為重要科目並成立碩士班,此風潮從歐洲發展到美國,植牙碩士班便逐漸普及。所以,就讀植牙碩士班可以讓人學習到完整的植牙技術跟知識,如果是透過碩士班進修的牙醫,基本上植牙經歷比較豐富,能夠處理比較多問題。2.治療前中後的對談有些醫師不重視學經歷,而是注重自我學習。因此,經由跟醫師對談,能否將疾病和治療方式講述清楚,便是判斷的關鍵。有些醫師因為知道不多,就把複雜的治療說得籠統、講得簡單,當然也就治療得比較簡單而不精確。基本上,透過不斷學習及歷練,技術成熟的醫師大多可以把植牙可能發生的問題與狀況解釋清楚,也能將解決方法說明白,藉由諮詢,大概可以瞭解醫師的狀況;如果醫師的回答偏向簡易,可能就要開始思考,牙齒是否真的這麼簡單就可以被治好。對談時,能讓病人清楚瞭解整個治療過程,並毫無疑問肯定能親自做好植牙的工作,就會是一個可以相信的好醫師。植牙廠牌怎麼選?由於植牙從歐洲開始發展,歐洲植體的演進非常成熟穩定,美國也算是成熟,而亞洲屬於漸趨成熟。如何挑選好的植體?基本上歐洲的品牌沒有問題,美國問題也不多,亞洲則要觀察植體公司經營的時間是否夠久。發展時間差異 歐美、亞洲價不同如果是一間剛開始一兩年的植體公司,一般醫師都會選擇觀察而不採用,因為新的植體需要有臨床的長期報告,安全性才有辦法被採信。通常採信的時間是十年,如果這段時間都可以維持健康正常,該植體公司就會被認為已經進入成熟階段,醫師們便可以相信並使用該公司植體。歐洲的植體發展已久,成熟穩定性跟歷史研究報告已經長達四、五十年,資料完整,價格當然也偏高,約七到十萬;美國也算穩定,價格大概七到九萬;如果是新興國家中新的植體公司,產品出現後需要一段時間的市場反應和臨床報告證明,才能漸趨成熟,此時定價自然不會太高,以亞洲為例,因為植體偏新,屬於後進市場,因此在台灣市場上的價格大約以六萬元為主。低於六萬 小心穩定度不夠「醫師,六萬元還是太貴了,我有聽說過更便宜的,裝那種的就好!」徐阿姨上次來選植體的時候和我這樣說,但一般而言,價格低於六萬元,主要有兩種狀況:一是為了搶佔市場而降價,二是可能穩定度還不夠高。通常來說,診所不太敢使用六萬元以下的植體,就是考量到公司的成熟度恐怕不足,當然也有為了打市場而推出便宜植體的公司,但是這麼便宜的植體,它的安全性和穩定度難以確認,所以大部分診所還是希望使用六萬元以上,長期安全且穩定性佳的植體。對醫師而言,選擇植體時,會以品牌悠久度作為穩定且安全性的考量,因此價格相對較高;但對於患者而言,只要是可以信任的品牌,不管來源是歐洲或亞洲,其實都沒關係。一個植體可能會陪伴你三、四十年,如果有一天植體公司突然消失,沒了零件供貨,維修將變得相當困難。所以選擇一間穩定成長,最好是市場主流的大廠就顯得相當重要。台灣患者植牙 為何難度較高?一旦陷入牙周病的魔掌,除了骨頭被破壞,甚至可能需要拔除牙齒。通常拔除後所留下來的缺損位置,骨頭都比較差,加上東方人骨架小,骨頭受到破壞後會變得超級薄、超級小,此時需要先建立好地基,也就是做完補骨手術後,才有辦法植牙。然而實際上,補骨手術並不容易,很多醫師雖然有能力處理小缺損補骨,但面對大缺損補骨時,容易因困難度較高而顯得無能為力。由於台灣很多患者都屬於骨頭缺損,所以處理難度比較高。近幾十年來,台灣人對牙齒的保護意識逐漸增高,隨著維護越認真,就越不想輕易拔下牙齒。蛀牙還能透過補牙或做牙套的方式救回,但如果遇上牙周病不得不拔除的狀況下,拖延拔牙的結果,導致很多患者的骨頭嚴重缺損。雖然「盡量不拔牙」是正確觀念,但也有其壞處。相對之下,中國大陸較接近台灣早期的環境,不管是蛀牙或牙周發炎所導致的牙痛,在轉變成牙周病前,就直接拔掉牙齒,雖然沒了牙,卻能留下漂亮的骨頭。植牙醫師如果將牙植在缺損的骨頭上,一開始雖然沒問題,但等到六、七年後,可能開始出現狀況,導致植牙陸續脫落。若醫師有辦法先重建骨頭再做植牙,植體甚至有希望使用超過四十年,病人後續的維持,也會相對比較輕鬆。●投稿送潔牙好禮題目:牙齒教我的事您有過植牙經驗嗎?或者您對自己的一口好牙充滿自信,歡迎分享您的植牙經驗或護牙心得。字數:300字截稿日期:9月17日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lohas@udngroup.com.tw文章獲選者將刊登於元氣周報,並致贈潔牙產品。贈品內容:【白水堂漢方研究中心】齒方籤全效經典牙周護理牙膏1支(20g)+【刷樂Shallop】「植」得一口好牙之口腔保健組
