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呼吸困難
共找到
991
筆 文章
-
-
2020-04-04 科別.兒科
氣候變化大咳嗽咳不停!感冒、氣喘該怎麼分
由於開學沒多久加上進入春天後氣候變化大,最近因為咳嗽來看診的寶包增加不少,爸媽都很擔心寶包是否有氣喘或是呼吸道敏感的狀況,所以今天阿包醫生來跟大家聊聊感冒和氣喘的差異。 感冒感冒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致病原高達數百種,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常見於溫差變化大、秋冬轉涼之際,病程大多3~5天。常見症狀感冒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肌肉無力或痠痛。咳嗽狀況當感冒並合併咳嗽症狀,通常會 #一整天都在咳嗽,部分患者喉嚨會有痰音。治療與照護通常採用支持性療法,爸媽平時也需給予寶包適當水分,並要求孩子適度休息,才能盡快痊癒。當感冒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有膿痰、黃鼻涕、怕冷、發抖,或是吃藥3天後仍未改善,甚至食慾活力不佳,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氣喘氣喘又稱為哮喘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疾病,症狀表現通常是好幾個月的時間,一般是受到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影響,不少爸媽聽到受遺傳影響會很擔心,但氣喘若控制得宜,是可以正常生活,不必過於憂慮。常見症狀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等。依嚴重度可區分為三種,輕微者幾乎沒症狀,可以正常進食、睡覺、生活;中度者發病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與咳嗽,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嚴重者常覺得呼吸困難,晚上也無法睡覺,會影響生活起居。咳嗽狀況不少氣喘發作時會合併咳嗽症狀,時機點通常落在運動時、傍晚、換季或塵蟎過敏時,等待過敏原散去或是環境溫度逐漸恢復恆溫,症狀也會慢慢停歇。治療與照護減少氣喘發作可區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依照醫囑做治療,平時做好氣喘症狀與肺功能的監測,降低氣喘惡化機率,第二種是減少誘發因子,例如:塵蟎、灰塵、花粉、溫差等。此外,部分孩子常因運動而誘發氣喘,歸納原因可能是因為未做足夠暖身運動,以至於運動時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刺激呼吸道而產生症狀,建議有氣喘者應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來減少氣喘誘發機率。小叮嚀不論是感冒還是氣喘,都算是寶包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對於感冒建議爸媽從小養成寶包正確的衛生習慣,來減少感染機率;若經過診斷確診為氣喘,爸媽在生活照護上會比較辛苦些,但只要控制得宜通常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並且降低氣喘機率產生。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 原文請點此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小心!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腦病變 比發燒咳嗽更早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神經科醫師說,有一小群新冠肺炎病患出現腦損傷現象。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感染症狀,但有些患者顯現精神狀態改變,或腦病變(這是一種可能有許多潛在病因的腦部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統稱),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這些神經系統症候群伴隨其他異常狀況,例如嗅覺和味覺失靈,以及心臟病。3月初,佛州一名74歲男子被送進急診室,他當時咳嗽發燒,但X光片排除肺炎,所以未被醫院收治。隔天,他高燒不退,家屬又送他就診,這時他呼吸困難,但已喪失說話的能力,沒法告訴醫生他的名字或解釋問題所在。這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和帕金森症的病患,四肢抽搐,明顯是痙攣,後來檢測證明他感染了新冠肺炎。底特律醫師31日通報另一個令人擔心的案例,一名罹患新冠肺炎的50多歲航空公司女員工,意識混亂並抱怨頭痛。她能自報姓名,但其他的事都說不清楚。腦部掃瞄發現數個部位水腫發炎,還有幾個較小區域的腦細胞已經死亡。醫師將此診斷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義大利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醫生先前也通報過類似案例,新冠肺炎患者中風、抽搐、有類似腦炎的症狀和血栓,以及四肢末端覺得刺痛或麻木的「肢端感覺異常」。某些案例裡,患者出現精神錯亂的時間甚至早於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專家警告,入院病患可能因為四肢抽搐而急需照護,但醫護人員要能意識到,這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醫護人員必須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5口訣防治新冠肺炎 養成好習慣一同抗疫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領導全國抗疫團隊的衛生福利部同仁,在這緊要關頭特別為我們撰寫他們對台灣社會大眾的呼籲;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防堵病毒勤洗手疫情防杜口罩外做好檢疫家中留得道多助資源足好整以暇全民勝面對COVID-19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24日引用孫子兵法所說的「毋恃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遵從蔡英文總統責成以全國人民健康為首要,帶著全國各部會一起分秒必爭面對防疫工作各種難關,一次突來的COVID-19疫情讓台灣全國人民動起來,各行各業也投入智慧及心力,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完善且超前部屬,獲得全球各國關注。從去(108)年底,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隨著全球的病例數增多,也多了相當多了解COVID-19臨床症狀及傳染途徑的參考資訊,加上台灣之前SARS防疫經驗,我國早在今(109)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在很快的時間採取邊境防疫及口罩管控等防疫相關措施,每項決策的背後都需動用相當大的心力將相關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也透過每日至少一次的全國直播記者會布達最新決策及疫情情況,增加部屬效率及減少民眾恐慌,才能全民上下同心有效防止COVID-19疫情在國內蔓延,全力守護國內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喉嚨不適,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對COVID-19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亦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COVID-19感染。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角度觀察,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所以提倡民眾進餐前後、出入公眾場所前後、接觸非個人物品後都要用肥皂洗手30秒以上,未洗手前不觸摸臉部五官,出入公眾場所需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規律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免疫力。為了讓口罩資源有效分配,從超商配送、健保卡配額購買、健保藥房販售、口罩地圖、到網路預訂、超商領取,線上統計線下購買,善用網路效能,讓口罩資源普及,加上管控防疫物資(如: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防疫酒精、防護衣等)生產及配送,使防疫工作不因物資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同時避免物價哄抬,更感謝國人多數都有養成防疫好習慣,才能有效延緩疫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多及考量COVID-19潛伏期長、無症狀者亦可能有傳染力,為防止演變為社區感染,每日觀測各國疫情發展,對於國外旅遊分級警示,要求返國民眾不同等級防疫措施——自主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確診病人的詳細疫調,後續因應不同情況設立醫院人力分層分流措施、成立專責隔離病房、全國設立隔離檢疫所、防疫旅館、建立手機電子柵欄監控、志工關懷專線等,並增加COVID-19篩檢量能及效率,以縮短民眾等待檢驗結果出來的時間。鑽石公主號郵輪加強隔離檢疫措施、二次專機接回中國武漢的台商等,都大大降低疫情擴大的可能性。每項作為及決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直播記者會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話說明我們做到了什麼事,背後卻是指揮中心內外部龐大的討論及準備,感謝每一位為這次防疫工作付出心力的人!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面對這次疫情,台灣各產業因此精進,全國民眾也更加感恩、更珍惜台灣。一飯之恩當記終身,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攜手守護國人健康!台灣真好,歡迎回家!
