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642
筆 文章
-
-
2024-09-14 養生.聰明飲食
外國研究:早餐在「1時間前」吃完,有助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晚上也更不會想吃宵夜
糖尿病可以說是21世紀最常見的文明病,一旦發生糖尿病,未來出現中風、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各種疾病的風險都會升高,防治糖尿病可以說是維持健康的第一步。最新研究指出:早上8點半以前吃完早餐,就有助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出自「內分泌學會年會」。要如何預防糖尿病?研究指出,預防糖尿病要從早做起!建議只要早一點吃早餐,就有助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這項研究是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近舉辦的內分泌學會年會中所發表。研究人員總共分析10575位成年人的數據,他們發現,早餐越早進食的人,血糖較低外,胰島素抗性也較低 ,特別是早上8點半前就開始吃早餐的人,胰島素阻抗顯著降低。所謂胰島素阻抗,指的是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致使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中提供能量。由於細胞一直無法取用到葡萄糖提供能量,人體為了增強吸收能量,會促使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患者血中出現高濃度胰島素,出現胰島素阻抗時,正是早期糖尿病的徵兆。研究領導人Marriam Ali博士表示,他們的研究顯示,進食的時間點會影響人體代謝功能,建議想要預防糖尿病的人,可以先從提早食用早餐做起。越早吃早餐越健康?早一點吃早餐會影響新陳代謝機能嗎?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表示,人體一整天的荷爾蒙變化,確實是早上8點時最高,之後則慢慢下降,但是否越早吃早餐、越不會發生胰島素阻抗?目前仍無確實答案。他說「8點半前吃早餐」代表許多意義:1.這些族群比較早睡早起、2.這些族群生活比較規律、3.這些族群比較注重健康,這些條件都足以讓人比較健康。其實過去就有很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的人BMI值較低、吃完早餐後的生食產熱效應較高,消化代謝熱量能力好,更能增加熱量的消耗。而且午、晚餐較不易餓、進食的量較低,並且有助減少夜間胰島素敏感性,晚上不易想吃宵夜。延伸閱讀:.醫公開自己每天的早餐菜單:「1食物」絕對不碰!不怕吃胖、脂肪肝上身.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13 養生.運動健身
脂肪堆在肝臟心臟最危險!研究顯示「做一事」有助脂肪安全存放
大部份人運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減掉脂肪。但一項新研究指出,它其實也可以促使我們更健康的將脂肪儲存。運動幫助減脂,也能儲存脂肪根據《CNN Health》報導,發表在《代謝》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運動對健康的許多方面都很重要,不但能幫你減掉脂肪,甚至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儲存脂肪。為什麼是「儲存」脂肪?會有這樣的疑問也是正常的,因為多數人對「脂肪」的理解都是負面的,認為它只會造成肥胖及疾病。《CNN Health》訪問丹佛國家猶太健康中心(National Jewish Health)心血管預防與健康安德魯·弗里曼博士(Dr. Andrew Freeman)指出,脂肪組織本身對健康很重要,它是我們額外能量的重要儲存庫。這種組織過去被認為僅具有儲存能量的功能,但研究人員才剛開始了解到它具有多種功能。因此,擁有一定程度的脂肪是有利的。大多數人,即使是經常運動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多會增加。然而有經常在運動的人,其脂肪細胞顯示出增加脂肪儲存量的特徵——血管數量、蛋白質成分和更少的發炎細胞。他們的皮下脂肪組織具有更大的容量,當體重增加了,但仍保持身體活躍,定期運動鍛煉,如此可以將脂肪儲存在那裡,而不是跑到更危險的地方,如心臟或肝臟。如果我們有能力將脂肪儲存在對的位置,那麼進入肝臟、心臟及所有其他地方的脂肪就會減少,也將會減少對身體健康的傷害。「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的區別過多的體脂肪確實會危害健康。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曾受訪指出,肥胖大致可分為「皮下脂肪型」及「內臟脂肪型」肥胖。相較而言,皮下脂肪其實是較無害;至於男性常見圓滾滾的啤酒肚,則是對健康危害甚大的內臟脂肪,可能引起各種慢性病,如三高、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皮下脂肪型:脂肪大多堆積在軀幹、四肢、大腿和臀部等下半身的皮下位置,像酪梨般上瘦下圓,因此被稱「酪梨型」肥胖或「梨形身材」。.內臟脂肪型:脂肪多堆積於腹腔的肝臟和胸腔的心臟等臟器周圍,看起來像蘋果般地上圓下瘦,因之稱「蘋果型」肥胖,常見於大腹便便的男子。讓運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如何,請開始運動吧!弗里曼建議早上第一件事就先運動。一早的運動「像咖啡一樣」,是一種天然興奮劑。運動的種類、方式很多,你可以設定每天做30分鐘費力的活動,也可以每天散步一大段路,重點是,你必須找出一項可以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的運動。【參考資料】.《CNN Health》Exercise may help you store fat better, new research suggests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11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7款膠原品牌推薦! 5大功效、怎麼吃、挑選重點一次揭密!
每次看到小朋友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就感到很羨慕?明明有化妝,拍照還是不敢關起美肌濾鏡?隨著年紀漸長,皮膚彈性、光澤開始下降,看起來總是一臉倦容、氣色好差,除了用擦的保養品外,補充膠原蛋白粉、膠原蛋白飲,也成為姊妹圈流行的美容聖品,想要鎖住青春、改善皮膚狀態,補充膠原蛋白真的有用嗎?怎麼吃才能讓效果更有感?膠原蛋白是什麼? 吃豬腳、魚皮就能補充膠原蛋白?所謂的膠原蛋白 (Collagen) ,是從在於動物結締組織的蛋白質,可以解釋為膠原蛋白就像是「皮膚的支架」,能幫助皮膚維持澎潤有彈性、緊緻飽滿,一般人過了25歲後,膠原蛋白製造的速度會趕不上流失的速度,讓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粗糙、細紋、缺乏彈性等現象。豬腳、魚皮、雞腳等食物,因為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口感Q彈、散發天然亮澤,但這些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吃進肚子裡後會被酵素分解,並不會以原本的膠原蛋白型式存在,所以無法達到補充膠原蛋白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吃下太多脂肪和熱量。膠原蛋白5大功效一次看我們的皮膚、骨骼、肌肉、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都需要膠原蛋白,整體來說,膠原蛋白具有以下5大功效:【膠原蛋白功效1】維持皮膚的緊緻和彈性膠原蛋白具有纖維狀結構,可形成堅韌的纖維,提供皮膚支持和強度,增加皮膚緊緻彈性和張力。此外,膠原蛋白還有吸附水分的作用,能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幫助皮膚維持潤澤,減緩乾燥和老化的速度。【膠原蛋白功效2】幫助修復疤痕,促進傷口癒合膠原蛋白有助修補肌肉組織,除了可幫助皮膚表面的傷口癒合、修復疤痕,對於牙周、運動造成的韌帶拉傷、腰酸背痛等,也有幫助修復的效果。【膠原蛋白功效3】提高骨質密度,幫助維持骨骼健康膠原蛋白是骨骼支撐礦物質沉積的基質,與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當體內膠原蛋白減少時,骨骼會變得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膠原蛋白功效4】增加骨骼和關節之間的潤滑度關節軟組織包含軟骨細胞與潤滑基質,而潤滑基質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蛋白聚醣,因此近年第二型膠原蛋白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2) 已取代葡萄糖胺,成為新興的關節保養關鍵成分,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團隊的研究結果*,第二型膠原蛋白可發揮預防關節退化的效果,明顯降低疼痛指數。【膠原蛋白功效5】保護心血管健康膠原蛋白也存在於血管壁中,補充膠原蛋白可幫助強化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壁健康。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 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建議空腹吃,吸收效果會最好,而夜晚睡眠時是皮膚生長的黃金時間,皮膚新陳代謝速度最高,因此睡前一、二小時補充膠原蛋白有加分效果。需注意的是,膠原蛋白遇熱後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搭配熱水食用,咖啡因、藥物、酒精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無論吃中藥或西藥,和食用膠原蛋白時間建議間隔一小時以上,不建議和咖啡、茶搭配食用。此外,也應避免過量飲酒,以免更加速皮膚老化。哪些族群適合補充膠原蛋白?我們的皮膚在25歲後開始老化,建議25歲後就可以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許多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體力經常透支,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也會加速膠原蛋白流失,及早補充膠原蛋白,才能維持年輕光采。銀髮族重視養生保健、懷孕哺乳需要大量營養者,也建議適量補充。倘若體質較敏感、容易對食物過敏或有重大疾病者,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師。膠原蛋白不是「有吃有保庇」! 3大選購重點應考慮各家廠牌對於膠原蛋白成分來源、含量都有很大差異,建議在挑選時掌握3大選購重點:【膠原蛋白挑選重點1】留意膠原蛋白分子量大小膠原蛋白吸收容易度關鍵是分子量大小,食用膠原蛋白產品多落在2000-5000 Da(道爾頓)間,最近市面上也出現低至500Da的膠原蛋白產品,越小的膠原蛋白胜肽,越好吸收,所以在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要注意是否有標示分子量大小。人體本身也有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膠原蛋白保養品並非補充越多越好,需要精準補充,挑選分子量小、生物利用率較佳的膠原蛋白,才能讓效果發揮到最大。