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停經
共找到
516
筆 文章
-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8 養生.家庭婚姻
41歲太太月經遲來確診更年期不能生小孩 丈夫批「妳不再是女人」果斷離婚
一般來說,更年期是指女性停經前後幾年,多數女性在49~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更年期伴隨著女性荷爾蒙下降、卵巢活動減少,最終迎來「月經永遠結束」。許多女性經常忽略了自己正處在更年期,甚至沒有意識到它可能影響了日常生活。根據日媒網站《Hint-Pot》報導,一名女性在 41 歲時經歷了更年期,並因此與丈夫離婚。40歲後遲遲未懷孕 求醫後得知的「悲慘事實」採訪對象是一位化名「佐佐木女士」的上班族,居住在千葉縣的她今年45歲,她表示自己在41歲時進入更年期,先是發現經血量逐漸減少,月經也逐漸不規律。佐佐木女士於38歲那年認識比自己小9歲的丈夫,並沒有考慮太久就決定結婚,婚後前幾年都處在很幸福的狀態,因為丈夫想儘快有個孩子,她也開始去家裡附近的婦產科問診。剛開始夫妻倆對於懷孕這件事都很樂觀,當時婦產科也告訴佐佐木女士「還好啦,放輕鬆!」但一、兩年過去了,她仍是沒有懷孕。佐佐木表示:「當我月經沒來時,我會自己做懷孕測試,但都沒有結果。」她的月經開始來得越來越晚,不規則的情況更加嚴重,40歲的她感到驚慌和焦慮,於是去了一家專門治療不孕症的診所。 「我以為是月經失調,但好像不只是這樣……」在診所接受各種檢查之後,醫生告訴她這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並且同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這對當時的佐佐木女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41歲被診斷再也不能生孩子,丈夫果斷離婚佐佐木表示,正因為除了月經不規則之外,身體和情緒上都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因此沒有察覺自己正邁入更年期,然而讓她震驚的是丈夫得知消息後的反應。「什麼?妳不能生孩子嗎?不是女人了嗎?這樣我結婚就沒有意義了嘛!」當時丈夫對她說出這句話。雖然佐佐木女士現在已經能帶著笑容回憶這件事,但她表示當時簡直就像是世界陷入一片漆黑,她人生中是第一次經歷這種感覺。看到丈夫的反應後,她立刻決定離婚,而丈夫也爽快的同意,於是兩人結婚三年後進入分居。佐佐木表示:「我的丈夫比我小九歲,剛步入三十多歲,他永遠無法想像或理解更年期」、「女人永遠都是女人,不管她多年長,她也許都認為自己可以生孩子」她也幽默笑說幸虧丈夫當時告訴她「月經結束意味著她不再是一個女人」這樣的蠢話,她才可以鐵下心離婚。而佐佐木現在回老家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並繼續與骨質疏鬆症抗戰,除了平日按時服藥、注重飲食之外,每年也必須接受一次血液檢查和其他檢查。她還會每天帶著她的狗狗走5000步,對於現在的生活她表示:「比更年期之前健康多了。」即使如此她仍希望能早點意識到更年期的發生。正因為當時覺得30、40多歲的自己也能輕易懷孕,所以沒有及早進行結婚育兒的規劃。佐佐木透過自身經歷告訴年輕女性,更年期可能帶來身體症狀之外的生活衝擊,如果生小孩在妳的人生清單裡,最好與伴侶儘早規劃、達成共識。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穩定血糖、對抗發炎 專家教你怎麼吃不同蛋白質組合達成
近年營養學家一再強調,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對身體、尤其是肌肉生成的重要性。但是每個人對營養需求並不相同,例如女性、老年人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健康目標,因此蛋白質攝取量與類型都有差異。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推薦的各種蛋白質組合。豆類、扁豆、堅果、花生:有助於穩定血糖「研究顯示,攝取更多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並調節血糖。」營養師、糖尿病專家Toby Smithson說,豆類和扁豆是低脂食物、不含飽和脂肪且富含膳食纖維,高纖食物能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讓血糖維持穩定。堅果和花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纖維豐富,提供有利心臟健康的脂肪,能增加飽足感和胰島素敏感性。堅果還含有益於糖尿病管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具有抗發炎特性的鎂和抗氧化劑。優格、扁豆:維持腸道健康的好選擇蛋白質對於腸道健康也很重要,因為腸道內壁細胞的組成來自蛋白質。研究顯示,每周至少吃兩杯優格的人,有益於腸道屏障功能。專門研究腸道健康的營養師Megan Hilbert說,優格也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絕佳來源,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並維持腸道細菌的平衡。鯖魚、天貝:有助對抗發炎鯖魚富含Omega-3,是最佳抗發炎食物之一。豐富的EPA和DHA脂肪酸,除了可減少發炎,還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和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天貝是印尼傳統食材,由黃豆發酵製成,含有豐富的益生元,有助對抗腸道發炎,也是餵養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天貝也是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能預防和修復體內損傷。鮭魚、黑豆:有益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眾所周知,鮭魚除了富含Omega-3,也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紐約女性健康營養師Claire Rifkin表示,女性停經後,因荷爾蒙變化,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建議停經後女性每天攝取500-800IU的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黑豆是葉酸的極佳來源,葉酸對懷孕期間的DNA合成尤其重要,每天至少600微克的葉酸,能預防發育中的胎兒神經缺陷。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雞胸肉:有利於減肥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已被證實有利於減重。一方面在吃蛋白質時,身體會有更高的產熱效應(thermogenic effect),會稍微提高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即使熱量攝取不足,高蛋白飲食也可以防止肌肉流失。營養師Lacy Puttuck指出,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含有一種被稱為「酪蛋白」的主要蛋白質,此類型的蛋白質可延緩消化速度,增加長時間的飽足感。茅屋起司也是一種乳製品,研究發現,相較於乳製品攝取較少的人,增加乳製品攝取、搭配減少總熱量攝取的人,在減重和減脂有更好的成效。蛋白的熱量非常低,但蛋白質含量高;雞胸肉脂肪極低,且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12、鋅、鐵和銅,這兩者都是減重者的極佳蛋白質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9 醫療.心臟血管
無肥胖、三高、糖尿病為何還得冠狀動脈疾病?心臟外科醫曝被忽略的預防關鍵
