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凍結步態
共找到
3
筆 文章
-
-
2022-11-14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貼心智慧科技 讓老後生活更便利
國發會最近發布了最新的人口推估報告,再次強調台灣在2025年便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中,將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由於少子化伴隨著高齡化而來,很多人開始擔心未來照護資源不夠。很多IT廠商關注到此需求,陸續投入相關產品開發,小至滿足單一需求的產品設計,大到智慧住宅等系統性整合,近年開始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銀髮智慧科技儼然成為新顯學。不過,我發現大部份廠商所開發的產品多是以減輕照護者負擔為目標,如:長者遠端監控系統、電子尿布,甚至排泄自動處理裝置。這些產品當然有其需求,但是都偏重於失能之後的照護商品。有沒有在長者還沒進入失能或在微失能狀態下,可以應用科技來輔助其回復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產品呢?我一直認為,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解方不是一味增加照護資源或投入照護商品研發,而是應該想方設法減少照護的需求,從而延緩長者進入失能的時間點,這樣才能真正舒緩長照資源缺乏的壓力,也才能讓長者享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身體的老化無法避免,但若能經常保養,老爺車也能優雅上路。事實上,以現代科技及生技的發展,大部份人體功能退化所喪失的功能,都可找到相對應的產品來補足。眼力退化有老花眼鏡、放大鏡甚至電子擴視機;聽力退化除了傳統助聽器,也有針對輕微聽損長者所設計的輔聽器,而且不一定要塞在耳道裡,拿著像手機大小的音聲擴聽器,靠近耳朶就可聽見對方的聲音被放大。腳力退化有電動代步車或最新的外骨骼裝來輔助行走,也有人工智慧的手腳復健機協助回復行走能力。有些身體的退化不是因為自然的老化,而是疾病引起,如因為巴金森氏症所引起的不自主手抖或「步態凍結」現象。對於手部抖動的人來說,要自己好好吃一頓飯非常困難,因為手不停地顫抖,用一般餐具舀起食物很容易灑落,造成用餐不方便,甚至需要他人協助餵食,不僅感到尷尬、自卑,久而久之對生活都會失去信心。針對此問題,樂齡網引進一款防手震湯匙,運用最新感應技術,達到抵消85%手部抖動的防震效果,讓長輩可自食其力,協助其找回生活自信。另外,許多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出現凍腳及小碎步的「凍結步態」問題,病友在家裡走動時,照護家屬都不得掉以輕心,深怕他跌倒或停在原地走不動,使得巴友無法自立生活。最近樂齡網亦上架了一款來自丹麥的陪步光學器,它是一組可穿戴在病友腳上的投影設備,在腳前可投射一條能指引病友走路的橫線,透過視覺方式讓病友有明確的走路目標去跨過腳前的橫線,可明顯改善小碎步,也緩解凍腳的問題。這雖非高科技的產品,但卻能讓巴友在家自由行,大幅度增強了自立生活的能力樂齡網成立15年來,賣過許多智慧照護用品,有些新產品號稱結合了最先進的ICT技術、感測元件、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等高科技。不過,真的能獲得市場青睞的,往往不是什麼太高科技的產品,真正能為長輩接受的產品,還是看你有沒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不要因為智慧而忽略了貼心,能解決問題的才是好科技。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家有巴金森病患者該如何安置 3要點打造安全居家環境
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的症狀分為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由於病患待在家的時間較長,掌握安全、方便的原則進行居家擺設環境調整,並透過運動訓練或復健預防跌倒,提升病患體力也能讓心情愉悅。要點一:浴室保持地面乾燥、加裝扶手防滑墊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6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半數發生在住家內,浴室是家中發生滑倒、跌倒的高風險地方。除了清除地面積水、加裝扶手及防滑墊外,浴巾、肥皂及洗髮精等放置於方便拿取的位置,當病患在浴室時確定有家人在附近,不要將浴室門鎖起,且若能將門設計為向外開,能避免病患在浴室跌倒不起時,出現擋住門而難以對外求援的情況。要點二:起居、廚房保持明亮與動線寬敞,避免使用地毯、茶几與邊桌與浴室相同,臥室及客廳也存在不少造成跌倒的死角,根據106年國健署發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年長者發生跌傷地點第一名為臥室、第二名為客廳。這些居家空間要留意需保有寬敞的動線,少用地毯、茶几或邊桌,家具不要有尖銳的邊角,避免跌倒時碰撞受傷。另外,明亮的光線也有助於避免碰撞而跌倒,包括將電燈開關裝置在容易看到及用到的位置,走道或房間的兩頭裝設雙向開關,避免需要走過黑暗地帶去開燈,臥室、客廳多裝置小夜燈,以及避免桌面過於光滑導致反射光線,造成視線錯覺。提升廚房的安全並方便清理,可準備長柄拖把或畚箕等清除積水,減少病患清理時需要彎腰的狀況,廚房的櫥櫃避免設置在過高位置,以免拿取時發生危險。要點三:常做簡易巴金森病運動訓練與復健,改善肢體僵硬與平衡問題,降低跌倒風險病患除了將居家佈置成安全舒適環境,降低因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及平衡問題造成跌倒的風險,建議平時在家還可以透過「臉部微笑操」改善因肌肉僵硬而出現面無表情、撲克臉,或做「吞嚥操」訓練舌頭靈活度,有助於吞嚥功能。台大物理治療系黃正雅副教授表示,這些簡易的運動及復健動作在家就能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巴金森病病友在作居家復健運動之前,需先由醫師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加上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與失能。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1. 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2. 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3. 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4. 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5. 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資料來源:元氣網綜合整理、全方位巴金森醫療照護手冊●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