-
2020-03-29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健行預防高山症 這些事情別忘記
登山健行令人心曠神怡且能強健體魄,但若登的是高山,大氣壓力會隨高度增加而逐漸下降,人體吸入的氧氣則會漸漸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環境,就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疾病,尤以慢性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患者風險較高。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赴高海拔地區前四至六周可就醫諮詢,請醫師評估風險與開立備用藥品。但就醫時,切記要提醒醫師自己的慢性病史與藥物過敏史。Acetazolamide是常見的高山症預防用藥之一,它是一種利尿劑,其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因此不適用於對磺胺類藥物過敏以及蠶豆症者。Nifedipine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同時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病的風險,但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Tadalafil、Sildenafil均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否則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由於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因此除非醫師指示,否則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七天,也不宜驟然停藥,以免症狀反彈發作。登山時宜緩慢爬升,飲食盡量以低脂為原則、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且避免吸菸或飲酒。如果登山過程出現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的症狀,此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如果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經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應盡速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
-
2020-03-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恐礙嗅、味覺 醫師病患別輕忽
新冠肺炎全球大爆發,出現許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痰等典型呼吸道症狀外,還會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等非典型症狀。因此,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嗅覺消失 大咖球星確診美國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由此可見新冠肺炎患者會有嗅覺和味覺變差等症狀。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即建議,如果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三種症狀,沒有其他常見的典型呼吸道症狀,且經由耳鼻喉專科醫師確診沒有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或是慢性鼻竇炎的人,應該考慮主動自我隔離,同時接受實驗室檢測是否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新冠肺炎 四大指標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月前往中國大陸考察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前四名典型症狀,分別是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痰(33.4%);約有一成的病人症狀,則是呼吸急促、肌肉或是關節痛、喉嚨痛、頭痛、發冷等;少數低於一成的病人,則會有惡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等相關症狀。美國知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醫學研究文章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病症為「發燒」,在剛入院時約有43.8%的病人發燒,而在整個住院的過程中約有88.7%的病人會有發燒症狀;另外,約有67.8%的病人有咳嗽症狀。衛福部疾管署也公告說明,依據中國大陸衞生部門公布的新冠肺炎病患資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或其他肺炎症狀。病症更嚴重時,可能進展到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在耳鼻喉科門診中,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其機轉可能是病毒破壞了嗅覺的黏膜,或是影響了嗅覺相關神經,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此理論。非典型症狀 更應該重視若民眾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症狀,而不是典型的呼吸道症狀時,就容易被病患及醫師忽視可能是遭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在無症狀及輕症患者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些非典型症狀,以避免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造成的傳播感染。
-
2020-03-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擦身而過就中鏢!42歲患者談新冠肺炎:一度感覺快死
「我只是給在醫院上班的老婆送束花。」42歲、向來身體健康的亞裔貝恩(Michael Bane),未料送這束花,竟把自己送上新型冠狀病毒的虎口;在毫無防備下,他在醫院與一位後來成為新冠肺炎確診者錯身而過。這病與感冒天壤之別3日→給在醫院工作的妻送花 遇到患者就這樣短短幾秒,具恩成為大芝加哥區逾千確診者之一;具恩目前在羅許醫院(Rush Hospital)接受救治,24日晚間因呼吸困難而戴上供氧器,病情未見無好轉;本報記者聯繫貝恩的妻子伊札(Itza Davila-Bane),獲得授權報導貝恩的染病過程。「我一次可做13個伏地挺身,接著慢跑6、7哩都無問題。」在芝加哥一家法律事務所擔任客戶關係副總裁的貝恩,在感染新冠病毒前身體健康;但從3月3日感染後,迄今仍躺在病床上的他有氣無力地說,「有人說這個病毒只是一種感冒,事實上有天壤之別。」貝恩描述,3月3日他到醫院接受例行檢查,想給在醫院工作的妻子驚喜,便買了一束花,到她辦公室途中,遇到一名在院內等待檢測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該患者後來確診),他得知後很快把花放下就離去。他說,第一次出現症狀是在3月12日喝酸辣湯時開始流鼻涕,當時以為食物太辣而引起,並不以為意;14日開始喉嚨痛,向來身體健康良好的貝恩覺得,應該是晚上沒開加濕器,空氣太乾所致。由於有點咳嗽,貝恩想到是否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他依照網路建議,試著停止呼吸10秒並無困難,因此沒放心上。輕症時不以為意16日→高燒到40.2度 呼吸愈來愈困難3月15日咳嗽加劇,喉嚨也越來越痛,「我逐漸懷疑自己感染病毒了」;貝恩隨後與妻子討論分析是否曾接觸過確診者,才發現3日到醫院曾遇到的人應該就是感染原;該患者因為首次檢測出現錯誤,在醫院等待重新檢測時走來走去,後來確診,但貝恩的妻子並沒有出現病徵。當晚貝恩病情加重,開始發燒且無法入睡,清晨急忙打電話給醫師要求檢測,醫師判定他接觸過確診者,協助安排17日到醫院檢測,貝恩發燒情況持續,身體也逐漸虛弱,「我感覺呼吸越來越困難。」16日晚間他高燒到攝氏40.2度,吃了好幾種藥皆無太大功用後,他加倍服用退燒藥,卻造成腹瀉,一夜難眠到17日一早,趕緊開車到醫院受測。醫生告訴他,「一到五天會有結果。」痛哭可能孤獨死去19日→全身可怕疼痛 拿水喝都困難18日傍晚,貝恩出現嚴重咳嗽,他的妻子叫他趕緊到醫院,但貝恩想等到接到檢測結果再說;19日起床他感到非常冷,且全身可怕的疼痛,連拿水來喝都有困難。「我就像一個耗盡精力的重量級拳擊選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挨打。」一度感覺接近死亡的貝恩說,此刻他想到義大利成百上千孤獨死去的患者,然後開始無法克制地放聲痛哭。20日體溫雖然有降低,但發燒持續,21日他的呼吸更困難了,這時他已三天未進食,因為只要一進食就覺得惡心;妻子此時大聲喝斥他要他去醫院,並發了一個39歲患者等死的過程給他,「我認輸了,決定去急診室。」抵達醫院準備接受治療時,貝恩終於接到伊利諾州衛生廳通知他確診。「當時我的感覺是,謝天謝地,我在醫院了。」貝恩21日入院隔離治療到25日,病情未好轉;24日晚間不得不戴上供氧器維持正常呼吸,儘管如此,他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康復,很想跟妻子、孩子重聚。」「這是種殘忍的疾病,我毫不懷疑人們會因此喪命。」貝恩說,這一切都太可怕、太殘酷了,「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但希望大家一定要認真看待疫情,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必須待在家裡,盡你所能保護你關心的人。」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阻斷詭譎新冠病毒 醫:4種症狀需加留意
