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口罩
共找到
5027
筆 文章
-
-
2020-07-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她赴機場路上聞不到汽油味 回台才知是染新冠肺炎惹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在菲律賓工作30多歲的她(案452),赴機場前發現聞不到汽油味,但其曾在公司做過抗體檢測為結果陰性,便沒多想、戴著口罩搭乘飛機回台,所幸她坐商務艙第一排,機上接觸者僅一人,目前已居家隔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在菲律賓當地並沒有出現症狀,該女為我國籍人士,在境外登機前,無須檢附登機前三天PCR檢測陰性報告,但因為返國前曾於6月30日接受公司安排新冠肺炎抗體採檢,檢驗結果為陰性,所以上飛機前有提供該報告做證明文件。不料,7月14日獨自返國當天下午卻出現嗅覺異常情形,莊人祥說,據該女自述機上全程配戴口罩、無同行者,且同日晚間入境時有主動告知有疑似症狀,才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經檢驗於今日確診,目前收治住院隔離。莊人祥說,目前研判其應該是在菲律賓當地感染,機上染疫可能性極低,再次強調新冠肺炎抗體檢測結果,近能視為近期結果,但不能代表未來,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12人,其中1人為同班機前後二排乘客,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莊人祥表示,11人為同班機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79,06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8100例排除),其中452例確診,分別為361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
-
2020-07-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12萬人逾期未領口罩 8月31日起分階段免費補領
口罩實名制規定上路以來,全台共有12萬人逾期未領。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8月31日起將分階段開放補領,以原通路補領為原則,處理費由政府吸收,未領者將不再退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宣布此消息,據統計,口罩實名制2.0/3.0上線以來,全台共有12萬人線上預購並完成繳費後,卻逾期未領取口罩。陳時中表示,為確保民眾權益,經邀集各超商通路及關貿公司商討結論後,將自8月底開始分階段補領,並由政府負擔每人7.35元的超商等通路處理費。若民眾原本選擇的門市至今仍正常營業,將以原指定通路及門市補領為原則,第1期至13期口罩補領民眾將於8月28日收到簡訊通知,可於8月31日至9月13日到原通路補領口罩;如遇原門市已停業,民眾將於8月24日接獲簡訊通知,在3天內重新選擇補領門市,同樣於8月31日至9月13日補領口罩。針對第14期後逾期未領口罩的民眾,將於後2期開始補領,例如第14期未領者,將於第16期開始補領。指揮中心指出,為減輕超商門市人員負擔,這次的補領衍生的相關費用將全數由政府負擔,每個民眾只有一次補領機會,此後將解除契約,經計算口罩保管費用、簡訊、倉儲等費用後,所需費用已高於民眾繳納的口罩款項,因此民眾若錯過這次補領機會,將不再辦理退費。
-
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逾期未領實名制口罩 依簡訊通知時間至原指定通路補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針對民眾於口罩實名制2.0/3.0線上預購並完成繳費後,卻逾期未領取口罩的補領作業,經邀集各超商通路及關貿公司商討結論後,將以簡訊通知民眾至原指定通路及門市補領為原則;如遇原門市有關轉店情形時,民眾則可循原訂購通路(eMask、健保APP及Kiosk)重新選擇門市補領口罩。陳時中說,為落實防疫措施簡化補領程序,本次補領口罩需支付超商等通路的處理費7.35元將由政府負擔,但本次補領民眾若仍逾期未領,該次處理費及簡訊等相關費用則由民眾自行負擔。此外,本項服務條款也將增加如預購口罩已付款而逾期未領的相關補領規定與程序相關說明。陳時中指出,由於口罩補領需進行eMask、健保APP及通路商事務機(kiosk)增修系統及封裝測試等相關工作,同時亦需配合修改超商/市與藥妝店口罩領取流程及相關門市人員教育訓練,相關預備作業至少需30個工作天。為使補領程序順利,第1期至13期民眾補領口罩將併於第15期的預購期程辦理;自第14期起補領併於次2期(即第16期,各期以此類推)的預購期程辦理,並以補領1次為原則。
-
2020-07-15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篩檢量掉4成 菸檳族快受檢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奪走3000多人性命,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腔癌篩檢量硬生生掉了四成,衛福部國健署呼籲,年逾30歲菸檳族趕緊做篩檢,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是台灣男性10大癌症死因的第4位,也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據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個案人數有7058人,每天有19位口腔癌新發生案,其中30至64歲中壯年發生人數高達7成;另依去年死因統計,當年有3425人死於口腔癌。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呂宜興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1月下旬後,民眾減少進出醫院,各科看診人數都大減,耳鼻喉科減少五成,一直到6月解封,醫院看診人數才回溫。即便如此,呂宜興說,耳鼻喉科看診與檢查人數增幅仍緩慢,現在進醫院仍得戴口罩,而做口腔癌等相關口腔黏膜檢查得脫下口罩,讓不少民眾有顧慮,6月國內疫情解封,至今受檢者僅回溫一成多。另外,醫院配合國健署至工廠、工地等進行口腔癌高危險群篩檢活動,至今仍因疫情暫停,也使得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數下降。國健署表示,口腔黏膜檢查3分鐘就能揪出癌前病變,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檢查,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目前經口腔黏膜檢查,發現7成6為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若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5。呼籲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人,請踴躍接受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
2020-07-15 橘世代.時尚橘
連斷捨離都免了!這10樣物品,你千萬「不要碰」
