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嚼檳榔
共找到
125
筆 文章
-
-
2020-09-11 科別.牙科
別輕忽口腔內任何白斑!他只抽菸不吃檳榔幸好發現得早
雲林縣53歲吳姓男子,是貨運司機,只有抽菸,並無嚼檳榔習慣,只是偶爾人家請吃一、兩顆,他因牙周病到北港媽祖醫院牙科診療,被發現口腔後舌根出現白斑,因不痛不癢也不知存在多久,馬上轉請頭頸腫瘤口腔外科醫師處理,經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醫師呼籲千萬別輕忽口腔任何白斑,隨時自我查看,若有不明白斑最好趕快就醫。吳先生因牙周病牙齒鬆搖,半年前至北港媽祖醫院由牙醫主任劉德模治療,意外發現口腔後方靠舌根處有白斑,吳也不知白斑已有多久了。馬上轉診頭頸腫瘤口腔外科由醫師胡創志診治。因吳有抽菸,但嚼榔並不常吃,慎重起見仍切片檢查,幸運地並非惡性腫瘤,經4次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目前每3個月定期追中。胡創志說,口腔癌死亡率已躍昇第5名,大家都知道和嚼檳榔有關,但很多人不知道吃檳榔、吸菸及喝酒三項習慣都有的話,比一般人致癌危險高出123倍,尤其,大家更不知道其實吸菸更是口腔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吸菸的人更容易出現口腔黏膜白斑。胡醫師說,臨床上的口腔白斑,多半出現在牙齦、臉頰內側或舌頭兩側,因不同性質來分類,有薄、有厚的白斑,也有因牙齒咬到或磨傷,造成口腔急性發炎,都須謹慎評估。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卻也是一種「癌前病變」,當病灶快速變大、出血或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會更高,胡醫師說,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也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以棉棒直接接觸在病變處破壞病變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導致病變細胞的壞死或凋亡,遇有異狀或出現白斑,最好趕緊就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28 科別.牙科
「菸酒檳榔」口腔癌機率增123倍 若出現口腔黏膜僵硬、白斑,要當心!
「也不是不知道檳榔不好啦,但我每天一早就要開車去工作,沒吃實在沒精神!加上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又沒時間一直喝水,吃檳榔既能解渴又能提神。」邱先生帶著一絲輕鬆卻又無奈的語氣說著,看著他口腔內僵硬的黏膜及白斑,我告訴他 「吃檳榔對口腔黏膜的危害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你又一天抽一包多的菸,偶爾應酬喝酒,這三樣危險因子加在一起,得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23倍!一定要下定決心戒掉,不要等到變成癌症了才後悔。」病人淡淡地笑著說他知道了,他會改,之後也會按時回診追蹤,而我心裡也只能希望他能聽進去,苦口婆心的再三叮嚀。吃檳榔的危害檳榔對口腔的危害除了黏膜外,還包括:咽喉、牙齒、牙周組織、顳顎關節都影響甚鉅,研究機構早已證實其成分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均具有致癌性,而添加物中的紅灰、白灰、 荖葉、荖花等,會更加重其致癌性,依據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癌症依舊排名首位,口腔癌則高居男性癌症的第五名,且大部分的案例都有嚼檳榔的習癖;其他的危害還包括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消化道疾病的風險增高等,不可不慎。口腔癌的黏膜變化初期的黏膜變化,可能是先產生白斑,會感覺張口度逐漸變小,黏膜逐漸硬化失去彈性,張口變小,稱為黏膜下纖維化,若沒有就醫治療、或繼續食用菸、酒、檳榔,則可能進展成紅白斑、紅斑、疣狀增生等,此時離癌症就只差一線之隔了,需儘快接受手術治療。 口腔癌的手術治療治療中的過程相當辛苦,除了須將腫瘤廣泛切除乾淨外,還須視情況做頸部淋巴廓清術,並依據組織缺損大小做傷口重建。口腔是人們吃東西、說話、美觀的重要器官,手術過後除了可想而知的腫痛,還須忍受鼻胃管飲食的不適、吞嚥及咬合功能上的障礙、以及顏面外觀的改變等;此外,較嚴重的情況還需搭配做術後放射治療、化療療程,未來的日子更需要定期回門診追蹤,過程艱辛且折騰,連帶地造成家庭的負擔,自己的人生也蒙上一層陰影。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儘快戒除檳榔、菸酒外,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含已戒)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希望藉由醫師的篩檢,能提早發現癌前病變,並透過早期治療來阻斷其轉變成癌症的可能性,這也是篩檢最重要的目的,希望民眾能多加運用。另外若發現口腔內有超過兩周以上未癒合的潰瘍及腫塊,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有警覺及決心,絕對可以將傷害降低,捍衛自己的健康。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壓力大亂吃 念珠菌感染 食道雪花飄飄
40歲王小姐近月來常感到吞嚥困難、食道灼熱感,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胃食道逆流加劇,僅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但症狀仍無改善,改到醫院安排胃鏡檢查,赫然發現整個食道布滿白色斑點,切片後證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藉由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並搭配抗黴菌性藥物治療後,終能順利進食。抽血檢查顯示,王小姐並無免疫系統缺失的問題,詳細問診發現,她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外,外食族的她,經常選擇「空熱量食物」果腹,也就是吃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如雞塊、餅乾、可樂等,且每當身體出現頭痛、胃痛、腹痛等不適時,都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服用,長期下來造成免疫力低下,因而引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存在於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及陰道等部位,其中消化道帶有此病菌的比例最高,且念珠菌屬於常見黴菌,並不會致病,但諸如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乾燥症患者、愛滋病患,或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另外,若長期服用廣效型抗生素、中草藥或胃藥,也容易遭念珠菌感染。一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時,多數患者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感覺,其他包括吞嚥困難、腹部不適、噁心、胸口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因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因此必須透過胃鏡確診。而替王小姐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其食道猶如「雪花飄飄」,出現許多白色斑點,且無法以水沖洗掉,再經切片檢查才確診。通常食道念珠菌感染並不會癌變,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黴菌血症,而有致命風險。針對食道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會透過第一線口服抗黴菌藥治療約1至2周,並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才能完全治癒。防範之道,平時應避免吃太刺激、油膩和未煮熟的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多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增強免疫力,才能預防念珠菌找上門。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口腔癌早篩早治療 揪團30人可免費到場篩檢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常見癌症,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口腔癌篩檢率掉了4成,國健署為鼓勵篩檢,只要公司或營建工地30人以上吸煙或嚼檳榔,都可申請免費到場篩檢。根據國健署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十大癌症發生、死亡的第4名,去年因口腔癌死亡的人數高達3400人,民國106年新發生人數約7800人,其中9成為男性,而男性口腔癌好發年齡為30至64歲,此階段多是家中經濟的主力,對個人及家庭影響不容小覷。