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失智照護
共找到
153
筆 文章
-
-
2022-03-19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老年醫學專家的診間觀察:真正愛計較,終究是錢?還是愛?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醫生,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超煩!」陪伴失智長輩的家庭日久,常常可以聽到的是一個一個家庭愛的故事。很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我的心得是,細究後會發現每個屋簷下有各自糾結和過不去的關卡,而這些關卡就藏著這一個一個家庭的歷史跟故事。這或許就是我們愈來愈重視個別化照顧的原因吧。有趣的是,愈是運用個別化照顧的精神去了解每個家庭的故事,我愈有機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以為很嚴重、很困難的問題,分析到最後會發現,只要換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問題,或者應該說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郭爺爺失智後的性格改變一位家屬常抱怨失智症患者的改變:「我愛我爸爸,他也很愛我。過去,他總是永無止境的給我,包括錢與耐心,還有『好脾氣』,為什麼生病了以後,他都變了?!現在的他,超愛計較的啊!」爸媽和子女輩彼此之間,感情深厚,這一點我看得出來,但「愛計較」三個字總讓我聽得糊裡糊塗,只好請家屬多描述一點。郭爺爺不是愛計較,他是擔心家裡沒錢他們的家庭事業是生意興隆的餐飲店。生病前的郭爺爺,長年管理店內收入和家庭用度,這個家所賺的錢,主要都是存在他的名下,直到郭爺爺確診失智症,家人擔心日後會遭遇金融上的困難,於是將大筆金額提出後,改存女兒帳戶內。沒有人把這些改變和背後的考量告訴郭爺爺。漸漸地,家屬發現老人家變得愛計較。郭爺爺會要求客人少用醬汁、不要浪費免洗餐具。見到客人取用衛生紙,郭爺爺甚至會碎碎念,當場擺臉色給客人看。家人煩惱得不得了,怕再這樣下去,客人都跑光了,但老人家又說不聽。無奈下,只好來找我討論。我直接問郭爺爺為什麼要阻止客人取用呢?郭爺爺是這樣說的:「醫師啊,我坦白跟你說,我家生意看來很賺錢,但其實戶頭裡是沒有錢的!年輕人做生意沒有成本概念,只好靠我來幫忙出面管控啦。」他還驕傲地追加一句:「你說,我這個做爸爸的是不是很不錯!」王伯伯失智後的性格改變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上述餐飲店小老闆的問題,其實也會發生在大公司的董事長身上,王伯伯就是故事主角。王伯伯每回來看門診都由媳婦陪同,兩人總是有說有笑的,看得出來,兩人感情很好。好到王伯伯的媳婦告訴我:「對我來說,我公公比我自己的爸爸還親。我對他是什麼話都能說,向他要東西,是要什麼給什麼。他對我沒有要求,反倒是沒事就給我錢。」王伯伯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回應:「我把媳婦當女兒疼。媳婦比兒子還重要,因為養老就靠她了啊。」一年過去了,王伯伯持續來門診追蹤。但他逐漸出現變化,最明顯的改變是擔心錢不夠用,於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但此時,王伯伯腦中記得的是十年前的帳目,所以,他會打電話給十年前向他借錢的人催繳,根本忘了對方已經在近幾年還清了,讓會計和媳婦因為要同時安撫王伯伯和被追債的人而疲憊不堪。家人請王伯伯不要再管公司的事務了。但是,王伯伯每天眼睛張開後,想的還是賺錢、查帳,以及把欠款追回來。另外,王伯伯也執著於長年來買賣股票的習慣。拗不過王伯伯的要求,家人最後妥協了。幫王伯伯把手機設定好,方便他透過手機來處理股票。沒想到,此舉卻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此時的王伯伯因病,已喪失對市場的敏感度,於是他會在股價最低點時通通賣出,卻在高點時買進。給錢,就是王伯伯表達愛的方式。王伯伯的媳婦帶著崩潰的語氣,求我:「雖然爸爸有不少存款,可是這樣花下去,即使有金山、銀山,也不夠用。拜託陳醫師,你勸勸他。」我找王伯伯坐下來談:「王伯伯啊,你現在子女都大了,應該是人生好命的階段啊,怎麼不好好休息,讓大家照顧你就好呢?」王伯伯很認真地回答:「陳醫師,我很愛我的家人。我要當可以幫家裡賺錢的人。我能發錢給大家,大家才會愛我!」那一秒,我看懂了王伯伯。原來對長年開公司的王伯伯來說,給錢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他的確是愛著家人的,只是他的表達方式就是買買買、給給給,而他也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愛持續,家人有物質上的獲得,才會愛他。難怪現在的王伯伯會對錢斤斤計較了,因為要買東西、要發錢,哪是容易的呢?王伯伯知道自己生病了,他需要人照顧、需要被愛,更是拚命地非把錢抓在手上不可。我勸王伯伯:「王伯伯,就算不發錢給大家,你的孩子們還是很愛你的。他們希望你快樂,不要為賺錢和追債煩惱。」王伯伯聽不進去,但是他善良的天生個性,就急著希望我別為他擔心。我知道失智症讓他無法清楚思考,再加上長年累月下來的人際相處核心價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還不如請家屬這邊來處理比較快。製作假帳簿,好讓王伯伯查帳,於是,我請家屬製作以假亂真的帳簿,每天王伯伯想查帳時,就拿出來,讓他看看帳戶金額,好獲得安全感。當王伯伯想領錢出來時,也不需要阻止,家屬可以裝模作樣的說已經領出來了,讓老人家身上有錢來發給家人。拿到錢的人,再私下統一繳回即可。這總比讓王伯伯在現實生活中,到處追不存在的債務,或在實際股票市場中受損來得好,不是嗎?我想家屬也看懂了。生病後的王伯伯不是個性改變,正確地說,他還是過去的他,是那個一直透過錢來換愛的公司老闆,只是過去大家沒看懂他的心,現在疾病讓他自我掩飾的能力下降,這才讓家屬誤以為他變了。其實,若要說失智症讓王伯伯變得愛計較,我想現在的他,真正愛計較的,與其說是「錢」,還不如說是「愛」;他心中真正想要的,一直以來都不是錢,而是家人對他的愛。書籍介紹「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作者:陳乃菁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8/20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已出版《因為愛,所以看見──從失智到高齡退化照護,學習以勇氣面對》(台灣失智症整合照護暨教育發展協會年度公益出版計畫)、《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合著)。延伸閱讀: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侯文詠:兒子在國外身無分文,打回家求救,我的回應是…
-
2021-12-19 名人.吳佳璇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上個月中旬,公共電視台播出一部發人深省的紀錄片《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記錄一生奉獻於改善失智照護的日本醫師長谷川和夫,88歲(2018)公開自己也罹患失智症後的生活。「長谷川氏量表」是我在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時期,必須熟知的評量工具之一。儘管台灣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於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訂定失智診斷流程時,決定以美國醫界發展的MMSE(簡短智能測驗)取代,長谷川之名仍如雷貫耳。因為他的倡議,不僅奠定了失智症非藥物照護原則,更促成漢字圈各國,陸續將具有歧視意味的痴呆症,正名為較中性的認知症或失智症。套句日本新聞界說法,長谷川醫師之於失智照護界,猶如棒球界的傳奇長島茂雄。紀錄片播出當晚,我準時收看。最令人不忍的是,當女兒麻里質疑父親,為何不持續出席自己當年極力提倡,如今廣設鄰里的日間照護中心,讓辛苦的母親獲得喘息。長谷川醫師卻以平淡的口吻回應:「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覺得解脫了。」謙稱照顧失智者一輩子,直到自己生病,才真正認識失智症的長谷川醫師,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我記得家父確診失智初期,曾幫他報名相關課程,卻開始擔心他冬天早晨不肯上課。以結果論,雖然我多半能成功送他出門,但曾對他說過:「你只會嚴格要求三個小孩和學生上課要準時,卻放縱自己不上學。」換得他一臉木然回道:「我自己的事自己負責。」或許當時的他,跟長谷川醫師想的差不多。失智後的長谷川醫師幽默依舊,正與學界後輩的印象,以及合著《我失智後才了解的失智症》(書名暫譯)的記者猪熊律子貼身觀察吻合。例如他在片中淡定解釋,醫療團隊為何捨自己早年開發、通行日本的長谷川氏量表,特地去找他不熟悉的量表進行測試,因為「對它太熟,老是考滿分」,完美說明了智力測驗這一類量表的學習效應。2018年公開自己失智,是長谷川醫師此生留給現在與未來無數失智者最後的禮物。除了拍攝紀錄片,持續參加醫學會,他還出版並親自朗讀繪本《安啦,我的奶奶》,讓兒童不用害怕失智的祖父母,一起好好過生活。紀錄片播出不久,傳來長谷川醫師辭世的消息。我不禁想起他在《我失智後才了解的失智症》書中,深深感激年輕時指導他發展失智評估量表的老師,也感謝研究團隊其他兩名主要成員不居功,只因Hasegawa發音易記好聽,便慷慨讓量表冠上他的姓氏----真是一位掌握人生最後及時「道愛、道謝與道別」智慧的長者。聖經說,當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節目播出以來,我常常反芻長谷川醫師在片中說過的話,還有同時播出的台灣本地觀片後精采座談。相信這正是以一粒麥子自許的他,帶給世人的力量。【延伸閱讀】●ボクはやっと認知症のことがわかった:長谷川和夫、猪熊律子,KADOKAWA,2019/12出版●だいじょうぶだよ ぼくのおばあちゃん(繪本):長谷川和夫與池田げんえい,ぱーそん書房 2018/10出版●認知症界のレジェンド 長谷川和夫さん 囲む会で絵本を朗読
-
