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科別.兒科
搜尋
手腳無力
共找到
110
筆 文章
-
-
2020-08-12 橘世代.健康橘
太熱缺水、血變稠-夏天也會腦中風!4字訣快速判斷
「腦中風冬天比較常發生嗎?」許多人都認為冬天因為氣溫驟降,容易引發腦中風,但是炎熱的夏天也得注意,尤其年紀大的族群更要注意。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昌明表示,上了年紀的人體溫適應範圍變差,因此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異常收縮便容易導致中風。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腦中風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作息不正常,如果太晚睡或是睡眠不足,自主神經受腎上腺素的分泌而改變,讓人在休息時血壓卻持續升高,便容易增加心血管病變的風險,導致中風。而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腦中風,主要是因為年紀大、血管用久了,管壁容易阻塞或是損壞,沒辦法提供養分至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因此不論是冬天或是夏天,只要作息不正常或是年紀大,都可能有腦中風的風險。賴達昌表示,應維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尤其傍晚六點後最好就放鬆休息,早上等太陽出來後再起身。陳昌明則建議,就算夏天也得注意腦中風的發生,室內若是太熱便需要打開空調、出外時則可先套個薄外套先適應溫度。而若是夏天缺乏水分,血液變得黏稠,也可能堵塞血管引發腦中風,因此外出時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而救治腦中風是「愈早愈好」,一旦發現半邊癱瘓、突然口齒不清或是對方不斷問同樣的問題、突然眼睛看不見、昏迷等,一定要趕快想到中風的可能性,盡快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以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盡快送醫:「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8 科別.腦部.神經
造成年輕族群失能主因!專家建議,擺脫「偏頭痛」靠這招
頭痛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病症,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大概有7成的人在過去1年內曾發生頭痛,有1成的人經歷令人難以忍受的頭痛,而最後診斷為腦瘤的只有少數人。由此可知,頭痛雖是個頻繁的症狀,但真正嚴重的只是極為少數。根據國際頭痛協會最新頭痛分類標準,將頭痛分成兩類。一是原發性頭痛,沒有其他致病原因,約9成的頭痛病人屬於此類,包括偏頭痛、緊縮型、叢發性及其他原發性頭痛;二是次發性頭痛,續發於其他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內結構性病變(外傷、血管疾患、腫瘤…)、感染、藥物或其他身體疾病。區分頭痛類型 「S•N•O•O•P」來幫忙而如何區分頭痛類型呢?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通常會先進行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接下來再依病人狀況來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來排除可能的次發性原因。他建議,也可藉由口訣「S•N•O•O•P」協助排除,而若是有以下這些情況,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Symptoms症狀:頭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全身倦怠等。Neurological神經學症狀或徵象:頭痛合併意識改變、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症狀。Onset發作樣式:突然而立即的發生劇痛。Older年紀較大的病人:出現新產生或漸漸惡化之頭痛。Previous原本舊有的頭痛其發作頻率、強度、時間、特徵改變。偏頭痛發作的病程進展 分成4階段林冠宏指出,偏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的其中一種。國人因頭痛就醫的患者,約有6成被診斷為偏頭痛;大於15歲成年人中,估計約1成的人有偏頭痛,女性為男性的3倍。偏頭痛發作時,除了頭痛難耐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患者平均每週約有4~8小時因劇痛而無法工作,嚴重干擾生活品質。林冠宏解釋,偏頭痛發作可分4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前驅症狀期,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有憂鬱、躁動不安、疲勞、打呵欠、頻尿、噁心、失眠等。第二階段為預兆期,時間約5~60分鐘,有閃光、視力喪失、身體麻木、臉部麻木、無法言語等。第三階段為發作期,時間為4~72小時,有單側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低、怕光、怕吵等。第四階段為發作後期,時間為24~48小時,有注意力變差、筋疲力盡、憂鬱情緒、欣快感。偏頭痛如何分類 有預兆沒預兆很重要偏頭痛依預兆的有無,可分成:無預兆偏頭痛(約占8成5)、預兆偏頭痛(約占1成5)。無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5次,持續時間介於4~72小時,頭痛特徵為單側、脈動性(如同心臟搏動)、中至重度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運動或走路會加劇、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且沒有其他原因可解釋,則可診斷為無預兆偏頭痛。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2次,且伴隨完全可逆的預兆,則可診斷為預兆偏頭痛。林冠宏說,偏頭痛依發作天數的多少可以分成陣發性偏頭痛(約占9成)及慢性偏頭痛(約占1成)。