國健署依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是晚期癌,可見定期接受篩檢很重要。由於建築業是嚼檳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補助醫療院所至營建工地,免費為有菸檳或已戒檳工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共有121家營造商響應,約4400多名工作人員參與篩檢,初步發現633名有口腔黏膜異常,陽性率約14.2%,為一般受檢者的1.7倍。不過,今年受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較不敢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的受檢率與108年同期相比下降約4成,為四癌篩檢中下降幅度最高。為讓民眾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國健署今天宣布,只要是公司行號或是營建工地有30人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者,都可向國民健康署申請免費到工地或公司口腔黏膜檢查服務,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要錯失早期治療良機。另外,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也不要忘記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可以防癌嗎?除了咖啡,你要知道的防癌10件事
咖啡是許多人生活之必要,不論在工作繁忙或休閒時,許多人喜歡來杯咖啡提神放鬆一下,但它究竟傷身或是養生呢?傷身的看法是會讓骨質疏鬆與胃食道逆流更嚴重;而養生的看法是指出咖啡降低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甚至是改善癌症的良方。喝咖啡可以防癌嗎?咖啡中包含多種多酚類物質,如木脂素植物雌激素和類黃酮等這些化合物,雖然有研究指出這些多酚類物質可降低罹患部分癌症的風險,如肝癌、子宮內膜癌等,但是目前仍未有明確實證可證明咖啡具有防癌功效,且對於肝癌、子宮內膜癌以外的癌症尚未有定論。因此要防癌,仍建議採取正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如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維持健康體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等,詳細可參照本署官網的「防癌您要知道的10件事」。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因此,民眾日常生活中應該力行的防癌10件事,期望大家一起遠離癌症:1. 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使用菸草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會致癌,與酒精類飲品併用時,更是加劇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而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在台灣,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除了菸和檳榔,實證顯示過度飲用各種酒精性飲料,如:紅酒、白酒、啤酒等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過度的飲酒不僅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會導致肥胖。2. 維持健康體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根據統計,肥胖者對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1.5倍;發生子宮內膜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4倍;發生胃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發生食道腺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發生腎細胞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4倍。3.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每天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心臟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但你更應知道,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研究顯示每天規律運動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和消化系統,也可以幫助體內的荷爾蒙維持穩定,以降低罹癌的風險。4. 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因為纖維素、維生素和其他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微量元素,可以使體內細胞得到保護,減少受到損害而變成癌細胞的機會。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加工的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這些肉品多數都經過煙燻、醃製或是添加防腐劑的製程,含有會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5. 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且減鹽飲食中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因此應該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糖類的食物,如:油炸品、含糖飲料、餅乾、起士、肥肉等。另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損害到胃的內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及其它慢性病。6. 毋需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許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強健身體的迷思,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相對的,服用特定的補充品甚至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因此除非您因為健康的因素需要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豐富且均衡的飲食已提供我們每天所需的各式營養素。7. 產婦盡量替寶寶哺乳哺乳的好處多多,因為母乳含有寶寶前6個月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成年後也不容易有過度肥胖的問題。對媽媽而言,哺乳可以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8. 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約有超過50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而B、C型肝炎病毒為肝癌的首要危險因子。據調查,8成以上的肝癌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施打B型肝炎疫苗則可有效避免感染B型肝炎而降低罹患肝癌風險。因此我國於1986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也實施暴露於潛在血液、體液感染風險的醫療工作者必須完成B型肝炎表面抗體及抗原之篩檢,篩檢結果無抗體、抗原者得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會誘發子宮頸、生殖器等部位的癌症外,也會導致頭部、頸部等部位發生鱗狀細胞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9-12歲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預防約6至7成的子宮頸癌症發生。9. 定期接受篩檢接受癌症篩檢也可以預防癌症,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因此,健康署呼籲民眾,除了關心飲食和生活作息,也要記得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千萬不要因為自覺身體健康就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面對癌症的積極態度。10. 癌症病患經過治療,更要注意防癌避免復發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上述各點所述良好生活習慣,以維持健康,避免癌症復發,並改善癌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15 癌症.其他癌症