2021-11-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什麼不使用長照服務?」 淺談失智症照顧者心理需求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一、長照政策與現狀目前國內長照服務政策想要做成類似健保制度的方式,清楚規定項目與支付標準。長照四包錢包含「照顧及專業復能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環境改善服務」以及「喘息服務」。每項服務根據個案的長照等級(CMS)有對應的補助額度,是偏向問題解決及希望對症下藥的政策。這樣的政策設計是否真能符合政府的預期,把所有有需要的民眾都納入此架構中?長照等級主要是由生活功能量表(ADLs/IADLs)核定等級,生活功能量表評估的項目如穿衣、吃飯、如廁、獨立行走等行為。若從失智症案家的需求切入,現行政策的困難是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容易被低估。失智病人的特徵及症狀是從時間感、方向感、判斷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整體性的認知功能退化,需要照顧者花費許多時間從旁輔助及提醒。在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被低估的情況下,就算長照服務琳瑯滿目,也因額度的限制,讓多數失智症照顧者對長照服務有「杯水車薪」之感,並多選擇觀望。二、照顧者的心理需求如何讓照顧者「願意」使長照服務資源進駐?當不熟悉失智症的照顧者在診間得知病人被確診時,當下可能會有很多情緒湧現,或同時在思考很多事:「怎麼可能?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吧!這個病會好嗎?以後要怎麼辦?」若此時第一線服務人員花很多時間向照顧者介紹長照服務的內容,照顧者很難短時間內消化這麼多資訊,更遑論要和照顧者說明申請限制。筆者認為「在越緊湊的系統中越要慢下來,為照顧者撐開一些緩衝的心理空間」。若第一線服務人員跑在照顧者前面給予建議,容易讓照顧者產生一種被拉著走的感覺,覺得專業人員不夠了解自己的狀況就給意見。此時系統合作難以開展,也可能萌生溝通張力。例如照顧者和專業人員之間開始產生隱微的競爭氣氛,例如:「一直給我建議,是不是覺得我顧不好?」或「長輩的狀況我比你們這些專業還要清楚。」)緩衝意即專業人員提供建議之前,先了解照顧者是如何看待失智症的。若照顧者從來沒有照顧失智病人的經驗,那麼照顧者一開始會從「病人的問題行為」理解此事,照顧者初期隱而未說的期待可能會是「透過藥物治療,疾病與問題行為就會消除,讓病人恢復正常」;而不是「理解失智症帶來的限制,承認病人現在已經開始有些事情慢慢做不到了。」這是一個從理解到接受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會經驗許多哀傷失落、對病人的心疼、照顧者的韌性、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感受。這些內在感受是照顧者使用外部社會資源之前會優先面對的經驗。故專業人員提供外部資源之前,也可先思考如何把這些內在感受轉化為照顧者的心理支持資源,確定照顧者的期待與內在感受得以安放,再討論外部社會資源的介入。三、結語-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失智症照顧者是病人身邊每天接觸的人,專業人員給的建議是否適合,也是第一線的照顧者在承擔。心理專業重視語言的力量,筆者在服務時的用字,習慣對照顧者說「我們」而不是「你」;「可以」而不是「應該要」。照顧者說出困擾時,看似是在求助,但從關係的角度切入,何嘗不是照顧者幫助專業人員更理解目前的處境?失智症照顧者的生活除了照顧壓力之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讓照顧者感到無力的常是家中其他未分擔照顧責任的成員給的建議與評價,使照顧者覺得自己是不是還做得不好,做得不夠。似乎怎麼做,身邊的人永遠都會有意見。專業人員在提供建議前,也可多使用肯定的語言進行諮詢與衛教。例如:「我聽到你(照顧者)提供的內容裡面,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喔!我們一起來看看。」或「您有提到現在會提醒失智病人今天的日期,這部分對病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這些語言,也是專業人員協助失智症照顧者賦能(又稱培力,empowerment)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長照服務中,不只是個案本身需要復能,照顧者也需要「賦能」。服務的最小單位不應侷限在「個人」,而是「家庭」。失智病人及照顧者之間的生活經驗難以切割,這也是心理專業所強調的系統觀。筆者期待未來擬定失智照護的政策時,也可重視照顧者的心理需求,讓失智病人及照顧者皆可獲得足夠的支持。
-
2021-11-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陽光下的陰影: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那些沉重無法說出口的照顧身心壓力自從進入失智症個案管理師的領域後,每天身邊圍繞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照顧者,這些不同類型的失智症照顧者有個很大的共同點是「照顧壓力負荷大」,覺得自己在照顧失智的家人快喘不過氣,每次諮詢照顧者時,他們眼神流漏著無助的眼神,有氣無力地無奈地描述照顧上的困境和壓力多麼緊繃。身為失智症個案管理師的我,主要針對照顧者目前的照護狀況進行諮詢和提供適合照顧者的資源協助外,更在諮詢過程中,感受到照顧者的情緒隨著談及照顧的歷程而有所起伏。大多數照顧者們談到對病人的照護多半感到無所適從或被病人語言或肢體攻擊等各式各樣的照顧壓力,以及日常生活中甚少有可宣洩情緒和情緒支持的管道,導致在長期忍耐下照顧者心理壓力負荷日益漸增外,也伴隨著身體和心理健康出現危機。每當與照顧者們諮詢的當下,時常感受到照顧者於照顧失智症者的心理歷程中的艱辛與疲累,龐大的照顧壓力影響心理壓力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一部份的照顧者也因此累出病來,但又礙於現實層面的考量,無法予以自己放鬆或喘息的機會,最常見的照顧壓力的傾訴,首當其衝為直接影響的經濟層面,若照顧者累倒了,家裡的經濟該如何是好,經濟的負擔對照顧者來說,是躲也躲不了的問題;其次是在照顧失智症病人中會遇到的行為精神症狀照護困難,讓照顧者感到手足無措和備感壓力;再來是照顧責任與人力分不均問題,多數失智症照顧者白天需上班,若家人彼此之間的協調照顧分配不順利,或是部分家人對於照顧病人採不予理會的態度,也會讓照顧者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發生,而其他因素像是病程變化、家庭角色的轉換與衝突,照顧心力的耗損、無法接受家人生病的事實和照顧體力耗損等因素,都是會讓照顧者在照顧歷程中最真實的問題,但可能礙於其他因素考量無法說出口,並讓照顧者感到身心疲乏。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需要被看見上述提到為照顧者們較常遇到的照顧困難,而這些困難也讓大多數的照顧們身心面臨危機,加上目前在這世代下的失智症照顧者們極大部份為台灣中年世代的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當父母確診失智那一刻起,便開始逐漸面臨長期照顧壓力和責任,使得讓這群中年世代的照顧者們更加心力憔悴,而處在失智症照護第一線的我,看到此現象,不禁思考身為失智症個管師,除了提供諮詢和相對應的資源協助外,也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協助照顧者們一步一步看見自己在照顧上的情緒,但大多數的照顧者們對於自身的照顧壓力和情緒較為壓抑,更看有一部份照顧者們會認為目前尚無需要其他資源的協助或是不覺得自己有需要外界的資源協助和幫忙,另一部份的照顧者則是詳盡地陳述病人的生活樣貌,並透露出自己在照顧過程中感到身心壓力,甚至在對話中發出「我撐不下去」、「我不曉得還能怎麼做」或「我自己也生病了」等求救訊號,這些訊號的背後更是伴隨著在照顧上的焦慮和憂鬱的情緒,也因此讓照顧者的身心狀態開始出現問題,使照顧者們身心狀態雪上加霜。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承上述,照顧者的照顧狀態,若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角度來看,生理和心理會相互影響,壓力、情緒的調適對於維持照顧者的良好身心狀態是相當重要的,若能協尋相關資源求助幫忙,或是找到適合的自我照顧方法,否則很可能還沒照顧好病人,照顧者自己就先倒下,況且在照顧歷程中,照顧者所經歷到的情緒相當複雜,這與涉及到的照顧面向、病病變化、自我情緒調適等因素相互牽扯,種種的因素都有可能讓照顧者們感到身心俱疲,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是否能穩定的發展。要如何照顧好自己這件事,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在目前失智症的照護資源系統已逐漸發展成熟,在這之中有著許多的照護資源能讓照顧者使用,但重要的是回到照顧者自己,當自己願意開始嘗試做些讓自己可以休息、放鬆的事情時,其實就已經在照顧自己的路上了。可能看到這裡,或許身為讀者的你會問「什麼是照顧好自己?」,我時常在諮詢的結尾跟照顧者說:「請您好好照顧好自己,哪怕是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都好,重要的是練習找到適合自己喘息放鬆的方式,讓自己休息,而當自己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會有力量繼續再往前走。」1.照顧好他人的首要修件是先照顧好自己。2.若自己無法有好的照護心態和心情,被照護者也會感覺到照顧者的情緒。3.角色轉換和家人間固有的印象和關係,常是失智照護上最困難和最需要被改變的的部分。放下之前的固有印象,好好重新理解失智者過去的經驗如何發展成現在的他/她和現在的自己,可能是解決壓力的解方之一。4.失智者到後期可能無法瞭解照顧者的話語,但仍能感受到照護者的表情、肢體語言和情緒。王培寧(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
2021-11-21 失智.失智資源
臺中市超前部署 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