已經兩個月了,新冠肺炎疫情在這段期間,台灣出現首起醫院群聚感染事件,最近境外移入個案也增加,確診病例破兩百,甚至宣布禁止外籍人士入境。雖然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何時可以打敗這個敵人—新冠肺炎,但這段期間,不管是治療、檢疫、隔離、相關法令等這一切措施,均是為了保護大家健康,值此時刻,還是要呼籲大家同心協力,阻斷詭譎的新冠病毒,讓大家回復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場戰役貢獻心力對比17年前SARS風暴導致和平醫院封院,引發醫院員工及社會大眾極度恐慌,今非昔比,在防疫第一線的疾管署與醫護人員均能在崗位上,為守住人民健康而努力,各縣市也成立志工關懷中心,提供大家生活或心理上的關心,上下一心守護台灣人民健康。在這段防疫歷程中,有些人因此而被隔離,但今天不管是哪種隔離,短暫失去14天的自由或許會讓我們感到委屈受限。但換個角度想,在這場與新冠肺炎戰役中,你也貢獻出心力來守護我們的家園。或許在這14天中,你才發現原來自己家裡陽台有些花花草草,你已遺忘它們很久,那就幫它們整裝一下吧!去掉枯葉、翻土、澆水,或幫它們換個地方享受多一點陽光;有空坐下來寫寫東西或是畫張卡片,甚至於你也可以書寫這14天的隔離心得。記得睡好、吃飽、要運動要記得睡好、吃飽、要運動;整理一下久未打開的抽屜或櫃子,或許你會找到失落已久的小驚喜,現在網路那麼發達,打開電腦或電視,看看你喜歡的影片、追個劇也不錯。或許你也會看到讓自己不愉快的話語或圖片,封鎖、刪除,都是你可以做的,不要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注意身心 把危機變轉機不需要責怪,有些人會選擇責備他人來紓解自己的焦慮不安;或許有一些人對你疏離、不聞不問,不要生氣,因為他們也陷入恐懼中,要給他們時間先安頓好自己。畢竟人生的路還是我們自己要走,如何運用危機的衝擊,讓我們脆弱的一面成熟健康,是把危機化為轉機。如果面對壓力時,會有許多身心反應,受創的你,若有以下症狀,不代表你瘋了,它只是一些訊號,讓你對身心狀態多注意一下,找人談談。● 身體症狀:如畏寒、口乾舌燥、頭暈倦怠、心悸、呼吸困難、面色潮紅、肌肉震顫、大量流汗、呼吸困難等。● 認知症狀:混亂、注意力不集中、不安、惶恐、作惡夢、多疑、意識紛亂、干擾他人、抱怨、問題解決能力下降、抽象思考減弱、邏輯思考能力下降、過度或不及的警戒心、優柔寡斷等。● 情緒症狀:害怕、罪惡感、憂傷、恐慌、否定、焦慮、憂鬱、激躁、燥動不安、易怒、暴跳如雷、不恰當的情緒反應、疏離、冷漠等。● 行為症狀:退縮、反社會舉動、無法休息、不停走動、不尋常的行為、說話方式改變、對環境過度警戒、改變平常的溝通方式、食慾改變(增加或減少)等。我們有自我療傷能力或許這是神要給我們的功課,經歷這一場衝擊,人、事、物的改變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也不要忽視我們擁有自我療傷止痛的能力,不要拒絕別人伸出溫暖的手或擁抱。面對危機的處理,即時介入、穩定受創者、促進理解、針對問題處理、鼓勵自我復原。
-
2020-03-25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可能導致肺纖維化 醫師告訴你有這症狀要注意
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病名,但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肺部發展出許多疤痕組織而影響氣體交換能力,導致肺部功能逐漸惡化,使患者呼吸困難,預後相當不好,目前醫學界尚未了解肺纖維化的確切病因。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介於50到70歲。全世界約有五百萬人患有特發性肺纖維化,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正常肺部功能:空氣進入體內經過氣管、支氣管,最終抵達肺泡。肺泡壁很薄,周圍密布微血管。氧氣在此擴散進入血流,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回到肺部呼出。萬一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部變得像菜瓜布一般粗糙,不再有彈性。堅韌的纖維組織阻礙氣體交換,使身體雞以獲得氧氣,也無法排除二氧化碳,肺部失去功能。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會怎麼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最常表現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倦怠。 隨著疾病持續進展,會出現發紺,杵狀指,身體逐漸消瘦。若肺部功能持續惡化,心臟功能亦會受到影響。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原因至今仍無法斷定,但可能和抽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基因等原因有關。若有症狀後,該做什麼檢査?假使醫師聽診聽到爆裂音,懐疑患者罹患肺纖維化,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査肺部的細微變化。若無法由影像確診,則需要進行肺部切片,用手術取出部分肺部組織,放到顯徼鏡下檢查肺部構造。確診肺纖維化後醫師會確定患者肺部功能好不好?!因此會安排肺功能測試及檢査動脈血氧濃度來了解患者的狀況。該如何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目前醫學無法根治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接受治療能減緩疾病進行並提高生活品質。● 服用藥物:目前有能夠延緩病程的藥物,科學家也繼續努力開發療效更好的藥物。● 補充氧氣:補充氧氣增加血氧濃度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並減少低血氧帶來的併發症。● 肺部復健:透過運動增強耐受力,學習呼吸技巧讓肺部運作更有效率,也要攝取均衡營養。● 移植肺臟:若各種治療方式已無法幫助患者,手術移植肺臟是最後的選項。除了要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患者還需記得戒菸、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並定期接種疫苗減少肺部感染。提醒各位,假使患者有胸部疼痛不適、呼吸過於困難、發燒、體重下降太多就要趕緊就醫。特發性肺纖維化是容易持續悪化的疾病,唯有認識疾病丶配合治療及持續復健,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可能原因分析
特派員看世界(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5日專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迅速蔓延,如今歐洲成了大流行的中心,德國確診數最近突破3萬人,疫情相當嚴峻,到目前為止卻只有100餘人死亡,引起各國專家的好奇。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截至24日為止的統計,德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達3萬2723人,152人死亡。德國的死亡率僅0.5%,比鄰國法國4.3%、英國5%都低,更遠低於疫情嚴重的義大利9.5%。德國的死亡率為何這麼低?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沒有標準答案,負責歐洲地區的世衛專家皮伯迪(Richard Pebody)說,各國條件不同很難比較,「德國的死亡率這麼低,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謎」。不過,專家認為,以下幾點可能是原因。首先是檢驗能力。德國最重要的病毒專家、柏林夏里特醫院(Charité)病毒研究所所長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早在1月就開發出試劑,讓遍布全國的47家實驗室很早就建立檢測的能力。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近日透露,德國每週最多可採驗20萬人,而且檢測的能量還持續在擴充。及早確診與治療是對抗疫情的關鍵因素。在德國,只要病人有乾咳、發燒、呼吸困難等症狀,而且最近曾待過義大利等高風險地區或與受感染者接觸過,由醫生判斷有必要即可接受檢測,費用由健保公司負擔。德羅斯登因此推測,德國可能是接受檢測人數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確診數相對也多,好處是與實際被感染人數的差距不大,有利政府規劃相應的防疫措施。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醫療資源。根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德國有2萬8000張重症床位,平均每10萬人有34張,數量是歐洲鄰國的3到5倍。為因應疫情擴大後可能出現的需求,德國正計劃將數量增加1倍。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多數是輕症,只需隔離與治療,將資源集中起來照顧重病患,可能是德國死亡率低的原因。德羅斯登說,德國的重症醫學比多數國家先進,醫生用呼吸器治療重症患者的經驗特別豐富。最後,德國的死亡率低可能也與被感染者年紀輕、健康狀況相對佳有關。根據公共衛生主管機關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23日公布的數據,德國武漢肺炎確診者平均年齡45歲,死亡者平均年齡82歲。反觀義大利,許多人等到病情嚴重送到醫院才接受檢驗,一般來說是高齡族群,病死率也高,德羅斯登因此推斷,義大利有許多年輕人被感染但沒有被發現。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健身女也染疫 忍痛拍片勸世「像肺部有玻璃!拜託不要冒險」
新冠肺炎 (COVID-19)衝擊,已經造成全球26萬人確診、破萬人死亡,一名愛健身的英國女子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住進醫院,從一開始住進加護病房插管輸氧,到現在脫險但仍感到呼吸困難,她忍痛拍片想要呼籲大家重視疫情「感覺就像肺部有玻璃一樣,不要冒任何風險,看看我就知道了」。綜合外媒報導,39歲的英國女子蘭斯頓(Tara Jane Langston)曾和丈夫及兩個女兒到波蘭旅遊,回來後她感到身體不適,先是被診斷出普通肺炎,於是她接受了抗生素治療,服用了多種止痛劑,但一周下來下來病情未見好轉,後來13日送醫後15日確診新冠肺炎。蘭斯頓住進醫院加護病房,持續插管輸氧治療。之後情況好轉後,她拍了一段影片傳給同事,她說「這很可怕,我不想再經歷這樣的事」,呼籲大家能認真看待新冠肺炎,得了這個病後,沒有氧氣導管就無法呼吸,只見影片中的蘭斯頓強忍疼痛、呼吸急促,模樣讓人相當心疼。她也奉勸「如果還有人還在抽菸,請放下香菸,因為我告訴你,你需要能呼吸的肺,請不要冒這個險,我是認真的說,因為如果情況再糟下去,你也會在這裡」,她也表明並非只有老年人或有潛在病史的人才會處於危險之中,得這種病「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一場戰鬥,就很像自己的肺部有玻璃一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3-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肺癌病患 基因篩檢精準標靶治療延命
一名60多歲的男子,因為呼吸困難、意識混亂、走路不穩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已經是星點滿布的癌腫瘤,腦部也充滿轉移的癌細胞,是第四期肺癌,且病況危急,立即被送入加護病房。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認為EGFR的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之後,兩周內就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恢復意識,也可下床走動,如今存活期已經超過一年。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到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腺癌中重要的基因突變又以EGFR占多數,約有55%到6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指出,針對肺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可以健保給付肺癌標靶藥物,而EGFR也是最早納入健保給付的基因篩檢及給付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夏德椿說,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適用於標靶治療,第一 、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由於癌細胞仍會持續基因突變,根據調查,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10到12個月,第三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為19個月。在今年最新的歐洲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突破3年,臨床上顯示,可以有效延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一旦癌細胞再度基因突變時,需要次世代基因定序,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以確定其突變的模式,再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延命效果。夏德椿指出,在精準醫療的協助下,標靶藥物往往能對癌末病患發揮戲劇性的反應,延長病患的無病存活期,使得癌症成為腫瘤慢性病,在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生活品質也能兼顧。對於不是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則效果不佳,仍建議使用化學治療。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小知識 專家告訴你
