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7 科別.皮膚
搜尋
保暖
共找到
581
筆 文章
-
-
2021-02-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十二時辰的各器官排毒時間 中醫師教你如何排毒養生!
在中醫理論是強調氣血循環,身體內的氣血在經脈內循環流動,但在不同時間,會有各部位加強的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聽到有人說,晚上11點開始走肝膽一定要睡覺。這次把一天24小時(12個時辰)氣血走哪些部位整理出來,讓大家可以做排毒養生喔~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走膽經,此時最適合睡覺丑時:凌晨1點到3點,走肝經,此時最適合睡覺休養身體寅時:凌晨3點到5點,走肺經,此時容易咳嗽,須注意保暖卯時:清晨5點到7點,走大腸經,起床排便最合宜辰時:早上7點到9點,走胃經,按摩腹部與進食巳時:早上9點到11點,走脾經,建議可以多拍打小腿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走心經,可以多按摩心經未時:下午1點到3點,走小腸經,多喝水可以幫助排毒申時:下午3點到5點,走膀胱經,可輕打腰椎到尾椎處酉時:下午5點到7點,走腎經,雙腳抓地動作可刺激腎經穴道戌時:晚上7點到9點,走心包經,吃完晚餐後可吃點苦(如蓮子心泡茶)亥時:晚上9點到11點,走三焦經,可輕打三焦經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西醫師 陳至奐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14 新聞.健康知識+
初三「赤狗日」防疫 還睡眠債好時機
大年初三俗稱「赤狗日」,赤狗為憤怒之神,傳統習俗建議初三不宜外出拜年、宴客,否則易與他人發生口角,盡可能留在家中,同時初三也是老鼠娶親日,建議早點休息,不要打擾老鼠娶親。今年疫情雖見曙光,但你我仍處於疫情威脅之下,初三若遵循赤狗日的防疫術,更能趨吉避凶。民俗專家詹惟中表示,俗話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甲飽」,農民曆在初三皆會寫著「諸事不宜」,不宜外出、不宜拜年也不宜宴客,認為外出易多說話與人起衝突,一旦觸犯赤狗將會遇上不祥之事,也連帶會使其終生貧窮。詹惟中說,初三也是老鼠娶親日,避免打擾老鼠娶親,最好早點休息,休息前放一點穀物在廚房或倉庫,象徵老鼠分食,減少鼠患,同時也代表來年豐收之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現代人鮮少在依循傳統習俗,初三還是會外出走走,不過今年最好把傳統習俗聽進去,台灣防疫作為優異,但仍有境外威脅,新冠肺炎疫苗台灣預計最快三月才能到貨,顯示到三月以前都是防疫關鍵期。李垣樟表示,春節期間礙於年節的歡樂氣氛,容易疏於防疫,忘了戴口罩、勤洗手,除夕、初一、初二已與家人相聚,守歲打牌、熬夜看電視等,初三也應該讓自己休息,依照傳統初三應睡飽,打理好自己,減少外出避口舌,早點睡恢復到正常的作息。李垣樟表示,台灣守下疫情是採取「最古老」的方式,減少接觸避免飛沫等,若是真的要外出,除了保暖外,一定要維持個人的防疫作為,勤洗手戴口罩,帶著酒精備用,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也表示,初三是還睡眠債的好時機,除夕、初一、初二通常會晚睡,連續多日晚睡,會伴隨起床時間延長,他建議春節期間仍應該要維持接近平時作息的睡眠與起床時間,前面有些許熬夜,後面一定要盡可能補回來,免得開工時,出現「開工症候群」,爬不起來壞了新的一年的氣氛。
-
2021-02-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發熱衣清洗最忌4動作! 保暖效果秒降...你也這樣做嗎?
寒流一波接一波,暖暖包、發熱衣、羽絨外套成為禦寒搶手商品,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使用暖暖包、發熱衣時,必須格外謹慎,前者可能燙傷皮膚,後者則容易引發溼癢等困擾。非人人適合穿發熱衣 這些人要注意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最近診間中的發熱衣搔癢個案明顯增加,以中老年人居多,因為怕冷,穿上發熱衣,一走動或是運動,身體冒汗,無法排出溼氣,引發溼疹。黃毓惠表示,不少患者撩起衣服,前胸後背長出一大片溼疹,有些人症狀嚴重,還冒出毛囊炎,搔癢難耐,一抓就破皮,滲出組織液,確實不好受。「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發熱衣」黃毓惠強調,發熱衣重點就是保暖,為求貼身,一般選購小一點尺寸,但流汗後容易悶在衣服內,又溼又熱,因此,原本就容易長溼疹的人就不適合穿這類內衣。此外,好發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或容易長出痘痘人也不適合穿發熱衣,建議選擇純棉的貼身內衣,並採取「洋蔥式」穿法,加上毛衣、外套,1層1層地添加衣服。清洗發熱衣 4方式有損保溫效果不同於純棉內衣,發熱衣材質為特殊纖維,結構特殊,可以鎖住身體散發的水蒸氣,進而轉為熱能,因此,一般建議溫度低於10度時使用,才能避免出汗。此外,應該留意清洗方式,以免損及保溫效果,注意事項如下:1.不可用過熱的水清洗、浸泡。2.避免過度搓揉。3.不能丟烘衣機,應自然風乾。4.洗衣時,應避免加入漂白水或是衣物柔軟精。發熱衣屬於特殊加工的內衣,大部分為化學纖維,市售價格相當大,黃毓惠建議,挑選時,最好觀察含棉成分,比率越高越好,如果穿後容易積汗、起疹子,就不要再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內褲總是黃黃的?熱水會破壞材質? 洗錯堆滿菌!快避開這些NG清洗動作
-
2021-02-11 新聞.元氣新聞
家中不漏財有撇步 初一到初五聰明省電這麼做
今(11)日是除夕,在歲末年終打掃家裡時,別忘了也要檢查與保養家中電器,經濟部能源局特別提供家中不漏財的各式節電撇步,也建議領到壓歲錢或年終獎金後,民眾也可把握機會,汰換家中老舊耗能電器,10年以上老舊家電耗電量約為節能家電的2.5倍,宜選購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分級標示1、2級的高效率家電,節能省電安全又省錢。此外,從大年初一到初五,能源局也提供各種家中不漏財的聰明撇步,若想不漏財,就從聰明省電開始。明日大年初一「闔家歡聚慶團圓」,冬季建議採三明治式保暖穿衣法,最內層穿著棉質衣物,中間層搭配毛衣或背心,最外層再加上外套,把握春節假期與家人溫馨團聚,共享暖和的鍋物料理,不但讓你身心都溫暖,還能減少暖氣的使用。大年初二「隨手關機回娘家」,出門以及返鄉探訪親友時,記得「隨手關閉不使用的電器電源」,利用具開關的延長線進行電器電源管理,減少待機用電,一年可省980元,讓家中不漏財。大年初三「定時節能有好眠」,年初三睡到飽,讓家中電器也休息。熱水瓶與開飲機加裝定時器,夜間睡眠與白天外出時關閉電源,每年就可省下240~650元不等的費用。大年初四「福燈高照迎財神」,將傳統神明燈改用LED高效率燈泡,亮度不變卻更省電,一年可省290元;養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一年也可省下1,060元。大年初五「定時清潔慶開工」,連假後的開工日別忘了進行環境清潔,每2~3周定時清潔冷氣機、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家電的濾網,維持電器運轉效率,可省下5%~10%用電。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民眾透過家庭用電健檢、落實聰明用電好習慣,不但節電、省錢又兼顧安全,更多生活節能資訊與手法,可上「EnergyPark節約能源園區」網站(https://www.energypark.org.tw)查詢。
-
2021-0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圍爐、拜年、走春,防疫怎麼做? 留意這些細節健康過好年!