【膠原蛋白挑選重點2】膠原蛋白含量膠原蛋白的攝取量十分重要,含量不足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因此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應注意每日建議攝取量與研究的有效劑量,選擇適合自己的劑量範圍,才能達到效果。一般來說膠原蛋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00mg以上,不超過10000mg,然而因分子量大小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本Wellnex膠原蛋白所需劑量為5000mg才會達到研究有效劑量;而德國GELITA膠原蛋白,分子量小,吸收率較佳,研究顯示2500mg即可達到效果。【膠原蛋白挑選重點3】複方成分功效加乘想要使皮膚更加光滑均勻、減少視覺老化跡象,不能只靠膠原蛋白,搭配強效複方協同作用,才能面面俱到,提供不同的養分和支持。像常見的皮膚「保濕天后」玻尿酸、「修護天王」神經醯胺,都是讓膠原蛋白功效1+1>2的超強神隊友,能促進膠原蛋白吸收的維生素C,更是功不可沒!維生素E、鋅也有延緩老化、增加皮膚防禦力的功效。富含花青素的血橙可提升光澤,石榴等水果多酚可抗氧化、蜂王乳增加營養滋補,有助養顏美容,更能提升膠原蛋白效果。7大膠原蛋白推薦品牌【膠原蛋白推薦1】大研生醫 超美顏膠原蛋白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市面最小分子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每包含量7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義大利血橙萃取、紐西蘭水果多酚、維他命C● 檢驗&獎項:無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取得國際 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大研生醫「超美顏膠原蛋白飲」獲日本、台灣專科醫師共同推薦,採用目前市面最小的日本專利AquaColla™迷你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深層滲透、打破吸收極限,巔峰劑量 7000mg 速感快充,並加入日本HydroCera™玄米神經醯胺、皙晶血橙配方、紐西蘭水果多酚抗氧化、維他命C等精華複方,全面涵蓋水潤度、透光力、青春感,在年輕網美界和熟齡界都獲得非常高的滿意度。 不添加甜味劑、食品添加物,榮獲國際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2】大研生醫 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專利技術2000 Da小分子,有效劑量2500mg● 複方成份:玻尿酸、日本玄米神經醯胺 、蜂王乳 、石榴粉 、維他命C 、維生素E和鋅● 檢驗&獎項:無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除了膠原蛋白飲,大研生醫也有一款由台美博士級研發團隊出品的「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適合小資族補充。選用德國GELITA百年大廠VERISOL®膠原蛋白胜肽,足量2500毫克Q彈有感,搭配保濕聖品玻尿酸、日本專利玄米萃取物(含神經醯胺)加強鎖水力,嚴選RJ-4三倍濃縮蜂王乳加上Fiber Juice™石榴果汁粉,調理生理機能,搭配維他命C、維生素E及鋅,由內到外調整體質,滋補青春力,快速注入Q彈煥然光彩。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3】DHC 膠原蛋白PLUS●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未標明分子量,每日6粒能攝取到2050mg高濃度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維他命B1、B2日本食用率No.1的DHC 「膠原蛋白PLUS」 萃取魚類的海洋性膠原蛋白為原料,添加維他命B1、B2加強作用,促進能量正常代謝,美肌力再加乘,魚類精萃無腥味,讓妳青春飽滿,不上妝也美麗。這裡買>>https://reurl.cc/ZV9Xl6【膠原蛋白推薦4】m2 美度 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1000 Da小分子雙胜膠原,每包含有6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石榴、山竹果等● 檢驗&獎項:獲A.A. Clean Label國際無添加三星認證標章、SNQ國家品質標章、SGS檢驗合格韓劇女神孫藝珍代言的 m2 美度「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韓國專利、從魚萃取而成二胜肽和三胜肽小分子膠原蛋白,給予雙重美麗補給,加上日本專利100%玄米神經醯胺、專利抗氧紅石榴、專利抗糖山竹果與天然青春植物元素,有感水潤透澤,打開即飲,清爽莓果風味口感大獲好評。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5】老行家 珍珠膠原美姬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未標明分子量,每瓶有100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胺基酸發酵物、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SGS微生物衛生指標檢驗合格知名燕窩品牌老行家推出的「珍珠膠原美姬飲」,每瓶有高含量10000mg魚膠原,搭配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 、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發酵物(含GABA)、維生素C、 維生素E、β- 胡蘿蔔素等,多種美妍元素,提供由內而外的美麗全能量。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6】義美生醫 真豬膠原蛋白粉●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2000 Da水解蛋白,每份約5000mg義美生醫「真豬膠原蛋白粉」嚴選法國大廠、非基改豬膠原蛋白作為原料,富含關鍵胺基酸hydroxyproline、 glycine,可加入奶昔、乳製品、熱湯、熱巧克力中一起食用,味道中性,溶解度高,能融入任何佳餚料理,持續使用,有助養顏美容。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7】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分子量小於2000 Da(但未標明實際Da),每份2粒含8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專利雞胸軟骨萃取物(含玻尿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獲歐洲品質評鑑金賞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使用法國大廠專利魚膠原蛋白,低溫水解小分子膠原胜肽,深層補充彈力因子,搭配專利耐胃酸膜衣技術,完整吸收不怕破壞,再加上高倍吸水玻尿酸、抗氧化維生素C,打造極致彈潤,讓妳愛上素顏的自己!這裡買>>延伸閱讀:市售7款膠原蛋白推薦!膠原蛋白功效、挑選3原則一篇就懂*Safety and efficacy of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clinical trial - PubMed (nih.gov)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只是正常老化?預防失智 腦齡檢測提早揪出輕度知能障礙
衛福部最新公布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失智盛行率7.99%,推估至2025年底,失智人口將破35萬人。近年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台灣預計明年引進,但該款藥物主要針對早發性失智患者。據推估,台灣約有70萬名輕度知能障礙者多數未被診斷,因應需求,不少醫療院所推出自費做「腦齡檢測」,但需定期篩檢才能達到預測效果。MRI檢測+ADNI指標 揪出輕度知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腦部會逐步萎縮,有一種為大多數人認可的腦齡檢測,是透過核磁造影(MRI),不需施打顯影劑,即可了解腦部結構與血管,分析腦部認知功能區域的構造,包含語言、情緒、記憶、運動等區域,與正常人相比是否提前萎縮,如果提前萎縮,經醫師判斷與評估,釐清是否有早期的輕度知能障礙。引發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不是只有「阿茲海默症」,還包含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運動神經疾病「巴金森氏症」。據統計,失智症類型分布前三名,分別為阿茲海默症占57%、血管型失智症占23%、巴金森氏症引起的失智症占7%。葉篤學指出,透過MRI檢測,可以從腦部構造的變化和血管的狀況,推測是哪些類型的疾病引起認知功能障礙。目前阿茲海默症是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最大宗的疾病,65歲以上長者約6%到10%機率罹患此病,患者從症狀出現到被診斷安置,平均時間為5到7年,通常出現症狀時,多會被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常疏忽早期介入的機會。現行診斷方法,初步皆採取「量表」做認知功能檢查,如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簡易心智量表(MMSE)等,再加上MRI或正子攝影(PET)。葉篤學表示,最近則會採取阿茲海默症神經學影像研究倡議(ADNI)指標,包括結構、功能和分子腦部造影、生物流體生物標記、認知評估、遺傳數據和人口統計資訊。其中腦部MRI的變化是一項重要指標。健腦最有效方式 就是學習即使臨床診斷方式愈來愈精細,若不能及早就醫診斷,會讓後續投藥或控制效果有限。近年才會興起自費做MRI,監測腦齡的風潮。由於有個體的差異,如果想提早預知是否有進行性腦部萎縮,葉篤學說,或許可以從60歲就開始做腦齡檢測,每5年做一次,比對自己腦部變化,在腦部出現稍微萎縮的情況下,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演變為失智症的風險,通常腦齡比實際年齡高5歲,就是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坊間的健腦運動非常多,葉篤學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但學習方式不是只是人去上課,而是吸收後輸出,如學語言,吸收單字後要立刻會使用,或是讀完一本書後撰寫讀書心得,這些方式能大量活化腦區,維持腦齡不老化。除了有監測腦齡的意識外,預防更為重要,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據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未來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長期熬夜或生活作息不正常者,也是失智的高風險群,經動物實驗顯示,在進入深度睡眠,沉澱在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會被代謝清除,如果長期沒有排除,就會增加失智風險。葉篤學說,面對超高齡化社會,誰也沒辦法預料到失智症何時會找上門,而且失智症患者一旦失去認知功能,難以決定自身的照顧方式,失智家庭也因為家中有失智患者,大幅增加照顧負擔,民眾應該提高意識,面對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10 醫療.心臟血管