-
2020-07-18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戶外活動小孩喊渴不想走 可能是中暑警訊
在景點常聽到小孩大叫「好熱、好渴,不走了」,家長常以為是耍性子。醫師王士豪說,炎熱天氣下活動,口渴、頭昏、走不動是中暑警訊,尤其小孩更容易中暑,應循序補充水分及鹽分。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急診醫師王士豪日前到知名景點象鼻岩出遊,當天天氣很熱,體感溫度近44度。他觀察到2個家庭,家長帶著約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大人全身遮陽、撐著陽傘,小孩則是短褲短袖、沒有任何遮陽。王士豪當時聽到,一個小孩走到哭,一邊喊著口很渴、沒辦法走,走不動了;但大人硬扯著手要求繼續走。另一個家庭的孩子也喊著「好熱、好累,好渴,不想走了」,身旁的人則堅定鼓勵「加油,快到了」。看在王士豪眼裡,這其實是危險訊號。王士豪說,中暑的初期症狀可能只是頭昏、口很渴、手腳無力、走不動、躁動不安、脾氣暴躁。但如果一旦進展到昏迷,死亡率就大大上升。王士豪說,人體的蓄熱及散熱,不管是輻射或是汗水蒸發,主要都是依靠面積很大的皮膚。只要在氣溫高於攝氏36度環境下激烈活動,又加上缺水、散熱不良,人體的體溫,會因為吸熱遠大於散熱,溫度愈來愈高。必須適度休息、確實遮陽或是補充水分,以免中暑或熱衰竭致命。身體表面積占身體比例愈大的人,如愈小的小孩,因體表面積占身體比例較大,且新陳代謝效率比大人高,體內產熱較快。如果氣溫愈高(體外吸熱多),愈激烈運動(體內產熱多),飲水不足(汗水不足散熱減少),會直接導致身體的蓄熱遠遠大於散熱,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預防之道,王士豪說,氣溫高於36度就不要出門激烈活動、室內要打開冷氣;在豔陽下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皮膚,戴帽、撐傘、薄長袖都可有效降溫;高溫下活動要適時休息,只要活動15至30分鐘,或身體覺得有任何不適、覺得口渴,就要找遮陽處休息並補充水分,直到身體不適消失為止。補充水分也有訣竅,王士豪表示,建議戶外活動前,先喝300至500c.c.水,每15至30分鐘休息時,再補充300c.c.水。因此高溫下戶外活動,3小時內的行程,身上至少要準備容器攜帶2公升的飲用水。但切記飲水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猛灌好幾公升,以免水中毒。除了補水,也要補充鹽分,鹹餅乾是最方便的幫手。王士豪說,注意身體是否已經飲水充足的指標,只要身體還有流汗,甚至全身汗流浹背,且還會想尿尿,且尿液顏色為透明無色或淺黃,代表喝水充足。相反的,若高溫環境下,一點汗都沒有,尿液顏色非常深,甚至完全沒有尿液,那代表飲水不夠,很危險。
-
2020-07-13 科別.腦部.神經
老翁車禍後腦傷半癱情緒易怒 經顱磁刺激術改善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開刀出院後,因左手腳無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到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彭男因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仍未改善,醫師以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後,情緒問題明顯改善,目前持續中醫針灸及復健。彭男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彭男的女兒也指出,爸爸開完刀後,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經過2次經顱磁刺激術治療,家人及彭男自己都能明顯感受心情較開朗,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為感謝醫療團隊,彭男也特別與家人到醫院致謝。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利用電磁效應,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進而達到增強或抑制大腦特定區域的功能,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研究,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而中醫大新竹附醫醫療團隊從2018年底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成多,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保衛站/預防腦中風 習慣、飲食著手
屏東一名76歲老翁因手腳無力、嗜睡掛急診,確診是腦中風,中風後吞嚥困難,須放置鼻胃管灌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昶宏提醒,腦中風來得急又快,預防腦中風從年輕就要留意身體狀況。陳昶宏說,腦中風有8成是缺血性,2成是出血性,死亡率為7至14%,8成患者可存活,患者中風後造成的失能程度不一。「家人發生腦中風,家庭恐也『中風』!」陳昶宏說,患者三分之一可恢復日常生活,三分之一患者生活需他人協助,另三分之一需全天候照護。衛福部統計,腦中風發生高峰是60至79歲,陳昶宏觀察,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有愈來愈多40至50歲患者,這些患者仍是家庭經濟支柱。避免腦中風找上門,醫師建議從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著手,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食用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等,以橄欖油作為脂肪主要來源,食用少量的魚、白肉和乳製品,減少攝取紅肉。陳昶宏也提醒,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會增加心臟產生血栓機會,提高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心悸或心律不整要及早就醫。陳昶宏說,辨識及處理腦中風發生症狀要「臨危不亂」,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慌亂快送醫,把握3小時急救黃金期。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天熱也會腦中風!無法做這4個動作快立刻就醫
