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抗癌
共找到
1014
筆 文章
-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藥」與「不藥」之間──傾聽,帶來更好的醫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前些日子探視一位長輩陳媽媽,她十多年前診斷出乳癌,經過手術、化療、電療,穩定了好一段時間,從那時也建立起良好的運動習慣,加上生性樂觀開朗,以為不會再有問題了,不料疏忽追蹤的一兩年後,癌症復發並且轉移,她再度展開治療之路。她的醫生非常盡責,替她申請了昂貴的標靶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醫生評估藥物效果不佳,腫瘤細胞仍恣意蔓延,於是更換新的抗癌藥,同時因為陳媽媽抱怨腹部疼痛症狀加劇,醫生也開了藥效更強的止痛藥。陳媽媽服藥後出現嚴重的噁心感,一吃東西就吐,渾身乏力,醫生知道後把止痛藥換回先前藥效較輕的,卻堅持抗癌藥物不能停,於是陳媽媽三兩天便要遭受一次大痛折騰,每天跟反胃作戰,勉強喝些營養品,吐出來的卻往往更多。陳伯伯詢問主治醫師說陳媽媽是否合適轉為安寧照顧,醫生簡短回覆,還不到時候。陳伯伯問我,那怎樣的情況才算轉安寧的時候到了呢?其實這個時機,對從事安寧照顧已十多年的我來說,還是覺得很難拿捏。有些癌症病人,可能因為某次感染問題造成身體非常虛弱,眼看就快走到終點,卻在根除病菌後,體力一點一滴恢復,又回到可以上街買菜、到公園運動的生活;有的慢性肺病患者,反覆因肺炎住院插管治療,病人和家屬都覺得太折磨了,選擇接受安寧居家照顧,呼吸狀況平穩了一年後才再度發生肺炎住院。他們會猶豫,如果插管治療後有機會再好好過一年,不也還值得嘗試嗎?而我接手照顧過幾位末期心衰竭的老人家,驚訝發現他們複雜的用藥──或許看了三個不同科別,一次慢性處方箋就領回十多種藥物,在「刪除非必要」原則下逐次減藥,最後竟可以一天吃不到五顆藥,而維持生活品質。所以「安寧」的選擇其實不該是一個斷點,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概念,漸漸培植於醫病雙方的心裡。這些年來,我在工作中感受到愈來愈多民眾真正認識了「安寧療護」的意涵,記得我當住院醫師到安寧病房訓練時,及剛擔任主治醫師到社區演說推廣安寧療護或是到病人家裡訪視時,往往要花不少時間解釋: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說了半天有時還是會聽到家屬沒好氣的回話:「反正就是癌症沒辦法再醫就對了啦。」感謝安寧前輩、基金會與協會等持續推廣安寧理念,如今當然仍需要耐心的團隊成員細心向病人與家屬解釋,但常可以聽到其中有家屬開口:「這些我都知道,我公公之前就是你們的病人。」或是「我媽也是癌症,當時我們堅持讓她打化療到最後,太痛苦了,後來想起來實在很難受……這次我爸生病,我們兄弟姐妹都同意讓他過得舒服、有生活品質最重要。」因為台灣健保的便利與便宜,大多數的患者都盡可能接受治療,我們在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措施──不只浪費醫療資源,也徒增病患辛苦。陳媽媽偷偷告訴我,抗癌藥她沒辦法每天吃,因為吃了藥那天她會感覺食慾不振、非常虛弱,要在床上躺一整天,所以她通常兩天吃一顆,沒吃藥的那天還可以享受活著的感覺,但時間到了她還是得回診領藥,也不敢跟醫生說她只吃一半,不然醫生會生氣。她想過乾脆不要再吃藥了,因為她明確知道肉眼可見的腫瘤並沒有打退堂鼓的跡象,但回想醫生照顧她那麼多年,她實在無法辜負醫生的好意。我的病患中也有許多「陳媽媽」,懷著歉疚或無奈收藏了一袋一袋藥物;同事裡也有像她的主治醫師那樣盡責的好醫生,滿腔濟世救人的熱情,永遠不願讓病患錯過任何可以嘗試治療的機會,但也許他並不知道,病人只能領受他的善意,無法負擔他開的處方。醫學教育一直在進步,從早期教導專注醫治、堅持救人到最後一刻,到如今生死學、安寧療護的課程已融入醫生養成教育當中;讓我們繼續學習傾聽病人的需求與心聲,也能明瞭:當病患不按時服藥,並不代表否定醫療,或許他們只是在追求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但願每位醫生誠心誠意的付出,都能更貼近對病患來說最好的醫治。
-
2020-03-12 癌症.肺癌
肺癌轉移會噬骨 保骨針降低疼痛
66歲婦人5年前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因癌細胞轉移至兩側大腿骨,一走路就痛得哀哀叫,每天得靠打嗎啡才能勉強止痛。在醫師協助下,她五年來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藥物(俗稱保骨針),有效降低骨頭的疼痛,癌細胞的骨轉移範圍也縮小且維持穩定,終於解開總是痛到深鎖的眉頭。根據不同器官 輔助治療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據了解,肺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但存活率隨病程階梯式下滑,第二期為70%至80%,第三期為30%至40%,第四期僅剩約10%。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晚期肺癌常見的三大轉移器官為肺部、腦部及骨頭,癌細胞轉移的器官愈多,影響存活率愈甚。「此時除了主要治療,也應根據不同器官來決定是否要輔助治療。」晚期肺癌 四成轉移骨頭以骨頭轉移為例,晚期肺癌約有四成會轉移至骨頭,最常見擴散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大腿骨。王金洲說,起初患者可能只會感到骨頭輕微痠痛,但癌細胞會不斷「噬骨」,出現脊椎神經壓迫,骨轉移所致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至躺著也痛,必須以嗎啡鎮靜,生活品質相當差。除了帶來劇痛感,骨轉移也會破壞骨質,使得骨骼脆弱容易發生骨折。有效治療 還是早期發現過去肺癌骨轉移的輔助治療為放射治療,近年則有健保給付的單株抗體保骨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所致的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或預防骨質流失,降低病理性骨折等骨骼傷害風險。不過,王金洲提醒,單株抗體保骨藥物為減輕肺癌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品質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仍需根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來控制腫瘤,才是抗癌與兼顧生活品質的關鍵。肺癌要能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王金洲說,有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均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逾50歲且具前述危險因子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也是目前早期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
工程行老闆林朝陽與妻子劉淑昭組成「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常到醫院、安養院當音樂志工,劉淑昭5年前突然罹患乳癌,歷經手術與電療、化療,數月來暴瘦10公斤,但她仍強忍病痛堅持義演,希望透過音樂帶給長者、病患歡樂,精神令人欽佩。60歲林朝陽年輕時當過警察,因在台中港服務,發現台中港附近沒有專業釣具行,從警4年後,因不愛警職生態遂辭職開釣具行,後來又轉行投入鷹架工程;57歲的妻子劉淑昭則是家庭主婦,平時幫忙顧店,兩人育有4名子女。 林朝陽從小熱愛音樂,但因家境清寒無法學樂器,長大後工作穩定,決定學樂器彌補幼時缺憾,他先學拉二胡,後又自學薩克斯風,學了10個月就到醫院當音樂志工,妻子也受他影響,隔年加入行列,兩人合組「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每周三固定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演奏。林朝陽表示,第一次到醫院當音樂志工,看到病患因音樂暫時忘卻病痛,臉上露出笑容,那一瞬間,他認為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決定繼續做下去。除了到醫院演出,不定期也會到安養院、老人院義演,最近因疫情暫停室內演出,但仍持續進行戶外的公益展演。劉淑昭5年多前赫然發現罹患乳癌,得知罹癌消息後,劉難以接受,反問「怎麼會是我?」但先生鼓勵她不能自亂陣腳,她才重拾信心,決定好好接受治療。劉淑昭先開刀切除腫瘤,並進行化療與電療治療,但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她全身痠痛、噁心想吐,也沒有食慾,數月就暴瘦10公斤,僅剩42公斤。儘管身體不適,她仍強忍病痛,每周固定到醫院義演,甚至連化療期間住院,遇到義演時間,還是換裝下樓演奏,唯一一次請假缺席,是因為必須開刀切除腫瘤。劉淑昭說,「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的動力!」只要薩克斯風一上手,立即就忘記身體病痛,但治療期間因容易喘,且氣不夠長,現在吹20分鐘就得休息,「不過只要有力氣,就會義演到最後一刻。」林朝陽表示,每個人都會屆臨退休,鼓勵大家在退休前培養興趣,規劃退休生活。他當時就是為了想培養興趣而自學薩克斯風,沒想到一學,一頭栽進音樂世界,音樂不僅可以自娛,還能透過樂聲帶給許多人快樂,覺得很值得。【更多精彩故事↘↘↘】。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年差16歲合組「忘年知音」樂團 為疾病患者帶來正能量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1 養生.聰明飲食
千萬不要生吃!營養師:這些常見豆類和蔬菜最好煮熟
很多人喜歡蔬菜的原有鮮甜經常吃生菜沙拉,但如果有察覺市售生菜沙拉產品,幾乎不會看到四季豆,原因在於生吃四季豆可能有股生澀味,假使吃太多還有可能胃痛拉肚子。所以,自己製作蔬菜沙拉想要吃四季豆,一定要徹底煮熟。正確適量食用四季豆,能夠幫助身體降低膽固醇,也有一定抗癌效用。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其實不僅四季豆,包含:黃豆、黑豆、豌豆等,都有皂素存在其中,而在高溫處理下皂素會被破壞。如果皂素沒有破壞直接大量攝取到身體,皂素會刺激腸胃黏膜,假如皂量比較多,就容易讓人感到身體不舒服,所以豆漿必須煮熟才能飲用,也不建議生吃四季豆。要怎麼區分有皂素的蔬菜?張斯蘭提醒,如果蔬菜生吃時有一股生澀味不太好入口,特別是豆夾類蔬菜,例如四季豆與豌豆夾,最好就煮熟了再食用。雖然皂素大量攝取到人體中,容易引起腸胃道不適,但如果把四季豆煮熟,少量的皂素到身體內,除不太容易導致不舒服外,其實也會有降低膽固醇,減少癌症發生效用。另一方面,豆類食材非常多,不同屬性吃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四季豆等綠色豆夾類,被當作一般蔬菜,就要煮熟了才能吃;綠豆、紅豆、皇帝豆等,吃起來口感粉粉綿密感,不是蔬菜的清脆口感,屬於澱粉類食物,就像白米飯一樣;黃豆由於蛋白質含量高,是蛋豆魚肉類食物;看起來很像豆類的堅果則是油脂類。張斯蘭提醒,每個人1餐應該要攝取100公克以上的煮熟蔬菜,份量大約是1個飯碗。吃煮熟四季豆份量不會特別限制,但是紅豆與綠豆等高澱粉食材,如果吃了白米飯或麵粉後攝取量就應該減少;如果是蛋白質高的黃豆,就要和肉類平衡攝取,以免吃下太多單一營養素,對身體可能會造成負擔。★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11 癌症.抗癌新知
新冠疫情增怕就醫 五撇步讓癌友安心就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尚未趨緩,台灣包含今日新增的2名個案,也累積至47名個案,更出現家庭群聚與院內感染,各醫院除入院措施更趨嚴格外,也使部分癌友因為擔心受感染而不敢就醫。國民健康署表示,罹癌並不可怕,延誤診療才是疾病的真正殺手,癌友切勿因怕感染疑慮而不到醫院就醫或回診;國健署提出「安心就診五撇步」,包含選認證醫院、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並提供60家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讓癌友安心就醫。在選認證醫院方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提供癌友高品質癌症診治服務、及就醫選擇參考,國健署於2005年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辦理認證研究計畫,並自2008年實施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至今。藉由國衛院專家群實地走訪醫院,對院內醫療品質、癌症設備、人員專業知識等,做嚴格把關機制,來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治服務的品質,讓癌友不會在抗癌的路上迷失方向。林莉茹說,台灣今年共有60家醫院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藉由認證醫院及醫護團隊共同努力,我國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從2004至2008年認證前的50%,提升2012至2016的57%,這些醫院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民眾信賴。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滄梧表示,該認證計畫並不限醫學中心,參與醫院資格為每年新診斷癌症人數超過500人以上的醫院,其基準面向包含醫院本身投入癌症品質提升、癌症登記情形、對病患建立治療計畫書、建立臨床診療指引、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並依據實證醫學決定患者的診療方式,使治療策略更完整,提升癌友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出入戴口罩部分,林莉茹說,有特殊醫療需要的病患,自2月11日起進行化療或放療的癌友,可於每日就醫治療時,向醫院指定部門登記取得一片醫用口罩,並依正確戴口罩四步驟配戴;落實勤洗手,則是呼籲癌友進出醫院需全程戴口罩,更要正確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落實良好衛生習慣。緊急要就醫,則是當癌友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腹痛等症狀時,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應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停留要縮短,則是癌友就診後,請據醫院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立即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減少自身和他人暴露感染的風險。國健署表示,最新認證醫院名單已公布於國民健康署網站,歡迎民眾參考。