口腔癌篩檢量降4成 民眾擔心疫情不想張口檢查
年奪3000多人性命的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癌症,但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腔癌篩檢量硬生生掉了四成,衛福部國健署呼籲年逾30歲菸檳族趕緊篩檢,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是台灣男性10大癌症死因的第4位,也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據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個案人數有7058人,每天有19位口腔癌新發生案,其中30至64歲中壯年發生人數高達7成;另依去年死因統計,當年有3425人死於口腔癌。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呂宜興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1月下旬後,民眾減少進出醫院,各科看診人數都大減,耳鼻喉科減少五成,一直到6月解封,醫院看診人數才回溫。但即使如此,呂宜興說,前院內洗腎、檢查肝病等患者數都回溫,但耳鼻喉科看診與檢查人數增幅仍緩慢,他說,原因出於「年SARS經驗讓民眾害怕。」他說,現在進醫院仍得戴口罩,而做口腔癌等相關口腔黏膜檢查得脫下口罩,讓不少民眾有顧慮,6月國內疫情解封,至今受檢者也僅回溫一成多。另外,醫院配合國健署至工廠、工地等進行口腔癌高危險群篩檢活動,至今也仍因疫情暫停,也使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數下降。國健署表示,口腔黏膜檢查3分鐘就能揪出癌前病變,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經口腔黏膜檢查發現7成6為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5。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政府有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包含已戒民眾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請民眾踴躍接受篩檢。
-
2020-07-02 癌症.其他癌症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彰化縣82歲張姓老翁今年初覺得左耳疼痛,起初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癒中耳炎之後仍然抽痛,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使用正子造影掃描和切片,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目前一周5天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張姓老翁嚼食檳榔40年,吸菸60年,過了古稀之年,不嚼檳榔,偶而吸菸,部立彰化醫院耳鼻科主任許嘉方認為張翁罹患口咽癌與長期嚼檳榔和吸菸有關。許嘉方說,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長期抽菸、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飆升為一般人的89倍。張翁今年年初經常左耳抽痛,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幾次未見改善,診所轉介到部立彰化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許嘉方表示,張翁左耳紅腫和有微量分泌物,確是中耳炎徵狀,於是對症治療,結果中耳炎好了大半但左耳依舊抽痛。許嘉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張翁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經由正子造影掃描顯示腫塊約3公分大,切片證實為第三期口咽癌,因考慮張翁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手術摘除腫瘤,於是安排一周5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控制病情。張翁每次到醫院治療,都有兒子陪伴身旁。張翁的兒子表示,他父親年輕時嚼檳榔和吸菸,菸齡長達60年,年紀大了很少碰檳榔,偶而吸菸,現在確診罹癌,他和家人力勸父親別再吸菸,好好養病,家人也互相告誡別碰檳榔和香菸。許嘉方說,張翁的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可能發生張翁這樣誤診的情況,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許嘉方又說,台灣的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俗稱「香檳酒」也就是抽菸、嚼檳榔和喝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有嚼檳啷習慣,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
2020-06-27 癌症.頭頸癌
都知道檳榔不好,為何就是戒不掉?癌症個管師點出病患3迷思
羅先生,職業為廚師,嚼食檳榔20年。因發現口腔腫塊持續2個月,至醫院門診求治,經切片確診為口腔癌,接受手術治療;由於疾病發現得早,手術後未影響外觀、說話及吞嚥功能,建議定期追蹤。遺憾的是手術後的羅先生並未戒除檳榔。手術後經歷了2年的時間,口腔出現潰瘍性傷口。同樣的接受手術,但這次就沒那麼幸運了,因腫瘤侵犯之範圍廣泛,需接受大範圍的切除和補皮治療。“第一次手術完狀況都恢復得很好,雖然醫師跟我說是癌症,但我生活上一切都沒有受影響,覺得跟朋友應酬,別人都檳榔給你了,不吃多不好意思。家人叫我戒檳榔,我沒聽。沒想到這一次會這麼辛苦,除了口腔外還有取皮處傷口的疼痛,連吞口水這件小事都變得困難。手術後還需要接受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因體力上無法負荷只能暫停工作,孩子們都還是學生,都正需要花錢的時候,真希望快點回到職場。我太輕忽檳榔對於口腔的傷害了,這一次我一定會戒掉這東西。”檳榔本身的纖維相當粗硬,因此在嚼食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摩擦口腔黏膜,加上成分的影響,使得修補傷口的膠原蛋白過多沉積於黏膜下,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長期嚼食檳榔的人嘴巴會困難張開的原因。此外,檳榔在嚼食的過程中會釋放出生物鹼(其中以檳榔素為最多),會誘導身體細胞產生腫瘤,亦即將檳榔由樹上摘下來放進口中嚼食,就唯致癌物。另外許多人在選購檳榔上會選擇葉子(荖葉)、菁仔(荖花)、紅灰/白灰⋯等,這些增加口感的添加物都會造成細胞的變異;因此,可說添加物是使得檳榔這顆小東西變得更加傷身。戒除上的迷思其實嚼食檳榔的大家都知道,這東西有害健康,想戒檳但又聽說戒了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使得戒除動機下降。以下我們就來看看有那些戒除迷思。迷思1 嚼檳榔顧牙齒?由於檳榔的纖維粗硬,咀嚼過程會摩擦牙齒的咬合面,使牙冠嚴重磨損,因此不易觀察到蛀牙;當牙齒喪失平滑表面後,會有更多食物殘渣堆積與增加「牙菌斑」,而「牙菌斑」正是蛀牙與牙周病的元凶。另外還會使牙齒的鄰接面喪失,導致食物易塞牙縫,進而發生牙周炎,甚至整顆牙齒脫落或拔除。迷思2 嚼檳榔可以保暖?戒了會怕冷?在嚼食檳榔的過程中,會釋放出身體發熱的物質,使心跳上升產生欣快感。但藉由這樣的方式保暖,需要付出的代價會不會太大,明明多穿點衣服也可保暖。迷思3 檳榔是因為添加了紅灰/白灰才會致癌,像是吃包葉子、菁仔這種天然的就不會有影響?就如同檳榔介紹中所提到的,其他添加物一樣會釋放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添加物也是有害的。想戒檳該怎麼執行經由以上病友分享,以及檳榔危害介紹,是否有增強想藉除檳榔的信念呢?以下就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第一步:我為什要戒檳?請先想想為什麼要戒,為了健康、為了家人、省下荷包錢⋯等等,可將動機記錄下來提醒自己。第二步:強化戒檳動機。一個人戒檳勢單力薄,告知周圍親朋好友自己的戒檳目標,藉由他人鼓勵、支持,使得達成目標。或是建立獎勵機制,將買檳榔省下的錢拿來犒賞自己。第三步:替代物的幫忙。許多人嚼檳的理由為“習慣”,習慣口腔咀嚼東西幫助思考、提神⋯等,改食用有嚼勁的替代物,例如:口腔香糖、蒟蒻干⋯等。身為口腔癌個案管理師⋯口腔癌不僅僅會影響到外觀容貌的改變,更大的影響是它破壞了進食的第一關;吃不僅僅是身體必須,它也是一種使人心情愉悅的過程、聯繫彼此情感的行為;可藉由口腔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它可能是過癮的辛辣感、可能是使心情愉悅的甜味、也可能清爽的酸味;此外,口腔也可以讓你感受到不同口感的樂趣。不同的食物也可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氣氛;人以食為天還真有其道理。許多人都了解它對於健康有危害。但在反覆戒除的過程中努力、失敗,導致失去戒除的信心及動力。期望藉由上述病友真實的治療經驗分享,讓您重拾戒除信念。
-
2020-06-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傳授防癌5功
