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幸福
共找到
1506
筆 文章
-
-
2023-11-0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9旬糖友這樣過 醫指4關鍵未必要去大醫院
民眾聽到確診糖尿病,常會覺得「人生黑白」,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治療,而且可以很長壽,還未必需要去大醫院。為了導正國人對糖尿病的迷思、鼓舞糖友,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 糖尿病找上門,人生照樣精彩!3糖友獲獎,不向「糖」低頭。 9旬糖友獲「長壽獎」,與糖共存32年!「長壽獎」得主之一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現年92歲,5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79歲開始胰島素治療,施打超過13年。但糖尿病不減他對生命的熱情,反倒更重視健康,在太太支持陪伴下,不僅持續在教育界奉獻心力,卸任後也仍持續著作、進修,80歲時更以短短3年時間獲碩士學位! 母獲「幸福獎」:為孩掌握知識,哭過更加堅韌!「幸福獎」的得主徐鳳吟,是13歲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的媽媽。11年前予安發病急診,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住院7天才好轉返家,期間心疼愛女痛哭了3天。「還有很多事要學」她警覺,擦掉眼淚、拾起傷心,掌握健康飲食秘訣,陪伴予快樂成長。她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 她獲「傑出成就獎」:因糖尿病反而過得更健康!「傑出成就獎」得主之一的40歲音樂家張筑婷,國小三年級就確診第一型糖尿病,三餐飯後、睡前須打胰島素,一過就是30年。但糖尿病同樣無法阻礙她,不僅從小未曾因病哭過,反倒覺得「習慣就好。」,並認為正因為糖尿病,讓她比大多數人更重視健康。後來她追逐夢想,成為了音樂家,現也持續專注工作、繼續築夢。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醫指4關鍵,未必要大醫院。 避免迷思、確實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糖尿病其實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問題就在於國內糖友控制並不理想,不少病友對藥物存在錯誤觀念,常見例如認為藥物會傷腎、胰島素如「嗎啡」打了就無法脫離。 李洮俊理事長說明,糖友減壽的主要原因來自併發症,據統計,台灣糖友超過5成最終死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每年也有許多糖友腎病變,最終進入透析治療。李洮俊理事長表示,台灣各類藥物都有,最佳控制方法之一就是穩定用藥。 糖友甚至能比常人更健康!得了糖尿病,不代表一定會折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據研究,若糖化血色素、血壓、血脂都能控制達標,沒有蛋白尿、不抽菸,不僅整體死亡率與非糖尿病患相去不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比常人更低。 當個案受到良好照護,不只是壽命、生活品質可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好!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畢竟一般人並不像糖尿病病友會定期就醫與追蹤。」 糖友照護未必要去大醫院?!李洮俊理事長強調,慢性病照護絕不是醫療為主,「病人自我照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以病人為中心,讓病友自己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基層診所對於糖尿病友來說,距離近、就醫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勢,能助穩定控制。也具有周全性,為病友持續提供正向、專業、持久的支持。同時還具有協調性,一旦發現糖尿病友有大小血管疾病、併發症等問題時,除了上下轉介,目前還有橫向連結,可以適時適切地轉介。 去污名化!糖尿病「免拍謝」。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糖尿病可能因「尿」字等因素遭到污名化或受異樣眼光,許多病友罹患糖尿病不好意思講、甚至躲起來打胰島素,這也間接影響照護成效。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個血糖過高的疾病,了解疾病本身、支持糖友,更有助照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銀髮族注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常見慢性病要當心,3種飲食技巧幫你控制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但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和你一起解析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並如何運用健康飲食來協助控制!銀髮族常見3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上的國人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高達38%!除了先天性遺傳以外,肥胖、長期食用重口味及加工食物、缺乏蔬果攝取、久坐不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是形成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的盛行率約27.84%。糖尿病可分為兩種類別,而銀髮族所罹患的糖尿病通常是由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主,例如長期肥胖、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精緻糖與精緻澱粉等,使體內的胰島素無法發揮功能,導致血糖過高進而形成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的骨質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急遽流失,再加上牙口功能退化、食慾降低、飲食中缺乏鈣質等因素,導致銀髮族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慢性病的飲食技巧一、高血壓飲食原則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便是專門針對改善高血壓情況而設計的,其中的一項重點便是飲食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鉀來幫助調節血壓。因此對於血壓偏高的銀髮族們,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香蕉、菠菜等高鉀食物。二、糖尿病飲食原則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守定時定量進食與『三少一高』飲食原則:意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因此烹調方式建議多以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來進行;也可選擇燕麥、地瓜來取代精緻澱粉的白米飯作為主食。三、骨質疏鬆症飲食原則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飲食重點在需補充足夠的鈣質,及對骨骼發育有益的營養素如鎂、維他命C、D、K等。所以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加入一把小魚乾、一掌心的堅果及一碗綠葉蔬菜。但對於吃素、牙口功能不佳的銀髮族群,或是想要一次性補充上述全部營養的人,選擇以素食來源製成的複方鈣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很推薦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們豐富的社會歷練與經驗,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許多指引與建議,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能與長輩學習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你一定更加懂得如何照顧家中銀髮族的健康!Sean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有個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維持規律生活養生
在地醫療服務30多年的彰化漢銘醫院,2019年轉制為「漢銘基督教醫院」,成為彰基醫療體系醫院的一員,除了扮演深耕社區的地區醫院,因位置緊鄰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獲得充分醫療資源與醫師人力,協助分流彰基總院看診人潮,讓長者、慢性病患者就醫品質提高。是獨立分院 也是彰基院區漢基院長陳志輝今年1月接任院長一職,陳志輝指出,以往在都會型醫學中心的經驗,讓他看見彰化就醫習慣與病人型態的截然不同;漢基地理位置特別,除了靠近總院彰基,又在彰化市秀傳醫院隔壁,漢基不僅是獨立的分院,也扮演「總院一個院區」的角色。陳志輝是骨科專科醫師,過去在台中榮總服務20多年直到2021年。他坦言,過去忙碌於臨床、學會及學校教學,著實疏忽休閒活動,近年朋友邀約開始爬山,「登山大多時間是獨自聽著自己的呼吸,是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思考時間」。大學時是運動健將的陳志輝,擔任籃球隊長3年,也參加棒球隊,他起初對「爬山」很不以為然,認為「不就是走路而已」,但在一次機會毫無準備下挑戰玉山,「真的爬得快死掉!」他出現高山症,卻還是撐住攻頂,下山後才覺得身心舒暢。「如果不是經過一步一步氣喘吁吁、腳踏實地的走上來,永遠無法看到山上美景。」曾有位前輩曾告訴他,「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了。」因此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他表示,會再多爬幾座山,再去挑戰爬玉山,想去玉山北峰氣象站找老朋友。開辦專車 載長輩到院拿藥陳志輝說,新冠疫情期間,重症患者進到彰基總院,穩定或確診後始終沒採陰的患者則由漢基接手,以維持醫學中心的運轉,現在在彰基急診滯留太久的患者,經評估也會轉到漢基治療,兩院關係緊密。彰化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陳志輝說,常見老人騎著機車載另一名老人來看病,今年開始漢基開辦社區專用車,車輛走四條路線到社區載長輩來醫院拿藥,未來還可能請司機下車幫拿慢箋,改善交通帶給患者的不便利。漢基從原本以婦兒科醫療為主,現在轉型有內、外、復健、眼科、中醫等30個診療科別、126位專科醫師進駐,成為社區型地區醫院。陳志輝表示,漢基內科逐漸成熟,未來將提升民眾對於外科醫療的需求。陳志輝說,唯有專任外科醫師到院內,手術執行才能穩定,不過考量部分科別有較為單純的手術可嘗試,像是今年已有骨科、直腸外科醫師來院專任,預計會再補進泌尿外科及一般外科醫師,精進外科病房照顧術後病人的能力,以提升外科服務量能。過去漢基醫院急診室受限於空間與所在位置,造成救護車停靠動線不佳、服務量受限,陳志輝表示,近期已規畫急診室前移至醫院大門口、鄰接主要幹道中山路,車輛可直駛入急診門口,並擴大急診床位數,提升民眾對漢基急症、外科醫療照護的信心。養生秘訣/規律生活 是目前最大幸福面對忙碌的工作,陳志輝指出,許多人為了調適工作與生活壓力會列出一大串菜單,但規律最重要,無論是怎樣的休閒與生活習慣,規律才是最高境界,也是目前他認為最大的幸福。陳志輝從醫多年,看到最多的不是病人有什麼怪病診斷不出來,而是診斷出來後不願意接受治療,即便是醫療人員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因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所以延誤治療時機,繞了一圈本來可以治療的狀況,弄成無法收拾,真的很可惜。陳志輝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骨折創傷手術、多重創傷病人照護及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手術、骨折微創手術現職:漢銘基督教醫院院長、彰基骨科部副部主任、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陽明醫學院醫學學士經歷:台中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台中榮總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秘書長、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常務理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3 養生.運動健身
全台唯一,桃園大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潮音海觀景步道 穿越龍貓隧道抵達迷你撒哈拉沙漠