剛搬進新買或新租的房子,一定要好好布置一下,讓居家變得更溫馨、更有家的感覺。但要注意,不想讓家裡在幾個月後雜亂無章,千萬別碰這些玩意兒。1、新奇家居用品很多人喜歡去逛家居用品賣場,為了讓你掏錢出來,廠商會使出各種花招,例如「季節限定」,從碗盤、杯子、調味罐,到拖鞋、浴簾、踏墊,新奇的設計搭配季節元素,如情人節、聖誕節等,很容易讓人心動,「不小心」就會買了很多樣。隔沒多久你會發現,很多用品一年根本沒用幾次,卻占用了家中寶貴的儲藏空間。2、當季流行服飾別再買當季流行的服飾了!看到別人穿了印花毛衣或露肩罩衫,你一定要去買一件嗎?等流行過去之後,你的衣櫃只會多塞一件衣服,最後則會被你丟到舊衣回收箱。與其追著時尚跑,不如多花點錢買一兩件不退流行、你又喜歡穿的款式,衣櫃也就不會亂成一團了。3、便宜貨看到「大清倉」、「大拍賣」,你就會忍不住在整堆低價商品中尋寶嗎?下手買很簡單,麻煩的是,拿回家後還要找地方擺放,沒過多久,你又會想把這些便宜貨丟到垃圾桶。對於低價商品的誘惑,自己一定要有抵抗力。4、廚房神器具有單一獨特功能的「廚房神器」,如切蛋器、刨絲器、磨泥器等,每樣看起來似乎都不可或缺,但等真的使用之後,往往會發現只是虛有其表,反倒讓料理變得更麻煩,一把菜刀可能更好用。到最後「神器」又會被你丟到滿滿的儲物櫃中。不想讓廚房堆滿雜物,最好買多功能的用具。5、時髦鍋子家裡一定有炒菜鍋,但為了吃牛排,你多買了煎鍋,為了幫小孩做鬆餅早餐,你又特地買了鬆餅鍋……翻一下櫥櫃,裡面可能還有一個還沒拆封的不沾鍋。想讓廚房變得乾淨清爽,最佳方式是:不再為了特定用途又買一個鍋子,忍住購買慾,你將會發現,無論煮什麼,一個萬用鍋就行了。6、收納盒買一大堆收納盒,並不會讓你更會收納!你真正要做的是,先清理掉多餘的物品,而不是花錢去買各式各樣的儲物盒、收納袋、置物格、雜物籃……這些號稱能「聰明收納」的玩意兒,只會占據家中更多的收納空間。改掉囤積的壞毛病,你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收納盒了。7、電視購物商品電視購物很迷人,看購物達人口沫橫飛介紹奇特又好用的功能,一衝動馬上拿起手機訂購,沒兩天,商品就會送到家裡來。可是,衝動的結果是後悔,東西似乎不如想像那麼好用,但好像哪天又用得到,真的用了幾次之後,被你收到儲藏室或儲物櫃中,然後你就忘了它的存在。網購有時候也會讓人衝動,無論如何,下單之前都要再三思。8、免費贈品「免費的其實最貴!」這個道理也適用在居家整理上,因為家中的空間就那麼多,可說是寸土寸金,如果用來收放免費的小玩意兒,根本不划算,只會讓家裡變得雜亂無章。有時候為了收納這些免費得來的小東西,無論是親朋好友給的二手貨,或是百貨公司的贈品,你可能還會多花錢去買收納盒來放。9、節慶裝飾品為了節慶,如聖誕節、萬聖節、農曆新年,買一點裝飾品來玩布置,似乎很有趣,但要找地方存放這些寶貝,等著明年再使用時,就沒那麼有趣了。這些節慶裝飾品不僅占空間,也容易沾灰塵。掏出錢包購買裝飾品前,請先問自己:明年我還會想費盡功夫找出來再布置一次嗎?10、手工藝材料很多人喜歡自己動手做,最近就很流行自己做布口罩。DIY確實可以增添生活樂趣,但請別無限擴大自己的想像力,以為自己能完成一項超級任務,做完布口罩,那就再做個環保袋,桌墊也不錯,抱枕套好像也需要,甚至想幫家裡的小朋友做個布娃娃……買了一堆手工藝材料回來,要先找地方(亂)放,然後你就忘了曾經買過。建議你,手癢想自己動手做時,先拿出既有的材料去想創意。本文轉載自《Money錢》【關於更多斷捨離大小事↘↘↘】。日本斷捨離女王/第一步與「浪費」說再見 重新找回生活主導權!。在開始整理前,千萬不要先買收納箱!。只要「一鍵轉賣」!4.6億件舊衣找到新主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病例5天增百萬 譚德塞:太多國家防疫方向錯誤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十三日突破一千三百萬例,且五天就增加一百萬例,凸顯許多國家抗疫正節節敗退,包括美國加州等地已重新實施封鎖避疫措施。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各國若不嚴格防疫措施,全球疫情將持續惡化,生活不可能恢復常態。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表示,許多國家朝錯誤方向前進,若不嚴格防疫,疫情只會每況愈下。譚德塞說:「坦白說,太多國家走上錯誤方向,病毒依然是頭號公敵;若不遵守基本原則,疫情大流行只有一個發展,即越來越嚴重。」世衛十二日通報全球新增病例逾廿三萬例,創單日新高。譚德塞說:「坦白告訴各位,在可預見未來,不可能恢復『原有的常態生活』。」BBC報導,由於疫情再度升高,全球數千萬人再度被迫回到封鎖避疫生活。在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加州州長紐森十三日撤回重啟計畫,下令餐館、酒吧、博物館、動物園、健身房、髮廊、美甲店、宗教場所、電影院,以及非民生必須商業即刻停止室內活動,再次重啟日期不明。俄勒岡州州長布朗十三日禁止十人以上室內集會,並要求人們未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戴口罩,德州、密西根州和佛州則對酒吧實施禁令。印度邦加羅爾、伊朗德黑蘭相繼宣布封城避疫七天,澳洲墨爾本也重新實施避疫限制。專家表示,夏季熱浪逼得人們躲進有空調的室內,但室內空氣不流通,人們若未保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恐成為新冠病毒溫床。
-
2020-07-15 癌症.其他癌症
口腔癌篩檢量降4成 民眾擔心疫情不想張口檢查
年奪3000多人性命的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癌症,但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口腔癌篩檢量硬生生掉了四成,衛福部國健署呼籲年逾30歲菸檳族趕緊篩檢,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是台灣男性10大癌症死因的第4位,也是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據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個案人數有7058人,每天有19位口腔癌新發生案,其中30至64歲中壯年發生人數高達7成;另依去年死因統計,當年有3425人死於口腔癌。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呂宜興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1月下旬後,民眾減少進出醫院,各科看診人數都大減,耳鼻喉科減少五成,一直到6月解封,醫院看診人數才回溫。但即使如此,呂宜興說,前院內洗腎、檢查肝病等患者數都回溫,但耳鼻喉科看診與檢查人數增幅仍緩慢,他說,原因出於「年SARS經驗讓民眾害怕。」他說,現在進醫院仍得戴口罩,而做口腔癌等相關口腔黏膜檢查得脫下口罩,讓不少民眾有顧慮,6月國內疫情解封,至今受檢者也僅回溫一成多。另外,醫院配合國健署至工廠、工地等進行口腔癌高危險群篩檢活動,至今也仍因疫情暫停,也使口腔黏膜檢查篩檢數下降。國健署表示,口腔黏膜檢查3分鐘就能揪出癌前病變,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經口腔黏膜檢查發現7成6為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5。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政府有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包含已戒民眾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請民眾踴躍接受篩檢。
-
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出現疫情疲乏 台灣製40萬片口罩援洛杉磯
美國疫情再度升高,洛杉磯郡長凱薩琳.巴格今天接受台商捐贈40萬片口罩時說,人們出現「疫情疲乏」可以理解,但不能鬆懈,口罩可幫大家度過難關。美國疫情4個月未見趨緩,「疫情疲乏」(COVIDfatigue)成了最新的關鍵詞,意指長期生活在疫情下,民眾心理的焦慮、壓力累積成疲乏感,反而使人們輕忽防疫。洛杉磯郡衛生局長費瑞(Barbara Ferrer)昨天呼籲:「我們已對抗病毒好幾個月,我知道『疫情疲乏』確實會發生,我鼓勵大家保持警覺,繼續使用各種可以防疫的工具。」洛杉磯郡長凱薩琳.巴格(Kathryn Barger)今天在市中心的郡政府大樓外,接受「洛杉磯台美商會」捐40萬片台灣製口罩。巴格指出,這是郡政府至今收到數量最多的口罩捐贈。她回應關於疫情疲乏的問題表示:「會有疲乏感,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口罩能阻止病毒傳播、幫大家度過難關,我理解人們會有倦怠感,我也很疲乏,大家都一樣,但我們要站在一起繼續抗疫,共同合作。」巴格表示:「我常跟大家講,身體、頭腦都要保持活動,就能度過難關。」洛杉磯郡是加州的疫情重災區,單日確診數達3000以上。駐洛杉磯辦事處6月25日代表政府捐出9萬片台灣製口罩後,今天洛杉磯的台商再捐40萬片。巴格表示她代表洛杉磯郡1000萬居民,感謝台灣政府與台美商會的善行,這些口罩將提供給第一線工作者使用。洛杉磯台美商會會長陳慶恩表示,這一批40萬片台灣製口罩交給郡政府之後,能分配給第一線的醫護、社工人員。商會募款購買台灣製口罩,捐助美國防疫,已走訪老人院、警察局、緊急救護中心。疫情之下,陳慶恩帶著台商貢獻社區,他說除了提升台美人的形象之外,最大的收穫是到老人院送口罩的時候,看到長輩的熱情回應,代表捐出去的口罩幫助到需要的人們。
-
2020-07-14 橘世代.健康橘
疫情下,如何「走出健康」?參考北歐式健走