冠狀病毒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當中有兩型可以引起人類的上呼吸道感染(Human Coronavirus 229E和Human Coronavirus OC43) ,歷來文獻上發表的死亡率都很低,極少導致嚴重的病情。但在2003年爆發的SARS-CoV(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感染,這個冠狀病毒與之前的病毒不一樣,容易引起肺炎,且死亡率大約在10%左右。全世界第一個SARS病例發生在2002年11月中國廣東,然而在一開始並未引起全球的大流行,直到2003年2月,一名來自中國廣東已罹患SARS的個案將SARS傳染給其它12名在旅館與他接觸的人,之後這個冠狀病毒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傳播至許多國家,包括台灣。最後台灣總共有346個感染個案,37個死亡案例。在全球的努力之下,這一波大流行才在2003年7月宣告結束。然而,另一個嚴重的冠狀病毒感染在2012年又被發現,這一次發生地點是在中東國家,發現的過程和SARS很像,先有病人得到嚴重的不明原因肺炎,後來才發現是由一個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MERS-Co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WHO也在2012年9月發佈全球警訊,這個病毒到目前為止全球有超過2,000例的個案。MERS的源頭來自於蝙蝠,中間透過駱駝傳播到接觸的人類身上,它的致死率比SARS還要高(超過30%),而且和SARS相同的是也可以在院內傳播,導致其他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感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2015年,韓國某家醫院只是因為一個從中東回來的病人帶有MERS病毒,後來傳播給超過100個個案。因此,台灣疾病管制署一直要求醫療同仁要針對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做詳細的詢問,並做好院內感染的監控與防治。在台灣的大小醫院都還在針對著MERS做定期演習的時候,2019年12月在中國就開始流傳著武漢有不明原因肺炎在流行,原本都只是網路上的流言蜚語,傳聞中國有海鮮市場流出的SARS病毒,結果在2020年1月個案數大量增加,中國官方在1月9日公開確認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12日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novel Coronavirus,1月13日泰國就發現有境外移入個案,台灣也在1月21日發現第一例境外移入個案,全球個案快速累積,中國許多城市也陸續封城,許多國家也開始禁制中國人民的入境,到2月9日的統計數字全球有超過三萬七千例的確定個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八百人,這些數字都已經超越當年SARS的紀錄。武漢冠狀病毒徵狀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基因比對的結果高度懷疑2019 novel corona virus是來自蝙蝠的病毒,這個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約為2到14天,死亡率約在2-2.5%,感染這個病毒後的主要徵狀為發燒、咳嗽、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和SARS不同的是,得到SARS的病人超過99%都會發燒,而且發燒後才有傳染性,但是得到2019 n-CoV的病人約只有80%會發燒,而且這個病毒在病人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就會傳播。因此,專家們預期這個病毒並不像SARS容易被控制,還好是2019 n-CoV的嚴重度與死亡率也低於SARS。要確認是否得到2019 n-CoV的感染需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來偵測呼吸道是否有病毒的存在,從一開始只有疾病管制署提供相關的檢驗,到2月已經有超過10家以上的醫療院所可以執行這個檢查。冠狀病毒的感染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需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和醫院提供的支持療法來對抗這個病毒。讓人振奮的是,有好幾個國家在成功培養病毒之後,發現有好幾個成分都可以在體外測試有效地抑制病毒,包括:Lopinavir/ritonavir、 Remdesivir、Chloroquine等,也有少數的病例報告展現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目前關於這些藥物是否能真正減少病人死亡的研究已在進行中。應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隔離疑似/確診的病人、完整的防護、多洗手,確實的清潔消毒是控制所有傳染疾病的標準做法。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或是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而得到感染。因此,在沒有特別的風險狀況下,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是預防的最好方法。在沒有社區感染之前,有臨床症狀與旅遊史(Travel)的病人,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肺炎。一旦符合通報定義,會將病人安置於單人負壓隔離病室,若無負壓隔離病室則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照護人員的防護標準為長袖防水的隔離衣、非無菌的外科手套、N95口罩以及護目鏡或面罩。如果發生社區感染後,旅遊史的參考價值就沒有那麼高,這時反而接觸史與群聚現象更為重要。只要有群聚現象,不管是在家庭內、工作場所或是醫院內,就要小心有可能有傳染性疾病發生。在中國的流行還沒被控制之前,最好避免前往中國。最近曾至中國旅遊的民眾,若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公衛人員進行後續檢查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自人類有歷史以來,疫病的發生就從來沒有中斷,人類也從來沒有被那個疫病給擊垮。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傳染病的偵測與瞭解與有大幅的進步。當年SARS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確定致病原,這次的2019 n-CoV在短時間內就確定了病毒,也有了治療的方向。但是面對所有的傳染病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好習慣仍然是最重要的。此外,生病的人少去公眾場所,公共衛生觀念的提升,疫情的透明與民眾的配合也都是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能否順利控制的關鍵。如果這個病毒真的進入社區,那麼疫苗的施打也許才有機會完全地減少這個病毒造成的傷害。
-
2020-03-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硬皮症奪命主因 肺纖維化最大宗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敏感時期,日前更有確診案例治癒後出現肺纖維化,肺纖維化可怕之處,在於它會阻礙肺泡間正常的氣體交換,導致肺功能下降,走路會喘、乾咳,且肺功能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更值得留意的是硬皮症患者,因為肺纖維化往往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纖維化是硬皮症患者致命主因臺灣國立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許秉寧教授說明,硬皮症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依疾病影響部位和範圍,分為局部性硬皮症及全身性硬皮症。局部性硬皮症僅會使患者身上一小塊皮膚產生硬化;而全身性硬皮症則會影響大片皮膚。許秉寧教授特別提到,因為硬皮症皮膚表徵比較明顯,所以通常會被大家留意和在意,忽略了真正導致死亡的其實是肺部的侵犯,像是肺動脈高壓與間質性肺病;其中,最常併發的間質性肺病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中有高達五成以上會併發間質性肺病,導致肺部發炎。當發炎進展到後期便會產生纖維化現象,重創肺部功能。硬皮症不僅要留意皮膚外顯症狀 更應留意肺功能狀況硬皮症進展雖然緩慢,但有相當高的機率會併發肺部疾病。初期併發間質性肺病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常誤認為是感冒,或是體力下降,因此輕忽長期乾咳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併發肺部疾病初期可能會有無痰乾咳症狀,接著是運動時呼吸困難,直至肺纖維化後期,即便在平地走動也會上氣不接下氣,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僅能臥床仰賴家人照料。期間若罹患流感或感冒,更會誘發肺功能急性惡化,加速侵蝕患者生命。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溝通安排肺功能檢測、肺部高解像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進一步檢視肺部功能與狀態。許秉寧教授語重心長地說,現代醫療雖不斷進步,但面對硬皮症合併有間質性肺病的患者,仍希望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一旦出現長達2個月的咳、喘現象,應立即告知醫師,及早檢查、治療,維持正常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人不戴口罩是沒危機意識?