●除夕圍爐在家吃最安心,守歲別太嗨● 新年別好客,回娘家第一件事是洗手● 春節走春各景點恐人山人海,室內外都要戴口罩防疫已是全民運動,但過年期間,人潮南來北往,一向是傳染病伺機而動的時機,尤其國際新冠疫情嚴峻,即使台灣仍可正常生活,但防疫模式不能放連假,過年最令人期待的拿紅包,更是大意不得的環節。感染科醫師建議,今年發紅包前、拿紅包後,要記得洗手,電子紅包也是不錯的選擇。過年團圓時刻,一桌飯菜讓南北親人團聚,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家人都是特定對象,不是陌生人,圍爐的風險不高。三軍總醫院感染暨熱帶醫學科主任葉國明提醒,吃飯不能戴口罩,也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應盡量在家吃年夜飯,避免到餐廳用餐。年夜飯外食 小包廂最保險如果選擇外食慶團圓,葉國明建議,小包廂桌餐最保險,起碼可以確保接觸到的人、送餐服務員都會戴口罩,吃合菜、個人套餐都沒問題;最危險的選擇,則是吃到飽自助吧,陌生客人在自助吧夾菜,人群往來,不一定有戴口罩取菜。今年在家吃年夜飯更要留意,親戚是否有國外旅遊史,黃高彬提醒,要特別注意他們回台時間,不建議自主健康管理者與親友同桌共餐,但可在同一個空間,安排親友在其他桌吃飯,離家人遠一點即可,「守夜也別太嗨,防口水噴濺。」邀宴親友 留意國外旅遊史平時不太接觸的客人,無法確定是否有旅遊史,黃高彬建議,今年過年別太好客,拜年拱手代替握手,避免擁抱等親密接觸。最近台灣民眾被本土疫情嚇到,葉國明提醒,國際疫情嚴峻,何時會再有本土疫情都不意外,民眾南來北往多,從流感經驗來看,疫情南傳北、北傳南,醫院門急診都會塞滿流感患者,過年走春、回娘家都要注意衛生習慣,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上一定要戴口罩。「初二回娘家第一件事是洗手。」黃高彬提醒,領紅包是過年小確幸,但打噴嚏可能會讓紅包沾飛沫,若天氣冷,長輩、晚輩都可戴手套拿紅包,不僅保暖,也能避免手沾有病毒飛沫,摸口鼻增染疫風險,「晚輩戴手套從長輩手中拿東西不禮貌,但防疫第一,先不要在意。 」景區人多 抱起孩子較安全今年過年不能出國旅遊,國內各知名景點勢必成為春遊熱門地,葉國明及黃高彬都認為,國內無新冠肺炎社區傳播疫情,室內外景點都可以選擇,以過去國慶等假期經驗來看,春節連假國內景點一定都人山人海,隨時會接觸到陌生人,因此不論去哪裡、不分室內外,都應戴好口罩。黃高彬建議,民眾安排行程時,應多排幾個備用地點,如果發現景點人潮太多,還可以掉頭前往其他景點,景點人群多的時候,盡量把小孩子抱起來,過去國際文獻曾發現,腰部以下空氣最髒,飛沫一般都是往下沉,且走路地面灰塵會揚起,「把孩子抱起來,比較安全。」
-
2021-02-09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習慣穿襪睡覺 小心「1狀況」釀腳爛
天氣冷颼颼,連日來的低溫讓許多長輩穿上厚厚的棉襪,此時若患有糖尿病的長輩因為保暖而未每日檢視雙腳,容易忽略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形成糖尿病足部潰瘍傷口,因此,足部照護也是寒冬季節裡呵護長輩不容忽視的一環。萬病皆從足下尋 每日檢視足部和保養足部照護的關鍵在於要先了解引發糖尿病病足的原因,其危險因子主要是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表示,老人家容易因為感覺不敏銳,即使足部有紅腫或破損也無法及時察覺,而易形成足部潰瘍,尤其穿上棉襪更不易發現傷口。此外,感覺及運動神經病變影響行走時肌肉的使力,改變受力點,造成受力處皮膚的厚度增加,形成厚繭;自主神經病變影響末梢神經控制血液的功能,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液供應減少而產生組織缺血;感染加劇足部潰瘍的惡化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及骨髓炎。足部潰瘍 紅腫熱痛是初期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魏秀慧指出,大部分的足部潰瘍產生之前會經歷初期紅腫熱痛的反應,一旦發現應立即就醫,評估檢查是否有感染的情形並檢視血糖與下肢循環的問題;必要時給予藥物使用與適當的傷口護理,避免炎性反應加劇引發感染而使得傷口持續惡化。挑選適合鞋子 血糖管控不馬虎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督導李穎俐提醒,足部健康可藉由每日的檢查、血糖的控制及選擇合適的鞋子以預防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發生;已產生足部潰瘍的病人更應加強足部管理。
-
2021-02-09 科別.精神.身心
過年壓力大 春節症候群上身 專家提解方
農曆過年接近,中國人習俗多,不少人為了準備而出現焦慮、難以入眠的「春節症候群」求診;連日大掃除,也有民眾過勞各部位痠痛,甚至受傷上醫院治療。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過年親友相聚,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結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長輩比較晚輩薪資與事業成就等;還有婦女準備過年瑣事多,還要遭受公婆嫌動作慢、不懂傳統習俗,這些春節可能遇到的不愉快狀況,引發煩悶、焦慮、恐慌、吃睡不好甚至憂鬱,統稱為「春節症候群」。梁孫源說,有些人自己調適,但也有人無法釋懷糾結;彰化醫院精神科製作「答客問」,並提醒若無法紓解,可求助精神科醫師藉專業諮詢或藥物改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也表示,最近不少因「大掃除」過勞或受傷求診案例,患者活動量比平時吃重,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痠痛、受傷;醫院整理「年終拚掃護身懶人包」,包括準備梯凳減少肩膀頻繁高舉出力,避免旋轉肌袖受傷;或善用工具不需彎腰出力。嚴可倫也提醒,盡量減少彎腰出力,而是蹲下來再使力,減少腰部過勞。大掃除常使用大量水清洗,周遭環境濕滑,要慎防踩在溼滑地面導致滑倒、甚至骨折。春節也常見急性腸胃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建議,減少暴飲暴食,不要餐餐油膩,多喝水,晚上可多準備一條被子在身邊隨時保暖,以免著涼影響腸胃與上呼吸道。
-
2021-02-08 失智.名人專家
張自強/長輩年前大掃除 健健康康過好年
隨著新年即將到來,過年前的大掃除也是家中長輩最佳的職能活動。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帶著家中長輩一起除舊佈新,除了寫春聯可以有懷舊效果外,更可以協助居家清潔活動,以增加長輩的參與,藉拿著掃把掃地還能訓練手眼協調、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如何將地掃乾淨、需要知道怎麼掃、哪邊掃過了、灰塵跟紙屑就有不同的掃法等,可以增加各項認知能力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與家人一同執行,增加了人際互動,也可以使長輩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家人付出,所以成就感也會因此增加。在做大掃除時也可以藉此檢視家中的環境安全,包括:要注意地板水漬避免滑倒、浴室容易滑倒地方、桌牆角過硬的碰撞、光線太暗等,都是容易造成碰撞或意外等。張自強主任也鼓勵過年期間帶著長輩到朋友家拜年,透過長輩們跟朋友拜年或是參加團拜活動,除了可以外出增加活動量外,還可以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更可找到自我價值感與被需要性等,都有助於延緩失智症之風險。但是在過年期間回家與長輩相聚時避免讓長輩玩家人名字猜猜看的遊戲,因為若是猜不出來容易造成他們挫折,應該主動介紹與互動,讓長輩感到溫馨。此外,可藉由回家團聚期間,多多關心長輩的身心健康是否有變化,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相處,了解家中長輩是否健康,還是有出現疑似失智症的現象,如: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等,若有需要也可以盡早就醫,以降低疾病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若過年期間若遇到天氣變冷,則針對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長輩,要更加注意身體健康,做好身體保暖和心情調適,讓家中長輩也能在牛年來臨時健康過好年。
-
2021-02-04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血管受不了!醫揭「9大高危險群」不能輕忽
