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情緒管理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0-11-19 科別.精神.身心
自傷連環爆 4解方「TIPP」緩解衝動
國內連環爆出大學生意外事件,心情就像溫度計,難免有時遇到霸王寒流或熱浪來襲,面對自傷連環爆恐出現過度激動與張力,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建議「TIPP」4種解方,有助緩解自傷衝動。李玉嬋指出,「TIPP」的第一個「T」是Temperature,意即降溫,可用用冰塊或冰水碰觸臉龐30至60秒;「I」則是Intense exercise,就是激烈運動,維持激烈運動20分鐘,可以衝刺、開合跳或帶著寵物出門走一走。第一個「P」是Paced breathing,也就是規律深呼吸,每分鐘呼吸5至6次,吸4秒、呼7秒,達到類似打坐的效果,讓自己冷靜下來。第二個「P」則是Paired muscle relaxation,即「配對肌肉放鬆」,先讓全身肌肉緊繃5到6秒,緊抓自己、再抱軟枕放鬆吐氣。李玉嬋說明,心理諮商常常會引導學生,先做一些幫助自己緩解衝動自傷意念的解方,等候活下去的勇氣被激發。李玉嬋也提醒,經常近距離、長時間陪伴關懷自傷學生的師長親友,也要能一起練習不受自殺憂鬱負能量干擾的養心功法,自主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好讓情侶、好友、親人互助設好防火牆,逆轉負能量。另外,李玉嬋也建議,透過「心理健康mBMI」來緩解自殺意念,包括友善交友(Be-friends):建立可陪伴自己的人際友伴支持系統以維持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正念(Mindfulness):培養正念平穩快樂的情緒管理法,以掌握情緒正念平穩感;意義認同(Identity):練習激勵自己並認同自我價值,以創造生命意義感。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恐持續至疫苗問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上午接受電台專訪,張上淳表示,雖然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本土案例,但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他說,現在社會上對於疫情有「零容忍」的氣氛,萬一出現案例,下令放鬆規範的決策者就要肩負沈重的責任壓力,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勤洗手,都還需要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表示,現在社會上有「病例零容忍」的期待,這將使主政者或是決策者比較為難,「誰下令決定口罩收下來,萬一出現有狀況的時候,那個人責任是非常非常大。」他說,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戴口罩社交距離洗手都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認為,台灣本土是相當安全,但是境外還是不安全,難保什麼時候「有不小心漏進來」,所以邊境管制暫時是不容許放鬆的,除非某些國家疫情控制好了,才對某些國家放鬆。面對主持人周玉蔻連番探問張上淳,被封為「防疫五月天」的感想?幾位官員私下互動和優缺點?張上淳始終守口如瓶,不動如山。他僅透露自己過去與部長陳時中不熟,曾與疾管署署長、副署長比較熟,因為過去「打過很多疫仗」。2003年張上淳擔任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時,在臨床第一線對抗SARS,同時幫忙中央防疫,2009年H1N1時他擔任衛生署副署長,直接在中央帶領防疫。他笑說,「家人都很清楚我的專業就在這裡,國家有需要我就盡力而為,只是偶爾會笑我口才不好。」面對外界批評,張上淳始終沒有太多情緒反應。被主持人問到為何有超強的情緒管理功力,張上淳認為應是來自於臨床,面對各式各樣病人的訓練。「太多情緒去面對病人會很麻煩,因為病人有各式各樣的,不能因為對方的口氣如何就跟著起伏。」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嚴正抗議吳宗憲歧視言論
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對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嚴重抗議,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吳宗憲的言論對憂鬱症有錯誤歧視,完全不適當。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的聲援,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肯定與感謝。以下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的聲明: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對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裡,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欲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其實,演藝圈的許多人為憂鬱症所擾,韓國許多明星因憂鬱症自殺。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
2020-02-03 科別.精神.身心
電腦、手遊 孩子玩過頭…網路遊戲障礙症?