衛福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依然最要命,連續38年居十大死因之首。去年奪走50,232條人命,比前年增1,448人,人數再創新高,平均每10分2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前年快了12秒。最新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癌症預防刻不容緩,藉由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只要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用5招健康生活型態,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5功STEP 1: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表示,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平日應遵循「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現代上班族生活忙碌,許多人往往選擇以綜合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補充品取代天然營養素的攝取,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可預防癌症發生,甚至反而會與西藥相互影響,或對某些族群的健康不利。必做:別偷懶,天然的尚好!飲食上,建議以天然蔬果且多種顏色多樣化攝取為原則。防癌5功STEP 2:規律運動賴基銘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必做:別偷懶,運動不可少!以每天30分鐘、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為原則。防癌5功STEP 3:體重控制賴基銘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必做:飲食控制 規律運動,減重並不難。防癌5功STEP 4:遠離香菸、檳榔,電子菸更要注意!賴基銘提醒,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成與抽菸有關,而且不僅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人。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已下降到13%,創歷史新低,然而,新興的電子煙卻成了健康漏洞,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必做:遠離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電子菸的健康危害!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風險,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及廟宇焚香。防癌5功STEP 5:定期篩檢,為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除此之外,因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健檢追蹤健康狀況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子宮頸癌,除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還可施打HPV疫苗,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
2020-06-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奪命!雲林縣衛生局: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衛生福利部16日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居死亡前三名,死亡人數高達17萬5千多人。雲林縣衛生局也公布縣十大死因,惡性腫瘤也為雲林縣十大死因之冠。衛生局指出,十大死因多與慢性病有關,主要是民眾生活習慣不良積累而成。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民眾除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運動外,也需定期健康檢查,衛生局將於7月11日起至9月20日舉辦18場「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服務」,免費為民眾健檢。根據衛生局資料統計,雲林縣108年度的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即癌症)為首,依序為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等,與前年排名相同。衛生局指出,癌症是威脅縣民生命最大的殺手,去年就奪走2009人性命,其中又以肝癌及肝內膽管癌居冠,氣管、支氣管、肺癌為第二死因;第三名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四名口腔癌;第五名女性乳癌;第六名前列腺癌;第七名食道癌;第八名胃癌;第九名胰臟癌;第十名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十大死因的病症,多與慢性病有密切關聯,缺乏運動、肥胖及不健康的飲食,或吸菸、嚼檳榔及酗酒皆是造成罹病的主因,因此提醒民眾務必調整正常的作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多攝取營養食物,並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曾春美說,衛生局將於7月11日起至9月20日,結合台大雲林分院、斗六慈濟醫院、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若瑟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及中國醫藥學院北港附設醫院等醫療院所,至縣內18個鄉鎮市舉辦本年度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服務,免費為民眾做篩檢,達到預防疾病、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的效果。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很重要!但也別忘了這件事
這幾個月以來,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每天下午總要聽聽阿中部長報告,今天有沒有「+0」,或是肺炎治療有沒有新的進展;但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新發生癌症人口持續攀升,一年比一年多,當然可能是因為篩檢政策的關係,讓許多前期的癌症被發現。在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喔!癌症的發生不像病毒一樣是傳染而來,很可能是因為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其實,有3~5成的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因為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以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以及提高存活率。 舉例來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2年1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而糞便潛血檢查則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能降低26%死亡風險。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防癌新生活要從預防及篩檢做起,可以把握健康生活的5個原則,包括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定期篩檢,並且把這些行為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預防癌症。王英偉再次提醒,四項癌症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的重要性,才能把握黃金的就醫時刻。而在這個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要保護、預先要準備、緊急要就醫三點,來掌握重獲健康的契機。1.自我要保護:病友就醫時務必戴口罩,配合網路查詢看診進度,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盡量請親友開(騎)車協助就醫,減少進出人多場所,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戶外1公尺、室內1.5公尺)。2.預先要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3.