日本國寶級影帝西田敏行日前被助理發現在家中床上變冷,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判斷他明顯身亡,享年76歲。經紀公司透過其官網公布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西田敏行21年前因心肌梗塞住院,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還宣布戒煙,近年他身體狀況不好,曾摔倒導致頸椎脫臼、罹患膽囊炎,靠輪椅代步,演出時多是坐姿。不過他仍相當敬業,本月8日還出席「派遣女醫X」劇場版活動以輪椅代步。冠心病有多致命?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當脂肪、膽固醇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哪些人是冠心病高危險群?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冠心病:‧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男女發病比例約2:1,女性如無糖尿病等其它重大危險因子則停經前少發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過於肥胖、運動量過少者。‧長期吸煙者、大量酗酒者。‧常吃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者。‧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者。‧壓力大、精神容易過度緊張者。如何不要成為冠心病的候選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玉蓮在該院官網分享,一直以來醫生都認為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條件都和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總有人並無上述情況仍罹患心臟病,像是有男性病例不胖、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還經常慢跑運動,不懂為何還會患病,甚至到了要裝心導管的程度。張玉蓮表示撇除生理因素,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至可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有位年紀60歲初的患者,在公司是中級主管,雖然胖但血脂肪正常、無糖尿病,性子很急。他在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沒聽完醫囑就急迫打斷,讓醫生懷疑這位患者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她建議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很難,仍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
2024-10-19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成全球第2大流行病 專家:骨折死亡率遠高於癌症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在2070年達到46.5%。人口老化讓骨質疏鬆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高居亞洲首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說,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流失,尤其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建議民眾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癌症,且近80%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陳垣崇表示,長者更是骨折高危險群,骨質疏鬆性骨折長者,近半數在1年內會再度骨折,且2次骨折後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建議患者藉由藥物治療,改善骨質密度,並遵從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確保療效,並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才察覺病情。陳垣崇表示,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風險增加,造成患者長期臥床,連帶導致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等感染風險,並造成營養不良、情緒低落等情況,影響生活品質。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陳垣崇提醒民眾,可藉由改善居家環境,保持燈光明亮、地面乾燥,並穿著防滑鞋以降低跌倒風險,平日也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才能對抗骨質疏鬆。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每逢月經來前就開始咳…惱人的週期性咳嗽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六:子宮內膜異位症【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外科、婦產科二十幾歲的瘦瘦的年輕小姐來到門診,主訴是咳嗽合併輕微的喘,她每個月都有幾天會這樣,有時候還會咳出血來,通常是月經來前一天開始,一連咳個好幾天,慢慢就會改善,幾乎每個月都這樣,她也差不多習慣了,只是這次咳到會喘,她有點擔心,因此來看診。年輕小姐其實不是第一次到胸腔科就診,她會有警覺是上次她覺得喘時,發生了氣胸,這次來是希望可以照個X光檢查。聽診確實發現右側呼吸音減弱。仔細詢問起來,原來這位年輕小姐曾罹患有胸腔的子宮內膜異位,之前曾經在婦產科治療。胸部X光顯示右側氣水胸,根據病史推測,肋膜積液可能是經血,也就是說可能是氣血胸,於是連忙將這位小姐轉急診,照會婦產科做後續治療。神奇子宮內膜 到哪裡都可生長子宮內膜異位是一種子宮內膜長到子宮外面的疾病。長在卵巢就是我們說的巧克力囊腫。然而,子宮內膜細胞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到哪裡都有可能長,因此,肚子裡面,胸腔裡面都有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胸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相對棘手,因為子宮內膜會隨月經週期增厚和剝落,並會造成發炎和組織破壞,病患會在月經期間發生胸腔內出血刺激咳嗽,甚至因為生長在肋膜的子宮內膜破壞組織和剝落,產生氣胸的可能。胸腔子宮內膜異位 考慮荷爾蒙治療或開刀案例裡的年輕小姐,曾在婦產科接受過完整的荷爾蒙治療,然而,部分個案還是會再復發,若伴隨著氣胸大咳血這類有生命威脅的症狀,手術切除被子宮內膜異位侵犯的部位就必須考慮。根據2022年歐洲生殖醫學會的建議,胸腔子宮內膜異位使用荷爾蒙治療是有效的。荷爾蒙治療的原理主要是讓身體處於以為自己懷孕或是停經的狀態,使得內膜不要反覆增生剝落,達到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效果。缺點是有些個案療程結束後,仍可能會復發。因此,適合開刀的個案,還是要考慮開刀切除病灶的可能。生理期避免做會讓經血逆流的姿勢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目前有很多假說,除了遺傳和細胞轉變外,最常被大家提起的假說是John Sampson醫師的月經逆行說,後續Thomas M. D'Hooghe, M用狒狒做實驗,發現把母狒狒的子宮頸出口堵住,讓其經血逆流,真的會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雖然還沒有直接證據指出預防經血逆流是否就可以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產生,普遍大家還是接受月經期間,不要做會讓經血逆流的姿勢,並保持經血排出暢通的作法。子宮內膜異位的盛行率約2-10%,發生在胸部的機會更少,倘若真的有伴隨著月經週期的咳嗽、胸痛、甚至是咳血的症狀,需提高警覺,就醫檢查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可能性。參考文獻:1.2022 ESHRE Endometriosis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2.D'Hooghe TM, Bambra CS, Suleman MA, Dunselman GA, Evers HL, Koninckx PR: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in baboons (Papio anubis). Fertil Steril. 1994, 62: 635-638.3.吳名義醫師,子宮內膜異位症,台大婦產部 https://www.ntuh.gov.tw/obgy/Fpage.action?fid=2164.Endometriosi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endometriosis(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5 醫療.婦產科
月經來容易偏頭痛?藥師建議可多攝取5種營養品有助緩解