權威期刊揭3種血液標記 可讓女性提前數10年預知心臟病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8月31日發表的研究指出,測量中年女性血液中的三種生物標記(biomarkers)含量,可比既有罹病風險計算機提前30年,了解受試女性未來罹患心臟病、中風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心臟病是美國女性的頭號疾病殺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數據顯示,心臟病在2021年造成逾31萬名女性死亡,換算平均每五名女性,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研究指出,約80%的40歲到60歲女性,至少與一種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共存,但僅有半數女性認為,心臟病是她們最大的健康風險。專家表示,愈早評估生病風險,可能有助女性在來不及之前,採取關鍵措施來改善她們的健康。研究作者、麻州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簡稱BWH)的心血管疾病預防中心(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主任里德克(Paul Ridker)表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新研究中提及的檢測其實很普遍且常見,「這些檢測方法很普遍,類似問卷且價格也便宜,每次只要10元到12元不等」。這項研究的受試者是獲邀參加的2萬8000名公衛專業人士,研究開始時,她們平均55歲,少數人僅40歲,其中將近3%的人有糖尿病史,另有約14%的人的雙親中,至少一人在65歲前曾確診心臟病。研究綜合考慮血液中的三種生物標記結果,分別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高靈敏度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簡稱CRP),以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簡稱LP(a));結果顯示,前述三項生物標記的綜合分析結果,可提前30年預測目前看似健康女性未來罹患心血管的風險。里德克表示,「檢測在早期預防階段發揮關鍵效用令我震驚,這凸顯年輕女性罹患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tic)疾病的過程,很早就開始了。」這項研究8月31日同時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年會上發表,里德克及其同事自1990年代初其開始追蹤將近4萬名女性,迄今長達30年,該研究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贊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季「營養冠軍」秋刀魚,Omega-3是鮭魚2倍!但這些人慎食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建議從日常飲食增加Omega-3的攝取,尤其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富含Omega-3,堪稱秋季的「營養冠軍」,不妨可以多吃。魏士航指出,魚類是非常好的Omega-3優質來源,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秋天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相當驚人。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魏士航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非常注意飲食,但在檢查時三酸甘油脂高達800mg/dl,超過正常值5倍(正常值應小於150mg/dl)。為此,營養師為這名病患制訂專屬的飲食計畫,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為主,逐步戒除患者最愛的麵食、麵包等精緻澱粉食品。兩個月後,患者三酸甘油脂水平雖有下降,但仍然偏高。醫師建議他多吃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鰻魚等,同時調整飲食中優質蛋白質比率,增加豆漿、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質,再提升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量。待兩個月後回診,患者的三酸甘油脂降至167mg/dl,接近正常值,也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Omega-3雖然對人體有益,魏士航提醒,過量攝取魚油可能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道不適、流血時間延長、流鼻血、黑便和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魚油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懷孕後期、近期須手術患者及素食和海鮮過敏者,應避免從魚油攝取Omega-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壞膽固醇對心臟健康到底有沒有好處?教授整理10重點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六天前(2024-9-2)發表兩篇關於「降低壞膽固醇對心肌梗塞病變的影響」的論文。大量的研究顯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是跟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降低有關。但是,30多年來的研究卻一直無法確定此一相關性的潛在機制,而這也就讓一些人,包括所謂的名醫和專家,認為「壞膽固醇」非但不應降低,反而需要提升。請看我今年發表的三篇文章:壞膽固醇越低死的越早?LMHR:玩命遊戲(這篇文章是駁斥宋晏仁醫師:心臟醫師要跳腳嘞 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LMHR最新核彈級數據)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如今,這兩篇六天前發表的論文可以說是對「超高壞膽固醇無害論」的強力回應:研究論文:Lesion-Level Effects of LDL-C–Lowerin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LDL-C 降低治療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變的影響)。共有25位作者,分別來自瑞士、丹麥、荷蘭、和奧地利等國的醫學中心/心臟科。結論是:就病變水平而言,非常強化的降血脂治療誘導的動脈粥狀硬化體積 (PAV) 消退百分比比先前血管水平分析中描述的要高得多。與單獨的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alirocumab 治療加上他汀類藥物治療更能改善心肌梗塞病變。(註:有關alirocumab,請看我在2018-3-16發表的壞膽固醇應在15-50之間?)編輯評論: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Reduc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oronary Plaques(我們對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冠狀動脈斑塊的了解)。作者是享譽國際的心臟科醫師Steven Nissen。他曾任克利夫蘭診所心血管醫學主任。他詳細闡述了這30年來科學家是如何發展成像技術來探討為什麼降低壞膽固醇能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我把這篇評論整理成下面10點:1.1987 年引入他汀類藥物並於1996 年發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斯堪的納維亞辛伐他汀生存》試驗後,已經積累了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大幅降低有關。但是, LDL-C 降低是如何產生臨床益處一直難以捉摸。2.90 年代血管內超音波 (IVUS))的發展為探索 LDL-C 降低對冠狀動脈斑塊大小和形態的影響提供了第一個強大的工具。3.2004 年的REVERSAL 試驗是第一個IVUS 研究,它顯示與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相比,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更強烈地降低LDL-C,可以限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4.2006 年的 ASTEROID 試驗是第二個IVUS 研究,它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將平均 LDL-C 降低至 61 mg/dL 與斑塊體積減少相關。5.然而,REVERSAL 和ASTEROID 均顯示他汀類藥物治療後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體積百分比變化非常小,約1%。6.近年來引入了另外兩種冠狀動脈內成像技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和近紅外光譜(NIRS)。7.2022年的PACMAN-AMI 試驗是迄今為止探討 LDL-C 降低對冠狀動脈斑塊形態影響的最複雜、最全面、最大膽的嘗試。它同時應用了IVUS、OCT、和NIRS這三種冠狀動脈內成像技術。8.此項PACMAN-AMI 試驗顯示,與單獨加強性他汀類藥物相比,接受 alirocumab 加強性治療和加強性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斑塊體積減少,纖維帽增厚,脂質負擔減少。9.本文上面提到的研究論文是一項新的PACMAN-AMI 試驗。與之前(2022年)的PACMAN-AMI 試驗不同的地方是,這項新的試驗是專注於測量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10.這項新的PACMAN-AMI 試驗顯示,降低LDL-C對越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好處越大。原文:降低壞膽固醇顯著改善心肌梗塞病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9-09 養生.聰明飲食
「窮人的燕窩」木耳防癌抗老降三高 但吃過量會產生一大問題