全國唯一的沙丘地質公園在桃園!迷你撒拉哈沙漠,登上觀景台俯瞰海上沙丘,還可順遊竹圍漁港,規劃桃園濱海一日遊!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潮音海觀景步道及黃槿步道 請於白天前往地址:桃園市大園區潮音北路桃園草漯沙丘綿延8.1公里,是典型的海岸沙丘地形,北起大園區老街溪口、南至觀音區大堀溪口的沿海地帶,由於受到強勁的東北季風及南風影響,吹落至當地的漂砂堆積成沙丘。草漯沙丘海岸被評選為「全台九大值得守護的海岸線」之一,擁有豐富的耐鹽防風植物及珊瑚礁生態,能阻擋風飛沙、避免海岸線倒退,同時保有沙岸綠林。成排的發電風車與海岸線並行,荒蕪寂靜的風景與絕美夕陽,吸引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電視劇《波麗士大人》前來取景。2020年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完工啟用,成為全國第一座沙丘地質公園,供遊客免費參觀。交通資訊◎自行駕車導航「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大園潮音海觀景步道」,地址:桃園市大園區潮音北路506號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提供免費停車場(導航地圖)及廁所。停車場對面就是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的入口。※提醒:不要把「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跟「草漯沙丘地質展示館」搞混,兩者是不同的地方喔!◎大眾交通周遭大眾交通工具不方便,建議自行開車或騎車來!一、距離最近的公車站是「新村路口」,但公車班次很少:5041中壢-觀音(經白玉)、5043中壢-臺玻[繞駛觀音工業區]、5043A中壢- 觀音[繞駛觀音]二、搭乘台鐵抵達大園火車站,轉乘計程車前往草漯沙丘,車程約20分鐘,車費約300元上下,建議多人共乘。注意事項.由於海邊風大,沙丘路不好走,建議穿好走的鞋子,走路時用「之」字型慢慢走.建議攜帶墨鏡,避免風吹沙跑進眼睛裡.風大時請避免在沙丘稜線行走.草漯沙丘地形高達15尺,且沙面下遍佈防沙籬,請注意安全.注意有蛇類出沒.請於白天前往,勿在夜間進入.請勿干擾野生動物棲息.建議於5號風機處折返.車輛請勿進入.禁止露營、生火.禁止擺攤等一切營利行為.禁止取土挖沙.禁止破壞當地設施.垃圾不落地,隨身物品請記得帶走.黃槿步道蚊蟲多,記得做好防蚊措施路面狀況整建過的步道(公園路段及黃槿步道)平坦好走,到了草漯沙丘沿岸是細軟沙質地形,腳底會跑進很多沙,可能會有點難走,行走時要小心注意。廁所資訊草漯沙丘免費停車場旁邊有規劃完善公廁,且提供兒童專用馬桶。公園入口處有設置分類垃圾桶,請落實垃圾不落地,共同維護環境。座椅資訊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設置觀景平台及解說平台,這兩個地方都可以坐著休息乘涼。賞景特色沿著臺61線抵達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別名潮音海觀景步道,該公園的設立,是為了有效利用桃園獨特的沙丘地景資源,結合在地社區自主守護,讓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和諧共處。草漯沙丘是台灣海岸線上最寬廣、也最完整的沙丘地形,沙丘高度常年都保持在10到20公尺,東北季風期間沙丘還會再增高,由於沙丘紋層及交錯層變化豐富多變,極具觀賞價值。受潮汐和洋流力量造就的沙丘,不僅擁有觀賞價值,還能避免海岸因侵蝕而後退,形成海上長城、海岸沙漠等特殊地質及地形樣貌,比起其他地區更為少見,堪稱桃園地景一絕!2020年6月桃園市政府將草漯沙丘列為市定第一座地質公園,而且還是全台唯一的沙丘型地質公園,無可替代的存在,是台灣九處最值得守護的美麗海岸線之一。草漯沙丘北起大園區老街溪口、南至觀音區大堀溪口,面積廣達284公頃,分為核心區(18公頃)、復育區(22公頃)、一般區(244公頃),並進行分級分區管理。核心區具有最完整沙丘型態,為保護珍貴自然資源,僅供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申請使用;復育區則是垃圾掩埋場所在地,並進行環境監控,只有工作人員才能進入;一般區開放民眾自由進出,提供休閒遊憩用途。桃園的撒哈拉沙漠!桃園市府於草漯沙丘開闢潮音海觀景步道,以漂流木為入口意象,設置觀景平台、休憩座椅、木質廣場、黃槿步道等設施,並設置解說牌詳細介紹草漯沙丘的形成原因。經過位於步道入口的張家古厝,古色古香的張家古厝擁有百年歷史,古蹟建築仍保存良好。張家古厝至今仍有居民在裡頭生活,遊客參觀時務必保持安靜、勿帶給當地人困擾。仔細一看居然還可以找到一處百年古井,相當新奇!張家古厝的大門前有一棵百年無患子樹,樹下有座椅及解說牌。周圍緊鄰著木質廣場,提供座椅及遮蔽處讓遊客休憩,並提供自行車停放區。遊客要穿越200公尺長的黃槿步道,才能看到潮音海的沙丘。黃槿步道因種滿黃槿而得名,黃槿具有防風、防沙、防潮的功能,又抗鹽、耐旱,非常適合生長在海岸邊。由於黃槿的葉片可以用來當成蒸煮糕粿用的枕葉,因此黃槿又叫做「粿葉樹」、「糕仔樹」。繁盛茂密的黃槿將眼前所見之處幾乎覆蓋,仰頭甚至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天空,由此可見其旺盛的生命力,綠意盎然景象也有「桃園龍貓隧道」之稱。漫步短短的黃槿步道,即便當下是炎熱高溫也覺得十分涼爽。穿過一小片黃槿森林,抵達草漯沙丘,步道旁有一棟二層樓高的觀景平台,眺望台視野極佳,可以居高臨下眺望整個草漯沙丘海岸,黃昏時更適合來草漯沙丘看夕陽,感受紅霞暈染天空的靜謐感。觀景台設有椅子讓人小歇一會,短暫躲避炙熱的光線,與身後的風力發電風車合影,享受陣陣海風吹拂。離開觀景台,繼續朝草漯沙丘前進,抵達後瞬間有種置身沙漠的錯覺,一旁可見許多防風竹籬包圍沙丘避免沙子散落,望向遠方瞧見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飽覽桃園最珍稀美麗的海岸線。站在台版撒哈拉沙漠,搭配旁邊一整排高大的風力發電機,彷彿來到無人之境,處處散發著滄桑荒蕪的寂靜美。若是在日出及夕陽時刻前來,瞧見絕美風景又會瞬間感到幸福滿溢。海岸沙丘區處於缺水、強風、多鹽、溫差大的環境,只有少數海濱植物能生長,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沙丘生態系,民眾可以觀賞到馬鞍藤、蔓荊、林投、木麻黄、黄槿等品種,此外地質公園還能看見天人菊的蹤影。也因為沙丘的耐旱植物較低矮,這裡沒有什麼遮蔽物,風大容易有沙子吹進眼睛,提醒大家欣賞風景記得注意補水及防曬,建議攜帶太陽眼鏡或眼罩避免風沙。近距離觀賞風車的雄偉壯闊,吹吹海風放鬆身心,朋友、情侶、親子一起來海邊吹海風散步,不妨也可以踏浪玩水,但要小心自身安全。此外,也要共同維護海上沙漠的美麗地景生態,看到垃圾隨手撿起,留給下一個人更美風景。
-
2023-11-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健保改革何去何從?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想看本文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現在年輕世代的醫療人員對職業的價值解讀都有自己的看法,人生就是那麼現實,一定要到一個年齡,或者面對生命即將離去才會頓悟生命。結婚才會感受單身的自由與家庭的幸福感,養小孩才會感受到孩子怎麼那麼麻煩與孩子成長帶來的歡笑。我依然記得大一的外籍英文老師教我們的一首詩「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我們都有很多機會做生命的抉擇,結果也不一定有好壞的對錯,就只能說是自己生命的修行!每位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成長背景不同,會有不同感受。民國68年我當第一年住院醫師,就被指派專責照顧啟蒙老師李俊仁教授與哥哥李伯皇教授手術的腎臟移植病人。當年免疫抑制劑沒那麼好,病人常會有急性排斥或感染現象,真的很累、很無奈,可是看到病人「重生」的感恩,令人開心的成就感只有自己能體會,我也將推動台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當成自己的醫療志業。在目前商業社會中,很多行為抉擇的第一考量是值不值得?事實上,沒有一個職業像醫療工作者那麼幸運,每天從上班到下班都可以不斷地幫忙病人解除生命上的痛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事。這是一種修行,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感受到所謂當醫者的成就感!醫療同業在臉書埋怨工作環境惡化,也到街頭抗議,我覺得政府官員不要期待醫療工作者用「做功德」的心態來活每一天。我也明白當工作不快樂的時候,必然會有情緒的反應,真正受傷害的是醫療品質下降。過去我們常都希望說醫療體系同仁需要有「醫德」,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要很誠實的面對人性。七年前我有機會由臨床外科醫師、院長、教授進入健保署擔任政府官員,當時內心就是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實務經驗,把醫療環境做務實改善,讓每位醫療體系的人都很能夠快樂的工作,真正受益的還是我們的民眾,可以得到最好的健康照顧。我明白健保體系是台灣醫療的最重要的基石,在教學門診,我會問年輕醫師為什麼會覺得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他們也無法全方位論述健保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好。其實台灣的健保改革真的不是那麼困難,27年前公衛前輩們規劃這「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制度」的確創造台灣醫療奇蹟,傲視全世界。臨床醫療人員卻咬牙切齒覺得被壓榨,醫院管理者的主流論述是強調醫療投資要越多錢才會有好的醫療品質,這個簡單「有錢有享受」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醫界沒有人敢誠實檢討現在的總額有沒有務實使用。改革的精髓是民眾一定要承擔責任,我們以往只會要求醫院、醫師承擔所有醫療品質的壓力。我的朋友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某公司的一名員工,工作認真,每天自願加班到很晚。原以為等待他的是升職加薪,然而他卻被公司開除了。公司解釋,鼓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按時下班,而不是用加班來證明自己工作認真。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沒有選對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國內病人每年平均就醫次數有14次,國外約5次,每位病人門診都需要醫護人力,做檢驗、檢查都需要檢驗師與放射師的接手,點點滴滴都是現實醫療生態的無奈。我覺得當政治家、醫者、企業家的邏輯思維都是以人的福祉爲根本,每一個政黨都需要編織一套故事,來彰顯自己跟其他政黨的差異,保證會為選民大眾帶來更多的益處。每一個政治人物都希望爭取更多的選票,所以候選人可能傾向選擇能夠讓他獲得最高總票數的立場。然而美國甘迺迪總統有時候選擇喪失選票,但是更能建立一致形象的立場。政治領導人和政客之間的差異在於政客願意採取任何立場,只要能夠得到更多選票。這也是我們醫界無法看清的根本問題,太多不必要醫療行為的資源耗費讓我們無法獲得合理對待,一直在總額需增加多少的泥沼打轉。唯有務實去面對每一個醫療行為的醫療資源使用,用心積極的做健保改革才不會累死我們很多大醫院裡面的醫療同仁!我知道要傾聽外界聲音、力求務實的溝通,很多人就舉例說我們在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健保插管急救病人比工人通廁所馬桶更便宜、一顆藥價格比糖果還便宜。怎樣讓健保的資源能夠妥善運用是很有藝術的,我們一年有3億2千多萬件的健保申報件數,健保署只能信任醫療體系都誠實申報。人性就是很微妙,若是大家的醫療行為多加一個症狀的敘述就可讓申報點數更高,可能就會多申報。大家有聽過的「囚犯理論」,當大家不斷地在衝業務量的時候,那結果就是醫療點數超過總額,點值下降;當大家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的時候,那時候總額高於醫療點數,點值就上升。如此,我們不必做那麼累,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樣多的錢。當民眾需要「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時,醫師就要善盡告知說明、做好醫病共享決策,醫療品質一定會更好!這關鍵點就是民眾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錢時,他自然會省思判斷他所要求的醫療行為是否真的有需要?醫界主流是想要得到更多總額的錢,在收支平衡下必須提高健保費費率,政府施政要考量整個財政,像工商界老闆是否願意承受負擔健保費增加的成本問題,不是只有我們醫界在同溫層中討論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民眾端是否溝通到位需要更多論述。今年7月1日藥品部分負擔上路,民眾幾乎都可接受這合理的政策,沒有反彈抗議的聲音,表示民眾聽得下去應該是政府官員施政能力的基本要求!當年我們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建立所謂Medicloud的醫療資訊雲端分享,讓醫學中心、診所、民眾都可在診間、藉由健康存摺分享資訊,很成功的減少「重複」檢驗檢查與「重複」開藥,只是「不必要」檢驗檢查在還沒有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之前,還有再努力的空間!兩年前有一位診所醫師的居家醫療照顧申報,那個病人已經死亡了,醫師還繼續申報居家醫療的費用。健保署同仁在資料裡面發現異常,清查結果就發現他虛報的費用是808萬元,他未開慢性病連續處方籤卻也申報診察費,沒有病歷而申報費用、無居家訪視無病歷、沒有藥師期間申報藥師費用等等,我們請他「自清」就繳回來5410萬元,檢察官與法官對這件違法事情相當有意見,覺得健保申報不應該這樣子,採取羈押手段訊問,最後判決這位醫師要捐贈愛心專戶1600萬元、繳公庫2400萬元,全部9988萬元。當時有位醫界前輩攻擊健保署不該如此對待醫師,事實上同仁們根本沒能力干涉檢調依法行政的辦案程序,我非常心疼盡責的健保署同仁受到委屈,不過同仁們倒是很正向的人生態度,說他們挨罵也算是上班領薪水的部分工作!我一直覺得合理的醫療支付必須明確的規範和與時俱進,照顧弱勢也是在健保支付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該怎麼做呢?記得當時我們的規劃是將過時的資料做彙整,不同科一定有不同的想法,透過各個分科的討論,然後跨科的討論,到最後再共擬會議討論,這樣互相比較的時候才有機會得到一個好的結論,也讓大家覺得比較公平。分享「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的故事,那是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Howard Hiatt說醫療保健與任何其他稀缺資源沒有不同,醫生負責照顧面前的病人,如果每位醫生都只為自己的患者利益行事,最終結果就不一定是公平的。正義是一種保護「公地」的努力,以確保未來醫療保健系統的資源可以永續經營。我知道台灣的健保需要面對人性、相互信任,健保的改革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一位政界好朋友告訴我每個時代都會有結束的時候,有時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金剛經示:有生有滅是自然的循環。最近更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天上一片雲,做到真心尊重與祝福彼此都能得到快樂,自然能放下內心深處的糾結,追求海闊天空的生命,平常心面對生命的安排,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2 癌症.抗癌新知