女性生理期來之前,易有心情低落、易怒的情緒反應,以及胸部脹痛、腹痛、腹瀉、嗜睡等生理症狀。藥師李昱興表示,「偏頭痛」是女性最常抱怨的困擾,關鍵就在於荷爾蒙變化,建議多補充鎂、鈣、B群、魚油、薑黃這5種營養品,有助於緩解疼痛。為什麼女性頭痛總是愛在生理期來報到?李昱興說,當女性經期來之前,荷爾蒙濃度急降,包括黃體素、雌激素以及血清素減少,會讓腦部血管收縮而導致頭痛。另外,若因經期前頭痛而累積焦慮及壓力,則可能加劇頭痛症狀。通常在月經來的前2天至月經來後第3天,偏頭痛狀況最為明顯,又稱為「月經偏頭痛」。根據台灣頭痛學會資料顯示,女性偏頭痛患者人數是男性的三倍,20至40歲的女性,平均每5人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李昱興提醒,服用止痛藥能有效緩解不適,但是要適量使用,若每次一痛就吃止痛藥,長期下來可能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李昱興強調,「該吃止痛藥還是要吃」,不需要過度忍耐,除了藥物之外,建議多攝取5種保健品調節血流、放鬆肌肉。搭配多做舒緩肩頸的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遠離惱人的偏頭痛。1.鎂:研究顯示,生理期偏頭痛與缺鎂有關,每天額外補充鎂,可舒緩神經並調節肌肉收縮、減輕經前症候群與經痛,也能改善停經後的不適。建議多吃腰果、杏仁、香蕉等。2.鈣:適當的鈣質補充,有助於放鬆肌肉、協調神經系統、改善情緒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小魚乾、黑芝麻、牛奶、深綠色蔬菜等。3.維生素B群:尤其是B6,能調節血管收縮,減少子宮過度收縮所引起的經痛。研究發現,每日補充200毫克鎂與50毫克B6,連續一個月可顯著減少與焦慮相關的經前症狀。4.魚油:富含Omega-3,能減少經期的發炎反應,並促進腦部循環。食藥署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5.薑黃:薑黃含有薑黃素,具強大的抗發炎效果,能減輕經前症候群,但每日建議攝取量不宜過多。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日建議量不超過180毫克。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 醫:骨骼肌肉衰退警訊
骨骼肌肉衰退是無感退化,日常生活小困擾可能是警訊。醫師提醒,45歲以上的民眾若出現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等情形,恐與肌肉流失有關,呼籲「聰明吃、健康動」為行動力儲值。台灣從明年起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年級勞動參與率持續上升,中壯族群若不提前儲值行動力,將拖累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骨骼與肌肉是組成行動力的關鍵,預估台灣約有76萬名50歲以上民眾須留意骨骼健康。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在約30歲左右達顛峰後就會逐年流失,尤其45歲以上停經後婦女流失會更加劇烈;肌肉量則是40歲開始下滑,每10年肌肉會流失8%至10%,慢性疾病、久坐及營養不均都會導致肌肉加速流失,不論是骨質量或肌肉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化。雖然骨骼肌肉衰退很無感,但並非毫無徵兆。陳崇桓提醒45歲以上中壯年族群留意5項日常生活小困擾,包含過馬路常常來不及、逛街出遊時常需要坐下休息、搭捷運沒握扶手會站不穩、穿鞋時需要扶東西或坐著、使用蹲式廁所站起來費力等,看似無害的小困擾,其實是行動力警訊。陳崇桓說明,如民眾過馬路常常來不及、出遊常需要坐下休息,意味著體力及活動量正在減少,活動量降低恐造成肌肉加速流失;當民眾搭捷運站不穩、穿鞋需要扶東西、使用蹲式廁所費力,可能是身體核心肌群與平衡感需要強化,行動力不足與生活飲食、運動息息相關。「聰明吃、健康動」是行動力儲值原則,陳崇桓建議攝取足夠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可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早晚1杯奶製品;除了有氧運動外,每天也要進行適當肌力訓練,如在家利用水瓶、彈力帶,強化上肢與下肢肌群。「行動力會直接影響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陳崇桓提到曾收治1名60歲職業婦女,家有年邁長輩需要照顧,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疏忽營養攝取,更沒有運動習慣,在公司使用蹲式廁所起身雙腿無力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才驚覺骨密度不足,漫長復健路影響家庭與工作。
-
2024-09-20 醫療.婦產科
女性固定做「1事」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分泌物、出血、疼痛都是警訊
就國外調查數據顯示,有固定做抹片的女性可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而3~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是每年都做抹片檢查者的2倍,若長達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高出3倍,從來都沒做過抹片檢查則提高3.4倍。由此可見,透過抹片篩率可揪出逾8成鱗狀上皮癌的子宮頸抹片非常重要,只有少數位置較深處、好發於子宮頸管的腺癌,比較難以透過傳統抹片篩檢,可再加上深層子宮頸管抹片或子宮頸管搔刮術來補足。近年來婦女反而是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發生率相對提高,因為尚未有很好的常規篩檢,必須透過抽血或更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與卵巢外觀有無變化,這類病人往往都是因為出現症狀才發現,相較之下更無法早期發現。初期無症狀可循,務必定期做抹片婦產科醫師戴文堯曾有位年約40幾歲女性患者,已生育兩個小孩,因持續有水樣陰道分泌物類似小便狀長達兩、三年之久,看了很多醫生都查不出根本問題,而且她一年做兩、三次抹片檢查都正常,後來因爲困擾不已前來求診,才發現比較深處的子宮頸有異常增生物,抹片也難以檢查得到,後來確定是腺癌決定把子宮摘除。另一個案例則是年僅28歲的婦女,生過一個孩子,但從來沒做過抹片檢查,症狀除了異常分泌物,還有下腹疼痛,可能是因爲有分泌物、下腹痛和下背痛被診斷為發炎,在診所拿藥長達一年多,後來經由戴醫師內診發現已有五、六公分的子宮頸腫塊幾乎緊緊卡在在陰道最上方,一碰觸就會出血,手術切片結果也是腺癌,而且已經是第二期至第三期之間,所以無法開刀治療,目前只能施打化療同時接受放療。戴文堯提醒,等到有症狀才來檢查,往往在治療上就會比較棘手,這位20幾歲的年輕患者認為自己還沒進入中年應該危險性不高,但醫師建議只要有性行為的女性,就需要定期做抹片篩檢,可及早揪出病程尚處於無症狀初期的子宮頸癌「癌前期」。 分泌物、出血、疼痛、壓迫症狀都是警訊及早發現的子宮頸癌前期有幾個階段,最嚴重是0期,這類癌前期階段只需透過小手術例如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不僅可以有效治療並保留子宮,同時保有生育能力,即可成功避免後續惡化需要進行更大的手術;而第一期患者若無生育考量可以考慮摘除子宮與骨盆淋巴結摘除以根除疾病,而卵巢仍可保留,保有分泌賀爾蒙能力;化療、放療則屬於子宮頸癌第一期之後的治療方式,如第二期至第四期。戴文堯強調,這就是抹片的重要性,可以在0期之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且治癒率幾乎接近100%,並不需要進入放療、化療等後續階段。基本上,0期之前的子宮頸癌前期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也就是病人其實無法自覺有前期病變的病識感,大概進入第一期後子宮頸表面肉眼可看到病灶,最典型的症狀是性交後異常出血,也有少數會發生非經期或停經後出血,總而言之症狀皆為「異常出血」,屬於腫瘤已經大到肉眼可見,可能因碰撞而出血;當然也有少數人是長期有異常分泌物的現象,一般認爲異常分泌物可能只是子宮頸或陰道發炎,必須透過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罹癌。除了異常出血與分泌物,疼痛也是警訊,可能會肚子痛、下背或腰部痠痛,另外還會有壓迫症狀,包括壓到膀胱會頻尿、壓到大腸會自覺「裡急後重」,也就是一直想跑廁所卻又解不出來的壓迫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癌症.卵巢.子宮