木耳是一種菇類、富含蛋白質的蔬菜。不論黑木耳、白木耳,營養價值都很高,膳食纖維豐富,更富含多醣體、必需胺基酸、鉀、鈣、維生素A等營養素,可防癌及提升免疫力,尤其黑木耳可預防三高、減重,白木耳則有美容養顏、潤肺滋陰等功效。口感滑脆的黑木耳及白木耳,都是高纖又熱量低的蔬菜,春秋兩季是盛產期。黑木耳又名桑耳、白背毛木耳,常見生鮮黑木耳及乾黑木耳兩種;白木耳別稱銀耳,分為生鮮白木耳及乾白木耳兩種。黑木耳是「窮人的燕窩」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黑木耳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含量高,必需胺基酸如麩胺酸、甲硫胺酸的含量高,高鉀,尤其富含多醣體,可防癌、預防三高、促進排便順暢及減重,還可穩定餐後血糖;白木耳也含有多醣體,除了可防癌外,更因含有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具有美肌護膚作用,因而被喻為「窮人的燕窩」。黑木耳主要營養成分來自於膳食纖維及多醣體,又是高鉀、蛋白質含量高的蔬菜,吃下肚會有飽足感,是預防心血管、助膽固醇代謝的好食材。但如果要將黑木耳打成汁飲用,建議不要打得太細,更不要加糖,以免瘦身不成反而變胖。白木耳含有特別的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營養成分,劉怡里說,維生素A是對皮膚好的營養素,具有修復作用,白木耳的必需胺基酸及蛋白質成分也高,所以常吃白木耳有養顏美容功效。相傳慈禧太后每天早上都喝一碗白木耳湯,可以延年益壽又凍齡抗老。抗凝血 手術前不宜吃中醫認為,黑木耳有活血化瘀作用,白木耳則有潤肺滋陰、美肌護膚的效用。不過,劉怡里提醒,黑木耳有抗凝血功能,若吃過量易有凝血方面問題,不易凝血的人要少吃,在手術前、拔牙前後及女性生理期前後,最好不要食用。一天吃少量的100至200克黑木耳,則不會有影響。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8 養生.聰明飲食
「人體抗氧化之母」穀胱甘肽是什麼?吃對「4大抗氧化食物」可抗老、美白、解毒
愛美是許多人的天性,靠著精心打理好自己的外在及內在,展現出由內而外的自信氣質。近年來「穀胱甘肽」這個成分已小有名氣,在幫助調整體質的保健食品中有時會看到它的存在。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大家介紹穀胱甘肽到底是什麼、以及有什麼功效吧!穀胱甘肽是什麼?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由麩胺酸(Glutamic acid)、半胱胺酸(Cysteine)及甘胺酸(Glycine)三種胺基酸所組成的小分子硫醇,是人類細胞中含量最豐富的抗氧化物,因此有「人體抗氧化之母」的美稱。 穀胱甘肽以兩種形式存在於人類細胞中:還原型及氧化型,兩種形式的穀胱甘肽會在體內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透過還原型和氧化型的轉換,構成一個有效的抗氧化系統。穀胱甘肽有什麼功效?穀胱甘肽是人體內源性的抗氧化物,而許多代謝生理反應以及病理學都與氧化還原反應息息相關,因此被譽為「人體抗氧化之母」的穀胱甘肽便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起來看看穀胱甘肽有什麼功效吧!一、抗氧化、抗老化前面提到還原型(GSH)及氧化型穀胱甘肽(GSSG),兩者的比例決定了體內的氧化還原狀態,因此透過不斷轉換的動態平衡,可以直接清除體內許多超氧陰離子、羥基自由基、一氧化氮等自由基,而有許多疾病與體內的氧化壓力及自然衰老有關,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等等。因此穀胱甘肽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並保護身體各個細胞及器官不受氧化破壞,以達到預防部分疾病的效果。二、恢復維生素C、E活性維生素C及維生素E也是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透過不同型態的轉換來幫助體內清除自由基並降低氧化壓力,然而在結合與自由基結合後,維生素C與維生素E都需要被還原才能再重新恢復活性執行抗氧化的工作,因此穀胱甘肽就扮演這個重要的角色-還原維生素C及維生素E,使其恢復活性。三者共思體內抗氧化的反應,形成一個堅固的抗氧化系統。三、提亮膚色、美白黑色素的數量和類型決定了一個人的膚色,而黑色素的生成是一連串非常複雜的過程,有許多影響細胞分化、增殖、存活的因子及機制。而穀胱甘肽參與了黑色素生成的調控,由研究發現,當體內的GSH濃度較低的時候就會促進黑色素的生成;而GSH濃度高時則會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基於此「抗黑色素生成」的特性,近年來有更多研究著重探討穀胱甘肽對於肌膚狀況的改善,發現連續使用穀胱甘肽一段時間後有膚色變淺、斑點淡化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會說愛美的你一定要認識穀胱甘肽。四、解毒穀胱甘肽參與多種內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解毒,它可以直接中和這些有毒物質例如:汞,並促進身體將這些物質排泄出去。而研究也有發現,體內較低濃度的穀胱甘肽也與長時間接觸這些化學毒物有關。如何補充穀胱甘肽?看完上面穀胱甘肽的這麼多功效,你是否也在好奇,如果想要補充穀胱甘肽,應該如何補充呢?我們的身體其實就會自行製造穀胱甘肽,因此體內穀胱甘肽的濃度多寡一直被認為與身體狀況有關,包括慢性疾病、氧化發炎狀況、衰老情形等等。雖然目前學界對於穀胱甘肽與許多疾病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釐清詳細機轉,也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支持使用穀胱甘肽來治療疾病,然而,「維持體內穀胱甘肽濃度」已經被提議作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策略之一,甚至是在某些特殊狀況下,身體對於穀胱甘肽的需求也會提高。想要補充穀胱甘肽,可以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常見的食物來源有:蘆筍、酪梨、菠菜、秋葵等等,而由於穀胱甘肽裡面含有硫原子,因此補充十字花科蔬菜、洋蔥等含硫食物也能作為身體合成穀胱甘肽的原料喔!穀胱甘肽保健食品怎麼挑選?當然,除了從天然食物中攝取之外,你也可以選擇補充含有穀胱甘肽的保健食品,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中有研究顯示,額外補充穀胱甘肽保健食品確實可以提高體內穀胱甘肽的濃度。下面就由Evelyn來告訴愛美的你,如果要補充穀胱甘肽保健食品的話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踩雷吧!一、選用來源為天然圓酵母發酵而成的穀胱甘肽穀胱甘肽的來源應選擇非基改天然圓酵母發酵萃取而成,而不是人工化學合成的穀胱甘肽,如此一來能夠確保品質的穩定也比較安全喔!二、注意劑量是否合乎標準、是否合法標示警語我國食藥署規定穀胱甘肽的每日食用上限為250毫克,並應標示「對穀胱甘肽過敏者、孕婦、哺乳婦女及嬰幼兒應避免食用。」的警語字樣,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該產品是否有符合法規的標準喔!三、擁有透明公開的檢驗及認證畢竟是要吃進身體的保健食品,因此選擇具有透明公開檢驗及認證的產品才能真正為自己的食安把關,另外在原料方面,選擇擁有美國 FDA-GRAS 安全認證、TFDA核可可供食品使用之原料…等認證的原料,在安全方面也能更安心無虞喔!四、選擇複方產品,功效全面提升好的複方保健食品會針對目標功效加入不同的珍貴成分,從多種面向共同達到更加全面的效果。且經過專業設計的複方能夠確保成分間不會互相干擾,並且功效能夠相輔相成,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選擇好的複方保健食品能夠更完善的達到目標功效喔!看完今天的文章,愛美的你是否更認識這個「人體抗氧化之母-穀胱甘肽」了呢?愛美是天性,唯有勤勞的保養以及對於背景知識做功課才能讓自己從裡到外的美麗,而體質的調整、健康的維持也是讓我們可以盡情享受「美」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醫療.血液.淋巴
O型的人容易過敏發胖,這些食物別多吃!「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
不同血型的人有不同的體質,「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一起來看看你的血型要少吃哪些食物!O型宜少吃麵類、奶類、玉米、酸菜、鹹菜、花椰菜、高麗菜、馬鈴薯、花生、椰子等食物,容易造成O型人出現過敏與肥胖、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必須少吃。橘子、柳橙則易造成胃酸噁氣,不要吃太多。芭蕉吃過量容易腰酸關節痛,也要少吃。 A型宜少吃A型人要少吃紅肉(如牛、羊、豬肉等),以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容易誘發過敏、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奶類、蛋類、芒果、木瓜、香蕉、椰子等也不要吃太多;會妨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的柳橙也要少吃。 B型宜少吃花生、玉米、芝麻、雞肉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且使肝臟難過,亂發脾氣,B型人要少吃。堅果類、豆類、豆腐、酪梨、白蘿蔔、椰子、鴨肉也易引起脹氣與肥胖,不要吃太多;有殼海鮮容易過敏與肥胖,楊桃、柿子、筍絲會不消化,都要少吃。 AB型宜少吃AB型人對於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紅肉(如牛、羊、豬等)要少吃;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玉米、柳橙、芒果、楊桃、柿子、香蕉、椰子等不要吃太多;容易白髮的白蘿蔔、會胃不適的芭樂也要少吃為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點名「4大發物」少吃為妙!對應病症一次看 水梨、麻油雞都入列
 《說文解字》中記載「發,射發也」,後來「發」字引申為「生長、發生、送出、開展、引起」等義涵。而從中醫觀點來看,「發物」則泛指「促使身體耗散熱量、誘發疾病的食物」,若未適時適量的攝取,容易造成體內發炎、過敏、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因而使舊疾復發或新病加重。 發物因人而異 適量食用避免傷健康 中醫師蔡明兌說明,發物也是食物,之所以會引發疾病,便是取決於不同的食物偏性、作用在不同體質身上,簡而言之,發物是相對而非絕對、因人因病因時而異,因此若不諳食性或不了解自身體質就可能因誤食或過食而誘發疾病。若有相關病症及對應體質應儘量避免或適量食用: 1、生冷食物如西瓜、絲瓜、冬瓜、生菜、生魚片、水梨、冰飲等,因其寒涼滑利之性會損傷陽氣,並降低系統運作動能,若屬氣虛、陽虛體質,原本就因元氣不足而容易出汗、常感疲倦乏力或手腳冰涼,需特別注意此類食物。  2、辛辣刺激、熱性食物如蔥薑蒜、辣椒、桂圓、荔枝、榴槤、燒烤煎炸、麻油雞等,容易助熱動火、傷津劫液,使出血、發炎或感染加重,因此在急性期應減少攝取;另外若屬營養不足而易眩暈的血虛體質,或體內津液不足而易口乾咽燥、手足心熱、便秘的陰虛體質,因體內陰血虧虛,也不宜食用此類食物。  3、高脂、高糖分食物如甜點、油炸、起司、加工食品等,具有黏滯、肥甘滋膩之性,會弱化體內新陳代謝循環,因此痰溼體質不宜多食,易加重形體肥胖、排便不暢、下肢水腫等症狀,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三高之風險。 4、異種蛋白食物如雞蛋、蝦蟹、海鮮、鵝鴨等,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發斑、發疹、起水泡等),因此皮膚敏感、瘡瘍患者需小心攝取。  日常食用這些食物 營養更加分 蔡明兌分享,根據中醫觀點,平性食物較平和,日常飲食應多攝取此類之原型食物,包含:穀類(糙米、白米、麥等)、蔬菜(地瓜、玉米、青菜、胡蘿蔔、南瓜、山藥、木耳)、水果(蘋果、葡萄、香蕉、芭樂等)、豆蛋魚肉(豆腐、鱸魚、鮭魚、雞肉等),維持均衡、多樣化飲食並注意調味適中,吃得快樂、營養滿分!  