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中醫師點出疾病背後的意義,做出改變活出長壽人生
癌症發生的原因都說是基因造成的、致癌物導致的,不可忽視的還有心理因素和壓力。雖然科學與醫學愈來愈昌明,然而誰也沒有把握、科學家也說不準人體內的致癌基因由誰來定奪它的開關,因此這也造成另一種壓力,大多數人沒說出口的是承認內心裡有害怕得到癌症的擔心與焦慮。在癌症面前,生病的人憂慮病情,沒病的人憂心未來,這些流動在檯面下的不安,難道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只能如此沮喪嗎?此時古老的中醫智慧給了我們一盞可以依托的明燈,《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點出了心不安、神不定、情緒過與不及是生病的根源,並告訴我們如何保全健康且壽命長久的方法。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二個層次即是肉體生理的實質層次及氣血經絡的能量層次。中醫一向重視身心合和、身心愉悅及平衡,我們把這個良好的狀態稱「形與神俱」;近代人們開始強調心靈和精神健康,其實在中醫領域裡心靈與身的平衡始終質樸無華地被重視和奉行。心與情緒息息相關,臟腑與情緒的關聯在中醫裡有相當深的連結,甚至內化在我們日常的語文,譬如:講一個人發很大的怒叫大動「肝」火、沒有耐性愛生氣叫「脾」氣差,就是使用到特定臟腑的意涵的例子,只是大家不曾注意和探究。佛家也說怨恨惱怒煩是五毒,是對人體有害的情緒,現今科學也證實了,情緒會刺激肉體產生相應的化學物質。因此不僅飲食居處要衛生,我們的心情也要注重衛生,以免時時在給身體添加毒物。疾病的治療中醫病理學認為人體疾病都可以從「邪正」兩方面的關係變化來分析,依據「陽虛必血滯」、「氣寒則血凝」、「氣鬱結而生痰」、「積(腫瘤)之成也,正氣不足,後邪氣踞之」等理論,中醫對腫瘤成因的觀點是虛、瘀、痰、毒的累積;當癌症患者經過西醫治療,身體之後的養護還是要回歸生命的本質,就是氣血陰陽的平衡。「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中醫角色就在調整氣血平衡,就如整治河川,疏濬之後還要作好水土保持,否則難保河川不會再汙染和堵塞。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的功效有增強對放療化療的敏感性、提升體力抗病、緩解化療副作用(諸如:疼痛、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降低、失眠、耳鳴、噁心嘔吐、腹瀉、口乾、口苦、食慾不振、腹脹滿悶)、防止復發和轉移,另外,特定強毒性藥物有消減腫瘤效果。蠻多人因為得了癌症才開始看中醫,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剛開始看診時總是愁眉苦臉。有些人將要進行手術、或即將進行放療或化療,都是希望讓體力好一點以捱過西醫治療,也有的希望改善化療藥物副作用,早日恢復原本的活力與狀態。中醫治療重視不同階段與病人體質,以祛痰濕、化瘀濁、益氣養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方法運用藥物或針灸,在病人耐心治療後見到明顯改善,即便末期者也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當患者感受自己健康狀況逐漸起色,每一次回診象徵向療程完成又邁進一步,可以看到他們逐漸鬆開眉頭展露笑顏,甚至會主動鼓勵其他病友也配合中藥作調理。 講回來生病的本質,是向內反觀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打開心去接受各種可能性,有機會去深思:生命的意義?能在生病受苦之外還對活著的本身保持感激嗎?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呀?如果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黃帝內經》說「正勝則邪退」,癌症朋友在西醫治療以外,可以做的是看到疾病背後的意義並做出改變,任何人也應該時時把中醫代表著平衡的「中」字放在心裡、時時檢視,調整自己讓身與心都常保平衡,享有身心健康又活力幸福的長壽人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2023國際失智論壇:教你確診失智後快速應變法
「許多的誤解,來自不理解。」在社會大眾還稱失智症為「癡呆症」的那個年代,總以為失智者會毫無反應的坐在原地、望向遠方,且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依靠他人,直到人生落幕。但真是如此嗎?失智者或許不記得他們受到什麼樣的照顧,但對於照顧他的人流露感情;一個溫暖的微笑或觸摸,甚或無言的陪伴,都充滿愛的意涵,而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經由理解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簡單的任務,營造豐富多彩的互動關係,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並維護尊嚴與社會保持連結。近年來,失智照護有許多新發展,例如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延緩惡化、尋求資源訂定照護計劃。失智症雖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棘手、疲累,但「看見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才是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共好的關鍵。而疾病所引發的財物問題、照顧處理、家庭關係,除失智症家庭更會牽動至整個社會,需要全民共同關心及參與。在面對這些複雜問題的解方之一在於靈性照顧。從靈性切入,能夠改善生活品質,增強面對疾病的韌性,以致於獲得幸福感。「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所需要的友善社會環境、民眾最想知道的年輕型與老年型失智症的差別,以及失智家庭的靈性照顧。本論壇將透過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失智症的經歷,以「失智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分享,在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一書中,提及年輕型失智者迫切需要生涯規畫,尤其是職場、子女教育。彼尤特醫師以自身經歷分享失智者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扭轉一般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見,表述失智者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並發揮個人價值,藉由靈性的追求得到幸福感與喜樂的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將在「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中講述如何同理、換位思考來認識失智者,並與失智症專家進行座談,與談者包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郭慈安、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共同討論確診失智症後能快速應變的方法與失智家庭靈性照顧,創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最後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跟珍妮芙‧彼尤特醫師進行焦點對談。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2023年12月8日(周五)14:00-17:00(13:00開放報到)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電話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分機5616或2698 蔡小姐網路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3dementia-112📘《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購書點這裡👇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2529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28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如同治理公司,退休生活也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5個堅持讓92歲張忠謀容光煥發
7月底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落成啟用,邀請了7月10日剛過92歲生日的創辦人張忠謀出席並致詞。台積電刻意在張忠謀生日月舉辦盛大的落成啟用典禮,當作他的92歲大壽生日大禮,也向他致敬。張忠謀自從2018年裸退後,已顯少參與工作,此次出席並致詞,氣色仍顯精神,不像一位9旬高齡的長者。退休前的張忠謀,工作講求效率,非不得已不加班、不應酬。退休後,寫作、旅遊、打橋牌、閱讀,他的人生態度及養生法則,如同他治理公司一樣,都靠著毅力,有計畫且規律的執行。工作態度「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從創立台積電到2018年6月宣布退休,擔任台積電董事長逾三十年,在這個足以左右台股指數、被稱為護國神山的重要企業任要職,如果你以為他每天都工作到三更半夜,那就錯了!張忠謀過去受訪時自述,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他也以此要求員工,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能不加班就不加,希望員工們都能兼顧家庭生活,有健康、平衡的生活。「健康而平衡的生活」 張忠謀反對員工長期過勞原報導刊載時間:【2012-11-24/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透過公司內部網站談話,希望員工努力工作以外,兼顧家庭生活、運動等,擁有健康、平衡的生活。他反對員工長期超時工作,即使自願加班,「每周工時最好不要超過五十個小時」。張忠謀以影片方式,對員工發表「工作時間」談話,提出兩個原則、兩個贊成和三個反對。他說,近幾年,台積電的技術推進到與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公司競爭的地位,有這個地位,是員工的努力和大量資金注入,以後要保持這地位,甚至更進步,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所以,原則一「努力工作是必要的」。但「工作究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則二希望員工都有「健康而平衡的生活」,工作之餘有家庭生活、運動、個人興趣和社交生活。張忠謀表示,基於這兩個原則,公司贊成主管與員工共同思考,如何增進工作效率和成效,「工作效率與成效往往比工作時間更重要!」也贊成在主管和員工雙方同意下,如果要加班,應依照勞基法規定,請領加班費或申請補休。張忠謀說,他不反對同仁因對工作有興趣,自願下班後工作,以強化自己的實力,但不希望同仁每周工時超過五十個小時。另外他堅決反對主管要求員工加班,但又不核發加班費或不給予補休;反對即使有加班費,同仁卻長期超時工作;反對同仁受主管或同儕影響,「感覺非要長時間待在公司不可」。養生哲學多年前張忠謀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他的五大養生祕訣,作家李偉文在談論健康退休的書《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評論: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較特別的是,張忠謀的養生是兼顧身心靈,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張忠謀的養生策略打了120分超高分。張忠謀五大養生祕訣:●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張忠謀養生招數 醫師也說讚原報導刊載時間:【2017-02-01/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年逾80,但目光有神、思考犀利,而讓他能持續率領企業壯盛的背後原因,就是貫徹養生之道,作息規律、天天運動,更用閱讀及音樂為心靈「排毒」。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現職為關渡醫院院長、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恭為他的養生策略打120分超高分,他強調,張養生兼顧身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執行力十足,令人佩服。張忠謀曾接受媒體訪問,講述養生之道。他從20多歲開始就秉持不加班精神,因不喜應酬,每月應酬不超過兩次,且一定於1個半小時內結束,好讓自己早睡早起、作息規律;且每周至少6天快走40多分鐘運動。特別的是,他將音樂和閱讀當作心靈排毒法,釋放一整天下來的壓力。