權威診所:口罩亂戴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這一兩個月來舊金山灣區的中文電視新聞幾乎一整個小時都是在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而我也因此得了一種比冠狀肺炎還更奇怪的病:《搖頭苦笑症候群》。尤其是看到前天中午的台灣新聞後,我的病情就急速加劇,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所以我才想寫這篇文章來看是否能減輕病情。這個新聞大致是說義大利已經成為重災區,可是由於義大利人個性浪漫,所以還是不戴口罩。言下之意當然是指義大利人沒有危機意識,不知死活。為了想知道這種想法是否普遍,我就再上網查,果然就看到一篇疫情爆發,為什麼歐洲人還是不愛戴口罩?,而其中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歐洲人的刻板印象:「病人」才要帶口罩】。刻板印象?是嗎?作者小姐,妳到底知不知道妳是在講什麼東西?美國的Surgeon General是公共衛生服務委員會的主席,也就是聯邦政府公共衛生事務的首席發言人。他在2020-2-29在推特發言:Seriously people- STOP BUYING MASKS! They are NOT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general public from catching coronavirus, but if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get them to care for sick patients, it puts them and our communities at risk!(來真的 – 停止購買口罩! 口罩不能有效防止普通大眾感染冠狀病毒,但是如果醫療保健人員不能取得口罩來照料患者,那麼這將使他們和我們的社區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什麼人需要戴口罩,什麼人不需要戴口罩,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有非常明確的指示:1.如果您是病患:與他人在一起時(例如,在同一房間或車輛),或是在進入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辦公室之前,應戴上口罩。 如果您無法佩戴口罩(例如,由於口罩會導致呼吸困難),則應盡力掩蓋咳嗽和打噴嚏。2.如果您不是病患:您不需要戴口罩,除非您是要照顧生病的人,而且該病人是無法戴口罩。就我所看過的無數資訊,我敢說《口罩不能有效防止普通大眾感染冠狀病毒》是全美所有醫療機構,也可能是所有醫療人員的共識。甚至於有些醫療機構還會警告,戴口罩有可能會增加感染機會。例如信譽卓著的Mayo Clinic(梅友診所)就說:「大多數不在醫療機構工作的人都沒有接受過如何正確戴上和脫下口罩的訓練。不正確戴口罩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且,戴口罩的人往往會較常觸摸他們的臉,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註:其實,在醫療機構工作的人也不見得就知道如何正確戴上和脫下口罩。請看貼圖)《不正確戴口罩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就是害我得了《搖頭苦笑症候群》的潛在因子。在台灣新聞裡,我每天都會看到有人把口罩戴在鼻孔下,也有人戴在下巴上,也有人把它圍在脖子上,也有人把它掛在胸前。這一個個鏡頭都會讓我膽戰心驚搖頭苦笑:「老兄,您這樣戴口罩,是不是想證明您的免疫力超強!還是想證明您是百毒不侵!」把口罩戴在鼻孔下面,不就正好把附著在口罩上的病毒往肺裡面吸嗎?還有,要知道,我們的皮膚,包括臉,脖子,和手,都有成千上萬的各式各樣的微生物,甚至有您處心積慮想要防範的新冠病毒。所以當你把口罩移動,或拿上拿下時,口罩的內面就會接觸到這些微生物。然後,當你把口罩又戴回口鼻上時,那些在口罩內面的微生物就會被你吸進呼吸道裡,從而導致肺炎。還有,一般人常用的外科口罩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說,戴過後,一旦離開口鼻,就需要丟棄。但是由於現在一罩難求,所以很多人都是重複使用。也就是說,至少在吃三餐時,就需要把口罩拿上拿下至少三次。而由於戴過的口罩內面已經沾有鼻水唾液,所以就會成為細菌和黴菌滋生的溫床。在這種情況下,當你把口罩又戴回口鼻上時,…我想你知道我要說什麼吧。我很清楚了解,【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人人」都需要戴口罩】,所以我不會也不敢奢望我這篇文章會改變同胞們的想法。但是我只求大家要用點心思,想想看自己使用口罩的方法,到底是在保護,還是在危害自己的健康。註:今天的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發表Why Wearing a Face Mask Is Encouraged in Asia, but Shunned in the U.S.(為什麼戴口罩在亞洲受到鼓勵,而在美國則被排斥)。原文:口罩亂戴,不如不戴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被新冠病毒傷害後,肺還能修復嗎?醫教從4方面康復治療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大家也開始關注這個病是否會對身體有遠期影響,尤其是損傷的肺,是不是能修復?絕大多數不會有後遺症一句話說明白:肺修復能力強,絕大多數不會有後遺症。人一共有兩個肺,左、右各一個。但實際上左右兩個肺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右肺有三個葉,而左肺有兩個葉,這跟心臟的位置有關。心臟在雙肺之間,位置偏左,佔據了不小的空間。不僅人類如此,貓、狗等很多哺乳動物的肺部,都是左二右三這樣的肺結構。肺部的主要功能就是換氣。通過呼吸,將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肺部交換到血液當中,並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所以在肺部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時,患者會感覺呼吸困難。肺是一個內臟器官,要瞭解肺部病變的性質和位置,較常用的辦法的是拍肺部CT。通過CT掃描的三維重建,醫生可以更好地評估病變情況,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從目前已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屍體解剖報告來看,危重症死亡病例明顯有肺損傷。按照第七版診療方案的出院標準,出院患者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同時建議患者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病情危重的癥結不是「肺啃噬」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對七萬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例統計,81%的患者都屬於輕/中症,重症大約占了14%,而只有5%的患者是危重症。危重症患者雙肺彌漫性實變,這並不是病毒對肺部的直接攻擊,而是自身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在病毒的刺激下,免疫系統火力全開,引起細胞因數風暴,導致全身臟器受損。經過系統的治療後,患者肺功能可以逐漸恢復。根據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的觀測情況,絕大多數新型肺炎患者經過治療,病灶範圍縮小,密度逐漸減低,病灶數量減少,磨玻璃陰影可完全吸收。根據之前SARS患者的跟蹤研究,實變影可以轉歸為磨玻璃陰影或消失,也有一些磨玻璃陰影可持續存在。重症患者的癒後康復治療新冠患者出院後,需進行康復治療,包括儘快恢復體力和肺功能。尤其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若遺留部分肺纖維化,肺功能未完全恢復,即存在呼吸困難、運動耐力減退、活動受限等,都需要康復治療。患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康復治療:1. 肺功能鍛煉 新冠肺炎患者主要是肺泡滲出增加,影響肺泡氧合。肺康復的重點是肺功能的鍛煉,使氣道打開,改善肺通氣及肺容量。肺功能鍛煉的常用方法為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具體方法如下:★ 縮唇呼吸:吸氣時氣體從鼻孔進入,呼氣時縮口唇呈吹口哨狀,讓氣體均勻自雙唇緩慢呼出,吸氣與呼氣的時間比是1:2,每天3~4次,每次10分鐘。★ 腹式呼吸:患者髖關節、膝關節輕度屈曲,全身處於舒適的體位。一隻手放在腹部,另一隻手放在胸部,進行縮唇呼吸,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訓練時間5~10分鐘。2.全身運動 康復運動的形式主要是有氧運動,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全身的耐力,改善心肺功能。建議可以選用慢走、太極拳、健身跑、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方式。3.均衡營養和飲食 多食用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適當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百合等。4.作息規律,改善家居環境 注意空氣流通,避免有害氣體、煙霧、粉塵的刺激。提倡禁煙,創造無煙環境。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
-
2020-03-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弱民眾想增強抵抗力 中醫師推茶飲包防疫
新冠肺炎肆虐,要預防感染,除了戴口罩、減少到公共場合與他人聚會接觸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自身免疫力,平時養成適度運動、作息規律、飲食節律、情緒穩定的習慣;民眾也可使用中藥調理改善自身免疫力,達到預防的效果。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蕭坤元表示,在中醫理論中肺主皮毛,若是肺氣偏虛,則風邪容易入侵人體,造成感冒。新冠肺炎初期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發熱、咳嗽、有痰、喉嚨痛,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的狀況,其性質類似風熱感冒,屬於風邪的一種;若要以中藥增加免疫力達到預防效果,應可從補益肺氣的角度著手,並加入清熱解毒或清散風熱的藥材。平時體質偏弱的民眾,尤其是老人家或小朋友肺氣不足,導致風邪容易入侵,平時經常感冒,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疫情當下,許多民眾也詢問是否能有方便食用,且增加抵抗力的方式,中醫科因應便利需求而運用防疫配方來製作成茶飲包,主要針對大部分罹患感冒的民眾因屬於肺氣虛體質,所以配方中除了加入黃耆、甘草等補氣藥,也包含桑葉、菊花等可散風熱藥材,茶飲包對虛弱體質的改善有幫助、也能減緩呼吸道症狀。蕭坤元表示,中醫常有同病症卻給予不同治療方法,主要因每個人體質有所差異,必須針對各患者的特殊體質去量身訂做適合的藥方,建議民眾在使用中藥防疫茶或任何中藥預防處方前,仍需給醫師辨別診斷體質,才能選用適合的藥物,真正提高抵抗力。