-
2024-09-06 失智.大腦健康
愈早控制愈好!控管14個風險因子 逾半失智症可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及逆轉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失智症常設委員會」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若針對14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進行控制或改善,可以預防或延緩將近一半的失智症發生。失智症14個風險因子「失智症常設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12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分別為低教育、聽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汙、社會隔絕等,今年則新增「視力損傷」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2個危險因子。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持續進行認知訓練、增強體能鍛鍊,並且戒菸、治療高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一份針對18至65歲者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若能持續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仍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聽損用助聽器 降低罹病研究也證實,聽損的人使用助聽器,可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治療憂鬱症、改善空汙等,可使認知功能進步,都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頭部外傷則在任何年齡層都是發生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戴安全帽、預防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或拳擊等)時發生頭部傷害,都相當重要。新增的視力損傷危險因子,若視力喪失會增加47%失智症風險,或35%發生認知障礙風險。尤其白內障會增加17~2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增加34%失智症風險,但如果白內障患者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比沒接受開刀的病患下降29%失智風險,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人失智風險跟沒有白內障的健康人並無顯著差異。LDL升高 失智機率增加至於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是認知衰退、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英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人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1mmol/L(38.7mg/dL),罹患各種失智症的風險增加8%;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在3mmol/L(約116.4mg/dL)以上,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3%。丹麥的世代研究顯示,飲食習慣不良者,也就是沒有遵守每周至少攝取三次各種蔬菜、水果、魚類,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香腸等醃燻或外食肉類,相對於有良好飲食習慣者,非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風險上升54%。但有服用降血脂藥的人,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美國研究指出,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一個36個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持續服用他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可減少20%發生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32%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然而,在一個專門分析隨機分配對照實驗研究(RCTs)期刊Cochrane的回顧文章,卻無法證實降血脂藥物有效降低失智症或認知退化風險的功能。控制危險因子 愈早愈好對於失智症風險的預防,開始的愈早愈好、持續愈久愈好,而降低風險的努力永遠不嫌早也不會太慢,只要有努力就會看到效果。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即使對於原本就是失智症風險基因(例如ApoE e4)的帶原者,也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總之,在失智症風險的控制與介入通常需要針對多面向、多個因子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做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和認知退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4種水果」對降血壓有幫助!營養師大推其中這1種入菜比直接吃更好
台灣是水果國王,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好吃的水果,其中的番茄、柑橘類像是橘子,還有香蕉和莓果類,都對於降血壓有幫助。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說明這4種水果的營養成分,以及如何幫助降血壓。 1、番茄降血壓營養素:鉀、茄紅素。降血壓效果:番茄富含鉀、茄紅素等營養素,鉀能夠加速排除血中所含的鈉,幫助降低血壓,尤其重口味飲食喜好及血壓偏高的人,更應增加鉀的攝取。研究發現,番茄可以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更正大部分人吃太鹹的問題,有助降血壓;茄紅素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如何吃:番茄最適合入菜食用或是打成番茄汁。研究發現,烹煮番茄時,加醋可幫助水解切斷碳與碳之間的連結,加油能讓油溶性的茄紅素溶解,加熱把細胞壁破壞,經過加油、醋及加熱的過程,能夠釋放出多7倍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 2、柑橘類降血壓營養素:類黃酮。降血壓效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柑橘類水果,都富含類黃酮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保持血管暢通,有助血壓穩定,也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預防罹患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吃:柑橘類水果除了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當作提味的調味料,例如煎魚後淋上檸檬汁或柳橙汁,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 3、香蕉降血壓營養素:鉀。降血壓效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鉀,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大約422毫克的鉀。鉀對於控制高血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鉀可以減少鈉的作用,並減輕血管壁的張力,有助穩定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如何吃:香蕉適合當作點心,也可以加入低脂牛奶、優格,製成香蕉低脂牛奶、香蕉優格。 4、莓果類降血壓營養素:花青素。降血壓效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成分,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一項涵蓋15萬人的研究發現,每星期喝1杯草莓汁或藍莓汁,可以降低8%的高血壓風險。如何吃:莓果類直接吃,可以攝取到最多的花青素,也可以打成綜合莓果汁或莓果優酪乳,或是灑在沙拉或優格上延伸閱讀: ·善用1中藥材,促進血液循環,能改善高血壓造成的眩暈 ·高血壓不敢喝湯,專家教「簡單2方法」防血壓暴衝! 1食物多吃也有助降血壓
-
2024-09-05 醫療.心臟血管
心導管手術後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專科醫揭一事才是關鍵
心臟內科的門診,大多是因為反覆胸悶懷疑心肌缺氧,需要做心導管檢查的病人。現今心導管技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但是仍有病友因種種的原因而出現排斥。其中常見的擔心是:「心導管手術之後,就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一般心導管檢查後,若血管有狹窄但嚴重程度還不需要放支架,會建議使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心肌梗塞。標準抗血小板藥物是阿斯匹靈,如果擔心副作用的話,也可考慮用藥效較輕的待匹力達。因為是預防用藥,日後做侵入檢查如開刀、切片時,可隨時停用藥物。冠狀動脈若有嚴重狹窄,接受心導管支架手術後,必須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治療時間標準為6個月,心肌梗塞患者則需延長為12個月,之後改成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即可。接受過心導管支架手術病人,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心肌梗塞和支架血栓風險,治療指引建議長期使用,但若有個別狀況,諮詢醫師後可視情況調整。其他心血管相關藥物,包括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可治療細小病變而不適合放支架的血管;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衰竭藥物等,則依患者個別病況進行動態調整,而非需要長期固定使用。心導管檢查為了是找出血管嚴重狹窄但未接受妥善治療的高風險病人。嚴重的血管狹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有限,若未及早進行心導管治療,會增加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匿病不醫」是部分心臟科門診病人不願意接受檢查的心態。因擔心檢查後「可能」要吃藥,而不願意接受檢查。如果心臟疾病到病況嚴重時才願意面對,到時可能就得吃一輩子的藥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壽專家」稱每天5種維他命回春21歲?教授曝現有研究真相
