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口罩
共找到
4295
筆 文章
-
-
2020-04-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唐鳳親測超商取口罩續訂下一輪 流程僅花55秒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今天表示,口罩實名制2.0將於4月下旬推出「取口罩兼續訂下一輪」的新功能。身為技術團隊成員,她也參加封測,整個續訂流程,從頭到尾只花55秒就完成。口罩實名制2.0第三輪自1日開放登記,唐鳳上午在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口罩實名制 2.0」即將於4月下旬推出「取口罩兼續訂下一輪」的新功能。她指出,從月初開始,全國一萬多間超商的店員、健保署與關貿公司的人員,都在緊鑼密鼓進行封測,確保新功能正式推出的時候,大家都會感到更便利、更穩定。唐鳳表示,作為技術團隊的一分子,她在2日參加了封測。唐鳳也上傳一段影片,分享「店員視角」下的封測流程。根據唐鳳上傳的影片顯示,先到超商機台輸入這期預購口罩的取貨序號10碼,及身分證字號後4碼後,依螢幕指示操作後,就會印出這期預購口罩的取貨單,隨後螢幕也會出現是否要續訂下一期口罩,按下續訂後,並於讀卡機處插入健保卡,待讀卡機指示燈亮起,按下同意,下一期續訂紀錄單便會印出,上面有查詢碼、門市代碼,從頭到尾只花55秒,就完成續訂。另外,唐鳳也提醒,為保護個資,如同現行「健保卡查詢地方稅」功能,超商的事務機只能驗證身分證號及卡片是否有效,沒有開啟任何其他存取權限,無法看到就醫紀錄。
-
2020-04-03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還不了一斗,還一碗總可以吧!如果連一碗都還不起,還半口總可以吧!台灣早年醫藥衛生落後,偏遠地區更是如此,主要都是西方各國具醫療背景的傳教士來台協助,加拿大、挪威、美國、義大利、瑞士等等,名單一下也列不完全。民國79年,具有醫學專業、資歷及熱心社會福利的跨黨派立委組成厚生會與厚生基金會,每年辦理醫療奉獻獎。直到近年獲獎大宗的都是早年來台的外籍人士。再加查考,得獎外籍人士中竟然以義大利人最多(如附表)。得獎義國人中,分別從民國41年、42年、43年、45年,來台超過三分之二世紀,最後一位來台的是民國60年,至今也有半個世紀。他們在台灣偏遠地區設立醫療機構,包括澎湖在內,個人則有特別的因緣,有機會與他們相知相處。1990年,規劃完成第一階段全民健保,從經建會回返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當時醫院管理成為「顯學」,設立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現整併為「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擔任所長一職,交了兩位「損友」,認為大學教授都是閒人。首先楊敏盛先生要我去擔任中華民國醫院協會秘書長,自認為疾病分類是醫院管理的基礎,在台大、馬偕病歷室主任協助下,辦理疾病分類人員考試,因為辦理嚴謹,其證書普遍為公、私立醫院認可,成為病歷室人員任用的重要資格證明及敘薪加給,這是極少數民間辦理,及受到公立醫療機構認可的證書。在協助醫院協會期間,遇到另位「損友」,當時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的行政副院長成亮先生前來看我,認為更需要協助的是教會醫院,那時全民健保尚未實施,在偏遠地區施醫,只有艱苦付出,收入十分有限,要從母國及在台募款。這些神父、修士,在意的是解除病患身心靈痛苦而非自我的生活。當時基督教與天主教各別設有教會醫院協會,理事長分別為馬偕的吳再成院長及耕莘的乳房外科醫師陸幼琴修女,在成亮兄的遊說下,二個教會醫院協會,再合併成立教會醫院協會,由成亮兄擔任秘書長,邀我義務擔任顧問(好像後來再也沒有此職),我們自行開車,赴每個教會醫院拜訪,提供醫院經營管理的意見,及說明未來實施全民健保的願景及因應之道。但個人提出條件,就是「朽木不可雕也」,不可對我宣教,但用餐可以參加禱告。