新冠肺炎打亂作息,但衛福部向國人宣布,做好防疫就可恢復正常生活,不過民眾仍有疑慮,現在能否享受戶外運動?要不要戴口罩運動?不少專家建議,健走是很好的運動,如仍不放心需佩戴口罩時,要注意一旦發生呼吸困難或身體不適,則馬上停止運動並休息,有呼吸道疾病者儘量不要佩戴口罩運動。至於年紀消長者,常因關節有問題或覺得坡度陡有難度而卻步,北市衛生局則是推薦北歐式健走,可減輕腳踝和膝關節的壓力,非常適合長者。與一般健走的最大差別在於操作上會搭配兩根健走杖,不僅增加行走時的推力、降低運動時對於關節的衝擊力,亦可增加上半身的訓練。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莉玲說,若謹守社交距離,運動不一定要佩戴口罩,可以享受戶外運動,健走是很好的運動,入門也容易,不需借助器材、不受時間、場地限制,只要一雙具包覆性及支撐性的運動鞋。她說,但要掌握3個要訣,分別是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擺動肩放鬆、腳跟著地快步走,保持每秒1.5~2步的速度,持續走20~30分鐘,並於運動結束前,進行緩和活動及伸展操,有助於放鬆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也可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的效果。北市衛生局指出,北歐式健走可多燃燒20-40%卡路里,同時可降低關節及膝蓋壓力,減輕運動時髖部、膝蓋和腳踝的負擔達30%,並可增加平衡感,提升手腳協調力,防滑、穩固又安全。南港玉成里長黃聰智,目前是南港區健走運動聯盟主,他說,即使是防疫期間,每次健走3公里,落實戶外1公尺社交距離的防護措施,仍可保持規律運動。【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步伐跨對方法」500步,換來3000步的健康。新北健行必去森林古道! 水路相伴享受滿滿芬多精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4 科別.皮膚
經常SPA三溫暖害你長斑!醫師提醒8生活習慣都NG
在保養通路上,除斑、褪斑的產品一直是最暢銷的商品之一,可見得斑真的是女性美麗的心頭大患, 要預防斑點形成,必須要知己知彼,才能夠有效對抗。為什麼有的人容易長斑,有些人卻不容易長斑呢?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斑的形成有個人體質以及家族遺傳體質的影響,不過皮膚上的斑斑點點,最主要還是和紫外線有關,其中惱人的曬斑、老人斑和雀斑,都跟紫外線有關;此外,少數的斑點和化妝品有關,而有許多女性的斑點則是和荷爾蒙有關。壞習慣1:不做防曬日光中的紫外線是造成斑點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黑色素其實是保護人體免於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機制,只要皮膚曬到紫外光,黑色素細胞就會啟動其中的酪氨酵素,酪氨酸會轉化為黑色素來對抗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若曝曬時間不長,產生的黑色素可經由皮膚的新陳代謝自然分解排出,但若是曝曬時間太長、陽光太強,產生的黑色素過多,皮膚的新陳代謝無法將黑色素代謝排出,黑色素就會從基底層往上浮在皮膚表皮層,可能形成黑皮膚,也可能形成不均勻的皮膚色斑。壞習慣2:以為有擦防曬,就不怕陽光 因防曬乳主要還是以防紫外線B光跟A光為主,而且防曬乳無法百分之百阻隔紫外光,例如以SPF15的產品來說,大約可隔絕93%的紫外線B光,但還是有7%的紫外線B光會進到皮膚;SPF30的防曬品能阻隔97%的紫外線B光,但還有3%的紫外線B光無法阻隔。所以,選擇防曬產品時,除了選擇SPF防曬係數外,最好選擇有物理性防曬的氧化鋅或氧化鈦的產品,皆具有反射紫外線的作用,但缺點是這種防曬品比較悶熱。壞習慣3:經常SPA三溫暖許多人喜歡享受SPA三溫暖,想要增加新陳代謝,逼出汗水「毒素」,加強排毒或是加速減重,很喜歡到蒸氣室、烤箱排汗。蔡呈芳提醒,熱會活化皮膚黑色素,而且烤箱會有紅色線,會使肝斑增生。除了三溫暖烤箱,天氣冷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開著電暖爐直接照著取暖,這種熱傷害會產生「火逼性紅斑」,火逼性紅斑可能會使皮膚裂開,而且產生的紅斑不容易退掉,少數患者還可能形成皮膚癌。壞習慣4:使用來路不明的化妝品有些人的皮膚看起來臉部感覺黑黑的,仔細看皮膚底下有網狀色素沈澱,臉看起來花花的,這種稱為「化妝品中毒斑」,主要是因為化妝品的品質不良或是原料不純。壞習慣5:過度美白很多人竭盡所能使用美白產品,甚至自己使用號稱可以美白的偏方,不過黑色素細胞在人體內有一定的保護功能,過度使用美白產品超過黑色素細胞可耐受的程度,可能反而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脫色。壞習慣6: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3C產品藍光引起的色素斑顏色雖然不深,但是非常持久,很難消除。雖然電腦等3C產品的藍光強度是否強到會引起皮膚的色素沈澱尚不清楚,但還是提醒喜歡沒日沒夜使用3C產品的人要小心。壞習慣7:自行使用避孕藥等含荷爾蒙的藥品含荷爾蒙的藥物可能會使皮膚產生黯沈或黑斑,如某些避孕藥含的黃體素較高,可能會增加皮膚黑色素生成,因此,建議必須使用含荷爾蒙的藥物時,一定要請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物,千萬不要自己買來服用。壞習慣8:熬夜不睡當心內分泌失調不少女性到了30、40歲時,臉上顴骨突然出現了斑點,而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黑,用蓋斑膏都遮不住。顴骨斑算是「肝斑」的系列,也被稱為後天的太田母斑,是因為荷爾蒙的影響,或是高熱溫度等刺激,引起黑色素細胞增生。不少患者努力治療不僅毫無起色,還越來越嚴重,一來是因為顴骨斑的黑色素必須用雷射才能破壞,二來若常熬夜使內分泌失調,也會使黑斑惡化。延伸閱讀: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戴口罩就不用擦防曬? 專業皮膚科醫師提3點建議
-
2020-07-12 科別.皮膚
正確使用防曬乳 皮膚科醫師:卸除防曬乳別用卸妝棉
放暑假了,高溫抵擋不了出去玩的決心,上山下海、尋幽踏浪之際,你是否備妥因應環境變化的方案?不想出遊帶回一身「紅豆冰」、曬到皮膚脫皮發紅變黑,甚至脫水、遭雷擊引發致命危機,出門前多一分常識與準備,才能讓每趟遊程畫下完美句點。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不過,今年氣溫飆高,紫外線指數也不容小覷,藥粧店裡琳琅滿目的防曬品,到底該怎麼選、怎麼擦、怎麼卸?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現在疫情期間出門有戴口罩和帽子,他就不擦防曬,但如果知道自己會在大太陽底下走路,還是會擦防曬。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她只要出門必擦防曬,因本身非敏感性膚質,物理性或化學性防曬都可以擦,如果擦化學性防曬,就會注意要在出門前20到30分鐘擦。UVA讓人老 UVB讓人黑、罹癌最常見防曬標示SPF是針對UVB的防曬係數,PA或PPD則是針對UVA的防曬係數。蔡呈芳表示,UVA穿透性比較深,會促使皮膚老化,UVB則會導致表面曬紅曬傷,反覆曬傷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簡而言之,UVA令人老,UVB令人罹癌,兩個都要防。蔡呈芳表示,化學性防曬吸收光波之後再重新釋放,是對特定波長選擇性的防護;物理性防曬透過物理顆粒反射光波,無差別地擋掉各種波長,比較全面。現在有研究發現,日光燈等可見光中的藍光,也會引起膚色變黑,而且持續時間更長,現在有些新的物理性防曬成分,進化到連藍光都可防。選擇高係數 以免擦不足量廖怡華表示,她自己都擦SPF50的高係數防曬品,因為SPF係數標準測試是每平方公分塗抹兩毫克,大約是一個手指尖的量擦整臉,廖怡華表示,很多人不會擦到這麼足量,所以寧可選高係數,才不會因為用量不足,讓防曬效果打折扣。如果想達到防曬品標示係數的效果,建議要以一個指尖的量擦臉,一個指尖的量擦脖子。廖怡華表示,平常在醫院工作,整天不外出,也不太會流汗,所以她不會補擦防曬;如果有外出或流汗,就一定會補擦。她說,一般型的防曬遇到汗水或水,都會流失,所以只要流汗就要補擦,建議在戶外至少兩小時要補擦一次,補擦前記得把皮膚擦乾。防水型防曬 照樣要補擦到海邊戲水或容易流汗的人,廖怡華建議選擇防水型的防曬乳。如果能正確補擦防曬,再善用有UPF認證的衣帽或陽傘等物理性遮蔽,基本上不太會曬黑。但千萬別以為擦防水防曬乳就萬事俱備,因為防水測試是撐超過80分鐘就過關,所以建議80分鐘就要補擦。各種防曬係數測試可信嗎?