日前,台中客運司機因腦中風連撞9車而不自知、知名演員吳朋奉猝死才被判定為腦中風致死。接二連三的腦中風事件,讓大家開始關注腦中風的議題。其實,腦中風的發生並不是都像大家所想像如戲劇性地昏迷倒地,更常出現的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或是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輕忽這些症狀背後隱藏的危機,更會增加腦中風的致死威脅。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有超過75%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然而,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因此「及時送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的復原狀況。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逾半數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在過去很多人都以為腦中風常發生在冬天,但其實夏天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並不會比冬天少,夏季炎熱使身體流失過多水分,造成血液濃稠而易阻塞,吹冷氣室溫溫差大導致血管異常收縮,也容易腦中風。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一旦出現突然單手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的症狀時,可運用「臨微不亂」四字訣進行判斷:「臨微不亂」腦中風判斷口訣#臨: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亂:別亂快送醫-立刻記下發作時間撥打119,於4.5小時內緊急送醫「腦中風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可透過「舉手、微笑、說您好」等動作辨別,當無法完成動作,應快打119送醫。「舉手、微笑、說您好」腦中風生活評估指標簡易動作檢測「舉手」:左右手皆能舉高打招呼「微笑」:微笑時左右嘴角都能上提「說您好」:口齒清晰且清楚的說出「您好」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 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
2020-06-01 該看哪科.兒科
防疫成日常 北市腸病毒通報降8成7
夏季是腸病毒好發季節,疫情讓「勤洗手、戴口罩」成為生活日常,北市衛生局發現,5月校園腸病毒通報量,較往年大減8成7,但仍無法預測今年是否會大流行,提醒民眾保持正確洗手、漂白水消毒及注意環境通風,避免腸病毒威脅。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疫情讓大家落實防疫作為,若以上周為例(5月17日至23日),北市門、急診腸病毒就醫僅131人次,是去年同期的0.12倍;校園通報部分,今年1月至5月人數持續下降中,1月較去年同期少6成6,5月少8成7,顯見戴口罩、勤洗手,有效阻絕腸病毒傳染途徑。不過,腸病毒傳染力強,且酒精消毒效力不佳,部分幼童發病後,還可能併發重症,民眾仍不可輕忽。余燦華說,衛生局今年4月已完成轄內1389家國小、幼兒園、托嬰中心、招收6歲以下短期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及84家親子常出入室內場所之查核,輔導項目包含洗手設備、衛生教育、疫情應變處置、漂白水消毒等措施。余燦華提醒,腸病毒發病前即有傳染力,發病後病毒可經由糞便排放長達2至3個月,幼托機構及學校應加強教室及遊樂設施等整潔、通風與消毒,並指導學童於「吃東西前」、「上廁所後」、「看醫生後」、「擤鼻涕後」、「接觸幼兒前」,以「濕、搓、沖、捧、擦」等步驟洗手,為避免學童交叉傳染,若學童感染腸病毒,必須請假在家休息至少7日。余燦華表示,家長返家接觸幼兒前應更衣洗手,若孩童感染腸病毒,務必留意其病情變化及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手腳無力、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有關腸病毒相關防治資訊,亦可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主題專區/疾病防治/腸病毒疫情資訊查詢,或撥打台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洽詢。
-
2020-05-31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模糊、手腳無力 小心是這個病作祟