許家蓓從確診到癌逝僅4個月 停經後異常出血為子宮內膜癌警訊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驚傳病逝,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展開積極的治療,不料,上周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於昨日病逝。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的女性,最常見的症狀為「異常出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如果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一定要趕快就醫。現年48歲的許家蓓,5月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且發現骨轉移,演變成轉移性骨癌,雖然在接受化療後病情逐漸改善,但治療仍趕不上癌細胞蔓延速度。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因子宮內膜癌而轉移到骨頭,已屬於第四期B:遠處器官轉移,需施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目前台灣子宮內膜癌與乳癌、子宮頸癌列為三大常見婦癌,且人數逐年增加,與飲食西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關。周宏學說,子宮內膜癌其好發於女性停經前後,近年門診亦有30至40歲的患者,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逐漸增多的子宮內膜癌,「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停經後出血,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更年期間的女性,容易將異常出血誤以為亂經,錯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周宏學提醒,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如果長期亂經,或是曾有「子宮內膜增生」,也要小心可能子宮有病變造成異常出血。周宏學提到,「子宮內膜刮搔手術」為主要診斷方式,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全身麻醉,民眾另可選擇診斷性子宮鏡,適用於異常出血,診斷子宮內膜瘜肉、子宮沾黏、子宮中膈、子宮肌瘤等疾病,亦能找出子宮內膜的問題。另外,也可利用超音波來掃描子宮內膜的厚度。周宏學提醒,不論是年輕女性或停經後的婦女,有「異常出血」症狀,包括出血量變多或變少,一定要提高警覺。目前子宮內膜癌仍不像子宮頸癌有一套有效的篩檢方式,高危險群的女性,例如:停經後僅接受單一的雌激素治療、家族史有子宮內膜癌及其他婦癌、停經較晚等,都應接受定期婦科檢查。
-
2024-09-18 癌症.卵巢.子宮
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別以為只是月經亂,內膜癌患者九成有「這症狀」
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於9月18日凌晨2點25分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民進黨台北市黨團已發布新聞稿證實。醫師指出,婦癌首惡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女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需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根據聯合報報導,民進黨團表示,許家蓓於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馬偕醫院接受治療,許家蓓議確診癌症後,全心全意投入治療。抗癌的過程即便辛苦,但她仍以樂觀態度面對、不放棄治療。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女性癌症前10名中,乳癌和子宮體癌分居第1、5名。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而一般我們較常聽到子宮頸癌,它跟子宮內膜癌有點不太一樣。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癌細胞通常長在子宮深處,子宮頸抹片可能檢不出來。‧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曾受訪指出,過去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但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已成婦癌首惡,必須警覺初始症狀。簡采汝指出,沒有生產經驗的人和有經驗的人相比,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高,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超越第10名的子宮頸癌、第7名的卵巢癌,而早期的子宮體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是月經紊亂,往往未能及時求醫確診,容易錯過治療時機。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曾於聯合報主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相較於其他婦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女性只要異常出血,例如月經跟平常的規律性不同,或是兩次月經中有不正常出血、月經期拉得特別長,另外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又出血而且是咖啡色,都需要去看婦產科就診。所幸它沒有其他婦癌惡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曾受訪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各種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應謹慎服用,務必注意中藥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參考資料】.元氣網疾病百科.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8-30 醫療.骨科.復健
吃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軟骨素預防改善「骨質疏鬆」?其實你補錯地方了!醫師解析骨鬆3大迷思
只有長輩要擔心「骨質疏鬆」嗎?錯! 其實骨質疏鬆也有年輕化... 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但若自身有一些酗酒、抽菸、不愛曬太陽等「壞習慣」就可能導致骨質流失速度較快。因此不管長輩還是年輕人都要有所警覺。如果發現親友或自己有骨質偏低,或是骨質疏鬆的問題,可以靠吃什麼、做什麼來改善嗎?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怎樣才算是有骨質疏鬆風險?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平時、男性皆為1%)。5年後的流失速度又會回到1%。但是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骨密度偏低吃、做什麼改善?有骨質密度偏低、男性或年齡尚未到更年期之女性,可能就須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並從中做調整,如可以補充鈣質、運動以及曬太陽等。鈣質:可從小魚乾、花生堅果類、豆干等豆製品、深綠色蔬菜、起司中攝取。另外也可由鈣片中補充。運動:溫和且有規律性的運動。陽光:紫外線曝曬的增加,可以幫助維生素D生成,進而使鈣質吸收。若自身已經有骨密度低,甚至是骨質疏鬆的問題,平時就要注意,減少跌倒的機會,因此床邊、浴室都建議有防滑的設備;改善照明,建議有智慧型照明。骨質疏鬆迷思大公開迷思一:骨折都是骨質疏鬆造成?錯,如年輕人較不會有骨質疏鬆,但可能會因病理性骨折、外傷、外力或其他原因造成骨折。迷思二:運動可以治療骨質疏鬆?不能。運動可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但較難增加骨密度。若要預防骨鬆,除了運動外,還需要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陽光的照射,才能讓骨頭維持健康。至於哪種運動對改善骨鬆較有幫助?可以嘗試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跳繩。迷思三:骨鬆要補鈣、吃膠原蛋白、葡萄糖胺?一半對,骨質疏鬆的確要補鈣,但是補充膠原蛋白、葡萄糖胺沒有幫助。膠原蛋白、軟骨素或葡萄糖胺只是骨頭表面、關節面的原料,對軟骨、關節的磨合有幫助;鈣質才是骨頭本體的原料。因此若要防骨鬆,補對才有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3 醫療.骨科.復健
補鈣「單次吃、分次吃」哪個對?醫師給各年齡層女性的4大保骨、防骨鬆秘訣