蔡呈芳表示,目前台產防曬品是塗在塑膠片上測試,並不能模擬皮膚有毛孔、會收縮的情況。國外生產的防曬品則是以人背測試,比較能忠實反應實擦情況。消費者選擇的時候,可以留意其測試方法,再按照自身需求及產品所建議的方式擦,通常都有一定效果。卸除防曬乳 別用卸妝棉至於防曬品質地,蔡呈芳和廖怡華都覺得,無論水狀、凝乳狀、噴霧都無妨,重點是正確使用、補擦。要提醒的反而是防曬品和卸妝品都可能引起過敏。蔡呈芳表示,相較於化學性防曬,物理性防曬主成分不太會引起過敏。但是防曬品還有界面活性劑、香料、防腐劑、殺菌劑,有些防曬品為了讓效果更全面,會同時有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這些次要成分通常才是過敏原。廖怡華說,理論上,防曬乳用界面活性劑就可以洗除,所以她只用洗面乳、以手指在臉上畫圈,絕對不用洗臉機或卸妝棉摩擦,以免傷害皮膚角質這個重要的保護層,反而變成敏感肌。防曬卸過頭 最怕傷害角質蔡呈芳表示,理想的防曬是一個清爽透氣的膜,不被皮膚吸收、不容易流失、可以隔絕光線、能夠洗得乾淨,這是很困難的技術。如果防曬卸過頭會破壞皮膚保護層,很多人洗完臉感覺乾乾澀澀,不是因為太乾淨,是因為太刺激,讓皮膚中的蛋白質都變硬了。另一方面,若沒洗乾淨,防曬成分殘留在毛孔又遇到油脂,會導致粉刺、毛囊發炎等問題。有些防曬品乾脆直接添加去粉刺成分,這種成分會去角質,結果讓該留在體外的防曬成分被身體吸收。蔡呈芳提醒,如果卸防曬之後,皮膚感到乾燥、發紅、緊繃,甚至紅腫、脫皮、發癢,就要趕快找皮膚科醫師協助,並且重新檢討所用的防曬和卸妝產品。
-
2020-07-12 科別.皮膚
健康醫點靈/戰痘 6招恢復雞蛋肌
新北市25歲的李小姐經常熬夜加班,一忙起來三餐不固定,還常以零食及泡麵取代正餐,加上近期長時間戴口罩,臉上長滿痘痘,下巴又持續冒新膿皰,被朋友戲稱為「痘」花妹,她趕緊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求助,中醫師賴博政則建議盡量保持6種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肌膚狀況。賴博政說,長在臉上及胸口的痘痘稱為痤瘡,好發於面部T字部位、雙頰、下巴、胸口,尤其夏季、悶熱潮濕的環境最容易產生,通常是因為油脂腺分泌較旺盛,流汗後容易堵塞住毛孔,流汗後如果長期未清潔乾淨,更容易因皮脂腺分泌異常而出現類似症狀。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容易生出痤瘡,如吃太多油炸辛辣食物,以及熬夜、睡眠不足、吸菸、肥胖、緊張、壓力大等。賴博政表示,痤瘡病人有5成是滿臉「痘」花的青少年,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中醫會依照不同病因治療,但治本方式仍是調整作息、飲食及衛生習慣,「要有光滑雞蛋肌,要先保持乾淨肌」。他建議養成6種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長痘:一、留意卡油出油部位的清潔,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洗面乳,針對容易出油的部位加強洗滌,也要注意容易堆積灰塵的胸口及易出汗卡油的背部。二、使用合適保養品,若過度使用含油脂豐富的保養品,再加上天氣濕熱、清潔不乾淨,容易增加毛孔堵塞引發痘痘的機率。三、保持天天排便,因長期便秘會讓腸胃積熱產生痤瘡,多吃葉菜類及蔬果,可協助正常解便。四、充足睡眠,生活作息規律,勿熬夜或晚睡。五、飲食清淡,忌辛辣、油炸、滋膩的食物。六、若發現臉上或身上長痤瘡,在手部不乾淨的情況下不要碰觸,也不能直接擠壓,減少感染及發炎擴大的機會,部位保持清潔。
-
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1件白T恤、1頂漁夫帽…銀髮潮時尚 76歲穿出真我
誰說長輩的穿搭不能很「時尚」?留著灰白的落腮鬍,一身牛仔打扮,76歲的林經甫愈老愈有型,他曾是醫師,退休後關注藝文、參與社區營造,甚至受到youtuber兒子林冠廷的「台客劇場」刺激,當起網紅,登上紐約時裝周的伸展台,開始外拍走秀,還參與年輕世代的服飾設計品牌,儼然是位「時尚老人」。愈老愈有型 穿出生活態度對林經甫而言,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隨著年紀增長,頭髮稀疏,他習慣戴帽子出門,牛仔帽、棒球帽和漁夫帽都是他的愛,尤其漁夫帽易摺收納,可放進包包四處走。高齡者最怕跌倒,林經甫建議選擇防滑的橡膠鞋底,黑白灰色系較易搭配服裝。林經甫觀察,有些人習慣買一整套衣服,配好就不會穿搭出錯,他反而喜歡自己搭配服裝,像他現在的工作,不具太多商業感,加上下班後常去運動,因此上半身白T恤、背心,下半身運動褲,成為他必備穿著。喜歡做自己 品牌不是重點談及穿搭,林經甫很有想法,言談之間,他突然注視牆上幾年前拿著戲偶,身穿白polo衫的照片,笑說「現在的我會把polo衫胸口的品牌logo去掉」,因為服裝美學是在個人,而不是在品牌,他希望別人第一眼看見他,是稱讚他很快樂、幸福,充滿自信。一個人的穿搭反映人的生活態度,林經甫喜歡做自己,面對生老病死,他看得很開,不怕死亡,就怕失能,造成家人負擔,所以他努力運動,保養身體,即便疾病無法治癒,也學習與病共存,「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交給上帝吧」!對於父親很潮的穿搭,林經甫的兒子很支持,只要老爸開心就好。談及兒子,林經甫說,父子倆關係如同朋友,從選大學到就業,兩人的對話,從不是命令句,而是疑問句,互相討論,這種互動方式才能長久。結合設計師 大稻埕再出發精神上很「時尚」的林經甫,如今一腳踏入服裝的時尚世界,有台灣的年輕設計師品牌接洽,邀他當模特兒,他立刻答應,就算年輕的牛仔大衣、背心穿上身,也來著不拒。他說很多企業老闆,喜歡穿西裝外套配牛仔褲上班,這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加上選擇有社會企業背景的牛仔配件,讓穿著更具意義。面對未來,林經甫笑說,自己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除了計畫在大稻埕建立更多設計師的共同工作空間,更希望凝聚台灣珍貴的人文情懷,從這裡出發變成國際品牌。誰說年紀大不能再有理想?林經甫充滿好奇、懷抱熱情,他的第三人生正持續前進中。熟齡時尚穿搭直播 分享不敗的丹寧穿搭活動你能想像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丹寧」的存在嗎?原本只是工人在穿的牛仔褲,如今從褲子到背心、外套甚至是包包,都可以成為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現在加入「橘世代」粉絲專頁,在活動頁面分享「自己的丹寧穿搭照片」,由橘世代與Story Wear社群小編評選精彩貼文,就有機會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獲得Story Wear提供的100%天絲棉口罩套或丹寧鑰匙圈(隨機)!網路投稿活動【熟齡穿搭精選閱讀↘↘↘】。要美也要機能…從裡到外 運動不能隨便穿。職業婦女穿搭配件教科書 雋永經典+方正輪廓的雙重品味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熟齡單寧穿搭技巧 「牛仔大衣、背心」穿出個性
萬年不敗的牛仔丹寧元素,令人有率性、年輕的感覺,偏偏不少長輩隨著年紀增長,無法接受太有個性的穿搭,擔心與年紀格格不入,但只要掌握幾件衣櫃裡必備的丹寧單品,長輩也能搭出最賞心悅目的穿搭!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家族從事服飾業,從小學製衣長大,生活與時尚息息相關,就連她的母親也不太接受牛仔風,至今走優雅的雪紡風格。她觀察「長輩們常覺得牛仔風是年輕人的穿搭,有叛逆的感覺」,加上身邊朋友都沒人如此穿,自然也不敢嘗試牛仔風格的衣服。其實近年國外出現「潮爸潮媽」風,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依然打扮得很時尚,不管是單寧風、亮色系或紳士路線,他們的穿搭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甚至登上國際時尚舞台,替穿搭注入一股銀髮勢力。她建議長輩穿牛仔前,首要克服心理障礙,「了解年紀愈大愈有個人韻味」,如何把個人韻味穿出來?牛仔便是一種風格選擇。舉例來說,牛仔長大衣可以遮小腹,具有顯瘦效果,上衣可搭配黑白灰經典色系的高領或短袖衣,不必準備太多配件,簡單俐落,令人感到舒服。另外,對亞洲人而言,很不習慣身上有太多配件如背心,陳冠百說,以牛仔背心為例,其實搭配一件T恤就很有型,而且還可以遮肚子。除了簡單的單寧穿搭,替個人外型加分,陳冠百說選擇結合永續概念的丹寧,更能減少環境汙染,增添購買價值。目前她投入永續時尚工作,將回收的二手牛仔褲拆解再製,並且找來二度就業的婦女們,手工改造牛仔成時尚單品如大衣和背心,耗費時間是一般製衣時程的數倍。