人口老化已是全球共同現象,也會伴隨失能及失智人口急遽上升,而失智者往往比失能者更難照顧。臺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臺中市率先邁出照護失智者腳步,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就是盼能讓失智者有機會回到社會及家庭繼續奉獻人生價值。臺中市新建設不斷,活力十足。然而至今年9月,臺中市65歲以上長者達40萬人,占總人口14.12%,以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8%推算,臺中市罹患失智症人口大約3萬2千人。再依挪威研究,45歲到64歲失智症盛行率是千分之1.6,估算臺中市年輕型失智者約1,300人。年輕型失智 照顧者更艱辛年輕型失智者大多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面臨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不同,且退化過程又較老年人快速,家屬照顧起來更為辛勞。曾梓展表示,臺中市政府超前部署,為這些年輕型失智者設想,希望幫家屬免於不斷尋找資源的困擾,由衛生局協助打造全臺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去年6月30日起開站。向上清活小屋每週提供三天服務,提供年輕型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生活維持」課程,涵蓋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運動、認知訓練、學習新事物、靜坐(心靈沉澱)、生活功能促進、情感表達等六大課程;也提供家屬讀書會、支持團體、議題討論,每月由工作人員與個案及家屬討論下個月活動設計,量身訂做專屬年輕型失智者及其家屬課程。搶先訂定 失智行動計畫曾梓展指出,隨著失智人口逐年上升,臺中市政府重視失智症照護責任,在其長期照顧委員會下設立「失智照護網絡工作小組」,依「2017-2025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制訂7大策略及14項行動方案,是全國第二個優先訂定失智症行動計畫的縣市。在臺中市各局處攜手合作,至今年已設置10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350家C據點長照站、2家失智團體家屋、49家日照中心、9家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方便有需要的市民使用。有些失智者家庭,總是歷經一番波折,如出現懷疑家人偷東西或外出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等行為,才知道親愛的長輩或伴侶失智了。因此,臺中市也強化長照失能等級評估的效能,請照顧管理專員至案家評估時,主動轉介疑似失智症個案給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確診;並與警政單位合作,請警察局派員到失智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主動提供長輩按捺指紋,減少失智長輩走失風險。若民眾發現家中長輩或親友有疑似失智症狀,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將有專人提供諮詢。年輕型失智者的伊甸園十月接近寒露的秋天,臺中市天空仍綻放著暖陽,位於北區華美街二段的臺中市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米色及鐵灰相間的外觀造型,宛如年輕失智者的一座伊甸園。多數人以為,失智症是老人專有疾病,其實年齡低於65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不算罕見,光是向上清活小屋,就有14名年輕失智症學員來學習,更顯得此一需求值得重視。學員裡的「阿雄」,年方42歲,小孩仍就讀幼稚園,因車禍傷及腦部引發血管型失智症,出現認知功能的部分障礙;然而他仍保有部分過去擔任倉管工作的能力,據點工作人員買來組合家具要放在小屋使用,就由阿雄負責組裝,讓他充滿了成就感。「來!淑雲姐,來做空中小姐服務!」只見老師指導其中一位學員,用輪式推車將茶水分給每個人,她笑嘻嘻地端給大家,小屋裡的插花也是淑雲完成的。在這裡,更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的實習生擔任失智者指導員,實踐所學專業。向上清活小屋也提供虛擬實境(VR)設備,帶著學員模擬旅遊或參加節慶活動,延緩病情惡化,期盼學員回家後還能做洗碗及打掃等家事。向上社福基金會專業資源中心主任陳秀美說,為融入在地情及資源,向上清活小屋在課程設計上,安排臺中植物園、科學博物館等參訪。「畢業照顧者」文英過去是一名護理師,照顧失智症的公公5年,後來公公過世,文英來到這裡以過來人家屬擔任志工,與其他家屬分享她的經驗,給予不少照顧者支持與安慰,深獲好評。有別於年長失智者的需求,年輕失智者要考量他們的生命史,避免活動孩童化及嬉鬧化,因此向上清活課程參考加拿大蒙特梭利模式,以「發揮潛能、共同生活、互助生活」為課程設計主軸,為年輕型失智症照護工作注入新的力量。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關心您廣告長照服務發展基金及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2021-11-1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打破親力親為失智照顧迷思,別把自己逼到絕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子女的照護枷鎖!身為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捨我其誰」的迷思,凡事親力親為,默默忍耐所有情緒和壓力,最後卻比父母親先倒下......累了就喘口氣紓解身心壓力!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重要58歲的陳先生,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孝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只是年歲漸高,失智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日夜睡眠顛倒、外出容易走失、脾氣變得暴躁,最近常有被害妄想的脫序行為。陳先生原本任職科技大廠,辭去工作專職照顧,認為「這是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但隨著自己體力變差、母親出現精神症狀,漸漸不堪負荷。無論多深厚的感情,都禁不起沉重的照顧壓力,陳先生長期耗損體力跟精神,引發倦怠、頭痛甚至憂鬱,回報慈母恩情的美意開始變了調。失智照顧者總是把辛酸往肚裡吞,照顧擔子一個人扛,「親力親為」的觀念該改變了。💡 護理師戴玟婷分享,失能失智照護需要專業技巧、需要長期抗戰,每位照顧者請先評估自己的能力,例如:年齡、體力、經濟狀況。另外包括被照顧者的病程,長輩若只是身體老化,不太需要高強度的體力;失智症伴隨精神與行為改變,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Q1:家庭照顧者的迷思有哪些?認為「有誰比我更了解爸媽的生活細節和脾氣」,不願意也不放心交給別人做,凡事全都自己來,認為照顧的工作責無旁貸。最後把全部瑣事都綁在身上,若想喘息或尋求手足協助,會產生不孝和罪惡感。Q2:把父母送到安養機構,真的是不孝嗎?照顧失智家人,是日復一日、永不止息的工作,大小瑣事繁雜,還要安撫精神狀態,長期下來,體力跟精神都吃不消。戴玟婷說到,當父母晚年失智,送去安養機構說不定比在家安老還愜意!不要被傳統孝道綁架,父母在臨終前能被專業人員好好照顧,不外乎是另一種善終。(➤ 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專家告訴你入住前,哪些注意事項該留意,以及如何安撫排斥入住機構的長輩:https://pse.is/3u6gzw)Q3:照顧者該如何對外發出求救信號,避免自己先倒下?「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反應長期照護病人的壓力非常大,勞心勞力的工作讓照顧者比被照顧者先倒下。該如何避免人倫悲劇?戴玟婷說明,沒有人天生喜歡或適合做看護,不要忽略了自己焦慮、憂鬱的感受,「想照顧好家人,首先要先照顧好自己」,適時抒發身心壓力,多善用政府長照2.0的資源,可安排至機構、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或申請喘息服務。適時發出求救訊息,注意身心理健康「媽媽平常都很好啊,為什麼住你家卻跌倒臥床?」「我明明都已經很注意照顧步驟了,為什麼還是發生褥瘡?」「你不是顧得很好嗎,為什麼要送媽媽去安養機構?」戴玟婷提到,照顧者經年累月承受許多壓力,包括家人的責難、自我的否定,原本僅是失智患者看診,最後變成一起看精神科的狀況。即使是由其中一位子女擔任主要照顧者,也要分配工作給其他家族成員,一起面對疾病病程、一起學習照顧技巧,照顧者其實沒有那麼強大的耐力可以撐那麼久!Q1:該如何妥適安排照顧工作?寫下照顧日記、注意事項,建立「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例如:失智長輩如果走來走去坐不住,其實是要上廁所,只是無法正確言語表達。要了解疾病病程,避免進展到中重度時驚慌失措;多做功課建立病識感,因應不斷變化的照顧歷程。(➤ 身為一位照顧者,我們了解你所追求的不僅是將患者照顧好,而是在工作之餘,也能展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長期緊繃的生活壓力下,你是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呢?:https://pse.is/3rynd4)Q2: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調適,減輕愧疚感及抒發壓力?不要認為家庭照顧者是弱勢,承擔過度責任,照顧失智家人是長期作戰,當自身無法負荷時,要適時尋找外援減輕壓力。新手照顧者必定充滿擔心及憂慮,試著把自己放在被照顧者的角色,如果自己失智了,希望子女怎麼做。Q3:有哪些社會資源可運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失智症的病程約8-10年,確診後就要開始尋找社會資源,提早準備照顧計畫,別等到最後撐不下去時才求救!戴玟婷強調長照2.0的好處,當民眾對長輩照顧安排、資源運用有任何問題,可諮詢「個管師」,協助申請相關服務。長照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C巷弄長照站提供不同的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由A級提供 B、C級技術支援與整合服務,另一方面促使B級與C級普遍設立,並提供便利性照顧服務。● 屬於A級的我們也能稱為「長照旗艦店」,一定會有「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兩個服務項目。● 而B級的「長照專賣店」,則是原本就有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其中一項服務的單位。● 至於屬於C級的「長照柑仔店」,失能長者可以在這裡得到共餐、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等服務。政府的目標是,每一個鄉鎮市區至少要有一個A、每一個國中學區至少要有一個B、每三個村里至少要有一個C,而且會有交通車巡迴接送。「ABC」可以說是長照2.0的核心,落實「社區老化」、「在地老化」的長照政策。( 資料來源:愛長照 )照顧失智病患是全年無休的工作,受限於傳統觀念束縛,照顧者大多是一人承擔長期照顧的責任。戴玟婷鼓勵民眾適時喘口氣、多運用社會資源,保持興趣抽離低落的情緒,家人之間更要形成共識,破除背負不孝的壓力。
-
2021-11-13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中市失智成果展 點亮愛連網心燈