依據國民健康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率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 骨質疏鬆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但通過適當的補鈣和保養,可以預防和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 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特別留意補鈣的攝取和保養方式,並適量運動以促進骨骼健康,至於如何保養?平時可以看什麼科檢查骨密度?就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Q1.什麼時候該檢查有無骨質疏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或邁入更年期時,就醫時可以順便檢查骨密度;男性則建議55~60歲後,基本健檢外,也可以觀察自身的骨密度狀況,看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至於已經骨折者還是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如此一來才能了解治療後的改善幅度。 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 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Q2.女性骨密度流失快,該如何保骨本?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雖然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但是女性會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因此女性保骨要注意以下時間點: .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會建議好好運動及睡眠,以儲存骨本。 .三十歲:骨質的巔峰,此時更應攝取足夠的鈣、適當曬太陽以及運動。此外,還應該注意鈣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三十~四十歲:較可能會遇見懷孕的狀況。則此時期不只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外,平時的運動也應加入延展性運動。 .五十歲後:鈣會快速流失時期,因此可補充荷爾蒙及各種營養,再加上有意識的曬太陽與運動,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運動建議可以有重量運動,還要加上幫助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Q3.孕婦缺鈣容易抽筋?許多孕媽咪在孕期很容易夜間抽筋,其實是因為鈣為動態性,而且晚上流失比較多,造成缺鈣、腳抽筋的情況。 而且這時期,胎兒需要孕婦大量的鈣質,孕婦若鈣質補充不足,易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引起神經傳導失常,導致抽筋現象。 想要預防腿部抽筋的方法,除了適時適量的伸展,也建議孕婦們平時多攝取高鈣食物。另外,平時還必須要檢視鎂的攝取量。原因是缺鎂會干擾鈣與維他命D的利用,所以鎂的缺乏,通常會在睡夢中因為小腿抽筋而痛醒。Q4.怎麼補鈣?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每日建議鈣攝取量,7-9歲為800 mg、10-12歲為1000 mg、13-18歲為1200 mg、成人則為1000 mg。 許多鈣片劑量通常比較高,但其實骨頭沒辦法吸收到全部,吸收率通常只有25~30%。因此若要吃鈣片補鈣,建議分次補,比單次高劑量的補充好。 另外,也有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腎臟、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對骨質的代謝會有影響。而且,腎臟疾病(如有高血鈣的狀況)就不能單次吃太大量的鈣質,必須分次分量,建議從食物中攝取(屬於溫和型補充),避免血鈣濃度過大變化。因此本身身體若以上問題或疑慮,要補鈣還是建議諮詢醫師為佳。 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
2024-08-23 癌症.卵巢.子宮
沒性生活就不會感染HPV ?她58歲子宮頸抹片竟驗出癌前病變
新竹58歲S小姐,因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但檢查報告卻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指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八成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就會罹癌王彥涵說明,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病毒?醫師說明,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王彥涵強調,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一次。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7 醫療.心臟血管
吃完燕麥再吃降血脂藥可能影響療效!3大常見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一次看
心血管死亡是台灣國內第二位死因,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過高,常為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醫師指出,每4人就有1人具高血脂,卻有約約半數患者尚未診斷,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才能最佳血脂控制,但仍要留意藥物交互作用,例如服用含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葡萄柚、紅麴、燕麥等食物,要特別留意交互作用。5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說,根據112年十大死因,高達5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分別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與腎臟疾病,只要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和腰圍過寬,具有三項以上即算罹代謝症候群。黃群耀指出,三高二害中,高血脂衝擊不容忽略,但民眾認知度較低,每4人就有1人具高血脂,約500萬人,而高血脂會增加3倍以上的心臟疾病風險,卻有約半數患者尚未診斷,而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中,血脂異常為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國人心肌梗塞死亡年齡,黃群耀說,男性有兩個高峰時期,分別為40至50歲,以及60歲左右;女性則在停經左右,提醒女性不能認為有荷爾蒙保護,就忽略相關風險,如果年輕時膽固醇就很高,當累積量高,而動脈粥狀硬化負擔,大部分決定於病人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以及暴露時間,但病人常常不知道膽固醇控制標準,會因危險因子而異,並不是所有人都控制在相同數值就好。黃群耀提醒,要留意斯他汀(Statins)類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其中以葡萄柚、紅麴和燕麥最需要注意。3類食物易與斯他汀(Statins)類藥物交互作用★葡萄柚:抑制Statins代謝,增加血中濃度,可能提高肌肉疼痛等副作用機率。★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可能提高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的發生率。★燕麥:降低Statins腸道吸收,影響Statins療效,建議間隔2至4小時再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劉佳萍說,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有以下4大類型,醫師在開立降血脂藥品前,會評估病人整體情況決定使用藥品種類及劑量: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4大類型●Statins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7-03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阿湯哥力不從心 原來更年期作怪