陳亮恭說,張的養生策略不複雜,重要的是實踐能力,一般人難天天執行,更何況張還在職場,而非退休在家。可貴的是,張不忘關注心靈,部分長輩會隨著年紀愈大,愈發失落及憂鬱,利用閱讀益智、音樂鑑賞,有效穩定情緒防失智。伉儷情深張忠謀與夫人張淑芬都是二度婚姻,2001年結婚,20年來感情甚篤,經常不管公事私事,都是出雙入對、形影不離。張忠謀在七十歲時重新步入禮堂,找回幸福。美滿的婚姻、有可以牽手走一輩子的伴侶,也是讓人心境開朗的關鍵。他說她溫柔體貼 她說他善體人意 相識15年終決定攜手一生原報導刊載時間:【2001-02-10/經濟日報/曹正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新婚夫人張淑芬,2月2日晚間首次在圓山大飯店攜手亮相;張忠謀形容張淑芬,「溫柔體貼,一個人如果有伴侶,對心境、健康都有幫助」。張忠謀選農曆年在加州完成結婚儀式,婚宴僅有張忠謀高達90歲的母親、女兒,及女方親屬參加,只請了兩桌,儀式很簡單,1月29日,台積電部分員工才知道張忠謀在美結婚。張忠謀與妻子張淑芬1月30日刊登結婚啟事。張忠謀和張淑芬相識時間逾十年。「伊莉莎伯」是張忠謀中學時寫的小說中的女主角,伊莉莎伯長的漂亮,性格活耀,頗具交際手腕,在男女感情中有主導權; 認識張淑芬的人亦是如此形容她,張淑芬英文好,個性活耀,長於社交。7月生的張忠謀是巨蟹座,根據星座學來看,巨蟹座的人敏感、多情,感情細膩並執著,也相當戀家,對感情品質很挑剔。張忠謀過去從不提張淑芬的姓名,相識逾十年才結婚,顯露出張忠謀對感情的深刻。張忠謀很嚴肅,不苟言笑,有時還會罵人,但張淑芬眼中的張忠謀,很和藹可親,也為人著想。張淑芬說,張忠謀很關心台積電的員工或朋友,但他從不讓別人知道,這讓她很感動。最讓張淑芬感動的是,當她生病,身心痛苦時,張忠謀很著急,分分秒秒都在她身邊照顧著她。讓她覺得張忠謀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張淑芬和張忠謀認識十幾年了,在工研院時,張忠謀是張淑芬的長官,工作上是從屬關係,當時張忠謀的火爆脾氣在工研院是出了名,張淑芬「很害怕、很尊敬」張忠謀,她說,那時候她對張忠謀還沒有產生情愫。兩人交往密切,是這半年內的事。張淑芬說,雖然她和張忠謀在十年前相識,兩人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因此兩人除了在工作場合上碰面,就是在應酬場合,或家中聚餐時碰面,離開工研院後,兩人聯絡機會就少了。張淑芬以前看張忠謀,是部屬看老闆,因此會敬畏他,但現在,她眼中的張忠謀是一般的男人,如同一般太太看待自己的丈夫,感覺截然不同。張淑芬剛剛搬家,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陪在張忠謀身邊照顧著他。退休生活張忠謀在退休前就規畫好,退休要立即做四件事:完成自傳、打橋牌、旅遊與閱讀,但2018年中剛退休,就又立刻接下APEC領袖會議重擔,一刻也不得閒。而他年輕時在國外的大學生活階段培養了許多興趣,包括聽音樂、看歌劇、打橋牌等,這些興趣一直到他退休了也還一直維持著,甚至還與隊友組隊參加橋牌世界盃長青組的比賽,退休生活仍精力充沛。身心靈全面退而不休,讓張忠謀得以一直保持精神抖擻、容光煥發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是已近百歲的高齡長者。張忠謀談退休 三件事都做了原報導刊載時間:【2019-11-03/經濟日報/記者簡永祥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2)日參加台積電運動會,他以「回家」的愉快心情與媒體分享他退休後生活。他說,日前已完成自傳下冊第一篇針對「德儀盛衰」7.5萬字手稿, 接下來會專心撰寫約10萬字的第二篇「台積奇蹟 」,並保證明年一定出版; 夫人張淑芬則很開心說她現在最快樂。張忠謀說,去年6月5日他退休時,提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依序是撰寫自傳下冊、參加橋牌比賽及與太太一起旅遊。下冊將分為兩大篇及一段職涯插曲,從1964年在史丹佛念完博士開始寫,包含在德州儀器待了25年,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原本預計這一篇幅字數5萬字,但最近完成初稿,寫了7.5萬字,這幾天可以開始準備寫插曲約3,000字;第二篇主軸是「台積奇蹟」,估計10萬字。他說,原本預定自傳下冊今年3月前能出版,但時間已延誤了,現在不講出版時間了,但會積極寫,希望明年底前一定出版。至於參加橋牌比賽,張忠謀認為他和隊友報名世界盃的長青組,他的隊伍在24隊循環賽中,一連打了八天,順利進入前八強,打敗很多世界級高手,雖然他在進入決賽的前八強中被淘汰,隊伍獲第五到第八名,但他已相當滿足,因為是世界賽,被打敗的選手中有好幾個以前都是世界選手。至於旅遊,他和太太過去旅遊很多次,但印象最深刻是最近去巴黎看趙無極畫展,五天的旅程中走了四個博物館,吃了好幾家米其林新餐廳,特別的是看畫展時兩人牽著手,有朋友從背後拍下這個畫面,這張照片也讓張淑芬畫了第二幅執子之手。另一旅遊的大體驗是兩人搭郵輪暢遊南澳十多天,飽覽南澳美景。張淑芬則表示,她的生活很簡單,有三個工作,當張太太是第一,她也花了更多時間運動,讓身體保持健康,能更好地照顧張忠謀;第二就是做慈善;第三是持續畫畫。張淑芬表示,張忠謀退休後的這段時間是她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先生終於回到家庭、回到她身邊,不必為了台積電煩心、平靜的張忠謀,給了她很多安全感。她說,張忠謀不鼓勵她做任何事情,但給她很多空間,很謝謝他。(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10-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大姨媽沒來,是姨「丈」不好?
每個月大姨媽都應該準時來,如果大姨媽來得不規則,是許多女士的困擾。如果大姨媽慢了好幾天都不來,更是許多戀愛中男女最擔憂緊張的事情。事實上,大姨媽不來,固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姨媽的老公姨「丈」好不好,更是攸關生命交關。胰臟,左邊「月」是肉字旁,代表是人肉組織的一環,右邊與「姨」太太的姨字右邊是同樣的字體,代表是舶來品,是西方傳過來的,因為姨太太本身不是正宮,也是舶來品,非正統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解剖學不發達,不曉得在人體胃的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像蜈蚣那樣的器官,橫亙在人體正後方、胃的後面。一般人都知道胰臟不好會發生糖尿病,人體吃東西後,血糖升高,要吸收進入細胞內需要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先天性糖尿病就是因為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因此一輩子要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血糖。一般常見的中年以後的糖尿病,是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但要進入細胞有問題,醫學上稱為第二型糖尿病。這也是台灣至全球最好發的成人病。事實上,胰臟也是我們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中的脂肪及蛋白質從胃進入腸子,要靠胰臟分泌的蛋白酶與脂肪酶把他們分解成小分子,腸子才能吸收,因此胰臟功能不好,吃的食物不能好好消化吸收,輕則容易拉肚子,重則人消瘦,為伊人獨憔悴。胰臟最可怕的疾病之一是胰臟發炎,胰臟發炎了,它裡面的消化酵素跑出來,會腐蝕周圍的組織,引起劇烈疼痛,發炎壞死,甚至造成膿瘍或休克。事實上,胰臟最可怕的疾病是胰臟癌,這幾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它號稱為癌王,因為有症狀出來,通常很難醫治。如果長在胰頭部,很快引起黃疸,及早就醫,做個複雜的手術,或可痊癒。如果長在體部或尾部,通常都是等到體重減輕,或腹或背後脹,看了很多醫師都不好,做了很多檢查才發現,但到了這個時期,治療都很困難。還好近年來,影像檢查發達,透過定期的體檢、抽血、驗癌症指數,或定期做腹超,尤其核磁共振,就有機會及早發現,或許能夠痊癒。總之,大姨媽不來,固然令人討厭,但大姨「丈」不好或發飆,更是影響生命。由此觀之,姨媽或姨丈都是我們家庭的寶貝,一定要好好呵護,家庭才能幸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0-2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 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一圖揭猝死風險
「XXX因心肌梗塞猝逝!」、「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長腦中風驟逝!」每每看到這類新聞,總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長年位居第二,是僅次於癌症的疾病。而這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帶大家一起認識和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守護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心血,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為什麼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現代人的飲食多高油高鹽,生活習慣也傾向晨昏顛倒、久坐不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為疾病埋下了爆發的種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指的是動脈管壁上生成了由細胞殘渣、蛋白質、脂肪所混合的腫塊,造成血管直徑變得狹窄、身體其他器官獲得氧氣與養分的量也會隨之變少,還可能因為腫塊破裂使血小板凝集於受傷部位而形成血栓,最終產生不可逆的結果。這一段要來帶大家了解動脈粥狀硬化的成因,如此才能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Step 1 血管受傷使低密度脂蛋白進入:不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導致血管氧化受損,使得低密度脂蛋白(以下稱LDL),俗稱壞的膽固醇,得以進入血管內壁並開始堆積氧化,稱為氧化型LDL。‧Step 2 巨噬細胞吞噬氧化型LDL:此時的血管會呼叫巨噬細胞前來處理這些堆積的氧化型LDL,當巨噬細胞吃下過多的LDL後,會形成一個全都是脂肪的細胞,稱為泡沫細胞。‧Step 3 泡沫細胞增長:隨著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中的體積越來越大,此時的血管直徑就會因為這些泡沫細胞的聚集而逐漸變小。‧Step 4 血小板聚集於動脈管壁:泡沫細胞本身會分泌多種發炎物質來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導致血小板開始往受傷部位聚集,稱作凝血斑塊或血栓。‧Step 5 血栓阻塞血流:當血栓或血塊過大時就會阻塞血流,若栓塞部位發生在腦血管時則稱作腦中風;發生在心臟血管時則稱作心肌梗塞。5大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俗話說:「見微知著,睹始知終」。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為了能夠全方位的圍堵動脈粥狀硬化,我們在這一段會分析探討一些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年齡與性別:根據統計,45歲以上的男性與55歲以上的女性因為血管老化受損與雌激素停止分泌後,會使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提高,因此Sean建議該族群的人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來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吸菸:根據統計,六十歲以下的吸菸者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五倍。許多研究都指出吸菸會加速血栓生成、造成血脂異常、血管發炎等負面影響。‧肥胖與不運動:肥胖與缺乏運動的生活會導致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又會加快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高血壓:高壓的血流在血管內易使血管受傷發炎,還會使壞膽固醇容易侵入血管內壁,所以高血壓也被視為一項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糖尿病: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他們的血管也很容易出現發炎、受損的情形,持續惡化便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5點健康守則保護心血管健康如前所述,動脈粥狀硬化的產生,是由諸多因素經長時間累積演變而成的,為了有個讓人「安心」的未來,『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將從飲食營養及生活習慣中總結了五點健康守則來全方位保護你我的心血管健康!1.攝取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維他命C、維他命E及各種植化素都被認為具有抗氧化功能,它們能抑制LDL被氧化,免於被巨噬細胞吞噬的風險,也能保護血管免受氧化傷害。常見的抗氧化食物如芭樂、藍莓、葵瓜子、胡蘿蔔…等食物,及一些以抗氧化為訴求的保健成分,如余甘子萃取物、西印度櫻桃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等,都含有不同的抗氧化物質,可以保護血管不易受氧化傷害。 2.足量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原因是它們能一起調節血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食物中的香蕉、菠菜、牛肉內分別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提醒,因為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來源,且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吸收,因此對於不吃肉類的素食者及胃酸分泌較不足的長輩來說,維他命B12是較不易攝取到足量的。