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延伸閱讀: 最新!癌症發生人數年年增加,尤其這是這2種癌症 健檢癌症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癌症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和女性乳癌,其中大腸癌和乳癌也是106年統計以來癌症發生人數增長最多的二種癌症。此外,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宣導男性應盡快戒菸、檳榔與酒,以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並建議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乳癌、大腸癌可篩檢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篩檢乳癌、大腸癌個案數較前一年各增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個案數則較前一年增約800多人及200多人,可及早就醫。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中,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4.2倍和10.7倍,與男性嚼食檳榔、吸菸、飲酒人數遠高於女性有關,國健署建議透過戒菸、檳榔、酒來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定期篩檢也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死亡率;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約41%死亡率;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約35%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因此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防癌從預防篩檢做起癌症的發生更可能因為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定期篩檢可避免3-5成癌症的發生,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長王英偉鼓勵全民一同實踐防癌生活,把握生活健康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和「定期篩檢」。另外,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男性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國健署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署長王英偉提醒,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目前國健署都有補助,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以把握黃金就醫機會。
-
2020-05-21 癌症.頭頸癌
火燒心檢查 發現食道癌前病變
62歲魏先生「火燒心」就醫,檢查後竟是食道癌前病變!20多年來,他都有喉頭異物感、口臭及口苦等疑似胃食道逆流等症狀,平時藉著制酸劑舒緩,直到症狀加劇,因胸悶、胸口灼熱才看診。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翁銘彣表示,經胃鏡檢查發現,魏先生不僅有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食道竟然有長達10公分的食道腺癌之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合併食道分化不良,此長度在亞洲人相當罕見。胃食道逆流致癌四部曲,包括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黏膜受損、食道反覆受傷修復之發炎反應,進展至巴瑞特食道病變,最終可能產生食道腺癌。翁銘彣指出,巴瑞特食道是一種長期胃酸逆流至食道的併發症,靠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平滑、扁平的鱗狀上皮細胞,但在胃酸反覆刺激食道下端黏膜,使黏膜細胞換了一層「皮」,轉變為柱狀上皮細胞,進一步造成細胞分化不良,而增加了食道腺癌的風險。針對巴瑞特食道腺癌前病變治療,一般分化良好的病灶,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抑制胃酸分泌,減緩持續胃酸逆流造成傷害;若巴瑞特食道已合併分化不良的變化,可採取「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治療,不須切除食道且併發症較少。翁銘彣表示,在胃鏡檢查下,約5%胃食道逆流患者可發現巴瑞特食道病變,但像魏先生的巴瑞特食道長達10公分且合併分化不良,在台灣則相當罕見。他在接受最新的食道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至今一年半的追蹤巴瑞特食道病變無復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也在藥物控制下獲得改善。花蓮慈濟院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目前難治性胃食道逆流病人的診斷,須經24小時酸鹼阻抗測定儀檢測,但患者常因害怕而難以配合檢查。現今可以內視鏡食道黏膜電阻抗測量儀,在病人做胃鏡的同時,快速精準的診斷其是否為真正胃食道逆流患者,提供個人化的精準治療。食道腺癌的患者通常不抽菸、不喝酒、也不嚼檳榔,但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翁銘彣提醒民眾,除了藥物及手術外,生活習慣的調整是胃食道逆流症治療的第一步,包含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減重以及減少菸、酒、咖啡、蘇打飲料等刺激性物質。
-
2020-05-19 癌症.頭頸癌
悔不當初!口腔癌治療5年沒事 抽菸、嚼檳榔又復發
南投50歲江姓男子菸、檳榔不離口,5年前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開刀、放射線治療及化療後治療成效佳,追蹤5年皆無癌細胞。最近他覺得嘴破難受,就醫確認癌症復發,追問下江男承認沒有戒菸,且最近半年又開始嚼檳榔,對於癌症復發悔不當初,直說不敢再「抽菸吃檳榔」。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說,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誘發頭頸部癌症,對人體的細胞,尤其是上皮黏膜細胞,會加速細胞分裂,增加癌化癌變的可能性。嚼檳榔及吸菸是口腔癌主因,即使癌症已經治癒,仍需戒除菸檳,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追蹤。他說, 許多民眾誤以為戒檳會造成牙齒崩壞,作為拒絕戒檳的藉口,事實上嚼檳榔民眾常忽略口腔的保健,才造成齲齒或牙周病,因嚼檳榔會讓口腔的疼痛感麻痺,不知牙齒和牙齦早已生病,等開始戒檳時,疼痛痠麻感才浮出檯面,才會認為戒檳會致口腔不適,而使民眾戒檳失敗。戒菸對許多民眾來說也相當困擾,吳昭寬說,如果無法自行戒菸,可以尋求醫師協助,戒菸門診會依據患者的狀況,提供諮詢、尼古丁替代療法、口服藥物等戒菸協助。口腔癌患者應盡速戒除菸、檳、酒等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保持口腔衛生,不要抱持著「沒有這麼巧」的僥倖心態生活,當心癌症再度復發,不僅浪費先前治療努力,還得重新接受治療煎熬。如果二周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內部或周圍發現腫脹、硬塊、白色脫屑的斑塊,或者長了腫瘤;口腔痲木或疼痛;碰觸後容易出血的腫塊;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張口受限、舌頭的運動異常等,都應盡速至耳鼻喉科就診。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0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9成為男性! 4個健康生活習慣 防癌兼抗疫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戒菸檳酒、減少過燙食物及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降低風險,如有不適症狀,例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菸檳酒 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且以男性居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健康動動身 防癌兼抗疫食道癌目前並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王英偉提醒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癌症,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達到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4個健康的生活習慣:1.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2.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3. 戒菸、酒、檳榔。4.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小提醒:如有不適症狀,例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4-30 癌症.食道癌
