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搜尋
急性腎損傷
共找到
37
筆 文章
-
-
2022-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9家醫院設染疫康復者門診 跨科看診免奔波
不少COVID-19染疫者飽受後遺症所苦,因症狀遍及全身,患者需在不同科別間奔波。衛福部今天宣布,全台89家醫療院所將推出整合門診,保障後續康復照護需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超過2年,許多患者雖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卻留下後遺症,國內經驗、國外研究都顯示,染疫患者可能留下輕重不等的副作用。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染疫後遺症遍及全身各處,包括皮膚症狀如掉髮、紅疹,呼吸系統如呼吸困難、肺纖維化,心臟症狀如心悸、胸痛、心肌炎,另也可能產生糖尿病、月經週期變化、靜脈血栓、急性腎損傷等多系統症狀。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疫情發生期間,確實接獲不少醫院、病人表達由於症狀遍及不同科別,經常需要奔波於不同科別間就醫,還得負擔多次掛號費、部分負擔。黃兆杰說,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邀集國內醫院針對染疫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未來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黃兆杰指出,截至2月23日已有89家醫療院所加入整合醫療計畫,染疫康復者就醫後,將由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看來,全台各區都有醫院加入,整體醫療費用將由健保給付,其他費用則由醫事司支付。為了讓民眾了解計畫內容,衛福部也於官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不僅能查詢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等,也有懶人包等計畫內容說明。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疑接種疫苗死亡新增10例! AZ占6例
我國疫苗累計接種567萬4553人次,其中AZ接種287萬7587人、莫德納接種279萬6966人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10例疑似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另新增42例疑似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10例死亡個案中,六例為AZ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的不良事件,為三女三男,年齡介於 51歲至94歲,為接種疫苗後4日至34日間發生。另新增四例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的不良事件,為一女三男,年齡為66歲至7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一日至九日間發生。目前累計467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其中 332 人為75歲以上長者,占71%。除死亡個案外,昨新增24例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為16女8男,發病年齡介於25歲至8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64日間發生。不良事件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下肢血栓、心律不整、肺炎、蜂窩性組織炎與出疹、多型性紅斑、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的暈厥、抽蓄與意識不清、心悸等。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稱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18例,為10女8男,發病年齡介於29至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出血、低血容積休克與急性腎損傷、顏面神經麻痺、聽力喪失與暈眩、肺炎、流產等。而有患者患有紅斑性狼瘡,醫師說不適合打AZ,但致電1922詢問卻被打槍,遭反問是哪個醫師說的。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新冠肺炎疫苗中,有些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並沒有在指引中建議不適合打哪個廠牌的疫苗,尊重一線臨床醫師判斷。而就算是紅斑性狼瘡,有些個案狀況輕微,有些嚴重,因此一線醫師會考量當時的狀況,尊重醫師判斷。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悶熱又口罩戴整天 慢性病者慎防中暑
今年夏天天氣悶熱,防疫口罩戴整天,小心中高齡、有慢性病老人發生中暑!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提醒,避免發生中暑熱傷害,要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昏倒,送至奇美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經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仍因中暑造成肺、心、腎、肝、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10天後死亡。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某日氣候炎熱,家中沒開冷氣,室內悶熱,她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體溫高,有抽搐情形,緊急送至急診,體溫高達43℃且意識不清,急救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9天後才順利出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表示,中暑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五成以上,體溫常超過40℃,合併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等症狀。