個人大概是在教會醫院住院最多的人,除馬偕及耕莘,因在台北外,都因醫院經費有限,所以為了節省,都不住旅社,而住醫院的空床,因不是病人當然晚上沒有護理人員照顧是必然的。又發現一件趣事,如果只有兩片吐司及一根香蕉,禱告時間就很長,如果豐盛,時間就比較短(請教會人士勿怒,可能是個人偏差心態),跟這些神父修士交往,發現面由心生,特別覺得莊嚴動人。某次帶尚在小學常不受控的女兒一同前往拜訪,午餐十分簡便,但她看到修女們那麼對病患無私的奉獻,竟然也正襟危坐起來。在台大任教期間,因緣際會跟隨林家春教授學習電腦在醫學院統計上的運用,有師自通,沒上過一天正式課程,居然也跟幾位研究生開發了一套公、勞、農保費用申報的PC軟體,更大受教會醫院歡迎,也曾購買PC贈給東部的醫院,跟這些教會醫療人士交往除心靈上獲得無上滿足外,特別神父、修士,必定招待喝些紅酒(據說葡萄酒是神父們發明的),澎湖惠民醫院的何義士修士,滿臉大鬍子的紅酒,特別令我懷念。如今義大利新冠疫情最為嚴重,台灣曾受人無私的幫助,擬發起送十萬N95口罩,值約一千一百萬,這當然比起他們超過半世紀對台灣偏遠民眾的照顧,不及千百分之一。做善事應不為人知,但因疫情,大家多有財務困難,個人只好高調拋磚引玉,捐出二十萬(四個月的退休金),算是還了大鬍子的一口紅酒。期各界雪中送炭,此款交由天主教靈醫會在國外購買,逕送義大利靈醫會,善款請交: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郵局劃撥帳號:19308592或銀行匯款帳號22807000014,銀行別(017)兆豐國際商業銀行。附註:1.靈醫會是梵蒂岡教宗下的一個組織,在許多國家設有分會,本人曾以中華民國衛生署長身分,受邀參加全球靈醫會年會。2.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率先響應,支援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2萬支檢診手套。該會亦與義大利紅十字會取得聯繫,各界亦可直接捐款支持該會的急刻救援!Everywhere for Everyone Ⅱ 勸募專案(衛部救字第1081367411號,勸募期間:即日起至05/31),捐款專戶: 華南銀行和平分行121-20-0702339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肆虐中 我們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新冠肺炎的境外移入的旅行團確診案例呈現「暴增」的狀態!想到病毒肆虐的初期,台灣第一線的防堵、追蹤、控管,多麼的可圈可點,令國際為之刮目相看!現在這個因國人出國旅遊帶來的破口,影響學校、公司、社區甚鉅,格外令人感到又生氣又沮喪。我是一個罹患過兩個癌症的高齡者(68歲),近幾年進出醫院次數之頻繁,看盡了患者與陪病者的辛酸百態,對直接照顧病患的醫師和護理師、醫技人員等,更是從內心湧起非常多的敬意與謝意。大約是在農曆年前幾天,開始有一些關於傳染病的疫情資訊出現,當民眾都在準備小年夜、祭祖、圍爐,團圓的時候,「中央防疫指揮部」已經迅速地成立了!各領域的專家們包括衛福部長、疾管署長、公共衛生體系、感染科醫師、學者等,都犧牲年假,投入抗疫總動員。當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完全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災是多麼的險峻危急,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多麼的優良、精銳,已經「超前部署」!而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到今天為止,每天不只一次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向國民報告疫情發展,以及政府的因應之道,因資訊公開、措施兼顧情理法的思維,台灣的防疫表現不僅凝聚了全民的信賴感,在全球越來越險峻的疫情中,我們步步為營,不能以現有的防疫效果而自豪、也不可以稍有鬆懈。我本身因為是癌症「重大傷病患者」,各項追蹤、檢驗、取藥、門診,二月份一個月內竟有八次必須進出這大學醫院!