-
2020-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A女士已經在加護病房待兩個星期了,昏迷,插管使用呼吸器,肝腎衰竭全身水腫,敗血症使用強心針升壓劑。 一早,A女士的先生和兒子急切的告訴我某大醫院通知有病床了,他們決心要轉院,這是唯一的希望。 A女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國中退休老師,原本有些福態的臉現已泛黃憔悴,這個月初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膽道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肺及多處淋巴結。這個腫瘤來勢洶洶,住院前一個月A女士體力急速衰退,發現時大半的肝臟已被瀰漫性腫瘤佔據,住院期間幾乎完全臥床,連自己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需要先生半哄半騙的餵她,移身到床邊便盆也足以耗盡她剩餘的體力。 A女士很少說話,大部分都是先生代替陳述,有幾次我直接詢問A女士自己覺得如何,不出幾句話,先生總是很快的接續回答。我對A女士的病情,包括身體狀況,醫療影像和各種檢驗數據暸若指掌,不過我從來不知道她真的在想什麼,住院期間我沒有看A女士笑過,也沒看過她表達疼痛、不滿或憤怒,她的表情好像在擔心或回想著什麼,問她有什麼希望,她只說想回家,不過隨著病情進展,A女士更常出現的是空泛的眼神,需要叫她才能回神。 A女士住院期間還有感染、多種電解質不平衡、全身水腫及腹水,和營養不良,雖然我們盡力處理這些問題,她的體力衰弱似乎毫無改善,也因此腫瘤團隊認為目前無法進行抗癌治療,建議以安寧緩和照顧為主。A女士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將免疫及標靶治療合併用於膽道癌的報導,是中國北京一家醫院的新嘗試,我們並不完全同意報導的療效,病人身體的狀況也無法承受其可能的副作用,還要考慮一劑十多萬元起跳的自費藥價,因此與家人討論後並未使用。 住院第三週,A女士似乎暫時穩定,安寧緩和團隊也參與共同照顧,目標是安排A女士轉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持續居家安寧,家人拿了病歷摘要,聽說也已經在準備後事。這時候我的不安終於稍稍解除,雖然A女士的病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大家總算達成共識,之後應該能安穩的度過最後這一段日子。 三天後,A女士開始發燒並陷入昏迷,是新的黴菌感染合併敗血症。先生因病情急速變化而顯得很激動,這時他才告訴我們他兒子去請教過某大醫院的權威醫師,家人得到的訊息是有抗癌新藥可以嘗試,現在在等病床,他要求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救A女士,他決定撤回DNR (不急救) 同意書,於是A女士轉入了加護病房。 我輾轉聯絡到那位權威醫師並告訴他A女士的病況,他也不認為依目前狀況A女士能接受新藥治療,建議先處理敗血症,眼前不適合轉院,他會嘗試和家人聯絡。 A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那一早,在先生和兒子的強烈堅持下,A女士轉院了。辦理離院手續時,先生一反往常負面的情緒,笑著謝謝我們。 後來得知A女士在當天就過世了。 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問題在於溝通」,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可是這樣的回答不能讓我們避免重複的事情發生,也無助於減少我心中的罪和痛。 醫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做出各種診斷:診斷疾病、診斷預後、診斷治療效果、診斷副作用,還有一項我們從來沒被教過的——診斷病人真正想要什麼。 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的累積不斷加深我們醫師前項的診斷能力,但同時,不自覺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一個「普通人」在面臨生死病痛時應該會感到絕望、害怕、慌張和不理性的天性。我們以為憑藉科學和經驗,我們能客觀的判斷並給予最好的建議,尤其是在癌末病人生命終了前,當結局是這麼的確定不可改變時,所有積極治療都是無效不理性的。 不過病人和家人也許不是這麼想。 A女士過世後,我寫了一封信給A女士的先生和家人,和他們說對不起,讓A女士在最後的日子還經歷這麼多波折。一個月後,我都收到了回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家人確實是將轉院治療當成最大的心願,我可以感受到這最終的轉院,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得不恰當和多餘,對家人來說卻是達成了對病人的承諾。 我重新回想A女士和家人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 有了這一層體悟,是不是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想大概不能,但是這回,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
-
2020-03-07 養生.聰明飲食
印度吃咖哩抗病毒?薑黃素可提高免疫力,但這些族群不宜碰
全球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已擴及41個國家並已有八萬多的確診病例,不過人口13億的印度,目前只有12例的確診病例(截自2020/03/04統計),且印度政府從武漢接回的645位僑民,經14天隔離觀察及檢測後也確認沒有感染,讓人不禁好奇印度疫情控制良好的原因。薑黃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於印度疫情控制良好,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吃咖哩等辛香料,能提升免疫力的緣故。對此,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先不論咖哩是否能夠抵抗武漢肺炎病毒入侵,咖哩裡的薑黃素確實可以提高免疫力,建議防疫期間可以多吃咖哩料理。薑黃是咖哩中的主要成分,薑黃中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能「抗氧化」,還能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預防失智,甚至抗癌,所以市面上常常可見薑黃保健食品以及薑黃粉。而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舒緩上呼吸道不適症狀等,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吃了這類食物,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症狀,就表示腸胃提出警示,所以也不宜吃過量。武漢肺炎,薑黃,薑黃粉,薑黃粉功效,薑黃素,薑黃料理,抗氧化,抗氧化食物,增強免疫力,孕婦不能吃什麼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教授指出,雖然可藉由攝取蒜、薑、洋蔥、咖哩和薑黃等天然食材來提升免疫力,但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清除體內滋生病菌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化物質、促發炎激素及發炎介質,過量恐導致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過大,進而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時,更要記得適度攝取抗氧化和抗發炎食材,新鮮蔬果富含各類維生素C及植化素,魚油和亞麻籽則富含Omega3,都有助保護自己的細胞,在與病毒作戰時可以避免正常細胞同歸於盡。薑黃入菜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薑黃除了可以做咖哩,也可以拿來炒飯或炒青菜,配合含蘿蔔硫素的蔬菜,抗發炎的效果會更好。坊間也有販賣薑黃茶,平時當作茶飲來喝,也都能對身體有相當助益。這些族群不宜食用薑黃薑黃的特性為辛溫香竄,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假如沒有適度食用或是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體內氣血運行過快、滋補過度,使身體產生不適。1.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會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所以若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人,還是要特別注意,以免症狀惡化。2.腎臟疾病患者:薑黃容易增加尿液濃度,在高劑量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3.生理期女性:薑黃有抗凝血效果,因此女性應避免在月經來的期間食用。4.孕婦: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薑黃有抗著床,也就是抵抗受精卵著床的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再加上服用不當容易引起孕婦血行過快而加速宮縮,所以懷孕期間也應避免食用薑黃。5.膽管阻塞患者:因薑黃素會促進膽囊收縮,可能產生影響膽結石患者或是膽管堵塞的人。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我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志工已經四年多了,主要工作是穿梭在診間,對有興趣了解的民眾宣導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意願書簽署。會來做志工,就是因為我自己對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很深的體悟。2011那年,我的丈夫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發現確診罹患肺腺癌末期。我陪著他一路對抗病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對生死的看法。在他生病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聊過關於死亡的事情,唯一的經驗是看到我婆婆八十八歲那年,在急診室對醫生喊:「阿彌陀佛,醫生你一定要救我!」但是急救了之後,婆婆多年來只能躺在床上靠著機器維生,我丈夫和我看了都覺得很不捨。抗癌的過程非常辛苦,他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在2015年初,我丈夫自己決定拒絕了醫療。他跟我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治療了,千萬不要再叫我吃藥、叫我做什麼治療。」同時他也拒絕抽痰,護理師要他張開嘴巴,他硬是咬著牙拒絕。我丈夫跟我說,看到自己的母親已經高齡九十二歲仍然臥床掛在機器上活著,他不願意自己也變成那樣。那一年剛好是八仙塵暴發生的時間,我的丈夫在拒絕醫療半年後離開了人世,並捐贈眼角膜跟皮膚,我想那時候很缺皮膚,丈夫這麼做也是幫助了許多人。在他離開之前,安寧小組和呼吸照護病房的醫護人員讓我們推著他的病床到母親的病床旁,他們握著手進行無聲的告別,那天我特地拍下了一張照片,隔天我丈夫便過世了,那真的是他們母子見的最後一面。我很感動,我們有機會這樣做好準備、好好說再見。我總是跟女兒說,爸爸是我們的老師。我今年要邁入七十二歲了,之前已經跟女兒一起去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下屬於我們的預立醫療決定。醫療團隊很細心地為我們講解幾種可能發生的疾病過程、還有我們可以決定的醫療選擇,聽完了他們的解說,我也跟醫療團隊討論我的選擇,並確定簽下我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也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我希望要走的那天不要有痛苦的急救跟機器維生,可以好好地跟家人說再見,也不要把決定的責任留給其他家人,要把握現在、為自己做決定。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沒有事先充分的認識跟選擇,只是迴避不談的話,那很有可能到最後我們都沒辦法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平安離開這個世界。儘早為自己做決定,除了是給自己一份安心,也是給家人最大的禮物。我的丈夫雖然離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遺憾,想到的時候我會幫他擦拭家裡的抗癌鬥士獎盃、看著他的照片,想念他。上回我和女兒到日本旅遊,也帶了我丈夫的遺照一起去,我們在景點前帶著遺照一起合照,就像我丈夫也陪在我們身邊一樣。我相信他一直是的,一直都陪在我們身邊。做志工對我來說就是要把提早思考死亡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我自己經歷過照顧丈夫、送他走的過程,也經歷過看著婆婆生不如死靠機器維生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我的經驗,告訴民眾我們一定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來簽預立醫療決定,不要造成未來子女的困擾,也不要造成自己的遺憾。圓滿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我們主動參加預立醫療諮商,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