50歲阿湯哥,近一年在床上愈來愈力不從心,老婆臉愈來愈臭,每晚早早睡覺,隔天依然工作疲勞,還破天荒地一直出包。這一切現象彷彿宣告阿湯哥正步入中年危機,直到在網路上搜尋到「男性更年期」關鍵字,他立即到泌尿科求診,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荷爾蒙變化,才導致現在的自己處處碰壁。男性荷爾蒙睪固酮 過40歲濃度逐年遞減女性可以從月經周期的改變,得知自己即將進入更年期,也可以用停經做為分辨的確切信號;男性也有更年期,但是症狀不明顯,或會因性功能障礙而羞於求診,更常被認為單純只是其他慢性病、憂鬱情緒、老化問題或生活習慣不佳所致,延後診斷與治療時間。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主要由男性睪丸及腎上腺製造,過了40歲,濃度會以每年 1-2 %速率逐漸下降,40到55歲是男性更年期的好發期。當體內的睪固酮過低,容易引發許多身心變化與障礙,從骨骼肌肉、代謝肥胖、活力睡眠,到男子漢最重視的性功能等。男性更年期如何定義有更年期症狀並不完全等於睪固酮不足。當血液檢查出睪固酮不足,加上明顯的症狀,才是醫界定義上的「男性更年期」。另外,脂肪會抑制荷爾蒙的合成,因此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較易造成睪固酮不足,而睪固酮不足會讓男人沒有活力、不想運動,更進一步加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要打破惡性循環,首要就是經由生活型態和飲食運動來改善,設法維持肌肉量、降低慢性病風險,更是防止身體老化及影響心理健康。對於睪固酮低下的病人,補充睪固酮是可行的方式,透過肌肉注射、鼻噴劑或外用擦劑凝膠等方法,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但要特別提醒,對於某些特定疾病或預期還想生小孩的男性不建議使用,治療前還是應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禁忌症與適應症。
-
2024-06-19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荷爾蒙失調恐引慢性病 醫提醒吃荷爾蒙保健品留意這些重點
一名50歲女性,在短短幾個月內胖了10公斤,心情非常焦慮,明明沒吃什麼,體重卻一直飆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女性在停經前後,體重特別容易失控,因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及黃體素分泌減少,讓基礎代謝率下降,這也意味著「進入更年期」,進而停經。洪育忠說,女性更年期最常見的症狀為熱潮紅、盜汗,以及情緒起伏不定、失眠、陰道乾澀、容易泌尿道感染等。面對各種身心不適,許多女性常選擇忍耐、壓抑的方式面對,以為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就能擺脫種種不適。荷爾蒙失調恐引慢性疾病 多選擇植物性荷爾蒙洪育忠提到,女性體內主要的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濾泡刺激激素等,它們掌管著月經週期、生育能力、情緒控制等功能。女性的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會因為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出現生理上的改變,健康和生活品質也會受到影響。荷爾蒙對於調節身體功能極為重要,如果出現失調情形,會導致更年期症狀的出現,亦可能引起或加重慢性疾病。常見的慢性疾病如下:骨質疏鬆症:雌激素對骨質密度的維持非常重要,女性更年期由於雌激素下降,可能導致骨質流失加速、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心血管疾病:雌激素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保護作用,包括促進血管壁彈性、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等。因此,雌激素下降可能增加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癌症:荷爾蒙在人體內的調節作用也與癌症的發生有關,例如:雌激素過高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雌激素過低則可能增加骨骼、卵巢等癌症風險。想要改善荷爾蒙失調的身心狀況,洪育忠建議,從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多吃富含鈣、維生素D和鎂的食物,如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豆腐、豆漿等豆類;杏仁、核桃等堅果,以及菠菜、羽衣甘藍等綠葉蔬菜。另外,食用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新鮮蔬果,有助於維持身體代謝平衡。洪育忠強調,多選擇植物性荷爾蒙,尤其是大豆異黃酮,對熟齡女性保養有很大的幫助。食用保健品則要注意劑量及濃度,可先諮詢營養師或專業醫護人員,避免刺激子宮肌瘤增長或亂經。面對生理上的改變,洪育忠呼籲,可透過健康檢查全面了解荷爾蒙失調問題,包括老化程度、壓力及抗壓力荷爾蒙是否平衡,並予以進一步的治療。3個良好生活習慣應對更年期1.規律的睡眠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於恢復身體的平衡和提升心理健康。2.適度運動:散步、瑜伽、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壓力和維持健康體重。3.應對壓力:進行深呼吸、冥想、放鬆技巧等,緩解情緒波動和焦慮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無明顯症狀、也不會流異樣分泌物!只能從2端倪發現
衛福部今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仍然蟬聯首位,在女性婦科癌症中,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有逐漸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卵巢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十位、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威脅著女性的健康。卵巢癌難發現 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感到不適要注意婦癌權威王功亮表示,卵巢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像子宮頸癌有抹片可及早發現,也不會流出異狀分泌物,通常都是腹部愈來愈大,或按壓時感到不適才發現。不過因為台灣超音波檢查方便,相較於國外發現時逾七成為三、四期,國人的卵巢癌患者死亡率比較低。罹患卵巢癌5高危險族群王功亮說,沒有生產過、不孕症、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太早初經及太晚停經的女性,都是罹患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另外,常發生在骨盆腔的器官或組織上的子宮內膜異位,也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應該要多加留意。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的卵巢癌治療,整體成效贏過日韓,民眾應該屏除「難治易復發」迷思。他以去年公布的數據資料來看,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4歲,死亡率約4成,但死亡個案的年齡中位數超過60歲,代表超過五年存活率,民眾要把握治療契機。王鵬惠強調,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鼓勵民眾增加「三合一保一世」篩檢,同時檢查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透過更多篩檢方式,提前發現身體異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 卵巢癌
-
2024-06-18 焦點.元氣新聞
警覺駝、矮、痛三症狀 骨鬆並非「無聲的疾病」