不過,陳冠百並未放棄,因為她正堅持做對的事,她說歐美國家的人民已相當理解永續時尚,反而有一半的台灣人並不曉得每天身上穿的衣服,在製衣過程中已造成環境汙染。直到近年愈多人倡議永續時尚,大眾才逐漸認知紡織產業汙染對環境的影響性,她期盼民眾能透過實際行動力,改變消費行為,替永續地球盡一份心力。一件牛仔,不僅能穿出個人風格、愛護地球,還可以充滿故事。陳冠百說,有不少民眾想做故事衣,紀念特殊的人事物,就有民眾拿著過世奶奶的千鳥格衣服,拜託陳冠百在牛仔大衣裡,加入奶奶衣服改成的內袋,位置就在胸口附近,象徵對親人的思念。近期這項故事衣計畫,也加入募資行列,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相關資訊: 故事衣募資網站熟齡時尚穿搭直播 分享不敗的丹寧穿搭活動你能想像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丹寧」的存在嗎?原本只是工人在穿的牛仔褲,如今從褲子到背心、外套甚至是包包,都可以成為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現在加入「橘世代」粉絲專頁,在活動頁面分享「自己的丹寧穿搭照片」,由橘世代與Story Wear社群小編評選精彩貼文,就有機會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獲得Story Wear提供的100%天絲棉口罩套或丹寧鑰匙圈(隨機)!網路投稿活動【熟齡穿搭精選閱讀↘↘↘】。要美也要機能…從裡到外 運動不能隨便穿。職業婦女穿搭配件教科書 雋永經典+方正輪廓的雙重品味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0 科別.皮膚
夏季隱翅蟲迎面來襲 醫師提醒穿長褲、不拍打蟲體
夏天是隱翅蟲季節,聯新國際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文惠提醒民眾到戶外活動應儘量穿著長袖長褲,並且不任意拍打蟲體,如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也應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昆蟲離開。桃園一名鄭小姐日前中午下班騎車回家梳洗後午睡,結果醒來時,下巴開始紅腫、有刺痛感,她不以為意仍舊洗臉並擦上乳液保養,結果當天晚上情況惡化,隔天上午下巴與嘴邊化膿,趕緊前往聯新國際醫院就診,她才知道原來是隱翅蟲造成,醫師給予類固醇藥物及藥膏治療,情況獲得改善。鄭小姐回想猜測,可能是下班騎車途中遇到蟲襲,雖然已戴半罩安全帽,因為沒有戴口罩,仍被迎面而來的隱翅蟲撞撃下巴導致發炎。陳文惠表示,隱翅蟲不會螫人或咬人,常見的隱翅蟲皮膚炎多半是因為隱翅蟲的體內有一種劇烈且刺激性的毒素(隱翅蟲素),這個毒素只有在蟲體爆裂的時候,才會被釋放而刺激人類皮膚。隱翅蟲大約只有0.5公分至1公分,人們常常忽略牠的存在。臨床上常見求診的病患多是睡覺、騎車時,或是莫名出現劇癢、劇痛、水泡、膿皰才知遭遇蟲襲,因為隱翅蟲非常小,揮趕或拍打時,蟲體在當下破裂,毒液就會刺激皮膚,造成發炎。陳文惠提醒,夏天是隱翅蟲季節,民眾到戶外應儘量穿著長袖長褲,並且不任意拍打蟲體,如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也應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昆蟲離開;如果不小心接觸到隱翅蟲破裂後的毒液,可能導致皮膚急性發炎,建議儘快以大量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並前往就近的皮膚科請醫師治療,讓醫師檢視傷口與給藥,通常醫師會開立消炎藥膏外用塗擦,或是膿皰給予抗生素處理。陳文惠說,不要自行將水泡或膿皰弄破,否則容易造成傷口感染、疼痛度增加。陳文惠說,隱翅蟲皮膚炎較常見的後遺症是色素沉澱,大多需要2至 3個月才能慢慢恢復原皮膚顏色,也要注意潛在危險部位,如眼部、角膜,會造成眼睛過度刺激與角膜受傷。
-
2020-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夏日防疫 長者口罩戴不住怎辦?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證實新冠肺炎有空氣傳播的可能,但因近一兩周台灣進入酷暑,已有不少人難耐高溫「脫罩」而隱藏危機。甫出版國內第一本「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的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提醒,高齡是新冠肺炎最重要的重症風險因子,且銀髮長者、失智症者抵抗力弱,家人必須格外關心其防疫措施,可善用手冊內專家叮嚀的技巧,防範感染機率。「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網羅超過20位專家建議,精心整理出防疫包重點。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疫情期間,他問失智者家屬「患者可以配合、戴得住口罩嗎?」,約九成家屬回答可以;但問到失智者本人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戴起口罩時,有些阿茲海默症患者會陷入沉默或回答不知道。這代表即使每天有大量的疫情資訊,但因失智種類和嚴重性不同,對事件性記憶的能力也不同。因此,若失智者不了解疫情的嚴重性時,照顧者該如何落實防疫措施?白明奇建議,每天可撥出十分鐘解說一遍提醒事項、可以自製醒目的標語和宜人的圖案以便隨時提醒。長庚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強調,失智者的理解力或許只有常人的七八成,但仍保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勸說其戴口罩時,家屬要「耐心重複、不凶不責備、不能假設他聽不懂」。他建議,若長者不願戴好口罩,周遭的人戴好口罩一樣可以對失智者達到防疫效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觀察到,近期因疫情穩定,發現少數民眾進醫院不戴口罩防護,王宗曦提醒長者進出醫院務必戴口罩、勤洗手,切勿因疫情回穩而鬆懈自我保護措施。例如針對有需要進醫院回診的慢病長者,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建議回診防疫措施,包括三高等慢病長者要做好個人防護;初期發病且病情穩定者,可優先到社區診所照護,且就醫之前,可先致電詢問診所人潮,選擇離峰時間前往;若至醫院務必戴口罩,離開醫院後正確洗手,確保手部衛生。王宗曦提醒,防疫要從良好的衛生習慣做起,遵守咳嗽禮節和「內、外、夾、弓、大、立、完」手部衛生,以及掌握五前、五後洗手關鍵時機。詳細的防疫措施均收錄於「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向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立即閱讀《長照防疫最想問》:http://reading.udn.com/v2/bookDesc.do?id=163857
-
2020-07-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負責!巴西總統確診後開記者會脫口罩 記者協會喊告
巴西總統波索納洛7日開記者會公布確診新冠肺炎消息,未料受訪尾段突然脫下口罩。對此,巴西記者協會發表聲明說,該協會打算對波索納洛提起訴訟,原因是他在記者會上的行為,讓現場記者面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巴西記者協會表示,波索納洛不尊重與記者的健康安全距離,並於7日在巴西舉行的記者會上摘下口罩,宣布他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巴西記者協會指責波索納洛的行為危害在場記者安全。該協會主席狄索薩(Paulo Jeronimo de Souza)說,巴西不斷看到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行為,以及明顯危害公共衛生的作為,且未有任何應對措施。CNN巴西台、TV Record和巴西電視台記者當天都有出席記者會。CNN巴西台記者Leandro Magalhaes將於8日接受病毒檢測,會在家工作等到結果出爐。議會議員弗雷索(Marcelo Freixo)發推文說,他已向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對波索納洛提起訴訟。弗雷索說,總統的行為已經違反刑法第131條和第132條。對此,總統辦公室尚未立即回應。
-
2020-07-09 科別.呼吸胸腔