「出現暈眩、手腳無力、視力模糊…你會聯想到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便曾收治一名50多歲的王先生,四年前因左側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緊急入院,後續花費一年多時間輾轉於多家醫院診斷,才終於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所幸目前使用二線藥物規律治療,病況穩定未再復發惡化,也可維持清楚意識、與他人交談,回歸正常生活。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發炎疾病,免疫細胞產生異常,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使中樞神經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讓神經傳導發生「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但病因至今不明。但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依據重大傷病登錄資料,全台目前約1100位病友。因為疾病早期症狀多元,導致疾病警覺性與確診度低,經常延誤確診。徐榮隆說,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病灶可能發生在腦袋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少數病友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也由於病灶表現多元,病患常在不同科別間反覆就醫,影響黃金治療時期。加上因為反覆發作,可能對神經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導致肢體無力、無法繼續工作,出入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徐榮隆表示,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長期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而干擾素是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一線治療藥物,若一線用藥使用後效果不佳,可採二線治療;二線用藥為免疫調節劑,包含口服與針劑。徐榮隆說,治療時規律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以達到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四大治療目標,包括:降低復發機率、避免腦部病灶的新發生或擴大、延緩腦萎縮,以及維持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2 該看哪科.兒科
防疫也防腸病毒 中部重症、群聚掛零
4月起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台中市豐原醫院出現一對雙胞胎在托嬰中心感染住院;但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統計,中部至今重症與群聚感染掛零,研判是今年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多數人更重視個人衛生與勤戴口罩有關。衛福部豐原醫院兒科主任馬志豪說,3月初有11個月大的雙胞胎在托嬰中心感染腸病毒,雙雙出現發燒、口腔潰瘍住院治療。雙胞胎的媽媽表示,3月7日弟弟先發燒,到晚上哥哥也跟著發燒,托嬰中心主動告知班上有腸病毒確診個案。媽媽說,雙胞胎兒子很喜歡一起做同樣的事,沒想到這次也一起感染腸病毒。馬志豪表示,4月到9月為腸病毒主要流行期,不只幼兒或學童易感染,形成校園群聚發病,大人也會得腸病毒。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統計,本月12日到18日台中腸病毒門急診169人次,約為去年同期867人次的1/5;不過台中市衛生局說,去年與今年4月,台中市腸病毒重症均為0,沒有校園因群聚停課。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也指出,彰化今年腸病毒疫情曲線創下歷史低點,零重症,群聚通報也掛零。桃園市腸病毒就診人次,與去年相比更是大幅下滑5、600人次。桃園市衛生局統計,去年3月29日至4月18日,腸病毒健保門診、急診就診1959人次,每周平均約6、700人;今年同期僅有338人次,每周平均約100多人次。苗栗縣衛生局疾管科統計腸病毒數據指出,去年1至4月共通報41人,今年1至4月卻僅有15人,數量明顯銳減。衛生局表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幼托、小學停班課也是原因之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裴仁生表示,目前腸病毒病例數比去年同期減少許多,與防疫期間宣導勤洗手、戴口罩有一定關聯,不過腸病毒高峰期在5、6月和9、10月,是否會維持少量病例數還有待觀察。馬志豪強調,腸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如發現家中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到醫院就醫。
-
2020-04-21 科別.兒科
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11月大雙胞胎一起染病
每年4月到9月為腸病毒主要流行期,豐原醫院今年3月初已經有一對雙胞胎,在托嬰中心感染腸病毒住院,兒科醫師提醒,家長還是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與洗手習慣,才能預防腸病毒找上門。雙胞胎的媽媽表示,3月7日弟弟先發燒,沒想到到晚上哥哥也跟著發燒,還不清楚兩兄弟發燒原因時,托嬰中心已經打電話通知班上有腸病毒確診個案。她說,雙胞胎兒子平時很喜歡一起做同樣的事,沒想到這次感染腸病毒也一起,特別在自己的FB打卡留言寫「腸病毒不孤單、兩隻一起來」。豐原醫院兒科主任馬志豪表示,每年以4月到9月為腸病毒主要流行期,腸病毒傳染力又特別強,不只幼兒或學童容易感染,形成校園群聚感染,其實大人也會得腸病毒,這一對11個月大的雙胞胎,在3月初到醫院就診時都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情形,因而收治住院治療。馬志豪強調,腸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做好手部清潔衛生與咳嗽禮節,如有發現家中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到醫院就醫。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流行 留意手足口症狀
