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11915
筆 文章
-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院看護、實習生、志工…特殊職類憂「罩」不住
白牌計程車司機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讓外界注意到,有些特殊職類每日接觸人群眾多,感染與傳染風險較高,醫院外包清潔工、郵政配送人員等特殊工作,就可能是口罩缺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醫院外包的清潔人員,含在中央透過衛生局核發給醫院的口罩數量內,而如實習生、志工則由醫院衡酌給予。嘉基工會副理事長巫文安表示,同樣在醫院內工作的還有看護、美食街的餐飲與銷售業者等,這群人就無法獲得醫院配發的口罩,得由其所屬公司想辦法。如果其公司庫存量不足,仍要出門跟一般民眾一起排隊,不少工作者曾反映不便。新光醫院則表示,雖部分人士不在原先配給規畫內,因體恤所有在院內服務人員,且目前口罩數量仍有存量,故仍有準備清潔工、警衛、志工的口罩數量,並比照院內行政人員一日一片。台北榮總公關組組長吳建利表示,醫院內有承包商反映買不到口罩,因此北榮有提供這類承包業者在工作上需要的口罩。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所長楊振昌提到,除了醫護人員與大眾運輸業,還有餐飲從業人員、導遊與解說人員、海關與檢疫人員、消防救護人員、旅宿工作者、娛樂場所工作者、保全與物流快遞工作者等,以及採訪醫護與感染者的媒體記者,要特別留心。
-
2020-02-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妻追靈車痛哭… 武漢首位殉職院長曾囑「如果萬一 不要插管」
湖北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於18日去世,享年51歲。多名醫護人員當日自發到其去世的醫院送別;當載著劉智明遺體的靈車開走,劉妻蔡利萍追著車痛哭送別,場面悲戚。多名醫護也表達不捨,稱劉是盡責的醫生;劉的妹夫則說:「他把家人照顧得很好,我們全家沒有一個人感染。」湖北日報報導,武昌醫院1月21日被徵用為新冠肺炎首批定點醫院之一。時間緊,疫情嚴峻,劉智明幾乎三天沒合眼,帶領職工改造病區,騰挪病房。1月28日,劉智明核糖核酸檢測呈陽性。至2月14日,劉智明因病情加重轉至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劉智明的妹夫說,劉病後,經常打電話督促家人注意防護,「前段時間各項指標都正常了,我們都以為他能挺過這一關」。新京報報導,2月18日,十多名武漢市三醫院、武昌醫院的醫護人員自發來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送別劉智明。下午3時許,劉的遺體被送上殯儀館的車,他的家人互相攙扶,妻子蔡利萍穿著隔離服。當車緩緩開動,她邊哭邊緊跟在車後。事後,蔡利萍流著淚一遍遍翻看劉智明發來的信息說:「我再也見不到他了。」楚天都市報報導,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的一名護士長。在劉智明病後,「我真的很想放下這一切去陪他,我問他,我來照顧你吧?」蔡利萍的這個問題先後問過幾次,丈夫都回答「不要」。蔡利萍說:「他知道我放不下走不開,所以他總說不要。但他自己也是醫生,他自己也很清楚,甚至連醫療預囑都跟主診醫生講了,他說如果萬一,不要插管搶救。」據報導,劉智明的同事、武漢市第三醫院一名醫生回憶,「(對劉的)第一印象高大,好帥,專業,權威,嚴肅時很嚇人,笑起來卻又像家人一樣溫暖!」、「我結婚的時候,您說您和科室永遠是我的娘家人,後來您調離醫院,去了武昌醫院當院長,得知我生了孩子,您那麼忙,還抽空晚上來看我和寶寶。」這名醫生嘆道:「越是好人,越是心裡只有他人只有大家,苦的累的不好的都留給自己。」武漢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李姓護士長則說,劉是個很細膩貼心的人,「科室有什麼人不舒服、家裡有什麼困難,他都能看到,是一個非常關心人的領導。那種好,無法用言語表達。」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買到「全白口罩」疑惑該戴哪面? 網曝正解:不看鬆緊帶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我國政府全面徵收口罩,並實施口罩實名制,而多數民眾所拿取的口罩皆有顏色,方便區分正反面。對此,有位網友上網發文分享,他表示自己拿到了2片雙面皆是白色的口罩,讓他疑惑該戴哪面,詢問藥師後對方皆表示長出鬆緊帶的那面朝內,但貼文一出後,許多網友紛紛跳出來糾正,表示口罩正反面不是用鬆緊帶判斷,而是看摺痕和壓條。原PO昨日(19日)在「批踢踢nCoV2019版」上發文,他說自己去藥局領到了2片全白的口罩,其中一面的外觀為壓條突出、長出鬆緊帶、摺痕朝下,而另外一面則是壓條處平順、沒有長出鬆緊帶、摺痕朝上,除此之外兩面皆可看到網狀壓紋,觸摸感覺也大同小異,而當原PO詢問藥局內的3位藥師時,其中2位直接說「長出鬆緊帶的是裡面(口鼻面)」,雖然另一位藥師有所存疑,但被其他藥師一問「妳看看妳自己戴的口罩鬆緊帶是不是在裡面」,便沒有再表示意見。不過原PO說「那時3位藥師戴的都是可以輕易分辨出哪一面是內or外的兩面顏色不同的口罩,我是很想尊重專業,就把上方口罩當成是朝口鼻的那一面,但又無法忽略除了鬆緊帶以外的其他特徵」,因此他詢問大家到底該如何分辨口罩內外面。貼文一出後,許多網友紛紛前來解答,並表示摺痕朝下、壓條突出的為外側,不能完全用鬆緊帶判斷,「摺痕朝下,就外面啊」、「最簡單的就是看摺痕」、「看壓條。如果突的朝內不就有縫隙了嗎」、「繩子不一定,我家的醫療活性碳繩子出口就在外側」、「有壓條面在外,摺痕朝下者在外」、「日本買的跟這很像,也是長出鬆緊帶的在外」、「用壓條跟摺痕判斷」。
-
2020-02-20 新聞.健康知識+
口罩墊紙重複用?感染控制師:千萬不要,影響密合度
口罩是民眾常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杜絕呼吸道傳染病防護工具之一,可有效過濾飛沫及灰塵等微粒功能,但中壢天晟醫院感染控制師劉佳琦表示,因應不同狀況慎選口罩「材質」很重要,正確使用口罩及佩戴時機,會影響使用口罩效果。她表示,民眾如果有發燒、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時,建議佩戴口罩外,自身抵抗力低,避免感染其他病原及前往擁擠場所,如醫療機構或與生病者近距離接觸時也可使用。另醫護人員在工作時為保護病人及自身健康,應佩戴外科口罩。劉佳琦說, 外科口罩應以有顏色面朝外佩戴,因為防水面才可防止病菌透過飛沫傳染,最內層則可吸收口鼻分泌物。佩戴口罩前、後均應洗手並確認其乾燥及完整性;戴上後口、鼻、下巴要罩好,確認口罩與臉部密合且不會漏氣,調整左右兩條固定繩,壓條則順著鼻梁壓妥,才可隔離病源。脫除口罩時,以抓住綁帶或鬆緊帶方式不碰觸外側汙染面再丟進垃圾桶。口罩不可重覆使用,如有髒汙、破損、潮濕或是咳嗽頻繁,應時常更換。至於騎車時所戴棉布口罩,建議經常洗滌並曬乾。另外,在佩戴口罩時千萬不要在口罩內層放置衛生紙或紗布,劉佳琦提醒,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可能延長使用時間,還會破壞口罩的密合度,增加呼吸阻力,應盡量避免。◎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比腸病毒更嚴 高中以下每班1人確診新冠肺炎就全班停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公告開學後的停課標準,高中以下學校,包含幼兒園,每班有一個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班停課。大專校院有一個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師生所修、授課程均停課。教育部表示,高中以下一校有兩個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停課。一鄉鎮市區有三分之一學校全校停課,該鄉鎮市區停課。大專校院有一個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師生所修、授課程均停課。二個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區)停課。