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2-02 新聞.健康知識+
過年瘋爬山 內政部提醒有高山症狀千萬別勉強
農曆春節將至,民眾開始安排各式休閒登山活動。內政部今天提醒,一般只要到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多少會出現高山症狀,一旦急性高山症發作,就先撤退,下降高度,千萬別勉強。內政部表示,最近天暖花開,大家都想衝一波高山賞花,不管是有經驗的登山者、還是初學者,高山症都有可能找上你。一般只要到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多少會出現高山症狀,像是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倦怠等。內政部表示,一旦吃藥休息還是沒有緩解,甚至出現步伐不穩、呼吸困難等狀況,千萬不要勉強,應盡可能下降高度,下山休息。高山症只要事先預防,大部分都可以緩解不適,慢慢爬升,讓身體適應高山,適時補充水分、吃高熱量碳水化合物、不吃產氣食品、注意身體保暖或事先服用藥物,都是有效緩解方式。詳細參考資料:http://w3.spnp.gov.tw/old/Mobile/Article.aspx?lang=1&a=C2nxNDtYdYQ%3D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
天氣多變化!告別前幾日暖洋洋的好天氣,天氣將再度變冷,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週四(1月28日)大陸冷氣團南下,北台灣氣溫下降;週五(1月29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北台灣天氣寒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洗澡順序 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因此,國民健康署表示,從寒冷的戶外走進溫暖的室內,應先讓身體逐漸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擴張,因其對於血管彈性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引起低血壓。洗澡後要注意 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不過,洗完澡後,也要特別注意保暖,不可馬上進入太過寒冷的地方,以免造成血管急速收縮,易促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而如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出現中風徵兆快就醫 避免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面對寒冷的冬天,應留意在氣溫驟降之情境,例如早晨起床離開被窩、由溫暖的室內走至寒冷的室外、日夜溫差大的地區等,並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確實做好保暖措施。此外,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 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
2021-02-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多變引發氣喘 藉中醫改善體質
天氣變化大、接觸過敏原、感冒、空氣汙染、刺激性氣味或特殊飲食,容易誘發氣喘發作,除了西醫治療外,透過中醫的治療也可以改善肺部氣血循環,進而減少氣喘發作。氣喘指的是有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喘鳴聲等兩種以上症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氣喘的成因是慢性呼吸道發炎,氣管對於一些無害的物質的過度反應,因而造成氣管支氣管狹窄、氣道黏液分泌增加、氣道壁增厚,會有咳、痰、喘、胸痛的表現。中醫觀點來看,氣喘因為外邪(誘發因子),引起體內發炎反應而導致「痰濕阻肺」,日久造成氣管有「氣滯血瘀」的病變。氣喘發作急性期,痰多黃或白、咳喘嚴重者,可使用黃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等化痰平喘的藥物治療。慢性期則著重調養肺脾腎,若有胃食道逆流或大便不成形,給予補脾;若喝冰冷飲料容易發作者,給予溫肺益氣藥物;若年紀大或反覆使用類固醇者,則給予補腎。中醫治療氣喘,在於體質的調整,藉以改善肺功能、降低發作次數,並減少急性發作藥物的使用。甚至可以治療其他併發的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慢性上呼吸道症候群、過敏性鼻炎等,常在治療氣喘的過程中,一併獲得改善。除使用中藥治療,氣喘患者平常可以多按摩天突、大椎、肺俞等穴位,可以補氣並緩解發炎現象。也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來進行穴位敷貼,例如三伏貼或三九貼,透過有溫補、祛寒、化痰的藥物來改善肺部氣血循環,進而減少氣喘發作。建議氣喘患者平常應早睡早起、多運動、注意保暖,忌食冰品,多吃蔬果和魚,也可適當攝取生薑等較溫性食物,肥胖者應減重。
-
2021-02-01 新聞.健康知識+
醫病天地/喝酒取暖 小心適得其反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冷得多,麻油雞、薑母鴨熱銷,但是要小心裡面的酒精。部立桃園醫院營養師周柏潁指出,喝了酒會讓末梢的血管擴張,熱藉由血管擴張散發到手腳,有溫暖舒服的感覺,但血管擴張會削弱生理保護的功能。周柏潁說,身體遇寒冷末梢血管收縮,是保護核心溫度不要下降過快,酒精恰恰讓這個保護機制變弱,剛喝下去時,雖然全身暖烘烘,但是時間久了或是保暖沒做好,反而覺得更冷;如果又到戶外,可能加劇熱量散失或是血管收縮,對老人家或有慢性疾病者是一大威脅。一杯好入眠?周柏潁強調是假象,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的抑制劑,感覺上比較容易入睡,但入睡以後大腦都處在淺眠階段,容易多夢,常常有起床後覺得睡不飽,睡眠品質差,萬一過量造成惡性循環,還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甚至衍生肝硬化,肝癌。喝酒會臉紅的人要特別注意,周柏潁指出,亞洲人對於酒精分解能力不比西方人,酒精分解不完全,容易產生乙醛一級致癌物,喝酒臉會紅的人應該要避免,台灣人47%以上缺乏代謝酒精的酶,不得不小心。周柏潁強調最好避免酒,讓身體暖度的方式很多,薑湯、芝麻糊、熱豆漿、熱牛奶、濃度較高的熱可可都是好的選擇,熱牛奶、芝麻糊、燕麥奶還有幫助睡眠的效果。
-
2021-01-31 科別.耳鼻喉
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醫提點正確做法
每當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又忽熱,最容易引起感冒症狀。林太太是育有兩名子女的家庭主婦,最近得了感冒久咳不止,而且咳到肚子痛,甚至還有漏尿的情況發生,她趕緊就醫,檢查之後醫師告訴她這是感冒引發的「急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 可分急性、慢性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家醫科醫師羅佳琳指出,人體的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有黏性分泌物潤滑,用以淨化吸入的空氣,支氣管發炎時,因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因此,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支氣管炎可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支氣管炎的發生,多為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通常伴隨感冒症狀;慢性支氣管炎的成因則包括抽菸、吸入二手菸、空氣污染等,而哮喘、肺氣腫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也會引發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超過3個月是警訊 「痰」要咳出來 臨床上慢性支氣管炎的判定,通常是指1年之內持久痰咳超過3個月以上,且連續2年時間。羅佳琳說,急性支氣管炎症狀,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4至5天後,出現咳嗽有痰、輕微發燒、感覺疲倦、胸悶或胸口不適、呼吸困難、喘鳴等症狀。