打嗝停不了查出食道癌病變 真光刀縮小腫瘤助手術
59歲劉姓男子因打嗝狀況持續2個月,感覺很困擾到鄰近診所就醫,診所醫師研判疑似食道癌而轉到童綜合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經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與內視鏡檢查後,在患者的下食道靠近胃部位置發現1顆4公分左右大小腫瘤。直徑約1.8公分 ,並擴散至腹部淋巴腺,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食道癌第3期,但因腫瘤大並擴散到淋巴,術前先安排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由童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以標靶真光刀設備,採用立體定位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治療,一個月內共進行25次,每次10分鐘的放射治療,經放射療程將腫瘤縮小後,再由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進行手術,清除了原發腫瘤外,也清除了26顆淋巴結,手術過程也赫然發現腫瘤已縮小至第0期狀態,放射療程成效很好。葉啟源表示,罹患食道癌通常與抽菸、喝酒、嚼檳榔、生活作息異常、常喝熱湯或茶水、少吃蔬果類或口腔衛生不佳等有關,如個案就長期有抽菸與喝酒的習慣,治療方式多用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若有局部淋巴結轉移,就需增加術前放射與化學治療;個案除了有淋巴結轉移外,並腫瘤大且位置處於下食道位置,使用標靶真光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方式,可以先消除或縮減腫瘤,促使手術之預後效果佳,並降低後續擴散之機率。葉啟源指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病人可能會感覺到喉嚨卡卡像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認為是其他疾病而忽視,幾乎都會延誤就醫,到醫院治療時通常都已經到了淋巴結轉移的第3或第4期,因腫瘤位置或大小而導致手術預後效果差,所以都會在術前先進行放射或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而提高手術預後成效。童醫院目前使用標靶真光刀設備,可以讓患者在最高劑量治療下,每次只花費5至20分鐘內就完成治療,治療速度比傳統放射治療系統快2.4至4倍,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的時間大幅縮短,以減少病人及其腫瘤在治療過程中的移動機會,並因真光刀的治療誤差非常小,因此可避免傷害腫瘤周圍健康的細胞組織,完整保留組織功能。
-
2020-04-07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 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56歲李姓茶農為了務農提神,40年來香菸、檳榔、酒精不離身,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兩年前經胃鏡細心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所幸發現得早,醫療團隊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治療後沒有復發跡象。食道癌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因此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123倍;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然而,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故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由於食道癌早期不易發現,曾晟恩建議,有食道癌家族史、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超過十年者,或是曾經罹患頭頸癌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非高危險族群者,可視個人情況,每2至3年接受胃鏡檢查即可。除了戒除香菸、酒、檳榔外,日常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少吃加工醃漬類食品、維持適當體重與口腔衛生,都能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戒掉「菸檳酒」還不夠! 防食道癌8飲食習慣也要做到
-
2020-03-28 癌症.頭頸癌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年輕也會得口腔癌!29歲的小張有6年抽菸及嚼檳榔史。家人看他吞雲吐霧、血盆大口、牙齒發黑歪斜,總勸他戒菸戒檳,並轉貼許多抽菸嚼檳得到口腔癌的文章給他,希望嚇阻他抽菸、吃檳榔,也鼓勵他去醫院做口腔檢查,他都用「我還這麼年輕,抽菸嚼檳榔的人那麼多,癌症怎麼可能輪到我!」來反駁;直到日前口腔內長出異物,心裡越想越惶恐,趕緊就醫確診為口腔癌第二期。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牙科李怡祥主任表示, 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十大癌症死因排行榜第五名是口腔癌,研究顯示抽菸、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89倍,若合併抽菸、嚼檳榔、喝酒者,機率更高達123倍,對健康有極大的危害,不能抱有僥倖心理。長期有菸酒檳習慣者更需要留意口腔變化,除戒菸檳、少飲酒之外,日常應避免食用熱度過高或太辛辣的食物,養成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治癒機會;而政府也有提供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應多加利用。而口腔癌是有前兆的,李怡祥分享10項口腔自我檢查,當發現有任一種警訊時,應警覺異常並儘速就醫:10項口腔自我檢查1.長達兩週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2.口腔或是頸部出現硬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3.味覺遲鈍4.口腔內有白斑或紅斑或突起物出現、腫塊形成5.時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通常不會疼痛6.張口困難7.舌頭運動受限,說話吞嚥咀嚼都有問題,感覺麻木8.感覺異常,如下唇麻木9.牙齒浮動易位10.臉形左右兩邊不對稱延伸閱讀: 牙周病會傳染! 避免細菌擴散2件事要記得做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3-17 科別.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放屁…日常6習慣都會讓你胃脹氣!
胃脹氣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胃部毛病,最明顯的症狀是「上腹部飽脹感,常伴隨打嗝(或稱噯氣)或放屁。新竹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主任暨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陳青富指出,上門求診的病人之中,十之八九會有「胃脹氣」的困擾,常常嗝氣,甚至自覺上腹部明顯外凸,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而來就醫。 胃脹氣大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有關,若經生活飲食習慣調整後,症狀大多可以改善。若症狀仍持續1週以上,或伴隨噁心嘔吐、吐咖啡色食物殘渣(代表有血液混雜其中),並有體重下降等現象,可能是嚴重胃病、甚至胃癌的危險徵兆,建議就醫做進一步胃鏡檢查。 1、氣從口入這類的胃脹氣多半是飲食習慣不良引起,例如暴飲暴食、吃飽後立刻躺著或趴著、邊吃東西邊說話,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喝氣泡性飲料、嚼檳榔、口香糖或抽菸,不知不覺吞嚥了很多空氣到胃裡。 2、氣由腸生胃與腸是相連的,若是嗜食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牛奶、番薯、芋頭、馬鈴薯、高麗菜、洋蔥、綠花椰菜、茄子、麵包、甜點、汽水、可樂等碳酸類飲料,進入腸道後大量產氣,也會致胃脹氣。3、不動氣滯缺乏運動的人容易胃脹氣,胃腸少了運動刺激、胃蠕動差、排空差,就會脹氣。建議在飯後,應或站或坐、休息30分鐘,然後起身走一走、散步,有助於胃腸蠕動幫助消化,但切記不要激烈運動。