面對失智海嘯來襲,臺中市積極推動失智照護服務,今(13)日上午在台中慈濟醫院一樓大廳舉辦「110年失智共照中心暨失智服務據點聯合成果發表會」,活動以「臺中憶智網,共照5相隨」為主題,展現臺中市失智照護服務計畫開辦第五年的豐碩成果! 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活動開場由童心劇團演出精采舞台劇,帶出失智家庭的照顧議題;為炒熱現場氣氛,特別邀請台中慈濟醫院失智服務據點團隊及阿公阿嬤秀出音樂技藝;活動中安排由臺中市政府、服務單位、失智長輩及家屬共同點亮愛連網心燈,除宣示失智服務成果外,也象徵失智照顧的路上,需要政府、服務單位及失智家庭攜手貢獻心力。另外,活動會場展出失智共照中心及失智服務據點創意課程海報,將持續展出至12月31日,讓更多民眾能認識失智症及瞭解臺中市失智照護資源。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為了讓失智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臺中市積極佈建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至今已成立10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並設有失智團體家屋2家、日照服務單位89家、C據點長照站350家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9家,逐步提升資源可近性。此外,為了防止失智長輩走失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由警察親自走入失智服務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就近提供失智長輩指紋捺印服務;為了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負荷,臺中市將彙整相關失智照護服務及社會福利資源,製作失智服務資源手冊,將社會福利資源一次報乎你知!便利照顧者快速找到合適資源。失智症是一種疾病 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長曾梓展呼籲,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如發現家人出現疑似失智症狀,應儘快前往失智症整合門診服務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並於就醫完成後,至失智共照中心接受個案管理服務,讓失智者獲得最佳的照顧,也讓照護者獲得喘息。相關資訊可至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及照護專區/服務資源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679207/Lpsimplelist),或撥打長照服務專線1966,由專人為您服務。
-
2021-10-18 新聞.長期照護
打造長照教室 護理更能同理
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斥資三百萬元打造「長期照護特色教室」,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及亞東科大校長黃茂全等人揭牌,盼學生藉由情境模擬延伸學習長照知識,學校更可藉此協助政府提升看護工的照顧能力。長照教室提供居家模擬場地,未來除了成為學生學習老人護理、長期照護、失智照護等課程的重要場所外,也可與醫療機構進行看護工產學合作,有效促成國內外看護工的教學資源發展。亞東科大醫護暨管理學院院長周繡玲說,居家式長照教室不只是學習到長照知識,學生在進行其他護理工作或病患出院時,也能直接聯想到長者病患家中有無完善設備,並提醒注意事項及相關建議等。護理系助理教授林玉萍強調,因應台灣未來高齡環境發展,長照教室設施的設計初衷是讓病患自己發揮獨立功能,能自行照顧生活起居為主。護理系學生沈子恩說,長照特色教室可實際感受失能長者生活,也會有資深護理師共同授課,對於護理工作很有幫助;學生何宇婕說,長照教室有老人服等模擬設備,可實際感受長者身體狀況,未來護理工作將更有同理心。
-
2021-09-18 失智.長期照護
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
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世界各國舉辦各式各樣的失智症倡議活動,齊聲呼籲關注失智症議題,「瑞智主日」是全球性活動之一,期待透過教會活動,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識能。今年「瑞智主日」將在9月19日進行,瑞智基金會邀請大家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也為國家失智照護政策、全民識能守望禱告。每逢國際失智症月,瑞智基金會都會呼籲教會在「瑞智主日」為失智症家庭祈禱。瑞智基金會指出,因逢疫情,許多活動無法進行,連就診都極為不便。失智者沒有去處、失智家庭面臨經濟上的衝擊、全天照顧的壓力。失智者與照顧者正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失智症隨高齡社會與生活文化因素影響,罹患人數顯著成長,台灣失智者更有年輕化現象。瑞智基金會成立兩年,但在失智症認識、預防及照顧的推動與服務上,已投入八年以上的時間。深感失智症倡議是長期工作,需要社會各領域網絡的串聯及支援。瑞智基金會表示,目前全台有超過三千家教會,遍布各鄉鎮角落,深入社區,落實對失智者及其家庭的協助與支持。不限於基督教教會,只要是關心失智症,認同願意幫助失智症的團體,基金會都願意幫助形成支持團體,一起編織愛的大網,承擔對廣大失智者及家人關心、陪伴與支持。
-
2021-09-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照護/看見失智者的可能 照顧者的經驗甘苦談
「自從媽媽罹患了失智症,家人更常創造讓媽媽參與討論的機會,而且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得知媽媽在學生時代竟然還是短跑選手,實在很感恩有這段彼此陪伴、共創記憶的日子。」當失智照顧者林宜瑾走出「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失智症照護影片,現身「110年臺北市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暨嘉年華」,分享五年來的失智照護歷程以及如何聰明運用照護資源,現場參與民眾感同身受,各共照中心攤位也相應提供進一步認識失智症以及專業諮詢等資源,迴響熱絡。國際失智症月 看見失智者的可能根據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臺北市名列最長壽的城市,而面對高齡所帶來的失智症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部署失智照護資源,於本月國際失智症月舉辦「110年臺北市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暨嘉年華」,以資源大彙整的形式讓民眾一次掌握失智照護資訊,並且現場首映「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分別是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高大哥,以及五年來維持輕度失智症的楊女士,照顧者分享如何運用共照中心資源與據點特色課程,維持失智者的能力,自立生活。其中楊女士女兒林宜瑾現身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會,分享在家人陪伴下,母親可以發揮裁縫技藝,自製服裝贏得據點同學的讚美,也讓母親更有動力參與烹飪、種花等家事。她強調讓失智者多參與決定,得到成就感,是「智立生活」很重要的關鍵。六十歲確診失智症的高大哥是中重度失智症個案,高太太在影片中分享,先生在家有能力自行穿脫衣服、繫鞋帶,平時還可以跳跳繩,這些能力都是在失智據點接受體適能課程,維持肢體功能帶來的效果。粉絲專頁留言分享心得 送好禮兩位失智照顧者在影片中還秀出不少照片,讓人看見失智者因取得適切照護資源,帶來生活的改變。如果您也願意不藏私貢獻失智照護經驗,幫助更多失智症家庭,110年9月26日起至10月8日,歡迎您上網搜尋觀看「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後,於「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留言分享心得至少100字,就有機會獲得《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及電子咖啡券好禮。觀看完整版「看見失智者的可能」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embed/QxwUP1m7xso?rel=0 各區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聯絡方式,請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症服務網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Line官方帳號 市民如有關失智照護需求,可以手機、市話直撥1966,將有照顧管理中心專人提供申請長照相關服務或轉介資源。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輕中重失智者的綠洲/臺北市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新康居家職能治療所
位於重慶北路四段的臺北市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新康居家職能治療所,隱身於老士林的社區巷弄裡,外觀看起來傳統而樸實;然而推開門一看,裡頭卻別有洞天,有如一座快樂的「托老所」。職能師帶領團隊,自製教具,打造快樂「托老所」。由職能治療師洪于婷帶領包含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的跨專業團隊,提供失智延緩課程設計與帶領,為長者身心注入一股活力泉源,是家屬及長輩眼裡的綠洲,該團隊在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區共設兩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也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而佈建的士林區特色據點之一,方便社區民眾就近得到適切服務,減輕照顧負擔。洪于婷設計教材種類多元,由於她的先生也是職能治療師,兩人休假時會一起逛賣場,尋找看似一般的材料,回家將它巧手變身。例如,他們曾買回手指一般粗細的透明水管,裡面塞進金蔥接成圓形狀,就變成一個個閃亮亮的套圈圈,然後由工作人員伸出手臂,當成要套圈的支柱桿,鍛鍊長輩的手臂肌肉和手眼協調。輕、中、重度失智者,在此都能找到學習的機會。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裡的每位長者都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卻罹患不同程度的失智症,初來乍到新康參與活動,仍保有不服輸的信念。「因此我們設計教案時,就盡量把輸贏的因素去除。」洪于婷舉例玩賓果,當長者排出一條線不是直接喊「我贏了!」而是等遊戲結束後,再一一檢視誰排出的線最多;另外也盡量不分組,避免有勝負之分。