2020-03-04 養生.聰明飲食
排光身體的毒素!多吃6類天然解毒食物減身體負擔
所謂「病從口入」,相對的,健康也可以吃出來!飲食一體兩面,吃得對、吃得好,身體健康;相反的,如果餐桌上斥充著不健康、有害的食材,毒素長期累積體內,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裡充斥著各種毒害,不論是有形無形、有味無味,都在侵襲我們的健康,台北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多吃以下6類食物,都有助毒素和有害物質排出:1、根莖類食物→地瓜、南瓜根莖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其中特別推薦地瓜和南瓜,除了富含膳食纖維之外,黃色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排毒,維生素A和類胡蘿蔔素則提供肝臟解毒功能;另外,地瓜和南瓜都是高鉀食材,也可以促進腎臟排毒,可說是對肝、腎、腸道都有增加排毒功效的食物。2、海藻類→海帶芽、昆布、海菜海藻類包括海帶芽、昆布、海菜等,特性是黏稠、含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利於腸道吸附有害物質,也可以吸附膽酸將之排出,有助於降低血膽固醇,並具有吸附重金屬的功能,排除重金屬等有害物質。3、蕈菇類→木耳、香菇木耳、香菇都屬於蕈菇類,口感柔軟,具吸附性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利於重金屬和藥物殘留的排出,可說是「腸道清道夫」,也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同時,蕈菇類屬於高鉀食物,利水性強,可提高腎絲球過濾率,增加腎臟過濾功能,排除有毒物質。4、深綠色蔬菜→地瓜葉、空心菜深綠色蔬菜的營養價值高,若提到排毒功能,特別推薦地瓜葉和空心菜,維生素B群含量高,提高肝臟解毒功能;也富含維生素A、C和菸鹼酸,以及類胡蘿蔔素含量高,可幫助清除自由基。地瓜葉和空心菜屬於粗膳食纖維,也就是不可溶的膳食纖維,功能像「掃把」,可以把腸壁上剝落的老廢細胞或細菌病毒殘骸掃出,避免囤積體內,同時有「抑菌作用」,抑制細菌病毒感染,避免腸胃炎。5、水果→蘋果水果是每天不可少的食材,水果之中的「蘋果」可說排毒功能相當卓越,蘋果皮是粗纖維,果肉是可溶性膳食纖維,一個果實之中,有不可溶的粗纖維和可溶性的膳食纖維,掃把和海綿吸附雙重功能兼具。蘋果含蘋果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可以排除乳酸,讓身體比較不會疲勞;果皮的槲皮素高,清除自由基強,防癌抗癌強,避免細胞變性。6、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幫助腸道製造及維持好的菌相,強壯腸道功能,間接幫助清腸排毒,不妨每天適量攝取益生菌或優酪乳、優格等食材,但要注意避免攝入過多糖分,注意食品包裝標示。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排毒從斷食開始? 一次搞懂3種斷食法要怎麼吃才對 
-
2020-03-03 橘世代.愛吃橘
一鍋燒快速上餐 醫師娘「0失敗」好D食譜
最近流行「在家吃飯」,但要怎麼變化日常食材,且要很快速端上桌享用呢?知名醫生江坤俊在新作《每日好D》收錄了「醫師娘」的食譜,其中這一道「鮭魚養氣豆漿鍋」,是用料相當豐富的鍋物,尤其是對於每天忙碌的上班族或單身族來說,回家還要煮飯實在有些為難,只要丟下去就完成的一鍋燒,根本就是懶人救星,尤其仍在有點微涼的天氣,總會想要來點熱呼呼的料理,從食材與湯中補充營養又填肚。【材料】豆漿 ⋯⋯ 500cc鮭魚片 ⋯⋯ 200g豬肉片 ⋯⋯ 200g美白菇 ⋯⋯ 50g新鮮香菇 ⋯⋯ 2 朵舞菇 ⋯⋯ 50g紅棗 ⋯⋯ 3 顆枸杞 ⋯⋯ 10g【作法】1. 將豆漿倒入鍋中,再加入紅棗、枸杞煮滾。2. 加入鮭片、豬肉、菇類,烹煮至熟即可上桌。【沾醬】可以用1 湯匙蔥花、1 湯匙淡醬油、1 湯匙蘿蔔泥調和出沾醬,搭配沾著吃,更加美味。備註:品嘗魚類料理務必留意魚刺,小心慢食而另一道「麻油豬肝杏鮑菇湯」,以簡單的豬肝跟杏鮑菇搭配,更重要的是步驟非常容易,幾乎是備好料在翻炒煮就完成了,熱騰騰的料理上桌看起來豐盛又誘人,快來看看醫師娘怎麼作!【材料】豬肝 ⋯⋯ 600g麻油 ⋯⋯ 2 湯匙杏鮑菇 ⋯⋯ 2 個老薑 ⋯⋯ 10 片冰糖 ⋯⋯ 半茶匙米酒 ⋯⋯ 400cc水 ⋯⋯ 400cc牛奶 ⋯⋯ 300cc【作法】1.將豬肝去除筋膜後,以牛奶浸泡一小時去腥。之後再用水沖洗一下後,以溫水燙至表面呈白色,切成片狀。2.鍋中倒入麻油,以中火爆香薑片至邊緣捲曲,再放入豬肝,以大火快炒。3.豬肝不要煮到過硬,可在麻油中泡熟。4.乾鍋放入切塊的杏鮑菇,炒出水分後,再加入米酒、水,煮滾後加入冰糖攪拌融解即完成。從每天吃的三餐料理與食材,就能輕輕鬆鬆補充到維生素D。經常在養生節目分享自身經驗的江坤俊醫師,他在新作《每日好D》,提供了太太劉藺秦女士的料理食譜,即使平常沒有煮飯的新手,也能輕鬆學會。※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本文摘自《每日好D【實踐版】:江坤俊醫師的日日補D計畫,幫你找回身體不足的維他命D、抗癌護健康》采實文化 2020/01/22 出版【延伸/在家吃飯系列閱讀↘↘↘】。懶人必學!三步驟鍋燒料理一吃就上癮。熟齡抗疫更要增抵抗力!養生教母郭月英教你這樣吃。料理研究家:「蒸雞肉」不乾柴 快速備餐無壓力。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有食譜也熬不出的好味道 最難忘的媽媽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2 養生.聰明飲食
印度人吃咖哩提升免疫力?專家:出現2種情況就不該再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已擴及30多個國家,不過,人口位居全球第2的印度,確診個案卻相對較少,甚至連從武漢接回印度的645人,也為「零檢出」,外界認為,這可能與印度人愛吃咖哩有關。中醫師彭溫雅認為,先不論咖哩是否能夠抵抗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但咖哩裡的薑黃素確實可以提高免疫力,建議防疫期間,不妨多吃咖哩料理。彭溫雅指出,薑黃為咖哩主要的成分,而薑黃中的薑黃素能減少身體氧化壓力不平衡時產生的自由基,也就是俗稱的「抗氧化」。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薑黃素還具有抗癌、預防失智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效果,可說是優點相當多。咖哩還含有豆蔻、茴香等辛香料,可以舒緩上呼吸道不適症狀,例如咳嗽,並能減少口臭。彭溫雅建議,如果想透過咖哩、薑黃素來提高免疫力,還是以食物攝取,較為保險,如果吃了這類食物,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症狀,就表示腸胃提出警示,已經夠了,不要再吃了。臺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印度料理經常可以看到薑黃,印度人視薑黃為傳統藥品,現代醫學分析薑黃具有抗發炎作用,原因在於薑黃內含的薑黃素,所以市面上有薑黃保健食品,薑黃粉也很常見。程涵宇說明,在印度薑黃經常用來做咖哩,如果擔心咖哩熱量比較高,也可以使用薑黃粉炒飯或炒青菜,不但獨有一番風味,也能加成抗發炎效果,原因是白蘿蔔或高麗菜等十字花科食物,內涵蘿蔔硫素,可以讓薑黃素效用更好。程涵宇補充,如果可以買到未處理的塊薑黃,可以切片炒菜或切快煮湯,跟著高麗菜與蘿蔔一起處理都非常好,當然薑黃粉也可以入菜,坊間也有薑黃茶販賣,平時當作茶飲來喝,也都能對身體有相當助益。(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春天重養肝! 多吃2類食物膽、眼睛都幫你顧到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 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
2020-02-29 橘世代.愛玩橘
兒挺媽開心玩「不必留遺產」癌婦賣2千萬屋環遊世界
「不必留遺產給我們,我們不希望那樣。」罹患癌症的新北樹林市民洪月華,因為兒子這句話,狠心賣掉房子,開始環遊世界。70歲的她,15年來造訪了近40個國家,每趟行程都帶著一個「特殊」的化妝包;包包不是名牌,但印有她與已逝丈夫王阿章的結婚照,「感覺他還在陪著我出遊一樣」。丈夫驟逝 賣保險扛家計王阿章做的是裝潢生意,34年前在一場車禍中驟逝。突來的打擊讓洪月華難以承受,為了3個年幼的孩子,她沒有悲慟自憐的時間,擦乾眼淚當起保險業務員扛起家計。孩子長大 她卻發現罹癌苦熬17年,眼看3個兒子長大成人,人生正要苦盡甘來時,當年53歲的洪月華卻發現罹患癌症,她惶恐無助的跑到丈夫墓前傾訴:「我知道你很想念我,但小的還沒結婚,還沒當他的主婚人很不公平,我也很嘔,別急著帶我走。」挺母抗癌 兒子陪理光頭「孩子是我度過那段時光的支柱」,洪月華說,為了主持小兒子的婚禮,她選擇勇敢面對癌症,在接受化療前,她索性自己先理個光頭,以免頭髮慢慢掉落更醜。「我還記得理完回家,寶寶(長子王明凱)全無驚訝表情,還打趣說怎麼來了一位師父,還合掌說『師父你好』,當時只覺得既想哭又好笑」。她回憶兒子說完這話就出門,沒多久來了位「師父」,仔細一看就是兒子,原來兒子決定陪媽媽理光頭共同抗癌。洪月華說,大兒子抱著她說:「媽媽我會陪妳打贏這場仗」,她也告訴自己一定要打勝這場仗,「療程真的很辛苦,可是心是溫暖的」。調養2年 下定決心退休「可能是亡夫聽進我的話」,洪月華表示,術後調養身體約2年,覺得重新活了過來,更要珍惜;過去她只知工作,決心退休。王明凱回憶,媽媽當保險業務卻不會騎機車,往往搭公車回家已是晚上10點多,當時他僅高一,擔心媽媽獨自走回家太危險,他總要騎自行車載媽媽回家才放心。「媽媽以前這麼辛苦,爸爸又不在,我們都希望她可以開心過自己的生活,想出國就出國,想住誰家就住誰家,每家永遠有間媽媽的房間」。特殊化妝包 感覺夫相伴媳婦為洪月華貼心做了化妝包,把她的結婚照印在上面,每次出遊洪月華總是帶著。去年遊大峽谷時忽然找不到,急得嚎啕大哭,家人問起才說「我把你們爸爸弄丟了」,後來在行李箱底找到,「害我那2天玩的心情也沒有」。「能玩就多玩,算是賺的,人生不過如此」,洪月華起初的「玩伴」大多是病友或同學。一開始出國還不太捨得,擔心花光積蓄,因為兒子不必留遺產的這句話,讓她心一橫,賣了價值2千萬房子作為旅遊基金,開啟出國之旅。全家族13人 每年出國玩每年3個兒子、3個媳婦加上6個孫子,全家族13人都會出國玩一趟,洪月華也會與朋友跟團或自由行。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她已經遊歷近40國,去年就去了冰島、葡萄牙、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韓國,中國大陸還去了3次。洪月華笑著說,最近5年真的玩很大,捷克布拉格風景漂亮到讓她流連忘返;馬來西亞的天空之鏡也讓她難以忘懷,「這15年過得真的很精彩,每次回來,就會不由自主計畫下次要去哪裡」。在美被丟包 聽不懂外語不過眾多旅遊經歷中,還是有讓她驚嚇的時候,4年前,她經歷一次2天的「洪姥姥歷險記」,在全無外語能力情況下,從美國跨越1萬3390公里路程獨自摸索回家。當時她和3名友人搭郵輪到佛羅里達,3人都有子女住美國,回程把她丟包在當地,她全無外語能力,徬徨無助時,碰上郵輪上的姚姓遊客,教她如何通關搭機。機上聽到國語 放聲大哭上了飛機,她依然沒有安全感,幸好遇到從板橋移居美國的女主播,「聽到別人說國語,我馬上轉頭盯著她,她問我怎麼了,我放聲大哭,連空服員都被驚動,但我才不管」。好不容易抵達紐約機場,女主播教她搭接駁車到第5站下車,還叮嚀一名外籍人士到時候提醒她下車。「結果那個人第2站就下車走了」,洪月華說,她只好謹記在「第5站」下車,在一名中國大陸小姐協助下,找到登機門。「好不容易到上海,終於聽到熟悉的語言、看到認識的字,真的很激動」,洪月華說,當時她忍不住拿出護照和台胞證對著自己說:「你,洪月華這麼老土,還不是要回家了。」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十大癌症排行腸癌穩坐冠軍!這2種癌也來勢洶洶