建議這類族群可以選擇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3.補充Omega-3脂肪酸:美國醫學研究所提出:「一周吃兩次魚肉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及幫助腦部發展」,能帶來這些好處主要是因為魚油中的Omega-3。Omega-3多存在於秋刀魚、鯖魚、鮭魚等深海魚類的油脂中。它有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對抗血栓等功能,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若是想以保健食品的形式來補充魚油時,Sean會建議大家選用含高濃度Omega-3且無添加的魚油以確保自己吃下產品的是安全無虞的。4.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主要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於改善血脂組成有較大的助益。含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有燕麥、秋葵、蘋果…等,它們除了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外,也能減少腸道吸收飲食中膽固醇的量,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效果。5.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理想體重、規律作息、時常運動、不吸菸酗酒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大幅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還可以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完美體態及氣色。動脈粥狀硬化因早期幾乎沒有徵兆而難以發現,素來有「沉默殺手」之稱,根據民國11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奪去了超過兩萬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反思的警訊。為了自己及親朋好友的幸福,平時更應注意勤加保養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將所學的保健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讓大家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一切都難以挽回時才後悔莫及喔! 延伸閱讀:.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3 焦點.元氣新聞
重陽節尊老敬老,北捷、高捷免費搭!各縣市各種優惠一次看
今(23)日是九九重陽節,各縣市都有一些敬老優惠措施,長者可以相偕到處走走。農曆九月九日俗稱重九,九為陽數,月日重疊,所以也稱為重陽。九九取「久」諧音,古人認為這天有長久幸福之意,所以很重視這個節日。重陽節也被賦予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長壽的含義。習俗上有登高、祭祖及祈求豐收等活動。延襲至今,縣市政府各種場域及一些商家,都會在重陽節這天提供好康福利給年長者受惠。重陽節各縣市優惠活動.台北捷運公司針對全國65歲以上長者及設籍臺北市55歲(含)以上原住民,於重陽節當天,持各縣市發行敬老電子票證都可免費搭乘捷運。若未持有電子票證,亦可憑相關身分證明文件洽各車站旅客詢問處登記領取「免費單程票」;貓纜車站可直接於驗票閘門刷卡,或出示證件洽旅客詢問處領取「重陽節免費QR Code紙票」免費進出車站。.高雄捷運於重陽節當日,提供65 歲以上長輩憑敬老卡可免費搭乘捷運。.台北市政府今年恢復發放重陽敬老禮金,8月8日起開放四大超商等地點靠卡領取敬老金新台幣1,500元,悠遊卡公司也攜手八大連鎖通路:統一(1216)超商、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OK超商、美廉社、義美、棉花田及黑橋牌,,紛紛針對長者喜好,推出各種指定商品優惠或折扣,讓長者開心享受敬老金購物。.即日起至10/31止,凡居住於基隆市之民眾, 於貼文下留言「高齡友善我+1」 → 按讚+分享 → 完成有獎徵答表單,便有機會抽中100元超商商品卡。見詳請。.台中市持續推動老人健保補助,敬老愛心卡也可多元使用,自7月1日功能再升級,開放補助搭乘火車,鼓勵長輩多出門走走。另有近350家敬老愛心卡銀髮友善商家,出示敬老愛心卡即享有專屬優惠。見詳情。.高雄港金棧遊港航班夕陽線或亞灣線、崗山之眼、旗津貝殼館、壽山動物園,重陽節都有針對65歲以上長者提供門票優惠,見詳請。.台南市13處親子館配合重陽節在 10/1~10/31 推出幸福重陽活動,台南市年滿 65 歲長者陪同幼兒入館,並持本人身分證正本,長者即可獲得精美禮物 1 份,每人限領一次。見詳請。.屏東縣重陽大禮包,包括銀髮藝術節、敬老卡從每月330元加碼提高每月500元,擴大小黃公車21條線、假牙補助,90歲以上重陽敬老金加碼2千到1萬元。.為鼓勵長輩運動,桃園市府也加碼敬老愛心卡福利,原本持卡至國民運動中心等運動場館僅能在公益時段免費使用,本月23日重陽節起將擴大,不分時段都可免費使用,明年1月1日起,若長者每月至場館運動達12次以上,還可領取100元使用折價券,鼓勵長輩們多加使用。.九九重陽節,家樂福推出銀髮友善特惠,全台量販店限定,當日單筆消費不限金額,熟齡健康好禮3選1直接送,包括白蘭氏強化型葉黃素精華凍1份(15克)、桂格好眠亮顏奶粉1盒(30克 × 2包)、桂格完膳高鈣配方1瓶(237ml),以上贈品每次單筆消費限兌換1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每份贈品每人限兌換1次。. 漢堡王重陽敬老節推出敬老專案,開放臨櫃/自助點餐機/官網點餐預購,並限定於10/23、10/24取餐優惠買一送一,只要在活動期間購買任一款安格斯系列套餐,包括安格斯厚切、花生安格斯、勁濃安格斯和黑醬安格斯,就直接免費贈送原價99元的Q彈海老堡乙顆,買一份套餐送一顆、買兩份送兩顆,以此類推。現在就先到官網預訂,輸入「FREESH」優惠碼,即可在指定取餐日免費多一顆Q彈海老堡。【延伸資訊】.112年重陽節各縣市敬老禮金.112年重陽節系列(或相關)活動
-
2023-10-21 養生.家庭婚姻
從來沒有倦怠期!池晟、李寶英10年婚姻的幸福秘訣:倆人是彼此生活的驅動力
若說到演藝圈的模範夫妻,絕對少不了池晟和李寶英。倆人為紀念結婚十周年,罕見合體登上韓國時尚雜誌《allure》拍攝一系列照片,令粉絲們驚喜不已。結婚十周年甜蜜合體雖然同為優秀的演員,但真實生活中的愛意與幸福感是演不出來的。池晟和李寶英相識於2004年合作韓劇《最後之舞》,池晟對李寶英一見鐘情展開追求,剛開始李寶英並不想和圈內人交往,沒想到池晟竟願為了她退出演藝圈,感動之餘答應交往。喜歡池晟的粉絲都知道,他是非常認真、嚴謹的演員,而李寶英氣質、顏質與演技兼具,只能說我們歐巴眼光真的太好了!倆人在2013年舉辦盛大婚禮,並在今年迎來十周年。倆人是彼此生活的驅動力池晟和李寶英接受《allure》雜誌採訪時表示,十年時間過得好快,兩個人都非常幸福並且「是彼此生活的驅動力」,令人羨慕不已!李寶英描述剛認識池晟時,覺得:「他雖然是個無聊的前輩,但很認真、也很努力(笑)」,但在一起後,非常喜歡他成熟而令人放心的態度。「我老公是一個非常細膩、溫柔的人,也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讓我難堪或試圖改變我的人。」對於妻子李寶英,池晟認為她誠實、自信的一面很有魅力,私底下也很可愛真誠,而且自從遇到妻子後,感覺自己在各方面都更有自信。編輯詢問若兩人遇到爭執時怎麼辦?他也頑皮地說:「大多數時候,我妻子都是對的。」(編按:這對夫妻實在太可愛了!)一家四口什麼都一起做在《allure》雜誌採訪公開後,夫妻倆隨後也在各自的instagram,PO出一家四口共同拍攝的照片;原來,池晟和李寶英的兒子、女兒也一同加入了拍攝。在育兒方面,李寶英透露他們一家四口會一起做所有事情,包括至今仍一起睡在一張加大雙人床上;每當孩子學新事物,她和池晟也會一起加入,像是學游泳和跆拳道;而因為女兒喜歡藝術,所以自己和池晟也開始一起畫油畫。只要孩子有值得慶祝的事情,夫妻倆也會買蛋糕在家當作驚喜,全家人一起吹蠟燭吃蛋糕;還會在未告知孩子的前提下,直接到校門口接他們,然後就去旅行。(編按:有這樣的爸媽真好)池晟則努力在工作之餘,盡量陪伴小孩,他也運用自己理解作品的態度來分析孩子心理:「我不能成為一個孩子,但如果我把孩子當作一個角色,並將其根植於我的腦海中,我也許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理解、支持、愛比工作更需要精力。」當編輯問到,想留給小孩什麼,池晟回答是:「我們一起度過的時光!我希望孩子即使在孤獨的時候也能勇敢,不會感到疲倦或跌倒。」儘管有了孩子後,池晟和李寶英少了一點獨處時光,不過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夫妻倆也很享受這樣的感覺,並希望可一起白頭偕老,祝福池晟和李寶英!延伸閱讀:.相愛容易相處難?4種依附關係類型找出最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1 養生.運動健身
秋冬也能大口享瘦 低脂減醣早午餐 料理分享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胃口漸入佳境,但是又怕復胖嗎?今天就來分享療癒又美味的低醣早午餐和適合秋冬大口享受又暖心暖胃的濃郁燉鍋料理。編輯推薦外出旅遊一盤搞定!2023四款「綜合彩妝盤」推薦 懶人必備零癈色不失手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劇名深意揭曉!《有生之年》催淚大結局:10大人生金句必收,吳慷仁親筆遺書塞滿洋蔥!當然,料理前,少不了的儀式感,為生活妝點花藝,增添一些療癒的氛圍,影片中的娜塔老師分享了一些健康減脂的早午餐料理,煎全麥薄煎餅、氣炸烤雞腿、炒蛋、清淡蔬菜湯等,早午餐中的雞肉和炒蛋,足足提供了一餐蛋白質和澱粉所需,再搭配一杯不加糖的熱紅茶,幸福和療癒感up up!而晚餐當然也是要減醣,娜塔老師分享了一道適合秋冬的燉菜菜譜,番茄豬肉燉菜。無論是沾麵包吃或是烹飪義大利麵還是料理成湯,都非常適合。以上料理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心理測驗】你是伴侶眼中的神隊友?這八個題目告訴你答案!身材大誤區,很多人練身材,其實忽略了這一個重點!「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20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無法請假!女星嘆育兒家事地獄無止境,釣出媽媽們的辛酸血淚 家務分配掌握6原則讓媽媽不憂鬱
「媽媽」是無法請假的工作!許多新手媽媽在從小孩出生後,就開始過上無法休息的生活,每天無止盡在育兒、清理中度過,再加上新生兒的睡眠不規律,常會造成媽媽睡眠中斷,「永遠睡不飽」是很多新手媽媽的困擾。臺灣女演員陶嫚曼為2寶媽,常在臉書分享家庭生活,近日(17日)她發文分享育兒心境,表示家事沒有停止的一天,自己真的好累,貼文引起眾多媽媽們共鳴。2寶媽陶嫚曼感嘆:當媽媽無法請假!媽媽無法請假,陶嫚曼感嘆此刻的自己真的好累,透露假日後的第一天要洗堆的像山一樣的衣服,「我稱為洗衣地獄、晾衣地獄、跟我最怕的摺衣地獄」。除了處理衣服,媽媽一個人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太多,例如接送孩子、煮飯、家務、照顧孩子,陶嫚曼表示,常常從孩子接回家後忙到忘了上廁所,等孩子睡了才「想起自己」。讓她感嘆:媽媽無法請假,家事地獄沒有停止的一天,那麼累然後又沒有洗碗機真的很辛苦!除了飽受家事地獄之苦,陶嫚曼還嘆「煩人的經前症候群」,會讓自己每個月的此時情緒低落,她笑稱先生每個月也都也只有這時候皮會繃緊一點。家事地獄無止境 媽媽們分享育兒辛酸血淚陶嫚曼的貼文引起眾多媽媽們共鳴,紛紛分享當媽媽的辛酸血淚。「真的一堆事情要做,先是小孩再來是家務事,媽媽永遠都是最後才想到自己」、「很多人還覺得媽媽在家都閒閒沒什麼事」、「好有感!無限輪迴真的令人心累(特別隊友一點都不神)」、「當媽媽真的好累!沒有休假…」、「洗碗機裝起來,會多很多自己的時間」、「女人不舒服期間,男人最該學的就是“眼色要好”,女人在忙男人坐著滑手機就會燃燒心中那把火」、「媽媽真的是有做不完的家事,永遠都不知道在忙什麼然後一天就過了!只有半夜才有自己的時間,媽媽熬的不是夜是自由」、「三機救婚姻,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滾筒式洗脫烘。通通買下去可以省很多時間」。家務分配掌握6原則 讓媽媽不厭世成為一位新手媽媽雖充滿喜悅,卻也充滿挑戰,當媽媽需要照顧小孩的生理需求,又同時要處理家務,長期的「家事地獄」轟炸,會讓媽媽們心力交瘁。以下是6個關於如何更好地處理家務的建議,讓媽媽可以更有效率的做好每日例行的事項。1.制定好媽媽日程表:制定每天或每週日程表,包括家務工作、育兒時間和自我照顧時間,可幫助媽媽更有組織地處理家務,也可以讓爸爸能快速上手幫忙家務。2.列出事項的優先順序:媽媽在列出事項優先順序後,可確保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寶寶的需求、食物儲備、洗衣和清潔,其他次要的事情等有空再做。3.家事與家人分工合作:與「隊友」或其他家人共同分擔家務工作,可以減輕新手媽媽的負擔,使家務工作更輕鬆。4.輔助家電簡化家務流程:添購家用電器可節省時間和簡化家務工作,常見的「三機」家電為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滾筒式洗脫烘,有助於減輕做家務的壓力跟時間,讓媽媽能更好地應對育兒和家務。5.不要一次做完所有家務:請媽媽分解每日的家務任務,每次只處理一個小部分,而不是一次嘗試處理所有事情,會讓媽媽做家事做到崩潰。6.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媽媽除了照顧小孩、做好家務,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請定期給自己時間來放鬆、做喜歡的事情,如運動、冥想、閱讀、追劇,才不會出現產後憂鬱症。請記住,成為一位媽媽是偉大且很美好的!但媽媽除了是媽媽也是一個人,也有權關心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幸福,媽媽要開心家庭氣氛才會融洽,請媽媽一定要看重自己與善待自己,在育兒、做家務、自我照顧間達到平衡,當個「快樂媽媽」一同陪伴寶寶開心地長大。延伸閱讀:.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