-
2020-07-24 科別.牙科
「植牙賺比較多,所以醫生才喜歡叫病人植牙!」一位牙醫師現身說法為何建議植牙
究竟「植」或不「植」?缺牙只能植牙嗎?當缺1顆牙,可以利用3顆假牙做成牙橋解決,但缺牙數較多的時候,如果要做固定假牙,一定要有牙根,但由於沒有足夠支撐的點,所以沒辦法用固定假牙。植牙可以做為提供新牙根的手法,如果缺了一個牙根,能補上是最好的;缺3個時,能補3個新牙根更好,於是缺越多顆,醫師就越希望能用植牙解決。實際上,缺牙不一定只能植牙,但是缺牙越多,必要性越高。該名案例的左下方後牙裝有3顆牙橋,經過3年半的時間,最後1顆咬壞了,拆掉牙套後,只能拔除,後來病患決定只進行1顆植牙,不想移動殘餘的2顆假牙。大約過了4年的時間,前面那顆牙齒又壞了,於是只好拔除!接下來,還能怎麼處理?若是早在8年前,不只是植一顆牙,是不是會更好呢?「一定是因為植牙可以賺比較多錢,所以醫生才喜歡叫病人植牙吧!」事實上,大部分醫師不會為了貪圖錢財而要求病人植牙,目前3顆假牙的價位已經追上植1顆牙,醫師是因為植牙基本優於傳統固定假牙,站在「多一個牙根,多一些力量」的立場,才如此建議病人。活動假牙的式微約20年前,因為不懂植牙的好處,6、70歲的人大多戴活動假牙。使用活動假牙需要忍耐1、2個月以上的適應期才會舒適,為了正常咀嚼,也必須修正自己的咬合習慣。20年後的現在,很多人不再願意使用活動假牙,80歲以下的患者基本上都會選擇植牙。現代人不接受活動假牙的原因大多是適應期太長及擔心被嫌老。在印象中,只有老人才會穿戴假牙,現在60歲的人不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戴活動假牙的意願便不高;或是戴了1、2次後,因為不適應而棄之不用的案例也非常多。自體植牙,居然還有這種方式?在牙齒保存學下,「拔掉牙齒,植入植體」不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是「拔掉牙齒,植入牙齒」,有沒有覺得好像在講謎之音,但不用驚恐,真的有這種術式,我們稱作「自體植牙」或「轉植牙」。這是一個將不健康的臼齒拔除後,再移入健康智齒的手術,聽起來很簡單,其實技術層面還頗高,可能要打聽有沒有經驗老道的醫師會做(不是老醫師喔)!這是一種植牙以外的特別手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所以不可太強求,經過評估後不適合的話,就選擇植牙。目前自體植牙的成功率,大約百分之70至90。哪種牙好──固定假牙或植牙?植牙跟固定假牙哪種比較好?別急著下決定,先了解差異後再選擇:通常缺1顆牙就會植1個人工牙根,做1顆植牙,只需要處理單一區塊;但如果要裝戴牙橋,就必須修磨前後牙齒。首先,製作牙橋需要破壞齒質,這項工作將使前後2顆原本健康的牙齒變得虛弱。另外,如果把修磨牙齒後,假牙套上去的精密度若沒有達到一定水準,就很可能鬆開,造成蛀牙。假設某位病患做3顆假牙,若狀況不好,5、6年後不密合的假牙開始蛀牙,此時病人不會立馬發覺;10年後因為蛀到神經的劇烈疼痛而就醫,才發現是假牙的問題,只能含淚把假牙拆掉。一開始3顆加上後來重做,這筆錢加起來根本不輸植牙。看到這個例子,大家應該重新考慮植牙的可能與合適性,由於植牙不需要修磨前後牙齒,不破壞就比較不容易蛀牙,可見植牙比起假牙更有優勢。可是對恐懼感比較重的患者來說,比起植牙,做3顆假牙更安心。因此,遇到這些患者時,醫師通常不建議植牙,如果無法克服恐懼感,產生逃避心態反而更糟。讓病人做選擇時,首先考量他瞭不瞭解植牙的好處,以及跟假牙之間的差異性;第二是能否克服恐懼,如果沒有辦法,植牙就不見得是優選,此時會建議病患使用固定假牙就好,不一定要植牙。