面對疾病肆虐的鼠年開頭,培養好的健康習慣更顯得重要,國際抗癌聯盟也提出,大約有16%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而這些感染會直接引發或是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列為其對公共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而全球每年有近1000萬人死於癌症,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症協會於2020年1月共同發布的世界癌症地圖集中更指出,預計到2040年,全球癌症病例將增加60%,即為每年可能有將近2940萬個癌症新病例。 全球常見前五大癌症依序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與胃癌;以女性來說,最常好發的癌別依序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在男性方面,則以肺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為主。 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癌症自1982年起,已經連續多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且根據最新2016年我國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國人罹患癌別的前五名依次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比較我國近5年的十大癌症趨勢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在飲食西化和生活習慣改變之下,使得全球排名第三的大腸癌已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達11年之久,顯示提升國人腸道健康的強烈急迫性。 在肺癌方面,不抽菸卻得肺癌的情況常見於亞洲女性,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女性皆位居前三名,更是癌症死因之首,肺癌罹患者近七成為肺腺癌,並多為非吸菸者,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呼籲,預防肺癌除不吸菸外,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傷害,例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二手菸及廟宇或家裡的焚香。 在女性方面,乳癌雖治癒率較其他癌別高,但卻是女性最好發之癌症,而且在台灣乳癌發生年齡相較歐美女性年輕許多,台灣乳癌發生率高峰為45-69歲,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歐美國家提早8-10歲;在男性方面,由於嚼食檳榔和菸酒不離身的習慣,讓在全球排行榜缺席的口腔癌,卻躍居我國男性好發癌症第四。反倒是在全球男性排名第二的攝護腺癌,在台灣位居第五。 有鑑於此,賴基銘執行長強調,應重視早期篩檢的重要。只要定期篩檢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9成,乳癌死亡率至少降低3成、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2-3成的大腸癌死亡率;以及30歲以上具菸酒檳榔習慣的男性,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成的口腔癌死亡率。 賴基銘說,台灣以實證為基礎的癌症篩檢政策已經領先全球,完善的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能在癌前病變或癌症的早期即可確診,爭取最佳的治療成效;而針對於來勢洶洶的肺癌,則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自主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為自己的健康積極把關。 *政府提供免費四癌症篩檢: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癌症種類 篩檢對象 篩檢方式 篩檢頻率 大腸癌 50-74歲 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 2年1次 口腔癌 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的民眾 口腔黏膜 2年1次 乳癌 45-69歲女性40-44歲具二等親乳癌家族史之高危險族群 乳房X光攝影 2年1次 子宮頸癌 30歲以上的婦女 子宮頸抹片檢查 每年1次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沒家族病史、不吸菸,她健檢同時發現兩個肺癌 醫師:除了菸還有這項危險因子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嚼苧麻葉治口腔癌?抗癌中草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來的!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期網路流傳「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實際上抗癌藥物並不是土法煉鋼就能得到,而癌症藥物治療也多需要時間與其長期抗戰,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外,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2018年台灣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口腔癌」為台灣國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5名!然而,近期於網路上卻流傳有「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網絡上所說的「苧麻葉」是什麼?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又一個建立在「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而以訛傳訛的謠言呢?網路謠言如下:「日前參加一餐敘,偶遇鄧姓朋友(45年次),得知他前兩年患了口腔癌也經放射治療但效果不是很好!後來有原住民朋友提供祕方竟然在短短時間治癒了!祕方很簡單:就是嚼“苧麻葉”台灣本土植物(可上Google查看),嚼至碎吞下,據他說一個禮拜就會有效果!若有人得口腔癌則不彷告知傳出!祝健康快樂!」苧麻確實是中藥材料 但胡亂摘採食用小心救命,不成反害命雖然「苧麻」確實被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藥用植物庫登錄為中藥材料,資料庫記載主要用以治療熱病口渴、牙痛、喉閉、吐血、下血等,中醫針對苧麻葉的使用方式包含鮮用或曬乾。但一般民眾在沒有用藥與植物辨識基礎下,若僅憑借網路圖片而自行到野外摘採,有可能摘到的也未必是苧麻,倘若食用到具有毒性的他種植物,亦可能造成中毒,得不償失。嚼一嚼就能治療癌症?實在太小看了抗癌藥物的研發此外,光是嚼「苧麻葉」是否就真的能短時間內就治療口腔癌,在看這則訊息時還得考慮以下幾點:一、抗癌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有大多中藥材從種植到調配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高,相對品質較難以維持穩定,儘管目前有不少學者投入以植物天然成分藉以預防與治療癌症,但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芬也曾表示「有效的抗癌化合物,不是家中煮一煮就會跑出來、或吃了就有效用。」儘管有許多中草藥活性成分研究證實在動物身上有效,但在人體未必有同樣效果。此外,其中就算真的具有活性化合物,換算回原植物重量可能也得吃好幾斤,不可能如網路說法般,「咀嚼至碎吞」且「一個禮拜就有效果」!二、「一週見效」多是鬼扯!目前治療癌症普遍仍以西醫治療為主要方式,但實際上近年亦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作法,藉以減少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但不管是哪種藥物治療作法,都沒有馬上吃、馬上好的說法,若是真的嚼一週苧麻葉便能短時間治癒癌症,那這麼多的癌症研究與醫師投入治療,豈不都是在搞笑?中草藥輔助治療,不宜誇大功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到,中草藥雖可作為輔助治療的一種方式,但仍不應過度誇大功效!此外,也呼籲民眾維持基本健康飲食與作息外,無論有無感受身體異常,亦應每年進行癌症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重要的是,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在開始前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交叉作用的可能!延伸閱讀▶網路文章說九層塔「證實」會導致肝癌,真的嗎?▶冬令進補停看聽!小心買到劣質藥材,未補身先傷身!▶食補你吃對了嗎 現代中藥的生產流程與源頭管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抗癌化療不苦 中西合療癌友治療動力
大腸癌罹癌病患可提早被診斷及治療,不過後續化療一些副作用,常讓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噁心、嘔吐、失眠等症狀。台南市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今天說,中醫師會依每個不同癌症病友的體質來辨證論治開處方,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與體力不支等症狀都獲得穩定改善,也降低不適感,讓病人更有動力繼續後續化療放療。大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11年蟬聯第一,透過國健局推行糞便潛血篩檢、大腸鏡檢查,可讓大腸癌提早被診斷及治療,不過後續手術、化療一些副作用,常讓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掉髮、噁心、嘔吐、大便次數多、手掌紅、失眠與焦慮等狀況,往往會讓病患因上述不適狀況而中斷療程,導致病情控制愈發不穩定。中醫師曾印正表示,中醫藥、針灸是可以幫助病人減輕這方面困擾,因為中醫治療講究量身訂作個體化治療,醫師會依每個不同癌症病友的體質來辨證論治開處方,當下治療時同時也在調養。曾印正說,中醫門診中如遇大腸癌病人,除告知飲食宜忌與飲食健康調整外,也會跟病人強調中醫藥方面治療癌症之優點所在,中西合療証實可減少再復發機會及治療期間不快感。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
葉金川的生死告白,一如其人,展現鮮明犀利的個人風格。淡出政治圈後,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幾乎不理塵事,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當年這位抗SARS英雄再度出馬,外表丰采依舊,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因為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才不枉男人氣概啊!確診淋巴癌 等待的心情像翻牌2014年12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到不太對勁。找了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不到半個月,另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說,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3天內,就像是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葉金川冷靜的查閱醫療書籍,一步步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台大畢業的他 到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了解淋巴癌的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他做了骨髓穿刺,看看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有,那就是第4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也都無事。但PET只能看到0.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仍維持花蓮與台北兩地通勤。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2屆畢業生,這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3位衛生署長,2位健保局長,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為何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 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主要是不想驚動太多人,他反問,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治療 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他獨自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奇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因為平日服用抗凝血劑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有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地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凡走過必留痕跡!葉金川善意的隱瞞,終有紙包不住火的這一天。每周5次的化療,連續2到3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6小時,原本都在門診進行,一直到不得不住院,需要家屬簽名。他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字,「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太太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癌,且已偷偷治療了一段時間。太太逼問:「如果是第4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葉金川說,坦白講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該來的,就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期滿5年後失效,他很慶幸。在65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身為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放射治療,「標靶藥物需要30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皮膚癌找上門 防曬一寸不露告別淋巴癌後,葉金川脖子上又發現了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要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了說辭,「皮膚癌有3種,我的這種是最簡單的1種,是基底細胞癌,切除就可以了。」很有說服力的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1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說,因為喜歡戶外活動,雖然也做好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受傷,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背景使然,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5成的機會、女性有4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鳥的翅膀被剪掉,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延伸閱讀:。「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葉金川二度罹癌玩性不減。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葉金川罹癌玩性不減「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