新冠肺炎是當前最受矚目的疾病,四月起也是腸病毒開始流行的季節,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親,新冠肺炎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是一樣的,在觀察孩子是否有症狀時,也要多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症狀,別因為太擔心新冠肺炎而忽略了更常見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發病初期,也會有上呼吸道症狀,要與新冠肺炎區隔,重點在於觀察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出疹,口腔潰瘍等症狀。一般來說,腸病毒疫情在四月屬低點,但隨時間慢慢增加,七、八月會達到高峰,十月左右又回到低點,提醒家長注意。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較容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病毒在社區活動。3月29日至4月4日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數較前幾周略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過去三年同期重症分別為1例、5例、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傳染期長,從發病前幾天到痊癒後都可能傳染。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落實洗手,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病徵,請盡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
2020-04-08 科別.一般內科
腸病毒緩步進入流行期 今年累計已五例重症
新冠肺炎是現在最受矚目的疾病,不過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四月也是腸病毒開始流行的季節,提醒家長,新冠肺炎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是一樣的,觀察孩子症狀時也要多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症狀,別因為太擔心新冠肺炎而忽略了更常見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發病初期,也會有上呼吸道症狀,要與新冠肺炎區隔,重點是觀察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出疹,口腔潰瘍等症狀。 一般來說,腸病毒疫情在四月屬低點,但隨時間慢慢增加,七、八月達高峰,十月左右又回到低點,提醒家長注意。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較容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病毒在社區活動。3月29日至4月4日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數較前幾周略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過去三年同期重症分別為1例、5例、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傳染期長,從發病前幾天到痊癒後都可能傳染。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落實洗手,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即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
2020-03-26 科別.腦部.神經
遇疑似腦中風怎麼辦 醫:4字訣判斷症狀後速送醫
新竹一名65歲的陳姓男子,日前準備吃午餐時,突然感覺頭暈、說話口齒不清,且右手、腳無力,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腦中風,立刻請家人送醫,到院後急診室啟動急性腦中風檢查與處置流程,在發作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症狀在24小時內便逐漸恢復,目前已經痊癒。根據衛福部近10年來統計,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位,且即使存活後通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血栓溶解劑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增加約3成的復元率、減少失能的後遺症,但施用時有3到4.5小時「黃金時間」的限制,一旦患者發生腦中風,必須分秒必爭緊急就醫。尹居浩指出,陳男因自身警覺性高,因此把握搶救時間,在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就送急診接受治療,經醫護團隊合作下,順利完成檢查並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當遇到疑似急性中風症狀時,請民眾牢記口訣「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尹居浩也提醒民眾,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避免三高,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每周規律運動及每年定期健檢,才是預防腦中風最好的健康策略。
-
2020-03-12 科別.腦部.神經
全身突然癱軟無力怎麼了?神經科醫師解析周期性麻痺