不止室外有空汙 環保局提醒:室內這些情況也會產生空氣汙染物
當心室內也有空汙!多數人一天當中可能有過半時間待在家中,高雄市環保局提醒,要適時打開窗戶通風,避免室內空氣過於停滯,如果有開伙,要記得打開抽油煙機,避免PM2.5停留過久,避免潮濕,可以使用除濕機減少細菌、真菌的滋生。高雄市環保局官方line「空品報你知」提到,如果是空汙季,外頭空氣會比較糟糕,出門最好戴口罩,但人在家中,呼吸到的多半是室內空氣,室內空氣好壞,與健康也大有關聯。環保局羅列常見的室內空氣汙染物包括,PM2.5、PM10主要由室內燃燒活動造成,如煮飯、抽煙。真菌、細菌主要由密閉潮濕的空間、物品造成,如廁所。一氧化碳主要由密閉空間燃燒不完全造成,如老舊瓦斯爐、熱水器。臭氧主要由辦公室的影印機所造成。甲醛、揮發性有機物在油漆、黏著劑、建築與裝飾材料、家具、家電用品、清潔劑,都可能含有此物質。二氧化碳主要由多人的室內密閉空間所造成。上述汙染物對健康有何影響?過多的二氧化碳,可能會產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症狀包括頭痛、眼、鼻或喉嚨痛的感染、易感冒、皮膚乾燥發癢、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對氣味敏感等種種生理不適症狀出現,稱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在辦公室想睡覺,不一定是精神不好,可能是二氧化碳過量所致。甲醛或揮發性有機物,也有很大危害。甲醛的味道很刺鼻,呼吸過量可能導致味覺與嗅覺刺激、咳嗽、喉嚨痛、胸悶嘔吐、致癌等症狀發生。在室內應適時打開窗戶通風,避免室內空氣過於停滯。在家若有開伙,也要記得打開抽油煙機,避免PM2.5停留過久。避免潮濕,可以使用除濕機減少細菌、真菌的滋生。環保局也說,室外的空氣,多數時間都是相對不錯的,尤其在夏季,民眾不妨趁著好空氣時,往戶外走走,有益身心靈健康。
-
2020-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病毒空氣傳播? 陳時中:社交距離、戴口罩不變
國內六月七日起大解禁,解封已滿月,世衛組織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待進一步證據,目前並未考慮修正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規定,觀察發現民眾個人防線逐漸鬆懈,不排除調整政策強度可能性。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現行國內防疫模式早已將空氣傳播納入考量,例如,醫院醫療處置應避免製造更微小的氣溶膠分子,人員於負壓隔離病房戴N95口罩與全身防護衣等,甚至連各大型考試考場應開門、開窗,藉此降低空氣傳播風險。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假設新冠病毒可空氣傳播,社交距離、禁足令就無法阻止疫情蔓延,但過去半年各國經驗證實,上述防疫策略都有用,研判特定環境才會出現「類空氣傳播」感染。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說,歐美研究均顯示保持社交距離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新冠病毒仍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陳時中強調,民眾應更具警覺性,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緊繃,台灣除大眾運輸外,夜市等人潮較多地點,幾乎沒人戴口罩,「防疫變隨便,不用等到冬天,第二波就來了。」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 醫師提醒當心醫院這地方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國內感染科醫師多認同此觀點,也強調過去半年的防疫經驗,同樣證實目前的感染管控防疫策略是有用的,但特別提醒,留意感染者赴醫院急診造成污染可能性,除醫院要持續落實院內感染管控,民眾出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以同樣可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過去國內多次出現不自知染疫個案,自行到急診就醫,人都離開醫院了,結果病毒還活在空氣中,造成幾個小時後路過的陌生人確診,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確實較擔心感染者污染急診,但目前醫院發燒篩檢站分流、動線管理足以避免交叉污染。「防疫重點不在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現在明明有可用感控措施,不能反而放棄不做。」李垣樟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主要與仍有國家民眾不願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方法有關。不論醫護人員或一般民眾,只要帶著外科口罩,就不致於病毒橫飛。但也有感染科醫師不認為新冠病毒具空氣傳播特性,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就是其中一人,他說,飛沫傳播的病毒大約一個人會傳染2到4人,若以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在沒有群體抗體的情況下,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如果空氣傳播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只有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者,應該四萬多人。」李明政說,病毒一旦可空氣傳播,傳染力就會非常強,病毒將透過氣流瀰漫、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甚至只是在一家餐廳吃飯,沒有接觸的陌生人也可能感染。國內清明節連假結束,曾出現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酒店女公關,她就是讓李明政確信新冠肺炎不會空氣傳播個案,當時匡列的酒店接觸者卻無人中標,李明政說,若新冠病毒真的可空氣傳播,在極密閉的酒店環境中,不可能沒有人確診。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大小與環境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空氣較乾,就容易形成較小的飛沫核,並在空氣中飄浮較久才會落下。如果新冠病毒如此漂浮於空氣,傳播距離較遠,可能帶來的感染影響會擴大。不過,目前歐美有許多研究顯示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還是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時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即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能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同時,也要注意勤洗手,以避免手沾染到病毒再誤觸口鼻,使病毒長驅直入。
-