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24案早發病 學者:病毒恐早已進台灣 建議超前部署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不斷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深夜緊急宣布新增第24例確診個案。個案為北部60多歲婦女。婦女近兩年未出國,卻在上月22日就發病,感染源不明引起民眾緊張。有學者表示,由於當時我方尚未對中國採取任何入境限制,病毒恐早已進入台灣,但這期間未有明顯群聚感染,民眾也勿過度恐慌。也有學者建議政府應超前部署到社區感染時的標準流程,包含防疫體系、醫療體系或民眾該注意事項,以免當年SARS事件重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該名婦女上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22日至29日曾4度至診所就醫,後來因症狀加劇,開始呼吸急促,29日晚間送往急診,診斷為肺炎,30日住院,本月10日轉入加護病房,昨日確診新冠肺炎,目前仍在治療中,感染源不明。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第24例個案婦人發病當下,台灣尚未針對大陸展開任何入境限制,新型冠狀病毒早就進入台灣。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名婦女發病至今已過很久,但台灣尚未爆發明顯群聚感染,意味著這名婦女沒有造成明顯的疫情,故民眾不應過度恐慌。施信如表示,目前政府能做的是思考不同的應變方式,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且出現明顯的群聚、重症,應比照新加坡,採取輕症在家休息、需隔離就自主管理而非集中管理的模式。中國附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跟世界各國相比,台灣與大陸因婚姻、台幹工作、大老闆經商等,往來交流更密切,但目前國內對新冠肺炎的控制已經不錯,建議民眾不要過於擔心。若前往人多地方、密閉空間,或出現身體不適時,才需配戴口罩,真的不用囤積。前疾管局長、南台科大生技系講座教授蘇益仁建議,不要現在去拘泥於是否有社區感染,而是防疫時一定要超前準備,不是人人都在爭議有沒有社區感染一事。蘇益仁說,社區感染、社區傳播只是不同程度的散播方式,感染源不明就代表具有社區傳播的風險,政府應超前部署,不論是防疫體系、醫療體系或民眾的注意事項,都應公布出標準建議流程,以免當年SARS事件重演。
-
2020-02-20 養生.運動天地
2瓶水、6分鐘 防疫在家就能動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全民要有充足的防護力,才能有效對抗病毒的威脅。研究指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防護力,因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一套循環運動,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國健署提供的多層次循環運動,分別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訓練動作,包括後驅橢圓運動、坐勢健身運動、前驅橢圓運動、斜板臥推運動等4階段。在家就可利用2瓶礦泉水,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此套運動方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限制,只需換上輕便運動裝束與準備2瓶礦泉水,就能隨時隨地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享有比照健身房的方式運動。不妨現在就開始跟著多層次循環運動影片開始健身吧!國民健康署也提醒,運動前應先暖身,切記運動時不可飲用酒精飲料,有氣喘、心臟疾病等疾病之民眾,建議先與醫師商討合適的運動方式及應準備之藥物等。運動出汗後,也要注意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防疫期間也要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
-
2020-02-20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威脅 5方法減壓
新冠肺炎的傳播造成全球的恐慌,許多國家採取了嚴厲措施,這項重大災難對於人們生活影響深遠。對於這樣子的災難,我們如何適當調控壓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很顯然的,面對這種災難,你可能不只會擔心自己,也會擔心家人或自己所關心的人被感染。這次新冠肺炎的傳播與其他災難不一樣,新冠肺炎的傳播是持續性及全面性的。新冠肺炎的致病效果並不特別嚴重,但是傳播力強,主要是充滿了兩個不確定:一是不確定病毒是怎麼傳播;二是不確定此事件什麼時候結束。因此,大家的心理普遍存在的是害怕、焦慮及遙遙無期的結束之日。要減少這次疫情對自己造成的壓力及心理衝擊,如果下列七大症狀出現在你或家人身上,你就要小心了,此時可能已有無形的壓力加諸於你的身上了。1.覺得日常活動力降低或沒有精神去從事日常一般活動。2.容易發怒,且容易與人爭辯。3.全身無法放鬆或出現睡眠障礙。4.常常想哭或過多的焦慮,只想要一個人靜一靜。5.開始抱怨別人或無法專心聆聽別人說話。6.無法感受到本來覺得快樂的事情。7.增加了飲酒及抽菸的使用量。在這段疫情延燒期間,大家應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或醫院,建議在家中可以做下列幾件事情,以緩和壓力:1.每天設定看電視新聞的時間:目前正處於肺炎傳染爆發期,看太多疫情新聞反而會增加你的緊張與焦慮,只要關注政府所頒布的規範就對了。2.找到適當的資源及可靠消息來源:在網路上會看到許多訊息,但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必須要好好的判斷這些訊息的來源,找到一個真正能保護你的方式,更不要亂傳播這些訊息。3.保持平常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吃的健康、喝足量的水,避免過多的咖啡因與飲酒,盡量減少抽菸,睡眠休息與運動要正常。4.做一些可以分散注意力旳事情:可以減少緊張及壓力,例如做一些開心的事情、深呼吸、靜坐、遠離有壓力的事情、吃一頓大餐、多閱讀、聽音樂、洗個澡、跟心愛的人聊聊天等。5.根據平常的生活習慣來確認是否出現緊張的情況:例如有人覺得緊張的時候會不斷地搓手,告訴自己遇到災難時,焦慮、緊張與害怕是常見也是正常的,因此不要過度的擔心。總之,災難最後一定會離開的,只要照著上面的建議做,大家必然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安然度過這次災難,迎向災難過後更燦爛的生活。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人間
陸媒報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昨天說,武漢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環球網報導,王辰19日接受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連線專訪時,作以上表示。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提問:「最近幾天,也有人在關心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仿佛是突然來了,突然又走了,好像就徹底消失了。這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否希望它走,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可能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怎麼共存?有這種可能嗎?」王辰表示,有這種可能性。因為SARS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它的病毒也是這樣的特點。對於這樣兼具很強傳播性和很強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間持續傳播的。要麼把宿主殺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他說,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也就是說,從流行病學上對它的流行規律、從病毒學上對它的生物學規律、從臨床上防診治方面相對的措施、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措施,我們都要針對這個疾病、這個病原的特點,做出相應的安排。王辰說,要真正地防控新冠病毒,最強有力的生產力一定來自科學研究、對於科學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方法的發明發現。2002年爆發的SARS疫情,隔年在全球奪走774條人命後宣告消失,當時人類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今年1月爆發迄今,仍未找到病毒起源與宿主,也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