我在2024-8-14發表健康飲食5原則,讀者Deerhsu昨天(2024-9-3)在回應欄裡寄來一個連結,要求我講評。該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當天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回春21歲!78歲長壽專家:每天「5種維生素」助延壽。這個標題裡的「長壽專家」是麻醉科醫師,從未做過任何跟長壽相關的研究。至於「5種維生素」則實際上是(1)綜合維他命,(2)低劑量阿司匹林,(3)輔酶Q10,(4)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5)富含麥角硫因的食物。更諷刺的是,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位穿著健身服,正在吃健康食物的年輕女性。這就顯示,如果說她以後會長壽,那就應當歸功於她有做規律的運動和吃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因為她每天吃「5種維生素」。這篇文章在結尾處有註明文章來源是:5 supplements a doctor who says he’s reversed his age by 20 years takes every day(醫生說他每天服用5種補充劑,逆轉年齡20歲)。這篇英文文章是前天發表在Aol網站,作者是Serafina Kenny。但是,它完全沒有提起消息來源,所以有可能只是作者編出來的故事。文章裡所說的醫生是麻醉科醫生Michael Roizen。我用這個名字和supplements(補充劑)做谷歌搜索,搜到的唯一資料就是這篇文章本身。所以,這就更顯示文章是編造出來的。這篇英文文章在列出每一種所謂的補充劑之後,就先說Michael Roizen為什麼服用,然後接著說沒有證據顯示服用此一補充劑能延壽。由於《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並沒有完整呈現英文原文裡的「負面」資訊,所以我就把這些「負面」資訊列舉如下:1.綜合維他命: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2022 年對研究進行的審查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 今年6 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 390,124 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延長壽命。(註:最新的大型研究顯示綜合維他命反而會增加死亡風險,請看我在2024-6-28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2.低劑量阿司匹林:長期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風險,因為它會稀釋血液,使身體在出血時不能形成凝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不建議 60 歲以上的成年人服用預防性阿司匹林。(註:請看我在2023-7-27發表的低劑量阿司匹林增加腦出血風險4成)3.輔酶Q10:2022 年發表在《抗氧化劑》上的一項涉及37 名參與者的小型研究發現,該補充劑並沒有增加肌肉中輔酶Q10 的含量,而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可能會在肌肉中出現疼痛。根據美國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的說法,儘管有一些說法,但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 CoQ10 可以改善血壓和心臟衰竭。(註:請看我在2022-9-14發表的Q10的功效)4.酪梨大豆萃取非皂化物:ASU 代表avocado-soybean unsaponifiables(酪梨-大豆不皂化物),是製作肥皂過程中剩餘的植物萃取物。有一些證據表明 ASU 可以治療骨關節炎,因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但研究人員表示,需要對人類進行更多的長期研究。5.麥角硫因:大多數食物含有麥角硫因,但蘑菇中的含量尤其豐富。Michael Roizen不服用麥角硫因補充劑,而是從蘑菇中獲取。(註:請看我在2023-10-8發表的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從這些「負面」資訊可以看出,英文原文所說的「5種補充劑」要嘛根本就不是補充劑,不嘛根本就沒有延壽的功效。《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不但是以鵝傳鵝,還更是變本加厲。原文:每天5種維他命回春21歲?中時新聞網以鵝傳鵝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5 焦點.健康知識+
左側睡對心臟不好?有胃食道逆流怎麼睡?專家教哪種睡姿對健康較有益
一夜好眠對身體,尤其是心臟,健康很重要。反之,睡不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但睡姿真會影響心臟健康?左側臥對心臟不好? 專家認為怎麼睡最好?艾茉瑞女性心臟中心心血管研究部主任、女性心臟聯合會科學諮詢委員梅塔(Puja Mehta),有心臟病或最近才動過手術,或裝有心律調整器的人,左臥而眠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人比較喜歡右臥。左側睡對心臟不好?艾伯特(Abbott)公司心律管理事業部醫療長暨心臟專家甘茲(Leonard Ganz)說,因為心臟在胸腔的方向和「懸吊」情況,靠左側躺會對心臟位置造成微妙的改變,進而在測量心電圖的時候,也會造成微妙的不同,但這些些微的差別有何臨床意義,目前還不清楚。他說,睡姿也可能對某些症狀造成影響,「對某些人來說,左側臥或眠的時候,心悸--也就是心臟的快速或不正常跳動--也許更明顯。」「這點或可借用來加速某些症狀的診斷。」不過,目前還不清楚的是,左側臥會不會增加心律不整的負擔,如果會,會不會影響病情?還是僅凸顯既有的症狀?梅塔說,夜間有胃酸逆流或胃灼熱問題的人,左臥而眠可能會有益處。哪種睡姿對心臟健康較有益?到底哪種睡姿對心臟健康較有益?對沒有心臟病的人,目前的研究還沒定論。梅塔說,最重要的是要睡得好。美國心臟協會也把睡眠列為人生八大事之一。梅塔說,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僅對心臟健康很重要,對整體健康也很重要。對有心臟病的人,甘茲說有幾點很重要,譬如,心臟輸血能力不足的人,背躺著睡可能會惡化肺水腫,尤其夜間醒來會呼吸急促的人,就有必要加高枕頭的高度,而事實上,枕頭要多高才能呼吸順暢,以及體重、腳裸腫大程度等簡單數據,對衡量心臟病的進展,都很有用。甘茲表示,有些心臟病患者說,他們左側躺著或睡覺的時候,呼吸比較困難。不過,有關資料仍缺乏,「最好的睡姿,就是自己喜歡的睡姿,」喜歡左躺右躺或直躺,甚至俯臥,讓你睡得最香的姿勢,就是最好的睡姿。(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在家量血壓 全民一起來 國健署邀您挑戰722健康新生活
您知道嗎?高血壓性疾病年年在十大死因榜上有名,但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卻發現,20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近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升高時,多數人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健檢或就醫時,病人才發現高血壓已悄悄上身…。為了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量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的第一步,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7天、「2」早晚共2次、「2」每次量2遍,間隔1分鐘取平均。健康成人正常血壓參考值120/80 mmHg,若血壓超過參考值,醫師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若仍未改善或有不適,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三低一高飲食)、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保持適當體重等,搭配居家血壓722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國民健康署刻正舉辦「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輕鬆學舞、傳影音、量血壓!即日起至9月底前,民眾只需要於「722GO健康.在家量血壓」活動網站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獎品多達100項,國民健康署與722宣傳大使安心亞邀您一起來挑戰!。相關訊息請詳見活動連結: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04 養生.聰明飲食
低脂、低熱量才健康?天然糖比蔗糖更佳?專家破除飲食7迷思
當今資訊爆炸的年代中,有許多人對該怎麼吃、吃什麼最棒,都有強烈意見,主要是談食物有多少營養。營養學家表示這個主題其實很微妙,因為有些對某些人管用,但對他人並非如此;不過營養學者都同意,目前流行的觀點中,有七種說法其實只是迷思,Yahoo生活頻道介紹如下:一、生鮮果菜超市,只有外圍走道賣的才值得買?生鮮果菜超市的外圍走道經常賣新鮮蔬果、肉類、海鮮、乳製品、植物奶;有些人主張超市中間走道貨架上擺的都是加工、預製食品,避開為妙。但營養學者勞倫‧哈利(Lauren Harris-Pincus)指出,中間貨架上有很多營養豐富、具文化特色的食品,如冷凍水果蔬菜及海鮮、罐裝豆子水果及蔬菜,還有乾豆、全穀類、堅果、種籽類及香料。二、低熱量、低脂肪才意味健康?營養學者艾莉莎‧帕奇可(Alyssa Pacheco)指出,只買最低熱量食品,最後經常讓人覺得飢餓、沒吃飽,最後反而吃太多,而且熱量攝取不夠可能招致反效果,就是新陳代謝率變慢。營養學者指出,與其執著於低熱量、低脂食品,反而應該食用足夠的熱量,才能維持健康、讓身體覺得吃夠了。三、天然糖要比蔗糖健康?雖說蜂蜜、楓糖有抗氧化劑、抗菌及抗發炎質素,但提供的營養不多,所以不見得比蔗糖健康。同理可適用於其他天然甘味如椰棗糖、龍舌蘭糖漿、糙米糖漿。帕奇可表示,說到底人體把這些食品都當成糖來處理,一視同仁;重要的是過多的糖,不管其種類,都有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失常等風險。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糖的種類,而在適量。四、海鹽比食鹽健康?與糖類相似,海鹽及喜馬拉雅鹽終究還是鹽,含有約四成的鈉。所謂的海鹽只經最少加工,可能含有些許礦物質如鎂、鈣及鉀,而食鹽則處理較多,除去雜質,一般加錪,有利甲狀腺健康。只要飲食平衡,沒必要從海鹽找那些礦物質。五、雞蛋升膽固醇值,不利健康?多年來許多報告讓人不敢吃蛋,怕膽固醇太高。事實上一周吃6到12顆蛋,飲食均衡,一般認為雞蛋很安全。雞蛋是買得起的優質蛋白質,富含維他命B群、維他命D及膽鹼,還有大量不可思議的健康好處。六、傍晚六、七點後不食(或日落後不食)?營養學者凱蒂‧舒梅爾芬寧(Katie Schimmelpfenning)表示,人體內部並沒有時鐘,跟細胞講到六點就該貯存食物,增加體重。無論什麼時候吃,熱量就是熱量。對於夜間運動的人,健身後補些點心對肌肉修復及成長至關重要。很多研究指出,體重增加不必然是太晚吃的結果,而是吃太多。七、咖啡算一餐?很多人沒喝咖啡就無法展開一天;但這一點絕不意味咖啡可以取代早餐或哪一餐。一杯煮出來的咖啡不加糖,富含抗氧化劑沒錯,但只有五大卡熱量,沒有蛋白質、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營養學者指出,有些人喝咖啡加奶,取得蛋白質及脂肪,但還是吃不飽,無法像傳統早餐那樣讓你精神抖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4 養生.健康瘦身
狂吃3份早餐還是餓,體重失控竟「營養不良」!他改變1習慣成功減重5公斤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然而,造成肥胖的原因不一定與吃太多、吃太飽有關!減肥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當「營養不足」時,體重也會失控,還可能引發出心血管疾病、肌少症、荷爾蒙代謝等一系列異常狀況。 「小宙初日診所」醫師楊智雯指出,人體就像是一台超跑,要有好的表現,需要有良好的車體骨架、引擎、導航、輪胎與螺絲釘。而要讓人體骨架能夠有好的支撐,第一個關鍵就是蛋白質吃的量到底夠不夠;其他常見營養攝取不足的,還有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以及鎂。 楊智雯舉例,粒線體是提供細胞能量的發電廠,而肉鹼像是導航系統,將脂肪酸帶進粒線體;維生素就好比螺絲釘,當維生素B不足時,粒線體也無法運轉、無法燃燒脂肪,造成脂肪堆積,也因為粒線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讓人容易感到疲勞。 簡單來說,當人體長期「營養不良」,那怕你是一台「鑲金」的無敵超跑,也會無法啟動、中看不重用!營養攝取不足的飲食習慣她分享,曾有一位病患是在工廠上班的50歲男性主管,因為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每天早餐都是飯糰和油條,有時甚至可以吃2至3份。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不到午餐時間就會出現飢餓感,血糖也忽高忽低難以控制。病人更自訴不論吃的份量再多、再豐盛,仍感覺體力不足、精神不濟。經過抽血檢查,果然發現糖化血色素10嚴重超標(一般正常值在4.0-5.6%之間),三酸甘油酯 350(正常值