洪于婷表示,為長者設計職能治療課程也會分級,教具內容元素大多為配對、數字或顏色,輕度失智長者也許可以摺色紙,中重度長者就改以撕貼貼紙,把步驟拆解;或建議家屬回家讓長者把混在一起的紅豆和綠豆分類,都能促進長者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不少重度的失智症長者,可能無法正確分辨人事時地物,有的據點常會拒絕這類長者參與活動,家屬也因照顧疲累,往往將長者送往全日型的失智安養中心。而失智據點新康士林所卻做到讓重度失智長者,和輕度、中度失智長者,甚至是年輕型失智症者一起上課。「我會請重度長輩坐在最前排,或最靠近我的地方做活動。」洪于婷說,有些據點或許因為擔心影響課程進行,會將重度長者安排在角落或後面的位置,但她卻花更多心力就近看顧重度長輩做活動。新康士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有一位人稱之為「湧伯」的80歲失智長者,總是由妻子陪同來參加活動。湧伯病況其實已到了常重複講一樣的話,甚至偶爾和其他學員爭執,且沒有耐性等待;然而他才參加過幾堂麻將配對課程後,重複說話的情形就改善了。長者獲得正向回饋,為失智家庭帶來幫助和盼望。失智長者若能維持日常生活的行動,家屬就會備感欣慰。因此新康除了設計像是注音符號寶特瓶蓋、彩色馬賽克小磁磚拼圖等,讓參與課程的失智者動動手、動動腦外,也依能力分工,被分配課程小老師、掃地、排桌椅或擦桌椅等工作,長者每次前來都能度過充實的一天。問起年輕的洪于婷,如何以有如滿格電池的工作動力來為長輩安排這麼多事?常笑臉迎人的洪于婷感性地說:「有的長輩和我們一起久了,忘了家人的名字,卻可以喊出我的全名!還有一年沒見的老奶奶,說她作夢夢到我。」她讓長者重拾年輕時的活力,愛上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上課,家屬還拜託她據點服務課程不要停。疫情期間,新康士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臉書平台提供線上影音課程,甚至郵寄教材給家屬在家和長輩一起操作。從洪于婷團隊可以窺見臺灣失智照護的閃亮希望,臺北市政府結合在地專業團隊的能力,確實能給更多的失智家庭帶來幫助和盼望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8-28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評估重點一次認識
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到底該不該送安養機構?審視病情程度,待在家不一定好,若長輩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或失能時,失智安養照護還是讓專業的來,好的照護機構反而能重拾生活品質。別被孝順綁架,請先放下「對與錯」週末假日,林先生經常抽空到安養院探望失智母親,看著八十歲的媽媽跟其他「住民」專心地畫畫、玩桌遊,下午還有治療師進行復健,臉上偶爾出現一抹微笑。用餐時刻,護理人員從旁協助長輩進食,包括鼻胃管灌食之照護,由營養管理師調配多元的飲食計劃。午休後還有其他娛樂活動或復健課程,維持身體機能不退化,林先生把握難得且寶貴的相處時光,期待下次的回訪。當父母老了,子女年紀也大了,孝順並不是把彼此綁在一起,而是安排最適切的照護。剛開始送到安養院,難免有罪惡感,以及承擔親友之間的責難眼光,但往返探視後,完善的養護及照顧讓人放心,協助子女在工作、責任感與年邁父母之間找到平衡。安養機構是解決家庭的困境,真正的孝順是有品質的陪伴!如何與家人取得共識?許多人認為照顧失智失能父母,最好家人親力親為,照顧重擔常落到長子、長媳或未婚嫁的子女身上。游純瑜認為,照顧工作不必一個人硬撐,適時發出求救訊號,家人才知道你需要幫助。對於「照顧責任」,人人都有意見,一定要達成照護共識,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的想法。Q1: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推薦課程:爸媽中重度失智,該入住長照機構嗎? 專家教你如何展開第一步)Q2: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家人探視。再來是費用支出,照護費用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3: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失智症程度發展為中重度時,除了記憶力嚴重衰退,也喪失自主活動的能力,無法言語表達,日常生活大小事都需要他人協助。超過九成的患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妄想、幻覺、激躁、漫遊、攻擊行為等,令家屬非常困擾,也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選擇安養機構後,還有入住的前置工作,可以列下來參考,讓長輩感受到尊重、被關愛。●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近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推薦課程: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選擇安養機構後,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當家人需要長期照顧時,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是聘僱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游純瑜提醒,長照2.0的「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入住天數累計超過90天可申請補助,台北市的老人收容安置補助、新北市的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可多加利用,或洽詢各縣市的社會局、衛福部長照專區(1966專線)。游純瑜社工以自身經驗分享失智症的照護問題涉及認知障礙,尤其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送生病的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了解、多使用照顧資源,給予最適切的疾病照護。
-
2021-08-10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據點重啟服務 為配合防疫措施將面臨什麼挑戰?
衛生福利部於7/20公告失智據點防疫管理指引,讓失智據點終於能重啟服務。但重啟服務面對多重挑戰,其中最嚴苛的是,配合防疫措施需增加工作人力,且需減少活動出席人數,結果卻使得補助經費驟減,嚴重影響據點營運的意願和失智照護服務的穩定性。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衛福部和縣市政府給予失智據點支援:(1)放寬原本6人才補助活動費用的門檻規定。(2)對於提供電話關懷或線上服務認列補助費用。(3)縣市政府提供快篩資源(如免費篩檢服務或補助)和防疫清消物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下稱失智據點),不同於服務一般長者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專門提供失智家庭多元複合支持服務的場域,服務內容包括辦理認知促進活動、緩和失智活動、照顧者訓練課程及照顧者支持團體、協助轉介疑似失智者、連結相關長照資源等。在整個長照系統中,失智據點負責承接照顧還不需進入日照機構接受全天生活照顧服務,但亟需認知促進活動以延緩退化的失智者。目前全台有508處失智據點,遍布22縣市,一年服務逾1.5萬人。然而,失智據點服務並沒有納入長期照顧給付支付制度,而是由民間單位每年申請政府計畫補助來承接並免費提供服務。補助費用依據實際服務時段數、參與活動人數而認定,且有諸多條件和限制。其中很重要的門檻是,每次活動須滿6人才能補助活動費,補助費用隨人數遞增,但滿20人為上限。換句話說,若單次活動少於6人參與,該次活動費需由承接單位自行吸收。政府於7/20公告「失智據點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失智據點需經各縣市政府核准才可以恢復失智照顧服務。但失智據點在原本的補助條件下提供服務已屬不易,在當前疫情氛圍、疫苗施打率和解封指引措施重重影響下,重啟服務後的營運更加艱難。失智據點重啟服務必須降載 人數未達門檻補助驟減台灣失智症協會在8/2-8/6進行「失智據點重啟服務線上調查」,獲全台19個縣市114個據點回應。調查結果顯示:約九成據點預計或已向各縣市政府提出申請重啟服務,但因各項防疫整備工作,多數據點預計最快在八月中旬開始服務。重要的發現是,失智據點每個時段的服務人數預期比三級警戒之前大幅減少約3成。有逾2成據點每時段平均服務人數將不滿6人,若按照原本的補助原則(每次活動須滿6人以上才補助活動費),重啟服務後,許多據點補助經費將驟減。造成服務人數減少的主因包括:陪同者因未打疫苗或未做快篩無法帶失智者前來(55%)、空間不足而無法兼顧防疫措施和維持原本的服務量能(33%)、部分失智者回來接受服務的意願低(28%)(因無法打疫苗,也擔心疫情)。參與調查的據點人員表示:「雖然已經開始提供服務,但個案回來據點上課人數不足6位,無法請領費用,經費無法滿足現有的營運成本,據點人力大多只有一位,許多據點紛紛面臨需要關閉的壓力。」、「希望中央與地方能同步,復課人數規定可以下降。」實體服務之空間人力有限 遠距服務可作為補充 在重啟服務過程中,失智據點需以現有空間、人力、物力等資源條件落實指引中42項防疫項目,需要克服的挑戰包括:場地空間難符合規定(維持社交距離,出席人數將低於補助標準) (57%)、「疑似感染應變措施」執行困難(26%)、缺乏執行防疫控管及清消人力(26%)、原有人力不足以支應防疫和活動(25%)、據點相關人員之快篩難以執行或認定(25%)。另一方面,因三級警戒而無法提供實體服務時,失智據點所發展出的電話關懷和線上活動等遠距服務,在此逐步解封、疫情反覆、疫苗仍未普及的情況下,仍有必要持續提供以照顧到無法到據點的失智者。在調查中,近九成據點表示重啟服務後,將持續提供電話關懷和線上活動等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放寬補助條件並提供防疫支援在疫情之下,一般人的工作、生活均發展出新的型態,照顧服務當然也不例外。失智據點的服務在原本空間、人力等條件限制下,努力增加人與人的活動距離、為失智者準備多重防護、加強空間清潔消毒、嚴格執行人流與感染的管控、重新設計出避免長輩互相接觸的活動課程,希望能提供安全的失智照護服務。在種種條件限制下,服務人數減少是必然的現象,但若因此減少補助費用,將會傷害失智照顧服務的穩定營運。失智據點努力重啟服務,以幫助社區中失智家庭獲得幫助及喘息,但失智據點們向中央及地方政府求助,逾九成希望補助標準因應疫情適度放寬(95%),以及希望電話關懷認列補助服務(82%)、線上活動可以認列補助服務(57%)、政府提供免費快篩服務(69%)、政府提供防疫或清消物資(56%)。另有據點人員提到希望獲得防疫應變措施的輔導與協助。 為避免失智照顧服務在疫情下,不堪營運壓力而告終,導致失智者無服務可使用,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以下三點建議,懇請衛生福利部及各縣市政府在二級警戒期間給予失智據點支援:(1)放寬原本6人才補助活動費用的門檻規定,讓失智據點和失智家庭有充分的空間和資源,逐步調整並恢復失智照顧服務。(2)除實體服務外,失智據點透過電話關懷或線上活動提供失智個案關懷服務、照顧諮詢與認知促進服務,應認列補助失智據點量能提升費及活動費。(3)各縣市政府提供快篩資源(如免費篩檢服務或補助)和防疫清消物資(如酒精、漂白水、防護衣、面罩、護目鏡、血氧機等),讓失智據點提供服務時,無後顧之憂。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於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