-
2020-02-20 橘世代.愛玩橘
2020陽明山「櫻你而在」!各式櫻花粉嫩盛開
台北市陽明山花季今開幕,活動至3月22日展期共37天,今年主題為「櫻你而在」,現正逢台灣山櫻花和八重櫻盛開,一片粉嫩;市府預告花期間約可吸引百萬人次賞櫻,但今年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攤販與踩街活動均取消,是否衝擊人潮有待觀察。台北市公園處表示,目前櫻花開放來到八重櫻準備盛開中,以第二停車場及花鐘周邊為主,之後進入盛開期的是昭和櫻與吉野櫻;昭和櫻主要分布於陽明公園噴水池周邊;吉野櫻則位於遊客中心與湖山路一段兩側附近,花迷可留意陽明山花季FB粉絲團花況訊息。公園處花卉中心主任宋馥華表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本屆陽明山花季假日活動略有調整,如現場飲食攤位取消,228連假踩街活動取消,但現場仍邀請許多文創店家及街頭藝人設攤;3月14日辦理花舞大賽,將絢麗多彩的櫻花、青春活力、國際文化交流等元素結合在一起。3月21活動尾聲則有櫻花探險王闖關活動,2月15起開始於陽明山花季官網報名,完成關卡的民眾可將DIY生態瓶帶回家,期望親朋好友都能在櫻花盛開、花瓣紛飛的美好時空下,留下難忘回憶。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為花季活動揭幕,他致詞表示,柯文哲表示,陽明山花季是陽明山相當重要的活動,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次到陽明山賞櫻,今年還結合藝文活動,如于右任書畫展;今年約20家商店配合花季參加活動,也在日本與機場做廣告,希望能做得更好。柯文哲說,公園處近年將台北一年四季不同地點的花季特色做出來,從過年前陽明山園藝試驗所茶花、春節登場的樂活公園櫻花季、士林官邸鬱金香,再來就是城南地區杜鵑花季,竹子湖海芋季,4、5月新生公園玫瑰花、竹子湖繡球花,秋天士林官邸菊花展,串連活動將北市特殊花季串起, 成為台北花系列,提升生活品味。今年花季金門酒廠與渥盛集團特別贊助於花鐘廣場設置大型裝置藝術「巢境」,希望傳達讓所有人一起思考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另邀華岡博物館在光復樓2樓辦理「茶香墨濃」書法展,花季期間展出于右任、王陽明等人作品。一之軒在花季期間推出限量可愛的櫻花造型麵包,可於士林、內湖及東湖門市購買。陽明山即起實施交通管制至活動結束,上山管制時段為上午7點至傍晚4點,管制點為復興橋頭、至善路2段1巷口;下山管制時段為下午2點至6點,管制點為陽明路1段43巷口。陽明山國家公園周邊地區道路,則分區實施每日管制與例假日管制。民眾可搭乘捷運至士林站後轉乘260、紅5公車;北投捷運站下車的民眾可轉乘230公車。交通資訊:1. 公車例假日行駛路線:128(捷運石牌站-花鐘-陽明山第2停車場)、129(捷運北投站-花鐘-陽明山第2停車場)、111(新莊-陽明山第2停車場)2. 公車每日行駛路線:130(陽明山第2停車場-花鐘-陽明書屋)、131(陽明山第2停車場-花鐘-陽明書屋-竹子湖)、681(東湖-陽明山第2停車場)、紅5(捷運劍潭站-陽明山公車總站)【期間限定/花季特輯】。8000株櫻花花海、粉紅隧道!靜岡「4大河津櫻名所」。賞櫻必去!宜蘭「櫻花公路」萬株櫻花接力綻放。桃園限定!「戀戀魯冰花」15公頃黃金花海盛大開幕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司徒惠康:國衛院多管齊下研發藥及疫苗
對抗新冠肺炎,許多人將期盼放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坦言,雖然全球都想盡快找出疫苗和藥物,但考量疫苗用於人體,必須注意生物安全性,所以研發勢必需要較多的時間;但藥物部分,甚至過去抗煞及治療流感等基礎,國衛院已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 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司徒惠康以「治療藥物與疫苗進展」,說明國衛院最新研發現況。他指出,國衛院已經多管齊下,希望可以迅速可抑制新冠肺炎之藥物,除了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也積極投入美國吉立亞藥廠(Gilead Science)「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合成,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以防範疫情爆發時之國家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於冠狀病毒,國內歷經SARS的衝擊後,已經建置相關可能藥物,現在正從抗SARS的藥物,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並使用疾管署已經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的動物實驗。此外,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物共2684個,與天然物93514筆進行篩選,搜尋可能抑制新冠肺炎的藥物。由於抗伊波拉病毒的藥物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美國與中國已經針對該藥分別進行實驗。在此同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的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也預先演練瑞德西偉的合成步驟,透過五個合成步驟,目標是當大規模疫情發生時,國內可以自產公克級的瑞德西偉。在疫苗部分,國衛院目前正全力投入合成胜肽疫苗開發,順利即可在兩個月得到結果,往臨床試驗前進。同步也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預計這些平台技術可以在三至五個月取得動物實驗結果並驗證其效果,由其中選定最佳的疫苗進行產程開發,順利情況下可於半年內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同時,國衛院也已經跟國內疫苗廠商密集開會與討論,協助疫苗之開發。過去為了預防SARS,國衛院存有廿多株的單株抗體,如今新冠肺炎與SARS非常相近,過去為SARS生產的單株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未來針對新冠肺炎的診斷與治療上,也可發展新產品。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蘇益仁:防疫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增加,台灣全力防堵,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目前疫情仍停留在防疫專家處理層次處理,當年SARS疫情緊張時期約持續一個多月,防疫人員就已兵疲馬困,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兩個月,民眾歷口罩恐慌、經濟也開始消退,但真正的挑戰可能還在後面。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蘇益仁以「新冠肺炎未來的可能演變及因應」進行分析。 曾在2003年SARS時期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疾管局長(現改制為疾管署)的蘇益仁提到,SARS後國內的重要防疫制度陸續建立,包括招聘防疫醫師、六區防疫指揮官制度、三級實驗室建立,以及克流感等藥物儲備等。