三月份也合計有七次。大型醫院為防堵武漢病毒擴散,除了減少出口和入口的數量,加強消毒、量體溫,更嚴格控管出入的人數,查驗健保卡、預約單,對陪伴人數也有限制。種種措施都增加很多醫院的公務人力,對病家也增加許多不便。這醫院因此一反以往熙熙攘攘「有如菜市場般」的場面!原來,平日沒必要卻來逛醫院的人有那麼多,原來,來大醫院應該是可以這樣井然有序啊!但是我在排隊等候查證證件時還是會聽到一些抱怨:「幹嘛呀?這麼不便民。」 「有必要這樣嗎?製造緊張氣氛!」一些對醫療人員不理性的質疑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購買口罩時產生的爭執與謾罵聲更是不會少……然後,一些國族認同錯亂者還在情感勒索,叫囂:「台商要回家!求求政府讓我們回來。」 「包機是政府的責任、不可歧視陸配……」我們的國民素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美德,難道在遭受疫災侵襲就潰散了嗎?當歐洲一些我們以為文明先進的國家,因為輕忽病毒的凶險和相信WHO和中國的數據謊言而相繼淪陷於疫情風暴時,我們的防疫指揮部仍然戒慎恐懼的,做詳細的疫調、做靈活的物資調度和斷然的處置,兢兢業業的為國人的健康把關。然後,竟然發生還有人依照既定的旅遊行程,甚至是貪圖因旅遊危險的優惠價格而執意前往疫區旅遊!不僅自身陷於險境,境外移入的個案暴增,帶回病毒危害家人和國人。這樣的旅行團還有二十多團滯留疫區,怎不令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疲於奔命?台灣從歷史上得到過許多教訓,內有錯亂的國族認同、外有強鄰壓境,威脅不斷,天災地變也不少,尤以十七年前歷經SARS的慘痛經驗令人餘悸猶存。「生於憂患的人才能倖免於災難」,今年初剛剛完成民主大選,台灣人凝聚了強大的民意基礎,政府體系合作無間,分層負責,從一開始抗疫站定戰鬥位置。我們一般人、市井小民,我們能做甚麼呢?應該是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吧!我們同在一條船上,我雖無能駕馭它,至少我不要把它弄破吧!自助、人助、天助,天佑台灣。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注意!這動作比摸臉更危險 醫師警告恐沾染病毒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目前確診人數已經累計破百萬人,逾5萬人死亡,各國紛紛全力防堵疫情擴大,專家提醒除了戴口罩、使用消毒液清潔之外,勤洗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畢竟手部的細菌太多,萬一沾到病毒又摸到臉口鼻,就很容易染病。而如今更有醫生指出現代人滑手機比摸臉更加頻繁,重度使用者還會一天碰觸超過5千次,反而更容易感染病菌。TVBS節目《健康2.0》之前邀請多位醫師上節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亮宇就提到,澳洲雪梨大學在2015年曾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利用錄影方式追溯醫學生每小時會摸臉幾次,得到的結果發現這些學生中每人每小時會摸臉將近23次,一天更可高達400到600次,而這當中有44%是觸及眼睛、鼻子、嘴巴,陳亮宇表示這項研究是針對已有清潔防護基本常識的醫學實習生,若是一般人可能次數會更高,因此手的清潔很重要,否則病菌很容易從黏膜跑進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現在的人摸手機的次數比摸臉還多,他說曾有人做過統計,一般人每天滑手機的次數是2617次,若是重度使用者則是5427次,「幾乎分分秒秒都在摸」。陳瑩山還提到許多人的手機都會放在桌子上,但這樣自己和別人的口沫就會噴濺到上面,一旦滑手機時手就會碰觸到螢幕,就更容易感染病菌,若是又摸到口鼻就會因此讓病菌進入體內,所以他一天都會用酒精清潔手機3次,減少病毒的傳播。
共
14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