2023-10-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生有幾歷?學歷、經歷、病歷…
幾位老友相聚,交換人生經驗。醫師:「人生有三歷!」律師:「我才兩粒,你怎麼會有三粒?難不成,醫師三粒才正常?」醫師:「年輕拚學歷,中年拚經歷!」律師:「這也才兩粒,我們律師也是一樣兩粒啊,而且律師跟你們醫師一樣愈老愈有經驗愈值錢!」醫師:「我們醫師要常看病人的病歷,年紀愈大,病歷愈厚,通常…」風水師說話了:「對啊,病歷愈厚的,就要早點看黃曆啊!生不逢時,死也要看看個吉時吉日啊!」其實也對,人生應該有四歷。古人說:「未知生,焉知死?」一般人只想到年輕時好好讀書拚個好學歷,好找工作,找工作也要能找到好公司,拚到好職位,「經歷」有了,從此豐衣足食,家庭幸福美滿,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上面是童話故事,事實上只描述了人生前半段,人生最困苦的日子,事實上是在後半段的老病死。隨著歲月的成長,人變老,人體老化,中年以後各種毛病相繼出現,例如年輕時大魚大肉,生活習慣不正常,中年以後很容易罹患三高症—即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此時有人開始看醫師吃藥,病歷慢慢變厚,藥愈吃愈多,40歲開始吃4粒、50歲吃5粒、70歲吃7粒…。及至老了,各種腦血管、心血管毛病及癌症相繼出現,如果得了這些病,病歷一下子就厚起來了,此時診間相見就是比誰的病歷厚了。如果平常有定期看醫師、定期服藥,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可以及早治療控制,癌症也可以早期發現,雖然病歷厚,但是慢慢堆積而厚的,通常都可以及時救回來,又如有了B、C肝,不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也不定期做超音波,等到肚子大了起來,人瘦了下去,趕快求醫,此時通常醫治困難,病歷也是突然變很厚,通常是不祥之兆。此時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氧氣管、導尿管,人體有洞的地方插滿管,病人辛苦、家屬也心酸。如果醫治困難,回天乏術或為了避免痛苦,採安寧療法,這時只能找人看「黃曆」,找良辰吉日,歸天去了!這就是人生,但如果知道人生不只有兩歷,而是有四歷,「『歷歷』皆辛苦」,尤其最後兩歷,在拚學歷與經歷後,好好注意健康,四歷兼顧,人生即使不是彩色的也很完美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共創健康快樂護理師,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何謂職業疲潰(burnout)?護理師的職業疲潰現象的產生是複雜且動態的。2020年,Nabizadeh-Gharghozar等人應用Hybrid概念分析模式,進行系統文獻回顧,並進行護理師質性訪談,以建立疲潰概念的前因、概念特性及後果。研究結果指出,疲潰之概念定義為:因為未妥善處理的職場壓力及不當的社會支持,產生了負向的反應。這是一種身體、情緒及社會上的精疲力竭的狀態。疲潰會造成對工作興趣與動機的減少,也會影響照顧品質,及對護理師個人、病患及其工作的負向態度。影響疲潰的工作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2020年Dall’Ora, Ball, Reinius 及Griffiths,應用系統文獻回顧法,統整與分析91篇文獻。研究顯示:護理師的健康狀況與病假次數,和疲潰具高相關。其他的預測疲潰的因素有:人力安排不足或不適當、輪班時工作大於12小時、排班缺乏彈性、時間壓力高、工作及心理上需求、工作缺乏多樣性、角色衝突、自主性低、醫病關係不良、領導力差及工作不安全等。疲潰會影響工作成效、照顧品質、病人安全、意外事件、醫療錯誤、感染、病人跌倒及離職率高。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一、彈性排班多篇針對護理師排班對其疲倦、疲潰、慢性疾病的影響。Persolja(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共納入21篇文獻,研究結果指出:輪班及排班影響護理師生活韻律及身心改變的重要因素。班別混亂、護理師無法選擇班別、輪班轉換快速、超時工作,兩頭班及工時小於12小時,均會造成護理師的職業疲潰。Bae(2021)進行一篇系統文獻,納入22篇研究,進行護理工作時數與病人成效的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理人員每班工作多於12小時,或每週工作多於40小時,與病患成效有統計上的負相關。尤其,Wu(2022)亦建立固定班別、護理師可自由意志選擇班別、設計不同科別之多樣性排班。二、護理師自我排班(self-scheduling)國際間護理師自我排班的文化與自主權行之多年。於應徵工作時,醫院行政主管就會主動和護理師討論其排班意願,及目前醫院可以配合其班別意願的單位,如果某些特殊單位有人力需求,也會開誠布公的和護理師諮詢與討論。此外,護理師也可定期應生活或其他因素需要調整班別。Wynendaele等人(2020)也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分析護理師自我排班對護理師個人層面之工作滿意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健康與幸福感的影響及專業成長等。三、護理師及護生之韌力的培育正向心理學近年在國際蓬勃發展,深植於各年齡層的教育中,由小學教育至職場正向環境,期望培育正向健康的民眾,可以應用自己的強處,參與學習及參與社會、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及完成目標。學校及醫院宜培養以實證為基礎強化護生或護理師的韌力以減少其匱乏的經驗。Castillo-González 等人(2022) 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探討護理師的韌力與疲潰的關係。共29篇與疲潰相關的文獻納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師的韌力(resilience)分數高,其服務時間較長、合理的薪資及合理的工作負荷。此外,韌力與疲潰、匱乏(exhaustion)及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呈現負相關。Velando-Soriano等人(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調查影響護生發展疲潰的相關因素。共33篇文獻納入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生的人格特質、同感心及韌力,與其情緒的匱乏、去人格化及個人的成就有正相關。Amsrud, Lyberg and Severinsson(2019) 應用質性系統文獻回顧,調查護理系教師如何支持學生發展韌力。共納入8篇質性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指出,整體經驗包括兩個整體經驗的本質內涵:(1)值得信賴與(2)關懷的準備度之教育文化。其包含五個主題:展現關懷關係、認識資源與權力、認識與接受不確定性、重新理會或定義困境經驗,並調整學習的框架。正向心理學強調學習看見我們強處,朝向本真的快樂,包括:愉悅的生活、樂於工作及有意義的生活。護理是一種「關懷健康經驗」的專業。我們常在個案罹患疾病或經歷苦痛需要關照時現身。讓我們一起終身學習建構本真的快樂,陪伴我們的個案朝向圓滿的生活經驗。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0 養生.家庭婚姻
「生完孩子還要餵母奶,讓我很厭惡丈夫,好想離婚」憂鬱症媽後悔沒更自私,應先好好愛自己
夫妻在孩子誕生後,才會看見對方一些以往沒出現過的人格特質,那是你們在兩人世界時很難發現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生孩子如何影響婚姻,結果是結論性的,孩子出生後,配偶之間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重來一次,我要優先好好愛自己貝琪·維埃拉(Becky Vieira)是作家,她寫了一本書《夠了!關於嬰兒的事》(暫譯),提到自己原本是一位期待孩子誕生的母親,但在孩子出生一年後,她罹患了憂鬱症,決心分享一些殘酷又誠實的經歷。除了這本書,她日前也寫下了一篇文章,一開頭就讓人感到震撼。她說:「我想離婚。」兒子出生後不到一年,她形容她的丈夫已經從一個她愛的人,變成一個她最討厭的人,她說:「我幾乎記不起我最初喜歡他的什麼。」以下是部分文章:我們的兒子剛出生不久,我們的關係立刻開始疏遠。我丈夫決定把我和孩子留在醫院,這樣他就可以回家小睡了。他去小睡一下。我就在醫院這裡,我的腹部剛剛被切開,而一個小嬰兒正困難的從我的身體吸取營養。他卻想要小睡一下?他真的好可憐,看著我生孩子、餵奶,他想必很累吧!當我們回到家後,情況變得更糟。像大多數夫婦一樣,我們的睡眠嚴重不足。我們很害怕,只能盡力而為,卻又一直懷疑自己做的。我們的昔日生活模式幾乎完全消失了,我們所做的只是在照顧我們的孩子,同時日子過得去就好。我的方法是忍氣吞聲,專注於眼前該做的事──照顧一個飢餓且經常尖叫的寶寶。 然而,我的丈夫並沒有辦法好好面對這樣的情況。他脾氣暴躁,不太說話,這些小事似乎讓他很不悅。我們很常爭論,而且不是小規模的爭吵,每次分歧都很嚴重,這位讓我們對彼此尖叫,說出難聽的話,也讓我們吵到分房睡。更讓人覺得瘋狂的是,這些爭論往往不是為了什麼重大事情,只是一些像是誰要把尿布拿去丟這樣簡單的事。當時我們還不知道,無論伴侶在一起多久,就算以前很少發生衝突或分歧:一旦成為父母,一切都會改變。我忙著照顧一個新生兒,還要空出時間糾正我丈夫讓我心煩意亂的事,導致我更加疲倦和痛苦,覺得自己被掏空。我漸漸覺得,我應該優先考慮孩子和我自己,任何會分散我注意力的事情——包括我的丈夫——都應該暫時排除在外。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從一開始就與丈夫說好該怎麼分工,並且,我會更加自私。雖然我的丈夫也很重要,但我才剛剛生完孩子,還要餵母奶,所以我理當更重要一點。自私的媽媽會是更快樂的媽媽貝琪寫下這些她因為經歷痛苦而生的反思,她認為媽媽們應該變得自私一些了,如果不是為了自己,至少也是為了孩子。自私的媽媽是更快樂的媽媽,我們的寶寶也會從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媽媽中受益。生孩子如何影響婚姻事實上,夫妻在孩子誕生後,才會看見對方一些以往沒出現過的人格特質,那是你們在兩人世界時很難發現的。馬修約翰遜博士(Matthew D. Johnson)在他的著作《親密關係的偉大神話:約會、性和婚姻》(Great Myth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Dating, Sex, and Marriage.)提到:「大約三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生孩子如何影響婚姻,結果是結論性的,孩子出生後,配偶之間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有人發現原來在愛情裡面表現得很好的另一半,不是個好爸爸,對孩子的關心遠不及自己,或著對孩子很沒有耐心。很多人希望擁有孩子,卻無法承擔照顧孩子會有的辛苦,與其說養育孩子,他們不如說是想「玩」孩子,孩子一出現麻煩事,下意識就會丟給另一半。也有很多人受限於既有的男女性別觀念,認為很多事理所當然是女性較擅長,甚至認為她們樂在其中。不斷的因為育兒的辛苦而爭吵,即使孩子會漸漸長大,當愛都磨光了,真的找得回來嗎?這是值得每位新手爸媽好好思考的。延伸閱讀:.另一半有指責型人格?長期貶低你、有問題的都是你...遇到該怎麼辦?.我在婚姻中做錯什麼?美國專家:羞恥挫敗,讓離婚者覺得不值得被愛.成為爸爸後我並不幸福!面對生活挑戰承認失落,不表示你不該成為父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0-08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退休的日子 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
五年前,英國首相任命了首位「孤獨大臣」,正視危害當代英國人的隱形流行病,因為根據2017年調查,超過13%的英國人與孤獨為伍。同年,作家王浩一出版《孤獨管理》。他試問自己,「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該如何挽起袖子,開始幹第一個活?」於是,他擘劃了「孤獨地圖」,在書中描繪不同生命狀態的孤獨樣貌,並為即將退休的自己,寫下未來生活備忘錄。當英國政府針對孤獨,從2018的五大策略深化為2023的三大目標,離開職場的王浩一,陸續交出《向夕陽敬酒》與《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成為餘命管理三部曲,並繼續邁向《原來如此》,以幸福作為樂齡生活的唯一任務。 不同於正經八百的國家政策,王浩一的雜學與身體力行,讓人看得入迷,因為他走在我前方約十年光景。在他筆下,沒準備好的退休生活,會陷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窘境,還會變成一個無趣、讓人不喜歡的孤獨老人。這讓我聯想到臨床工作不時遇到的情境。我常被初老的上班族詢問,如果焦慮、失眠的出現和工作壓力脫不了關係,是不是提早退休就不藥而癒?一聽到這樣的想法,我必「打蛇隨棍上」地問道,「你對退休有甚麼規畫或想像?」「退休還要規畫?不就是要徹底休息,甚麼都不想!」不少可憐的社畜會這麼回答我。如果病人被生活磨到對未來失去想像,我會提醒他,以台灣人平均餘命估算,即便做到65歲屆齡退休,往後還有15至20年的人生。如果沒有規畫、沒有嗜好,將是人生最孤獨難熬的一段旅程。「也是。但我一時想不到做什麼。」病人常回報我困惑的眼神。「你還有時間做準備,但一定要把它當一回事。」若遇到初次提起這個話題的病人,我的對話通常停在這裡,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時間準備與體會,如何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自己的體悟來得很早。20多年前,我剛在一家歷史超過百年的醫院成為主治醫師,便看到不少白髮蒼蒼的退休教授,天天像準時的鐘在醫院擺盪,踽踽獨行於診間長廊。「我不要變成那樣的人!」是當下第一個反應,但我當時沒有具體構想。數年後,我的母親退休剛過十年,人生便因胰臟癌謝幕;接著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漸漸無法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如何平衡照顧責任與自己的生活,不只成為重要課題,也促使我認真思考,未來生活有哪些不可放棄的元素。培養獨處能力,是我認為的核心要務。尤其是退休後每天就是「與自己生活」,也可說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一趟美好的旅行,無論是美食、購物或參訪,要有自己設定的主題與方向。王浩一同時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加入「冒險」與「挑戰」兩個元素,試著創造新的成就,我們因而能在他的新作,看見他既走進校園當老師,又在都蘭山下種樹種花,還在電視螢光幕上,持續主持廣受好評的實境節目。我喜歡這樣的「過動老人」。也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為將來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老人努力。【推薦閱讀】《孤獨管理》 《向夕陽敬酒》 《無照心理師的沙發》 《原來如此》╱王浩一╱有鹿文化《孤獨,是一種能力》安東尼‧史脫爾著╱張嚶嚶譯╱漫遊者文化