4、病致氣生腸胃道疾病可能會產生脹氣的症狀,例如胃炎、消化性潰瘍、肝膽胰疾病、腸躁症、腸胃腫瘤異物阻塞等。一般的胃脹氣,只要改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減少攝取產氣食物,多半可以不藥而癒,但若是持續脹氣不改善,就要考慮可能是疾病引起。5、壓力壓力太大,容易使胃部蠕動和胃酸分泌失常,胃排空變差、會造成胃脹氣。可以自我觀察,工作或學業壓力大時,是否特別容易有胃脹不適的現象,應學習紓解壓力,有助改善此問題。 6、藥物引發服用部分降血壓藥物或止痛藥物,容易引發胃脹氣。不僅如此,若為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或是職業大客車、計程車司機、鼻子過敏或鼻竇炎病人、老年人、長期臥床病人、慢性病患都 是高危險群,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細嚼慢嚥,避免產氣的食物或高脂肪、油炸食物,並適當的運動,幫助腸胃正常蠕動。如果是臥床或老人家行動不便者,建議看護者每天至少3次,在臥床患者飯後1~2小時後,於其肚臍邊塗上薄荷油或脹氣膏,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協助腸胃蠕動。另外,補充益生菌、給予促進胃排空及消脹藥物,以及紓解壓力都有助於緩解胃脹氣;但若脹氣持續不消,伴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黑便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應該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滿肚子氣放不出來? 快改變這4個習慣 
-
2020-03-04 新聞.健康知識+
只是缺乏維他命B?不明原因嘴破,要懷疑恐是這重症
Q:口腔潰瘍就是俗稱的嘴破,最常見的原因是缺乏維他命B?A:不正確口腔潰瘍的真相有人說口腔潰瘍(嘴破)是因為火氣大,這樣講沒錯,但還是有可能反映了更深入、更嚴重的疾病。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求診者說找不到原因,莫名其妙就開始嘴破,或說有痛的感覺,然後自認為是壓力太大睡不好導致,但其實有可能是口腔本身的問題,例如常常嚼檳榔、吸菸的人會有的口腔癌,就常被誤認為是嘴破而輕忽了。如何預防或緩解?以往有不少人誤以為口腔潰瘍的原因是缺乏維他命B,所以就猛吃維他命來預防口腔潰瘍,可是,現在的人缺乏維他命B的比較少見,反而要想是不是因為貝氏症、克隆氏病等,它們也會用口腔潰瘍來表現。臺灣人不可不知嘴破的廣告一大堆,電視、網路上到處都有,卻是加油添醋的比較多。反覆嘴破不會好,就要趕快請教牙科醫師。民間偏方像是灌涼茶、塗鹽巴、噴西瓜霜,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快速入門!臺灣人不可忽視的百大病症》)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十大癌症排行腸癌穩坐冠軍!這2種癌也來勢洶洶
面對疾病肆虐的鼠年開頭,培養好的健康習慣更顯得重要,國際抗癌聯盟也提出,大約有16%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而這些感染會直接引發或是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列為其對公共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而全球每年有近1000萬人死於癌症,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症協會於2020年1月共同發布的世界癌症地圖集中更指出,預計到2040年,全球癌症病例將增加60%,即為每年可能有將近2940萬個癌症新病例。 全球常見前五大癌症依序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與胃癌;以女性來說,最常好發的癌別依序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在男性方面,則以肺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為主。 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癌症自1982年起,已經連續多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且根據最新2016年我國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國人罹患癌別的前五名依次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比較我國近5年的十大癌症趨勢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在飲食西化和生活習慣改變之下,使得全球排名第三的大腸癌已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達11年之久,顯示提升國人腸道健康的強烈急迫性。 在肺癌方面,不抽菸卻得肺癌的情況常見於亞洲女性,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女性皆位居前三名,更是癌症死因之首,肺癌罹患者近七成為肺腺癌,並多為非吸菸者,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呼籲,預防肺癌除不吸菸外,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傷害,例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二手菸及廟宇或家裡的焚香。 在女性方面,乳癌雖治癒率較其他癌別高,但卻是女性最好發之癌症,而且在台灣乳癌發生年齡相較歐美女性年輕許多,台灣乳癌發生率高峰為45-69歲,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歐美國家提早8-10歲;在男性方面,由於嚼食檳榔和菸酒不離身的習慣,讓在全球排行榜缺席的口腔癌,卻躍居我國男性好發癌症第四。反倒是在全球男性排名第二的攝護腺癌,在台灣位居第五。 有鑑於此,賴基銘執行長強調,應重視早期篩檢的重要。只要定期篩檢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9成,乳癌死亡率至少降低3成、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2-3成的大腸癌死亡率;以及30歲以上具菸酒檳榔習慣的男性,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成的口腔癌死亡率。 賴基銘說,台灣以實證為基礎的癌症篩檢政策已經領先全球,完善的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能在癌前病變或癌症的早期即可確診,爭取最佳的治療成效;而針對於來勢洶洶的肺癌,則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自主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為自己的健康積極把關。 *政府提供免費四癌症篩檢: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癌症種類 篩檢對象 篩檢方式 篩檢頻率 大腸癌 50-74歲 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 2年1次 口腔癌 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的民眾 口腔黏膜 2年1次 乳癌 45-69歲女性40-44歲具二等親乳癌家族史之高危險族群 乳房X光攝影 2年1次 子宮頸癌 30歲以上的婦女 子宮頸抹片檢查 每年1次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沒家族病史、不吸菸,她健檢同時發現兩個肺癌 醫師:除了菸還有這項危險因子
-
2020-02-04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早餐3撇步 吃飽吃好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怎麼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全?營養師表示,優質早餐組合最好含全穀雜糧、優質蛋白質,再搭配蔬菜水果更好。另外,全台半數以上人口選擇外食作為早餐來源,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全台早餐業者達一萬四千家,建議民眾睜大眼睛、仔細觀察,選擇製作環境乾淨衛生的早餐店。少吃加工品 多原形食物新光醫院營養師李雨珊表示,以成人來說,男性一天約需熱量1800大卡、女性約1500大卡,早餐占全天熱量比率可抓在30%左右,男性約550大卡、女性約450大卡。如果依上述熱量吃了早餐,還是吃不飽,可再多加一顆蛋或水果,建議選用蛋白質、蔬果等原型食物。此外,盡量減少薯條、熱狗等油炸和加工食品,避免含糖空熱量飲品以及醬油膏、沙拉醬等醬料。假日早午餐 可略吃多點另外,若是假日睡晚一點,將早餐、午餐合併成早午餐,則可以將分量稍微加大,但仍應以當天總熱量平均分配於各餐。李雨珊說,若有疾病特殊需求,例如,糖尿病需控制醣分、腎臟病患者需控制電解質與蛋白質等,其熱量和營養素的攝取建議諮詢營養師。沙拉難久放 熟食較安全從西式到中式、路邊攤到連鎖店面,坊間早餐店滿街都是,型態眾多,要怎麼選擇安全衛生的早餐開啟一天?食藥署於2017至2019年進行早餐稽查專案,分析結果,發現肉加工品合格率達100%,蛋品、即食熟食合格率也超過97%,但飲料和生菜沙拉的合格率卻未盡理想,生菜沙拉有20%不合格。