-
2024-09-03 養生.聰明飲食
增32種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 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不僅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機率也會提高50%。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說,國際將加工食物分為四等級。以雞蛋為例,未加工的雞蛋屬於第一級;加了鹽巴調味的荷包蛋屬於第二級;將第一、二級食品組合後再加工的蛋黃醬,被歸類為第三級加工食品;至於添加了防腐劑、甜味劑、修飾澱粉等製造出來的蜂蜜蛋糕,就是第四級的超加工食品。【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且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研發時,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大量的精緻澱粉與脂肪將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欲,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魏士航說,研究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舉例,曾有一位65歲男性病患,退休後為了方便,每周到大賣場採購冷凍食品,早餐吃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已吃出糖尿病。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1.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好購物清單,減少衝動購物。選擇肉鋪、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店家。2.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例如只在出遊時吃洋芋片,每周最多不超過3次。3.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品項,避開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如燕麥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3 醫療.骨科.復健
擔心關節磨損不敢動?建議這幾項運動交替做!少吃4類食物也有助延緩關節退化
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活動多,關節炎的問題愈來愈普遍。開業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指出,關節不舒服已經不只是老人家的專利!根據調查統計,現代人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尤其是許多人因為生活習慣不佳,長時間姿勢不良、飲食不均衡、又或是過度運動,都會使關節加速磨損,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4類食物容易讓關節發炎想要延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嚴可倫建議,除了透過適度運動、維持正確姿勢外,飲食習慣也是需要留意的重點!嚴可倫分享以下4類容易造成關節發炎的食物:1.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人工添加劑、色素和防腐劑,同時也含有高油、高鹽、高糖,這些成分容易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並且加速關節組織的損傷。建議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盡量選擇天然食材,並補充足量蛋白質,幫助維持肌力也能促進修復。2.高脂肪食物:高脂肪的食物包含炸雞、薯條、肥肉等,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更容易引起體內的發炎反應,提升罹患關節炎的風險。日常飲食中應該多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堅果和亞麻籽,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發炎。3.精緻糖食品:甜點雖然很療癒,但可別吃太多!含有大量精緻糖的食物,如糖果、蛋糕、手搖飲料,會消耗大量細胞能量,促進體內的發炎反應,對關節健康非常不利。建議控制糖分的攝取,如果想要來點甜味加分,可以選擇天然的甜味來源,如水果和蜂蜜都是很棒的選擇!4.酒精:小酌怡情,喝多就傷身啦~酒精會干擾體內的營養吸收,並加重發炎反應,同時增加鈣質的流失,長期下來對關節骨骼都會造成負面影響。資料來源/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哪些運動對膝關節健康有幫助?不過並不是不吃哪些東西,關節就真的不會退化。這裡還是要再度強調,運動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因為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但運動與關節健康其實是相輔相成。衛福部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吳雅婷曾受訪指出,常運動確實會造成關節磨損,主要是骨頭與骨頭之間有軟骨緩衝,因運動增加負擔及撞擊力,使用久了或過度使用就會磨損退化,讓關節軟骨磨損增加,最常見就是人的膝蓋關節部位。運動雖然會造成關節磨損,但也能讓關節周邊肌肉組織強壯,肌肉有力量就能穩固關節,在平常活動或走路時,就能減緩對關節的衝擊。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關節肌肉組織,並非不運動就能減少關節退化。選擇運動方式也有助減輕膝蓋壓力,例如游泳等水中運動,對膝蓋沒有負重。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對膝關節的健康才會有幫助。【參考資料】.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9-0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只手腳麻⋯自律神經病變當心「4類器官」功能異常!日常保健4要點
糖尿病不僅只影響血糖,還要小心神經病變併發症!55歲的阿明因手腳麻痺、刺痛影響睡眠,有時感覺腳像有螞蟻在咬,仔細看看卻什麼都沒有,到奇美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糖尿病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經控制血糖和使用治療藥物才獲得改善。醫師提醒,糖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糖尿病足」,恐怕面臨截肢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資料,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約為10至12%,平均每10人就有1到2人罹患糖尿病,換算台灣約有218萬人患有糖尿病及其多樣性的併發症,隨著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改變而逐年增加。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儼然成為致命隱患。手腳麻當心糖尿病神經病變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至誠表示,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其中以神經病變最常見且危害極大,亦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殘障及多樣不適症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病變通常因長期高血糖未有效控制,導致周邊神經受損,進而引發手腳麻木、刺痛、燒灼感及肌肉無力等症狀。黃至誠說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危險性在於其症狀初期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病情進展超過10年以上,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如足部潰瘍、感染甚至需要截肢。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至關重要。自律神經病變恐4類器官功能異常除了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還可能引發自律神經病變。黃至誠指出,可能導致心臟、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其他器官的功能異常。自律神經病變的症狀可能包括:.心血管系統問題:如心率變異性減少、姿態性低血壓等,這些症狀會增加心臟病發作、昏厥、甚至猝死的風險。.消化系統問題:如胃輕癱,導致食物在胃中的排空速度減慢,進而引起噁心、嘔吐和腹脹等症狀。.泌尿系統問題:如膀胱功能障礙,導致尿滯留或尿失禁。.性功能問題:男性可能出現勃起障礙,女性也可能出現性功能障礙。他強調,自律神經病變較周邊神經病變更常被忽略,但其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同樣深遠,若置之不理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而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關鍵在於「控制血糖」,並定期進行神經學檢查,穩定的血糖水平可以顯著減少神經受損的風險,而定期檢查有助早期發現問題並由醫療早期介入並加以控制。糖友自我保健注意4點黃至誠建議,糖尿病病友應注意以下幾點:.定期檢查: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神經檢查,包括感覺、反射和肌力等功能的評估。.血糖控制:遵循醫師指導,保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並避免血糖過度的高低波動。.健康的生活型態:保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和健康的體重管理,有助於減少神經病變的風險。.足部護理:每天檢查足部,保持清潔和乾燥,避免穿不合腳的鞋子,以防潰瘍和感染。黃至誠提醒,除了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認識外,也鼓勵糖尿病病人積極自我健康管理。早期發現和介入,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大大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降低併發症風險。若有相關病變問題應積極諮詢專業醫師,制定並遵循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以確保最佳健康狀況。【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207.html】
-
2024-09-02 焦點.健康知識+
午後總想來杯手搖飲小確幸?戒糖8個好處 助減重、穩血糖還能改善精神狀態