然而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面臨的困境卻是三箭齊發,春節返鄉、流感、新冠肺炎。因此當流感的發燒病人都湧向醫院,再加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對醫療體系是極大考驗。蘇益仁認為,武漢疫情失控,便來自於醫療崩潰,因此台灣必須提早一步針對可能的疫情走向提出因應策略。蘇益仁表示,目前疫情最樂觀的走向是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研究團隊所預測的,疫情於四月獲得控制,並且結束。雖然這個看法全球專家都懷疑,但從中國近日建立方艙醫院、火神山醫院,針對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隔離,並將有臨床症狀即納入收治隔離範圍等動作來看,蘇益仁認為,中國傾國家之力達到「鐘南山的預測」。蘇益仁以SARS期間WHO宣布旅遊警示區解除和疫區除名經驗表示,中國大陸必然知道這波疫情已嚴重影響該國政治、經濟各層面,因此第一步採取「將病人隔離清楚」,換取他國取消對其旅遊、通航禁令,降低經貿衝擊。然而,若中國大陸將有症狀者隔離,而解除封城、全球旅遊警示,但持續有無症狀感染者出現,且具有傳播力,則可能出現第二種情形。疫情不但不可能在三月底結束,中國境內、境外一直持續有疫情發生,這時候國內挑戰才真正開始,該準備多少病房、隔離多少人,以及一般民眾如何處理,都是極大的考驗。蘇益仁說,第三種可能性則是演變成新冠肺炎流感化,成為季節性流行,致死率、致病率若是不嚴重,如何讓民眾正常生活,以及藥物、疫苗發展,成為重要課題。蘇益仁提出建言,若社區感染不可避免,則危機評估應拉高到國安層級處理,中國採取措施是否有效,將是觀察重點。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張上淳 新冠病毒恐常態化 防疫保持彈性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重創全球經濟,人心惶惶,曾經率領抗煞團隊、時任副總指揮官,現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參考日本、新加坡等傳染模式,台灣未來恐難以避免出現社區感染,甚至成為常態化。因此,現階段國內防疫重點為「圍堵」,應逐漸轉為「減災」。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張上淳就「從抗SARS到抗武漢新冠──台灣的因應」,提出他的建議。如何「減災」?張上淳說,面對不同疾病,依據疾病特性應採用不同的戰術,例如SARS在患者發燒前沒有感染力,因此透過發燒篩檢可及早發現病患,但目前國內新型冠狀肺炎個案中,大多數症狀均屬輕度、中度,許多人發燒表現不明顯,僅短暫發燒,體溫就降下來,但仍有肺炎症狀。張上淳估計,應有許多感染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就已經退燒,或被視為疑似流感個案,服用了克流感而退燒,這些可能成為防疫漏洞。因此,防疫篩檢作工已經有所改變,目標對象不能只鎖定發燒患者,擴大篩檢及通報條件有其必要性。從生物學演化角度,新冠病毒相當成功,SARS病毒則是失敗許多,因為SARS患者發燒後才具有傳染力,且致率高,當患者死亡,病毒自己也無法生存,無法繼續擴散下去。張上淳表示,從日本、新加坡等地疫情變化來看,這次新冠病毒相當聰明,屬於成功的病毒進化演變,許多感染者無症狀,只是短暫發燒,卻可能繼續傳染給別人,遠比SARS還要聰明。張上淳舉例,在這次確診個案中,最特別的是一家四口從香港轉機至義大利旅遊的感染家庭感染案例,媽媽先確診,接著是爸爸,然後是輕微咳嗽的大兒子,最令人意外的是小兒子完全沒有症狀,但在台大醫療團隊堅持下,讓他接受篩檢,就在媽媽確診後的五、六天,篩檢報告出爐,竟也是陽性,證實被感染,即使沒有症狀,但體內被驗出病毒。張上淳說,透過這個家內群聚感染,可也瞭解到「症狀前偵測」的重要性,因為迄今醫學界仍無法真正瞭解這個病毒,未來防疫上可能面臨更大困難,恐將受到嚴峻疫情威脅。日本、新加坡等陸續爆發社區感染,國內在出現例死亡案例後,專家會議已決定擴大篩檢範圍,擴大對象包含十四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治療三日未好轉等肺炎個案,都須加強採檢送驗。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於一月初成立防疫指揮中心,迄今防堵成效優異,贏得民眾肯定,但專家學者仍有改善空間,張上淳觀察,在這次防疫作戰中,最奇特現象就是口罩之亂,引爆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不同步。張上淳認為,中央及地方不同步是造成口罩之亂的主因,中央一開始宣布全國備有四千多萬片口罩,足供國人使用,但卻有專家建議,全民都應戴口罩,如此一來,口罩怎可能夠用。張上淳說,口罩數量有限,在尚未出現社區感染之前,防疫戰術上,就不能宣導全民戴口罩。如果在防堵疫情措施上,中央與地方或是專家未能統一戰術,就可能削弱整體防疫作戰成果。至於醫院防疫抗戰量能上,張上淳說,2003年SARS疫情爆發,他擔任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團隊收治國內第一例確診個案,當時該病人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一天他門診時,接到同事通知,個案妻子也有肺炎跡象,且持續發燒,夫妻前後均罹患肺炎。他認為,這相當不尋常,通常肺炎少見傳染案例,他立刻要求進行篩檢,個案妻子因此確診,所幸院方早已做好院內感控,並未引起院內感染。張上淳指出,SARS之後,各縣市均建立防治醫療網,各醫院感控措施也相當努力,但時間一久,戒心逐漸鬆懈,甚至質疑持續投資人力物力的必要性,政府應該正視。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常態化、流感化,政府務必加強衛教宣導,並著手提高醫護人員的教育訓練,並備妥足夠防疫物資,並針對不同流行病毒疫情,擬定不同防疫戰術,保持彈性,靈活指揮調度。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黃玉成:觀察疫情走向 可能像新流感
新冠肺炎引發全球恐慌,並對經濟等各方面造成重大衝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我們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有足夠的警覺,且注意病毒的演變,若病毒無法消失,但又不像SARS致死率高,未來新冠肺炎比較可能像2009年的新流感,演變成每年持續流行。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以「新冠病毒的出現、散播與衝擊」,提出觀察。他指出,新冠肺炎去年12月31日爆發時,當下「華南海鮮市場」、「武漢」和「肺炎」是重要關鍵字,過去肺炎患者入院治療後即出院,也不太會傳染,但這次卻是傳染不斷擴大,於是發現可能有問題,開始找出可能的致病原因。黃玉成說,過去SARS爆發時,要找出致病源不容易,培養都可能需要三到四周時間,但現在技術進步,透過基因定序,很快分析,找出致病病毒。只是一月初時病毒型態還不明朗,台灣先以特殊嚴重傳染性肺炎而命名。黃玉成說,發現致病源是新型冠狀病毒後,中國曾經發表相關研究,例如首次發表研究的四十一名感染中,就已發現很多患者並沒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而當時也只注意肺炎症狀,忽略了輕症表現,所以中國專家認為這病毒不會人傳人,後來修正成有限人傳人等,甚至認為類似H7N9,阻斷人與動物的接觸即可避免傳播,但事後分析,這些後來反而成為讓傳染加重的因素。對於新冠肺炎的潛伏期,中國學者鍾南山研究曾說最長可到24天,但黃玉成認為還需要更多的個案與時間觀察,根據其他研究,推估潛伏期以五到十二天為多,大多落在五到七天,且在潛伏期時傳染力有限,大多數患者通應該是有症狀時才具有傳染力。至於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黃玉成認為,下結論前必須謹慎,例如有德國學者發表研究, 德國感染者赴上海開會後被感染,始認為其在上海接觸的對象沒有症狀,但進一步追查才發現,那位上海學者在開會當下就身體不適,表示他不是無症狀感染者。不過,新冠肺炎比較擔憂的還是無症狀者,因為發現他們確有困難,而目前中國感染人數持續,大源頭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但台灣防疫措施能持續多久?