2020-07-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急診室打電話來請我去幫忙插管,這時候會請我去插管,一定是懷疑病人是武漢肺炎的患者我開始著裝,戴上護目鏡、N95口罩,穿上防護衣,等我全部穿好之後,大概已經過了五分鐘……我到達急診室之後,看到的那一幕景象,簡直淒涼到令人不忍卒睹。我到急診室時已經太晚,病人已經開始急救,但是他所接受的心肺復甦術,跟我平常所認知的急救方式不太一樣,只見到病人的胸口架著一台心肺復甦機,自動壓胸的機器不斷起伏地壓在病人的胸口,所有的醫療人員距離病人大概都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他們也只給他一般的氧氣面罩,沒有人給予正壓呼吸,這其實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復甦方式,就好像是一般的民眾看到路倒失去意識的病人,給予基礎的心肺復甦,就只要壓胸即可,因為壓胸所產生的胸內壓力差,會把外界少量的空氣帶入病人的肺部,而失去心跳呼吸的病人,因為耗氧量減少,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比正常活動的人少,所以一般民眾只要做基礎的壓胸,就有可能幫病人保持最基礎的血液循環及氧氣供應,為病人保留一絲生機。但是這對我們醫療人員來說,平常所做的高級心肺復甦,積極的給予病人換氣、插管、給藥、電擊差異實在太大,一時之間突然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就是目前建議對懷疑冠狀肺炎患者心肺復甦的方式。我之前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這樣的急救方式,只在網路上讀過一些目前建議對肺炎病人急救的標準作業流程,不給予正壓呼吸是怕氣流的壓力把肺部的病毒帶出來,壓胸所產生的胸廓壓力差,也有可能把肺部的病毒壓出來,導致周遭的醫療人員曝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所以在建立氣管內管之前,只能用機器壓胸,所有的醫療人員都站得遠遠的。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醫療人員感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病毒的致死率,跟有沒有辦法保存醫療資源有關,一旦醫療人員感染被隔離,能夠上班照顧病人的人員就會越少,醫療負荷就會越來越重,當醫療負荷超過醫院所能承受的範圍,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到處散播病毒,導致更多的病人感染,最後這些感染的病人病情加重,導致病人死亡,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而為了要保存正常的醫療儲備能力,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保守,對自己比較保護的做法,但是這個保守自己的方式卻可能對病人有害,我穿隔離衣所花的時間就超過五分鐘了,表示病人也已經缺氧五分鐘了,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可能缺氧的更久,加上採用比較沒效率的急救方式,他可能早就已經腦傷了,就算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或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缺氧,根本就救不回來……而在我們用這種方式救不回來的病人之中,十個裡面或許會有一個或兩個,假如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奮力地壓胸、插管,總該有一些病人是不會死的……但是這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戰場上當醫療資源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病人的時候,重傷跟輕傷的病人都不用救,輕傷的病人不會死,所以不用救,重傷的病人救不活也不用救,只有那些積極救治可以改變病程的病人,值得在第一時間全心投入,就好像在媒體上所看到的,歐洲某些國家,呼吸器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拔除了老人的呼吸器,給存活率較高的年輕病人使用,生命要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某些生命,這就是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疫情未達高峰 週末赴中國調查病毒起源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仍加速蔓延,尚未達到高峰,並宣布世衛專家本週末將前往中國,研究疾病起源及傳播途徑,還提到武漢是研究起源的最佳起點。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日內瓦總部線上記者會表示,先前全球花費12週時間才達到40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但上周末全球就通報新增40萬例,疫情還在加速蔓延,尚未達到全球大流行的高峰。根據世衛疫情通報,4日及5日全球單日新增病例皆超過20萬。譚德塞提到,過去數月,各界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有很多討論,現在世衛已完成準備工作,專家將在本週末前往中國,與中國合作,任務目標是增進對2019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了解,及確定疾病如何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他未進一步說明專家人數、成員組成等細節,但強調世衛團隊前往中國,並不是中國未進行研究,世衛團隊此行也不是從零開始,會從中國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媒體進一步詢問世衛前往中國的具體計畫和會不會去武漢。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表示,武漢是研究2019冠狀病毒動物起源的最佳起點,但他認為科學必須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COVID-19從中國爆發造成全球大流行,國際強力呼籲調查病毒起源,美國懷疑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一座實驗室,但中國當局對此強烈否認。此外,近期有逾200位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會在室內經由較小的微粒懸浮空中傳染,呼籲世衛修改防疫建議。對此,世衛感染防控技術負責人阿萊格蘭茲(Benedetta Allegranzi)在記者會上表示,這項領域有一些新的證據,世衛持開放態度,但需要進一步了解。巴西總統波索納洛2019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波索納洛過去一直不戴口罩,媒體詢問世衛對公眾人物應做榜樣的看法?對此,譚德塞說,祝波索納洛早日康復。譚德塞另強調世衛很早就表示病毒非常危險,是公衛頭號敵人,不僅傳播快且會致命,強調所有人都是脆弱的,因此全世界應團結戰勝這個敵人。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臨床試驗 將下修至一千多人
為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昨表示,擬縮減臨床試驗規模,並投入至少十億元協助廠商進行臨床試驗,七月底前定案,期盼明年第一季國產疫苗問世。不過,學者認為緩不濟急,今年冬天恐出現另一波疫情,等明年二、三月才做出疫苗,這又有何用。建議政府「預採購」緊急使用授權(EUA)疫苗,藉由保證收購加速本土疫苗產製上市。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舉行「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冬季氣溫偏低,加上春節人口大量移動,新冠肺炎疫情恐捲土重來,政府應細訂出今年十二月、明年一月前需要生產研發與採購多少劑疫苗。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說,下一波疫情到來時,全球只有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可用,屆時我國應無法取得國際疫苗,建議政府「預採購」本土疫苗,也就是決定疫情來襲時,以何種條件為核准前提,並保證收購一定數量的疫苗。雖然專家期盼衛福部盡速頒布疫苗研發的使用授權命令,但衛福部態度顯得保守。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劉明勳表示,緊急使用授權疫苗只適用於疫情期間,建議疫苗業者走一般程序,政府將加速核准。據了解,衛福部內也有緊急使用授權命令備案,「只是還沒端出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台灣若只在乎安全性,疫苗研發速度是快不起來」,等到今年冬天疫情都過完了,明年二、三月才做出很安全的疫苗,那又有何用,食藥署應慎重考慮。吳秀梅強調,臨床試驗期程是一定的,只能透過減少臨床試驗人數,來加快研發速度,例如先前要求第二期臨床試驗須有三千名受試者,這項標準將下修至一千多人。此外,台灣仍將持續推動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工作,確保國人健康。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 蘇益仁:台灣真的太慢了