人生經歷精彩的葉金川,雖二度罹癌,但依舊活得瀟灑,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活得不亦樂乎,他的抗癌體悟,將收錄於聯合報將出版的「我是醫生 我得癌症」第一本12位醫界名人的抗癌聖經中,看他如何「玩」性不減,戲謔人生。抗癌體悟1/蠻牛花20年學會慢活總是衝鋒陷陣、挑戰困境、烈士般的投入,葉金川回想,從健保局總經理到衛生署長的任職期間,過著「6、10、7」的生活,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10點,1周工作7天。「經過那一段,我就不想再過那樣的生活了。」葉金川不贊成「斷崖式的退休」,淡出後他還是持續工作,只是把工作減量,沒有正式工作的期間就持續寫書、寫文章、四處演講、擔任客座教授,自嘲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調整到現在,「從蠻牛變成慢活」。他到了花蓮,買獨木舟、腳踏車,學習把生活的步調放緩,他任性的咧開嘴笑,得了癌症之後,就更理所當然了,他要做什麼現在誰敢擋?他慢慢的喜歡上這樣的生活,太太張媚也很支持,雖不會游泳,穿救生衣陪葉金川划船;不會騎腳踏車,就負責當司機。一直都以工作為重的葉金川,開始拒絕「6、10、7」的生活,現在每天早睡早起,清晨5點鐘起床,晚上9點上床睡覺。即知即行,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規畫很久,不要等很久,想旅遊就立即規畫與施行,想看孫子就去。他坦言,罹癌之後,確實在心理層面產生變化,他再度審閱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年屆70,體力逐漸衰退,雖然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狂熱的跑,不過當背包客的夢沒有變,他的下本書就是他的慢活日記,記載著他如何學著慢慢老去與活著。抗癌體悟2/存錢不是等著住病房葉金川登山的足跡遍及日本、非洲、馬丘比丘、澳洲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土耳其的亞拉臘山,還到阿拉斯加冰川划獨木舟,完成了因為治療淋巴癌而延宕的紐西蘭高空跳傘,在台灣百岳擁抱群星入夢,自在瀟灑的上流老人生活,讓很多人心生豔羨,更難想像這是癌後病人的生活。人生要存多少錢才能這樣精彩的活著?生活的品質在心態,葉金川解釋,沒有錢出國旅行,可以在台灣環島;沒錢環島,旅途可以騎腳踏車、搭帳篷,不論在哪裡旅遊,基本的東西是一樣的。對於被金錢捆綁著腳步的人,葉金川說,生病之後,他更明白存錢只是一種防衛,錢是讓現在更精彩,不是存錢等著住長照2.0頭等病房,「那不是神經病嗎?」葉金川說,我雖然很窮,但是用不完的,而且我要把我的錢用掉,才不把錢留給「笨兒子」。他笑稱,他總是勸戒雙胞胎兒子,「你們最好趕快拋棄繼承,不要寄望財產,因為我留給你們的可能是負債,你們要自求多福喔」。身為健保局創辦總經理,規畫全國民眾數百億健保費的支用,自身理財概念一定很健全吧?他說,錢夠用就好,錢的重要性不會在很前面,不要把金錢當作人生目標。有了年金,生病了有健保照顧,這樣的準備已經足夠,不要變成下流老人就好。人生到了這個年齡,金錢不是唯一,生命中有比錢更重要的順位,健康、家庭、生活的安排、興趣才是他的追尋。或許是年齡,或許是癌後,他領悟到,生命的價值絕對不是賺了多少錢。抗癌體悟3/不把飲食當痛苦義務「防癌跟預防所有的疾病方式都是一樣的,就是回歸到一般疾病的預防。」而運動就是被證實為最有效的方式,其他還有多蔬果、不菸、不酒、不吃檳榔。葉金川說,聽來老生常談,卻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健康就回到最基本的原則。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葉金川,現在更是規律運動。飲食部分,年輕時,葉金川最愛與朋友們在花蓮小農舍烤羊排、烤牛排、豪邁飲酒,一開喝就是半瓶高粱、一瓶紅酒,現在收斂許多,不喝烈酒,偶爾小酌一下啤酒、紅白酒與香檳。拿手絕活的烤羊排,也不太常吃了。以前不喝茶,現在也改喝茶。雖不再大啖牛排,但是仍舊愛朋友、愛家人,為親愛的人準備豐盛的美食,乾煎鯧魚、醃篤鮮、烤羊排一道道的上桌,他把烹飪當成生活樂趣,但日常生活以原形食物為主,中午的自製便當就是簡單的五穀飯、地瓜與青菜。「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好玩,不要把它當作責任,把它當作樂趣。」興致一來時,葉金川去上烹調課,或是翻著食譜,不斷精進廚藝,他說,不要把飲食當作痛苦的義務。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延伸閱讀: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癌症病患總掙扎在治療與放棄的邊緣,面對疾病,該積極治療還是順其自然呢?葉金川說,如果治療之後還可以回復健康,當然要治療。「如果已經好不起來了,也醒不過來了,躺在那邊靠呼吸器維生,不是我要的人生,那麼,就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了。」癌症雖為人帶來死亡的陰影,戰勝了癌症,不代表不會罹患其他疾病,葉金川更恐懼被慢性疾病剝奪自由,他極端恐懼那樣的死亡方法,「我覺得癌症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中風躺床。」葉金川的心臟血管小分枝略微阻塞,因此走路時略喘,他就按照醫師的指示,服用阿斯匹靈;血壓略高就吃降血壓藥物。因為不想變成洗腎、中風病人,所以就乖乖吃藥。他說,醫療是件沒完沒了的事情,以現在的醫療技術,一個病人就算已經沒辦法吃了,給你超級營養針,讓你「活」下去,違反大自然,那樣的人生意義何在?在死亡的前一刻,可以用盡醫療手段讓人不死去,這樣一直拖著,到底要弄到什麼時候呢?這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價值,很多人害怕去面對人終要死亡這個事實,葉金川不怕去面對,他認為,「生活是一種選擇,我要怎麼地活著,我的意義是什麼?我要精彩走,要帥氣。那是我根深柢固的想法,我就會照著這樣做。」葉金川說,每一天,都不是必然會到來的一天。對絕大部分的人說,今天睡個覺,明天起床又是新的一天到來,理所當然;但是現在他不會這樣想,每一天都是多賺來的一天,要好好利用、珍惜這每一天。「我坐這一趟火車,一定會下車,總不能不下車。一路上,可以高高興興玩到終點。」延伸閱讀: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葉金川二度罹癌玩性不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咖啡能防癌!台大名醫:防慢性病、抗致癌物的正確喝法
咖啡是許多人生活之必要,但它究竟傷身或是養生?負面看法指出,會讓骨質疏鬆與胃食道逆流更嚴重,但正面看法則指出咖啡是降低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甚至是改善癌症的良方。孰是孰非?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一切都是知識與喝法的問題。喝對了,對身體的好處還真不少!到底,咖啡應怎麼喝才正確、成為每日身體的滋養良方?要具備哪些知識?咖啡致癌研究修正:「連續」喝2,000杯以上,才有罹癌風險曾獲頒台灣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的台大乳癌名醫張金堅,今年73歲,是標準的「咖啡迷」,一天平均喝上3杯黑咖啡,但在65歲前,原本對咖啡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因早期喝三合一咖啡時,每次都感覺腸胃不適,長期下來便覺得是傷身的飲料。沒想到在一次搭高鐵的途中,被咖啡香氣吸引,重新嘗試喝黑咖啡,「哇,結果不只沒有胃痛,印象也完全改觀。」他從此對咖啡著迷,破除心中疑慮。張金堅在每週看診、開刀外,花最多時間的就是研究咖啡。他走遍台灣,尋訪阿里山、屏東、台東等咖啡豆產地,甚至遠赴非洲、越南、寮國、夏威夷,體驗不同的咖啡文化。此外,他更研讀國內外的相關文獻,發現咖啡含有許多活性化合物,如咖啡因、綠原酸、咖啡醇、葫蘆巴鹼、菸鹼酸,若好好利用,就是對人體有益的良藥。 過去許多咖啡傷身的研究,須重新被解讀。例如,咖啡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評為2A類致癌物,到了2016年,則修改了此項結論,改列為第3類,代表致癌證據並不充分。對此,他表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研究可證明,而烘焙過程會產生的致癌物「丙烯醯胺」,殘留的量並不大,成人要連續喝2,000杯以上,才有罹癌風險;反而是其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質,有可能形成抗癌和延緩慢性病的功效。綠原酸成分可抗氧化,對多項疾病都有益處張金堅說,咖啡成分達1千多種,其中「綠原酸」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生豆的綠原酸占9.6%,烘焙後還是有4.8%,能幫助清除身體的自由基與發炎因子,保護細胞組織。綠原酸的抗氧化成分,對於心血管、糖尿病、消化器官機能、抑制葡萄糖吸收及減輕體重,都有正面效果。他透露,自己長年的痛風問題,也在喝咖啡後不藥而癒。許多慢性病的產生,都是身體長期發炎的結果,而他指出許多文獻說明,咖啡可以減少發炎,進而降低死亡風險。國內的研究則指出,飲用咖啡者平均壽命增加2.1歲。此外,咖啡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推測咖啡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血管阻塞的內生酶。抑制血糖飆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醫學界也發現,喝咖啡能降低罹病風險。目前雖然沒有明確機轉,張金堅根據實驗結果推論,「咖啡中的抗氧化物,如綠原酸、咖啡酸,可改變新陳代謝,對胰島素抗性會好一點。」由於「綠原酸」可能抑制體內肝糖轉化葡萄糖的過程,延遲血糖吸收,使得血糖值不會忽然飆升;「咖啡多酚」可增加腸泌素等物質分泌,使得血糖降低;礦物質「鎂離子」可能增加胰島素,提高細胞對葡萄糖敏感度。張金堅說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是喝「不加糖與奶精」的黑咖啡,每天3杯內較適合,咖啡可作為控糖的輔助方法,但仍不適合過度飲用。罹癌可以喝咖啡嗎?可減緩某些症狀與降低發生率常有患者在看診時詢問張金堅,罹患癌症還可喝咖啡嗎?他表示,一般人喝咖啡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而針對癌症患者,確實也能減緩某些癌症的症狀。他解釋,咖啡裡的多種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如咖啡因和咖啡酸可抑制細胞分裂,加速癌細胞的凋亡;酚酸類可促進體內合成穀胱甘肽,對抗致癌物質亞硝胺。近年研究發現,對肝癌和直腸癌,的確有改善的效果。不過,對於乳癌和肺癌是否能飲用咖啡,仍存在著一些爭論。 每日不超過3杯,最好降到60度以下再喝如何正確喝咖啡?張金堅提醒,咖啡的飲用「量」是關鍵。通常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從40到300毫克左右,建議每天不宜攝取超過400毫克。也就是說,即使能帶來好處,也應在每日不超過3杯的安全範圍內。曾有研究顯示,一天超過8杯,則會提高心律不整的機率。至於最理想的飲用時間,他建議由於咖啡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最好在上午10點及下午3點,能幫助頭腦清醒。此外,咖啡不能過燙,會讓食道組織受損。最適宜的咖啡溫度是85度,最好降到60度以下再喝,並且不要加糖和奶精,以免抵銷咖啡本來的有益成分。 哪種人不適合喝咖啡?骨質疏鬆患者、腸胃症狀患者需酌量哪幾種人比較不適合喝咖啡?以下2種情況,需要特別酌量。1. 骨質疏鬆患者「喝咖啡是不是對骨頭不好?」是很多人的疑問,張金堅認為,骨質疏鬆患者,或是鈣質攝取較差者,的確有可能會提高嚴重程度。尤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也會導致骨質流失,這時期飲用咖啡的女性,可同時配合日曬和運動,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來減緩骨質疏鬆的程度。2. 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患者由於咖啡會刺激腸胃蠕動,若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拉肚子等症狀,攝取咖啡最好也能減量,或避免空腹飲用,以防增加刺激。怎麼挑咖啡?2個基本動作確保品質對於入門者來說,怎麼挑選,才能買到好咖啡?張金堅偏好淺烘焙的咖啡,「香味達30幾種,淺焙口味偏酸,產生的香氣比較多,有柑橘、草莓、櫻桃等。」對於中年後品嘗咖啡,更融合了人生滋味在心頭。咖啡的風味反應了產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等條件,如產於非洲的咖啡風味較為豪放,海島咖啡則較為溫和清淡,從咖啡樹上的一顆豆子,經採收、加工、烘焙、萃取,到成為眼前的一杯咖啡,處處是學問。他建議,不一定昂貴的咖啡就代表品質最好,而是慎選信譽良好的店家,可依下列原則來選擇。1. 觀察咖啡豆最好是單品咖啡豆,仔細觀察外觀是否有深有淺的豆子摻雜在一起,或是有發霉、蟲蛀、縮水、破損等跡象,聞聞看是否有油耗、酸敗的氣味。新鮮的咖啡豆應具有果香、焦糖等令人感到愉悅的氣味。2. 包裝標示清楚有產地來歷,標示日曬或水洗等處理方式,以及烘焙時間、賞味期限、SGS認證,確保沒有農藥和赭麴毒素,才能發揮抗氧化成分的最佳功效。原文:咖啡能防癌!台大名醫張金堅:預防慢性病、對抗致癌物質的正確喝法