-
2021-06-22 失智.失智資源
照護資源/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專家教你如何善用資源,減輕負擔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當家人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你我都會因為對社會資源不了解,而辛苦地獨自面對,本篇專家將告訴你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該如何運用,讓你好好照顧家人之餘,也能有喘息的空間。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永無止盡的學習路!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以目前每3秒新增1人的速度,你我都有機會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生活確實比較辛苦,但是及早準備、尋求資源協助,才能好好照顧治療家人,少走一些冤枉路。失智症的病程長達八至十年,又以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這段關鍵期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以及患者相處模式,協助照顧者在過猶不及之間尋求平衡點。資深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分享實用密技,多善用社會資源、訓練課程轉介,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在照顧這條道路上,不用孤獨一人撐起重擔。(推薦課程: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 一次瞭解政府補助、申請方式,減輕你的負擔)失智照顧越來越多元,善用資源減壓失智症主要表現分為三個面向:生活功能、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不僅患者辛苦,照顧者也容易心力交瘁。簡均穎輔導過許多個案,家屬剛開始的反應都是「為什麼是我?」「下一步該怎麼做?」從慌張到接受事實,中間可能還會經過「拒絕他人協助」的過程,因為不信任他人照顧或不相信社會資源介入,結果照顧者自己先累倒。自2017年1月起實施《長照2.0》,整合了多項服務,在失智照護方面強化失智症初級預防,包括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以及團體家屋等。簡均穎強調,使用長照資源之前,建議先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手冊),在居家服務及社區服務、托育養護費用、社會保險自付保費、輔具購買或租賃等補助方面的申請額度較多元,能減輕經濟負擔。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又總稱為「長照四包錢」,也就是四種給付項目有提供補助。以失智症者來說,《長照2.0》有居家服務可申請,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許多人未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即打1966開案,會歸到《長照2.0》之中的「65歲以上衰弱者」資格申請相關服務,無法善用失智症患者類別的補助。舉例來說,居家復能≠居家復健,居服員≠復健師,《長照2.0》有居家服務,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長照四包錢」的補助金額主要針對身分別、失能等級、居住地、經濟條件等因素補助額度,以照管專員評估最後結果為主。在申請服務資源之前,不妨先洽詢個管師協助,找到評估適合最適合個案的的長照2.0組合,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或是出院前向醫院洽詢「銜接長照2.0出院準備服務」,由專人到府評估補助額度,訂定中長期照護計畫。💡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2-21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課程/善用3平台 當個聰明照顧者
udn X WaCare 失智線上課程 聽取專家建議 還能即時互動失智症者的照顧之路可能長達8至10年,每一個階段的精神行為、身體衰退程度常有變化,且根據失智旅人粉絲網頁與WaCare針對百餘位照顧者的調查,每一位失智者多數有2~3位照顧人力,因此善用科技遠端照顧,提升技巧,可能是下一階段更聰明的照顧方法。目前針對失智症者提供互動式服務的平台有聯合報系udn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合作推出的線上照顧即時課程與影音,以及聚集11萬多名照顧家屬、專業人士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請跟著元氣周報一步步操作加入平台,讓你的照顧問題即時獲得解決。udn×WaCare失智線上課程每周有三個晚上,每次15分鐘,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駐,於WaCare App與專家Live面對面,一同解決長期困擾你的失智照護問題。目前該平台針對失智症照顧共推出七大系列,WaCare執行長潘人豪指出,去年三月,該平台針對照顧者收集最令他們感到困擾、壓力負荷大的問題,結果發現,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被改善的是,前兩大為精神行為症狀和吞嚥飲食問題,其他則為照顧者紓壓、衛生清潔、肌力提升、資源申請以及居家改造。照顧者除了有15分鐘可以聽取專家的具體建議,還有5分鐘能即時以視訊或文字訊息與專家互動。這項即時團課服務開設五個月以來,已吸引超過一萬人報名參加,有一半以上是失智症照顧家屬,還有想提升照護技巧的長照機構專業人員、照服員等,若來不及參與即時團課,平台提供近百部影片,讓民眾購買後可在空檔時間觀看複習,甚至針對外籍看護提供口譯版本的影片。如何加入live團課?1.下載WaCare App依手機作業系統,於App Store或Google Play搜尋「WaCare」App,下載並安裝成功後,開啟App即可看到提醒視窗,選擇註冊或直接登入。小提醒:帳號註冊請先選擇國籍,再輸入手機號碼;登入同樣需先選擇國籍再輸入手機號碼、密碼。2.瀏覽主題課程註冊完成並成功登入後,即可看到相關課程頁面,請先點選「健康課程」,再點選課程標籤,瀏覽你需要的主題課程。3.報名主題課程向下滑動點選你需要的主題,即可看到相對應的課程影音預告、簡介與師資介紹,欲報名課程,請直接點選「報名」按鈕。4.報名成功報名成功後,於課程時間點選下方「開啟」按鈕,即可看到專家在線上與您Live面對面,一同解決失智症照護上的難題。元氣網失智頻道聯合報系長期關注失智照顧者,不僅在元氣網開闢失智頻道,自今年元月起,將內容根據照顧者歷程,規畫為辨別疑似症狀、新手照顧、大腦健康、非藥物治療、資源申請等目次,方便民眾根據自己的情境點選文章、影音閱讀。此外,民眾在閱讀文章至文末時,還可以看到相對應的udn×WaCare失智線上課程,今後透過AI人工智慧,會針對有類似情境的族群提供更精準的線上課程等資訊。如何加入元氣網失智頻道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網頁「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目前有11萬多名粉絲,有超過六成是照顧家屬,二成為醫護、社工等跨領域專業人士。粉絲專頁主編陳韻如指出,失智照護有許多難題,但同樣也有對應的方法,透過粉絲網頁不僅能即時獲取專業的醫療資訊,更珍貴的是,照顧者們會彼此分享照顧故事,在不同角落、不同境遇的照顧者互助,得到支持與力量。如何加入粉絲專頁?請至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按讚並且追蹤。或至臉書搜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1-02-11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圍爐 94歲獨居奶奶好期待
過年圍爐,代表著家人團圓,在長輩心中總是別具意義,對於獨居、失智老人來說,常常是不可能的奢侈,為此,全台社福組織每年總是花費心思,到宅圍爐、聯歡圍爐、摸彩圍爐,就是要讓濃濃的年味透過愛的陪伴,吃暖心更暖。伊甸基金會每年都在全台舉辦「愛.圍爐」活動,今年邁入第八年,配合新冠肺炎群聚規定,今年仍有31場圍爐活動在全台進行,不但有近3,000位服務對象團圓吃飯,還將把年菜送進259位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身心障礙朋友家中,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一頓難得的年夜飯,感受如同家人般的陪伴與關懷,摒除心中孤寂,不再是一個人的晚餐。伊甸北投長照居服員李維欣分享,94歲郭奶奶一個人住在陽明山兩坪大的雅房,雖沒有失智,卻因為年紀大了、膝蓋關節退化無法走遠,常買一個便當就撐過兩、三餐。兩年前開始一周一次的探望,幫奶奶打掃家裡,買菜在半開放式的小廚房一起料理,時間一久,奶奶都會把她當成孫女話家常。去年過年郭奶奶參加伊甸到府圍爐活動,她與同事陪著奶奶在附近的餐廳吃大餐,開心興奮的郭奶奶,還特地化妝打扮,一身喜洋洋,全場更像個媽媽,要大家「多吃一點。」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自2003年起,每年春節前夕也會邀請獨居長者共同圍爐,今年以「當我們同在疫起」為主軸,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牛年,讓全台獨居老人齊聚一堂,圍爐更圓滿。老盟表示,藝人郎祖筠今年主持團圓夜第19年,與在場不少長輩當了19年的老朋友,每次團圓少不了熱鬧的舞龍舞獅,今年還加碼摸彩活動,要在場長輩享受中大獎的樂趣。對於記憶漸消失的失智長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聖若瑟失智老人中心,在農曆年前準備年菜,讓大家應景團聚強化年節參與感,也有失智照護據點在現場,替長輩們整理這一年來的活動照片貼在牆上,讓長輩回憶曾參與的活動。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則提醒,過年是失智者走失高峰,如果想帶失智長者出遊,記得讓失智者穿鮮豔衣服,佩戴愛心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以降低走失風險,切記隨時要有人陪,行程安排要有彈性,不要趕行程,若過夜,最好天黑前抵達飯店,同時攜帶失智者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14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照護應進階訓練 實作認證