書籍介紹「植」得一口好牙:安心植牙大小事作者:沈瑞文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0/08/03作者簡介/沈瑞文 醫師現任永和貝瑞牙醫診所負責人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校牙醫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大成、民義、有木國小(偏遠地區醫療)校牙醫新北市牙醫公會八里療養院口腔醫療團醫師新北市第二屆醫療公益獎唯一牙科得主2008蘭嶼為首發國內義診,開啟台灣義診不斷電之路──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台中市和平區、花蓮縣壽豐鄉、屏東縣滿洲鄉、台東縣海端鄉、台東縣延平鄉、台東縣蘭嶼鄉義診。2011第一次國際義診,選擇最難去的非洲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非邦交國加彭的史懷哲醫院,開啟醫療NGO之路──總共去過泰國、緬甸、寮國、尼泊爾、越南、印尼、外蒙古、加彭(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非洲)等國義診。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18 科別.牙科
長輩缺牙,該植牙還是裝假牙呢?
和藹的長輩在合照中看起來總是很嚴肅,原來是因為缺牙不敢嶄露笑顏....其實缺牙不只影響美觀,也會影響飲食。長輩適合植牙還是裝假牙? 很多人都會問我,長輩到底適合植牙還是裝假牙?一般都是以假牙為優先,但主要還是看缺牙的範圍及原因,並評估身體狀況,長者因為年紀大,身體機能下降,在評估上會針對以下幾點1.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其它長期病史2.牙床萎縮情況3.骨年齡及是否有骨質疏鬆?(年長不代表骨年齡一定大或有骨質疏鬆,反之年輕也是,這部分要由專業醫師判斷)4.植牙時間較長,身體狀況是否能承受?評估牙齒及身體狀況之後,針對口腔狀況輕微、重視口腔清潔且能自己清潔口腔、記憶力好的長輩,我會推薦裝假牙。若是自己不便清潔口腔、骨年齡無異狀者就適合植牙。一般長者都認為掉牙是正常老化現象,加上年紀大了肌肉無力,在口腔清潔上即使有心也無力,部分長者甚至認為裝了假牙就不用清潔口腔了,但其實不管幾歲,選擇植牙或裝假牙,做好口腔清潔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提醒大家,記得每半年帶長輩到牙科檢查,除了洗牙之外,如果是裝假牙的人,也要定期讓牙醫師幫忙確認假牙狀況(鉤子是否有蛀掉及與牙床密合度)。當然,我了解說服長輩前往看診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最後也分享3個小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說服長輩看診3技巧:1.為長輩選擇自身就診過且信任的醫師,建立長輩看診的信心2.親自陪伴就診,除了能了解長輩狀況、討論診療計畫,也能夠讓醫師更清楚長輩經驗3.持續給予正面鼓勵,千萬不要強迫或嘲諷長輩。除了一開始給予信心及克服恐懼,診療中也是要持續。來源出處:艾康牙醫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18 科別.牙科
銀髮族缺牙 植牙假牙怎選擇?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年長者因缺牙造成的飲食不便,往往成為生活中最苦惱的事。究竟該選擇植牙或全口假牙?成為銀髮族及照顧者最關心的話題。吃得好不好?咀嚼效率高不高?已被證實影響全身健康。許多研究發現,良好的咀嚼動作(chewing cycle)促進大腦血流,缺乏咀嚼運動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因此,若發生大範圍缺牙時,透過假牙咀嚼食物,對提升生活品質是有很大的幫助。配假牙 穩定性普遍不理想配戴活動假牙,可以回復部分咀嚼功能。它的優點是可以簡易地取出和配戴,特別是餐後能容易取下清洗,維持口腔清潔。不過,缺點則是對高纖維的蔬菜或煮得比較老或比較柴的肉類等,可能咬不動。同時,因為長期牙齒缺失導致牙床嚴重吸收,活動假牙的穩定性普遍不理想,當假牙晃來晃去,或是講個話或大笑假牙就彈出來,常造成配戴者日常生活的窘境,影響社交生活。