-
2020-03-13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不適多因飲食習慣差 中醫師養胃法全公開
現代人多忙碌,以致三餐多不定時,進而使得腸胃深受其害,且容易出現胃酸逆流的問題,胃酸逆流是腸胃問題反映出的一種病理現象,千萬不能忽視潛藏的腸胃問題。中醫師重申,胃需要胃酸,如果靠抑制胃酸只是一時緩解假象,中醫調理腸胃紊亂是從整體,從氣調理順暢,藥廠製藥要先求不傷身,成分不致癌、不傷肝腸胃,不能有制酸劑,才不會解決片面的問題,而製造出其他問題。要養好胃 和五行中的戊己土有關中醫治療疾病,調養身體健康講究五行,而要養好胃,則是和五行中的戊己土有關;李深浦中醫師解釋,甲乙是屬木,木生火是丙丁,火生土是戊己,土生金是庚辛,金生水是壬癸,這就是所謂的十天干,而五行中的中間就是土。常說「自己」,其中的己就是胃;所以,要懂胃,最要緊的就是要懂己,胃是身體中的最中心點。而丙丁是火,心與小腸是火,當心常放在胃時,胃就會健康,運轉好時,有「自己」,心常在胃,懂得方法,就不必吃藥,在不得已時才吃藥。心神放在胃 胃自然會健康李深浦中醫師小時候也有胃酸逆流,甚至會噴到鼻子,且有胸悶、呼吸困難,在二十二歲以前仍有胃酸逆流。李醫師說,雖然小時候已經開始學靜坐,但無法悟到最上層,領悟力還沒有那麼好;其實,心能放在胃,就是健胃,注意力放在胃,睡覺前心神放在胃,胃自然會健康。病從口入 從飲食開始不要暴飲暴食其次,就是不要暴飲暴食,李深浦醫師指出,暴飲暴食怎麼會健康,一子下太熱太冰太辣或太酸,身體是鋼鐵做的都不行;因此,調整自己的生活要從飲食開始,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要管制吃進去的東西,不管制當然不健康。要有常識來吃東西 營養和溫度都要注意吃太快也會出問題,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有的人只在乎口感,好吃就拼命吃,身體機能要有常識的吃東西,吃的營養和溫度都要注意,即使是喝湯,過量的湯,胃中有太多水,排水的功能也要顧好。中醫講土可以剋水,但是太多水,身體的機制也會被沖亂,所以喝水要節制,水溫也要控制。將「自」和「己」放在一起 胃才會健康李深浦醫師強調,胃腸的運作並不是只有胃,心臟的血液循環是否良好也很重要,有人一吃飽就會胸悶,想打嗑睡,這就是身體無法正常運作,有可能是吃的過量,血液都跑到胃腸,頭腦沒有精神,這時一定要閉目養神十分鐘,而胃腸不好一定是沒有顧到自己;因此,「自己」就是要閉目觀心休息,將心注意到胃,常常將「自」和「己」放在一起,胃才會健康。食慾好消化好 血液循環與體氣循環好年近八十的李醫師說,自從將心放在胃的方法後,五、六十年胃沒有生過病,也沒有發生胃酸逆流的情況,偶爾胸悶時,吃一點順氣的藥就好了。李深浦醫師認為,腸胃是否健康,氣順很重要,會胸悶與胃酸逆流,就是血液循環不好,體氣不順,代表吃太多或太快,換句話說,本身的功能多好才能吃多少,功能不好就要少吃;他說,時常要勞動做粗活的人,吃起飯來很香,而有錢人一餐吃幾千元不見得好吃,因為食慾好消化好,不用很貴的食物都會吃得很享受,味覺好不好關係到健康。胃腸健康一定隨和 五行運轉好得人和中醫所謂十天干與五行運轉的奧妙,就是「自己」在生命中最為關鍵,李深浦醫師這樣解釋;而五行運轉得好,胃也會比較健康,生活也會幸福得人和。生命中最關鍵是得人和;胃會好,是隨和不會嫌東嫌西很隨緣,不隨緣胃腸也會不太好。所以胃腸健康的人,會比較隨和,而屬土的人相較就比較圓融。胃經互動 腸胃氣順治療一套消化系統李深浦醫師分析,脾胃不是只有胃,營養到小腸、心肺與組織,到大腸後產生氣就是胃經,都是互動的,因此治療胃酸,若只控制胃酸是不夠的,腸胃氣順是治療整套消化系統,不只是治胃酸而是胃腸的氣流與營養是否順暢,整個身體互動良好,才能均衡全身的健康。中醫的偉大是整體性 不只講病而是講健康胃酸逆流只是制酸並不能治本,就像打麻醉針,而中醫治療胃酸逆流不只是胃,而是整體治病的角度。李深浦說明,中醫不僅只看胃酸逆流,而是講究整體的需要,因為全身都需要配合一起調養。中醫的偉大是整體性,不可只單看胃腸,只講病只看潰瘍,而是顧及全身的氣血循環。
-
2020-03-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過敏、流感、新冠病毒怎麼區分?專家教你從症狀判斷
過敏、流感、新冠病毒怎麼分?根據美國疫苗專家波蘭博士分析,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咳嗽等,都是感冒與過敏性鼻炎的共同症狀。但如果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等合併呼吸困難、氣喘、四肢無力等,可能需就醫診斷是否為流感或武漢肺炎。病毒影響全身根據《CNN》報導,梅奧診所疫苗研究小組主任格雷格·波蘭博士分析過敏、感冒和流感症狀,以及與冠狀病毒相關症狀間的差異。「眼睛癢?流鼻涕?你可能有過敏或花粉症。」波蘭說,季節性過敏會影響鼻子和眼睛,往往集中在鼻腔,並且大多數症狀都局限於頭部;而冠狀病毒和流感症狀則傾向於全身性,即影響整個身體。波蘭指出,流感和新冠病毒會影響「下呼吸道」系統,即便不會流鼻涕,但會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燒或感冒,因此這是完全不同的臨床診斷。「務必注意體溫。」波蘭說,過敏不太可能導致發燒,通常也不會引起呼吸急促,除非有哮喘等宿疾。「過敏症狀經常發生的話,症狀通常是輕度的。」波蘭說,如果年復一年在相同的時間出現相同的症狀,可能是季節性過敏。如果患有冠狀病毒或流感的急性病例,人會感到非常疲倦且疼痛。過敏可能會使人感到疲倦,但不會引起嚴重的肌肉或關節疼痛。簡易症狀判別根據《WHIO》報導,以下是過敏、流感和冠狀病毒的常見症狀:過敏會打噴嚏、鼻子癢、眼睛濕潤、泛紅,並且流鼻涕;流感有發燒、咳嗽、肌肉酸痛、疲勞、發冷、出汗、充血和咽喉痛;冠狀病毒則可能需要2天到2週的時間才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媽咪注意 醫師:疫情期間更需產檢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許多孕媽咪對於是否可以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疑惑,對此,恩主公醫院整理孕媽咪須知,也提醒「疫情流行期間更需要如期進行檢查」。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王鐸聲表示,孕婦是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族群,疫情流行期間應定期產前檢查,並密切注意胎動變化,「有妊娠期合併症或併發症者要適當增加產檢次數」,醫院皆有完善防疫措施,提醒大家進出醫院戴外科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沖澡,做好個人衛生保護自己。王鐸聲表示,台灣目前未出現孕婦確診案例,但仍須做好防疫工作。在照顧新生兒方面,應盡量減少照護人員、房間定時開窗通風、照護人員勤洗手、對新生兒的用物做好消毒(高溫或75%酒精)等,密切觀察新生兒體溫、吃奶、呼吸、黃疸等變化,若有不適隨時就醫。若母親確診或疑似感染,建議新生兒至少隔離14天,且不要進行哺乳,新生兒如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精神反應差、吃奶差、反覆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診。王鐸聲指出,新生兒若符合以下任一條件需檢查,包括孕產婦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孕產婦密切接觸家人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及新生兒出生後家庭照護人員有確診和高度疑似感染者。新冠肺炎會透過胎盤、母子垂直感染嗎?王鐸聲表示,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報告,記錄9名懷孕晚期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入院症狀和新生兒狀態,研究團隊在分娩時抽取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都沒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存在。不過,在武漢兒童醫院2月5日確診的2例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母親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因此,專家推測「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傳播途徑」。
-
2020-03-11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亂跳,休息一下就好?引起心悸5原因,這種千萬別不理
心臟小鹿亂撞是喜事的先兆?張執行長年過50,有喜事該也只是賺大錢,平常除了偶爾吃高血壓藥之外,也沒什麼大起大落之事,但最近老是覺得心臟蹦蹦跳,難道是真的要中獎了不成?……心悸的定義心悸是指我們自己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跳過速、心跳偶爾停止,或者是心跳不規律的不適現象,有時會伴有眩暈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跳不正常的經驗,但是如果這種現象經常出現時,那就有可能意味著身體的某個部位已經出現了異常。通常我們的心跳是不容易感覺到的,但如果心臟跳動的速率突然間有了變化,心搏速率增加,或是心臟收縮增強,我們就比較容易在頸部與胸部感覺到心跳。如果是運動時,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上升,氧的需要量增加,導致心臟收縮增強與心臟搏動加快,讓我們感覺到心跳加快,這是正常現象;但在發燒、焦慮、甲狀腺機能亢進、罹患嗜鉻細胞瘤等情況下,則因為刺激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度,會使心臟搏動增加與心臟收縮增強,而造成心悸的現象。引起心悸的原因(一)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例如焦慮症、失眠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慮病症等的病人,常常有心悸的現象。(二)心臟疾病的表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鬱血性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瓣膜性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等,常會出現心悸。(三)生理的反應當我們受到驚嚇、憤怒、從事劇烈運動,或是女性懷孕的時候,也都會有心悸的表現,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四)對藥物或飲料的反應例如有的人在吸菸、喝咖啡、喝茶、喝酒之後,會有心悸的情形發生;有的人在使用一些藥物,例如腎上腺素、麻黃素、阿托平、毛地黃、甲狀腺藥物、胰島素、MAO抑制劑、長效型組織胺、氣喘用藥(例如Aminophylline)、抗生素(例如Macrolides、Ketoconazole、Itraconazole等),也可能會引起心悸。(五)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例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貧血、低血鈣症、出血、低血糖症、姿勢性低血壓、更年期症候群、發燒、嗜鉻細胞瘤等病人,也可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心悸的檢查怎麼樣去分辨這些心悸的原因?