這是必須準備和思考的問題。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李秉穎:新冠肺炎非SARS 擔憂防疫漏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台灣現在面對是不同的病毒,並非SARS再來,2003年抗煞之後,後他曾說過SARS不一定會再來,但可能出現類似SARS的疫情。面對新冠肺炎,他最擔憂民眾配合度不足、對中國大陸航班往來、疫情資訊不透明等,造成防疫漏洞。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李秉穎以「預防社區感染可能出現的漏洞」為題,首先對民眾提出呼籲。他指出,春節前曾上節目談到我們對新冠肺炎準備好了嗎?政府、醫院已備戰,但民眾似乎未必準備好了,例如現在還有民眾居家檢疫不配合,很多人認為無症狀不會傳染、亂填健康聲明書、不誠實申報旅遊史等。李秉穎說,有些民眾認為他沒有被感染,因此不願意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雖然已有開罰,但仍有人逃避。他呼籲,全民要有共識,「防疫如同作戰」不是口號,違反規定者就是逃兵,作戰時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例如醫護人員不能說不要收治病患。人權和自由不能無限擴大,李秉穎舉例,現在被發現酒駕者得到拘留所關一天,以此觀點來看,若檢疫者到處趴趴走,也應關起來,關個幾天他都贊成並覺得合理。第二個憂慮是中國航班往來。李秉穎說,我國與中國未完全斷航,站在防疫角度來講,應該要暫停往來,但考量經濟活動無法如此,既然斷不掉,就要加強檢疫。因萬一台灣失守,如出現社區傳播,強度遠比與大陸斷航來得嚴重。第三個憂慮則是中國資訊不透明。李秉穎說,台灣加強對旅遊國家的管制,「有沒有明顯的社區感染」是指標,而目前台灣所得到數據,以WHO只公布個案數而已。但若單一地方個案數多,會需要更多資訊,如當地報導、有無明顯傳染源等,都是很重要的事,但目前台灣都是間接資訊。非中國地區的新聞報導則較明確,如新加坡、日本等,沒有明顯傳染的個案也會通知,像日本只有一級,很多沒有傳染源的病例。而在間接傳染上,他舉一家四口至義大利旅遊被不明傳染源傳染為例,明顯就是無症狀感染,建議所有旅遊者搭機時,都應提高警覺。2003年,李秉穎曾為一位七歲小女孩診治,她因肺炎住院,雖然沒有旅遊史,但被驗出SARS病毒,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在一個月前與自中國大陸回台的阿姨玩了一整天,推測可能因此感染。李秉穎訒為,目前台灣社會有過度緊張的現象,例如很多民眾在藥局排隊買口罩,其實不必要,健康人不用戴口罩,進入醫院、或可能與國際旅客接觸等才需戴。他建議民眾有不適或生病,盡速就醫,並詳實告知醫師可能接觸史,以便後續判定。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賴明詔:未來還會有新冠狀病毒侵襲人類
近年來重大新興傳染疾病,均指向冠狀病毒,包括SARS、MERS以及目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直呼:「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他表示,冠狀病毒普遍存在動物中,一直非常溫和,跨物種傳染給人類後,連他都難以想像會導致人類這樣重大的傳染疾病。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有「冠狀病毒之父」之稱的賴明詔以「解讀新冠病毒」為題,提出警示,不僅是SARS、MERS、新冠肺炎,冠狀病毒持續演變的機會相當高,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戰役方興未艾,未來可能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冠狀病毒造成的疫情。冠狀病毒(coronavirs)是因表面有類似皇冠突起而得名,賴明詔說,它一直是存在動物身上,約有1300多種,有些動物如豬、貓、禽鳥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病,因此寵物貓要打貓冠狀病毒疫苗,但蝙蝠冠狀病毒則普遍存在於蝙蝠長久相安無事。而冠狀病毒在人體早在1950年代開始被發現,當時國外有位教授從一名感冒病人中分離出冠狀病毒,但為了證明冠狀病毒是否會有症狀,教授就把病毒放到醫學生的鼻腔內,結果發現會引起傷風感冒。賴明詔解釋,一直以來,大約有二到三成感冒症狀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科學界也不以為意,直到SARS後,才知道冠狀病毒會這麼嚴重。據統計,全球SARS感染者為8437人,死亡人數813人;實際上,冠狀病毒雖然普遍存在動物界裡,截至目前為止,發現七種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其中四種為導致感冒症狀,第五個就是SARS病毒,第六個是MERS病毒,第七個就是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原本對人類無害的冠狀病毒,在跨物種後開始失去平衡性變成「大流氓」,這緣於冠狀病毒是RNA病毒,RNA病毒原本就很容易複製突變,但令科學界更訝異的是,原本以為RNA病毒頂多一萬五千個鹼基,因為太大在複製的過程就容易出錯,沒想到冠狀病毒是最大的RNA病毒,多達三萬個鹼基,而且RNA可以彼此交換分子,病毒就能不斷複製突變,這些不同的RNA只要找到適合的細胞就會進入讓宿主感染。從SARS、MERS,到新冠肺炎,都是從冠狀病毒變種而來,賴明詔說,SARS結束後,他就曾憂心SARS會不會捲土重來,MERS與新冠肺炎都是冠狀病毒突變,因此可以預見,可能會有新的冠狀病毒再襲來,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戰爭仍未平息。他說,找到蝙蝠可以與冠狀病毒合併共存的原因,或許是徹底答案的方法。至於,傳言不斷,新冠病毒究竟是「人禍」還是「天災」,究竟是人工接合,還是自然突變呢?賴明詔說,外界很難判斷,只有回到當初的實驗室,透過紀錄檢查是否有人為實驗的紀錄才可揭開答案。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周志浩:超前部署 全力支持醫護
新冠肺炎引發全球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台灣全力防堵,盡力將病毒阻絕境外,但鄰近國家,包括新加坡、日本都陸續出現社區感染,台灣也有無症狀感染者,社區感染似乎無可避免。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已超前部署,當日檢疫量提升至一千兩百件,必要時各區域、縣市級醫院可清出兩萬個房間收容患者。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周志浩針對「提防社區感染、政府與民眾的因應-國家防疫策略及準備」談到如何因應這波疫情,以及接下來將如何調整防疫戰略。周志浩指出,國內經歷SARS後,以過去處理疫情經驗為基礎,組織面反應迅速,自去年12月31日大陸傳出疑似SARS重現的訊息後,今年一月二日就成立應變小組,一月五日舉行專家會議,並定調若疫情鎖在武漢,便以應變小組繼續運作,一旦外溢,則成立指揮中心,統合大家力量來做更多事情;並預設若有境外移入個案或社區感染時,指揮中心便提高層級。因此,監測國內內疫情十分重要,國內除了針對旅遊史、可疑症狀外,疾管署負責疫調的同仁也仔細的疫情調查,另外,也花了相當多的心力去收集國際疫情,與對岸透過聯繫管道搜集資訊。武漢近日個案數突然暴增,周志浩表示,這是因為將出現臨床症狀的病例納入,這也反映當地檢驗能量受到挑戰。他表示,提升檢驗量能十分重要,光靠疾管署實驗室是不夠的,所幸許多醫院願意協助,因此檢疫量能已從單日三、五百件,提升至一千兩百件,且實驗室材料的設備、耗材,也都超前部署。監測、檢驗之外,負擔最重的當屬檢疫。檢疫方面,從一開始只針對武漢的航班進行登機檢疫,之後依序發出健康宣導書、健康聲明書,一步步加強第一線檢疫力道;也將檢疫對象範圍擴大至中港澳,目前針對有旅遊史的民眾居家檢疫約兩萬多人,確診者接觸個案進行居家隔離,約三百多人。周志浩表示,醫療端記取過往SARS醫療崩潰教訓,在各界幫忙下已有十足進步,不但建立各項指引,也積極和急診醫學會保持密切聯繫,並對醫護人員不定期做無預警查核;SARS後也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若真的進入社區感染,周志浩強調,必要時各區域、縣市級醫院約可清出兩萬個隔離病房收容病人。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疫情讓兩岸緊張激化?