另外,因為配戴假牙後的牙床比較不能承受咀嚼力量,往往因磨擦後造成疼痛或傷口。假牙配植牙 手術讓人卻步除了配戴活動假牙外,如果在缺牙的牙床上進行人工植牙,可以提供穩定假牙的效果。就像是漂浮在海上的船隻,一旦有了船錨,船就可以固定在海床上,不易任意飄移。但對於高齡者及家屬而言,太複雜的手術療程總是讓人聞之卻步。目前有臨床病例報告顯示,在全口無牙的下顎牙床上,置入兩根人工植牙,能有效穩定活動假牙,且這樣較簡單的設計,對配戴者而言也較容易使用單束毛牙刷等工具維持清潔。齒槽骨狀況 影響手術結果當年長者植牙時應注意以下問題:是否因缺牙時間太久,導致齒槽骨跟著吸收,而無法完全置入人工植牙?就像太淺的地盤無法將地基鑽入來蓋樓房。還有,高齡者常因特殊身體狀況,例如服用骨質疏鬆相關藥物,影響骨細胞代謝週期,進而影響植牙手術結果。這些問題都需要事前詳細評估並與相關科別醫師共同處理。老來缺牙的問題,需要與牙醫師及相關科別醫師共同討論處理。讓長者們能有一口美觀又實用的好牙,有品質的過每一天,將是面臨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課題。
-
2020-05-12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怎麼辦?積極治療 搭配補鈣+D
骨質疏鬆常靜悄悄破壞身體骨架,直到骨折才被發現,導致病患臥床,併發感染症,該怎麼辦?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余宜叡表示,首先骨鬆檢測相當重要,目前公認骨密度檢測標準是雙光子式吸收儀(DXA),民眾躺在如床的平檯上,讓機器掃描10分鐘可獲結果,若T值低於-2.5為骨質疏鬆,建議需積極用藥治療,並搭配補鈣飲食、負重運動,補骨效果更佳。余宜叡說,臨床上不少骨鬆病患未意識骨鬆嚴重性,或因健保給付條件嚴格,不願自費用藥,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干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密度,但其實只要年紀超過65歲者、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和多運動,「補骨的速度仍趕不上骨質流失的速度」,建議一旦確診骨鬆,就該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外,也別忘了同時要補鈣和運動。喝牛奶是最簡單方便的補鈣方法,余宜叡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人一日所需乳品量約2杯,若無法達標,有些人會選擇吃鈣片,但攝取過多鈣片容易出現便秘、腹脹。另外,有人擔心鈣片補過頭會有腎結石,他解釋,腎結石為草酸鈣導致,跟鈣片成分碳酸鈣不同,與喝太少水有關。在運動方面,建議正常運動量每周五次,一次20至30分鐘,戶外曬太陽約15分鐘,可做負重運動如慢跑、爬山、提重物等,有助增強骨質。構成骨質的另一原料是維生素D,是患者最易忽略的,它與鈣缺一不可,都是造骨原料。偏偏很多人運動量不足,就算有從事戶外運動,但全身包緊緊或防曬做太好,日照量不夠,導致維生素D生成不足,此時就要吃點魚類、藻類,多喝點牛奶來補充維生素D。至於骨鬆用藥,分為口服型、針劑型,多數年紀大的骨鬆病患合併慢性病,若擔心藥物順從性問題,選擇前一定要和醫療團隊好好討論。不過,他也提醒,使用骨鬆藥物前應先處理完拔牙、植牙,避免發生機率極低的骨頭壞死併發症。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3-31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竟是「大腦」!醫師教你吃8類食物防失智,阻毒素傷腦
