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名人.李偉文
搜尋
心靈安老
共找到
6
筆 文章
-
-
2020-12-1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在人生的轉捩點 每一個瞬間都是回到自己的窗口
2020年到現在,從疫情、經濟到社會的變化,全球似乎正在經歷一個史無前例的轉捩點,就好像地球這顆宇宙中美麗的藍寶石產生了非比尋常的振盪。不光是氣候在動盪,就連行星的互動和人心也受到影響。有些比較敏感的朋友,無論是心情或生命的歷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動盪與不安:也許是正陷入人生的谷底,心情沉重,振作不起來;也許周遭每個角落紛爭不斷,讓人連躲開的機會都沒有;也許是正在失去生命裡重要的一切,過去認定理所當然的價值,好像突然間被拋棄了。這種時候,一個人再怎麼堅強、再怎麼裝作好像沒事,內心的反彈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浮出來,甚至夢裡也不得安寧。最無奈的是,用盡理性來分析、解釋、補救,還是撫不平問題在心中留下的痛。讓人不禁要問:這麼痛,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面對生命痛苦的瞬間,我們過去在情感和理性面的抵抗和反彈從來沒有停過。我們或許還認為反彈可以讓自己少受一點傷,卻沒注意到在內心不斷蔓延的抵抗和反彈,其實只是將一個瞬間很單純的經過延長,變成一連串的痛苦。我們都忘了:人生本來就是無常,堅持要排斥某一個狀態或留住某一個境界,不光是白費力氣,也看錯了自己。我們忘記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而寧願用外界所謂「好」或「壞」的狀態來定義自己是成功或失敗,而這些狀態本身是無常,結果當然也只會帶來幻滅和痛苦。我會鼓勵這些朋友,既然走到這裡,何不勇敢地做一個實驗:從「對抗」轉成「接受」。透過接受,來面對一切。我在《必要的創傷》也示範過怎麼進行:選擇用「好、是、行」一個字,來表達我們對這瞬間的接受。從早到晚,只要念頭一浮出來、委屈等等負面情緒冒出來,無論合不合理,都用這個字來面對。「真糟糕。」「是。」「都是他的錯。」「是。」「其實我很害怕。」「是。」「我但願自己能有智慧度過這一關。」「是。」只要做,我們會發現,這麼簡單的一個字,只要從真心發出來,就代表我們踏踏實實去接受一個念頭,再接受一個念頭。原本難以接受的情緒得到被容納的空間,也就緩和下來了。原本粗重的煩惱不再那麼讓人喘不過氣來。熟練了,就好像從腦海的波濤洶湧中騰出一點空檔,念頭與念頭失去了連貫性。不知不覺,心裡自然產生一個寧靜的空間。我們開始懂得什麼叫跳出侷限和制約、站在更大的整體來看著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我們自然發現,在這人生的轉捩點,接受眼前的瞬間,反而打開了一扇窗。反倒是過去不斷地抵抗,才讓自己錯過了開啟的可能。是這樣,我們才明白,種種的創傷與困境都可以是帶領我們回轉到心的恩典,讓我們看清人間的無明,不再輕易迷失在念頭與頭腦造出來的虛的境界裡。接受,只是接受,不再和自己、和周邊、和瞬間對抗,我們自然而然從內心生出一種安定。在每個瞬間,也只是單單純純地在這個瞬間,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開始找回真正的自己,有機會活出全部生命的潛能。
-
2020-12-06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給自己出點狀況
這些年若有機會到頂尖大學或明星科系演講,和一路過關斬將的優秀學生聊到有關生涯規畫主題時,都會特別提醒這些天之驕子,人生最大的困境不是面對困難抉擇時的徬徨,反而是因為一路順遂──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然後找到好工作,娶到好老婆或嫁個好先生,然後生個乖巧優秀的孩子……一生就這麼過完了,因為太順利,一切又太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忘掉了原來人生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也是侯孝賢導演在某次媒體採訪時,令我心有戚戚焉的一段話:「當拍片過程太順利時,反而會害怕,然後會想辦法出點狀況。」其實他這樣主動給自己找麻煩,也是了解到,通常一般人只有在面臨挫折困頓失敗不如意時,才會停下來思考:再來要怎麼做?還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人生不是單一次的選擇,沒有萬劫不復的決定,甚至當我們面對痛苦的兩難抉擇時,生命經驗告訴我們,當下的決定只是一時,人生繼續往前走,在不同階段,都能重新選擇。