通常醫師會從病史詢問開始。詢問有無吸菸、喝酒等習慣、有無食物過敏史,以及過去是否有高血壓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心臟瓣膜性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糖尿病、高血脂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腎臟病、貧血、過敏性疾病等之病況,以及目前使用治療藥物的情形。是否有裝置心律調節器或人工心臟瓣膜、心臟病的家族史,以及家族是否有猝死的病例、過去是否有精神方面疾病,或服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都是很重要的訊息。理學檢查除了量血壓、體溫、脈搏、呼吸速率等生命徵候外,還有觀察精神狀態、結膜是否蒼白、有沒有突眼、甲狀腺是否腫大、心肺有無異常、肢體有無水腫,或者有無壓痛的現象等,都有助於釐清心悸的可能病源,也是安排進一步檢查的依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血球檢驗、血糖、甲狀腺素、肝腎功能與電解質等。如果有使用毛地黃治療的病人,就要檢查毛地黃濃度,以協助判斷是否為毛地黃中毒。在懷疑心悸的原因為心律不整時,則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檢查,因為症狀不一定會在白天發生。醫師小叮嚀如果心悸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或是呈現生命危急的徵候時,應立刻送急診。若是肇因於驚嚇、憤怒或劇烈運動後的心悸,只要靜下來休息,應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大多數非心臟病引起的心悸患者,經由適切的治療、追蹤和調適,都可以獲得改善。心悸與某些疾病有關,中高齡朋友發生心悸現象時,千萬要謹慎以待,不宜自認為喜事要來,或只是緊張而已,休息一下就好。一定要找醫師做詳細檢查,否則會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老年人的高血壓一般人在55歲之後,有的人會出現單獨收縮性高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毫米汞柱,但是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一般而言,收縮壓可能會隨著年紀而逐年上升,但舒張壓在55歲以前逐年上升,到了55歲以後,有的人會稍微下降。所以,常常看到老年人有收縮壓遠高於舒張壓的情形。老年人的血壓調節接受器功能比較差,所以在服用高血壓藥物之後,有的也會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要非常小心。治療老年人的高血壓與一般年輕人沒有太大差別,要同時兼顧飲食、運動(多走路)、休息(不要失眠),包括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攝取(但也不宜過度,以免造成血鈉或血鉀過低)。必要時,應按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選擇客製化(依是否有其他共病情形來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模式。一般的治療目標是放在收縮壓在110至130毫米汞柱之間,舒張壓小於85毫米汞柱,這樣子,發生中風的機率最少。量血壓的方式可依醫師建議,因為有心律不整的人,尤其是罹患心房顫抖的人,用電子血壓計常常量不到正確的血壓值,而會誤以為血壓太低自行停藥,相當危險。(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暢銷修訂版)》)
-
2020-03-11 癌症.抗癌新知
新冠疫情增怕就醫 五撇步讓癌友安心就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尚未趨緩,台灣包含今日新增的2名個案,也累積至47名個案,更出現家庭群聚與院內感染,各醫院除入院措施更趨嚴格外,也使部分癌友因為擔心受感染而不敢就醫。國民健康署表示,罹癌並不可怕,延誤診療才是疾病的真正殺手,癌友切勿因怕感染疑慮而不到醫院就醫或回診;國健署提出「安心就診五撇步」,包含選認證醫院、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並提供60家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讓癌友安心就醫。在選認證醫院方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提供癌友高品質癌症診治服務、及就醫選擇參考,國健署於2005年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辦理認證研究計畫,並自2008年實施癌症診療品質認證至今。藉由國衛院專家群實地走訪醫院,對院內醫療品質、癌症設備、人員專業知識等,做嚴格把關機制,來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治服務的品質,讓癌友不會在抗癌的路上迷失方向。林莉茹說,台灣今年共有60家醫院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 ,藉由認證醫院及醫護團隊共同努力,我國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從2004至2008年認證前的50%,提升2012至2016的57%,這些醫院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民眾信賴。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滄梧表示,該認證計畫並不限醫學中心,參與醫院資格為每年新診斷癌症人數超過500人以上的醫院,其基準面向包含醫院本身投入癌症品質提升、癌症登記情形、對病患建立治療計畫書、建立臨床診療指引、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並依據實證醫學決定患者的診療方式,使治療策略更完整,提升癌友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出入戴口罩部分,林莉茹說,有特殊醫療需要的病患,自2月11日起進行化療或放療的癌友,可於每日就醫治療時,向醫院指定部門登記取得一片醫用口罩,並依正確戴口罩四步驟配戴;落實勤洗手,則是呼籲癌友進出醫院需全程戴口罩,更要正確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落實良好衛生習慣。緊急要就醫,則是當癌友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腹痛等症狀時,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應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停留要縮短,則是癌友就診後,請據醫院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立即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減少自身和他人暴露感染的風險。國健署表示,最新認證醫院名單已公布於國民健康署網站,歡迎民眾參考。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陽光耀: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
台灣出現無旅遊史、尚未找到確定病例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令人擔憂,到底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根據現有文獻,台灣肺炎專家已充分掌握關鍵危險因子。「二○一八年肺炎診斷指引」台灣共同編撰人、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在十七年前參與抗煞,治療過SARS重症病患。他分析上百篇揭露新冠肺炎臨床表徵文獻,歸納發現,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為六十五歲以上、入院時胸部X光呈現肺炎影像、淋巴球減少的患者;實證亦顯示,五十歲以下無胸部X光異常的輕症患者,或可在地區醫院治療或居家隔離即可。惡化多在發病第二周陽光耀回顧在「刺胳針」、「美國醫學會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等多篇論文,以及「medRxi」多篇預刊之未經審查的大型研究報告,整理出新冠肺炎的臨床表徵,百分之五十九患者體溫曾超過卅八度,百分之六十八曾咳嗽、百分之十九呼吸困難、百分之三點四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至於肌肉痠痛或頭痛或喉嚨痛者則各有一成多,少部分流鼻水。陽光耀歸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通常出現在發病第二周,約百分之廿三到卅二住院病人會進加護病房,百分之十七到廿九住院病人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百分之十罹患次發性細菌感染。加護病房病人明顯較年長,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六歲,且高達百分之七十二有其他慢性疾病。胸部X光是重症指標「入院胸部X光影像是關鍵重症預測指標」陽光耀說,雖然已知患者入院胸部X光異常比率僅一成五,但重症病人有四成五入院時胸部X光影像呈現異常,電腦斷層檢查過於敏感,反而無法預先區辨可能發展為重症的病人。此外,六十五歲以上演變為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的重症風險,是六十五歲以下的二點一倍;入院時胸部X光有間質性變化者,重症風險是三點三倍,入院時有嚴重肺炎,重症風險更高達十一點一倍。陽光耀建議,預防傳染和診治病患,應優先保護年長者,特別是入院時已有肺炎或胸部X光影像異常者,都要密切監測病情變化,以免演變成重症。淋巴球量預測嚴重度淋巴球減少則是另一預測病人重症的指標,多篇研究發現,大多數死亡患者入院時淋巴球已減少,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則可早期預測患者嚴重度。陽光耀指出,根據北京某醫院六十一個案例研究,五十歲以上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高者,常需要進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指數正常者住有特殊照護的隔離病房即可。至於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比例指數偏高者可住一般隔離病房,五十歲以下中性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之比例指數不高的輕症,在社區醫院住院或在家隔離即可。陽光耀表示,一旦社區傳播發生,根據大陸現有資料,死亡率最保守估計百分之二點三,醫護人員感染率百分之三點八。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篩檢、擴大旅遊史篩檢,以找出更多漏網之魚,透過隔離治療,盡可能阻止社區傳播。民眾要注意自身有無發燒咳嗽等早期症狀,不過,新冠肺炎症狀很多元,即便同一家戶群聚感染,症狀出現的順序也可能完全不同,應提高警覺。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醫師: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因捧胸蹙眉被現代醫學解讀為疑似有心絞痛症狀;現代也有不少民眾有胸痛的症狀,大多直覺是心臟問題。