每週吃1次魚,降低失智風險重要的不是別吃什麼,而是該吃什麼。以下是利用超級食物延緩腦力衰退的辦法。大腦是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攝取健康的食用脂肪是預防記憶相關疾病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飽和脂肪是剛性分子,而omega-3則是有彈性的脂肪。當大腦進行自我修復和製造神經元時,比較喜歡彈性細胞而非剛性細胞,因為後者無法迅速適應新的影響因子。你可以吃有助大腦製造神經元所需的食材,例如魚類就是很棒的omega-3 來源,許多研究都認為多吃魚有益大腦健康。《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1項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47%。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回顧21篇研究,發現每週只要吃1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要保持大腦靈活,第2種非吃不可的食物是大量蔬果,蔬果同時也能維持心臟健康。講到腦部健康,再怎麼強調植物基礎的飲食也不為過。舉例來說,最近《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所刊登的1篇研究,檢視了地中海式飲食(我的5大超級食物便是奉行這種原則),研究人員發現大量食用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類)對大腦很有益處。蔬菜、黑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減緩老化不只蔬菜,研究人員還發現,吃很多莓果的人,認知衰退的速度也比較緩慢。在飲食中添加種籽也是個好主意,方法很簡單,把種籽和莓果放在鮭魚沙拉上,所有好食物一次到位。《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在2015年刊登的1份研究檢視飲食習慣和認知功能,研究對象超過 2,500 人,結果發現攝取較多木脂素(lignan)的人,認知功能、記憶、資訊處理的衰退程度都比較低,而木脂素是存在於芝麻、亞麻籽、南瓜籽裡面的化合物。而木脂素攝取量較少的人,他們的認知功能衰退多了3.5倍,記憶衰退多6倍。種籽不但能提升腦力,本身也是香脆的好食物。最後,你可以盡情享受1種糖類,那就是黑巧克力。研究發現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所含的植物營養素黃烷醇(flavanols)可以促進大腦連結,並且保護腦細胞,不受毒素和發炎的負面效果所害。有1項小型研究專門針對記憶力老當益壯的年長者,實驗將受試者分成3組,讓他們喝含有不同分量的可可黃烷醇的飲料,最後再請他們接受智力測驗,結果發現飲料中可可黃烷醇含量最高的那1組,智力測驗表現最好(另外還有附加好處:可可黃烷醇也能降低血壓、改善胰島素阻抗)。種籽對身體的功用種籽只有丁點大,卻飽含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因此是絕佳的零食,也是沙拉的妙搭配。你甚至可以在打冰沙時,加一些種籽進去,添加額外的營養。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幾種。亞麻籽:討厭吃魚者的最愛亞麻籽是原生超級食物,充滿纖維、降低膽固醇的化合物木脂素、健康脂肪 omega-3(和魚身上的脂肪相同)。不妨在優格或雞肉外層裹的脆皮粉中加入亞麻籽。由於亞麻籽的外層很堅硬,如果想獲取所有營養素,建議購買亞麻籽粉。南瓜籽:抵禦糖尿病最強大南瓜籽富含鎂(每1大匙所含的鎂和1大根香蕉的鎂含量相同),這種礦物質能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風險,但大多數人的攝取量都不夠。奇亞籽:補充纖維最厲害奇亞籽的可溶性纖維會在腸子裡膨脹,製造飽足感,免得你忍不住去吃垃圾食物。這些種籽原本是堅脆的口感,等到吸飽冰沙、優格等液體,就會變成果凍的質地。葵瓜子:物美價最廉葵瓜子價廉物美,是補充維生素E的明星食品,只要1大匙就滿足每日所需的1/5 。