「骨頭輕輕一戳,不小心就戳出一個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說,愈來愈多民眾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就醫開刀,骨鬆患者的骨頭就像餅乾一樣,一碰就碎,可能因咳嗽或是跌倒就導致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將大幅增加死亡率。 ●貼牆站直,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恐有骨鬆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將骨鬆視為「無聲的疾病」,林松彥說,骨質疏鬆症非全然「沒有症狀」,只是症狀不明顯,容易與老化混淆,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有所警覺。他提出,骨鬆症的三大症狀「駝、矮、痛」。「駝」是指駝背,當背部貼牆站直,頭卻靠不到牆,且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矮」則是指身高與過去最高時相比,少了4公分以上;「痛」是指年紀超過60歲,且腰部不明原因出現疼痛。這三大症狀,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應該就醫。除了三大症狀外,年紀超過60歲、女性、太瘦、因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有菸酒癮、不喜歡曬太陽等,都屬於骨鬆症的高風險因子。女性罹患骨鬆的比率會高於男性,主因是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增加骨鬆機率。 ●40歲後成骨、破骨細胞失去平衡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是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失去平衡,關鍵因素為「年紀」。林松彥說,人的骨頭是「活」的,破骨細胞破壞、代謝骨頭,同時成骨細胞汲取營養合成骨頭,骨頭持續維持著分解、合成的動作,根據研究,人體的骨骼每10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換言之,每10年身體會有一副新的骨骼。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出現變化,年紀輕時,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快於破骨細胞;40歲後,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就會變慢,此時若提供給成骨細胞的營養不足,又會讓成骨細胞的合成能力變差,10年後換來的新骨骼,變成是品質不好的鬆骨骼。 ●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補對鈣更有效率林松彥說,骨質需要的二大營養素為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可以支撐骨骼、牙齒等,而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維持正常骨骼代謝。但國人的鈣質攝取量低,根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天鈣質攝取不足,僅占建議量的50%,維生素D同樣也攝取不足,讓國人的骨鬆盛行率高於他國。林松彥建議,鈣質的選擇,建議找人體吸收率高的產品,一般鈣片屬於碳酸鈣,對人體而言較不易吸收,且會產生二氧化碳,容易造成脹氣。對於已經骨鬆的患者而言,可選擇非晶鈣ACC,經研究顯示,非晶鈣ACC吸收率及利用率優於碳酸鈣與檸檬酸鈣,另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也因產品的獨特性,亦與美國NASA合作,執行太空人的骨質改善研究計畫。目前臨床上針對骨鬆患者,也會給予非晶鈣ACC,當作骨鬆藥品的額外輔助治療建議。 ●保持運動習慣、增加鈣攝取,降低骨鬆發生率。預防骨鬆發生,平時應保持運動習慣,建議每周至少運動三次、150分鐘,除了可以改善骨鬆、也能改善認知功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每周做2次以上有氧運動,可以強化肌群及肌力,心肺功能可以採取分段進行,每次以增加10分鐘的方式逐步累積。同步改善飲食習慣,增加含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豆腐等,多曬太陽讓體內合成維生素D。另外,如果因甲狀腺、癌症等因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可與醫師討論,該如何透過調整藥物,或是會診他科,降低骨鬆發生機率。
-
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警覺駝、矮、痛三症狀 骨質疏鬆症並非「無聲的疾病」
「骨頭輕輕一戳,不小心就戳出一個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說,愈來愈多民眾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就醫開刀,骨鬆患者的骨頭就像餅乾一樣,一碰就碎,可能因咳嗽或是跌倒就導致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將大幅增加死亡率。貼牆站直,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恐有骨鬆。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將骨鬆視為「無聲的疾病」,林松彥說,骨質疏鬆症非全然沒有症狀,只是症狀不明顯,容易與老化混淆,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有所警覺。他提出,骨鬆症的三大症狀「駝、矮、痛」。「駝」是指駝背,當背部貼牆站直,頭卻靠不到牆,且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矮」則是指身高與過去最高時相比,少了4公分以上;「痛」是指年紀超過60歲,且腰部不明原因出現疼痛。這三大症狀,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應該就醫。除了三大症狀外,年紀超過60歲、女性、太瘦、因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有菸酒癮、不喜歡曬太陽等,都屬於骨鬆症的高風險因子。女性罹患骨鬆的比率會高於男性,主因是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增加骨鬆機率。40歲後,成骨、破骨細胞失去平衡,骨骼品質變差。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是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失去平衡,關鍵因素為「年紀」。林松彥說,人的骨頭是「活的」,破骨細胞破壞、代謝骨頭,同時成骨細胞汲取營養合成骨頭,骨頭持續維持著分解、合成的動作,根據研究,人體的骨骼每10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換言之,每10年身體會有一副新的骨骼。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出現變化,年紀輕時,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快於破骨細胞;40歲後,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就會變慢,此時若提供給成骨細胞的營養不足,又會讓成骨細胞的合成能力變差,10年後換來的新骨骼,變成是品質不好的鬆骨骼。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補對鈣更有效率。林松彥說,骨質需要的兩大營養素為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可以支撐骨骼、牙齒等,而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維持正常骨骼代謝。但國人的鈣質攝取量低,根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天鈣質攝取不足,僅占建議量的50%,維生素D同樣也攝取不足,讓國人的骨鬆盛行率高於他國。林松彥建議,鈣質的選擇,建議找人體吸收率高的產品,一般鈣片屬於碳酸鈣,對人體而言較不易吸收,且會產生二氧化碳,容易造成脹氣。對於已經骨鬆的患者而言,可選擇非晶鈣ACC,經研究顯示,非晶鈣ACC吸收率及利用率優於碳酸鈣與檸檬酸鈣,另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也因產品的獨特性,亦與美國NASA合作,執行太空人的骨質改善研究計畫。目前臨床上針對骨鬆患者,也會給予非晶鈣ACC,當作骨鬆藥品的額外輔助治療建議。保持運動習慣、增加鈣質攝取,降低骨鬆發生率。預防骨鬆發生,平時應保持運動習慣,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150分鐘,除了可以改善骨鬆、也能改善認知功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每周做2次以上有氧運動,可以強化肌群及肌力,心肺功能可以採取分段進行,每次以增加10分鐘的方式逐步累積。同步改善飲食習慣,增加含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豆腐等,多曬太陽讓體內合成維生素D。另外,如果因甲狀腺、癌症等因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可與醫師討論,該如何透過調整藥物,或是會診他科,降低骨鬆發生機率。
-
2024-05-24 醫療.婦產科
分泌物看私密處健康!醫提醒特別留意這顏色 3情況及早檢查