-
2020-02-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海苔」助清除致癌因子!哈佛教授一張圖告訴你:16類食物強化免疫、降罹癌風險
提升免疫力,遠離感冒經常感冒,感染念珠菌、疱疹,一感到疲累就會長帶狀疱疹或口內炎發作,常出現以上症狀或經常容易生病的人,很可能是免疫力衰退的高風險群。淋巴球與顆粒球都是白血球的一種,也是架構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統稱為「免疫細胞」 。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在於增加免疫細胞數量,或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不少植化素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花粉與塵蟎會引發身體過度反應,啟動免疫機制,產生過敏症狀。發炎性疾病則會導致免疫系統劇烈攻擊自己的身體。因此,攝取植化素有助於抑制這些因免疫力失衡所引起的症狀與疾病。透過植化素提升免疫力後,能帶來的健康功效如下:❶抵抗病原體與癌細胞,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攻擊力。❷維持免疫活性,保持對抗病原體與癌細胞的能力。❸抑制失控的免疫系統,強化減緩過敏反應與發炎症狀。幫助清除所有致癌因子當人體細胞分裂增生到某種程度,完成自己的任務即自然死亡(細胞凋亡),這是每個細胞都會經歷的過程。樹葉在秋天枯萎凋零,蝌蚪尾巴在轉變成青蛙的過程中消失,都是必經的細胞死亡造成的現象。細胞分裂會複製基因資訊,增加細胞數量,但複製過程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發生錯誤。每天因為複製錯誤產生的異常細胞約5,000到6,000個,這就是癌細胞的起源。複製錯誤會產生基因異常,誘導細胞自然死亡,但這也是導致癌細胞異常增生的原因。癌細胞生成需經歷「引信」與「促進」過程,前者是活性氧與致癌物質導致細胞產生複製錯誤,後者則是沒有自然死亡的異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此外,免疫力衰退也是原因之一。植化素可將上述罹癌條件重新歸零,並透過4大作用有效預防癌症。這4大作用包括:抗氧化、解毒、提升免疫力,以及直接抑制癌症。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老化「年紀大了,自然就會老化!」─相信沒人懷疑這一點。不過,就算年齡相仿,有些人肌膚光滑,思維敏捷;有些人一看就知道年事已高。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關於人類的老化機制,科學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現在已經釐清的是,細胞持續受損就會引起老化。細胞受損的原因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細胞氧化」。進入體內的部分氧氣轉化成「活性氧」,與脂質結合導致細胞氧化。氧化會破壞細胞,使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硬化,失去彈性,加速老化。人無法避免老化,但可以減緩老化速度。植化素的抗氧化作用可預防身體氧化,推遲老化進程。此外,植化素的解毒作用也能從體內預防老化。不僅如此,只要達到血液淨化和預防動脈硬化,也能避免血管老化。植化素的抗老化效果也有目共睹,可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等身體各部位的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劉真裝葉克膜》醫師告訴你:為何「瓣膜脫垂」這麼危險?睡覺時有這徵兆,小心你的瓣膜也出問題●書籍介紹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每天2碗蔬菜湯,啟動身體自癒力,連癌細胞都消失了!作者: 高橋 弘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12/18作者簡介/高橋 弘1951年出生於埼玉縣。1977年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之後進入該校研究所攻讀內科學博士課程,並在該校的附屬醫院從事臨床研修。1985年前往哈佛醫學院留學。1988年就任慈惠醫大附屬柏醫院的內科醫長。在美留學期間,擔任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特別研究員、講師與助理教授等職務,後成為哈佛醫學院內科準教授。曾任Seren Clinic診療部長、東京中城診所國際特別診療部執行醫學博士,2008年就任醫療法人社團VERITAS MEDICAL PARTNERS理事長。2009年5月開設麻布醫院。高橋醫師運用其在大學醫院與哈佛醫學院進行的肝炎治療、基因治療、癌症免疫治療等研究與臨床經驗,不斷提供先進的醫學療法。其獨自研發的「常備抗癌蔬菜湯」,也是研究成果之一。現為日本內科學會認可的內科專科醫師、日本胃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日本肝臟學會肝臟專科醫師、美國癌症學會正式會員、日本抗衰老醫學學會會員。
-
2020-02-17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治療 用藥量身訂做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2018年新診斷個案數已達萬人,乳癌治療藥物不斷進步,死亡率次於肺癌、肝癌、大腸癌,居第四位。專家指出,乳癌新藥讓醫師可用武器更多,針對乳癌患者分子型態個別狀況的不同,給予個別化的治療,可有效降低副作用,突破治療瓶頸,實現個人化用藥精準醫療的目標。適用療法不同 別模仿用藥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說,乳癌患者狀況不同,適用療法及相關副作用也不同,有些病友想模仿他人用藥,或誤以為副作用嚴重的藥才有效,其實應依個別情況選擇性用藥,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少,又有健保。病人不要聽信片面之詞或坊間另類治療,應以最了解自己病情的主治醫師的判斷及給予的治療為主。新療法 延長無疾病惡化期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指出,國內乳癌患者七成荷爾蒙接受體為陽性,以往這類乳癌轉移患者,單獨使用荷爾蒙療法,若情況不好就加上化學治療,但近年治療方式逐漸改變,臨床試驗發現,CDK4/6抑制劑搭荷爾蒙療法的芳香環酶抑制劑,可延長無疾病惡化達27.6個月,遠勝於單獨使用荷爾蒙或化學治療。CDK4/6抑制劑的出現,被乳癌轉移患者視為曙光,研究發現,乳癌細胞會依賴CDK4/6這個酵素生長,因此阻斷CDK4/6就能讓癌細胞停止生長甚至凋亡,這類藥物稱之為細胞週期抑制劑。CDK4/6併用 抗癌效果增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劉峻宇說明,對於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雌激素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和分裂。目前治療的最佳組合,是將可阻斷細胞分裂周期的CDK4/6抑制劑與荷爾蒙抑制劑合併使用,相較於單用荷爾蒙,抗癌效果增加,病情惡化風險降低大約一半。截至去年年底,已經有兩種CDK4/6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針對腫瘤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陰性的停經後轉移性乳癌,且未接受過芳香環酶抑制劑治療及無器官轉移危急症狀的患者,可用於乳癌轉移後第一線使用,預計近五成患者可受惠。兩種有健保給付的CDK抑制劑療效相當,各有其副作用,服藥方式也不大相同,病友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使用。新藥的治療組合副作用比化療少,較常見為白血球下降、皮疹、倦怠感,但都不嚴重。新藥治療 副作用比化療少陳達人分享,2014年有位60多歲廣泛嚴重性腫瘤的乳癌骨轉移病人,先以化療將腫瘤縮小後,再接受手術,之後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直到2016年復發又有其他器官轉移,經不斷更換抗荷爾蒙藥物,到了2017年,病人自費使用CDK4/6抑制劑,病況穩定,腫瘤不再變大,無感受明顯副作用。陳達人表示,目前已有兩位病人經使用逾兩年,患者皆可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去年10月起,健保對CDK4/6抑制劑給付有條件開放,用於晚期乳癌第一線治療荷爾蒙接受體強陽性(≧30%、HER-2陰性、沒有內臟轉移危急症狀的停經後婦女)。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學會創會理事長陳訓徹表示,經研究,CDK4/6抑制劑也可用於第二線,存活期可拉長到10至15個月,整體存活率也提升,期待未來給付條件放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端瑩及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皆表示,乳癌治療發展一步一腳印,每階段都有新藥被開發,醫師想方設法讓病人用盡各種可用的藥物,幫助病人能活得更久更好。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啤酒、起司降腸癌、肺癌風險!…哈佛教授:這些看似不太健康的食物,其實是長壽秘訣
食物和血管新生顯而易見的,功能齊全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保護我們防止許多疾病。你的健康依賴循環系統的正常平衡,沒有過多或不足的血管在你的器官中。當這個平衡被打亂,你的身體就需要幫助。你的飲食可作為疾病的預防以及輔助治療。世界各地的研究已經顯示特別的食物和飲料--包括許多我們熟知且喜愛的——可以增進你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即使是你準備和結合食材的方式也可以影響血管新生。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提供我們去思考要吃什麼食物以及如何食用。此外,如果你希望增加預防受血管新生影響的疾病的機率,飲食將為你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如果你目前正與一種血管新生有關的情況作戰,選擇正確的食物可能會幫助你控制,甚至擊敗那個疾病。不斷增加的證據驗證了此方法的力量。亞洲的人們,飲食中包含大量大豆、蔬菜和茶,罹患乳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明顯較低。在日本,有超過69,000人的年紀高於100歲。中國百歲以上的人口也有上升的趨勢。我的叔公,他一直健康地活到104歲,住在常熟市(Changshu),這個城鎮位於上海的外側,虞山(Yushan mountain)的山腳下,那裡產綠茶。依卡利亞島(Ikaria)、希臘和薩丁尼亞(Sardinia)中部充滿活力的百歲人瑞都食用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這種飲食充滿了增進血管新生防禦的食材,而且不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瞭解血管新生是你健康防禦系統的關鍵,將成為解開你體內健康長壽,以及遠離醫療保健系統的秘密鑰匙。血管新生防禦被破壞的情況雞大腿所有肉之中,雞肉是較健康的選擇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雞胸肉是最棒的部分,因為白肉脂肪較少,但是紅肉可以提供其他獨特的健康益處,尤其如果你先將脂肪修剪掉。研究顯示大腿和小腿肉是特別健康的選擇。雞紅肉包含維生素K2或甲萘類(menaquinone),一種天然的脂溶性維生素。不像維生素K1是由植物(如:菠菜)產生,K2是由細菌製造。它具有抗血管新生的特性。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研究維生素K2,發現它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K2可以抑制血管新生與前列腺癌的生長。K2的好處也延伸到心臟病。攝取含有較多K2食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減少了57%以上;因為斑塊堆積導致的嚴重動脈硬化風險也降低了52% 。斑塊生長需要血管新生,所以這個相關性很合理。研究人員並且發現甲萘醌類也會干擾身體製造膽固醇的能力,因此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所以即使你可能已經習慣選擇雞胸肉,當涉及健康,毫無疑問地:請選擇美味的腿和大腿。啤酒啤酒花含有黃腐醇(xanthohum++6erol),這是一種抗血管新生生物活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展開的一項大型研究——前列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和卵巢癌的篩檢試驗(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一共招募了10萬7千9百98名受試者。