羅佳琳提及,支氣管炎的症狀和感冒症狀可以說非常的相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症狀,就是會出現惱人的「咳嗽」問題,而之所以會咳嗽,主要是因為體內有「痰」,所以要將它咳出來。 當病毒棲息在支氣管時,體內會分泌黏液(也就是痰),這種黏液是含有「溶菌酶」的酵素,「溶菌酶」是跟白血球殺菌時的武器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的體內出現痰,通常都是有發炎的症狀,而那些痰就是白血球和病毒(細菌)奮戰後所剩下的廢棄物,因此,有痰一定要吐出來、清乾淨,才不會讓發炎的症狀惡化。 通常半個月可痊癒 治療不當恐影響心臟功能 急性支氣管發炎反應通常是暫時性的,當感染或刺激物消失,發炎反應也會慢慢緩解,只要經過完整的治療,通常可以在半個月內痊癒。不過,羅佳琳進一步說明,伴隨感冒症狀的急性支氣管炎,若治療不當或不完全,也有可能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支氣管炎與氣喘不同之處在於,急性支氣管是濕咳、痰多;而氣喘則是乾而無痰的咳嗽。 久咳、發生應就醫 理學檢查有無併發症因此,若發現感冒久咳不癒、有發燒等症狀時,就應該趕緊就醫接受治療,以免加重病情導致併發症的產生。然而,若急性支氣管炎發病接受治療 3週後仍未能痊癒,羅佳琳建議,應該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症狀出現,例如肺炎、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症等。而若要預防支氣管炎,羅佳琳提醒,天冷時應戴上口罩、圍巾等,用以加強口、鼻、喉等部位的保暖,同時腳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遠離過敏源、適當運動增加免疫力,且每天喝8-12杯水,以稀釋痰液,幫助體內的痰較容易被咳出,洗熱水澡也有助痰的排出。
-
2021-0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氣溫又急速下降!今年寒流再三襲台,除了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而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強風易造成體溫流失快 騎車必學保暖穿著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注意四肢保暖,如穿戴手套及襪子等,及頭頸部保暖,像是穿戴圍巾和口罩等,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並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急性中風發作 典型、非典型症狀一次看另外,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如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一樣要注意;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中風初期症狀 FAST口訣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同時,牢記FAST(快、快、快)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用來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
2021-0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長期手腳冰冷如何改善? 中醫教2招驅寒保暖
寒流頻頻報到,各地氣溫溜滑梯!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預見一波波冷氣團將持續來襲,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也能遠離疾病。面對持續下探的低溫,連暖暖包都大缺貨的時候,該如何為自己保暖呢? 衣著保暖重點 背宜常暖、胸宜常護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來建議大家衣著保暖重點。王嘉涵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除了外套外,不防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他進一步說明,位在足底的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可在家自己做。熬煮足浴藥湯後,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可接受溫度,再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只要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胡仁珍進一步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 中醫足浴包輕鬆做藥材:艾葉3錢、桂枝3錢、乾薑2錢、紅花2錢、巴掌大生薑熬煮:以棉布袋裝入中藥材,包好綁緊;生薑拍打後備用;將藥包與生薑放入鍋中,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即完成足浴藥湯。 進補後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補過頭 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王嘉涵建議,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的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烹煮,避免乳汁中含酒精,影響到新生兒腦部發育。王嘉涵呼籲,小兒與年長者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孩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王嘉涵、臺中慈濟醫院中醫藥師 胡仁珍)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霸王級寒流來襲!怎麼穿? 超實用抗寒「穿搭公式」一次看
-
2021-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冬天喝酒可以暖身? 醫師:錯誤觀念
歲末年終聚餐總是少不了小酌一下,冷冷的天,不少民眾認為喝點酒讓身體暖和些,但醫師提醒,喝酒其實不會讓身體變暖,反而在寒冬中喝酒容易成為致命關鍵,尤其是對有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患者,這兩大族群是最大隱形殺手。豐原醫院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一般人普遍認為喝酒可以暖身,這其實是錯誤觀念,高濃度的酒精下肚,水份與濃度的差異容易刺激黏膜,產生細胞局部發炎反應,出現熱、辣感覺,即便酒精濃度較低的,長時間刺激也會慢慢產生同樣感覺。林技政說,酒精本身會讓心跳變快、血壓升高、微血管擴張,把身體的熱往周圍血管帶出來,身體就會覺得有短暫的發熱了,真正讓身體變暖的其實是桌上的菜餚,每吃下去一道食物,身體就會有各種熱量產生,甚至是各種身體所需營養成分,非來自喝酒本身。林技政強調,一旦喝了酒身體會變熱,有些人會把衣服脫掉,這時候身體的熱能會散失的很快,如果在戶外身體就會出現肌肉抖動的情況,藉此熱身體變暖,但此刻如果沒有做好保暖,就容易出現發冷、失溫的狀況。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受到酒精的刺激下,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很容易誘發心悸、心律不整等危險情況發生,因此春節期間,如果非必要小酌者,仍建議少量飲用,並在酒後做好個人保暖,避免不必要憾事發生。
-
2021-01-27 名人.簡文仁
簡文仁/為什麼爬山會腰痠?教你如何爬山不受傷