女性朋友時常會出現許多不同顏色的分泌物,總讓人有些擔心是不是有什麼生理問題或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各顏色的可能原因,也提醒如有異樣別觀察太久,先進行檢查確保健康為佳。 從分泌物顏色看私密處健康!婦醫籲:要特別留意紅色系。 透明的:蔡亞倫醫師表示,女性的分泌物一般而言是呈現無色、無味、膠狀黏黏的。若是出現其他顏色、味道及型態,可能是某些生理因素或外在影響所引起,可多留意變化。 偏白黃色:白色、黃色:白色、呈現豆腐渣狀、白色塊狀的分泌物,常見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半是出自於陰部潮濕、悶熱、不通風等因素所致,通常不會有其他異味,不過多半會私密處癢,也可能發紅、發熱等症狀。另也可能以黃色呈現。此情況醫師多會以抗黴菌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灰色:黃色、黃綠色、灰色黃色也可能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陰部原本就會有正常菌叢,清潔不當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就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菌種就是大腸桿菌。分泌物常見會伴隨魚腥味,以及紅、腫、痛等症狀。另也可能出現黃綠色、灰色等相似顏色。這種情況常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綠色:黃色、黃綠色、綠色黃色的分泌物另也可能是滴蟲感染或披衣菌所致,主要因性病傳染所引起,常見伴隨有魚腥味,時常會感覺疼痛、灼熱,尤其是在排尿、性行為的時候。另也可能以黃綠色、綠色等相似顏色呈現。滴蟲感染也多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紅色系: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等紅色系列的分泌物,就需要特別多留意,尤其是在月經以外的時間,或感覺經期較長。這情況的分泌物液態、果凍狀、塊狀都有可能,味道多伴是血味,這意味著體內正有出血的情況,顏色較淺代表血較新,較深則代表在體內較久。可能原因可如荷爾蒙變化、子宮相關的息肉、糜爛、病毒感染等造成的異常出血,或是性行為摩擦使得陰部破皮出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可能原因非常多,可輕可重。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若發現紅色系的分泌物更要特別留意,這不是月經又回來了。這種情況就得視當前的原因予以治療。 多種顏色不斷變化:顏色不斷變化也需要留意,這種情況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其實依著上述提到的顏色來看,可能就意味著有上述這些問題,例如有時候白色、有時候黃色、有時候又出現深褐色,可能是同時有念珠菌感染、細菌感染、子宮息肉等。 分泌物顏色相似容易混淆,醫籲3種情況還是盡早檢查。 3種情況盡早檢查:從上述可見,各顏色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部分顏色也相近,每個人對顏色的主觀感覺也有所不同,還可能重複,較危險的紅色系也和月經相似容易混淆。 因此蔡亞倫醫師建議若發現顏色或形態不對、有不適症狀,還是盡早檢查確認為佳。考量到許多人也會再多觀察一下,醫師建議最多就觀察5-7天,因為就像皮膚受傷一樣,一般的受傷或發炎,差不多這些時間內就會好轉,若沒好轉恐怕代表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再等下去也難以自癒。 3大相關檢查、2種定期檢查:檢查方面,蔡亞倫醫師表示通常會先進行內診,溫和的將陰道撐開後檢查子宮頸。若檢查無異常,便會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瞭解子宮卵巢等更深處。除此之外也可透過軟式子宮內視鏡進行檢查,將消毒過的長鏡頭探進至子宮、子宮內膜、輸卵管開口等深處,可上下左右的探查,了解是否有息肉、息肉狀態,甚至也可以了解是否有相關結構原因造成不孕。而檢查也建議做一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的HPV檢測。 HPV疫苗防相關癌症:蔡亞倫醫師也呼籲盡早施打HPV疫苗,以防HPV病毒感染,這可防範因HPV引起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也建議伴侶一起施打,於男性可防範陰莖癌。對於男女而言都可防範口腔癌、肛門癌、菜花。伴侶一起施打也可互相保護、避免彼此感染。 內在保養、外在潔淨護妹妹!助防婦科疾病、分泌物異常。 內在保養:檢查、治療後,日常保養也很重要,蔡亞倫醫師建議,內在保養最基本的就是多喝水,可藉由排尿清潔內陰,有助改善絕大多數的分泌物異常。多吃蔬果、養成飲食均衡的飲食習慣,適度紓壓、作息正常等維持良好的生活,也有助自律神經和免疫力穩定,減少感染或荷爾蒙異常等情況。 外在潔淨:日常需多注意私密處保持透氣乾爽,以及環境衛生;可多穿寬鬆的褲子或裙子,避免私密處直接接觸公共環境。私密處也需妥善清潔,可用私密處專用洗潔劑,成分越單純越好,但注意以淋水的方式清洗,避免直接沐浴乳、直接用水沖洗內陰。至於性行為務必戴上保險套、注意安全性行為。另外,許多感染恐怕也使得內褲、甚至洗衣機受到汙染,建議內褲最少半年換新一次,洗衣機也記得清洗或可請人清洗。 察覺異常盡早就醫檢查並治療,日常也養成良好的保養習慣,更有利私密處恢復健康、分泌物恢復正常! 《延伸閱讀》 .護墊別太常用易感染。婦醫教簡單3招降感染風險!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醫:月經異常3個月、停經後出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5-1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美國女孩〉她得乳癌,為什麼要回台灣治療?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是筆者小時候聽過的一句話。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然後……成為「美國人」,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在那個美元與新台幣1:40的年代,彷彿只要和美國沾上邊,就是光宗耀祖了。多年後,當我長大以醫學研究員的身分到美國進修,或許兩地經濟水平拉近,並沒有感到生活有明顯差距。在那兒遇見許多移民數十年的台灣人,他們兩鬢飛霜,談到移民生活,有滿腹辛酸,我這才驚訝地發現,移民美國,並非我小時候所想像的遍地黃金,奢華安逸。許多人都有美國夢,若為了特殊原因,移民後必須再次遷回台灣,未成年的孩子面對文化、升學、交友,會有多麼巨大的衝擊?《美國女孩》(英語:American Girl)是阮鳳儀執導的臺灣電影,2021年金馬獎入圍7個獎項。內容敘述懷抱美國夢的一家人,父親留在台灣工作,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移居美國多年,卻發現乳房硬塊,為了醫療,舉家回到台灣。面對乳癌手術,接踵而來的化療,面對不可預知的腫瘤復發甚至死亡,加上青春期女兒的叛逆,一切的一切,讓這個家庭的氣氛益發凝重。乳癌是一種起源於乳腺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也是導致女性死亡的第四大癌症,近年來,乳癌發生率上升,特別是45至69歲的女性。 乳癌高危險群包括:1.家族有乳癌病史2.一側乳房得過乳癌3.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4.未生育或在30歲後才生第一胎5.未哺餵過母奶6.初經早、停經晚7.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早期發現乳癌對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由於乳房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因此乳癌細胞也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嚴重影響存活率。為了早期發現乳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美國女孩》中的家庭面臨家人罹癌、經濟不景氣等衝擊,大女兒幾度崩潰,一心一意只想回到美國。然而,如果拋下家人,青春期女孩一個人回到美國,真的會幸福嗎?她問爸爸:媽媽得乳癌,為什麼不留在美國治療呢?那就不用回到台灣了。面對這個問題,父親簡單回答:妳以為我是ATM(提款機)喔……編劇輕描淡寫帶過這個議題,沒有明白說出的是:美國龐大的醫療費用,是一般人無法負荷的。台灣健保「物美價廉」,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最新公布「醫療照護指數」,台灣再次奪得世界第一。然而,國內著名國立醫院院長語重心長地指出:「這是血汗醫護努力所堆砌出來的!」血汗堆砌出來的健保王國還能支撐多久?近年護理人員紛紛出走,病房、開刀房難以維持正常運作。許多年輕醫師投入醫學美容,不再以救治重症患者為職志。希望未來能適度改革,讓台灣的醫療系統永續,維持國際高水平,國人的健康才有保障。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