一名少年上高中後就沉迷網路遊戲,積蓄用來買最新配備,放學後或假日都黏在電腦前,睡前躺在床上也要玩手遊到半夜。結果上學遲到、上課打瞌睡、課業落後、蹺課,狀況百出。父母管制玩遊戲時間、切斷網路、沒收手機,少年便情緒失控、口出穢言,好像變了個人。家長嚇到帶他就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孩子得了「網路遊戲障礙症」。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障礙症」納入精神疾病,就是因為人手一機的現代人生活趨勢,造成許多過度依賴科技產品的後遺症。網路遊戲障礙症不但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衍生出家庭及人際關係衝突,嚴重可能造成社會安全隱憂。楊聰財指出,目前「網路遊戲障礙症」在男性盛行率較高,為8.4%,女性則為4.5%。臨床診斷上除了觀察患者對上網打遊戲的依賴程度外,造成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也是重要指標,也就是患者明明知道過度依賴網路遊戲是不好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甚至合併專注力下降、情緒易怒、憂鬱及焦慮、睡眠不足及家庭人際互動衝突等問題。上述症狀持續達一年以上的症狀,才能確診是網路遊戲障礙症。楊聰財表示,確診後除了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是重點,其中家人的參與是關鍵。透過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患者學習時間管理、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管理等技巧,並引導個案尋找替代的興趣。家人參與「家庭心理會談」,共同面對問題及了解彼此想法,家長也要學習溝通技巧,多使用強調肯定、提醒、鼓勵的「三明治表達法」,有助提升親子破冰、提升溝通效果。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單純焦慮情緒還是罹患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春節七天的假期,卻不是一個讓人休息的長假。多數人伴隨焦慮、壓力、疲累,一路撐過年假。上班後又緊接著忙碌的上班生活,身體疲勞、心裡更累。現代人常處於焦慮狀態,焦慮的情緒究竟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處理?該求助藥物或心理諮詢嗎?鼠年是十二生肖之首,象徵一個新的循環又將開始,不妨趁此時作好情緒管理,用正念思考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焦慮遠離。在壓力龐大的社會,「焦慮」已成為文明病。一份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高收入、已開發國家因民眾可負擔醫療費用、就醫可近性,焦慮容易被揪出,就診比例明顯多於低收入國家。諮商心理師說,焦慮的來源很簡單,只要有「不確定感」,如不知未來方向、不知對方決定,就會感受到不安。焦慮患者 易出現強迫行為雖然焦慮的來源簡單,但原因卻很複雜。開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壓力經常反應在心理上,其中一種表現就是焦慮,焦慮者會產生過多的負面想法,「為何他不幫我」、「為何主管一直找我」。焦慮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做點事情才會舒緩,因此容易導致強迫行為變多,如狂打電話。焦慮的種類非常多,包含離開家人、情人就會苦惱的「分離焦慮」也是其一。這類族群可能因過去創傷,害怕與家人分開後,家人會因此受傷或自己會遇到災難,甚至拒絕外出或離家,不願出門工作、不願意出差。另外,害怕某事物也會造成焦慮,如恐懼看醫師、打針,甚至有些民眾是畏懼社交,不敢面對人群或陌生人。林萃芬提及,過去曾接觸過一名個案,因為無法忍受被注視,怕受到負向回饋評價,不僅不敢上台表演,更不能被人看吃東西,只好一個人吃飯。多要求完美 害怕生活失序林萃芬說,在諮商診間會發現,常受焦慮所苦的患者,多傾向焦慮性思考,需要認同,也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時要求完美、容易將事情災難化,堅持事情一定要按照期望走,如果有任何環節不一樣就不行。焦慮容易伴隨生理狀況,林萃芬解釋,這些生理症狀多與自律神經有關,因交感神經太旺盛,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發抖、心悸等。長期焦慮對身體傷害不容小覷,甚至會演變成慢性胃病或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林萃芬提醒,當生理症狀越來越明顯,應考慮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容易情緒化 常自責或怕丟臉醫學文獻中也證實,特定性格的人容易焦慮。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表示,其中一種是神經質個性的人,也就是小刺激、大反應的人,這群人的共通點是平常容易情緒化,也會因為一點事情就自責、內疚;另一種人格特質是畏避性人格,其核心特徵是「怕丟臉」。甚至醫學上已認為焦慮的神經質人格和基因有關聯性。張勳安說,雖不如其他遺傳性強的疾病明顯,但這個說法具可信度,因確實發現容易焦慮者,家族中也會有人常緊張兮兮。但也不能忘記環境因素影響,焦慮很容易感染他人,可能讓其他家庭成員跟著緊張,久了慢慢發展成焦慮。別怕就醫精神科門診 三成為焦慮症所苦是單純的焦慮情緒,還是已經發展成焦慮症,該如何分辨?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一般而言,焦慮是一種狀態,是指「沒有特定原因」卻緊張,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慌張半天,卻沒有功能性幫助。一旦焦慮無法平息,持續時間久到干擾日常生活正常狀態,如產生睡眠障礙問題,就可能從焦慮發展成焦慮症。精神醫學會認定方法,焦慮症是精神方面疾病,張勳安說,臨床上收治疑似焦慮症患者,需優先檢查其焦慮情緒是否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排除大腦腫瘤癲癇或內分泌失調等原因,長達六個月以上過度焦慮,甚至焦慮情緒不能控制,就符合廣泛性焦慮症定義。本土一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每一百個精神科患者中,約有四至五個是廣泛性焦慮症,其中城市多於鄉村,精神科門診中,三成為焦慮症所苦。張勳安說,臨床上發現廣泛性焦慮症就醫意願其實很高。「焦慮症患生理不適,就會擔憂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所以就醫意願強。」張勳安分析,因焦慮症容易造成身心都痛苦,當出現身體不適或心悸時,民眾會赴家醫科、心臟內科求助,接著被被轉至精神科。也常見焦慮症患者,因飽受失眠所苦而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