在忙碌的午後來一杯冰涼的手搖或甜蜜的小點,總讓人心情舒暢,是專屬自己的放鬆時刻。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發現經常攝取精緻糖可能對身體造成諸多危害,因而呼籲減少日常飲食的糖分,不僅能讓身體更健康,對心靈方面也有正面影響。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戒糖」後會迎來哪些改變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戒糖好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戒糖好處排行。「控制體重」少吃精緻糖是關鍵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戒糖好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控制體重」最受關注。無論是早餐店奶茶還是手搖,不少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飲料,但這也容易讓人在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糖分與熱量,導致體重難以控制,成為許多人的困擾。不少營養師指出,「好好控糖」是減重路途上的一大助力,然而在已經習慣以糖作為能量來源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適應去戒糖」,建議可以「試著從减糖開始做起,慢慢的停止吃糖」,認為「循序漸進」是成功的秘訣。也有網友大方分享結果,「戒糖之後的確是瘦了,也沒那麼容易水腫」,還有人分享自己的戒糖小撇步,說道「就是別碰精緻澱粉跟加工品,像麵條、麵包、燕麥奶、牛奶類跟甜點」、「飲料能不喝就不喝,不然就喝無糖茶」等,強調不吃精緻糖和添加糖是關鍵。戒糖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潛在風險此外,戒糖也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容易使血壓飆高,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對心臟造成負擔,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研究指出,高糖飲食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倍。就有網友發現自己異常嗜甜但並無肥胖問題,詢問是否應該戒糖,引起熱烈討論。有人提醒,「目前不胖不代表以後不會胖」,且相比容易發現的「肥胖」,「心血管疾病也是要重視的潛在危險」,呼籲還是儘早戒糖,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精神狀態變好」也是許多人有共鳴的好處之一而「精神狀態變好」是另一個備受熱議的好處之一。糖分在攝入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提供大腦能量,因此許多人認為糖能改善心情、幫助紓壓,不過當糖分被胰島素代謝後,反而可能使精神更差,網友便表示「澱粉類跟甜的東西就是天然的安眠藥」,吃多了反而容易使人整天昏昏欲睡;也有醫生提醒甜食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不專心及躁動」,若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精神不濟、專注力不佳,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含有過多糖分。「戒糖」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必心急突然完全不吃糖,不妨試著循序漸進,從減糖開始,慢慢減少食用甜食,並降低飲料甜度,也不必對自己過度嚴苛,放鬆心態,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得快樂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周末戰士集中運動 健康成效不減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無庸置疑,不過,運動總是知易行難,特別是上班族在忙碌的生活中,達成建議的每周5天、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即略喘但不辛苦的運動強度,如健走與騎自行車等,也並非隨手拈來的事情。國外研究發現,有些人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被稱為「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研究也發現,「周末戰士」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但多數研究的運動量都採用問卷紀錄,不免可能有所偏誤。青壯年工作忙 假日補運動課「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的最新論文,給了大家一個可行的建議,該研究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7萬5千餘人的資料,結合穿戴裝置的運動量測與健康資料,將研究者的運動狀況分為3組,第1組為每周不到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人,第2組為「周末戰士」(一周中等強度運動超過150分鐘,且一半以上運動量集中在1或2天內),第3組則是天天運動,且一周累計150分鐘以上運動的人。後續追蹤其健康狀況發現,「周末戰士」後續發生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都和天天運動的人相似。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總醫院心血管中心也在去年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周末戰士」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與天天運動的人沒有差別。顯然,以一周運動量為基礎,青壯年若因工作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課的最佳時刻。長者少量運動 也比不運動好對於衰弱長者而言,一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也並非一蹴可幾,難道無法達到就乾脆直接放棄嗎?當然不是。早在2011年,國衛院溫啟邦教授便在「刺胳針(Lancet)」發表,以8年追蹤約42萬名成年人,發現一周只要從事92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每天有15分鐘運動,就能夠降低14%的死亡風險,整體可增加3歲的餘命。顯然,即使少量運動也比不運動為佳。不過,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多元複雜運動 比重複動作佳為了在運動時同步強化腦力,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每個人更需要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開始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是略喘但非上氣不接下氣的運動強度,每個人的體能不一,相同運動不見得有相同感受,依照個體差異,根據體能狀況運動,逐漸提升時間與強度,好處便會逐步顯現。總結來說,有個簡單原則可以概括中高齡民眾運動的作法: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養生.聰明飲食
烤焦千萬不要吃!營養師告訴你烤肉6祕訣,健康吃降低致癌機率
每年中秋節大家除了賞月、吃月餅、殺柚子,與親朋好友烤肉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不過,烤肉雖然總是讓人垂涎三尺,但近年來隨著大眾健康意識逐漸上升,烤肉時的眉眉角角也越來越多。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告訴大家烤肉的6個祕訣,讓你也能健康吃烤肉、歡慶中秋佳節喔!一、選擇較低脂的肉品及部位烤肉的肉品在炭火上滋滋作響,油脂跟鮮美多汁的肉總讓人難以抗拒!但是在享受這些美味的同時,豐富的脂肪也讓你的這一餐即將要「爆卡」囉~因此建議可以選擇低脂的肉品,會吃的比較沒有負擔喔!像是里肌肉、雞腿肉、腰內肉都是好吃又低卡的肉品,除此之外像蝦子、蛤蠣、花枝、魚肉等低脂的海鮮,都是可以兼具美味又低負擔的選擇唷!而五花肉、梅花肉、香腸等都是屬於脂肪含量較高的肉類,大家烤肉時要注意食用的量,才不會攝取過多的油脂。二、均衡多樣多原型當我們大啖烤肉時,也別忘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喔!蔬果裡面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增加飽足感、降低我們過度攝食的行為,還能夠維持腸胃道的健康,避免吃完一堆肉之後排便不順暢。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韓式燒烤」的吃法,將烤好的肉用生菜包裹起來一起食用,既能清爽解膩,又能兼顧蔬菜的攝取!另外也可以將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切塊製作成蔬菜串燒,像是香菇、彩椒、青椒、茭白筍、玉米筍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而絲瓜、金針菇、洋蔥也可以調味後放在鋁鉑烤碗內悶烤,就變成一道好吃又健康的料理。而食材的選擇建議盡量以天然新鮮的「原型食物」為主,減少加工類食品的攝取,像甜不辣、豬血糕、香腸、熱狗、貢丸等都是加工過的食物,不但流失了很多營養價值,也容易吃進許多添加物,建議控制食用的量喔!三、生熟食分開每年中秋節過後都會有很多人去掛腸胃科…,很常是因為沒有注意好將生熟食分開,導致誤食了生食而造成腸胃不適。其實烤肉時無論是烤盤、肉盤、刀具、烤肉夾、餐具等等,都應該要區分為生食用及熟食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果必須混用也一定要清洗過後確認無虞才可以喔!而肉品也要確認是否有烤熟再食用以避免寄生蟲及細菌的感染,例如誤食沒有全熟的豬肉,可能會把有鉤絛蟲(Taenia solium)及旋毛蟲(Trichinella spiralis)吃下肚,嚴重的話會影響生命安全喔!四、烤盤勝於烤網傳統的烤肉形式通常是架設烤網,下面用炭火燃燒將肉烤熟後食用。這樣的方式能讓食物都裹上一層濃厚的炭香,別具一番風味~但吃進身體卻會有健康的疑慮喔!因為肉品在受熱後會逼出油脂,這些油脂透過烤網的縫隙會滴到炭火上,所產生的煙含有大量的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會直接吸附在食物上,或是透過鼻子和皮膚吸收進身體;另外,高溫烹煮或將肉類直接接觸火焰燒烤,也容易使蛋白質變性產生雜環胺類(Heterocyclic Amines,HCAs),PAHs及HCAs都是目前已被證實的致癌物,進入人體之後都會造成危害。想要避免吃進PAHs及HCAs,但又想要吃烤肉過中秋該怎麼辦呢?大家可以選擇使用「電烤盤」來烤肉,取代傳統的炭火直燒烤網,也可以使用鋁鉑紙將食物包裹起來,避免直接接觸火焰,如此一來就能大幅降低吃進這些致癌物的機率了。五、烤焦千萬不要吃烤肉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肉烤焦了,有些人會覺得可以吃一點點無傷大雅,但其實烤焦以及過度燒烤的肉品都會產生前面所提到的PAHs及HCAs等致癌物,吃下肚之後容易增加身體自由基的產生,讓身體容易發炎、老化,並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喔!這邊建議大家可以先將食材預煮過後再烤,縮短在炭火上燒烤的時間,如若真的不小心烤焦了,也一定要將烤焦的部分切下來丟棄喔!六、少鹽少醬,原味更棒在許多人心中,烤肉醬已是烤肉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你知道烤肉醬的鈉(Na)含量有多高嗎?以一湯匙大約15公克的量為例,就含有高達500多毫克的鈉,而烤肉過程中來回涮醬的用量一定遠遠超過一湯匙!根據國健署的建議,健康成年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如果過量攝取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進一步可能導致腎衰竭、中風。而烤肉醬就是很容易鈉超標的醬料喔!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能接受食物的原味就不要再額外添加調味醬料,若想要多一點味道也可以將食物烤熟後沾一點點海鹽搭配食用,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用一些天然的蔥、薑、蒜及少許醬油等來自製健康低鈉的烤肉醬,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沒有把這6個烤肉秘訣記起來呢?今年烤肉時,你就可以用這些秘訣照顧自己以及親朋好友的健康囉!當然,吃完烤肉之後也要加緊運動,趕快把這些熱量消耗掉吧~大家歡慶中秋佳節的同時,也要注意這些小細節,才能過得開心又安心《健康設計家》也在這裡預祝大家中秋佳節愉快!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