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是最好的健康處方,但運動的時候該注意哪些事項?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帶觀眾一起爬山,一探他的爬山私房景點外,也分享該怎麼安全爬山不受傷。簡文仁表示,他幾乎每天都會走四獸山森林步道,從家門出發到回家大概一個鐘頭,就像後花園一般熟門熟路。不過,很多人對步道不熟悉,可能不知道該從何走起,他建議按照自己的體能及時間控制,判斷是否該在岔路處選擇往上、往前和往下走。除了不推薦在雨天爬山,簡文仁提醒爬山前也要充分準備。他建議戴帽子能保暖遮陽,穿寬鬆鮮艷衣服讓他人從遠處辨識,而合腳兼具保護性的鞋子避免腳扭到。此外,他也建議背包內要備有擦汗的毛巾,以及能夠隨時補充的水和零食。他補充,隨身攜帶手機能在迷路時使用外,還可以用來統計走過的步數。至於是否要日行萬步才會有效果嗎?簡文仁表示,「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機能要維護,至少五千步」,可以依個人狀況調整目標步數,從五千至七千步不等即可,不用非得走到一萬步。而他設定給自己的目標,則是一萬五千步。「運動前要先熱身是大原則」,簡文仁表示慢慢走可以當一部分的熱身,但遇到有階梯的路段還是要熱身。爬山有哪些部位要特別暖身呢?因為爬山是以下半身為主的運動,他特別建議做弓箭步,不僅腳踝、膝蓋和髖關節都有伸展,小腿也能進行拉筋動作。他補充腰也很重要,很多人爬山會感覺腰痠,那是因為腹肌和背肌的耐力不夠,可以輕微扭腰轉動活化肌肉。暖身時間大概3至5分鐘即可。簡文仁提醒,爬山安全最重要,上階梯要讓腳掌踩好踩滿,平衡不好的話最好要扶著扶手。若想要訓練體力或腿力,他建議可一次跨兩至三階。如果爬山途中,膝蓋不舒服該怎麼辦?他表示可以坐下來自我按摩舒緩,若還是很不舒服的話,建議稍事休息後就直接折返比較好。有網友提問,有骨鬆能爬山嗎?簡文仁指出,有骨鬆的人爬山可以有幫助,但要避免有衝擊力的跳動,也注意不要跌倒。那麼下山到底傷不傷膝蓋?他解釋負擔是會比較大但不一定是傷,建議用腳尖先著地減緩膝蓋衝擊,就比較不傷。直播現場松山慈惠堂的媽媽提問,如果腿有開過刀的話,上坡該選擇走有坡度但路程較長的緩坡好,還是走路程比較短但比較陡的階梯好?簡文仁表示,兩者的選擇取決於肌力夠不夠,肌力夠的話走階梯就當作練腿力,肌力不夠無法走階梯的話,走緩坡會比走階梯舒服一點,負擔也會小一點。(簡文仁/口述、元氣網/綜合報導)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比較快?掌握3大關鍵不發胖
● 冬季減肥成功關鍵:做好保暖、飲食節制、多運動● 低溫會讓血壓上升,留意避免心血管病、中風發生● 運動可產熱,有效控制體重不發胖傳言冬天減肥比較快,今年冬天特別冷,該怎麼把握機會瘦身?醫師認為,寒冷易讓食欲大增,反而製造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但如果能「做好保暖、克制食慾、規律運動」三件事,就可以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有效控制體重,甚至減重。天冷大吃少動 易發胖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人是恆定的動物,在冬天身體為了禦寒會更積極產生熱量,因此寒冷時人常會感到寒毛直豎,也就是豎毛肌在運動幫助身體產熱。一旦身體產熱需求高,令人食欲大增,天冷則活動力下降,熱量進得多、出得少,就會有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兩種,蕭敦仁指出,白色脂肪是儲存熱量,棕色脂肪可以讓身體產熱、保持溫暖,也比較不容易胖。不過,棕色脂肪帶來的不怕胖福利,不會延續到成年。蕭敦仁說,雖然棕色脂肪在受到低溫刺激時,會有產熱效應,但成年人身上的棕色脂肪只剩下一點點,分布在脖子、鎖骨、心臟和腎臟附近,產熱效果有限。北海道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健康成年人在只有攝氏四度左右的冷房中待個兩三分鐘再出來,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棕色脂肪的量有微幅上升,但這樣的刺激,對於心血管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低溫 心血管壓力不小 專長肥胖醫學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本身血管比較脆弱,很可能會因此破裂、出血,發生在腦部就是中風,所以天氣愈冷,愈要注重血壓控制,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輕忽保暖,或貿然將自己暴露於低溫中。「好好保暖、控制食欲、規律運動」才是冬季減肥的必要元素。蕭敦仁說,如果能做好保暖,有助於控制食欲,運動可幫助身體產熱,便能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蕭敦仁建議,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起來動一動,帶動身體溫暖。如果外面很冷,可以選擇在恆溫、舒適的室內環境運動,現在網路影音資源豐富,只要打開影片,在家運動也可以全身熱呼呼、大汗淋漓。糖友小心足部血液循環差黃國晉提醒,冬天除了心血管壓力增加,也會讓糖尿病患的足部血液循環變差,需要每天仔細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是否凍傷。呼吸道敏感的人,如果吸入冷空氣可能導致氣喘,要記得把藥帶在身上;腸胃道不好的人容易因飲食過量而發生潰瘍,注意不要吃太多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冬天不發胖3要點1.注意保暖:身體保持溫暖,食欲會較正常,運動也是保暖的好方法。2. 克制食慾:寒冷會導致食欲大增,如果未克制,冬天會成為體重再創高峰的季節。3. 規律運動:有助身體產熱、維持一定的熱量消耗,不易發胖。
-
2021-01-26 醫療.中醫
十全大補湯功效與禁忌為何?1體質、4情況不適合吃
最近氣溫驟降了,很多婆婆媽媽們喜歡購買十全大補湯,就是想煮一鍋熱騰騰藥膳給家人進補,但吃了之後不會上火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黃千毓醫師表示,十全大補湯屬性溫補,當作禦寒藥膳,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並觀察食用後的身體反應,是否有上火的徵兆,若是不曉得自己適不適合進補,建議經中醫師診斷體質後再行調補,讓你吃得安心開心。 十全大補湯 氣血雙補藥方 黃千毓表示,十全大補湯原名為十全湯,到宋代《太平惠民和記局方》更名為十全大補湯,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合四物湯(川芎、當歸、芍藥、熟地)再加上黃耆、肉桂組合而成,四君子湯跟四物湯分別是補氣補血的藥方,兩方合用可以氣血雙補,如古籍記載的治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久病虛損,本方適用於氣血兩虛引起的頭暈、疲倦、四肢不溫、月經不調等。 藥性溫補趨寒 誤用易上火黃千毓指出,十全大補湯的組成多是溫補的藥材,其中肉桂更是辛甘大熱之品,如果本身體質燥熱,或是體內濕熱蘊積之人服用,恐怕是熱上加熱,很可能有口乾舌燥、煩躁、難入眠、頭痛、大便乾結等上火現象。另外,如果正逢感冒、腸胃炎、月經來潮期間或有嚴重皮膚瘡瘍時,也不適合飲用。 辨證體質進補 補對效果佳現在有些民眾對藥膳存有疑慮,擔心子宮肌瘤患者服用四物湯會使肌瘤增大?對此,黃千毓說,人體是很複雜,要辨明原因再做治療處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主要依據體質做辨證,治療上有需要仍會使用。醫師還補充,雖然氣血兩虛可能會引起頭暈、疲倦、四肢不溫、月經不調等症狀,但是不等於有這些症狀是體虛。即使是體虛,還有細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只有補對地方,才能補得有效與健康。若是不曉得自己適不適合進補,建議經中醫師診斷體質後再行調補。 進補藥膳後 觀察身體反應 至於食療與藥方有何差別?黃千毓分享,雖說食藥同源,日常食療與藥用治療,最大的差別在於劑量。即使是食物都有其偏性,所以不可只偏好某些食物,否則長久下來也會影響身體平衡。因此,若以十全大補湯作為禦寒藥膳,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並觀察食用後的身體反應,有否前述的上火現象。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血壓、血糖的變化。黃千毓提醒,選用肉類時,別忘了牛肉、羊肉為溫燥食材,雞肉、豬肉為平性食材,與十全大補湯一起搭配需要特別衡量,才能吃得安心開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感冒吃薑母鴨、麻油雞會變更嚴重? 真的母湯!醫授1帖「進補湯」禦寒抗風邪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熬夜壓力飲食習慣差 青壯年易忽視心危機