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每次的選擇只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必須提醒自己究竟什麼是最重要,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任何決定一定有人認同,有人反對,但是我們的人生,要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結果。有人比喻,十個跟我們有關係的人當中,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事,一定有一、二人絕對支持,有一、二人怎樣就是看不順眼,另外六、七人則是不太在乎,也沒有特別意見,我們幹嘛為那些總是有意見的人搞得心神不寧呢?叔本華這位哲學家說:「當你回顧一生時,它看似規畫好的劇情,當你身歷其境卻是一團糟,只是一個接一個而來的意外,事後再回顧時,卻是完美的。」當下的混亂是人生的真貌,面對每個選擇只要秉持初衷,始終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事情便會如你所願,因為那是從未有人走過,正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所以發生的每件事都是令人驚訝而適時的。真正的祝福,往往以痛苦、失落,和失望的外表出現,只要我們耐心等待,不久就會看到它真正的面貌。精神分析大師容格曾這麼說:「人到中年會罹患精神官能症,因為他們一直在逃避自己,偏離自己內心的呼喚。」其實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不容易,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書中這麼寫著:「我只不過想要努力生活地和自我心中的啟示一致而已,為什麼會這麼艱難呢?」要能傾聽自己心靈內在之聲,依循自己的鼓聲前進,不盲從也不逃避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有幾個重要的方法。首先是要能夠獨處,不管打坐、靜坐或沉思或寫日記,總之每天一定要留下一些獨處的時間;另外是要盡量過簡單的生活,去除不必要的物質追求或聲色娛樂,當我們的身心安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在的聲音;最後是多與大自然接觸,在自然中,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萬物一體,生命同源的永恆感,這種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量,在生命困頓時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在平時可以有安定與快樂的心境。
-
2020-11-0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學會反問自己,帶來個人的轉捩點
這個年代,人群和理念的對立再強烈不過。即使親人,一談到意見相左的話題,也可能立即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和對事的客觀。這一點,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類似感慨,也往往認為是大環境對立太強烈的影響。然而,我在這裡要說實話:是的,社會是愈來愈對立。但是,加速對立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份。你可能會想「可能嗎?我怎麼可能主張對立呢?」不過,我們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事實是如此。舉例來說,我們每天總有短暫空檔拿起手機,進入另一個充滿訊息的世界。或許是看看家人、朋友說了什麼,也可能是留意一下新聞。有意思的是,抓住我們注意力的,多半是激烈、充滿對立的新聞或表達。我們一看到這些激烈的資訊,即使裡頭提到的人事物根本不在身邊、甚至是我們一輩子遇不到的,但我們的身心反應卻好像自己在現場、彷彿已經發生在身上:心跳和呼吸加快、胃有點緊、肩頸或手腳變硬,同時也浮起了許多情緒(特別是負向情緒)和想法(主要圍繞在如何防衛、主動出擊)。身體的反應、加上情緒和想法,就這麼一層一層地將一個文字或影片訊息在我們的身心放大出來。一個本來距離我們很遙遠、甚至根本無關的訊息,經過這一串連鎖反應,也就建立起一套神經迴路。迴路的本質,也就是會自然重複同類的刺激。我們自然會去搜尋相近的言論或觀點,對類似的訊息特別有反應。長期下來,能被我們注意到的範圍也會愈來愈狹窄。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單純地來什麼就看什麼,並沒有篩選。