陳嘉新:用科學紓解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專家預期它將「流感化」。若果真如此,防疫模式該如何轉場?精神科專科醫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陳嘉新分析台灣現況及國際局勢,點出科學論述、藥物開發、社會團結這三要素,將是防疫路能否走得長遠穩健之關鍵。十七年前,SARS肆虐時,陳嘉新在精神科專科醫院,當時他最擔心院內感染,幸好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僅兩個多月,他表示,一開始資訊不足,世界各國設想為較大的威脅,因循SARS模式高規格防治。當世界各國逐漸了解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率不高,台灣也有包括何美鄉、陳建仁、賴明詔等專家學者公開預警疫情將「流感化」,防疫模式應會逐漸轉變。陳嘉新說,接下來,政策要如何因應對於病毒的科學發現?該如何把阻絕型的戰爭態度,轉變為接受型的和平共存態度?防疫的形象和步調怎麼調整?這些都是政府當思考的,也需要全世界一起行動,非台灣可獨創。陳嘉新分析,全球防疫模式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但現在WHO國際形象堪慮,專業權信下降,目前各國還是高規格處理,採類似流感應對方式的國家很少,台灣也很難在這種氣氛中轉向。政治壓力 可以用科學紓解除了國際情勢還不允許,台灣內部也有政治因素要解開。陳嘉新表示,疫情發生在選後,又涉及兩岸關係的糾結,討論空間無形間縮小。社會論點逐漸變得二元化,好像中國來的人就是毒,這種論述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解套,比較難繼續談該怎麼做,因為風險評估往往不是只基於科學的描述,也關係到民眾的認知。陳嘉新說,當政治讓科學不好談,也可讓科學來紓解政治的壓力。公衛醫學專家站在科學基礎上發聲,有助調整大眾對病毒危險性的認識,慢慢接受它會變成一種流感,間接緩解國族糾結。安定民心 藥物是一個關鍵要成功改變民眾認知,藥物是一個關鍵。陳嘉新分析,現在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民眾會害怕,政府只好用最高規格去防治。如果早點找到有確效的藥物、甚至是疫苗,就像現在的流感一樣,民眾會更容易平常心看待。社會團結 可穩定醫療系統防疫之路要走得穩,社會團結不可或缺。陳嘉新說,台灣醫療人員現在擔心醫療系統會被拖垮、得不到適當的防護。醫療系統的穩定,仰賴政府支持和人民配合,口罩實名制就是個好例子,可約束民眾搶購、保障醫療人員,同時考驗台灣社會能否團結合作、有無向心力。陳嘉新觀察,指揮中心資訊透明,展現威望和行動力,令全民安心,也帶動社會團結、有效領導輿論走向,都是優點。但這也同時冒著「被神化」的風險,被期望愈高,愈不被容許出錯。如何保持領導優勢、降低神化風險,這其中拿捏需要智慧。
-
2020-02-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死前「逐漸窒息」超痛苦!醫曝:全程清醒慘叫、肺大量黏液
新冠肺炎疫仍持續延燒,截至18日,中國累計共確診74227例、2004死亡。微博日前流傳一則「一線醫生的話」的資訊,內文讓人毛骨悚然,直言因疫情無藥可醫,目前治療新冠肺炎都是採「安慰治療」的方式,死亡感受還超痛苦,「像淹死一樣」。文中吐露,「國家派了幾萬醫護人員去武漢,說明這個病不好治。」這位一線醫生還仔細的描述了死亡的病患「死前的感受」,「一直呼吸困難,直到最後幾分鐘,病人全程清醒,病人會呼救,會哭著喊著說醫生你救救我……,伴隨著劇烈地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醫生表示,新冠肺炎死因本質上像淹死一樣,「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占滿了,換氣功能完全喪失,再濃的氧也進不去血裡面;而吸痰也沒用,因為靠氣管鏡到達不了那個終末端的地方。」文內也強調,由於新冠肺炎目前無特效藥,只能把純氧輸送給病人,不經口插管,維持大概三至五天後,如果他的血氧飽和度能上升到正常範圍,他也就挺過了呼吸衰竭這一關,但如果挺不過,就可能要切開氣管,或插管等醫療行為。」該名醫生最後總結,新冠肺炎患者治療分為4個步驟,「包括高流氧治療、無創呼吸機、上無創呼吸機2個小時後無效,就要氣管插管、最後就上ECMO(葉克膜)。」他最後提醒,新冠肺炎就厲害在高傳染性和容易成為重症。與此同時,大陸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8日就曾透露了新冠肺炎病患的屍檢細節,「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嚴重纖維化,現在還沒有結果,看起來有一部分肺泡還存在,但是炎症很厲害,有大量非常黏的黏液,這將導致病人的通氣不通順。」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用數字看新冠肺炎 醫師樂觀喊「台灣不會有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陸爆發,並延燒他國,國際關注恐全球大流行,但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根據各地疫情數據,推論「疫情是往樂觀的方向走」,並信心喊話「台灣不會有事的」,但仍要政府和民眾做好萬全準備。沈政男今指出,新冠肺炎會不會全球大流行,牽涉兩個數字,一是R0,另一是致死率。而R0值代表疫情傳染速率及峯值等因素,通常用來反映傳染病爆發的潛力和嚴重程度,R0值越高表示疫情越嚴重。以中國湖北來說,去年12月1日發生第1個案例,至今約80天,而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平均為5天,並假設人傳人即時發生,沒有時間差,那麼從第1例傳染到現在有7萬多例,大約等於2的16(天數/潛伏期)次方,所以說R0值約為2。以鑽石公主號為例,第1例發生在今年元月20日的香港阿公,傳染至今會1個月有500多例,約是2.8的6次方,R0約2.8;而台灣確診第1例同樣也在今年元月20日,不過到今凌晨0時僅有22例,約是1.7的6次方,R0值約等於1.7。若用上述數字來推論,如果鑽石公主號不處理,一直傳染下去,那到距第1例的80天後,恐有1400萬乘客感染;而台灣要是爆發社區傳播,卻沒有即時處理,那麼到距第1例的80天以後,也就是今年4月中旬就可能產生4000多起案例。由此可知,不妥善處理的傳染速度驚人,沈表示,疾管署準備2萬多間隔離房,就是擔心大流行;至於致死率,湖北是2.5%,其他地區約0.5%代表多數被感染者能存活,但繼續傳染,還好大陸疫情已漸掌握,應不至於讓病毒大量往外擴散。而台灣,防疫做得比別人嚴謹周延,應繼續將R0值降低,不讓疫情擴散,甚至可以早一點結束,因此家長可以不用擔心開學,疫情是往樂觀的方向走。沈政男不僅樂觀推論,也信心喊話稱「台灣不會有事的」,但還是要做好萬全準備。大家相互扶持,聽從領導單位指揮,並集思廣益,找出最聰明有效的防疫方法,而非相互猜疑指責。
-
2020-02-20 科別.精神.身心
擔心肺炎疫情也會破壞免疫力!醫師教你10個放鬆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病毒疫情越演越烈,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消息公布後,藥局外面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更多,許多人惶惶不安,擔心被感染,甚至影響睡眠。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門診患者主要的壓力來源,9成身心疾病患者擔心疫情影響健康,甚至連帶造成經濟景氣變差,工作可能不保。如果長期處於高壓力、焦慮的情況下,恐讓免疫系統混亂,導致唾液中的抗體(免疫球蛋白)下降,而唾液是抵擋呼吸道疾病的第1防線,如果免疫力下降,身體狀況就會變差。另外,長期處於焦慮、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大腦會分泌可體松(即壓力荷爾蒙),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研究證實,廣泛性焦慮患者血液裡面的免疫球蛋白數值明顯低於一般人。如何放鬆心情?楊聰財建議,應該睡眠充足,食物攝取均衡、維持運動習慣,並多找人聊天說話,甚至唱歌,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轉移注意力。