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多處器官受損,若發現疑似中暑患者,除打119儘速送醫,應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可全身灑水加風扇吹,或用浸過冷水冰水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來降溫。郭婉吟說,中暑雖會致命,但可以預防。尤其在高溫季節裡,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家,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若在高溫環境工作,應穿寬鬆透氣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
-
2020-12-22 科別.新陳代謝
無法確定何時吃飯怎麼吃血糖藥?醫揭關鍵在吃藥時間
門診的張先生常在外跑業務,作息不固定,糖化血色素一直高於8(目標值≦6.5)。經詢問後,張先生表示因為他的藥物規定要在飯前半小時吃,但因有時候無法確定自己能何時吃飯,也沒有時間能先吃藥再等半小時進食,導致時常忘記服用藥物,血糖值長期控制不佳。飯前半小時服用血糖藥難達成 藥效發揮快更危險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聖煒表示,有些血糖藥被說成需於飯前半小時服用,在臨床上時常發生患者難以遵守醫囑的情況。對於生活或工作型態時常變化的患者而言,無法確定吃飯時間,更無法先吃藥後再挨餓半小時才進食;甚至有些人藥效發作較快,吃藥後未達30分鐘就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尤其對於執行較體力負荷工作的患者而言,會更加危險。針對難以掌握吃飯時間的族群,黃聖煒根據臨床經驗建議,降血糖藥物可調整於飯前10分鐘內服用,也可吃藥後馬上吃東西。以張先生為例,控制3個月後,糖化血色素就降到目標值了。但若是飯前吃Metformin較易造成胃腸不適的族群,此藥物可嘗試看於飯後10分鐘內服用,也可吃完東西後馬上服藥。提早餓或突然不適驗血糖 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黃聖煒醫師分享,先前有位李小姐開始服用降血糖藥物後,即使有增加運動量及減重飲食,卻還是愈來愈胖。經詢問才得知,她用藥之後還未到吃飯時間,就會因低血糖而餓得必須先吃些東西,導致每日攝取的總熱量上升而體重增加;為減重而減少澱粉攝取量時,沒同時減少血糖藥,進而導致低血糖,餓到冒汗、手抖、無力或頭暈。為了避免反覆低血糖進食而導致體重過重,黃聖煒醫師建議可以在「提早餓」或突然不適(尤其是餓到冒汗、手抖、無力或暈)時驗血糖,一旦確定昰低血糖,需提早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改藥。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現尿量減少、不明原因覺得喘,就要注意是不是有急性腎損傷的問題。黃聖煒指出,常用的降血糖藥物Metformin雖不會傷害腎臟,但在腎功能急遽下降的情況下,若持續服用該藥物則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乳酸中毒;另外,若因生病而食慾變差時,Metformin亦會加重食慾不振。黃聖煒建議,若患者出現上述情形,均需提早回診以評估是否調整藥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吃低GI食物控血糖! 6錯誤烹調方式恐讓血糖暴衝
-
2020-12-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藥用錯了就是毒」吃止痛藥又用顯影劑,小心急性腎損傷!
●避免洗腎,有三高、尿酸高、老年人及長期用藥者應注意●中重度慢性腎臟病人健保卡貼上「禁用NSAID」標籤,提醒用藥● 規則運動、多喝水,定期檢驗保腎安劉媽媽三年前退休後,常和好友遊山玩水,但最近出遊卻很累,走快了有點喘,坐或站久一點還會腳腫。經診所檢查發現,她的腎功能竟剩下不到40%;轉介到台中榮總腎臟科進一步診察,其實她的腎功能只剩下29%。查詢她近幾個月的用藥,找到她腎臟功能變壞的元凶和共犯了。原來在診所抽血檢查一周前,劉媽媽出遊回來腳不舒服,曾吃了幾天的止痛藥;後來她和先生一起做全身健檢,有使用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因此可能發生急性腎臟損傷的機率大增。吃止痛藥 小心副作用 止痛藥可能會傷腎、傷胃和傷心,因此腰痠背痛或關節痛、甚至痛風發作時,想要使用止痛藥之前,一定要小心。尤其NSAID(非固醇類消炎藥)類的止痛藥,還有COX2抑制劑止痛藥,可能比較不傷胃,但要留心傷腎的副作用。如果併用會影響腎臟血流的藥物,包括電腦斷層和心導管檢查使用的顯影劑、利尿劑和部分降血壓藥等,會讓傷腎的機率升高。若腎臟病人在使用NSAID止痛藥期間,又發生其他會加重腎臟傷害的因素,就可能會出現急性腎損傷。例如誤用會傷腎的中西草藥,像八月間發生的中藥含鉛事件即是,所以,使用藥物一定要小心副作用。健康食品或草藥 要慎服「別人的補藥可能是您的毒」,吃藥以前一定要詢問醫師或藥師。「藥用錯了就是毒」,即使是健康食品或是中西草藥,都可能有副作用。尤其慢性腎臟病的病人,更是急性腎損傷的高危險群,用藥務必謹慎小心。食品安全也是民眾會擔心的事,最佳護腎的自保方法,建議盡可能使用當季新鮮少加工的食材,最好是在烹煮後還可以看到食物原型,同時採用新鮮的調味料。腎臟病初期 通常沒症狀腎臟病越早期發現越容易治療,抽血和驗尿檢查是早期診斷腎臟病最好的方式。腎臟病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甚至到中度腎臟病,如果不是有嚴重蛋白尿造成的水腫,可能只會出現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容易累而已。因此,有嚴重水腫和惡心嘔吐等症狀才接受檢查的病人,常已是重度腎臟病,快要洗腎了。超過半數老年人都有兩到三種常見的慢性病,尤其有三高問題及尿酸高,常會合併有慢性腎臟病,因此,除了控制好各種慢性病,更要每三至六個月抽血檢查腎臟功能、是否出現尿蛋白,才能及早偵測到腎臟功能的變化,並且設法用藥治療和避免急性腎損傷,進而延緩腎臟惡化。少吃蛋白質 減輕腎負擔此外,減少肉魚豆蛋奶等蛋白質的攝取,能幫助慢性腎臟病患者減少腎臟的負擔。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