購買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生」瓜子,而不是添加油脂的「烤」瓜子,這樣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火麻仁籽:補充蛋白質最得力火麻仁籽帶有堅果的味道,蛋白質和omega-3的含量高。不要和它的近親,也就是有麻醉效果的大麻搞混了,火麻仁籽不會讓你醺醺然。建議撒在冰沙和麥片上食用。延伸閱讀: 「趁現在還有救,趕快植牙吧...」一舉看穿黑心牙醫騙你的植牙4大話術●書籍介紹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牙根好好的… 我差點拔掉門牙
人生的第一次經驗,總是特別惶恐無助,我掉牙看診的經驗便是如此。孩童乳牙掉了,再長出來的稱恆牙,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我們一輩子的牙齒,它不像頭髮長長剪掉,還會繼續長;也不像指甲剪掉,還可以再留長。有鑑於此,我一生特別寶貝我的牙齒,凡是吃過東西,一定刷牙漱口,清潔口腔。因為潔牙有成,從未看過牙醫。然而,任何東西都有使用年限,牙齒也一樣,去年七月突然有一顆門牙開始出現問題,咬食有疼痛感,我非常謹慎小心,不想被坊間「蒙古大夫」處理,就到醫院看診。因為初診,掛了號,等了大半天才輪到我,護理師先安排我做牙齒X光檢查,然後由一位年輕牙醫師接手,他看完X光檢查報告後,再用儀器測試,正常牙會痠痛,而有問題的那顆沒有感覺,他確認後說:「這顆牙沒用了。」第一次看診,其實完全搞不清狀況,當然是聽從牙醫師的指示。正當他準備要拔我牙齒時,我忽然警覺到恆牙掉落之恐懼,馬上制止他,強調我還沒有做好心裡準備,牙醫師不悅的說:「遲早都要拔,為什麼不馬上處理?」我說:「這顆牙根還很牢固,不會搖晃呀!等搖了再處理。」只拿了消炎藥回家,按時服藥和飯後漱口水,牙床就不再發炎疼痛了,保住了一顆門牙。今年年初,這顆門牙再次作怪,這時我不再去那家醫院,而去附近的牙科診所看診,那位牙醫師有了年紀,經常到學校為兒童檢查牙齒,雖然醫療設備不新穎,但是行醫經驗很豐富,他說牙根好好的,不建議我拔掉,先根管治療(抽神經),以維護牙齒完整為優先考慮,因此,安排我前後去了五趟,才做完療程,年後又去補牙,得以延續牙齒的壽命。看牙醫是很多人的噩夢,受盡拔牙、植牙、鑲牙之折騰,也花費大筆經費。我很幸運在關鍵時刻阻止醫生拔牙,後來遇到有耐心的陳醫師,他懇切地說:「萬不得已才拔牙,畢竟真牙比假牙可貴。」並細心幫我護住這顆門牙。生平第一次看牙科,心裡很忐忑,要把整張嘴張得大大的,任牙醫師擺布,無從置喙,發現有良知的好醫師願意付出時間、耐心為病患護牙,而躁進的醫師愛拔牙,賺錢比較多,這是我獲得的寶貴經驗。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牙齒該不該拔 視5種狀況
在門診中,的確常見病人對於「拔牙」一事有很多疑問。在牙醫師立場來說,都會盡量「救」那顆有問題的牙齒,會根據牙齒的形態、功用、位置、構造等進行評估,是否該拔牙齒,並不會亂拔牙。常見拔牙原因有5種:1.蛀牙破壞很大只剩殘根時,就可能不會留下牙齒而必須拔除。因為只剩殘根結構,無法進行修復執行牙齒的功能,因此必須拔牙。一般是牙根長度與牙冠長度有1比1的比例,才會修補牙齒。2.不當力量造成牙齒斷裂、牙齒結構損傷而不可修復時,就必須拔牙。3.牙周病嚴重,導致牙齒的地基流失,牙齒內空洞很大,就必須將牙周病的病牙拔除。4.牙齒長的位置不對、沒有功用的牙齒,只會藏汙納垢,例如阻生牙、智齒等,就必須拔掉。5.牙源性問題的牙齒必須拔除,像是牙齒長腫瘤、囊腫等問題,為了阻止疾病或是感染破壞其他牙齒結構時,應該拔除牙齒。對於牙齒到底該不該拔除,應該與醫師多討論溝通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其他後續是做牙套假牙、牙橋修復或植牙等,都必須考量牙齒的位置、結構環境、患者經濟狀況等因素,再做治療選擇。但最重要的是,應該從小養成刷牙、潔牙的好習慣,才能擁有一口好牙。諮詢/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林君鴻