另外,多做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試著讓吐納又慢又深,持續5、6個深呼吸,一邊呼吸,一邊冥想大自然,有助於轉移注意力,遠離憂鬱焦慮意念。如果覺得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建議不要看電視新聞,也不要上網搜尋相關訊息,多至戶外走走。如果狀況嚴重,無法靜下來,甚至失眠,建議至身心科就診,尋求協助。在飲食方面,國民健康署建議,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攝取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物化學素,減少發炎介質,強化免疫細胞,進而增強抵抗力。每餐水果攝取份量約1個拳頭大,水果洗乾淨後,連果皮一起吃,才能攝取到更多的營養素;每餐蔬菜攝取量則比一個拳頭還要大一些,甚至可以適量增加。另外,可以在客廳或餐廳桌上,放些方便食用的水果,如橘子、香蕉等,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1天達到應攝取之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搶購75%酒精 柯文哲憂心:噴噴噴一定會發生火災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近來不少民眾頻頻搶購酒精好來消毒,包括台糖等業者更推出75%酒精,引發不少民眾搶購。不過台北市長柯文哲今下午主持公安督導會報時,卻在會中憂心忡忡表示,最近大家都在搶購酒精,每天用酒精噴噴噴的,「我猜短期內一定會有火災」,要求消防局拍攝宣導影片,教導民眾正確的酒精消毒用法。柯文哲表示,消毒酒精標準是要「擦」,就算是用噴的也是要擦,不是房間噴幾下,不然就要保佑不要靠到瓦斯,或是不小心被火燄燒到,不然就「碰」、閃燃。柯文哲數度直言「我覺得最近一定會有火災」,因為大家都在噴,也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請消防局拍攝宣導影片,再透過北捷月台電視播放,因為75%的酒精實在不是這樣子噴的,疫情期間這樣子噴,一定會引起火災。對此,消防局表示,使用消毒酒精噴灑時應盡量避免對著火源,另外也要勤擦拭,平常保存時則是放置陰涼處。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一頓飯案19全家五人確診新冠肺炎 陳時中這麼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我國第23名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為我國確診的第19名案例白牌車司機的妹妹,案19到案23都是同一家人,皆是同桌聚餐後出現新冠肺炎症狀,被問及聚餐的風險是否相對提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無須那麼恐慌」。陳時中表示,案19為我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初步在疫調時,案23也有出現新冠肺炎的症狀,2月17日住院今天確診。對於案19到案23皆是家族群聚感染,且五案皆在同桌吃飯,陳時中表示,呼籲民眾無需對於聚餐感到恐慌,畢竟目前不是很多聚餐對象都是確診個案。根據指揮中心通報,昨日國內新增44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目前累計通報1913名個案,含23名確診、1812名排除,餘隔離檢驗中(30名初驗陰性、其餘待檢驗)。23名確診個案中,1名死亡,其餘個案病況穩定。目前個案接觸者尚有167人持續居家隔離,其中5人有症狀已通報(4人排除、1人檢驗中)。另針對中部家庭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已採檢217名接觸者,其中4人確診(新增案19妹妹,60歲),189人陰性,24人檢驗中。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再六天就開學 指揮中心:開學前全面完成消毒
教育部定調2月25日正式開學,因應大批學生即將重返校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2月23日將全面完成4000多所,公立高中(含)以下各級學校及公立幼兒園的消毒,學校專有的交通車約有388輛,一併消毒,另,學校交通車與租賃車及跟客運合作車輛將由交通部一併納管。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表示,因應開學,目前已經要求各級學校,必須要在開學前三天完成清潔消毒,根據統計,我國公立高中以下學校約有4000所,學校內的公共空間及校園周遭會由環保署來責成各地環保局在2月23前完成。校園室內部分,學校會持續消毒工作,把手把、門把、桌椅、開關等場域與設施設備進行清潔與消毒。此外,學校專有交通車部分大約有388輛也會進行全面消毒,另外,學校交通車與租賃車以及跟客運合作車輛將由交通部一併納管,按照交通部要求,做完整一致的消毒標準,發車、收班將各消毒一次。此外,配合開學後人員交通流動需求,交通部已責成相關大眾運輸業者加強清潔消毒,高、台鐵列車每日至少清潔消毒一次,高鐵列車常接觸設施,如扶手、餐桌,每次折返消毒1次、捷運常接觸設施每8小時1次及台鐵列車回廠後亦加強消毒一次。另公路客運、國道客運,已要求每日發車前、收班後消毒1次;行駛期間每八小時消毒1次。遊覽車、計程車於營業時比照辦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對於學童上學戴口罩的建議,則是無須戴口罩,建議維持室內通風即可,除了學校等公共場所的清潔消毒外,提醒民眾也應落實肥皂勤洗手、保持住家通風,並定期清潔家戶內外環境,以維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不能性行為的原因 防疫醫師:和體液無關
居家檢疫者不能外出也不能性行為。防疫醫師詹珮君說,新冠肺炎非體液傳染的性傳染病,但性行為是親密接觸,可能沾染飛沫。並建議民眾無須搶口罩,社交距離逾一公尺以策安全。台灣目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病例仍以境外、有中國旅遊史或接觸史居多,有3個本土家庭群聚感染,包含兩對夫妻及白牌計程車司機一家共4人染病,風險因子除了同住,也可能與生活起居的親密接觸有關。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醫師發布的個案報告顯示,台灣一對確診新冠肺炎的夫妻,其中丈夫只接觸了從中國返台的太太,在家共用一間臥室和一起吃飯,也顯示家庭內的親密接觸是感染的高風險因子。疾管署防疫醫師詹珮君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已知導致新冠肺炎的冠狀病毒是飛沫傳染或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分泌物,但許多民眾對防範病毒的觀念理解有誤,或不太清楚親密接觸的定義。為了釐清民眾觀念,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發布多支衛教影片。其中一支由詹珮君拍攝的影片,解釋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的異同。台灣目前約有2至3萬人必須居家檢疫,不得隨意外出。詹珮君說,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主要是對象不同,前者是確診者的接觸者;後者是有中港澳旅遊史者。但兩者應該遵循的事項一模一樣。包含要留在住家或處所,不要外出;每天紀錄體溫跟身體狀況;家人和隔離者要勤洗手,不要觸摸眼、口鼻;且最好有獨立房間,與家人避免一公尺以內的接觸。此外,居家隔離和檢疫者,不可搭大眾交通工具,也不應該跟家人同桌吃飯、擁抱、親吻、發生性行為。如果要共用房間衛浴,每天必須以漂白水消毒環境3次。為什麼不能性行為?詹珮君說,新冠肺炎不是性傳染病,並非因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母乳)帶有病毒而禁止性行為;而是因飛沫,或碰觸沾有飛沫的地方,又去碰了眼口鼻導致染病。性行為是親密的接觸,不只是體液的交換,還會有前戲,可能會親吻、愛撫,都增加感染風險。詹珮君表示,民眾對「親密接觸」的認識可能比較侷限,一直搶口罩想防範,但只是為了應付別人或撫慰自身內心恐懼;卻忽略「共食」、「性行為」等風險因子。面對台灣當前的狀況,詹珮君說,社區有零星的病例,民眾應有清楚的認知和危機意識,不需改變生活太多,但任何「相濡以沫」的行為應避免,且與人的社交距離,應相距一公尺以上。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對新冠肺炎病毒的了解,此病並不是透過性行為傳播,而是因與病患親密、長時間接觸而感染。台灣近日雖新增與聚餐有關的確診個案,但共食可能有多種樣態,且同桌目前也僅有一人確診,關鍵應還是與確診者的近距離接觸有關。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病毒空氣傳播?陸官方:封閉環境下有可能