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表示,青壯年常自恃年輕,忽視心血管問題,但有三高、抽菸、作息不正常、壓力都是風險因子,應及早發現問題、調整生活。康宏銘指出,根據榮新2020年8至10月健檢統計,總計2300名受檢者中(其中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康宏銘說,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都屬於高風險族群。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康宏銘表示,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自身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40歲猝死的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也可適當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康宏銘表示,高風險族群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醫師揭天冷猝死3大危險時刻
台灣平地很少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近全島如有冰凍大蕃薯,心肌梗塞及猝死案例頻傳。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天冷時最怕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只要做好保暖、多喝水等2件事,就能平安度過寒冬。身體缺水 提高血栓風險祝年豐表示,天氣一冷,人的惰性變高,只想窩在被子裡不想動,甚至連上廁所都懶,因此,許多人乾脆連水都不太喝,反正也不太渴,但如果身體缺水,加上久躺不動,血液就會逐漸黏稠,提高血栓風險。 建議白天至少飲用2,000c.c.至2,500c.c.開水,如果體型較壯,甚至可以喝到3,000c.c.的水。工作一段時間,就應走動一下或上上廁所。晚上過了10點之後,就盡量少喝水,以免凌晨尿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加上若沒注意保暖,還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覺不要開除溼機 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此外,適度調節溼度,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有些人建議,人睡覺時不要開除溼機,以免人體內的水分也被除掉,祝年豐說,實際上沒那麼嚴重,頂多就是皮膚乾癟,眼睛不舒服。醫師建議,屋內除溼時,可以放1盆水、1杯水,就能改善過於乾燥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在使用電熱器、暖爐時,房間溫度變高,但會使身體局部血管擴散,如果從屋內走至屋外,必須更重視保暖,否則溫差較大,更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天冷猝死的3大危險時刻: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建議室內維持18至20度,不用太高,在室內活動、或窩在沙發看電視時,可以披著、蓋上小毯子來保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憾事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腳抽筋痛爆!怎麼辦? 除了伸展,還要常吃「3種食物」可改善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3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冬季健康三大殺手?哪些人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未止,進入冬季後更需注意肺炎感染。醫師提醒,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單只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都是常見致病原因。其中「肺炎鏈炎菌」即隱藏於環境之中,相較於「新冠肺炎」對國人而言感染機會可能更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冬季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醫師教4招自保方程式! 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洪暐傑醫師表示,最基本的就是做好保暖、勤洗手、戴口罩,並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生活習慣,患有慢性疾病的族群,更要時時注意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洪暐傑醫師說明,若不幸罹患流感或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施打抗生素也未必當下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如提前透過疫苗增強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應提前施打做足防護準備。 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打?打疫苗有哪些優點? 肺炎鏈球菌疫苗分成兩種,早期為多醣體型疫苗,施打後需五年再施打一次。但研究發現五年後再施打第二次並無助於抵抗力上升。醫學進步下發展出了結合型疫苗,除了會刺激免疫力之外,更能使身體產生「免疫記憶力」,日後若遇到病菌,身體就會產生抗體。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施打結合型疫苗,再施打多醣體型疫苗,兩者都施打防護力會更加完整。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提升防護力、感染率大幅下降50%,同時可大幅減少75%肺炎重症的機率,甚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差距更高達3倍之多。呼籲民眾保護好自身健康安全,盡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同場加映:長輩不打疫苗怎麼辦?醫私藏說服四招快筆記 不少民眾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概念仍屬陌生,或是難以說服高齡長輩接種疫苗。對此,洪暐傑醫師分享,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與長輩溝通,增加高齡長者施打疫苗的意願。 第一招:「生命無價」說服法: 有些長輩注重生命健康安全,可協助評估施打疫苗與和未打疫苗的風險差異。 第二招:「點光明燈」說服法 有些長輩堅持不打疫苗,認為感染肺炎鏈球菌是運氣問題。醫師建議,不妨從「點光明燈」的角度提醒長者「有注有保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勝過以「運氣」守護健康。 第三招:「生病花錢」說服法 台灣長輩多將家人擺第一卻忽略自身健康,可以抓住長被的心情,提醒長輩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需要子女請假照顧,影響家人生活,更有利於提升這類長輩打疫苗的意願。 第四招:「為小朋友好」說服法 長輩多視孫兒女為心頭肉,醫師建議可以從保護家中幼童的角度說服長輩,透過長輩疼惜金孫的心情,提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意願。 《延伸閱讀》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腎友感染肺炎死亡風險恐多5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保護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冠心病高風險族群冬季要當心!做好護心4招防猝死