專家談失智照護國人聞失智色變,照顧失智者常為家人帶來挫折與痛苦,進而虧欠內疚。國際失智症照顧專家指出說,不論家屬還是專業照顧者,若沒有獲得足夠的失智照護教育,猶如醫師在手術中缺乏工具。衛福部長照司與國健署表示,將加強失智照顧者教育訓練,並考慮合作推出課程。每位失智者 需求不一樣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失智症預防及照護因應策略」專家會議,邀請加拿大認知悠能(DementiAbility)諮商公司創辦人、麥克馬斯特大學老齡化及心理健康前教授Gail M. Elliot,與衛福部長照司、國健署、立法委員吳玉琴及第一線工作者交流台灣失智症照顧經驗。Elliot指出,全球失智老人照護每年花費八千一百八十億美元,用於家屬與社會照顧占比達八成五,顯示失智照顧成本遠高於醫療。她將蒙特梭利模式導入失智照護,她認為,每一位失智患者在食衣住行生活起居上的各種能力和需求都不一樣,失智症照顧須依據跨領域的研究基礎、瞭解大腦與行為的關係,建立專屬於個人化的照護方法,而政府在擬定延緩失智照護政策時,扮演重要角色。知識須整合 教給第一線衛福部在全台設立七十三處失智共照中心,作為民眾諮詢疾病與轉介資源平台,並輔導轄區內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新北市亞東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負責人甄瑞興指出,許多據點雖申請到經費,卻不知如何運作。他認為,台灣並非缺乏好的照護模式,但知識必須整合,並系統地教給第一線照顧人員。課程要實作 機構不拒收台灣第一線照顧人員接受的訓練屬「初階」,並未針對失智症有專屬的認證,甄瑞興提議政府參考加拿大、香港做法,給予失智照護人員進階訓練,並納入認證。社會對失智照護的認知度越普遍,未來不會再出現機構拒收有精神症狀的失智症患者。國健署與長照司都提出正在規畫教育訓練課程,表示可考慮納入蒙特梭利認知悠能的觀念。曾任老盟秘書長的立委吳玉琴指出,目前失智照顧課程光有理論、缺乏實作演練,「衛福部務必須訓練人、訓練種子師資,否則家屬不敢送,機構也不敢收」。吳玉琴建議,衛福部長照司應與醫事司溝通,強化醫師對失智症的辨識,國健署應推動失智友善認證,邀請企業響應,並加強對家屬的支持。推友善社區 減詐騙風險衛福部長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明年起將要求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為專業工作者開設課程,包括失智照顧的理論與情境演練。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說,國健署今年起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參與試辦的北市中正區銀行開設課程提升行員知能,減少失智者遭詐騙的風險。
-
2020-12-30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照顧失智投其所好 70歲爺爺下棋無敵手
70多歲的高爺爺,中度失智到連老婆過世都忘了,女兒看著老爸每天無精打采,索性帶去住家附近的日照據點。照服員發現高爺爺小學是象棋常勝軍,天天找人跟他下棋,爺爺吃棋、贏棋的技巧好到讓人以為他沒失智,成就感也帶來快樂、開心,讓他元氣大增。「面對失智症患者,不要在意他失去甚麼,找到他原本擅長的能力加以保存,才是最重要的。」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原為幼兒教育所用的「蒙特梭利」法,後來在加拿大失智症專家Gail Elliot用於失智症照護後,成功被推廣,相較於懷舊治療、藝術治療,蒙特梭利在意的是患者NISA(即需求、興趣、專長),並透過設置準備好的環境,讓失智患者找回被擱置已久的能力。「認知悠能-蒙特梭利」法引進台灣至今三年,現在除了導入新北市、台北市的社區照護據點,台中市社會局也主動接觸,原預計100個名額,引來180位報名排隊。當失智者有激躁、不安等情緒行為時,可試著了解解異常行為背後原因,量身訂做照護方式。一位快要80歲的彭奶奶,是典型的焦躁失智,曾因住院經驗不佳被家人領回,一開始剛來社區關懷據點,天天擔心老公不來接、小孩怎麼還沒來看,照服員後來讓奶奶天天畫圖,讓她安靜下來。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執行長林於諍說,蒙特梭利失智照護就是「投其所好」,以興趣為中心,才能找回失智老人失去已久的專注力。隨著台灣失智人口將破30萬,避免失智症提早發生,甄瑞興表示,可以人的興趣設計各種角落如美勞角、機械角、閱讀角、家事角,幫助老人家願意動腦訓練,一名80多歲爺爺年輕時是修車員,在日照據點就把皮沙發加裝輪子,改造成可以推可煞的沙發車。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已接受新北市社會局委託,其轄下29個行政區中,已有12個行政區銀髮俱樂部導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式照顧模式」。甄瑞興說,多動腦、充足睡眠、放鬆心情才能多存腦本,老年不代表老化,蒙特梭利法可以延緩至少二至三年的可能性失智。
-
2020-12-26 名人.葉北辰
溝通技巧/高齡門診最愛問:失智症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更多失智照護技巧,請至udn x WaCare:https://bit.ly/34KSgtQ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16 失智.非藥物治療
創新設計/邊聊邊療 非藥物提升失智照護
●面對失智症挑戰,全世界設計人士相繼投入非藥物的輔療解決方案。●對失智照護的服務設計要兼顧第一線專業人員、機構、家屬等照護需求。●照護設計應保有人與人互動,但當時間必須用於更寶貴的用途時,科技就提供取代性服務。照護成本最燒錢的是哪個疾病?答案是失智症。失智症帶來的挑戰,不僅在醫療支出,全世界的設計人士也相繼投入非藥物的輔療解決方案。5%設計平台分享經驗台灣最大社會設計平台「5% Design Action」日前受邀於長智論壇分享本地經驗,屏東早餐店早晨賣完餐點,中午變身成長者共餐據點,下午還可提供營養衛教諮詢,旅行則可以結合動物輔療、照顧喘息等元素。由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舉辦的長智論壇系列,最終場邀請5%創辦人楊振甫主講「邊聊邊療?談失智症的非藥物輔療創新設計」。楊振甫指出,失智症照護相較於其他疾病不同,失智症患者前期時仍有活躍的行動力,照護人力與分工不同於中風臥床失能者,在服務設計必須找到平衡點,除了必須幫助到失智症者,還要兼顧第一線專業人員、機構、家屬等的照護需求。紐約理髮師轉介個案他以紐約布魯克林區所遇到的醫療照護困難情境為例,發現台灣也有相通之處。他說,黑人族群因經濟弱勢不習慣到醫院就醫,導致資源難以進入。一位黑人醫師某次在理髮店聽見社區長者聊天,發現理髮師對長者的健康情況暸若指掌,因此訓練理髮師轉介個案,邊替長者剪髮邊關心長輩狀況,並適時協助引進社福資源,「邊聊邊療」,用設計提升照護力。歐洲Uber醫療接送服務楊振甫指出,類似的創新設計在屏東地區試行,結合社區商家提供服務,例如早餐店賣完早餐,轉為提供長者共餐和營養諮詢服務;又如歐洲Uber推出醫療交通服務,把專業治療人員送到病患端,台灣不少醫療院所也嘗試跨域合作。社會環境改變,楊振甫強調,科技有可以和不可以介入之處,照護設計應該保有人與人的互動,但當時間必須用在更寶貴的用途時,科技就提供取代性服務。機器人幫忙解決疫情難題他分享新加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一位奶奶入院治療時,迎接她的是機器人,螢幕傳出兒子為「媽媽」加油的身影,原來兒子正在防疫旅館隔離,無法親身到醫院陪伴,而科技正能解決這項因疫情帶來的難題。5%設計平台近期與全台農漁會家政班合作,針對食物設計「食聊」,在食物包裝印製給照護人員參考的技巧,促進失智症長者進食,未來各據點可以同樣設計準則,結合當季在地食材、族群特色,逐漸發展出符合當地的照護模式。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臺北市失智友善 12區12個失智症資源特色
你也許曾在住家附近見過,某位鄰居長輩在巷口徘徊,不認得回家的路;在賣場或超商購物時,見到長者未結帳就將櫃上的物品取走,和店員發生爭執。這些因為失智症而引發的行為與現象,不時在生活中真實上演,但近幾年在臺北市於12行政區推動失智友善「一區一特色」後,有了一番全新的風貌。例如失智症者迷路時,能免除恐懼焦慮,讓他們在城市某個友善商店、賣場安心休憩、喝水,受到許多友善天使的幫助。 臺北市長者約49萬3,097人,推估約有3萬9,448名失智症者需要被守護,每一位失智症者背後都需要照顧人力支撐,但一位照顧者及一個照顧家庭的量能有限,仍需多元資源奧援。臺北市運用各行政區資源,由政府結合民間力量,擴張失智友善社區範圍,當失智症家庭的靠山。中正區/充滿文化氣息的 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充滿文化氣息的中正區是臺北市最早提倡高齡友善獲獎社區,也是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政策的示範社區之一。轄區內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空間林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導入博物館特色,設計參訪式失智症課程,好鄰居信誼基金會則提供木作、樂器等課程,並邀有照顧經驗的導演規畫戲劇課,讓失智症者演出生命故事。「失智長者不一定是弱者」,健康服務中心還將失智咖啡館請進一樓門面,店長角色交給失智症者、志工和照顧者,除發揮失智症者所長,也用香醇咖啡款待需喘息的照顧家庭。大同區/讓時光隧道發光的失智友善街區走入迪化街,宛如來到舊時光隧道,一塊塊的商店招牌彷彿在歷史榮光中閃耀。但現在讓時光隧道發光的是「失智友善街區」,在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廖秀媛主任的構思下,迪化街商面門口閃爍著臺北市吉祥物「熊讚」失智友善五心服務招牌,小小的木作掛牌,向來往的行人訴說著:「如果你的長輩家人不小心走失了,我們會暫時安置、照顧。」有些商店甚至出借輪椅、鋪設無障礙設施,成為「安心補給站」,當失智症者與家人走累了,也能在失智友善商店得到幫助,繼續在臺北暢行。大安區/敲開連鎖賣場失智友善之門來到臺北市長者比例最高的大安區,失智友善場景又不同了。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楊明娟主任與同仁連結消防隊、環保隊、警察分局與鄰里長體系,納入失智友善組織範疇外,還敲開連鎖賣場之門,順利招募轄內11家全聯門市成為友善組織,提供員工失智症認識及對應技巧的教育訓練。