口罩國家隊為台爭光,但疫苗國家隊卻有些灰頭土臉?目前國內三家廠商積極發展疫苗,但產官學界私下唱衰,包括台灣迄今仍無疫苗緊急授權命令,看不到政府的放寬「加速器」。即使明年成功量產,也可能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投注資金恐將付之一炬,全部燒光光。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全球一百多個單位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已有五家疫苗廠進入新冠肺炎疫苗第三期人體試驗,其中研發速度最快的疫苗,有望於今年秋冬問市;台灣目前在疫苗研發僅國光生技、高端、聯亞生技,依照三家業者各自預估的進程發展,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直言「台灣的狀況真的太慢了」;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也認為,「國產疫苗進度恐落後美、英、中國大陸一年左右」;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更是悲觀,他說,「不看好台灣能在第一波疫苗戰中順利研發出疫苗」,即使順利研發,屆時可能不敵病毒變異的速度。部分官員僵化行事 扯後腿不少業者私下抱怨,食藥署目前僅頒布檢驗試劑的緊急授權命令,根本沒有疫苗製造的緊急授權命令,這讓疫苗研發已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部分官員僵化行事,簡直是扯後腿,讓疫苗研發更是後天失調。蘇益仁也說,各國為了加速國內疫苗發展,臨床試驗受試人數皆放寬執行,但食藥署墨守成規,堅持現行規範,以第二期臨床試驗為例,全球規定只需一千五至兩千人,但食藥署仍要求至少三千人,「一名受試者就需耗資廿萬元,廠商負擔不起的。」聯亞生技營運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戴源宏說,看不到政府「加速器」在哪裡,第二期臨床試驗要求三千人,屆時全國恐出現「搶受試者大戰」,加上各醫院行政流程不一,溝通耗時,聯亞疫苗預計明年第一季可以力拚上市,但一想到這些繁冗程序,肯定又得往後拖延。國光生技發言人潘飛說,國光早已嘗試自救,早在投入研發後,第一時間就徵求與國外合作機會,增加受試者的人數,另考量無力獨自大量生產,已尋求其他可以生產疫苗的國內廠一起合作。對於衛福部擬補助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業者,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補助總金額三億元費用,陳秀熙也大潑冷水,呼籲「政府不要浪費這筆補助經費了」,當務之急是要爭取在第一波疫苗戰中脫穎而出的生技業者合作,取得授權,參與量產的行列。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2批越南包機來台載回240人 超過百人為孕婦
由越南政府批准的第2批撤僑包機由越捷航空擔綱,7日中午飛抵桃園機場,接回在台灣的240名越南籍旅客,其中包括105名回鄉待產的孕婦。越捷航空表示,7日派遣空中巴士A321型客機飛航,接運回越南的240名旅客,包括外籍移工159人,其中懷孕105人,另有學生41人、探親28人、旅遊12人。基於防疫需求,搭機旅客進入內候機室,航空公司地勤人員發給每人1套防護衣及鞋套,請旅客穿妥並戴上口罩才能登機。越捷航空指出,7日包機單程機票價格新台幣1萬1700元,票價包含20公斤行李托運、1瓶飲水及1份點心。第2批240名越南旅客離境後,台灣還有1000多名越南籍人士等待搭機返鄉。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人數下修 食藥署:一千餘人即可
國家衛生院研究院今舉行「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國衛院榮譽研究員蘇益仁指出,我國政府針對本土疫苗研發業者提出的採購條件之一,是二期臨床試驗要收案3000人進行測試,不過這項條件過高,恐怕影響國內疫苗研發與上市期程,建議政府下修至1500人。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表示,這項條件確定將會下修,受試者人數條件將降至一千多人。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相關標準持續討論中,食藥署確定在本月下修臨床試驗受試人數條件。為顧及試驗結果的代表性,新標準仍要求至少要找到一千多人進行測試。學界憂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於冬季捲土重來、我國疫苗研發速度恐怕緩不濟急,吳秀梅表示,研發相關工作,大家都很努力在趕了,我國將投入新台幣十億元以上的經費進行新冠疫苗研發,確切金額待行政院核定。要避免冬季疫情再來與擴大,同時需要民眾多多配合勤洗手、戴口罩等。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佛奇:美新冠患者平均年齡 降至15歲
白宮抗疫小組重要成員佛奇(Anthony Fauci)6日表示,陽光帶州的新冠肺新確診病例,平均年齡降至15歲,此波疫情為首波疫情的延伸,而非第二波;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免疫學教授奧特曼(Danny Altmann)說,新冠肺炎免疫力僅占感染社區人口的10%到15%,免疫並非抗疫策略且抗體效果很短。佛奇與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共同開問答時段時表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必須馬上強調。」德州與佛州每日新確診病例高達數千人,住院人數持續增加;新病例隨著各州5月初經濟復甦後增加,年輕人齊聚的酒吧與餐館被迫再度關閉或改在戶外用餐及外賣。官員表示,年輕人不戴口罩,而且未保持社交距離是染疫傳疫的主因。佛奇說:「如今感染的平均年齡是15歲,較之前紐約、紐奧良及芝加哥的情況還糟。」佛州州長德桑提斯(Ron DeSantis)說,新病患的年齡中位數達到創新低的33歲,佛州在國慶假期周末通報創新高的病例;相較之下,佛州3、4月的病患年齡中位數為50多歲到60多歲。德桑提斯說,新冠肺炎致死率在Y世代與千禧世代中極低,許多人無症狀,「因為21歲且可能無症狀,不代表不會感染別人,這是我擔心的事。」奧特曼6日接受「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節目「歐洲財經論談」(Squawk Box Europe)訪問時說,「新冠肺炎免疫看似脆弱,人們可能免疫幾個月,接著逐漸減弱,這不是『安全帶』;新冠病毒很邪惡,對它免疫令人困惑且短暫。」佛奇也表示,新冠病毒不像其他病毒,人類從抗體或疫苗中,獲得對新冠病毒免疫力的時間不長。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39名科學家致世衛公開信:室內空氣會傳播新冠病毒
全球32國的239名科學家將發布一封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公開信,表示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傳播,呼籲世衛更改其有關病毒經由空氣傳播可能性極低的建議。世衛組織一向主張,新冠病毒是由大的飛沫傳播,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快速掉到地上,不會浮在空氣中。直到6月29日世衛發布的最新指南,仍稱只有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懸浮微粒,或是小於5微米的飛沫,才會經由空氣傳播。在這封題為「該是改正空氣傳播新冠病毒的時候了」的公開信中,科學家呼籲世衛更改其建議。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酒吧.餐廳、辦公室、市場和賭場都爆發群聚感染,讓科學家更確信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傳播。如果空氣傳播是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擁擠空間,這個結論將對如何防疫有重大影響。照顧新冠病患的醫護人員必須戴N95口罩,過濾掉最細微的飛沫。學校、安養院、住宅和商業場所必須將循環的空氣降至最低,並安裝強力過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