李先生是一位國中教師,某一天早上當他醒來想下床時,突然發現全身發軟、手腳無力而整個人癱在床上。李先生心想,平常打球、爬山都不成問題,怎麼突然之間連下床都有困難?李太太幫他請了假,讓他在床上休息。不過還好李先生這種「軟腳蝦」的情況只持續了幾個鐘頭,到了中午他已經可以下床走路了。他回想起一年前,有一晚在參加了一場婚宴後,也曾經出現全身無力的情況,不過似乎沒有這次這麼厲害。隔天李先生與同事聊起了這情況,有人建議他應該去看看神經科醫師。特點是陣發性肌肉無力李先生這種突然出現而讓人癱在那兒的病,後來經醫師診斷為「周期性麻痺」(periodic paralysis ,PP)。這種神秘的疾病隨著醫學的進步,被逐漸地揭開了那層神秘的面紗。「周期性麻痺」的特點在於出現陣發性肌肉無力的現象,反而不像名稱那樣的有週期規律性。這種肌肉無力的情形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無力的範圍可以是局部的或是廣泛性的,不過還好呼吸的功能通常不受影響。雖然大部分這種無力的情形可自行恢復,但是如果發作頻繁的話,肌肉也會受損而出現持續無力的狀況。 造成周期性麻痺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因為本身的基因異常所引起的,稱為「原發性」周期性麻痺,也有些人則是因為其他的疾病或藥物所引起的,稱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原發性周期性麻痺我們的肌肉要能正常的收縮與放鬆,需要肌肉細胞產生電位的變化。這些電位的變化需要靠許多不同的離子在細胞膜上的特有通道來進行穿梭。如果這些離子進出失據的話,就會導致電位的異常而影響肌肉的收縮。如果以發作時血中鉀離子濃度高低來區分的話,周期性麻痺可分為低鉀性、高鉀性及正常鉀性。「高鉀性周期性麻痺」的基因病變已被發現是一種鈉離子通道的組成蛋白SCN4A產生異常所致;「低鉀性周期性麻痺」的基因病變則位於一種鈣離子通道CACNA1S。其它像鉀離子通道如KCNJ18及KCNJ2也可能引起周期性麻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以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痺(Thyrotoxicosis periodic paralysis,TPP)引起佔多數,通常發作時可偵測到鉀離子偏低。這些患者的發作可能因攝食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引發出來,所以有人是在吃了一頓大餐之後的數小時內出現此一情形。其他像情緒激動或運動後休息時,都較易引起發作。飲食後胰島素的分泌會造成鉀離子移入細胞中。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痺在華人較多,這可能是某些人的基因異常在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時,更容易表現出症狀來,也有人報告這類患者有鉀離子通道KCNE3的基因突變。在台灣的低鉀性周期性麻痺的患者,醫師通常都會檢查甲狀腺機能,其症狀通常也隨著甲狀腺的治療而得到改善。其它會造成鉀離子偏低的情況包括鉀離子隨尿液流失(如內分泌的問題、利尿劑、甘草攝取過量)及嚴重腹瀉。所幸,不管是哪一種周期性麻痺,目前都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減少發作的次數或是加速發作時的恢復。【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0期(2019-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2-18 該看哪科.兒科
開學注意 2人腸病毒重症感染源疑在校園
疾管署今天宣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且感染源可能都來自校園。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目前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全年都有風險,且將開學,應小心防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林詠青下午在疫情週報表示,台灣上週新增2名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北部15歲少年及東部6歲女童。其中15歲少年在1月7日至9日間陸續有雙手顫抖、肩頸疼痛、發燒、嘔吐等症狀,於第二次就醫時收治住院,住院期間出現步態不穩情形,經檢驗審查確診,且併發腦炎、脊髓炎。6歲女童1月17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紅疹及嗜睡等症狀,18日因嘔吐、意識模糊等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兩人經治療後症狀都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兩個案的同住家人近期都沒有腸病毒病史,但同班同學有,推測可能是寒假前因接觸同學而交叉感染。目前雖然不是國內腸病毒流行期,但全年均有腸病毒傳播風險,且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民眾不可不慎。林詠青也說,腸病毒並非幼兒專利,青少年甚至是成人都有感染的可能,只是大多症狀較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5歲以下幼兒仍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提醒民眾於幼兒感染腸病毒後一週內留意其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大醫院治療。下週適逢開學,林詠青說,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或隨學童帶回家中感染其他幼童,民眾應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潔。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與其他幼童頻繁接觸造成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