而轄內擁有千戶的成功國宅也在里長支持下,形成高齡、失智友善的互助社區,透過舉辦多場健康促進活動及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課程,讓社區居民彼此互動與聯繫,成為失智友善網絡之一。中山區/失智照護一條龍 友善組織最亮點商務星級飯店、公司行號密布在中山區,同時有醫院體系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照護一條龍」的奧援,讓中山區失智友善組織成為最亮點。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柳吟還細緻到發展一里一特色,更在里長協助下,找到復華里作為示範場域,結合當地咖啡公園及復華多機能中心,辦理「聞香~記憶的咖啡」活動,帶動失智症長者以觸摸咖啡樹、聞香咖啡豆等五感刺激與園藝療法,將延緩與照護模式延伸到其他里,如晴光里正準備接棒中,期待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穩定後,能聯手星級飯店推廣地中海飲食等創新作法。內湖區/深入職場強化識能 打造失智友善氛圍科技公司總部、企業商辦大樓林立的內湖區失智友善資源,又是如何推動呢?內湖健康服務中心利用「健康職場」宣導推動之便,將失智友善及預防的內容融入講座,讓忙碌的職場人士認識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失智症者時,能及時提供需要的協助。「失智症者需要的是友善的環境與支持」,除了大型公司集團加入友善組織,下一棒將邀請公車運輸業者加入,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網絡。士林區/故宮文物、戲曲 融入失智延緩課程人文薈萃、景致宜人,吸引文人雅士居住的士林區,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戲曲中心資源,辦理系列延緩失智症活動及課程。在主任呂秀蓉的規畫下,以「動靜合一」的失智延緩課程,串接故宮8項古文物如翠玉白菜,融入靜態導覽與手做仿真品課程。更與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合作,開發動態「文物操」訓練長輩肌力。另外,加強長者營養與飲食的教育訓練,融入了臺灣戲曲中心的歌仔戲教學及共餐據點網絡,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生活脈絡中透過課程與表演,獲取失智預防及延緩訓練。南港區/廣邀里民擔任友善貴人 社區鄰里總動員來到新興發展的南港區,失智友善社區的做法,又是另一種景象。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率先北市其他行政區向中央申請長者健康促進計畫(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透過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另也針對失智症者及家庭照顧者辦理「憶起陪伴‧享舒壓」計畫,提供失智照護課程訓練、舒緩照護負荷,讓照顧者負荷程度及憂鬱程度皆降低至40.68%及74.83%,更廣邀轄區內里長擔任「失智友善桂(貴)人」,發放「失智友善錦囊」給居民,深化社區居民失智友善概念及相關識能。信義區/招募志工劇團巡演 宣傳失智症防治精品百貨、商場遍布的信義區如何打造失智友善氛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將精品百貨超市、烹飪課程融入失智延緩課程場域,並透過社區與鄰里資源,培育失智友善社區種子,讓信義區失智友善社區成為一大亮點。由社區志工擔任的「笑義笑行動劇團」,定期在鄰里間舉辦失智症防治主題巡演,也邀請失智症家庭參與「記憶餐盒」失智延緩課程,讓失智症者及家屬間理解與良性互動,「憶」起幸福。萬華區/里民工作會報 佈建失智友善網坐落繁華、復古臺北老城區的萬華,運用緊密的里民網絡,將失智友善識能融入里民工作會報,並與國立臺北護理大學長照系合作實習課程,成為臺北市失智友善社區的特點。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還運用社區鄰里商家緊密的網絡,廣邀民眾成為友善天使,並與警政單位串聯,降低失智症者走失風險。未來,健康服務中心規畫結合鄰近學校資源,辦理「代間融合」為主軸的老幼共融課程,逐步打造慢老的幸福友善生活圈。文山區/憶起智齡列車 帶長者踏出戶外指南宮、貓空、動物園等周邊生態步道及學校資源豐沛的文山區,在健康服務中心的媒合下,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學系開發的健康安全科技,導入登山步道;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發明星賞螢生態步道等,鼓勵長者多走出戶外、社會參與。在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魏炆莉規畫下,辦理「憶起智齡巡迴列車」失智友善宣導,培養居民包容、接納失智症者,並與資生堂合作開設化妝療法課程,訓練長者肌力及手眼協調力,更進一步將觸角延伸至校園,與轄區內學校合作,以桌遊、大地遊戲、社團遊戲等方式宣導預防失智健康識能,鼓勵學生多方瞭解失智症。北投區/全人健康All in one 多元串聯自主行被稱為溫泉天堂的風華小鎮北投區,納入高齡長者營養、運動、口腔等實務性課程,推出「全人健康All in one多元串聯自主行」方案來預防與延緩失智症,更與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臺北榮總失智共照中心合作,舉辦教育訓練及失智症家屬座談會。同時發揮在地特色,整合關渡醫院北投石頭湯(長照社區整合服務)、臺北市溫泉協會資源,在新北投觀光商圈、石牌商圈成立友善組織,提供失智友善社區服務,全方面關懷、全人健康照顧。松山區/社區資源發展代間融合 保障失智症個案權益貼近基隆河、大臺北地區交通及產業發展重心的松山區,鏈結民防大隊、國小導護隊等志工群,實踐暖心協助失智症者「看、問、留、撥」技巧,給予失智症者、照顧者協助,並與渣打銀行合作,導入失智症公共識能,保護失智症個案的權益。在健康服務中心資源整合的努力下,串接地方首長如區長、議員、社區學校等,在祖父母節宣示以高齡友善為核心,營造友善失智社區,並與轄區內社區發展協會等,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臺北市首創特色。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臺北市除了是高齡友善城市,同時努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隨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機率越高,依失智症盛行率推算,臺灣65歲以上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而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在失智友善的施政重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在 2019年率先全臺推出第一部「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包含七大策略、15項行動方案,其中運用四個面向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友善居民衛生局與民政局合作,訓練9,600位里鄰長扮演「失智友善特使」角色,除提供失智症正確知識外,更宣導「看(有無異狀)、問(詢問從哪來、要往哪去)、留(延長停留時間)、撥(撥打110或家屬)」友善協助失智症者4步驟,並由里鄰長再傳遞知識予民眾,讓社區民眾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同時,國中小學生、志工、公車駕駛員、基層員警、消防同仁、健康職場、替代役男及大學生等也都是失智友善觀念的種子。近年衛生局也拍攝短片、線上知識挑戰、園遊會、電影、全民徵稿、廣播等,接觸不同族群,目前臺北市約260萬人口,已觸及13萬5,554人接受失智症宣導。臺北市持續精進宣導策略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加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行列。友善組織失智症者的日常活動場域也包括了餐廳、賣場、學校、公車業者、社區藥局、藝文場館等,因此只要店家負責人或員工接受認識失智症課程,支持失智友善理念,即可成為友善組織。當在社區中發現疑似失智症者時,便可以提供協助,而失智症者也能在失智友善組織擔任例如咖啡助手、至量販店擔任一日店長、參與園藝治療,發揮所長。失智友善組織資訊可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的「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找到完整資訊。友善環境失智症者可能出現幻覺、空間感變差等症狀,為了讓環境更符合失智症者的需求,臺北市2018年以中正區作為試辦點,邀集通用設計及失智照護專家,提供社區小規模修繕建議,包含圖像化指標、避免玻璃或鏡面反射、建築體增加對比色更具空間感。今年還首創發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結合3大賣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由專家及失智症者實際至賣場,從流程至硬體進行建議與實地輔導,逐步建立友善失智症者的生活空間。友善參與臺北市已在中正區、大同區、松山區、大安區與中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目標是12行政區發展各區特色。而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會定期舉辦失智症者支持團體活動、健康促進課程等。失智者的社交處方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社交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已串聯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交響樂團、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試行,是由北市聯醫醫師開立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做為處方箋內容,鼓勵失智症者可依喜好參加活動,透過走出家門參與活動促進健康。未來將納入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鼓勵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共同創造幸福小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