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表示,今年首度將生菜沙拉納入專案稽查項目,生菜沙拉不合格的原因為指標菌大腸桿菌群超標,主要和容器清潔、食材保存和人員作業衛生有關,生菜沙拉做好後不能擺太久,否則約15分鐘,大腸桿菌群便會增加一倍,因此仍建議選擇熟食為佳。食藥署提供選擇早餐店的觀察重點,民眾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製作環境是否乾淨,包括人員是否穿著乾淨衣帽、手部是否配戴飾品、處理生熟食的器具和砧板有沒有分開等,作為選擇早餐店選擇的參考。另外,食藥署推動「餐飲衛生管理分級制度」,針對餐飲業者從業人員、作業場所、設施等進行評核,評選出「優」、「良」兩級,並給予業者標章張貼在店面明顯處。因此也可認明店家有無張貼「優」或「良」標章,優先選擇前往用餐。早餐可以這樣配西式早餐鮪魚三明治+鮮奶烤雞堡+生菜沙拉或新鮮蔬果汁中式早餐菜包+豆漿饅頭夾蛋+鮮奶茶連鎖速食吉士蛋堡+牛奶豬肉滿福堡+沙拉或水果歐姆蛋堡+熱拿鐵便利超商小地瓜+豆漿三明治+優酪乳御飯糰+鮮奶(資料來源╱李雨珊、製表╱楊雅棠)如何選擇衛生早餐店1.生熟食的器具和砧板應分開2.人員著乾淨衣帽、手部不配戴飾品3.人員沒有抽菸、嚼檳榔和口香糖4.食材離地放置5.垃圾桶加蓋「優良」標章護食安1.認明店家是否有張貼「優」或「良」的標章2.利用「食品優良」資訊地圖(https://fadenbook.fda.gov.tw/map/MapDefault.aspx)查詢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在台灣,癌症已連續28年都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癌症虎視眈眈的威脅,讓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都以癌症為「假想敵」,也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少健檢套餐中,都包含基本的癌症指數篩檢,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得知幾種癌症指數。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說,當身體面臨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罹患癌症時,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血液、尿液或身體組織中,此時經由檢測,就會發現這些物質的濃度可能比正常人高。 由於癌症指數篩檢費用不高,檢查起來方便、簡單,不少人會以為這項檢查讓自己安心,但納祖德強調,癌症指數篩檢特異性不高,對癌症判讀的正確率並非百分之百,當指數過高,可能跟其他疾病或身體異常有關,不見得一定是癌症,因此,不能當成早期診斷癌症的依據,建議當指數升高時可當成一項警訊,盡快搭配其他檢查,由醫師專業判斷,找出是否有相關疾病,不要急著下定論。 不過,納祖德也說,即使當癌症篩檢指數正常時,也不代表沒有問題。血液的癌症指數篩檢僅是檢查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症狀、其他影像學檢查以及從頭到腳的理學檢查,初步包括大腸鏡、胃鏡、X光和超音波,若發現異常再進一步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 國人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納祖德認為,除了大環境中的土地、空氣層出不窮的污染有關,個人有抽菸惡習、多肉少蔬果等不健康的飲食、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 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來,納祖德建議,到了30、40歲左右,應安排第一次的健康檢查,包含抽血、X光、超音波檢查等,即可了解血球、評估肝功能好壞、膽固醇的高低、胸部及肝膽胰脾腎功能狀況等,建立基本的資料,據此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外,往後的健檢報告也可與其相互比較。 但也不見得第一次一定要做高階健檢,可考量自己的其他風險因素,搭配其他進階的檢查,例如:若有消化不良加做胃鏡;有血便加做大腸鏡等檢查;若是B、C型肝炎帶原者應追蹤肝功能、掌握肝臟健康等;有抽菸、嚼檳榔習慣,則要多注意口腔癌的防治等。 而家族的疾病史也是預防癌症時的重大線索,如果有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可以提早進行相關癌症的篩檢,發現異常早期治療,並且可善用衛生署國健局目前提供的免費篩檢資源。 延伸閱讀: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年紀輕輕就患上糖尿病? 這項檢查近5成民眾都忽略它 
-
2019-12-08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治療準則改寫 存活率增3成
口腔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五名,每年約6000名新增病例。口腔癌末期患者通常腫瘤侵犯程度較深,臨床上稱為「口腔癌T4b腫瘤患者」,過去建議採非手術方式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發現,若能先開刀治療把腫瘤切除,可提高三成存活率,並制定口腔癌病理危險因子判定準則,讓約三成患者不必在術後再接受放化療,研究也改寫全球治療準則。長期刺激口腔是引發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台灣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咀嚼檳榔習慣,林口長庚醫院鼻喉部副科部主任廖俊達說,口腔癌發現通常都已是二期以後,長庚團隊長期研究口腔癌五年存活率,調查發現,口腔癌第四期的T4b腫瘤患者有接受手術者,存活率有五成,但未接受手術者存活率僅二成。廖俊達說,當時就證明即使患者已是第四期且腫瘤侵犯較深,如果可以手術治療,仍可提升三成存活率,該成果於2006年發表於國際知名雜誌癌症(Cancer)中,而這項研究結果與當時的國際指引相悖,最後改寫國際建議。另外,林口長庚團隊觀察,有二成八口腔癌患者是不用接受術後放、化療,廖俊達說,口腔癌手術是一種高度破壞組織的手術,術後再進行放、化療,是對組織的二度傷害,也可能出現放射性骨壞死,建議除非必要,否則傾向不做,患者術後也能擁有良好存活率,結論同樣引發國際關注,讓美國癌症研究所(NCCN)調整治療指引建議。廖俊達說,目前口腔癌治療應以「全人」觀點做治療方針,無論從肢體復健、顏面頸部復健、腫瘤急重症處理、呼吸治療、淋巴水腫按摩、牙齒保健等,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不僅能提高存活率,也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林口長庚在口腔癌治療的成就,也獲頒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SNQ)醫療院所類金獎。
-
2019-12-08 癌症.頭頸癌
他嘴巴痛到睡不著 一開口醫嚇傻:口腔、舌頭都潰爛了
60歲的李先生,香菸、檳榔、酒精長期不離身,兩年前口腔內發現3公分腫塊,但他不以為意,直到日前嘴巴痛到張不開就醫時,才發現口腔、舌頭都已潰爛,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目前透過手術取出全部舌頭及部分下頷骨,並安排化療及放射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患者到診時不僅嘴巴痛到張不開,就連整根舌頭也腫大潰爛,且因脖子的淋巴結多處轉移,平時根本難以開口說話,最後也只能足不出戶,尤其疼痛越來越劇烈,靠著每天吃止痛藥過日,最後連吃藥都還是痛到睡不著。黃純惟指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其中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的風險最高,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且口腔癌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僅約20%至30%,因此若發現口腔內有潰瘍,超過兩周無法癒合,或是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恐怕是口腔癌的早期徵兆,此時應即早就醫。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如李先生已確診為第四期,必須大範圍切除病灶,包括舌頭、部份下頷骨以及頸部淋巴結廓清等,再搭配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才有機會提升存活率;另外,因舌頭完整切除,後續也需接受語言及吞嚥治療,恢復說話和進食功能,至於患者術後顏面缺損,可藉由顏面重建手術提升自信。黃純惟提醒,因晚期口腔癌復發率高,治療後仍須配合醫師定期追蹤檢查,並戒除檳榔、抽菸及酒精,避免太熱或太辣的食物;建議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的民眾,每兩年應接受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口腔癌病灶,並接受治療,以提高口腔癌的預後。延伸閱讀: ㄧ想到看牙就皮皮挫? 「這招」讓你乖乖走進診所再也不怕 顛覆認知! 刷牙不一定要用牙膏才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