-
2023-10-08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成人生勝利組後從此幸福快樂?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可能愈不快樂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日理萬機的總經理或大將軍,退休後沒有公文可以批,只好要太太將每日菜單上呈讓他批閱,滿足失落的成就感。布魯克斯認為,再怎麼成功的事業,或一輩子生涯奮鬥,總會由盛而衰或終究必須交棒讓出舞台,因此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在原本的第一條生涯曲線還沒走下坡或還沒交棒,及時發展第二條曲線。他的建議,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講「退休進行式」的主張,只要是工作,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報酬的工作,一定必須退休,將舞台讓給別人。但現代人的壽命很長,退休後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件到離開世界前都可以持續做、值得做的事情。以前的人追求長壽,現代人重視活躍老化,因為健康的長壽才是真長壽,但是當我們可以健康地活著之餘,就不免會思考,如何活出讓自己覺得很值得、沒有遺憾的人生呢?我的答案是,把時間花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上。真正的幸福,不是吃喝玩樂,而是能夠做自己覺得很值得的事,讓人生有意義。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只要我們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這個渴望,就是我們的夢想,也是那件值得而且可以做一輩子的事。但是要記得,不能只是懷抱夢想,夢想像孩子,要養才會大。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如果有伙伴同行,那是最能持久的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到公益團體當志工,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棒的是,當志工會接觸到許多人,這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的效果,可以預防失智。同時當志工可以拓展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新鮮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到一個跟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比較接近的公益團體當志工,假如當志工的過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那就更完美了,像是荒野保護協會這類的保育團體,就很適合任何年齡層的人參加。這些年已經有很多設計得相當嚴謹的研究證明,接觸大自然對於疾病的復原,疼痛的控制,多種的精神障礙,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而且能夠增加免疫系統裡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跟活性,讓我們比較不會生病。而且當志工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研究也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奉獻,自己的生命與世界都將會改變。或許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日子,現在就出門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發揮多年人生經驗所累積的能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北市聯醫總院長蕭勝煌 堅守「病人不破相」的信念 上班再忙每天也堅持做「這運動」養身
64歲的神經外科權威蕭勝煌,今年7月中旬接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明年將屆齡退休。他信心滿滿的說,「一年可以成就很多事」,已著手規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力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更要建立明確的升遷制度,盼創造幸福職場。「年少時,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蕭勝煌後來以排除法進入醫學院就讀,也因為年輕,就選擇走難度、嚴重度與挑戰性最高的神經外科領域,一踏入這領域就是30多年歲月,「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我不會再走神經外科。」髮線內下刀 絕不讓病人破相從醫之路上,蕭勝煌著重服務、教學與研究三大方向。看診、手術之餘,喜歡教學的人格特質,讓他獲選年度優良教師,也因對醫學領域的滿滿熱忱,他邊工作邊進修,2007年成為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那年他48歲。專精於顱底手術的蕭勝煌認為,上帝造萬物,以頭蓋骨包覆腦部,保護了神經系統卻忽略「保養」,使其每每鑽頭骨動刀時,得小心翼翼、避免傷到腦,「顱底手術猶如違反上帝之意,與其所造萬物相抗衡。」「我的病人沒有一個被我破相。」蕭勝煌分享腦部手術的個人原則,他堅守傷口一定要畫在髮線內,優點在於額頭沒疤痕,也會被頭髮遮住看不見。隨著科技進步、醫療器材日益精密,大幅提升手術精緻度,蕭勝煌見證了台灣腦部醫學發展。早年國內未要求騎車戴安全帽,也沒酒測規定,周末假日常有酒駕頭傷患者送醫,「自己都不敢算,幾乎天天都在開刀,那時一天最多開6顆腦」,相較早期以手搖鑽開顱需2小時,現今僅需10分鐘打開頭蓋骨,手術時間從超過20小時縮短為5小時。推麻醉鎮靜 保護急重症病患蕭勝煌的人生最大改變,是在1997年接任仁愛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之後,他經歷了921大地震、SARS,其中全國矚目的邱小妹事件,更讓時任北市聯醫神經外科主任的他被記過,他自認因督導不周而一肩扛責,「不要讓這些年輕醫師來承受」,在鏡頭前代表北市府當眾道歉。2015年,蕭勝煌接掌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院長,努力發展急重症醫療,2016年經評定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過往手術或重症病人的命救回來了,但往往因腦傷成了植物人。」他因此引進麻醉概念,使他們不再受制「五花大綁」的物理性約束,改採鎮靜藥物的化學性約束,事後證實對於腦部中樞神經等保護是非常好的作法。蕭勝煌7月中旬走馬上任總院長,首要任務是在聯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最慢2025年就會上路;再來是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他認為,北市聯醫要做社區型醫院,發展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社區長照與安寧善終等強項,要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至於院內同仁福利,蕭勝煌上任不久,即調升護理人員、藥劑師、廚師、社工等單位津貼。他說,聯醫非醫師的升遷管道不完善,任內要使人事升遷做到位。抽時間運動 辦公室「超慢跑」工作繁忙之餘,蕭勝煌少不了運動生活,他擅長網球、桌球、羽球、高爾夫球、慢跑等各式運動。「以前每周運動7天,接任總院長後,運動時間壓縮剩2天,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近來他利用上班瑣碎時間,在辦公室換鞋「超慢跑」,每次5至10分鐘,一天下來也有運動半小時。「周間如果真的抽不出時間運動,早上5點40分我會出門去游泳1個小時,再回家吃早餐,接著出門上班。」蕭勝煌笑說,他很認真運用時間,周五晚上則會游泳、跑步,隔天一早與球友、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相約打網球,再到健身房跑跑步機、游泳,周日也不放過運動時光。蕭勝煌小檔案專長:神經科學、神經外科學、脊椎手術、腦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北市聯醫副總院長、仁愛院區院長、忠孝院區院長,台灣外科醫學會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 給病人的一句話:親分九親等,每位都是親人,視病猶親。
-
2023-10-06 焦點.元氣新聞
面對百歲人生 超高齡社會新解方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活到百歲不再是夢想!但如何活得好、活得有品質,一定要提早為老後的自己安排退休規畫。除了累積財務老本,還要有健康的身體。現代人愈來愈長壽,每個人都會面對老後與病痛,照顧支持顯得非常重要,高齡化、少子化改變家庭結構,許多子女已難以獨自承擔照顧壓力,可能需要外籍移工分擔照顧工作,或申請長照喘息服務補助,但不一定都能在需要幫忙時,及時順利找到協助資源。一名高齡90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南山人壽男性保戶,平常由同住妻子照顧,為典型的老老照顧。女兒另請看護協助照顧,但難找到能配合每周固定時間、每次短時數的看護服務,後來透過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合作夥伴「家天使」,媒合細心、有熱忱的台籍照護員,分擔照顧壓力。南山人壽2020年成立「健康守護圈」,迄今攜手超過50家大健康產業的合作夥伴,提供保戶在四大健康歷程所需的服務。今年進一步推出全新「健康樂活地圖」網站,從疾病照顧、生活支持、健康樂活三面向,建立包含飲食營養、對抗失智、輔具支持、交通接送等12個服務專區,幫助民眾從容面對老年,提升健康意識、保持社會參與,也協助分擔照顧者壓力。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表示,保險業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隨著人口結構走向高齡化、少子化,南山人壽持續扮演社會的風險防護網,接住不同族群的需求。另不斷轉型關注高齡及失智議題,特別借鏡日本長壽大國的經驗,了解失智症健康早期預防、照護科技提升長照效率、銀髮族社會參與、外溢保單結合健康服務等專業知識。【延伸閱讀】.南山「以人為本」價值 啟動社會公益「善循環」.南山人壽黃金60幸福指南 培訓逾2.3萬失智友善天使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Action for Good!南山失智友善天使親手包裝關懷禮 傳遞真實溫度
-
2023-10-04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變色才能吃?不同品種影響大!酪梨營養及熟度判斷一次懂
酪梨是許多人熱愛的超級食物,但你知道如何分辨酪梨成熟了嗎?一般都會認為酪梨轉色才算成熟,但其實不是每個品種都會轉色。根據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指出,有些酪梨品種成熟後會轉為紫紅或紫黑色,有些則會維持綠色或甚至不會轉色,所以顏色不能當成唯一的判斷基準。不同酪梨品種影響成熟外觀顏色挑選酪梨時除了要外觀健康亮麗、無病蟲害,農糧署也建議酪梨買回家後,先置於室內陰涼通風處,經4至7天後,以單手握於掌心時、拇指輕壓不彈起時,便代表酪梨已經成熟,是品味好時機。目前國內有栽種30多種酪梨品種,依採收季節可分為早生、中生與晚生三類,每年6月到隔年2月皆有產出。其中,嘉選3號、厚兒、秋可得為成熟不轉色的酪梨品種,黑美人、台農一號紅甘、紅心園、十月紅則為成熟轉紫紅色的品種,嘉選4號和黑金晚生皆為成熟轉紫黑色的品種。.嘉選3號:長梨形、溫和芳香,含油量13%-16%,產期8至9月。.厚兒:味甘有乳香感,含油量12%-20%,產期11至1月。.秋可得:果肉黃而厚實,含油量11%-23%,產期12至2月。.黑美人:長形梨、口感軟,含油量5%-10%,產期6至8月。.台農一號紅甘:質Q味甘,含油量10%-14%,產期9至11月。.紅心園:水潤鬆軟,含油量5%-10%,產期8至10月。.十月紅:飽滿口感似乳酪,含油量5%-8%,產期10至11月。.嘉選4號:最早生品種,含油量8%-14%,產期6至7月。.黑金晚生:梨形口感似乳酪,含油量8%-10%,產期10至11月。酪梨有哪些營養價值?酪梨黃別名油梨、牛油梨、鱷梨、幸福果,具有豐富的營養,包含植物性脂肪、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纖維、礦物元素、不飽合脂肪酸、少量飽合脂肪酸、鈉鹽。酪梨的脂肪含量特別高(可食部份約含有10%的脂肪),但是這些脂肪的主要成份,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所以有利於血脂肪的控制。也因為這些脂肪,使得酪梨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E與β-胡蘿蔔素等)的含量比其他的水果高而又更好吸收;而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群與C等)的含量卻不遜於其它水果。和其它的水果一樣,酪梨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與鉀、鎂等礦物質。也就是說,一般水果有的優點,酪梨都有;而一般水果沒有的優點,酪梨更多。 酪梨被認為可以美膚養顏、抗老化,酪梨牛奶更被視為美容聖品。這和它所含有營養有關:酪梨含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C、E及必需脂肪酸與多種礦物質,而牛奶不但可以補充良質蛋白質,更是能夠提供全方位營養的食物。這些都是皮膚維持健康所必需的,也是很好的早餐或點心。不過酪梨牛奶的熱量和脂肪也不低,市售的500㏄酪梨牛奶大約有三百多大卡的熱量,而且這些熱量多半是由脂肪提供的,所以需要控制體重及需要限制脂肪攝取的人,都應特別注意。【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農業知識入口網:酪梨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7大飲食安全原則及一次看