其中一項分析是飲用啤酒與腎臟癌,也被稱為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每週飲用將近5罐啤酒顯著與減少33%的腎臟癌風險相關。2,044位參與者的北卡羅萊納州結腸癌研究發現適度飲用啤酒(每天稍微少於1罐啤酒)與減少24%的結腸癌風險有關。啤酒攝取也與心血管益處相關。位於義大利坎波巴索(Campobasso)的聖馬里亞因巴羅和天主教大學(Santa Maria Imbaro and Catholic University)的馬力奧尼格里藥理研究所(Instituto di Recerche Farmacologiche Mario Negri)檢驗了跨越10個國家的14篇研究,發現每天飲用1罐啤酒與減少21%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有關。一篇德國的研究提出啤酒有預防失智症的益處。這項研究由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Mannheim)主導,跨越了6個德國城市(波昂、杜賽道夫、漢堡、萊比錫、曼海姆和慕尼黑),評估了3,203位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將不同類型的酒精飲料攝取量與失智症的發病率進行相關分析。每天飲用1.5到2罐啤酒的人在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上減少了60%,而在被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上也減少了87%。針對葡萄酒的相同警告也適用於啤酒:酒精的高濃度攝取會有害健康。請做一個輕度或中度的飲酒者。酒精本身會毒害大腦,而且高劑量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起司起司作為食物早有歷史上的記錄。有超過900種不同種類的起司,但是你只會在超市或雜貨店發現一小部分的種類。雖然起司的鈉和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但它也含有抗血管新生的維生素K2,它是製造起司需使用的細菌菌種的副產物。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研究對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進行分析,並且指出莫恩斯特(Munster)、高達、卡蒙貝爾、愛丹(Edam)、斯蒂爾頓(Stilton)和衣曼塔 (Emmenthal)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最高。亞爾斯堡起司(Jarlsberg cheese)也有一種高濃度的維生素K2。起司所含的維生素K2含量可與雞大腿相比。歐洲癌症及營養前瞻性研究- 海德堡區(EPIC-Heidelberg study)檢驗了維生素K攝取量與癌症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調查23,340人長達14年,並且發現起司是這一組參與者中維生素K2(甲萘類)的主要來源。調查發現每天食用1到3片起司與減少62%的肺癌風險有關。針對男性進行相似的分析,每天食用2片起司所含的K2量與減少35%的前列腺癌風險有關。起司通常含有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高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因子,所以適量很重要。但是研究證據讓我們可以把起司重新考慮為可為我們帶來一些健康益處的食物,而不是一種應該被完全歸類為不健康的食物。橄欖油橄欖油已被人類使用了4,000年之久, 它的起源來自小亞細亞(Asia Minor) 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曾經被用做儀式所需要的燈油,橄欖油最終被用於烹飪。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是今天橄欖油的主要製造者,這3個國家所生長的橄欖品種皆含有高濃度的生物活性多酚,包括油酸、橄欖苦苷(oleuropein)、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酪醇(tyrosol)和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這些複合物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發炎、抗氧化劑,還有獨特抗癌特性。特級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EVOO)是壓榨橄欖製成,無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或精緻,含有最高濃度的生物活性以及最佳的風味。它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年。延伸閱讀: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你其實已「大腦積毒」!「睡眠缺氧」恐引發中風和失智●書籍介紹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作者: 李維麟(William Li, MD)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5作者簡介李維麟(William Li,MD)全球知名醫生、科學家、演說家和作家,最為人所知的是領導血管新生基金會。李醫生突破性的成果已經影響了超過七十種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失明、心臟疾病和肥胖。他的TED演說:「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獲得1,100萬以上人次的觀看,此外他也上過奧茲醫生秀、瑪莎·史都華秀、CNN、MSNBC、NPR和美國之音,而且於梵蒂岡Unite to Cure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同時他也在頂尖期刊上,例如《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胳針》與更多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科學論文。曾任教哈佛大學、塔夫斯大學和達特茅斯醫學院。
-
2020-02-15 癌症.肝癌
B肝變肝癌 雞尾酒組合療法治療
60歲許先生為B肝患者,日前因腹部劇痛、黃疸阻塞,緊急送醫後發現為肝癌腫瘤破裂,透過緊急栓塞以及置放四支引流管穩定病情後,後續則搭配「好神刀」放射治療、免疫療法及組合療法後,肝癌指數甲型胎兒蛋白(AFP)剩100左右,順利返家與家人團圓。許先生長年應酬飲酒,加上B肝沒有定期追蹤,因腹痛、黃疸阻塞赴醫急救後,才得知罹患晚期肝癌,肝癌指數高達幾十萬,到院時因肝臟腫瘤已經破裂,必須先施行緊急栓塞,並置放四根引流管,透過「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將膽汁引流出來,避免膽汁滯留而造成感染,狀況十分危急。經過醫療團隊的努力搶救,包括傳統標靶藥物治療,過程中一度因副作用強烈,腸胃道再次出血,又接受一次緊急栓塞,直到狀況穩定後,經醫師與家屬討論,同意安排「快速全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放療、免疫療法及標靶藥物療法多管齊下,本月初追蹤結果顯示,腫瘤幾乎完全無活性成分,總算順利出院享受天倫之樂。上述所採用的組合療法或「雞尾酒療法」,是指局部治療如栓塞手術放射治療,減少局部腫瘤體積,解除阻塞,加上系統性治療,如免疫治療加上標靶藥物,消滅遠端轉移,加強長期控制,副作用並不高,因為以上治療都需減量或調整劑量,讓許先生能夠在無痛或少痛的狀況下,順利完成療程。快速全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用於放射治療,治療前僅需15秒即可完成腫瘤部位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再透過AI人工智慧,精準判讀腫瘤位置,執行放射治療,治療過程降低到100秒內,不僅減少輻射影響範圍,能使副作用減少。至於被視為末期癌症治療曙光的「免疫療法」,因許先生接受肝癌第一線標靶治療後無法承受副作用,全身虛累累,經評估接受免疫療法,透過活化病患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加強合併低劑量標靶藥物,降低副作用,吳先生於接受上述各類治療兩個月後,平安出院,一圓和家人團圓的心願。提醒民眾,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等,都是引發肝癌的常見原因,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每半年追蹤病情,避免肝炎轉變為肝癌而不自知。
-
2020-02-14 癌症.抗癌新知
想抗癌就要動! 癌友每周運動90分鐘有2大好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多少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Edward Laskowski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可以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90分鐘的有氧運動。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Minute: Updated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tients, survivors(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不動易致病! 想提升防疫力你可以做這3個居家運動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 
-
2020-02-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患化療 中醫治療緩解不適
56歲陳姓男子平時愛與好友小酌,也習慣睡前喝杯烈酒,後因腹痛超過半年,在妻子勸說下,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確診為大腸癌,他在化療期間一度因身體虛弱想放棄,還好經接受中醫治療緩解,順利完成化療,如今他不但戒酒,也養成爬山等運動好習慣,樂觀抗癌。另一名37歲蔡姓女公務員因有大腸癌家族史,長期飲食養生,也注意健康,後因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第3期大腸癌,開刀切除腫瘤後,加作輔助性化療。她在3次化療後,因嘔吐太嚴重想放棄,轉至醫師葛正航門診,配合中醫治療後,嘔吐感大為減輕,最終完成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0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衛福部推出健保癌症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中醫門診照護計畫,結合中醫醫治療,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不適,統計院內每年大腸癌住院會診中醫人次超過200人,每月大腸癌中醫門診在250人次以上,造福許多大腸癌的患者。中國附醫中醫內科主治醫師葛正航說,大腸癌治療時有許多副作用,像是疲倦虛弱、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麻木感覺異常,口乾舌燥等;此時若輔助中醫治療,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大幅降低病人不適。
-