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即空氣傳播),曾引起爭論,有專家認為存在,有專家認為不存在。大陸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通知》,對是否存在氣溶膠傳播途徑有了明確說法。第一財經報導,上述方案對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進行更新: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對於傳播途徑中的消化道傳播,第六版刪除了此一表述。有關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例如空氣藏毒能飄到幾公里、 開窗通風也能引毒入室的傳言開始出現。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解釋,所謂氣溶膠傳播,是飛沫在空氣中懸浮的過程中失去水分,其中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形成飛沫核,飄到更遠的地方。但這種情況只會在特定環境可能發生,如醫生臨床上進行氣管插管時。馮錄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最主要傳播途徑是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對於近距離飛沫傳播,說話、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一般只能傳播1公尺至2公尺,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仍然建議大家每天2次通風,這是減少感染的有效措施。不過有專家早就提示,一般病毒和細菌在一定條件的環境都會存在,會跟空氣的濕度、溫度有關。專家同時提醒,即便有氣溶膠也不用擔心,只要個人防護到位,跟預防飛沫傳播區別不大,戴口罩、勤洗手。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疫情趨穩? 專家:不宜過度樂觀
取消封城或復工是指標中國大陸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下降,但國內醫師表示不宜過度樂觀,應將大陸復工與取消封城作為觀察大陸疫情是否趨緩的指標。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數據,2月12日中國境內新增確診病例數為1萬5153例,13日降為5093例,14日降至2644例,15日至17日自2009例降至1891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敗血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中國大陸新增病例忽高忽低的走勢,很可能與政治因素有關,就在病例數激增前兩日,湖北省開始針對疫情問責,衛健委會黨組書記與主任雙雙遭到免職,因此當時的官員可能將過去所有沒有經過病原篩檢、但電腦斷層檢出異常的病例一次清出,造成疫情陡升。疫情陡升後又驟降,是否意味疫情趨緩,外界仍應有所保留。「(大陸抗SARS專家)鍾南山的說法似乎太樂觀」,台大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大陸雖陸續採取停市、停工、停課、封區、封城等措施,但疫情擴散並沒有就此獲得控制。盡管相對增加幅度看似趨緩,但大陸疫情資訊不透明,若檢疫方式、個案認定方式改變等,都會影響統計數字,且大陸日後取消封城、開始上工上學等,疫情仍可能持續升溫。陳彥旭表示,大陸現在面臨兩難,圍堵疫情需要封城或停工,但不復工經濟將會崩垮。取消封城與復工將帶來大量人潮流動以及人與人的密集接觸,因此日後可將各地區取消封城或復工兩周內的疫情變化作為初步觀察指標,如若新增病例有下降趨勢,疫情就有望持續走低。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健保卡連線查旅遊史 學者憂人權疑慮
促政府說明法源 設明確規範建立SOP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健保署日前稱因有迫切的防疫危機需求,已將民眾出入境資料串聯健保資料,只要一插健保卡,旅遊史全都露。不過長期關切疫病與人權的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紹華昨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她雖肯定健保署說詞,但認為應說明法理依據與「危機」的界定與期限,也建立往後SOP。劉紹華以研究愛滋、毒品、麻風(漢生病)等疫病著稱,昨在中研院舉行「從中國的『後帝國』語境看疾病的隱喻與防疫:從麻風病談起」演講。她談及台灣對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表示近來一片讚揚政府政府防疫措施之聲,但政府在創新時,也應說明相應的法理和對人權的維護。「台灣並沒到真正戰時的緊急狀況,我們應有餘裕和理性來維持立法透明和監督的精神。」劉紹華說,近來一堆「台灣防疫領先全球」的報導,媒體讚揚包括「旅遊史一覽無遺」等政府作為。讓她納悶大家平時害怕被政府監控,因為在意隱私與人權;為何在疫情高風險時期,就巴不得政府擴大監控,尤其希望令人懷疑的他人被嚴格監控?她表示,健保署1月底與移民署合作,將民眾出入境資料串聯健保資料,強調一插健保卡或報上身分證字號,出入境紀錄和旅遊史就全都露,是「全世界第一張有防疫功能的健保卡」,有媒體甚至說如此想用轉機「洗白」都沒機會。健保署長李伯璋雖說這是特殊的暫時措施,但她認為有必要說明此一所謂「台灣獨步全球」的法律基礎。劉紹華說,她並非質疑此一「緊急」政策的必要性,也絕非在唱衰,只是認為政府說明不夠完整,包括法理依據以及依法理的「危機」界定與期限,「如此才能彰顯此一治理政策不但有效,且非常負責任。」「這類疫情絕對會有下一次。」劉紹華說,在國家轉型過程中,以歐洲來說,在高度都市化過程中發生多次疫情,以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不可能期待沒有下下一次疫情。她認為政府對此應建立SOP(標準作業流程),界定何種狀況叫緊急,緊急時又應如何處理,又如何同時保障人身隱私及約束規範。「公民願意把自由權交給政府時,要妥協到什麼程度,成熟的民主國家應告知。」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SARS和季節性流感 誰才是頭號殺手
流行性感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及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究竟哪個比較致命呢?光從數據看,武漢病毒2.3%致死率比流感的0.1%高出20倍。但美聯社報導,這個問題要從不同面向來探討,「致死」(deadly)和「殺傷力」(lethal)不盡相同,但有時連學問淵博的人也可能詞不達意。疾病的「殺傷力」(lethality)意味著引發死亡的能力或致命的頻率。中國科學家研究近4萬5000起確診病例後得出的結論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為2.3%。然而,問題在於中國科學家研究所用的4萬5000起病例真的是所有病例嗎?這個數字有可能沒有納入症狀輕微的感染者,若是如此,實際死亡率可能更低。而疾病「致死」(deadly)程度則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其中涵蓋病毒傳播的廣度和難易度。2003年爆發的SARS,感染患者約10%死亡,但疫情很快就獲得控制,共約8000人受到感染。比較之下,流感的致死率為0.1%,每年卻奪走數十萬條人命,因為感染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因此,當論及一種疾病的致死程度,疫情規模的大小和殺傷力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