但透過身心反應機制,再加上同溫層的訊息傳播效應,我們的視野反而變得狹隘,甚至隨時都要有一個立場,而這立場是很難改變的。許多人已經觀察到,從家庭到社會、國家,不斷產生衝突與磨擦。不同理念的群體幾乎無法溝通,甚至要造出族群的撕裂。這個趨勢,在全球幾乎都一樣。每個人都認定自己所堅持的原則和立場是最合理的,甚至還會想推廣給別人。然而,幾乎不會有人去想到,自己所認為的合理,是站在誰的角度在看?自己的合理,真的適合每個人嗎?真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我透過《轉捩點》從全球生存的失衡談起,談到人類所累積的偏差,到現在極端的對立。如果人類懂得為自己踩一個剎車,那麼,眼前這種強烈的對立反而為個人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轉捩點,讓人類有重新起步的機會。這樣的重新起步,比我們想的更簡單,也只是在認知層面先建立一個新的神經迴路。面對眼前任何現象和訊息,不需要馬上接受,也不需要立即排斥,最多是輕鬆地問自己:「事情真是如此嗎?是我以為的那樣嗎?」這一問,也就好像在意識層面作一個回轉,讓我們面對生活、面對生命,不再隨時陷入人間的漩渦。透過這個反問的新迴路,我們不再過度簡化地將任何事區分成好或壞。面對週遭的人,也不再有一個強硬的立場需要堅持。最有意思的是,不把自己鎖在一個特定的觀念或立場,生命的智慧反而能夠自由地浮出來,在環境劇烈的變化中為自己、為他人帶來光明和希望。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09-27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動盪時刻,真正理性的選擇
我過去時常提到地球轉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對很多朋友而言,這句話原本是相當抽象的。然而,光是今年,只要我們比較全面地關注新聞,也就可以體會到轉變的速度不光是加快,而且全球從經濟、制度到人心都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衝突一觸即發。面對一切的動盪,何去何從?不到幾年,現代社會遭遇的轉變「進度」遠遠超過以前要一代乃至兩、三代、甚至是幾百年才有的變革。在這麼快速的轉換下,我們過去的所知、所學不再靠得住,以往認定可以進行的人生軌道也不見得有效。在關鍵時刻,我們能仰賴什麼?正因人類發展已抵達一個關鍵轉捩點,且是一個必須跳脫過去框架、全面轉化才可能適應生存的關鍵時刻,我才試著從科學、醫學、心理、社會、哲學……各種角度切入而帶出「全部生命系列」二十幾本作品。但願能從各層面陪伴大家在表相變化中,守住生命最核心的部份,不會讓這寶貴的一生被動盪帶走。這最根本的部份,古人早就說過,就是心。我也總是提醒,面對種種的變化,我們更是要守住心。當然,你可能會想問:在動盪的時代,要應付這些變化都來不及了,又要怎麼守住心?確實,人間認定的「正軌」好像只能在「好還要更好」的方向上一路往前、要往「好」的方向來面對變化。在這個軌道上,你自然會認為,光是試著把變化往「好」的方向調整就夠忙了,哪裡有空間留給心?然而,在這個時刻,既然一切都在改變。什麼是好?而什麼是更好?既然一切都在改變,誰又能指出什麼是「好」?總有一天會明白:緊抓住這個「好還要更好」的軌道,反而讓我們不可能因應環境的變化。無論我們再怎麼放不過外頭、放不過自己,其實不可能真正留住什麼,更不可能有所謂的「好」。能面對這個事實,我們也就自然而然踏上臣服的道路。我們會從心裡明白,面對一切的變化,不可能不接受,不可能不放過。一開始,我們會試著放過外頭的目標,但隨著愈來愈能接受、愈來愈能放過,我們對內外的分別不知不覺變得很淡。漸漸地,我們會發現:無論放過的是外頭的要求、是旁人的期待,還是心裡對外境的埋怨、對別人的不滿,甚至對自己的懊惱、對自己的責備……其實,都是一樣的。心裡和外頭,是一樣的。外頭和外頭,是一樣的。好和壞、更好和更壞,還是一樣的。一個人什麼都接受、什麼都放過,還有什麼困難度不過?到這裡,生命最核心的真實對我們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彙,而是愈來愈清晰的事實。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把臣服、接受、放過當作一個人生的實驗。把它當作實驗,一邊進行,一邊體會自己的感受、以及為一天帶來的方向和穩定感。一再地接受、一再地放過,我們自然而然變得穩重,不再為一點小事大驚小怪。面對這個人間的責任,也只是該付出的時候就付出,該接受的時候就接受,沒有一點為難。這種從容的態度不光是讓自己更篤定,也自然會為周遭帶來一種穩定的力量。面對時代劇烈的改變,還有什麼會是你我更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