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一、老年如何健康快樂全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不斷上升,因此老年醫學非常受重視,有關延年益壽,防老抗衰,永保青春的相關基因(FoxO、p53、sirt1、PP63 shc 等等)及細胞訊息傳遞因素(growth factors、hormones、cytokines、free radicals、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s)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結果仍處於各說各話,尚未建立實驗可行的防老抗衰的方法或藥物,因大部分的實驗均在試管中或培養細胞所作的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鼠類實驗成功的例子,發現有些藥物已能瞄準標靶穿入衰老且已不再分裂的細胞,將其清除,因此,具有防老及治療白內障之功效,科學家預測發明不老藥,激發身體自我修護能力及延緩衰老的藥物,渴望延長人類的壽命至一百五十歲或更長,這些研究的重點不但延長壽命,而且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在科學家發現不老藥前,我們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呢?總合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二、中國古代名醫抗衰老的典範中國古代許多名醫,各有著名的養生術,似乎與現代的醫藥學養生保健觀點,差異不大,舉例如下:1、華佗(141-208年)三國外科鼻祖:「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平衡生長壯,陰平陽秘靠調養,加強運動身心強。」2、葛洪(284-341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我國化學鼻祖:「東晉道家葛稚川,一生精煉內外丹,清除六害靜觀座,氣行周天可駐顏。」3、孫思邈(581-682年)唐醫學大家及藥王著千金要方:「養生行善最為要,積德自然少煩惱,欲要長壽成真人,請君深研孫思邈。」4、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著作本草綱目的作者:「吸菸益少害處多,品茶利多弊端少,若問飲酒怎評估,關鍵在度最為要。」5、長生諺語(1)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活動腰,一天精神好;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2)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不氣不愁,活到白頭;遇事不惱。長生不老。(3)久視傷神,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三、現代抗衰老的典範現代醫藥學的研究,顯示老化衰弱的罪魁是氧化壓力及發炎,維持腦與心靈的寧靜安祥,乃是防老抗衰最重要的守則,綜合現代各家的養生術,重點如下:1、老化現象(1)形體衰退:白髮、皺紋、黑斑。(2)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3)情緒低落、健忘。2、改善老化的健康生活範例(一):(1)減輕壓力。(2)愛自己、愛別人。(3)在腦中有幸福及快樂感。範例(二):(1)力行健康飲食。(2)良好的生活習慣。(3)充分休養與修持。(4)適度運動(起床前,吐納深呼吸、丹田功、生活在感恩及幸福中)。範例(三):(1)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肝病是不良生活習慣促成。(2)習慣能夠改變基因。(3)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3、避免大量消耗能量及抗氧能力(1)吸菸喝酒(2)暴飲暴食(3)食物添加物(4)壓力大的生活習慣(5)毒素(6)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四、藥食同源的觀念及警訊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及坊間,均興起保健食品的研究,市面上充斥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使用的風潮,值得我們醫藥學界正視,在此嘗試從藥理學觀點,剖析最近有關保健食品的基礎科學與臨床的相關研究。1、 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研究國民營養問題,並調查疾病增加原因,麥高文報告指出,藉由飲食生活的改善,可減少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2、 理想食物:85%植物性加15%動物性;其中「植物性」食物,係指含45-50%穀物包括豆類,而穀物則以未精緻者為佳,另含35-40%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必須新鮮,保持天然狀態食用,若經過人為加工後,比較不理想。就寢前,讓胃部淨空。3、十四類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1) 豆類:扁豆、青豆、豌豆、四季豆、黑豆、紅豆,含維生素B complex。富含蛋白質。具降脂、降血糖、減肥的功效。(2) 藍莓類:藍莓、紅葡萄、草莓、櫻桃、黑莓,具抗氧化。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白內障,護眼。(3) 青菜:花椰菜、甘藍菜、高麗菜、白菜,青江菜、芥菜、蕪菁。強力抗癌、補鐵。(4) 穀類:燕麥類、糙米、小麥胚芽、小米、黃玉米、亞麻子粉、大麥、小麥、蕎麥、黑麥。富含纖維、蛋白質、礦物質、植物雌激素。(5) 水果:柳橙、檸檬、葡萄柚。富含維生素,吃比喝更有效,含果膠、葉酸。預防癌症、中風及糖尿病。(6) 南瓜、紅蘿蔔、地瓜、橙椒。富含β-胡蘿蔔素、纖維、礦物質。防癌、護眼。(7) 鮭魚、黑鮪魚、牡蠣、蛤蠣、沙丁魚、比目魚、鮪魚、鱒魚。富含必須脂肪酸、ω3、ω6。防心血管疾病、健全細胞膜。(8) 黃豆、豆腐、豆漿、味噌。富含礦物質、維生素E、植物蛋白質、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防骨質疏鬆。(9) 菠菜、甘藍菜、芥菜、青江菜、萵苣、橙椒。β-carotene、維生素C/E/K、B complex、CoQ 10 、礦物質、葉綠素、植物醇、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護眼。(10) 茶含茶多酚。防癌、降血壓、減肥、防骨質疏鬆、抗病毒、抗蛀牙。(11) 蕃茄、紅西瓜、紅葡萄柚、柿子、木瓜、紅心芭樂,茄紅素。含維生素C、β-carotene,抗氧化,維生素B 6 。護心、護眼。(12) 火雞、瘦肉蛋白、去皮雞胸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 6 、B 12 、minerals、nicotinic acid。(13) 核桃:杏仁、開心果、胡桃、榛果、南瓜子、葵瓜子、腰果、芝蔴。堅果富含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ω3)及維生素E。降膽固醇、降心血管疾病。防癌及防糖尿病。(14) 優酪乳(低脂或脫脂):活益生菌強化免疫,蛋白質、Ca、維生素B complex。防癌、降血壓及膽固醇。4、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s)及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簡稱NFF。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不但供給營養素而且具有功能性的保健效果,然而有關濫用保健食品引起不良的效果已有報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適當的使用保健食品。(1)保健食品定義及功效a. 調整免疫系統 b. 改善骨質疏鬆 c. 調節血脂功能 d. 護肝 e. 調節血糖 f. 抗氧化 g. 調整腸胃功能 h. 牙齒保健 (2)保健食品的選擇及警訊a. 保健食品不宜單一大量長期使用。b. 天然食材保健功能最好。c. 加工純化後,不比天然好。d. 每個人因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差異,必須考慮個人化的需求,尤其是使用劑量及期間,求取適當的保健規劃。(3)保健食品的臨床實驗結果,部分顯示不良的效果如下,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健康食品。a. β-胡蘿葡素不具預防反而增加肺癌。b. 維生素C增加動脈血管硬化。c. 葉酸增加大腸直腸癌。d. 高鈣、高維生素D可降低大腸直腸癌,但增加攝護腺癌。e. 停經婦女補充荷爾蒙(動情素加助孕素)增加乳癌罹患率。五、老年人增進記憶的方法年紀大,令人感到變化最大的是健忘,因此,除了注意養生的健康生活外,下列幾種簡易的增進記憶的方法,不妨試試看。1. 穩定情緒、舒暢心情、精神愉快、記憶靈敏。2. 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記憶:聽音樂、散步、栽種花木、短程旅遊。3. 保護大腦神經:防治腦血管疾病、戒菸酒,適度用腦。4. 鍛鍊大腦功能:多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5. 生活不可過於悠閒。6. 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大腦功能活動正常、意識清晰、思維有條理、記憶深刻準確。7. 睡眠充足、飲食適量。8. 遇事,細看細聽,使記憶深刻持久9. 注意明瞭事物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六、個人化保健養生新思維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及天生體質的差異很大,保健養生必須講求個人化的養生,才能達到實質上的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下列各種因素,導致我們對保健食品及各種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務必講求個人化的養生術。1. 遺傳疾病:癌症(乳癌、白血病等等)、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家族疾病與遺傳基因多樣型或突變相關連。2. 過敏症,免疫力差,自體免疫疾病。3. 早年型(50-60歲)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小腦脊椎退化症、脊椎側彎硬化症等等。4. 藥物及毒物代謝酶(cytochrome P450)之多型性及差異性。
-
2020-02-10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抗生素就快失效…抗新冠肺炎 人類還有很多仗要打
人類和微生物的演化競賽持續多年,人類不斷開發藥物對抗病菌,病菌也藉著突變或發展出抗藥性繼續生存。除了SARS、MERS和武漢新冠肺炎等威脅浮上檯面之外,舊的傳染病如霍亂、鼠疫和黃熱病也時常爆發。更糟的是,細菌抗藥性提升讓抗生素逐漸失效,病毒的演進也層出不窮,隨時可能引發嚴重疫情。彭博社報導,在人類和微生物的演化競賽中,微生物正捲土重來。我們固然征服了天花和小兒麻痺等疾病,全球傳染病死亡人數也正在下降,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自1970年來,已發現超過1500種新病原體,「21世紀的疫情傳播更快、更遠,先前只限於某些地區的疫情,現在可以非常快速地變成全球疫情」。一地防疫漏洞 全球門戶洞開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2002年出現了名為SARS的空氣傳播疾病,隨後迅速蔓延至海外,奪走包含亞洲和加拿大等國774條生命。新型流感病毒H1N1於2009年在9周內傳到全球各地,估計導致多達57萬5000人死亡。引發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病毒近親,在約5星期內傳到4個洲。除了新疾病浮上檯面之外,還有霍亂、鼠疫和黃熱病等舊的傳染病經常爆發。更糟的是,由於傳染病的病菌抗藥性提升,尤其是結核菌,上世紀徹底革新醫療保健的抗生素逐漸失去效用。挪威奧斯陸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執行長海契特表示:「我們已建立一個相互聯繫和不斷變化的世界,提供微生物無數傳播機會。如果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防疫漏洞,整個世界都門戶洞開。」全球沒覺悟 抗疫難持久事實上,隨著更大程度的資訊共享和改良的基因測序技術,世界確實有所進步。世界缺乏的是長期關注。每次新疫情爆發,都會引發全球抗疫的決心,但疫情趨緩之後,人們就開始懈怠。人類還沒為真正的疾病大流行做好準備,比方說,假如致命的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更容易人傳人。微軟共同創辦人蓋茲的基金會花費大量資金開發疫苗和藥物,對抗新型病毒,並承諾提供高達1億美元(約台幣30億元)對抗武漢新冠肺炎。他在2018年的演說中警告:「世界需要像備戰一樣,為流行病做好準備。」野味市場 病原體最佳溫床專家建議野味市場必須關閉,傳統市場也應加強管理,在不少國家,這種市場裡活體動物、剛屠宰的動物和未包裝的肉品混雜在一起,大批消費者在其間穿梭。這類市場在大陸和東南亞很常見,不衛生且充滿病菌,成為致命病原體理想的繁殖地。過去50年發現的病原體有70%來自動物。在大陸引起嚴重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和主要感染蝙蝠等物種的病毒密切相關。新型冠狀病毒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接著在人與人間傳播。許多武漢新冠肺炎病例與武漢當地銷售野味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主管瑪莉保羅.基尼說:「我認為當局應該將野味市場全部關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防止新興傳染病發生,但我們必須減少威脅。」控管牲畜抗生素 改善落後區衛生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較落後地區的牲畜必須有效管理,尤其是印度。2016年彭博新聞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家禽生產商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抗藥性細菌大增。另外,全球約20億人沒有廁所可用,衛生欠佳是熱帶疾病的主要因素,每年導致43萬2000人死於腹瀉。流行病疫苗利潤不高 廠商沒興趣研發疫苗也很重要。英國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疫苗部醫學長布洛爾說,基本上,大型跨國公司沒有動機去研發流行病的疫苗。藥廠多半專注生產高利潤產品,像是抗癌藥物。布洛爾表示:「這方面的長期投資不能完全由我們這樣的公司承擔。」過去幾年因SARS和伊波拉疫情,開發新疾病藥物和疫苗的美國聯邦資金有所增加。有潛力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已經準備好進行試驗,其中一個是美國公司開發的實驗藥物,曾在伊波拉病毒人體試驗中失敗,不過美國首例武漢肺炎確診病患在華盛頓州於病情惡化後使用此藥,注射後一天好轉。該公司表示,已出口足夠的藥物到大陸,治療500名病患,如果對大陸有幫助,他們會加緊生產。國際資訊共享 SARS後有改善令人鼓舞的是,資訊共享自SARS疫情以來有所改善。法國巴黎巴斯特研究所全球健康醫學中心主任豐塔內特說,這有助於研究人員研究病毒,並收集資訊研發藥物。儘管取得這些成就,世界各國對抗疾病的措施仍有巨大弱點。199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多赫提表示:「防疫是永遠無法打贏的戰爭。有機體都會發生變異,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警覺和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