-
2020-01-18 科別.牙科
裝了假牙就不會蛀牙?太大意當心整排牙齒都爛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知道自己有幾顆假牙嗎?假牙裝了多久呢?可別以為裝了假牙就可以用一輩子!牙醫師在臨床上遇到不少個案,以為假牙不會壞而忽略保養清潔工作,導致整排牙齒產生搖動,檢查發現竟然有些連牙根都蛀掉了。 牙醫師林楚喬表示,假牙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材質,在全瓷牙套出現之前,假牙大多使用金屬製造,而材質有好有壞,則決定了假牙出問題的機率。金屬材質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出現鏽蝕的問題,金屬假牙長期浸潤在口水中,更容易讓金屬離子滲透到牙套導致變黑。 除此之外,也有因為牙套沒有密合,結果導致蛀牙的情形。就有案例曾經做過根管手術,由於抽掉神經後才裝上假牙,當發現牙齒出現異狀時,因為不會痛所以沒有警覺心,最後導致整排牙齒都鬆動才前往就診,檢查時發現部分牙根都已經蛀爛掉。 林楚喬說明,臨床上發現,很多病人都以為裝了假牙就可以一勞永逸,但其實並不然。因為牙套裡面還是有原來的牙齒,而邊緣也與牙齦、牙周等組織結合,如果密合度不夠,牙菌斑還是有機會跑到牙套裡面造成蛀牙。 林楚喬強調,當發現牙套與牙齦沒有密合時,最好趕緊請牙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所在,千萬不要等到出現疼痛、腫脹後才去就醫。牙齒問題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等蛀到牙根才處理,恐怕再怎麼搶救都為時已晚。 事實上,如果假牙損壞,是可以再重新做1個牙套,只不過並不是每個損壞的假牙都能這麼做。林楚喬提醒,一般醫師會先使用探針來判定牙齒的狀況,如果牙根變得太軟,再套上牙套可能也於事無補,通常會建議選擇植牙的方式來補齊缺牙比較好。 若要單顆植牙,只要牙根保留得夠完整、健康程度佳,建議可以採用即拔即種的植牙方式,能節省不少時間。但如果像上述例子整排都在搖晃的話,代表牙齒健康情況不佳,可能就必須採用全口植牙的方式,像All on 4全口重建植牙,就是利用4根植體達到傳統6至8根植體的效果,值得患者參考。 林楚喬認為,要讓假牙用得長久,最重要的還是要確實的進行清潔工作,假牙、牙套就像真的牙齒一般,除了刷牙之外也要使用牙線清潔,才能確實將接觸牙周連接面的細縫清理乾淨。建議每半年洗牙1次,請牙醫師查看是否有確實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如此才能延長假牙的使用期限。延伸閱讀: ㄧ想到看牙就皮皮挫? 「這招」讓你乖乖走進診所再也不怕 給零食當獎勵? 再繼續做下去,不只蛀牙還會影響學習力 
-
2019-12-01 科別.精神.身心
「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生病了」吳念真:憂鬱症患者最怕聽到這句話
到了一個年紀,身體狀況百出。四、五年前摔倒造成顱內出血,住進加護病房;最近又不小心摔了一次,脊椎有三節輕微骨裂;牙痛好幾年都沒好好處理,一口氣被拔掉4顆,現在吃東西都要戴假牙,準備植牙……身體零件用了68年,平常又不注意不保養,壞掉很正常,我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面對就好。現在科技進步、醫藥發達,醫師幫忙解決後,就真的問題不大,即便早期被視為絕症的各種癌,現在多能以慢性病的方式與它共處。但精神疾病似乎就不一樣,總覺得它大概是一般人理解最少,整個治療的進展也比較緩慢的一種疾病。年輕時,我曾是精神醫療的小螺絲釘我當兵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創立不久的台北市立療養院上班,從1976年到1980年,一開始是在住院室,後來調到圖書室,我和太太就是在那裡認識的,當時她是那裡的護士。