長輩一旦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建議掌握以下幾大原則。1. 慎選食材,避免太乾、太黏、太Q。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例如,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珍珠這類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又如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2. 少量多餐,勿勉強餵食。吞嚥逐漸退化的長者,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比較容易嗆到。建議改為少量多餐,累了就不要勉強吃。3. 確定病人清醒再餵食。進食時要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15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4. 餵食姿勢由下往上,勿讓長者仰頭。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呼吸道打開的狀況下餵食比較危險。建議餵食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食。5. 放慢餵食速度,並觀察是否吞下去。餵食過程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6. 不要看電視聊天,讓長者分心。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7. 餐後勿馬上躺平,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如何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準備食物?1. 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適合失智者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 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 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介護食品:容易咀嚼 兼顧營養完整怎樣能打開長輩食欲,吃得有尊嚴?當然是吃你也敢吃的食物。長輩飲食要兼顧生理退化、色香味俱全,又不要健康危害,若想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補充營養,可以參考介護食品。介護食品是針對需要特殊飲食照護的人所設計的食品,有良好的安全性,也能讓失智者吃得很幸福。其中,介護食品易於咀嚼、消化、吸收的特性,尤其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能確保被照顧者獲得所需及均衡的營養素。選擇適合的介護食品,需要考慮被照顧者的營養、食物質地需求,並檢查食品成分表,因為足夠的營養價值對於失智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在日本有標章和對照等級,長輩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和需求,選擇容易咀嚼、用牙齦可咀嚼、用舌頭咀嚼和不需要咀嚼等四級中適合自己的食物。介護食品3大特點1.軟硬分級 滑順入口依照「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提供四種食材質地分級,讓食材充分融合並針對每種配料增加蔬菜。2.口味多元 選擇彈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餐食,從主食和主菜到配菜再到甜點,豐富每天用餐的樂趣並同時享受美味。3.美味食材 專業膳食依照蔬菜、肉類和海鮮食材適合的料理方式進行烹調,將食材的美味散發出來,添加適當的食鹽,更能提升食材的鮮味。UDF專業質地分級UDF通用設計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由日本介護食品協會提出,並訂定規格,從日常飲食至介護飲食均可廣泛運用,在易於食用之食品概念上,依照咀嚼力、吞嚥力建立四個階段,以顏色標示於商品的包裝,作為選購參考。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30 養生.家庭婚姻
低自尊是壞事,高自尊是好事?2者背後其實有相似的心理機制
全有或全無的自尊我們通常會認為過低的自尊是一件壞事,但事實上,過高的自尊也並非好事,從本質上來說,過高或者過低的自尊背後有著相似的心理機制。童年早期,我們的自尊水準會呈現出全或無的狀態,根本原因在於此階段的我們還無法全面地看待自己,很容易因為當下發生的一件事情而片面地下定義。比如期末考試考了兩個一百分,就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厲害的人;不小心打碎了家裡的花瓶,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一無是處。這種模式出現在童年早期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我們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所以這是必然經歷的合理過程,但這種模式在成人後仍舊會出現,因為這種模式若在童年中後期沒有得到妥善的引導,那麼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心理感受,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就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好像總是很難進入一種和別人平起平坐、平等相處的狀態。這種忽高忽低的自尊狀態也是全有或全無的自尊模式,都是由無助模式帶來的自卑感引發的。關於無助模式,我們會在第二節中詳細討論,在這裡需要先意識到的一點是,自尊並非越高越好,當我們努力為自己賺取各種光鮮的標籤,拚命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防被別人看不起時,自尊就會越來越脆弱。當自尊處在全有或全無模式時,它就變成一個內在空洞的軀殼。當我們覺得自身條件可以碾壓對方時,在我們的腦海中,自己的形象突然變得高大起來,可以不用在乎對方的想法和關心對方的感受,這時自尊是保護自己的工具,同時也是傷害別人的利器。反之,當我們覺得自身條件不如別人的時候,被別人的光環所掩蓋的時候,自己又會縮成一個小人兒,對方的光芒越強,自己就會縮得越小,甚至無地自容,認為自己不應該存在。而這時,自尊又變成了傷害自己的武器,並且神話了對方,使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待別人和自己。所以為什麼說「全有或全無的自尊」是一副內在空洞的軀殼呢?這是因為無論自尊是高或低,都沒有實質意義,而且都代表著同一個問題:人際關係本不平等的。也許你會認為,人際關係從來就是不平等的,但只要我能處於高位,就平安無事了。但事實上,如果你的自尊是空中樓閣,無論實際上所處的地位如何,最終都會被你內心設定的心理地位所影響。畢竟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一旦面臨地位的挑戰,虛無的空中樓閣就無法支撐一個人的信心,高自尊的泡沫會突然裂開,然後將你重重地摔在地上,這種落差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很難承受。真正的自尊是可以看到自我的,而且無論外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都相對穩定的。比如你是學生,見到某個專業領域的「大神」;或者你進入職場,面對嶄露鋒芒的同事,你可能會羡慕、欽佩、受到鼓舞,當然你也可能覺得和自己毫無關係,但不會覺得自我因此消失了。不管在多麼耀眼的人面前,他們的光芒都不會抹殺你的存在,你仍然能分得清別人和自己的界限。同樣地,當你和世俗條件不如自己的人相處時,你不會覺得自己是居高臨下地看著他們,也不會帶著鄙夷的目光審視他們的存在,所以真正的自尊不僅能看到自我,也能看到並認可別人的存在。無助模式我們都知道低自尊會讓人不敢去做新的嘗試,因為不相信自己會成功,而在高自尊的情況下,哪怕這個自尊是虛假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短暫地去實現目標。這種高自尊之所以不穩定,甚至會讓人陷入危險,是因為這種自尊是「條件性地依附於成功」。「條件性依附於成功」意指一個人有沒有自尊,是取決於能否做成一件事,如果失敗了,就會否定自我價值。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因果關係呢?很多時候和父母或者老師⋯等長輩在孩子失敗時給的反饋有關,比如考試沒考好,長輩說了非常負面的評價,像是「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就是學不好」⋯等。這樣一來,失敗就迅速在孩子心裡建立一種和低價值感相關的條件反射。相反地,如果孩子考出好成績,就一味誇讚「孩子真棒」、「真聰明」,那麼這兩種巨大的反差會在孩子心裡形成一種模式─我的價值感是否和考了好成績直接相關?有好成績,我就是最棒的;沒有好成績,我就要承受一無是處的低價值感。孩子並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次失敗,或也不知道如何理解這次成功,同時更不知道下一次可以怎樣做得更好。我在4、5歲時就經歷過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無助事件,或許能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過程。當時我是幼稚園的年紀,老師出了一個教孩子認時間的作業,請家長在錶盤上隨意擺弄幾個位置,讓孩子學習怎麼看時間。但老師之前並沒有教過我們,是讓家長想辦法進行教學、藉此和孩子互動。我的父親當時承擔了這個任務,他從公司拿回來一個非常漂亮的鬧鐘,有著金色的外觀、銀色的指針,我當時開心極了,興高采烈地開始學習。我父親教了我一遍長針和短針還有錶盤上數字的關係,接著就說學到這邊,然後開始考我是否理解。他撥了幾個指針位置,我都說錯了,我父親就勃然大怒,把漂亮的鬧鐘摔在地上,並大聲怒斥我:「這麼簡單的事,我都教你一遍了,怎麼還不明白?!」我當時嚇到了,內心很無助,心裡出現兩個聲音,一個聲音說:「我是不是太笨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學不會?」但另一個聲音說:「為什麼父親不再教我一遍呢,我有很多問題想問,還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當時的無助感是很強烈的,這個無助感來自我從這次經驗中似乎無法獲得能用在下次經驗的有效方法,我只得到「我太笨了」、「學東西就要一次學會」、「沒有表達不理解和發問的權利」、「我現在還是不會認時間,該怎麼辦呀」這幾個資訊。所以,在後來成為學生的十幾年日子裡,我都會經歷起起伏伏的自尊變化,考了第一名就覺得自己是全班最厲害的人,若沒有考第一名,那一定是我不夠聰明的特點曝露出來且無法掩飾了。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有機會告訴我父親如何教育一個各方面心智水平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的話,我會告訴他,在教了孩子一遍新知識之後,可能還需要問問孩子:「剛才爸爸講的東西,你是不是明白了呀?如果不明白,現在是提問時間,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這樣一來,孩子之後無論遇到多困難的任務、多複雜的知識,都會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一開始不明白沒關係,可以發問來逐步獲取對這個新事物的探索和理解。只要教孩子在無助時可以怎麼做,孩子就不會向內攻擊自己的自尊,全盤否定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在孩子的視角裡,世界將變得多元和豐富起來,一件事情的結果不是只有成功和失敗兩種,我們還可以討論分析一件事情,從中總結一些經驗,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而這些都不是用簡單的成功和失敗就可以定義和概括的。能夠克服無助感,我們才能在充滿挑戰的生活中順利前行。※ 本文摘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們該如何長大:寫給成長過程中走迷、挫傷的你,完整自己的二次成長療心室》。《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們該如何長大:寫給成長過程中走迷、挫傷的你,完整自己的二次成長療心室》作者:王瑞 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7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