52歲的劉先生,抽了十幾年的菸,平時有服用抗心絞痛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治療藥品。強烈冷氣團襲台時,仍維持清晨外出運動習慣,連續幾天都感到胸口悶痛,有壓迫感,但擔憂新冠疫情而不敢就醫,直到出現盜汗及呼吸急促等症狀,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治療。像劉先生原先就有心絞痛,加上三高和吸菸習慣,在冷天更易受影響,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對較高,嚴重者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的發生,因而致命。寒冬冷風陣陣襲來,陰雨綿綿,驟降的低溫與早晚溫差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針對有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及三高等疾病或上述疾病相關家族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整理四大護心關鍵招式,避開心臟病發病風險,讓您一次掌握正確的護「心」之道,健康安「心」過新年!一、留意病況變化及早治療胸痛、胸悶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三高、冠心病等病史、吸菸和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常將出現頭暈或心悸症狀,視為稀鬆平常,認為這些症狀偶爾發生,吃個藥、休息一下就會好。但危機往往就在此時發生!冠狀動脈主要供給心臟血液及養份,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原有的彈性,管壁變厚及變硬,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造成血液不易流通,會讓心肌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病況因人不同,可能會出現以下的症狀:◎有些人感到壓迫感或胸痛◎有時會伴隨著肩頸、手臂、下巴或背部疼痛◎有些人則會有呼吸急促、嘔吐噁心、頭昏眼花、冒冷汗或暈眩等症狀提醒有三高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持續發生超過10分鐘,且無法透過藥物或休息得到緩解,應立即請人協助就醫治療,千萬別置之不理,輕忽這些警訊,以免發生休克危及生命。二、正確用藥降低風險罹患心絞痛的病人可以透過藥品治療,降低血壓或放鬆冠狀動脈,控制病情。常用的治療藥品包含硝酸鹽類(nitrates)、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等。這些藥品都需由醫師處方,病人應遵循醫囑規律服用,不可擅自暫停或增加用藥劑量。醫師也會處方開立急救的藥品如硝化甘油舌下錠(sublingual nitroglycerin),作為急性心絞痛發作時緊急使用,平時應隨身攜帶,並依醫囑使用。服用此藥可能會發生血壓下降、心跳加快等不良反應;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或服用未經醫師診斷開立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甚至當作常備藥服用,它是救急用藥品,非救心萬靈丹,誤用、濫用硝化甘油舌下錠,不但未能對症下藥,反而傷身又害己。三、定期檢查追蹤控制三高冠心病除了藥品治療外,控制風險因子也是不可或缺。提醒有三高疾病且正在服藥的民眾,要規律回診追蹤,按時服藥,控制三高,並定期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檢查,遠離疾病威脅。此外,有服用乙型阻斷劑(如atenolol, metoprolol)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verapamil及diltiazem),控制高血壓和心絞痛的民眾,要留意服藥後可能會發生低血壓、心跳變慢等不良反應,宜每日量測紀錄血壓及脈搏,回診時提供醫師做為診治及藥品調整的參考,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四、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強健的心臟來自於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都有助於改善與預防疾病惡化。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多蔬果與高纖食物,儘量減少食用含糖類食品,戒菸戒酒、控制體重,都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平日亦宜維持規律運動,避免在天冷時或飯後劇烈運動,若外出運動,特別注意室內外的環境溫度變化及保暖,避免溫差大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復發。此外,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護心的方式,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勿過度緊張、生氣,做好情緒及壓力管理,充分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依醫囑服用藥品,定期回診追蹤外,也要注意氣候變化,留意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徵兆,不隨意服用藥品或保健食品。遠離菸酒、養成規律生活習慣,對自己的健康多一份留意與愛護,是最關鍵的護心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1-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暖暖包秒殺買不到嗎? 醫教你自製「紅豆暖暖包」微波加熱環保實用
「本店暖暖包已售完」寒流一波接一波,許多保暖小物大缺貨,美式大賣場暖暖包才上架,民眾瘋搶秒殺,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周明岳建議,買不到市售暖暖包的民眾也可以自製DIY紅豆暖暖包,反覆微波加熱,環保又實用。DIY自製紅豆暖暖包周明岳表示,先以毛巾或毯子製作出口袋狀的袋子,將紅豆或黃豆放進袋中,約8分滿左右,再以針線縫合,這就是自製天然的環保暖暖包。使用之前,將紅豆暖暖包放進微波爐,以一般火力加熱1分鐘,如果覺得熱度仍不夠,可以再加熱1分鐘,每次均以1分鐘為基準,漸進式加熱,以免過燙。周明岳指出,經過微波後,紅豆暖暖包具有保溫效果,且散發淡淡紅豆香氣,最重要的是成本較低,且可以重複使用,相當環保,晚輩可幫長者製作紅豆暖暖包,表達孝心。不過,暖暖包屬於局部加熱,例如,手部、腰部或腹部,較難持續維持溫度,周明岳強調,寒流低溫時,洋蔥式穿法要比局部暖和的暖暖包,更能禦寒保暖。年紀越大,為何越怕冷?周明岳解釋,年輕人周邊血液循環較佳,血管收縮不明顯,加上肌肉及體脂肪較多,所以比較不怕冷,穿上羽絨外套或是蓋上厚重棉被,還可能冒汗。相較之下,老年人血管逐漸硬化,周邊血液循環普遍不佳,血管收縮明顯,對於冷的敏感度更高,尤其是四肢、頭部以及後頸,天冷低溫,應戴上帽子、圍巾、手套,才能減少寒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1 科別.一般外科
冬天足傷口潰爛患者增 護理師籲慎用保暖設備
台南地區連日低溫,除了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提高,因足部傷口潰瘍就醫的糖尿病患也增加,其中許多是使用保暖設備不慎燙傷,護理師建議儘量以衣物保暖,並加強足部清潔照護。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莊玟玲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不少民眾在天氣冷的時候會使用電暖器、吹風機等設備來保暖,但糖尿病患因為感覺神經較不敏銳,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燙傷,若未及時發現傷口加以處理,潰瘍恐會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或骨髓炎。莊玟玲表示,經過前一陣子連日低溫,近日院方就收治不少足部傷口潰瘍的糖尿病患,有的只是家屬使用熱水袋讓老人家稍微感到暖和一點,不料卻造成燙傷,加上又為長輩穿上厚厚的棉襪,沒有及早發現傷口,最後只能到大醫院就醫。她說,一般民眾可能認為糖尿病引起的傷口潰瘍多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近年來發現40多歲的糖尿病足傷口患者有增加趨勢,大多是因為對本身的糖尿病警覺性較低,沒有注意足部的每日清潔與檢查而導致。莊玟玲指出,因使用加熱設備有一定風險,建議在氣溫低時以添加衣物保暖為主,並最好選用白色的襪子,萬一有傷口流血時比較容易發覺,另外,鞋子太鬆或太緊都容易造成摩擦受傷,應選用大小適中的尺寸。她說,糖尿病患者應每天至少觀察足部外觀與腳趾縫一次,發現皮膚紅腫或不正常硬塊時就要就醫,不要自行塗抹偏方藥膏,清潔前先以溫水泡腳5分鐘,清潔後再以乳液或乳霜擦拭維持滋潤,預防足底乾裂。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寒流過後回暖真舒適!醫曝:當心溫差變化反而要人命