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細究之下,雖然疼痛的範圍在於胸部,但不同的疾病產生的痛感及確切位置仍有相當程度的不同。首先,如果是像西施一樣有心絞痛問題,其疼痛的感覺是屬於悶痛,位置在於胸骨偏左後方,就像是石頭壓住的悶痛感。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葉勳龍院長指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也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葉勳龍院長提到,一位70多歲的長者起初是牙槽疼痛去看牙醫,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後來輾轉來到我的診間就診,檢查後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如果胸痛來自於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事實上,患者先前都有胸口疼痛的現象,但因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另外,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其次,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都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之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者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可以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然而,現代人壓力過大,常會有胸悶的不適感,也是心臟科的常客。不過,經檢查並沒有器官實質病變的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不過,胸痛原因不一而足,有的甚至會致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胸痛的症狀時,及時進行心臟相關健康檢查,及早預防,才能安心。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天冷是心肌梗塞好發因子,除了要做好保暖措施,更要留意心肌梗塞徵兆。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指出,症狀不只有常見的胸悶,男女症狀會有明顯不同,特別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手麻、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天冷慢性病就診率增 外出需注意添衣保暖這幾天氣溫又驟降,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在冷氣團來襲時,要添加衣物注意保暖,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每當天氣一變冷,心血管疾病就診病人就會增加,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及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手麻、背痛別輕忽 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國健署指出,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常被誤以為太勞累而輕忽;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即早就醫。另外,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何一個症狀發生,記下時間點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感染此外,一般民眾也要注意保暖以避免感冒,減少進出醫院頻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這些人要注意了 得流感可能比得新冠肺炎更要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但有些人說,其實流感更致命,造成的病逝人數更多。美國總統川普上周曾說,不需要誇大新冠病毒危險性,美國每年有數萬人因流感病逝,但上周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只有幾十個。白宮代理幕僚長穆瓦尼也說,流感害死更多人,新冠肺炎「不是伊波拉,不是SARS,不是MERS,就算中鏢了也不是判死刑」。但公衛官員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沒有抓到問題重點。流感疫情的確很糟,因此專家們全力設法阻止流感蔓延,他們更不希望另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大流行,因此重點是全力防止新冠肺炎擴散。不過,到底新冠肺炎和流感哪個比較危險?紐約時報整理兩種病毒在各方面的同異。哪種病毒較致命?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似乎比流感病毒更致命。平均來說,流感病毒株殺死約0.1%感染者,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死亡率則異常地達到大約2%,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中國大陸武漢,早前估計的死亡率在2%左右,在2月28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針對全中國1099個病例的最新研究中,則發現較低的死亡率數字1.4%。但許多專家認為,若有許多輕症或無症狀病例未被發現,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恐更低。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西博士與臨床主任雷恩,以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瑞福在上述期刊發表社論指出,新冠病毒真正的死亡率可能低於1%,跟流感相去不遠。南韓的疫情統計支持這個看法。韓聯社報導,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副本部長權埈郁3日說,南韓新冠肺炎整體死亡率為0.6%,但高齡者比較容易發生重症,70到79歲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為4%,80歲以上為5.4%。但即便是死亡率相對較低的疾病,若有大量的人感染,病逝人數仍相當可觀。哪種病毒傳播力較強?新冠病毒迄今似乎比流感傳播力更強,且跟流感大流行季節出現的病毒株傳染力大致相當。每位新冠病毒感染者平均可傳染給2.2個人,但武漢與周邊省份感染病例數激增的情形,則因初期管理不善而使這一數值出現偏差。當一種流行病獲得控制時,病毒再生繁殖數值就會下降。相比之下,每位流感病毒感染者可傳染約1.3個人。1918年流感的病毒再生繁殖數值跟新冠病毒大致相同,甚至更高,但當時現代醫學治療藥物與疫苗還未問世。在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中,人們可能在症狀出現之前就具傳染性,使得無法控制病毒傳播。目前並不知有多少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僅出現非常輕微的症狀或毫無症狀。哪些人感染風險最大?65歲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均是容易罹患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高危險群。在中國,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尤其是40多歲及更高齡男性,死亡率已經高出女性,但這情況未出現在流感感染者身上。即便中國的男性吸菸率較高,但造成此一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不過,流感對兒童,尤其是幼兒的危害似乎更大且可能變成重症,但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往往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此外,流感對孕婦尤其危險,容易導致重症。至於新冠病毒是否對孕婦構成嚴重威脅,目前尚不清楚。哪種病毒感染後會帶來較嚴重症狀?根據CDC數據,截至2月22日,美國在當前流感季節至少有3200萬個流感病例,住院治療有31萬例,死亡有1.8萬例,今年兒童和年輕人的住院率則異常地高。若無流感疫苗,勢必將出現更多病例和死亡案例。多數流感患者兩個禮拜內可痊癒,有些甚至幾天內就痊癒。相較之下,目前並無新冠病毒治療藥物或疫苗。多數新冠病毒患者情況並不嚴重,只有一些人出現重症。根據中國迄今對患者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接受治療的患者中,80%病患症狀輕微,15%為重症,5%後來發展成病危狀態。感染新冠病毒的初期症狀為發燒和咳嗽,與流感相似,若不進行病毒檢測,很難分辨出來。此外,肺炎在冠狀病毒患者中很常見,即便在症狀較輕患者中也是如此。專家認為,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到沒發現到已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未計入這些病例,因此目前無法知道真實的輕症與重症比例。抗體測試或有助於確定輕症者與無症狀確診者的數量。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是否能獲免疫力?病毒感染後通常會在人類血液中產生抗體來抵抗病毒,並防止再次感染。因此,假設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會獲得免疫力是合理的,但免疫力將持續多久仍未知,因為其他引發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免疫力也會減弱。目前有哪些治療藥物?目前雖有幾種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正在測試中,但尚無任何藥物獲得批准。醫生只能建議患者多休息來減輕疼痛與發燒,以及多攝取水分來避免脫水。這些都是醫生治療病毒性疾病的常用療法。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患者恐需進行氧氣治療,若呼吸困難加劇,則必須使用呼吸器。流感則有四種處方藥,若在症狀出現後一兩天內使用,均能達到最佳療效。雖非仙丹妙藥,但它們可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將病程縮短一天左右,且降低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此外,接觸流感患者的人也能使用這些處方藥,預防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流感跟新冠病毒一樣,也會引起肺炎和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者必須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