當時醫院的所在非常偏僻,讓人有一種精神病院就要離一般人越遠越好的感覺。創院的院長是葉英堃先生,他和陳珠璋先生、林憲先生都是台灣精神醫學的第一代專業醫者。精神疾病汙名盛行的年代,仍有群人為此奮戰。在那個對精神病充滿恐懼與排斥的年代,許多病患都被禁錮在空間狹窄、衛生條件也不好的私人精神病院裡,有的甚至還被鎖在家裡十幾年。葉英堃先生把市療打造成現代化、開放式的環境,所有醫護人員充滿熱誠,努力讓病患獲得更好的治療與照護,就像一個小家庭,是我人生中無論在學習或認知上都非常豐富的一段日子。從沒想過,有一天我自己也生病了。只是從沒想過的是,有一天自己也陷入憂鬱症的困境中,而幸運的是或許自己曾經有過那段工作經歷,所以某些記憶裡的認知讓自己有insight(病識感),所以知道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在哪裡,知道找醫師,不能讓自己再往下墜落。我跟朋友形容說,自己最不舒服的時候是整個人和腦袋都好像困在一個地下囚房,陰暗、潮濕、冰冷,掙脫不開,但因為工作關係,天天還得背著這樣的狀態去面對人、面對工作,於是更加孤單、疲憊、絕望,巴不得不用面對人、面對工作、睡不著卻又不想起來,不想面對新的一天,因為覺得每天都只不過是痛苦的重複,既然如此,生命又有什麼期待?什麼意義?當有一天發現自己真的再也無法承擔這樣的痛苦,極度負面的念頭不時閃現時,本能地就打電話向醫師朋友求救了。就因為待過市立療養院,所以認識好多專業醫師,記得有一次還有兩個醫師一起在咖啡廳幫我「會診」,討論該讓我吃什麼藥,以及我該如何改變工作和生活狀態。缺乏理解的善意,反成為壓垮人的稻草。不過最困擾的是,當你不經意地跟別人提起自己那種不舒服的狀態時,經常得到的反應是:像你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憂鬱啊?「你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吧?」「你要有正向思考啊!某師父曾經說XXXXXX……(然後寄來一堆某師父的書,三天兩頭打電話問我讀了沒有?)」「你要壯大起來啊!壯大就能克服一切!」這些或許善意的言語,其實對憂鬱症的患者來說,不但不是幫忙,反而會讓他們更煩躁、更絕望,甚至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一個傢伙自以為是地跟我嘮叨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我只好打斷他,跟他說:「我看過一本書,裡頭說憂鬱症的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項是『壓抑的憤怒』,你知道嗎?這一個多小時……我就是處於這種狀態!」幾年前,曾經是市療「同事」的陳永興醫師有一天忽然打電話給我,說「欽仔,你要不做一件事,我們找幾個病友和家屬和你一起,拍一個親身經歷的影片,做成DVD送人家,讓大家能多理解一點憂鬱症,可以嗎?」我說好啊,畢竟自己也是病友之一啊!沒想到DVD開始提供之後效果很好,後來好像又加印了好幾次,幾年來陸續接到很多人的來信,說很感謝我們的分享,而這些人最常提到的類似的話是:一直覺得自己無法被理解,找不到願意聆聽的人,常想一死了之,但看到DVD之後發現,原來吳念真也跟我一樣啊!他都願意、都敢去看醫師了,我幹嘛害怕?幹嘛覺得丟臉?瞭解精神疾病,是為了接住更多落下的人。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經常是行為和思考上都已經發出信號了,但旁人甚至連他自己,卻都不知道那就是警訊。而一旦狀況發生了,周遭的人不是驚慌失措、恐懼逃避,就是胡亂猜測病因甚至尋找「加害者」,而真正需要得到治療的病人卻反而被漠視、輕視甚至被孤立、被遺棄,身旁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陷入無助、混亂的生活狀態中。一切就從理解開始,但願能因為理解所以就可以不恐懼,不恐懼所以願意接近,願意接近就會有解決以及共存、共處的可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