一波波寒流襲台,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台中市67歲劉姓男子從事營建,戒菸十多年,有運動習慣,飲食養生不知何故去年三月罹急性胰臟炎,才發現有糖尿病,去年底在寒流過後回暖時,突然半夜胸悶、冒冷汗驚醒,家人警覺上網查,懷疑中風,立馬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發現心跳、血壓變慢,狀況危急,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患者在接受兩次心導管手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內康復出院。中國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說,天氣冷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但兩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其實「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劉姓患者發病時間是在耶誕節與跨年的兩波寒流之間,經驗上在這樣的溫度變化期反而更容易引發心血管事件。陳科維指出,心臟疾病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寒流一波波來襲,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年長者,應注意冷熱變化大,尤其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保暖,睡前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是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如果有發生前胸難以定位的疼痛或不適,合併有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現象,必須立即就醫。他提醒,一般民眾做好頭頸部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應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後,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內等。
-
2021-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各種病毒活躍 多吃這類食物抵禦風寒邪氣
1月20日是24節氣的「大寒」。最近氣溫驟降,民眾對「大寒」威力有感覺了。在「立春」之前天氣酷寒,尤其在大陸北方,那種風雪飄飛,刺骨寒心的冷,更可以體會這節氣為何叫「大寒」了。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此時也是年尾調整身體最重要的時刻,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變化。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古時農民在田裡勞動一年,到了冬末農閒為儲備來春體力的生活寫照。但現代人營養過剩,飲食高油、高糖,熱量常過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宜注意熱量攝取,以免血壓、血糖飆高。在大寒的進補上,應適當地加進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寒冬時新陳代謝減緩,免疫力隨之下降,這時應做好冬季養生,養精蓄銳,培養明年健康體質根本。生活作息上應注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即早起運動的人,應看到太陽露臉,氣溫稍微回溫,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免得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意外。不要吃冰冷的食物或喝冰涼飲料,涼性的菜蔬水果亦不宜多吃,才不會使人裡外皆寒,陽氣喪失。乾冷氣候,皮膚的水分與脂肪含量減少,皮膚變得乾燥敏感甚至皸裂,可多吃些含黏液質食物,如蜂蜜、木耳、海參、蹄筋等。如果患有冬季搔癢症,小腿紅癢脫屑,則宜塗抹乳液加以保養。大寒期間尤其是各種病毒最活躍的時節,也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李維哲指出,感冒伴隨喉嚨痛、咳嗽時應避免吃補品,否則不僅會咳得更嚴重,聲音還會沙啞。「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也就是說進補適合對象的體質是虛性的;而火氣大、咽乾口苦、嘴巴破、便秘等,體質過度亢進者屬實性體質,則需要處以瀉火法或涼補法。依中醫辨證原則,補氣類如人參、黃耆、白等;養陰補血類如生地、阿膠、當歸等。不少人認為既是補品,就有益無害,多多益善或補不得法,結果反而產生副作用。雖然冬日嚴寒,人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抵禦寒邪,藥膳宜溫補而忌寒涼。進補是要補體質虛的人,應依體質進補,一般體質大體分為燥熱與寒冷兩種體質。燥熱體質進補後會口乾舌燥的人,可以多喝開水,吃點綠豆湯、冬瓜湯等。另外,進補或吃火鍋去「大寒」時,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吃火鍋要適可而止,應該適量吃些饅頭、麵條、麵線等易消化的食物,隨時要注意胃腸保養。若能注意好年節前「大寒」的養生法則,那麼待陽氣升發的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就可以過個稱心如意的牛年了。【諮詢/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記者張耀懋報導;出處/2009/01/17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1-01-19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運動避免傷身 5大熱身運動將關節暖開
● 冬天運動避免受傷,要做好保暖、防護再運動● 運動前熱身把握「漸進」、「量力」兩大原則● 運動穿著以「洋蔥式」穿法為宜冬天天氣濕冷,筋骨沒熱開,貿然運動可能不但沒有健身效果,反而傷身。尤其近期幾波寒流,專家提醒要做好保暖、防護再運動。突然運動 肌肉易拉傷在冬天,人體為避免過度散失熱能,肌肉與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此時組織和關節都比較僵硬,如果馬上運動的話,容易發生肌肉拉傷或扭傷,因此冬天運動前,做好熱身相當重要。運動前熱身,可把握「漸進」、「量力」兩大原則,一開始拉筋、伸展時,不要一次做到極限,要慢慢地伸展,讓神經反應先恢復。循序漸進 踏步、慢跑、快跑跑步前的熱身,可以循序從原地踏步、慢跑、再快跑,讓心臟循序漸進準備好開始運動,並讓身體溫度漸漸升高,血管擴張輸送更多血液,以提供肌肉更多氧氣。簡文仁表示,可以視要做的主要運動為何,來設定熱身時間。例如跑操場,可以慢跑兩三分鐘後開始主要運動;若從事馬拉松賽事,則必須熱身10至15分鐘才足夠。不同運動 不同方式熱身許多運動傷害是來自於神經、肌肉的不協調,因此簡文仁強調,應針對主要運動進行特定的姿勢熱身,如打羽毛球前,必須先重複揮拍動作和跑位的步伐,避免之後與人對打時受傷。運動時的穿著,建議以「洋蔥式」穿法為宜,最裡面穿排汗衣,套上厚衣物、長褲,最外層則穿上防風外套和手套、帽子。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體溫升高,再一層層脫下,避免一開始就穿輕薄的運動衣褲而受寒,也避免穿著棉質衣褲,在運動後反而全身濕濕的,越穿越冷。冬天運動常見有熱身不足而發生運動傷害病例,擁有健身教練執照的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肩、頸、髖、膝、踝等關節處,是特別需要做好熱身的地方,才可以充分將關節暖開。5大熱身運動一、抱膝運動:將單腳抬起,雙手環扣膝蓋順勢將大腿往胸口方向加壓,放鬆下背與臀部肌肉。二、弓箭步轉體:踏出其中一腳,呈弓箭步姿勢,兩手以類似抱拳姿勢交握於身前,並向同側旋轉。例如:踏出腳為右腳,則上身轉向右邊,左右反覆旋轉。三、原地踏步:站在原地,雙腿自然踏步,雙臂在身體兩側也自然擺動。四、踢臀跑:腳跟自然地抬起踢到臀部,原地跑步。五、高抬腿:大腿提起原地跑步,大腿與上半身約呈90度,上半身保持直立避免駝背。超慢跑 也能達到效果隨著年節將近,除了天氣寒冷外,許多人也忙著趕年終報告無暇運動,或希望快速能達到運動效果。楊宗翰也推薦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超慢跑」。超慢跑只要在一個空間裡就可以跑,跑步時膝蓋一定要微彎曲、保持「ㄍ字型」,建議把節拍器訂在速度180,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跑起來不僅有節奏感,也能快速達到運動效果。